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校合作目标十篇家校合作目标十篇

家校合作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56

家校合作目标篇1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区(社会)成员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学生是协同教育的中心,学校、家庭和社区要通过交流、活动、投资、决策与其他一些联系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是系统发展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与系统运行的支持者;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应是互补合作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解决策略。

成立协同教育组织。现实公立学校中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工作一般由德育处组织进行,受其科室职能与协同教育需求限制,往往工作效果局限于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诸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更多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则由年级组、班主任承担,其内容多限于学生成绩与学生违规问题。结合现行学校组织机构现实,可以适当调整学校办公室职能,组织成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其组织成员为校长、其他学校合作组织中心成员、不同年级教师代表、不同年级学生代表、不同年级家长代表、地方主管文教卫官员以及社会团体合作伙伴等。其组织任务至少包括:撰写年度合作行动计划;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招募志愿者;实施、协调、宣传已策划好的活动;对合作活动与问题进行监督、分析与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该组织还应承担起家长、社区成员的培训工作,编写系列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家长、社区成员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其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

明确协同教育目标与参与类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的工作目的是为学校创造欢迎家庭、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氛围,确保家庭和社区有合理、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效的协同教育严重影响各类协同教育参与者的参与持久性与深度。所以,确立各方感兴趣并可操作的协同教育目标对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极为重要。考虑到协同教育的参与者素质参差不齐,我们确立的目标必须包括维持合作氛围目标与行为目标,还应包括提升协同教育工作的学术目标。有了明确的协同教育目标还要有操作性强的参与形式,这是协同教育的关键。协同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协助家长提高子女教育技能;以学校项目与学生发展为抓手实施开展有效的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的交流;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创设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情境;创造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情境并发展家长领导和代表;搭建学校、家长、学生与社区共享资源平台等。

家校合作目标篇2

一、国家有关招标评委的基本规定

《招标投标法》规定,评标由招标人依法临时组建评标委员会负责;组建的评标委员会中,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招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或者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国家七部委《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规定评标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满八年并且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二是熟悉有关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并且具有与招投标项目相关实践经验;三是能够认真、公正、诚实、廉洁的履行职责。发改委《评审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也对评审专家的资质、奖惩、责任与义务、管理与使用做出相对明确和具体的规定,这些都为高校评标专家队伍建设、管理和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高校招标评审队伍存在的问题

1、评审队伍规模偏小,专家数量不足

高校评审队伍由评标专家、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资产处、财务处等)和业务主管部门人员(后勤处、基建处、设备处、图书馆、教务处等)及使用单位人员组成,一般局限于学校内部。受高校规模、专业限制,学校可供选择的人才总量有限,能够胜任评审工作的人数偏少。此外,组成评审队伍的人员大都是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本职工作繁忙,加之评委的抽取确定和通知不能太过提前,评审人员不能统筹安排本职工作和评标工作,致使实际参与评标工作的人数经常不足。

2、高校评审专家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学校相对封闭,评审专家虽然资格达到要求,实际业务能力高低不一;部分专家、教授对理论知识精通,技术精湛,但缺乏实践经验;对招标投标法律法规、招标办法评标方式、评审内容和评分规则不了解、不熟悉;对项目技术不够精通,不能把好技术关,只能简单对照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对新产品、新技术掌握不够,市场信息不了解;对价格虚高、围标现象不能发现和制止。此外,业务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代表对技术一无所知,一味追求低价格。

3、权利过大,责任不明确

评委基本是无责评标,评标行为被认为是个人行为,即使出现废标或评标结果被质疑,评委也无需承担责任。在实际工作中,专家行使独立评审权,招标管理部门对评审结果和评标工作难以评价,对专家评标的公正和合理性无法衡量,对违规行为的认定和取证都很困难。违规处罚威慑力不够,造成专家对明显倾向性评审后果不怕承担责任,主观判断和酌情打分项目过多,评标专家自由裁量权普遍过大,经常出现不同专家对同一投标人评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三、加强高校招标评审队伍建设、管理和使用的对策

高校要做好招标评标工作,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高校招标工作实际和学校人才现状,加强评审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利于独立、公正、公平的履行职责评审队伍,并对其加强管理和监督。

1、加强高校招标采购评审专家库建设

建立一个既满足评审时对专家数量要求,又能保证评审质量的评审队伍是高校招标采购的基础工作。为扩大专家库数量,高校应向有兴趣参加学校评标工作的教职工敞开大门,最大限度地把有能力从事评审工作的教职工纳入到专家库,并适当降低录取条件,例如对年轻博士,降低对其工作年限、职称要求;对有能力的技术人员,降低对其学历和职称要求。

此外,还可以与兄弟院校建立评标公用专家库,避免独立建立高校专家库的困难,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减少投资额度大、技术复杂、工艺复杂的大型项目校内招标的非专业评标、用户独自评标的现象。

同时,高校评标可以使用政府采购专家。实际上,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高校采购本身属于政府采购的分散采购形式,使用政府采购专家既符合国家法律要求,又能解决高校评标专家不足的问题。

2、规范评审专家的抽取程序

抽取和确定评委的过程存在从抽取到确定、通知到评标时间难以掌握的问题。如果时间过长,“专家”情况会很快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投标单位手中,利益相关方会通过各种途径对评标专家施加影响,给评委和评标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如果时间过短,容易造成专家因时间关系无法评标。因此,抽取和通知应在纪委的监督下,采取按3:1比例抽取,逐个通知,直到选定为止。同时应规定,参与采购项目论证、制定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的专家,不能作为专家参加评标;专家不能参加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项目评审;一年内连续三次参加评标活动的专家不能再次参与评标。

3、加大对评审现场的监督力度

评委在评审过程中,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客观公正地对招标文件进行独立评审,对其他评委的不同意见或倾向性处理要坚持己见,不受干扰和影响。由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和招标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对评标现场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在技术手段上加以保障,如隔音处理、手机信号屏蔽、专家之间分离、专家和供应商分离、专家与外界分离、专家与采购人分离。采取屏蔽投标单位名称,现场评委独立评标,防止串通评标单位和评标过程外泄。对个别专家的意见与大多数专家意见有显著不同或明显有失公允,监督人员可以提出质疑,专家要予以明确答复,尽量将个别评委的倾向性影响降到最低。

