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新能源技术十篇现代新能源技术十篇

现代新能源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41

现代新能源技术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定位;教育信息化

当前,我国教育逐渐趋于数字化、网络化,我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很多职能呈现出分化的现象,使得我国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使得高校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平台共享及建设方面出现了众多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为了创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必须加强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及现代教育技术高校服务教学方面的研究。

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历史沿革

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的应用少之又少,对教学方面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很多高校中的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可以说仅是一种教育现代化的象征性的辅助机构而已。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在高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应用开来,并由原来的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等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但由于教育的社会滞后性,教师已习惯了粉笔、课本、黑板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高校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处于懵懂的状态,无法正确掌握并使用一些现代化教学媒体操作技能。因此,也就无法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价值最大化发挥。

二、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

我国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具体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根据现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院系进行专业教学;第二,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实验室等方面的规划与管理;第三,专业课程的录播;第四,宣传片的拍摄、整理、;第五,网络教学设备的维护与管理;第六,校园网络、服务器等方面的管理[1]。

(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挑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可以发现,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中,有一部分的传统职能和其他的职能机构存在重叠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发生了改变,新型的技术逐渐替代了以往的教学器材的使用,使得众多的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现代教育的智能领域当中。传统领域逐渐被新技术所代替,从而产生了传统职能机构和其他职能机构重叠的现象。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公共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建设。当前,由于均采用网络化、自动化的管理方式,使得人工服务比例不断降低。例如,随着多媒体教室管理职能的网络化,从而使得集中管理的模式逐渐被专人现场管理的模式取代。甚至有的高校已将该职能划分为物业部门进行管理。那么,怎样才能让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教学与管理的过程当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呢?这一问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定位分析,甚至还直接影响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适应性建设。

(三)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机遇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基于这种情况,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把握机遇,将自身优势最大化,加强自身职能定位,以此来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此外,虽然我国高校内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越来越多,但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很好地服务大众呢?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平台之间缺乏一定的关联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建设者本身的出发点所带来的局限性及实际操作困难性。所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凭借自身的优势、长期的教学经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胜任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与建设工作。加强对高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切实加强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此外,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能够以更加专业的角度、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教学质量,为师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目前,在教育的信息化和教学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合理规范和规划教学资源,为高校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这不仅能够应对当前所遇到的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还能为高校的信息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发展新型职能定位的优势

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完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不但需要学校具备较高的综合技术能力,而且还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从宏观角度规划设计学校,了解社会需求。这样一来,就能够极大地保证整个教学资源平台,以及教学资源最大化的应用。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力度,首先,需要高校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拥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来规划、组织整个项目的有序运行。从大局观念出发,全力建设集数字化、交互式于一体的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学习平台。其次,还应积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最后,还应建立一支优秀的研发团队,不断研发教学资源,从而保障整个教学资源库拥有新鲜的血液。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其他部门相比较而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自身的专业性、综合服务性、管理协调性、组织性等众多的职能优势。因此,也就比其他的职能部门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一)综合性专业技术优势

现阶段,我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包括诸多方面,例如,学校教学设备的前期采购,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语音实验室、计算机室的管理等。所以,高校信息技术中心在相应的多媒体信息、网络、通讯等方面,和其他的职能部门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长期服务经验优势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致力于教学一线。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习惯,以及各门学科的教学属性等方面均已了如指掌。所以,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设计的时候,其能够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的教学习惯出发,将三者进行相应的结合,所设计出的平台才会更加具有实用性。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凭借自身的优势,能够快速地获取教学资源,并实时更新信息,而且还能为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相应的服务工作。

(三)广泛的部门沟通优势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将其价值最大化。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学校教务处、学校网络中心等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在制作信息的时候,需要各个院系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是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的重要力量。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通常要和各个部门进行直接沟通。例如,为学生部、教务处、学校宣传处等提供直接的服务,因此,它也就拥有广泛的部门沟通经验。所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凭借自身的众多优势,能够科学、有效地协调相关部门,从而完成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更好地完成联络工作。

四、加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新型职能定位的建议

(一)创新教学方法

1.最新教学方式的追踪。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高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2.针对课程的信息化进行教学研发。高校应加强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充分掌握师生的需求,然后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特点,从而研发出最具信息化的教学方式。3.针对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进,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以往传统的学习模式,不断开发学习途径,探索更加科学、合理、个性、实用的学习方式与平台,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二)规划公共教学资源技术

1.公共教学资源的策划与建议。当前,在对教学资源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全局性的视角进行宏观把握,对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使用及更新,进行科学、规范的设计。2.公共教学设备规划与预算。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凭借长期的实践经验,长期致力于公共教学设备服务工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创新建设,应结合高校的资金、发展规划,从而制定出更加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的公共教学设备规划与预算。3.公共教学设备建设技术方案。根据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例如,计算机、语音设备的维护经验,设计出公共教学设备建设技术方案,为高校的建设提供具有权威性的技术审核依据。4.制定编写校级技术规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的教学设备,按照技术规范、故障排除方法,以及教学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的整合分析,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

(三)规范与管理教学资源平台

1.构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平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实现信息化备课、多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的模式。这是教育工程推进教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2.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建设。建设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能够将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使得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率[2]。3.建设公共教学网络课程。当前,公共网络课程教学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等。因此,加强公共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重要职能。4.公益性讲座与社会大学资源。现阶段,众多的高校纷纷开展公益性讲座、视频公开课,然后将这些教学资源放到网上,全校师生共享资源,学生可根据自我需求来浏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可以效仿这种模式,制作网络视频、文字资料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扩大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影响。总之,在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成为现代高校标准配置的三大教学辅助机构之一。面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发生的变化,高校要准确把握其新型的职能定位,这样才能对教学技术、教学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的调配,实现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化、专业化的管理,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6):47-51.

现代新能源技术篇2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创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的标准和必须的配置,已经成为高校辅助教学的基本配置之一,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就是可以实现各个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对于学校的专业化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校里的教学资源,教师、教室、设备等等进行统一的分配和管理。因此可以提高高校的资源分配以及实现高校教育的教学优化,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应对现阶段提出的教育的现代化以及信息化,为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提供基础保障。

当今社会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方式落后于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应用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进步,比如教学方式手段中对于声音视频的数字化的制作方式,由此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任务很多被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所取代,造成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和职能的弱化,使得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高校教学中数字化的应用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在高校之间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是围绕如何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以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因此迎合这个契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该积极地创新和探索,在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的分配以及教学管理方面,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通过不断的创新技术和手段,对于高校的数字化建设,以及各个高校之间的资源的全面共享,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这些方面提供服务的探索,对于应对新时代的教学形式和数字化的发展的要求,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很多传统职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和其他的系统或者机构的职能是重合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以及它们在教学方式以及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使得高校的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还有数码技术广泛应用到现代高校教育中去,改变了传统的高教育职能,很多新的技术替代了原有的传统落后的技术,一些教学器材或者设备的取代,节省了各高校对于器材或者设备的支出。

