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技术的概念十篇农业技术的概念十篇

农业技术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31

农业技术的概念篇1

关键词:农业发展模式,术语,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n04;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4-0035-05

收稿日期:2013-01-06

作者简介:李军(1968—),男,上海奉贤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管理。通信方式:。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状况来看,与不同阶段农业发展模式相关的术语概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农业知识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术语的丰富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概念应用的混乱失序。而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整理、分析此类术语,对于提升农业科学的认识水平和应用程度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随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深化,规范其术语表达,实现术语的规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发展模式及其相关术语

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农业发展的基本类型及其实现方式。从农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农业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刀耕火种”为基础的原始农业阶段;依靠畜力铁器的传统农业阶段;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阶段[1]。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当代中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模式的嬗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新概念、新术语,为农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表达方式。如何准确、清晰地把握农业发展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概念体系变得愈发丰富和复杂,如何规范科学术语因而也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石油农业”“精细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质量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诸多农业发展模式新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组织探讨可持续农业等发展模式时,又先后提出了“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绿色农业与绿色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低碳农业与循环农业”等多种农业发展模式[2]。

正是由于农业科学范畴内的农业发展模式新概念、新名称大量涌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术语,所以研究者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定义、指称这些新的概念,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既可以反映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治学态度,同时又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促进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和科学意义。

二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

术语规范化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专业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和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术语不统一、不规范,就会影响各种信息的记录、交流和传播,从而也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标准化是指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成熟的农业经验转化为普遍的农业生产、经营标准,提升现代农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取得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3],进一步凸显了农业标准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尤其是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术语体系的规范化是关系到现代农业能否真正实现标准化的重大问题。

1农业信息的标准化是农业标准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信息标准化必然需要首先实现术语概念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

具体而言,在描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为农业科技术语做出最基础、最通用、最有规律的规范定义与内涵阐释,不仅有助于相关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共享和开发利用,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农业科技信息的模糊化或重复利用,在农业生产、经营上提高决策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例如,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的使用上,由于此类术语在概念内涵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交叉性,因而在术语的应用上常常造成语义混淆、概念外延不清晰的缺失。然而,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差异,将其混为一谈必然会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影响决策行为的准确性。因此,提升农业科技术语的规范化水平,是农业信息交换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信息标准化的必然步骤。

2农业术语的标准化对于现代农业理论的建构和更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农业理论及其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内在动力,也是农业标准化的实现途径之一。纵观中国农业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传统农业典籍起,农业理论不仅起到了概括、总结农业实践的作用,而且是传播和延续农业知识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农业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就是农业科技术语。换句话说,完善、成熟的术语体系是现代农业理论得以建构的充要条件。对这些术语进行规范化的界定,实质上是对相关理论概念的梳理、辨析,增强了现代农业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减少因概念不统一而造成的诸多障碍。

三术语使用的现实问题

术语规范化的工作不仅与农业标准化的实践密切相关,也与术语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由于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出现了混用、错用相关术语、概念的现象,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中的相关术语建立统一标准才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需环节。

农业科技术语是农业学科语言基本的和不可缺少的核心单位,是涉及“三农”问题信息沟通所必需的媒介,所以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在农业科学领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问题在于:一方面,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中,概念是用定义进行描述的,与之相关的术语被赋予约定的指称,因而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术语必然要具有单一化、专业化、系统化与准确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概念、原则、特征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差异,这就导致与其相关的术语概念存在着口语化、含糊化、内涵不确定等诸多缺陷,也使这些术语在概念、内涵、层次关系、基本特征等方面出现了认识不到位、界定不清楚、重复使用等现象,从而造成术语的实际运用与概念内涵不相匹配。

1术语用词的不规范

在术语的使用上,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术语用词的不规范。按照术语规范化的基本原则,术语应当反映所指示概念的特征,词语本身能够确切地表达其意义[4]。然而,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中,部分术语的内涵与名称不能完全对应,从而造成语义的混淆和概念的不明确。例如,“绿色农业”的概念就存在着指向不清的问题。从词形来看,“绿色”是对这种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定,突出其注重环境保护、自然无公害的特点。在实际使用中,“绿色农业”往往是指广义上的“大农业”,即包括“白色农业”“蓝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概念在内。诚然,“绿色农业”指称的是该模式的绿色性,即农业生产过程及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其命名的内在理路。然而,“绿色”一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误导了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接受和解读,使人们将“绿色农业”和“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等概念作为同一层级的术语加以认识,随之造成了该术语内涵的狭窄化和片面化。

2术语概念的一义多词

在术语的使用上,另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是术语概念的一义多词。从术语规范化的角度来看,科学、标准的术语应当具有单义性的特点,即一个术语仅指称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也同样仅用一个术语来表达,实现术语和概念内涵的一一对应。然而,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中,一义多词的现象比较普遍,如“质量农业”又被称为“精致农业”,“白色农业”又被称为“微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又被称为“环境控制农业”或“工厂化农业”,“观光农业”则常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概念替代。由此造成的问题在于,一个概念以不止一个术语加以表达,从而产生同义词,极易引起使用上的误解和混乱,对于农业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农业科学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3术语表达缺乏准确性

在术语的使用上,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部分术语是对外来术语单词的直译,而在直译的过程中其名称过于宽泛,使术语表达缺乏准确性。

例如,“精细农业”的概念就比较容易引起误解。“精细农业”主要是指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精细化。然而,“精细”一词并未突出这个概念的基本前提,即现代化信息高新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现代化高新科技。不仅如此,“精细农业”这一术语指代比较模糊,未能凸显出这一农业发展模式的现代性。换言之,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从词义上看也可以被称作“精细农业”。因此,“精细农业”这一术语存在着概念含糊、不准确的缺失,混淆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性。与之相类似,“质量农业”的术语概念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个术语指的是一种质量优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质量”一词不仅仅适用于“现代农业”,而且同样也适用于“传统农业”对农业生产以及农副产品质量的关注和重视。所以,这个术语也未能明确概念内涵的阶段性,造成了意义指向的不明确。

