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科学的特征十篇人文科学的特征十篇

人文科学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40

人文科学的特征篇1

【摘要】目的:探讨新形势下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应当具备的心理品质,建立和完善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为我军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和专家评判法,5名心理学专家参加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心理品质的筛选,挑选出20项指标构成胜任特征理论模型.围绕理论模型对30位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稿并编码分析,将编码分析获得的胜任特征模型和理论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胜任特征模型和理论胜任特征模型之间具有一致性.结论:该胜任特征模型对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度,本研究结果为我军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军事医学;人员选用;评价模型

0引言

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是军事医学学科发展的领头雁,是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军历来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与评价,主要采用职称评价.而职称评价主要是以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指标[1].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于军事医学学科来说,单纯采用现行的“以论文评价为中心”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军事医学存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军事医学更多的属于应用性研究,其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军事活动中有关卫生保障问题,研究的结果更注重其实用性,这就需要寻找更科学的评价方法.胜任特征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指能有效区分优秀与一般工作绩效的个体心理特征,主要用于对领导者的选拔、评价和培训,迄今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并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研究中,我们将胜任特征模型定义为:“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并能够被可靠测量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知识、技能等个人特征的总和”[2].应用文献回顾和专家评判法构建了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理论模型,并应用半结构访谈和编码技术进行验证.为我军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简称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与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三所军医大学从事军事医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30(男26,女4)名,年龄35~63(平均47.6)岁.专业涉及航空航天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航海医学、烧伤医学、创伤医学,其士生导师19名(63.3%),硕士生导师11名(36.7%).学科带头人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名,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名,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5名,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0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名,获国家专利6名.课题组专家小组为2名心理学教授和3名心理学副教授.

1.2方法

1.2.1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文献分析课题组研究发现,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具有领导者的共同特征.因此,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包括有关的文章、报告、书籍、文件、档案资料以及与军队领导者心理品质相关的文献,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搜索并编辑整理.在收集国内外、军内外大量有关领导者心理素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大约3000多种描述,涉及360余篇研究报告中的46篇文献中2261个条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归纳[3].通过分析和专家讨论,并根据条目的概念及内涵,初步获得76个胜任特征条目,作为胜任特征模型的雏形.然后再通过专家讨论进行归纳、合并,最终共获30个一般领导者素质特征描述为胜任特征模型的条目.

1.2.2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项目提取根据专家评判结果,再次展开讨论.要求专家们能够结合胜任特征模型条目,把能显著区分优秀领导绩效与一般领导绩效的条目,也就是要求挑选出具有在绩效评价中具有良好区分效度,80%以上专家认可的条目.最后,进行专家讨论.最终,获得20个条目构成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理论模型,并对所得条目给出明确定义.

1.2.3半结构访谈的实施对30名学科带头人进行半结构访谈[4],在访谈前设计以下访谈提纲:①在您成为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的过程中,有哪几个阶段?哪几个事情对您影响最大?②您是通过什么方法或者方式来领导您的团队,使他们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③您是通过什么方法使自己的学科处于一个比较领先的位置?④您觉得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普通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有什么区别?

1.2.4胜任特征理论模型的验证围绕胜任特征理论模型,通过对30名学科带头人进行半结构访谈,获得对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及评价描述的访谈录音,并把录音转换成word文稿.然后,由一名应用心理学博士和一名应用心理学硕士生对所获得访谈结果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整理.在整个归纳和整理过程中,采用以下原则和方法进行:①将完全相同的描述(表述的是同一行为的句子)进行合并,并在合并时记录其频数.②将表达意思基本一致的句子进行合并,并在合并时记录其频数.③利用关键词对有关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行为事件的表述进行编码,合并.最后由专家再次讨论确定20个出现频次高的描述确定为其胜任特征.最终用胜任特征访谈模型验证最初的理论模型.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对访谈后的结果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访谈时间和文稿统计学科带头人访谈录音时间11.4~78.5min,总计921.6min,平均30.7min;文稿字数最短623字,最长3594字,总计50130字,平均1671字.

2.2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理论模型把经过文献分析获得的2261个胜任特征条目,经过3轮专家评判,挑选出20项有关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的条目,构成胜任特征理论模型.分别是:乐业、为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牺牲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制、竞争意识、主动学习、激励能力、识人用人、敏锐方向、影响力、威信、决策能力、宽容、亲和力、可塑性、真诚、精益求精.

2.3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访谈模型根据访谈提纲,对30名学科带头人进行半结构访谈,把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胜任特征条目按得分多少排序(表1).表1学科带头人出现频率高的胜任特征条目得分由于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访谈长度不会影响访谈结果,而且采用平均数进行编码所得的结果会更稳定[5].因此,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采用平均数这一项指标,给出每个胜任特征被学科带头人提到的人数(表2).表2被提及胜任特征的分布情况

2.4胜任特征理论模型与访谈模型比较将通过半结构访谈获得的胜任特征访谈模型与通过文献法和专家法获得的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在比较后发现,排在前7位的乐业、为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牺牲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善解人意和排在后8位的影响力、威信、决策能力、宽容、亲和力、可塑性、真诚、精益求精两个模型完全一致.不同的是:理论模型的第8位和第9位分别是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而访谈模型则分别是自制和洞察力;理论模型的第12位是敏锐方向,而访谈模型是把握机遇.

2.5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结构在胜任特征理论模型及访谈模型的基础上,再次通过专家小组访谈,最终建立了以事业心、人格魅力、组织协调为3个维度,以乐业、为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牺牲精神、善解人意、自制、洞察力、激励能力、识人用人、把握机遇、影响力、威信、决策能力、宽容、亲和力、可塑性、真诚、精益求精为条目的胜任特征模型结构(图1).3讨论

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是促进军事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6].最早建立胜任特征模型的方法主要有3种[7],包括主题专家(Sme)评判法、关键事件访谈(Cei)法和一般胜任特征字典法.本研究中,胜任特征的内容主要是来源于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评价而不是关键事件访谈.这是因为对于学科带头人来说,他们已经从事军事医学多年,并且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对学科带头人的认识,基本上就概括了学科带头人的胜任特征.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首先通过文献法和专家法确定了学科带头人的胜任特征理论模型,然后应用半结构访谈法来了解每位学科带头人对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的看法,根据他们的观点,建立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访谈模型.最后将两个模型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了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结构.

图1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结构

在本研究中,根据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的特点及多数专家意见,归纳了20个胜任特征条目,并将其划分为3个维度:事业心、人格魅力和组织协调.这3个维度比较全面地构建了评价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职业性胜任结构,是评价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与否的重要依据,代表了作为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胜任力要求,也说明了采用胜任特征多维评价的重要性[8].

评价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的核心指标包括事业心的乐业、为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牺牲精神、精益求精;人格魅力的自制、洞察力、把握机遇、影响力、威信、宽容、亲和力、可塑性和真诚;组织协调的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善解人意、激励能力、识人用人及决策能力.乐业成为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第一个胜任要求,在本评价体系中实际指对个人从事的工作充满兴趣,力求达到最高标准的强烈愿望.在所有评价中,乐业被放在所有项目的首位,反应了全体调查对象对学科带头人在事业心方面的一致要求;为军服务意识指所从事的专业都是为军队、为官兵服务,主要是解决部队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区别于其它学科带头人的主要条目;创新精神指善于抛弃旧的不合理的事物,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的工作局面.军事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威信、亲和力等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一定的影响,号召大家团结奋进,共同进退.在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时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就需要学科带头人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与许青武等[9]在对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中的结论是一致的.

该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评价模型不仅具有很好的结构性和扩展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性;将为我军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的科学选拔与任用提供客观、公正、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在我军军事医学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上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明军,黄伟光,王志国.医学人才选拔评价指标体系[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7):665-667.

