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安全对策建议十篇生物安全对策建议十篇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44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篇1

[关键词]防扩散安全倡议防扩散 非正式机制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6-0059-08

防扩散安全倡议(proliferationSecurityinitia-tive,pSi)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一项防扩散合作安排,其目的是通过各成员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报共享和协作行动,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进行武力拦截,以此遏制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自2003年这一倡议出台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就对其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国内学者主要梳理了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出台背景、倡议的发展进程,并对倡议与现行国际法之间的冲突作出了评估…。国外学者的研究则包括拦截合作的作用及其限度、防扩散安全倡议与现行国际法存在的冲突及其对习惯性国际法的可能影响两种分析视角。在已有的文献中,防扩散安全倡议的成员国之间没有建立有国际法约束力的承诺关系的现象及其影响并未受到充分的关注。由于其成员国之间并不存在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关系,依据其协议文本形成的防扩散合作机制是一种非正式国际机制。本文拟通过对协议文本的解读对其非正式性作出判定,并对非正式机制下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局限和困境展开分析。

防扩散安全倡议的非正式性判定

国际机制对成员国在特定议题领域的行为作出了管制性安排,通过共同达成的管制性安排,成员国对其相应的行为作出了承诺。根据成员国之间的承诺关系属性,国际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机制(formalregime)和非正式机制(informalregime)。正式机制的成员国之间建立了契约型(contrct)的法律承诺关系,即正式机制的成员国之间形成了有国际法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各成员国就与管制性安排相关事项均可通过国际法程序或与之连属的国际法体系进行解释和解决。而非正式机制的成员国之间则只存在保证型(pledge)的政治或道德承诺关系,各成员国之间不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成员国之间是否意图在相互之间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的本质区别。国际机制的协议文本是管制性安排界定和承诺关系意图的有形体现,针对一项特定的国际机制,要判定其是正式机制还是非正式机制,需要对其协议文本中的关键用语进行解读。

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协议文本是2003年9月在巴黎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上达成的“拦截原则声明”(Statementofinterdictionprinciples)。拦截原则声明作为防扩散安全倡议的机制协议文本,确认了各参与国集体或单独地对运输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系统和相关物项实施拦截的具体行动。这一协议文本对参与国遵守行为的基本表述是:“参与国承诺(arecommittedto)做什么”。协议文本中提出的有效拦截、情报共享、司法管辖、运输拒止和行动请求等各项管制性要求均使用“承诺”一词。各参与国使用“承诺做什么”作为整个协议文本的规范性用语,而不使用“有义务(areobligedto)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等指令性用语,表明它们更希望这一机制中的合作关系维持在政治承诺的层面,而不希望提升到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高度。

此外,对于拦截原则声明第四段所规定的各项行动,协议文本将“在国家司法授权许可的范围内”(totheextenttheirnationallegalauthoritiespermit)设定为司法管辖、运输拒止和行动请求等各项活动的限制条件。这就说明防扩散安全倡议中的管制性要求并不优先于各参与国的国内立法,而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于各参与国的国内立法。从这一文本特征来看,各参与国并没有在这些拦截原则指导的多边合作行动中建立起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主观意图。

除机制协议文本外,各参与国在防扩散安全倡议全体会议的共同声明中也直接、明确地表露出这一机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主观意图。如布里斯班会议的主席声明将倡议描述为“一个共同的政治承诺”,巴黎会议的主席声明将其描述为“一个发展政治承诺的倡议”。而作为倡议主导国的美国也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防扩散安全倡议不是一种正式的机制,也不是一个条约性组织,它是一种意图的声明”。

根据上述的协议文本特征以及各参与国在会议声明和政策文件中的意图表达,我们可以判定:防扩散安全倡议是一项非正式国际机制,各参与国在这一机制中建立的是一种保证型的政治承诺关系。

非正式性与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局限性

作为一种非正式机制,防扩散安全倡议存在着由这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局限性。具体地讲,表现在机制遵守行为的非约束性、机制规定的模糊性、机制目标与成员国范围的不相合性以及机制的非正式安排对普遍性国际规范扩展的制约四个方面。

1 机制遵守行为的非约束性

防扩散安全倡议没有对其参与国设定参与拦截合作行动的法律义务。在拦截原则声明中,各参与国只是接受了在合适的情况下单独或合作采取行动的政治承诺,而并没有建立相互之间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倡议参与国只是承诺“认真考虑”参加倡议活动,而没有承诺参加活动的义务。根据拦截原则声明,倡议参加国无论是允许在其领海内开展拦截活动,还是不允许拦截活动,或运用国家法律和军事手段来配合打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贩运,还是对拦截活动不予以配合,都没有违背它们在国际法上的承诺。在任何特定的拦截活动上,只有那些主动选择参与的成员国才会参加该项拦截活动。因此,倡议成员资格不会自动产生有法律约束力的拦截行动要求。比如,如果美国请求法国拦截一艘可疑船只,法国就有权拒绝该项请求。

在实际的操作中,参与国很可能只会在倡议活动不会损害其他方面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参加这些活动。根据美国国务院对倡议的解释,“每一个参与国在面临其他参与国的拦截请求时,都将需要对请求国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构成同意该请求的正当理由进行自主决定”。在其他参与国发出拦截请求时,倡议参与国既可能在确认请求国提供的信息构成正当理由的基础上采取拦截行动,也可能判定请求国提供的信息不构成同意该请求的正当理由,从而做出不参与拦截

行动的决定。由于对请求国提供的信息是否构成正当理由的判定,并没有客观的依据,倡议参与国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可能只是根据其他方面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来进行判定。如果某些对拦截行动至关重要的参与国在面对其他参与国的请求时做出不参与拦截行动的决定,拦截合作就将无法展开。在这种可能的情况中,防扩散安全倡议就会因其对机制遵守行为的非约束性而不能在参与国之间组织起多边拦截合作。

拦截原则声明虽然没有将拦截对象国明确列出,但朝鲜无疑是各参与国共同承认的有高度扩散嫌疑的重点拦截对象。作为一个在地理位置上与朝鲜相毗邻的参与国,日本在对进入和运出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相关材料的拦截行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日本政府内部,各相关机构对是否应当在海上拦截朝鲜船只的问题上却缺乏统一的认识。日本外务省在这一问题上就持反对态度。外务省官员认为,拦截并不是必须采取的手段,因为它针对的问题只是出口控制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而且参与拦截还会引起朝鲜的过度反应。由于日本政府内部的各相关机构缺乏共识,在面临其他参与国的拦截请求时,就必然会发生争执。机构之间的争执不但会影响决策的效率,使各参与国错过转瞬即逝的拦截机会,还可能导致持反对态度的外务省主导决策结果,使其最终做出不参与拦截行动的决定。如果发生这一情况,防扩散安全倡议就将因缺乏日本的参与而无法实现有效拦截。

2 机制规定的模糊性

作为防扩散安全倡议的机制协议文本,拦截原则声明在拦截货物类型和有扩散嫌疑的对象国两方面表述得极为模糊。在拦截货物的类型上,拦截原则声明仅仅指出其拦截目标是核生化武器及其运载系统以及相关材料,而并没有对这些物项做出具体的界定。该文本也拒绝参照限制核生化武器拥有和导弹技术扩散的国际公约对拦截物项做出规定。在所有这些物项中,“相关材料”无疑是其中最模糊不定的表述。倡议参与国的拦截目标仅仅是那些会被确切无疑地用于核生化武器计划的组成部件,还是包括所有两用技术材料?如果是后者,参与国如何协调拦截行动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和《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赋予其签署国的拥有和交易用于和平目的的两用材料的权利呢?在几次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全体会议上,各参与国也没有表示出对这些物项进行清晰界定的意图。倡议参与国不对这些物项进行清楚的界定是为了使倡议在实际行动中保持灵活性。作为倡议发起国的美国认为,模糊规定可使参与国对载有既可用于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可用于民用目的的两用物品的船只,可以根据其所驶向的目的地来决定是否进行拦截。然而,由于拦截原则声明对有扩散嫌疑的对象国同样规定得模糊不清,运送两用物品的船只所驶向的目的地也就不能成为各国共同接受的判定标准。灵活性的预设目的就无法通过行驶目的地的判定标准来实现。在各国没有明确界定有扩散嫌疑的对象国的情况下,拦截原则对拦截物项的模糊规定,反而会造成各参与国在什么物项应当拦截或不应当拦截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和争执,并进而妨碍各国在拦截合作中采取协调一致的立场和行动。并且,在非正式的机制框架下,模糊规定无法通过有约束力的集体解释结果而获得解决,这就使可能出现的无序局面难以避免和控制。

可以设想的是,如果一艘开往朝鲜的装运核技术的船只被拦截,防扩散安全倡议参与国可能会一致赞同这些核技术将带来的潜在危险,并且会一致同意拦截并没收这些核技术。如果面临贩运放射性材料的恐怖主义组织,参加国也很容易做出集体一致的决策。但是,如果面对的是一艘装运两用核生化材料的船只,这艘船只的目的地既不是朝鲜,也不是任何支持恐怖主义组织的国家,倡议参与国就会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其潜在危险性做出不同的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国将很难在是否拦截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这就使防扩散安全倡议无法以统一、明确的标准来开展防扩散拦截合作。

3 机制目标与成员国范围的不相合性

防扩散安全倡议要达到充分的有效性,客观上要求全球所有国家的集体参与,然而,各参与国之所以选择非正式机制的安排,既有保持更高的灵活性的考虑,也受到初始参与国在防扩散合作议题上政策偏好趋同的基本成员构成的大力推动。由于政策偏好上的“志同道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成员构成选择,这一非正式机制维持着一种“非普遍性”(less-than-universal)的成员国范围,这对其机制目标的实现构成了根本性的障碍。如果没有全球范围的积极支持,防扩散安全倡议将很难达到遏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非法贩运的实际效果。

朝鲜是倡议参与国试图予以遏制和威慑的重点拦截对象国。针对朝鲜的拦截活动要取得实际成效,韩国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首先,韩国在地理上与朝鲜最为邻近;其次,美国在东北亚地区很大一部分的海军和空军力量都需要韩国境内的军事基地的后勤支持;再次,韩国已成为朝鲜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为加强双方的贸易关系,两国已缔结了允许朝鲜船只使用韩国领海的临时协定。

然而,从现有的韩国民意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韩国人都不愿意参加防扩散安全倡议。他们所持的理由或者是害怕防扩散安全倡议会增大南北双方发生冲突的风险,或者是担心朝鲜在防扩散安全倡议的打压下发生政权,并由此产生巨额的重建成本,或者是出于民族主义的情绪不愿意让美国插手朝鲜半岛事务。在国内主流民意的推动下,韩国政府更倾向于对朝鲜采取安抚性的政策,而并不赞同美国所采取的强硬政策。自1998年起,金大中总统就对朝鲜实行“阳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与韩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韩国总统卢武铉在2003年的成功当选以及他所属的政党2004年在国民大会选举中的胜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30岁以下的年轻选民的积极支持。30岁以下选民投卢武铉所在政党选票的人数两倍于投反对党选票的人数。由于韩国的年轻人不希望对朝鲜实行高压政策,这就必然会促使韩国政府对朝鲜实行安抚性政策。根据兰德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30岁以下的韩国人实际上更多地将美国视为对韩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而不是将朝鲜视为对韩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这份报告进一步指出,鉴于30岁以下的选民是卢武铉政府最主要的选举基础,这一届韩国政府将很难忽视韩国年轻人的普遍意愿。

在2004年11月,韩国总统卢武铉在洛杉矶发表演讲时指出,朝鲜的核武器――假如已经拥有的话,仅仅适用于自身的防卫,朝鲜政权自1987年以来与没有任何显见的联系。同时,他还指出,朝鲜不会把核武器转让给第三方。关于对朝鲜的制裁问题,他认为:我们可以考虑封锁政策,但这不是一种合适的方式。它只会带来忧虑和威胁。某些人希望朝鲜政策,但这将是对韩国的灾难,因为我们无法确信朝鲜政

权在面临威胁时不会作出危险的选择。沟通、对话才是合适的解决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从演讲中可以看出,卢武铉总统明确地表露出参与防扩散安全倡议不符合韩国政府的基本政策,韩国政府对高压或制裁政策手段的使用持保留态度。

由此可见,韩国在当前及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里将不会参与防扩散安全倡议。这样,防扩散安全倡议在针对朝鲜的拦截活动上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使其有效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

除朝鲜以外,伊朗也是倡议参与国共同接受的重点拦截对象。拦截原则声明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在2003年6月于布里斯班举行的第五次防扩散安全倡议全体会议上,各参与国在主席声明中已对此有所提及。主席声明提出,倡议的目标是“有扩散之嫌疑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朝鲜和伊朗。”防扩散安全倡议要达到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相关材料运进或运出伊朗的实际效果,客观上需要中东和中亚地区与伊朗接壤的穆斯林国家参与到这一机制当中。然而,防扩散安全倡议要取得这些国家的支持是极其困难的。与朝鲜不同的是,伊朗一直声称其核项目是用于和平用途,而并非出于军事目的。伊朗一再强调,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伊朗拥有为实现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和消除贫困而和平利用核能的正当权利。在美国与穆斯林世界之间的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的情况下,中东和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国家并不支持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伊朗借助核能利用项目从事秘密核武器开发的说法。并且,这些国家与伊朗之间还存在着广泛的贸易和商业联系,为避免损害其经济利益,它们也不会以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的行为来开罪伊朗。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很难想象这些穆斯林国家会积极参与美国所主导的针对伊朗的防扩散拦截合作。鉴于此,防扩散安全倡议在针对伊朗的拦截行动中也难以将一些关键国家纳入其合作机制之中,这一机制目标与成员国范围的不相合性将会削弱拦截合作的有效性。

4 机制的非正式安排对普遍性国际规范扩展的制约

美国在防扩散安全倡议出台之际曾提出,随着防扩散安全倡议参与国的增多以及倡议活动的增加,在公海上拦截运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相关材料的船只就将演变为习惯性的国际规范,拦截行动就可以在无需船旗国同意的情况下展开。在防扩散安全倡议的推动下,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公海拦截是否可以像美国最初所设想的那样超越现行国际法律秩序下的船旗国管辖原则,成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习惯性规范呢?

