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十篇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十篇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00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趣味课堂技工院校语文

学生以学习为乐事,既能提高效率,还能加深理解。探讨技校语文“趣味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一、技工院校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传统语文课是“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多实践少。虽穿插练习,但只是“做题――讲解”,方法单一,内容脱离实际且无趣,学生兴趣不浓。

2.教师教学模式单调

传统语文课教学模式为“课文讲解――知识点讲授――习题练习”的单向循环。教师在课堂中是知识的权威和象征,学生只是教学的合作者、课堂的咨询者和观察者。

3.教学质量水平不高

传统语文课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缺乏课堂实践。而技校生普遍文化知识差,对书本知识没兴趣,导致教师满腔热情教、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习的不良局面。

二、“趣味课堂”概述

1.“趣味课堂”的定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趣味”是“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趣味课堂”指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愉悦、快乐的教学方式。

2.“趣味课堂”的特点

(1)体验性。

“趣味课堂”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使用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而不是“纸上谈兵”。

(2)愉悦性。

“趣味课堂”让学生由“静坐着听”转变为“动起来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与同学分享成果,体验由成功带来的愉悦。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被动接受”,而是充满趣味性与愉悦性的“主动出击”。

(3)创造性。

“趣味课堂”将教学的关注点由“知识”变为“学生”,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自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自行寻找问题的答案,或与小组成员合作寻求解决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3.“趣味课堂”的打造措施

(1)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构建“趣味课堂”,教师要注意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魅力。首先,要学会幽默。幽默风趣是智慧的表现,也让学生更易记住知识。其次,可适当引入流行用语,以此拉近师生的距离。如讲授求职信的“自我介绍”时,引入“陈欧体”,让学生分析、对比、模仿。此外,教师也应注意体态语言,用表情、手势传递信息。

(2)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熟悉化。

打造“趣味课堂”,教师要从课本中走出来,走进生活中去。如讲授条据,可列举新闻事例,让学生掌握借条涉及金额要大写、还款后要回收等知识点。此外,也可设置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讲授应聘时,可模拟面试现场,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3)善于设置与运用直观教学。

直观化的教学是趣味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更易理解知识。如讲授介绍工艺流程时,可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脑中建立清晰的认知构架。讲授歌词两首时,播放歌曲mV,通过影像、音乐的直观欣赏,让学生感悟歌词,并学会其写作手法。

三、“趣味课堂”在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的应用感受

探索“趣味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好“课前”“课中”“课后”三关,做到“三个结合”。

1.课前要注重“备学生”与“备教法”相结合

课前“备学生”与“备教法”同样重要。学生性格不同,班级氛围也有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活泼的班级增加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的使用,活跃氛围。若是文静的班级,多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合作完成项目,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2.课中要注重“引导”与“解惑”相结合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一人独揽”。要注重在“解惑”上强化“引导”,利用生生、师生互动环节,调动课堂气氛。在分组时,让水平不同的学生合理搭配,并控制在5至7人一组,防止部分成员偷懒,不主动发言。上课时,适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随机应变调整教学策略。

3.课后要注重“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相结合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而“趣味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故“教学反思”需与“学生反馈”相结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思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运用是否得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反思优化教学策略,以求更佳的教学效果。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趣味课堂;实践

一、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重视,甚至很多师生对于语文的认识存在巨大的偏差,认为语文学不学没什么区别,反正考试也不会出现答不上、交白卷的情况。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处于随意性之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很多学校的语文课课堂氛围不足,都是由教师先主讲二十分钟的新课内容,其余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行看书。

二是高中语文课本中古文、文言文、诗歌体裁的内容居多,而现代白话文和散文等自由的体裁较少,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语文的教学更是长期处于主抓古诗和古文上,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感觉特别枯燥无聊。

三是对于语文科目的考试题目,除了一些有固定答案的填空、选择、古文默写等基础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外,阅读、作文等都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且随着客观试题在整个卷面成绩当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小,主观性试题的分值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把自身学习和复习的精力转移到数学、文综或者理综上面。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也就长期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角色之中。总之,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予以重视才行。