[2]SpencerLm,mcClellandDC,SpencerS.Competencyassessmentmethods:Historyandstateoftheart.[m].Boston:HaymcBerResearchpress,1994:222-252.

[3]ViswesvaranC,FrankLS.themoderatinginfluenceofjobperformancedimensionsonconvergenceofsupervisoryandpeerratingsofjobperfornlance:Unconfoundingconstructlevelconvergenceandratingdifficulty[J].Japplpsychol,2002;87(2):345-354.

[4]郭强.调查实战指南定性调查手册[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27-31.

[5]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的评价研究[J].心理学报,2002,34(3):306-311.

[6]包尔基,刘佚永,王冬,等.军事医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中问题与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2):174-176.

[7]田建全.苗丹民.贡京京.军校学员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18-621.

人文科学的特征篇2

以学科课程为基本格局的现代学校,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重要的任务是学科教学,其教育职能也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学科教学胜任力应该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或评价、选拔教师时,学科教学胜任力理应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所以有人认为“我国教师职业属于专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尚且无法把整个教师职业称之为专业特征明确、专业要求鲜明的行业。”[8]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诸多的培养课程或评价指标均缺乏学科的具体要求,在对教师培养和选拔时,学科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被忽略。如不立足学科,以学科教学为基本立场,教师的专业化永远无从谈起。

比照meClelland和Spencer的胜任力研究[9],我国研究者做了这样的界定,教师胜任力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将工作绩效高的优秀教师与绩效一般的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特有的和内在的特征,是教师个体的动机、自我概念、知识、能力、行为、情感及其人格特质等在特定情境中的综合表现。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指教师这一特定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它是针对教师职业表现和任务要求形成的一组特征。[10]尽管我国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问题尚有争议,这样的界定已基本达成共识。这些研究在对教师胜任力的构成因子进行具体表征时各有不同,但均注意到了教师教学的知识与技能。除了前面提及的李英武明确提出的“教学胜任力”外,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优秀教师胜任特征”中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罗小兰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教学智能”中有“教学技能、专业知识”。这里的“专业”除教育教学的专业外,还应包含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学科的专业。在现行学校课程体系中,没有空洞的教育教学,只有通过具体学科完成的教育教学,因而,教育教学的“专业”最终也是通过学科教学的“专业”体现出来的。

这种涵盖了教育教学和具体学科相关内容的,关于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实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说法,即“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学科教学知识”即pCK,是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概念提出后即引起学界的关注。这一概念拨开迷雾,把教师素质结构中一个一直没有明朗化,但又的确存在的那个地域清晰地勾勒出来,楼台尽显。尽管舒尔曼在研究中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对pCK的理解,一些学者也赋予了pCK新的意义,但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即pCK是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知识。pCK概念提出后即得到认可的原因,就在于它精准地看到了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科知识对教学知识的建构作用,以及建构完成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知识,正是这种新的知识直接左右着教师的学科教学活动。如果说学科教学知识的存在已得到证明,那么,“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假设,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存在的。事实上,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一般的教学技能外,不同的学科更需要不同的教学能力,这就是学科教学能力。”b[11]它是指以学科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融合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教学技能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定学科的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的存在实际上是不难证明的,例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学审美教育能力就是一种典型的学科教学能力。这种能力是以教师自身的文学审美知识和文学审美能力为基础,在运用语文教学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往往能更好地将自己鉴赏作品的方法和感受转化为教学内容,能更恰当地组织和选择符合作品特点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体现了学科的特点,是学科教师胜任力的核心,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有了区别,是教师顺利完成学科教学活动的根本保障。因而,以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为核心进行学科教学胜任模型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师范教育中的“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实际上也是做的这种努力。这门课程从最早的“××学科教授法”、到“××学科教学法”、“××学科教材教法”、再到“××学科课程教材教法”、“××学科教学论”,名称的变化直接体现了这门课程研究内容的变化,由最早的研究教,到研究教和学,再到研究教、学、教材、课程,视野不断开阔,内容不断丰富,学科理论体系的逐步建构,探讨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的问题。我国今年初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专业知识”板块已明确使用了“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概念,并对其内容做了罗列。2011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部分,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的概念,但在“教学知识和能力”这一一级指标下,设有“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项二级指标,而这四项二级指标下的多项三级指标均属于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范畴,仅以高中教师考试标准为例:

不难看出,其中“学科知识”下的三级指标主要是学科教学知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三级指标也均立足学科立场,教学实施中的多项指标离开学科也无法衡量。“掌握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分析学生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准确说明所选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等等,标准要求考核这些教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科教学能力。由于这些标准不涉及具体学科,因而很难对学科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做准确的描述。而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却是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这种考试的核心除了学科知识外,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考察也应当具有学科特点,才能真正考察出学科教师应有的素质。通过学科教学胜任力独立建模的方式,对各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进行具体的表征,能更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培养和教师资格认证提供参考,为建立一支真正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供参考。

三、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理论建构――以新入职语文教师为例

国内明确以“语文教学胜任力”概念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其中有以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语文教学胜任力建模的成果。这里暂且撇开“小学”二字,因为同一学科内部,大致的胜任特征类别是可以相互参照的。该研究同样是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小学语文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表征了小学语文教师的21项胜任特征,并将这21项胜任特征划分为六个维度,依次为服务意识、成就动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关系技巧和个人特质。该研究立足语文学科,力求凸显学科教学胜任特征的语文性别。在进行胜任特征分类时,设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语文学科性别极为明显的胜任特征类别。其中专业知识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基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发现、修正与内化等复杂的过程所建构的知识,或者说是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动地表现出来的、为达到有效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知识与特点;专业技能表征为聆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能力。[12]显然研究者力图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科知识与教学活动融合之后形成的那种新的知识和能力。但与我们所理解的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仍有差距,一些表征也还值得商榷,比如将专业技能表征为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笼统的语文教学能力,显然还没有真正挖掘到语文学科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

本研究所称“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是指,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潜在特征,它能将合格的与不合格的语文教师区分开来。“胜任特征”是其中的某一项胜任力;“胜任模型”是这些胜任特征依据一定规则进行的聚类总和。

国外有学者将教师胜任力分为基础胜任力和鉴别胜任力,我国也有研究者将教师胜任力分“基本”、“娴熟”、“优良”、“卓越”等四个层次进行表征[13]。这种不同层次的划分,更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可以更为客观地评价教师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表现,更便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专业水平。本研究旨在观察合格的新入职语文教师的职业表现,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寻找使之在入职之初便成为一名有一定绩效的语文教师的关键因素,以便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语文学科教师提供课程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也为语文教师准入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资格考试提供参考。本研究的观察点是新入职教师,只针对这一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进行建模,并且这里所指的不是教学绩优者的胜任力,而是合格者的胜任力,因而本研究中的学科教学胜任特征特指“合格胜任特征”。

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的核心是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同时也包含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胜任力。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甚至决定其合格不合格的胜任力――一般教学技能。按照Spencer的胜任力“冰山模型”理论,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教学技能应当属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胜任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胜任力则属于水面之下的隐性胜任力,它们在学科教学胜任力中主要体现为学科教学专业性向和学科教学效能感。学科教学能力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运用一般教学技能和学科教学知识而形成的,是实现有效的教学的核心;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向和效能感则是保证学科教学能力有效发挥的基础。

据此理解,我们以有效的语文教学为目标,从理论上初步构建了语文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胜任特征群,即:一般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技能、学科专业性向、学科专业效能感。这些特征群大体呈现这样的关系:

构建起语文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理论模型,下一步研究中编写的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词典才会更具针对性,最后筛选出的新入职语文教师胜任力特征才能真正具有学科特点,才能真正具有鉴别力。这是本研究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该理论模型也有待在下一步的实证研究中加以证明和修正、完善。

参考文献

[8]李玉华林崇德.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及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8(1).