一种普遍性国际规范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规范出现(normemergence)、规范扩展(Bonndiffusion)和规范内化(norminternalization)三个阶段。国际机制的创建使其内含的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规范在国际社会中出现。国际机制的初始成员国成为国际规范的最初接受群体。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初始成员国借助国际机制的组织平台向其他国家传播国际规范,不断促进国际规范的横向扩展。在第三阶段,当规范扩展到国际社会中的大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集体意向时,国家就会将国际规范视为理所当然,此时,国际机制所内含的价值理念就演化为普遍性的国际规范。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中,说服是国际规范扩展和内化的主要动力机制(dynamics)。说服不是操纵,而是通过争论来改变他者的信念、态度和行为。通过这一过程,观念成为规范,主体的成为主体间性的。就处于规范扩展阶段的国际机制而言,强制或利益诱导手段并不能对机制外国家产生说服作用。初始成员国只有通过让其他国家认识到机制准则和机制决策的正当性,才能说服其接受和认同国际规范。

这即是说,一项国际机制所内含的价值理念只有通过机制准则和机制决策的正当性说服其他国家并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才可能发展为普遍性的国际规范。防扩散安全倡议制定了对非法贩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相关材料实施武力拦截的机制准则,这一准则如果采取“弱式”推行的方式,即在尊重现行国际法原则的前提下执行,各参与国在首先征得管辖权国家授权的情况下开展拦截行动,其正当性尚可通过合乎普遍预期的机制决策程序获得。但如果防扩散拦截准则采取“强式”推行的方式,即各参与国突破管辖权国家的行动授权,在未征得船旗国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公海拦截,就会违反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从而严重削弱其正当性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机制准则的无限制实施方式正当性基础较弱,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1540号决议草案中提出的由安理会决议对拦截可疑船只进行国际授权的建议未能如其所愿地写入决议文本。由于美国提出的授权方式将突破管辖权国家授权的原则,这一建议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并被最终收回。最后的决议文本只是“吁请所有国家按照本国法律和立法,并遵循国际法,采取合作行动,防止非法贩运核生化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和相关材料”,而并没有涉及会员国有权在未征得管辖权国家同意的情况下实施拦截行动的内容。

阻碍防扩散拦截行动发展为普遍性国际规范的因素不仅表现在机制准则的“强式”推行所面临的正当性缺失上,还表现在机制决策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上。在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下,防扩散安全倡议参与国没有建立对拦截原则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作出最终约束性解释结果的多边决策程序。例如,有扩散嫌疑的国家如何判定?各参与国如何判定对进入或开出有扩散嫌疑国家的船只所携带的货物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扩散相关?拦截决策是如何作出的?其证据的充足性要达到何种程度?实际的拦截行动是在何种指挥和控制方式下完成?如果因情报不准确而导致错误的拦截行动,倡议参与国如何赔偿船主的商业损失?如何对船旗国政府进行事后的道歉或给予其他形式的补偿?被拦截船只的所属国政府在错误拦截发生后以何种程序向倡议参与国争取补偿?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官方措辞中,防扩散安全倡议包含有一套针对拦截行动的“良好依据”(goodcause)。

然而,在实际的拦截行动中,“良好依据”如何体现?防扩散安全倡议以何种程序来防止拦截行动沦为某些国家借以实现其他政治或经济利益的政策工具,从而保证拦截行动依据的“良善性”呢?在这一系列的关键问题上,防扩散安全倡议没有建立明晰化、制度化的机制决策程序来给予最终的解释。防扩散安全倡议选择非正式、非制度化的决策程序,在增强了行动灵活性的同时,却难以避免地导致其他国家以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的决策特征来看待拦截合作,从而对倡议参与国说服其他国家接受防扩散拦截规范的正当性构成极为严重的障碍。

在现有的决策程序下,防扩散安全倡议即使以“弱式”方式推行,也可能遭遇到其他国家对其拦截行动正当性的质疑。因为没有明晰化、制度化的决策程序作出有约束力的保障,机制准则随时都可能从“弱式”推行方式转变为“强式”推行方

式,从而可能导致防扩散安全倡议违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情况发生。由于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决策程序不足以保障拦截行动确切无疑地在国际法框架下进行,机制外国家就很难被拦截原则声明所声称的“符合相关国际法以及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在内的国际框架”的拦截行动标准说服。中国之所以没有参加防扩散安全倡议,也是因为对拦截行动可能突破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担心。中国军控官员张炎在谈到对防扩散安全倡议的立场时就指出:“我们理解有关国家对扩散活动的关切,赞成防扩散安全倡议在防扩散方面的目标。但是,我们主张防扩散国际合作应该在国际法框架内进行。防扩散安全倡议事实上没有完全排除在现有的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外采取拦截行动的可能性,这就是中国和许多国家对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关切所在和迄今未参加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防扩散安全倡议无法通过机制准则和机制决策的正当性赢得机制外国家的内在认同,其内含的防扩散拦截规范也就无法发展为普遍性的国际规范。由此,防扩散安全倡议就难以通过机制规范的横向扩展进一步提升其有效性。

结论与启示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篇2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策力度与库区发展要求之间还有差距,政策设计和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效果还未充分体现。

(一)严格的投资控制规定抑制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三峡工程论证和实施前期对库区基本建设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库区发展进程。三峡工程论证数十年,其间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在“不三不四”、“不上不下”的争论中,国家对库区投入甚少,基本未在库区摆布重大项目,库区处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相对落后状态。三峡工程上马的决策作出之后,为了减少库区移民和城镇搬迁的压力,减少中央和地方经费支出,中央发出了严格控制库区和坝区人口增长及基本建设的通知,除要求严格按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迁移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外,对三峡工程库区和坝区的基本建设(包括新建和扩改建)更是作了从严控制。这项政策规定较好地控制了三峡工程建设期间水下投资过度膨胀,也避免了因库区人口非正常机械增长导致移民补偿资金总量的增加。但该项政策却使库区特别是淹没区丧失了跟进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周期的机遇,致使库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未能蓬勃兴起,国有企业未能抓住机遇实施技术改造,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特色产业体系不明显;城镇建设未能及时大规模展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大大放缓。

二是“三原”搬迁原则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出于控制移民投资的需要,即便在中央对库区移民搬迁提出了“两个调整完善”之后,修订的《长江三峡移民条例》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文物古迹等复建仍提出按“原规模、原标准或者为恢复原功能所需投资”核定补偿资金的原则。这样虽然补偿投资计划控制住了,但公路、桥梁、港口、码头、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广电等公共基础设施按“三原”原则投资复建,显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不符合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的一般准则;如按现行或适当超前的标准予以复建,则有较大的资金缺口,对经济实力极弱的库区区县而言,显然无力承受。同时,“三原”政策由于没有考虑迁建过程中对企业生产损失以及更新发展的需要,致使“原迁原建”企业从迁建完成起即处于技术设备落后的劣势。而且国家补偿与实物价值赔偿间以及实际建设成本间存在较大差距,移民补偿资金只占实际建设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迁建企业不得不借贷建设,致使企业债务大大加重,生产成本大幅增长,无力维持原有生产经营而陷入关闭破产的困境。如库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巫山,共淹没工矿企业49家,核定破产2家,关闭40家,组合搬迁仅7家,迁建后原本脆弱的产业体系再遭重创,产业空虚问题较之搬迁前更为突出。企业关闭减少了就业岗位,招商引资进展不快又使新的就业空间开发迟缓,致使就业压力比库区外更大,社会稳定隐患重重。目前万州区调查失业率高达16%以上。

(二)部分移民政策存在重大遗留问题

受移民淹没规划调查遗漏以及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移民政策存在重大遗留问题。

1.农村移民和城镇新址占地移民人数超规划的问题。据初步调查统计,重庆库区农村移民、占地移民生产安置超规划10.01万人,其中: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超规划7.79万人,占地移民生产安置超规划2.22万人;农村移民生活安置超规划2.91万人。

2.淹没其他土地的补偿问题。三峡工程淹没重庆库区陆域70.65万亩,扣除已按土地法标准给予补偿的41.47万亩外,尚有其它土地(包括林地、草坡、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地等)29.18万亩,其中林地6.21万亩虽给了补偿,但低于土地法规定的标准,其余22.97万亩未予补偿。

3.城镇移民房屋补偿标准偏低的问题。一方面,按现行建设工程管理程序和强制性规范标准(如防震、

消防、防雷等)复建移民房屋,初步估算每平方米造价在原补偿基础上增加125元。另一方面,居民房屋补偿标准低于同城镇、同结构的单位房屋。4.淹没调查后库区新增房屋的补偿问题。按政策规定,1992年后,移民规划增长人口在淹没线下新建房屋不予补偿,而实际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不可能完全不新建房屋,这部分房屋得不到补偿,给库区移民搬迁和三期清库带来了巨大困难。

5.库周交通恢复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重庆境内长江干流及支流、溪沟、库汊水面变宽,河道延长,淹没大量的交通设施,将给库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必须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完善库周交通。

6.集镇迁建规模偏小和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由于集镇迁建规划人口规模是以非农业人口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推算的混居农业人口,据长江委抽查,原定的比例偏低,经测算,重庆库区集镇人口规模比原规划多60424人,需增加静态投资1.97亿元。另外,集镇“三路”(新老集镇连接路、下河路、对外连接路)未列入补偿范围,经长江委勘测设计院复核测算,需增加投资1.19亿元。

7.淹没搬迁学校、医院欠账问题。由于现行规范要求建筑面积标准与迁建前差距较大,原补偿标准与实际建筑造价之间差距较大,导致我市库区淹没搬迁学校迁校资金缺口10.5亿元,搬迁医院迁建资金缺口6.64亿元(其中完工项目107个,资金缺口达3.49亿元;在建项目19个,资金缺口达0.65亿元;即将实施的迁建项目58个,资金缺口达2.5亿元)。

8.迁建国有商贸流通企业与工矿企业关破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库区淹没国有商贸流通企业615户,需安置职工5万人。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房屋按一般单位房屋补偿,在迁建中又无其他优惠政策,搬迁、改制十分困难,遗留问题多。

9.三峡工程船闸改建碍(断)航影响我市经济运行的问题。对三峡大坝双线双向船闸改建,施工期达一年左右,将给我市工业、外贸、水运、旅游行业带来严重影响。如何补偿,目前政策不明朗。

10.公路复建补偿单价偏低的问题。重庆库区公路复建与湖北库区比较,受淹公路等级、标准基本相同,投资测算所采用的规范相同,但相同等级公路复建补偿单价却不一致,三级公路每公里相差30.23万元,四级公路每公里相差21.41万元。

11.三四期淹没国有工矿企业职工安置缺口补助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市库区三四期水位有150户国有关破工矿企业存在职工安置资金缺口4.8亿元(折静态投资3.7亿元),涉及职工46742人。