4、扩展评标专家在项目论证和验收过程中的作用

发挥专家在项目论证和技术方案制定中的作用。准确描述项目需求和相关技术指标,对采购项目的全过程起着统领性指导作

用。采购部门对项目市场不熟悉,专家可以与采购部门组成项目小组,利用自身优势为其制定合理、可行的技术参数和采购方案。如果发现招标文件存在技术缺陷,专家可以及时提出优化建议,提高方案技术的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效益。

采购项目评审结束后,进入项目履约和验收阶段,这是保证项目完整性的最后一环。通过验收可以监督供应商是否按实际要求提供商品和服务,防止其偷梁换柱,可以保障项目验收质量。

家校合作目标篇3

关键词:目标管理;成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24-02

一、高校二级学院目标管理的定义及意义

1.定义。目标管理是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套完整方法,是使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二级学院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带来的规模急速膨胀,校级集中统一管理的跨度和难度加大,校院二级管理成为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

2.意义。目标管理是校院二级管理的核心。目标管理以实现工作目标为宗旨,以注重工作成效为基本出发点,是厘清校院二级管理权限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任期目标的约束下,在目标管理的机制下,校院二级管理权限的划分才会真正产生意义和作用,才会真正促进学院和学校的发展。目前一些高校如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已开展任期目标管理多年,并已取得管理创新所带来的可喜硕果。为确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一流特色重点大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我校各学院签订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目标责任书。通过目标的实施,管理体制创新调动全员积极性,使我校实行跨越发展。

二、我校二级学院目标管理的具体措施及成效

1.措施。我校通过出台体系完备的校院二级管理方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二级学院管理制度、开展科学的调研、论证与适度动员、成立学校目标管理工作委员会和商谈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学院任期工作目标指标体系、制定干部考核奖惩标准、反复协商,建立学院任期工作目标的运行机制等来开展学校的目标管理工作。

2.取得的成效。自2011年学校实施目标管理以来,学校开始进入了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各单位围绕“一流特色重点大学”战略目标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制定了本单位的三年发展目标并签署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一年半时间里,各二级单位严格依照责任书的内容,认真分解任务,强化责任,务实推进,注重创新,提高效率质量,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含挑战杯)、学生工作、国际合作与交流及对内对外宣传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主要指令性指标总体进展快速,有些“校级”指标和“省级”指标超进度完成,江苏省教育质量工程各项目进展顺利;“部级”指标有新的突破,有效促进制度创新,显著提升了我校的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国家及地方发展的能力。从制度创新来看,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我校特色发展制度体系,如借助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中心“三位一体”建设机遇,进一步建设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改善和提高科研教学条件,完善建立了一整套实验室管理制度。

三、问题及策略

1.存在问题。①国内外高校竞争激烈,部级指标任务艰巨。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发展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高等教育全球竞争格局对我校已形成巨大挑战。从国际看,国际生源、国际师资、国际专利创新已成为竞争的焦点;从国内看,部级重点学科、优秀拔尖生源、拔尖领军人才已形成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加上国家政策的调整优化(国家学科目录调整、教改三十条等),这些对完成部级的指标如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优博、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部级名师等形成严重制约。②目标管理任务指标协同意识还不够,有待进一步强化提升全员实现目标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在对待目标管理的各类指标方面,未能跟学院的建设、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紧密相联,有孤立看待目标的倾向,对未完成的指标缺乏长期培育意识。学院需要将目标管理意识深入到学院每一位教职工心里,充分激发教职工教学、科研、服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广大教职工存在未能将个人发展与学院、学校发展目标有效结合,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待进一步增强。③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各方优势还有挖掘潜力。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需要提升,青年教师普遍资源少,能力亟需增强,同时青年教师要增强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各学院普遍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且面临引进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未尽发挥的问题。

2.策略。①强化目标管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各学院要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对目标管理任务指标实施精细化管理,从突破指标、责任对象的过程管理等全方位实施“重点跟踪培育管理”,进一步解放思想,消解懈怠情绪,增强学院目标管理完成的进取意识,把目标的完成看作学院发展的巨大动力,形成全院教工自觉将个人目标与学院发展目标相融合,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与自下而上的主动提升相融合的和谐发展局面,为实现发展目标,科学谋划,找准突破口,共同打破发展瓶颈,充分发挥“人心齐、泰山移”的巨大能动作用。②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实现人尽其才。针对现有青年教师要加强培养,充分认识并发挥师资结构年轻化的优势。首先要调整考核标准,对教师要分类考核,给予年轻教师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其次,专门设立青年教师培育基金,制定出台拔尖青年教师奖励政策。鼓励年轻教师自我提升,创造条件、给予平台帮助青年教师成才,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先进方法、思路的引领作用,实现人尽其才,为我所用。同时,对教师要分类培养,分类要求,从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等进行分类管理考核,探索教师考评的新机制。③以团队建设为抓手,促进高水平科研产出。首先,要重视学科团队和教学团队,打破科研项目的“重申报轻建设”,团队成员较松散的局面。各学院根据要凝练学科方向,规范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从年龄、学缘、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其次,要出台积极、科学的奖惩政策,鼓励各团对争先创优。细化考核指标,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对于高水平科研产出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在职称评审、晋升、减免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再次,团队建设要更加务实重效。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在结合教师分类管理的基础上产生,二者要相互平衡,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科研并重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金星晖.谈高校教学的目标管理[J].教育探索,2012,(6):100-101.

[2]姜文雯,闫硕硕.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观察视角,2012:178-179.

[3]陈芳.目标管理下的高校二级管理运行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22.

[4]袁志政.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6):47-48.

家校合作目标篇4

作为一所建校于1873年的百年老校,家校合作对于九江市双峰小学来说,并不是新鲜话题。多年来,学校将家校合作列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并开办了家长学校,组建了学校家委会,对推动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改变学校面貌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家校合作转向制度化

2013年3月,江西省教科所总项目组专家进驻学校进行调研和实践指导,同时也对全校教师开展“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培训。

通过培训和探讨,学校老师认识到科学地建立组织是将家校合作制度化的基础和主要手段。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承担家校合作工作,家长委员会、专业工作组、家校合作联合行动委员会等,都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对于家校合作制度化,学校教师们也有了新的认知。由家长自主选出来的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主动参与的家长组织。我们需要鼓励和保护家长的积极性,并对家委会工作中每位家长委员应当承担的职责都有明确分工。培训中,老师们还重点学习了来自美国爱普斯坦教授归纳和整理的家校合作活动的六种类型。(见表1)