对于技术的要求或者说是专业技术的要求就会有所减低。单单就数码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或者说网络技术方面来说,比如,原本的一些较大的设备或者是使用技术比较复杂,必须要求有专业知识的人来可以操作,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使用替代了原来那种的复杂的技术,因此很多原来必须要求专业知识的人才可以完成的工作的部门被新型的部门所取代。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使用,使得原本一些建设或者管理的公关教学资源的作用受到严重的影响,职能被削弱,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就是由于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使一些管理技术提高,虽然说这是一种进步以及对资源的节约,但是对于以往的教学资源、设备以及器材的作用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浪费。同时由于网络化的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都使得高校现代教育的管理,很多需要人工去完成的工作或者说必须要求人工的去操作管理以及控制的部门,被一些网络化自动化的方式所取代,使得管理方式得到很大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多媒体的管理所需要的人员,被网络化的集中管理,而必须进行人员裁剪,很多原来需求专门的人才进行管理的设备以及器材,很大一部分都已经被网络化集约化的技术所取代,还有就是很多需要技术性人才的部门的人员,最后都变成了服务性的作用,他们的作用被严重的削弱和退化,还有很多此类型的部门更多的已经被物业部门或者维修部门所取代。

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出现被弱化和削弱的状况,对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定位越来越模糊。很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的需求,甚至有一部分高校现代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都应经被淘汰了,从上面所列的内容可以很清楚的得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角色定位受到严峻的挑战。随着高校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应该怎么进行定位,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们的思考和探索,对此高校教育管理者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密切关系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高校现代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3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教育中的新型定位分析

由于高校教育中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应用和发展,极大提高了对于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针对这一问题,出现了很多的新型的研究部门,对于教学中出现的要求以及服务的急需,对此应该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及时的重新定位、分析。同时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及时进行创新,抓住机遇,不断的改善和创新。对于传统的作用和职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打破传统的落后的定位,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应该不断的发挥自身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由于信息化社会理论的提出,要求对于高校教育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在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领域,应该积极的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对高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学校内部的电子化的教学,以及网络获取信息的便利方式,各个高校对于广泛的教学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急切,因此,把网络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中去,以提高各个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由于网络技术机器在高校教育中的使用,高校教育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区分同时存在的各种的教学资源的平台,以及各个资源平台之间没有办法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联系。由于当初的设计者们的出发点以及目的性,缺乏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性。使各个资源平台系统之间进行的相互合作,存在着技术上或者操作上的困难。但是由于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基于自身的经验,进行职能的转变,了解现时代高校教育对于教育技术的需求,及时的进行定位探索,因此仅这一方面来说,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着经验上的独特优势。虽然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到高校现代教育中,但是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拥有长时间的高校教学服务的经验,对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比较熟悉,可以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方案以及解决措施。因此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及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它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高校的服务系统。这样就可以解决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所面临的困难,同时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专业技术以及对于高校教学资源的宏观调控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使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地提高,同时,更好地为全校的学生们以及教师们的教学服务。

4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定位的建议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主要就是,各个高校为了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应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教育现代技术在高校现代教育中的建设而出现的一个辅助教学系统,同时它也是一种比较大型的专业化的综合教学服务的系统。总的来说就是,为了顺应信息化教育以及新型的教育方式,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及时的进行定位转型,把重点放在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一种服务性的系统,对高校教学进行辅助以及服务。

从而提高现代高效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对于世界上最新的以及最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并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先进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借鉴,提高各高校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对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使用到现实的教学中来,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的改进和创新,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教学课程的设计,融入信息化,实现专业化必须要在求各科教师们的积极配合,运用专业化的人才,对课程进行设计,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以及信息化。另一方面,及时从学生们的角度考虑,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积极的创新探索出,适合学生们的具有实用性的学习方式,融进信息化的设计,并且随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的创新,从而研究出适合学生们的比较优势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的公共教学服务部门,对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比较了解,可以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教学资源进行宏观的分配,对公共教学设施进行分配使用,对财务管理进行统一分配和整体规划,以节约财务支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高校校园的数字化建设中,公共教学设备的改进,提前做好预算以及设计方案,进行统一规划。有针对性的对学校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以及高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方案。现阶段,高校校园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过程中,困难很多,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也有很多阻碍,造成这些状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孤立,由于缺乏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困难重重。因此应该针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这一缺陷,进行创新,给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正确的定位。

现代新能源技术篇3

    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抓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立足对我国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进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综合分析世界及我国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承受能力,我国能源消耗必须向大幅度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大幅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比较理想的是,到2050年,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化石能源消耗量同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过0.5倍,先进可再生能源达到25%-30%,水电和核能达到20%-25%。近期应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力争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和二氧化碳大规模捕捉、储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和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前瞻部署非传统化石能源技术。中长期应重点推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流能源发展,突破快中子堆技术、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高效生物质能源技术、智能网格和能源储存技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应用技术,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有效突破水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式制约。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正面临最严峻的水问题挑战。解决我国水问题,从科技角度看,近期要加快开发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水污染物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饮用水安全保证技术等,重点发展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海水利用和淡化技术等,前瞻部署和发展水生态系统相关科技问题,初步建成节水减排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中长期建成行业性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区域的技术体系示范,开展湖泊、流域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使我国主要水体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研究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变化的适应技术并进行示范。 

    从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过渡到有效修复生态环境。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已呈现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要坚持和完善源头治理战略,重点开发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中长期要深刻认识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系统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生态、环境、气候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退化生态重建转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健康监控防治、循环经济研发示范、全球环境变化适应与减缓、环保产业技术和设备研究,形成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必须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通讯和计算机市场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工业生物经济,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重大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期要重点发展低成本、高能效的硬件、系统软件、互联网服务技术,突破cpu芯片、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分布式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向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研发高性能复合材料、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基础材料及应用技术,发展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能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等新材料;发展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基产品开发等工业生物技术。中长期要突破服务科学和网络化、智能化、可持续的服务技术,初步建成我国信息科技软件和服务工业体系;推进制造技术与电子、信息、生物、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融合,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根本改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加强生物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 

现代新能源技术篇4

[关键词]现代化新技术农业种植生产数据库技术光技术

[中图分类号]S1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5-0071-01

引言

现代化新技术是农业种植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较少,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现代化新技术,推广新技术新措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业生产种植效益的根本出路。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不足等对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也对本区农业种植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出路就是发展现代化新技术。

1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意义

在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为保证农业种植生产效益,有必要推广和应用现代化新技术。一些地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农业生产对新技术和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发展和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只有水资源充足才能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才能保证农业高产。而一些地区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面临缺水和技术不足的严峻形势。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和水资源可供量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总体短缺的同时,农业灌溉高耗水的状况应该改善,同时还要推广应用现代化新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一些地区水资源紧缺、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灌溉用水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要保证当地粮食生产,就必须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推动现代化新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扩大灌溉面积,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当地粮食生产能力创造条件。推广现代化新技术,是保证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当前用水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强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2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策略

目前,现代化新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可视化技术、光技术生物技术。其中,生物技术又包括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农药技术。这些技术措施满足农业种植生产需要,需要把握技术要点,使其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应用数据库技术,能实现对农业种植生产的监测与控制,通过构建完善的数据资料信息库,有利于农业种植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农业信息技术共享,为提高施肥、管理水平提供信息资料与参考。同时,数据库系统还有农业专家的指导方法和意见,能帮助农民解答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种植效益。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能感知外界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含量,对周围环境状况进行监测,掌握周围环境是否满足农业种植需要,对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为农业种植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可视化技术能实现对农业生产种植的监测与管理,发现不足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光技术主要应用于大棚生产之中,满足作物生长的光条件需要。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培育新组织,提高作物生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作物更好生长。

