首页范文建筑科技核心十篇建筑科技核心十篇

建筑科技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33

建筑科技核心篇1

关键词:创新机制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建筑市场发展的多元化,在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业中,我国的民营建筑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应该看到,国外建筑企业的准入、国家对建筑企业高标准、高要求的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得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的道路日益艰难。我国民营企业既要遭遇中国公司和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又要面临国有、集体等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民营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并提高企业独有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而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企业保持快速前行的动力。民营建筑企业必须考虑建立适应市场的创新机制,营造企业创新环境,以增强企业实力,形成并保持其竞争优势,实现民营企业长期的良性发展。

一、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现状分析

(一)创新意识薄弱许多民营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管理还没有树立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在企业发展壮大时缺乏危机感。尤其由施工队发展起来的建筑企业还长期处于粗犷式管理之中,内部矛盾堆积,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企业的动荡。在扩大企业的竞争力上,没有意识到创新是争取企业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内容。

(二)创新环境缺乏目前,由于种种的原因,大多数民营建筑企还仅仅满足于有任务就接的低水平重复劳动的状态,创新并未被作为重要的工作来进行,而是在企业内部把主要的资源与精力配置于承担生产的部门,企业往往追求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得到眼前的利益,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有投入就立刻产生回报,因此常被看成是成本,而没有获得企业应有的支持。企业过分的关注眼前利益,使得产值成为了企业内部唯一的分配导向,完成的任务越多,得到的利益越大,很多高端人才的收入甚至与企业内一般的技术人员相差无几,这种做法严重打击了高端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过分短视和功利的环境实际上是不利于创新的,创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创新机制除了体现在制度、管理等方面外,还有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的创新,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同样是一个建筑企业发展的主导动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直接承担的项目,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的技术创新如掌握使用新技术、创新施工工艺等,结果大都和项目有关,多是结合生产而进行的。但是民营建筑企业普遍存在:对创新的内涵认识不够;民营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缺乏与社会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够实际用于创新的资本较少,给与创新的风险资本更是微乎其微;同行业间过多的重复建设的低水平竞争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大部分民营建筑企业都没有确切的技术科研投入比例,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普遍较低,每年没有明确的用于企业技术研发的科研预算,即便已存在的科研预算也是按科研项目来申请和投入科研经费的。

(三)专有技术缺少很多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都拥有专利技术,总体来说,相对于国有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的民营建筑企业比较少,也有一些民营建筑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但是相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工程类企业而言,民营建筑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较薄弱,缺乏对自己专有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只有将获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持续,成为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也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才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在取得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工程技术,提高了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开拓了新的服务领域,也有企业针对未来的市场需要,提前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科研开发,以取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程度较低,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市场问题,一些企业缺少创新成果推广的市场,或是不去推广使用,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人力、财力去开发,却没有应用于所承揽的项目中,创新的效果不明显,企业没有看到效益,这也是一些民营建筑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上投入经费的原因之一;二是经济的因素,多数企业认为创新成本过高,投入资金用于技术创新,能否研究出成果、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投入得到回报还是未知的,这是阻碍创新的主要经济因素。

(四)创新人才短缺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竞争追根究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员的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民营建筑企业要扩大市场生存空间,促进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国际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流失是民营建筑企业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民营建筑企业总认为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低,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也不愿在员工的福利和保险上投资,这样无形中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民营建筑企业中主要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性非常频繁,使企业欠缺人才储备,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二、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一)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民营建筑企业的战略选择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其它建筑企业所没有或不完全拥有的核心能力,在社会影响、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等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并拥有保持这种领先地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包括行业的领先地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差别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在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是企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有效保证。广义的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指企业所独有的包括技术、管理、组织结构、生产制造、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在内的核心资源以及对核心资源的整合、对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狭义的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仅指以企业技术为核心,能够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的专门技术和技能,并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等的相互融合,而获得的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评价企业是否具有出色的业绩或稳定的优势,往往是企业在同对手的竞争中体现出来的,是同竞争对手比较的结果。提升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可以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例如能显著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消费者的特殊效用,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等,为顾客所认可它的实用价值,给民营企业带来在市场上的稳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获得超额的利润。其次由于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所特有的,因此,这种难以被替代、被模仿的能力能够为民营企业带来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利润。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使其具有更大的延展性,能够同时在多个不同的任务中应用,帮助企业扩展相关市场,增加企业的主动权,保证企业多元化发展,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客户的需要。核心竞争力是民营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形成核心产品。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大树,花果、树叶是产品,那么树干、树枝是核心产品,而提供营养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只有根系发达了,树干才会粗壮,大树才有茁壮的生命力。民营建筑企业要建立企业牢固的根基,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重视不断培育、制定培植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战略己成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机制创新是提升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战略创新、人才创新、经营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等。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创新行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财富。事实上,创新本身创造了资源”。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是管理和制度创新,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企业对人才、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保障。而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技术创新是企业塑造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由企业对于内部涌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成果,具有一种很强的自催化功能。当一项技术创新成果研发出来,并逐渐在企业内部转变为核心技术,甚至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自我的新的核心能力和技术模式逐渐形成,使得企业拥有了能够越来越趋于相对稳定的技术结构,企业可以在较长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而由此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寿命”将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企业技术创新所推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其意义远远超过某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企业若要长远发展,应更关注在未来市场上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地位,而不是在当前市场如何做得更好。从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和功能来看,单一的要素很难使企业产品具有稀缺性、持久性或其它企业的难模仿性等特性,不能具备为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的能力,事实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是需要多种核心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民营建筑企业尤其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首先根据己有的技能,从中识别选择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某些特征的核心要素,区别核心的与非核心的要素,挑选核心要素并加以有机整合,重新认识整合后的产物,根据未来市场的发展,看其是否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全部特征,若具备,则说明在企业内部一项核心竞争力已基本形成。若缺乏某项或某些核心要素,但是却在市场中面临巨大的商机,足够吸引企业发展相关业务,就需要先进行创新核心要素,再将创新后的核心要素与己有的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从无到有,需要较长的时间,实现目标的周期往往较长,因此,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不能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临时决策,考虑创新,那样容易失去机会,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或者与其它社会科研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投入一定的资金,维持研发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储备,也可以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创造创新氛围,以激发企业员工开展创新工作。来自于日本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销售额相比,如果科研投入只占到销售额的1%,企业将难以生存,如果达到2%,企业勉强可以维持;只有达到5%时,企业才可能具有竞争力。目前,我国许多民营建筑企业长期进行低端的、技术简单的重复性的作业,创新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管理者开拓意识差,不思进取,或者错误的理解改革和创新,盲目跟风,企业管理流于形式,反应迟钝、人气低落、浪费严重、效率偏低,企业竞争力较弱,面临竞争无所适从。因此民营建筑企业更应通过制定改革和创新战略,积极推进创新机制改革进程,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摆脱面临的种种困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和不断增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三、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