总之,从农业实践的角度来看,术语的不规范必然导致农业发展模式间选择的不确定性、随意性,使之缺乏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导致农业发展模式实际运用的多变性、反复性,使之缺乏科学规划的长效性,使人们过度地追求农业发展模式的时尚性和概念的炒作性,致使其脱离实际,带来了发展的被动性。

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规范化的方法

《GB/t16—1997术语规范编写规定》明确指出:“制定术语规范的目的之一就是协调概念、概念体系和不同语种中的术语”,术语规范化工作“应为每个标准建立相应的概念体系”,“概念的定义应能在某种语境中替代该概念对应的术语”,“概念的定义应以汉语或国家规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表达”,“不同语种所表述的定义应在内容上等同,并尽可能使用类似结构”,“应指出国际标准的概念体系与国家标准的概念体系以及不同民族语言的概念体系之间的差异。如果一个标准对于某个语种有所限制或规定,应指出这样的限定”。以此作为术语规范化工作的准则,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建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术语进行规范化。

1充分利用与术语规范有关的各类原始资料,对术语的概念内涵形成清晰、全面的认识

这也就是说,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相关术语的研究,必须立足于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原始资料中梳理某一种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以及术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切实理解和把握这一术语提出的历史语境及其概念内涵的变化与特点。尤其是对于术语规范化的工作而言,相对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发达国家在定义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方面的先进经验,都值得我们充分地借鉴,而与之有关的各类出版物如专业词典、叙词表等工具书也对于术语规范化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在讨论“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时,首先要对与这个名词有关的资料进行梳理,即agricultureSustainabilityinChangingworldorder一书提出“农业可持续性”的思想,《丹波宣言》重申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此后“可持续农业”的观念与实践不断得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当前我们所认识的“可持续农业”概念。从这种方法出发,我们能够动态地、历史地发掘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具体内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科技术语的精确性。

2运用语言学知识对术语的概念定义、内涵与外延进行语法分析,规范术语用词,统一术语界定

语言学知识是术语规范化的重要支撑,术语的命名和释义必然要在词汇、语法、语义等相关知识结构中完成。因此,以语言学知识为基础对术语的概念定义、内涵及外延做出分析,是实现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步骤,而规范化的术语也必然要遵循汉语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规范。当前,科技术语的使用不可避免存在着盲目借鉴西方术语的缺失,不少名词来自外来词的音译,术语用词、词语搭配和概念表述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通用性原则,从而造成语言的陌生化,为术语应用增添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术语应当按照汉语语法或国家规定的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来加以规范,如“精细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等从外来词中转译而来的名词都要坚持“约定俗成”的准则,将precisionagriculture、efficientecoagriculture等词译为符合汉语规范、且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精细”“高效生态”等。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词语构造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内部结构形式来看,是合成词中常见的偏正式。如“石油农业”“精细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术语,前一词素显然与后一词素“农业”属于同一义类。因此,这种构词法也就成为规范术语命名的一个重要前提。不仅如此,术语的概念内涵同样要根据语言学知识加以界定。例如,“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等概念都应放在语境论的前提下加以探讨,强调这些术语的语义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使其虽然在术语用词上与传统农业有所关联,但在概念内涵上又与后者形成了较大的差异,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术语概念的准确性和单义性。正因为这样,语言学对于术语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系统必然要以语言学方法为抓手建构起来。

3对术语进行分类研究和比较研究,编纂术语手册,构建概念体系

在实现术语规范化的过程中,不同术语在词形、词义等方面的交叉、含混无疑为标准化工作制造了相当程度的障碍。正因为这样,对术语进行分类研究和比较研究才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术语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由此导致的是不同术语的概念内涵往往相互联系,而新的术语又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这样的情形下,术语规范化工作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术语进行分类,按照术语的概念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来加以区分,从而形成相应的术语类型集合。因此,术语规范化的工作必然需要对术语作出比较研究,从内涵、外延等不同方面加以辨析。在此基础上,术语规范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编纂术语手册,按照术语的类型特点罗列其定义、概念内涵、基本特征等内容,从而构建起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念体系,清晰明确地呈现出相关术语和整个术语系统。

综上所述,对中国现有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规范化是一个影响农业活动的关键问题,对其进行规范是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标准化程度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术语学科学发展和术语规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术语规范化问题实质上是探讨和梳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术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完善术语的使用和农业知识体系的实践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靳明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0

[2]李军论中国当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术语体系研究之背景、意义与原则[J]上海农业学报,2011(3):51-54

农业技术的概念篇2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经济新型农业体系

1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

对生物技术的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为“对基因、细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动植物等生命体进行研究开发运用的技术活动”。就本文的生物技术研究(非农学意义,而是社会——经济意义上的)来说,对生物技术的一切研究都必定是建立在对生物技术如何具体运用于中国本土社会发展的研究之上的,是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经济是生物技术顺延而来的一个概念,2000年美国科学家StanDavis和Christophermayer基于生物技术的迅疾发展及其影响,正式提出了“生物经济”(Bio-economy)的概念,“它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开发与运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科学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它孕育于1953年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如果生物技术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未能独立地成为一种社会——经济事业的话,也就没有生物经济这个概念了。所以,生物经济这个概念是指生物技术与实验室外的社会接壤后发生的经济——社会事实。如果没有产业化的运作,没有它运作的动力与目的,生物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衍生出生物经济。生物经济必然是通过市场运作,到达最大范围的受众,才能成为一种现在被舆论预测“将替代信息经济成为新经济龙头老大”的经济形态的。就象资本的本质实现是获得利润,技术的本质实现就是获得传播运用一样。我们就该关注什么样的生物技术能够被传播运用,又是怎样成为经济因子的,亦即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和社会事业的运作的动力和目的。

实验室里的生物技术,一个人可能一辈子也与此无干。要使技术与经济生活连接的前提必须是,在一定范围内为人所需要并要获取,必须有一个共享的范围,这个范围较大,技术的(经济)价值一般就较高。技术可以很个人,它是单向度的,它自身不能检验它的社会需求,而技术的经济性则着重在共同群体间的服务,必须是普遍的认同需求与供给的共同利益的平衡,必须产生社会效果。生物技术的传播与共享永远只是一个不断克服局限的努力,但局限是永远存在的,先天的利益不公正已经包含其中。所以我们来研究生物技术,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怎么逸出实验室,飘落到社会经济生活土壤中,结出生物经济这朵花来的,而这朵花的粉与蜜又是为谁所拥有和采摘的。

