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信息化前景十篇能源信息化前景十篇

能源信息化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11

能源信息化前景篇1

一、引言

景区智能化是旅游产业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智慧旅游的核心和基础。随着物联网、云计算、3G/4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旅游体验需求,结合目前湖南省旅游业正处于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由粗放服务业向集约服务业、由本土服务业向国际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时期,如何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助推湖南旅游产业在管理、服务、营销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是当前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智能化是优先需要解决的难题及面临的挑战。为此,我国许多专家和科研院所开展对旅游景区信息化、智能化进行研究。李继峰对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内涵、特征、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阐述;陆芳欢对安徽省旅游业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转换时期信息化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韩林提出了基于体验经济下的智慧景区信息化产品创新思路;郭伟等认为我国智慧景区的不足是人才、资金、新技术、机制体制制约引起的,并提出相应对策。党安蓉等探讨了智慧景区的内涵,并设计了智慧景区建设的全面架构。赵耀对湘西州“十二五”期间旅游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及相应对策。冯刚等提出以物联网技术之一RFiD为中心构建智慧九寨沟景区,解决目前景区内旅游旺季旅客拥挤、车辆调度不畅等问题。根据知网文献查阅,以湖南省智慧型景区为关键词查找的文献为0,说明缺乏针对湖南旅游景区的智能化发展理论研究;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提出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后,把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作为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重点,2012年湖南省政府把张家界、韶山作为智慧景区的试点地区,但与国内旅游强省的景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差异明显。因此,开展以智能化为主导的旅游景区信息化研究是实现湖南旅游产业升级、缩小差距、提升景区智能化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

二、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内涵及关系

旅游景区信息化发展被认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景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可理解为:在旅游风景区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游客、旅行社、酒店管理及信息,其表现形式为游客的统计、管理,旅游景点信息等。旅游景区数字化内涵是借助计算机硬件设备,综合利用网络技术、3S技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游客管理、游客活动进行采集和动态监测,并通过整合这些信息为游客提供服务,为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其表现形式为网络预售、电子商务网站、LeD显示屏信息、电子门禁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等;旅游景区智能化内涵是利用物联网技术、3G/4G等移动技术、穿戴技术、虚拟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云存储技术等,实现景区内对人、物、景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管理、跟踪,从而达到智能化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的目的,其表现形式有:二维码、RFiD、实景3D、触摸显示屏、o2o电子商务等。上述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信息化、数字化是智能化基础,智能化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和延伸,数字化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桥梁和纽带。

三、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外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国外许多国家非常重视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随着3G/4G、物联网、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特别对景区智能化建设尤为关注,经过近十年建设,许多国家取得一定的成效。2006年新加坡提出了“智慧立国”旅游计划,围绕各景区实施了智能化数字服务系统:该系统着眼于增加游客在新加坡的旅行体验。游客通过各种渠道如手机、互联网等得到“一站式”服务,利用各种智能终端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利用交互式营销平台开展个性化的旅行规划及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韩国开发了“itourSeoul”掌上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它能提供定位服务,智能信息服务及丰富的附加服务如推荐旅游路线等。比利时推出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标识都市”项目,让带条码标识的不干胶沾满景区及景区周唯店铺等,智能手机到指定网站下载条码扫描器,能随时随地获取历史文化、购物路线、景区内景点线路导航。2009年英、德开发一款智能导游软件,让游客“亲身”体验被遗忘的历史遗址样貌,规划自己的旅游路线。

(二)国内景区开展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我国从2004年至2011年开展了“数字景区”示范工程,已有九寨沟、黄山、峨眉山等24个景区实施了数字化试点工作。据有关资料显示,至目前为止全国153家5a级景区已经全部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了完善的语音导游、电子监控系统和游客服务中心,完善了网上预订和支付系统。2012年随着国家智慧旅游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战略的提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2家全国旅游智慧景区的建设试点单位,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许多景区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九寨沟的景区旅游服务资源动态优化配置,实现游客分流智能化管理;黄山的“智慧+服务”模式;北京颐和园智慧景区,现已实现智能游客统计、四季花讯实时更新、实景导览等多个功能等。2015年7月河南省政府与腾讯公司合作准备“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项目建设,实现智能景区4G和wiFi全覆盖,该平台具备互联网+购票、互联网+游园、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宣传四大功能板块,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微信购票、微信入园、语音导游、在线客服等功能,通过便捷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改变,为游客带来从入园前到出园后的全流程智慧体验。伴随智慧景区建设,产生一些旅游附加值较高的智慧旅游项目。如支付宝推出国内首个“旅游担保”支付方案,将让消费者旅游消费真正实现“先玩后付”。目前,已有北京、上海、三亚、深圳、杭州、四川等地区近10个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网站支持了支付宝旅游担保交易。