很多班主任对这六种类型表示认同,并根据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认为相互交流和在家学习两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较多,其他类型的比较少。从家校合作的六个类型来说,家校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单向的、片面的,很多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扮演的仍是传统意义上的支持者角色:督促孩子学习,帮孩子检查家庭作业,聆听家长会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的侃侃而谈,在单向接受的过程中缺乏主动的参与。家校合作制度化的建设要让家长以合作伙伴的态度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提高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家长主动竞选家长委员会

2013年9月1日,双峰小学庐山新校区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基于统一框架内的家校合作工作在新校区和老校区同时开始规划和实施。在当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指出:以一年级新生家长为主要试点年级,全面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征集家长志愿者,鼓励家长更多的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和决策中来。建立家委会的准备工作很快在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就开展起来。早上家长带着孩子到教室报到的时候,班主任郑重地给每一位家长发放了一份通知和征集表,并告知填写的目的是征集家长志愿者和筹建班级家委会,表格将在下午开家长会的时候回收,请家长如实填写,并保证关于家庭成员的社会资料会得到保密,同时请有意向申请家委会成员的家长做好准备。

在一年一班的第一次家长会上,班里有十余名家长参加到了家委会的竞选当中,他们上台做自我介绍,并表达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为班级服务的决心,最后通过家长的民主投票选出了班上的7名家委会成员。家长会散去后,家委会的7位成员单独留下来和班主任老师召开了第一次家委会会议,大家明确了分工,设立家委会主席、会计、出纳、活动策划各一名,另外三名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为了方便家长之间的沟通,他们将班级里的42名同学分成了7个小组,每一个家委会成员担任这个组的家长联络人,负责与这些家长的沟通工作。小组工作的形式不仅减轻了班主任和家委会主席的工作压力,而且让每个社会阶层的家长都有代言人,能够充分地表达意见。

班级家委会通过家长竞选的形式建立后,四年二班的班主任在上学期的家长会上,向家长表达了本班连续两年没有评上“文明班”称号的遗憾。新学期,家委会主席主动找到老师,希望四年二班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重新获得“文明班”称号。家委会成员召开了本学期的第一次会议,议题就是“争回文明班”。家委会上,老师和家长总结出问题主要出现在班级卫生保持上。针对这个问题制定出了“讲卫生爱清洁争做文明班”家委会工作目标,老师和家长分工合作,家长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清洁技能,老师在班级里组织卫生服务小组,提醒同学保持好班级环境卫生,每周进行卫生评比,获胜的小组,家委会将提供奖品给予奖励。同时,这个学期的亲子活动举行了宣传“爱护环境”的户外活动――清理庐山登山路上的垃圾,让“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融入平日的生活中去。通过对计划的有效落实,四年二班在这个学期末获得了“文明班”的称号。

通过这个学期有计划的家校合作,教师体会到家长主动参与是家校合作的第一步,体现了家校的平等关系。家长的主动参与,与开学初通过选举建立的新的家委会是分不开的,新组成的家委会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将工作制度化,大大提高了家委会工作的有效性。家委会成员全部是主动当选,工作积极性很高。当家长们视班级所有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视班级的发展为己任的时候,家校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就基本建立起来了。

三、专业工作组越来越有专业范儿

除家委会之外,专业工作组是基于儿童成长的目标,根据家校合作的六种类型分别建立,成员包括家长、老师和社区人员等家校合作的全部力量,每个专业工作组开展对应类型的主题活动。工作组的成员相对稳定,能够持续地、有层次地达成儿童培养目标,让家校合作工作跳出经验性的实践层面,进入到制度化的框架内。

很多班级在新学期的家委会会议中,向家长做了家校合作专业工作组实施的目标和将要落实的培训,很快各班就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家校合作专业工作组,涉及到课程指导、安全防卫、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咨询宣传等多个方面。各专业工作组以学校的年度工作目标为基础,撰写了一个详细的年度行动计划以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展开。工作组的成员包括家长、教师、学校行政管理者甚至学生。他们互相学习,制定基本规则和目标并执行活动、评估活动,共同解决问题、分享成功,让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新的高度和广度。

三年七班社会实践专业工作组的目标是由家委会成员――学生静琪的爸爸提出的“培养有社会视野的儿童”。这位有海外访学经历的大学教授,认识到中美儿童很大的差异来源于视野的不同,美国儿童能够从小就关注社会,同时以为社会做出贡献而骄傲,目前中国儿童还比较缺乏这种意识。他决定要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宽广的视野,关注这个国家里更多人的生活。工作组经过几次商讨,确定了主题为“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内容,并且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安排和时间节点。整个活动历时一年,在这一年里,工作组成员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带孩子深入乡村学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给孩子先后做了四场培训讲座:如何制作ppt、怎样做预算、演讲的技巧、募捐的知识,并在班级里举行演讲比赛;引导孩子成立募捐小组,到社区进行宣讲募捐;指导孩子购买留守儿童所需物品,与留守儿童交朋友通信……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走进教室走上讲台,老师走出教室走进社区,二者都以教育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虽然工作组的目标是关爱留守儿童,培养孩子的社会视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开阔了眼界,同时也锻炼了多种能力。

二年三班社会实践工作组在这一年的工作目标是教孩子“学会四种蔬菜的种植”,学校里的小菜地是他们的实践园地。周边务农的家长们和有着种植经验的爷爷奶奶更多的参与到了工作组中来,他们在课堂上给孩子讲辣椒、白菜、土豆、萝卜这四种蔬菜的成长过程,让孩子们认识它们的根茎、叶、花、种子、果实,并带着孩子们翻土、播种、浇水、采摘。在制定工作组计划时,教师充分尊重了这些似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的意见,听从他们关于种植时机的安排,让家长有充分的自信走进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中来。在期末的家长会上,这些家长获得了家委会颁发的优秀家长的奖状。这些活动融合了不同层次的家长,社会阶层较低的家长也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让更多的家长在教育学生中获得话语权。

专业工作组的建立,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了家长资源宝库,尊重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教育层次的家长,让每一位家长都动起来,参与到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是特长家长、智力家长对课程的支持和辅助。这样的资源整合已经从单纯的利用走向了高层次的互动、共享,最终得益的是学校、家长、学生三方。

通过这三年的家校合作试点工作,家校合作工作从实践经验化转向制度化,越来越多的教师体会到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可以有家长的力量参与进来。家长不再是单纯地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更重要的是和老师形成教育共同体,目标清楚分工合作;越来越多的家长看到了学校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从志愿工作到家长课堂,从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到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家长们的决策和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他们感觉到自己能够影响教育,让教育与自己的理想更近一些,这无疑是一个最大的进步。