3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效益

3.1节水效益。某地区2011年应用现代化新技术后,加强增效综合示范项目建设,亩均灌溉用水量大为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相应减少,农业种植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项目实施后,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年总节水109万m3,根据水权转换办法,配置给其它灌溉面积,每立方米按0.071元计算,年节水效益7.74万元。

3.2增产增收效益。由于项目区内实施现代化新技术,提高作物灌水的保证率,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制种业和经济作物,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据估算:枣树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50kg,价格以8元/kg计,年增效益24万元。葡萄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50kg,价格以5.6元/kg计,年增效益33.6万元。啤酒花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75kg,价格以4.6元/kg计,年增效益31.1万元。辣椒滴灌亩均增产95kg,价格以3.40元/kg计,年增效益38.3万元。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亩均增产粮食55kg,价格以2元/kg计,年增效益3.3万元。现代化新技术项目区年均增产增收效益共计159.4万元,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3.3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采用现代化新技术后,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比较,浇水、施肥、打药等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按每亩地每年节省1个人工计算,现代化新技术实施后,年节省人工0.5万个,每个工日按50元计算,年节省人工费用25.05万元。节地效益,现代化新技术还可以节省田间渠道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可节地5‰,节地20.05亩,节地效益6.26万元,现代化新技术总经济净效益110.73万元,社会及生态效益良好。

4结束语

总之,农业种植生产中,通过现代化新技术应用,不仅能促进农作物有效生长,还能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因此,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现代化新技术应用,并加强管理,提高农业种植生产人员综合素质,让现代化新技术更为有效的发挥作用,促进农业生长增产和增值。

参考文献

[1]苏慧侠.探究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n植生产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7),109-110

[2]代双梅,孙运选.试论农业机械化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乡村科技,2016(7),73-75

现代新能源技术篇5

[关键词]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观念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165-01

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在社会的发展中依次到来,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我们欣喜于贯穿其中的科技创新飞跃,却也不得不承认周围环境日益恶化。在我国接下来的建设中协调发展与环境、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在此种情况下,在各项事业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需要大力开发充分利用资源,还需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提供新的能量机会。据此可以说,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1】。

一、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

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展是一种必然,但历经千百年的时间当前社会发展濒临瓶颈,几近停摆,各项事业急需创新以增加生机活力,以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简单来说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时展的关键,而在这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更是在无形中推动着、引领着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此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两大基本发展战略,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当前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更是通过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满足激发建设新需求,从而令固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蓬勃向前,各项事业均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

同时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观念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的层面,转而渗透到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四个方面多项事业中。所以各领域要真正鼓励坚持现代化科技创新。

二、坚持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是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但是同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的根基浅,且力量不足【3】。想要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还要有意识地在不同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鼓励。

(一)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方面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受到的来自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逐步增多的人口数量,日益多样复杂的需求与短缺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发展的阻碍。面对此种情况德国提出了工业化4.0战略加以应对,而我国为了避免以“阿喀琉斯之踵”现象等情况的出现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4】,用以推动经济建设中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新的生产要素的出现,并对它们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生动力。具体如下。

1.建立并完善能源与资源体系

建立并完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其目的在于从当前实际的资源应用形势入手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其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创造新的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提高可持续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开发运用不合理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大力创新作用新能源,开辟使用清洁能源,促进光电等各种能源之间的转化从而令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缓解能源紧缺带来的发展障碍。

2.实现经济建设的绿色化

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经济建设中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坚持绿色生产,形成一种有效的抑制污染环境的经济体制。

第一是材料与制造即生产的绿色化。也就是要社会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多方面的技术优势研发创新新技术,制造更高质量的绿色生产设备,更安全耐用的绿色生产材料。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回收、环境的恢复也要有关人员对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培育高端产业,减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我国经济建设的新领域。

第二是消费的绿色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在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观念下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不断科学化、绿色化;另一方面要研发新技术,推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研发出新的绿色环保产品以代替原产品,以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令经济建设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文化社会方面

在各项创新中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文化创新是国家的软实力,它们在引领各自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碰撞融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促进新思想新观念形成发展的同时,要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拓展文化传播途径,文化获取平台,令优秀的文化真正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从而为各类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生态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当前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显然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而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创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要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加深对地球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污染破坏等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从而提高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应对能力,并真正落实到建设措施中逐步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发生的环境问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要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运用到保证食品安全,改善医疗条件等工作中,令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是买不到的,只能通过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己研发创造,所以坚持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令社会充满活力,让所有的生产要素竞相迸发;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制约性问题,增强我国的发展力量,推动我国健康可持续性向前。

参考文献

[1]杜飞进.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4.

[2]白春礼.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259-267.

现代新能源技术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测量教学改革

引言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校教育模式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3S技术等的有机结合,实现现代的测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方式。测量学是一门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测量学课堂中,能达到形象直观,轻松易懂,高效方便,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解释说明等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取得对测量教学手段和信息全方位的展示,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实践性得以大大提高,丰富了测量课堂内容及信息。

1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1.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我校测量教学的意义

新时代教学技术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价,及对测量教学资源的最大开发、使用。研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以帮助解决传统测量教学存在的课程信息量小,枯燥乏味,不联系工程项目等问题。目前,我校测量仪器数量不足,缺乏新型的测量仪器设备,GpS仪器只有一套,三维激光扫描仪器没有,全站仪过少,而测量实验课时少,需要学习测量仪器却较多,学校所学测量知识和技能远远无法满实际工程要求。而利用全站仪仿真软件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全站仪操作技术,可通过网络技术模拟施工现场的测量工作,可以看公路测量工程项目视频了解公路测量全部教学内容,还可以看卫星测绘工程项目视频了解GpS测量全部教学内容,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测量教学方式,极大提高测量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取得良好测量教学效果,对提高测量教学质量有极大帮助。

1.2应用研究内容

1.2.1现代信息技术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把学校建设成以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为目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信息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化空间,使得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从而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展传统课堂教学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1.2.2现代信息技术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应积极利用行业教育知识库,实现从服务器、网络等硬件环境,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体化校园数字应用空间,实现资源全球化、教学网络化、教材多样化、管理智能化、环境虚拟化等。(1)资源全球化:利用互联网,使全球教育资源连为一体,供用户使用。(2)教学网络化:利用网络技术构建远程教育模式,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异地自主学习提供条件。(3)教材多样化: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和形象化。(4)管理智能化:通过一系列软硬件智能技术使高校教学管理自动化、智能化。如教学评价自动化、测试自动化、决策智能化等。(5)环境虚拟化:多媒体网络传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使教学活动可以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实现虚拟化教育环境的构建,如虚拟图书馆、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等,组成虚拟教学平台,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改善教学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3应用信息技术在我校测量教学中的作用