12.新县城防洪工程投资缺口问题。重庆库区有8个县城(城市)涉及新城防洪工程建设,经长江委设计研究院复核,8个区县存在防洪工程静态投资缺口1.05亿元。

13.三峡水库库区维护费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征地线上的部分地段出现坍岸、浸没损失,水面漂浮物清理,库汊上增设的渡口运行等将增加地方和群众的负担,而目前水库维护和管理无专项经费,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14.移民二次安置问题。在农村后靠移民安置中,一部分移民进行了后靠种植业安置。截止底,重庆三峡库区已完成农村移民后靠种植业安置13.24万人(含兼业安置3.49万人)。据统计,后靠种植业安置的农村移民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有1.87万人,这部分移民由于土地少、质量差,生活特别困难,需要二次安置。

15.库区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补助问题。三峡库区二期水位线淹没我市企业667户,其中308户关闭破产,欠缴基本养老基金4.5亿元。加上实行库区企业关破退休政策造成每年减收8000万元、增支4460万元,每年又形成基金收支硬缺口1.25亿元。

16.重庆库区移民低保专项补助问题。预计今后3年库区还将有约10万人左右贫困移民进入低保,按照现行低保标准和实际补差静态测算,近三年每年将新增低保支出3300万元,如考虑其间再适当提标,以及家庭创收难导致人均补差可能增加等因素,每年增支额还将进一步加大。

(三)部分过时政策不再有优惠价值

随着国家总体政策的调整,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政策陆续出台,中央在九十年代中期给予三峡库区的部分特殊优惠政策已经过时,基本没有继续实施的价值。

一是部分政策已为新的更为优惠的政策取代。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长江三峡库区移民开发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5〕34号)中所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其优惠幅度低于出台的西部开发税收政策,在同等条件下我市库区将适用西部开发政策规定。而西部开发政策适用范围远大于库区政策,因此原来的“特惠”已变为“普惠”,对库区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已失去了打造政策特惠区的意义。

二是部分政策已不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主要是关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政策。在目前已是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新的政策背景下,对三峡库区实施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政策已没有意义。

三是部分政策已“名存实亡”。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并未新增专项资金,而是在安排我市的三峡库区水利专项投资(每年7500万元)中将大部分资金调整用于库周绿化带建设。-2.25亿元三峡库区水利专项投资中,有1.525亿元用于了库周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水利项目实际仅安排了0.725亿元,水利专项资金已“名存实亡”。而按照水利部组织编制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水利保障规划报告》,库区水利建设任务还很重,“十一五”期间仅三峡库区骨干水源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工程及场镇供水工程就需投资54亿元,继续安排三峡水利专项资金很有必要。

(四)促进库

区长远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一是总体上维持政策多,发展政策较少。纵观库区政策,大多是以保证移民和城镇工矿企业按期搬迁、保持库区稳定、解决库区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急迫问题等为基本取向,出台的政策更多是为了维持现状,或针对现实急难问题而不得不出台的“见子打子”型、“救火”类的政策,没有很好地体现政策设计上的“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比如,武隆“5.1”滑坡事故加速了库区地灾防治专项的出台实施,万州“10.18”暴露出就业不充分的隐患在一定程度增进了中央对库区民生及产业发展问题的关注。总之,现行政策未将移民迁建的强制性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自发性有机结合,还未在解决库区现实困难与促进库区长治久安和建立持续发展机制之间找到有效的政策契合点,着眼库区长远发展、促使库区跟上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系统设计的政策偏少。这在库区移民迁建的“三原”原则上表现尤为充分,“三原”原则导向的就是“移得出”,而基本不考虑移出之后如何发展,因此就没有形成搬迁过程与发展进程的联动效应,最终直接导致低水平复建的投资浪费后果。

二是目前已经出台的库区发展政策力度不够,或政策不具体,操作性较差。尽管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中提出了三峡工程建设移民“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方针”,但出台的扶持政策直接投入较少,扶持时间短,扶持方式不尽完善。主要包括建立后期扶持基金、三峡电站税收分成和设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每年合计约10亿元,扶持时间一般在左右,相对库区薄弱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巨大的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而言,政策力度显然不够,难以兼顾库区吃饭与长远发展。《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湖北省、重庆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排建设项目、分配资金时,对库区县区予以照顾,但没有具体的考核、衡量或约束机制,这一政策难以落到实处。而且,政策主要将农村移民作为关注重点,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方向偏重于农副产品加工和种植基地、旅游业和服务业,而库区产业空虚、移民安稳致富的主要矛盾却在城市,全库区城市移民占移民总量的58%,万州区城市移民占比更是高达87%,城市移民相对拥有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农村移民可能面临更多生计困难,更需得到政策的眷顾。同样,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政策也是政治性强于经济性,而在市场经济体制越益发挥作用的背景下,三峡库区受其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的影响还远未成为东中部资本青睐的热土。因此,除少数区域、少数项目外,对口支援政策的总体效果也差强人意。再有,库周绿化带建设等对库区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也存在基本农田投资标准偏低、经济林与生态林比例规定不够灵活等问题,政策力度还需加强。

三是在促进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力度不够。库区的发展最终要靠内生动力推动,而内生动力来源于创新机制的培育。为此我市反复呼吁,希望中央能在管理体制、发展机制创新上给予库区更大的空间,使库区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要素集聚力,形成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国家在赋予东部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更大改革试点权限,并进一步扩大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同时,对造就库区依托重庆主城加快开发开放的体制机制政策力度偏弱,不利于重庆库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重庆出台的较多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中也缺乏对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特别是主城带动库区发展的考虑。因为库区问题的根本在于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库区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带动,而单靠库区自我发展空间较小,必须融入周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密集体的发展进程才可能实现库区经济跨越,这也是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一大战略考虑。而从现实政策看,对库区与重庆特大城市的发展基本还是“两张皮”,没有很好地进行区域政策整合。

(五)部分政策因实施机制不灵活执行效果不佳

好的政策没有好的实施机制,很容易偏离政策目标,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现行政策中如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库区自用物资进口退税等政策都因管理体制或实施机制的问题,致使政策享受成本高,政策不能充分用够用活,政策作用降低。

一是有的政策适用范围较窄,适用时间与发展需求不同步,审批复杂,政策运用很不充分。以“三峡库区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政策为例,1996-,按国家给予的进口退税政策,十年额度达8.433亿美元,而我市累计仅用了1.64亿美元,政策享受率为19.4%。与国内现行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比较而言,三峡库区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政策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政策适用范围较窄。该项政策只限于三峡库区(仅包括15个库区县和主城区)内资企业开发性移民建设项目,外商投资企业开发性移民建设项目,重庆库区外的区县(自治县、市)不能享受该政策。同时,自用物资只限于符合规定的内资项目建设所需物资、设备,而市场物资、生产性原材料,兴建房地产项目所需物资、设备及国务院规定需照章纳税的其他物资进口等均不能享受该项优惠政策。其次,由于库区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前几年充分享受该政策的条件不足;国家规定该政策执行到底为止,但三峡工程建设到方能完成,且未来几年在国家产业发展基金等政策的支持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量迁建项目建设以及库区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进口自用设备和材料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但相应的政策支持没有了。第三,审批程序复杂、难度大,优惠性较差。“三峡库区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实行“先征后返”,审批环节多,退税周期长(一般8-10个月),企业在进口时需全额缴纳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并从纳税后便开始计息,占用了企业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利用该项政策的积极性。而国家鼓励类产业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中西部优势产业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实施“不征不退”的直接免税办法与之相比,不仅操作简单,政策认定和享受成本低,而且免税商品范围较大,更为优惠。对比其他进口免税政策,对三峡库区自用物资进口实行税收返还,政策含金量不高。还有,对库区因淹没工矿企业关破影响的地方财政减收采取转移支付补助,补助标准为企业关破前三年平均上缴税金,而这些企业在关破前大多处于半停产、半关闭的非正常经营状态,税收贡献极为有限,因此转移支付补助落实到库区各区县(自治县、市),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法弥补财政因企业淹没所受的损失。

二是有的政策管理模式不合理,政策认定和落实的成本高,使政策优惠幅度大打折扣。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为例,目前国家对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的审批程序比较繁琐,不论投资规模大小都需要通过国务院三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分别审查,还不包括省市和区县初审。加之国家部委审查要求各有不同,更是增加了基层申报工作量和行政成本,影响了项目业主积极性。在、的项目申报工作中,各区县普遍反映工作难度大。同时,产业发展基金在使用比例上要求以贷款贴息为主,需占基金安排总量的60%以上,贴息申请还需附上利息支付凭证等,手续繁多。业主往往对繁琐的申报程序望而生畏,有的在权衡得到的支持与付出的成本之后感到优惠甚微,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大为降低。而且,将产业发展基金等同于移民后期扶持基金,过于强调项目安排与移民就业和移民安置乡镇挂钩,且扶持重点为中小项目(总投资2亿元以下的项目),并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排除在外。一方面,政策忽视了特色产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带动性及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不利于扶优扶强,遴选优势产业项目争取国家支持,相反可能造成资金分散安排到一些小项目上,无法集聚资金优势支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不支持大项目和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也不利于库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发展和优势产业形成相对集中的合理布局,不利于库区产业规模积聚和集约发展,不利于集中处理库区污染物,将影响产业发展基金扶持效果。

三是部分政策脱离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库区15个区县(自治县、市)中

,有国家和市扶贫工作重点县11个,这些贫困县多属“吃饭财政”,往往无力承担政策所要求的配套资金。如淹没企业的资金缺口要求地方政府承担20%,农林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社会保障等都对区县提出了资金配套的要求,为了争取到上级支持各贫困县只能承诺配套,实际难以落实。以忠县为例,中央和市里下达的各专项明确由县级配套的资金为3808万元,占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0%以上,根本无力配套。四是部分政策因区位环境等限制而无法落实。比如《关于三峡工程库区进一步对外开放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2号)将三峡库区主要城市列为沿江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库区区县列为三峡经济对外开放区,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但由于库区区县和城市并不具有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无法真正享受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因此,这一政策的实质意义并不大。

(六)部分领域政策缺位

分析库区现有政策,部分领域的政策还属空白,需要进一步积极争取。

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补偿库区及上游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亟待建立。库区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受益者,且中下游地区多属发展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区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已经先行一步,有条件、有能力、有义务补偿和反哺库区发展。借鉴国外水库移民中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经验,有必要积极争取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补偿库区的机制。可采取向长江中下游省市征收生态环境建设基金的方式,每年收取一定资金,专项用于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并对库区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予以一定补助。二是进一步改善库区发展环境。一方面,库区发展的瓶颈制约还未解除,需要加速建设发展平台。针对库区出口不畅、路网密度低、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建议国家和市加快规划建设库区交通通道,打通快速出口通道,完善路网结构,为长江“黄金水道”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针对库区城镇化程度偏低、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支持库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有必要大力支持库区要素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建设。随着移民迁建进入尾声,投资不足、资金短缺将制约库区资本积聚和产业发展,而目前帮助库区建立稳定的融资渠道的政策还基本没有,需要下一步抓紧研究。

三是对库区的社会发展应予以特殊政策。相对全市,库区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更为突出,而国家和市里都没有专门就库区社会发展出台特殊扶持政策,这不利于扭转库区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从增进库区劳动力就业能力出发,需要更加关注库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和输出。从增强库区自主创新能力出发,需要加强科技和文化扶持,培育库区的创新主体。

四是市域内对口支援机制还未形成。在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发展的同时,市内相对发达区域和市级部门对口支援库区发展的机制还未建立,还没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库区发展的氛围。而从宏观形势看,建立市内对口支援机制,既有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加大区域经济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和调整现行政策的建议

鉴于库区现行政策存在力度不够、机制不活、与发展阶段不尽一致等问题,建议国家根据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顺应时势,适时调整和完善。

(一)调整完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征收使用政策

建议国家在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征收期到期之后延长执行到2020年,并将受益于三峡电的广东、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市的基金收入转换为三峡库区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

(二)调整现行的移民迁建“三原”政策

建议国家提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移民迁建企事业单位和移民迁建房的补偿标准,并对迁建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助。

(三)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重大遗留问题

1.解决因农村移民和城镇新址占地移民人数超规划而需新增移民补偿静态投资11.33亿元;

2.根据有关法规(征用其它土地的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应按征用耕地的一半计算),解决因淹没其它土地需增加静态补偿10.58亿元;

