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17

生物学分析篇1

(1)传统灌输式教学,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2)课程内容多而且抽象,教学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3)重理论轻实践,单纯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4)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2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

2.1改变授课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与之相应的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情况。学生的听课基本上是三分之一的学生听得很认真,三分之一的忽听忽不听,需要教师强调才能注意听课,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处于有意思就听一点,没意思或内容难就不听。学生可听可不听,教师迫于课时限制,只是在唱独角戏,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低。这种授课方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满堂灌,学生逆反、抵制思维严重,这种教学的致命弱点就是学生的参与意识没有展现出来,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我们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将各个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出现在教案中,教案不是照搬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由一系列问题组成。上课的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为主体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以随机的提问并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代替了以往教师占据所有课堂时间,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来参与课堂,只是被动的听讲。这样的方式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首先,学生怕被提问到,思维时刻都在跟随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其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内容把一个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与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教学中。比如在讲糖的酵解内容时,我们就以“糖腐败变质为何会变酸产气?”为题,在讲线粒体内的氧化分解时,以“细胞能量工厂的原材料、成品是什么?”,在讲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与功能时以“单纯的多肽链怎样体现精妙而准确的生理功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不再抽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这种教学方式至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学生为了不在上课提问时因对回答问题完全不了解而影响平时成绩,就必须去课前预习,一些简单问题自己在自学中就已经解决,重点就放在了自己弄不清楚的重难点上了,实质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同时这种方法也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学会自学比学会一些知识本身要重要得多。

2.2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我们教研组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以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给课堂提问提供大量的信息。教研组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在网络,教科书中搜集了大量的生化图片,这些图片制作精美,信息量大,给学生的影响深刻,能够非常直观地诠释很多复杂抽象的生命的化学。在大量收集了《生物化学》教学资料后,集体制作了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媒体课件。有实验证明,一个伴随收音机成长的60岁老人和一个伴随电视成长的3岁的小孩的信息量相当,这说明利用多重感官刺激比单一方面的刺激给与受教育者的信息量要多得多,我们有意识的增加图表、图片、影像资料,就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除此外,我们也收集有较为丰富全面的小动画,视频以及名校的网上课程网址,这些影像教学资料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它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给学生一个多重感官刺激,强化了学习效果;第二,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学习方式不单一;第三,提供一个多层次的学习空间,学无止境。通过采用和不断完善以上教学资料进行教学,能够把生物化学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高度浓缩和总结,易于学习和掌握,便于记忆。

2.3重视实验教学,促进理论知识的应用

目前的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3]。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改进、精心筛选了一些实验现象明显、说服力强的实验项目。在实验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每一章节都至少设置有一个实验项目。对实验教学也进行了大力改革,从实验项目的设置,实验授课方式的改进到实验考核模式都进行了大力改革。对强化理论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验过程缺乏思考,缺乏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这样的实验过程完全是一种体力劳动,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学生知识按照实验步骤在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为什么不行,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实验现象和理论有差异,这种差异是怎么造成的,是认为因素还是没有注意到的实验条件改变引起的。解决这种现状的方法是:首先要重视和强化实验分析,包括实验试剂的浓度、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结果等实验的各个方面;其次要通过加大师生的互动交流,促进和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为创作型思维奠定基础。在学生遇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学生利用理论来分析问题的最佳时机,教师不要轻易告诉学生答案或可能的原因,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学生经过重温理论知识,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在做了一番努力之后,再与学生共同分析哪些情况会影响结果的因素,哪些不影响以及原因。经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之后,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理论知识,而且尝到了独立思考和分析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实验类型方面逐步减少一些验证型实验,适当增加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在实验课程里面的比例,这就为学生通过实验后必须独立思考,利用理论来解释和分析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创造了条件。逐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然后才可能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否则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在实验分析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去多方面分析,不强调结果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地分析多方面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生的真正收获在于通过这个实验学会了或者加强了或锻炼了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验证了某个理论。

2.4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课间、课后时间与以学习委员作为班级的教学信息员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学习上的困难,思想动态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方法,解除疑虑,保证教学效果。与教学信息员的交流要不限方式,给学生提供手机号码,电子邮件等多种方便的交流方式,促进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对于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这样一些较难的核心课程,学校设置了辅导答疑时间,教师每两周集中对所授课内容进行解答。在辅导答疑中教师不仅通过学生的提问了解授课的效果,而且可以更广泛的与学生感兴趣的该课程和课程以外的知识进行交流,通过这些信息的反馈,教师可以充分反思自己教学的优缺点,在不断的改进中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这个工作很重要,不要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生的独立思维,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向是多元的,能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而要虚心与学生互动交流,“三个臭皮匠能顶个诸葛亮”用在这个地方很适合。在交流中尽管可能部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还很幼稚,但这是他们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一份爱心去启迪他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会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对部分问题的钻研是相当有深度的,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去思考和探索。由于出发点不一样,现在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他们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我们教学的改进也有很大的启发。

2.5突出重难点,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在授课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对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对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做到了在每一章的授课时重难点突出。对学生很容易掌握的内容,在上课时一带而过,这样就节约了大量时间来有针对性地对重难点进行突破,这样对重难点尤其是难点进行较为细致的讲解才有时间的保证。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在对学生很难理解或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4]。如:利用板书、提问、讨论、归纳总结、实验、比较、举例、类比等方法。例如在讲解“为何20种氨基酸组成千万种蛋白质?”时我们分别用高中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用10个数字可以组成无数种电话号码的例子。在讲解肽键的连接和分解时,用一列同学手牵手来解释。在讲核酸的高级结构时用一小段绳子作为教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了。在讲解酶活性的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时,分别用“非你不娶,非你不嫁”和“喜欢阳光类型的男孩”在学生熟悉而又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概念。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技能的转换来突破教学难点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因此对于一个教学难点从备课开始就有用多种方法去准备,准备几种教学技能。在用基本的板书方式后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用举例的方法,也可选用精美、简练的图片,活用图表,也可以用类比等多种教学技能去向学生讲解。如在讲到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时,α-螺旋就可用具很强空间感的图片来解释,也可以用一段拉长的电话线或弹簧来说明。在讲Dna结构上的大沟和小沟时可用一条纸带,纸带两边表示两股反平行的链,中间表示小沟,而再把纸带缠绕成螺旋状,螺旋中间无纸带处就表示大沟,这种使用多种教学技能,多种讲解方式的教学必然能够在突破难点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容易突破教学难点。