[9]马欣川等.人才测评――基于胜任力的探索.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83.

人文科学的特征篇3

关键词:电视文艺审美特征科学艺术综合单项创作观赏统一

从美学视角和高度来研究探讨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对于提升电视文艺的美学品位、深化电视文艺的美学底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和实践参考作用。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电视文艺的实践与理性思辨,对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分层次、系统化的研究与解读。

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电视文艺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其本身的科技含量就很高,因此它的第一大审美特征,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电视是传媒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传播学的一门正式学科。电视的诞生,距今仅有77年的历史。1936年11月2日,BBC(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一场规模较大的歌舞晚会,正为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文艺节目的开端。随后,法国于1938年,美国与前苏也相继于1939年开始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二战结束后,科学技术更加发展,美国于1954年正式开始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现在,卫星电视、高清电视以及液晶电视机等高科技,更加发展,都充分彰显出电视文艺的科学性审美特征。

然而,电视文艺的这种科学性审美特征又并不是简单的科学技术,而是与电视文艺的艺术性紧密结合、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在电视文艺的各类节目中,例如电视综艺节目、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电影、电视戏剧、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文学、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娱乐节目等等,都借助于科学性手段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在审美上的突出特征,就是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手法:它的画面面积相对较小,清晰度也相对不尽如人意,不宜表现大场面与群众场面,所以多用中景、近景、特写镜头。又因为电视文艺的收视自由选择性较强,所以其观众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对于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专门论及。与此同时,电视文艺的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又快捷灵活,轻便自由,所以它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成为百姓心中的最爱。

由此可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电视文艺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二、综合性与单项性的统一

电视文艺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综合性与单项性的统一。

所谓“综合性”,是指电视文艺包括文学剧本创作、导演、主持、表演、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烟火、摄像、编辑、剪辑、录音、制作等各艺术环节与艺术要素,是一门新兴的综合艺术。所谓“单项性”,是指电视文艺作为一门独立的新艺术品种,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既不同于电视,又不同于戏剧,而有本身的艺术特点。

而综合性与单项性的统一,指的是电视文艺在综合性中凸显其单项性特征,而在单项性中又包含综合性特征。这在本质上,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共性综合个性,个性凸显共性。

由此可见,综合性与单项性的统一,也是电视文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三、创作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电视文艺的第三大审美特征,是创作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所谓“创作性”,是指电视文艺节目的“一度创作”(文学创作、音乐创作)与“二度创作”(导演、表演、美术等)。

所谓“观赏性”,是指电视文艺节目的“三度创作”——观众欣赏。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考量,观众欣赏也是创作,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欣赏,而是积极主动的再创作。所谓“有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虽然是戏剧欣赏,但是也同样适用于电视文艺欣赏,不同的电视观众在欣赏过程有不同的艺术创造,故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演绎、不同的诠释。“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中的这种‘空白’或‘不确定性’实际上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这就是所谓文学作品的召唤性结构。”[1]文学作品如此,电视文艺节目亦如此。

由此可见,创作性与观赏性的统一,也是电视文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人文科学的特征篇4

论文摘要:科学基金的功利性与科学义化的非功利性特征、科学基金的管理性和科学文化的自主性特征、科学基金的制度性和科学文化的自然性特征是对立的。同时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也保持合理的张力,统一于科学基金文化内涵之中,促使科学基金文化呈现公开透明、程序公正、自由创新、导向明确的特征。

科学基金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状态,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正如陈佳洱院士所说:“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贯穿和影响于科学基金工作的各个环节,而科学基金文化的内涵又是丰富的,需要我们总结传承。”我们探究科学基金文化的内涵,就十分有必要认识并处理好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科学基金文化与科学基金、科学基金文化与科学文化、科学基金文化与基金文化等的关系。无疑,处理好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的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关系问题,不仅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基金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能够加强我们对科学基金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推进科学基金的战略管理,推动我国科学的快速发展。

1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的特征性对立

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发展、壮大而逐渐形成的科学文化,在人类文化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对于其他文化形态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资助科学发展的科学基金,也逐步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审批和管理制度,为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的资金保障。同时这套科学基金制度对科学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都起到直接的作用,更可能对科学文化产生间接而深远的影响。当然,科学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科学基金(制)的政策导向和宏观制度。总体来看,科学文化与科学基金(制)在许多特征上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1科学基金的功利性特征和科学文化的非功利性特征

实施科学基金制是我国为应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科学基金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制度,要努力提高资助效益和管理效能。这种功利性(中性词)主要表现为:第一,从科学基金的产生与目的来看,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走向全面改革的年代。为推动我国科技加速发展,89位科学家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此议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启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科学技术基金会”。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通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诞生,科学基金制在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因此,科学基金是服务于国家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改革要求。科学基金制不仅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更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从科学基金的效用看,实施科学基金制就是要把平等竞争和激励创新的机制引入基础研究,克服行政拨款方式的某些弊端,实现知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例如,2008年基金委的总体工作思路中就规定要探索绩效管理和评估为重点来提高资助效益,并以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基金委的主要任务也是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如何把国家的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保证资金利用的效率最大化。为此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在新兴学科领域研究和国家重要科技计划实施发挥先导和源头作用其次提升一些具有我国自身优势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第三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贡献。所以,科学基金的产生与目的乃至包括任务和主要工作,核心目标都是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科学效益的最大化。毫无疑问,这些举措不可避免地负载着功利性的色彩。但是如果过重地关注这种效用性,而忽视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科学文化的建设,就有可能违背科学发展的规律,影响科学发展的进程,这时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文化的非功利性的一面。

科学文化是以科学为载体,蕴涵着科学的禀赋和禀性,体现了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其中,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一般来说,科学精神表现为“为知识而知识”或“为科学而科学”的理想追求,但这也是我国目前最为匮乏的东西,也是制约着我国科学发展的深层原因。而这种科学精神或理想追求只与人的兴趣、爱好有关,与科学发展的功利性、功用性目标相去甚远。当然探究自然、追求真理也并不纯粹是爱好兴趣使然,与那种功利效用目标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科学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也会造福人类,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正是这种科学精神才是推动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发明:激动人心的创新之路》中指出:“如果我们想发现或培养真正的科学家,最好从孩童时代起,就让他们有机会感受什么叫真正的风险。那些对自然抱有深刻好奇心且不愿意其他因素打扰的人,必须在他被‘获取更好的报酬’只这种世俗的价值观俘虏之前,早早地树立献身科学、不谋私利的志向”。因而,科学文化中“为科学而科学”的这种非功利性的科学精神必须处于主导地位,才能支配并推动科学的良性发展。

1.2科学基金的管理性和科学文化的自主性特征

科学基金制从诞生之初,就是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对科学基金进行绩效管理,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益。其管理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在宏观管理方面,在借鉴国际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科学基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明确发展和完善科学基金制的着力点,逐步形成了科学基金立项评审与绩效评估并重的资助管理格局,积极推进科学基金卓越管理战略。在具体管理操作层面,按照《科技进步法》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实施,构建和完善包括组织规章、程序规章、保障规章、监督规章在内的规章体系,做到全面规范、系统有序、科学分类、有机整合、衔接协调便于遵循。制订和完善了评审专家聘请、信誉管理复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和程序。对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内容,认真梳理和修订现行规章制度。按照优化资助格局、明确项目定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类项目的管理办法。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管理制度既包括宏观方面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政策也包括微观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操作规章和管理办法等等,目的都是加强和完善科学基金规章建设为科学家营造自由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科学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些管理体制政策、规章(包括变动的规范、规定或者法规等等)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由于不是非常健全、完善(仅仅20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内容还需要继续完善),比如有些管理政策、规定的滞后;另一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在具体操作方面也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由于管理者对某一方向的科学发展预见不够,可能在执行政策上就不提供资金而过度限制其发展,而在其他方面却给予过多的资助。所以,由于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执行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那么这种管理就是一种过度或过少的限制,就会从根本上压制或抵制科学的自由探究和发展。