(一)制度创新机制企业制度创新对民营建筑企业是极其重要的,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是按一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不灵活、不完善的机制是制约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的大问题。企业制度创新包括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经营观念、分配方式等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同时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调整民营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力。给企业经营的活动提供体制保障。制度的创新应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形式,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具备生存发展能力,以保证正确决策与有效的运行,充分利用和整合本企业现有的内部资源和需要的社会资源。制度创新应不断进行、长期发展。

(二)知识创新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是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知识资源、外部关系资源、内部组织资源、情报资源等体系的资本力量是相当惊人的,国内民营企业大多主要依靠的是熟悉和掌握本土市场、人脉以及其他特种资源。当面对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作为竞争对手的国有企业及国际企业利用其在长期的企业发展历程中建立的各种资源,依托有序管理而又不断发展完善的资源体系,正成为民营建筑企业的可怕的竞争力量。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分析客户、开发市场、制订经营战略等。企业建立制度化的知识共享,通过学习系统化、组织化的知识,优化企业文化,创新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再辅助具体的决策、实施、效果评估行为,提高生产运作效率和效果,降低经营风险。知识时代的资源竞争表现为“直接的”知识资源竞争以及对知识资源的创造者——“间接的”人才资源竞争,民营建筑企业进行整体战略规划时应将“知识管理”纳入机构计划之中,作为战略武器辅助机构日常的经营管理运作,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创新机制战略是企业对外部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而作出的积极反应,以此获得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制定战略是为了超过竞争对手。战略创新是企业在追求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针对企业的形式、状态、性质的转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企业的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的变化带来的企业战略内容的创新;二是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企业组织的创新,这种组织的变化也会进一步引起企业战略内容的创新。面临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所有的模仿都只能是暂时现象,民营建筑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战略目标,培养企业应变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民营建筑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建立好的机制,二要改变承包模式。尤其对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集团公司更应对整体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对原有功能作出调整,强化大项目调控和管理大项目的辐射功能,消弱行政色彩浓厚的管理职能。理顺公司的职能分工,建立监管和调控机制。随着国内投资体制的改革,承包模式逐渐向总包管理模式转变,而国外的资金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民营建筑企业应该摆脱做承担风险很多却盈利很少的专业分包的处境,增强总包的能力。(1)品牌战略创新机制。品牌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被顾客普遍评价和认知的,是一项能给企业带来溢价的无形资产,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建筑行业的专业划分较多,技术性较强,民营建筑企业品牌主要表现为企业品牌和专业品牌。建筑企业如果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品牌,忽视安全生产、现场管理,不能有效的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都会使企业形象受损,很难进行二次经营。民营建筑企业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对企业品牌战略进行调整,创名牌工程,在工程质量上精益求精,重信誉,创精品工程,树立企业形象,加强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民营建筑企业品牌战略主要是通过设计品牌要素、传播推广品牌、实施品牌维护等方法,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建造优质工程,巩固和提高专业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保证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2)技术创新机制。在很多时候,技术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杀手锏”是拥有竞争对手没有的所谓的核心的先进技术。从实践看,民营建筑企业若要拓大发展空间,需要跟踪世界建筑技术潮流,把握发展趋势,保持与世界建筑技术潮流同向的发展,掌握核心技术,以技术、工艺创新为主,注重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保持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重视特色专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在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技术创新可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增加科研投资,或寻求科研机构的技术与经济合作;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专利制度,保护技术创新等,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将技术创新作为民营建筑企业的自觉活动,逐渐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四)人才创新机制面对人才竞争的态势,民营建筑企业应以人为本,主动探索市场配置人才的路子,建立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人才创新机制,挖掘本企业的优势,尊重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竞聘上岗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种激励措施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薪酬体系,全面规划薪酬制度,将薪酬与业绩结合,加大对人才的物质激励,同时,完善其它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情感激励、沟通激励等,刺激并制约激励客体。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职工培训,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技能不断提高,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结语