家校合作目标篇5

一、小组合作管理

小组合作管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人参与、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实现共同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我们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划分小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每四人一个小组。各小组成员综合能力搭配相对均衡。班级的日常学习、工作和活动等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实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合作学习,合作管理,相互监督。

2.制定考评目标

为实现小组合作管理,我们利用考核这个杠杆来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我们设置了比较全面的考评项目。把学生常规管理的各个方面全部纳入小组合作管理的考核范围。诸如道德品质、文化学习、体育、卫生、组织纪律劳动、生活等多方面。每一项都规定了详细内容和具体目标及奖惩细则,师生共同学习、掌握标准并运用。

3.实施过程

对每个学生每节课、每天所完成的学习及其它方面的目标情况,根据目标的奖惩细则,给予合理的计分,完成目标的记得分,出色完成的在得分基础上再加分,对班有贡献的奖励得分,没有完成目标或不符合目标要求的扣分。每周一次考评,周末累计个人得分,这便是个人周考评得分,累计小组成员得分,便是小组周考评得分。按照个人、小组得分排序,分为a、B、C、D四个等级,这样个人和小组周考评均有相应的等级。月底综合当月考评等级,便是小组成员个人月综合素质考核等级和小组月综合考核等级,结果仍为a、B、C、D四个等级。在周考评时,实行捆绑评价,若个人考评为a,小组考评为C或D,那么个人考评要下调至B。个人考评为B小组考评为D,那么个人考评下调至C。综合月考核结果可确定学期考核,综合学期考核,确定年考核,考核结果是评先选优的依据。

分组管理后的学生,各小组同舟共济,互相帮助,互相制约。课上谁要开小差,小伙伴们会用眼神、手语来提醒他,使他迅速归队。下课说话不文明、疯闹,小伙伴就说服制止,吃饭浪费,乱花钱,小伙伴们就会劝阻,谁都想为集体争取荣誉,一组今天加分,另一组明天就会迎头赶上。

二、家校联合管理

家访、定期开家长会、定期印发给家长家教指南是我一贯坚持的一项制度。积极调动家长参与管理,做好管理学生的后盾。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居住分散,不少村庄离学校又远,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家访、定期开家长会基础上,我们又利用传递家校信息反馈单的方法,及时进行家校联系,相互沟通,家校联系信息反馈单如下:

家校联系信息反馈单

家校联系信息反馈单,周末放学前各科老师填写好,老师给的评语和建议都是用鼓励和期望语言填写,放学时由学生带回交给家长。下周一再由学生把家长填写好的信息反馈单带回学校交给班主任、任课老师,根据家校反馈信息,综合分析,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和耐心的指导、帮助,家校信息反馈单能及时、持久地进行家校对话与沟通,实现了家校联合管理,共同教育、共同监督,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校联合形成了强劲的家校合力,互助共管,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在健康成长。家校信息反馈单,切实可行,及时反馈家校信息,密切家校联系,促进了对话沟通,能及时地解决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既利于家长,又利于学校,更利于社会。

家校合作目标篇6

国家对高等教育日趋重视,教育经费投入日益增加,高等学校俨然已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实体。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工程建设、设备物资采购以及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有的高校甚至超过年度经费预算的40%。如何做好招投标监督工作,保证高校招投标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真正发挥招标采购方式的优越性,已经成为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高校内部招投标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人才

招投标监督工作是一项具有较高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和法律性的工作。无论是物资采购、工程项目还是服务类项目招标,都是经济性、法律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活动。但从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人员配备现状看,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悉的情况。监督人员在监督中往往存在对技术参数、工程清单、投标资质、政策法规等理解不深、了解不透的情形,致力不从心,难以监督到位,这给了权力寻租以可乘之机。

(二)缺乏监督实施细则

高校的招投标活动主要依据《招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以及《教育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法律法规只是对招投标监督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如“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很多高校并未制定招投标监督实施细则,致使招投标监督人员缺乏明确的监督程序及规范性指导,这往往直接影响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三)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督

高校的招标项目数量多,内容复杂,从招标文件的审查到开标现场监督,从合同签订、项目实施到后期验收和项目审计,监督部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去监督相应环节的实施,否则大部分监督都只是一种形式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监督人员真正开始介入监督多数是在评标阶段,并且监督涉及较多的是评标环节的程序监督,很少参与到招投标的前期和后期工作,因此不少高校在招投标过程中的监督因为种种原因常沦为一种形式上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成为相关职能部门潜在的责任分担者。

二、高校内部招投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招投标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招投标机构,由学校的某个职能部门开展有关的招投标活动,一般也没有配备招投标的专职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往往由提出申购的部门完成编制招标文件,签署合同等系列工作。由于缺乏相应知识,致使招标文件制作比较粗略,技术指标比较笼统或过以具体化,对质保期限、付款方式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常规。

(二)招标文件技术参数带有倾向性

有的申请部门在制定技术指标时,为了能采购到有意向的物资,存在明显倾向性与排他性。形成实质为单一来源却披了公开招标的外衣。这既不利于同类产品展开比较,也有违公开公平原则。

(三)招标告示范围狭小

高校的招标告示往往只公布于学校自身网站,告知范围极为有限,又往往因招标额度相对较小,常只有固定的几家单位关注,在工作中时常出现一项招标只有3家投标单位的情形,以致参与面狭窄,竞争程度低,不能充挥发挥招投标应有的作用,也因招标范围和招标方式的局限,时常会面临潜在的围标串标行为。

(四)评标专家选择局限

高校内部自主招标评标人员,源于成本与便利等原因,大多由本校内部选取。高校内部技术专家人数有限,且往往集中在几个部门,如工程类专家集中于基建、后勤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又是招标项目负责部门,设备项目专家往往集中于教学部门,而教学部门往往又是申请与项目负责部门,其他专家或非本专业人员,专业水平未必达能评标要求。如此评标时难免产生偏差,影响结果的公平性。

(五)评标过程规范性不够

内部评标时,存在评标员纪律不严,个别评标专家有引导性话语,倾向于某家单位现象。对于突发事项的处置较为随意。在开标中,不同的项目会出现不同的状况,如招标文件中该明确的技术参数没有明确,招标文件和公告不符合要求,需要终止招标活动时未终止等等。