2生物技术的物质层面与社会层面(亦即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

笔者认为,生物技术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属性。

第一个层面,物质层面亦即事实层面。如前面提到的,生物技术研究的是基因等生物体,这是物质基础和前提。但是它还不足以使生物技术“走出来”,进入市场运作成为生物经济因子。生物技术其实是生物经济的潜在形式,是它的质料。就象转基因大米种出来就是为了进入市场卖掉,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卖掉了,有的也许是农民自己吃了,这时候它就不是生物经济成分;决定转基因大米进入市场的是米业制度、米市行情和机遇,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是用转基因大米种子种出来的大米。借用逻辑学老祖宗亚里斯多德的一对哲学范畴来说,质料只是潜能,从潜能转化为现实存在,还需要目的因和动力因,质料和形式这一对范畴是被亚里斯多德用来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的,形式本身可以划分为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再加上质料因,便是亚氏著名的四因说,一切事物的发生离不开这四因。在他看来,作为潜能的质料从理论上讲是在先的;但实际上,现实性是在先的,因为如果潜能在先的话,那么很可能一切的东西都可能存在,却还没有存在。就生物技术来说,它出不了实验室,进入不了生产体系,没有生产运作的目的和动力,就不会是生物经济的因素。所以,生物技术的第一个层面的含义就是划定了生物技术的质料,从定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规定了事物的属性。形式逻辑的定义法也是亚里斯多德开创的:被定义项(种)=属+种差。属和种是事物的外延,种差是事物的内涵,属的外延大于种的外延,一属有多种,种与种的区别便是种差。如果我们把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联系起来看,那么生物技术的这一层面的属性便不足以揭示出生物技术的种差,比如已能作为生物经济因子和不能、尚未作为生物经济因子的区别。我以为,生物技术的物质属性只能是生物技术的属概念,而不是种概念,更本质性的东西还没有被揭露。这就涉及到生物技术概念的第二个层面的划分。

第二个层面,社会层面(亦即价值层面)。生物技术必须具有社会——经济价值,才能进入市场完成使命,所以生物经济意义下的生物技术必然是社会性的存在。然而我们似乎一直不敢公开宣称这一层面,因为我们害怕掉进相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泥潭。我们一直以来都有泛政治化的“左”倾倾向,留下了惨痛记忆,连养只鸡都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技术的物质层面,以为凭此可以保住技术再不受上层建筑的凌迟,但技术终究不是乌托邦了,终究要降落到社会大地上来。

在生物经济概念下来看生物技术,就会重视价值观视角的引入。作为生物经济因子的生物技术与否的两者之不同就在于前者是有价值标准与衡量级别的,这个标准在一个共同的范围内是有效的,尤其在技术的实用性、对经济的促动性等方面;然而这种效应也是有边界的,它受制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所以才有一个社会里的生物技术创造出来的生物经济价值不同于另一个的社会的现象。那什么又是生物技术(经济)价值呢?有人说,“是经济效益、盈利能力,技术实力基础,未来的发展前景、社会意义”,“它们的价值体现在高新技术性、巨额营利性、美好的不可预计的前景性”。显然,与其说这些优点是生物技术价值性的本质体现,不如说是生物技术与社会上受众的价值关系的表现。生物技术的价值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观,是我们人在说这种技术而非那种具有价值,任何价值都不是孤立悬置的存在,主客体之间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价值的消失。价值不是事物的属性,它是一种关系的体现。我们可以来分析转基因大米有多少先进成分,宣布它有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但转基因大米的价值对于愿意吃它的人和一个不愿吃它而愿花大价钱买“有机食品(organicfood)”的人是不一样的,价值和主体是不可分割的,这里就存在一个价值的有效性和边界的问题。

3生物技术价值的有效性及其边界

由前述可知,生物技术价值是一种价值观,但它不是个别的价值观,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关系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生物科技及经济行业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事业。

在对价值关系的考察中,也许我们应该格外重视对于主体的考察,因为价值的本质体现在主体上。但这个主体并不是主、客观相分离的形而上学两分法的主体,而是一种能动的主体,是主、客观相交融、相统一的主体,价值事实便是在主、客体价值关系运动的现实效果。

生物技术价值的主体当然是人,而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比之单个人,社会更应该成为生物技术价值的主体。就价值主体来说,小而言之为单个的人,大而言之为整个人类社会,这个谱系还能划分出无数层面:国家、民族、地区、阶级、集团、社区等等。站在不同的主体层面,就有不同的价值评判,价值评判的背后是利益原则:商业利益、政治利益,或者其他。不同的价值主体就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实际生活中,生物技术事业应该以国家和民族为价值主体,生物经济价值就必须服从国家民族共享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且生物经济价值评价标准也应该以社会价值观体系为边界。因为不同的国家民族的社会体制、社会规范、文化不一样,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也绝不会和另一个社会的完全一样,生物经济价值所立足的特定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就决定了其价值的标准及其有效性的边界。

目前生物技术界是众所注目的朝阳领域,被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社会上对这个新生事物有赞扬也有疑虑。中国生物科技事业是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而发展起来的,改革的目标和归属是富民强国,“国”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是最广大的中国人民,中国生物科技事业在根本上不得违背这个共同的利益原则,不得无视这个价值主体,这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发展源泉和合法性所在。那么,中国生物科技事业发展取向和价值坐标是否就应该是,立足和造福于中国这个农民大国和最普通的百姓。当前,新一界政府对经济建设利国利民的强调,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都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表征。今天的中国生物科技事业应该时刻往这一方向努力,以此树立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4对“新型农业体系”理论的一点看法

谈到生物技术、经济,自然要联系当前我国农业的实际。专门论述生物技术、生物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关系还少有研究。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有研究者提出建立“新型农业体系(newagricultureSystem,naS)”研究框架,他的学术目标是建立一个类似于“可持续发展”概念体系,以解读生物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关系。