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制定和改革科学的创新机制,积极稳妥的推进民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做出有特色的核心力,使企业拥有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8240045266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沈文乐:《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问题研究》,《上海企业》2009年第8期。

[2]曾晖、杨平、胡俊:《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模式研究》,《建筑经济》2010年第4期。

[3]区莹:《建筑企业创新型人力资本激励问题分析》,《商业时代》2009年第20期。

建筑科技核心篇2

南开科技园“一横、两纵、三区”核心区总控面积4.21平方公里。即一横——鞍山西道及规划延长线(天拖北道);两纵——白堤路、红旗路的雅安道至复康路地段;三区——科研基地、天拖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南开都市科技工业园。各自区域范围及发展功能如下。

一、南开科技园核心区东部

科贸街地区、科研基地。区域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边界走向为:航天道-白堤路-湖镜道-松杉路-湖泊道-南丰路-湖影道-玉泉路-鞍山西道南侧-鞍山西道北侧-南丰路-西湖道-兴泰路-灵隐道-苏堤路-飞云道-天宝路-西湖道-白堤路西侧-鞍山西道-元阳道-津河。

1、科贸街地区,以鞍山西道和白堤北路为地区发展的主轴线,沿线着重发展商务办公综合区。规划设计鞍山西道与白堤路交叉口附近为科贸街的核心区域,集综合商贸服务功能为一体,立足于现状发展电子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产业孵化与办公的优势,发挥专业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信息集散、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现代咨询金融服务业等综合功能。空间设计沿鞍山西道50%的地块为拆除地块,部分建筑质量较好或具有特色的居住地块定为保留地块,白堤北路与西湖道周边地块内现状四类居住用地及工业用地调整为拆迁用地,用于科贸街地区回迁居住建筑的建设地块,合计总建筑拆迁量62.96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量158.31万平方米,涉及地块27个。鞍山西道以东现状天津大学地块内,将着重发展以建筑配套、咨询服务、科技人才培训与交流、新技术产品展示等功能为主,与天津大学形成协议开发的创意产业发展区。

2、科研基地,以白堤南路与航天道之间的区域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周边科教智力氛围,发挥科研机构聚集优势,集中市、区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功能,推进引导企业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的科技研发区。空间规划设计沿航天道以北、航天道以北航海道以南现状二级科研办公建筑逐步更新改造,提高开发强度,体现空间聚集性,合计总建筑拆迁量50.63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量157.65万平方米,涉及地块13个。

核心区东部区域通过集合街区的设计以及商业贸易、科技研发和商务办公混合功能的设置,改善了科贸街沿线现状科贸功能建筑布局零散的局面,增强了各类产业及功能在地域上的集聚,创造出科贸街地区适合于经济互动的平台和沟通交流的空间。

二、南开科技园核心区西部

天拖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南开都市科技工业园

1、天拖科技企业总部基地

区域规划面积0.99平方公里,边界走向为:保泽道—红旗路—鞍山西道延长线(天拖北道)—快速环路。

区域发展充分结合周边区位政策、人才智力、科技研发等条件,在地区功能设置和规划结构上充分体现并利用现状资源的优越性,突出强化集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展示、商务经济为一体的服务中心功能,与华苑产业园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形成错位和联动,以高附加值的服务性产业和创智产业为主,为新兴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商业、商务办公建筑面积57.9万平方米、科研办公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会展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酒店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居住型公寓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

该区域集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展示、商务经济为一体的科技总部经济服务中心功能,将与科贸街地区科技贸易的综合服务功能共同构成集研发、成果、贸易为一体的科技产业服务链,成为辐射整个北方地区的联系纽带。

2、南开都市科技工业园

区域规划面积0.93平方公里,边界走向为:鞍山西道延长线(天拖北道)—红旗路—西湖道—资阳路。

建筑科技核心篇3

英文名称:SichuanBuildingScience

主管单位:四川省建设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1933

国内刊号:51-1142/tU

邮发代号:62-1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建筑科技核心篇4

【关键词】营改增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进而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营改增政策对建筑企业应交税费、收入、成本、利润等会计核算产生影响。同时,按照营改增政策修订后的高职《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教材较少或欠完善。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工程成本管理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就必须紧贴建筑企业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建设课程。因此,高职院校急需结合营改增政策要求对《建筑企业会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操作技能达到上岗标准,进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会计科目设置的影响

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因此,建筑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也就发生了变化,“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核算科目将被增值税相关的科目替代。一般纳税人建筑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增值税留抵税额”和“增值税检查调整”等明细科目,并在“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下,借方设置常用的“进项税额”、“已交税金”、“减免税款”、“转出未交增值税”等三级明细科目;贷方设置常用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转出多交增值税”等三级明细科目。小规模纳税人建筑企业增值税业务需要设置的会计科目相对简单,只要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不需要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二)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的影响

建筑企业分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两种企业,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区别。下面分别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两方面分析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的影响。

1、一般纳税人建筑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的影响

营改增前,建筑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一般记入成本。而营改增后,进项税额可以按照通过税务机关认证的扣税凭证所列明或计算的可抵扣税额为依据进行核算。

发生接受应税劳务或服务等业务时: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

发生采购业务时:

借:原材料/工程施工/其他业务成本/固定资产/管理费用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

建筑企业营改增前交营业税。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增值税销项税额以税法认定的销售收入金额为依据进行核算,贷方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建筑企业收到工程预收款或进度款时通过“其他应收款―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核算。

借:其他应收款―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结算时:

借:应收账款/预收账款

贷:工程结算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其他应收款―增值税销项税额

2、小规模纳税人建筑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的影响

小规模纳税人建筑企业不存在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问题,增值税进项税额一般记入成本,与交营业税时的账务处理一致。建筑企业发生增值税销项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核算,月末不需要计提和结转。增值税纳税义务确认时间与收入确认时间一致。

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交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二、当前《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材相对滞后

目前市场上按照营改增政策完成修订后的教材较少,同时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教学的教材更少。根据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科目以及经济业务的影响,高职《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教材需要重新进行修订。而教材建设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前市场上高职《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教材相对滞后。

(二)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契合度不高

建筑企业会计岗位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会计核算、工程成本计算、报表编制以及纳税申报等职业能力。因此,高职《建筑企业会计》课程应以岗位对知识、能力、素|的要求为建设目标,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而目前许多《建筑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工程成本、收入、费用、利润等来进行编排。按照这样编排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将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导致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不高。

(三)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职《建筑企业会计》课程在工作任务引领下采用了任务驱动、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但教学模式基本为普通教室、机房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固定,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会计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四)考核评价还欠完善

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化,高职《建筑企业会计》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课程成绩由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考核项目具体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以及期末在线平台考试。技能考核项目包括课内实践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课程考核内容较全面、详细。但课程考核评价也存有一些不足。理论考核中的期末在线平台考试会导致学生进行突击刷题、死记答案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真实掌握情况。技能考核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与工作岗位实际操作存在差距,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营改增后《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加快课程教材建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在营改增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组首先要密切关注会计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收集最新政策信息,结合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快高职《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教材的建设。同时根据营改增政策对建筑企业会计科目设置以及经济业务核算的影响,课程组以建筑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出发,重点突出营改增业务处理的规范和方法,并穿插设计营改增业务的处理和操作示范,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修订,使《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教材更具有对性、适用性和新颖性。

在加快课程建设的同时,课程组还需加快《建筑企业会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建筑企业会计》精品在线开发课程建设可以包括微视频、在线开放课程网站等内容。通过《建筑企业会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明确课程定位和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课程组应明确《建筑企业会计》课程的专业定位。《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建筑企业具体业务的会计核算、工程成本计算、财务报告编制、纳税申报以及会计档案整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操作技能达到上岗标准。

根据《建筑企业会计》课程定位,结合营改增政策,课程组需要重新调整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其教学总体目标调整为:熟悉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具备建筑企业账务处理能力、增值税计算申报和报表编制能力,具有建筑企业会计职业素养。同时课程组根据工作任务对教学总体目标按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突出建筑企业会计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重构、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营改增政策的变化要求,课程组需要重构《建筑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将营改增所涉及的经济业务的变化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修订的重点。根据建筑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以经济业务处理流程为主线,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优化教学内容,设置职业引入、收入与销项税额、成本费用与进项税额、增值税业务与管理、财务报告等教学项目。同时每个教学项目中增加图解示范、提示注释、实账演练等模块和“扫一扫”功能,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经济业务的实际。

(四)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采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建筑企业会计》课程应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云班课等app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签到、课堂表现加分、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在线开放课堂、微课堂等引入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获得乐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建筑企业营改增会计核算知识与操作技能,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五)改革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为减少死记硬背、刷题等现象,《建筑企业会计》课程应加强理论知识的过程考核,在学习完某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后,通过云班课、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在线试题库等平台,对这块教学项目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及时监控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监测和反馈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考核方案设计应围绕建筑企业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选取建筑企业营改增所涉及的典型经济业务,由学生完成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纳税申报、整理档案等操作过程,从岗位要求考核学生是否具有会计核算、工程成本计算、财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以及会计档案整理等能力。

总之,在国家实施营改增新政策后,高职院校应以培养与就业“无缝对接”的建筑企业会计人员为目标,及时对高职《建筑企业会计》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岗能力,提高《建筑企业会计》课程教学质量,进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兆夏,“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会计师,2014(10)

[2]张林,探析建筑企业会计与工业企业会计的不同,现代商业,2014(2)

[3]方咏梅,浅议“营改增”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纳税申报实务课程,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9)

建筑科技核心篇5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企业要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转型升级是根本,也是必由之路。转型升级,顾名思义,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资质向高资质升级,推动企业真正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加速企业发展。当前,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企业如何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方式的真正转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课题。对此,笔者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和思考,通过对较大规模的国家特级施工企业——******集团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总结摸索了一条适合***集团的发展之路。

一、转型升级是建筑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作为像******集团这样的较大规模建筑企业来说,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获得持续发展,就要加快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转型升级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队伍管理,全面提高基础管理水平,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建筑企业在产权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承包商还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方式不尽合理,这与其行业本身的性质特点、各级发展理念、市场发展阶段和发育程度、行业发展态势、企业个体情况等息息相关。所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行业发展面临调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增长速度回归平稳发展状态,建筑企业主业面临规模收缩趋势,转向多元经营,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建筑业的投资重点和方向面临调整和优化。对此,******集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土建总承包为中心,缩小其比例,努力向装饰装潢、市政公用、地基基础、园林古建筑、起重设备安装、道路桥梁、钢结构、水利水电、餐饮服务业、建材、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拓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宽经营范围。 

