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十篇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十篇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51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篇1

【关键词】人居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异同

0.前言

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指导建设方针是:经济、实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注意美观。这也是建筑教育所遵循的方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满足仅仅是经济和实用的要求。这时美学从工程学科的附属物中逐渐的脱离,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艺术学作为美学的重要分支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也就呼之欲出。

1.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1.1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在谈到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张绮曼和郑曙旸。张绮曼被誉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军人物,她是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公派出国留学日本第一人。而郑曙旸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他认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提出与日本环境艺术不无关系。

回顾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室内装饰到建筑装饰,再由室内设计到环境艺术,以至于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的传开,经历了不断扩展的过程。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争议是很大的,直至现在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说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向更大更广的方向发展,可为什么在一步步扩大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却没有多少呢?直到现在许多的环艺毕业生仍然是做“装饰”而多过于设计。

1.2人居环境设计大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提出人居环境这个学科群的概念的人是中国设计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从100年前城市规划学的先驱酝酿“田园城市理论”与“区域观念”起,1987年2月在“建筑学的未来”会议上,吴良镛院士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然而伴随着认识的深入,吴良镛院士逐渐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学科发展,因此提出了“人居环境”这个众多学科的“学科群”的概念。2001年,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通过上述人居环境从提出到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居环境设计或说是人居环境这个概念来源与城市规划的领域,经过不断扩展和完善变成了一个学科群或是大学科的概念,它主要解决的是与人类居住环境有关的一切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园林。

2.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上述两个学科的起源和新时代赋予的契机,我们分别引用两个学科的学术领头人郑曙旸教授和吴良镛院士,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和人居环境大学科分别做出的学科概念和内涵。

2.1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概念

郑曙旸清教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扩展到整个的一种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创作的理念。从狭义上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运用艺术手段,根据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一种特性,来进行空间组织。也就把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涵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其内涵可表述为在空间限定和时间序列下用艺术手段去处理静态实体和动态虚形的关系。因此,它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就是它的空间的限定。第二个层次就是时间序列的概念。

2.2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

吴良镛院士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广义上来说,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从狭义上说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3两者概念的交集——园林

从上述两个学科的狭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不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人居环境科学在狭义的概念上包含了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是室内+园林的双重组合,人居环境科学则是建筑+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的组合。如果单纯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这种分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3.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

2011年8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文学门类下“蛰伏”多年的艺术学独立门户,升级为门类,即第13大类学科。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同时升为一级学科。在此我们选用:建筑、规划、园林、环艺四个专业的全国高校前五排名的数据入手去分析两者的异同。

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

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主要以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强调客观地、科学地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空间,其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原理来设计有用物体的进程。主要关注的是功能、技术、经济方面,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注重实践应用。辅助以艺术课程训练、实践,但是占的比重较小,涉及范围较小,掌握最基本的表现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图形形式设计、造型设计、装饰设计为核心知识,使其成为一种艺术手段,美化人类生存空间,其关注人类行为审美情趣以及美感。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强调造型语言的表现。在清华同济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关系密切,课程设置偏向建筑设计等方向。但是与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划分较为明显,一般不同属一个学院一个系。在各大美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则侧重培养艺术性人才,同时辅助以各类设计基础,但是占的比重不亚于艺术课程。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都属于快速发展的学科。再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同仁以帮助。

【参考文献】

[1]代锋.从“环境”到“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传媒.2009,(03):53-57.

[2]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71-86.

[3]娄永琪.环境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9):8-10.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篇2

【关键词】装饰;装修;室内设计

一、装饰行业背景

以前美化居室讲的是装修,这几年说的是装饰,近时期说的是室内设计,这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理性飞跃的表现。但国内装饰行业发展极不平衡,良莠不济,制约着装饰行业发展步伐。主要有以下问题:教育教学中理论概念认知存在误区、行业从业素质不高、管理滞后、盲目逐利等。归根到底教育教学中理论概念认知存在误区,要改变这一面貌,必须从教学的根本上引导对装修、装饰、室内设计概概念误区认识。

1、教育现状

装饰行业的教育应追溯到中央工艺美院早期的装潢设计专业,装潢专业也由此在国内拉开了发展的序幕。在经历一段时间发展后,教育界发觉不对,专业名不符实将专业更改为室内设计或艺术设计。至今国内高校该专业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如装潢专业,装饰专业、建筑装饰、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名。现在大都叫室内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居多,甚至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自身都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弄清楚装饰、装修、室内设计概念是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更是教育教学的重点。

2、行业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在该行业上大多的从业人员相对“杂乱”,有的只是初中毕业在培训机构培训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通过关系到公司里面做下手;有的只是在广告公司、图形公司、效果图公司混迹过一段;有的甚至在原公司做文员或是其他改行转做设计,更有甚者是在学习期间经常不好学习的那类;这就造成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给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装饰、装修、室内设计的概念

在装饰这个行业上对“装饰、装修、室内设计”的概念搞不清楚的大有人在。每次在给该专业的学生上课时,都要注重强调这些基本的东西,避免给他们造成一种学识上的错误。一个字或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用法,容易混淆不清,所以弄清他们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1、装修