科学文化则具有自由性和自主性特征。科学文化的自由性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的自由、研究目的的自由、研究人员的自由等等。这种自由也代表着对科学人的尊重,对科学研究对象的尊重,同时这种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受国家地域、管理政策、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限制。由于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结果较少受到文化与境的影响,科学强固的内在逻辑引导科学自主发展,科学文化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比如,牛顿时代的许多文化风俗已经过时了、消失了,可是牛顿力学依然如故,基于其上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完全丧失生命力,即便是颇遭诟病的机械论和还原论模式也没有穷尽其积极意义。把握好科学文化的这种自主性、自由性特征,还需要认识并处理好几种关系,比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正确处理自由选题与发挥导向作用之间的关系;认识自由探索对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精神;认识科学积累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坚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而这都需要逐步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形成尊重科学,更尊重科学精神的科学文化。

1.3科学基金的制度性和科学文化的自然性特征

科学基金制本质是依靠同行评议来分配研究资源的一种制度,涉及对相关主体的规范和约束,当然更多地涉及到对“人”的研究。同时这一制度更侧重于对人的管理,对社会或人的规律的探究,进而明确科学基金运作过程中个体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例如,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就重点规范了两类单位、五种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科学基金管理的基本制度和程序。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建设主要涉及协调科学基金管理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使科学基金的运作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是在这一协调过程中,许多管理者可能会做出相当多的主观性判断,或带有许多非理性的感情偏向,这时候就要求管理者应该树立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以创新研究培养人才,发挥科学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人民;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自由探索与创新。同时培养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与科学工作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重视和珍惜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而相比较而言,科学研究则更多地以探究自然作为其使命,以“自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追求客观规律的理性精神也就成为科学文化的内涵之一。科学文化正是以经验实证为根基,以纯粹理性为先导,理性和实证成为科学文化的鲜明标识。同时科学生活也是理性生活的一种形式,是按正确的理由而生活的生活方式。它也要求感觉经验、仔细的观察和谨慎的证实,通过经验地了解自然。它要求理智的探求,用理性解释经验,把持续引入感觉资料;要求严格的逻辑、有控制的想象、理智的洞察、明确的分析和广泛的综合,以及精神对新奇事物的感觉。我们看到,科学基金的功利性与科学文化的非功利性特征,可以说是两者在目的上的对立;科学基金的管理性与科学文化的自主性特征,是两者在管理方法上的对立;科学基金的制度性和科学文化的自然性特征,是两者在研究对象上的对立。而这种种对立性关系,更加大了理解科学基金文化含义的难度,这也要求在把握科学基金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哪一种特征处于主导地位。同时这些特征不仅有对立性的一面,更有统一性的一方面。

2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保持必要的张力

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在这三个方面特征对立的同时,他们又统一于科学基金文化的内涵之中。而科学基金文化要么是更多的彰显科学基金制的特性,要么是更多的体现为科学文化的特征,至于说哪一种特征更为突出和强势,则需要认清在这多种对立关系中,是科学基金的特征强势一些,还是科学文化的特征强势一些。一般来说,相对较理想的状态则是科学基金制与科学文化的多种对立关系能够达到一种相对平衡,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使科学文化能够引导科学基金的管理,科学基金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

其实,就科学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也是在多元张力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比如李克特指出,在科学文化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尽管彼此不同,但是它们是相容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二者都是知识的习得和确证的途径;能为那些在价值和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差异的人们提供理解和达成~致的基础,逻辑合理性的“工具”和观察经验的“工具”是类似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彼此相似,都具有强烈的激进主义涵义,即必须遵循某些固定的原则。再比如,海森伯也指出,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学文化把理性基础的知识与实用活动联系起来,使提出原理性问题的方式和我们的行动密切联系。这是文化的全部力量之所在,由此产生出我们的一切进步。正是在这多元张力中保持平衡,才促使科学文化获得长足地发展,使科学文化逐步地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科学基金文化必须在借鉴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并协调好这多种对立的关系,促使他们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处于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以此促进自身文化的良性发展。

3科学基金文化的特征表现

在认识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的特征性对立以及保持必要张力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基金文化也凸显出公开透明、程序公正、自由创新、导向明确等特征其中,公开透明、程序公正是任何制度或机制所共有的特性要求;自由创新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导向明确则是科学基金本应承担的任务。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科学基金的设置目标,更是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

公开透明、程序公正,不仅是任何管理制度的共有特征要求,更是科学基金管理的本质要求。在制度建设方面,科学基金不但制定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而且也提出“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这些评审原则和工作方针,都要求在管理和服务中强化公开、透明的理念,维护科学基金的公正性,维护着被科学家誉为“公信力最高的平台”的科学基金,并要求管理者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科学基金的荣誉。在具体操作层面,就公开透明而言,在按学部学科设立评审组的同时,还设立了监督委员会、受理异议,行使监督。确立了“公开公平、平等竞争、科学民主、激励创新”的基金运行机制,还建立了回避、保密、监督、审计等一套管理制度。在程序公正方面,实行“面向全国、自由申请”,并制定项目评审标准和管理办法以及组织对申请项目的评议和评审的原则;明确规定了面上项目必须通过科学部初审、同行专家评议、学科评审组评审、委员会批准确定资助项目的遴选程序。

自由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也科学基金文化的核心价值。例如,一位科学家曾指出,科学基金应该是播种机,她播撒的是源头创新的种子,培育的是自主创新的希望。而科学基金文化的建设,就应当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激励自主创新作为根本出发点,从观念引导、精神培育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创造条件,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保护创新火花,扶植创新种苗,最大限度地激发科学家的创造潜能。比如,为适应充分尊重和支持优秀人才的创新自,培育和造就优秀创新团队,科学基金委适时推出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项目。另外,塑造宽容和谐的竞争氛围也有利于鼓励创新。不仅要对原始学术思想宽容、对不同学术流派和不同学术观点宽容,而且更要对基础研究中的失败宽容。正如丁肇中先生指出,基础研究需要充分的自由空间以及社会给予的宽容态度。这样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

导向明确,是科学基金承担科学发展和管理战略的任务目标。如在平衡学科发展、重点支持,引领重点科学发展方向等方面,科学基金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就明确规定了学科资助范围、鼓励研究领域和定向课题。同时按照国家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统筹考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统筹安排学科均衡协调发展与优先领域重点跨越,统筹加强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建设,统筹争取财政投入和吸引社会资源投入,统筹利用国内和国外基础研究资源,使资助布局与基础研究发展需求相协调,资助计划与国家科技计划相协调,资助管理模式与基础研究发展规律相协调,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证自然科学各资助领域均衡、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并强调基础研究的发展动力是“双力驱动”,既包括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近几年加大了对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基础研究领域的支持;基金委的管理科学部积极开展从健康角度探索农村医疗体制等问题研究;地球科学部、生命科学部等几乎所有的学部都直接或间接地关注区域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逐步形成“导向明确、公开透明、程序公正、自主创新”为特色的科学基金文化过程中,“导向明确、公开透明、程序公正”的科学基金管理制度与“自主创新”的科学文化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才能推进科学基金文化建设,保障科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佳洱.感悟科学基金文化[j].中国科学基金2005.(6):365—366,

[2]http:///jiaoyu/">教育出版社,2007.37-38.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我与科学基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6.