1.3.1能加大测量课堂教学信息量

在固定50分钟课堂时间内,首先它极大地提高了传递测量教学内容的速度和内容,加大测量教师所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教学内容多样、新颖,还能随时介绍测绘新技术,节约时间,收到了较好效益,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呈现多种形式的测量教学信息,为教与学增加了互动性,有较好测教学平台,能保证为学生提供优质测量教学服务,建立一个完整的、多渠道、全方位、全时段的测量教学方式,促进了对测量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操作测量仪器能力,对开发工程测量创新能力有较好促进作用。

2.3.2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测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真实、形象的工程测量实习全过程,虚拟地建立起与建筑施工现场一样的场景,它能使幻灯、动画、录像、电影、声音于一体,身临其境,真实、形象、生动展示测量仪器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直观讲解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和GpS的使用方法及步骤,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听懂、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内容。在测量教学全过程中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可放入测绘各种新技术信息,对丰富测量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激发学习激情都有好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对学生形成多种感官的刺激,反复使用,随时使用,调动学生对测量学习的积极性。

1.3.3现代教育技术在工程测量集中实习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对2周测量集中实习内容的进行反复学习,在实习前观看测量实习视频(mp4),把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和GpS仪器及各部件的作用、仪器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维护保养,反复对学生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测量仪器印象,而信息技术媒体的快速、准确、生动、形象、集中、典型、精粹的优势,在工程测量集中实习中得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作用。

1.3.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传统测量教学方式

全球互联网络的建立,对传统测量教学方式无疑是一次革命。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现全球高校测量学实践教学资源互联互通,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达到全球无围墙的学校教育模式,使学生摆脱了课堂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也可节约实践教学经费。

1.3.5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测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下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对地理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了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探索并构建创新教育的新模式。在现代教育新模式下,学生自主设计实习内容,把以测量学习、测量实验、测量实习为主的传统方式,改变成以应用性、创新性学习、实习为主的现代测量教学模式。

2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测量教学中

2.1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视听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模拟人在工程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达到对工程现实世界的虚拟仿真。

VR技术能为测绘的教学、科研、工程应用,及新技术新仪器试验提供较高平台,特别对测量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例如:(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各种测量虚拟实验室,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验条件与实验效果之间的矛盾。(二)建力数字化校园三维交互漫游系统,提供全校教学资源三维全景展示,方便学生和老师充分利用全校教学资源自主自由学习工作,进行数字化教学。(三)在课堂教学中制作地形测图,施工测量,变形观测动画,达到形象直观,快速,高效。联系工程实际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测量教学效果,同时使老师、学生、家长等仅需要通过电脑和网络,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优美的校园风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

2.2“3S”技术在教学中展示

“3S”技术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其中GiS具有独特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RS具有方便快捷的数据更新能力,GpS具有信息准确定位及强大的导航功能。测绘过程就是地表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3S”技术已包括在里面,全国数字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全国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我国卫星空间测绘技术等重大工程项目讲解测绘技术已应用到国民经济方方面面,与测量教学密切相关。

3信息技术应用与测量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创建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高等院校,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3.1建立全球教学资源互联互通系统

实现全球教学、科研、生产合作:加快科研信息的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3.2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测绘教学模式

最大限度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测绘教学资源、科研信息资源和测绘专家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实现全开放,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培训信息时代高素质测绘人才服务。

3.3搭建“公共基础服务体系”

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开展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等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提供面向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的网络服务,形成智能型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我校高水平的测绘教学、利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地变更和发展,从最初的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今后测绘技术将向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主的信息化测绘转变。为适应时代需要,高校测量教学要用现代测绘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为测量学的实践教学提供强大科技技术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综合培养,会使用现代空间技术(GpS,RS,GiS技术)解决工程项目实际问题,成为现代新型工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和和,张绍良,马昌忠,等.工程测量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矿山测量,2004,(3).

[2]张绍良,赵宗堂.论采矿专业《测量学》的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1998,(4).

现代新能源技术篇7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高校排球教学;应用分析

1.引言

现代高校排球教学已经进入到窘迫的发展局面,想要快速的打开这一局面需要依靠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以互联网时代作为大背景,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对于高校排球教学所带来的全新变化,分析具体应用方式,最终去提出应用优化策略。在整个应用过程中目的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完美融合。

2.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应用新变化

2.1学习环境的新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排球教学表现在学习环境的新变化方面较为直观,具体到排球教学实践当中,传统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利用多样工具与信息资源去解决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无疑为学习环境创造了新的条件,使得学习环境呈现出信息化、媒体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与教学环境的虚拟化,为高校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运动体验,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为高校排球教学发展指明方向。学生在这一环境当中可以观看排球比赛视频、参与互动讨论、完成虚拟练习等,学习环境空间自主性更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学习方式的新变化

在教学环境当中,教学方式可以主要分为“教”与“学”两个主体条件,其中“教”的过程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开展高校排球教学,“学”的过程则表示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从而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与对排球运动的全新理解。从传统的教学环境出发可以发现,“教”与“学”本质上是一种互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而自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应用,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面临新的变化。例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高校排球教学方式可以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多媒体教学,构建网络教师更新教学环境,结合校内网络建设加快信息流通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方式层面的更新,让学生可以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去理解高校排球教学,为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排球教学当中的实践提供可能[2]。

2.3学习资源的新变化

在高校排球教学实践中,如果说学习环境是基础,那么学习资源则是教学实践的核心之所在。学习资源的获取情况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对学生掌握知识与理解知识层面有一定的限制。传统的高校排球教学环境中学习资源主要来自于学校内部与课堂当中,渠道为教师提供的资源与课本当中的内容,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对新知识的个性化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则带来了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学习资源多元化,资源渠道多样化。学习资源来源不单单局限于课本教材与教师本身,学生也成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与传播者,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动[3]。

2.4学习评价的新变化

学习评价所带来的新变化是整个教学环节当中的重要一环,如果教学过程缺少评价,势必会影响教学实践的成效与价值的发挥。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从传统的高校排球教学评价方面,多数是以考察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与核心,学生的自主反思与评价过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教学评价存在弊端。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则有效融入到教学评价当中,为整个过程提供完整的过程性评价,借助信息化的便捷性优势可以实现数字化的记录、综合信息整理等方式,综合考量学生对于高校排球运动的掌握情况。

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挖掘,探索具体应用途径是根本。下面将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应用到高校排球教学实践当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方面具体分析。

3.1在排球教学内容方面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排球教学当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将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影响等多种元素有效的融合,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空间,并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具体的应用到排球教学实践当中,让教学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在具体融合之后能够做到全面的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排球教学内容方面的具体应用,能够从两个方面入手并进行具体实践。

3.1.1技术与基本战术的教学实践当中,高校排球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准备姿势、移动步法、垫球、传球、发球、扣球以及拦网等,这些内容都是排球教学需要传授并且让学生掌握的基本技术内容,精确的教学与动作演示的教学质量对教学实效性的全面提升作用显著。具体应用方法为:首先,体育教师在排球教学之前结合网络资源去获得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如各技术动作的图像、视频、文字等诸多信息;其次,结合这些网络资源来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可以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动作与技术要领;最后,结合资源与方法完成教学实践。

3.1.2在排球战术方面的具体应用。首先,教师在前期阶段应该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为学生掌握排球运动的战术技巧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与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优势,对战术进行全面的演示,包括运动员在参与到排球运动当中在场中的具置进行动态化的解读,让学生能够依据多媒体资源更加了解战术的变动情况;最后,完成教学的具体时间,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4]。