(二)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目前,建筑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国有股所占比重相当大,投资主体不到位,造成体制僵硬、机制不活、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难以根本解决,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缺乏动力和活力,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对此,******集团自2008年改制以来,建立并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利用2-3年的时间将国有股逐步退出,使***集团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实体。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当前,一些建筑企业缺乏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没有认清建筑业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的行业地位,工程承包能力明显偏弱,主业不精不强,专业优势不突出,技术创新薄弱,科研投入不足,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造成产品结构雷同、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鉴于建筑业存在的这一弊端,******集团在今年年初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力争在这期间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推动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主业,做精做专辅业,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运营效率偏低。当前,一些建筑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落后,集约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层队伍建设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者队伍偏弱,造成综合营运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国际一流建筑公司。面对这一薄弱环节,******集团自2008年改制后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同时,强化源头管理,加强项目经理的培训,不断提高项目部和项目经理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善经营、懂管理的项目管理班子,不断提高集团公司的运营效率。

二、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和支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是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就必须转型升级,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眼前,着眼长远,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精益化管理和“三个创新”,突出经济效益,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技术创新。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各大企业为了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站稳脚跟,都在想方设法地发展壮大自己的综合实力以及探索发展出路。对此,当下各企业,尤其是较大规模的建筑施工企业都争先恐后地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竞争力,而转型升级的首要因素是要坚持技术创新。

******集团通过多年的发展深刻感悟到: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就必须做好对技术的管理,现代高新科技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对此,该公司大力推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助力器”作用,引领企业向强实力、快发展的目标迈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应加强各部门、人员间的合作,将技术实现、组织创新、市场需求和制度环境等各个环节结合起来进行集成创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创新网络。******集团积极面向市场需求,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加大科技投入,并以科教部为中心,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形成科技创新管理网络。同时,主动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充分增强“高、尖、新”技术集成能力,提高“高、大、难”工程施工水平。

(二)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管理创新。

俗话说,管理见成效,管理出效益。对此,企业就要对管理不断进行创新,因为管理创新是对企业的变革和改进,它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制度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因此,企业要准确把握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方式、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经营机制等具体制度和形式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以创新制度建设,推进机制改革。

对此,******集团以改革为契机,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不断强化施工项目管理,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抓手,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逐步挖掘企业效益的源泉,拓展企业信誉的窗口,稳住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

(三)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人本体制创新。

知识经济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对各类人才不拘一格的争夺将成为企业能否生存的最大威胁,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要想转型升级,就必须坚持人本体制创新。

任何一家企业,尤其是较大规模的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吸引留住优秀人才,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注重情感管理,即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通过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即重视培养人,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素质,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由项目经理、技术骨干和熟练工程师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重视激励人,运用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使用人,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创新的舞台,使个人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

******集团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做好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工作。加强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注入新鲜血液。并以建立“学习型企业”为支撑,加大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尽快使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搭建适合人才迅速成长的舞台,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不断创新人才体制,做到不唯学历看能力、不唯职称看职称,通过竞争上岗将能力强、素质好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任人唯贤、公平公开的用人环境和人人奋发、人尽其才的用人氛围。

三、精益化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

推行精益化管理,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是建筑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精益化管理就是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管理过程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实现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提高经济价值创造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给股东持久回报。

建筑科技核心篇6

关键词:建筑界;建筑期刊;报纸杂志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2-

1.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建筑界的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建筑期刊发展很快,很“火”,可以说,建筑期刊的迅猛发展,后劲来源于建筑界学术需求的猛增、以及科技增速的大背景,有了这样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才有了如今建筑期刊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也容易看到,时下很多建筑期刊的功利性、粗糙感油然而生,例如:(1)一些建筑期刊多版化操作,一期杂志一个月里出了好几个单行版本;(2)有些电子刊,全然当做印刷版发行,把电子刊的特征全然抛之脑后;(3)有些建筑杂志,总编或主编等无心操业审稿不说,关键是连印刷形式的品质、期刊形式美等问题都不顾,从封面和内容设计上,不讲究质感,导致期刊产品粗糙化。等等。

2.建筑界杂志的发展定位与特色

为了避免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出现,我刊《江苏商报・建筑界》杂志找出了自己的一套创办与经营的法宝。主要体现在:

2.1努力实现与国内老牌知名报纸杂志看齐,创办出精品期刊

首先,重申强调一下“报纸杂志”或“报纸杂志化”的概念。报与刊两者之间仅仅代表了具体的媒介形式,在不同印刷传播需求上的差异化,以及考量市场成本的差异性上而造成的形式上的区别。杂志较报纸更易传播专业知识和信息,针对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杂志具有更好的储存性、直观展开性,且界面友好而丰富,印刷精美度和画面创意性上更有作为和空间度,还可以当书本一样阅读、翻阅、收藏和传播。自然受到搞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研究这类群体的偏爱,尤其是行业专业杂志,传播的信息和知识会更加集中、专一、专业,这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可以说,报纸杂志化,是杂志期刊的扩展和补充。

其次,可以列举出很多国内老牌知名报纸杂志,品种和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例如:

《科技创新导报》――国家综合科技期刊

《企业导报》――财经管理类核心刊物

《纺织导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计算机报》――国内最早报纸杂志化成功运作的典范之一

《中国电脑教育报》――国家一级刊物

《综艺报》――促动中国传媒与娱乐产业发展的期刊

《测绘通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开放导报》――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投资者报》――部级新兴投资类媒体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泛经济类部级期刊

《中国信息导报》――部级科技信息行业管理和业务导向性刊物

《中国医药导报》――部级医药卫生类科技核心期刊

《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省级教育科研类学术期刊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省级教育科研类学术期刊