人文科学的特征篇5

【关键词】胜任力学科馆员知识更新决策模型

1.引言及研究问题

胜任力(competency)自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博士提出后,相关研究便成为全球焦点。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与文化氛围中成绩优异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胜任力模型是由Spencer等提出的冰山模型;其主要观点:认为属于表层特征、外显要素且易于发现与评价,体现个体的行为、知识、技能等一些外在的、可观察的特征为基准性胜任能力(threshhodcompentancy),而属于深层特征,较难发现和测量,但却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体现个体在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其他内在的,不易观察发现的特征为鉴别性胜任能力(differetingcompentency)[1]。相关研究表明,胜任力是绩效优秀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

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的一个举措,如何确定合适人选并就其知识技能更新进行规划是这一制度能否推行的关键所在。国内研究起步较晚,集中于概念、特点、必要性及服务模式等;对学科馆员胜任力特征没有涉及,知识技能培养规划更鲜有涉足,阻碍进一步推进;通过将胜任力的技术、成果与管理科学中的规划决策理论结合起来,探讨胜任力内在结构,针对其内在性和潜在性,构建基于学科馆员胜任力的知识更新规划决策模型;既为高校图书馆选拔学科馆员合适人选提供一定依据;还为学科馆员知识技能更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2.高校学科馆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2.1学科馆员胜任力模型

从理论角度上提出模型应包含两部分:一是基准性胜任力,二是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是指作为合格的学科馆员满足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区别学科馆员工作中表现出“卓越、一般和不称职”的某些特殊能力和行为表现则称为鉴别性胜任力,它虽在学科馆员的总体知识、技能和行为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却决定了其工作成就。

2.2构成要素及内涵

运用麦克利兰(mcClelland)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借鉴胜任力理论和文献[2-5]进行问卷编制,构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再根据整理、运用统计方法,提炼出胜任力要素,并构建模型。分析认为:责任心、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成就导向是构成学科馆员工作态度的维度;信息提供、网络应用、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应用能力是知识技能维度;团队合作与沟通、学习分析、语言表达与感染、角色认知能力是个性特质维度。其中知识技能属于基准性特征,与岗位职责直接相关,工作态度和个性特质对其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发挥提供支持与帮助,工作态度和个性特质都属于鉴别性特征,是直接区分绩效优劣的决定因素;三者相互依存,协调发展。

3.高校学科馆员知识更新的规划模型

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复合型人才,为提高教学和科研服务能力,推动纵深发展,应以岗位所需的关键性胜任特征加以训练和开发;针对岗位要求和学科馆员个体的素质现状,依据胜任特征的不同来量身订做培训规划,以弥补其自身生涯发展中的不足,提升培训效果。而基于胜任特征的馆员职业生涯设计,就在于能分析每个馆员特征的优劣,估计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岗位对馆员的要求制定出符合个人职业生涯需求和组织目标的馆员职业生涯计划;馆员潜能得到了发挥,自我实现得到了满足,图书馆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②对所求得的非劣解分析

这里采用约束法求得近似非劣解集,若对解集中的选择不恰当,可能会引进弱非劣解,甚至劣解。当我们在近似非劣解集中选取最佳均衡解时,就要使用优序数法来评价所有的方案,把所有r方案进行排序,排在最前面的方案所对应的解必为非劣解,若选择了排在最前面的的方案为最佳决策方案,该方案对应的非劣解为最佳均衡解,把最佳均衡解按四舍五入取得到最佳决策均衡解。

参考文献:

[1]李露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模型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

[2]岳敏.馆员胜任特征的构建与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3]祝红艺,白君礼.图书馆灰色文献收集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

[4]顾卫平等.参考咨询馆员胜任能力结构分析[J].现代情报,2006

[5]黄尊宝.参考咨询馆员胜任特征模型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

注:广西教育厅立项项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体系的模式研究》(201010LX49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人文科学的特征篇6

关键词:人物;心理学;小学语文

语文教科书具有工具性和思想,能够帮助个体社会化,尤其在思想方面,能够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有所益处,还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社会角色,很好地规制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由此可见,教科书中的人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体现着教科书的思想性因素,对学生的社会化起着直接有效的作用。因此在编制教科书的过程中,社会的主流

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还有思想道德都渗透于教科书人物的思想品德,性格、道德、观念等方面,构成了学生的正式参照群体,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对学生社会化起到规范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资料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笔者选用了2006年至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统计教材的课文中所出现的所有人物,既包括写人的文章,也包括写景但是人物自身比较明显的文章。在统计的指标上,选取了人物的民族、

人物的身份职业、人物的国籍以及人物的形象价值、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人物的民族包括汉族,少数名族以及其他无法辨认的民族;人物的职业指课文中描写的人物身份及职业;人物的形象价值指文中体现的人物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个人能力等方面的描写;人物的国别是按照文中的叙述来区分他们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指的是教材课文中所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人物还是历史中的人物还是童话等虚拟故事中存在人物。

二、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学研究分析结果

1.形象倾向

指的是人物的思想品德、人格、能力、气质等方面反映人物形象的特征。人物的形象倾向特征是指人物在品德、人格、能力和气质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人物形象倾向的类别很多。诸如助人、关心别人、友好、认真、勤奋、坚强等词汇涉及的人物形象特征都在研究范围内。

2.民族类别

指的是通过课文文字或图画等其他途径所反映出中国国籍的人物,有四种类别:汉族、少数民族、综合类(既有汉族又有少数民族)、无(无法辨认出民族类别的)。人物的民族特征是指教科书中不同民族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3.身份职业

分为普通人和名人。普通人的身份职业指课文中描写的一般身份职业,而名人则以其现有社会标定的优势身份职业统计。

4.分析结果

在民族类别上,汉族人在数量上大大多于少数民族,反映了汉族在全民族中处于绝对主要的地位。即使在社会主义积极鼓励倡导民族平等团结的主题下,语文教科书对少数民族依然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学生正确认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无益处的,不利于各民族团结。在身份职业方面,频繁出现的都是诸如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等,高社会地位的身份职业。而对于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述

很少。而对于诸如现代社会十分推崇看好的企业家等身份职业在课文中却从未被提及。在形象倾向上,人物形象倾向响应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让学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号召,让学生去了解革命领袖,感受革命热情,让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品格去热爱社会主义。但在实际调查中显示提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课文为零,对市场竞争、全球合作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所需要的创新、协作、团队建设等优良的精神品质关注度不高,对于法制和环保类的人物取向或者有关劳动尊严等价值观念在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上也没有恰当的反映。文化传统积淀到各式人物的定型认识中,并透过社会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涵盖了教科书的编写当中。学校的功能就是为了培养国家后代的栋梁之才,那么教科书的辅助功能就需要教科书的编写内容要适应时展,能为时代进步作出贡献。重视教科书中的人物选择,培养正面的儿童社会文化心理,努力回避人物特征负面特征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努力塑造积极正面乐观的当代儿童形象。

三、结论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在小学课文中男性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课文中描写男性明显多于对女性的描写。这反应出了在社会中男性承担的职业等仍然占有主要的地位。而这种男性女性在出现次数上的差异尤其表现在描写历史的文章中,这与历史上男女的分工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现代文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多了起来,可以说明课文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另外,在教科书中,名人与普通人出现的次数已经相当,教科书已经从原来的以名人为主向普通过渡。但是现在教科书中依然有些不足,对普通人的描写着重在他们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方面,对于新兴的网络、律师等行业的描写关注不够,并不能深入的表现社会。在人物的价值取向方面,教科书采用了树立榜样的方法。选取了现实中的人物或者历史上的人物及虚拟的人物。这些榜样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个人认为,现实中的人物由于其可信性和可接触性,较虚拟的人物更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而在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方面,人物的品格多是高尚的,这是一种远大的目标,教科书对于身边的比如爱护环境等方面描写的不够。

结语: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社会化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中的教科书及书中人物特征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内化价值观念、掌握社会规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学生形成个性及自我概念、学习和实践社会角色也起着感染、示范和暗示的作用。教科书中的人物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并塑造儿童成为某一社会角色。所以,应该重视教科书中的人物选择,努力避免人物特征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丹玛克儿童读物中的男性和女性:交叉文化分析1981(03)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1994

人文科学的特征篇7

关键词:模式识别;特征提取;分类器;刑事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855-02

theoryandapplicationsofpatternRecognitioninCriminalScienceandtechnology

ZHanGSong-lin1,Gaopei-pei2

(1.DepartmentofelectronicsofHenan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College,Xinxiang453003,China;2.DepartmentofForensicofXinxiangmedic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2,China)

abstract:patternRecognitioninrecentyearsincriminalscienceandtechnologyhasbeenwidelyapplied,Summaryoftheidentificationprocessofpatternrecognitionandidentificationmethodcommonlyused,andapplicationofpatternrecognitionincriminalscienceandtechnology.

