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科技管理十篇农业科技管理十篇

农业科技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16

农业科技管理篇1

英文名称:management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

主管单位:农业部

主办单位:吉林省农科院;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611

国内刊号:22-1143/S

邮发代号:12-6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农业科技管理篇2

一、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

1、创新性

农业科技项目最主要的就是管理,不过其主要的就是其创新性,倘若整个项目从规划到最后的阶段没有一定的创新,那么开展农业项目科技在最初阶段也就没有动手实施的必要了,创新性是现在最能够体现科技和技术进步的标志,它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实践性等独特性能,项目科技管理在创新性上面体现的比较多样化,不仅包含的是整个项目实施的最终成果具有创新性,还主要体现在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差异性以及创新性,无论哪一种管理模式都不可能会有复古式的管理模式,往往是朝着前面发展的,并且这种创新的管理模式体现的不仅是具有不一样的新颖性,还应该体现出其管理突出的效果和作用[2]。

2、明确指向性

针对性显著这是农业科技项目在现在管理中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它的指向性体现的不仅仅是在论证方面,还主要包含在开始规划和着手的几个阶段,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遇到一些不能够应对的难题上面,能够顺利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便达到之前所预定的目的和收益[3]。

3、风险性与不确定性

在整个农业科技项目的进行全阶段,总是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项目不能够顺利的完成或者是完成的质量差等,这些具有风险的因素都说明了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农业科技项目活动是集创造与创新一体的工程,在完成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小偏差以及施工上的难度等而让工程终止[4],并且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都会遇到资金周转不足等一系列的风险而让项目的完成进度推迟或者失败等,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项目实施到一半的基础上由于某个数据或者某个角度不符合要求而返工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些不受控制的因素往往是不能保证的,具有鲜明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5]。

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不足之处

1、在规划前期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不明确

农业科技项目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应该体现其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先进性、差异性、质量的可保障性等其它特性,现在农业科技的项目管理并不是面面俱到,整个实施过程存在着诸多的麻烦和问题,首先就包括了整个项目的责任人对项目还未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思考,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进度的实施与安排等都没有明确的分析和研究[6],对其缺乏全面性的评估,加之项目一下来之后,很多负责人为了最终的成果往往显得浮躁,急于求成,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大的经济收益,所以总是容易造成项目漏洞,其次,对于项目的承担商根本就没有一定的了解,对其的质量、信誉以及一些方面的东西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必定也会让农业科技项目受到影响。最后就是项目负责人对自己设备能力预测过高,并且对设备和技术的先进性夸大其词,往往造成最后的质量效果失真[7]。

2、项目的开展缺乏完善的动态监督机制

由于没有完善的动态监督机制,项目的相关高层部门对整个项目的开展情况并不是了解深入,一些细节上的事情也不会察觉出来,势必会造成滥用项目费用、私自动用公款的情况,以及遇到一些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麻烦就不愿意返工而不按正常项目的要求进行等情况出现,并且现在在定下项目之前往往会签订合同,只有在具有完善的动态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监督,才能预防随意更改合同的情况出现[8]。

3、缺乏相对的竞争机制

以前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死板,没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内部之间的竞争处于僵硬状态,在没有竞争的状况下,压力就会随即消失,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超越的竞争感,也没有大家齐心协力为项目的完成而努力和合作的团结感,使得大量的人才显得比较分散,没有凝聚力,加之现在我国的农业科技项目规模都比较小,并且水平有限,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导致最终的效益无法凸显出来[9]。

5、不完善的成果评定

在整个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和完善的整个过程,由于机制的不完善取得的成果不能进行充分的鉴定,或者由于鉴定不到位等导致最终的效益受到影响,并且在完成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一些创新点都能够也就不能体现出来[10]。

6、没有维护合同的权威性的法律制度

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相应的客户进行签订合同之后,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来维护其合同的权威性,将会导致一系列人员随意的进行更改合同的情况,并且时常出现违约的情况,加之没有相应的具有约束性的制度对其进行防范,将会导致一系列的情况发生,造成社会混乱。

三、农业科技项目提升的措施

1、摒弃旧的观念,培养全新管理思维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先进的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等高端技术普遍用于生活中,那么农业科技项目也是一样的,要将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推向实处,就需要将过去的传统的管理方法抛弃,按照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将现代技术运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12],并且管理的方法也不能够单调,而是应该呈现出多渠道和样式的管理模式,并且在管理的过程要在专家的特别指点下进行,在不同的农业项目管理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并且针对其问题想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

