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学入门笔记十篇心理学入门笔记十篇

心理学入门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27

心理学入门笔记篇1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登门槛”效应巧用

一、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进行了一项实验,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他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该招牌很不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而那些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该研究证明了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化学是初三学生的起始学科,江苏省每年九月一日开学,第二年的六月十六日中考,上下两册书,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足十个月,如何让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上课效率至关重要。教师可借用“登门槛”效应引导学生迈入化学学科的大门。

二、巧用“登门槛”效应

(一)巧记课堂笔记,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

1.学记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不及墨。化学第一节课就要求学生记好笔记,没有准备笔记本的直接用学校发放的练习本。笔记要记两部分内容,因为教师的板书内容往往有正板书与副板书两类。其中正板书是教师课上的讲授要点,其内容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并保留到上课结束。副板书是课堂上教师临时发挥的内容,可以即写即擦。一般学生都会习惯性地记正板书内容。成绩好的学生有良好的记笔记习惯,学习缺乏恒心的学生往往在学期开始时记笔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记越记越少,甚至不记,接着就游离于课堂,学习兴趣逐渐丧失,最终沦落为学困生。现在的社会提倡节约资源,这在笔记中也能有所体现。学生记笔记一般都会顶左写,右边留有许多空白处,我们可让学生把它开拓成“副笔记”,记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化学符号、一个仪器名称或某个特殊现象,复习时“副笔记”能勾起学生对课堂的回忆,重现课堂情境。另外因学生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听、看、勤于笔记、思考等方面,所以课堂上学生易与教师产生共鸣。

2.查漏补缺。

新学期没多久,我就听到同组的老师抱怨,说许多学生听写过不了关,文字表达式、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全乱了,之前明确告之听写的内容,在他们的笔记本上居然找不到该记忆的内容。翻开学生的笔记本,还惊奇发现有少数学生将mgo记成了mgo,Cu(oH)Co记成Cu(oH)Co。化学是一门起始学科,显然这些学生还没登入化学的“门槛”,就已经被吓得不敢登门,更别谈兴趣的培养及化学素养的提高了。

开始时课堂笔记最好每周一查,查标注是否清晰,是否有漏记、记错的地方。这个工作要非常仔细,细到错别字的更改。如果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第一手学习资料都有误差,以后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凡是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几乎很难有笔记记得详细的,他们直接漏记甚至不记。每周一查,遇到问题用红笔标注,对于不会记笔记的学生老师要当面辅导,每周一清。任何一个调皮的孩子,只要他坚持在课堂上做正确的事,就能专心致志地跟着老师教学步骤走。鼓励孩子多记“副笔记”,字迹不求美观但求工整,不求详尽但求准确。对于笔记条理清晰的学生,老师以课堂投影的方式予以表扬,尤其表扬有问题能不断改进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得更好。

3.坚持笔记。

一节课45分钟,要求学生每分钟都全神关注、保持高度紧张是不现实的,适当给学生“无意注意”的空间,让学生适当放松是必要的,但是底线是必须记好笔记。教师在课堂上应将百分之九十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百分之十的注意力放在知识传授上。所以教师备课要十分充分,教学内容要熟烂于心,只有熟悉了教材和教法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学生,才能观察到学生的表情是思索的、微笑的、发呆的、痛苦的、瞌睡的还是专注于别处的,透过这些现象教师瞬间可以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调整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确保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转,才能真正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化学的奥秘,化学课堂才能永葆生机。

(二)及时归纳整理,培养良好的复习习惯。

1.布置作业要定量,忌笼统。

初三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大多数学生仍习惯于手写作业,加之学科多,有些学科作业量又偏多,笼统的复习作业往往流于形式。若学生没有及时复习,会使前面所学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每次检测成绩都不理想会直接导致他们丧失学化学的信心。所以复习也要定量,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检查的方式一般是默写。比如让学生复习初中常见的化学仪器,自己要能说出所有仪器的名称,并能正确书写,课堂上以默写的方式来检查。这样学生就不敢偷懒,而且不增加学生额外的学业负担,学生也易于操作。