Keywords:patternrecognition;featureextracting;classifier;criminalscienceandtechnology

1引言

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是一种从大量信息和数据出发,在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及数学推理的方法对信息特征自动完成识别的过程。模式识别属计算机科学中人工智能的研究范畴[1],内容非常广泛。20世纪70年达国家开始将模式识别广泛技术应用于刑事侦察部门[2],近年来,模式识别在我国刑事技术的应用也取得长足发展,模式识别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刑事科学技术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刑事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建设。

2模式识别与模式识别系统

模式识别是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或逻辑关系的等)特征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

模式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3-4],一方面研究生物体(包括人)是如何感知对象的,另一方面是在给定的任务下,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前者属于认知科学的范畴;后者则是通过数学家、信息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研究的范围,目前已经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模式识别通常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实现阶段,前者是对样本进行特征选择,寻找分类的规律构筑分类器,后者是根据分类规律对未知样本集进行分类和识别,模式识别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模式识别系统框图

1)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数据采集是指把被研究对象的各种信息转换为机器可以接受的数值或符号集合。这种数值或符号所组成的空间为模式空间。为了从这些数字或符号中抽取出对识别有效的信息,必须进行预处理,包括进行二值化处理、数字滤波进行平滑去噪处理及规范化处理等。

2)特征提取:

预处理后的信息送入特征提取模块抽取特征用于分类器的设计。特征提取的目的是从原始信息中抽取出用于区分类型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识别过程还是训练学习过程,都要对研究对象固有的、本质的重要特征或属性进行量测并将结果数值化或符号化,形成特征矢量。比如,指纹识别时,提取的特征有纹理、交叉点、形状等。特征的提取和选择对识别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模式选择得好,对不同类的模式就能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就能比较容易地设计出性能较高的分类器。因此特征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分类器的构造和识别的效果。

虽然特征的提取和选择在模式识别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迄今没有特征提取和选择的一般方法,大多数的方法都是面向问题的。有人可能认为在处理识别问题时,模式特征取得越多越好,或者说,模式向量的维数越高,对分类器的设计越是有利。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当用一组特征做出来的分类器不能满足要求的话,自然就会想到增加新的特征。虽然知道特征的增加同样也会增加特征提取的困难和分类计算的复杂性,但总认为这样可以改进分类器的性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现当特征的数目达到某个限度后,不但不能改善分类器的性能,反而使它的工作恶化,产生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因是用以设计分类器的样本数目是有限的。为了使模式识别的结果满意,在增加特征的同时,必须增加供学习的样本数量。

3)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

生成的模式特征空间,就可以进行模式识别的最后一部分: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该阶段最后输出的可能是对象所属的类型,也可能是模型数据库中与对象最相似的模式编号。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通常是基于已经得到分类或描述的模式集合而进行的。这个模式集合称为训练集,由此产生的学习策略称为监督学习。学习也可以是非监督性学习,在此意义下产生的系统不需要提供模式类的先验知识,而是基于模式的统计规律或模式的相似性学习判断模式的类别。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模式识别方法:模板匹配、统计模式识别、句法(或结构)模式识别、模糊模式识别和神经元网络模式识别。

3模式识别方法

3.1模板匹配

模板匹配是一种相对简单的也是早期常用的模式识别方法之一。匹配是模式识别的一种分类操作,主要是判断同一类的两个实体特征间的相似性。模板匹配的基本思想主是利用实体的特征进行模板匹配。但是该方法计算量非常大,同时该方法的识别率严重依赖于已知模板,如果已知模板产生变形,会导致错误的识别结果。

3.2统计模式识别

统计模式识别理论是一种相对较为完善和成熟的识别理论。统计模式识别,又称决策理论识别,该方法基于模式的统计特征,用一个n维特征空间(特征集)来描述每个模式,然后基于概率论矩阵理论等知识,利用合适的判别函数,将这个n维特征空间划分为m个区域,即类别。特征值分布函数可以通过指定或学习得到。统计模式识别经常用于解决分类问题。现在研究的一个热点-支持向量机就是基于统计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新的模式识别方法。

3.3结构(句法)模式识别

结构(句法)模式识别主要是基于特征的结构相关性将复杂的模式用简单的子模式或基元递归来描述,这种描述与文字中的句子通过多个单词来描述相似。

3.4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神经网络可看作是由大量交互的神经元构成的计算系统[5],神经模式识别即是利用神经元网络中出现的神经计算模式进行。神经元网络允许模式可以有噪声,若训练得当,神经元网络会对未知模式的类别做出正确的响应。

4模式识别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模式识别已被广泛应用在了刑事科学技术领域[6],如痕迹检验、票证印章识别、相貌识别等。

4.1痕迹鉴别

痕迹鉴别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广泛应用于查证、披露和确认罪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指纹鉴别、足迹鉴别、掌纹及皮肤纹鉴别、枪弹痕迹鉴别、凶器及作案工具鉴别和汽车轮胎等其它痕迹的鉴别。其中指纹识别[7,8]最为常用,经专家证实,每个人的手指、脚、脚趾内侧表面的皮肤凸凹不平产生的纹路会形成各样的图案,而这些皮肤的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是唯一的。依靠这种唯一性,就可将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从而识别出对应的案犯。现代公安系统中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即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并与人工认定相结合,效果十分显著。这种识别技术还可以用于金融、保险、出入境安全通道、医疗卡、安全系统等重要业务的身份鉴别。

4.2票证印章识别

票证包括护照、支票、银行信用卡、股票、国库券、发货票、产权证、工作证等有价证券、证件和票据,一般票证均采取相应的高新技术防伪措施如在票证上印刷上有特殊花纹、加金属线和荧光粉材料等。除了用一些简易的紫外线方法检验外,通常可将形成防护信息转换成代码均匀散布在票证上[2],鉴别时只需将防护信息代码提取出来由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如直接通过刷卡、扫描等方式即可鉴别真伪。

4.3生物特征识别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与生物统计学等手段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9,10]。生理特征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多为后天性的。同时用于身份鉴别的生物特征应具有普遍性、唯一性和可接受性等特点。

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掌纹识别、手形识别、人耳识别、基因识别及红外温谱图识别等。基于行为特征的识别技术主要有步态识别、击键识别和签名识别等。

5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模式识别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模式识别技术越来越完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模式识别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将为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刑事科学的现代化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边肇祺,张学工.模式识别[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贾铁军,李锦.人工智能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J].刑事技术,2002,(6):56-60.

[3]严红平,潘春洪.模式识别简述[J].自动化博览.2006(2):22-26.

[4]熊超.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应用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6(6):171-172.