三、思考与建议

(一)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整合部门资源,使监督与招投标工作有“才”可用

1.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招投标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法律性等特征决定其工作人员及监督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水准。高校一方面可引进专业人员充实到纪检监察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应加大对纪检监察人员、招投标工作人员、评标库专家的招投标业务与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力度,使其提升专业能力,有效行使职责。

2.整合人才资源。高校招投标、监督工作,仅依靠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人员力量远远不够,可综合协调,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如可选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为兼职审计员,组建一支监督员与兼职审计员队伍;计财处可对资金计划、支出等负起监督职能;使用部门对项目的初验、使用负起监督职责。

(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完善监督实施细则与招投标管理制度,使监督与招投标工作有“法”可依

1.建立责任追究机制。高校应制定招投标责任追究制,对参与招投标活动的人员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对招投标各环节可实现责任倒查追溯,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惩处,对参与投标单位的违规谋求中标行为,对中标单位合同履行中的违规行为等明确规定惩处办法,以防止“暗箱操作”等导致学校利益受损的行为发生。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校设备购置周期短,技术指标较为复杂,同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优化程序,简化流程,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制定适用于高校招投标特点、具体科学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细则与监督实施细则。如招标工作评标管理实施细则、招标评审专家管理办法、招标监督办法及针对不同采购类型的采购制度,如建设工程项目招标实施细则,服务项目招标采购实施细则等。

(三)重视与关注招投标活动重要环节,使监督落到实处

1.设立专门的招投标机构

高校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招投标机构,配备专业招投标工作人员,统一管理、组织、协调校内招投标工作。规范招投标程序,统一由招投标机构负责编制招标文件、招标信息、进行投标人资质预审,组织召开评标会议等工作,这种运行模式较之于分散模式有利于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也有利于监督工作的开展。

2.科学规范制定项目技术参数

申购部门在完成前期项目与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告知招投标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召开招标会议,对技术参数等各项要求进行进一步确认,在确认其提出的要求既符合使用条件又不过于具体化后,进入招投标下一程序。

3.增强投标竞争性

高校一方面可尽早将招标信息于校园网及其他相关网站平台让更多的投标潜在人知晓招标信息;一方面可建立供应商库,不断积累和拓展供应市场信息,从而保证出现采购需求时,有较为充足的资质优良的供货企业参与竞争。

4.建立高校招投标专家库

一所学校的专家数量有限,高校可按区域分布,联合建立高校招投标专家库,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高校评标专家的资源共享,这可有效解决专家数量有限等问题。

5.规范评标活动

高校要规范评标活动,一方面应加强对专家库内评审专家职业道德教育与廉洁教育;一方面要求在评标时,根据具体项目,制订合适的评分方法,明确评分细则,以提高评标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即便是最低价中标,也要考虑其合理的利润,以免影响项目的品质;还可运用科技手段辅助监督。可在评标室安装视频音频同步监控系统及手机信号屏蔽仪,对招投标交易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进行全过程记录,以规范评标活动。

6.建立投标单位档案

家校合作目标篇7

秉承“济世明德,笃行于微”的校训,济微中学将九年义务教育定义为整体化、系统化和序列化的教育,建立起“9>6+3”的教育模式。学校自2008年开始,积极开展德育序列化教育实践,研究制定了《济南济微中学德育序列化实施方案》,确定了“四段一体”的德育序列化工作基本框架:依据不同年龄、不同认知心理特点,划分了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将学校德育总目标合理分解到不同学段,分层实施、有序衔接。旨在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主动发展,成为一名乐学善学、自立自强的好学生;成为一名诚信友善、身心健康的好少年;成为一名爱家爱国、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德育目标层次化

依据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和儿童在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从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自身需要出发确定德育目标。

我们将学校德育总目标分类并具体分解到各个学段,形成目标分解细目表。目标的分解呈现明显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层次化特点,又体现出目标的一致性,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感受再到感悟等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比如,学校德育总目标是一级目标,爱家爱国情感的培养,是二级目标。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确定“爱己―爱家―爱校―爱国”这种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目标逻辑,然后再有侧重地分解目标到不同学段,作为更具体的三级目标。低学段(1-2年级)着重于“爱己―爱家”层次的目标落实,具体分解为自我爱护的行为规范、习惯养成等行为目标和感受家人的爱、关心家人等情感目标;中学段(3-4年级)侧重于“爱家―爱校”层次的目标落实,在前有的基础上学会更多地理解和关心家人以及关心同学、关心班级、爱护学校;高学段(5-6年级)在此之上进一步深化,侧重于“爱校―爱国”中的“爱校”,落实关心同学、班级和学校的行动目标,并初步感受国家、民族的强大;最高学段(7-9年级)则侧重于“爱国”,通过系统学习,更深地理解、感悟国家、民族的含义,逐步形成国家认同。

每一学段都是在前有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巩固、落实习惯的养成,然后有侧重地落实新的、更高层次的阶段目标。所以,每一层次的目标在各学段都有不同的体现,比如,单就“爱国”的三级目标在各学段分别体现为:识国旗、唱国歌、爱汉字;学书法、诵经典、知传统文化;爱家乡、做公益、关心国家;学历史、看世界、爱我中华。呈现出明显的随年龄、学段递增而相应提高的层次性和序列化。

二、德育内容递进化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所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来确定。

同一主题内容的安排依据不同学段的德育目标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等递进化特点,同时又保持着主题内容的延伸性和拓展性,以及一致性和连贯性等特点。比如,我们对学校生态文明主题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作了如下分解。(见表1)

三、德育活动系列化

德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由于德育目标和内容比较庞杂,因而需要整合、分类,划分不同的主题,在主题下设计有意义、有创新、有成效的德育活动。

我们原有方案中,目标、内容的梯次分解比较详实,也进行了二级目标分类,但仍然不够全面,三级目标又显得过于庞杂,不太利于提取和落实,实际执行中易流于形式。我们逐渐认识到,德育纵向序列化的分解落实,必须通过横向的德育主题活动来支撑。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及学校整体德育目标,学校确定了十大德育主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爱家爱国主题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安全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与责任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科学艺术教育、社会实践及志愿者主题教育。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不同时段各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将目标、内容及建议等从学校德育目标分解细目表中提取出来,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随学段的提高不断拓展、深化,使主题德育活动的设计呈现出针对性、渐进性,以确保主题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纪念长征胜利的主题德育活动,我们依据序列化目标和要求,从低到高设计了六项活动建议:

讲长征故事,树英雄偶像(讲故事,1-2年级);

