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十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十篇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23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篇1

过去对“模数理论”的研究集中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模数协调和室内人体工程学领域方面。“模数”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多方面设计领域,却很少有人涉及“模数外部空间设计”方面。然而,这个理论在近现代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很多著名的设计实例中,均采用空间模数方法,使外部空间空间尺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形成了一定的秩序。因此,有必要对此设计规律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模数化”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目的是达到通用性。拉丁语“modulus”原意是小尺度。模数早已应用在古代建筑中,作为统一构件尺度的最小基本单位。建筑模数有三种理论:比米斯模数、勒·柯布西耶模数(如图1)、雷纳级数。这些理论为现代建筑模数数列中的叠加原则、倍数原理、优选尺寸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外部空间模数理论”应用的理论研究,专门的论著较少。在国外,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的设计者们对于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尺度”“街区”“邻里单元”等相关的具有时代性设计理念不断涌现。这些概念的提出从宏观到微观均对建筑外部空间进行了剖析。古代人在建造城邦时也运用了空间模数概念,在《考工记》中记载了周王城的空间模数。空间模数方法对当今城市规划仍然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研究趋势

近年来,建筑外部空间不断得到重视,逐步有了较多的改善和探究。不少优秀的实践都采用了模数方法进行空间设计,外部空间的空间尺度实现了有效的控制,形成了良好的秩序。对于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也可以运用模数概念来打破如今的单调设计风格。例如日本卢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等经典尺度理论的研究,得出空间尺度规律在中外理论界具有一致性;李佳阳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可通过采用空间模数方法解决土地浪费现象,未经合理规划与控制而导致的制度失控问题等。

(四)研究范围

针对模数理论对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举出建筑外部空间中包含的三种变化设计形式。以公园、广场、街区、城市为例,探讨如何合理地把材质变化、重复节奏感的变化、地面高差变化应用于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就外部空间尺度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一、“外部模数”理论,一个富有生气感的空间,人与人、人与建筑之间应保持相互的感觉波及,这就要求外部空间应具备适当的尺度模数,该数值取20~25m,超出此距离互相的感觉波及就不复存在。二、场地的宽度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5~2倍时,可获得较佳的尺度感。三、“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的8-10倍尺度,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外部空间的节奏感。本文将通过分析三个外部空间类型(居住单元、广场空间、街区空间)来分析模数化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外部空间变化形式

(一)“居住单元”——勒·柯布西耶

在20世纪中期,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模数”是与人体尺度相和谐的量度体系。“模数”在其作品和实践中加以应用。他后期建筑作品充满魔幻色彩,在朗香教堂设计中,墙面的窗洞、地面分割等,模度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完美的比例控制的作用。另外,他强调和坚持基准线的理论,使建筑和室内平面都由基准线和模数理论控制。“模数”广泛适用于建筑和机械工程方面,能让多种类的设计方法变得准确和简易。不仅如此,柯布西耶把模数理念应用在更大尺度的城市规划设计中。2009年出版的《明日的城市》一书中,柯布对20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现代城市”理想。

“居住单元”概念应运而生,是由较小的居住单位大约包括300~400套住宅的模数、一个幼儿园、日用品商店及成人、儿童业余活动设施,多个这样的小单位组合成较大的群组。从而减少了市中心的拥堵、提高了市中心的密度。这样由许多住宅和附属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居住单位就成为了现代城市结构的基本要素。马赛公)就是根据“居住单位”理念设计而成(如图2)。柯布西耶还认为,这种居住单位的设计方法能将最小的单位逐渐过渡到较大的组合体,从而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控制和组织。他1934年所构想的内穆尔城(nemours)就体现了这样的设计方法,分布在绿化中的许多个“居住单位”构成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如图3)。可以说,柯布是将“模数理论”运用于建筑、城市空间设计的先驱和倡导者。

(二)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是最常见的一个居民活动聚集区域。关于外部空间,每20~25米为一个模数单位。若有重复的节奏感变化,或者材质变化,地面高差变化,就能让空间变得生动起来,需要到现场实际去感受空间和尺度关系。数据表明,能识别人脸的距离70~80英尺正好与20~25米的模数契合,是适宜的空间尺度。建筑外部空间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之外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大致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运动空间要求:第一,用于静坐、眺望景色时,放置休闲椅、绿植、照明灯具、营造景观;第二,用于交流、娱乐合唱时,地面就要有高差变化,或背后有墙壁而筑成的围合空间。停滞空间的要求:平坦、宽阔、无障碍物,能巧妙过渡到运动空间。

下沉式广场内基面的大小与边围的尺寸直接影响着整个广场大空间的尺度,空间尺度关系成为设计成败的因素之一。广场的直径保持在21m时,人的眼睛可以看清物体。所以,拥有21m模数直径的广场空间是合适的尺度。国内有些下沉式广场的空间尺度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上海静安寺的下沉式广场。满足了21m的空间模数,使用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广场边围实体的细部和整体,却没法看清自己周围所处的环境背景,经常迷失方位。广场下沉高度达到两层,基面大小与边界高度的比例小于1,有压抑的感觉。由于楼梯台阶大量闯入使用者的视线,更是加重了使用者的压抑感。我们在设计广场时要掌握好基面比例和边围高度以及广场的基面大小,使这三者的关系和谐统一。

(三)街区空间

街区空间的设计也需要融入“模数”的概念。从西方历史文脉中考察了许多优秀的案例,给我们街区空间设计提供了理论实践基础。佩里的“邻里单元”理论注重建立一个尺度适宜、功能完备的城市居住单元;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理想希望通过限定城市街区的模数,帮助建立城市空间的秩序,同时也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印度昌迪加尔新城规划等实践研究中;克利夫·芒福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倡建筑和规划两者紧密相关,提出“绿色尺度”概念,提倡欧洲传统城市的小尺度街区,以促进资源分配、人的交流和社会效益。街道为居住者所用,是供居民利用的公共场所,步行长度不宜超过350m。人们在此聚集、交流。另外在沿街布置店铺、设置可以休憩的空间也是必要的。

三、结语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从过去的“居者有其屋”到21世纪的“花园式住宅”,人们的生活理念以及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注重居住环境的品质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根据调查发现现在有许多居住区在景观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建筑与景观的比例失调、植物与景观小品的层次不清晰、视觉拥堵等。经过分析,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设计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居住区景观空间尺度关系造成的。空间尺度作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营造适宜而美观的景观空间环境的重要保障。

因此,本文针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空间尺度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居住区空间尺度形成的视觉要素和功能要素,从具体项目实例出发,以具体设计实践,结合空间尺度研究理论。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等,分析居住区各种空间的布局尺度,探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舒适、宜人、适用的空间营造。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空间尺度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对生活理念的改变,对居住的需求也开始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怡然自得的室外环境也逐渐成为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场所,居住区室外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设计师能够适宜地把握景观空间的尺度,就可以使景观设计作品在符合基本的设计规范的同时,更加合理、美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景观环境的心理需求,从而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

本文旨在通过对昆明万科金色领域景观设计的研究,探讨如何利用各种景观尺度构成要素创造合理舒适的社区空间,适应现代居住环境的快速发展变化,促使设计师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思考居住区室外景观空间的尺度问题,更加完美地表现丰富而人性化的景观创作内容,为今后居住区宜人景观空间的营造提供参考。