同时,画报也是杂志式样出版发行的,如画报、内蒙古画报、幼儿画报等等。国内传媒发展兴起与发展成熟的前后几十年间,报纸杂志化编辑出版发行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举不胜数、琳琅满目、品名弥多了。

以上这些报纸杂志化形式的期刊,有些是省级,有些是部级,也不乏有中文核心期刊、重点期刊、权威期刊在内。它们都是学术经验交流、科研成果展示、职称申报发表中必用的良好载体和平面媒体。我们会与这些知名、老牌的报纸杂志化期刊看齐,学习他们的经验之处、优势之处,积极寻找自己的特色,铸就《建筑界》杂志的风格和差异性。

2.2努力实现对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全面报道

《江苏商报・建筑界》,简称建筑界杂志,不仅是为广大建筑、房地产的从业技术人员搭建一个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合作共进的平台,我们通过设立14个栏目(行业前沿、施工技术、工程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装饰技术、园林绿化、水利工程、电力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道路桥梁、环保工程、科技论坛、学术探讨),对杂志的内容进行一个定位细分,努力实现对建筑界专业门类的全包括和涵盖,由于考虑到建筑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专业分类多且细,也结合本省和地区的市场需求、企业发展的数量规模,首先创设了这些栏目,还有一些没有关于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技术类别或者专业门类,没有单独列为栏目,这也需要时间让我们在这些领域结识更多的优秀企业和个人,今后,会逐步加强和补充上去。

2.3努力实现印刷品的精美质感与精神美学的结合

我本人一直坚持认为,一份杂志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去衡量,第一眼,看封面,第二眼,看质感,第三眼,就看美感。建筑界杂志从一创办之初,我个人就形成了一个“超前”、“华丽”的思想,首先要求美术编辑从这四个字上取经、挖掘出设计排版中的元素,嫁接进《建筑界》杂志的整体设计风格上,力求视觉传达上具有新鲜、活力、学术、硬派的感观。所以,在页面设计、页眉页脚设计、摘要和关键词部分、内容的字号、公式符号的统一化、版面的转接、封面的色彩参数、图片的剪裁使用等方面做了精细的要求,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版式版样。设计后期和印刷前期,我刊都要求专人负责跟踪印厂的制作,努力实现精美质感与精神美学的结合。

建筑科技核心篇7

一、诚信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是船,品牌是帆,诚信是风,没有诚信的风,品牌的帆就撑不起来;没有品牌的帆,企业的船就不能乘风破浪去远航,离开了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就是空话,当前,信誉渐渐上升为市场的竞争核心,企业外部和内部一个失信的信息,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必须把诚信作为高于一切的“最高原则”,放在市场竞争的核心位置,切实实现管理的精密化、精细化,努力打造建筑业的“精品航母”,用实力兑现我们的各项承诺,树立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诚信,不仅构成对企业信誉和能力的评价,而且也成为企业一种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将会给守信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收益。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建筑企业要更加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减少各种信用风险的发生,同时,企业应着眼长远,冷静分析当前面临的各种情况,研究市场环境变化,完善内部各项制度,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风险管理,真正形成“有信为荣、无信为忧、失信为耻”的企业文化,以诚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质量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本质

一是要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淡薄,是影响质量管理的关键,因此,必须在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上下功夫,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系统的质量教育,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质量信誉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坚持运用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全力实施工程质量管理。二是要建立质量监控制度。质量监控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力手段,要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就必须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体制,各级主要领导要带头抓工程质量,采取有力措施,把质量工作渗透到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三是要健全质量奖惩机制。质量奖惩机制是提升工程质量的硬性措施,要通过建立与实施严格的质量奖惩制度,积极推动质量管理上水平,推动建筑产品质量上层次,防止潜在质量事故发生以及在与质量管理有关过程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部门或个人应给予奖励,对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明知故犯以及严重工作失职者实施质量责任追究并做出处罚。

三、创新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源泉

建筑科技核心篇8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我国加人wto以来,国外建筑行业进入到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在我国投资拉动和消费刺激的双重作用下,建筑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作为建筑业的中坚力量,国有建筑企业在建筑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2011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409.07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企业实现利润444.42亿元。[]

国有建筑企业不但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优秀的技术人才,对外还代表着一个国家建筑行业的形象,如奥运工程项目、援外项目等,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我国国有大型建筑集团大部分是由若干中小型建筑企业组成,如北京城建集团是由l家上市公司、6个事业部、27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29家分公司、26家参股子公司构成。因此,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好坏直接决定着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态势,同样也影响着我建筑业的发展水平。

我国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筑业今后五年的发展主要任务,作为国有建筑企业,更应学习和掌握国家和行业政策,在“十二五”规划的引导下,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国有建筑企业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党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提供了发展机遇。

(2)经济环境

全国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尽管受国际金融债务危机的影响,但在中央政府“转方式、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指导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3)社会环境

随着建设领域政府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社会投资比重上升,业主需求不断提高,要求建筑业进一步公开透明,项目采购模式也将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公民意识的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公众的利益。

(4)技术环境

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施工技术成为承揽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核心要素,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材料将更多地运用到建筑和房地产市场,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2、行业内部分析

