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疗资源紧缺现状十篇医疗资源紧缺现状十篇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9:44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篇1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D5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州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3日

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退化,容易诱发各种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其他一些突发症状,而养老机构中单独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的养老方式,使老人无法得到日常体检,在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得到紧急的救治,甚至出现一些老人为了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身体好转之后仍然居住在医院的现象,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较高的可及性,因此在加速老龄化的过程中,医养分离的养老方式受到了挑战,而“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能在满足老人养老的同时,也能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是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未富先老、家庭结构小型化等特征的养老方式。

一、“医养结合”概念介绍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它通常由专业护理人员照护老人的健康生活起居,同时提供生活照料和临终关怀服务。此种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改变原有养老方式养老和医疗分离的状态,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二、苏州市实行“医养结合”相关政策及主要内容

苏州市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据测算,从2015年到2020年末,苏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65.7万增加到200万,平均每年增加7万,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由24.8%增长到27.5%;如果按照由联合国划分的传统标准来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则这个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此看来,苏州市早已超出老龄化的范围,再加上户籍制度的改革,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养老问题将会相互叠加,苏州市养老形势异常严峻。

苏州市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需要,苏州市政府于2015年9月颁布实施《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提升养老机构医疗能力,床位数在100张以内的养老机构,应就近与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随时提供诊疗服务,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设立医务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床位数100~200张的养老服务机构,应结合自身需求,通过在院内设立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药品、医疗器械、康复器具等,聘请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床位数在20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应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设立相应的医疗机构,为入住养老机构内患者提供老年保健、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及急诊救护等服务。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展延伸服务,可以通过举办、联合、托管、承包等形式直接运行管理养老机构。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建立绿色通道,推进综合性医院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站)、老年康复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除此之外,苏州市政府对医养结合机构实行相关政策扶持,《通知》规定:(一)对于医疗机构申请内设养老机构的,对于符合补贴标准的养老机构按照自有房屋和非自有房屋分别给予15,000元/张和7,500/张的一次性补贴;(二)实行税费优惠,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院享受养老机构税收减免政策并对养老和医疗机构的建设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三)强化用地保障,对非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采取划拨的方式,对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采取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

“医养结合”实现了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整合,打破了传统模式医养分离的局面。首先,提高老年人群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使老年人群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能在同一机构得到满足;其次,缓解老年病人因老年病、慢性病等需要长期护理而长期住院的问题,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有助于解决因家庭结构小型化而引起的家庭效用弱化的问题,养老院和医院的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的负担。

三、苏州市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发展困境

(一)医养结合机构较少,养老机构发展不充分。目前,苏州市能够达到内设医疗设备标准的养老机构较少。首先是因为养老机构规模较小、运营成本高、发展艰难;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眼下我国有32.5%的养老院处于亏损状态,仅有19.4%的稍有盈利;超过四成的养老院,需要花至少10年,才可能收回成本。这种投资大、周期长、运营成本高的发展状态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来说显得更为艰难。虽然《苏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规定,市政府给予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运营补贴,并且资助民办养老机构参加养老床位综合责任险。但因民办养老机构的投资一般都是一次性投资,其后日常的开支及其后续的完善需要通过平时的运营收益来支撑,而高投资、周期长、低回报率的发展状况,即便有政府的补贴,对于公益性较强的养老机构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养老机构难以发展壮大,达不到申请设置医疗服务的标准;其次,一些养老机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够便利,不仅无法就近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而且在老人身体出现问题时,难以及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紧急医治,导致这些养老机构只接收能够自理的老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被拒之门外,从而造成一些养老机构空置率高,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缺乏整体规划,养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从整体来看,苏州市内设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大多设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农村地区则少有,养老医疗资源地理位置分布不均。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秉持着将老人送养老院是对老人不孝的思想,因此一般只有极少部分的老人住进敬老院或福利院,并且由于农村敬老院经费紧张、只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且服务质量较差,闲置床位较多。在城市,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较多,入住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养老机构数量多、规模大,各方面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申请设置医疗装备资格的养老机构较多;其次,大型医院往往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流量高的城市地区,一些护理院、康复机构为了在老人身体出现大病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往往建在大型医院附近或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导致护理院、康复机构等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仍然以只提供日间照料的敬老院为主,尽管附近有卫生站,但是老人身体出现大病以及突发状况时,卫生站相关设备及医疗水平有限,难以第一时间送到大型医院得到紧急治疗,养老医疗资源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

(三)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欠缺。现如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不足是当下养老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苏州市也不例外。首先,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医护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更多注重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其次,从业人员待遇水平不高、工作量大、缺乏社会认可,难以吸引人才,即便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养老机构也难以留住,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缺乏成为了影响机构养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解决措施

(一)鼓励养老机构的发展。大力扶持养老机构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没有达到设置医疗服务标准的养老机构的发展,以养老机构的发展来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养老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营业收入和政府补贴,公办养老机构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每年从政府财政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资助,维持日常运营;民办养老机构则是根据政府对其在服务规模、质量等综合考核,按绩兑现政策性补贴,但是民办养老机构在建立初期难以获得收益,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地价、水、电、气等的收费标准,对于低保失能类型的老人给予足够的补贴,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使更多的养老机构发展壮大,设置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对于新建的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两者应相互毗邻,使每座养老院附近都有相应的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建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以解决更多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问题,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双重需要。

(二)合理规划养老和医疗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养老和医疗资源,避免因养老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出现养老机构床位出现过于闲置或过于稀缺的现象。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被誉为“健康城”,以医疗花费占GDp4.5%发达国家最低值,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医疗体系,这与其合理规划养老医疗资源是分不开的。新加坡在全岛依托6大公立综合医院,集结基层医疗(普通专科诊所和门诊中心)、急症医疗(综合及专科医院)、亚急症医疗(社区医院)、长期护理(养疗院、退休村)、安宁护理(临终关怀所)等形成6大区域健康城。每个健康城的一体化连续护理的各医养组织机构独立运营并互相合作,共同预防、诊断、治疗疾病,为社会提供福利。因此,苏州市应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根据现有状况,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三)注重对“医养结合”医护人员的培养。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中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并对医护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的标准进行限定,以确保老年群体在机构中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因此,苏州市政府应注重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积极支持引导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护理、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通过选送培训、定向委培等形式,培养紧缺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和养老机构管理人才。设置合理的准入标准,并建立起对从业人员的培养、使用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及其社会地位,增加社会认可度,吸引、留住人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苏州市养老机构中“医养结合”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符合开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较少、缺乏整体规划,养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增加投资,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建设,注重对医护人员的培养,为老年人群提供更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宏洛.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对失能老人的救助功能――基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5.2.

