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活中的创新思维十篇生活中的创新思维十篇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22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篇1

那么,在手工制作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活动环境,不拘泥于课堂教学,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如:在开展折纸教学活动中,可先在教室内布置好折纸环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用五颜六色的纸折出各种“蝴蝶”、“小青蛙”、“小金鱼”,还有“鸟的世界”等等,装饰在教室内。学生们说:“老师,我们的教室真漂亮!”“老师,快教我们折纸吧!”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折纸的愿望。事实证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创造性发展。

手工课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表现、自由创作。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学生在手工制作活动中,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并创设美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如问学生折出一架机关枪可用哪些材料(可用纸、剪刀等)。教师可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指导学生对一只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什么样?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教师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在分析小蝌蚪的形象时,可让学生背诵儿歌:小小蝌蚪水中游,细长尾巴圆圆头……。

三、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掌握手工技能。

学生动手操作是学习手工制作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自己进行操作时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因此,我尽可能改变教师为主导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索。例如:在制作布贴画时,我导入后,给学生分组分发示范品,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请已探索出来的学生做示范,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有的剪、有的拉、有的画、有的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再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恰当地使用各种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手工制作方法及技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制作树叶贴画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掌握制作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介绍制作方法,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制作技巧,进一步思考改进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篇2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创性能力培养学会生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又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现我就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文化课教学提倡以学为主的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动手为主,既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又要考虑课的安全性。

1.变“先扶”为“先放”

教师只有做到“先放”,即凡是学生能够观察思考、表达、操作、总结的,尽量让学生去做,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如教学《铁丝工艺品》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配套教材中的一根铁丝进行弯制,鼓励他们发明创造。

2.变“教”为“导”

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特别是学生遇到问题时,应给予指导帮助。例如《洗刷餐具和茶具》一课中洗刷盘子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上课开始,我没有介绍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而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后,直接提出问题:“谁能替工人师傅把这些盘子洗干净?”学生欢呼雀跃,恨不得立刻动手试一试。根据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我及时给予点拨指导:为什么你把水洒了出来?为什么你洗过的盘子还是油腻腻的?该怎么办?为什么你的盘子冲洗了好几遍还有泡沫?你是怎样把盘子洗干净的?你们小组洗得又快又干净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然后组织学生操作演示,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归纳具体操作方法。

3.变终结性评价为激励性全程评价

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操作过程中所表现的才能和付出的努力,并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如用点头、伸大拇指、欢迎、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表情进行激励性评价;如用“你真行”,“好样的”,“真棒”,“为你的聪明感到骄傲”,“脑瓜真灵活”,“抽时间你教教老师好吗?”等语言进行激励性评价,还可用“综合实践活动能手”、“点子博士”、“创意小明星”、“小老师”、“劳模”等称号激励学生。从而充分肯定成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操作能力。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除了这种方法外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在质疑中建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环境。凡是学生能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要由老师包办代替,对于学生回答不完全正确的,也不要急于纠正,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精神。比如:在《纸的种类》一课中,我在介绍纸的类型时,讲到牛粪纸,学生都笑了,他们很好奇。什么是牛粪纸?它是什么样的?它用来干什么的?制造它的原料是什么?这些问题统统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星期天自己找答案,并要求在下次上课时能带样品来。在课上创设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劳动再实践。巩固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质疑中探究提高创新能力。

三、在观察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知识。通过参观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老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更有效果。

教材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观察力。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四、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过年了,我家的窗花是我自己剪的”。当孩子向家人炫耀自己作品的同时,内心一定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教学“剪纸”一课,当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师生的思维都应大胆超越教材,大量搜集并欣赏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从十二生肖到春夏秋冬、从花鸟虫鱼到奇形异兽,这些精美的剪纸艺术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通过欣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一份精美的作品,用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创造一份新年的祝福。

五、在想象和拓展思维中培养创新能力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篇3

关键词:生活;课堂;原型;表象意识;数学规律

在许多人印象里,数学似乎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显得玄奥高深甚至是遥不可及。笔者听过这样的一节课堂,教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导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教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一、从生活走入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

