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十篇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十篇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10:13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篇1

【关键词】海绵城市村镇广场雨水景观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以低影响开发模式为建设内涵的“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学术与实践研究的热点话题,我国在借鉴国际雨洪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与环境时具备良好的“弹性”特征,海绵城市建设倡导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雨涝调蓄能力,传统的雨水就地排放思路开始向雨水自然调蓄方向转变①。近年来,车伍②、王思思③、王建龙④等人在介绍国外雨洪管理模式及方法、国内雨洪应用案例及雨洪与景观设计结合方面有深入探讨。俞孔坚及其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生态海绵城市并实践了用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和绿色城市的构建⑤。台湾水利署基于LiD技术在新近的《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中提出构建“海绵城市”⑥。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将城市中大量的不透水区向透水区或部分透水区转变,恢复原有的水文循环过程。村镇广场在村镇聚落中具备社交场所、组织交通、城市名片与美化环境等功能,是村镇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村镇广场的硬质铺装比例大,下垫面结构与排水方式对村镇可持续发展建设有较大影响,因此建设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的优化设计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辨析

“低影响开发”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的雨洪管理理念,并于2000年发展成为全美的雨洪管理范本。“海绵城市”是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与低影响土地开发理念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建设与雨洪治理理念。因此,有必要将“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进行释义辨析。

概念辨析。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技术是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的环境资源部的首创,是一种新型土地开发方法,与自然管理雨水方式接近,以恢复与维持一个地区的水文生态功能为目标。海绵城市是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管理、保护等方法。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大会提出了海绵城市以改变我国传统的城市粗放型建设理念为依托,满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是通过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恢复水文环境,“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改变就地排放的排水防涝思路,倡导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维持不变。

由此可见,“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在本质上都以改善水生态为出发点的。“低影响开发”在具体的水文技术方法、法定规范与土地开发手段上更加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海绵城市”在吸收“低影响开发”(以下简称LiD)理念基础上,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在城市规划顶层设计中层层落实、明确要求,相比LiD,内涵更宽、任务更重、更加迫切实施。

适用范围。美国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适用于大于5000平方英尺的所有联邦项目,主要在中小尺度的街区、广场、居住社区应用较多。近年来,LiD理论与方法逐步向全美与欧洲扩展,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到与城市设计、规划相结合,形成了水敏感城市设计(wSUn)、低影响城市设计与方法(LiUDD)、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的理论与方法,目前在流域尺度的雨洪模拟管理和保护开发也开始研发与应用。

海绵城市相比LiD适用范围更加广阔,从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到城市规划区的海绵城市设计及旧区改造均有涉及。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吸纳了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经验,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中低影响开发内容的落实;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实施与维护管理;三是指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⑦。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村镇广场景观空间环境的问题

课题组在2013~2014年间对河北周边村镇广场进行实地调研,对城镇级综合型广场、乡级主题型广场和村级休闲型广场进行专项研究,从促进或阻碍海绵因子、功能因子、文化因子层面定量统计,分析满意度。调研发现,城镇级、乡级综合型广场景观的整体满意度最高,文化代表性强,能够凸显城镇地域特色。然而,在城镇及乡村的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海绵文化的传播还尚未全面展开,还存在以下不足:

广场下垫面结构及排水方式引起的积水与水污染问题。广场是城镇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城市管网排水系统在广场下垫面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大量存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镇广场建设量也不断增加,使得村镇的不透水下垫面激增、径流量加大、城郊村镇内涝及污染不断加重。常见的解决方法是扩大排水管径,增加泵站数量及排水能力来避免内涝,然而,建设经验表明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水及水污染问题。调研发现,由于建设规格及排水系统较为完善,城镇、乡级的主要广场内部较少发生内涝及水污染,然而途径广场内部的污水及雨水更多地汇集到广场周围的道路及低洼地段。村级广场问题较多,由于排水管道陈旧,施工工艺较差,部分村级广场成为雨季内涝高发地段,有些地面铺装工艺差,出现缺口、内陷、剥落等问题,加剧了径流污染及内涝问题。

绿化植被(透水下垫面)面积不足或单一,夏季缺少遮荫场所。目前国内并没有对村镇广场的绿化率划定统一标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4)中规定城市绿化覆盖率为不少于35%。非园林城市的广场建设也主要以此作为标准进行开发建设。传统的城市广场绿化设计是以满足广场的各类功能需求为目的的,适当运用园林小品和硬质铺装等园林手段,最终形成美观、实用的广场环境。然而作为透水下垫面的广场绿化植被对雨水的滞留有重要作用,将靠近广场硬质区的绿化做下沉式处理可以有效地吸收、过滤与滞留雨水。调研发现,大部分的村镇广场没有考虑这一问题,许多绿化区周围用不透水石材围合起来作为座椅供人使用,导致雨季大量雨水无法排入绿化池内,加大径流量。此外,绿化面积不足也是广场的主要问题。

广场设施功能单一或缺乏维护。村镇广场是公共设施的主要承载空间。公共设施不仅能够为市民创造出愉悦感、快乐感以及对村镇生活的思考,而且能够促进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一方面展现了村镇的文化和历史,一方面也能激发人们参与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调研发现,村镇广场设施普遍存在一体化设计、功能单一或缺乏维护的问题,设施满意度最低,人们普遍认为不方便,可休息的地方太少。

海绵生态文化的普世性不足,应加大宣传力度。“海绵城市”的生态文化理念在我国行业内部刚刚兴起,社会大众对海绵生态文化认知度不高,对其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水资源问题的积极作用并不了解。调研发现,大众对城市内涝与水污染问题的解决途径尚以传统的排水设施不足或缺乏为主,而对新兴的雨水滞留、雨水回用、雨水景观等设计理念不了解。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加大海绵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使雨水文化口口相传,提高社会各界的生态文化意识。

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空间优化设计思路

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空间优化设计构架。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优化不应仅限于雨水景观的优化设计,还应同时考虑植被、场地、材料、文化及教育等整体景观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根据美国可持续景观评价标准、我国生态景观建设标准等,提出建设可持续的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空间优化设计构架:第一步,优化设计前评估,对场地内部水文、植被、群落生境、材料与文化进行系统评估,确定场地需要保留与改造的区域,同时增设公众参与设计环节,对场地中功能设施及景观环境进行综合评估。第二步,用地适宜性分析,根据场地自然、人文与现状条件,结合地域特点确定场地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及不适宜建设区。第三步,优化设计目标,以建设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为总体目标定位,侧重生态与人文两方面解决现存问题,以达到可持续的广场景观目标。第四步,优化目标分解,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五个方面:水生态系统改善,可从雨水景观设计方法解决;植被、土壤及群落生境改善,可从植被生境修复设计解决;场地设计侧重功能优化与完善;材料生态化可应用新能源、可再生及本土化材料来完善;文化及环境教育需重视生态意识及文化保护在场地优化中的要义。第五步,施工及运营维护机制,需要考虑场地优化建设中应加强控制污染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问题。