画长征足迹,展热血风采(手抄报,3-4年级);

诵长征诗情,感爱国情怀(诗歌朗诵会,5-6年级);

唱长征颂歌,扬理想信念(歌咏比赛,5-9年级);

议长征精神,明时代责任(主题班会、黑板报等,5-9年级)。

思长征历程,抒报国之志(读书征文,7-9年级);

德育纵向序列化,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渐进性和一致性;德育横向主题化,体现了德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两者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德育成效。

四、德育评价阶段化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

目前,学校德育的评价也体现出了德育序列化体系中学段的区别。一是主题德育活动的表彰评价依据学段进行。很多德育活动本身就是按照学段设计的,即使是跨学段的德育活动,其评价也是分学段的,彰显学段之间的差异。比如,生态文明主题教育中,环保征文在3-9年级范围内开展,但评奖表彰区分不同学段;在全校进行的“环保小卫士”推荐评选中,也是依据不同标准落实到各个学段。二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显现学段差别。1-6年级主要是结合少先队组织的“竞优争章”系列,具体标准依据学段区分,评价兼顾个人和小组。7-9年级主要是“校园之星”系列,结合年级德育目标,评选包括学习标兵、进步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等十星,每半学期举行一次,各年级再进行不同形式地表彰、展示,以发挥积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现在,德育序列化实践已经深入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德育目思澳谌莘纸庀改勘硪驯嗳胙生手册,方便学生对照自查和家长监督,主题德育活动的开展正逐渐成为德育工作常态。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呈现出更加阳光健康、文明守纪的状态。不管走到哪里,自信大方、谦和有礼的济微学子,已经成了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也在德育方面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济南市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家校合作目标篇8

与企业不同,高校所面对的目标市场有两个: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生源市场的主要顾客群是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提供的产品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及相关学历;对于就业市场的目标顾客是招聘企业和继续升学的高校,提供的产品就是本校的毕业生。显然,高职院校连接着两个市场,要依据两个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关的营销组合,即产品、价格、促销方式和分销渠道。从而完成吸引生源———培养学生———输送人才到目标市场(企业或高校)的过程。

1.1生源目标市场的选择

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面对的生源市场与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的目标顾客群应锁定本科线以下的高中生,但由于合作院校的学费较一般高职要高出很多,因此会流失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考生,也形成了该类院校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竞争劣势。对于剩下的目标生源,还要以地理位置、消费者意愿、高中类型等变量将市场进行细分。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主要的目标市场是:(1)本科分数线以下、家庭收入良好、省内普通或私立高中、目的是希望尽快就业或出国深造的考生;(2)本科分数线以下、家庭收入良好、省外的普通或私立高中、目的是希望尽快就业或继续升学出国深造的考生;(3)本科分数线以下、家庭收入良好、省外高中毕业生、希望借助求学机会留在本省的考生;(4)三类本科分数上下、希望通过就读合作高职院校直通国外大学的考生。

1.2就业目标市场的选择

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以及本校学生优势等变量条件,对就业市场进行细分,找出符合学校服务条件的目标市场或目标企业,进行有力的推荐宣传,进而利用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与目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就业市场基础,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另外,对于继续求学的学生,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应利用其优势与海外的合作院校或关系院校签订联合培养或优先录取协议,保障学生在升学尤其是海外升学这一方面的目标更加明确且具有更大的优势。

2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优劣势分析

所谓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最初常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是一种对内部条件和外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判断的有效工具,进而为管理者在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及设计营销组合时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大量民办、中外合作以及传统高校进入市场抢占生源,竞争激烈,高校已逐渐认识到运用市场学理念经营学校的重要意义,而客观的自我评估、专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准确的市场定位是设计出市场营销组合的必要条件,也是取得竞争优势、开拓出符合学校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但与企业单纯地对具体产品进行定位不同,高校不仅要对整体学院进行总体评估定位,还要为各个分院甚至各系部专业学科部署定位计划,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市场定位的复杂性。对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教学环境的威胁主要指在所处领域中不利的因素和障碍,如果不采取及时、正确的行动,会导致办学机构发展停滞甚至失败退出市场。例如,公众对高职院校的偏见;政府对其不重视的态度;获取的财政及政策上的支持相比本科院校越来越少等。而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所遇到的机遇则是指在教学领域中给予此类院校机会,从而促进其竞争优势不断地发扬光大。例如,政府给予民办及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全球化的趋势提升了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促使高校向职业化、国际化教育转型,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恰恰吻合了这一发展趋势;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一般选择在地理优美、经济发达或飞速发展的地区,可利用这一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等。综上分析出自身与外界赋予的条件后,可按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影响大、直接、主要的因素排在前面,而间接、次要的因素则可以排在后面或忽略不计,从而完成对自身的定位评估工作。

3合作办学高职院校营销组合的设计

与企业营销组合4ps(产品、定价、促销、分销)不同,对于高校主要生源市场来说,通常设计的营销组合变量包括七个要素:课程、费用、分销渠道、促销推广、教学过程、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下面主要分析前四个组成部分。

3.1课程策略

对于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要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及快速就业的特点;其次,要体现合作办学与普通高职院校的差别,即引入国际化先进教学课程体系;最后,在满足实践技能的同时,课程设计还要考虑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为继续升学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满足上述标准的要求,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在设计课程时,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立长期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制定满足市场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率和实用性。此外,利用合作办学的优质资源,打造国际化的精品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合作办学的教学特色。课程应满足包括职业证书的考取、自学考试、获取学位等需求。要做到中西结合,在营造国际化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增强本校学生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以满足就业和升学两个目标市场的需求。

3.2学费定价策略

合作办学的学费一般会高出普通高职院校的一倍以上。该类院校的学生一般是来自收入良好或较高的家庭,但学校在制定相关学费价格时,也应体现灵活性和优惠性,从而增加录取普通家庭学生的机会以及坚定目标客户群报考的信心。除了使用通常的差别定价即根据各个专业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多样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学生,例如:(1)报考奖励。对于在高考志愿中填报第一志愿或高分考生,给予学费的优惠或奖学金;(2)介绍费用或信息费用。对于介绍同学、朋友或亲戚报考本校并成功录取的个人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3)一次费优惠。学校可规定学生如果将三年的学费或两年一次齐会有不同程度的折扣。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项目吸引学习优秀但家庭条件一般的考生,以提高学校的生源素质。总之,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要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以自身学校定位为原则,形成比较完善的收费体系及定价策略。