装修的概念既指对建筑内外的空间进行构造、修理、整复等活动。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土建施工完成之后,包括对室内各个界面、顶棚、墙面、地面、门窗、隔断等“包装”处理的装修施工过程。由此可见装修是指从事建筑室内的施工技术活动,是将设计思想赋诸于室内表面修饰活动的过程。

2、装饰

装饰的概念既指对建筑内外表面及空间进行的“包装”处理。既“设计打扮”的意思,也有另一种称呼“装璜”。装饰和装璜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现在大都指家居的修饰。装饰是对家居的进一步修饰,是创造美化环境的工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如,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界面的装饰造型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色彩的搭配应用,更包括对家具、灯具、陈设和小品的选用、配置与设计。

3、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的概念既指建筑物内部空间分割的装饰装修设计称为室内设计,这才是对室内设计的全面释然。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说大一点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追求结果,说小一点他是解决室内空间功能的合理分割和利用,它是装修装饰的导综合。包括心理尺度、人性化设计尺度、空间布局与利用、室内风格、视觉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有文化内涵的内容。

三、室内设计的理性认知

1、室内设计认识误区

一个好的设计,离不开室内空间的处理,离不来好的装饰方案,离不开装饰材料的应用,离不开色彩的搭配,离不开室内物理性质的处理,离不开装饰图案的设计,离不开文化环境的营造,更离不开装修质量的保证。现在很多人单纯的认为室内设计就是装饰设计就是装修,还有人认为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就是简单的画效果图。这个是错误的信息,装饰、装修、室内设计他们之间是不等同的。不能因为简单的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而忽略对装饰行业理性的认识,就好比一个空有其表,而没有内涵的人。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都是敷衍了事,简单的完成一个任务,从没去思考室内设计的真正内涵。就好比一部优秀的影片必然有一个优秀的剧本,设计就是编剧本,剧本不好不会有好的电影。

2、室内设计理性认知

室内设计是整合了装饰、装修的“心理尺度、人性化设计尺度、空间布局与利用、室内风格、视觉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装修是装饰的根本保证,装饰是室内设计的体现,室内设计是装饰装修的综合。作为公司和设计人员必须做好这个剧本,当好这个总指挥,这就要按照使用的目的和要求,围绕主题演绎方案。在演绎过程中,设计师应该给主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装饰与装修的整体组合、空间安排、色彩搭配、饰物搭配等,目的都是更好地整合室内环境体现主人的精神和有效地表现主人审美的理念。室内设计不能单纯于艺术装饰,它需要接近生活,以实用为本,以美化为铺,体现精神文化的追求。所以创造丰富的空间造型,讲究科学,追求平和随意,率真自由的境界更重要,才是室内设计的主要意旨。新风格不断出现并被人们所接受,才使得室内设计多姿多彩。室内设计是装修与装饰的灵魂,是装修与装饰的剧中之本。要想室内装修能以高层次的内涵与境界使生活更美满更愉悦,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室内设计就更重要。

四、结论

在装饰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太多相应规范,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管理不严,投诉居高不下。理性认识“装饰、装修、室内设计”,而不是把自身置于一个连基本概念都不知道的,对着别人大谈设计的专业人士。只有真正理解了“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基本概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做出好的设计作品,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探讨,对“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基本概念有着全新的认识,行业的发展与教育教学密不可分,教学中的引领是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从行业的发展来看,前景非常好,要改变目前装饰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教学中就必须使装饰专业的学生认识“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基本概念。其次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等方面改革。从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认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提高进入该行业人才素质,推进行业整体的发展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冯美宇.建筑装饰装修构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空间意识建筑空间传统造型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适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人的活动,并具有一定艺术氛围或艺术意境的物质空间的现代整体艺术设计学科。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与分隔及家具、陈设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而研究建筑外部空间限定与组织及建筑、绿化、小品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或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由此可以认定,提供人们生活使用的环境空间,与限定环境空间的环境实体要素,以及环境空间与环境实体的营造法则,即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课题。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它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而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论,其造型活动的核心,则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内空体”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高潮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针对其专业要求,全面深入地认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加强空间意识的教育培养。师生务必突破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概念和习惯,从传统造型艺术“感性”的虚拟空间感悟,转变为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理性”的真实空间思索。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广泛吸纳各门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将立体真实空间意识注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以造型艺术为主体,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重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扎根于现实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应用本土历史、地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凸现鲜明地域环境特色和创造“唯一性”景观风格的原创精神,杜绝抄袭,避免概念。拓展参观考察、写生勘测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努力结合现实项目展开教学实践。树立全面、正确的空间意识,摒弃片面、错误的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2](日)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篇4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艺术设计设计原则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环境心理学,让环境能够平衡人的身心发展以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核心是人,它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思维与周围物质之间关系的学科,这门学科认为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周围环境也会受到人的影响,人与环境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有三个:一是生态知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相对于其他感觉,视觉对人的影响更大;二是格式塔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事物的研究要从整体出发,强调人与环境的综合;三是应激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在环境某一方面的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综合性非常强,主要包含环境与装饰、空间与造型、材料与色彩等相关领域的综合构想。这门学科是在二战后萌芽,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独立学科,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它是工业与科学、经济与艺术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艺术的眼光和手段去打造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空间,通过对空间和实物的一系列艺术处理,让环境呈现艺术气息,让人感受到环境的美。可以说,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人们把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完美融合在一起。