2、完善整个项目的监控体系

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已经规划的目标、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在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评价,以防一些私自挪用项目建设的费用以及一些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及时解决的情况,对于这些情况要及时的给予处分,另外对于在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多媒体网络体系,以便及时的传递信心和进行交流,定期选派人群进行管理培训和学习等,以此来提高管理水平,相应的上级领导部门应该及时的做好每一阶段的评估和成果的预测,下级部门要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时不漏的上报给上级领导,以及时的提出建议和措施,在管理中出现的创新之处和对项目的进行有利的建议和想法都应该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励其他人的竞争力。

3、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的技能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不仅仅只是管理就好,最重要的就是管理的手段和技能的高低,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倘若我们只遵循以前懂得的管理技术,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就应该定期的组织人群进行技能的培训,以便提高其管理的技能,主要就包括对进度的控制、成本的控制,以及开展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应对能力等的培养,以便能够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尽可能降低那些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素的可能性产生,定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其管理的最终效应,还能够提高管理技术,凝聚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11]。

4、制定出项目首席负责人制

以前的项目负责人以及整个组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大家推荐的相关人员成立的,没有团队意识和经验,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并且成本等也不能够得到合理的控制,使得整个项目建设返工还会出现重新返工,概算不清不楚,投资力度永远不够等,但是最终的效益却并没有突出成就,但是实施首席负责人制则能够有效的控制整个生产的成本、进度以及投资的力度等,对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5、将网络体系运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限制,往往出现沟通不及时,回报不明确的情况,但是倘若有效的建立起多媒体网络体系,则能够打破这些传统上的不足,提高效益,节省大量的时间,避免上下级沟通不及时而误事的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在内部建立起相应的系统平台,倘若建立起这种系统平台,那么将能够完成高校的信息传送和数据分析,另外还应该构建相应的财务网络体系,对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中的一些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其进行的开销的支出全部都记录再按,整理呈完整的信息库和财务预警系统,以防止偏离正常经营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控制系统,它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为基础,利用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各种财务数据资料的分析,对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财务危机及早警示,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对财务运营过程进行监控、预测,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在其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情况恶化造成更大的损失。以此来对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成一体的控制[12]。

6、健全科技项目的评估

长期以来,在农业科技项目的选取在主观判断上都是依靠管理者的意见,缺乏专家的指点,也导致项目选取存在较高的失误率。在选择科技项目的时候,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开发过程中的不明确性以及在决策上的失误而引发的风险,另外,还表现在了对于技术的复杂程度、费用支出以及收益等都难以估计。所以,对于农业科技项目体系的科学评估需要从管理的发展战略作为出发点,充分的考虑市场、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等会对项目选取造成的的影响,从而让选择更具科学性,尽可能的避开选择风险,让最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效益。

7、推行项目风险评估体系

农业科技项目不是一般的简单项目,关系重大,加之他本身就具有的一些特点,使得它的风险新和不确定性因素重重出现,从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相关资源的安全角度来分析可知,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估风险的来源和对管理的危害度,风险评估是保证其内部资源具有高的安全系数的主要措施,它将归类于资源的安全管理这一企业经营体系中。风险管理人员的目标就是在预测到风险的同时及时的发表建议并报告给上级部门,以便尽快解决目前威胁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既定目标的风险。

8、组建项目责任方信用档案

农业科技管理篇3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我县认真贯彻中共*市委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农业科技转化利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为推进该项工程稳步、有序、规范开展,力求真正取得实效,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农科教发〔20*〕8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5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千名农科人员进百村(企)入万户帮扶致富奔小康行动意见》(保政发〔20*〕10号)《*市农业局关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保农发〔20*〕7号文件),《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进村(企)入户帮扶致富奔小康行动的意见》(*发〔20*〕11号)的有关要求,工程实行项目管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以整合资源与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为突破口,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素质。构建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

二、目标任务在全县组织县、乡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村委会)入户(科技示范户),以水稻、玉米、小麦、甘蔗、茶叶、油菜、蔬菜、亚麻为重点,兼顾其它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开发利用,选择种植类型相对集中、农产品商品率高、示范效果好、生态类型有一定代表性的科技示范户开展工作。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拓宽科技入户的渠道;构建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农业建设项目提供科技支撑与保障。力争到2010年,科技示范户的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组织进一步壮大,培育0.3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6万农户,发展25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重点示范区内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以上。