二、高中语文趣味课堂开展的意义和重要性

1.趣味课堂教学形式,有助于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其枯燥性和单一性,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不丰富,能够吸收和获取的知识不多。而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很多的与课程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课本上屈原的作品《离骚》时,可以采用诗歌朗诵的形式,或者以话剧表演的形式加深大家的印象。可以将作品中的文字通俗地翻译出来,让大家理解,了解诗人屈原当时的写作背景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加深对这篇作品的理解,甚至多年以后也不会忘记。这样学生的记忆就不再吃力,也就达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提升了教学质量。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很多其他内容,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灵活地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形式,鼓励大家参与。

2.趣味课堂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在每天紧张的高中各个科目的学习之中,学生的思想长期处在一个紧绷的状态,而语文科目自身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活跃整体的学习氛围。高中语文教学采取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了教师的被动状态,更好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互动交流,可以改善学生的疲劳状态,改善原有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本来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思想,对于同样的作品各抒己见,保持每个人独到的见解,鼓励大家用自己的眼睛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脑袋重新思考问题,有自己的逻辑思想和判断角度。采用趣味课堂的教学形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有助于每位学生个性的舒展,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才有可能学到真正对自身以后的人格发展有意义的知识和内容,从而促进语文课堂不仅仅只局限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记忆上,也就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内容。

3.趣味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

因为课堂的定位是趣味教学,因此课堂的趣味性要充分展现出来,它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高度凝练、简洁而且富有幽默性,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果总是做那么几个游戏,或者总是那么几套思路,学生也就慢慢失去原有的好奇心。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积极寻求独有的创新模式。而长时间的大脑思维活动,也会促进学生养成动脑的习惯,并且培养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思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能力也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面,使学生的身上散发出一种人文情怀和气质,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真正适应学习型社会,实现高中阶段的总体教学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篇3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趣味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初中化学教材安排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验证性的实验内容上比较平淡,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趣味实验教学不失为一种谋求新教学方法的好思路。因为它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中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试验和勤于思考的思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把实验趣味化,给学生以激励、唤醒和鼓舞,给课堂以生命和活力。

一、充分利用瑰丽多变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课堂上演示一些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开始上第一、二节化学课时,增做“烧不坏的手绢”、“无中生有”、“水中生火”、“两棒相遇冒白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其次满足学生动手的愿望,在“做化学”中获得成就感,刚开始学化学时,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不熟练,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且提供完整实验方案的小实验。例如“巧点蜡烛”“清水变色”“灼烧葡萄糖”“点燃镁条”等简单小实验,虽然是“照方抓药”,但学生初次动手做化学实验,实验中的现象让他们在课堂上欢呼起来,实验中即使是一点小小的成功也会让他们兴奋不已。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小实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为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变换实验名称,增加实验趣味性

多应用于知识介绍性的演示实验上,这类实验一般是为了介绍物质的性质,通过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所产生的现象,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尽管对于实验本身,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变换实验名称,使实验达到趣味化的目的。例如,指示剂和酸碱的反应,将“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改为“我变我变我变变变”或“摇身多变”;普通的置换反应,将实验名称由“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改为“红色警戒”。上述实验内容没有变化,只是在实验名称上做文章,仅仅是名称改一改,却能为实验增添一份乐趣。

三、替换实验材料,增加实验趣味性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中,有一个非常简单而有趣的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如果有的时候一时寻不来合适的手帕或者棉布,在实验室中通常也会用纱布代替。但是如果改为“烧不坏的钞票”,相对于“手帕”或“棉布”,“钞票”显然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实验材料稍加改动,“趣味”立即凸现出来。

四、与生活结合,增加实验趣味性

通过化学实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还有助于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的主动探究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例如,“铁铮铮的食物――再现食品中的铁粉”,以生活中补铁的食品做原材料,通过检验食物中的铁元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延伸到补锌食品、补钙食品等的检验上;学习原电池时,引导学生自制原电池使电器发声;“辨别米酒与高粱”实质是利用重铬酸钾与酒精的反应,通过颜色的变化判断酒精浓度的大小;利用鸡蛋做演示半透膜性质的“返老还童的蛋”、利用氢氧化镁和盐酸的反应说明医疗上“中和胃酸消除胃痛”的原理等。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多媒体教学应用策略兴趣全感官