3.建议国家按现行建设工程管理程序和强制性规范标准(如防震、消防、防雷等)复建移民房屋的造价对城镇移民房屋进行补偿,且实行居民房屋与单位住宅同价,并解决新增静态投资16.82亿元;

4.解决因淹没调查后库区新增房屋补偿而需新增静态投资6.2亿元;

5.解决库周交通复建静态投资8亿元;

6.解决因集镇迁建规模扩大和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而需静态投资3.16亿元;

7.解决淹没搬迁学校、医院资金缺口的80%,即13.7亿元;

8.建议迁建国有商贸流通企业享受工矿企业关破政策,并解决职工安置补助资金约10亿元(折静态投资7.69亿元),补偿国有流通企业淹没房屋、附属设施设备及停业损失55.95亿元,如实核销淹没商贸流通企业金融债务;

9.解决三峡船闸改建碍(断)航的损失补偿;

10.建议国家按湖北标准调增我市公路复建静态投资1.66亿元;

11.解决三四期淹没国有工矿企业职工安置缺口4.8亿元(折静态投资3.7亿元);

12.解决新县城防洪工程静态投资缺口1.05亿元;

13.建议按有关政策规定在三峡电站收入中按每度电计提3厘、每年提取2.4亿元(静态投资1.85亿元)作为库区维护费,并按移民淹没补偿比例切块到湖北、重庆两省市,专项用于水库维护管理;

14.建议国家对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生产条件难以改善,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村移民,实行二次安置,以出县市内外迁安置为主,解决移民搬迁补偿;

15.建议在中央统一的养老保险补助之外,对库区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单独予以解决:一次性解决二期135米水位线下308户关破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5亿元;对库区每年养老金收支缺口1.25亿元给予单列补助,“十一五”前三年每年予以全额补助,“十一五”后二年,按80%予以补助,“十二五”期间按60%予以补助,以后随着库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不单独考虑,并入一般因素统筹考虑;

16.建议国家对库区移民低保实行专项补助,从起每年对库区移民低保补助增加3000万元。同时,进一步完善库区城镇居民低保收入核定制度,直补到人的后期扶持资金不纳入低保收入核定范围,放宽移民生产安置费抵扣个人收入的政策制度。

(四)调整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一是扩大移民后期扶持对象。建议以1992年长江委对库区淹没实物指标调查时所登记确定的移民对象进行规划的动迁人口为基数,再加上孤岛处理增加的搬迁人口、规划调整增加的占地移民人口、移民外迁政策调整增加的移民人口、实施计划超规划人口、地质灾害防治搬迁避让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占地搬迁人口、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占地搬迁人口等,实行全覆盖(扣除包括公务员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

二是提高移民后期扶持标准。现行每个移民每年380元的后期扶持标准,力度偏弱,尚不能解决基本生活。建议比照四川瀑布沟电站的后扶标准,按每人每年600元计提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基金。

三是延长移民后期扶持年限。将后期扶持期限由延长到15年,起止年限为到2020年。

四是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方式。原则上对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占地移民、进镇安置的农村移民、地灾治理和水环境治理搬迁的农村移民直补到人;对城镇移民的后期扶持,以特困

救助、养老补助、技能培训、上学资助、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由区县统筹;对外迁移民享受后期扶持调整政策,出市外迁移民由接收省市制定具体方案,出县市内外迁移民与后靠农村移民实行同样的直补到人政策。并将、差额1.85亿元全额补齐。(五)调整完善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政策

一是延长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年限。建议国家将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年限延长到2020年。

二是适当扩大基金支持范畴,调整支持比例和方式。包括:第一,建议对融资困难、急需扶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同时给予产业发展基金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支持模式,并扩大投资补助资金比重,同时,将产业发展基金按60:40安排投资补助与贷款贴息。第二、建议参照国债资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补助政策,将产业基金对旅游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补助比例由最高20%提高到50%以上。第三,建议对库区重点产业园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范畴。第四,建议将库区重点支柱产业项目纳入产业基金支持范畴,对于产业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规模以及产业基金支持额等不作硬性限制,而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给予适当安排。

(六)调整完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

一是加大对三峡库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议中央以财政转移支付额为基数,每年保持20%的增幅。

二是调整完善三峡电站税收分配政策。建议中央将三峡电站实现的增值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返还库区的政策延续到2020年。同时,从起对三峡电站实现的企业所得税也比照现行增值税的管理模式、分配比例和办法,由重庆市、湖北省与中央共享。

三是放大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在三峡库区延长执行5—,并对三峡库区符合重点支持产业方向的内外资企业以及符合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五类基础产业条件的内外资企业,给予“五免五减半”(即前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于库区贫困区县和移民量大的区县,建议国家在今后5年内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继续对其因税收减免而引起的财政减收给予补助。同时,比照民族自治地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授权重庆市人民政府核准对库区企业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四是加大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建议中央将重庆库区未用完的进口物资减免关税余额留给重庆库区继续使,将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开发性移民建设项目,将自用物资范围扩大到市场物资、生产性原材料,并将期限延长到。同时,建议比照国家鼓励类产业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和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中西部优势产业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免税政策,对库区企业进口自用物资实行直接的免税政策,减少政策认定成本。同时,出口退税地方财政承担部分全额由中央财政解决。

五是放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范畴。鉴于库区环境保护的特殊要求,建议在库区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中的废物从事所有的产品生产,其废弃物利用比例达到30%的,按现有政策增值税全免;废弃物利用比例达到25%的,可减半征收;利用比例达到20%的,可征收75%。同时,对企业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中的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减免所得税5年。

(七)调整完善对口支援政策

建议国务院根据三峡库区当前面临的新问题,确定对口支援的新重点,建立和完善对口支援工作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各部门、各对口支援省市每年帮扶的具体量化目标和任务,并实行目标考核。同时,建立全国500强企业和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对口支援库区制度,构筑政策导向机制。

四、建议国家和市里出台的新政策

破解库区产业空虚,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维护库区稳定,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和市里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一)恳请国家出台新的支持政策

针对库区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长远发展需求,建议国家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1.帮助库区培育发展环境,促进移民就业安置

移民生计和就业问题是当前库区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产业空虚是库区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而当前,库区产业发展面临着投资环境差、生态环保要求高、优势资源开发难、企业融资难、招商引资难、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等诸多困难和制约。为缓解库区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改善库区投资发展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库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1)从资源供给、投资摆布、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一是支持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建议国家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支持天然气这一库区特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帮助三峡库区培植天然气化工支柱产业。第一,在制定天然气利用政策时,充分考虑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的特殊情况,对三峡库区发展天然气化工实行特殊的区别产业政策。第二,建议国家在天然气产业项目核准上给予支持。尽快核准重庆长寿85万吨、万州60万吨甲醇项目和涪陵6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项目。第三,建议国家支持重庆库区建设石化产业项目,以形成石化与天然气化工产业的聚合优势。引导国外企业到库区投资建设聚碳酸酯和tdi项目;将中缅原油管道规划终点由昆明延至重庆;在重庆布局炼油乙烯项目。

二是支持库区对铝土矿、水能发电、煤电、水泥用灰岩等相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国家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产业准入政策,优先布局和审批此类项目。

三是支持库区旅游产业发展。对重庆库区30条、1437公里旅游公路以及18个旅游码头建设(总投资约84亿元)给予投资补助。

四是加大库区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库区有较为丰富的天然气、盐、煤、铁、粉石英等矿产资源,但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勘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大量资源线索尚待勘查,有效资源储量增加不足。为充分发挥三峡库区资源优势,增加可利用资源储量,建议国家安排矿产资源勘查经费,支持我市盐、煤、铁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五是支持库区创汇型产业发展。对库区生猪、柑橘、榨菜、纺织品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建立生产出口加工基地优先安排研发、技改贴息资金,并优先安排出口配额。

(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实行工业企业部分增值税返还政策。

建议对库区移民搬迁企业比照原“三线调迁企业”增值税返还政策(财税[]204号),以(或搬迁年)库区工业企业实现的增值税为基数,将其2015年前增值税增量中中央所得部分,通过先征后返的方式,全额返还给企业。同时,参照民政福利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办法,鼓励全市工业企业安置移民,对安置移民占职工总数50%以上的企业,全部返还增值税;对安置移民占职工总数30%以上未到50%的企业,减半征收增值税;对安置移民占职工总数30%以下的企业,按实际招收移民人数予以定额扣减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二是支持重庆实行增值税转型优先试点政策。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建议中央尽快将重庆纳入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城市,鼓励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能力,增强主城区企业支持库区发展生态型产业的能力。

三是对重庆市辖区内生产销售天然气实现的税收在重庆市征管和缴纳。直辖以后,重庆天然气产量已占川渝气田天然气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为此,建议中央设立重庆石油管理机构和中石油重庆油气田分

公司,在重庆独立纳税,其税收由重庆市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若机构问题一时不能解决,则建议中石油在渝的现有分支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其税收由重庆市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同时,建议中石油在渝企业实现的所得税按6:4的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共享,地方分享部分专项用于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四是建议对三峡库区企业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实行税收优惠。对2020年底以前到库区内投资新建或新购置生产经营房屋,免征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土地使用税5年;对库区迁建企业在2020年底以前免征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土地使用税5年;库区内现有企业进行厂房扩建,对扩建部分在2020年以前底免征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土地使用税5年。2020年底前,对三峡库区转让生产经营用房屋及其附着物产生的土地增值税予以免征。

五是豁免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企业历史欠税。在库区企业迁建过程中因生产经营困难历年来累积形成了各类欠税,建议中央对以前的欠税予以一次性豁免,以减轻企业负担。

(3)实行特殊的金融扶持政策。

一是在万州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三峡发展银行,为库区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二是解决地方金融机构库区淹没搬迁贷款损失。对库区农村信用社、万州商业银行淹没搬迁政策性贷款损失18.5亿元采取增发央行专项等额票据、剥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中央财政一次性拨付资金等方式,3—5年内足额兑付。同时,豁免5年所得税和营业税。

三是争取把三峡库区列为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综合试点区。设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社区民营银行和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探索发展本地民间金融资源的新途径。

四是建议国家根据库区的特殊区情,适度扩大库区区县金融机构的审批权限和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4)进一步优化库区发展环境。

一是予以用地审批倾斜政策。对库区用地计划实行单列并倾斜安排,对库区项目用地予以优先审批。同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央所得部分全额返还库区区县。

二是对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予以立项并安排专项资金。为进一步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市已编制完成了《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规划》和《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规划用4年时间,在我市库区区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9.25万公顷,新增加耕地7200公顷,建设高产稳产耕园地5.5万公顷,安置移民13.6万人,总投资概算29.3亿元。恳请国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尽快予以批准实施,并在国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中安排补助资金16.9亿元。

三是建议国家对库区电源建设、电力供给以及用电价格上给予支持。支持库区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将重庆核电站纳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将奉节、石柱火电厂列入优先建设项目,支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大对库区输变电设施及城乡电网改造的资金支持。落实“三峡电站投产后,应当优先安排三峡库区用电”的政策,实现以电扶贫。并实行每度电较上网电价低0.1元的价格优惠。

2.加快库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库区基础设施依然严重滞后,“瓶颈”制约远未缓解。为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平台,推进库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恳请国家加大对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一是把库区公路、铁路、港口码头、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相关专题规划,在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恳请国家将我市三峡库区“十一五”乡镇公路通畅改造工程建设规模由现有的4200公里增加到8000公里,将行政村通畅工程建设1.75万公里公路纳入“十一五”规划并适时启动,确保“十一五”期末库区村级公路硬(油)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40%;将巫溪至奉节高速公路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并给予资金补助6亿元;适时将“三环十射”高速公路规划中尚未启动的第三环,第九、十射及三联线项目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尽早实施重庆至湖北利川铁路、南川至涪陵铁路;尽快启动安康-张家界-常德铁路研究工作,并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加大对库区淹没码头复建工程、船舶标准化改造等港口码头基础设施补助力度,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将长江朱杨溪水利枢纽工程纳入“十一五”规划启动实施。大力支持库区旅游支线机场建设。

二是增加中央投入,提高基础设施资本金补助标准。建议将高速公路资本金补助标准提高到30%,乡镇公路通畅改造工程补助标准提高到80万元/公里,行政村通达工程补助标准提高到30万元/公里,行政村通畅工程按每公里30—50万元给予补助,库区港口码头建设按工程直接费的50%予以补助,对船舶标准化改造给予9亿元国家补助,对三峡库区旅游公路建设项目给予50%资本金补助。同时,恢复保留每年安排三峡库区水利专项资金,将其额度由1亿元增加到2亿元,按移民综合淹没损失比例分配安排到重庆市与湖北省,并对大中型水利工程给予60%的资本金补助。