2.化学实验要回忆,忌死记。

化学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实验既要让学生感到惊奇,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一节课安排的演示试验不宜过多,用保存下来的实验现象尽量延长学生观察的时间,把完整的装置放在教室的某个安全角落半天至一天。由于空间的限制,课堂上许多学生并不能完全观察到实验现象,这样能起到弥补的作用。只要条件允许,教材中的实验都要演示,让学生感到所有的实验内容都是真实的,实验现象可以借助于笔记能清晰地回忆出来,千万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否则只会消减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致。

3.所学知识要整理,忌懒惰。

初中化学教材的每一节每一章的内容,教师都要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帮助学生整理。如沪教版上册书第一章,学完后许多学生觉得乱,原因是他们没有及时归纳整理。这章一共三节内容,每一节标题都以具体问题形式给出的,其实学生只要把三个问题弄明白就行了。另外所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尽量以实物的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从学化学开始就构建实实在在的化学世界。再如学完氧气化学性质时,避免学生懒惰,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笔整理“剧烈氧化”的文字表达式和“缓慢氧化”的实例,这对氧气性质及其用途的巩固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学习能力必然会大大提高。

总之,在初三化学教学开始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个明确具体的力所能为的小要求,并帮助学生努力实践并实现,这样做定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心理学入门笔记篇2

1明确学习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错误”进行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几十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心理学入门笔记篇3

化学预习观察复习阅读

刚升入初三的同学,要增学一门新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10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

(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

(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

(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

(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三、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

四、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规武器”,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五、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六、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七、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

八、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心理学入门笔记篇4

关键词:笔记记录;意义;方法;合理利用

一、记录笔记的意义

在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记笔记。而且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会按照章节的顺序将要讲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理出来,形成系统性的同时也方便学生记忆。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已经省去了很多整理的麻烦。老师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系统去记忆知识点,从而达到扎实记忆的目的,尤其是数学。然而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生就算记忆力再好,也有忘记的时候,而真正忘记的知识点如果去教科书上找,那么只会找到最基本的公式以及简单讲解,这对于学生重新理解、重新记忆知识是不利的。这时候笔记就彰显出充分的作用。实际上,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重点讲解知识点以外,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等来为学生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可以直接应用到所学知识,对于学生充分、全面理解知识点大有裨益,学生在记录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这些内容。所以,笔记的意义就在此,可以时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回顾,学生不懂的或忘记的知识几乎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此外,学生亲笔记录过的笔记也会更加影响深刻,在回忆的时候也可以及时回想起来,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笔记的记录,更要明白记录笔记的真正目的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并且认真做好笔记。

二、记录笔记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在上学阶段都会记很多本笔记,而有些学生则选择不记笔记,而是向笔记记得好的学生借来,然后自行复印或抄写,这也是一种好方法,省去了自己记录的麻烦,上课可以更加专心地听讲。实际上,记笔记本身就是一门学问,需要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学会记录。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记笔记呢?有以下几个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选择性记录。刚刚升入小学的学生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要将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从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手忙脚乱。将老师说的话都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这样只会增加混乱,影响听课质量。学生真正需要做的是有选择地进行记录,老师说的非学术性语言没有必要记录,只需要将真正的知识点,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或者是技巧性的东西记录下来就好。而且笔记本身就应该是对课堂内容或教材知识的凝练,太多内容反而使笔记过于臃肿,这样复习的时候会在心理上造成比较大的压力。第二,以符号代替文字。上文已经提到,记笔记应该记的是真正精华的内容,而不应该是老师上课说的所有话和教材上的描述性文字,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要善于用符号来代替文字进行表述和记录。这里的符号不仅包括数学符号,还包括学生自己能够理解、有助于记忆的其他一切符号。这样也会使笔记更加精炼、简短,复习的时候也会更加集中。以上两个基本原则,小学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一定要牢记,掌握了记笔记的方法,便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愈发顺利。