一、相关的概念界定

1、居住区

包括居住小区和居住社区,居住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居住空间;居住社区不同于居住小区,它是在满足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居住空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人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决定的居住空间模式。

2、空间尺度

空间的概念不仅是指物质的围合或占领,同时它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尺度是指物体比照参考标准或其他物体大小时的尺寸,是人类自身衡量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互关系的一种准则。空间尺度侧重于空间与空间构成要素的尺度匹配关系,以及与人的观赏、使用等行为活动的生理适应关系,是指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二、居住区景观空间尺度理论的研究

1、居住区景观空间的研究

(1)空间的平面布局

景观空间的平面规划在功能目的及以人为本思想的前提下,体现出一定的视觉形式审美特点,诸如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统一等原则的运用,使道路、广场、构筑物、设施等与绿地交错分割,充分发挥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造型作用,勾勒出明确的平面形态轮廓,表现出极具视觉美感的布局形式。平面中的尺度控制是设计的基本,在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种场地、设施、小品等的尺寸控制标准及舒适度,不仅要求平面形式优美可观,更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2)空间的立体造型

景观空间中的立体造型是空间的主体内容,也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其造型多样化从视觉审美及艺术性角度而言,首先要与周围环境的风格相吻合统一,其次要具备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其在视觉上与周围景观产生先后次序,在比例、形式等构成方面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空间的不同尺度传达不同的空间感受,小尺度适合舒适宜人的亲密空间,大尺度则大气壮阔。

2、居住区景观尺度的研究

(1)植物配置中的尺度概念

景观设计中利用植物而构成的基本空间类型有:开敞空间——用小尺度植物形成大尺度空间,仅以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半开敞空间——少量较大尺度植物形成适当空间,它的空间一面或多面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其方向性指向封闭较差的开敞面;覆盖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限定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完全封闭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封闭空间,此类空间的四周均被植物所封闭,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

(2)铺装设计中的尺度概念

铺装的尺度包括铺装图案尺寸和铺装材料尺寸两个方面,两者都能对外部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尺度感。图案尺寸是通过材料尺寸反映的,所以铺装材料的尺寸是重点。居住区景观常用的材料有石材、木材、砖、混凝土、卵石等。另外,铺装材料质感的不同也使得人们在视觉上对空间感受有所不同。

(3)建筑(小品)设计中的尺度概念

一个成功的建筑必须要有合理的尺度,第一个原则就是要把某个单位引入到设计中,使之产生尺度,这个引入的单位就像一个可见的标尺,它的尺寸人们可以简单自然的辨别。人自身的介入就是很好的例子,将人放置到建筑周围能贴切的体现建筑尺度。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筑中,与人的身体或行为最密切的联系的部件是建立建筑尺度的最佳参照物,例如人们对台阶尺寸的感受。

三、实例研究

昆明万科金色领域位于昆明市西城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70亩,周边自然环境资源丰富,是一个集高层住宅、公寓、办公、商业、学校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延续了万科一直以来的绿色地产战略,绿地率高达45%以上,为业主提供会“呼吸”的建筑和低碳环保的生活环境。景观整体采用现代简洁的设计手法,关注人性化尺度景观空间的塑造,与环境为友,根据不同功能并通过不同景观元素打造出各种宜人的景观空间,诠释新都市生活理念。

1、景观空间的总体布局

项目主要由三个独立的版块组成,每个版块面积相当,如岛屿般嵌入城市空间,距离不远又相对独立。每个版块都随着建筑功能和物业管理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景观主题,随着主题与使用人群的不同,形成不同形态的景观空间。园林设计从建筑出户开始,打造出纯景观生活社区,人们出门就可以置身于优美的园林中。这种空间布置支撑了社区户外生活各个层面的内容,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爱好充分地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利用户外空间进行休闲、运动、交往……

社区园林空间的布局在空间尺度规划中还受到当地季节与时间的影响,这种空间时间叠加的体验也是景观空间尺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时空研究有利于合理地布置各种不同的室外功能空间,如活动场地、休闲场所等。

2、公共活动空间的尺度

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布置非常灵活,以二期为例,景观面积约3万平米,每栋楼之间都设计有功能场所,包括成人活动广场、儿童娱乐广场、休闲广场等,其面积大到500平米,小到只有十几平米,与风雨连廊回家路径相呼应,错落有致,丰富多趣。

根据人类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步行如果超过230米就会引起不适,在整个社区的总体布局中,采用3-5分钟步行距离(即空间距离在150-250米之间)设计集中的活动、休闲场所。人们置身其中,尽情地享用仿佛量身定制的各种户外空间,彼此互不干扰又相互构成风景,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景观设计者的苦心和所形成的流动空间。

3、植物空间的尺度

由于昆明日晒较严重,而项目多为高层建筑,为了降低高层造成的压迫感和有效地遮荫,在一期采用分支点较高的大乔木以树阵的形式营造出现代商业广场空间,二期、三期则大部分采用乔木以片林和围合等形式打造出不同的花园庭院。

除此之外,一期商业广场设计长短、宽窄不等的绿篱作为地面分隔带,不仅从平面上为整体增添肌理与色彩,也很好地诠释了空间构成的效果。二期、三期的种植层次相对比较丰富,结合不同功能主题的活动空间来进行植物配置,疏密结合、层次有致、颜色搭配合理、常绿与非常绿比例协调等。根据对社区使用者四季室外活动规律的分析,结合当地日照及植物特性,才能设计出适宜的不同功能且形态美观的景观空间。

结语

合理的空间尺度给景观品质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景观设计师头脑中基本尺度概念的形成也需要具体的数据支持,但空间尺度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科学数据”与主观感受相结合。本文通过对昆明万科金色领域景观空间尺度的研究,结合具体设计分析空间尺度对景观效果营造的作用,总结相关场所的尺度感等,以期为居住区景观的空间尺度提供支持,从而营造出宜人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程大锦(美).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3版,194.

[2]刘翔,邹志荣.园林景观空间尺度的视觉性量化控制[J].2757-2758.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篇3

关键词:地形设计;居住区;园林环境;园林环境设计

地形设计在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设计,在城市居住区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园林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在很多程度上也应用在对园林环境的设计上。使地形设计更好的为园林环境设计服务,讨论地形设计和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关于园林环境和地形设计的相关分析

1、园林环境分析

园林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从广义上来说,园林环境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手法对自然界原有景观或地形作适当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运用地域工程技术、艺术设计和创作手段,通过种植花草、布置道路路线、建造建筑景观等方式,将其所需要打造的环境变得更加美观、自然,以便给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自然的休憩和娱乐场所。

所谓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实际就是在城市居住环境中引入园林的概念,力求将人们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打造成景色优美、布局合理,内部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住宅小区。如果园林环境的概念是针对居住区室外环境而言的,那么居住区园林环境便正好相反。

2、地形设计的概念

地形设计这一概念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提出的,属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一种,同时也是营造户外环境的一种基本手段。地形设计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工程结构,以及艺术造型上的设计、改变和创作。地形设计中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是因地制宜,实际就是指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其基础上稍作改动或调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拿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旧管用,尤其是在城市竖向规划中。