3.3促销策略

与普通产品促销不同,高等院校进行的促销活动要面对两个目标市场: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取的促销手段也要所有区别。对于生源市场,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应更多地借助公共活动,如举办校庆、赞助公益事业、参加比赛或研讨会等,来提高本校的社会知名度及影响力,提升学校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争取更多的生源。对于就业市场,学校应注重本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推销,通过与更多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去企业进行免费或低薪的实习,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也积累了“工作经验”,进而保证毕业生被企业录取的成功率。此外,学校还要对在校学生尤其是准毕业生开设职业规划、商务礼仪等课程,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及行为规范。

3.4教学过程方法策略

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在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方式上可以引荐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刻板印象,采用更加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讨论、思考、发言的时间。另外,学校也可以采用“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即每位教师负责几个学生,从入校开始一直到毕业,实施“一带到底”的政策,不光在学业上督促其学习,在生活上也可以成为他们的思想领路人,引导学生充实、愉快地完成学业。

4结语

家校合作目标篇9

“路径依赖”理论由制度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第一个提出。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即“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在诺思看来,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最终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导致停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但始终呈现出以社会为本位,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方式,以高校党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要管理机制的模式。由此可以认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良好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强;不好的路径可能进入恶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这一路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和老解放区经验的产物,它在计划经济、权力集中、文化一元的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路径依赖”现象禁锢了人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空间,继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性发展,必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为连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起着导向和规约作用。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着手,必然能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进而从政策人手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二、从政策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一)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概览不同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表述虽然不同,但基本思路未变,即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定》总纲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革命的政治教育,即使学生“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如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具有明显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如198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努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代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规定来看,始终绕着“革命、阶级斗争、建设”,围绕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路展开,个体价值目标尚未受到重视,呈现“路径依赖”现象。

(二)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这其中,政治理论教育是主要内容,其他教育内容都是从这一内容发,并以这一内容为基础衍生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1作会议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强调政治教育,如1961年《关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是学校政治思想t作的重要环节”。从这一时期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大量强化学生的阶级斗争意识,促进其思想的革命化。这种极其单一的政治教育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

1982年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虽然逐渐规定r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但从其地位来看,仍弱于政治教育。如198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马克思主义是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理论基础,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1987年《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_丰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必须重视德育,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t作首位”。这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教育内容的规定上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教育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符合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规定最多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如1955年《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指出,“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基本形式”。1980年《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指出,“课堂讲授是马列主义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形式”。

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t作的若干意见》指,“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8年《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四)以校级党政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的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设立了高等学校政治丁作机构“政治辅导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直接管理。1954年撤销政治辅导处,进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负责,人事、保•140•卫等各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互相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党政部门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突显。这种管理体制一直持续到“”结束,之后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但调整力度不大。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1二作的意见》确立了党委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t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_t作,特别要注意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

198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丁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党、政、t、团各系统所必需的专职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m,“高校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t人员、‘两课’教师和众多的兼作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和‘两课’教师是德育专职教师”。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从政策来看,始终强调校级党、政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主体,即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

三、正确处理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一”与“多”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一”、“多”关系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过于强调“一”,而忽视了对“多”的认识和分析。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是消解路径依赖现象的重要举措。

(一)教育目标的“一”与“多”

“目标指导着教育行为的方向,可使教育行为成为有意义的、有秩序的活动,避免教育行为、教育方向的盲目性、机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它有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

因此,社会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位目标。但是,“人双重地存在着”,首先是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社会目标的基础e还应考虑个体目标。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作为不同层次的目标,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个体目标是社会目标的来源和实现基础,社会目标影响并引导着个体目标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始终强调社会目标,忽视对个体目标的定位,这易于使“教育沦为政治的t具与政府的附庸”。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个体日标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而是通过个体目标的建立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

从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主要是强调个体日标,通过个体目标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创造力,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在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两个向度上形成合理张力,才能产生出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目标上的双向选择,决定了一方面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美德、独立人格作为主要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绝不能游离于社会主义的逻辑之外,面临着把大学生推向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发展使命。

(二)教育内容的“一”与“多”

教育内容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与保证。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时代特点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还应在内容上重点突出民族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不仅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还包括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青年学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掌握民族文化的态度与程度,直接决定中华文明未来的性质与方向,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大学生作为“接班人”必须了解和传承这些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公民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表现在认知上,能充分认识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了解自身公民角色,知道自己所承担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在情感上,有自己对所属国家或社会的认同。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需。

(三)教育方式的“一”与“多”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能够多次见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作用和教材体系等方面的认识。这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位于主导地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呈现出“一”与“多”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授成为单一的教育方式,其他方式被忽视。二是课程体系单一,缺少相关课程体系的辅助运作。面对复杂的文化价值观,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使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甚至使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恩格斯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

家校合作目标篇10

关键词:丽水实验学校;体育课程;课程改革;“1+X”模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30-03

健康、诚信、博雅,是丽水实验学校的校训,也是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我们把健康放在了第一位,彰显实验人对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为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学校精简、整合国家课程,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标准的、符合实验学校学生发展需要的“1+X”模式。“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课程。“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是学校个性课程。学校一直探究怎样让学生能够随处可锻炼,随时能锻炼,最终实现掌握1~2项高兴趣、高技能的终身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通过研究论证,本学期学校尝试探索体育课程“1+x”模式,从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使“1+X”模式效果最大化,真正让每一位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让每一位学生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让每一位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提升,让每一位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就课时设置而言,实验学校打破了传统40分钟的固定课时,长短结合,张弛有度。“基础课时”40分钟,主要用于基础性课程的实施;“短课时”20分钟,用于晨练的开展;“中课时”30分钟,主要用于大课间活动、我的实验我来秀的实施;“长课时”60分钟,用于拓展选修课程的开展。

一、“1+X”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背景

浙江省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强调选择性教育思想,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升身体素质。根据学校“专注今天,成就明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健康”“诚信”“博雅”的校训,结合学校“平民本色、精英气质”的办学目标,立足学校教学实际,遵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兴趣课程个性化”的原则,探索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形成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体育课程“1+X”模式。

二、“1+X”体育课程实施的目标

1.价值取向

学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平民本色、精英气质”的学生。通过小学6年的体育课程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让实验学校学生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掌握以羽毛球为主项的1~2项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真正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2.培养目标

(1)完成国家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重点加强学生上下肢力量和耐力素质的培养。

(3)根据年级羽毛球达标标准完成羽毛球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小学毕业时人人会打羽毛球的目标。