多媒体教学以其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和感官接受多元性等特质而倍受教师们青睐,以其受到英语教师的推崇。英语课是一门语言教学课程,而语言的教学极具丰富性,语言不仅仅存在用于表现客观事物名称,还用于表现客观事物状态、过程及抽象的存在。这些丰富的内容有时用语句解释就没有用关系结构性图片、绘声绘色的过程短片等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效果更好。

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其强烈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注意力,增添学习英语的兴趣,消除英语学习的障碍心理;其简单明了的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句意以及英语世界殊的文化表征;其感官接受多元性的展开,有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对教师及多媒体传递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吸收和消化。

1.兴趣先行,但单纯迎合趣味性不可行

趣味先行,并不表现为单纯地仅为迎合趣味性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先行”的倡导源自于对原始的在多媒体应用于教学领域之前的单调而乏味的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观。尤其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难于呈现的教学内容。如较长的故事性课文的教学过程,常见为先单词释义和学习,然后逐字句翻译讲解。这样将课文内容的学习拉得很长,且对整体故事性把握欠缺,过于疏通故事内容的前因后果又增加时间的消耗,且往往喧宾夺主,影响教学重点内容的讲解。教师不妨花些时间和心思,将故事性课文内容制作成为FLaSH动画,以趣味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短短几分钟时间,就能够将故事的大意和过程交待清楚,在动画中,将相关重点教学及提纲挈领的语句融入动画当中。节省了逐句翻译解释的时间,学生根据有趣的动画短片所呈现的意思,能够很容易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即有趣又实用。

很显然,根据我们的举例,可以看出为增强趣味性的多媒体教学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真正需要的基础上的。单纯迎合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会使破坏课堂教学的严肃性,不利于教师主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张弛状态,花费过多精力去管理过于兴奋的课堂秩序。如导入新课前师生口语对话时,不应该应用多媒体来展示图片或者作为交谈对话的媒介。这样的师生对话应以自由的、生活化的口语会话方式进入,而并不可为了引起学生新奇和只为让学生觉得好玩,使用多媒体教学。

2.积极应用,但以应用为目的不可取

诚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需要应用多媒体教学应该积极倡导。但不应该产生这样的思想:凡是使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就是优质的,反之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学就是低劣的。导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以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出发点,而以多媒体应用为目的。多媒体的使用目的一定是从课堂教学的真正需要为出发点的,使用多媒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够帮助解决其它教学法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就使用,反之就不使用。

比如说在音标教学中,教师亲自指导示范及要领的讲解和操作,对于学生吸收效果而言就高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教师音标教学时,是可以行进的,多媒体设备却固定位置不变。当学生远距离接收的声音信息辨识度较低时,教师可以行走到学生身边去示范指导。

3.调动全感官接收,但过度应用不科学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调动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打开学生全感官接受信息的优点。有利就有弊,利弊会辩证地统一于事物之中,往往一些优点同时也是缺点,不加以合理利用就会得不偿失。至于如何利用使之成为优点,如何运用使之成为缺点,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弊端也很多。

过度使用多媒体会致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被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会减少。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直观性,但长期地、过度地、直观地主导生活和学习,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下降。使大脑思维活动频率降低,不利于初中生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趣味思考题;理论力学;应用

理论力学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力学课程中涉及到的基础概念及基本原理众多,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在理论力学课程学习中,学生对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理解会出现差异,甚至会出现一些理解错误。错误概念的形成是有根源的,特别是一些错误概念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生印象深刻,如果仅按理论力学教材进行课程教学,不触动学生原有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误解,学生似懂非懂,虽然能够正确回答某些问题,但一遇到复杂的情况,仍然不能正确回答,所以要纠正错误。实践表明,在理论力学教学中趣味思考题是纠正学生理解错误的一种有效手段。

1趣味思考题的作用

趣味思考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运用知识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当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时,趣味思考题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联想,实现知识、能力的同步发展。

1)通过趣味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一种有序的思维,也是解理论力学习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它贯穿于解理论力学习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地学会推理,是学好其它学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必需的。充分利用思维训练题中的思考题,是落实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利途径。