他强调要,以“非农”的体系外的思路和手段来解决“农”的体系内的问题。第一,新型农业体系理论新就新在它认为要以非农的思路来解决农业问题。其次,研究工业反哺农业、对农业补贴保护政策与措施。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即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后期推进,我国“三农”奉献的阶段应当基本结束,应该进入工农互补、城乡共荣的发展阶段,或者说进入以工补农的阶段。第三,研究与新型农业体系相关的非农化问题与途径。探讨在非农化进程中缩小“旧农”的必然性与拓展“新农”的必要性关系,以及如何释放农村劳动就业市场,将农村人口转移到传统非农领域——包括新的农业领域和非农业领域的政策措施与途径。第四,研究新型农业体系的技术体系及其与常规农业技术体系的关系。即研究在利用常规农业技术的同时,如何利用生命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拓展农业新的领域。

作为一个新建构的理论,新型农业体系理论在“破”的意义上,这一理论已经做的比较充分完备;但在“立”的意义上,这一理论还尚待明确它的现实指向。生物技术、生物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复杂的联系,它决定了对任何技术的运用都必须和中国社会现状相匹配而行。

参考文献

1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J].中国科技论坛,2002(2)

农业技术的概念篇3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在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是随着当前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概念也随着技术的变化一同发生着转变[1]。在当前,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指的是物理设备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通过对事物和事件信息表达,完成信息交互,并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和管理。由此可见,物联网是一个具有计算和控制能力的系统,实现了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互联,物联网中除了电脑,还包括这传感器、传输系统等部件。

2物联网在农业当中的应用

在农业当中使用的物联网也可以成为农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施监测,同时还可以对农产品的流通以及销售情况进行跟踪。依靠农业物联网,能够将农业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有效结合,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加快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2.1农业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应用

2.1.1传感网络技术

通过使用网络传感器,能够感知周围的事物,并控制数据系统的数据传输,随着无人机的大量使用,传感技术正在成为农业物联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量无线传感器投入使用,可以形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中会使用到大量的微型传感器作为整个网络的节点,并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组成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当前,农业传感器已经管饭使用在大气气压、空气湿度和农产品生产情况的检测当中。

2.1.2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使用短距离的无线网络,实现农业物联网的自主之通信,帮助物联网中的物与物进行交流。常见的技术包括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另一种是依靠传统的无线网络,并将无线网络和互联网相连接,比如wLan和GSm等网络,通过接入这些网络,无线网络的作用能够更远,从而实现对各种农业信息的远程传输。

2.1.3智能处理技术

农业数据是非常复杂和繁多的,单纯使用传统的处理手段,很难满足当前的农业发展需求,必须要充分结合大数据技术,智能化地对农业工作中所形成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能够明确农业发展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充分地进行智能化控制。

2.2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2.2.1检测环境信息

当前农业当中已经大量使用了各种传感器在大棚和养殖池当中,通过传感器来获取当前的温度、湿度、pH值、二氧化碳浓度等情况,利用通信技术将数据发送至农业生产的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在处理数据后做出反应,根据参数的变化,及时对当前的情况进行调控,比如改变温度、灌溉等等。依靠农业物联网,即时地对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调整,让农作物始终处在最为合适的生长环境当中,保证农业的产量。

2.2.2监管农产品的质量

在监管农产品的质量时,会使用到条码技术和电子标签等,并使用到传感器网络和移动网络,对一个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控和跟踪,并且能够迅速发现农产品的产地。比如,在监管某个农产品时,可以利用iC监控,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声场过程、市场准入等信息进行收集,监管不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农产品进行同步监管。

2.2.3远程调度和指挥

当前,很多大兴农场都是用到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农场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发生巨大的灾害时,首先可以具有很快的反应速度,同时,专家和技术人员也能够在远程对农场进行指挥,做出正确的决策,以最快的速度减少损失。

3无线通信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

车联网是物联网的一种,通过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公交交通和城市的交通情况进行感知,在多个系统之间还可以进行数据共享,从而建立能够提高交通效率的网络,并维护交通的安全。

3.1车联网的特点

车联网所连接的物是不同的车辆,提供车辆之间的信息船体服务。除此之外,车联网还传输佘亮和道路之间、车辆和车场之间的信息,帮助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持,合理规划自身的行进方向。因此车联网具有移动性的特点。同时车联网所传输的数据都是即时性很强的,从而保证交通的安全,避免由于道路拥挤引发交通事故。最后,为了保证形成安全,车联网必须具有极高的安全性,网络必须要随时可靠。由于每天都有大量的车辆行驶,使得随时都在缠上海量的数据,车联网必须要保证在交通高峰时段依然可以满足数据的传输要求。当前,通常使用交换机进行数据收敛和分析的树形网络,但是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车辆的要求。目前基于5G技术,正在研制物理mesh网,在不使用交换机的情况下就能实现通信,将端到端的通信速度提高到了毫秒级别,进一步提高了车联网的即时性和安全性。

3.2无线通信技术在车联网当中的应用

当前,车联网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功能并不完备,仍然需要技术革新才能满足车辆的管理需要,提高交通安全。在所使用的无线技术中主要包括:DSR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对车辆的进行识别;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也就是众所周知的GpS技术,能够获得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无线传输技术,车辆利用该技术和外界共享自身的数据,实现和外部的通信;数字广播,该技术主要用于实时的交通信息,帮助车主做出正确的形成方向选择。

农业技术的概念篇4

[关键词]乡镇企业现代农业互动特征路径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了农村二、三产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是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仅对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关系的特征与良性互动的路径予以探讨。

一、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的基本特征

1.对乡镇企业与现代农业概念的界定

(1)对乡镇企业定义的认识。近年来,乡镇企业这个名称在政府、学者,以及媒体的语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这是否意味着它已经逐渐被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名称所替代而即将淡出经济社会发展舞台。笔者认为,乡镇企业仍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集体企业,1997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给乡镇企业下的定义是“在中国农村和小城镇兴办的、非全民所有制、从事商品生产或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这些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从所有制和地域范畴上来界定乡镇企业概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改制,乡镇企业不再是原来乡村集体所有或农民投资的所有制范畴概念,有必要进行重新界定。这里我们从地域和要素依存的角度,把乡镇企业界定为在乡镇范围内开办的、以农业资源、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为依托、与农民利益联系较为直接稳定的生产经营实体。由地域与生产要素界定的乡镇企业概念,是城乡都可以存在和使用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概念难以替代的。