三、农业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1、合理选择农业科技示范户遴选示范户是做好科技入户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深入、认真、细致地做好示范户的遴选工作。示范户遴选工作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充分尊重工作队员的意见。(1)示范户选择的条件示范户应具备:家庭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至少有1名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科学种养水平和经济效益较高;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在当地属中上水平;拥护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明理诚信,遵纪守法,群众公认,乐于帮助和带动周边农户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农民技术员、各类科技推广项目示范户、种养大户、《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获得者。对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可适当放宽限制条件。遴选示范户要在农户自愿申报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相应的民主程序确定。经县农业局批准后在本村范围内公示,并报市农业局备案。(2)示范户的权利和义务示范户的权利:享受科技入户工程项目补贴;优先获得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优先接受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和服务;对技术指导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示范户的义务:积极参加科技培训,带头使用新技术、新机具,提供必要的示范条件,配合技术指导员做好技术推广和示范工作;热情帮助周边农户,积极传授科技致富经验,带动20个左右农户。2、重点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采取政策倾斜、直接补贴、科技培训、专家指导和小额信贷等多种方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扶持,实现良种、技术、农机、信息“四到户”。通过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及农村基层组织,把农作物和水产的优良品种推介到科技示范户;把先进实用、配套集成、简单易学的种养技术、防灾减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到科技示范户;把省工省力、节本增效、操作简便的新型农机具推广到科技示范户;把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和生产资料等有关信息发送到科技示范户。3、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能力着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使科技示范户能够自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创业致富;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和传授给周围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四、科技服务1、成立*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由首席专家负责,在市级专家组的指导下和县农业局领导下开展工作。首席专家由寸待菊担任,成员见下表:腾冲县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名单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联系电话职务赵国祥*县农业局*组长寸待菊*县植保站高级农艺师*副组长姜加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副组长周新孝*县茶桑站农艺师*陈勇*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尹可鉴*县种子管理站助理农艺师*葛上位*县水产站工程师*段强*农机推广站助理工程师*李有栋*县植保站农艺师*戴朝明*县种子管理站农艺师*王世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尹家信*县农广校政工师*附:*市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名单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联系电话职务寸瑞红*市农业局高级工程师*组长郑家文*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员*副组长首席专家黎应福*市种子管理站研究员*副组长尹开庆*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尹胜鑫*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高级农艺师*贾应明*市甘蔗科学研究所农艺师*张家忠*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肖文祥*市植保植检站高级农艺师*吴绍灿*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农艺师*邵家军*市水产站工程师*杨建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专家组负责全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科技指导工作,编制工程技术方案,分年度筛选全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报市级专家组审定,县农业局批准实施;对全县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技术环节的指导、监督、检查。2、实行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单位负责制腾冲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技术指导单位单位名称联系电话1、*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51810972、*县种子管理站51817493、*县植保站51812024、*县水产站51921875、*县茶桑站51553596、*农机推广站51324497*县农广校5155637*市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技术指导单位单位名称联系电话1、*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2134212、*市种子管理站22165433、*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站22131964、*市植保植检工作站22139555、*市土壤肥料工作站22140646、*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22137337、*市甘蔗科学研究所28131508、*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22141489、*市水产工作站2122337技术指导单位应根据县年度技术方案,抓好县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结合工作开展主体培训;积极跟踪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进展,适时提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指导意见,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较大技术问题;对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业企业、技术指导员、农户提出的技术咨询认真解答,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取得丰收。3、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户责任制每个技术指导员需联系20户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要填写《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示范户登记表》,建立专门档案。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要签订科技服务合同,以合同形式确定责任关系。技术指导员要采取上门指导、集中培训、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为科技示范户提供技术服务,及时有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技术指导员要如实记录技术服务和示范户生产情况,建立技术服务档案。技术指导员的情况和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经费使用等相关信息要向社会公示。五、资金管理1、资金投入按照市政府和市农业局的安排部暑,从20*年起每年筹集15万元,其中县级配套7.5万元,要求各乡镇配套必要的资金,作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项资金,直接补贴到户。此外,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和各类项目资金,良种、农机补贴、科技推广培训、重大农业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要向科技入户工作倾斜,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科技示范户;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和个人对科技入户工程进行投入。2、资金用途列入科技入户工程资金的,一律直补到农户,主要用于农户购买良种及其它科技措施运用,不得用于科技入户工程工作经费及其它事项。3、资金使用办法县级以上安排的科技入户工程资金,市、县、乡镇三级工作队员每人配套科技推广经费1000元,待资金就位后借支,工作队员各自按联系户造册登记补助,联系户必须签名并按手印,年末凭补助名册到农业局核销,逾期不办理核销手续的,不予考核定格,并责令书面说明原因。有经济问题的,追究当事者的责任。六、技术指导员管理技术指导员在从事科技入户工作期间,除接受所在单位管理外,要服从县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管理,并接受所在乡、镇、村的管理。1、技术指导员原则上与所在单位其他工作脱钩;2、技术指导员应与科技示范户同吃、同住、同劳动;3、技术指导员每月在村时间不得低于20天,农忙时节不得离村。特殊情况需离村时,应报所在乡(镇)、村有关工作机构批准;4、技术指导员进村2周内应制定出工作计划,按季度、半年、年度进行工作报告,分别报所在乡(镇)、县领导机构;5、技术指导员在村工作期间,按实际驻村天数由所在单位每天核发伙食补助6元,往返交通费每月一次由所在单位报销,列入单位科技推广补助经费开支;6、在选择的科技示范户中,当年与上年相比较,要做到粮食产量增加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以上,以村为基本单位转移劳动力15人以上。7、工作考核。农业局局属二级单位抽派的工作队员由县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考核;乡级抽派的工作队员由乡镇政府负责考核,报由农业局备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履职考核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七、项目管理1、管理机构为加强对全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工作的组织管理,腾冲县农业局成立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局长尹正辉任组长,农业局副局长赵国祥、杨必金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农业局种植业股股长张绍富、水产股股长杨新寿、农机股股长张家文、组织人事股股长谢翠芝等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种植业股,办公室主任由张绍富担任,日常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联系电话(*)。2、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监督检查县局领导小组根据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工作责任制,开展科技入户工作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开展对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入户工程组织管理的绩效评价,建立奖惩机制。对绩效突出的乡镇、村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绩效不明显的,减少项目支持或停止项目实施;对绩效显著的示范户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示范作用差、周边农户不满意的示范户,经调查核实后取消资格;对表现突出的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责任心不强、绩效不明显的实行末位淘汰,并及时增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为科技入户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广大农民竞相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推动科技入户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农业科技管理篇4