(三)湖南省各景区开展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相对于旅游强省而言,湖南旅游产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开展相对较晚。于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利用数字化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特别是在2012年省政府旅游局确定张家界、韶山作为湖南省智慧景区示范点后,经过前几年数字化建设和近几年智慧景区建设,景区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张家界和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合作进行智慧景区建设规划编制。景区现已建成全国首个指纹iC卡身份识别自动化门禁系统,平安技防安全保卫和景区防火监控系统并实现湖南省防火办对接,信息平台,网上售票系统及基于游戏的景区虚拟项目。韶山景区建成了二维码验票门禁系统,部分景点无线wiFi覆盖,网上售票系统。2014年湖南旅游局已完成旅游政务网、旅游监督网、旅游投资网、旅游电商网的整合,并且利用“锦绣潇湘旅游卡”――湖南旅游景区智能电子年票和旅游电商网,为全省旅游企业开通网上销售推广渠道,为广大游客提供旅游在线服务、网上预订、网上支付、智能手机app等智慧旅游服务。

四、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不足

虽然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

绩[8],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景区旅游信息不对称

1、旅游经营者对游客需求认知有限。具体表现在目前湖南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方式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广告、杂志等渠道,而新媒体渠道应用较少,游客被动吸收旅游信息。往往旅游景区及旅行社单一类型的定制性旅游产品,缺乏难以吸引八、九十年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2、游客对景区的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具体表现为节假日热点景区游客超载。游客超载不仅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容易造成景区交通拥堵,诱发安全事故,降低游客游览质量。景区危机信息难以获取。景区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景区内游客难以及时得到。景区内景点线路不能实时获取和定位。景区内没有构建全覆盖的wiFi或3G/4G网络,在游玩过程中查阅路线和景点信息比较困难。

3、旅游管理者对旅游经营数据掌握不准确。具体表现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商铺)的服务质量、土特产销售、旅游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游客投诉等无法准确、及时获取。湖南旅游管理部门仍然采用传统的投诉途径――电话投诉和部分的网络投诉。

(二)景区旅游信息缺乏整合、协同

湖南景区内信息化建设没有考虑把交通运输、监控、环保、国土资源、销售、气象等涉及到旅游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起景区旅游大数据资源平台。张家界作为全国综合旅游改革示范区,目前也只是进行门禁系统、售票系统、监控系统、大型LeD显示屏的信息化建设,各系统中之间数据不能共享,更不能进行数据整合。而其他景区信息化建设相对张家界景区而言,其景区内信息化各系统之间共享、整合程度更低。

(三)景区旅游信息建设随意性较大

全国其他旅游强省为推进信息化建设,都相应编制十二五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通过百度搜索或知网文献查阅,没有找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除张家界外,湖南其它景区信息化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尤其是智慧景区的建设,湖南省缺乏智慧景区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也没有景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规划部门。

(四)景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发展滞后

湖南省旅游景区公共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还是较为薄弱。几乎湖南省所有景区都没有实现wiFi和3G/4G的全覆盖,造成像张家界这样的示范景区即使开通智慧导游,但对游客而言,由于景区内缺乏良好的通讯信号,智能终端设备几乎不能正常使用。湖南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尽管2014年初湖南省曾提出三大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电视终端、pC终端)促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但从目前景区项目实施效果看,游客基本感觉不到三大终端的使用效果。

五、湖南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应对策略

湖南省作为年国民经济总量过万亿,其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经济十强的强省,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大省,随着近几年各景区开展的信息化、数字化基础建设,可以说湖南省部分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建设基本具备实施条件,为促进湖南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例,满足普通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旅游服务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管理、服务、营销的升级,湖南智慧型景区项目推进无疑是较好解决上述需求的途径之一,同时能促进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提升,因此对湖南省智慧型景区的建设及应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从而引导湖南省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一)景区旅游大数据整合

整合景区交通运输、环保、气象、国土资源、人文历史地理资源等涉及到旅游的数据,通过电信、百度、阿里巴巴等主要移动通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建立社会各方面数据和旅游数据相整合的旅游大数据资源,推进旅游的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升级,从而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针对湖南省景区,继续推进潇湘一卡通的升级,重点开发和建设移动旅游信息门户和移动旅游应用服务平台,为景区在途游客提供跨平台、跨网络短彩信服务、app下载等各类移动终端应用服务,组织开发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内容制作,解决各类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载体在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内容组织和展现问题;如智能导游和微信平台的整合。

(二)景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规范化

湖南省旅游局、国土资源局、经信委等各部门联合制定2016-2020湖南省旅游信息发展规划,加快制定智慧景区的标准,覆盖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监管、旅游者权益等旅游各环节和各要素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以元数据为中心,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旅游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建设景区旅游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旅游行业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产品服务创新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三)大力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发展,促进景区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之间信息互访