2)趣味思考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力学建模能力。传统的理论力学教学,直接使用力学模型讲授基础理论的应用,缺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成力学模型的环节,与工程应用脱节严重,不利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在教学实际中,采用趣味思考题形式将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抽象成力学模型,再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增强学生的力学建模能力。

3)通过趣味思考题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论力学概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理论力学课程学习中,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理解会也出现差异,趣味思考题可以制造认知冲突,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有机会陈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把理解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当学生用错误的思想来解释趣味思考题产生矛盾时,即原有概念与科学概念发生了“冲突”时,学生会自愿放弃错误的观点。

2趣味思考题选用的原则

1)趣味思考题要精。首先要有针对性,要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行选编趣味思考题,通过趣味思考题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其次要有典型性,同一原理必有诸多趣味思考题可用,在这诸多趣味思考题中应选用贴近日常生活的案例,即应选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用理论力学的原理进行分析,这种贴近生活的趣味思考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课程中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示范作用。例如,在讲摩擦的概念时,可以选用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中的“怪铅笔[1]”为思考题。

2)趣味思考题要真实。一方面要符合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选编那些学生熟视无睹的力学现象,从而激发起学习、讨论的兴趣。另一方面表述要准确,选编的力学现象,在体现教学目的、要求的基础上,要进行精心提炼,反复推敲,使趣味思考题表述事实清楚,数据准确,切实可信,分析过程概念明确、条理清晰,否则学生将不以为然,达不到趣味思考题教学的目的。

3)趣味思考题要新。趣味思考题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舍弃情节过时的思考题,对已采用过的有价值的思考题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思考题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要针对科技发展和我国重大工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当选编思考题,通过探讨,灵活运用力学基本原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以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灵活组织教学

根据理论力学的知识体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选择地、灵活地组织趣味思考题教学,这是趣味思考题教学的关键环节。

1)有选择地进行趣味思考题教学。理论力学课程有完整的体系结构,教师要把握课程体系和课程所涵盖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课堂一般讲授进行,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用贴切的趣味思考题进行教学,通过趣味思考题的分析、研讨,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知识。趣味思考题教学应该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当地进行趣味思考题教学,达到教学的效果。

2)教学方式多样化。组织趣味思考题教学,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用:第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讲述课程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趣味思考题剖析,用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第二,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分组讨论形式,即在讲授基础知识后,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学生作典型发言,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明晰事理,达到趣味思考题的教学目的。

3)精当点评。对讨论趣味思考题所得出的不同结论进行剖析。教师对此要重视,要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根据课堂上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见解,从基本理论上进行分析,正确的加以肯定,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点评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趣味性;对策;效果

趣味性的教学简言之就是在趣味性教学观念驱动下,应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创造良好教学的氛围,使得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氛围下学习,享受学习与主动学习。笔者分析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趣味性教学的有效性,深入研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对策与效果,进而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效果。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趣味性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效率由于小学生大脑的机能发育不够健全,很难长期集中注意力,经常容易走神,这属于小学生生理局限,因此,小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得到放松,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趣味性教学,可以使得小学生放松,缓解身心焦虑与疲惫,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调节身心,保证学习的效率。2.维持小学生创造天性小学生天性就是玩,不少小学生创造力均是在游戏中得以提升和锻炼,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趣味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思维的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将趣味性教学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小学生创造力,给小学生今后发散思维养成提供发展空间。3.提升小学生身体的素质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趣味性教学,使得学生可以从繁重课业中得到解放,拓展学生生长的空间。并且趣味性体育教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小学生充分投入体育锻炼课堂中,真正得到放松,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身体,还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对策及效果