[2]苏州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

[3]王,曹勇,唐立岷,潘聪聪.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9.2.73.

[4]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http:///.

[5]李春梅.健康城:医养结合的新加坡模式[J].中国勘察设计,2016.6.53.

[6]於军兰,周文萍,张杰等.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3.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篇2

关键词:医疗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布局规划

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水映出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民生质量与社会稳定状态,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受到普遍关注。近年来珠海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粤港澳合作的不断深入,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的确定,港珠澳大桥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的加紧推进,珠海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区功能优势不断增强,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对珠海市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现状特征与问题解析

珠海市目前形成了涵盖医疗救治、疾病防治、卫生监督和教育培训四类设施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能满足全市居民需求,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医疗体系配置不完善

除香洲区和斗门区外,其余行政区区级医疗机构配置不足。

(2)机构配置不合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①供给总量不足

珠海市医疗床位供需比0.8(>1为过剩),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东部地区床位缺口较小,西部地区床位缺口较大。

②空间布局不合理

多数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而广大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香洲区,其他各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

③结构配置不合理

市级医疗救治机构缺乏大型专科医院;金湾区缺乏区级综合医院,镇级医院偏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偏少;采供血机构缺少固定献血点;卫生监督体系和疾病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④资源利用效率低

医疗服务相对集中在高层次、高成本的医疗机构,大型综合医院承担了大量基层医院诊治的常见病治疗工作,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

(3)部分医疗机构用地和业务用房不足

部分医疗设施的床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偏低,用地规模和建设规模不能满足要求。

2设置标准

(1)床位数配置标准

珠海市毗邻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既面向珠海市民,又面向港澳居民,是医疗服务内向型与外向型兼有的地区。考虑这一因素,参照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千人指标情况(表1),并根据珠海市各个城市单元的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采用需求预测法和目标导向法综合确定珠海市医疗卫生设施床位配置标准(表2)。

(2)用地配置标准

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包括四大部分。①医疗救治设施用地包括各类医院用地、紧急救援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等,计算公式为医院床位数×床均用地面积。医院床均用地采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规定新建医院床均用地面积不得小于109m2。紧急救援机构、采供血机构不需设置床位数,用地参照国家有关标准。②疾病防治设施用地包括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用地,分别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确定用地。③卫生监督设施用地根据《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确定珠海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开展日常工作所需各类用房。④教育培训设施用地结合珠海市医疗教育培训设施的需求进行设置。

3规划理念

以城市发展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城市空间格局划分和人口规模为支撑,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宗旨,以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化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为主线,以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的基础上,在城区完善以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地区则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设施布局立足珠海,兼顾周边城市,注重设施的公平性、效率性、可及性、可行性。

4规划布局

(1)医疗救治机构

综合医院

综合医院的建设符合珠海市总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并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避免重复或过于集中建设。院址选择在患者就医方便、环境安静、地形比较规整、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位置,并尽可能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应避开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场所;除此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医疗工作的特殊性质,按照公共卫生方面的有关要求,协调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专科医院

专科医院原则上不受区域限制。优先发展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精神病、传染病及口腔等专科医院,在用地配置上给予重点保证。引导布局不合理、重复设置、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的中小型综合医院向专科医院发展。鼓励二级医院通过内部优化、资源重组,上升为综合医院或者有特色的专科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结合珠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珠海市每一个镇(街道办)设置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通过对现有一级综合医院、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进行转型、改造设立或由综合性医院举办。

其他医疗救治设施

每个镇规划布局一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全市有农村建制的镇各规划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原则上按一村一站的要求设置卫生站。

合理布局急救网络,完善三级急救服务网络医院的建设,形成以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调度为核心,各急救分站联合的救护体系。

采供血机构按照《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根据全市用血需求,采用血站-采血屋两级布局模式布局。

(2)疾病防治机构

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按市、区两级配置。依托结核病防治所、慢性病防治站等专科防治机构,建立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体系。

疾病控制机构按市、区两级配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选择在地形规整,交通方便的区域;避让饮用水源保护区;避开化学、生物、噪声、振动、强电磁场等污染源及易燃易爆场所。

(3)卫生监督机构

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按市、区两级配置,原则上每个乡镇或街道设立一个区级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机构的设置要方便卫生监督车辆的进出并及时到达监督目的地。

(4)教育培训机构

结合现有的市卫生学校、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人民医院等形成5处教育培训设施。

结语

总之,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是落实医疗卫生发展设想、调控城市公共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众利益的综合体现。通过规划优化卫生机构布局,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布局合理、健全和完善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乡的卫生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伟鹏,闫整.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J].