3.2在排球教学运用环境的应用

高校排球教学需要依托于训练场馆的支持,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性能够推动高校排球运动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融合,各项运动的基础环境也在逐渐发生转变,特别是体育场馆也逐渐走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现代体育场馆在发展中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已经逐渐走向智能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例如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网络系统、门禁系统、以及竞赛信息系统等等,都能够为高校体育场馆健身提供支持。但体育场馆最终是服务于高校排球教学本身,依旧需要以教学价值的发挥为核心要素。这就要求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要适度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的同时避免偏离教学核心。如在当前高校开展排球教学的过程中可在体育场馆之内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学生参与到排球运动中的全过程做好录制,从而结合录制的资源找准问题所在,为教学训练过程奠定坚实基础。也可以将这些优质训练资料与训练比赛视频上传到校内网络环境当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其中汲取经验,以全面提升高校排球教学质量为前提条件[5]。

4.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应用优化对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排球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带动了排球教学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评价等多方面的创新,在具体应用阶段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高校排球教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但应用优化策略方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保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排球教学的完美融合。

4.1加大投资力度。我国高校现代化排球教学目前还处于一个初期的探索阶段,各项条件并不成熟。特别是表现在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层面,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高校排球教学的发展。这就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保证经费充足,为我国排球教学实践提供保障。

4.2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高校排球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实现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面对挑战与学习困难能够用于克服。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全新教学方式,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3强化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教师是高校排球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关系到高校排球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开展效果。因此,学校要定期进行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了解现代高校排球教学的机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现代信息技术更好融入高校排球教学奠定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途径与方法,优化高校排球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清.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排球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35:109+111.

[2]党婷婷.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5,09:118+120.

[3]邢颖.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5,06:555-556.

[4],刘晓斌,常毅臣.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排球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4:6-7.

现代新能源技术篇8

摘要: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针对民族地区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资、建设合理的师资队伍、共享教学资源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进程提供思路。

关键词: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现代化我国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55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和生活在占全国总面积64%的西部和边疆地区。[1]200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1.8亿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616万人,比上年增长1.4%,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6%。[2]民族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明显,突出表现为教育底子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相比传统教育所具备的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等特点,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普及。因此在国家提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好形势下,为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差距,优化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研究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策略,对于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现状1.现代教育观念落后民族地区多为信息闭塞、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当发达地区如火如荼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时,民族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信息相对闭塞,缺乏与发达地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各个层面全方位的交流学习,民族地区无法及时获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于缺乏对现代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和教师的观念中,教育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可有可无,作用不大。这部分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他们更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使用缺乏主动积极性。因此,很多学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置可否,即使购置了相关教学设施,却很少用于教学实践,被人为闲置。这种落后的观念制约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地区的普及发展。2.教育投入不足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购置相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国家虽然每年对民族地区都有教育财政投入,但民族地区经济普遍欠发达,地方财政薄弱,致使教育资金缺口较大,资金投入难以满足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缺乏资金,制约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购置与更新,不能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步前进,同时也造成现代教育教学配套的各种软件资源不足,缺少特色。配置优质教学资源的能力不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所需的硬件、软件配置失衡,这制约着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的大面积推广。3.师资队伍薄弱教师是发展教育的关键,其专业化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传统型的教师角色已无法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具备熟练掌握各种现代教育设施的能力。在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学资源加工整合的能力有限,面对现代教育时力不从心,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可见创新教育必须依靠创新型教师,通过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技能。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呼唤,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创新教育备受人们关注。中等职业教育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育创新人才,就必须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真正实施创新教育。盲目性较大。民族地区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因学校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教育技术培训不到位而受限,教师队伍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造血功能不足,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地理环境艰苦、工资待遇较差等条件的限制,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在引进优秀教育人才方面无法与发达省市竞争,造成民族地区打造现代化的教师队伍输血功能不强。薄弱的师资队伍是影响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短板”。二、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对策1.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很重要。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这种认识引导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各方面积极主动了解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动态,真正从思想理解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积聚民族地区普及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其次,从实际出发,面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科学定位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地区的普及发展进程,不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结合当地教育特点,把教育技术理论及方法与民族教育、文化、语言及实际相结合,以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2.加大教育投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资金作保证。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引导,采取特殊政策予以扶持,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建立健全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在民族地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要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与软件环境的配套建设协同发展,避免重硬件轻软件现象的发生。首先,教育教学应用是目的,硬件设施是基础,没有硬件的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就无从开展。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添置硬件设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的关键在于“用”,通过“用”,才能发挥其功效,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千万不能让设备闲置。其次,教育资源软件是核心,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才能更自如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活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软件的采纳,不要求最先进,但一定是适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优秀软件,支持有能力的教师自己开发可为教学所用的软件。3.建设现代化的师资队伍立足于民族地区,从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和引进新教师两方面同时推进,建设一支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这批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了解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熟练操作设备,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进行教学,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本领等内容。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提供大量的教师培训机会,鼓励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类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考虑实施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考核,引入竞争,保证培训效能有效发挥。在职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其次,根据需要,引进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使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变化,教育能力得到提升,有力地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教育质量。4.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了教学需求,教师往往需要参考大量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共享能把优秀教师最优质的课堂教学教案、最新的参考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媒体素材等教学资源聚集起来,为教师创造一个丰富的教学空间。[3]首先,在民族地区内部组织和开展多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活动,如课件比赛、观摩课等,实现课程素材等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广精品教学资源,并实现汇聚和共享,可以较快地将优质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其次,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建设,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内地发达省市对口支援民族地区。[4]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开拓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视野,分享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持下,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有效减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5.建立科学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教育技术运用的效果,只有通过科学评价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判定。因此,建立并不断完善一套能客观反映民族地区教育技术现状和对发展有指导作用的评价体系,借以衡量民族地区教育技术建设进程,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掌握建设的主动权,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评价系统强调对教育投入、资源建设、教育技术应用、人才配备、教育效果的考察和评价。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的原则。三、结语民族地区的教育同样呼唤现代化,因此更需要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借此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必须明白在民族地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应倍加努力。民族地区必须立足于本地区,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民族地区的教育长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大踏步发展,办好让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参考文献:[1]严庆,阿齐.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J].思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2008年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gjmw/mztj/2010-05-25/1274693482300858.htm.[3]熊才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5.[4]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关于开展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调研的通知(教民司函[2010]24号)附件[Z].__

现代新能源技术篇9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在1978年后30多年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得到了印证。今天,我们处于从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型国家向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产业型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强国转型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尤为重要。

持续发展和模式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根据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核算专家麦迪逊的计算,中国在公元1700年时的gdp规模占全球gdp总规模的22%,1840年时占32.9%,在农业文明和财富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自工业革命以来,到1949年,由于教育科技落后、对外闭关自守、帝国列强侵略、排斥工业本文由收集整理革命等原因,导致中国gdp在全球的比率下降到了5%。而建国后的30年,由于特殊原因的干扰,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为8.24%,1965~1976年为4.12%。1978年时,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创造的gdp,只占全球gdp总规模的1%。