科技强国要求要在创新空间拓展迈出新步伐,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全方位深化,创新活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的技术和手段愈加先进。在我国科技创新的层面越来越广泛,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农业创新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农业创新中农业单位科研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中国农业重大科研项目的调查研究、立项、实施、应用、实际推广的重要任务。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新型技术推广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有效地推进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为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农业科研室的相关研究及科研成果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在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新业态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活力,我国在农业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而由于政府会计制度的变化,会计核算基础及相关的会计要素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我国政府会计制度遵循了“双基础、平行记账”的模式,提出了“费用”为新要素的规定,并重新对“收入”和“费用”这两个要素进行了界定,以收付实现制为成本与费用进行核算,久而久之形成了庞大的资产规模。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并未进行累计折旧,所以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上存在着虚增资产,从而不能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最终导致夸大了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价值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资产监管的力度不够等因素,都导致了科研单位资产管理出现了资产管理效率质量差的现象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农业科研单位应按照新会计准则制度的相关要求,全面分析新会计准则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强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改革管理,结合单位自身管理现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最终达到拓展科研经费的使用空间,达到利用效率最大化;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避免铺张浪费,提高专项资金实际作用转化率的目的。推动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有序性发展。

一、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特殊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科技人才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注重发挥雪球效应,注重科技创新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时期。进一步激发科技创造活力,进一步挖掘创新因子以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成为影响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在这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攻坚的重要时期,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农业科研创新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农业技术生产力的加快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研单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创新思路的实践者,以其自身的实验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科研项目,而随着研究项目的逐渐深入,以及科研领域的不断细分,对各类科研设备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科研工作存在科研项目情况复杂、资源分散、科研对象范围较大、相关设备更新慢的特点,从而对科研项目研究的技术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农业科研项目的相关设备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高成本性,这也变相增加了事业单位资产的数量,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资产具有标准多、统计难、变化快、人为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资产管理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面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种类多,分布广,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及不同学科的资产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正确评估和管理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科研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资产日常管理缺“匠心”1.缺乏专业管理部门及人员。虽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单位的设备大部分仍旧是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其精密度极高,而且相关的设备采购及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术,才能发挥这些科研设备的利用价值。然而部分科研单位并没有建立专门负责资产管理的部门,在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更是有很大缺失,这就使得日常固定资产的管理十分松散,无法明确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另外,还有部分科研单位虽然对资产购置的前期工作如预算及审核审批等十分重视,但是在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回来之后,对资产的管理工作反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很多科研单位在进行年中或年末的绩效考核之时,科研成果、科研论文以及项目资金等往往成为考核的重点比对对象,而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往往不被纳入其中,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在科研使用过程中不被重视。在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进行验收时其在财务上的核查重点往往也是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再一次被忽视。2.在内部控制中对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在权力以及管理任务上进行划分是十分必要的。