[2]《珠海市区域卫生规划》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医疗纠纷;原因分析

1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现状

医疗纠纷,在转型期成逐年显著增加的趋势。根据卫生部2006年对全国150家综合医院2003~2005年医疗纠纷与事故争议调查显示,一家医院平均投诉例数2003年为31例,2004年为36例,2005年为39例。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在2006年10月16~20日对不同地区省市的医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4~2006年医闹的发生率、发生次数、直接经济损失、伤害医务人员的数量均呈上升趋势。法院受理的医疗纠纷案件也不断增长,如上海基层法院受理以医疗机构为被告的一审案件2002年335件,2003年449件,2004年494件,2005年1~9月413件;案由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2002年227件,2003年255件,2004年267件。2001~2007年到卫生部反映的7810批次医疗纠纷问题中,除去纠纷发生年份不详的669批次,占到卫生部反映医疗纠纷问题的8.57%,医疗纠纷发生年份从1957~2007年,跨度为50年,共有7141批次,占全部医疗纠纷的91.43%。其中发生在1993年前(包括1993年)的为817批次,占全部医疗纠纷数量的10.46%。从1994~2000年发生的医疗纠纷数量为1975批次,占全部医疗纠纷数量的27.51%。2001~2007年共发生4382批次,占全部医疗纠纷数量的56.11%。在此次研究的从2001~2007年到卫生部上访的医疗纠纷案例中,从1998年后,医疗纠纷数量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反映的医疗纠纷集中发生的4个年份分别为2002、2004、2005、2003,分析可能是受到了此数据库的建立是从2001年开始这个因素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几年来医疗纠纷是呈上升趋势的。

2造成医疗纠纷危机频发的成因分析

2.1医疗纠纷危机管理者的认知有待商榷笔者个人把提升认知放在了所有成因之首。在医疗机构的决策者只看到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媒体意识,更没有危机管理意识。

政府机关的决策者们,行政过程总是重各个部门的审批等权力,缺乏预警和防御机制,更无从谈及独立性和公正性,总是试图把自己部门各项权力利益化,不是考虑着如何整合到一个完整的事件中去,发挥自己应有的效能;总是存在着多头管理或者管理缺位和漏洞,没有各个部门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协作机制去实践,化部门“间”为部门“内”;面对危机时带有太多的政治色彩和官化色彩;明显缺乏资源共享,信息互惠的机制,各自做自己的软硬件建设,不仅资源浪费,财力浪费,人力资源更浪费,且建设重复,而面对危机时,却又常常是信息不灵或滞后的;媒体重的是吸引眼球,是点击率,是自己的利益,缺乏新闻的专业独立性,没有明确的新闻监管;一旦危机后,初期的救济几乎是奢望,最终的救济也是不完善的,既没有有效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又程序繁琐,维权成本-收益不成比例,救济渠道单一,家属或受损害的医院人员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这样为以后的医疗纠纷的产生营造了非常不良的示范效应和其后的周遭环境。

2.2没有独立的专门的医疗纠纷危机管理机构没有一种独立于医疗机构、法律机关和媒体的综合性、专门的针对医疗纠纷危机管理机构,或者是政府组织,亦或是nGo组织。因为我们处理起来总是顾此失彼,要么互相推诿,要么多头管理,要么只为自己部门的利益最大化。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无从谈什么效率,因为都是非专业的在做专业。

2.3医疗纠纷危机管理法制和制度不完善

2.3.1立法缺乏系统性越权和相互冲突的地方很多,可操作性欠佳,授权依据不充分、不明确,还存在不少立法空白点。

2.3.2法律缺乏衔接性法律在纵向、横向衔接上不连贯和不协调。国家制度的总体法律要兼顾国家总体,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议因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小城市等具体情况存在差异,一部总体法律无法适应小单位的具体情况。横向上“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不统一,每一个单行的法律只能适用于一种紧急状态,所以导致政府在处理不同危机事件时所根据的法律依据差异性大,政府所能采取的紧急应急措施也不尽一致”。

2.3.3立法司法缺乏程序性公共危机处理措施所应遵循的危机状态的确认、宣布、应急处理、终结等方面的程序规定严重不足,“重实体、轻程序”倾向比较明显。

2.3.4立法司法缺乏公民权力最低保障对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公民权力保障底线的完备规定,在当前的法律体系“很容易使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对公民的权力保障没有底线,公民无法根据统一有效的法律来对抗政府行使行政紧急权的行为,这样不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而无法获得法律上的有效救济”。

2.3.5缺乏具体标准明确的界定公共危机种类与性质的具体标准,导致对突发事件的确认与处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事件发生后,行政判断与命令就成为决定是否进入危机和如何应对的标准[1~4]。

参考文献:

[1]赵雅文.全球化与国际平衡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47-121.

[2]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26-28.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篇4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纠纷;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209-01卫生资源和服务内容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且现有的资信平台越来越多,不确切的报道影响群众的思维,使得医患关系出现越来越不和谐的局面,医疗纠纷等事件增多,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并呈现暴力化倾向。此外,医患沟通、服务态度、诊疗结果、卫生体制,资信媒介等多种因素也与医患冲突息息相关。有报道,"医患纠纷数量每年以20%到30%的速度递增"[1]。

一.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

医患关系紧张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其成因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方面

1.1目前医疗服务逐渐走向市场化,患者有权利选择医院和医生,由于患者对医院期望值过高,患者对自身的健康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对医学常识缺乏,使得患者一旦诊疗护理结果达不到预期的希望,医患沟通不及时常会引发医患纠纷。

1.2患者对医疗不信任,态度过分偏激,患者不健康的就医心理状态,在就医过程中不遵医嘱,违反医院的管理规定甚至无理取闹。

1.3患者出于经济动机制造各种"医闹",他们名义上打着患者家属、朋友的幌子,以聚众闹事的手段达到从医院获得经济赔偿的目的,并从中抽取提成或拿到"报酬",这种行为严重妨碍了医院正常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医方因素

2.1医疗服务存在缺陷,对患者的责任心缺乏,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医生的形象[2]个别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操作规范办事,医疗水平有限。