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我校青苗杯学生朗诵”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67、9.99、9.96、9.85、9.85。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9是最高分,9.67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这些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带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学习气氛异常浓厚,以至于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

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弄清楚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等概念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在自己教室或生活环境的周围去寻找和1米、1分米或1厘米长度相近或相等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长度有了很高的热情,纷纷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展开广泛的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对长度的实际概念有了扎实的理解。

在学习测量周长时,为了给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让每个学生自带一片树叶。怎样来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呢?学生分小组讨论,热情高涨,最后小组讨论的结果:有用直尺围绕树叶的边量长度的;有用绳子量长度的;还有用线围绕树叶的边线来量的,方法不一。最后讨论的结果,用线围绕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周长的概念并对测量物体的周长方法有了深入的探讨。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展开激烈的讨论,小组里的学生还辩驳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接着我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新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篇4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的认知活动。思维通过对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以及大脑中的已存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判断等过程作出相应行为,界定为人的心理过程。针对创新思维,应该注重强调如何通过相应的思维过程作出创新行为。基于此,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六种思维形式来探讨创新思维的培养机制。集中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从现成的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答案。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过程中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方法。任何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都需要经过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到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循环反复过程。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创造问题解决过程主要是培养思维的发散意识及问题解决方法永远不只一个的思维习惯。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逻辑思维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思维基础。

逻辑思维有别于发散思想,强调问题解决中的唯一性,这个唯一性是建立在分析、判断、综合、对比等环环相扣的逻辑过程中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可以借助于数学问题或逻辑推理问题的反复训练来提高思维能力。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自由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有效组织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大量连接创新活动过程所需的基础素材。联想思维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训练的方式来有效培养。思维导图是运用图片、文字、线条等技巧,把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链接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想象思维是人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是创新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想象思维特别是创造型想象强调人如何通过加工、改造等方式创造出新的形象。所以想象思维的训练关注的是人的思维如何不受现有形象的限制,即可以通过大量的幻想想象来加以训练,如天马行空的臆想等。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或猜想,表现为“灵感”“顿悟”“预感”等。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深层加工,是一种突发的、跳跃的思维结果。直觉思维的培养首先强调人的知识系统及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次是能够捕捉到直觉并相信直觉的力量。人的思维是基于大脑的复杂过程,每个思维过程的产生或思维结果的出现都不仅依据单一的思维模式,而是不同思维模式间的协同配合。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更应该强调综合思考的发展路线。

二、创造心理的培养模式

创新是基于人的活动。在创新、创造过程中,人的心理行为的复杂性也势必会影响创新成果的产生。个体心理对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智力、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方面。智力因素取决于遗传和后天发展。在人的发展中,仅有2.5%左右的人具有先天的智力优势,95%左右的人居于智力的标准范围以内。所以,对于创新的智力培养来说,后天的培养也能够带来创新能力的提高。智力来源于大脑,具体来说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右脑。在后天培养中,可以通过大量的右脑活动来刺激右脑的活跃状态。如“右脑风暴”“右手操”、绘画、音乐、左右手协同活动等。兴趣反映出人的心理倾向。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强调兴趣的多元化发展。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更强调如何持久地投入一个兴趣爱好。从人的注意力分配来看,多元化的兴趣发展会分散人的注意力。特别是创新活动的过程往往是枯燥、重复、挫折的,如果兴趣多元就很难在创造的困境中坚持下去。因此,兴趣培养应该注重重点兴趣倾向的长效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于动机这个中介变量持续激发对某个兴趣倾向的坚持。意志,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人的创造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就需要个体做出决定、执行行为,去解决“怎么办”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因此,意志反应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拥有创新意志的个体能够不拘于传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当中大胆创新。创新意志的培养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挫折中不畏困难,自觉主动的加强自我锻炼。在发展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智力、兴趣、意志等因素仅仅只是个体人心理图式的几个部分。这些因素对创新能力发挥作用,还是要以人为基础,通过各心理因素的共同培养实现人的全面成长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