景区智能化发展需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的支撑,故湖南省在建设智慧型景区中需优先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其具体表现为:在十三五建设期间,加大景区wiFi无线网络和3G/4G移动网络的全覆盖规划和建设;加强景区内智慧型停车场建设;加强景区内起宣传和导游功能的触摸显示屏布局和建设,在景区集散地(景区入口处、酒店、停车场等)开发景区旅游信息咨询平台(触摸屏);加强景区传感器网络的规划布设,应用传感器网络实现旅游景区大气成分、水资源质量、地质成分、环境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实时采集监控,并进行分析及预警;借助地理遥感测绘、监控视频、数字标签等技术,实现对景区动物、植被、景观、文物等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监控,应用RFiD、二维码对景区重点资源进行标计联网,建立景区资源物联网资源库。继续推进“三大终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及应用,针对pC终端平台,在大型网站京东、天猫、百度、腾讯、淘宝、去哪儿、新浪等开设“湖南旅游旗舰馆”或“湖南旅游专区”,满足消费者在pC终端应用中对湖南旅游资讯的查询、了解和购买需求;针对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开发湖南旅游公共微信项目,为经营者和游客提供旅游业务服务和用户互动体验;针对电视终端平台,开发云电视旅游平台及湖南旅游资讯频道。建立景区运行监测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对景区人流量、景区周边道路、景区恶劣天气实时监控、和预警。

(四)以智慧景区为中心,带动智慧型旅游企业和智慧城市发展

以景区智慧化要求激发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创新,推进旅游企业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为线上游客提供旅游资讯、预订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为线下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旅游服务信息共享资源的整合及协同,推进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经营,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湖南省应以华天国旅、省中青旅、省国旅等星级旅行社和华天、通程、喜来登等星级饭店作为智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着力培养像携程、同程、艺龙等新兴的旅游信息化企业。以智慧景区发展要求刺激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如在省旅游集散地(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站、机场等)、城市人流聚集区(大型商场、酒店等)建设“湖南旅游公共信息”查询平台(触摸屏)。围绕智慧景区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如为推动智慧景区发展,全省拟建或在建了统一旅游管理部门办公、业务流程无纸化的oa系统和省旅游资讯网、旅游国际推广平台、省旅游监管网等网站。以智慧景区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交通、气象、公安、民航等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能源信息化前景篇2

关键词:旅游信息系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810-04

201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也得以空前发展,伴随着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产生和电子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构建一个面向游客及管理者的综合化、专业化的旅游信息系统成为了现实。对游客而言,系统可以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旅游相关的信息化服务,游客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获知景点及景点相关的最佳旅游路线、酒店、天气、机票浏览、最有旅游路径选择等信息;对旅游管理者而言,通过系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管理旅游资源,如随时更新旅游资源、了解旅游景点的评价率、服务及经营情况等等。该系统的构建,可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高郑州市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外,还可提高郑州旅游业乃至郑州市发展的形象,真正实现专业化、方便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郑州市旅游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推动郑州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郑州经济的飞速发展。

1系统分析

1.1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文物古迹、文化遗址众多,高山、平原、丘陵、河流等的自然地貌,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郑州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的旅游城市。全市拥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旅游区点100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众多,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之地黄帝故里、儒教文化圣地嵩阳书院、世界地质公园嵩山、“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黄河游览区、二七纪念塔、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孔氏家庙、文庙等景点早已驰名中外。

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郑州市地方收入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郑州市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给郑州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不断加大建设力度,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已逐渐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全省辐射的旅游胜地,郑州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那么如何通过internet互联网技术和数字信息化技术,开发符合郑州旅游资源及郑州旅游发展的旅游信息系统,使得郑州旅游资源信息网络化、广泛化,郑州旅游信息资源管理合理化、规范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向扩大化,从而通过郑州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更快捷更全面展现郑州旅游资源、更有效方便管理及更新旅游资源,有效促进郑州旅游业发展,树立郑州旅游事业发展新形象则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

目前有关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案例很多,但均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如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大多仅仅侧重于对景点景区的介绍、展示和宣传,而忽略了各个景点之间的地理关联关系,游客仅能看到景区中某个独立景点的介绍,却很难将景区中的具有地理关联性的多个景点联合起来从而生成一条最佳旅游路线,缺乏对景区景点之间地理关系的分析和应用;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则是旅游信息网站,仅可提供旅游景点的详细资源,却没有公共的旅游信息资源平台供游客浏览,游客只能从旅行社或旅游网站浏览景点信息,同一地区城市各个网站之间缺乏旅游信息的共享性;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在地图上可以实现对部分景点所处的位置或景区图片进行整体的放大或缩小,甚至可以实现景点地理位置的移动,但却难以实现对于景点局部的地理区域及区域周围的其他地理景点进行查询、移动、放大或缩小操作;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则只提供简单的旅游景点的信息,却无法实现和旅游相关的天气、酒店及最佳时间最佳路线的提供等等。