二、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一)和谐自然

环境心理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承认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心理学要求环境需要契合人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人需要与自然接触,需要在自然中去发现自我,追求自我,基于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树立了和谐自然的原则,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只有秉承这样的原则,才能让人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生机与美,达到“人环合一”的境界。例如流水别墅这一设计,就体现了和谐自然这一原则,成为经典案例。

(二)节能高效

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中,节能高效的原则必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确立。一方面,节能高效的环境能给人的心理带来安全和舒适感,另一方面,节能高效的环境降低了人为成本,利用了自然的馈赠,让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的距离更加接近。例如建筑物对雨水的利用,对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都能让建筑更加“融入”自然,为人创造更加节能、优雅的环境。例如位于廊坊市的威卢克斯中国办公楼,就是节能高效的典型案例,人们在其中工作,有一种在大自然中“自给自足”的感觉,对身心都是一种放松。

三、环境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应用环境心理学进行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主要设计到室内空间的构造、分割、组合等,用环境心理学来指导空间组织,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灵感和技巧。例如用视觉来增加空间感。在不改变本来就有的空间容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视觉带给人的神经反应来增加空间感,例如在狭小的空间里装上一面镜子,或者打掉墙壁,换成整面透明玻璃等,都可以达到预定目的,减少狭小空间带给人的不适感。

(二)应用环境心理学进行室内环境设计

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光与影的设计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环境心理学认为自然光更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加舒适感,因此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中,自然光的采光非常重要,应该尽可能的利用精巧的设计,更多的利用自然光线。例如安藤忠熊的代表作《光之教堂》,就是通过对于自然光的利用让整个建筑作品成为经典之作。同时,色彩的设计也需要遵循环境心理学的要求,现代人类的生活节奏太快,简约的色彩设计更能让人舒适,例如黑白色的背景搭配绿色的植物,可以让人身心放松。此外,室内物品的陈放也需要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可以摆放一些艺术品或者挂一些画作,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篇5

1.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近几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与发展,也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多,促使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其室内装饰设计与景观设计越来越专业,社会对于高品质设计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如此便产生了日益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学制之间的矛盾及传统教学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2.国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现状

国外的环境艺术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它包含在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沿用包豪斯教育体系,整个教学过程历时三年半的时间,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西方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一种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将现代设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分类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偏重于对室内设计的教授,甚至有些高校仅设置了室内设计的课程,科目分类过于单一,即便是分成了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不同专业,其教授的课程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前两年的时间巩固基础,以素描与色彩训练为主,加之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到后期开始往设计方向发展,开设课程的相似使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过于笼统。随着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需要有各自更加专业与完整的教学体系;再者,随着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需要越来越大,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也备受关注,越来越分化着原先两者合一的状态,市场需要大量高品质的专业设计人才,这就促使高校教学结构体系需要明确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这两个不同方向的专业。

2.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激化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多门学科的一项专业,并且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适时接受新的信息,需要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与技巧,还要保持创新的概念。随着高校课程设置的增多,学生的学习课时逐渐被压缩,造成学生学习有关课程的时候只是简单了解,并未真正领悟其中真谛,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3.教学观念的陈旧

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缺乏对现代艺术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模式时代,这使得我们落后于西方艺术教育,阻碍了我们专业的良性发展。有的甚至一味模仿西方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真实条件与环境,反而适得其反。

4.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

国内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掌握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就算学习完毕,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学生来培养,而不是当做一名未来的优秀设计师。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设计类专业。

5.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从历届毕业生回馈的信息,不难看出,毕业生刚进入工作单位的前期都只是在试用或者实习的阶段,真正到了实践的时候,能力就显现不出来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的毕业生难以成为工作单位的主要力量。由此看来在校学习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过少地参与实践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研究

要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进步,教学结构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各高校在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从实际出发,将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适当融汇,建立多层次的结构体系。首先要设立室内艺术设计与景观艺术设计这两大基本专业,在融合其他相关课程的同时,各自建立不同的教学理论;其次,在这两大专业旗下包含其他诸多设计门类,例如,室内家具设计、灯光照明设计、庭院设计、植物配置、建筑景观结构等,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结构体系,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定位,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高品质设计人才。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设计元素,都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再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综合性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因此要合理布置教学内容,避免出现三分熟七分生的情况,要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效果,解决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对部分重复的课程或者知识,进行适当的删减,对不适应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的陈旧课程理论要坚决取缔,让繁多的课程进行适当的“瘦身”,使节省出来的课时为后续的课程衔接上,要用有限的课时,在坚持环境艺术专业理论与设计主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课程中的精髓,发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平台作用,并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整合其他有关科目的信息资源,保证教学内容之间的连续性与关联性。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观念研究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需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引导,因此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关键在于如何去设计,在教学观念上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思想,不要事事都效仿普通美术学院的作风,在一定的方式方法上根据实际的状况作出改变。例如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充分地给学生学习其专业课程的课时,过于重复的基础课程能省则省,让学生更充分地去理解和学习设计。