3.进一步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

受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方式、社会承受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确保库区生态安全和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促进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受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库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维护运行经费筹集难度大,资金缺口大。据初步统计,库区建成投运的18座污水处理厂亏损1.67亿元,预计亏损2.3亿元。到,我市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将全部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污水、垃圾规模将分别达到225万吨和10596吨,污水处理年运行费用将达9.53亿元,垃圾处理年运行费用将达2.48亿元。即使按我市提高标准后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征收到位,我市最多能征收污水处理费3.65亿元、垃圾处理费1.5亿元,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运行费缺口共计将达到6亿元以上。同时,为保证污水处理厂发挥设计功能,尚需改造和增设部分二级和三级集污管网投资13.3亿元,建设污泥处理中心,前尚需投资5.74亿元。但库区区县受财力所限无力筹资。建议国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三峡工程受益地区对三峡库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项基金,该基金可由四部分构成:三峡电站发电收益提取一部分资金;中央财政专项补助;三峡建设基金中提取一部分;国家对三峡工程受益地区征收的三峡库区生态补偿费。基金由国家统一安排,专项用于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解决污水、垃圾处理维护运行经费、污泥处理建设资金和管网建设资金缺口。

二是将三峡电站水资源费专项用于库区及长江上

游水利建设。建议国家对三峡电站征收的水资源费统一解缴财政部,由财政部按一定比例分配给重庆市、湖北省以及长江上游有关省市,专项用于库区及长江上游有关省市水源地保护、城乡饮水安全工程、重点水利工程和病险水库加固整治工程。三是尽快启动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峡水库工程建成后,水库沿岸145—175米水位间将形成以半年为周期、落差30米、面积超过440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并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建议国家协调有关部门抓紧编制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设立专项治理资金。当前要尽快落实三峡水库面积最大的开县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位调节坝工程的资金来源,避免水下施工。

四是解决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遗留问题。第一,提高搬迁避让项目补助标准,按照移民迁建补偿标准对地质灾害防治搬迁避让群众给予补偿。我市库区因地质灾害治理需要搬迁避让迁移的群众达7万多人,由于对这些群众的补助标准与三峡移民补偿标准不一致(二、三期地灾避让搬迁补偿标准与三峡移民补偿标准分别相差2万多元、1万多元),加上搬迁选址较差,道路、饮水等功能不配套,群众不满、抵触情绪较大,搬迁工作难以推进。因此,建议国家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搬迁避让群众(包括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而进行拆迁的群众)与库区移民同等对待,统一管理,按照移民补偿标准给予补偿,全额安排搬迁避让补助资金,同等享受移民后期扶持和其他相关政策,并将搬迁区域内的学校、工厂和企事业单位等一并纳入补偿范围。同时考虑险情发展和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建议国家在考虑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经费时,增加10%的预备费或调剂费,以保证搬迁避让顺利实施。

第二,解决“渝增项目”资金问题。在二期地质灾害防治中我市为抢险实施了万州区天生城危岩、忠县吊钟坝滑坡、石柱县垮岩脚滑坡等10个“渝增项目”。这10个项目属于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范畴,且经国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第五次联络员会议原则同意纳入二期规划。目前并未纳入三期地灾项目,一直也未安排资金,致使10个“渝增”项目的资金渠道至今未能落实。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我市“渝增项目”纳入库区三期地灾应急治理项目,安排解决治理资金11226万元。

五是扩大水污染项目投资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比例。鉴于我市财力薄弱,居民收入水平低,提高污水垃圾收费水平,推进污水垃圾产业化有一个过程,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库区水污染防治项目支持力度。第一,扩大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范围和投资补助比例。将集镇工业企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一并纳入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范围,并对集镇生活污染治理及河道清淤工程给予70%以上的投资补助,对生物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给予30%的投资补助,对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工业污染治理适当给予补助。第二,提高影响区水污染项目投资补助比例。按照库区首批水污染防治项目的补助政策,对我市纳入《规划》的影响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给予批准总投资70%以上的投资补助。第三,支持我市污染企业搬迁和工业污染治理。修编《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时将我市新增22个企业搬迁项目和88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纳入,并给予40%的投资补助。第四,加大船舶污染治理支持力度。建议采取分类处理的方式,对大型船舶强制性安装单船生活污染处理装置,国家对有关技术改造给予贷款贴息和税前还贷的政策支持。对承担单船装置困难的中小型船舶以及运载化学危险品船舶的洗舱,建设集中转岸处理设施与洗舱基地,建议国家给予70%的投资补助。

4.对库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予以特殊政策

一是加大对库区移民子女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为使移民长久稳定、断穷根,要大力支持库区移民子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库区移民子女高中阶段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按5年内普及率80%计算,需增2.8万学生,新增教育投入4.48亿元,建议国家补助80%资金。同时,加大对库区义务教育经费支持力度,建议中央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时,对库区区县给予单独对待,免除的学杂费、公用经费及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由中央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并从起提前扩大库区区县免费教科书覆盖面。

二是对库区职业教育项目给予支持。为增强库区移民的就业与自主创业能力,促进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市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移民技能培训基地。主要项目包括:1、重点建设高职学院2所,校均规模1.5万人,总投资3.5亿元;2、重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15所,其中部级示范中职学校2所,校均规模7000人,总投资约3亿元;3、在万州区建设两个市级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总投资约0.5亿元;4、依托现有职业院校,建设10个移民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总投资约1亿元。以上建设项目总投资8亿元,请求国家从中央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补助资金中给予2.1亿元资金支持。

三是加大对库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由于基础差、起点低、投入相对较小,库区尚有160个乡镇卫生院需要建设。按照每个乡镇卫生院1200平方米,单位造价800元/平方米计算,需要土建投资15360万元,每个乡镇卫生院配置设备20万元,需要设备投资3200万元,共计需要投资18560万元。恳请国家按照国家和地方7:3的比例,安排国家补助资金13000万元,地方配套5560万元。

四是支持库区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三峡库区15个区县共有行政村4992个,其中,无房村2639个,面积小(90平方米以下)、房屋破旧村735个,合计3374个,占总数的67.6%。我市选择了52个村开展了村级中心的试点工作,建设内容为一楼一场(篮球场),功能包括办公会议、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计卫、农经商贸服务等五个方面。按此模式,我们拟在“十一五”前三年重点解决三峡库区3374个村级中心的建设问题。按照每个村楼200平方米,单位造价400元/平方米,投资8万元;篮球场420平方米,投资2万元;配置按6.5万元/村计算(包括基本办公用品及家具3万元、党员远程教育设施1.2万元、计生卫生体育器械1.5万元、图书0.3万元、货架0.3万元),共需投资5.56亿元,其中土建3.37亿元,配置2.19亿元。建议对库区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实行一次全覆盖,优先在库区进行试点。恳请中央协调有关部门按土建10万元、配置6.5万元/村标准,给予60%的资金补助。”

五是支持库区文化设施建设。据调查,我市库区15个区县477个乡镇需要新建和改扩建文化站427个,按照平均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土建投资20万元,设备配置5万元(含文化信息基层服务点标准配置3万元,图书、音像等设备购置2万元)计算,共需投资1.07亿元;库区文化馆、图书馆迁建虽有移民补偿资金支持,但由于建设成本高而补偿标准偏低,库区17个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形成的资金缺口达0.14亿元。乡镇文化站建设所需资金与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资金缺口两项合计为1.21亿元。为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恳请国家按照国家和地方6:4的比例,

安排库区两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国家补助资金0.73亿元,地方配套0.48亿元。六是实施更为激励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为缓解库区人口压力,更加严格地控制库区人口增长,建议采取更为积极的奖励政策,提高奖励奖金额。

(二)建议市里出台的政策

库区大多数区县都属典型的吃饭财政,保工资、保稳定有较大压力,且政府债务负担沉重(据初步了解,政府性债务万州区达27.54亿元、巴南达15.5亿元、云阳达6.07亿元),发展举步维艰。为增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议市里加大对库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1.财政政策

(注:本课题中所涉及的国家和市里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市财政局未返馈意见。经与财政局联系,财政局表示二届九次全会的所有课题中涉及的财政税收政策,由财政局统一研究提出。)

一是建议市财政加大对库区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市财政转移支付额为基数,每年保持10-15%的增幅。

二是解决地方财政承担的淹没国有工矿企业职工安置资金。按照有关规定,三峡库区淹没关闭破产的国有工矿企业职工安置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移民预备费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40%、40%和20%,而市里规定地方财政承担的20%由区县财政承担,建议市里参照湖北省的做法,地方财政承担的20%资金统一由市级财政列支。

三是建立市级库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国家产业发展基金配套使用。

四是新增土地使用费返还。建议市里在库区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全部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予以返还。

2.税收政策

一是建议市里对库区新建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市级税收由财政全额返还,第三至第五年减半返还,增强企业起步发展能力。

二是建议对招用库区城镇移民的市内各类企业,参照市里确定的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减免政策执行。

三是建议对库区城镇移民从事个体经营的,按每人每年1.6万元的限额依次返还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六年。

3.金融政策

一是建立风险担保体系,构建库区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散机制。通过财政或市级国有融资平台与开发性金融机构共同出资20亿元,尽快组建三峡库区产业发展信用担保公司。

二是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强化库区金融调控机制。尽快落实对库区农信社的央行票据兑付,对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的项目资金,给予信用社开立结算帐户的平等权利。在库区有条件的区县优先组建库区农村合作银行。

4.土地政策

库区正处于大量基础设施的恢复性建设和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对用地需求较大,现有用地指标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建议市政府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分解建设用地指标和年度用地安排时,充分考虑库区的实际需要,优先安排库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以解决建设用地紧张问题。

5.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政策

一是建议市里在前全面完成库区中小学危房改造。

二是根据中央支持我市的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示范和重点职业学校建设等专项资金数额,建议市里对库区贫困区县按1:1的比例配套。

三是建议建立城镇教师轮流到库区贫困区县农村中小学任教制度,新聘教师应到农村村级小学任教2年以上,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四是建议推行中职、高职连读,加快培育高级技师。

五是建议市级财政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增量重点用于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补贴标准,并将农民工转移培训指标向库区倾斜。同时,对参训且经鉴定合格的农民初级技工或特殊工种免费发放技能证书,对中高等技工减半征收技能鉴定评审费。

6.强化市级对口帮扶机制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篇3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加强农产品产需调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总量平衡、结构合理。

(三)强化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强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生物质产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拟订有关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拟订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推进农业依法行政。

(二)承担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责任。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政策建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和承包纠纷仲裁管理工作;指导、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村民筹资筹劳管理工作;指导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指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

(三)指导全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组织落实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负责提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全市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出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项目建议,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拟订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提出农业产业保护性政策建议;组织拟订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规划,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拟订全市大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培育、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品牌。

(五)组织协调全市农业生产资料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对农作物种子(苗)、草种、种畜禽、农药、肥料、兽药、兽用生物制品、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依法对种子生产经营、兽药经营进行行政许可审批;监督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国家标准的实施;开展兽医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指导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安全监理。

(六)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动植物防疫和检疫体系建设;组织、监督对市内动植物(除森林、野生动物外)的防疫检疫工作,组织实施动植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组织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组织开展兽医医政、兽药药政工作;负责执业兽医的管理。

(七)组织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指导农用地、草原、宜农滩涂、宜农湿地以及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承担耕地及基本农田的质量检测和施肥指导服务工作;指导运用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八)拟订并实施全市农业生态建设规划,指导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指导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承担指导农业方面源污染治理有关工作;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指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

(九)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息,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指导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负责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

(十)负责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监测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开展相关农业统计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负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组织协调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十一)编制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发展规划,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实施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负责农业科技成果管理;组织引进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指导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十二)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参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农业农村人才专业技术资格和从业资格管理;归口管理农业系统各学会、协会及农民专业协会。

(十三)承担农业防灾减灾的责任。开展农业灾情监测调查,组织种子、化肥等救灾生产物资的储备和调拨,提出生产救灾资金的安排建议,组织实施紧急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

(十四)承办市政府农业涉外有关事务,开展农业方面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审查农业引进项目。

(十五)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农业局设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

(二)人事教育科

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指导全市农民和农业系统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全市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负责全市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承担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负责开展农业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农业引进项目的审查及承办有关农业涉外事务。