1978年以来的30多年,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7%,2010年全年gdp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97893亿元,①约合6.04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的规模也从1978年占世界总量的1%上升到7%。这30年中,从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左右,上升到改革开放1980~2007年间的45.62%,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无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发展质量等四个方面若干指标的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1949年后的30年,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从建国初的21%只推进到了1978年的30%,30年中只推进了9个百分点;到2008年,中国的发展总体上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68.5%,改革开放后30年的现代化推进了38.5%,中国到了工业化,也即现代化的中后期。③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改革开放后,我们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但是增长的来源主要是资源和一般劳动的投入。如有关专家计算,1980~2007年间,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4.38%。其中:资本的贡献为44.14%,包含资本积累的贡献19.29%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24.84%;一般劳动力数量的贡献为10.25%。④经济增长45.62%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还是自然资源的投入。

何传启教授将现代化分为经典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第二次现代化。与发达国家两次现代化在时间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分界不同的是,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传统工业化为主的第一次现代化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信息、互联网等内容为主的第二次现代化的交替和混合的过程。⑤

未来30年,乃至建国100周年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会达到什么样的格局呢?如果没有特殊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果未来30年中,全球除中国以外的经济每年平均增长4%,中国gdp年平均增长7%,那么中国gdp规模将从目前占世界gdp总量的6%上升到13.69%。如果未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0%,到2040年时,中国将会恢复到公元1700

年时其经济发展占世界gdp总量1/4的水平,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50年时,中国将恢复到公元1820年时gdp占世界总量1/3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经过近20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伟大的复兴。①然而,上述发展的前景虽然美好,但是发展却受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约束。比如到2040年,城市交通水利等建设需要近3亿亩土地,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变化

还需要7亿亩耕地,土地缺口在10亿亩左右;2040年时,水资源供给对需求的缺口仍然在3011亿~1911亿立方米之间;国内用尽2008年探明的铁矿金属储量后,供给的缺口,为400亿吨;如果全球能源产量在2008年的水平上不变,到2040年时,中国按照高中低不同的方案,将分别消费掉全球能源产量的70.5%、56.4%、42.3%。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未来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果全球能源产量不变,中国的发展和消费模式不变,即使按照发达国家中下消费水平,可能也要消耗掉全球能源总供给量的50%左右。②

这里我们不考虑水和空气污染等问题,仅就碳排放来看,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一些专家认为,即使中国保持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45%,但如果中国的经济按8%的速度增长,其总排放量仍可能增加一倍。法国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关系研究所(iddri)的气候分析专家emmanuelguerin认为,按8%的增长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74%。中国200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为72亿吨,到2020年将达到126亿吨。emmanuelguerin认为,为了限制全球变暖不超过2摄氏度范围,世界到202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应不超过440亿吨。届时,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将为世界排放量的29%。③

因此,面对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矿产、淡水等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下,以及全球都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限制碳排放的严峻氛围中,下一步我们不能再走消耗资源和环境的发展道路,那么,依靠什么来持续地推动我们的经济增长呢?在劳动力等成本不

断上升的情况下,我们要依靠什么来持续获得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呢?毫无疑问,除了发展服务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等战略外,主要还是要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这些瓶颈问题。

未来30年,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格局上讲,不仅要提升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还要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和建设,也要推动我们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还包括推动我们国家和民族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现代化。

赶超型科学技术进步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我们国家目前在世界科学技术竞争力方面还较为落后的处境来看,以及从我国转变发展模式需要科学技术进步来主导来看,就大的思路而言,我们需要追赶和赶超型的科学技术进步战略,通过快速的科学技术进步,将传统技术支撑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世界先进技术支撑的产业结构。总体上讲,就是建设一个科学技术方面跨越式的创新型国家。

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来实现科学技术赶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关乎全局的重大战略选择。从目前学者们的研究看,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它主要与依靠自身自然资源或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来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按照现在权威的表述,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一是科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那么,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如何呢?不同的国际学术组织有不同的排名,主要有如下几种:

(1)排名第20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57个全球最具代表性经济体中,中国内地比上年报告排序下降3位,排名20,得分76.6分。中国台湾地区排名第21位。2009年的报告是根据4个大指标(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及其下属的329多个小指标来进行竞争力评估的。①罗德曼认为,虽然中国经济表现突出,特别是在经济预测与展望上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国在增长速度的持续性问题上仍存在问题。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基础还有很多瓶颈,比如在科技领域,其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财经教育、人口问题等方面,都排在后面。其次,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有限,像大企业效率、经理人员不足、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等都存在问题。此外,中国的金融系统、企业的环保因素、政府与企业的监管等方面也存在不足。”②

——罗德曼

(2)排名第27位。2010年9月9日,世界经济论坛了《2010年至2011年度全球竞争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竞赛中,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科技技力报告》。中国排名上升两位至27位,在发展中经济体中继续领先。这份《全球竞争力术进步的“马太陷阱”。即发达国家依靠其先发优势,科技报告》的竞争力排行榜以全球竞争力指数为基础,该指数又以12个主要竞争力因素为基础,全面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的竞争力状况,这些因素包括机构、基础科技水平越来越先进,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容易;而发展中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等。①

什么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赶超战略呢?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科技水平方面,可分为三类的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包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中等科学技术水平国家和地区,如中国等;低等科学技术水平国家和地区,如孟加拉、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中等或者低等科学技术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采取三种战略思路,一是无为战略,即因生产力水平、财力、教育、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无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接受先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扩散和辐射,并不主动进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努力;二是跟进战略,大多采取拿来外部科学技术主义的态度,自己只进行引进、消化和吸收,以学习和模仿方式为主,不主动进行科学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不以拥有最先进科学技术为目标;三是赶超战略,就是中等或者低等科学技术水平的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了学习和模仿,即引进、消化和吸收外部现成科学技术等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创新和自主再创新而实施跨越式的追赶,在科学技术方面整体赶上,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上超过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并构建起促进本国抢夺科学技术制高点的战略路径。

执行科学技术赶超型战略,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在规定时间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目标。要规定一个长期的时间,在长期的时间中划分出若干个时段。然后在一个长时间的总的赶超目标下,在每个时段均设置出要达到的约束性的阶段性目标。在目标上,有赶上性目标,即某项成熟的技术,我们在什么时间可以攻克其难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超过性目标,即拥有由我们自主创新及知识产权的独占性的科学技术;还要有预备性的目标,即预测发

达国家可能在科学技术的某个领域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进展,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追赶实施预案。

2.在科学技术赶超型战略方面,非常关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度,并且要有跨越式的进步。因为我们本来就处在全球科学技术进步赛跑的后面,在一定的时间内实施科学技术进步赶超战略时,先进国家也在不停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只有积累暴发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加速度,比他们的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还要快,才能实现赶超型战略要求的目标。

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竞赛中,发展中国家存在科技技术进步的“马太陷阱”,即发达国家依靠其先发优势,科技资源越来越向发达国家集中和积累,其科技势力越来越强,科技水平越来越先进,科技技术进步越来越容易;而发展中国家在落后的位置上,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和不利的地位,付出的教育成本随着人才的外流而转为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资源,同时遇到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封锁,凭着自己的科研力量研究出来的成果往往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已经被淘汰或者被更先进的技术所代替。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科学家技术方面越来越落后,越来越弱;发达国家则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强。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马太陷阱”。