2.6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课程考核上,首先实行实验考核和理论考核的分离。其次,理论考核要增加课程论文和平时问答的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占50%,课程论文占20%,平时成绩占30%,加大学生平时课堂问答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把着力点用在平时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上而不是考前的突击复习,只有平时学习获取的知识才是真正理解基础上的学习。在考试的题型上增加分析和设计类型的题目,减少客观题分值,客观题严格控制在30%以下,让主观题的分量保持在70%以上。精心设计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利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分析型的题目或设计型的题目[5]。用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而且能够作为一个无形指挥棒,起到指引教学和学习努力方向的作用,比起单纯的“一卷定高低”和只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方式要好得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

3结语

生物学分析篇2

现代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在分析肌肉结构力学特性时普遍用英国著名生理学家希尔(Hill)提出的Hill肌肉三元素模型,把肌肉看作是由收缩元、并联弹性元和串联弹性元三个元件构成,整块肌肉由许多这样的模型混联在一起构成。我的研究认为,分析单块肌肉的弹力条件反射反应产生的力学机制也适合用肌肉三元素模型分析。本文拿一组肱三头肌、肘关节、肱二头肌局部姿势动作的力学效应和肱三头肌收缩弹肘出拳的局部动作作力学分析。实战发力预备势中:肘关节呈100度,肘在肩、腕连线之下。在此基础上,肩、肘关节用大点的力向下夹,又用小点的力向上抬做沉肩坠肘动作,不断地晃动,引出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的弹力条件反射。肌肉弹力条件反射与肌紧张一样,其反射反应主要表现在伸肌,伸肌肱三头肌内部募集参与交替收缩的肌纤维数量比屈肌肱二头肌要多、要广泛。所以,相应的肱三头肌肌纤维交替收缩产生的收缩力比肱二头肌肌纤维交替收缩产生的收缩力要大,肱三头肌被拉长的弹性成分的体积比肱二头肌被拉长的弹性成分的体积要大。最后,导致肱三头肌产生的弹性力比肱二头肌产生的弹性力大,肱二头肌几乎无弹力。正好完成打击出拳动作是一个伸肌收缩的动作。因此,劲的力学分析可只分析伸肌,屈肌的弹力条件反射的力学效应可以忽略。

肱三头肌、肘关节的力学效应如图1。引出弹力条件反射后的肱三头肌内部募集大量的运动单位的肌纤维进行强烈的交替性收缩,大量的收缩元缩短而强烈、广泛地牵拉并联弹性元和串联弹性元。收缩元强烈的交替收缩就会产生收缩力,可以把这收缩力看作为弹力条件反射整个力学系统中的F1力。F1力的方向是肱三头肌动点向定点向心收缩的方向,与运动解剖学中的肱三头肌肌肉拉力线一致。F1力对弹性成分形成牵拉,而为拉力。而肱三头肌弹性元由下向上被F1力拉长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与肌纤维收缩施力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F2,F2力为弹性力,受力者是肱三头肌收缩元。相互作用力原理,F2弹性力等于F1拉力。在发力预备势中,用力牵拉一次肌肉、肌梭只可引起一次弹力条件反射反应,在一次弹力条件反射反应中,强烈的交替收缩只能维持几秒钟。也就是说一次牵拉刺激,肌纤维强烈的交替收缩产生F1力只能维持几秒钟。所以在实战中,为了持续保持肱三头肌的弹力条件反射反应,对抗肌肱二头肌在肘关节100度的基础上,要几乎不断地轻微收缩做坠肘小动作,以持续牵拉肱三头肌动点肌腱、肌肉,对肱三头肌持续施加牵拉刺激。而肱二头肌在收缩做坠肘动作牵拉肱三头肌肌腱时也产生了牵拉力F3。牵拉力F3只有持续对肱三头肌施加了牵拉条件刺激,才可引出并持续保持肱三头肌的弹力条件反射反应,使肱三头肌收缩元持续强烈的交替收缩,持续产生F1拉力,而持续牵拉弹性元产生弹性力F2,才可在实战中随时发力。而牵拉力F3同时也由上向下牵拉到肱三头肌的弹性元,而肱三头肌的弹性元又被由上向下拉长加大弹性形变量,而产生F3力相反方向的F4弹性力,F4弹性力由下向上作用于肘关节。根据相互作用力原理,F4力=F3力。但在实际应用中,肱二头肌随意收缩的力量要适度,要与肱三头肌肌纤维交替收缩牵拉肱三头肌弹性成分的F1拉力要基本相等、平衡,即F3力要等于F1力。因为两个相反方向的力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作用效果是由二力之差决定的,肱二头肌随意收缩牵拉肱三头肌肌腱的F3力,大于或小于肱三头肌肌纤维强烈交替收缩牵拉弹性成分的F1力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使肘关节100度角度改变,而不能持续保持肱三头肌的弹力条件反射反应和维持肘关节的姿势。因此姿势动作要求肱二头肌随意收缩的力度要控制,要与肱三头肌肌纤维强烈交替收缩牵拉弹性成分的F1拉力要基本相等。F3力、F1力这两个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力为零。在这弹力条件反射的力学效应中,F1力决定F2、F3、F4力的大小,F1力越大则出拳弹力越大。因此运动员的肌肉生理横断面越粗,参与交替收缩的肌纤维数量也会越多,就能产生更大的拉力以及弹力。因此,肌肉弹力条件反射产生的弹力是以运动员本身力量素质为基础,基础力量素质越好,建立弹力条件反射以后产生的弹力就越大。再肌肉弹力条件反射肌纤维每瞬间交替收缩的肌纤维数量、节律、幅度是不变的,而导致F1拉力的大小恒久不变,因此不管多长时间的交替收缩对肱三头肌的弹性成分产生的F1拉力的大小是基本不变的。因此作用于肱三头肌肌纤维、弹性成分和肘关节的四种力时刻平衡相等,F1=F2=F3=F4。这四种力在弹力条件反射的力学系统中,可视为人体的内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的这四种内力合力为零,而肱三头肌肌纤维、弹性成分和肘关节这个力学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它人体的重力等外力对弹力条件反射的力学系统作用很小,均可忽略不计。