城市竖向规划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建设需要而对城市原有地形、地貌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造与利用,包括高程控制网的建设、土石方的平衡以及城市地貌的利用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说,地形设计其实是城市竖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城市原有地形的设计结果将直接性,或间接性的对城市竖向规划多个方面上的内容产生影响。

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和地形设计的关系

1、地形设计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形象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对居住区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这不但可以树立起比较独特的居住区较为自然原始的景观形象,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方面,只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自然的居住区的生态系统,有利用居民亲近自然;而对于居住区的日常活动使用场所的设计,如果可以充分的顺应原始地形来进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场所的有效利用。

2、地形设计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相融合

2.1城市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首先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作为着眼点,从城市的整体设计层面出发,努力的寻求一种单独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规划,寻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态。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就是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这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周围的气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等状况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2.2居住区总体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本身不但包括对建筑等实体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对居住区内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环境上的规划,因此需要建筑业和园林专业的人员来协作完成,这是属于大景观设计的范畴。居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园林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居住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在于空间范围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的轮廓和建筑的空间,以确保整个居住区规划的完整与和谐。

3、地形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与园林两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看”与“被看”。在进行园林建造时,设计师往往更加重视“看”,即更加重视园林周围环境的建设,强调园林景观和外界景观的协调性;而建筑建造则不同,早期的建筑物更强调实用价值,即使有美观度的加入,也往往侧重于“看”,侧重于建筑物本身的审美价值上。在今天,当我们把园林设计理念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希望创造和设计一个美好的居住区园林环境时,就必须对建筑和园林之间的“看”与“被看”关系作重新审视,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

有园林意识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会按照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将建筑物与其所在环境的景观状况联系起来,在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协调性时,地形便成为了影响建筑“看”到风景,以及作为建筑景观“被看”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从“看”与“被看”两个方面来考虑其设计的合理性。举例说明:位于山地的建筑,一方面,要站在建筑物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的视野、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情况,对建筑进行合理化设计;另一方面,要将其作为一种建筑景观,借助天然的山峦景色来考虑建筑的朝向设计,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感受,让建筑与园林环境紧密的融合。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住宅本身已经成为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园林互为风景,彼此之间都是“看”与“被看”的对象。

三、结束语

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居住区景观形象设计、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和居住区日常活动场所设计。这三方面设计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与地形设计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关联。比如景观形象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地形设计,城市规划层面上的地形设计等等。由此看来,地形设计在居住园林环境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所以在城市居住区的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居住区的地形特点,引进园林设计理念,打造出城市特有的园林规划设计,突出城市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2]田志勇.浅析高校外部空间尺度的层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3]侯静,王勇哲.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景观[J]山西建筑,2005,(05)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篇4

abstract:Startingfromtheconceptof"Green",thearticlepresentstheconceptofGreenResidentialarea,andsumsupthestandardsystemofGreenResidentialareawidelyusedinsociety,andevaluatesitsshortage.

关键词:绿色住区;概念;标准

Keywords:greenresidentialarea;concept;standard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68-03

0引言

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越来越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的共识。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的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在我国,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也在这样的国际势下也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观念不断的被提出和研究。

从《绿色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与建立都代表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重要探索的成果。

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到了全国能耗的四层以上,而在这个数字中住宅部分又占到了相当的比重,且重要性很高,但是关于绿色住区的“绿色度”评价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从阐明绿色住区的概念出发,总结了当今常用的绿色住区的评价标准,希望能为关于绿色住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1绿色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1.1“绿色”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绿色”的概念在很早以前便被人所熟知和发展。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新兴技术的大力发展伴随着的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人类干预和破坏地球自然生态的活动越加强烈。同时,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也导致了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的产生。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普遍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最大的危机之一,并展开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问题等问题的思考,并基于此提出了“绿色”思想的轮廓。

1962年,由美国著名陆地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首次披露并展现了如果放任当时人们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若干年后可能出现的可怕前景,这部著唤醒了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意义的重新审视,促使了世界范围内环保事业的发展,并对传播“绿色”概念及推动“绿色”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2年,由来自10个国家的约30人所成立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再次给当时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并被评为与《寂静的春天》齐名的重要大众环保著作。该报告首次阐述了关于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一味发展经济而无视对自然环境破坏的事实必将导致地球灾难性的崩溃等概念,将生态环保问题纳入了应由全人类共通解决的问题范围内。

在当时面临世纪之交,人口数量爆炸与人类活动规模的膨胀己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扩展与深入到全球的情况下,《增长的极限》的出现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绿色”意识的觉醒和爆发,国际社会开始对环境保护事业投入大量的关注,同时,“绿色”理论和概念开始作用于指导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一直在各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987年,随着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形成,至此成为“绿色”的核心含义。绿色概念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绿色模式的发展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绿色住区的基本概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了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1996年,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提出了两个主题:“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日益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之下更加确定了绿色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宗旨[1]。

纵观“绿色”思想的形成过程,结合住区理论与“绿色”概念的实际含义,可以得知绿色住区的概念原型应该是由“绿色”概念中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基本住区设计理论的结合产生,同时受到“绿色”建筑概念的影响成为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由住区内微观具体的建筑绿色模式发展至宏观的整体住区,最终形成绿色住区概念,即可持续发展下的人类聚集地。

具体来说,绿色住区的建设基本原则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良性循环,从高效利用自然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在住区建设之始,以绿色技术为支撑,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完成住区内资源自我循环维持,以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住区维护成本的目的,从而为人们提供经济适中、环境优雅和生态平衡效益三效合一的人居环境。

1.3绿色住区的基本特征由居住区的基本概念得知绿色住区应具有高效、和谐、系统、动态、循环五方面特征。高效,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实现聚居环境与建筑体系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谐,指资源利用与保护、实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可持续性相结合。系统,指将住区中的各要素与各层级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动态,指顺应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发展规律。循环,指住区各系统资源的循环共生。

其中,高效与和谐是“绿色”的表象特征,系统、动态与循环特征均渗透其中,成为实现高效、和谐的内在特征。实现绿色住区的核心问题,即将住区各要素形成的生态循环体系、建筑节能体系、基础设施维护体系、景观评价体系、文化宣传体系综合形成新的整体系统,运用动态发展观念,寻求其各自与整体资源的最佳平衡互进、循环共生,从而完成绿色住区的高效与和谐发展。

2“绿色”住区的评价标准

2.1“绿色”住区评价的基本概念绿色住区的实质是要营造一种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仍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住区环境,其设计之初就要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情况。

同时,绿色住区系统在建立成功后需要达到的目标远远多于传统意义上的住区系统,这就决定了针对绿色住区的分析评价工作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绿色住区系统中对其包含的各学科进行分类评价的工作是对相关设计方案择优评价的基础,这也是“绿色”住区评价的基本概念。

2.2绿色住区的评价体系与标准目前“绿色”住区在国际上的评价体系尚处在发展阶段,而“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发展相对成熟,通过对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的GBtool等评价体系的研究后可以发现,这些评价体系发挥的基本作用十分相似,只是在各国具体国情的影响下,其中的评价项目的制定有所区分。

但是总体关注的焦点依然是围绕环境质量,使用者的健康状况和经济平衡这三个方面,以及设计、规划和管理这三种手段,评价机制包括指标项目、评价标准(一般以现行国家或地区规范以及公认的国际标准作为参照和准则)、执行评价3个方面[2]。