针对以上所列出的目前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种种不足之处,本系统在设计时首先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webGiS软件,该软件可实现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数据,将地图可视化,并可实现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解决了景区景点之间地理关联关系的问题,与此同时,利用webGiS对空间地理数据的分析及空间数据库技术,也使得为游客提供最佳旅游线路成为现实。设计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还可为游客及管理者提供快速、高效的管理、显示并分析复杂的旅游信息资源,此同时系统对旅游信息查询这一模块进行了专题研究,数据库采用oracle技术,保证了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安全性。

1.2用户需求分析

基于webGiS的郑州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从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两方面来考虑系统的需求。一方面针对游客而言,首先确定游客是旅游中的主体身份,考虑游客在决定旅游前,除了需要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地理位置、景区评价等基本情况之外,游客更需要方便、快捷地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天气、酒店、出行等全方位信息,系统依靠旅游信息系统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能力,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制定出适合他们需求的最佳旅游路线和旅行计划。另一方面针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他们除了需要及时更新及管理旅游基本信息之外,更需要方便、动态、高效地管理管辖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旅游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介绍,更多是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及维护,而管理及维护的旅游数据为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做出正确、科学的评估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旅游数据进行合理统计和科学分析,管理者可以对整个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规划和预测。

2系统设计

2.1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依据于旅游产业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其中的旅游主体则是游客,旅游客体则是旅游资源,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则由旅游服务体系来完成。也即是上面用户需求分析中所提到的游客、旅游管理和酒店、银行、旅行社等相关行业部门三个方面,那么如何将这三方面的需求均体现在该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内,则是旅游信息系统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首先游客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在起作用,旅游的目的是使得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同时,也是在促进城市旅游业、银行、交通运输业、商娱业、甚至是医疗行业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系统功能设计所依据的主客体,为了拉动更多经济效益,促进郑州经济飞速增长,扩大郑州知名度,使旅游业成为郑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基于webGiS的郑州市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图见图1。

2.2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本系统是采用B/S模式即基于客户端的webGiS策略,具体包括应用服务器、基础服务器和客户端三层架构,其中的管理数据工作均由服务器负责管,而应用逻辑和表示逻辑则部署在客户端。对于其中用于实现空间地理分析及关联关系分析的图形数据、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则交由后台数据库来进行操作。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管理部门在访问本系统时,只需依靠常用的ie或360浏览器进行所需的各种操作,如查询与旅游相关的景区景点信息、天气、酒店、银行等相关旅游信息,系统还提供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设计旅游路线及定制各种相关旅游服务,与此同时,旅游管理者也可根据各项旅游信息数据对整个旅游产业进行规划和正确的评估等。具体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图见图2。

2.3系统数据库设计

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是数据,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软件的质量、性能以及系统的维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系统开发的基础及核心则是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由于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中涉及的数据除了用于描述地理实体的数据外,还包括有大量描述景区景点的地理数据,所以本系统中数据库中数据包括有以mapinfo文件格式存储的空间数据和以关系型数据的形式存储的属性数据两大类。

数据库数据的组织方式采用的是将各处地理实体的属性数据和其对应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主外键将二者联起来,这样组织的目的是忽略了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之间的繁琐连接,使得数据量大大减少的同时且图形美观,从而实现了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在登录时可更方便快捷的进行搜索和查询。具体数据库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

2.4系统的数据流程

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服务器端包含信息数据库和GiS数据库,其中对于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维护以及地理数据的更新等操作均在服务器端完成,而对于客户端则仅仅负责用户请求的提交和验证以及显示查询或搜索的操作结果。具体用户提出申请后,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操作的数据流程见图4。

2.5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接口,用户与计算机和任务之间均需借助界面才能完成交互。一个设计良好的操作界面的能够使人更容易、更方便地进行操作,也更能反映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水平。

3系统的主要功能

在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旅游者、旅游资源及旅游服务体系三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GiS软件为支持,系统可实现如下的主要功能:

3.1信息查询检索功能

信息除郑州市景区景点信息外,链接全国各著名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根据游客的需求,信息查询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区、旅游景点分区查询及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路线上宾馆酒店分布查询、旅游统计数据查询和旅游交通路线的选择,并且围绕食、住、行、游、娱、购等内容向游客提供旅游相关的一体化信息查询服务如:酒店饭店、大型购物商场、娱乐场所、车票预订、车站机场、医疗等。

3.2数据动态管理功能

系统根据旅游景区景点、城市基础设施及相关行业部门等旅游资源及统计信息的变更,可以定期动态更新与编辑数据库信息。

3.3景点虚拟展示功能

系统对旅游资源的各种图像、音视频、录像、照片、地图、文字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机集成,用户在点击时可以模拟景区真实旅游风貌,使得游客可对景点进行全方位观察,全面介绍郑州市的特色旅游资源,真实展现各景点特色,包括郑州市主要的景区景点,并对景区景点周围如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相关部门进行立体展示,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3.4电子地图灵活控制功能