[5]潘盛辉,韩峻峰.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及其应用[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0,11(4):33-36.

[6]贾玉文,张书杰.刑事科学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7]杨宏林,吴陈.指纹识别方法综述[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17(3):37-42.

[8]谢健阳,李铁才,唐降龙,等.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3):156-157.

[9]周激流,张晔.人脸识别理论研究进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9,11(2):180-184.

人文科学的特征篇8

【关键词】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性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11-02

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广西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生长环境以及预科的特殊性,他们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性格特征。本研究采用Y-G性格测验对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测量,寻找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性格特征,以期为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为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2012级13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3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60份,有效回收率95.45%。在126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431人,女生829人。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孔克勤等修订的Y-G人格测验作为工具。该人格测验是由日本心理学家矢田部达郎在深入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人格量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原量表中各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0~0.92,再测信度为0.56~0.82。修订后的Y-G人格量表信度效度仍然较高。该测验共有120个题目,可以测量12种人格特质,包括抑郁性(D)、循环性(C)、自卑感(i)、神经质(n)、主观性(o)、非合作性(Co)、攻击性(ag)、一般活动性(G)、乐天性(R)、思维外向性(t)、支配性(a)和社会外向性(S)。其中D、C、i、n四项反映情绪稳定性;o、Co、ag三项反映社会适应性;G、R、t、a、S五项反映倾向性。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和倾向性可组合为12种性格类型。

(三)研究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利用Y-G性格测验问卷以相同条件集体进行测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性格特征的总体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12个特质上,循环性、自卑感、神经质三个特质得分比较高,而攻击性、一般活动性两个特质得分比较低。详见表1。

(二)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男女学生性格特征的比较。测试结果表明,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男女学生在12个特质上,在自卑感、攻击性两个特质上有差异(p

三、讨论

(一)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性格特征的总体情况分析。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循环性、自卑感、神经质三个特质得分比较高,而在攻击性、一般活动性两个特质得分比较低。学生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人和悦,谦虚有礼貌,为人诚实,适应能力和独立性比较强,处事比较谨慎。但情绪不是很稳定,容易激动,缺乏自信,有一定的自卑感,经常担心,容易焦虑,性格不是十分开朗,行动不活泼。形成这样的性格特征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家境比较贫寒,生活比较艰辛,从小就参加劳动,加上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比较民主,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预科学生对人和悦,谦虚有礼貌,为人诚实,适应能力和独立性比较强,处事比较谨慎的性格。其次,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读预科后,大多在某种程度上感觉低人一等,加上经济比较困难以及如果预科学习结束后由于考核不合格就不能直升本科,这些因素造成民族预科学生形成情绪不是很稳定,容易激动,缺乏自信,有一定的自卑感,经常担心,容易焦虑,性格不是十分开朗,行动不活泼的性格。

(二)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男女学生性格特征水平的比较分析。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男女学生在自卑感、攻击性两个特质上有差异,男生得分比女生高;在主观性、非合作性、乐天性、思维外向性、支配性五个特质上有明显的差异,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相对女生来说,男生自卑感更强,更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对外界的评价更加敏感,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事物,牢较多,不太相信别人,不太听从别人的意见,容易冲动。但同时也显示出比女生更富有竞争意识,活动能力更强,占有欲更高。形成这样的性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由于预科是高考中降分录取的学生,学生普遍感到自卑,男生在这方面感觉更加突出,这些男生认为自己是男性,应该在各方面比女性强,女性可以来读预科,而男性就不应该来读,来读预科比女性更加没面子,这从每年被录取而不来报到的学生中男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所以男生相对女生来说,自卑感更强,更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对外界的评价更加敏感,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事物,牢较多,不太相信别人,不太听从别人的意见,容易冲动。其次,作为男性,男生存在“强者”角色意识,所以,虽然男生与同学校的其他类别的学生(本科、研究生等)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但作为男人,与读预科的女生相比,就成为了“强者”,认为自己比女生应该担当更多的责任,应具有更强烈的进取心,成就更多的辉煌。所以,男生显示出比女生更富有竞争意识,活动能力更强,占有欲更高的性格。

四、结论和建议

(一)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性格特征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上述内容可知,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对人和悦,谦虚有礼貌,为人诚实,适应能力和独立性比较强,处事比较谨慎。但情绪不是很稳定,容易激动,缺乏自信,有一定的自卑感,经常担心,容易焦虑,性格不是十分开朗,行动不活泼。因此,应该加强对民族预科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特别是如何稳定情绪和增强自信心的教育,运用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逐步消除民族预科学生焦虑和自卑心理。

(二)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性格特征的性别差异显著。相对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女生来说,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男生自卑感更强,更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对外界的评价更加敏感,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事物,牢较多,不太相信别人,不太听从别人的意见,容易冲动。但同时也显示出比女生更富有竞争意识,活动能力更强,占有欲更高。相对男生来说,女生更有自信心,对事物的看法更实际,对人更和悦,做事更谨慎,同时也更内向。因此,在对民族预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种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指导男生提高自信心,做到正确评价自己,客观看待人和事,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同时,应加强对女生心理特点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女生克服性格弱点,逐步培养良好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张海钟,安桂花.甘肃省域河西河东城乡男女居民性格特征调查比较分析[J].兰州学刊,2009(9)

[2]樊常宝.广西民族预科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广西教育,2011(11C)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201203YB069)

人文科学的特征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熊桂芳(1969-),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馆员。(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编号:10B072)、湖南文理学院青年专项基金(项目编号:QnQD0921)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4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管理和传播的载体机构,对高校教学与科研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现代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图书情报行业的发展,同时对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1-3]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文化特征

高校图书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信息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图书馆文化是集人类之大成者,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也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

2.学科特征

高校图书馆建设始终是围绕高校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是高校提升质量和迅速发展的主题。因此,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文献工作流程,组织存储和编辑文献科技信息,使文献获取、检索、传递信息化,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学科化,优化文献服务职能。在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按照学科专业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编辑,整理成信息化的文献信息图书馆,开发学科专业数据库,建立学科种类系统化学科数据库体系。优先建设学科专业相关文献和重点建设学科文献数据库,通过学科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促进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库资源,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3.教育特征

高校图书馆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知识传授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需要适应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科研需求,以及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4.信息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日趋庞大,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的一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加以获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各自学习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方向和学习导向,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因此,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方向,捕捉和有效利用原来的文化信息,是高校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加强文献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是有效提高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手段。

5.数字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信息容量井喷式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技术和管理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各种知识不在局限于纸本文献,多媒体和光盘管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征明显显现,从而使信息资源海量化、动态化,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特征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文献信息平台,是文献与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因此,信息时代下,为有效利用和提高图书馆的功能,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高校图书馆。

1.文献获取信息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计算机技术,采用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大量文献存储在很小的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中,从而可实现大量信息查询的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查询,加快了文献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使读者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文献信息获取,并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梳理,有效的提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

2.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3.网络共享化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模式只是简单的借阅图书资料,并提供借阅场所,功能单一、效率低下、死板,难以有效发挥图书馆的真正作用。随着文献传播速度加快,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需求膨胀,因此,图书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使众多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便于图书的分类管理,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图书馆文献管理达到自动化共享服务,快速便捷地提供多种图书馆馆藏文献电子信息资源网络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效率,为读者提供优质文献查找服务功能。