三、创新能力的毕生发展观

从人的身心发展模式来看,人从胚胎到死亡是身心毕生发展的。虽然创新活动是人的活动,但创新能力会随人的毕生发展而发生变化。有研究指出,创新活动的黄金年龄段为30岁至39岁,纵观毕生呈现的是倒U型发展曲线。在0到29岁,随着人的大脑的发育、生理的完善、行为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累积,开始表现出创新能力的上升发展趋势,并且也由无意识创新活动向有目的的创新活动改变。30到39岁,社会经验的丰富、社会资源的增加、成功的需要都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内外条件,为创新的黄金阶段打下了基础。40岁以后,虽然人的社会经验、知识体系在不断地增加和完善,但生理条件的制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脑功能及行动能力等,开始表现出创新能力的下滑趋势。因此,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应重点采用与之相对应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胚胎至青少年期,注重大脑优势的整合开发。从青年期至中年期,注重个体创新心理模式的培养。从中年期至老年期,应注重经验累积对创新的积极作用。依托各培养模式协调互助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毕生发展。

四、结语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思路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大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在快速发展中为观众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娱乐休闲活动,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丰富作用,但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广播电视编导需要加大创新力度,从人们实际生活角度出发,了解大众的需求,应用先进的创新手段促使广播电视编导制作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1]。关于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路构建方法和策略均需从实践分析中展开研究与探讨,以下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路构建要点总结。

1结合生活实践,加强素材搜集

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也属于艺术领域的工作,要打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连接,结合生活中的人与事,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进行正确而专业的定位,如此才能保证相关素材搜集符合主题。广播电视编导培养创新思维,需要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使其更具有生活方面的指导意义。在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中,要对生活有足够观察力,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仔细分析,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广播电视编导节目上进行适当改进和创新,以艺术化手段使节目内容更能与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2]。对于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广泛搜集素材,通过素材整理与加工提高广播电视编导创新力度。

2做好细节处理,注重艺术创作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对相关人员加强立体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培养,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过程中需要对节目编排进行精细加工、做好细节部分的处理,使其更真实地反映社会形态和基本风貌。在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中,由于思维模式固化,因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存在严重的思维定式问题,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和角度过于单一,往往因为某个细节部分处理不当,导致整体广播电视编导效果不理想[3]。因而,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强调细节完善和细节创新的重要性,在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的结合中,促使广播电视编导作品更具市场吸引力。

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就要对以往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进行积极改进,在相关问题的分析中重点探讨问题成因,并总结经验和技巧,促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和创意,广播电视编导也需要灵感和创意,在此过程中,创作人员要具有足够的艺术敏感性,对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人与事等要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从中发掘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话题内容。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中,对于新事物的发展规律要有足够的逻辑思辨能力,相关人员对某些创作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判断力,能够增强其对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的认识[4]。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需要将经验与灵感相结合,在编辑方法和创作方式上积极创新,在广播电视编导中,以经验为创作基础,以灵感为创作源泉,能够更好地在广播电视编导创作与人们精神文化产品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4结语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不仅具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还具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这也体现了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大大提高,基本生活需求层次有了较大提升。广播电视编导需要结合生活实践,应用创新性思维促使节目制作和安排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学习和借鉴,发掘自身潜在创新思维能力,结合编导经验和技巧,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促使自身能够不断提升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使创造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富有新意和创意,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促使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倩.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对电视节目质量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5(22):194.

[2]冯帆.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路构建[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189.

[3]郑营.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对电视节目质量的影响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1):166.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人的创造力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推陈出新的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与以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思想方法措施。对于教师来讲,要从本质上解决这种状况,就要在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教学中各个方面。教师在做这方面工作时,也要督促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计划,达到这一目的。

一、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

教材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学生思S的因素。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一文中,讲妈妈挖出箱子和科利亚挖不到匣子两个自然段,在理解时可引导学生对比着进行分折。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这里记录了科利亚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便是“这里一定有原因”的判断。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从中能够看出他非常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就能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思维训练。

二、鼓励质疑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有好几种好的方法为基础的,从不同的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向。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结出的硕果。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主要处理语言信息,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火花”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以前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的“题海式”的作业,使学生更多的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训练,往往忽略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六、在问题情境中培养,注重启发引导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点、异点、插图、引文、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想象质疑,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创造性思维来自生活与现实的需要,它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教师应把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向课堂外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自然中领悟,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延伸。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篇7