4.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革:首先,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将宝贵的课时充分利用起来,课堂上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因此两者都是重要的角色,以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来代替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给学生发言提问的机会。第二,将市场项目转化为课堂作业。社会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每年都会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呈现给社会公众,以这些为设计主题,教给学生重新进行新的设计,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与行业大师相比较,建立自信的同时,又让学生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一起去进行市场调查,让学生主动地接触社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行情,搜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再上课时,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第四,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重视学生的各种提议,根据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将好与不好分析给学生进行探讨,由此,学生在巩固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并建立团队合作意识。

5.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要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育,除了教与学这两个环节之外,还要有实地的实践。在笔者所在院校,还在筹建环境艺术设计车间、建筑材料工作室等专业实训室,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现场的有益补充,使学生在汲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学,感触实际的操控,得到更充分的认知。比如在本地反响比较大的“非想工作室”就是由我院在校学生组成的,他们的设计得到大多数业内人士的肯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另外学校要与社会上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比较突出的公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一个长期的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进行实地实践的稳定性与长期性。

6.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民族化和地域性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篇6

关键词:当代艺术、景观规划设计

当代艺术是艺术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时期,现代主义坚强的意志还尚未离去,后现代主义的大旗已经高高挂起,艺术进入到一个叛逆、多变而又朦胧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艺术很难给予精确和科学的定义,因而它与其他学科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特别是与景观规划设计这门与大地艺术密切相关的学科,当代艺术家参与景观规划的内容,同时景观规划师也积极参与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景观规划设计涉及的内容都必须与审美相关的所有内容关联,而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已经早已脱离博物馆或美术馆模式,更多地涉及到室外,与景观融为一体。如今的艺术再也不接受边界与界限,他交融了文化、科技和哲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多维度地参与和改变世界,而景观学作为人类聚居背景营建的学科,其核心的三大领域中视觉领域就是与当代艺术交集的区域,笔者试图归纳和阐释这些交集区的当代艺术和景观,解读两者的并行发展与结合。

定义当代艺术和景观规划设计

当代艺术的三种用法,一种是褒义的,一种是贬义的,一种是中性的。同一个词语,在同一种语境中,有如此对立的用法,反映出当代艺术的状况是混乱的,人们对待当代艺术的情感是复杂的。要澄清当代艺术的复杂混乱局面,首先需要做些概念上的澄清。艺术圈中所使用的“当代”概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思,即时间概念,类型或风格概念,评价概念。首先,在艺术圈中所说的当代艺术,通常指的是一个有时间长度的概念。一般说来,绝大多数国外艺术机构都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艺术统称为当代艺术。明确地说,所谓当代艺术就是指1945年以来的艺术。其次,“当代艺术”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是一个风格或类型概念。如果某个时代的艺术没有发生剧烈变化,人们就不会将它与此前的传统割裂开来,就不会多此一举或标新立异地给它重新命名,将它称作当代艺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风格的艺术,以及装置、行为、影像等等类型的艺术,通常被归入当代艺术,原因就在于它们具有颠覆性的特质。再次,当代艺术还是一个评价概念,所谓“当代艺术”就意味着一种最先进的艺术。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景观资源保护、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范围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其实践方面主要包括是三个方面:一、视觉景观环境形象。二、环境生态绿化。三、大众行为心理。这三个实践又有三个层次的追求,一、景观感受层面。二、环境、生态、资源层面。三、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层面。如果狭义定义景观规划设计,那么主要对应第一个方面,即主要基于景观感受层面,是关于视觉的所有自然和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设计。

从景观规划和当代艺术两者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很多共通之处,景观规划作为设计领域较之纯粹的艺术而言它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而在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它复杂的定义背后,重点还是在于“当代”,即能够反映当前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及面对的各种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的问题。不论是现代、后现代、极简主义等是否具有当代性是评价的重点。如果研究景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景观是后于基础性建设的,过去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角色在建设中扮演建筑和规划的配角,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存环境的恶化,景观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了,它弥补了规划与建筑无法涉及的领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景观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它所具有的“当代性”也是最强烈的。如果狭义地看待景观设计,将其看作一门视觉艺术的话,那么如今中国景观行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就直接反映了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老百姓审美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美的体验的不断追求。如果广义地看待景观,将它作为一门关系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我们又不难发现它在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以及国土资源规划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对于提高生态水平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面对解决环境污染和提高生态效益等热点话题。因此,景观规划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从评价概念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一致的。

当代艺术与景观规划的潮流与人物

纵观景观历史,发起专业变革活动的基本上多不是景观规划设计本行,而是建筑师、规划师和艺术家。其中艺术家思维敏锐灵活,天马行空,成为主要力量。当代设计风格流派其实就非常多,但与景观规划设计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的是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而这些设计风格是以艺术家思潮为先导的。后现代主义之后,世界上已经没有主导型的权威艺术思想流派。比如之前席卷全球的国际式现代主义,之所以遭到唾弃,就是因为它粗糙、漠视人性,因此后现代主义才会有这样一个奇特、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闪亮登场,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导思想,而历史证明后现代主义的大部分理论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以多元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可以接受与容纳比人不一样的观点,这一点对当代艺术影响甚深。