2.2医患沟通不够,从患者到医院就诊过程中,普遍缺乏沟通[3]加上医务人员不能很好地履行告知义务,与患方的意见不能达到统一,易导致纠纷的发生。

2.3科室内部、科室之间的不团结,不协调,往往也是造成纠纷发生的原因。

2.4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有些医护人员不注意证据的保存,为了图省事而没有向病人履行告之义务,没有让病人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这些都为纠纷的发生带来了隐患。

2.5医疗费用:患者认为医疗收费不合理,对有些项目收费标准不理解,怀疑护士多记或错记费用。

3.社会因素

3.1政府财政对医院补助严重不足,导致医院的消耗得不到及时和足够的补偿。

3.2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现行的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缺乏制度保障。

3.3媒体不客观的偏向报道使得社会舆论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的评价有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医院的负面影响,激化了医患矛盾,间接地造成了不利的医患沟通。

二.对策

1.普及医学常识,让患者对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1.1医务社工要深入社区、医院广泛宣传医疗常识。让社区居民、医院患者多渠道获取医疗信息,普及常见的医疗常识,了解医院的医疗资源,包括专业特色,治疗项目等。此外,医务社工也要普及医疗鉴定等信息,在处理医患纠纷时提供投诉途径、医疗鉴定途径等,让患者通过正式的维权途径维护切身的利益,避免患者及家属采取非法途径和手段处理医患纠纷。

1.2对相同病种的人群可以成立一个小组,定时集中起来交流,使医生更具体地体会到病人因病所产生的苦恼,同时亦能第一时间简答一些病人的困惑,同种病的患者可以相互照顾,相互交流,形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目前中山医院,肿瘤医院有很多这样的小组,而且都有不错的成效.

2.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及沟通水平,要注意医疗效果

2.1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恪守职业道德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道德教育,做到"把病人当家人医治"在实际工作中依法行事。

2.2注重与患者的有效沟通由于医务工作者工作量大,环境复杂,心里压力大,在诊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疾病为中心",使患者感受不到人文关怀。冷冰冰的诊疗过程更加剧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更有甚者会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甚至选择自杀。因而医院必须紧抓"以病人为中心,以救治病人生命为己任"的医德医风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德。

2.3从法律的角度规范病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及时、真实、客观、完整、准确地记录病情,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避免遗漏重要的症状和体征。在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今天,病历已成为举证责任中的重要法律文书。规范病历的书写、保管、使用,充分认识病历是处理医疗纠纷、司法办案的重要法律依据,使病历资料更好地为处理医疗纠纷服务,同时做好现场实物和病历的封存。

3.加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降低个人医疗费用

医患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在于医疗资源不足。广东省卫生厅廖厅长说过,如何将经济改革的成果惠及百姓,社会制度的建设就尤为重要。因而政府应加大对医疗的投入,加快医保的发展,深入开展医疗价格改革,同时还得加强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有效地分流病患,使公立医院真正地公益化。

4.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统计机构曾对涉及医疗机构的报道进行了统计,在47篇涉及医院的报道中,45篇是负面报道[4]。作为负社会责任的媒体,应该客观中立地报道社会事件,尤其是在对待类似医患关系等敏感问题时,道务必要做到准确、全面、客观,不去刻意夸大。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也会让公众产生认识偏差,甚至激化医患矛盾。媒体理应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压器,成为医患沟通的桥梁。

总之,要使医患关系得到缓和,除了政府的大力投入外,医务人员得要提责任心,有医者父母心的德行,更要规范医疗行为,注意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方法;患者既要相信医生亦要从个渠道正确了解医学常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雪梅.医患纠纷处置规定为何变形[eB/oL].新浪财经-产经观察,2005[2005-7-20].http://.cn/roll/20050720/0144214491.shtml

[2]必须把医患纠纷放在公道的天平上[n].眉山日报,2009-8-25(第3版).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篇5

【关键词】预约挂号;妇科;择期手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00-01

挂号服务是医院对外服务的前沿,挂号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氛围和患者的满意度。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住院借鉴门诊预约挂号的实践与效果[1]采取住院预约挂号的措施解决患者住院困难、病床紧缺、手术排班紧张等现状,缓解科室超负荷工作压力,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本院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自2012年4月以来实施了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住院预约挂号的服务,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是1所地处清远市的二级甲等医院,成立于1949年,肩负着110万人口的健康使命。妇科住院部设立病床40张,住院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护士7名。妇科门诊及住院部每天设立专人负责妇科择期手术患者的住院预约挂号。

1.2方法

1.2.1分析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住院现状近年来,由于本院住院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住院人数高峰时科室床位紧缺、手术室条件限制、妇科医务工作人员短缺,从而出现了患者住院困难、手术排队时间过长、医务工作排班紧张的现状,影响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氛围及医院服务质量安全的满意度。

1.2.2制订对策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根据患者住院就诊时出现的现状和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制订了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住院预约挂号的服务措施。

1.2.3实施方法

1.2.3.1提供妇科专家信息为了使患者能更好了解医院专家的医学专长、医疗成果,分别在LeD屏幕、黑板宣传栏、医院网站、科室自制宣传小贴等对妇科医生的情况进行介绍。同时对出院和随诊患者介绍本院开展择期手术患者住院预约挂号的服务措施。

1.2.3.2提供各种服务方式预约挂号服务方式有电话预约、门诊预约、出院预约、网络预约。电话预约就是对外采用各种方式公布预约专用电话号码,由专门经过培训的人员接听并设置专门表格用于登记,表格内容包括姓名、电话、地址、疾病初步诊断、末次月经、其他(备注);门诊预约就是在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预约登记处,接受患者的咨询和预约。部分门诊患者在临床医生的初步诊断后建议手术治疗,根据对患者的评估及科室床位情况给予办理住院或者预约住院;出院预约就是对住院患者出院宣教时,向患者提供下次复诊的预约登记,同时介绍医院相关专科的预约方式;网络预约就是通过互联网在医院域名的主页内,设置预约挂号的专栏,为患者提供住院预约挂号,该项措施目前在我院尚未开展,希望将来完善。