人文科学的特征篇10

[关键词]维吾尔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近些年来国内关于人格特质的研究很多,而且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民族、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均在人格特质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至今对新疆地区维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特质研究很少,研究面狭窄,主要集中于跟其他民族的比较,而且都使用epQ人格问卷,因为此问卷维度较少,不能做到从更积极和发展的角度,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人格特征,为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更多而且具有预测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维吾尔族是主要生活在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维族大学生无疑是维族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他们在促进新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人才资源能否得以发挥,不仅仅取决于他们是否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更有赖于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很有必要深入了解维族大学生的人格状态,为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同时为丰富国内跨文化心理研究积累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在新疆地区从师范、综合、经济、医学、农业等不同类型的5所大学选取71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被试,最后有效被试为666人。其中女生占63.1%,男生占36.9%;低年级(一年级)51.5%,高年级(四年级)45.5%;文科38.1%,理科61.9%来自南疆59.9%,北疆40.1%;平均年龄20.7±1.76岁。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使用美国心理学家R.B.Cattell编制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的维吾尔文字版本。此版本通过特定专家对华东师大心理系1989年重新修订的16pF量表的测验题目翻译一回译,并根据本民族文化特点修订而成,共有187个题目,可测得16项人格特质,4项次元人格因素(X系列)和4项应用人格因素(Y系列)。

1.2.2 施测及数据处理由事前接受相应培训的心理系老师和四年级的维族大学生担任主试,进行团体施测。问卷收回后,利用16pF.rec软件进行处理,并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维族大学生总体的人格特质,从总体上看,维族大学生与大学生常模比较,在16项人格特质(因素)中有12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其10种特质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2.2 不同性别维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维族男女生在乐群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兴奋性等基本特质和内外向型、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怯懦与果断型等次元人格因素上有非常显著和比较显著的差异。

2.3 新疆不同地区维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见表3,来自南疆和北疆的维族大学生在敢为性、兴奋性等特质和内向与外向型和创造能力因素上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2.4 低年级(一年级)和高年级(四年级)维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低年级和高年级维族大学生在实验性、乐群性、兴奋性等基本特质和内向与外向型、怯懦与果断型等次元人格因素以及创造能力和新环境中成长能力等应用人格因素上有非常显著和比较显著的差异。

2.5 不同专业维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不同专业维族大学生在乐群性、敏感性、恃强性、兴奋性、幻想性等人格特质和内向与外向型、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等次元人格因素以及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应用人格因素上有非常显著和比较显著的差异。

3 讨论

3.1 维族大学生的基本人格特征 根据结果2.1,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维族大学生在很多人格特质上表现出了和全国大学生一般群体很大的不同。维族大学生从高分一端看,具有乐群外向、开朗热情、不计小结、自律慎严,但不容易信任别人,有些忧虑抑郁、沮丧悲观、固执己见、易紧张兴奋等特征,从低分一端看,具有坦白直率、天真谦逊、与人无争、与世无忤、理智现实、自恃其力、尊重传统观念与行为标准,但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顺从保守、畏怯退缩、缺乏自信等特征。其中维族大学生的开朗热情、乐群外向、坦白直率、天真等特点与其它研究结果一致。

维吾尔族在历史上自称“维吾尔”,其原意为“团结”、“联合”、“协助”,喜欢集体活动,各种社会仪式多,很注重人际关系,几乎人人能歌善舞而这成为民族生活中主要的交流方式,因此他们形成了乐群外向、直率豪爽、情感外露的性格。在维吾尔族人的个性里融入了游牧生活的自由和豪放,也汇入了农业生活的纯朴、规律和散漫的特点。在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对伊斯兰教的虔诚和对教义的遵守逐渐演变为对民族风俗的崇尚和对禁忌规范的自觉遵守,久而久之形成忠厚老实和少欲知足的民族传统美德,将善良、孝敬、慈悲、知足、宽容、谨慎而和谐的为人处事生活观看作人际关系的基础,形成了淡泊人世、淡化权利意识、与世无争、比较传统、固执己见、平和顺从的特征。维族大学生作为维族人的青年一代,这些人格特征在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发展落后等原因,教育质量低下一直是新疆地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影响了维族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也许是本研究中所发现的维族学生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民族文化教育受到地方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扶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了很多优惠的民族政策。但这并不能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压力。低分数的录取给了他(她)们进人大学学习的机会,同时基础差和汉语教学中的语言障碍,在学习上给他(她)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毕业以后自主择业和高校扩招导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客观上也给他(她)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种种不安定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这也许是在本研究中维族大学生人格表现出有些忧虑抑郁、沮丧悲观、易紧张、缺乏自信等特征的主要原因。

3.2 维吾尔族大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3.2.1 不同性别维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分析 维族大学生不同群体之间人格特征差异的比较中,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说明性别是影响人格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进一步分析差异,根据结果2.2,维族女生比男生更加乐群、容易和社会建立关系,自立自强、当机立断,内向含蓄,温顺通融;维族男生则较女生更外向好强、不计小节,独立积极,富有创造力,

更果断刚毅、有进取的精神,有气魄,但有些不务实际,固执和容易冲动。这种差异部分体现了维族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分工的特点,如,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高于女性,在事业上对男性有很高的期望,对女性家庭管教严格,很保守,害羞、文静、温顺等被认为女性应有的美德。其中女生在独立性因素上的得分高于男生,这好象不太符合我们平时经验,但综合分析恃强性、怯懦与果断型等其它人格因素上的得分会发现男生也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但在本研究中,女生独立性得分高同时确实说明了现代维族女大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走向自强自立的这种变化趋势。

3.2.2来自不同地区的维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分析结果2.3表明,虽然相对其它群体之间的差异而言,来自南北疆的维族学生之间表现出的差异不是很多,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北疆的维族学生与南疆的维族学生相比,更轻松兴奋、热情活泼、外向健谈、冒险敢为、少有顾忌、不受拘束,但有些容易冲动,无聊多事,喜欢向异性殷勤卖力,南疆的学生与北疆的学生相比,认真严肃、审慎冷静,有更高的创造力,但缺乏自信、行动拘谨、内省寡言。此结果跟朱强等人(2005)的研究结果较一致。在新疆地区,以天山山脉为界的南部地区(南疆)和北部地区(北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两地被天山山脉和国内最大的沙漠阻隔,南部地区相对闭塞;北邻天山和沙漠,西部被喜马拉雅山脉阻隔,东、南部毗邻青藏高原,地理上相对闭塞,物流、信息流、交通等方面交流十分困难,经济以农业和牧业为主,相对滞后。北部地区的交通和经济自古较南部发达,为古丝绸之路主于贯穿之地,自古以经贸农牧业为主,现代以重工业和石油矿产为主,地理上与西亚多国相邻,国内外、区内外经贸文化交流频繁,被称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这种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比较困难,传统宗教影响较大的环境中。南疆的学生更容易形成认真、审慎的处事态度,而且他们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学习会更加努力追求先进知识,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够能力的培养,但缺乏自信,不够开放。而北部经济相对发展、开放的环境使北部学生生活更愉快、轻松、开放,但不如南疆学生有进取心、有些贪玩。

3.2.3 不同年级维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分析从不同年级维族学生在16项人格特质和次元人格因素及应用人格因素上的差异可知,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个性也发生一些变化,即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相比具有缄默孤独、内向、严肃审慎、喜欢考验一切现有的理论与事实、愿意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富有创造力和有较高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等特征,到了高年级随着同学之间交流的深入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个性趋向于外向乐群、开朗热情、轻松兴奋、健谈、独立果断、有气魄。但与此同时,墨守成规,不愿尝试探求新环境的特征也在增强,出乎意料的是高年级学生创造能力和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也在降低,其原因有可能是做测验时一年级学生处于大一第二个学期,刚经历完人大学以后在新环境中成长的过程,同时正处于积极探索、追求理想的阶段而四年级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索热情逐渐下降,正开始面临就业压力和其它情感上的一些冲突(如谈恋爱等)而这些对学习、思维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但是,此解释显得有些牵强,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前李浓等人(2003)在其它地区做的研究也得到过类似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