(1)国有建筑企业骨干作用继续发挥

从近年建筑业主要指标中可以看出,国有建筑企业数量较低,但从业人员和建筑业总产值占有相当的比重,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更是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国有建筑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创造产值、技术和动力装备投入上都具有同行业较高水平,发挥着骨干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国有建筑企业的利润总额和产值利润率偏低,这也恰恰反映了国有建筑企业在经营生产管理水平上和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2)企业规模与资信

国有建筑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及丰富的施工经验。国有建筑企业成立发展历史较长,具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如北京建工集团成立于1953年(前身是北京市建筑工程局),50余年中,始终保持着中国建筑业的领先地位,跻身全球225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中国建筑业500强企业、中国工程承包商10强企业。同时国有建筑企业具备较高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资质等级,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在国内大型项目及国际项目投标中,中标率高,如北京奥运项目、援外项目。

二、国有建筑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为建筑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机遇

(1)城市化带来长期机遇

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达10亿人左右。城市化率的持续高速增长,为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带来长期机遇。如北京,在“十二五”期间,北京新城的规划范围l5万平方公里,将依托现有卫星城建设11个新城,其中亦庄、通州和顺义为重点新城。到2015年三个新城将达到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南城建设3年内投资500亿元,由此将带动城市住宅和市政上千亿元的市场规模。

(2)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预测未来10年内,全国将增加房屋开发面积65至70亿平方米,北京至少增加2至3亿平方米。目前,房地产业企业数量多,集中度低。国际金融债务危机以及土地、信贷政策的改变,使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获得了收购兼并、规模扩张的良好机会。

(3)工程承包模式的升级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项目管理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新的项目融资模式开始出现,如:Bot(建设—运营—移交)、Bt(建设—移交)等;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模式取得发展,如:pm(项目管理)、pmC(项目管理承包)、工程代建等;承发包模式出现创新,如:epC(设计—采购—施工)、D&B(设计—建造)、DBo(设计—建造—移交)等,为建筑企业提供了机遇。

(4)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

到2016年我国将新建轨道交通线路89条,总建设里程为2500公里,投资规模达9937.3亿元。仅北京地区2011年开工建设的8条线路总投资达743亿元。

2、挑战

(1)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及运营过程相互分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前还没有彻底转变。工程建设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还较低。建筑市场中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比较严重,业主不合理压价、拖欠工程款等情况仍然突出,规范建设市场行为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尚不完善。

(2)企业产权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国有建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单一、财务风险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3)建筑产业集中度不高,行业竞争激烈

建筑行业企业数量众多,资源有限,竞争过度。2010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96031亿元,其中国有建筑企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18.9%。虽然产业的集中度近几年来已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尚缺乏一批资金、管理、技术密集、具有行业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企业发展战略及其本质

制定战略的过程就是企业经营者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对本企业所在行业和市场有了明确的认识,对本企业的行业和市场进行正确定位,然后决定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战略方案的战术计划。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关系着整个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是战略性、方向性的大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和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可以提高企业发展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2]

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本质就是为了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在企业本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能力,即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主要形成于企业的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的根本的战略。[3]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实施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来不断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发展。

四、实施国有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1、加快结构调整,构造合理布局

为改变建筑企业业务结构单一的状况,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应根据业务、资源和能力方面的特点,不断调整主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实施战略转型,不断开拓市场空间,着力打造具有持续成长性和较强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企业。[4]

2、推进企业改制,转换经营机制

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创造条件,推进国有建筑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和完善产权结构,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制、重组、兼并等手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以发展壮大适应市场竞争的新企业,并以新体制新机制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调整人才结构,加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创新需要人才,而且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企业的财富,而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重视人才,首先要用好现有人才,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重视人才,必须能够留住人才,还必须着重培养人才,进行知识更新,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5]

国有建筑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通过企业改制重组等措施,妥善解决和安置企业富余人员。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以企业承担的重点工程为载体,锻炼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创品牌工程的项目管理人才,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创造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为提升企业管理模式储备后备力量。

4、加强基础管理,提高执行力

由于建筑企业在开展经营生产过程中,涉及招投标、经营预结算、合同签订、施工进度安排、技术、质量、安全、材料、机械、财务等多方面,在管理上主要体现在制度的制定、落实和考核上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应着重加强基础管理,通过管理体系认证和卓越绩效的开展来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做到管理有序,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5、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当今的建筑行业,传统的施工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科技进步才是第一生产力。国有建筑企业可充分利用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政策、项目和资金以及本企业提取的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力度开展具有前沿性的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重点加强对建筑节能、环保、抗震、安全监控的建筑改造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可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推动重大工程、地下工程、超高层钢结构工程和住宅工程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只有不断发挥科技创新动力,才能适应新的市场要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建筑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6、提升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作为国有建筑企业,更应关心员工利益,营造和谐、互助、共进的企业文化环境。坚持以发展谋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也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曹国祥《加入wto后—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策略》第50页2003.01

[3]陈根《中国学术期刊》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培育途径第149页2009.04

[4]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编著

建筑科技核心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科技创新;新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建筑业的迅速崛起,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工作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因质量问题、安全问题,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在不断运用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的同时,不断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刻的思考。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建筑施工行业的竞争越发的激烈,技术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施工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决定着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始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每个环节不容出现任何疏忽。否则,将给整个工程项目带来不可预测严重后果。

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行业中,许多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却因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严重制约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只重物资技术投入,不重视技术管理的严重问题,必须引起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想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技术的管理的环节尤为关键。施工企业只有加强技术管理能力,才能立足当今的竞争市场,使企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本人在无锡明发国际新城项目的管理经验,探究思考技术管理的重要性,重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要做深刻地思考:

1.1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规模和类型,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只有加强了技术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材料和设备的潜力,才能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行业竞争力。

1.2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水平,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1.3科技的进步,使得建筑工程中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多,这就对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施工企业必须走在时代步伐的前列。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设计严格审核

要优化施工图纸的设计,更要严格会审。在工程中标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需要一起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了解设计意图和对施工方的要求,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工程施工前要到现场勘踏,并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将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报送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对于关键部位的施工,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具体使用,要及时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和相关保证措施,并积极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的具体试验,鉴定证明的文件和材料要呈报监理主管工程师进行审批。对施工项目关键部位和设计意图的至关重要,必须建立严格审核制度。

2.2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所有人员在正式施工之前对施工对象的设计情况、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有较详细的了解,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把分项工程的关键工序的技术质量要求层层落实下去,让每个人都清楚所施工部分的技术质量要求,以便科学施工。

2.3加强管理,严把材料关

建筑原材料的管理包括出厂合格证、材料的发放、使用追踪、清验和质量控制。对于到场材料,要严格清验造册登记;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进行发放使用;对于材料的保存,库管员要及时盘点整理,并注意对材料的分类堆放,易燃品,易潮品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关于建筑所需的构配件及一些辅助材料,要求施工单位填报主要材料供货商资质报审表,还要提供营业执照、企业资质证书等有效证件,并对机械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性能等进行现场检测和核对,以确保机械设备运行处于最佳状态,还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还要针对分项工程,细化施工方案,并按要求提出施工技术交底。

3、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是保证施工得以顺利进行,保证建筑物整体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从目前建筑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规范的地方还有不少。因此,为提高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水平,应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完善相关技术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相关技术管理体系,是使工程施工科学有效进行,并让客户满意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同时还要认真贯彻执行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如施工图的阅读和会审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技术文件审批制度、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等,使技术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

3.2搞好人才培养规划,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经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重点。就建筑行业而言,管理和开发都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管理层人员的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就越大。因此,需有计划地逐步招聘、培养人才,不断调整、平衡、优化,使企业的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3.3后期技术管理切不可粗心大意

施工后期切不可粗心大意,更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这阶段的技术管理,主要是对前面阶段的辅助和补充,包括对建筑物的整体检验和总体评定、配套施工的技术管理控制等。技术管理人员须认真、严格把关,对工程的质量、检验项目和实测项目应进行仔细检查,达不到合格标准的不予以验收。

4、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顺利完成建筑工程的整体目标,就必须采取先进科学的技术管理方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各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把控,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随着国内外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提高,搞好建设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卓晓.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J].科技信息.2010(8)

建筑科技核心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筑工程管理;以人为本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其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的关键,对于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保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我国的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是市场发展和竞争的重要指导依据,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还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和缺陷层出不穷。现阶段,建筑企业面临着如何优化国内市场、扩大国外市场的发展、建筑工程设计正规化、和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如何实现其质量和管理控制的合理化等多种问题,是综合科学发展观进行解决的关键,是知道其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科学发展管的知道作用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和设计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过程我们的建筑工程管理就有了发展方向,从而积极的开展各项建筑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它的一个子系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工程项目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使用对社会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说,社会的发展是可持续性的,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需要考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现今的建筑工程项目对于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我们必须将其作为考核标准来进行管理。

二、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建筑工程管理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单位应积极的加强各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和谐的快速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程管理的实处: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文本”,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在企业管理中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合理的提升和选拔人才,加强选拔人才各环节的管理工作,使建筑企业人才得到有效利用;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建筑行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工作,为企业员工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鼓励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第二,努力解决好员工关注的生活问题。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要合理的安排员工的工作程序,减少人力浪费现象的发生。对于生活有特别困难的员工积极的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企业应关注并及时解决拖欠员工工资问题,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到政务公开,解决问题具有及时性。

2、坚持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核心问题是指导企业的经营发展,生产经营是建筑企业的命脉,在建筑管理工作中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企业经营的关键,它是企业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企业日常进行的各项工作,包括生产建材管理、人员考核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财务费用管理等等,都是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展开的。现今市场环境千变万化,竞争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建筑市场环境不规范,对于企业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时刻监控市场环境动态,及时的分析和调整经营策略,努力做好经营管理中的每一项工作。

3、坚持以加强项目管理为主旨。

建筑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建筑信誉,是建筑工程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任务就是做好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并积极地探索新兴的、科学的、高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建筑全过程的管理,从工程施工准备开始、建筑施工设计、建筑设备的使用、建筑施工人员的安排、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一直到建筑产品完工都是工程项目管理的范围,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建筑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有完善的质量监督制度。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系统性强,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只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做好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于项目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必须到位。第二,加强工程项目的过程监控。做好项目的过程监控工作,有利于建筑企业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好控制和管理,将产生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保证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第三,要有优秀的施工队伍。施工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有利于施工人员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建筑和管理水平。

4、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飞快,各种知识和技术迅速更新,往往刚刚熟悉的新技术很快就会被更先进的方法所取代。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只有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为企业树立自己的建筑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创新上,建筑企业应该大力推动高新技术的应用,技术创新不仅可以降低建筑成本,还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为企业赢得自己的建筑效益。在管理创新上,建筑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管理特点,不断地改进管理方法和有效施工程序,从而保证企业管理上的先进性。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利政策,抓住市场发展机遇,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将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