主要体现在对电子地图控制显示和对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首先基于GiS软件的支持,系统可对图层进行多种控制操作,如灵活完成地图的放大、缩小、复位、漫游以及图层信息检索、图层的打印输出等基本图形处理操作和图层管理功能,另外通过空间数据分析可实现距离量算、景区周围一定半径范围内查找其他景点、宾馆等信息和最优路径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

3.5最新旅游信息动态功能

旅游信息动态主要包括对郑州市市区及景区景点的最新天气状况预报、最新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以及郑州市最近推荐的最佳旅游线路等;

3.6统计分析及决策功能

对旅游数据动态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一系列专业决策模型,为用户提供郑州市旅游资源区域分布、旅游信息预报、旅游路线分析、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分析及最优旅游日程安排等决策信息。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旅游销售预测、旅游旺期旅游景点导游调度、旅游景区规划等决策信息;

3.7游客论坛功能

论坛主要是为游客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留言平台,游客可相互交流心得并对景点提出改进性建设性意见,促进郑州市旅游的发展;

3.8在线帮助功能

在线帮助使得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对所存在的问题可在线寻求答案,方便用户使用。

4结束语

设计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网络上展示旅游信息和产品,同时通过灵活的数据交换机制,实现动态的、交互性的展现各种旅游信息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交换数据。

参考文献:

[1]林广发,陈友飞.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J].地球信息科学,2004,6(2):46-49.

[2]潘峰,畅雄杰,张健.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原理及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1,11(7):4-7.

[3]朱炳贵.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5,9(3):72-74.

[4]Reevsw.particlesystem:atechniqueformodelingaclassoffuzzyobjets[J].CommputerGraphics,2005,17(3):359-376.

[5]陈转立,王瑾,宫辉力.基于J2ee的webGiS技巧的模型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6):82-85.

[6]刘自伟,蔡勇,陈波.数据库安全技术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2,17(3):1-5.

能源信息化前景篇3

[摘要]e-learning时代高校教育环境、学术交流的新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原有的工作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基于对aCRL未来研究报告的解读,分析高校图书馆未来15年可能要面对的新变化,对高校图书馆如何结合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确定业务定位,制定战略目标,规划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调整组织结构、工作模式等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战略规划

[分类号]G258

引言

e-learning时代,高等教育在教育环境与技术、学术交流等方面已经或即将发生许多新变化,这些新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新要求,使其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面临挑战。高校图书馆要继续保持其“大学心脏”的地位,要在信息提供与支持、信息交流与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就必须认真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及社会信息服务的变化特点,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思考高校图书馆未来的业务定位,做好战略规划和服务创新。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10年发表了题为《学术图书馆员的未来思考:2025年的高等教育》(Futuresthinking 0racademiclibrarians:Highereducation 2025)的研究报告,报告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所处教育、学术和信息环境未来发展趋势的考察分析,描述了未来15年将对高校图书馆产生一定影响的26个场景,内容涉及学术交流、出版、学生群体、学习环境、信息基础设施等许多方面。还针对场景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力、产生影响的速度以及对高校图书馆可能构成的机遇或挑战等问题,面向近2900名aCRL成员展开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一个称为“场景空间”(scenariospace)的坐标图展现出来。

对处于场景空间右上区域,那些有较大发展可能性和较高影响力的发展场景,如在学术交流与出版(场景20、22)、教育教学模式(场景5、25)、图书馆服务模式(场景6)等方面的变化,报告建议图书馆决策

图注:场景1:人人都有大学学位;场景2:跨学科学术交流;场景3:工作年限延长;场景4:适应需求的多样化文档;场景5:打破教科书的垄断;场景6:连接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场景7:为社区贡献重于物质利益;场景8:征集创造力;场景9:为残疾人设计;场景10:人人都是“非传统”的学生;场景11:共享视像资料;场景12:计算机犯罪、网络战争和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不断增长;场景13:通过运动知觉学习;场景14:长寿成为新的财富;场景15:面对各种背景的大学新生;场景16:金钱驱动世界;场景17:无需搜索;场景18:图书馆的业务被挤压;场景19:“弹出式”的学校;场景20:跨学科交叉与合作;场景21:信息尽在手边;场景22:学术出版与学术传播的变迁;场景23:图书馆员的终身聘任被打破;场景24:多媒体超越文字成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场景25:为学习者定制个性化课程;场景26:织造学习环境。

横轴表示场景发生的可能性,纵轴表示场景产生的影响。

场景编号的字体大小表示实现速度,字体大表示实现的速度快。编号的颜色代表其影响效果,绿色表示是高校图书馆的机遇,红色则表示构成威胁或挑战;场景3、12、16、17、18、19、23、24、25为红色。者要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以应对挑战;而对于那些图中显示为有较大影响力但较低发展可能性的场景,则建议暂时将它们列在战略观察的范围予以关注。