否则,科研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采购过程中,在设备出现故障后的进行维修时以及日常的管理中便会出现不同部门及人员之间的责任推诿,既降低了办事效率,也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日常的登记核算实现了电算化、建立了固定资产卡片,但对于固定资产使用情况、总体价值等信息仍然存在本单位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管理仅限于采购入账阶段、后续的管理维修、计量等问题未实现及时管理,正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实际的资产购置中存在着一定的设备重复购置的问题,在使用效率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利用效率。3.科研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登记中,关于仪器设备耗费情况、使用效率等的涉及屈指可数。未能科学对相关制度进行设计,使得固定资产的而管理长期以来被忽视。另一方面,在科研单位的年末绩效考核中也并未将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其中,并且在单位内部也存在过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多少的问题,对固定资产的后续使用情况关注较少,这也造成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4.固定资产在相关准则中被分为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家具用具及装具等不同种类。在理论层面会计准则对于不同的设备资产折旧年限有着不同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界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却出现了分歧和差异。而且通用设备中有仪器仪表,而专用仪器仪表却属于专用设备一类,这就使得计提折旧额最终的计算结果出现分歧。这样一来,不同的折旧年限计算出来的计提折旧额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二)科研仪器设备资金效能低随着科技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科研实践更加高效化、科研领域和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固定资产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要求与之匹配的科研设备参数精准。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相同种类的设备过量购置、采购数量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的情况,再加上大部分使用者在使用设备时往往喜欢选择新设备,在这种实际情况下难免出现了设备利用率低,设备资源浪费的情况。新会计制度下,过多的“僵尸”资产会随着其使用化为折旧,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当期运行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共享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表面共享,实际仪器存在闲置的状态,并且一些科研单位也存在着各实验室所配备的设施功能相近,数量过多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设施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的下降。

(三)固定资产折旧存在核算差异性在摊销或折旧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时,原有的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对非流动基金进行冲减,而不计入费用或成本。而这一规定就导致了固定资产发生的损耗在账面上无法准确真实的反映。新会计制度下,基于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根据用途计入当期费用或相关资产成本,由原来“虚提”折旧的方式改为“实提”折旧,理论上解决了资产价值的不够客观真实的问题。对于如何客观准确归集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在这新旧制度衔接阶段的转换的问题,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科研单位采购的固定资产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实施期限通常仅为3至5年,科研课题周期比资产周期要小。大部分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与资产状况十分复杂,年中新购资产与已有的资产在年度折旧周期中并存往往是十分常见的状况,这些问题使得传统会计手段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核算。

(四)资产处置程序复杂,可操作性不强固定资产种类的在科研事业单位是十分繁多的,现行的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进行了较为复杂的规定。由于科学研究的需要,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在科研单位附近无法找到产权交易的平台,或者相关平台数量很少。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单位在对一些并无回收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时却仍需花费时间精力去寻找专业人员评估,而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部门支出的增加,加大了本单位财政压力。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单位闲置设备的处理存在废旧设备积压的问题,严重影响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上报及计算。

三、科研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相应资产部门或精专尖管理人员在科研单位中设立资产部门、财务部门、具体使用部门等相关部门,采取多部门联动机制,将统一管理权划归于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部门。而对那些用途较为单一的仪器和设备,可以对其进行分类,以功能为分类标准,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另外,对于价格在50万及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特色明显的设备,科研单位应当将其统一纳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进行管理,并对与之相对应的固定资产的调配机制进行改进。促使这些设备首先在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实现共享,提高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二)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提高资源共享效率,采取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在设施购置之前对本单位的购置需求做更加全面的了解,依据固定资产的不同种类细化设备共享平台,查询设备资产时不仅仅要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入或者建造时间,还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数量、使用情况、维修以及保管位置等详细信息。这样的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折旧以及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核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单位的相关部门要严格设备设施购进审批准则,减少不必要的设备购置数量,同时应转变观念更加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率。注重资产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要结合科研室的具体设备要求对科研设备进行有筛选性的购进及选择,进一步提升设备资源的利用效能。