现今我国的绿色住区的标准可以在2009年《广东省绿色住区标准》的基础上,关于绿色居住区的评价标准主要由规划设计,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生活能源,住宅功能,环境建设,物资消耗,物业管理,文化艺术,住宅产业这10项基本指标组成。

2.2.1绿色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规划设计标准包括:

第一,在区位和用地方面首先要符合当前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场地内原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要积极保留,住区建成后还应对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第二,住区内建筑物规划需合理布局,需全面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采光、日照、通风等情况,主要居住用建筑的房间朝向尽量满足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容积率、绿化率及建筑密度要符合规划要求,避免超度开发。

第三,住区内交通要与外部交通相连接,住区与最近公共交通接驳站(如公交站、地铁口、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的直线距离控制在500米以内;住区内要形成人车分流,流线有序的交通系统,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住区内主要车行道设置应尽可能远离住宅楼,以减少车辆尾气及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住区内建筑出入口、住区道路接驳处等主要公共场地内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形成室内外无障碍设施的连接与贯通;消防车道设计为隐蔽式,在不妨碍消防车通行的情况下车道内可以种植草皮作为公共休闲绿的一部分;住区内停车场车位需充足,满足住户/车位比不小于1:1,室外停车场宜采用透水砖铺设并辅以绿化为车辆遮阴。

2.2.2绿色住区的建筑工程标准绿色住区在建筑设计方面因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住区内建筑物在布局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建筑护结构选用轻质材料,形成开敞式大空间建筑空间类型,提高室内热循环效果;

第二,在住区出入口、各主要道路以及公共活动场地的铺装要选取平整,防滑的材质并符合相关无障碍设计要求;

第三,建筑物立面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造型设计简洁美观。建筑结构设计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光能、风能建立相应设备;住房内各功能空间布局需紧凑,给排水、燃气、电气、空调等设备及其管线布置合理,对于部署在室外的管线要安装隐蔽措施,避免出现空间的浪费,以期符合国家相关节能、节水、节才要求规范。

2.2.3绿色住区的建筑材料标准住区内建筑外墙和屋面应采用具有蓄热系数高、导热系数低、憎水性强的节能材料,杜绝使用实心粘土砖;室内装饰可选择含有纳米技术、气凝胶技术或生物化学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装饰材料。

如利用纳米材料的高吸附性的特征,开发出可抗菌杀菌,除臭净化室内空气且具有高度自洁能力的墙材;利用二氧化硅气凝胶自身低密度、低导热率和折射率的特点,建造环保型高效保温、轻质、隔声的墙材。

在常规室内材料的选择上,需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10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选择对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无害的装饰材料。

2.2.4绿色住区的生活能源标准为保证绿色住区内的生活能源利用最大化,在结合各地住区实际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情况下,普及安装可以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的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住区内照明系统采用利用太阳能或风力发电的照明设备;建立住区雨水收集循环利用和中水处理系统,完善住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实现与建筑一体化。

2.2.5绿色住区内综合环境建设标准住区内噪声控制等级在白天≤50dB,夜间≤40dB,对临街区域受噪声干扰较大的居住楼,需安装膈音性能好的双层玻璃、中空玻璃或隔音围护设施,减少噪声污染对住区内居民的生活影响。住区内不得设立任何空气和噪声污染源、无扬尘污染源、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数量和可吸入颗粒物数量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住区内地面尽可能选用透水性良好的铺装材料,保持室外绿地有一定面积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住区内排水系统需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通过两条管道分别将住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引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而将雨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排入河道,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可加强雨水的收集利用工作,建立相应的雨水收集储藏库,作为住区内景观用水或道路清洁用水储备。

住区内绿化质量标准应满足:绿地率≥35%绿地率≥35%,绿地覆盖率≥70%,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1平方米;乔木多选种遮阴效果良好的阔叶树种,尽量保证每百平方米内乔木数量不小于3株;积极开发住区内建筑屋顶、墙面以及阳台的立体绿化,利用墙面植物的蒸腾、光和作用对太阳辐射起到吸收、控制、调节的作用,令建筑外侧围护结构的受热量大幅衰减,从而降低室内空间的温度同时亦可减低建筑物外墙对周边环境的热辐射影响,扩大住区绿化面积提升住区整体绿化量。

通过开发屋顶绿化,还可以进行一定的雨水量收集分流,减轻地下管网的压力。

2.2.6绿色住区的物资消耗标准住区内产生的如果皮、树叶等具有易腐蚀性的生活垃圾,可以就地掩埋于小区绿化中,通过自然分解的手段将其转化为肥料,降低住区垃圾处理的成本,减少对住区环境的污染并能满足住区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原则;对于住区内产生的无法自然降解的居民垃圾,如废旧家具、废旧电器、过期书报等,要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对于住区内产生的废旧电池,要集中收集并定期送往专业部门处理,防止垃圾的无序倾倒造成二次污染。

3总结

当今社会,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健康、在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趋势时,发展绿色住区是人们普遍的要求,这是当今世界环保的普遍趋向。人们对污染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当人们经济条件达到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和追求环境优美的住宅时,必然产生巨大而持久的需求[3],由此可见,绿色住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潜力。

如何在住区建设过程中、营造出即符合当地生态自然情况,又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提供舒适使用空间的场所,是我们在绿色住区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实际问题。

我国绿色住区行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是开发商及设计人员对“生态”、“绿色”住区的概念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当前环境下许多所谓的“绿色”宣传口号仅仅局限于住区环境绿化量的增加以及园林小品造型的自然化上,将“绿色”住区简单的理解为充满绿量的住区,这些住区的景观看起来很美,但是却很少从居住者的健康需求入手,在这些华丽的景观背后缺少了对实用性以及绿化队小气候等方面的影响的考虑,从本质上说,就是并没有理解“绿色”住区的真正内涵。

其次,由于我国“绿色”住区的设计创建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且“绿色”住区的的评价涉及到了多学科的交错,其中蕴含的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工作极为复杂,与发达国家绿色住区的相同因素比较,我国住区生态标准的量化还很不够,主观评价多,可操作性较差;有的指标很多小区还无法做到,如住宅产业化、废弃物处理等,有的指标还需要商榷[4]。

总体来看,绿色住区评价体系的标准化研究是一个地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问题,不同地方应根据自身具备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及经济环境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绿色”住区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生态社区或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一套以政府调控为手段,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居住者实际居住体验为主体,营造出有机可持续性的住区喜用,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晶.我国现代乡村绿色住区规划与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卓刚.从绿色住区标准看住区生态存在的问题[J].中国园林,2007,(7):15-16.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篇5

各个国家对建筑工业的规范标准和规划范围都有所不同,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本国的经济水平、地形环境、人文因素和居住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要在结构安全、建筑美学、建筑功能和环境保护上进行权衡。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筑不仅仅是提供室内空间,还是一种多功能复合型的健康生活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建筑的概念得以提出,本质上来讲,绿色建筑就是人性化与绿色化的简称,绿色建筑要求建筑师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去重新阐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辩证关系,综合考虑建筑设计对于居住者的心理状态变化、行为规律变化、生活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建筑在环境保护上的潜在价值,使建筑学逐步形成涵盖科学、技术、人文,美学以及心理,保健,环境、社会等门类在内的实用环境艺术理论。从大的方向看,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城市规划方案设计、城市园林设计、地标性建筑设计中都可以看到绿色建筑的身影,但是如何让绿色建筑发挥更大的价值,将会是新时期建筑设计领域研究的新话题。