关键词:创新;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习惯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的核心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与规律,积极钻研、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的,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育,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数学教师的重任。在课堂上应该发扬课堂民主,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思维的敏捷性是智力活动的速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培养其正确迅速的解题和运算能力,以及在学习数学时积极地思考、迅速地判断,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的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到解题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思维敏捷性的训练。例如,在有理数运算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巧用运算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有理数算式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我们知道,数学上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应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可见,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为70°,求它的底角度数。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5°,求其他各角度数。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求其他各角。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n°,求其他各角。

经过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层层挖掘,可避免学生一见复杂问题就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窘境,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系统,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知识的效果。

此外一题多问可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求它的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

解完后再依次追问:

问1:若a为整数,求其取值。

问2:若a为奇数,求其取值。

问3:若a为偶数,且a<8,求其取值。

再次,教学中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补充条件,变化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发掘和再应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

3.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直观、形象、便捷。在几何教学中,通过几何图形的直观,注重对各种图形的表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除此之外,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介绍平均数的内容时,问学生:“在歌咏比赛中,所有评委亮分后,计参赛选手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利用了学生迫不及待想揭开生活之迷的心理。长期进行这方面训练,不仅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性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进行突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并在实践中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

以上只是笔者对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有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些浅见,仅供大家参考。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数学教学不仅可以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而数学课堂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壮大,是极其重要且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篇8

【关键词】创新型全面发展数学学科思维重要性如何培养

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思维培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活跃的思维是创造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如何把握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简介

所谓学科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索、分析和解答问题,提倡探讨与创新精神,当然也包括小发明创造。在中学,思维的创新性更多地表现在发现矛盾以后,把知识融汇贯通,以进攻的姿态,突破矛盾,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创造性数学思维的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是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方式方法或结果的新颖、独特,具有创造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我们的思维突破"定向""系统""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创造性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是指善于全面地分析问题,思路开阔,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探求。

数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是创新和数学思维的有机结合。

二、初中数学思维培养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种科学。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把握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拥有必备数学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而人们只有对该事物感兴趣,才能主动的思考而不厌。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才会快乐,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这样的状况也正是教师,家长,国家所期盼。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以下为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几点建议:

3、1"生活化"的数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用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描述出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接触、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这样学生便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

3、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其中设置问题情景,开启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窗户,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充分的把握,要本着求新、求活、求实、求精的原则,灵活地变换角度,能更好的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其思维始终处于自由创新的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发散思维产生成功的喜悦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善于思考问题的圣地。

3、3适度提问,培养学生敏捷思维能力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但实际上也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如果所提的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过难或过易、缺乏提问的方式等,这些不仅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还会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要适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3、4重视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能力

操作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操作活动,操作时手与眼协同活动,在动态中感知事理情节,又与大脑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有利于把外显活动内化为心智活动,十分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然而,很多教师简单地把动手操作中的"动"理解为动一动、摆一摆、做一做,而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操作活动。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相应的数学对象或数学概念的表征,就不可能发展真正的数学思维。因此,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相对于具体的实物操作活动,我们更应强调操作活动的内在化。用操作活化、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发挥它内在的数学价值。

四、结语

爱因斯坦说:"创造性原则寓于数学之中。"在数学教育方面,教师的职责不应该仅仅是呈现知识,更应该是进行思维教学。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创造出一套独有的思维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数学学科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强化语言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鸿志教育科学院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篇9

创造性思维既可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又可理解为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作为独立的认识阶段,创造性思维主要存在于认识的高级理性加工阶段,它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高级进程,又是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的最佳境界。它直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论思维或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基础,将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按照主体的内在目的的需要,把内在尺度运用到现实客体的尺度,以构建或创造出理想客体。作为渗透于整个意识过程巾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又存在于各种意识形式中,即既存在于感性认识活动之中,又存在于理性认识活动之中既存在于理性思维中,又存在于非理性思维中。因此,人的整个意识活动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创造性。