海绵型村镇广场雨水景观设计途径。以维持与恢复水文生态本底为目标定位的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在设计构架上应加强雨水设施与景观要素之间的衔接与完善,将海绵生态文化理念融入广场文化理念中,使人们在广场景观环境中更加舒适、愉悦地体验自然魅力与人类智慧的交融。海绵型村镇广场雨水景观设计途径:第一步,用地适宜性分析。第二步,按照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对我国各地区年径流量控制率的规定,制定海绵型村镇广场雨水景观优化目标。第三步,雨水系统设计。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水文与气象,测定雨水的体积来管理现场。第四步,典型现存设计选项。根据测定雨水的体积与现状条件选择雨水设施来进行现场设计,从场地源头开始对雨水进行管理,可将雨水渗透/滞留设施、雨水径流传输设施、雨水调蓄设施通过任意组合来达到设计目标。第五步,雨水设施景观化设计。雨水设施景观化是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优化设计的关键,可通过雨水设施功能多元化、雨水植被设计景园化以及海绵生态文化地域化的设计策略来实现。

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雨水设施功能多元化。村镇广场中的雨水渗透/滞留设施在满足雨水径流就地渗透/滞留的功能以外,还可结合城市广场的游憩空间、场地边界绿化带、停车场绿化带、情景化铺装来实现丰富的广场景观品质。村镇广场中的雨水径流传输主要通过明渠流与漫地流的方式来实现,设施主要由植草沟、雨水管渠等构成。广场中的雨水传输设施可具备分割空间场地、景观雕塑、游憩设施等多种功能来满足人们的户外活动需求。村镇广场的雨水调蓄设施位于雨水径流汇集的末端,为多功能调蓄设施。当村镇发生强降雨或防洪排涝有较高需求时,可作为雨水径流调蓄池,有效减低雨水径流,减轻村镇防洪压力。雨水调蓄设施平时可作为下沉广场提供多种游憩功能供人适用。

雨水植被设计景园化。在我国,现代村镇广场的植被设计主要以学习西方广场的现代造景手法为主,以几何形式的排列组合来配合场地道路与活动场地,或以群落式的布置方式作为场地集中绿地的体现,此外,每逢国家节日村镇大型花坛蜂拥而至,展出结束,花已凋零。这些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因借自然的园林植被设计手法有很大差异。与传统广场旱地植被不同的是,雨水植被可有效净化与降低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削减雨水总径流及峰值流量,具备重要的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雨水植被类型、组合方式、地域特性以及净化效果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在雨水植被的景观环境营造中涉及尚少。笔者认为海绵型村镇广场的植被设计应采用低维护、低成本的本土植被,借鉴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使场地中雨水植被与旱地植被巧妙融合,创造优雅怡人的景园效果。

海绵生态文化地域化。海绵生态文化是城市回归自然本真的一种体现,是当前环境治理、城镇开发与改造的精神动力。海绵生态文化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核心文化理念,在学术界与业界已得到广泛关注,调研发现人们对新兴的海绵城市、雨水景观等设计文化理念知之甚少,对村镇水污染与内涝治理尚停留在依赖城市排水设施的基础上,因此在村镇建设中宣扬海绵生态文化理念,提高大众的生态意识尤为迫切。海绵生态文化的传播应体现地域性的特点,在我国不同地域的村镇广场具备风格各异的水文与地形特征,根据不同地域类型的村镇广场来划分不同的海绵生态文化分区,可以加深大众对海绵生态文化的认知度与理解力,对村镇广场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结语

我国的“海绵城市”理论是在吸收借鉴国外雨洪理念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提出将海绵城市理论与建设实施提高到国家战略规划高度,对我国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永续目标有里程碑式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北村镇广场进行专题调研,梳理现存问题,提出建设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设计思路与构架,对村镇广场雨水景观化途径与策略展开详细讨论。目前,我国的雨洪景观理念与实践尚属起步阶段,还存在水文数据不透明、雨洪径流模拟与计算技术滞后、项目落地阻力大等问题,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本土雨洪景观理论与技术能力,加大海绵生态文化传播力度,早日实现我国海绵城市开发建设的良性发展目标。

(作者分别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系博士研究生、讲师,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本文系2014年底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农村社区生态规划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040707)

【注释】

①⑦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年10月。

②车伍,张{,赵杨:“我国排水防涝及海绵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分析”,《建设科技》,2015年第1期。

③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南方建筑》,2014年第3期,第39~43页。

④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模型研究及进展”,《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第9期,第50~54页。

⑤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5期,第4~8页。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篇2

关键词:广场设计;纪念性;融合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者们对于城市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基本功能的划分,而是划出大块的空地,给城市曾经的过往留下驻足的空间――纪念性城市广场。它在某种意义上象征了一个城市的文脉、形象以及城市所包含的内在修养,用自身的形象述说城市的历史,其设计理念及要求区别于普通的城市广场。其作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给城市带来的不仅是活力,更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与根基。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建筑业发展迅猛,使得建筑空间及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曾经的城市建筑面貌及城市肌理破坏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的现代建筑形式,同时,城市中心环境的寸土寸金,使得城市用地与广场之间的关系愈发“尴尬”。这种类似于商品的标准化设计,使得其背后的“纪念性”与周围环境产生相悖的“反融合”关系。

1.纪念性广场的意义

“纪念性广场”单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们利用特定的元素怀念某些特殊的人或者事物的一个公共陛场所。“纪念”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其精神内涵与文化发展是城市进步的源泉之一,它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于这一行为有了一个特定的空间环境。随着时代的进步,纪念性广场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其形式逐渐向综合性、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变革,以适应当前文化下的城市需要,为城市的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意义大概包含以下3种:(1)为市民提供娱乐休闲空间,纪念性广场既满足了空间需求,又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家庭之间的户外互动。同时,其独特的空间环境设计手法满足了人们对于艺术审美的要求,使得广场本身具备一种空间的和谐之美。(2)在具备艺术感之余,纪念陛广场又具备独特的精神气质,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唤起人们对于往事的情感及共鸣,达到陶冶性情、放松身心的目的。(3)好的城市纪念广场因其独特的背景文化可以使其融入城市背景中,为城市起到宣传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游客达到促进经济作用,其地标性意义可以使之成为城市名片,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2.纪念性广场与周边环境互融性的含义

纪念性广场与周围环境的互融性有2层意义:一是在物质方面,纪念性广场与周围的建筑、交通、环境等具体到每一种设计元素的相互包容;二是精神层面,纪念性广场与周围环境在功能、文化或者历史层面的融入。这2个层面都包含城市建设者对于广场本身与周围环境追求彼此互生、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3.纪念性广场与周边环境互融性实例――郑州二七广场

3.1二七广场项目背景

二七广场位于郑州市中心商业繁华区,毗邻郑州火车站,周围百货及商业店面繁多,其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坐落于二七广场中心,是为了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3.2二七广场与周围环境互融性缺失分析