在以上发力预备势的蓄力的状态下,开始发力出拳。肱三头肌骤然向心收缩伸肘出拳,肘关节突然伸直使肘关节对肱三头肌弹性成分的拉力F3突然消除,而由上向下被拉长发生弹性形变的肱三头肌弹性成分由下向上恢复原状,F2力和F3力合力作用于肱三头肌收缩成分和肘关节,使肱三头肌产生更快的收缩速度和更大的收缩力量。而在出拳一瞬间,收缩成分产生的向心收缩力和肱三头肌弹性成分产生的弹力,两个同方向的力合力作用于肘关节,使肘关节获得巨大的速度和力量。这就如同脱弦之箭一样,弹了出去。

以上为劲的整个力学系统中肱三头肌、肘关节、肱二头肌局部的姿势动作产生的力学原理。当然,实际上屈伸肘关节不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它们只是屈伸肘关节的主动肌,其它副动肌亦一样有弹力条件反射,一样的力学原理,但作用力要比主动肌小。而其它关节、肌肉的姿势动作与力学原理与肱三头肌、肘关节、肱二头肌的力学效应基本上相同,依次类推,根据各块骨骼肌的形态、功能和机能具体分析。

但肱三头肌、肘关节、肱二头肌的局部力学效应在整体发力中只是上臂一个环节的局部力学效应,而劲的出拳发力动作是一个协调的全身整体动作。而劲的整体发力并不是简单的全身各个环节的力量相加,它与其他运动技术一样,有着复杂的生物力学机制,其中鞭打动作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组成部分。总之,在特定的姿势下引出全身主要肌肉的弹力条件反射后,全身就像一根被压缩的大弹簧,储存大量弹性势能,随时均能通过协调的动作整合一股整体弹力。传统武术拳谚中所说的:“内力”、“内劲”、“内动”、“暗劲”、“整劲”、“浑圆力”、“弹簧力”、“身如反弓”、“身如弓弩拳如弹”、“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等就是形容这些现象。本文只分析劲的局部生物力学机制,而不对劲的整体发力的生物力学机制作详细分析。

生物学分析篇3

生物药物分析课程思路分析生物药物分析是生物制药本科的一门专业课,它是应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数学、分析化学、生化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及技术,检测和研究各种生物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的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生物药物的研究范畴包括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原料制取的各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因此,抗生素、生化药物、生物制品等均属生物药物的范畴,也包括近年高速发展的生物技术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生物药物与化学药物相比,其质量控制的方法有很多不同。通过生物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特有的一些分析思路和分析手段,能够设计生物药物的标准规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

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又要有药物化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知识。学生大多难以把握生物药物分析的学科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该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生物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并有所心得,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法(pBL)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例如,我们在讲解几大类生物药物(包括抗生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激素类药物等)的分析时,让学生根据药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性质和结构特征来联想该类药物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各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在通过教师的补充讲解,从而强化学生对药物的结构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的掌握。另外,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混淆薄层色谱法在药物鉴别和检查中的应用情况,为了使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在讲授具体药物的鉴别和检查时,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寻找答案,接着请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然后,请其他同学对他的讲解进行点评并加以补充;最后,由老师予以指正并总结。这样的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

课题选择原则必须以学生能了解而展开,要引导学生正确选题,使课题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而且还有利于他们认知、技能、情感和品质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解答学生疑难,提供反馈意见,并就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问和启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实践,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形成和培养学生自我价值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科学探求的精神,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例如,我们设置几个课本相关的课题(如青霉素药品的质量检验等),让学生收集资料,准备实验材料,动手实践,写出检验报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引入“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教学法是指就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开展交流讨论,学生收集文献资料后,以ppt的形式在“seminar”上做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简洁扼要的汇报。当一个学生在进行演讲汇报的时候,教师和其他学生不仅能从其汇报中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其汇报中的不足和疑问之处加以记录,等其结束演讲后进行提问,从而互相学习交流。演讲后的提问和回答是这种形式的亮点所在,汇报者和旁听者都需要有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同时还能检验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制作能力等。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学习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及其动态;另一方面,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或是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有利于学生阶段性调整或修改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设计。例如,我们在学习最后一章药物分析中的新技术时,引入“seminar”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取一种药物分析的新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为主题,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实验材料等,将这种新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与步骤、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做成ppt汇报,演讲后由老师和学生提问,考查学生对自己选题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总之,在生物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借助于多媒体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上述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减少了听课中的疲劳感与枯燥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azerSa,petersonR,Guerreroap,edgrenG.twelvetipsforconstructingproblem-basedlearningcases.medteach.2012,34(5):361-367

生物学分析篇4

由于在植物生殖的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教学中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探究动物生殖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正向迁移的作用,通过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发育,猜测鸟卵应该具有哪些功能的结构;建立猜想之后,自主实验寻找事实证据,小组合作“探究鸟卵的结构”,增强学生“发现学习”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2教学目标

描述动物的受精和生殖方式;概述鸟卵的结构和主要作用;说出动物克隆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能力目标通过收集各种类型动物的基本资料,总结动物的受精和生殖方式,提升检索有用信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参与“探究鸟卵的结构”的活动,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通过发现学习,激发探究大自然未知的热情;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剪辑《帝企鹅的日记》视频,用白醋浸泡鸡蛋,准备一个熟鸡蛋;学生收集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基本信息,以及动物克隆的有关资料。

3.1激发兴趣

快速导入播放剪辑的《帝企鹅的日记》视频,根据两只企鹅风趣而又“神经质”的谈话,得到信息:帝企鹅需要忍受半年饥饿,在寒冷的极地跋涉100km只为“生殖”。

3.2自主学习

合作归纳结合教材“信息库”中“受精方式”和“卵生动物、胎生动物”的相关信息,根据课前收集的各类动物基本信息,每位学生自行总结归纳:体内受精和体外受精的动物种类有哪些?胎生和卵生的动物种类有哪些?(从大量基本信息中准确找到有用信息,同时思考并总结规律,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的规律一样吗?小组合作交流,完善结论(通过比较自己的结论和小组其他成员的结论,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激发小组成员间思维碰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是体外受精,而相对高等的脊椎动物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则是采用成功率更高的体内受精方式。无脊椎动物昆虫和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是卵生,而相对高等的哺乳动物则是采用受环境影响最小、成活率最高的胎生。