(三)综合科

拟订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指导实施;负责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及农业专项项目申报、监督检查和市级验收等工作;负责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及招商引资工作;指导全市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队伍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农业行政复议,组织行政应诉工作;负责农业和农村工作政策的综合调研与协调;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组织实施以种子、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为重点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负责对农资生产经营者的监管培训;负责农业宣传工作。

(四)种植业科

拟订全市种植业发展的政策、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及标准化生产工作;承担耕地质量检测和施肥指导服务工作;指导运用农艺、生物措施发展节水农业的相关工作;农情信息,牵头组织查灾、抗灾和救灾工作;承办市内进出境植物检疫的相关事宜;组织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普查;承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事宜;负责依法对种子生产、经营进行许可审批。

(五)畜牧科

编制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拟订产业发展政策;负责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种畜禽管理工作;负责饲草生产、饲料监督管理和饲料工业行业管理工作;负责草地资源保护、建设、利用和草原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动物防疫、检疫、医政、兽药及兽医器械监督管理;承担官方兽医、执业兽医管理工作;负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指导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标准化生产,负责畜牧技术培训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负责依法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经营进行许可审批。

(六)农机科

负责编制全市农业机械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有关农业机械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指导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承担全市农业机械化建设项目的初审、申报和立项实施中的管理协调工作;组织实施机械化农业生产;负责机械化作业质量监督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管理协调;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组织协调全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成人教育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七)农经科

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政策建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和承包纠纷仲裁管理;承担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工作;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财务、资产管理和审计工作;负责全市农民收入监测工作。

(八)产业化与市场信息科

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的调研、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指导农产品及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负责农业信息的管理与交流;负责农业政务信息报送及办公网络维护;负责农村能源环保工作;指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负责农业综合统计工作;负责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

负责拟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依法管理农业标准化生产;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和信息工作;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工作。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农业局机关行政编制43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总农艺师1名,科级领导职数13名(含监察室主任职数1名)。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篇4

2008年5月17日,省纪委召开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监督管理工作会,决定抽调省纪委省监察厅机关干部到省民政厅(省慈善总会)、省卫生厅、省红十字会、团省委、省总工会、省妇联现场监督检查捐赠款物接收、发放情况。

2008年5月30日,省纪委召开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工作会。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向81名社会监督员颁发聘用证书。

2008年6月4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发出《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四川省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的通知》,决定成立四川省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欧泽高担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省纪委、省监察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纪委、省监察厅。

2008年6月6日,中共四川省纪委发出《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关于严肃纪律确保抗震救灾安置阶段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通知》,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定要充分估计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监督职能,为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2008年6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发出《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暂停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项目审批的规定、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暂停办理一般性因公出国(境)审批的规定、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规定等十条重要意见。

2008年6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发出《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以加强对救灾捐赠款物的监督管理,保障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严肃处理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中的过错行为,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2008年6月23日,省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决定以省委巡视机构为基础组成6个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小组,分别承担6个重灾市(州)监督检查工作。

2008年6月30日,四川省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对省级部门(单位)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做好自查清理、规范台账、完善手续。并派出监察、审计工作组同时介入对各部门(单位)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察审计,以进一步加强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监督管理,确保全部用于灾区和受灾群众。

2008年6月30日,省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召开省级机关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严肃纪律,确保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2008年7月8日,中共四川省纪委印发《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关于对灾区安置住房建设工作开展效能监察的紧急通知》,把灾区安置住房建设作为当前抗震救灾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确保8月12日前基本解决过渡性住房安置问题。

2008年7月12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印发《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的意见》。为保障捐赠资金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省政府成立由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审计厅和省监察厅参加的指导协调机构,沟通相关工作信息,按恢复重建规划要求提出捐赠资金安排使用意见,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协调。

2008年7月25日,四川省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涉及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重要举报件督办工作的紧急通知》,以进一步加大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件的核查力度,尽快回应社会关注的问题,及时化解群众诉求。

2008年8月13日,省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在成都召开全省重灾乡(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会,研究进一步加强全省392个重灾乡(镇)救灾款物监管工作。

2008年8月15日,中共四川省纪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围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做好反腐倡廉宣教工作的意见》,以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和省纪委九届三次全会部署,扎实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宣传,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8月20日,省委办公厅印发《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百日工作情况的通报》,严格救灾款物的监管。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明确提出救灾物资发放“先群众后干部,先基层后机关”,“公告天下,取信于民”。出台《四川省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行政效能问责规定(试行)》,从重从快查处和公开曝光典型案件。查处涉及抗震救灾的违法违纪党员干部和有关人员143人。

2008年8月25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下发《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在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意见》,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对侵占、截留、挪用救灾资金物资及干预和插手灾后重建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的行为,要依纪依法从重从快处理。

2008年9月27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通报《刘奇葆、蒋巨峰同志在全省贯彻落实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认真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第39期)中指出:要及时制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纪律规定,加强救灾款物的监督管理,推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作扎实有效进行。

2008年10月22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通报《刘奇葆同志在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第48期)中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省委常委公开作出“五项廉政承诺”。要严格救灾物质的监管,公开征聘308名社会监管员,坚持公告天下、取信于民,做到廉洁救灾、阳光救灾。

2008年11月19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下发《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组建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的通知》,决定成立3个督导组负责不定期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督促检查;督促检查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决策部署的完成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反映灾后恢复重建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2008年11月21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通报《刘奇葆同志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第57期)中强调:灾后重建要加强督促检查,加快进度要用工作量来计算,限时完成,要注重效果、注重质量。不要一讲加快,萝卜快了不洗泥,出现质量问题也要负责。监察、审计、质检工作都要跟上,保证既快又好。

2008年12月18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政策落实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组长欧泽高同志在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政策落实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进一步部署和落实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既快又好、廉洁高效。

2008年12月18日―19日,省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在成都召开对口支援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座谈会。18个对口援建省(市)前方指挥部监督检查工作负责同志和6个重灾市(州)纪委监察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008年12月20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四川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政策落实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欧泽高、魏宏任组长,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审计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审计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外办、省环保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纪委省监察厅。

2008年12月28日,举办全省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工程建设监督检查培训会。6个重灾市(州)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组和87个监督工作组组长、各市(州)纪委分管领导参加培训。

2009年2月1日,由500人组成的全省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和灾后恢复重建监督检查工作组奔赴21个市州,又一次展开对全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2009年2月15日,中共四川省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成都开幕。会议总结了2008年工作,按照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部署了2009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欧泽高作工作报告。会议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一手抓抗震救灾款物监督检查,一手抓反腐倡廉建设整体推进,认真履职尽责,加强组织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强化监督检查,保障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顺利开展。

2009年2月17日,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政策落实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监督网络,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既快又好、廉洁高效。

2009年4月14日下午,四川省纪委监察厅在绵阳召开对口援建资金物资监管工作座谈会,援建方和受援地的监管人员齐聚一堂,商讨如何进一步加大监管合力,推进监管工作。

2009年4月23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发出《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的通知》

2009年4月24日,中共四川省委发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着力抓好《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着力加强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推进“两个加快”提供坚强保证。

2009年5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会,通报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情况。会上,四川省纪委常委苏梅介绍了对口支援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情况。

2009年6月10日,我省召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会议。会议指出,面对我省当前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多、资金大、时间紧、要求高的实际,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监管,确保中央和省委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廉政安全。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篇5

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国家储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强化战略保障、宏观调控和应对急需功能,增强防范抵御重大风险能力。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要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构建系统完整、协同高效、约束有力的统计监督体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反垄断监管,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针对一些平台企业存在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等突出问题,我们加大反垄断监管力度,依法查处有关平台企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稳步向好。

会议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国内和国际,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引导督促企业服从党的领导,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鼓励支持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制度等。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良好格局。要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要加强竞争法律制度和政策宣传培训,强化企业公平竞争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堵塞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能。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平台经济、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执法司法。要完善反垄断体制机制,充实反垄断监管力量。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国家储备顶层设计,深化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中央政府储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物资储存和调运基础设施网络,国家储备基础和实力不断增强,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我国是大国,必须具备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实力和应急能力。要统筹解决好“储什么”、“谁来储”、“怎么储”的问题,系统规划、科学优化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加快补齐补足关键品类物资短板。要加快健全统一的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健全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优化重要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分类分级落实储备责任,完善储备模式,创新储备管理机制。要完善战略储备市场调节机制,增强大宗商品储备和调节能力,更好发挥战略储备的稳定市场功能。要加大国家储备监管力度,发挥专业监管、行业监管、属地监管合力。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们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

会议强调,要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扩大环境容量的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强化法治保障,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要加强系统监管和全过程监管,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决不手软,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要注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体现差别化,不搞一刀切。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篇6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年度工作评议的日程安排,评议州畜牧局工作调查组在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国亮的带领下,于12月9日至12月18日,对州畜牧兽医局近两年来的工作,开展了评议调查。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及自身建设等内容,采取一听(听汇报)、二看(看现场)、三座谈(与干部职工、州人大代表等座谈)、四征求(征求州分管领导、纪检部门意见)的调查方法,对州畜牧兽医局的工作进行了评议调查。一是召开了州畜牧兽医局中层以上干部、离退休干部代表、二级单位负责人、县市畜牧兽医局长会议进行评议动员和测评;听取了州畜牧兽医局局长*关于近两年来全州畜牧兽医工作的情况报告,并分别与参会人员进行个别座谈。二是在州直分别召开了与畜牧兽医工作相关部门、服务对象代表及恩施、宣恩两县市在州直工作的州人大代表座谈会议,进行座谈和测评,并走访和征求了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和州纪检部门对州畜牧兽医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到恩施和宣恩两县市分别召开了州人大代表和分管领导会议,对州畜牧兽医局、财政局、卫生局、环保局工作进行了评议和测评。同时,又分别到两县市的畜牧、财政、卫生、环保局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对州直对口局进行评议和测评。四是参观了恩施市华硒生态农副产品工业园和凤凰山种猪场的生产和建设情况。并于12月22日,听取了其他三个评议调查组对建始、*、*、*、*、*等6县市畜牧工作评议调查的情况介绍。现将对州畜牧兽医局工作评议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两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州畜牧兽局是州政府承担全州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畜牧兽医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负责动物防疫、检疫、兽医、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等监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体系建设、生产发展等。

20*年以来,全州畜牧业在遭受了生猪蓝耳病的入侵、特大冰雪灾害和生猪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州畜牧业生产仍然获得了快速发展,20*年全州畜牧总产值46.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农业总产值的37%;预计20*年可望实现牧业总产值5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猪、牛、羊、禽出栏(笼)分别达445万头、6.9万头、45.2万只、1117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7%、38%、22.8%、70.5%;肉类总产量42.7万吨,同比增长26.9%。两年来,州畜牧兽医局在依法履职,推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科技兴牧,壮大畜牧产业。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生产发展,州畜牧兽医局在全州结合实施相关项目,落实惠牧政策,从改造栏圈、改良品种、扩大规模、科学喂养等方面,引导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20*年以来,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建议州政府先后召开了四个专题现场会议。一是在*召开了生猪养殖大户发展现场会议;二是在恩施召开了标准化、规模养殖新模式推广和建设市场主体现场会;三是在*召开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四是在*召开了标准化模式养殖现场会,推介该市建设万头养猪场和畜禽规模养殖的经验,研究和部署了相关工作。在标准化养殖方面,重点是结合本州实际,狠抓了小户连片型、小区连户型、大场大户带动型三种养殖小区规模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州已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150”模式大户552户,山羊“1235”模式大户417户,林下养鸡模式大户1800户、“猪沼x”模式大户64011户、家庭牧场3019户。在规模养殖上,重点抓了生产大县、大乡、大村、大户的发展,预计今年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的县市可达4个,5-10万头的乡镇20个、5000-10000头的村500个、50-5000头的大户10000个。在栏圈改造方面,重点抓了现代化养猪场的建设,达到圈内温度可控、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全进全出。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拉动,全州已建成标准化的万头养猪场8个,千头以上的122个,500头以上的499户。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淘汰了劣质种猪1900头;狠抓了优化的多元杂交组合的推广;加强了“三群一站”的建设。

(二)狠抓“龙头”培植,发挥辐射作用。为了发展壮大畜牧业生产和加工龙头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州及各县市畜牧部门,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落户我州办厂(场);二是帮助龙头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三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四是在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等,有力地促进了畜牧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如恩施市建成了九洲牧业公司、好又多华硒生态园、凤凰山种畜场、大旺牧业公司、翔盛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市多仁多公司年屠宰200万只家禽的自动化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土家牧业公司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已正式动工兴建。同时,各类市场流通主体逐步兴起,全州涌现牧业专业合作社80个。恩施市盛家坝乡桅杆堡牛交易市场,以翔盛牧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建设山地黄牛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形式,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