中国未来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显然不可能采取无为战略。那么中国已经跨过了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马太陷阱”吗?是采取跟进战略,还是选择赶超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科技进步战略的定位和选择。我们认为,中国应当有信心选择赶超战略。理由如下:

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对外开放,包括引进、吸收和消化技术,在一些重大领域和整体技术水平方面已经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些方面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二是中国30年的国内教育,包括鼓励出国及人才的回流,以及科研院所的培养,形成了世界上人数规模巨大的科技人才积累。

三是与人口和国土中小国家和地区不一样的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国土大国,中国有丰富的用于科技进步的人力资本资源,有规模巨大的消化科学技术应用的市场。

四是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反过来推动经济更快速的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和科技加速进步之间会形成良性循环。当然,稍一松懈,也有重新跌入“马太陷阱”的可能。但是,从目前看,中国已经基本上跨越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科技进步的“马太陷阱”,并且在科技加速进步、实施赶超战略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实力。

五是中国具有低成本研发优势和低成本制造优势,两种优势的结合,为实施科技赶超战略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国人力资源规模巨大,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市场竞争压力倒逼企业更加注重研发和技术,低成本的研发优势将推动技术创新进入新的阶段。技术研发和制造的低成本优势相互结合,促使低要素成本的竞争向低研发成本的竞争转变,必然给技术研发和创新带来丰厚的利润,刺激更大规模的创新。

如果将工业化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通过数据的计算和比较,“十二五”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刚刚迈入工业化的后期,即第一次现代化的后期阶段。①今后30年科技工作的中心是什么?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需要深入进行探讨。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在科技工作领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战略思路,确立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形成落实建设创新国家战略的体制与机制,实现中国科技生产力的第三次大解放。

赶超战略:以能源技术路线为例能源发展能不能实行赶超战略?从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看,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供给毫无疑问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无论是从资源供给看,还是从减少排放考虑,需要进行能源革命,选择新能源。然而,新能源有不同的类型,也有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和终极技术能源,如何选择,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问题。

1.能源战略应当选择最先进的技术路线

首先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能源技术路线?新能源技术分成三类。一类是传统技术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由此产生二次能源——电。第二类是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如动力煤改油,这是过去的内燃机用能源;动力油改电,这是现在汽车用电瓶等技术;还有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第三类是人类需要能源的终极技术能源——以太阳能和风能等形成氢组合能源。

常规的技术演进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能源替代战略,即先是传统能源,如煤油气所发的二次能源电,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用作车的动力;然后发展技术较为成熟的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替代一部分传统能源;最后到发展终极氢组合能源。赶超战略,就是要提前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等组合能源。

从中国的情况看,路径可能是水能发展;煤的二次能源电替代石油和天然气,进行技术研发,将其产业化,并回收投资;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技术研发,并产业化以及投资被回收;最后到终极能源——氢组合能源的研发成熟,产业化并替代中间过渡技术能源,以及回收投资,并永续利用。这样在时间的安排上,2010年到2020年,还是主要用传统能源,开始发展中间过渡技术能源,20世纪末期,形成混合能源结构;2020年到2040年或者到2050年,主要发展中间过渡能源产业,替代传统能源,开始发展氢组合能源;最后到2040年或者2050年时再大力发展氢组合能源,让它产业化,替代中间过渡技术能源。这就是循序渐进的能源发展战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采用常规能源技术演进路线,即采取能源发展的跟随战略吗?产业规划中遇到的难题是,如果能源发展采取跟随战略,或者称之为跟进战略,就是跟在发达国家能源技术和产业演进的后面,与他们有一个时间差,他们先研

发和发展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再产业化,然后他们将技术和产业转移给我们,他们再研发终极技术能源,并将其产业化。他们用终极能源技术和产业替代中间过渡技术能源产业时,我们正处在大量使用中间技术能源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可能用终极能源替代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后,我们还要运用中间能源过渡一段时间以后再接纳终极能源,别人发展完了我们再跟随。

能源跟随战略,有利有弊:利就是研发在先,技术成熟,可以引进、消化,国内也有现成的技术,初始投资和产业化成本相对较低;弊就是,氢组合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的关系如何处理——如液晶替代显像管、数字替代磁带的关系,煤电替代石油和其他受限制新能源毕竟是中间过渡技术。如果氢能源技术成熟很快,中间能源过渡技术产业的投资将会是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紧接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是:中国在能源技术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没有可能采取跨越和赶超战略呢?也就是说,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能源技术发展进程,跨越中间过渡技术能源阶段,直接进入终极技术能源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氢组合能源技术的研发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国内有的研究更加先进和更加实用,并且成本比国外低。那么在解决好关键部位的技术之后,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能源技术和产业“淘汰——替代,再淘汰——再替代”这样一个路径来发展我们的能源呢?紧接着还形成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国在能源技术和产业类型的选择上为什么不能跨越式发展,为什么不能采取赶超战略?第二,中国为什么还要像黑白电视、彩电、显像管电视、录像机、胶卷等技术一样,非得走“引进——被淘汰,再引进——再被淘汰”的老路?第三,中国为什么要作为国外中间过渡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基地,让他们赚回中间过渡能源技术的投入和研发成本,再赚取利润呢?我建议,中国在能源技术方面,没有必要再经过能源的中间过渡技术这一阶段;中国在能源战略选择上,应采取赶超战略,即主攻氢组合能源的战略。

发展氢组合能源战略的“利”不言而喻。比如,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形成的氢燃料,不会形成诸如废弃电瓶等固体污染,氢的碳排放几乎为零,能极大地缓解中国未来碳排放压力。如果是煤二次变电还得排放,煤变成电,电用到电瓶上,电瓶用到车上还得是煤来发电,还得有排污。氢能源如果代替煤,今后矿藏煤加工的附加值比现在用来烧的附加价值要大得多。氢组合能源如果替代煤变电,可以减轻煤的运输压力和运输能源消耗。如果以后国际贸易中有碳关税,我们采用氢组合能源,那么产品的竞争力也比较高。

不同能源技术战略选择的背后有利益博弈。传统技术、中间过渡技术和最终技术都有既定的利益,诸如其研发投入的利益,技术偏好的利益,正在运转的不同技术能源厂商的利益,这些利益不可能不影响中国能源技术路线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障碍。比如,一些厂商在动力车的电瓶、动力装置等方面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果某一天停止其应用和产业化,而改为终级技术能源氢,则研究和投资电瓶车的投资者和厂商,损失将非常巨大。但是,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国家来说,要选择对国家、民族和未来有利的能源发展技术路线。

假如国家最终选择走终极能源技术的路线,那么有一些国家过去鼓励过的中间过渡能源技术,甚至已经建设了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工厂的,如电瓶、电动车等等,其遭遇的损失,国家应该给予补偿。

中国能源技术路线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做到几个“避免”:第一,避免中国在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方面总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第二,避免中间过渡能源技术投入造成巨大的被替代损失,包括投入成本和退出成本;第三,避免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收回中间过渡能源技术研发投资成本,并赚回利润的场所。