三、对笔记的合理利用

通过以上内容介绍记笔记的意义和记笔记的具体原则或方法。而记得一本好的笔记的目的并不是彰显记笔记的能力和方法,而是为了切实帮助学生自身记忆知识点。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一点,有些时候很多知识之间是比较欠缺逻辑性的,所以学生在记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一点,也就是说笔记是要为我们学习和记忆数学知识点而服务,而不是为了图美观或条理而记录得自己看不懂,这样就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学生是笔记的主人,而非笔记的“附庸”,自己能看懂,能用得上的笔记就是好的笔记。所以,记录完不能就将其束之高阁,不再理会,而是要时常拿出来翻看,不用刻意去背,时常翻看就可以加深印象,而真正使知识在心中根深蒂固则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扎实记忆。

总而言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会记录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尝试。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占得先机,提高学习的效率。首先要明确记笔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才会真正地将记笔记重视起来。此外,还要学会科学记录笔记的方法,记关键,内容凝练,为自我服务等。最后,还要经常性地翻阅自己的笔记进行查看,巩固所学。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笔记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扬.谈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6):22.

心理学入门笔记篇5

移动平台的碰撞

统治主流市场的intel:intelSnB平台已经全面占据主流移动平台产品,其核芯显卡(GmaHD3000)以自身优异性能完全改变了集显笔记本在用户心中的鸡肋形象,在nViDia双显技术的帮助下,很好地取得了性能与续航时间的平衡,对于购机预算在4000元以上的用户来说,intelSnB平台是很不错的选择。

走性价比路线的amD:相比intelSnB平台在主流移动市场的强势,amD则依靠apU平台在低功耗的便携机上表现抢眼,相对于intelatom和CULV平台来说,amDapU平台产品分别在性能和价格上占据优势,而Danube(多瑙河)平台产品则依靠较低的售价与intel争夺入门级市场。

一起去流浪

eeepC1215B

推荐理由:apU平台的华硕eeepC1215B采用amDontarioC-50处理器、2GBDDR3内存、320GB硬盘及amDRadeonHD6250整合显卡,12.1英寸屏幕、1.46kg重量及8小时续航时间的设计让用户获得优秀便携性,而巧克力键盘、HDmi+VGa接口细节也为产品操控性和扩展性提供了保障。eeeDocking、USB3.0、Bluetooth3.0等元素则有效提升了整机附加值。

适用人群:看重产品便携性,以在线视频播放、网络浏览等互联网内容消费应用为主的用户群。

核心英雄

华硕a43e

推荐理由:六色金属炫彩外壳满足年轻用户群张扬个性的需要,分岛式键盘和iceCool酷凉散热解决方案保障长时间使用笔记本时依旧能获得舒适操控体验。14英寸的a43ei241SJ-SL笔记本配备了intelCorei3-2310m处理器和2GBDDR3内存,核心显卡intelHDGraphics3000可轻松满足流畅运行《英雄联盟》类网络游戏的需要。

适用人群:预算有限,以日常学习、网络浏览及普通网络游戏应用为主的入门级用户群。

价格决定有无

戴尔inspiron灵越m501R

推荐理由:15.6英寸屏幕带来宽广视觉体验,宽敞的机身空间保障用户能获得良好的输入体验。金属拉丝掌托和曜石黑、孔雀蓝、浅莲红、蕃茄红四色炫彩外观则赋予了产品时尚、高贵的气息。amD速龙Ⅱp360处理器、2GBDDR3内存、整合HD4250显示核心的配置可满足入门级用户所需,而可定制配置和电话、网络等多种销售渠道也为用户购买提供了便利。