1.小学体育课程中应用趣味性游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运动的技能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体育游戏时,需要与小学生心理与身体特点相符,教师需要按照小学生身心特点融合体育游戏,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相关游戏活动,以便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安排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对枯燥教学模式进行改善,提高体育课程的活力与生动性,对于小学生的技术动作掌握与定型至关重要。2.小学体育课程中应用趣味性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中,融入趣味性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竞争意识与思维能力等。而且这些趣味性活动,能够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体高教学效果。如课堂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团体趣味性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中,而且能够让学生了解团队的合作必要性,让同学们一起完成任务,同时把自身感受与大家分享。3.在小学体育中结合舞蹈开展趣味性活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小学体育的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而对于10岁左右的小学生而言,舞蹈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充分结合舞蹈和体育,能够有效拓展体育教学与舞蹈的范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充分联系体育舞蹈和当地文化,对教学模式与内容进行创新。如近年来,不少小学体育中逐渐融入竹竿舞。其中,持竿者姿势包含站、坐与蹲三种,舞蹈形式变化多样,在有规律、有节奏与碰击声中,舞者需要在竹竿的分合瞬间敏捷进退、跳跃,同时要自然的做各种动作。因此,在小学体育中加入竹竿舞这种民族舞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在小学体育中融入趣味性游戏,促进小学生天性的发展小学生天生好动、好玩,若在教学中一味的压制学生的这种天性,不进行合理引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利用学生的好玩、好动天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出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法,便也成为必然趋势。例如,在玩“老鹰捉小鸡”的趣味游戏时,教师应改变过去教学目标单一化现象,通过本游戏,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得高。这种游戏教学目标以锻炼身体、激发学生右脑、开发智力,促进学生思维、身体灵敏性及动作反应速度的发展为主。教师详细对学生讲解游戏的规则、任务以及游戏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比赛中完成所规定的动作,同时由教师评判动作正确与否。学生要充分掌握教师所说的游戏重点,然后按照教师指导,在“老鹰捉小鸡”这一游戏中正确完成游戏动作,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充分活动各关节的同时,通过捉、躲、闪、跑等动作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时,需要具备先进性,确保教学模式与当前教学发展的模式相符合,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源.探索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设计原则[J].科教文汇,2015,(05):145-146.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篇8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在心理学中所谓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像。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虽然可闻不可见,但因其是自然的产物,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当我们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能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即在声音的刺激下,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所以,在音乐欣赏这一重要教学内容上,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事,并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这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的,其中包含了生理的成分。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辩”这就是说,一个人喜欢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已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小学音乐教学富有不断扩大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家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欢外国歌曲和乐曲。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段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低年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音乐老师应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篇9

首先,教师要深刻认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知识、教法、教学设备、环境、学生素质等诸多因素,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首推情感。寓情于语文教学,创设情感氛围,有助于强化语文教学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于诗文情铸成,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一个善于用情感的教师在朗读讲解课文时,就会尽心体会作者情感,深入角色,对课文进行艺术再创造。将情感注入学生的心田,让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以充沛的思想感情,丰富的艺术语言去触发学生的情感,引发感情共鸣,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三)情感教育有助于品味作者创意。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学生读课文时索然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全身心地融入到已有的情感氛围中去,当然领悟不到“风景这边独好”。但当我们引导激发其情趣后,效果大异。(四)情感教育有助于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语文学科的思想情感极强,最具感染力,最能令学生产生移情、陶情的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主动性,尽力发掘蕴含其中的人类文化精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使之作用于学生心理,在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体验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塑造完美的心理结构。

其次,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做好情感运用引发。

电视、漫画、报刊各路媒体铺天盖地地涌现,学生们应接不暇地浏览,根本无暇静思、体味,对生活的体验更没有认真反思过。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就要担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反思这一重担,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引发他们潜意识中的情感着手。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诱情入文,狠抓课文的导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密切联系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开启思考的大门,激起情趣,提高兴趣,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举。

再者,就是抓好语文课重点赏析环节。

语文教学虽说改革多年,但大多还没有脱掉“扫除学习障碍理清作者思路分析文章层次归纳中心练习检测”这一陈旧模式。教参怎么“参”,教者就怎么“教”。可以说,学生经过这一番苦折腾,教师再一股脑儿地推销给学生许多所谓的语文知识,早已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气消失殆尽。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要给学生“鱼”,而应着重教“渔”,交“钥匙”,最关健的是要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即“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境,“窥一斑见全豹”,“牵一发动全身”之说。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可以把首段定为重点研读段。共产主义精神包括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简要叙述白求恩的事件,重点议论其国际主义精神,由表及里,联系我党与国际共产主义的关系,由此及彼。既体现对白求恩的纪念,也倡导了国际主义精神,更是世界观的体现,也贯穿共产主义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反三以“一”。