从艺术和设计之间关系的规律来看,新的艺术思想和新的艺术形式必将通过设计活动来发挥它的价值,同时设计必须通过当代的艺术来预测社会的文化走向。当代艺术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当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当代的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都得到了推广,并且已经产生了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许多艺术家在景观领域也进行了创作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许多著名景观大师的设计也更多的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出现,很难再归纳是一个设计作品还是一件艺术作品,这种交融与结合是当下最流行的潮流。

跨越景观规划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和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托佛与珍妮夫妇。其中彼得沃克是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综观他的作品,在平面布局上,沃克善于运用一系列的几何形体进行重复的罗列,交叉或者叠加,形成复杂却井然有序、美丽而无比巨大的图案,无论向下俯瞰或者是置身其中,都令人过目难忘。在德国慕尼黑机场凯宾斯基饭店的环境设计中,大楼前的庭院平面布局形式为两组巨大的互成角度的重叠网格,由低矮的黄杨篱,彩色沙砾、圆柱形栎树和草坪构成的一个矩形网格系列与另一个与之斜交的网格相互重叠,色彩多变,气势恢弘。此外,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托佛与珍妮夫妇是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德国和美国的一些创作,耗资巨大,历时漫长,覆盖范围广阔,产生视觉冲击力强烈而视觉意图背后的意图更加令人深思。克里斯托夫妇的“大地艺术”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把桥梁、公共建筑物、海岸线等包裹起来,形成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景景观。最后,作为20世纪中后期现代景观艺术的标志性人物,拥有景观建筑师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玛莎・施瓦茨,一向以不走寻常路和挑战传统的设计手法而享誉国际景观建筑界。她的作品很注重形式美的表现,诸如方形,圆形及椭圆形等纯几何空间与形体,充满重复韵律的简洁平面;网格以及它的三围拉伸形式――方块与超尺度的物体并置而变得生机勃勃;抽象艺术与极简艺术的排列手法;点、线、面、体、明暗、色彩等元素的运用,施瓦茨认为,景园是一个与其他视觉艺术相关的艺术形式,景观作为文化的人工制品,应该用现代的材料建造,而且反映现代社会的需要和价值。面对她的作品,人们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气氛所打动,这也是她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景观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

3.景观设计与当代艺术家

由艺术家牵头发展起来的景观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中国,如火如荼的景观建设已经进行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每年都耗费着数千亿的资金,同时吸纳着大量的设计师、规划师、艺术家的参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是建设的中心,也是诸多著名项目的发祥地,其中旧区改造项目是最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区、上海的m50莫干山路艺术园区、深圳的画家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京的798艺术园区,原798厂废弃多年的破旧厂房,因这些年来一大批艺术家的涌入,798摇身一变成为荟萃中国尖端艺术作品的殿堂。LoFt和SoHo两大概念的798刚一出现,便吸引了众多惊喜的目光、人们将其比作巴黎的“左岸”、美国的“SoHo”。798艺术家门制造梦想的工厂,也是观光者思想的驿站、梦游的天堂。起因是2002年一些艺术家用较低的租金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画室、摄影棚、展厅等艺术场,他们重新规划和设计这些厂房,使得它们极具个性和吸引力,成为了彰显艺术家个人艺术修养和品位的载体,得到了众多的艺术家青睐,于是798艺术家群体的队伍就慢慢发展壮大起来。798艺术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美国纽约苏荷区的情况几乎如出一辙。100多家艺术机构租用了这里大约2万平方米的旧产房,798成为拥有百家艺术中心、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时尚品牌的当代艺术空间,形成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群落和LoFt生活方式,被人们称作后现代主义艺术基地、民间艺术村。

当代艺术与景观设计的融合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篇7

环境艺术的概念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装修设计、建筑装饰和装饰装潢等等。尽管叫法很多,但其内涵相同,都是指围绕建筑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要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室内装修和室外装修的区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室内设计的叫法也很不妥,其限定性概念显然是将室外装饰设计排斥在外,致使围绕建筑外立面和小环境的装饰设计,出现建筑、室内、园林、景观等各设计施工行业竟相插足的现象。

装饰艺术的概念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又有哪一项不是充满了装饰艺术之美,无处不在地体现着人类装饰美化环境的本性呢?从古代原始几何纹样到当下人类对装饰艺术的自觉创造,都体现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装饰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泛指艺术修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5-6世纪,指修饰、打扮。“女求作布衣麻履,织作筐绩之具。乃嫁,始装饰入门。”(《后汉书・梁鸿传》)。其实,装饰艺术都是后人定的名称。社会越往后发展,艺术、设计及装饰艺术设计等等一些细分学科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历史唯物论还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他带动着经济基础及受它影响的上层建筑的发展。装饰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表达方式即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最直接的影响动力同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的统一。