3.2.1核心地位的丧失。二七广场曾经作为郑州核心的地区,包含了多数的大型商场,从20世纪开始,逐渐成为繁华的中心。但随着新城的发展以及市级中心的东移,二七广场在郑州的“核心地位”逐渐没落,加之周围环境常年拥挤,使得周围的环境以及交通呈现出杂乱的无序感。

3.2.2其标志性纪念广场作用的逐渐削弱。二七广场是郑州最具标志性的纪念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历史。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扩张的不断加剧,二七广场以及其二七纪念塔已经被周围不断高涨的建筑物和放射状交通网所包围,周围密集的商业建筑群和繁复的交通道路体系使得二七广场丧失了标志性地位。虽然城市的发展无法忽视建筑及交通的增长,但是纪念广场应该有自己多踊的包容性,使其能够较好地融入相关的环境场所。二七广场与附近商业的内在联系过于单薄,使得其广场功能大大弱化,这就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广场与周边之间的联系,重塑其核心地位。

3.2.3纪念性与商业性共存。纪念性和商业性在二七广场都具有深厚底蕴,二七塔已然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而郑州则为全国的交通枢纽。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使得人们在追随经济脚步的同时,忘记了广场本身存在的目的。同时,由于周围商业建筑高度的增加对二七塔造成巨大干扰,使其在商业建筑冲击下显得十分单薄,而周边的交通环境也极大地弱化了广场功能。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篇3

不同功能性质的城市广场,同时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也具有不同的设计原则与设计侧重点。本文通过对不同功能性质的城市广场进行研究,提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纪念性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

【关键词】

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一、城市广场概述

1、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是由城市道路和建筑围合起来的公共开放空间。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户外活动和交流的场所,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休闲需要。它能展现出一座城市的气质与风貌,同时可以传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内涵。

2、城市广场的分类

城市广场的类型主要是依据人们生活活动的基本属性来确定,以主导地位的活动类型来定义其广场的性质。由此,城市广场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类:休闲娱乐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纪念性广场、市政广场、交通广场等。

二、不同功能性质的广场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1、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

(1)文化广场的设计应突出文化内涵

文化广场设计要注重继承文化内涵的原则,历史文化内涵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之所在,即一城之“神”、一城之“韵”。设计要从国家或者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出发,注重结合其自然环境,提炼、营造文化主题,强调历史文脉的“神韵”。文化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交流空间,是市民的精神中心,是城市的灵魂。因此,其必须要能够融入市民生活、为市民服务,为大众所用,渲染生活气息,成为表达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舞台,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例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1号院“御道宫门”,就是运用强化局部的抽象手法来表达地域文化理念的。紫禁城和四合院都是北京城市的地域符号代表,紫禁城高耸的红墙将市井百姓与皇宫贵族截然分开。如今,红色高墙的功能逝去了,交流、开放、平等的时代到来了,御道宫门既保留了老北京带给人们的意象,又通过对原有的宫墙及宫门提取设计符号,创造出新的设计形式作为纽带,连接了历史与现实,甚至是未来。1号院的御道宫门的设计以故宫午门前广场及大门为设计意象,其大门的结构采用了钢结构梁柱体系。门洞是钢结构电控滑动的LeD显示屏,其轨道安装在门的底部,屏幕可以显示长18米高5米的巨幅画面。门架的顶端出挑处,是由143根不同型制的铝形型材和门架咬定交错布置,形成的两条交错的柔美曲线。这是对古建筑宫门的局部抽象与概括,抽象的表达出了反宇向阳的中国古典建筑的神韵。而且大门墙面采用外挂4毫米厚红色钢板的拼接形式,这是对古建筑大门繁复挑檐的一种抽象与概括。

(2)文化广场设计应追求地方特色设计

在进行文化广场设计时,应该突出广场的文化性。那么这些文化特性的体现,可以从地方的社会特色,从地方的历史特性,还可以从地方的人文特性入手,寻找和提炼出其特有的艺术特色,表达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例如:沈阳重型文化广场是一个寓民于乐的广场。广场核心建筑“持钎人”主题雕塑,选取了沈阳工业文明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典型形象,用抽象写意的手法再现了两名持钎的炼钢工人在形似铁水包的舒卷着的红旗下辛勤劳动的景象。在“持钎人”的南边,刻意保留了沈阳重工70年前老厂房建筑群的主体框架,并进行了保护性修饰,建成“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传承了沈阳的工业文明,充满了铁西老工业基地的文化气息,展现了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特色,为市民休闲活动提供了理想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和设计水平。

2、商业广场的设计原则

(1)公共艺术的诱导原则

商业广场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广场的广告艺术、广场水体景观艺术、广场雕塑艺术以及其他行为艺术等等。商业广场的这些艺术可以增强商业广场的人文气氛,对人们的心理、视觉产生刺激,从而调动人的精神面貌和情绪。雕塑是商业广场空间的主要公共艺术,除了美观外,对于烘托广场整个气氛以及增添文化气息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散发出的人文气息,渲染了商业广场的艺术情境,对商业环境的思想性、感染力起到提升的作用,而且满足不同文化层面上的人们的审美要求。沈阳中街大悦城步行街,其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对变化的雕塑主题,雕塑并非固定放置不变,这种流动雕塑或大或小,或抽象或具象,与商业广场景观空间产生对比或协调,往往具有很强的人情味,受到人们的喜爱,吸引广场中的活动者在雕塑前停下来,成为了沟通城市广场中相邻陌生人之间的潜在桥梁。

(2)整体性下的个性化原则

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现代商业广场要做到与众不同,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就必须学会创造个性,只有独特的文化个性与内涵才能赢得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在注重个性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个性是建立在商业广场空间的整体性的基础上,整体性是形成商业广场空间的文化特色一个必要基础条件。商业广场空间的文化不仅仅依靠标志物来体现,而是需要商业广场空间的中大量载体信息共同反映出某种特征时,它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被阅读和认知。整体性条件下的个性化原则,是指商业广场空间中的文化媒介首先能够表达反映商业广场的整体意义。其次能够在整体中抽取出独有的个性化理念,并与其它商业广场区别开来,最终使商业广场空间的理念成为城市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财富和存在意义。北京南锣鼓巷商业广场空间,这条街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但是近几年,它却成为了许多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外景地以及海外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其独特的商业广场空间将本土化和民族特色融入到整条街区的定位理念,贯穿始终,并且每家店铺又有其个性元素,是现代与古典结合的完美的诠释。

3、纪念性广场的设计原则

(1)纪念性广场设计的材质共鸣原则

材料本身的美可以说是一种抽象之美,这种抽象之美能开拓人们的联想领域与感受。自然材料所具有的原始色彩、肌理及质感能够给与抽象的联想。材料的质感可以影响到空间的位置,粗糙的材料可以给人以厚重、实在和亲切的感受,细腻光滑的材料可以给人以轻盈、虚无和远观的感受,但这也与材料的颜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纪念性广场设计中,可以利用这一特征,来突出前后层次的关系。