(2)对现代农业概念的理解。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给现代农业的定义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还有学者把现代农业形象的概括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我们比较赞同杜青林对现代农业的界定,因为它体现了现代农业建设目标、手段和途径的统一。

2.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的基本特征

(1)互动主体的独立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工业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农业兴旺发达,才能为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和部门发展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品种齐全的原材料。因此,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可以借助乡镇企业的推动而加快发展步伐,但不能长期依赖乡镇企业,否则农业发展会因乡镇企业发展的波动而难以稳定。同时,乡镇企业发展也不能完全依靠农业。虽然乡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农业和农村,但由于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往往会给乡镇企业的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带来困难。

(2)互动目的的互利性。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互惠互利、平等发展,是二者互动的动力和纽带。乡镇企业只有真正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市场、方便农民生活等方面大力发展,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获取生产要素,开拓农村市场;而现代农业建设也必须考虑乡镇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市场竞争力增强、积累能力提高和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中受益,才能使不断壮大的乡镇企业有能力并愿意“以工带农”、“以工补农”。

(3)互动结果的风险性。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的互动,既是一种互利关系,又是一个博弈过程。按道理讲,现代农业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要素供应和市场拓展条件,乡镇企业发展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培养和提高了农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科技创新,二者完全可以实现正和博弈。但互动双方在市场趋利性驱动下,往往出现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结果。如在“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互动模式中,产业链条中农户或公司任何一方行为扭曲,都有可能造成公司破产、农户受损的负和博弈;也有可能出现公司卷资外逃、农户受损,或农户原料供应以劣充优、公司受损的零和博弈。

(4)互动过程的长期性。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和规模,是从最初的社办工业、社队企业到乡镇集体企业,再到个体户、家庭私营企业和联户企业,继而到股份合作制企业,再到现在的农村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等形式,它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三农”的土壤里,今后将继续伴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现代农业建设也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世界农业的发展大体经过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后现代农业三个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程还比较漫长。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经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反复调整和适应过程。

二、实现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良性互动的路径

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生长和发展的乡镇企业和现代农业,在地缘、人缘、资缘上存在着天然联系。二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共生共长。

1.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发展乡镇企业

(1)发展农产品加工型乡镇企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国内外大量事实和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效果十分显著,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只有45%左右(粗加工以上);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占80%,我国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1,我国仅为1.1∶1。这种差距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而乡镇企业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天然优势。乡镇企业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通过“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形式,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发展科技型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乡镇企业应不断适应国内外科技发展要求,真正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制定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规划,创造条件投入资金建立自己的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心,大力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创出新品牌,并把技术研究开发、技术设备引进与落后技术改造相结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增强乡镇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同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带动现代、高效、环保农业发展。

(3)发展生态型乡镇企业,带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治理污染项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企业内循环、产业内循环和区域内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三是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建设,带动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

(4)发展为农服务型乡镇企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保障。乡镇企业不仅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民生活的、适合农村特点的连锁配送服务业,还要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生产的各类服务业。特别要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商贸、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和农产品的储藏、运输、保鲜、包装等产业,与此同时建立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物资、设备和人才保障。

(5)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建设现代农业要求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上述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土地的规模经营。乡镇企业通过吸纳从农业中分离出的富余劳动力,为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目前乡镇企业共安排了1.4亿左右的农民就业,其中就地就业的占70%以上,在乡镇企业就业农民的收入已占农民现金收入的34%。但目前农村4.8亿劳动力中仍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800万人,共近2亿劳动力需要安置,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因此,今后大力扶持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创办企业,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任务。

2.围绕乡镇企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乡镇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农业中农、林、牧、副、渔等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不仅影响农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乡镇企业的布局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行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不仅能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原材料,而且也会为乡镇企业争创优质产品、名牌产品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农业的快速发展,使从事农业的收入迅速增加,既有可能增加对乡镇企业的资金投入,又减少了农业对乡镇企业的依赖和抽取,从而进一步增加乡镇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2)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提高乡镇企业竞争能力创造条件。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利用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促进农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大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力度,促进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乘数效应,提高物化劳动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减少活劳动的消耗量,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农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就会使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农村劳动力为活劳动投入的乡镇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

(3)加强农业投入与政策支持,为乡镇企业提供发展机遇。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产品市场的扩大和消费群体的增加,有赖于社会的广泛信任和认可。农村人口是我国数量最多、消费需求潜力最大的群体。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国家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强,发展环境的优化,必将使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力度的加大,将会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投资机遇、市场机遇和发展机遇。

农业技术的概念篇5

关键词:三农现代农业传统农业

中图分类号:S-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168-01

2011年国务院以连续第七个1号文件重视农业,当今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最重要最迫切且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是“三农”问题。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中国,没有农村、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富强的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村农民是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迫切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1.1传统农业的概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定义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史蒂文斯和杰巴拉指出:“传统农业可定义为这样一种农业,在这种农业中,使用的技术是通过那些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的农民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而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本地区农业的多年经验观察基础上的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艺术,它通过口授和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传统农业是相对于现代农业的一个动态的概念。

1.2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

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1.3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征比较,表1

2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提及方向

尽管各个国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使我们少走弯路。

(1)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2)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土地制度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经济福利以及国家政治上的团结和稳定。尤其重要的是,土地制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因此,改革土地制度,解除制度因素对农业的束缚也就成为发展农业的前提条件。

(3)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业规划和建设,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普遍方法。

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

农业技术的概念篇6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农业科学和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和技术内容分析,在进度农业科技在农业科技和投资的作用这些问题等方面。

关键词: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技术;体系推广

科技即是科学和技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慢慢积累起来并且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技能和技巧”。他们两者虽然在概念上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交界面却是模糊不清的,科学与技术已经逐渐的成为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也正由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紧密结合,才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科技逐渐的成为影响社会、文化、经济、军事、政治等的决定性力量。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

对农业科技进步概念的界定,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就开始提出了许多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辩论,在上个世纪末基本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近年来很少有新的观点提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类:

(1)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的创造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成果,把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资源变为物质财富的增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前进的过程。

(2)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指人们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来实现一定目标所取得的进展。目标可以是改善农产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可以是降低生产所需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也可以是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减轻劳动强度等。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技术进步又可以被分为技术革命还有技术进化这两大类。当科学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或科技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时,或者在原有科学技术组织原则或原理的范围内发明新的技术体系和创造科技时,这种进步就被称为技术进化;当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在技术或科技体系发生质的变革时,这就被称为技术革命。广义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包含了上述对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所包含的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农业管理人员、决策水平与智力水平等软科技的进步。

上述的两类观点对农业科技进步界定的角度是不同的,定义(1)注重界定农业科技进步的连贯过程,定义(2)则注重界定农业科技进步的范畴。其实两种界定的内涵都是相同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对农业科技进步公认程度比较高的界定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剔除劳动、土地与资本等纯经济要素投入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后的剩余部分,也就是说,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概念己为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体农业科技技术进步的连贯过程,本文所采用的是定义(1)的定义,并据此将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分为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四个环节。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

从西方的经济的发展思想史,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的经济学领域中有个相似的传统,就是把经济的发展看做是为物的积累,而经济的发展目的就是发展经济,而且还把经济的增长当做是为产出的增加;而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这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研究课题。在现代经济的研究过程中,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产出量的增长,而且还包括了了不发达经济地区为摆脱落后、贫穷,实现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核心要素就是一个结构相互变化的过程,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经济结构以至观念习俗、文化法律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它除了包括数量关系的变化外,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包括了经济活动质量相互变动的关系,比如“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变革,以及产出结构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就是着产出的增加,而且还是随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收入与产出结构上的变化以及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变革。这种发展所必须的扩张都不能不被认为是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的发展,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很多,其中科学技术进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被经济学家称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尤为密切,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的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创始人,他对科技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及由科学决定经济关系中的重大作用在他所编写的《资本论》中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他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恩格斯、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和现代自然科学一起改变了整个的自然界”

邓小平在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时候,就己经跳出了工业经济时展的模式框架,发展了经济关系与现代科技之间的新的动态和新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是我们的第一生产力,这也就说明科学的技术对现代社会经济以及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变革性地作用,这样科学技术也就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的原动力”。

也精辟的论述了第一生产力的实质意义和内涵。他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把经济的建设真正地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的步伐上来,这是一场深刻而又较广泛的变革。这不但能够提高极大的劳动生产力,并且还可能会引起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关系之间发生深刻的变革。”

(2)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他所编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理论及概念。依照熊彼特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源动力就是创新,而企业家则是实现和完成创新得主体,信用是企业家们以要素重新组合的、以预期收益为担保的支付手段。他用经济发展创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问题。

他的经济发展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创新理论。他把创新定义为构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们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理论的概念有着五个方面的内容:生产一种消费者们不怎么熟悉的物品,或是与过去的产品有质上区别的新的产品,或者是采用另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该产业部门以前从来都没有使用过的、而且必需能够是商业经营过程中能对一种产品的新方法进行生产;获得新的供应产品的来源,即获得的半成品或原料有新的供应来源,不用理会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首次被创造出来。

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它将“创新”做为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突出了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

(3)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研究的内生化

1956年,由索洛提出了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型。该模型显示,经济的增长不但由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所决定,还由劳动和资本的收入增长的作用权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决定。在索洛的增长模型里,技术的进步被作为单一的一个因素,归入到了经济的增长理论当中,并且对这个理论给予较为系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解释并且描述了经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增长的原因。

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他将生产中的技术因素延生到了人力资本上来。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能够产生递增的效益,人力资本既人的健康、能力、知识等质量的显著提高,这对经济增长地作用远比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要重要很多,人力资本对于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上给出了与实践相一致的解释,其要素收益递增的新观点,为长期增长、经济持续发展找到了可靠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潘鸿王臣.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与供给[J].农业经济,2009年第07期。

[2]奉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7期。

[3]王健.《转型与经济增长:基于索洛模型的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农业技术的概念篇7

关键词:有机农业;害虫防治;生物防治

1有机农业害虫防治的相关概念及现状

有机农业是指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只使用有机肥和畜禽粪便做养料,不使用化学药剂杀虫的种植模式。有机肥是使用植物残渣和动物排泄物等非人工合成的肥料。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是农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害虫防治技术在有机农业种植中分为3类:农业种植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其中农业种植技术是传统的除虫技巧,生物防治是科学发展后形成的有效技术,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害虫天敌)和生物的代谢物杀死和诱杀害虫。目前,农业中常见的杀虫模式还是农业种殖技术和施洒农药两种方法。现有的绿色的生物防治还没有广泛运用到农业中,甚至很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生物防治的新型概念。施洒农药对地方农民来说依旧是最有效的防治害虫的方法。但是这与目前日益提升的健康观念是相违背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市场上出现了鱼目混珠和虚假广告的现象,将施洒化学肥料和喷洒农药种植出来的作物说成是绿色食品。健康和绿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地方政府和相应组织应该帮助农民尽快学会生物防治的方法,同时市场部门也要运用严谨考核标准和大力的执法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安全和消费权益。

2有机农业中害虫防治技术

2.1农业种植技术

农民通过口耳相传的传统除虫经验和自己多年的种植技巧,摸索出了对农产品无危害的除虫方式。例如除草施肥、间苗养殖、更换种植品种、剪枝去芽等传统的手工方式。这些方式方法是为了给作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除草施肥是为了提高作物与其他田间植物的竞争力。间苗种植有效防治了害虫大面积侵犯作物的现象,更换种植品种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因为常年种植一种作物,会使土壤中该植物所需的元素慢慢消失殆尽,影响作物健康生长。剪枝去芽是为了提高作物的生命竞争力,同时又能提高产量。这些农业种植技术是间接地通过作物自身顽强的生命力来提高对害虫的免疫能力