3.3新闻链接

拓展提升设问:鲸鱼是胎生还是卵生?展示2014年10月29日新闻:长沙海底世界一只名叫“卓雅”的白鲸,正在生产一头小白鲸的图片(直观的视觉冲击并纠正学生“鲸”是鱼类,属于卵生的错误观念。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大自然、关注科技新闻的热情)。再问:鲨鱼是胎生还是卵生?展示一则美国人为鲨鱼剖腹产放生鲨鱼宝宝的新闻,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教师介绍鲨鱼的卵胎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4横向迁移

建立猜想。结合种子的结构以及各结构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根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讨论猜测:鸡蛋能够在“体外”“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其中应有提供哪些功能的结构?(由于种子含有保护作用的种皮,并具有提供营养的子叶或胚乳,以及新植物的幼体胚等,学生容易总结:鸡蛋中应该具有提供保护功能的结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结构;提供氧气供呼吸作用的结构以及胚胎发育的部位。

3.5自主实验

为收集证据,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一枚鸡蛋、放大镜、镊子、培养皿。学生自主实验,寻找胚胎发育的部位以及为胚胎发育提供保护、营养及空气的结构(自主实验,没有给定的实验步骤,学生实验空间更大,自主思考更多,探究乐趣更浓):提供保护作用的主要有卵壳,内、外卵壳膜和卵黄膜;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有卵白和卵黄;气室以及卵壳上的气孔是气体进出卵的通道;胚胎发育的场所是胚盘。教师展示被醋泡过的鸡蛋和切开的熟鸡蛋,让学生观察外卵壳膜和气室。

3.6集思广益

突破疑点。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提出疑义:为什么有的小组能看到气室,有的没有看到?气室内的空气能够满足胚胎整个发育过程吗?为什么有的小组看到一层卵壳膜,有的看到两层?系带的作用是什么?等等。在各小组讨论发言中,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注意事项(体现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集体智慧的力量,为之后的团队学习打好基础)。教师给每个小组重新分发一枚鸡蛋,小组成员结合讨论结果,针对本小组的不足,完善实验。

3.7回顾旧识

交流前沿图片展示克隆的过程。小组发言,介绍有关克隆的前沿科学,畅谈克隆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及动物克隆的意义。由于“动物克隆的过程”在七年级下册第8章第一节已经学过,本节重在让学生从动物生殖的角度体会该新的无性生殖方式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及意义;通过查阅资料和集思广益,给学生带来生命科学的前沿发展信息,体会生命科学在新世纪的重大意义。

4教学反思

生物学分析篇5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能力。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中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必备的良好素质。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机会,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我们周围是神奇的自然界,有着丰富的植物类群、动物类群,只要留心到处是生物学知识。学生观察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或当地季节植物生长状况,进行有目的和任务的观察。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程序和方法,可以从整体、局部到重点;可以对比观察;可以比较相同和不同结构;可以进行连续观察等。如九月份开学时,农田里玉米、大豆、花生等植物的花和果实便于观察;春天,万物复苏,玉兰、紫荆、金盏菊、虞美人等花木依次开放时便于观察;家里饲养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等也便于观察……注意培养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二、实验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能力,包括确定实验课题能力、设计实验方案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学生不但能有效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培养了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节的实验时,重点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了解如何调节光线强度,如何调节低倍镜、高倍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显微镜的结构,掌握其使用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仪器的能力。通过《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实验,让学生会正确使用刀片取材,用镊子盖盖玻片,使用胶头滴管滴加碘液染色,并能准确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错。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技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一般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协作能力。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指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教师首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困生顺利学习,在质疑解疑中获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自强、自立能力。

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涉及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如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探究中,我设置了几个探究目的。通过该探究实验不仅掌握了生物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星期的准备,让学生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会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试验。在探究中,小组同学紧密合作,团结互助,共同观察、实验、查阅资料,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变过去被动学习为今天的积极主动学习,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是指通过阅读、理解陈述的材料,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生物知识、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鸟类时,为什么家鸡不能像鸽子那样在天空自由飞翔?老母鸡孵蛋时,为什么有的能孵出小鸡,而有的却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把生活中的事例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分析篇6

一、物理学习心理分析的内容、特点和方法

(一)物理学习心理分析的内容和特点

物理学习心理分析指对那些跟物理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的分析。这些心理现象包括物理学习的认知过程、物理学习能力、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等。另有一些心理现象如性格、气质、信念、世界观等,虽然也对物理学习过程有一定影响,但相对而言它们的影响不是太大,物理学习心理研究一般较少涉及。物理学习心理分析属于教育心理的研究内容,它跟其它教育心理分析如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学业成就测验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分析或测量,所测到的心理物质有重叠的部分,故一般来讲它们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如物理能力测验成绩一般与智力测验、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以及物理学业成就测验存在正相关。但是物理学习心理测量又区别于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以及学业成就测验。智力测验与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所测的是一般认识能力或一般能力倾向;学业成就测验或各种选拔考试(如高考),根据其测试目的,往往是对知识和部分能力的综合测试;物理学习心理分析则是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形成的、对进一步学习物理起决定作用的心理特质的分析或测量。

(二)物理学习心理分析的方法

物理学习心理分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心理分析,其特殊性决定了这种分析必须是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各种物理作业过程及结果的分析来探知学生的心理特质;同时由于它也是一种心理分析,可以借鉴一些一般心理测量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对研究对象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作观察记录可采用以下方法:①评等级法,即先将要观测的心理特质或行为排出不同等级,记录时在相应的等级上做标记;②记录出现频率法,即观察时出现一次特定现象即在表格中该现象处做一次标记;③连续记录法,即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笔记、录音机、摄像机等手段记录下来以进行分析。

2.谈话法

谈话法即直接与被试学生进行有准备的谈话并记录谈话内容及被试学生的反应。运用谈话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统一的谈话提纲,以确保对不同被试学生施以相同的刺激;②事先对被试学生可能的回答分类制表,谈话时只在相应的项目上作上标记;③建立和谐的谈话气氛,消除被试者的拘束和戒备心理,使之畅所欲言。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指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而推断其心理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作业中常犯错误的分析可以推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知识缺陷或不良习惯等;对某一类学生作业的长期分析则有助于推断该类学生的心理特点等。

4.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问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调查的方法。运用问卷法可以对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等进行调查。

应用问卷法要注意以下两点:①设法打消被试者的疑虑和戒备心理,问卷一般不要求署名;②项目的提问方式不应带有任何倾向性,而且要使回答方式尽量简单。

5.测验法

测验法是通过心理测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进行测量的方法。运用测验法可以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作大规模的测量,是研究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特别是物理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为确保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该法对整个测量过程特别是测验的编制有严格要求。