(三)狠抓疫病防控,确保产业安全。抓好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全州畜牧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也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安全。两年来,州畜牧兽医部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始终作为整个畜牧兽医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积极给政府当参谋,强化各级政府动物防疫的措施和目标责任。二是对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行动。三是加大对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的跟踪督办和检查。四是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全力果断处置。如去年的生猪蓝耳病发生后,果断采取措施,各地严格按照处置规范进行防控,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疫情得以控制和扑灭,并受到省里的好评。由于20*年的动物防疫工作动手早、抓得实,实现了上半年零疫情、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防控目标。

(四)狠抓依法监管,切实履行职责。在贯彻实施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方面,首先是加大了学习宣传贯彻力度。重点抓了畜牧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的学习贯彻。两年来,先后两次举办了有400多人参加的培训班,对乡镇技术人员和防检员普遍轮训了一次。第二,依法加大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一是狠抓了兽药饲料和畜禽产品抽样检查。20*年累计抽检兽药40批次,畜禽产品60余批次,合格率为95%;累计查处不合格蛋白饲料原料1.318吨、牛用浓缩饲料0.2吨、其他饲料16.38吨,涉案金额7.89万元;查处假劣注射液42963支、假劣兽药(粉剂、消毒液)5692公斤,涉案金额8.26万元;取缔无兽药经营许可证经营企业1个。从抽查的畜产品结果看,我州畜产品中未发现药物残留超标和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三是加快了无公害畜禽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工作。全州新增畜禽产地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16个。第三,加大了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州虽然已有12家肉类加工企业和21家饲料生产企业,年可屠宰加工生猪250万头和生产饲料6万吨。但多数规模不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如肉类加工企业,大都只是简单的屠宰和分割,未形成知名品牌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二)牧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草食畜牧业生产是我州的一大优势,虽然畜牧部门过去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猪的发展,草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动物防疫所需的设施设备及经费不能保证工作的需要。一是州、县、乡三级均缺乏应急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尤其村级冷链设施断档;二是防疫收费从2009年起停收后,防疫注射经费急需落实;三是防疫应激死亡赔偿太低(50斤赔40元),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四是应急疫苗储备经费不落实。

(四)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全系统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近十年州县市局未进一个新人,乡镇兽医人员50岁以上的占6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二是基层集体兽医人员待遇不落实,生活无保障,多数地方集体兽医养老保险未解决,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是我州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五)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缺乏手段。目前州及县市均没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场所和仪器设备,凡抽检均要送省里检测。

三、测评情况及总体评价

(一)测评情况。参加对州畜牧局工作测评的总人数为332人,满意票为3*票,占总测评人数的92.77%,基本满意23票,占6.89%,不满意3票,占0.8%。其中参评的州人大代表2*人,满意票188票,占90.4%,基本满意17票,占8.2%,不满意3票,占1.4%。

(二)总体评价。从评议调查总的情况看,两年来,州畜牧兽医局,紧紧围绕全州畜牧业的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围绕产业兴州战略,突破性地发展畜牧产业。特别是在争取和落实中央、省、州有关兴牧惠农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工作力度,创造了全州畜牧业发展“七超历史”的大好形势。二是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注重自身建设。现任领导班子是一个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求真务实、民主和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好班子。他们按照州委“两提高、两满意”的要求,坚持从教育入手,按制度办事,讲政治、顾大局,讲团结、守纪律,机关及系统形成了心齐、风正、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四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均能做到按时办理和回复,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畜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要做到有规划、有措施。要在解决饲草冬储上下功夫,在全州大力推广恩施市“1235”养羊模式和“12352”养牛模式。

(二)进一步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在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效益上做文章;在形成产业链,即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形式上下功夫。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在提高工艺水平、增加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上下力气。

(三)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把春秋两季普注和每月补针的防疫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要争取投入,改善防疫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三是要研究解决生猪防疫应激死亡赔偿过低而影响防疫不到位的问题;四是防疫收费取消后,要向政府争取尽快解决防疫所需经费,以利“春防”工作顺利进行。

(四)严格执法,加大畜禽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重点要加大动物屠宰检疫、兽药、饲料市场监管和畜禽产品市场监管的力度。

(五)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增强畜牧兽医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大对基层兽医人员技能的培训,改变目前多数兽医只会医猪的现象。二是逐步解决畜牧兽医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三是积极妥善解决集体兽医养老保险的问题。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篇7

>>“三无”船舶的危害及安全管理建议《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相关问题研究从船舶实际和中国船员特点阐述新的船舶垃圾管理模式iSm规则的实施对船舶消防的影响及其对策安检新规则实施后船舶安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论我国建筑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现状及建议船舶碰撞灯浮的原因浅析及对策建议按照《maRpoL73/78公约》附则Ⅴ2011年修正案船舶垃圾的管理实务城市生活垃圾及处理的几点建议论协调wto规则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立法iSm规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国外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管理规则及对我国的借鉴GSp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杭州垃圾分类调查及建议浅谈建筑垃圾现状分析及建议关于防治内河船舶垃圾污染设施的检查资产评估的项目化管理思想与意义及实施的对策建议长庆油田分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及几点建议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

[3]]孙志辉.重视海洋经略海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

[4]江彦桥.海洋船舶防污染技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

[6]潘晓峰.《maRpoL73/78公约》附则iV实施对策.水运管理,2009.12:31-33

[7]张彤斌,李国凯,于庆昌等.常用国际海事公约研究和应用.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篇8

会议指出,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彻底整改,关系到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一要切实把整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二要着力解决好民生领域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i要认真做好整改情况公开工作。四要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会议听取了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情况的汇报。审计表明,各项社会保障资金总体安全,基金运行平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为稳定公众消费预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各地正在组织整改。

会议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制度初建,下一阶段要全力加强规范化建设。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法规。二要健全运行机制。三要加强监督管理。

7月11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一)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二)创新流通方式。(三)提高保障能力。(四)提升信息化水平。(五)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六)规范市场秩序。(七)深化改革开放。(八)切实降低流通环节费用。(九)完善支持政策。(十)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会议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要求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为此,一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二要推动提高能效水平。三要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四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温家宝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

7月9日上午和10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来自研究机构、中外资企业的专家刘世锦、曹远征、华生、许小年、鲁政委、马骏、屈宏斌、周其仁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当前经济形势、下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重点发表了各自见解;来自汽车、投资、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新能源、房地产等领域的企业负责人胡茂元、王会生、刘强东、徐敏杰、曾鸣、施正荣、蒋卫平分别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运行情况,分析判断形势并提出政策建议。

温家宝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一一回应,与他们就有关问题深入交流。他说,广泛听取各方面不同意见,对中央正确判断形势,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温家宝说,稳增长首先要正确判断形势;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稳增长还要与财政、金融、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用改革的办法,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回良玉、王岐山,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参加了座谈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胡锦涛致贺信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致信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全体员工和离退休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胡锦涛希望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再创辉煌。

7月9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该馆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大会并为获得“学术成就与突出贡献奖”的4位文博界老专家颁奖。纪念大会前,李长春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纪念大会。

文化部部长蔡武主持了纪念大会。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专家代表孙机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馆长马丁·罗特作了发言。

“世界和平论坛”举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7月7日至8日,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协办的“世界和平论坛”在北京举行。“世界和平论坛”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高级别非官方国际安全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各方共赢:和平、安全、合作”。

国家副主席7日出席“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并以“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题致辞(全文见第113页)。

论坛主席唐家璇主持开幕式。论坛特邀嘉宾秘鲁前总统加西亚也在开幕式上致辞。

来自2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36个国家的驻华使节等中外来宾近500人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前,会见了出席论坛的秘鲁前总统加西亚、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俄罗斯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伊万诺夫、欧盟理事会前秘书长兼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等外国前政要。

加西亚代表与会各国前政要表示,论坛聚集各方智慧,共同探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长期以来始终奉行与各国友好和互利共赢的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参与者和保证者。中国越发展越有利于解决世界的问题,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论坛中,与会嘉宾围绕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国际安全合作方向、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等主题展开了探讨与讨论。

第七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会见与会代表

第七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于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信访事业第一线的全国广大信访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参加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参加会见并在会上讲话。

周永康提出5点工作要求:一要着力加强源头预防。二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三要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四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五要着力完善工作格局。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参加会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参加会见并主持会议。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参加会见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表彰了全国信访系统100个先进集体、100名先进工作者,分别授予305人全国信访系统优秀信访局长、优秀办信员、优秀接谈员、优秀督查员和优秀信访工作者称号,并向从事信访工作25年以上的信访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李长春会见与会代表并讲话

7月10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切会见与会代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文物工作者致以亲切慰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参加会见。

李长春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把文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大力支持和推动。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开发、管理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文物事业发展新局面。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篇9

摘要:本文通过对ipSec协议的探讨,通过windows2003中ipSec协议的应用实例进行ipSec协议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探讨,为网络安全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ipSec协议;网络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整个网络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在方便、快捷的使用网络时,网络所产生的安全隐患也在时时刻刻出现。一般来说,在确保网络安全性时基本上是通过安装网络设备、杀毒软件或者购买网络防火墙等方式。虽然这些方式可以较好的保障网络的安全,但是在安装时将产生大额的支出,一般或家庭用户是不愿意也不太能够所承担的。本文以window2003为例,对ipSec协议概念、ip安全策略设置、禁用协议、数据加密与身份验证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通过windows2003中ipSec协议的使用实例进行ipSec协议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一、ipSec协议概念

ipSec的全称是internetprotocolSecurity,其中文释义为internet协议安全性。是一种开放标准的框架结构,通过使用加密的安全服务以确保在internet协议(ip)网络上进行保密而安全的通讯。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保护ip数据包的内容,另外一点就是通过数据包筛选并实施受信任通讯来防御网络攻击。它通过端对端的安全性来提供主动的保护以防止专用网络与internet的攻击。在通信中,只有发送方和接收方才是唯一必须了解ipSec保护的计算机。在windowsXp和windowsServer2003家族中,ipSec提供了一种能力,以保护工作组、局域网计算机、域客户端和服务器、分支机构(物理上为远程机构)、extranet以及漫游客户端之间的通信。

二、ip安全策略设置

在“开始”中打开“运行”对话框,运行mmC打开控制台,从“文件”菜单中打开“添加/删除管理单元”,在打开对话框的独立”页框中点击“添加”命令按钮打开添加独立管理单元”对话框,从中选择“ip安全策略管理”,点击下方“添加”命令按钮打开“选择计算机或域”对话框,在此仅以本地计算机为例,选择“本地计算机”,点击下方“完成”命令按钮,依次点击“添加独立管理单元”对话框的“关闭”按钮关闭此对话框,点击“添加/删除管理单元”对话框的“确定”命令按钮返回控制台主界面,此时我们将会看到ip安全策略被添加到控制台的界面。在控制台中右键单击ip安全管理选择“创建ip安全策略”,打开ip安全策略创建向导,按照向导依次完成输入要创建的ip安全策略的名称、取消激活默认响应规则、取消编辑属性等操作来添加一条安全策略。此时我们将会看到右侧窗格显示已出新创建的ip安全策略。其中第一条是通过以上步骤新创建的安全策略,后三条是追加的默认安全策略。

三、禁用协议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创建一条禁止任何计算机ping本台计算机的安全策略,在右侧窗格中右键单击创建的策略,选择“属性”,打开安全策略属性对话框。

我们可以消掉下方“使用添加向导”选项后点击“添加”命令按钮,打开新规则属性对话框,各个页框中我们可以进行新规则内容的定义。对于我们要定义的禁止任何计算机ping本计算机的安全策略,我们在“ip筛选器列表”中点击“添加”命令按钮来定义ping命令的数据类型。

打开ip筛选器列表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筛选器列表名称,取消“使用添加向导”选项后点击“添加”命令按钮,打开筛选器属性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数据传输的方向,在此我们在源地址中选择“任何ip地址”,目标地址中选择“我的ip地址”。点击“协议”页框,在“选择协议类型”中选择“iCmp”协议(ping命令所使用的协议),依次点击确定返回“新规则属性”对话框。