(2)纪念性广场的尺度把握

尺度是人们对物体大小的认知和感受,在纪念性广场中对于尺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纪念性广场中往往采用体量巨大的雕塑或者纪念碑,巨大的尺度带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感,从而表达出崇拜、向往和敬畏之感。北京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就是一个庄严肃穆的纪念性广场,不论是纪念战争胜利,还是祖国的生日,以及重大的纪念性质活动,国家领导人以及人民群众都会齐聚在这里来悼念、纪念和缅怀伟大的英雄和事迹。然而,纪念性广场并非都采用的是大体量的构筑物,而是会根据所表达的主题选择体量适宜的。例如:美国越战纪念广场,矗立着众多从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期间的民族英雄的铸铁塑像。每个雕像的尺寸只比正常人稍微大一点,穿行其中的参观者们几乎可以与他们擦肩而过,更加切身感受到战争的艰苦与艰辛。

作者:宁芙儿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亚萍.文化内涵:城市广场设计之根本[J].中国园艺文摘,2011(11).

[2]张鎏.现代城市纪念性广场景观设计[J].湖南大学,2009.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城市景观墙;环境;运用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科学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科学高效的设计,有助于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使得城市更具人文气息。在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应该不断加强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为了能够提升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景观墙。

1.城市景观墙的概念

了解城市景观墙的概念是深入分析的重要前提,当前的城市景观墙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城市景观墙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取向,城市景观墙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城市景观墙的运用

2.1城市景观墙发挥的作用

景观墙的设计建设将环保理念充分应用,绿化墙体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绿化墙体经过专门处理能够实现绿色植物同墙体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出现垂面绿化的效果,既能够增强美感,还能够起到环保作用。此外,绿化墙体还具有一定净化空气的作用。

空间作用的发挥是其典型因素。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墙科学合理地利用能够把景观墙的空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工作中,景观墙往往可以采用组合排列以及分割等形式来处理,增强其空间感。

文化作用的发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手法不同,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浮雕塑造法、马赛克拼贴法、彩绘表现法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手法。在今后工作中,对于这些内容要不断加强研究,才能够真正适应实际需要。

2.2城市景观墙的具体应用

在新形势下,对于城市景观墙的具体应用也应科学分析,立足于实际需要。道路、公园、广场以及居住环境的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工作应从实际出发来进行科学设计。

公园是重要的城市景观。公园的设计既要满足其实用性,还要使得其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能够把景观墙内容同服务对象协调统一起来,使得景观墙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园林环境中。

城市中的广场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以及文化广场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对于这些不同形式的广场,在实际过程中应该结合其不同功能科学设计,有助于满足实际要求。对于市政广场而言,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其严肃性,同时还要体现出对人们的亲近性;对于文化广场而言则是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对于纪念广场而言则是要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精神;休闲娱乐广场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营造出安全、干净以及和谐的环境。

道路的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道路选型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景观墙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墙本身具有文化传播性和观赏性等多种功能,这些因素的设计对于满足实际要求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景观墙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同其它设施的结合有助于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外出环境。

景观墙在居住环境中的设计,首先要能够保证具有舒适性及方便性,能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居民的审美要求。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篇5

关键词:行政中心广场;意象;理念;印记

abstract:theadministrationcentersquare,annotatingthecityimage,istheiDcardofthecity.proceedingwiththefunction、spiritandcontentofthecitysquare,theessaytakesexampleforthelandscapedesignofXuzhouadministrationcentersquare.Byintroducingthedesignidea、landscapelayoutandnodes,theessayshowstheelementsandmethodsofthesquaredesigntoupgradethecityimageandtoimpressinthecitizens'hearts.

Keywords:administrationcenter;image;idea;impress

徐州,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江苏省的北部,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一座具有5000余年、以楚汉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徐州选址在城东南部建新城区。新城区将成为徐州市新的“门户”和“窗口”以及对外联系的口岸。

徐州行政中心广场,位于新城区的起步区,北临新城区的迎宾大道,南接新城区的主题广场——金星广场,东西与公共中心地块(规划展览馆、文化艺术馆等)相接。整个行政中心广场由北向南可分为四部分:最北侧为约70m宽的绿化带;第二部分是主体建筑基地,建筑为“一”字形展开,周边绿地较小;第三部分是主楼前广场,南北进深约115m;最南端是中心广场,南北长约263m,东西宽约312m。

1场地分析

1.1广场功能的探讨

徐州市行政中心广场位于徐州新城区的起步区内,且作为徐州新的行政中心的前广场,具有广场的多义性,即城市节点空间的可意象性、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性、集会休闲场所功能性、历史与时代的共生性。

徐州行政中心广场主体建筑包括市民中心,党群口办公,市委、市人大办公,市政府、市政协办公,政府综合办公,以及两侧地块已规划的展览馆、艺术馆,是一个行政与文化的综合中心广场,因此,本广场的功能就涵盖了更广的范围[1]:

这些功能集中表现在广场设计过程中诸多现实存在的问题,而使广场“接纳多层面的城市生活”的空间,以期达到综合的效果。

1.2场所精神的创造

广场是人与人交流的公共场所,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场所由空间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和历史文化涵义所构成。因此,在设计时,考虑地域的自然和文化、场所的现状等,并将景观的设计成为解读地域和场所精神的过程[2]。

1.3广场设计的基本内容

形象、功能、环境是现代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形象对应景观,广场创造城市形象;功能对应使用,广场需要满足不同情况下产生的不同的使用要求;环境对应生态及绿化作用。

在徐州行政中心广场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始终围绕广场的基本内容,满足市民活动要求,使其成为一个体现徐州形象、兼具生态美化环境的新世纪广场。(图1)

2整体设计理念

2.1设计原则

通过对本广场的基址的解读,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以地方特色与文化精神,形成独特的广场风格及风貌;

(2)以整体性和个性的统一,形成城市的象征和标志;

(3)以新科技手段与自然环境的渗透,形成亲切感与舒适性的空间氛围。

2.2主题与理念

(1)主题——印记·徐州

“印记·徐州”即“印象徐州”和“记忆徐州”。

印象徐州:针对的是徐州的过客(游人),广场的景观形象给他们的印象正是代表的徐州的印象,景观的设计也体现了广场的标志性的特殊地位。

记忆徐州:针对的是徐州的市民,广场是市政中心、市民中心前广场,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对广场的景观设计将唤起徐州市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印象源于记忆,记忆升华印象。“印记·徐州”是本次景观设计的主题,通过对徐州印象与记忆的塑造与挖掘,提升广场的品味。

(2)理念

①合理划分功能区,深入分析当地的文脉,借鉴先进的景观设计思路,充分体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时代性、超前性和前瞻性。

②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放大广场的活动主体——人的地位,通过完善步行系统,用立体的步行系统做到人的可达性、穿越性、舒适性、观光性,采用台阶、楼梯、电梯等方式构筑完整有序、衔接合理的整体。