2结果

2012年04月――2012年10月半年内共有45例择期手术患者住院采取预约挂号方式。实施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住院预约挂号措施后前3个月预约挂号量为30例,而后3个月为15例,后3个月预约挂号量呈下降趋势。半年内择期手术患者采取电话预约有8例、门诊预约有27例、出院预约有10例,门诊预约挂号占预约挂号总量的60%。

3讨论

预约挂号是指患者提前一段时间预约某日、某时到某医生处就诊看病。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住院预约不但可缩短候诊和就诊时间,还能改善妇科住院患者住院秩序,缓解医院负荷,提高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氛围及医院服务质量安全的满意度,充分发挥了现有医疗资源的最大效应。

本结果显示,本院半年内共有45例择期手术患者采取住院预约挂号方式,虽然只占妇科半年内住院病人总数的一小部分,但有效解决了患者住院难手术难的现状。本结果还显示,在实施预约挂号开始前3个月,预约挂号量呈上升趋势,而3个月后呈下降趋势;在预约挂号几种方式中门诊预约挂号占预约挂号总量的60%。这与三级医院城市患者预约主要选择电话预约挂号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2]。究其原因,可能与本院主要的就诊患者来自于基层、农村等地有关。因为这些患者对预约挂号的认识了解不足,对预约挂号的认识依赖于所信任医生的介绍和推荐。因此,患者对预约挂号的接受和利用还有待于宣传和推广,如加强窗口宣传和出院的指导,让患者能了解和接受预约挂号的有效性、方便性。同时还需制订更加方便患者的制度。加强电话预约挂号号源跟踪,分析失约原因,及时制订和采取措施,降低预约挂号失约率;同时大力支持本院外科大楼建设,改善医院住院环境、增设病床管理和医务人员诚信服务教育,提高科室履约率,提高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氛围及医院服务质量安全的满意度。

4小结

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电话、互联网应用人群的普及,预约挂号的发展势在必行。受投入成本、人们传统观念和挂号形式的限制,目前,本院预约挂号的应用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将努力使其不断地完善优化,力争缓解患者看病难手术难的问题,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找出一条切实可行之路。另外,在本院外科大楼建设期间,我们将秉承为病人服务的宗旨,落实好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住院预约挂号的服务措施以缓解住院高峰时病床紧缺、手术排班紧张等问题,提高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氛围及医院服务质量安全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篇6

[关键词]医患关系;紧张;格局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95-01

医患关系一直是医疗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这种关系不仅与医生和患者直接联系,同时还会对医疗过程产生影响,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使看病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而恶性的医患关系则会阻碍患者的治疗[1]。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越来越恶化,在此种情形下,患者无法正视治疗中产生的意外,而医生也无法理解患者患病的心理。由此可知,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医疗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医患冲突发生频率越来越频繁,医疗纠纷案件几率越来越高;(2)医疗纠纷大体由非医疗过失引发;(3)医疗纠纷的处理难度增大;(4)医疗纠纷会引发社会连锁反应;(5)医疗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增多,致使社会影响力增大。曾有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医患关系之所以日益紧张,一方面是因为患者没有得到与付出相等的回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医生工作压力大所产生的结果。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尚未结束,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我国医疗体系资源还不够丰富,致使大部分医生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2]。在此种情形下,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成为了当今医疗体制不健全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医患关系紧张产生的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不仅仅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体制等不健全所导致的问题。

(一)社会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种发展形势下,社会问题也逐渐突出出来,医患关系紧张就是其中之一[3]。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许多人不再重视道德人格修养,而是将视野转移到金钱和权力上。在此种情况下,功利主义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道德却被摒弃在一旁。此外,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核心的社会,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当今时代的人们愈发重视个人主义的呈现而忽视了集体主义价值观。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十分重视平均主义,因此出现了等运动,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致使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在此种情况下,各种不公平的现象也随之出现,这就造成了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

(二)体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提高我国医疗体制的竞争力,国家机关积极鼓励我国医疗单位引进市场机制,随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致使医疗卫生单位全部融入到了市场经济当中,并成为了独立的经济实体。自此之后,追求利益最大化便成为了医院发展的最终目的,为了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许多医院不惜使用恶性手段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如提高医药费、变相收费、检查不严格、夸大患者病情等情况。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此种情形非但不利于医院机构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从而致使患者与医院的关系紧张。

(三)医德原因

目前,医生职业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了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4]。就我国的医患关系紧张格局来说,虽然存在很多社会因素和体制因素对其产生影响,但是,引发医患冲突的主要因素仍是医生职业道德缺失。现如今,许多医生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这种情况致使医生在工作时常常出现服务态度差、看病随意、忽视患者心理状况、恶意夸大患者病情等情况。此种情况不仅耽误患者的治疗,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并进一步引发医患关系紧张问题的产生。

三、化解医患关系紧张格局的思考

(一)保留医院的公益性质

首先,政府应该强化自身责任,并认真落实医院财务补贴政策和优惠政策,这样才能够保证医院机构的公益性,此外,政府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并将医生的治疗能力、患者的支付水平等问题纳入考核范围,以此提高医院的就诊效率;其次,医院应该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5],不断扩大医院的社会效益。医院应该从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适当降低医疗费用,精简看病流程,让患者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最后,医院需要建立相应的医疗信息披露制度。医疗披露制度指的是医院可以将医生的技术专长、收费标准和就诊人数等问题进行公示,以此来提高医院各项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平性,同时也保证了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二)建立分诊制度和医患问题解决制度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医疗资源短缺的事实,许多病人为了能够有效治疗疾病,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去寻找好的医生,这种情况就造成了我国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小医院无人问津的情况。因此,我国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分诊制度,当患者的疾病为一般常见病或多发病时,可选择附近医院进行治疗,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大医院的诊疗压力,还能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就诊效率。

此外,我国还应该针对医患关系问题建立相应的解决机制,并组建相应的纠纷处理机构,当出现医疗纠纷时,纠纷处理机构就能够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医患问题进行处理,从而保障患者和医生的正当权益。

(三)加强医生职业道德建设

医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救死扶伤为自己的使命,将自身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积极传递正能量。此外,医生在就诊的同时应考虑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用朴实真诚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以此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决心。当出现医疗纠纷时,医院的领导干部应肩负起处理问题的责任,并站在客观、公平的角度去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够将纠纷抹杀在萌芽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患关系紧张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制约医疗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医疗纠纷问题,我国医疗体系应该以患者的利益为医院经营主旨,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同时加强医德建设,以此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杨自根.保护性医疗与患者知情同意权冲突的化解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1,32(17):23-24,41.