①运用测验法的基本要求

a.客观性。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测验始终应注意客观性,不可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见,测验要标准化并有详细评分标准,采用统一答案纸进行测验。

b.取样。指从整体中随机取出样本,包括对被试者的取样和测题材料的取样,只有抽取的样本能真正代表整体时,测量结果才会具有普遍意义。

c.测验的质量要可靠。测验的质量一般指测验的信度、效度要高,测题的区分度要好。

d.标准化与常模。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施行、计分和解释都要按规定的法则进行。标准化测验要求测验的项目要符合规范,施测时要以同样的项目向所有被试者施测,对全体被试者使用同一说明书和指导语,用相同的测试时间,评分标准应预先制定,解释结果时不应受测验者态度、情绪的影响。

标准化测验要求建立常模,作为比较不同受试者水平的依据。所谓常模,是指标准化样本在测验中的平均成绩。常模可有多种,如智力测验中的智龄、智商,在能力测验中常模也可用百分等级或标准分数。

②物理学习心理测验编制程序

a.确立测验目的。编制测验时,首先要确立测验目的,是测一般物理学习能力,还是某种特定的物理学习能力,或其它心理特征;是用来描述、评价、选拔,还是诊断个体心理差异;是团体测验还是个别测验。另外还要了解被试者的年龄、生活背景、文化程度等信息。

b.选择测验材料编选测验题。测验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应非常慎重。对一项合适的物理学习心理测验材料,有以下要求:第一,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取材要全面,应能涵盖所测心理特质的范围;第二,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应是新的,且有一定难度,以免学生仅凭对类似情境的记忆来答题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第三,材料要突出所测的心理特征,排除干扰因素;第四,材料应适合被试者的年龄特征和文化水平;第五,材料应对所有被试者具有普适性。

编制测验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综合考虑测验目的、材料的性质、被试者特点以及施测时的各种实际因素。编制的测验题数量应比最后所需的测验题数量多出一倍或几倍,以备筛选和复份。

c.预试。预试是将初步筛选的题目综合成一个或几个测验,并向同一组人员施测,以获取有关测验题性能的客观资料。预试时应注意预试对象要有代表性,人数以三四百为宜,测试环境应与正式测试时相同,记录被试者答每题花费的时间。

d.进行项目分析。项目分析指对每道题的质量分析,包括分析测题的难度、区分度以及吸引度。目的是淘汰不适当的测题,使题目趋于标准化。

区分度分析,包括题目内在一致性分析和效度分析,前者考查每题与整个测验性能是否一致,后者鉴定每道测验题能否测出要测的东西。

吸引度分析,分析备择答案的吸引程度,若各备择答案吸引被试者的程度相当,则为好的题目,若有一两个答案很少有人选,

则要修改或淘汰该题。

e.编排试题,编写说明书和指导语。最好的试题编排方式是由易到难循环排列,如每10题为1组,从易到难循环编排。

说明书是作为主试者的工作工具和对被试者的提示,一般包括说明测验目的,实施方法,记分方法,结果处理等。

指导语是指示被试者测验时的注意事项。通过监测人宣布或附于卷面上,包括简要说明测验目的,对被试者的要求等。

f.制定标准答案规定测验时间及记分方法。标准答案及记分方法应在编制测验时同时编制出来。规定测验时间,包括主试者

宣布说明所需时间及被试者解答的时间。

③物理学习心理测验的质量评定

a.效度。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即该测验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效度是测验的最重要的质量指标。

b.信度。信度指测验得分的稳定性、可靠性,或者说,对同一被试者的前后两次测验,所得结果是否一致?测量结果是否可靠?信度是个统计学概念,可用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

二、物理学习能力的测量

(一)物理学习能力及其结构

物理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是在物理学习和物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调节物理活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物理学习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物理学习能力的划分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可以从以下两种角度对物理学习能力进行划分:

从物理学习能力是在物理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了的认识能力(智力)这一角度看,物理学习能力应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物理想象能力和物理记忆能力等。

物理学习能力是在物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若从调节各种物理活动过程的心理结构这一角度看,物理学习能力可分为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各种具体物理能力的构成或评价指标如下:

1.物理观察能力

①目的性;②条理性;③理解性;④敏锐性;⑤持久性。

2.物理实验能力

①设计实验;②实验操作;③观察和记录;④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⑤数据处理;⑥分析总结。

3.物理思维

①物理抽象;②物理概括;③物理判断、推理;④物理综合分析;⑤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

4.物理想象能力

①建立空间位置关系;②形成物理图景;③想象物理过程;④想象操作。

5.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①分析物理问题的一般智力;②物理想象;③物理抽象思维;④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⑤发散思维。

6.物理自学

①对物理文字材料的领会;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③物理实验和理想实验;④观察;⑤运用知识;⑥资料检索与使用;⑦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及监控。

(二)物理学习能力测验题的编制

物理学习能力的测量可通过前面介绍的心理测验程序进行,其中核心的工作是编制测验题。编制测验题时首先要明确测验目的,是测量一般的物理学习能力,还是测量某个特殊的物理学习能力,并明确对要测的能力构成是如何界定的。其次,题目的编选要符合前面提出的原则。下面是几个物理学习能力测验题的例子:

[测验题1·物理实验观察]

导语:注意以下演示过程,记下你所看到的所有现象。

演示:在玻璃水缸中放适量带有颜色的水,水中放置一根高于水面的蜡烛,点燃蜡烛,然后用广口瓶将燃烧着的蜡烛全部罩住

(瓶口浸入水中)。

本题测验观察的敏锐性。如果被试者在看到蜡烛熄灭时也观察到了罩内水面的轻微上升,则敏锐性计1分,否则不计分。

[测验题2·自然观察]

组织学生观察雨后彩虹,观察前先讲清彩虹的成因,然后让学生去实际观察,以验证解释的科学性。要求对彩虹的形状、颜色以

及产生的条件进行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回来后测试观察结果:

①请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你所见到的彩虹的所有特征。

②当彩虹出现时,你看见太阳在什么方向!