2.能源技术应当采取赶超型进步战略

在下一个20年中,主要发展中间过渡技术能源,还是中间过渡技术能源与终极技术能源混合发展,还是主要发展终极技术氢组合能源,这是三种不同的模式选择。另外,政府推动模式也不一样,政府主导先选择中间过渡技术能源,还是中间过渡技术能源与

终极技术能源共同发展;或者两种技术能源发展都试点,这均是不同的推动模式。对此,我们建议:(1)由于能源技术战略选择非常重大,希望组

织各方中立的专家形成多个背靠背的研究组来论证这个问题。对中间能源技术与终极能源技术的可行性、成本、风险进行评估,得出意见。(2)对国内氢能源技术研发、应用等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和摸底,做到心

中有数。(3)了解世界各国氢能源研究应用的情况,进而考虑能源技术的引进,是引进中间过渡技术还是引进终极技术。另外,建议国家给中间过渡能源技术应用推广和氢组合能源技术应用推广以同样的试点场所。但从长远来看,在政策支持力度上国家应该着力支持终极能源的技术路线。

科技领域需要再次解放思想建国后的30年,正规的教育受到冲击,1978年科技领域需要再次解放思想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邓小平同志在科技领域的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开启了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新时代,使中国从那年起,走上了科学技术现代化之路。如前所述,使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左右,提高到了改革开放30年的46%左右。

那么,今天我们科学技术领域,还需要解放思想吗?我们认为是需要的。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到了一个发展的转折期。面向未来,发展面临着两个重大的挑战:(1)前30年,我们的经济增长中,资源和环境消耗较大,随着中国经济产出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也越来越紧张。对此,我们还能在传统粗放的发展道路上走下去吗?如果不能,科学技术进步在转变发展模式方面能起什么作用,能起多少作用,是否能满足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实现发展目标的要求?(2)如果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在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中列前几位,就需要实施科学技术进步的赶超型战略,也就是科学技术方面要比目前排在前面的国家进步速度还要快一些。对此,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进步战略、规划、年度计划、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等等能适应这种科技赶超战略吗?面临这样两个严峻挑战,中国科学技术领域需要再次解放思想。那么,在哪些方面解放思想呢?

第一,要从按部就班工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思想上要有紧迫感,要有全球科学技术

竞争的危机与忧患意识。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部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需要看到的是,虽然我们可能已经越过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科学技术进步的“马太陷阱”,但是,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地推进着他们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落在后面,甚

至有可能跌入“马太陷阱”;正是因为发达国家仍然在不停地推进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从目前竞争力在全球第20位,赶超到前10位以内,甚至前5位以内,即需要我们在条件比发达国家薄弱的起跑线上,必须只争朝夕,必须付出更加艰苦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赶超战略。

第二,要从短期科技工作的思维定式上解放出来,确立长远和明确的中国科学技术赶超战略,形成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思路。如果2040年时的战略目标,定在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国家竞争力水平排在世界前五位之内,那么,就必须构建起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思路、约束条件、规划、主要措施、不确定性评估、战略执行、反馈和调整机制等等工作要素。

第三,要从科技工作就是完成部门和体系内日常事务的思维定式上解放出来,树立抓关键、抓重点、抓大事的意识。特别是国家层面的科技和一些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考虑整个国家和地区在实施科技赶超战略,特别是科技进步加速的一些关键要素问题,解决制约我们科学技术进步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四,要摆脱就科技抓科技的部门局限和观念,树立大科技意识。要从过去主要重视工业、农业和国防等方面的科技,转向商业和金融服务、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文化教育、政府管理等全方位的科学技术进步。另外,从科学技术的基础看,需要与教育相协调;从科学技术的投入看,需要与财政和金融相协调;从科学技术进步的制度安排看,需要与立法和执法等相协调。如果科技不与时代产业的进步而进步,只是局限于过去的领域,或者不与其他相关部门相协调,那么科技工作就是不完整的,科技进步就无法协同推动。

第五,要从科技工作计划和行政管制模式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树立科技服务的意识。我们的科技工作中,还存在着分任务、报项目、跑项目、分线、

跑钱、审批等等一些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方式。除了一些基础科学和公益性技术研究外,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采取资源横向配置模式。因此,科技部门作为政府科学技术工作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市县级科技管理部门,更多的应当是服务于企业和科技人员,更多的应当是利用科技社团来组织协调资源和关系,更多的应当成为科技信息交流、沟通企业与科技人员愿望、推广先进经验、组织观摩学习、出台优惠政策等等方面的科技进步的服务平台。

现代新能源技术篇10

关键词:网络技术;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8-1961-02

networktechnologyofapplicationintheteaching

LiUHe

(YangzhouindustryVocationalCollege,Yangzhou225103,China)

abstract:economyglobally,educationinternationallyandthenformationizationnowareimpactthetraditionaleducationandthelearningmodel.Basedontheabovemovement,thesenseoflearningallthelifeisbeingbringforward.thenusethe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totrainthelearnerstotolearningindependently,andaccomplishthepurposeofperiodtoputtheeducationoftheschool.teachersmustemancipatethemind,changetheidea,masterinformationtechnologytimely,researchmoderneducationpsychologytheoryandteachingstrategiesearnestly,tobethenavigatorwhotaketheleadinleadingteachingofreformationatthefirst.

Keywords:networktechnology;teaching;application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许多崭新的研究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家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现代化教学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现代化教学对当前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同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了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亡的浪费。而信息技术为优化教育资源提供了发展机遇,为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基于网络的现代网络辅助教育显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1网络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它将进一步扩大现代化教学的影响

飞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人类拓展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范围,提高了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和能动性,同时也引起当前教育系统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生产力中的劳动工具要家,将会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生产力的水平。网络辅助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而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和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不断创新。同时,它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文字、声音等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成本低、信息量大,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袍,遍及世界各地,使得教育教学资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学生可通过网络来获取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源,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从网上资源提取大量的信息来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网络辅助教学将促使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并进一步扩“大现代化教学影响力,使教育优势资源为全社会共享。

2网络摄助教学适应了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并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化教学

现代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通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其特征就是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等。网络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网络辅助教学就不可能有现代化教学,耍促进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搞好网络辅助教学。现代化教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教育前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今后的教学系统将朝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把资源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功能综合在一个系统中,从而促进现代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3网络辅助教学符合现代化教学的人才观,有利于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革命、社会技术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导致市场经济全面构建,全球经济一体化。今天,信息技术己渗透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文化、思想、道F的发展和交流等,势必对信息时代下的人才培养产生影响。乐于不断获取新知,主动迅速地获取、筛选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重要的素质。由此可见,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

网络辅助教学有助于信息时代下的人才培养,与传统教学或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相比,它可以更好地启发和促进学习者“发现”规律,帮助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习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探究合作,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研究报告。这种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者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4现代化教学对教师能力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现代化教学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现代化教学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网络的构建,还是信息平台的应用;无论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还是信息系统的运行;不论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还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实施,都迫切需要一支现代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学趋势不可避免地对目前教师的索质形成了新的挑战。网络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为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供了平台。它有助于教师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在网络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结教学带来的好处,从而树立起新的教学思想。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地学习各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使教师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实现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瑶.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杜春梅.网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与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张涛.高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教学实践与心得[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