(三)科研仪器设备具体分类须有目录,以便更好地计提折旧可以从财政资产管理系统中一次性计提关于科研仪器或科研设备后期的维护费用的折旧,可以从管理费开支方面入手,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运用ppp手段引导企业共同参与等。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在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实现设备资源共享,依据“成本回收”原则进行共享处理,进一步提升科研单位的设施使用效率,增强废旧资源的再利用效能。

农业科技管理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利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32-01

n案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学生在学校有学生档案,国家公务员在政府机关工作有干部档案,相应的,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时也有农业科学技术档案。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的农业科技档案,主要涉及农、林、牧、副、渔、水利、电力、土地、气象和环保等行业的生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记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发展农业科技,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是需要政府特别重视的。然而,纵观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农业档案管理工作在我国相关部门管理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与我国农业地位不相符,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基层也有庞大的农业科技服务群体,但是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缺乏科学认识,甚至在有些地方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2.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机制落后,管理手段单一。主要表现在: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很多机关单位都已实现计算机办公,而农业科技档案依然沿用传统的纸质保存,不仅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没有形成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规章不明确,使用制度不统一。这些管理工作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也难以使农业科技档案有效服务与农业科技活动。

3.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素养不高

随着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工作人员文化素养偏低,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其次是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技术人员,在职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中,档案学科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较少,很多都是其他专业的;最后就是工作人员缺乏工作创新意识。很多工作人员的意识停留在人工操作水平阶段,缺乏创新意识。

二、改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促进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

农业科技档案主要为农业生产工作服务,各个农业部门的工作对档案的需求越来越多,利用频率也在不断加大。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使之更好地服务与农业生产。第一,档案管理工作要向深层次转化,工作人员要树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意识,有传统的封闭性向开放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第二,根据农业科技部门的工作需求,做出相应的档案调整,比如根据查阅文献的需求,编选相关的参考文献,为农业科技活动开展时需要查阅资料提供便利;第三;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事实表明,随着现代信息量的增加,传统的纸质的档案归档和人工操作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活动了。

三、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编研工作,开发农业科技资源

在农业科技档案中涉及到大量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信息资料,因此,对这些档案进行深层次的编研和加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有效的农业信息,对于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效率,具有深远影响。比如,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最大的就是天气因素。每年的农业生产结果都与当年的天气有关,天气会影响作物的生长,收割,还会影响林业和渔业的生产活动。其中,科技人员对新培育的一种农作物,从种植到收割,需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施肥、除草和生长情况以及产量的记录等,因此,形成的档案信息量会非常大。据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些农业生产特点进行档案文献编研,将这些信息进行归档,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编研文献的途径很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农业科技生产活动中,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开发出有效的农业资源,同时,也丰富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

四、采用联合服务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事实证明,农业科技档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不同农业部门之间都有涉及,也互相联系,很多农业科研成果也都通过农、林、渔、牧等基层部门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参与才取得的。根据这一特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采取联合服务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使之适应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比如,联合不同的农业科技部门进行档案的编纂,编写农业科技生产指导手册等工具书,建立农业科技网络建设系统,方便不同阶层的农业工作者进行信息的搜索,树立农业科技信息共享观念等,尽可能的提高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先进生产力方向转化。

结束语

文章主要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及利用的实践工作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首先对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存在的三点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不高等主要问题,其次主要分析了如何利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进行农业科技生产的实践活动。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够给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及利用实践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刘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刍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3(05)

[2]杨洋.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之我见.[J].甘肃农业科技,2012(08)

农业科技管理篇6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农业科技管理篇7

[关键词]农业发展,科技管理,技术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加快农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农业科技管理为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科技仍是整个科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农业科技管理的秩序、方法、手段、素质和水平都较落后,是科技难以支撑农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

1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主要有六个方面:

1.1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重视。

1.2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

4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量总共为4383.9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不和发达国家比,就是发展中国家一般也都保持在10%左右。据统计,像巴基斯坦、泰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均要占到财政支出的15%左右,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我国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整个投入中,地方财政是大头,其份额往往占80%左右,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从预算的安排到预算的执行也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3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

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不高。

1.4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不足

总体上看,农业科技“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比较多,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成果严重缺乏;能够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1.5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很多成果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1.6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目前我国农村共有实用人才579万人。从分布的区域来看,我国东部有231.4万人,占40%;中部地区有27.8万人,占4.8%;西部地区有145.9万人,占25.2%。从年龄分布看,40岁以下的有247.9万人,占42.8%。从学历看,中专以上学历的有22.7万人,占3.9%。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能手有328.3万人,占总数的56.7%;经营能人有160.7万人,占27.8%;能工巧匠有90万人,占15.5%。其中,农民高级技师有1.5万人,农民技师有7万人,农民助理技师有6.5万人,农民技术员有35.3万人。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就约6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我国农业科技实用人才不仅绝对数量少,占比极其低下,而且,地区分布也十分不均衡,东部占了总数的40%。另外,高职称所占的比例也普遍较低,特别是高级技师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而且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其总体流失比例为16.96%,流失者一般不再从事涉农职业。

2发展农业科技管理的战略对策

农业现代化过程在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不断地渗透、融汇到农产品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历史已经证明,没有现代化农业,就没有现代化国家,而没有现代化科技,也不会有现代化农业。然而,单靠传统型的农业技术又难以实现上述目标,其根本出路只能依靠现代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2.1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强调,“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2.2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

加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教育的紧密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适应农业和农村人才培养与提高的需要,努力为兴农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努力培养大批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发展乡镇企业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能解决农业生产第一线或乡、村基层生产、技术、服务、经营、管理等工作中实际问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

2.3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科技没有人才做基础,便成了无源之水。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

2.3.1出台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政策。制定有关揽才、量才、用才、养才、育才、赏才的机制和政策,引入竞争机制,保证人才能进能出。

2.3.2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一是要深化改革农业人才收入分配和奖励机制,加大对县乡农业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和奖惩力度。二是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各级地方财政要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比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三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人才长效交流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3.3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业务水平。把现有农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再提高工作与吸引外来人才相结合,充分发挥存量人才作用,为农业管理部门储备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后备队伍。

2.3.4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的农业四级机构。市一级农业部门重点研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布局、宏观指导、典型示范等工作;县一级的农业工作部门履行行政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综合服务等职能:乡(镇)一级的农业部门除了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外,还应积极做好本乡(镇)的农业事务管理,传送好各种农业信息到村到农户,为农民服务;另外,建立村级农业信息联络机构,负责日常的联络,联络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传播农业信息和收集农业信息并上报到乡(镇)。通过完善管理服务机构,从而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服务一体化的网络。

2.4建立现代信息平台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管理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管理策略

1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和现状

农业科技传播的目的在于帮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本质上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创新,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其传播理应体现技术性和创新性的统一[1-2]。但目前农业科技传播过多强调技术性,忽略农业创新。这种状况导致农业科技传播在手段上比较呆板、生硬,缺少灵活性,尤其是在传播过程中表现更是简单,仅是依靠媒体传播,无法充分利用媒体特点的生动性来展示农业新技术,引起农民的广泛关注。

2农业科技传播管理策略分析

2.1.1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意义和作用。媒介是农业科技的重要传播途径,而在贵州省等欠发达地区,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因此,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媒介理应成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路径,而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媒介传播路径的改革[3]。

2.1.2媒介树立公共服务优先的观念。农业科技是一种公共技术,不仅可以通过增加生产收入或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为农民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而且体现了长远的社会效益,它通过新技术运用实现整体经济增长,媒介也将从中受惠。媒介只有更好地体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媒介应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思想和公共服务优先的观念,发挥媒介独特的传播优势,坚定长期坚持农业科技的传播理念。

2.2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改革

2.2.1媒介传播路径改革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传播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支持程度决定了媒介对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视程度。政府的支持首先来自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媒介规划,制定政策法规,对农业科技传播力度大的媒介予以鼓励;其次,构造、完善专业的农业科技传播媒介,采用财政补贴、成立专门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资金、设备、人员投入,使农业科技传播的节目、报道固定化、精品化,真正发挥媒介对农业科技的传播作用;最后,针对媒介中缺乏农业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这一状况,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媒介机构进行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媒介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素养。同时,政府指定一些大学教育机构开设农业科技传播专业,为农业科技传播培养专业技术力量。