本题可测观察的条理性和理解性。如果被试者能完整地答出彩虹的形状、颜色构成及其排列顺序,则记条理性1分,否则不计分。

如果被试者正确答出太阳在观察者的后上方,则理解性计1分。

〔测验题3·思维能力〕

指出下列四种情况中,那些可以将物体看作质点?a.在高处由静止释放一根形状不规则的短木棒,木棒翻滚着落地,计算落地时间;B.研究炮弹在炮膛中旋转加速的过程;C.研究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的运动;D.研究电梯中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如果答案完整、准确,则物理抽象能力计1分,否则不计分。

三、物理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分析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学习动机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部分即作为个性心理倾向的学习需要,是潜在的学习动机;另一部分是学习期待或学习诱因,其作用是激发学习需要,使动机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从而发动和维持学习活动。

学习需要一般认为由三种成份构成,即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物理学习动机中,如有的同学感到“物理课生动有趣,并能不断揭开事物的秘密,所以很爱学。”这是认知需要的反映。有学生说:“物理老师和霭可亲,风趣幽默,对我们很好,所以爱学物理”;还有学生说:“我们班别的同学物理都很好,就我们几个学得不好,所以我也得加劲学”等则体现了学生的交往需要。还有学生立志要考名牌大学理工科,或为将来去研究所工作而学物理等则反映了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

学习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可分为四种发展水平,依次是直觉兴趣、操作性兴趣、因果关系兴趣和概括性认识兴趣。兴趣的发展水平与年龄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认识需要不断满足,促进兴趣水平不断提高,并使物理学习兴趣日益分化和稳定。

(二)物理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分析

物理学习动机、兴趣的分析可采用谈话法和观察法,对于大规模的研究一般用问卷法。

使用问卷法首先要编制问卷,一般来讲,问卷的项目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自由记述形式例如调查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时,可直接问:你是否喜欢物理(实验课,习题课……)?请把你的理由写出来。

()因为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用。

()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课。

()因为升学要考物理。

()因为我从学习物理中得到快乐。

……

3.选择形式例如:你为什么要学物理?如果你的原因是下列的某一条或某几条请将其标号写下来。a.内容有趣;B.能做实验;C.生活中有用;D.升学考试有用;e.教师讲得好;F.老师对我好;G.容易学会;H.家长要求;i.有课外活动……

四、物理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

物理学习心理过程分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结合物理教学实际对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学习心理的作用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探讨,例如前一段时间探讨较多的“初二物理学习的分化”、“高一物理学习的台阶”等问题即属此类;另一方面是对物理学习过程中心理障碍的分析,限于篇幅以下仅就后者作简要介绍。

(一)物理学习中思维障碍的分析

思维是物理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心理活动,也是存在障碍最多的心理活动。思维障碍干扰和阻碍物理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正确理解,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物理学习能力甚至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正常发展。造成思维障碍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归为三类:一类是知识因素,即由于学生头脑中缺乏为思维活动定向的知识或有关知识处于混乱无序状态而形成思维障碍。如在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过程中,如果相应的表象知识缺乏或错误,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或新旧概念界限不清,则都有可能发生思维障碍,形成对物理概念的表面理解或引起概念的混淆。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如果学生对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含义或适用范围不清楚,则这一思维过程必然会遇到障碍。再一类是技能或能力因素,即缺乏执行思维活动的智力技能或能力从而使思维过程无法继续。例如综合性强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灵活性强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具备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即使是基本的物理问题也要求学生具备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智力技能,否则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活动会障碍重重,无法顺利进行。最后一类是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和一些外来干扰因素。如中学生思维的绝对化、片面化倾向,想当然的思维习惯以及思维定势的影响都可形成思维障碍;教师在讲课或演示实验过程中,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一些干扰因素,导致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分析比较复杂,不象能力可以通过测验测出,也不像动机可通过问卷调查。思维障碍存在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间接反映在学生的智力作业中,学生自身也不一"定能意识到,因而既不能通过外部观察和学生内省报告直接得到,也不能在学生的作业中直接测出。对思维障碍的分析只能综合运用观察法、谈话法和测试法(或作业分析)通过对学生思维过程及结果的深入综合分析方可得出结论。具体分析时可采用以下步骤:

1.提出问题通过对教材中重点、难点的分析和物理学习中各种思维过程的分析,确立一些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困难的知识点。该步工作也可以通过整理平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对学生作业的分析所积累的资料来完成。

2.测试针对这些疑点、难点编制测验题,测试时不仅要求学生答出结果,还要写出理由,以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3.深入了解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选择部分学生,运用谈话法进行进一步诊断。

4.做出结论,并提出教学对策。

(二)物理学习中非认知心理障碍分析

生物学分析篇7

一、从高考要求理解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就是学生能够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独立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由此可知,学生能否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析综合能力有直接关系,因为任何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往往都综合了多个物理过程,分析区别不同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再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二、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理解分析综合能力

事物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是彼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分析就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者各种属性的过程,综合就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方面。

认知心理学认为,分析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就是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所谓问题空间就是对问题情境的认识,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当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解决就越容易;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很远,问题解决就越困难。问题情境在物理问题中包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知道了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又知道了解决问题所要遵循的规则,就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直至成功,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途径

1.从审题出发分析物理初末状态,以图助思,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审题就是准确捕捉题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背后的物理含义,清晰、准确、完整理解文字、图表、材料等表达的物理情景和物理意思,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挖掘隐含条件,分析临界状态,作出示意图,以图助思,其作用是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注意发现已知与未知的关联。

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呢?首先我们要认识隐含条件出现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不遗漏地挖掘隐含条件,隐含条件通常有这些形式:隐含在题给的物理现象中、隐含在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中、隐含在临界状态中、隐含在题设附图中和隐含于常识中等几种形式。

例如,如下图某颗地球同步卫星正下方的地球表面上有一观察者,他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被太阳光照射的此卫星,试问,春分那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在日落12小时内有多长时间该观察者看不见此卫星?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处之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自转周期为t,不考虑大气对光之折射。

生物学分析篇8

关键词:学习需求;知识;能力;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8(S)-0015-4

1前言

“需求”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是对存在的不平衡状态的体验。学习需求是社会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反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学生对学习的主观需要;需求是一种差距,是指当前结果和期望结果之间存在的距离;学习需求分析是指通过系统的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调查研究过程。学习需求分析的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关数据和资料,以此形成设计项目总的目标。而以学生为对象,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确定现实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寻求满足这种差距的对策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伯顿(J.K.Burton)和梅里尔曾把学习需求分为六类,分别为:(1)标准的需求(normativeneed);(2)比较的需求(comparativeneed);(3)感到的需求(feltneed);(4)表达的需求(expressedneed);(5)预期的需求(anticipatedneed);(6)重大事件的需求(criticalincidentneed)。六种学习需求的核心均在于确定“现状”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之间的差距。本文主要依据标准的需求(normativeneed)、比较的需求(comparativeneed)和感到的需求(feltneed)进行分析。标准的需求即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在物理学习方面的现状与既定高考标准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而高考标准主要分为知识标准和能力标准;比较的需求是同类主体通过相互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这里主要是特长班与平行班的比较;感到的需求即个体认为的需要,是个体必须改进自己行为或者某个对象行为的需要和渴望。