二、室内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理念

当前的绿色建筑更多的是寄望于在原有建筑内容的基础上,嵌入绿色建筑模块或者嫁接上绿色建筑的概念,从发展趋势上来说,这促进了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只有将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到建筑设计尤其是室内设计阶段中去,才能真正看到改变的成效。

1.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室内环境设计

居住者对于室内环境的感知源于五官的观感和室内设计营造的气氛,因此,在室内设计阶段,绿色设计的核心工作,应该是聚焦在构造室内空间、物理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室内装饰的基本元素是灯光、声音、色彩、空气以及上述元素的不同组合,根据居住者的个人需求和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不同风格的搭配,绿色建筑要带来的改变是,究竟那些是纯粹的室内装饰,那些是浮华;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舒适的空间间隔,使不同的功能区之间过度平缓而不失美感;重视复合型家具、电器和其他家装产品的使用,在保障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活空间,在选材上,尽量以木材、石材等纯天然材质产品为首选,重视不同物件之间的人体工学设计;通风和保温是现代室内设计最为重要的环节,绿色建筑强调能量的优化利用和自然能源的最大化使用,通过优化室内采光照明和保温系统的可调设置,可以在局部和整体营造合适的保温区域,并且生活区、厨卫区、客厅等等区域提供不同级别的通风保温设置;为了保障居住者的身体健康,使用无害化的绿色建筑,提倡使用防菌、自洁的建筑材料,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使用,对于室内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的管制要提升一个档次,重视室内绿化区域的分布,营造清新的生活环境。

2.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室内文化设计

数字化和高科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彰显个人性格的室内设计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喜好和品味。绿色建筑倡导室内设计中有机的融合地域因素、文化特色和个性化元素,让室内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居住场所,更是居住者生活理念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从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上来说,要突出居住者的鲜明特点,比如颜色的搭配、室内装饰物的风格、家居布置特点、民族特色物件、等等,增强居住者的主人翁意识,并且通过不同的搭配方案营造出或轻松明快、或激扬活泼、或沉稳大气、或庄严简约的室内特点,对居住者的文化诉求的关注将会是未来室内设计发展的重点方向。

3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室内安全设计

室内安全设计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环节,绿色建筑理念要求,室内设计不得侵犯室内结构安全,墙面涂料以天然涂料为主,避免燃烧时产生毒害气体;室内布局要清晰,方面室内不同区域在出现险情时能够及时逃离;同时要重视室内装饰耗材和固定件的使用,通过合理布置这些材料的使用范围,为室内维护和室内重新设计留出余地。同时要大力提倡节能设备的使用,包括节能灯、节能电器、节能水具等等,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气候的材料和装饰品,提高整个室内设计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三、总结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篇6

关键词:居住区;建筑规划设计;概念变革,设计原则,存在问题,设计理念

一、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居住区的概念。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五十年代苏联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2、居住区设计理论的历史沿革。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临里单位”内部穿越。它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与“邻里单位”等概念。

二、建筑规划设计原则。现代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满足多元化要求。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三、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1、第一,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第二,绿化用地量不达标。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第三,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

2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及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社会特征。第一,需求层次变化。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质是人的需求由简单的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不断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居民对空间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区内部的中心集中绿地,而是要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层次空间获得精神感受。因此,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对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及不同层次交往空间的需求。第二,居民居住行为的变化。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居民的日常行为轨迹,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的这种生活规律性往往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是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则有很多变化,比如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活闲暇时间增多、小汽车时代的来临等都会对居民的居住行为产生影响,大型超市开始增多,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集中趋势,小汽车、出租车开始增多,人们上班不再完全依赖公交车等。

第三,家庭结构和社会成员的变化。现代家庭平均人口数量呈减小的趋势,“核心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在同一居住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会发生变化,家庭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生活观念和方式都发生~定的变化,家庭劳务也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社会成员在同一住宅区内也呈异质化的倾向,社会成员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生活居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居住习惯的居民集聚给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规划建筑设计理念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住宅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对现有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问题,使居住区改善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维护居住区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样性发展。

(2)“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居住区规划不仅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时要满足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健身、邻里交往等多种精神需要,要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创造条件,对居民未来的需求也要作相应考虑,规划要有弹性。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篇7

关键词:生态宜居;以人为本;现状;特征;环境设计思路

每一份居住,代表一种生活,现代都市人对住所要求不仅仅是“可居”,更应该是“宜居”,能够贴近山水,亲近生态,一份宜居的自然景致;出则繁华,入则怡然,在翠林与繁花中,流水潺潺、曲径幽幽,一杯香茗,三五知己,暂时忘却社会的烦嚣,怀抱大自然的宁静,寻觅一份心境空灵的场所。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现状: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只是建筑设计的附属,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布置中也只是园艺绿化为主,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人居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现在的房地产开发都提出塑造“生态、绿色、宜居”的居住环境,而在实际的景观中却很难把握其内涵,居住区景观也只是单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等的拼凑,并未从有机系统组织景观序列,以人为本,打造生态怡人景观空间的思想高度营造出有内涵有文化的宜居环境,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1.1、强化概念,忽视与形式的结合

景观的概念来源于形式,只有概念与形式完美融合才能达到景观效果。而今,为了制造影响力,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故意将景观的理念和概念扩大化,“欧式小镇”“西班牙风情社区”等类型居住区层出不穷。而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却忽略了人居环境的具体形式。这不仅造成了地域精神的缺失,而且造成了景观原有资源的浪费。为了表现所谓的概念,追求奢华的铺装和水体,追求新、奇、特,忽略绿色生态与人的舒适性,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无法达到“宜居”。

1.2、强调视觉感受,忽视功能性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为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居住区景观更加强调视觉上的震撼与刺激,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办公区、商业区或公园)搬进居住区,营造大面积的入口广场、入口景观大道、高档的喷泉水体,这些空间的塑造多以大面积的硬质彩色铺装出现,缺乏生态功能,且绿地率达不到标准要求,忽视了对绿色景观空间的塑造。

1.3、过于注重平面图案化,忽视垂直空间

景观环境设计的过程是平面空间的布置和垂直空间的塑造相结合的过程。目前大部分高层建筑小区,为了追求俯视效果的美观,追求图案化而不是空间序列,华而不实,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而忽略了人在景观中的真实感受,缺乏竖向景观的层次。大面积的景观只适合俯瞰而却不适宜亲近。

二、生态宜居环境特征:

联合国人居署对人居环境制订了包括社区福利、教育、文化、体育、环保、生活等一系列硬性指标。如果生活化地表述这些指标,就是:一个宜居社区的环境必须高度绿化、清洁;体育设施、场所充足、完备;居民生活设施全面、环保;而日常生活则充满激情和活力,人际关系贯穿关爱情怀,居住环境洋溢文化气息。所以说,生态宜居的环境是具有生态美、功能合理、自然美观、艺术精美的和谐的人居环境模式。生态宜居环境建立在绿色社区、生态社区、健康社区、文化社区、科技社区、信息社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品质社区等基础之上,是今后人居发展和追求的长期目标。

三、生态宜居环境的设计思考:

生态宜居的居住区环境首先满足的是生态设计的思想。这里说的生态不是狭隘的环境的生态,更主要的是强调生态的多元化,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在内的复合的生态;其次,满足的是宜居,即适宜人居住,满足人群的居住需求。注重人的生理、心理的感受,围绕人的体验、情感来探讨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所以说,生态宜居设计具有多面性、多角度、综合性的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整合生态,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与和谐来进行设计。

3.1因地制宜,尊重场地

3.1.1继承场所精神

景观场所的设计主要是为休闲活动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景观场所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功能使用上的方便,也可以体现场所的精神气质和设计师塑造及所要表达的潜在精神,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如何在景观设计中继承场所本身具有的个性和特色,需要设计师对场地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理解,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把握场所精神。场所的特征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历史人文特征、地域特征。

(1)自然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场地中的地形地貌、生态植物群落、植被状况、水文状况、地质条件等。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初要对项目本身的场地自然特征进行实地踏勘,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形态,避免对场地进行大面积的换土挖湖堆山,破坏原有植被,这不仅使场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失衡,而且掩盖了地域内的自然特色。

(2)历史文化特征。历史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长期积累与沉淀,它往往以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延续的形式来体现城市的历史,以便后人了解历史。历史文化能够体现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积淀,是城市文明的象征。

(3)区域特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社会,伴随着非物质设计的提出,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认为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园冶》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讲的是要善于利用基地的特征,因地制宜,得景随行,才能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3.1.2合理的布局

一个项目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元素和空间都服务于同一个主题思想,如同作文中的每一个章节和每一个段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所提供的有利信息进行设计和改造,使基地中的原有要素和新的设计元素相结合,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如儿童区、老年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入口区,按照不同的空间特性和使用群体以及功能需要进行整体综合安排。

3.2人景结合,体现和谐性

3.2.1合理利用水体

由于水的亲近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水的元素应用不可避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活跃与灵动可丰富居住区景观的平面构图和视觉效果,满足人对水的情感需求。

首先,水体的设计要考虑与整体景观的尺度关系以及在平面空间中的位置,力求达到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融合,以衬托主体景观。

其次,水的形态的选择要考虑到功能的需要和空间的性质。平静的湖面适合设计在安静的休息区,给人以安静、放松的感觉;流动的涓涓细水会给人以欢快、活泼的印象,适合设置在儿童活动和运动区域;而气势磅礴的瀑布或喷泉会增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的感觉,能够彰显居住区的品位和档次。

第三,水的安全性是居住区水体设计必须考虑的,更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水的深浅、驳岸的高度,既要保证便于居民亲水游玩,又要保证居民的安全。

第四,生态性往往是水体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问题,容易造成水景污染和景观的昙花一现。水景设计应该结合原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基地周边的水源,合理利用雨水收集和中水的回收利用来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建立循环系统,防止水体的污染。

3.2.2塑造和谐的植物群落

居住区的生态性离不开植物景观的塑造。绿化植被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植物景观能够美化环境、改善小环境气候、调节居者的身心。

首先,居住区植物景观要满足生态效益。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和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的破坏。

其次,根据生态位理论,塑造植物群落。生态位就是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关系。生态良好的植物群落可以形成稳定的景观,与其他设施结合,创造舒适的环境。而植物群落的塑造不是植物个体的简单拼凑,而是有规律的组合。植物的品种多样,则应空间层次丰富,在平面上做到构图均衡,竖向层次上将乔、灌、地被相结合,形成自然群落的美感。

再次,植物景观的塑造结合景观空间的功能和性质。如开场的公共活动空间,可采取孤植的大树;安静的休憩空间可用植物进行围合,阻隔噪音,形成独立的安静小空间,儿童活动区域可选择无伤害性、色彩鲜艳的植物群落,为儿童营造愉悦欢快的景观环境。

最后,在植物的选择上首先选择乡土树种为主要材料,能够保证植物的健康茁壮成长,结合其他造园要素,为居住者创造和谐的自然活动休息空间。植物选择安全无毒的品种,保证居民身心健康。做到春绿、夏花、秋实、冬景,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3.2.3创造舒适安全的活动场地

“以人为本”是居住区中景观宜居性的体现,就在于不单单是考虑景观,更主要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的、适宜活动的、安全的活动场地。其选址要远离居住区车行干道,利用环保防滑的地面铺装防止人们摔伤。在植物的选择上,选用无毒、无刺激气味、无刺、色彩鲜艳的植物。利用不同的地形、挡土墙或绿篱对空间进行围合,在空间中布置休息设施,如亭、廊、座椅,利用道路的引导使居民能够进行交流与游憩。根据人群的不同需求布置不同功能的空间环境。

3.3突出主题,体现文化性

居住区里的景观具有主题性,可以提升居住区景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这里提到的主题和文化是指景观的人文内涵底蕴,并非深层挖掘历史。景观要素可以传递给居民一种归属感和温馨的氛围。趣味生动的雕塑小品、亲切宜人的景观空间、尺度亲近的水景等,都可以提升文化意境,满足居者的心理需求。

4结束语

总之,当代生态宜居城市的构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生态宜居景观设计中应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科学发展观念,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建立生态、舒适、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其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1):2-5.

[3]夏健,蓝刚.景观系统在居住小区形态规划结构中的作用[J].规划师,2004,20(8):41-44.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篇8

他从不接手私人项目,只选择与开发商合作;他越来越少参从毛坯房样板间设计,而不断创作出精装房样本;他在台北的家是租来的,却选择在北京的节能概念公寓置业;他建筑师出身,却为了室内空间的工作不再接手建筑案例;他的空间设计不断化繁为简,选择四白落地的墙面,舍弃繁复的壁面装饰。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下定义,却始终坚信着有所取舍的减法哲学。

1997年以前,建筑师出身的王大君游走于旧金山、夏威夷、巴黎、日本、中国台湾之间,为每个不同文化的城市设计着居住产品,2000年他开始大面积接手内地房地产领域室内空间设计。在多个发达国家城市有过居住体验的王大君,对于北京这个每天都在成长并对新鲜理念有无限包容的城市情有独钟,也对于国内、国外财富阶层在居住层面的不同需求有着清晰的比较。

“在国外,有钱人在住毛选择上更倾向于精装产品,相对于国内的豪宅,它们看起来更淳朴,而非夸张的‘表现’,装饰在某种意义上少得多,更少动辄提及‘风格’。房子只是满足居者最原始的需求,并让不同年龄的家庭成员感受居住的舒适。”初期的北京豪宅市场,被铺天盖地的奢华样板间弥漫,财富阶层的视线中充斥着现代、极简、复古等修饰着居住“风格”的词汇,随后,北京精装房时代的到来,将人们最初的风格概念逐渐模糊,居住要求趋于理性的过程正是业主不断做减法的过程――最终,空间才是满足居住的核心,而符合这个标准的前提唯有舒适最重要。

作为一位业务遍及各地的设计师,王大君选择住当地的酒店,而不是在若干个城市都留下自己的房产。 “我在台北的家350平方米,是公司帮我租来的,我只为它画了一张平面布局图,对空间进行了合理规划,墙壁四白落地,后期装饰就交给同事代劳。因为与空间感受相比较,装饰带给我的感受就非常不重要了。”后来,因为在北京的业务越来越多,一年有几乎一半时间留驻在北京做设计,王大君才考虑到置业问题。之所以选择了“当代moma”,他看重的是,首先是精装公寓,其次是项目恒温恒湿的环保概念(因为北京的干燥空气实在令他头疼),而这处居所带给他的舒适,不是他作为业主、作为设计师能够实现的,而是项目发展商带给居住者的!