[2]张春凤.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793-794.

[3]张金凤,胡文华,张永利等.沟通是化解医患信任危机的有效方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3):295-296.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篇7

【摘要】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仅能够维持和提高居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普遍发展,对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保障是国际通行做法。那么,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怎样,如何建设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间政府责任如何体现,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责任

加强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乡镇“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着经费紧张、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政府职责缺失有关。均等化取向下的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应在划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明确政府责任的基础上,整合基层卫生资源,创新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时,切实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保障公共卫生机构有效运转。

一、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

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包括妇幼保健、疾病预防等卫生服务机构。我们认为,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乡镇卫生机构经费紧张,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卫生室的财务状况更是困难,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的背景下,“以医养防”现象严重。其次,医疗卫生服务具有特殊性,医疗卫生人员的成才周期较长,而现有环境又难以留住人才,从而使得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第三,由于经费紧张,使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卫生室)的设备落后,难以有效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其中既有体制性原因,又有机制性原因。首先,政府投入不足。分税制下,卫生机构一般下放到地方各级财政,使得上级财政对地方卫生机构支持不足特别是税费改革以来,基层财政普遍困难,基层财政的卫生投入也逐步减少,但支出的绝大部分仍用在工资支出上,即财政收入主要用来“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总之,乡镇可用财力减少,使得卫生经费投入也相应减少。其次,盲目的市场化改革。政府投入不足,使得卫生服务机构为了补偿经费不足部分,无视卫生服务的特殊性,盲目推行市场化;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医疗收入占到了乡镇卫生院收入的绝大部分。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竞争,使得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内部运转效率得到提高,但也带来了诸如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等问题。同时,具体到乡镇卫生院这一级,防保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医疗机构不分,导致有限的公共卫生投入支出效率低下,进而使得“重医轻防”问题更为突出。

二、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

公共卫生是采取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保障社会公众健康,是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均等享有基本健康保障的基础性工程。基本医疗服务,指针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所规定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当然还包括一些基本的医疗服务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采取政府、社会筹资与个人筹资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来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以保障公民的基本健康权利。非基本医疗需求,作为一种私人消费品,政府不提供统一保障,可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当然,为了降低个人和家庭的风险,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以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总之,基本的医疗需求与非基本的医疗需求都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为市场监管,以解决医疗服务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对于一些基本的医疗需求可以通过补贴买方、医疗救助等形式来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

三、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1.划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相对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需要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因此,为了明确政府责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划定公共卫生的服务范围。我们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应包括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当然,如何划定还存在争论,而且,源于地方财力的不同,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也可有所扩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需要相应的财力保障。首先,公共卫生服务的溢出性,决定了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中需承担不同责任。其次,中央财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项目给予补助。第三,应该根据各地不同的财力状况划定筹资责任,对于财力严重不足的县、乡,上级财政应予以倾斜,适当减少基层配套比例。

2.创新公共卫生运行机制

为避免“以钱养医”造成的重治轻防现象,特别是在公共卫生支出有限的背景下,有必要创新公共卫生运行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效率。首先,应该使防保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乡镇卫生院内部实现分离,分开核算,防保机构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机构应在经费、人员、编制方面充分予以确保。其次,通过“以钱养事”、“花钱买服务”的形式对村级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这既可以调动下级卫生机构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益。

3.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虽然面临着诸如保障水平底、受益面窄等问题,但仍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调查发现,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这既有利于提高其医疗服务能力,又使得政府能够把有限财力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中去,并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提供财力保障。因此,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乡镇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必须将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与乡镇公共医疗卫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吕卓鸿.政府承担公共医疗卫生的理论基础和范畴界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02).

[2]徐勇.公民国家的建构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篇8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困境;原因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46-0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全面铺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由原来的合作医疗群体变成了自费医疗群体,农民看不起病、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再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开始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看病就医率有所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缓解,广大参合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解决新制度运行中出现的瓶颈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了。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

筹资困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不强。根据规定的合作医疗标准,2006年在政府提高补助标准后,新农合的人均筹资也只有50元,与城镇职工医保人均筹资1000元的标准差距明显,这直接表现为最后补偿比例、最高限额等方面的差距。即使国家、地方政府、集体、个人筹资的钱全部用于村民的医疗支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调查统计,村民一次住院的平均花费是7000多元,而有的大病住院动辄就是上万元,合作医疗只保住院,政府出资部分主要用于住院费用报销,农民自己出资部分多数试点区县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农民门诊费用报销,现有的大病统筹制度实为“杯水车薪”。另外,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操作性的法律仍很缺乏。目前,国家虽已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但是还没有具体的指导实践的法律法规。

家庭账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家庭账户在解决农民门诊需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特别是这种做法减弱了统筹基金的规模,影响了患大病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额。农民家庭账户资金沉淀现象比较普遍。沉淀资金过多也会导致不少问题:一是弱化了制度的共济功能,从而增加了动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二是存在着家庭账户空账运行的隐患等。