③强调人与生态环境之间互为促进的关系,架构点线面结合的空间景观系统,凸现广场地区都市繁华氛围、浓郁文化气息和历史文脉风貌,营造舒适、美观、整洁、明快的城市景观。

④细部设计体现人性化。在广场的设计中考虑各种人群(年轻人、儿童、老人、残疾人)的使用方便。

3景观设计

3.1景观布局

整个行政中心、市民中心广场包括四个地块,由此,形成了“前庭——广场——主体建筑——后花园”的整体景观的布局模式。

前庭:由于场地标高骤然降低6m,通过利用这个高差,同时也减少土方量,在中心广场的南侧设计了一组对称的半地下建筑,建筑的顶标高与行政中心前部广场一致。这个落差,也造就了一个内庭,使广场的尺度更加宜人。同时利用建筑的屋顶布置绿化及休闲小空间,与下沉的内庭上下呼应,使广场的绿意延续,层次丰富。

广场:由弧线的道路围合,形成一个开阔的集会及绿化广场,满足作为行政中心广场的物质功能。圆心设置喷泉、花坛、旗台,用疏林及修剪出放射状肌理的草地增强广场的内聚性。广场的设计除了满足集会的功能要求外,考虑到人在广场中的感受,种植大庭荫树以遮阳及丰富广场的绿色景观效果。

主体建筑:由一道“护城河”与前部广场相分隔,形成了有别于广场的景观环境。特别强调办公环境的使用要求,以植物造景为主,构建幽静、简洁的景观。

后花园:主体建筑以北,与建筑隔路相望,采用对称的布局手法,设置停车场地、运动场地,在中部以文化景观构筑为主,两侧则沿曲线化了的护城河布置一些休闲小空间,同时,绿化种植也趋向自然,宛若广场的后花园,更私密,也更惬意。

3.2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贯穿在整个广场中,特别是在广场中心位置以“生态”和“人文”的两个理念的景观节点提领整个景观空间与序列。

“回归大地”的生态理念

人类发展与文明进步有赖于自然的馈赠。大地养育了人类又承载着一切,但随着现代文明的脚步,人们越来越淡忘了大地的恩情,城市的蔓延覆盖了生机勃勃的土地。终于人们从盲目的开发中觉醒,对城市热岛、环境破坏的返思成为社会共识,生态理念再次回到它应有的主体位置。身处于城市而对自然、生态的向往,成为社会集体理想。因此,下沉广场两侧的半地下建筑上设计屋顶花园,利用高差变化,而非单纯地填平获得统一的标高面,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节约了土方,不是力图改变自然,而是尝试通过对自然的适应来呼应生态。选用当地的植物品种,创造了自然、丰富的植物群落,也形成了宜人的尺度、适宜的微地形与小气候,使人印象深刻,达到了场地“印记”的效果,进而成为总体广场的标志。(图2)

“追溯生命”的人文理念

行政中心广场最南部是一个与主体建筑地坪有6m高差的下沉广场,这个下沉广场实际是建设在现状地坪上,利用现状地坪与设计地坪的高差而自然形成的。下沉广场由于其特殊的标高,由四周构筑物层层围绕而形成一处视觉中心,并成为凝聚人气的场所,配合这一场所特定的内涵,在其中心布置一组主题雕塑喷泉,命名为“生命”,以旱地喷泉构成水文化中心,以地刻形式反映水对于人类的意义。南北两侧布置八根记录当地历代伟人伟绩的雕塑柱,反映“一代帝王乡”的风采,东西两侧布置景观灯柱与之呼应。以“追溯生命”为理念,唤醒人们对于历史、前人的缅怀,对于生命的倍加珍惜以及对于有限生命焕发光彩的拼搏意识。

两个理念——“回归大地”及“追溯生命”的上下呼应,广场的景观内涵得到了升华,独特的“印记”深深地烙在徐州“客厅”上。

4结语

徐州行政中心广场作为一个新城市景观,她的创作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规划和设计过程,而是对城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生活的设想。

参考文献: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篇6

关键词:雕塑城市广场设计

雕塑作为空间艺术的四大门类之一,在现代社会被广泛的应用到广场的设计中。雕塑在辞海中的定义是,造型艺术之一,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属、石、木板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雕塑早于广场出现,在蒙昧的古代社会,有人们祭祀时所使用的图腾,还有体现人们对丰饶食物和生存繁衍乞求的《维伦多夫的维纳斯》雕像等。广场指广阔的场地和城市中的广阔场地,同时也指人多的场合。广场早期的产生是源于欧洲古代的集市和市场,主要以交易买卖为主,逐渐形成广场集市,直至后期又进一步发展成完全不同意义上的广场(例如:市政广场、宫殿广场等),这时广场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性和集权性,更多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到现代广场被归还与民众,成为人们集散、休闲、娱乐的场所。

随着城市广场的发展,广场逐渐成为雕塑的外部空间环境载体。并且雕塑也是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意大利威尼斯广场上的“祖国祭坛”、阿根廷的五月广场上的“五月纪念碑、法国巴黎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莫斯科红场上的“爱国志士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纪念碑”。这些雕塑无不诉说着历史,标志着城市进程。

雕塑本身的特性使它在城市广场这个空间中有旺盛的生命力。雕塑在广场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性。在空间中有具体的功用性,雕塑经常与其他景观元素相结合来进行主题的展示,如比利时雕塑“撒尿的小孩”。

2.空间性。能够逼真完整准确直观的表达空间形体,如纪念性的广场。

3.标识性。广场是城市中的节点,雕塑有很好的标识和指示作用。它有有助识别广场,识别城市。是广场形象、城市形象的传播者。

城市广场中雕塑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体现在:

1.传播文化、知识,起到纪念和教育的作用。

2.提高广场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3.达到广场与雕塑,雕塑与人,人与广场之间的交流。

以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前广场为例:(图1)

(图片为雕塑“雷锋与少先队员在一起”、“雷锋纪念碑”、“雷锋纪念壁浮雕”)抚顺市是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为了纪念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抚顺人为他建造了“雷锋公园”、“雷锋纪念馆”。即使我们不知道这些历史背景但是通过广场上的雕塑我们可以很清楚体验到其中传达的精神。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不光是物理上的同时也是艺术审美心理上的。大大小小的广场被人们利用,进行锻炼、休闲和娱乐等,广场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广场多了也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我认为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对雕塑的使用。首先,广场应该设置一处或多处的雕塑景观,这样可以活跃广场的气氛,并且也可以传达出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其次,广场中设置雕塑是实实在在为民服务的,这体现在广场雕塑设计中的宜人的尺度,可以体现公民自豪感的设计理念,适度的色彩基调,最重要的也是与周围城市建筑景观的融合。(图2)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篇7

关键词:城市广场滨水景观设计要求

1.引言

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无疑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陆地上和水里的,还有水陆交接地带和濒河(湖)湿地类,“景观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