(4)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作业的实施,真正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价值取向与目标的联系

根据实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要求,我们与家长一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为“五会、五有”的培养目标。

“五会”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目标,即会做人、会求知、会做事、会共处、会健体;“五有”中不同的学生可以有所侧重,是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并允许学生自我设定特殊的发展目标,指国家情怀、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世界眼光。“五会、五有”共同落实实验学生“多元、阳光、乐学”的价值取向,实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

三、体育课程改革“1+X”模式的内涵与实施(见附件)

(一)“1”: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结合学校的特色项目羽毛球,依据学生的现实身体素质,我们对体育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一二年级有四节体育课,三到六年级有三节体育课,其中每个星期每班一节羽毛球主项课,其他二到三节课,结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的内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重整,设置了课课练和一些常规的教学内容。

1.羽毛球主项课

前世界冠军“羽坛皇后”李玲蔚毕业于丽水市实验学校,实验学校是省级羽毛球项目基地学校,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李玲蔚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结合学校的特色项目,学校专门每星期为每班开设一节羽毛球主项课,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打羽毛球,每一个年级都制定相应的羽毛球主项学习计划以及目标和考核的内容及标准。经过六年的羽毛球学习和技能训练能够让实验学校的每一位毕业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羽毛球技术,实现会打比赛、会锻炼、会欣赏的终极目标,同时也为丽水市少体校和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做了良好的铺垫。

2.课课练

依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和平时教师上课的情况分析来看,实验学校的学生在上下肢力量和耐力方面普遍较薄弱,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课课练的要求,就是在每一节体育基础课程当中加入5~10分钟的课课练,重点加强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和耐力素质,其他素质为辅。课课练重点内容设置为:(1)上下肢力量素质:多人叠加俯卧撑、引体向上、实心球;蛙跳过海绵垫、收腹跳、立卧撑。(2)耐力素质:三分钟跳绳、计时跑、变速跑。

3.国家基础课程

浙江省根据国家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出台了本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结合学校场地设施和器材的情况,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化的提炼,选出了相应适合学生锻炼的内容进行教授,主要以球类、武术操、健美操、体操类为主。

(二)“X”: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

“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是学校个性课程。“X”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包括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学校个性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以及内在文化和学生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必修系列课程;学生个性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多种适合自己的多元化选修课程。

1.晨练

每天早晨8:10-8:35为晨练时间。开设晨练短课,以班主任为主导、体育教师为指导的形式开展,从而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使锻炼效果最大化,真正让每一位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学生随意参加教师指定的体育活动项目或者班级自定的项目,全程都有体育教师指导和班主任陪伴,每周一,一年级为跳短绳,每周二,二年级为武术操、跳短绳,每周三,三年级为跳长绳,每周四,四年级创意跑,每周五,五年级为踢毽子、跳长绳。晨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班主任认真负责,体育教师悉心指导,形成了良好的晨练氛围。学生在晨练中挥洒着汗水,彰显了青春的活力。晨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良好的发展,也能够让学生更有精力去学习和生活。

2.健身大课间

学校健身大课间活动时间为30分钟,实验学校学生人数多、场地小,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运动起来,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场地,学校自编了两套动作优美的健美操和一套动作柔和的手语操,让大家一起快乐的运动起来,有效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小场地大运动的目标。冬天由于天气太冷,学校充分考虑场地的大小设计了切实可行的跑操方案,在两列队伍的一头一尾各站一名同w作为标志杆,两列队伍围着两头标志杆进行跑操,既简单又好操作。夏季为:两套健美操+一套手语操,冬季为:8分钟跑操+一套健美操。

3.课外体育作业

体育与健康课外作业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外作业的过程中,让实验学校学生在一个更加轻松开放的环境中,自由自主地锻炼身体,释放繁重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调整情绪、缓解压力、放松自我。同时,完成合理的体育与健康课外作业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我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让家长监督引导孩子完成课外体育作业,配合孩子一起完成体育与健康作业,增进亲情,培养感情,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有针对性地创新了体育与健康课外作业:要求每个年级都有一本体质健康成长册,里面记录学生一学年所需要完成的体育作业内容,让孩子能够坚持六年的课外体育作业练习,做到有作业布置、有练习指导、有记录可查、有奖励机制,让课外作业课程真正为提高学生体质服务。

(1)家长陪同并签字。家长陪同孩子完成体育作业,孩子能够认真的完成,同时增进亲情。

(2)周批改并签字。每周体育老师都要把学生的体育作业本收上来评等级并签字。

(3)月评体育之星。体育作业连续四周达到五颗星的学生,可以获得“体育之星”徽章一枚。

(4)学期评优秀体育作业。每个学期针对学生体育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优秀体育作业评选。

(5)学期评优秀指导师。每个学期评选家长优秀指导师,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

4.校运会

我校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会都是别出心裁,强调“人人参与、集体项目、趣味项目”。在校运会上,学生在运动舞台上尽情体验竞赛的魅力,全面诠释体育精神,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充分展示实验学子昂扬向上的青春活力、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全面发展的优良素质。

(1)人人参与。学校提供形式多样的竞赛项目和志愿者团队,让不同差异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相应的项目或者志愿者进行报名,真正做到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校运会当中。参加比赛的学生,让其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之美。参加志愿者的学生,让其体验服务带来的帮助之美。

(2)集体项目。个人项目有名次之分,第一名总是只有那么一个,前六名也只有六个人,而集体项目则是可以使很多人都能够获得名次,第一名就可以有很多个人,按前六名获奖,这样一算可以获奖的学生就可以有很多,从而让他们都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荣耀。

(3)趣味项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设置趣味运动项目,是为了让那些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能够参与其中,为不同差距的学生设置一个能够同场竞技、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一起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和荣耀。

5.拓展选修课

学校认真研读课改要求,领会课改精神,着眼于培养目标、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和可用资源,进行系统设计学校拓展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制定了《化整为零、有序推进――丽水市实验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我校的体育拓展性选修课程内容主要为羽毛球、围棋、篮球、轮滑、跆拳道、健美操、武术等,报名采用“网上选课”的方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先报名先录取,满员即止。在课时安排上,我校也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每周三下午设置两节课,每节课时间为一小时,教师固定场地,学生流动走班。学校将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争取为每个参加拓展性课程的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世界围棋“三冠王”柯洁就是实验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拓展选修课成就了一个个有梦想的学生,为他们高超的才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6.我的实验我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