经过高三的总复习,在面临高考前,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怎样的?和高考要求的标准之间有多大差距,师生如何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这些是高考前物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校本课程的学生需求分析,而高考前的需求分析几乎没有,笔者根据学生需求分析理论结合考纲和教学实际,从知识、能力、对老师的希望三个需求维度编写物理学习需求问卷,对学生物理考前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考前物理复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2方法

被试:在南阳市第一中学选择高三两个平行班和两个特长班,每个班随机抽样15名学生,平行班、特长班分别30名学生。(特长班为高中入校时成绩靠前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平行班为入校成绩稍靠后的学生组成的班级)

方式:根据需求理论和考纲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

3研究一:知识疑难需求调查与分析

3.1研究结果

3.1.1知识疑难需求登录

对任一模块均从考纲要求的知识进行总结,知识疑难问题出现频数超过3,则作为一个典型问题进行频数登录。

3.1.2知识需求频数变化特点

(1)笔者根据登录的问题需求情况绘出问题需求频数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曲线,以期能更清晰地反映问题需求情况。

图1展示了特长班问题需求频数变化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特长班知识需求频数较大的是:3、受力分析;4、运动分析;5、功能关系;8、状态、内能12、电路分析;13、安培力应用;15、波尔能级。频数最大的是功能关系和电路分析。

图2显示了平行班问题需求频数变化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平行班知识需求频数较大的是:1、弹簧问题;3、受力分析;4、运动分析;5、功能关系;6、冲量动量;8、气体状态、内能;10、场基本概念;11、粒子运动;12、电路分析;13;安培力的应用;其中最大的是功能关系。

图3显示了特长班与平行班问题需求合计情况。

由图3可见,特长班与平行班共同问题需求频数较大的是:3、受力分析;4、运动分析;5、功能关系;11、粒子运动;12、电路分析;13;安培力的应用;其中最大的是功能关系。

3.1.3特长班、平行班情况对比

针对前面问题需求分析,笔者想探讨两个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在知识需求上的关系,结合前面的调查分析,笔者挑选了问题需求较大的前13个问题项目,考虑到影响学生知识需求的因素受其它变量的影响,对特长班和平行班进行偏相关分析,计算结果显示,两个样本的偏相关系数为0.9736,p值为0.000

由以上两个表反映的情况与教学实际工作相符,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动量、功能关系、电路分析等是所有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共同的难点,因此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现状与高考标准的距离较大,两个样本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在相同问题上的需求平行班更强烈于特长班,因此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3.2讨论

结合内容和图表可以看出:

力学:特长班、平行班共同的问题是弹簧问题、摩擦力问题、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功能关系、冲量动量关系等六个问题。但平行班更突出的问题是弹簧问题、受力分析、冲量与动量关系问题。在受力分析问题上,特长班主要表现在受力比较综合的情况下容易出错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的转换不熟练;而平行班主要集中在受力比较多时,变力的分析易出错。运动分析问题上,特长班主要表现为多物体多运动的拆解和物理量的对应关联上不熟练,平行班主要表现为运动分析过程的细节把握不准。功能关系问题,特长班问题集中在系统能量守恒和隔离体的功能关系转换不清,功能关系的利用容易出现丢掉一个力的功,平行班主要表现为不会求基本力的功(摩擦力的功,弹簧弹力的功),少求力的功,少计算能量,基本的功能关系不清;动量观点上,特长班主要表现为动量的观点以及与能量的综合应用不熟练,平行班主要表现为矢量运算、规律应用不熟练。因此,在问题的反映上特长班表现为复杂的、综合的应用不熟练,而平行班表现为基本知识的应用不熟练。

热学:特长班和平行班共同的问题是气态方程和热力学定律的综合应用不熟练。

电磁场:特长班和平行班都表现为场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轨迹分析问题不清楚,平行班表现尤甚。

电磁感应回路:特长班、平行班共同表现为复杂电路及其结构的变化、回路动态变化不清楚,含电容器电路、电动机电路、高压输电线路和安培力作用下导体棒的运动、安培力的冲量、安培力的功与电量、热量、距离、动量、能量等的关系不清楚,平行班表现尤甚。

平行班和特长班受教学目标、内容等共同因素的影响,在知识需求上表现为强相关性;但是由于平行班和特长班学习情况的不同,两者在需求强度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3.3结论

在知识问题需求上,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动量、功能关系、电路分析等是所有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共同的难点,学生这些问题的现状与高考标准的距离较大,因此需求相同,两个样本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平行班相对于特长班在相同问题上的需求更强烈于特长班,两个样本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4研究二:考前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

4.1考前能力需求统计

笔者在研究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需求进行了调查,以期能发现考前学生的能力需求的共性和差异性。

4.2讨论: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实际能力与高考能力要求有较大距离,特别是认为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在相同能力需求项目上,平行班的频数比特长班要小,这是为什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研究三:对教师教学的需求调查分析

5.1对教师教学需求统计

5.2讨论

从图5可以看出学生对典型题、错题讲解的需求最大。无论是平行班还是特长班,共同的是对老师高考前能讲典型题,易错题的希望。调查显示学生在考前的这些需求,实质上与学生对高考的想法对应,学生需要解题有思路,并且结果要正确,学生最关注的就是符合高考考试的要求。

6总结论

1.在知识问题需求上,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动量、功能关系、电路分析等是所有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共同的难点,学生这些问题的现状与高考标准的距离较大,因此需求相同,两个样本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平行班相对于特长班在相同问题上的需求更强烈于特长班,两个样本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2.在能力需求上,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与高考能力要求有较大距离,特别是认为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高考前学生对老师的教学需求是进行必要的限时训练,最重要的是讲易错点和典型题,适当地讲知识结构和方法。