适用人群:预算较低且以学习、影音播放及简单Q版游戏等日常应用为主的用户群。

全能型选手

aceraspire4750G

心理学入门笔记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操作重要性

在笔者每一年担任的教学课程中都少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笔者也得到了一些经验和启示。如下是笔者这几年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理论与上机操作需要互相结合、要讲究同步

按照课程表的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每周共四节课程。其中两节是理论,两节是上机操作。也就是说,上完理论课接着的就是上机操作课。所以,我们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或者是在每周备课的时候,甚至是在上理论课的时候,都必须时刻保证所上的理论内容要使紧接着的上机操作课有所操作,而不能在上了两节理论课之后的上机操作课上学生什么操作内容也没有。在理论课中,不但要讲授理论的内容,也要讲授一些需动手操作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浪费上机操作课程的时间。

总地来说,就是我们不能够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目录的内容按“部”就“搬”的来教学,而是应该根据课程安排、学生学习情况、学习内容的侧重点等实际情况来调配好理论与上机操作课程,这样才会得到“教”而“学”,“学”就“会”的效果。

二、要重视计算机的入门基础,即注重指法(英文打字)、字根、五笔输入法的练习

首先,指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今后字根、五笔打字的效果和速度,还关系到今后学计算机的应用操作效果和组合键的正确使用。其次,字根的熟练与否是掌握五笔输入法的关键,不会字根就不会打五笔。再次,五笔打字与以后文本录入或学计算机的其他操作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汉字输入法是不只五笔输入这一种,但是相比较之下输入速度最快的还是五笔输入法。所以说,我们不可以对基础入门调以轻心。

三、要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恒心

练指法对同学们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很枯燥无味的事情,练来练去无非就是这二十六个字母和一些标点符号,同学们刚开始也不知道练这指法有什么用。很快,他们就厌烦不想练习了,在那里做些和课程完全无关的事情,或者干脆就坐着。那么,首先我们就要让同学们知道练指法的重要性,要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练指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次,就是要鼓励同学多练、勤练。老师应该尽量更换指法练习的应用软件,练习的时候还可以找一些具有娱乐性的练习(如吃苹果打英文字或调皮地鼠打英文字母等等的软件)来调动同学们练习指法的积极性,尽量驱走他们枯燥无味的心理,锻炼他们不烦、不厌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甚至可以找几个同学一起进行指法比赛或者用指法游戏来测试他们的速度,借以打消他们的厌烦情绪并提高他们的兴致。总之,要学好计算机,必须要持之以恒,要多上机,多动手,保持一种恒心。

四、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练习

我发现大部分的老师教授同学们五笔字根的时候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字根表。我不主张同学们背字根,我不支持学习计算机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我主张的是:同学们应该通过打字根的方法来记字根。根据字根分布规律去打字根,很快地就会把字根牢牢地记住了,然后再多打多练就会很快熟练字根。我为什么不主张背字根,而是主张把字根硬打熟呢?因为,背字根有以下几个弊端:首先,就算你已把字根背得滚瓜烂熟,如果隔了一段时间不打字,也不背字根,那么,很快就会把字根完全忘记掉,那样又需要重新背字根。其次,把字根背熟的话在打字的时候要一边打字,一边反复一句又一句地背字根,每背一句字根又要想这句字根中是否包含了需要的字根在里面。背字根时要花时间,想字根时也要花时间,总地算下来花的时间就会更多,打字速度也就慢下来了。再次,字根口诀中的字根并不齐全,口诀中字根只是包含着一部分简单、易见的字根,还有一小部分少见,但是一些经常用的字根,口诀中根本就没有的,所以说背字根是不能全面熟练掌握字根的。

但是打字根就不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要打熟字根很难很难,所以刚开始就退缩了。其实不然,字根的分布也有规律的。只要你掌握规律,根据字根分布规律一次、二次、三次……多次地反复练习之后,很快地就可以把字根打熟了。而且只要你一旦把字根打熟之后,那字根就会永远牢牢地记在你的脑中,熟在你的手上。打字的时候只要你一看到字或字根,一分一秒都不用想你就可以马上顺手的打出来。另外打熟字根的优点就在于:越打越熟,越打越快。这就是我主张同学们多动手、多练习的原因和好处。