在王大君看来,中国居住产品的发展和进步,来自于房地产发展商对于市场的引导和对产品的开拓。也正因此,在他回顾其十几年的工作历程时,每一步都与开发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设计师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除了设计,他可能不是采购、工程、机电领域的专家,甚至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为你考虑景观与照明,只有和开发商整体团队的合作,才能在软硬件的配合基础上创作出好的产品。”这也是他自身的置业规划中,不接手私人业主案例的最直接原因。王大君举了这样的例子:“有钱人购买Hermes的皮包,却少有人要求Hermes品牌为自己专门设计一款,只是从已有的各种款式中挑选一件。”人们买消费品时很明白,设计固然重要,却只是产品的一个环节,若没有完整良好的企划、制作、工艺的整体流程,任何品牌的设计都不可能完美实现。其实,买房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一个城市的进步与房地产市场的进步直接关联,而好的居住产品的呈现则重在开发商与设计师携手对市场做出引导。

谈到设计对市场的引导,王大君认为,空间的规划远比华丽的装饰更重要,这也就是他极少在设计精装房时大面积铺设壁面材料的原因。毛坯房样板问是一个华丽的样本,它不是家,而是为满足市场而做的ShowRoom,它需要炫、酷,带给市场一种新鲜的惹眼的效果,而精装房要为业主提供的是未来将实现的居所,就更需要为业主留出再塑化余地。“如果业主喜欢Fendi的风格,未来他可以买Fendi的家具做装饰,抑或全部是armani,全凭个人的喜好,如果在精装时就为业主固定了铺陈某一种风格图案,就意味着忽视了其他客群的喜好需求,而设计师却不能做那样的论断,说某一种精装的装饰一定会永久适应潮流。”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篇9

关键词:小户型;空间,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14-01

一、小型住宅的概述

(一)小型住宅的空间色调

小户型的居住空间如果设计不合理,会让房间显得更昏暗狭小。因此色彩在设计上结合自己爱好的同时,一般可选用浅色调、中间色调作为家具及床罩等作基调。这些色彩因有扩散和后退性,能够延伸空问让空间看起来更大,使居室内能给人以清新开朗明亮的感受。

在同一格空间里最好不要过多地采用不同的材质与色彩,最好以柔和亮丽的色彩为主。厨房、卧室、客厅适合用同样色泽的墙体涂料或者壁纸,可使空间显得更整洁。小户型还可以通过采光来扩大视野范围,用大窗户的尺寸或采用具有通透性,玻璃材质的家具和桌椅,使空间变得明亮又宽敞。

(二)小型住宅的空间家具

家具是居室布置的基本成分。如何使居室各功能既有分隔又有内在联系不产生拥挤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具的形式、尺寸,房问内部摆设不能太多太复杂。

利用空间的边角摆放造型简单、质感轻巧、小型的家具。特别是那些可随意组合、拆装、收纳的家具,比较适合小户型中,选用占地面积小、比较高的家具,既可以容纳大量物品,又不浪费空间。

(三)小型任宅的空间分割

小型住宅的居室,对于性质类似的活动空间可以进行统一的布置,对性质不同的或是相反的活动空间进行分离。因此会客、进餐应与睡眠、学习功能区域在空问上有硬性或软性的分隔。

小居室中因为实际空间的面积不能改变,要营造大空间的正气氛,就应巧妙的在房间中应用曲线,使空间陡然有延伸之感。在进门对面的墙壁上可挂上一面大镜子,可以映射出全屋的景象,使客厅扩大了一倍,或在狭长的房问两侧装上玻璃,也有相同功效。

二、小型住宅的综合利用分析

(一)引导与暗示

暗示与诱导是室内设计手法,程度不同的含蓄和抽象的设计思维应用于室内设计或作为设计语言贯穿整个案例的设计方法,暗示与诱导大致分为一种为精神暗示与诱导第二种为功能性暗示与诱导,精神暗示与诱导应用于室内设计,在古今中外的建筑及室内设计中都有体现,在古代西方,这种手法最具代表性的是教堂的设计。精神暗示与诱导,其精神功能起着决定的作用,精神功能决定着室内设计的形式。

功能性暗示与诱导范围广泛,大体上可以分为方向性暗示,诱导和空间性暗示与诱导,利用特殊的楼梯或踏步,把人流引导到上一层空间,无论是在窄间引进动态因素还是利用空问设计的流动手法,都是为了给人活生生的生命运动的感受当然,设计师同时还要掌握好动和静的分寸,该动则动,该静则静。运用镜面反射原理就是一种引导空间使入产生空间扩大的视觉印象是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做法,但镜面的安装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免得弄巧成拙。

(二)小型空间利用分析

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考察,近年来日本建筑师的住宅作品呈现出总体上的高水平。日本住宅一般都很小称为“火柴盒式的”、“兔予窝”。户型上大多坚持小而实用的理念,重在发展50~80平方米的小型户型,连许多室内家具也都设计成可折叠的,日本人很重视对房间角落空间的利用。

日本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变革、住宅模式的积极提案是到1949年后才真正丌始的,建筑家们以各种课题展开了许多的实验住宅设计,我们比较熟悉的“最小限住宅”便是其中之一,最小限住宅就是从功能和使用主义出发,把生活中最低限度的必须要素抽出来加以整理,来构筑更加适合人居住的最佳住宅。

随着社会的变化,家庭的模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动摇了长期以来的住宅模式。而泡沫经济的破灭、让全社会对消费理念的再认识,更加使得当今的日本建筑家在住宅设计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开始重新探讨新的家庭生活居住形式,建筑师山本理显提出了“个室群”的概念,使每个住宅的核心转变成个人私密空间。同样,另一位建筑师妹岛和世更彻底地把这种概念表现了出来,在“岐阜县北方团地妹岛栋”的长廊里,并排布置着个室和厨房和卫尘间,都直接面向走廊以每个房间为单位来展开平面布置。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篇10

关键词:整合设计;居住区设计方法;人居环境

1整合设计是城市化时展的需要

工业革命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使城市发展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弗兰普顿把处于这种发展阶段的城市称为“有限城市”。在“有限城市”阶段,城市功能不复杂,环境建设的相关工程简单,专业工种没有细分,建筑师往往承担城市建设中的各项设计工作,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既是建筑师,又是雕塑家还能设计广场和道路。设计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整体视觉形象的控制上,使当时的城市环境形态得以保持良好的秩序,体现出一种和谐性和整体性。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各个系统在技术与理论上不断发展,形成相应的专业与学科,包括建筑学、景观学、道路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等。专业的分工和发展还促使管理系统的分离,城市各系统越来越独立,甚至形成各自为政的权力范围。建筑设计专业局限在基地红线范围内设计建筑,景观专业仅对城市开放空间从事景观与园林设计,至于道路、桥梁、市政和地下工程等专业设计更是以其工程技术目标为单一的价值取向。这些专业设计所建成的城市构成要素往往无视整体环境,各自为政的专业设计组合只能使城市环境形态成为无序、混乱的拼凑,当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相距甚远。过去许多居住区设计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导致居住区环境品质不高。