装饰艺术在环境中的作用

一般地说,所谓装饰,大体上就是把一事物美化于另一物体上,因此凡是人类对自身和环境所作的一切美化点缀均可称为装饰。在此基础上,装饰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思维空间。我认为大致可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行为的结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客观对象,像布匹上的花纹、建筑物的内外构件等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指行为的思维方法。诸如各种审美风格的体现和流行,像罗可可和巴洛克的艺术风格或者其它抽象艺术表现手法。今天,我们的生活由后工业时代转向信息时代,装饰的概念几乎渗透到了更加崭新而广泛的领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装饰艺术的运用举足轻重。改善生存环境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实践活动,美化生存环境是改善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美化生存环境必然少不了装饰艺术,装饰艺术也离不开生活环境,装饰艺术是一种美化生活环境的艺术,但装饰艺术并不是以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形态为对象的“环境艺术”。

改善生存环境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实践活动,美化生存环境是改善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美化生存环境必然少不了装饰艺术,装饰艺术也离不开生活环境,装饰艺术是一种美化生活环境的艺术,但装饰艺术并不是以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形态为对象的“环境艺术”。

室内设计是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条件的重要活动,它通过运用现代的设计原理进行“适用、美观”的设计,使空间更加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中审美意识的普遍提高,从而不仅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提高室内造型的艺术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强化建筑及建筑空间的性格、意境和气氛,使不同类型的建筑及建筑空间更具性格特征、情感及艺术感染力,提高室外空间造型的艺术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牢固性,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弥补建筑空间的缺陷与不足,加强建筑的空间序列效果。

室内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空间环境的节点设计。室内设计是由建筑物围合而成,且具有限定性的空间小环境。

总之,内设计设计的中心议题是如何通过对室外小空间进行艺术的、综合的、统一的设计,提升室外整体室空间环境的形象,提升室内空间环境形象,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更好的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和活动服务并创造出新的、现代的生活理念。

室内设计的空间存在形式主要依靠建筑物的围合性与控制性而形成,在没有屋顶的空间中,对其进行空间和地面两大体系设计语言的表现。

室内设计是整体环境中的一部分,是环境空间的节点设计,是衬托主体环境的视觉构筑形象,同时室内设计的形象特色还将反映建筑物的某种功能,以及空间特征。

室内设计与任何环境一样,都是由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环境设施所组成的空间系统。

环境是门综合的艺术,它将空间的组织手法、空间的造型方式、材料等与社会文化、人们的情感、审美、价值趋向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艺术美感价值的环境空间。

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某种需要,而利用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同创造出来的环境。

室内设计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是环境的空间节点,是环境空间艺术设计的细化与深入。这一切都更加明确了室内设计的设计是为满足部分人群的、特定的使用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篇8

【关键词】室内设计;陈设艺术;概念;分类;空间;作用

室内设计中的陈设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装饰艺术,只追求装饰品的摆放和搭配而产生的视觉效果,它强调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陈设艺术是指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根据环境特点、功能需求、审美要求、工艺特点等因素,精心设计出高舒适度、高艺术境界、高品位的理想环境的艺术。

一、室内设计中陈设艺术的概念

室内陈设艺术创作有别于其他艺术创作,它虽然受到环境的限定和制约,但仍要求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统一。在研究室内陈设艺术之前,首先要弄懂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与室内设计专业的关系,要区别于社会中“室内装饰”、“装潢”、“室内布置”、“摆设”等概念和内容范围。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装饰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所以室内陈设设计有它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是室内设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许多共同点,都要解决室内空间形象设计、装饰问题,如家具、织物、灯具等。而不同的是室内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设计,而陈设艺术设计往往是在室内设计的大体创意下深入细致的具体工作,体现文化层次,增添艺术效果。

二、室内陈设的分类

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陈设品从类型来分大概分为实用陈设品、装饰陈设品、陈设织物三种形式。

1、实用陈设品。实用陈设品的代表就是大家熟识并在生活中经常利用的日用品,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具、文体用品、书籍杂志、家用电器等。比如,陶瓷制品就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实用陈设物,它既可以作为生活用品使用,而且从造型到花纹装饰上,都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2、装饰陈设品。装饰陈设品是只有观赏价值而无实用功能的陈设物品,包括工艺美术品、纪念、收藏陈设品及观赏性植物等。

3、室内陈设中的织物。织物,是室内陈设中为追求亲切感,柔化空间的某种文化风情的象征性装饰物。现代建筑室内往往利用织物的特征来强化空间的层次感,进行室内空间分隔处理,使空间产生“隔而不断”、意境幽深的效果。

三、室内陈设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1、烘托室内气氛、创造环境意境。气氛即内部空间环境给人的总体印象。而意境则是内部环境所要集中体现的某种思想和主题。与气氛相比较,意境不仅被人感受,还能引人联想给人启迪,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享受。例如人民大会堂顶部灯具的陈设形式——以五角星灯具为中心,围绕着五星灯具布置“满天星”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主题。烘托出一种庄严的气氛。地毯、帘饰等织物的运用能够使天花过高带来的空旷、孤寂感得到缓解,营造出温馨的气氛。