2.2.2媒介传播的创新辨别功能。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只是单纯的技术传播,忽略了与技术相关的配套传播。分析表明,媒介在技术传播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有偏传播”,才能使农民更好地掌握新技术的全部实质内容,即对技术进行辨别。媒介的这种职责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以3种方式进行:直接偏向传播、间接偏向传播和重叠依赖偏向传播。媒介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农民对于科技需求水平和层次的分布情况。调查表明,农民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科技信息依次为:栽培管理新技术占30.8%,农产品加工销售市场信息占16.3%,养殖新技术占15.0%,动植物新品种占19.2%,其他农机农药等占18.7%。对农民而言,只有当一项科技成果能满足其需求时,才会被农民主动采纳应用。

3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管理新体系

3.1建立科技传播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4]。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咨询热线”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还要有非行政力量的广泛参与。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3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3.2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wto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4结语

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科技传播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高度做出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传播管理体制,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管理。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农业发展大计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5参考文献

[1]吴德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以福建省为例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115-118.

[2]王婧,逄焕成,任天志,等.我国节水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性别倾向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301-6304.

农业科技管理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农业科技管理篇10

第一条组建*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科技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带动区域农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强对创新中心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创新中心是指依托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科技型农业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创新和推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新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推广机构。

第三条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

(一)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二)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普及。

(三)培养、聚集农业科技中高级人才;开展面向农户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

(四)提供面向农业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技术诊断、咨询等中介服务。

(五)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第四条由市科技局牵头,会同市发展计划局、农业局负责指导和管理创新中心的组建工作。

第二章申请与审批

第五条申请组建创新中心的农业企业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省、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企业,其他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型农业企业。

(二)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有资金支持研究开发工作,年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以上。

(三)已建有研究开发和推广机构,具备研究开发所需的场地、仪器设备和信息服务手段,拥有10名以上研究开发人员,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50%以上。

(四)企业的主导产业明确,且属我市优先发展的产业。企业运行机制良好,制度健全。

(五)已与国内、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

第六条创新中心的申请、审批程序:

(一)申请单位填写《*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申请书》和《*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可行性报告》(文本可通过*市科技局网站下载),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市科技局、发展计划局和农业局。

(二)市科技局负责会同市发展计划局、农业局进行初审。对初审同意的项目,组织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论证,提出论证意见。

(三)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由市科技局、发展计划局、农业局联合审定并发文批复,予以立项,并与获准组建创新中心的企业签订《*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组建计划任务书》。各方按《计划任务书》履行职责。

第三章项目实施与管理

第七条创新中心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建设经费实行以政府适当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的原则。项目立项后,市财政给予一次性科技专项经费资助,地方也应按一定的比例配套建设经费。

第八条资助创新中心的科技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及必要的技术软件等,不作为课题研究、日常运行和基建等经费。

第九条创新中心建成后,由市科技局、发展计划局、农业局组织专家,按《*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组建计划任务书》规定的要求进行验收。通过验收的创新中心,由市科技局、发展计划局、农业局联合发文,予以认定并挂牌。

第十条创新中心的研究开发项目优先列入市科技局、发展计划局、农业局的有关计划。

第十一条创新中心的组织机构依照科学、精干、高效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设置。在管理体制上,一般采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由依托企业的行政和技术领导组成。主要职责是:定期听取并审定创新中心的工作报告,决定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审理财务预算和决算,协调创新中心对外技术合作等问题。

创新中心主任由管委会按依托企业执行的人事干部制度任免或聘任。创新中心主任的职责是根据管委会的决定,主持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创新中心要参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办法,建立有关人事、劳动、分配、财务、奖惩及科研项目管理等制度。

第十三条依托企业是创新中心的技术和经济后盾,要为创新中心提供主要建设经费和相关保障条件,并负责创新中心组建计划的实施。

第十四条创新中心在每年12月下旬向市科技局、发展计划局、农业局提交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和下年度的工作计划,并按规定完成有关的统计报表。

第十五条创新中心实行动态管理。市科技局每年会同市发展计划局、农业局及有关部门,对已建成的创新中心的运行情况和绩效进行一次考核评议。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并推荐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连续两次考评不合格的,由市科技局、发展计划局、农业局联合发文撤销其创新中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