其实,对于计算机其它任何的操作也同样需要多动手练习,计算机关键是在于多用、多练。用得多了,操作得多了,不会的也就会了,不熟的也就熟了。

五、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同学们新操作、新知识点的时候,能举例的尽量要举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教学”,而且要尽可能举一些与周边生活或某工作行业中常见的贴近例子,尽量的要让同学们知道知识点的用途,可以用在哪里,是用在生活中还是用在某行业中,及其具体用法,那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某些懒惰、不爱学习,哄不了,也诱导不了的同学,必要的时候老师的也可以给这些同学施加一些压力。

要想学好计算机的各门技术、要想在计算机技术行业发展的话,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关键。

以上就是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与学习。

参考文献:

心理学入门笔记篇7

关键词:笔记;小说;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语言提炼

笔记类图书的内容庞杂,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政治、文学艺术、欣赏评论等无所不包。在这些类似“一堆乱麻”般的内容之中,笔记图书兼录传奇或类似小说的包含叙事性成分的作品的现象则不可避免,这也是“笔记小说”被人们提出和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清代王士祯《香祖笔记》不论被归类为“历史琐闻类笔记”“野史笔记”,还是“史料笔记”,其作为一部笔记类作品无可厚非。但是《香祖笔记》中的某些人物轶闻和异物志怪故事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语言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小说艺术审美性,不同于一般随手记录简短片段,应属于明清文言小说的研究范围。

一、丰富的人物形象

在《香祖笔记》的某些故事和轶闻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述不仅只是单纯的写实记录,而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有意的描绘,刻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如,卷一“抵诃引文”一文:

昔予与故友汪钝翁在京师,钝翁好抵诃人,前辈自钱公牧翁而下无得免者,后进以诗文请质,亦元恕词。予每劝之。故友计甫草东尝序门人汪蚊门(懋麟)集云:“钝翁性急,不能容物,意所不可,虽百贲育不能掩其口也。其所称述于当世人物之众,不能数人焉。阮亭性和易宽简,好奖引气类,然以诗文投遏者必与尽言其得失,不少宽假。”

这则文字的中心人物为汪钝翁,其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喜欢去指责批评他人文章的人物形象。对于这一人物的描述,作者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提出其“抵诃”的特点,而是有意地运用了多种方法去突出这一特点,使汪钝翁的形象跃然于纸上。首先,作者提出汪钝翁“好抵诃”之特点。那么,其程度有多深呢?作者在其后写道:“前辈自钱公牧翁而下无得免者。”即从前辈文人钱牧翁开始算,没有一个人不被汪钝翁批评的。甚至于后辈的文人用诗文向他请教,他也没有一句好听的话。同时,作者又加一句“予每劝之”。这说明作者是经常劝说汪钝翁的,但是,其隐含的意思是汪钝翁根本不听作者的劝解,仍然一意孤行。其次,作者引用了汪蚊门对汪钝翁的评价,认为汪钝翁性格急躁,容不下错误,就算是战国勇士孟贲和夏育都阻挡不了他去指责批评别人。这给汪钝翁的形象又加入了性急、不为、秉直直言的特点。这样一来,通过多种手段,汪钝翁这个喜欢批评人,刚愎自用,不听劝解,但是却是心如明镜、不为强权的人物形象就变得栩栩如生,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

又如,卷二“吴六奇”一文:

海盐孝廉查伊璜继佐,祟相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茗,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入春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耶!”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逸,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曰:“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外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吴六奇生性豪放、不拘小节,虽然落魄,但心中却存大智慧的铁丐形象。首先,作者对吴六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外貌描写。如,“貌殊异”“无酒容”“衣以絮衣”“露肘跣行”等,突出了吴六奇作为一个乞丐的落魄,但又隐含了吴六奇的酒量大、不畏寒冷的英雄之气。其次,作者还通过对继佐和吴六奇之间的对话的描写,来对吴六奇的形象进行了刻画。如继佐问其衣服在哪里,吴六奇答“入春不须此,已付酒家矣”,即到春天不需要衣服,已经在酒家里拿来付账了。充分展示了吴六奇的落魄与洒脱。又如继佐问其为何成为乞丐,吴六奇答“少好博逸,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即说自己年少时败其家产,以至沦为乞丐。但昔日有才能的人都不免乞讨生活,自己也不以此为耻。这里展现了吴六奇在生活大起大落中反思了自己的坦然。同时,还展现出吴六奇独特的理性思维,并暗自将自己也比作“贤人”的自信。

由此可见,在《香祖笔记》的某些故事和轶闻中,作者是有意识地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虽然多数只是寥寥数语,但是,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并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其形象。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是《香祖笔记》不同于零碎记载,而是拥有一定小说价值的艺术体现。

二、曲婉的故事情节

《香祖笔记》中的某些故事和轶闻虽然短小,但是其情节环环相扣,曲折有致,较为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其中卷二“武林女子”一文:

武林女子王倩玉,貌甚美而工诗词,已字人矣,悦其中表沈生声而越礼焉。母家讼于官,杭守戈断离,鬻子驻防旗下。沈百方赎归,复为沈生一女而死。

这一则轶闻记叙了武林女子王倩玉不顾礼教,与其中表沈生相恋的故事。这不仅仅只是一则简单的记载,其中隐含了作者对这一故事的有意的情节设置。首先,作者提到王倩玉“已字人矣”,“字人”就是已经许配给他人之意。作者为何要提出这一事实?从情节设置的角度来看,这是启示下文,为接下来的内容作铺垫的一种手法。其次,当王倩玉被“母家讼于官”,接受惩罚之后,其沈生则“百方赎归”。这体现出沈生为了赎回王玉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故事的情节在此又有了一个大的转折。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有意加工。开始的背景介绍可以算作故事开头,从王倩玉被“母家讼于官”到被“百方赎归”,可以算作故事的高潮部分。而这个故事的结局,则是王倩玉被赎回,为沈生生了一个女儿之后死去。由此可见,《武林女子》这一则故事虽然是作者所听闻的一个传闻。但是,在对这一个故事进行记叙的时候,作者是有意地对其情节进行了安排。这绝不是一种随意的僵化誊抄,而是一种有意的安排和提炼。

又如,卷三“息壤”一文:

荆州南门有息壤,其来旧矣,上有石记云:“犯之颇致雷雨。”康熙元年,荆州大旱,州人请掘息壤出南门外堤上。掘不数尺,有状若屋,而露其脊者。再下尺许,启屋而人,见一物正方,上锐下广,非土非木,亦非金石,有文如古篆,土人云:“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大雨,历四十徐日,江水泛溢,决万城堤,几坏城。

这则文字讲述了荆人挖息壤以治大旱,最后使江洪泛滥的故事。首先,息壤是指一种能够无限生长,可以用来阻塞洪水的土壤。荆州遇到大旱,想到用息壤,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又为什么会造成江洪泛滥的结果呢?作者在故事的开始就专门提到了荆州南门的石头上“犯之颇致雷雨”的记载,即触犯了息壤就要招致雷雨袭击。这一句话的提出使故事的结局有了较为充分的证据,是作者在故事开篇就为读者所留下的悬念,使读者读后恍然大悟,感觉理所应当。其次,寻找息壤的情节也体现了作者的刻意安排。若只是机械性记载,在寻的过程完全可以一笔带过。但是,作者却用了三个阶段来对其进行阶段性的描写。先是“掘不数尺”,然后“再下尺许”,最后发现息壤,“急掩之”。层次错落有致,一步一步地将读者引入情境,这体现了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有意安排,绝非一般的随意记载。