2、创造二次空间,丰富空间层次。由墙面、地面、顶面围合的空间称之为一次空间,由于它们的特性,一般情况下很难改变其形状,除非进行改建,但这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工程。而利用室内陈设物分隔空间就是首选的好办法。我们把这种在一次空间划分出的可变空间称之为二次空间。在室内设计中利用家具、地毯、绿化、水体等陈设创造出的二次空间不仅使空间的使用功能更趋合理,更能为人所用,使室内空间更富层次感。例如我们在设计大空间办公室时,不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座位,还要合理的分隔组织空间,从而达到不同的用途。

3、加强并赋予空间涵义。一般的室内空间应达到舒适美观的效果,而有特殊要求的空间则应具有一定的内涵,如纪念性建筑室内空间,传统建筑空间等等如重庆中美合作所展览馆烈士墓地下展厅,大厅呈圆形,周围墙上是描绘烈士受尽折磨而英勇不屈的大型壁画,圆厅中央顶部有一圆形天窗,光线奔泄而下,照在一条长长的悬挂着的手铐镣上,使参观者的心为之震撼。在这里,手铐脚镣加强了空间的深刻涵义,起到了教育后代的作用。

4、强化室内环境风格。室内空间有不同的风格,如古典风格、现代风格、中国传统风格乡村风格、朴素大方的风格、豪华富丽的风格……陈设品的合理选折对室内环境风格起着强化的作用。因为陈设品本身的造型、色彩、图案、质感均具有一定的风格特征,所以,它对室内环境的风格会进一步加强。

古典风格通常装潢华丽、浓墨重彩、家具样式复杂、材质高档做工精美。有的以时代命名,如路易时代或维多利亚时代。在新时代里,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艺术陈设,必须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与发展的需要。

5、柔化空间,调节环境色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城市建筑构成了冷硬、沉闷的空间,使人愈发不能喘息,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相结合。植物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被大量的运用到室内空间中。室内的绿化不仅能改善室内环境、气候,同时也是设计师用来柔化空间,增添空间情趣的一种手段。

室内环境的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室内环境色彩对室内的空间感度、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均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在观察空间色彩时会自然把眼光放在占大面积色彩的陈设物上,陈设物的色彩在室内环境中既可作为主体色彩而存在,又可作为点缀色彩。可见室内环境的色彩有很大一部分由陈设物决定的。室内色彩的处理,一般应进行总体控制与把握,即室内空间六个界面的色应统一协调,但过分统一又会使空间显得呆板、乏味,而陈设物的运用,应充分考虑在总体环境色协调的前提下适当的点缀,以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反映民族特色,陶冶个人情操。民族这一概念,一般指的是共同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因此,各族人民都有本民族的精神、性格、气质、素质和审美思想等。例如:伊斯兰教的民族,忌用猪作为陈设图案;而自视为龙凤后代的汉民族,由于代代相承的传统和习俗,大量装饰文样中都有龙凤题材,龙凤寓意“吉祥”。格调高雅、造型优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陈设品使人怡情悦目,陶冶情操,这时陈设品已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室内空间以精神价值。陈设品的放置可以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使人们可以融入其环境中,更加热爱生活。

总之,陈设艺术的范畴广泛,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陈设品作为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室内设计中所占据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陈设品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也是个人文化修养、品味的体现,而且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对陈设品的选择与搭配得当,正确发挥它们在室内空间中的作用,必将创造出更多的美好人性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绮曼等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潘吾华编著.室内陈设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陈震平编著.艺术陈设[m].浙江: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

[4]张绮曼,郑曙旸编著.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篇9

一、专业知识与“设计思维”

环境设计它是根据设计的目的,选择特定的语言和形式,而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是设计的思维主导着设计的整个过程,即所谓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认识指导实践。设计思维不仅要求设计师有较高的审美敏感度和扎实的形象表达技能,心手协调,而且要求设计师能对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做出思考和研究,通晓与设计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不断地激发直觉和创造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品味。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设计对象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渐熟悉设计规律,从而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形式,艺术设计的最大价值也正体现在设计思维于艺术的运用。因此,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对于艺术设计中的水平和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思维就成了影响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设计思维能力来源于设计者专业知识。因此,当下“项目教学”的思考视角不应仅停留在对设计实践的形态描述和经验总结的层次上,更不能仅仅将设计当作某一现实利益的实现手段。在“项目教学”设计中由于项目条件的影响,学生反而更易受到工艺、风格、技术和成本等现实因素的制约,难以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因而很难形成具有典型创意思维精髓特征的设计作品。为完成项目,教师有时需要把教学体系的学科知识打乱,从中挑出与设计任务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授很难让学生把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极易产生混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其结果,相当部分学生在项目设计时不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通常讲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情况反映了“是什么”和“怎样做”的基本命题,“是什么”解决一个好的设计具备的专业因素;“怎样做”解决了这些专业因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被体现和完成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好这个基本命题才是“项目教学”的终极目标。设计思维是一门以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基本形态、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探讨和研究设计思维的方法以及设计思维潜力开发等问题的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业造型设计师等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共通性,只是专业知识不同而已,他们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项目教学”模式下“设计思维”的培养与拓展在此意义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项目任务与“设计思维”