人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界生物进化和劳动实践双重作用的结果。与此相联系,创造性思维也根系于自然界的创造性的本性并起源于人的实践基。

首先,创造性思维是适应自然界的创造性的特性的产物。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与对象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的创造性的无限过程。自然界存在着无限事物演化的时间和空间,这使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大有用武之地。它可以使其结果既反映对象的既成状态,又反映对象的种种潜在可能性,在观念中建构多种可能世界。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符合宇宙规律的活动,其产生的结果是在现实的认识能力和给定的条件下,根据人的需要,把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结合起来,表现和实现自然界新的可能性,或把自然的可能性经人工组合或目标设计后形成新事物。

其次,社会实践是创造性思维产生和不断强化的现实基础。就可能性而言,人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物。人除了辩证法规定的发生、发展到灭亡的界限外,它永远也不会满足于某种已经获得的规定性。之所以如此,其精神动因就在于人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断产生创新知识来丰富人的本性,以便使人适应自然界的创造性的特性。然而,人的创造性思维就其产生和强化的现实基础而言,只能是社会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这是人这个存在物永远不能完成的根本原因。人作为社会活动的、实践的存在物,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再生产、再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态和新的特性与本质,包括再生产和再创造着创造性思维及其他思维的内容和能力。就是说,创造性思维虽是适应自然界创杂性的产物,有其产生的自然基础,然而,它又不是自然过程自发的产物,而是人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多重关系中,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而基于实践的创造性思维,又凭借着实践动力的不断强化,在反映世界的过程中,以各种符号形式创造出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的知识世界。自然界由于其本质和规律的支配,潜藏着表现其本质和规律的无限特殊形式的可能性。然而,这些特殊形式单纯靠自然界自身的进化,恐怕有的永远也变不成现实。因为产生这种特殊物质形态的条件非常复杂苛刻,很难恰巧促成。自然界正是通过人这个中介,凭借着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力量,才使自己的深刻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展现。试看今日人化自然的一切,到处都折射着人的创造性思维之光,凝聚着人的智能。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特征是创新性思维。它强调在思维过程中,勇于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不囿于常规束缚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性。创造是确立性的、革新性的,创造性思维是主体既有的知识、能力、天赋、洞察力、直觉能力等等向外部现实超越的过程,也是主体的鲜明个性“外化”的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往往是在破旧立新中进行的,而“破旧”又是为了“立新”。因而,创造性思维主要是以思维结果对原有知识有无超越,是否产生新观点、新知识作为判断标准的。当遵循固定的思路和程序反映对象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时,思维定势反而会束缚主体的思想,延滞间题的解决,使主体的思维活动陷入困境。创造性思维强调对现实的反思和再认识,通过全面地审查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而重新理解世界,并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种新奇、独特的认知方式,往往能别出心裁地对各种复杂的环境进行综合概括,产生出与常规思维不同的、新颖奇特的创造性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无论如何强调思维的创新性和方法的独特性都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必须以客观性作为它的根基,而不是与客观现实毫无关系的主观臆想,必须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人类今天凭借创造性思维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物质世界所蕴涵的,都有其客观基础,符合事物的本性和客观规律,都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既自由纵横,又不失理智既浮想联翩,又立足现实。总之,创造性思维一定要以客观现实世界的需要与发展作为“定向”的目标,并以实践去检验和调节目标。如此,才能使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进行而不至于陷入迷途。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篇10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维;原则;路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是薄弱环节,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对理论知识大多不敢批判和怀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面相似,差别只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少,思维呈现单向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基础,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思维训练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确定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见解。

2.层次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有区别地培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过程。

3.整体性原则。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性和综合功能。

4.量力性原则。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性材料,扩大知识经验,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不单纯依赖于人的智力,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比如,远大的成就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都对创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思维教学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首先从专业和思想上武装教师要牢记“学术无禁区。教学有规矩,宣传有纪律”,不要给学生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专业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处理好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关系。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务实创新思维基础。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灵活采用演讲、辩论会、讨论对话、专题论坛等方法使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教学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变思想政治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同样,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协作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如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大胆求证、善于讨论交流、自学探究、追求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