2.2物理上的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是人类的思想结晶,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不同之处在于,物理防治设计,更能体现人们的创造性。例如在大型果树的种植上,常在树干上刷上生胶和黏漆来粘住爬行类和飞行能力不强的害虫。种植者会在作物缝隙放置一些水盆,用来淹死误入的作物,水中会加入肥皂水或者油物来增大水表面的附着力,使误入的害虫不能再次起飞。农民在小面积种植作物时采用铺盖保护网的方式隔挡有害飞虫和鸟雀,还用利用套筒来保护作物的根茎,防止根茎在底部被咬断。还会用诱饵来制作小陷阱诱捕害虫。物理上的防治措施被用在种植面积不大的情况下,这种防虫方法大都无法一劳永逸,费时费力。

2.3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相对比前两者更具科学性。在目前的生物防治上有2种方法:用生物来对付害虫;用生物的分泌物来对付害虫。在传统的除害中已经分出了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蛇、青蛙、蟾蜍等生物对于所有的农作物来说是有益生物,在治理已经遭受严重虫害的作物时,就得大力引进、放养害虫天敌。有一些真菌细菌菌类的生物对于防治害虫也是大有作用的,例如苏云金杆菌被害虫使用后,会破坏肠胃,使害虫不能进食而死。在生物分泌物的害虫防治技术上,会使用雄性或者雌性分泌的吸引配偶的物质来提炼为性诱剂,将性诱剂放置于陷阱中以此诱捕害虫。运用害虫喜欢的气味来制作发出相同气味的诱剂,例如有些害虫偏好水果和动物腐烂的气味,通过气味的诱惑将害虫消灭在陷阱中。

3结语

生物防治技术应该广泛推广到农业生产中,科研人员和农业耕作者应该一起努力将现代文明结合到传统除害的技巧中,打造一个生态绿色的农业环境。只有利用健康的良性循环的种植方式,生产出来的食物才是绿色的、健康的。

参考文献

[1]侯建文,赵烨烽.有机农业技术中的病虫防治[J].南京农专学报,1999(4):39-43.

[2]刘子英,刘保明.有机农业中害虫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3(4):69-70,73.

农业技术的概念篇8

摘要:目的:通过对试验地进行病虫害防护措施,观察使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效果,确定这种方法是否可行。方法:在试验区采取农药减量增产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护工作,做好防护病虫害的相关记录,将试验地分为示范区以及对照区,一种采取农药减量增产方法,对照区则采用常规防护方法,分别观测防护效果并记录。结果:示范区的水稻产量更高,而对照区的水稻产量偏低。结论: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能够帮助农民有效防护病虫害的侵袭,提升农作物的生产量,这种农业生产技术值得推广。

关键词: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水稻病虫害;应用效果;防治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也是人们依赖度极高的食物来源,我国的农民在进行水稻种植时,不断根据水稻的具体情况,改变原来的种植方式,我国的水稻年产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水稻种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了影响,主要是来自于病虫害的不良影响,为了保证水稻的年产量,提早实现“绿色植物保护”的理念,我国的农业生产者对病虫害的防护工作不断进行研究,使用单一的防护病虫害的药品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防护需求,观念先进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水稻的种植过程进行调研的时候,提出一种新型的农药组合方式,通过对施药的时间进行调整来加强病虫害的防护效果,这种防护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农药的用量,从而使农作物上的残留量更少,有效使农作物增收,本文以具体的实验案例为依据,对这种农业技术进行分析,现有实验过程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本次实验选取的材料是较为标准的试验地,这两片试验地相隔的距离比较近,可以使采集数据的工作更为容易,土壤营养程度高,较为肥沃,交通便利,灌溉水源充足,两片试验地均没有布置杀虫灯等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设备。

1.2方法

示范区于8月1-2日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8月15日在稻纵卷叶螟1龄高峰期内使用5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用于防治第3代与第4代稻纵卷叶螟,每次用药量160g/hm2,并采取对水喷雾的方式。由于第4代稻纵卷叶螟基数比较低,所以需适当减少用药,在9月10日使用30%苯醚甲环唑・苯环唑160g/hm2对水喷雾。对照区所采取的药剂用品以及药物施用的时间由农户自行决定,并分为5次进行给药。第1次给药时间为8月5日,用三唑磷1.8L/hm2防治二化螟;第2次给药时间为8月15日,用丙溴磷1.8L/hm2防治第4代稻纵卷叶螟;第3次给药时间为8月25日,用井冈霉素剂3.8L/hm2防治纹枯病;第4次给药时间为9月15日,用三唑磷1.8L/hm2与30%噻嗪酮700g/hm2综合防治晚稻穗期病虫害。

2结果

2.1仿效

在使用减量农药增加产量这种技术之后,农业生产者对示范区以及对照区分别进行了观测以及记录,并做出了合理的调查,现有如下研究结果:在示范区中,出现二化螟枯梢的概率是4.3%,平均概率是1.4%,而对照区的二化螟枯梢的现象比较严重,概率达到12.7%,平均概率为4.5%;对示范区中存在的稻飞虱虫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总量在每丛300头到500头之间,在对对照区中的稻飞虱虫出现的情况进行记录时,发现总量在每丛1300头到1500头之间。

在对稻纵卷叶螟叶的概率进行研究时,发现示范区的概率为5%,平均概率为3.4%,对照区的概率为28%,平均概率为7%。

在水稻出现纹枯病的概率进行分析时,示范区的发病率在10%以内,平均发病的概率为2.3%,而对照组的发病概率偏高,在16%作用,平均发病概率为3.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示范区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要由于对照区。

2.2水稻产量

在10月时,农业生产者对水稻的产量进行了详细地记录,随机从示范区以及对照区选择几部分实验地,对其产量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后发现示范区的产量相对比较高,其平均产量比对照区的产量高出12%,因此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使用减少农药提高产量的技术可以使水稻的产量有效提升。