从理论上讲,设计概念构思的产生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受限制的设计构思往往达不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虽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限定的现实。但设计概念构思在此时是核心的东西。我们知道,理性思维是一种线形空间模型的思路推导过程,一个概念通过立论可以成立,经过收集不同信息反馈于该点,通过客观的外部研究过程得出阶段性结论,然后进入下一点,如此循序渐进直至最后的结果。感性思维则是一种树形空间模型的形象类比过程,一个题目产生若干概念(三个以上甚至更多),三种概念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形态,每一种都有发展的希望,在其中选取符合需要的一种,再发展出三个以上新的概念,如此举一反三地逐渐深化,直至最后产生满意的结果。设计思维中这两条重要线索“推理”与“想象”。它们分别代表着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推理,是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它的目标直指最后的结论。它与诸如“逻辑”“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心理学概念相联系。与之相对“,想象”则更具有一种发散的、充满个人色彩、无单一确定目标的特征。在设计中“,推理”模式的思维过程明显地需要更关注外在条件的影响,而“想象”模式的思维过程则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内心活动,甚至可以暂时不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所以,概念的创意中,创意是主要矛盾,限定是次要矛盾。在设计过程的这个阶段,首先应该考虑的主要是概念的发展。在概念确立的前提下,再来看限定的制约条件,这样的思维过程比较符合环境空间限定的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拘泥于“设计项目”限定的条件,可能永远也创造不出有新意的作品。但种种“概念”都不能完全决定设计的最终效果与成败,因为决定设计的优劣效果,除了功能等内容之外,主要表现为视觉因素,而视觉形式的创造是“图解思考”模式的思维过程。

三“、设计思维”与“图解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篇10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符号

一、符号学理论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解读

艺术设计和符号学有着很深的联系,从艺术设计层面来看,人们普遍的侧重点是设计的外在装饰形态方面,从其他方面来看是对感性思维与表层的理解,然而,艺术设计需要设计师的直观感受与客观理性思维相互融合,掌握符号学的理论,引领其去设计标识。掌握符号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的符号表达,对于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人们应该通过一种构造式的视角来审视与掌握我国传统文化事物,充分认识到在设计中,传统文化设计符号的设计思维,同时对于现实设计也有一定的帮助,使其能更好地完善设计理念。符号是具有随机性的,这也是符号的性质特点。也就是说,符号的本质就是关系的象征,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关系也都是存在变化的。从其他视角来看待,在符号的任意性与关系的不断变更的过程中,经过了代指与所指的形式,通过联想与改进来超越。我国的艺术设计比较讲究情意,讲究“情”里面的喜怒哀乐,讲究“意”里面的远近虚实,然而情意最终都归咎在心意上,我们的设计思维就是以“意”为主导的。我们所说的“意”,是指由人的思维所构建的“意境”。同时,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形式也是基本相符的。在一个出色的设计作品中,理当是蕴含了一定的意境,然而这种意境像是一种隐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为我们展现的形式往往以形体与空间形态所处的环境来呈现,我们在使用与活动过程中所感受到其营造的氛围,这既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带来的感受,人们需要探索意境的存在与表现,以及感受的表现形式。人们必须了解设计者所设计的艺术品的具体意义,并且掌握其设计的内容,艺术品的使用功能要合理,技术要可行,这件艺术品才能被大众所认可,并产生共鸣。

二、传统符号对于艺术设计的启示

人类是历经传统文化才对符号有所认知的。人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探索,才足以知晓社会中存在的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相比之下,人们也通过绘画、文学、建筑等彰显独特文化。实际上,传统文化具有统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两种形态关系的隐藏力量。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文化”,原由是其具有传承性,其中优秀的本质被保留并且传承下来,设计的创新点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人类的文明便是这样不断进行演变发展的。符号也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就需要人们的不断创新、融合,才能将其传承下去。传统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产物,经过不断继承和发展,才慢慢成为我国文化的象征。带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和艺术设计相辅相成时,就会彰显出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意境。符号给予我们的概念是一种附着的装饰,如今,对于一个艺术设计作品来说,能够附着传统文化符号并且重现艺术品最原始、淳朴的装饰风格,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形式。文化符号不仅蕴含一定的审美价值,还带有对自然生态的向往和敬仰,我们在看到一个将符号作为元素的艺术品时,联想到的是其所营造的意境。这些符号是人们对现实事物的精雕细琢,提升了现代人的审美,把文化符号的精髓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这必然是对传统文化最佳的诠释和发展。

三、艺术设计符号的意义

人们所创建的所有活动,都需要有一个社会约定作为参考,不然人们就会在未知的领域里产生恐惧感。符号设计可以传达概念,然而这个传达需要艺术品的观赏者能够理解这种承载的形式。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需要建立默契,这种默契需要沟通和理解作为基点。一个符号设计要想为人所用,就要建立一种被认知和理解的关系,符号设计的形态和概念的关系,是依托人的身心、自然环境、技术与文化底蕴而创建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