在“新规则属性”对话框中选择“筛选器操作”页框.取消下方“使用添加向导”选项后单击“添加”命令按钮添加筛选操作。在打开的“新筛选器操作属性”对话框的“安全措施”页框中选择“阻止”选项,在“常规”页框中为定义的筛选器命名并添加描述,单击。确定”命令按钮返回“新规则属性”对话框,分别在“ip筛选器列表”和“筛选器操作”页框中选择新建的选项点击下方的“应用”命令按钮,然后单击“确定”命令按钮返回控制台,此时一条全新的ip安全策略已经定义完成,在控制台右侧窗格再次右键单击创建的安全策略,选择“指派”,那么新创建的安全策略会即刻生效,任何计算机再尝试ping本计算机时都会显示Requesttimeout(请求超时)信息。

四、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

新创建一条ip安全策略,其他相同操作在此不再累述。在“新规则属性”对话框的“筛选器操作”页框中点击“添加”命令按钮,打开“新筛选器操作属性”对话框,在“安全措施”页框中选择“协商安全”选项,然后点击“添加”命令按钮打开“新增安全措施”对话框。我们既可以仅保持数据完整性,也可以同时进行加密,在此我们选择“自定义”,然后点击“自定义”选项下的“设置”命令按钮打开“自定义安伞措施设置”对话框,在此可以进行加密算法和生成密钥间隔选项的定义,然后确定返回。然后同样“新规则属性”对话框中选择“身份验证”页框,在页框中点击“添加”命令按钮打开“身份验证方法”对话框,在此有三种验证方案,分别是:activeDirectory默认值(KerberosV5协议)、使用由此证书颁发机构(Ca)颁发的证书和使用此字符串(预共享密钥),前两种方案分别使用在域控制器环境下和有证书验证服务器环境下,因此在此使用第三种方案——预共享密钥,并在下面编辑框中输入用作密钥的字符串,依次确定关闭返回控制台。在另外一台要和本计算机通信的计算机上进行同样的配置,这样就能够保证两台计算机的通信是加了密的,并要进行身份验证成功后才能够进行通信。

五、小结

本文对ipSec协议概念、ip安全策略设置、禁用协议、数据加密与身份验证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通过windows2003中ipSec协议的使用实例进行了ipSec协议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通过应用表明文中ipSec协议的使用有效。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莫炜凌,田艾平.基于ipSec的数据包处理[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2(12)

[3]李泽光,郝莉,徐晖.ipSec安全体系与实施[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5(02)

[4]张莉.采用iKe协议提高ipSec安全性的应用[J].网络安全与技术,2011(7)

[5]盛后敏.使用ipsec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作者简介:

生物安全对策建议篇10

作为现代物流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装备业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支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物流装备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很多企业的销量下降、出口减少、利润下滑。面对物流业被列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发展契机,物流装备业如何振兴成为众多物流装备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

为了广泛听取企业意见,深入了解行业情况,为国家出台物流业振兴规划的实施细则提供决策参考及政策建议,2009年5月27日,《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社邀请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国内知名物流装备企业代表等近30人,在北京科技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物流装备业如何振兴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主持。与会代表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及企业对策、国家关于促进物流装备产业升级政策建议、国家关于促进物流装备出口的政策建议、关于促进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物流中心建设与技术装备升级的政策建议、关于促进物流企业技术进步的相关政策建议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与会企业普遍反映,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物流装备企业的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50%,特别是出口市场萎缩严重。

座谈会上,叉车企业代表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谢德安表示,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叉车市场发展,目前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司预计有近30%的业务下滑。同时,叉车企业还普遍面临产能过剩、劳工安置等问题。

货架和托盘行业的情况与叉车行业相似。出席座谈会的音飞、六维、鼎虎等几家货架企业老总纷纷提到了目前货架销售下降,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和无序化,企业生存压力很大。鼎虎公司总裁钱孝刚指出,“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消化产能是货架生产企业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与音飞、六维等老牌大型货架企业不同,鼎虎2007年才正式进入货架行业,主要生产和销售仓储货架,参与的项目规模多数都不大,客户群范围广泛,更能反映市场状况。与去年同期相比,鼎虎的货架订单也有26%的下滑,与此同时,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上海力卡塑料托盘制造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塑料托盘生产企业之一,该公司总经理胡文龙表示,在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需求萎缩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托盘行业的竞争已经达到了血拼的地步。为了拿到订单,各个托盘生产厂家不惜一再降低销售价格,基本上处于微利和无利时代。

在物流工程项目方面,虽然商业零售、烟草、医药等行业仍存在一定的物流系统建设需求,但系统集成商们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与去年同期相比,立体仓库项目下降了70%。”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祁庆民说。同时,在建项目受阻严重。据太原刚玉物流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笑介绍,今年以来,公司多个已经谈定的项目甚至已签订合同的项目延期或干脆取消。

对于目前的市场形势,中国物流技术协会理事长牟惟仲分析认为,从整个大环境来看,现在说中国经济复苏还为时过早。即使世界经济真的开始复苏,中国经济也不会立刻回暖。所以,金融危机对物流装备行业的影响不会很快过去。而祁庆民则从物流装备业本身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中国物流装备市场不会很快复苏的两个决定性因素。第一,物流装备不属于一线生产设备,物流工程也多是一些锦上添花的项目,因此当企业出现资金紧张时往往先砍掉物流工程建设项目。第二,中国的物流装备总体来看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大项目中缺乏竞争优势。

随机应变谋发展

然而,在不容乐观的市场环境下,机遇依然存在。

戴定一副会长强调,国家将物流列入+大产业振兴规划的目的,并不是发展壮大物流业这么简单,而是列入振兴规划的九大产业以及其他产业需要依靠现代物流的相关技术和管理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纵观全局,我国很多产业都处在调整与变革的前期,凡是分散的最终都要走向集约化。毋庸置疑,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引入将给整个社会和企业带来巨大价值。在此过程中,将会有一系列创新出现。比如:传统生产企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柔性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流变革的需求,如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生产流程、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等。一方面,传统的物流作业服务仍是主要需求;另一方面,以节约化、标准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专业物流服务将供不应求。

事实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后,基于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高科技、高效、环保的物流装备产品与解决方案。然而在中国,真正能帮助企业提升经营能力、转变增长方式的物流技术与装备提供商和服务商目前还很少,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对此,戴定一副会长建议,物流装备企业应更多地关注客户企业的物流转变、提升和集约化,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和专业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物流装备企业对此已经有所觉察,并通过一系列探索增强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胡文龙在谈到企业应对危机的心得时指出,力卡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塑料托盘制造技术的研发,不断增加产品类型,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力卡还提出服务创新、技术创新、装备创新、利润创新的目标,分别从提高售后服务、提高托盘技术含量、整合生产和模具、合理安排生产等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

作为专业的物流包装解决方案提供商,苏州良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荆辉指出,如果单纯从产品角度来看,物流容器的生产很简单,但是由于增加了物流服务理念,物流容器解决方案为应用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使这一貌似低端的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良才科技正是从物流包装容器的可重复循环利用认清了这一行业的价值与地位。荆辉认为,物流容器的发展应逐步趋向专业化、标准化、效率化,并提倡包装减资源化、轻量化以及可重复利用。为此。良才科技将努力做好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材料、包装废弃物绿色回收及利用三个方面工作。这些做法与提议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企业的充分肯定。

除了围绕产品及其应用下功夫,一些企业在发掘新的行业需求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据马笑介绍,虽然太原刚玉的经营活动受到很大影响,但是马笑认为“金

融危机可以倒闭一批企业,但不会倒闭一个行业”,因此开拓市场成为公司工作的重心。太原刚玉看好国家拉动内需型行业的发展,于2008年7月率先获得了铁道部的批文,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获得了10个铁路系统订单,现在正积极进入地铁行业。与此同时,公司加大宣传力度,并与国外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大力开拓冷库、防爆库等非常规的立体库市场。这些举措减轻了太原刚玉受到的不利影响。

围绕物流装备企业如何应对危机的问题,业内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牟惟仲认为,物流装备企业必须从发展角度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首先,可以尝试进行出口转内销,针对国内市场的应用特点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提供增值服务。其次,从整顿内部管理做起,树立品牌、保证质量、做好服务。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更快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

行业振兴需多方促成

物流装备业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产业,需要依托干其他行业的需求与发展。因此实现物流装备业的振兴并不是件容易事。国内著名物流专家、本刊主编、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吴清一认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于装备制造业产生的实际拉动作用并不明显,物流装备企业要想改变不被重视的现状,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形成行业意识和凝聚力,并在适宜的场合发出统一的呼声。引起各行业与政府部门的重视;

第二,要研究振兴规划中其他九大行业和物流振兴规划中的九大重点工程与物流装备的具体相关性,提出具体的要求、条件;

第三,在帮助客户做物流系统规划的同时,也要做好自身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系统创新等工作。

事实上,对于那些运作相对规范的物流装备企业而言,规范市场与行业发展的愿望已经十分迫切,特别是建立行业标准、规范物流工程项目招投标行为等方面的呼声更为强烈。座谈会上,上海十通储存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峥代表公司提出的关于促进货架行业升级的四点政策建议就颇具代表性:一是货架安全性不容忽视,建议政府考虑归口部门,进行货架行业整顿和管理;二是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以有资质的科研机构为主,借鉴货架国际标准,制定中国货架的行业标准;三是根据制定的标准,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货架生产商进行认证,特别是结构设计能力的认证和检验,提高货架行业的准入门槛;四是建立货架行业的长效监督机制,特别是对于原材料的以次充好进行严格监督和审核。这些建议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关注。

同时,一些企业代表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扶植培育优秀物流装备企业发展的力度,比如设立物流装备业振兴专项技术研究基金、制定物流产品和技术发展指南等,为物流装备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支持、指明方向。“我们希望有关协会能提供更多的物流发展政策、研究报告、统计数据等信息。”马笑道出了与会代表的共同心声。此外,不少企业代表还提议借助网站搜索引擎服务搭建物流装备的供需平台,促使整个物流装备供应链条上企业的合作。戴定一副会长也明确指出,龙头企业可以带动行业发展、优化市场建设,因此国家可以考虑扶持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发展,最终由其制定游戏规则,起到行业主导作用,逐步建立起行业规范和准入机制。

来自外部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如果物流装备企业自身建设跟不上,行业振兴必然无法实现。正如北京爱创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朝晖所说的那样:“在市场竞争不规范的情况下,只有创新才能给自己和客户带来更多的机会。”爱创公司就紧跟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趋势,积极拓展自动识别技术与解决方案在新兴行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而更多的企业则结合所处行业的特点,在服务中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据江苏六维物流设备实业公司董事长徐正林介绍,为应对当前的危机,公司努力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开展了“质量万里行”活动,通过回访老客户,查找其物流系统存在的隐患,及时帮助其解决问题;并与大客户联合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等。此举不仅使客户极为满意,也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声誉与一些新订单。

作为用户企业代表,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天狮集团的代表从需求方的角度为物流装备企业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其中包括:在产品方面,增强产品介绍资料的系统性;产品设计除了考虑客户当前要求的功能结构,还要替客户长远发展着想;主动从专业技术和行业经验出发,将专业技术与工艺、物流有效地结合,向客户传授设计和应用经验,消除或减小系统设计不合理的缺憾;致力于提供最佳的安全及高产保障,并不断降低设备的运作、维修成本;在做好产品研发升级的同时,着力于服务和管理创新。在物流系统建设方面,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提供适合的、可集成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物流装备业的发展也牵动着政府的心。据悉,国家科技部承担着物流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开发任务,科技部正在牵头制定物流技术装备业振兴规划,并将确定2009~2011年物流装备业发展的任务、目标、实施细则等内容。而工业与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杨志刚处长介绍,工信部正在加紧编制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并研究出台具体落实方案。

行业振兴的风向标

期待国家尽快出台促进行业振兴的各项配套措施无疑是与会企业最关心的话题。对此,戴定一副会长认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可以重点关注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融资租赁。开展租赁对大型物流装备的需求拉动作用明显,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建议有经验的企业能提供国内叉车租赁的试点案例,以便政府有关部门分析其中的利弊,为具体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二,重点创新工程,如,周转箱、托盘共用系统建设等带有基础性、系统性创新的重点工程,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这也要有具体方案的准备。

第三,行业监管。可以从安全、环保、节能等角度入手,制定有理有据、符合发展大方向的监管制度,建立起必要的行业准入、退出、认证制度,以及强制性的法规等,规范行业发展。

而对于企业关心的出口退税、汇率、信贷等问题,戴定一副会长强调,这些问题是许多行业共有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细化,最终如何解决将取决于政府的全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