由此可见,《香祖笔记》对某些故事这并不是对所听所见的一种机械化记载,其中也包含了作者的某些主观的意象和有意的提炼,可以说是《香祖笔记》中小说故事的艺术性体现。

三、精简的语言艺术

《香祖笔记》的某些故事和轶闻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平实,而是有效地将语言的艺术调集起来,展现出古朴简练、含蓄凝练的语言之美。

首先,作者引用了一些诗文来深化故事内容,提升故事的审美性。如上文所提到的“武林女子”一则。在故事叙述完之后,作者还引用了王倩玉写给沈生的一阙《长相思》,其文如下:

见时羞,别时愁,百转千回不自由,教奴怎罢休。懒梳头,怯凝眸,明月光中上小楼,思君枫叶秋。

这一阕词充分表达了王倩玉对沈生的爱恋之情,虽是违背礼教,但作者也不得不承认其“才绘亦尤物”。诗词的运用,不仅大大增加了“武林女子”这一则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使王倩玉这一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同时,含蓄凝练的语言把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让人顿生感慨,为“武林女子”的故事增添了些许唯美的伤感,提升了整个故事的艺术性,令人读之不甚感叹。

其次,作者在记叙事件、描写人物之时,对用词有较为精心的挑选。上文所引的“息壤”一文中,当挖掘息壤之人挖到息壤时,其人“急掩之”。作者运用了“急”这一字,使挖掘之人的慌张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在“吴六奇”一文中,当吴六奇道出自己为何成为乞丐的原因,并发出“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的观点之后,继佐的反应是“遽起捉其臂曰:‘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一个“遽起”,一个“捉”,体现出了继佐急切、兴奋,以及佩服的心情。又如,在《香祖笔记》卷五中的一则有关戚纶“纵徒”的故事中,戚纶在春节左右放囚徒回家过年祭祖,囚徒感谢他的恩德,“皆及期而还,无敢后者”。“皆”暗示出戚纶施政的范围广,对他感恩的囚徒数量多。“无敢”则体现出戚纶的威望之大,没有人敢不回牢房。这两个词的选用,不仅侧面丰富了戚纶的人物形象,也使得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再次,作者运用一些修辞的手法,在某些故事和轶闻中对某些现象、景物等进行了有意的描写。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审美效果。如,在“息壤”故事中,当人们不顾石头上的警告而去挖掘息壤,所带来的后果真与石头上的一样,即“犯之颇致雷雨”。那么,这个惩罚的实际效果如何呢?作者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描述,即“其夜大雨,历四十徐日,江水泛溢,决万城堤,几坏城”。大雨连续了四十几天,使得江水泛滥,冲垮了提防,几乎毁坏了城邑。这样较为细致的描写渲染了灾难之中的恐怖气氛,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使故事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由此可见,在《香祖笔记》中的一些故事和轶闻里,作者通过引用诗文、遣词炼字、运用修辞等方法来对故事进行有意的锻炼。这些语言上的提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完整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同时,也提升了整个作品的艺术性,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对于一般的着重于真实性的随笔记录,这样的故事则更接近于艺术的创造。

综上所述,在《香祖笔记》的某些轶闻中,作者从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和语言提炼等方面着手,记述了大量丰富的小说故事。这些故事虽存于笔记类小说之中,但其拥有的小说艺术价值不可忽略。在笔记类图书的研究整理过程中,这一类故事不同于一般笔记内容,难以与小说划清界限,应属于明清小说的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1]张海珊.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m].上海书店,1999.

[2]陶敏.“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J].文学遗产,2003(2).