这对议论文尚未入门的初一学生来说,可以由浅入深地掌握夹叙夹议的特点。这样的精彩语段在初中语文俯手可拾:《背影》(浦口送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春》(百花图)、《济南的冬天》(雪山图)、《苏州园林》(多角度立体图)等等。

文学的趣味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化学实验;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69-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所以说,重视化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不断深化实验改革,尤其从化学实验方法,实验仪器装置的改进,创新角度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提倡启发式教学

教师倘若在教学中能对教材中列举的实验灵活使用,做些改进和革新,则能启发兴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

“用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制取Fe(oH)2并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实验方案,学生的方案肯定不一。教师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要进行启发诱导,分组讨论,然后再评价方案优劣,评判实验技能,以肯定成绩和鼓励为主,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运用。启发式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看――做――想”的统一,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智能、情感和意志的认识活动,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虽然,教师实验备课量增加了些,但对每个学生说是受益匪浅,学到了追求真理的方法。

二、提倡探究式教学

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化学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地总结成规律,即得出正确的结论,突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

例如:在《化学・必修1》中,讲到氯气的性质Cl2+H2oHCl+HClo,HClo因其氧化性,所以HClo具有漂白性,同时氯水又具有酸性。综合以上两点,教材中安排了氯水的漂白作用的实验,氯水能使有色布条或纸条、有色花瓣等褪色。在此基础上,教师是否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安排以下实验,讨论究竟是因为氯水的酸性还是因为HClo氧化性引起的褪色。

器材:烧杯、胶头滴管

药品:naoH溶液、氯水、酚酞试剂

操作过程:将氯水逐渐滴加到盛有已滴加酚酞试剂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

现象:溶液褪色

[讨论]:是什么原因引起溶液的褪色

可能原因:1.氯水呈酸性,中和了naoH,使红色褪去;

2.氯水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褪色

[学生思考]:如何验证使哪一种原因引起的溶液褪色?

方法:向褪色后的溶液中返滴naoH溶液,

(1)若溶液又恢复红色,则是因为原因1

(2)若溶液不能恢复红色,则是因为原因2

通过此实验,不断地给学生以启发,引发探究,增加实验过程中的思考性及趣味性。

又如:引导学生运用辩证观点从化学键、化合价、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同角度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概括出一些规律,如稀硝酸比浓硝酸稳定,浓硝酸比稀硝酸氧化性强,硝酸跟金属反应的定量关系、还原产物规律等。在探讨研究的平和气氛中,蕴涵着无穷趣味,在教师的一步步的严谨逻辑关系引导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联想的思维流畅性,学生的智能得到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三、提倡趣味性实验教学

在教材中有许多反应,若能联系生活实际,在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真正地做一做实验,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基本原理,又能全面地激发他们研究化学的兴趣,更能符合素质教育及教学大纲基本素质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初衷。

例如,在《化学・必修1》中介绍反应:2na2o2+2H2o4naoH+o2和2na2o2+Co22na2Co3+o2。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实验,水和Co2常用于灭火,但下面却要用它们来点火:

仪器:铁架台(附铁圈)、石棉网、脱脂棉、胶头滴管、烧杯

药品:na2o2、H2o

操作过程:

1.将na2o2粉末用脱脂棉包好,置于铁圈上的石棉网上

2.用胶头滴管向脱脂棉上逐滴加水

现象:脱脂棉燃烧

解释:na2o2和H2o发生反应放出氧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脱脂棉的温度升高到着火点,满足燃烧的条件。

对于反应2na2o2+Co22na2Co3+o2可设计如下的实验:

仪器:铁架台(附铁圈)、石棉网、脱脂棉、导管

药品:na2o2

操作过程:

1.将na2o2粉末用脱脂棉包好,置于铁圈上的石棉网上

2.向脱脂棉中吹气

现象:脱脂棉燃烧

解释:人体呼出的Co2与na2o2反应放出氧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脱脂棉的温度升高到着火点,满足燃烧的条件。

设计这两个有悖于生活常理的实验,不仅活跃了实验课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两个反应原理的理解,拓宽了视野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