3讨论

农业生产者的普遍特点是文化水平偏低,在治理病虫害时,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治理经验进行治理,没有成体系的治理知识系统,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差,而且一些农药贩卖商为了从农业生产者身上赚取更多的利益,而去诱导农业生产者选取更多种类的农药,但是使用更多的农药并不会对农产品起到保护与增产的作用,反而会破坏农产品所在区域的土壤,是农业环境污染加剧,因此农业生产者只有根据农作物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才能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与预期相符。农业科研人员应当对这种技术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才能保证这种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农业领域服务。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使用农药的时候,一般都是凭借耕地经验,缺乏科学使用方法的指导,简单的认为只要农药用量多,便可以起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忽视了农药中所含有毒物化学质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在喷洒农药时不会刻意控制农药用量。并且,农药类型比较单一,病虫害对农药抗性会越来越高,最终导致农药失效,无法对病虫害起到抑制作用。使用农药过程中,除了抑制病虫害之外,还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会有很多残余农药无法被病虫害和农作物吸收,会逐渐渗透到土壤中,农药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会对土壤结构中的养分造成破坏,在造成土壤污染的同时,还会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并且,渗透到土壤中的农药会随着雨水渗透到地下水中,污染引用水源,严重威胁了人体健康。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农药时,要选择最佳时间防治病虫害,尽可能的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降低田间农药的残留量,提高水稻产量,保护生态环境。

该试验结果表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药剂选取、施药时机以及施药方法等。其中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不仅高效、低毒,并且药效持久性长,水稻杀虫范围比较广,能够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稻飞虱有着良好的防治作用,能够在水稻分蘖初期对稻飞虱进行有效防治。只要保证药物施用得当,时机把握得当,不仅可以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并且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三唑磷、丙溴磷、井冈霉素、噻嗪酮同样作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药物,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出现几率,保证水稻病虫区的产量。因此,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上,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与分析,不论是哪一种病虫,只要达到防治的指标,就需要进行防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降低田间农药的残留量,才能真正提高水稻的产量。

参考文献

[1]卢仲良,孔学梅,袁文龙,陈赣海,邹新华,邹信才.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

[2]邹前锋,杨晓晖,彭杨,成连香,吴述云,胡柏森.浅谈如何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技术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6(18).

农业技术的概念篇9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技术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保养落实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4-0208-02

农业机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并且在一年中的使用时间短,大部分时间都被闲置,在闲置的时间里边容易产生老化、破裂、锈蚀等情况,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地磨损,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逐渐恶化,严重影响了生产。因此,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技术保养,在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不仅仅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还要注意技术保养与维修,保证机械的使用寿命,最大程度的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增收作用。

一、农业机械的概念

1.农业机械和技术保养的概念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机械。农业机械属于相对概念,指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所有机械的总称,农业机械属于农机具的范畴。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称为农业机械化。

2.浅谈技术保养的概念

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是在农业机械不进行使用的时间内,定期地为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保养(包括检查、清洗、调整、紧固等各种保养项目)。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制度是维护和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主要起到预防农业机械发生霉烂、老化、破裂、腐蚀、变形及锈蚀等损坏现象的作用,使农业机械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的状态。

二、对于造成农业机械恶化的原因分析

如果农业机械的发动机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使一些不干净的物质进入燃油中,进而进入管道阻塞管道,或者是直接从空气中堵塞一些空隙,使得农业机械出现问题;农业机械在正常工作中,会由于振动的原因,造成一些需要紧密连接的零部件松动,进而可能会掉落,从而影响农业机械的正常运作;农业机械在保存或者是运作的过程中,由于保存方法不当,导致阳光曝晒和雨水淋刷,或者是发热,都会导致农业机械的零件受损和表面生锈;使用时间的日益延长,使得农业机械的零部件的老化,一般来说,使用时间越长,零部件的老化情况就越严重。

三、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保养中存在的问题

1.以修代养的情况严重

我国的有些农业机械的以修代养的情况较严重,在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往往是等到农业机械损坏了才去修理,却轻视了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农业机械的日常保养,这样的以修代养,减少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

2.农业机械的操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农业机械的操作人员是农业机械的操作主体,但是农业机械的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要做好对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工作,就要从操作主体入手,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

3.农业机械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易受到损坏

农业机械本身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机械,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特殊的针对性,它的结构复杂,并且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人才对其进行护理和维护。

4.农业机械工作的环境较恶劣

从农业机械工作的环境考虑,农业机械经常在田间工作,田间的地面有时候是高低不平的,还会遇到各种突发的恶劣天气状况,农田机械在田间工作比较费力,工作环境相对来讲比较恶劣,也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损坏。

四、对于将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落到实处的建议

1.对于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得一些可行操作

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要在固定的时间段对于农业机械的保养所需要油和燃油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仔细的检查,要始终保证油和燃油是清洁的,不会对农业机械的正常运作产生阻碍;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要及时的检查农业机械设备的各个零配件,检验它们是不是有零件损坏的现象发生,当发现有的零件出现损坏的情况时,一定要及时更换,避免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发生对人和机械不好的情况;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要及时在农业机械工作后清理在工作中遗留下的杂物和灰尘、泥土等,防止在农业机械日后的工作中磨损其自身,减少零部件和整台农业机械的寿命;对于农业机械的散热情况也是需要格外注意的,要记得及时往农业机械中添加冷水以冷却农机的散热系统,要保证农机的散热状况良好。

2.利用质量高的零配件

在选购农业机械的零配件时,每年用于购买零配件的资金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采购人员在选购零配件时,可以选购一批质量高价格又相对较便宜的零配件,千万不可以贪图一时的小便宜而选购价格便宜质量不过关的零配件,对于各种零配件的使用情况,要做好统计工作,总结出哪些零配件是易耗的,哪些零配件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还较长,做好库存工作,保证在需要更换零件的时候能够及时更换。采购人员一定要对各个零件的详细信息有全面的了解,避免在选购零件时选购到质量不过关的零部件,从而增加保养的成本。

3.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

农业机械的技术人员是农业机械的操作主体和保养主体,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农业机械技术人才,要让他们对农业机械保养得项目和操作流程的理论知识完全熟悉,同时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让这些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农业机械进行细致的保养工作,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4.完善农业机械检测、维修、保养得专业设施

俗语说的好,巧妇难成无米之炊,对于农业机械技术人员也一样,他们需要专业的设施来完成农业机械的保养工作,现在很多农业机械在不同的位置都会标明检测点,只有那些专业的检测设备才能检测出那些地方是不是需要维修和保养,仅仅是依靠人眼是难以检测出来的。

只有将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农业机械一直处在比较良好的状态,为农业生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