2.城市广场概述

2.1广场的起源

广场、公园绿地、道路共同构成城市的开敞空间系统。广场作为城市的智能空间,提供人们集散、交通、集会、仪式、游憩、商业买卖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欧洲“广场”源于古希腊,最初广场的出现,是由各种建筑物围合而成的一块空旷的场地或是一段宽敞的街道,应始于公元前5世纪,成型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

2.2广场的分类

2.2.1按广场的性质分类

广场按照性质不同分为:集会游行广场、纪念广场、休闲广场、交通广场和商业广场等。

2.2.2按广场的形态分类

广场形成的形态,因受观念、历史文化传统、功能、地形地势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影响,可分三类:一类是规则的几何形广场;二是不规则的广场;三是复合型广场。

2.2.3按广场的组成形式分类

广场的组成形式可分为平面型和立体型。平面型广场在城市垂直方向没有高度变化或仅有较小变化,而立体型广场与城市平面网络间具备较大的高度差。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趋向多功能复合化和立体化,这就要求广场设计利用空间不同形态和不同层面的垂直变化。

2.3城市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2.3.1“以人为本”

城市广场的设计、布局、规模、设施与审美性均应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为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21世纪的设计理念应趋向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尊重人、关心人作为设计指导思想落实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创造中,在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中都应考虑到人的特性。

2.3.2绿色生态化

合理绿化,不但可以美化广场环境,而且可以起到为人们遮阳避雨、减少噪音污染、减弱大面积硬质地面受太阳辐射而产生的辐射热,改善广场小气候的作用。

2.3.3突出城市历史及地域文化

地方特色包括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两方面。首先,城市广场设计要重视社会特色,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广场设计构思当中,以适应当地的风土民情。

其次,自然特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尽量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树木、地势高低起伏考虑广场的布局和形式,将广场巧妙地融入到城市周围的环境中。

3.滨水景观

3.1滨水的概念

滨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

3.2城市滨水区的重要性

城市滨水区是临海、临湖、临河的城市区域。滨水地区具有城市中最宝贵的自然风景资源,成功的滨水区开发不仅会大大改善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而且会在促进城市功能转变、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3滨水广场中水体的应用

城市广场因为增加了水元素的内容,不但可以活跃广场的气氛,而且可以丰富广场的空间层次。“水体是城市广场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

滨水广场设计应强调广场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把“景观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学”这两门现代景观学内容中的核心学问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3.4滨水景观的设计要求

3.4.1水滨作为网络体系

水是流动的、变化的。一个自然地表水系并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结构。它像一棵树的树根、树干、枝叶和花朵,主要和次要的脉络都需要足够的空间来适应水流的变化,同时也为滨水的动植物提供丰富的生存场所。

3.4.2滨水生活品质

作为水体与陆地之间的交替,水滨是久居城市的人们的重要生活地点,水域和水滨是城市和景观空间中吸引人的景观要素,也是形成美好的城市意象的关键元素。城市中的水元素加强了空间特性,向城市居民展示了洁净地表水的珍贵价值。

3.4.3滨水灾害保护

虽然水是生命的源泉,但它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滨水空间是我们预防自然水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滨水的灾害保护应与滨水景观的处理很好地融合。各种堤坝、沙丘和湿地可在海滨和内陆的江河流域形成保护区和缓冲区。

4.总结

城市滨水广场的规划设计应按照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理地安排和布局广场内的各项景观和设施,使水体、绿化、小品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又都独具个性,使滨水广场的设计突出城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整体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只有准确定位的广场才能很好地反映城市的脉络,才能有特色和内聚力及外引力。

参考文献:

[1]文增.城市广场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1-71.

[2]王珂,夏健.城市广场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26.

[3]蔡永洁.城市广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39.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篇8

掌握建筑主流“话语权”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城市形态转型中建筑形式的革新,同时中国的开发商、建筑师开始思考如何在目前商业背景的前提下去挖掘项目的文化价值,如何做到既传承精神,又有现代创新。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不仅仅是一栋普通的高端商业项目,而是要代表中国建筑的未来。按照产品定位,骏豪集团对设计方案、建筑师进行了多轮筛选,最终选择了马岩松的“山水城市”。

“马岩松是一位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建筑设计师,对前辈的建筑设计理念做到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一起在探讨设计方案时,都希望在这栋建筑将‘山水城市’的理论落地,成为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象征,为探讨中国城市发展提出新的方向。”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说。

资料显示,目前已动工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朝阳公园板块,总投资近100亿元,产品包括企业独栋、商业、写字楼及少量住宅,是一座大型绿色建筑综合体,大部分将由骏豪集团自持。

张辉认为,地产开发商拿地性质决定了其所设计的建筑类型,地段的不同,各个项目也不尽相同。“这样一个地方的建筑应该是和环境浑然天成的,要做到‘天人合一’,不要破坏朝阳公园的整体感觉和环境,这是我们与马岩松首先定下的高度。”

最终,骏豪集团为中央公园广场提出了“中国式绿色建筑”的概念。张辉表示,西方的绿色建筑更偏重于物质绿色,包括很多物理属性的指标。而中国式的绿色建筑应该更偏重于精神绿色,与人形成情感互动。“我认为面向未来的‘天人合一’是最绿色的建筑概念,这既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也符合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除此之外,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生态板块——朝阳公园板块绝版地段。所谓地段,不仅指它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关系、与城市中心区域的地理与时间距离,同时也涵盖其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惠生表示,在CBD这个地区,既宜居、休闲、拥有大面积绿地,又接近商务中心的地域,除了朝阳公园不会再有第二个。高质量的公园,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

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南侧大湖之畔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无疑占据了这样一个“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黄金宝地。该项目设计者马岩松认为,朝阳公园一直是城市中被低估的一块地,它相当于纽约的中央公园。“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试图让这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上升到一个人文的环境,就像老北京的景山、北海,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园,更是一个情感寄托的场所。

以水为镜以楼为山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的建筑设计是希望现代城市生活跟自然山水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思想和中西合璧的表现形式做出高端写字楼,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续。马岩松说他不希望这个项目如周边的方盒子塔楼一样,成为公园与城市的分界,而希望通过造山治水的设计,让建筑与公园的景观融为一体,成为自然向城市的延伸,同时又把公园的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群内部,创造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于是在设计的开端,他就主动地把地块理解为公园的一部分:借湖光山色,以高层写字楼为峰、独栋写字楼为坡、高端办公区为脊、住宅为峦;结合古典山水的湖、泉、林、溪、谷、石、峰等丹青要素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富有未来色彩的山水城市画卷。

1987年吴良镛发起的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重新引入了“人居科学”的理论,钱学森就“山水城市”的概念给吴良镛写了一封信,提议构建“山水城市”并将它与山水诗歌、中国传统园林和山水画相融合。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空间规划概念之一。