居住区环境作为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活动空间,人们对它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基本功能要求的满足,而对其在视觉、心理感受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营造更高品质生活的居住区环境,采取与之相宜的设计方法势在必行。

以往的居住区设计流程是规划专业对小区做好总平面功能布局,建筑专业进行户型设计,景观设计只是对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补充与完善手段。这种填空式的绿化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居住区环境的品质,近年来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居住区景观设计并非只是在空地上配置花草树木,而是一个集总体布局、空间层次、建筑形态、功能实现为一体的综合概念。越来越多的居住区运用三者整合的设计方法,把三个专业整合为原则作为整个设计项目的出发点,于是众多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应运而生。整合设计已成为居住区设计的趋势。

2 规划建筑景观整合设计的内涵

2.1 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同步性。

传统的居住区设计程序是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只是在建筑当中填补缝隙,设计难以一气呵成,自然无法与建筑融合。而在整合设计当中,景观与规划同步进行,景观设计作为规划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全过程,对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

2.2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性。

居住区的外部空间属于人们的居住空间,把景观作为人们居住空间一部分来设计,让人们在户外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走向室外场地,促进居民更好的交流。仅仅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是不能引发人们的逗留心理,只有把景观赋予实际的建筑功能时,其空间才有意义,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看,景观也必须是建筑功能的延伸。

要实现整合设计,必须从规划与建筑两个方面人手,把景观设计真正融入到规划与建筑中去。

3居住区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方法

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是指在小区规划初始阶段就融入景观的构思,从宏观角度把握规划,不是对小区的环境来做设计,而是把该小区放在整个城市的尺度上,使小区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要做到两者的整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巧于因借法

“巧于因借,精在合宜”,是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对我国园林设计手法最精辟的论断。在小区规划与景观整合设计中,同样也可以借鉴应用。

“因”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条件。小区规划要依山就势、依坡就势、依水就势,使小区与环境景色协调,互相依托。“借”是借景取胜,把小区外部美景借入到小区内,丰富空间构图,增加景观内容。例如巧借远处起伏的山峦,溪流,城市标志物等,把整个小区置于构图精美、自然和谐的山水画中。同样,小区建筑的组合布局也是重景观,利用建筑的巧妙组合,将小区内高层、多层、低层不同产品类型的建筑组合摆放,错落有致,塑造出丰富的景观。

以邵阳市新邵县酿溪生态园概念设计为例,来说明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为邵阳市新邵县酿溪生态园5#、6#地块,该地块地形为丘陵山地,南面是自然山体,西临城市主干道和酿溪风光带。小区规划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地形和水体,在小区南北方向设置一条通透的景观轴,将南面自然山体景观引入到小区中。整个小区空间形态南低北高,低层住宅置于南面,小高层住宅位于西北面,这样既有助于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也增加了小区内的观景户数。

新邵酿溪生态园5#、6#地块概念设计就包含了景观的构思,把景观设计融入到规划中去,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景观和温馨的氛围。

3.2 虚实相间法

小区空间按实体虚空概念和视线遮挡感受来划分,可分为实、虚、柔三种空间。实空间为全遮挡的空间,内容包括建筑、构筑物、实墙等;虚空间为无实物遮挡的可入性空间,包括道路、广场、草坪等;柔空间指视觉半遮半挡的空间,虽为实物但可入,如植物、亭廊、水景等。因此,小区的整合设计,就是将三者要素空间通过恰当布置,将三者彼此相互融合。建筑为实,置于地块中,围合庭院为虚,虚中点景有实:建筑中空,又可容纳百家,虚中有实,虚实相间。三种性质的空间交织融合,围合穿插。

深圳某大型小区就是一个空间组织的典型实例。

在呈线性的小区空间中,强调空间的流动与穿插变化,小区空间构成元素比较纯净,一条潇洒的水系联系了各个建筑单体。几种元素交织融合,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环境空间。

3.3 步移景异法

路由景生,应把小区的交通路线作为园林的游览路线来设计。小区内人的活动路线正如一根主线,把不同的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串连起来,道路不是用来划分小区空间的,而是联系和穿插不同空间。过去小区规划多为笔直的道路,分区域的建筑布置,整个小区布局呆板单调。现在小区道路多蜿蜒曲折,时收时放,时宽时窄,形成一系列连续的道路空间,有效地组织小区内的景观。道路曲、折、直的转换与建筑、广场相依相靠,道路的线性与建筑的布置排列,互相沟通交流,使景观的空间序列有开有合,有收有放。

益阳沅江市太阳家园小区是在一块方整的L型用地上,设计采用一条斜向的步行景观带,使整个小区空间显得生动活泼。

从小区东北面主入口到南面的次入口,设置了曲折的步行景观带,将小区内几个主要景观节点贯穿,使小区空间收放自如。建筑与景观带相互呼应,避免了行列式布局的呆板和单调。

4小区建筑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方法

只有景观与每一栋建筑都有机融合,细微末节处也能见景,设计细致深入,环境才能丰富生动。建筑与景观整合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4.1 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这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景观提出要求和景观环境对建筑进行适应的过程。例如,从居住建筑户型布置的角度,对不同户型对景观环境提出的不同要求进行研究。如,小区中面积最大的户型,应处在最好的环境中,这样的户型建筑对小区景观环境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将小区内景观最好的部分给予这一类建筑。而且,这样的住宅,应该有更为方便的可到达活动场所与住宅配套。

北京星河湾住宅,就充分考虑了户型与小区环境的充分结合,在住宅户型设计中,认真研究了小区景观获得与房间朝向之间的关系,使每户住宅的居住空间,或者获得良好的景观面,或者获得良好的朝向。星河湾B2户型住宅,客厅与次卧面向北面的小区景观,而主卧、餐厅和阳台面向南面,获得良好的朝向,从而通过景观手段改善了居住水平。

4.2 景观设计中对建筑的考虑

仅仅从建筑到景观的过程还远远不够,整合设计还需要完成从景观到建筑的过程。一方面,从景观总体布局的角度,会对建筑设计提出要求。另外,景观总体的布局,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设计。

例如,在规划的中心花园附近,建筑的景观品质在小区中是最高的,这里的建筑,就必须结合小区景观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把最好的户型安排在这花园周围,力争获得更多景观好的住宅的户数。在景观优秀的前提下,住宅的朝向选择可适当减低要求,用良好的景观弥补朝向上的不足。

某小区的建筑,原来是采用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南北向建筑群,但是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中心花园做成圆形有助于形成具有视觉中心作用的中心景观,且圆形景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较好。因此,景观设计师提出将中心花园做成圆形,并要求建筑师更好地处理建筑与中心花园的关系。于是,建筑师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将环绕中心花园的建筑,由完全南北向条形布置,调整为圆形向心布置,从而使中心花园周围的住宅与花园更好地结合,使周围的住户都能朝向花园的中心。一些住宅,虽然套型的朝向不再是正南北向,但却获得了良好的景观面。而中心花园和周围建筑形态的变化又打破了常规的行列式住宅布局所产生出的单调的条形宅间园林空间,形成了面积较大,相对集中的宅间绿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