医疗合作资金缺乏保障。一方面表现在资金筹集难度较大。农村合作医疗经费除了一部分来源于政策允许的已列入村提留公益金的范围外,其余大部分必然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客观的经济发展水平,过多的农民负担项目制约了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从而决定了合作医疗资金收集的分散性、参加对象的波动性和工作的复杂性,致使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一直很难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另一方面表现在财政资金很难到位。参合农民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将严重影响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不利于参合率的提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医疗需求

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紧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民看病治病的主要场所,而镇、村两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高,服务项目少。特别是村卫生室状况令人担忧:某些村卫生室设施非常简陋,不能适应农民的健康需求;卫生员的业务素质与合作医疗工作的要求极不相符。另外,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不足、办公经费紧缺。

农村卫生医疗机构条件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不强。自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各乡镇的卫生院、村卫生室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乡镇卫生院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相当薄弱,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资源仍然相当紧缺和落后,医疗机构业务收入低、房屋设备陈旧老化、队伍素质差、医务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技术骨干流失严重、债务负担沉重等现象,许多地方农村地区的医务人员队伍依然以老医生为主,甚至还有一些赤脚医生,他们只会用传统的土方法为农民看病,购买的先进设备成了摆设,会用的人很少。农村卫生投入、医疗条件、医疗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影响了参合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宣传不足导致部分农民缺乏参保积极性

一些地方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试点工作的有关政策理解不透,未能很好贯彻落实,管理粗放。有些地方政府在落实合作医疗制度时,层层分解,规定参保人数,下达硬指标,但由于部分农民对“新农合”缺少了解和信心,担心合作医疗基金被挪用,担心医疗费用升高、得不到实惠等,影响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此外,农民经历了以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农民存在着支付能力、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造成只顾眼前利益,不思长远利益,加上“新农合”不可避免的管理疏漏和报销程序的烦琐,也使农民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王梦棠,黄丞.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J].安徽农业科学,2005,(11).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篇9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医疗机构应急物资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被发现的新型传染性疾病[1]。疫情发生后,虽然国家迅速采取措施,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范围,并按甲类传染病实施管理,但因武汉市交通便利及春运导致的返乡人员剧增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疫情在很短时间内即已扩散至全国各地[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重症病例及疑似病例数的不断上升,引发了医疗机构及公众对防护用品、消杀产品、部分药品的需求量剧增,部分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告急。众所周知,医疗机构承担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医务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需密切接触患者,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高风险人群[3-4]。如何降低医务人员的感染概率是医疗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完善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减少医务工作者感染的基础,需引起充分重视。结合自身经验,现就医疗机构执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任务时物资保障的相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1应急物资保障概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卫生应急物资主要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所需的设备,医疗救护所需的药品、疫苗、诊断试剂和器械,以及个人卫生防护用品等[5-6]。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保障主要指物资筹集及物资合理供应两个方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急物资筹集难度较大的原因如下:(1)突发性,传染疫情发生较为突然,难以预测,这使得物资筹措的品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筹集的难度;(2)时效性,防控应急物资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基础,因此,要求筹集速度必须快;(3)唯一性,此次疫情防控任务中使用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无法用其他物资代替,导致这类物资在短时间内处于短缺的状态[7-8];(4)春节假期停工,增加了筹集防控物资的难度。

医疗机构不仅需要紧急筹集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也需要重视物资的合理配置,保证应急物资能够高效使用。疫情防控期间,医用防护服、防渗透隔离衣过度使用,口罩叠戴,防护服与隔离衣叠穿等问题较为常见。有研究表明,过度防护会增加感染的风险[9]。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0年2月4日下发了加强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合理使用防护用品,杜绝随意浪费现象的发生[10]。因此,医疗机构应制定合理的物资发放标准,合理供应物资,避免浪费。

2医疗机构应急物资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极短时间内即蔓延至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形势均非常严峻,不断传出“某某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物资告急”的声音,从侧面反映了医疗机构在应急物资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医院应急物资保障组织机构不完善

医疗机构常态化的物资保障体系中,医学装备部负责管理和供应医疗器械类物资,后勤保障部负责管理和供应生活类物资,药学部负责管理和供应药品类物资,招标中心则负责统一采购,各部门缺乏统一领导及协调,导致物资保障工作的效能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SaRS、甲型流感及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医疗机构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1-12]。医疗机构常态化的物资保障体系在组织机构、资源调配及物资应急准备上均已不能满足其应急反应的要求,急需建立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物资保障能力。

2.2物资储备不足

目前,医疗机构物资保障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临床科室的使用需求。出于控制医疗经费的考虑,多数医疗机构在保障临床使用的前提下,都尽可能地削减医疗物资的库存量。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很多医疗机构物资储备上的短板,部分医疗机构储备的少量物资被迅速耗尽,医务人员面临院内交叉感染及疫情防控情势严峻的双重挑战;此外,部分医疗机构还存在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不合理、储备品种单一、储存物资过期等问题。

2.3物资管控不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使医用防护服、口罩、隔离衣等过度使用现象较为常见,而过度防护不仅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也会造成对应急物资的极大浪费。若物资管理部门未能按照国家指导规范制定可行的物资供应标准,将很难合理有效地使用相关应急物资,也不利于有效防控疫情。

3加强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建议我院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提出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几条建议。

3.1建立高效的物资保障领导小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我院迅速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方面的物资资源,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领导小组下设后勤保障组,由院领导牵头,规划财务部、采购供应办公室、医学装备部、后勤保障部、药学部等各部门共同参与,负责组织落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及经费调拨工作,以保障物资供应。通过设置后勤保障组,有效减少了指挥环节,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利于确保重要物资应急保障体系在突发事件时作出迅速反应并实施有力保障。