基于对该报告的研读,综合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变化和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笔者认为报告的描述蕴含着对高校图书馆未来可能面对冲击和挑战的预警。尽管由于国情的不同,报告提到的某些问题目前在我国还不明显(如: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的联系、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延迟退休等),但其主要的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思考则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者有很大启示作用。它将促进我们结合变化了的环境和用户需求去思考未来的业务定位,去创新工作模式和服务方法,以充分发现、发挥图书馆的价值和竞争力,更好地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2影响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2.1服务对象的多样化

影响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所带来的服务对象的多样化。报告描述的场景1、10、14、15与此相关,即就业市场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学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数量增加,学制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固定学制将不再是高校学生的主流,会有许多学生中断校园学习去带薪实习,一段时间后再来重续学业;会有许多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回到校园来“充电”,接受各种资格认证学习或继续教育;还有许多老年人为充实晚年生活而选择进入高校学习。场景19、25还提到了教学对象多样化所带来的学习计划、课程组织的多样化,即未来会出现面向不同学制、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要求的、动态集成的各种“组配式”、“拼盘式”课程计划。高校图书馆在规划其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时,必须要考虑到服务对象在年龄、知识层次、需求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的复杂、多样的变化。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如国外高校图书馆,但国外同行面对不断增加的用户规模、复杂的用户构成以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信息采集的数量、种类,图书馆的空间、设施配备,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方式等方面做出的相应改变和调整,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2.2更加广泛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

场景5、11、13、2l、24提示了教育信息资源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首先,教科书传统的垄断地位已逐渐消失,不再占据教育信息资源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教材价格上涨给学生造成了很重负担,美国有些州甚至利用法律手段来限制教材的价格。教师或为减轻学生负担或为提高教学资料的新颖性,也不再规定学生必须购买教科书,而是将所制作的课件、相关参考资料、工具软件、作业等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使用。在e―learning学习环境的建设热潮下,占据主流的是集成各种电子图书、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网络资源等参考资料的课程学习平台。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不仅要以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更要积极投身各种课程学习平台的建设,参与教学过程规划,努力配合教师设计、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协助教师选择、组织、提供课程教学资源。

其次,多媒体信息技术带来了学习方式、学习设备的多样化。学习者已不仅通过文字来理解知识,而更多地借助图片、声音、影像等非文本资源来学习;未来还可能依靠更先进的设备,通过感知、操作等来进行体验式学习。各种新型装备,如个人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装置、多媒体互动学习平台、模拟空间练习器等都将走进高校。图书馆要建设与新型教育环境相配套的技术装备和信息服务,要对各类馆藏调整布

局,合理分配图书馆建筑空间。同时,图书馆还在以下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如何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延伸到用户拥有度很高的各种移动通讯、学习设备中?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和教学互动?随着大量信息被扫描进各种教育设备,如何管理所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中的版权事务?

2.3服务于日益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科研团队

当前,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报告描述的场景2、20反映了这种变化:高校中的科学研究日益突破传统的院系设置等行政界限,科研课题不再分门别类地下达到某一学科机构,而是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院校、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课题组,通过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开展跨学科合作,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案。高校图书馆的科研信息服务要应对来自科研高度专业化、微分化和高度综合化、跨学科化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坚持做好以学科馆员为主体的及时、深入和精准的专业化科研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则要面向日益增多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在多方协作的研究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注重在学科交叉领域的信息搜集和提供,保证文献等信息资源供应的全面性;为各领域专家提供其他领域专业术语、热点前沿、实用工具等的参考咨询服务,帮助其克服在协作攻关中遇到的障碍;还要促进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沟通,为课题组成员创建、开发适用于合作研究的讨论、交流工具和信息资源平台,努力打造适合科研创新的信息环境。

2.4新型学术出版与交流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为克服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对现代学术交流的严重制约,科学界发起推动了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交流新模式――开放存取。同时,多元化的信息产品提供者、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参与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原有的市场有序分工被打破,各种机构都通过开发或集成产品与服务来不断重组、竞争市场;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和市场参与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检索与传递等方面的传统竞争优势已在逐步失去。高校图书馆在形成其未来发展战略时要重视上述挑战,努力培育、创造和发展构成其竞争优势的各种能力。报告在场景6、8、20中提到了高校科研环境、学术交流的变化给图书馆科研信息服务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随着开放存取资源的增加,开放式的同行评审在许多领域得到普及,以网络社区为基础的广泛学术交流和讨论将有力促进各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加速将理论研究成果和发现应用于实践当中;同时也会加快信息的产生、传递速度,加剧信息的广泛、分散和无序。高校图书馆应及时抓住其中的参与机会,重新思考图书馆员在新的学术交流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多学利,合作性研究平台和研发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图书馆员对科研人员、开发人员所具有的“深层意义”,积极发挥大量信息的组织、协调、调配、提供等功能,努力使高校图书馆适应科研新环境以及学术交流出版新模式下的信息需求,创新其服务模式。