生物学分析篇9

关键词:探究学习;生物教学;培养能力

如今,世界竞争在激烈的进行着,要把教育、教改、个性的发展、人的创造能力、人的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才能处于优势地位。对生物教学要进行改革,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本文从目前的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谈谈探究学习与生物教学的关系,以及提出改革生物教学的途径。

1探究学习与生物教学的关系

在美国,探究学习为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JJ)所倡导,目前,这样的学习受到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于探究学习,在教师精心的指引下,使得这种活动具有严密、学术的特征,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积极参,最终获得所学的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养成学生在研究和探究方面的能力,以及对科学的定义有个很好的了解,最终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的态度[1]。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其特点具有几个方面:①经过探究、学习之后,学生能够自己进行观看与探究,从而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最终形成生物学等概念;②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养成了对生命、科学进行探究的能力,而一个人的探究的能力,问问会对生物学定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③通过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学生最终形成探究生物学科的好态度。

2生物教学的困境

生物学科不是高考科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把生物学放在重要位置,觉得生物学可学可不学,这就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下高考的学科上。因此,学生在生物课上往往心不在焉,态度也很冷漠,而生物教师的热情也很低落,这就对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影响。根据以上种种原因,中学生物教学陷入低谷的困境。

3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在中学生物教学的效率不高,由于大部分的生物教师,仍然使用自己习惯的模式去进行讲课,使得学生在理解生物知识时很被动,换一句话说,学生没有经过理解去记忆的知识,只能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记忆。这样,使得教学受到了阻碍,而学生在学习上不能进行主动地参与学习了,使得学生的自己的长处受到限制,以及自己的发散思维受到抑制;学生的专长发挥不充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强化探究的过程,才是可行而有效的途径[2]。

3.1积极参与获得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向现代化发展,为了未来的发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积极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而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由“知识到能力再到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但是我们的教育有待进一步的统一,这样是为了把各种各样的学生培养成一致规格的产品。这样,使得我们的教育达不到尊重与发展个性的差异。

3.2观察分析培养能力

对于青少年,往往喜欢观察新事物,这是他们的天性。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直观的教具,怎样让学生去观察每一种生命的现象,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对于观察、实验,不仅用来研究生物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详细分析、研究生物的教材,能够联系实际生活,选出精炼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以学生自主动手、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问题为主的形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在教学中,把探究性的讲解作为主要的形式,逐渐淡化结论性的讲解。在课堂上,首先是创设探究的情境,然后精心去设计、选用一些较直观的教具给学生观察,同意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拆卸和组装,为的是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让其体会到探究的意义,这样,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为了把教学的难点突破,在问题的设计时,往往从简一的问题逐一过度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或者从较小的问题过渡到较大的问题;有一些浅显的问题深入到实质问题,经过这样一个层面一个层面的、一步一步的进行,逐一把难点攻破了[3]。

3.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思考、对比、归纳,总结,而得出最终的数据,然后,学生对得到的数据产生了疑问,再经过检查、思考与探究,使得数据更加准确而严密,其证据更加具有周密性,以及结论具有科学性,对于所提出的疑问,需要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把握、利用实验去进行思考、解决。从以上的过程分析,产生了准确的结论。由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在提问题时,尽量使其带有探索性,而在设计的问题中,学生以多种角度、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把学生的思路进行发散,即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在操作中是一个主要的对象,教师的任务是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交谈与了解。在实验桌前,学生把使用仪器、控制实验的因素、观察实验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和老师进行交流指导。

3.4提高探究课堂的教学气氛

在课堂上,要看师与生的表现,是否是相互的、积极、主动的,若是这样的课堂,学习的气氛很浓、很积极、很有效,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具有很强的感招力,而教学的情境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对于学生来讲,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容易被感化、被陶冶、被激发,而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有激情,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积极也提高了。在进行交互、合作的教学时,为了指引学生进行学习,可以采用阅读、体会、分析、讨论等方式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再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总而言之,在积极提倡探究式的教学,对设计的情境、设计的问题、设计的练习,均与社会的实际相联系与一起,使得环境、生态得到了应有的爱护,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学生对于社会、科学、技术需要了解;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要加强;对科学、技术、兴国的认识要提高;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对于学生而言,在探究的前提下,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验证数据的科学性,需要用适合的方法去探究,以及联系实际、生活去理解。所以,在平时的生活、生产中,都需要应用迁移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春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张锐.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网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生物学分析篇10

【关键词】生活;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的知识,来源于实验,来源于身边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过程中的点滴。生物学知识对初中同学来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好生物学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身边的环境,认识生命的本质。把掌握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最终实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的。笔者在长期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要把生物学的知识教好教活,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教材的知识特点相结合,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就在身边,生物知识就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价值。源于这样的体会,所以笔者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化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印象。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具来开展课堂教学

教具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挑选好合适的教具开展课堂教学,可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尽量采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具来进行教学,而不是实验室里冷冰冰的模型,会使学生对生物课堂产生亲切感,消除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隔阂,拉近生物学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习《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中的根的结构时,笔者把已经长根的的蚕豆分发给了每一位学生,然后指导学生要观察的部位,怎样进行观察,并结合多媒体根结构的展示,要让学生自己找出根尖的四个部分,并知道学生用放大镜着重观察根尖的根毛区的结构,让学生思考根毛区与其他三个部分的区别,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根毛区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有何内在的联系?现在不少学生的家里有金鱼缸,所以笔者在学习《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节时,把特地制作了一个小的金鱼缸搬到了教室里,围绕着金鱼缸里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提示学生金鱼缸里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有哪些看不见的微生物?还有哪些非生物的成分?这些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焦距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采用生活化的知识来展开课堂教学

生活成长于现代社会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环境,多姿多彩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生物学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敏锐地从这些素材中筛选出适合用于生物课堂教学的素材来,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合理的膳食》一节教学时,首先从学生日常饮食习惯入手来引导教学。现在的家长,一般都很注意自己孩子的营养,在饮食方面比较讲究,食品的色香味都不错,学生们也都知道要荤素搭配,平时要注意多吃点水果等,但不形成系统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掌握较为专业系统的合理膳食。又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教学时,学生现有的知识也知道盆景里的植物有时叶片会发黄,太阳晒晒又会变绿了,根据这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是可能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缺少了一些矿质元素造成的;二是可能由于长期缺乏太阳光的照射引起的。还有生活中的豆芽菜在光下时间长了慢慢变成绿色也是一个道理,从而让学生明白光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三、把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来巩固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