3.2启动紧急采购预案,增加物资储备

我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初期,迅速启动了应急物资紧急采购预案,根据不同的物资类别及预估使用量采取不同的采购策略;对于急需且需求量较大的物资,充分运用医院的渠道储备,积极联系多个生产厂家及供应商紧急采购,以增加库房储备;2020年1月21日,一次性向供应商订购一次性医用口罩1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1万只、3m医用防护口罩2400只、医用酒精5000瓶、健之素84泡腾片1000瓶、手消1500瓶、医用橡胶手套1万双、医用帽1万个、无菌手术衣2000件、一次性医用鞋套2.5万双、额式体温枪200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此外,我院还与本区域相关生产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其纳入应急物资供应体系中,以满足应急需求。

3.3加强物资管控,保障合理有效使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我院后勤保障组根据物资储备情况和突发应急事件的需求将物资分为3个等级:一级为重点管控物资,包括n95口罩、防护服、防溅面罩、护目镜、额温枪等,需经医务部或感控办批准后,由物资库房负责核发;二级为管控物资,包括医用外科口罩、医用帽、隔离衣、消杀类产品等,使用科室需每周上报在岗人员的排班表,物资库房根据实际在岗人数进行核发;三级为一般物资,原则上根据临床科室需求进行发放。督导组不定时赴临床科室督查管控物资的使用情况,对不合理使用及随意浪费的行为进行通报批评。督查机制的实施可确保将有限的应急物资优先安排至重点岗位,有效杜绝了资源的浪费。

我院后勤保障组于2020年2月中旬制订了应急物资发放标准,要求使用科室按照管控物资申领流程进行申请,并由物资管理部门负责核发。实践证明,对应急物资管理措施的细化能有效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保障应急物资的持续供应。

4小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对医疗机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医院需反思自身的应急物资保障策略。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医疗机构应尽快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切实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应急物资保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组织机构,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在突发事件时做到反应迅速、保障有力;(2)加强应急物资库房管理,及时更新应急物资储备目录;(3)增强忧患意识,适当增加应急物资的储备;(4)疫情发生后,应及时制定应急物资发放标准,做到开源节流,合理使用应急物资。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的通知(国卫医函﹝2020﹞66号)[eB/oL].[2020-01-22].nhc.gov.cn/yzygj/s7653p/202001/f492c9153ea9437bb587ce2ffcbee1fa.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eB/oL].[2020-01-20].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21/content_5471164.html.

[3]吴安华,黄勋,李春辉,等.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2):99-104.

[4]徐红贞,陈朔晖,傅君芬,等.儿童新型冠状病毒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0,36(4):316-319.

[5]张慧,黄建始,段杰.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体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1505-1508.

[6]张瑛.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7.

[7]王子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物资储备机制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02-503.

[8]张凯博,段惠娟.军队传染病医院执行重大疫情防控任务物资筹措实践与启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2):115-116.

[9]李六亿,吴安华.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防控常见困惑探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2):105-108.

[10]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函﹝2020﹞98号)[eB/oL].[2020-02-03].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4/content_5474521.html.

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篇10

【关键词】医院;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医院管理,实质上就是根据医院工作客观规律,通过现代管理理论、方式方法对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多种资源进行有组织、有目的以及有计划的控制与调整,以获取最佳效益的一种管理过程。

1医院管理问题分析

1.1物品管理问题

医院物品管理涉及设备、器械、药品等诸多内容,以药物管理为例,因为药物的时限性、特殊性等原因,医院主要对其予以集中式管理,而不同医院在管理理念、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药物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导致医院药品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品盘点重视力度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以及药品账实不符等。整体来看,大部分医院依然采用传统药品管理方式,缺乏技术手段,网络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应用滞后,药品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有较大空间。

1.2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采用传统方式,管理体制相对于企业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医院内部缺乏成熟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界定,导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较难有效开展,尤其是一些医院在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方面缺乏合理规划,培训力度不足,无法适时满足新形势下职工岗位的要求,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1.3成本管理问题

医院成本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性成本管理效率不高、成本意识不强等多个方面。首先,一些医院简单地认为成本管理即为财务管理,过于重视医院规模的扩大和医疗工作的扩张,忽略了现代医院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医院成本管理与外部市场环境出现脱节状况;其次,一些医院在成本管理基础性工作方面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在行政管理、实物管理等多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经费核算轻实物核算、重钱轻物以及重购轻管等,日常管理工作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以及经费向实物的转化缺乏计划性,成本管理效率低。

2医院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

2.1加快转变医院管理理念

为保证医院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应当适时更新和转变医院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医院运行管理理念。首先,应树立医院运行管理的系统性观念,医院管理者应当正确认识,医院作为一个复杂运行的系统,其各个科室乃至个人都是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严格遵守医院内部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维护医院荣誉,积极主动配合运行子系统,为医院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其次,应当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明确医院的功能定位,为满足人民群众在医疗、保健、康复、预防等方面的需求,医院管理工作应当紧密围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来开展。最后,在物品管理方面应当充分重视信息化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的引进,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物品予以科学的实时的管理。

2.2重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的引进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应当紧密结合医院管理目标,对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占据着战略性、全局性地位,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实施,至人力资源规划、干部的选拔任用、员工招聘培训、考核体系的建立等全流程都应当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3重视成本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优化

现代医院管理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对相关医疗耗费的合理性予以审查、考核,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医院的科学健康发展。实施成本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优化,可在医院管理中对成本管理的作用、地位予以明确,经济管理部门在医院中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在成本管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与其他职能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加强资源的合理管控。目前,医院整体的成本管理工作主要由医院院长把握,不同科室主要对本科室的成本管理工作负责,还能够对不同的职能小组予以设立,如计算机信息小组、数据分析小组、质量监督小组以及成本核算小组等,不同小组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协同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3结语

传统医院管理单纯重视围绕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开展管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医院管理范围,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医院管理工作,深刻把握医院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合理转变医院管理理念,重视物品的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注重和加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引进运用,加大对医院职工的培训力度,对成本管理组织结构予以合理优化,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曼.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01: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