3思考与建议

笔者认为,acRL未来研究报告的26个场景描述,不仅是对高校图书馆将要面临冲击和挑战的预警,同时也蕴含着对图书馆未来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启示。中美两国尽管国情不同,但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礼会教育环境、科研环境、学术信息交流和出版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趋势是共同的;虽然由于发展的差异,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面临冲击和挑战的力度可能还不够大,但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者们有必要前瞻性视角和思维的指导下,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结合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去规划中国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战略,去探索业务提升和服务创新的方向。

3.1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业务定位

报告场景18、23谈到了高校图书馆及从业人员所面临的职业挑战,即在多元信息机构参与竞争、服务渗透的局面下,图书馆的业务空间受到挤压。国外图书馆的工作岗位会在业务外包、资深馆员延迟退休等因素影响下而减少。而随着数字资源比重的增大、数子图书馆和多元信息服务使用频率的提高,图书馆已显感觉用户实际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比例在下降,有些原来从事文献采集、编目、流通、阅览等工作的图书馆员会面临分流转岗及职能转换。面对图馆馆曾信息资源采集、信息组织与规范控制、信息检索与提供等,面拥有的垄断优势已不复存在的现实,高校图书馆应怎样为其未来的业务发展定位呢?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绝不能停留在建设一个信息储存、信息提供实体的层次,而要向信息加工、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信息分析与信息挖掘等多重专业服务职能转换。工作重心要从单一的文献信息转向更多元的信息资源,通过专业技能的提升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深层次、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其业务与服务定位应更侧重用户服务和实现信息价值上,更多地致力于以下工作:集成图书馆所掌握的多元信息资源及信息线索,打造符合用户个性化要求的信息环境,以支持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创新活动。要在用户与各类信息资源、新型学术交流、出版模式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充分发挥对各类教学、科研信息的组织、协调作用;辅助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在所织造(woV-en)的信息环境中,综合运用各种新型的信息集成、信息组织手段和信息分析、挖掘工具,启发用户的思维及创造力,支持用户有效发现深层次的信息内容,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

3.2在竞争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当前,功能强大的通用搜索引擎已成为大多数用户的首选工具,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图书馆提供的目录、索引和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尽管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在权威性和内容深度上可能比不上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但搜索引擎以其便捷、易用、随时可调用及通过超链接使检索结果触手可得等特点赢得了用户的广泛青睐。场景17提到,新兴的内容识别软件会在用户编写或插入一些高质量的元数据、引文以及图片时自动识别主题,在用户浏览、检索信息时结合用户键入的关键词等内容,主动地向用户推送相关信息资源。类似功能已经出现在亚马逊等在线零售网站和一些期刊内容服务商的推荐系统中。新技术将会代替用户完成部分信息查找、获取和筛选工作,而用户则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信息组织、信息综合、分析和翻译等工作上。尽管当前我们还对这种“替代”的可靠性表示怀疑,但考虑到未来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人机交互技术和信息环境的提升,高校图书馆必须在应对挑战的战略规划中去思考更有力度的创新,要认真考虑怎样在竞争态势下提升其信息服务,否则就难以避免“被边缘化”。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两方面探索中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3.2.省略/oaister/),它收割了来自世界各地学术资源仓储库的元数据记录,并将其索引进中央数据库提供用户检索。2009年oCLC参与进oaistel‘的建设维护,目前该系统可提供超过2500万条记录,描述、指向和链接到世界上1100家研究图书馆、学术机构创建和维护的开放资源。oCLC正致力于将oaister建设成一个所有开放存取数字资源库的自助服务贡献模型,以确保其对丰富开放存取资源的存取能力具有、可持续性。随着开放存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形成的对这种新型学术出版交流资源的存取能力,将对信息服务竞争格局、服务模式等产生重要影响。

3.2.2打造便捷的、支持知识创新的信息环境 在世界各国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其创新能力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致力于打造支持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新形态的信息服务要嵌入到用户的信息使用环境中,要围绕用户的信息活动开展信息采集、组织、资源集成与服务,其各项信息服务要以个性化和动态性为特点。面向用户工作需求和知识结构,构造支持动态捕获需求、动态定制,动态生成或集成、满足个性化要求且符合用户认知心理的小型信息环境,以直接支持用户的信息利用、知识获取、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活动。高校图书馆要重视用户体验,设计符合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的个性化信息利用平台,提供有特色的信息支持;要研究加强其服务的渗透性,将图书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专业技术工具嵌入到师生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和系统中,努力为用户提供“零距离服务”,实现“无处不在”的图书馆。