“山水城市概念提出之后,很可惜的是并不能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实践中实现,所幸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年建筑师看到了山水城市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设计中予以诠释,形成了城市山水的探索和实验。”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完全抛弃了惯常的建筑设计理念,以承接天人合一、模山范水的理念,进行了“山水城市”的尝试,不仅仅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新的现代城市精神体现。马岩松及其maD的设计理念在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上将“山水城市”概念落地,对世界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很可能成为探讨人类居住环境改善的样本。

“我们认为CBD其实跟实际的人没有关系,没有类似桥、平台和流水这种能让人相互交流相见的空间。我希望在这样大型的建筑综合体中插入以景观为中心的点,让人们在这些点上与建筑和环境产生共鸣。”马岩松说。

统揽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整个建筑群,它不是被“建”出来的,而是仿佛从环境中生长出来一般,并再现出山水自然的空间文化格局。该项目是以商务办公和居住为主的生态综合体,但它已经超越了惯常的绿色建筑的概念,而是以“精神的绿色”去开创中国式绿色建筑。

“中国的传统建筑理念很强调与环境的协调,就好比中国园林一样,单拎出来哪个建筑都不像。”马岩松认为,当前的中国城镇化却恰恰抛弃了这一点,很多新城建设都是照搬同一张图纸,造成了“千城一面”的问题,这是一种缺乏人文、自然考量的发展模式。一个国际化城市“模山范水”应当以继承传统山水精神、重拾自然传统价值观为先导,然后才是对建筑形式的革新乃至城市形态的转型,这种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探索不应停止。

设计细节诠释“城市山水”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地块处于北京四环内的CBD,紧邻朝阳公园,这座与纽约中央公园意义相当的城市公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288.7公顷,是一片在城市中心的超大绿地。朝阳公园水系超过朝阳公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使它不仅成为城市中的绿肺,更成为城市的“源头活水”,通过水系与整个城市血脉相连。

在最初的概念设计阶段,如何营造高密度城市功能下的自然情怀和意境,如何把“未来城市”引向“城市山水”,成为设计师和同样具有东方山水情结的开发商共同思考的问题。中国城市的未来需要从中国文化血脉中生出,“城市山水”的理念正是立足于这样的人文与自然背景。在泛滥的极端现代主义建筑组成的城市中心区,试图将一种富有生机的山水文化注入新的城市实践。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是以商务办公和居住为主的生态综合体,但是它已经超越了惯常的绿色建筑概念。“精神绿色”为中国式绿色建筑的前提,马岩松希望借由山水的传统哲学将生态建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现代城市的生态发展提供一个绿色建筑新方向。

主题超高层建筑由不对称的双塔组成,如光滑挺拔的片岩立于水边,这是在城市中央的一片可以观赏公园景观的办公空间。塔楼顶部的曲面公共空间和双塔间通高20米的中庭空间在形式上消除了传统塔楼的形象。主建筑中庭空间更引入室内绿化和水景,在双塔间囊括了一个室内的微生态环境。外立面纵向突出的脊线把塔楼勾勒成多个并置的片状体,纵向利落的线条与公园横向的水面相呼应。脊线之间错开的部分模糊了办公空间的功能性,成为多层穿透的空中休闲平台。脊线不但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其内部贯穿的通风过滤系统还将自然风引入内部,达到节能环保的内循环效果。东西向的立面则由大面积的深色玻璃与金属百叶构成。主体建筑的大堂中央有一大型室内瀑布自上而下贯穿,水的流动伴随着水声让整个大堂如山间谷地的自然之境。

高层建筑如同山脊一样坐落在山水卷轴的北端,并立于人造水景之中,向北可眺望朝阳公园湖景,向南又可俯瞰低层建筑的山谷景色。低层建筑群围合出项目地块的内庭院,与主体建筑的整体风格一致,每栋低层建筑又体现出不同的特质。

位于建筑群南端的多层办公楼形体犹如被流水长期冲刷的山石,圆润而又凸显棱脊。几栋建筑高低不一,布局疏密有致,相互退让而又形成有机的整体。建筑之间的谷地更引入林木花草和水系,内环境打破了惯常的现代景观设计,而以一种东方园林式的布局来营造山水意境。西南端的两栋多层住宅延续了“空中花园”的概念,错层的设计让每户都拥有更多的日照和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去感受阳光、风和雨露。

这组建筑形体的临街外立面基本与街道齐平,而在内部形成错落的梯田状延伸,每层的阳台都面向庭院开放。这种建筑群落的围合方式造成了外在收敛、内在丰富的格局,是一种在高密度商业社区内空间置换的有效策略,让人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依然可以真实地感受自然,从喧嚣的城市中抽离出来。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篇9

关键词:河道;水体;护岸;土壤;植物

1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的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海滨。现代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无疑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同时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

2“牡丹江三溪一河城市带状公园”方案设计

三溪一河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包括:金龙溪、银龙溪、青龙溪、北岸河4大部分。牡丹江是中国黑龙江省辖市,因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横跨市区而得名。总面积4.06万km2,全市总人口285万,市区人口92万。

2.1概念提出

三溪一河整体形象宛如一条长长的绳索,将两岸的城市空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镶嵌在牡丹江市区的北部,她贯通古今,从远古奔袭而来,见证了江城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变迁。古人结绳以记事,今人结绳以忆古,从寓意上联想提出“结绳忆古通今水聚江城胜景”的理念。

方案以“结绳记事”作为滨水景观带的理念源泉,以河为“绳”、以“绳”串园、以园“记事”,充分展示了三溪一河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风貌。设计中按照不同的景观特色结合用地性质将沿河线性景观带分为若干“大结”“小结”,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且独具魅力的三溪一河沿河景观带。2.2总体设计

2.2.1空间组织与规划布局。通过对场地的勘查与设计理念的应用,本案共形成十四处重要的景观空间。河道两侧的景观控制范围各为30m。三溪一河的交汇处,结合开敞的地块设置本区最重要的纪念性广场。

在金龙溪上游结合军马场附近较开敞的地块设置城市运动及休闲公园。北安河下游入江口处设置自然生态湿地,其与金龙溪、银龙溪上游的自然生态区共同起到了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作用。

概念规划:“一心、三轴、七片区”。一心:核心景观区,位于三溪交汇纪念广场及其周围辐射范围。三轴:金龙溪景观轴、银龙溪景观轴、北安河景观轴。七片区:核心景观区、上游生态保护区、艺术人生区、多彩生活区、幸福生活区、创意主题区、生态涵养区。

2.3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2.3.1三溪一河纪念广场。三溪一河纪念广场是本案重要的核心景观节点,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生活性广场。广场以“生态、滨水、环保、现代”的设计思想进行设计,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周围均衡布置景观节点。

整个广场红线内面积约5.5万m2。其中硬质铺装面积约1.6万m2,河道面积约0.3万m2,园林绿化面积约3.6万m2。

广场整体造型以抽象的牡丹花铺装环抱中心活动广场来给予打造,南北设置舞台及生态看台,可以进行大型的娱乐活动。航模池的营造使孩子们有了开展思维、娱乐心身的好去处。张拉膜广场的营造丰富了广场的空间节点,为人们提供了一处现代简洁的休憩空间。阳光浴场为人们提供了与草地、大树、阳光亲密接触的生态环境,使人们在工作繁忙之余可以有一个放松自然的理想去处。