[3]刘叶秋.历记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心理学入门笔记篇8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精品源自地理科

摘要:书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书法教育大都是靠老师的经验,缺乏科学的总结和引导,严重制约该学科的发展。在书法教育中引入心理学理论,建立符合心理规律的、系统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书法教育模式,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文章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对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书法学习心理学技能心理机制

书法教育,包含技能教育、艺术教育、情操教育等多方面的内涵。近年来,书法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学界重视。但较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书法练习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至于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心理机制,学术界还少有论及。书法,或称书道,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称之为“法”或“道”,说明其同时又是技能(技巧)性极强的艺术。技能的形成,是书法充分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实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笔者拟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书法教学实践,对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一、书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规律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

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传统意义上的临摹一般包括摹、临、背三个阶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红、双钩、单钩等等;临主要指对临,传统的书法教学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将方格切分,让学生容易掌握笔画、偏旁的位置,最终达到去格临写的水平。当然,对临并不一定要用笔写在纸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读帖来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无不可学,汉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识其形,手亦从之。”背指背临,或者称为“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和神态写出来,即使手中无笔,也能将所习之字的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脑海中放映。摹、临、背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对笔画的识记,而对临则主要是训练对间架结构、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识记。这种识记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背临实际上就是对前期摹写和对临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再认。类似背临的这种“尝试回忆”是强化加深记忆更有效的办法。所以,临摹的三个阶段是不断稳定和深化的记忆过程,它们对记忆力的训练各有侧重,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通过摹、临、背的记忆训练,使学

习者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比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水平。学习者一旦能建立起记忆表象与运笔写字的联系,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再省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线形的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书法艺术语言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笔阵图〉后》中,曾经详细描述创作前的心理活动过程:“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有些书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写成作品给学生临摹的方法去应付各种比赛和展览,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很难进行独立创作。

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历代书论中也有不少关于书法教育的论述,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零散,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继承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层面。这些总结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的论述,但也有不尽合理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被应用到书法教学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艺术试论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精品源自地理科

语文学刊.2001(4).

心理学入门笔记篇9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为此,笔者在此谈几点自己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做法,仅供同行们参考、补充和指正。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

(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

(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

(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

(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

(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脖和“多发脖,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9.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

心理学入门笔记篇10

关键词:书法学习心理学技能心理机制

书法教育,包含技能教育、艺术教育、情操教育等多方面的内涵。近年来,书法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学界重视。但较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书法练习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至于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心理机制,学术界还少有论及。书法,或称书道,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称之为“法”或“道”,说明其同时又是技能(技巧)性极强的艺术。技能的形成,是书法充分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实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笔者拟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书法教学实践,对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一、书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规律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

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传统意义上的临摹一般包括摹、临、背三个阶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红、双钩、单钩等等;临主要指对临,传统的书法教学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将方格切分,让学生容易掌握笔画、偏旁的位置,最终达到去格临写的水平。当然,对临并不一定要用笔写在纸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读帖来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无不可学,汉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识其形,手亦从之。”背指背临,或者称为“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和神态写出来,即使手中无笔,也能将所习之字的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脑海中放映。摹、临、背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对笔画的识记,而对临则主要是训练对间架结构、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识记。这种识记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背临实际上就是对前期摹写和对临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再认。类似背临的这种“尝试回忆”是强化加深记忆更有效的办法。所以,临摹的三个阶段是不断稳定和深化的记忆过程,它们对记忆力的训练各有侧重,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通过摹、临、背的记忆训练,使学习者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比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水平。学习者一旦能建立起记忆表象与运笔写字的联系,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再省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线形的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书法艺术语言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笔阵图〉后》中,曾经详细描述创作前的心理活动过程:“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有些书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写成作品给学生临摹的方法去应付各种比赛和展览,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很难进行独立创作。

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历代书论中也有不少关于书法教育的论述,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零散,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继承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层面。这些总结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的论述,但也有不尽合理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被应用到书法教学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张桂光.书法教程.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

[3]于魁荣.儿童书法生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1991(6)

[4]陈振濂.书法教育学.西泠印社,1992.

[5]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6]胡三元.从模仿到创造——浅谈书法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语文学刊.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