2.3.2骏马广场。骏马广场用地原为军马场的旧址,周边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为主,人流相对集中。所以在该处设置体量相对较大的广场空间,满足居民及游客的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骏马广场的设置也是对军马场历史的传承。

广场南北两侧为开放式的迎宾空间,中间河道以盖板的形式相互贯通,形成广场最大的活动空间,沿驳岸空间设置滨河休憩空间供人们休憩观景,并在广场的中心处设置群马雕塑深化主题。群马雕塑的设置为城市滨水空间的打造增添了活力及动感。

2.4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2.4.1问题:①滨水区生态环境恶化、水面枯竭、生态效能降低,对景观的打造产生了一定的限制。②牡丹江位于严寒地区植物品种较少,对植物景观的打造形成一定的影响。③北安河两岸工业化污染严重,对后期景观的形成造成一定的阻碍。④金龙溪穿过牡丹江市北部老城区,如何解决景观带与现状建筑、道路之间的交叉关系。

2.4.2对策:①进行雨污分流,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河道清淤排污,重新规划生态廊道净化调节两岸环境。②针对牡丹江冬季较寒冷的特殊立地条件限制,在后期植物的选择上进行严格控制和筛选,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保证树木栽植的成活和后期良好的长势。③针对一些污染较大的工厂,在后期植物的选择上会选择抗污染有净化空气功能的特殊植物。④通过现场踏勘充分了解河道两侧已有的建筑布局及业态属性,在规划设计中合理布置软硬质景观的布局形式及功能属性。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篇10

关键词: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生活模式、社会文化内涵、城市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因子。城市广场并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它是具活的灵魂,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城市广场设计集中的体现了人的行为心理和精神品质。因此,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便由此而生,它是以人为中心,体现一种人本主义观念,一切以人类精神需要和物质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遵循此原则的基础上,从人的心理物质需求、行为特征出发,从城市广场设计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全新构造一条舒适的、人性的、自然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道路。

1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发展概述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www.133229.com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城市广场的建设则出于满足城市功能的需要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并产生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基准的,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活娱乐场所。因此,人性化是广场空间环境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事实上,很多城市广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都缺乏人性化的元素或者是人性化的思考。因此,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再一次被强调,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世界里,更应该得到重视,它的提倡将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各个城市建筑设计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城市广场设计方面,一般情况下,则是强调把人的需求融入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之中,特别是通过对人们心理需求的研究,可以设计出不同性质、规模、功能的城市环境空间,并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慰藉。城市广场在我国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段浮夸时期,只是盲目的追求广场在面积上开阔,在技术上科技,在投资上的巨大,并出现了了攀比之风,而忽视的人性在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的利用其价值,造成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探讨的非常有必要的。

2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尺度

城市广场空间尺度是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环最终决定着整个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人的行为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空间尺度处理的基本依据。在城市广场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首先是见方的空间,给人以亲切感和自由感,属于创造空间的尺度;当距离超过之后,给人以无比开阔的感觉,会形成广场尺寸,也就形成了第二个尺度——场所感的尺度;最后一个尺度是领域感的尺度,在超过左右尺寸之后,会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意境。当然,对于广场人性化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尺度莫过于以人为尺度,以欧洲的城市广场为例来说,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很注重人体尺度,广场空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亲切、舒适,而在我国,由于一些城市广场的尺度巨大,造成了对人的排斥,忽略了以人为主的尺度。

在广场小品布置这个环节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参照。有关研究表明:人在直立时可以看见各个方位的事物,视觉范围宽广,而当人只向下或者向上看时,其视觉范围甚至小于左右90°的视觉范围。环境小品正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所以要做出合理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的心理感受。还有,广场应该进行合理的活动分区和合理的设施配置,这样才不会产生“广而无场”的感觉,并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吸引力。即使广场面积很大,如果通过庭院、山石、道路等设施的变换布置,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丰实、亲切、安定的感觉,吸引人们的到来,赋予城市广场新的生命力。

广场的空间环境并非单纯的尺度间题,它是由广场的活动内容、视觉特性、布局分区、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在设计时,应根据广场的不同功能类型,分析广场中人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性质,据此确定合理的空间尺度,有机组合绿化、水体、小品、铺地、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

3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层次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我们把人对广场的需求也同样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要求广场舒适、方便,给人以亲切感;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使个人在广场内的行动自由;三是交往需求,要求广场提供与他人交往的场所和空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们在公共场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四个广场需求层次,针对城市广场环境空间可以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这样的划分可以造就不同层次的私人活动领域,以满足各种性理、物质需求的活动。随着人们对建筑心理需求的提高,现代城市广场环境空间设计呈现出一种功能、层次复合型发展趋势,以便满足更广泛群体更多的功能需求。例如,在广场中留有大片空地的同时,又设置了大量的符合人体尺度的小品,空地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举娱乐、商业、社交等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而环境小品的加入则可以满足个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心理需求,并能保持一个独有的个人空间,以防止外界的骚扰。人们在广场活动一般都是一种交往活动,通过人们心理需求同样可以划分为公共性交往活动、社会性交往活动和亲密性交往活动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的交往活动同样需要不同尺度、层次的城市环境空间领域。另外,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在心理和物质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心理需求上的变化来设计不同层次、尺度的广场环境空间,以基本满足所有人群为目的。随着现代环境的不断恶化,空气污染、车辆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环境污染的不断严重,人们对城市广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理需求方面添加了更多的因素,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序列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的“调节器”。广场与周围建筑的层次关系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广场空间与周围道路、建筑空间关系,将会更加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增添城市广场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对广场周围的空间做整体考虑,以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从而加强广场的作用与吸引力,并以此衬托与突出广场。

广场的序列空间可划分为前导、发展、高潮、结尾几个部分,人们在这种序列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变幻、收放、对比、延续、烘托等乐趣。这种序列空间的巧妙组织,不仅使空间环境极富吸引力,也使人的心态随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受到熏染,达到人景同步效应,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在广场空间序列的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到时间因素。同样一个东西,看一分钟和看一小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体量、尺寸很有限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增加人们停留的时间,将会产生“大”的感觉。设计师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感受引导人们在设计的空间序列中穿行或停留。日本横滨市的横滨大道广场空间整体设计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既为市民创造了舒适悦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又吸引了众多的大公司迁往横滨市,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场空间总是与周围其他小空间、道路、庭院相连接的,它们是广场空间的延伸与连续,并连接着其他广场。这些空间与广场空间同样重要,它们互相衬托,共同构成城市的外部空间体系。

5结语

人性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基本上体现于理论观念,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在提取抽象观念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设计实践的整合,文章只是从三个方面对城市广场空间人性化设计进行阐述,在如果落实到具体设计环节还需融入相关建筑设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