3.3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组织创新

随着用户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和利用图书馆方式的许多改变,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及服务模式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图书馆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是基于印刷文献的处理流程和读者利用方式的,一般有采集、编目、阅览、参考咨询、流通保管、特藏或专业分馆等。面对各种新型信息资源和信息需求,这种组织模式显得缺乏活力。高校图书馆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的规律,形成新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理念,进行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如为支持场景19、25、26中日益普及的多媒体学习、个性化、组配式课程培训、跨学科学习与研究等活动,高校图书馆未来有必要发展一些动态、虚拟的,组配式和“即刻呈现”式的工作组织形态。这种预测与我国学者曾提出的图书馆组织机构重组设想有些吻合,即创建纵横交叉的网络型组织模式,按学科专业划分纵向部门,虚设一些跨部门的、可以完成相同性质工作的项目或协调小组为横向部门这种新型组织模式将大力促进高校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高校图书馆的新型组织形态面向所有的用户,可能是为了配合某项定制培训、个性化课程或跨学科项目研究团队而组成的,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集成相关的信息资源类型、信息工具,提供相关服务功能,它超越实体图书馆和学院、系、专业等组织机构的条块分割,以虚拟的网络平台形式存在。通过这种组织形态,高校图书馆能够更灵活地被用户调取、使用,其服务的渗透性和活力将大大增强,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以及用户信息生活中的作

[作者简介]符绍宏,女,1962年生,教授,10余篇,出版教材4部。武莹,女,1988年生,硕士研究生。用和价值也将有很大提升。

本文在研读aCRL关于高校图书馆未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新环境、新需求、新变化及新挑战、新机遇等做出了分析,并对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和组织结构、工作模式的创新提出建议。未来,高校图书馆应拓展其开发建设思路,将业务定位在更多元的信息服务上;要从集成更广泛的信息资源,打造有力支持学习与创新的、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更灵动的信息环境等方面人手,大力发挥对各种信息资源的组织、协调、调配作用,为用户提供更加细致和深入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StaleyDJ,malenfanlKJ.Fuhjnkighnrademirihrms:Highere(|ucationin2025[eB/oL][2010―10一16]wwwi11aorg/ala/m,grps/divs/acrl/issue~value/futures2025.pdf.

[2]符绍宏,创新图书馆信息组织体系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6,25(6):6―12.

[3]DeissK,petJDwskimJ.aCRL2009strategtethinkingguidpirirn-ademiclibrariansintheDewecononly[eB/oL].[2010―09―06].www.省略/ala/mgrps/divs/acll/issues/value/at・flguide09f11.

能源信息化前景篇4

关键词:智慧旅游智慧景区旅游产业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让人们群众满意度更高的要求。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也明确指出要推进旅游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2011年,李洪鹏开始了数字景区转型智慧景区的初步探索,指出“智慧景区是适应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国际旅游强国的需要”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3年10月,中国智慧旅游运营合作交流大会上提出了国内首个全新模式旅游oto“智游河南”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为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展现了新的思路,新的模式,新的旅游。九寨沟于2010年首次提出了建设智慧景区,于2011年先后成功举办两届智慧景区论坛。智慧泰山基于3D-GiS技术打造出了景区信息集成平台;除此之外,还有黄山景区确立的“智慧黄山发展战略以及颐和园相关管理单位编制的“智慧颐和园”规划。目前,我国大部分4a级景区在经历了数字化后都已投入到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当中。目前,河南省景区都正在向智慧旅游方向转型和发展,依托先进的现代科技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智慧旅游相关概念

(一)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智慧景区信息化是基于数字景区建设成果,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和空间信息技术等最新技术的集成实现对景区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游客活动、灾害风险等方面的更全面、及时的感知和精细化管理。“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的,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

(二)智慧景区

智慧景区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优化再造景区业务流程和智能化运营管理,同旅游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对旅游者的服务质量。以此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国外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正不断向纵深发展。近几年,智慧旅游和旅游资源物联网提出并兴起,一方面是旅游信息化已经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旅游行业各个领域的信息采集与存储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通过新技术的应用,积累的信息资源有可能集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泛在网络与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未来信息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旅游信息的精确采集、旅游信息资源化应用成为可能。

(一)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于2006年就在宾夕法尼亚州pocono山脉的度假区引入RFiD手腕带系统,开始智慧旅游的尝试。韩国首尔基于智能手机平台,开发了“ltourSeoul”应用服务系统,该系统是首尔市专为首尔的旅游者提供的掌上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于2012年6月正式推出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标识都市”(taGtaGCitY)项目,使布鲁塞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数码移动旅游城市。日本在2009年7月推出了“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等三大公共事业将成为目标聚集点。

(二)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为顺应现代旅游业的发智慧旅游体系的建成将改变游展潮流和趋势不少省份和城市在信息、网络、通讯技术飞速发客的行为模式、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行积极研发和构建智慧旅游系统。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开辟‘‘感知镇江、智慧旅游”新时空。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国家旅游局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了包括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南京市、福州市、大连市、厦门市、苏州市、黄山市、温州市、烟台市、洛阳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武夷山市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目前为止,已有九寨沟、黄山和中山陵在内的24个部级名胜景区实施了数字化景区试点工作。

2013中国智慧旅游运营合作交流大会于10月28日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在会议上国内首个全新模式旅游oto“智游河南”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在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移动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RFiD技术等纷纷介入。这些技术大大提升了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和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服务能力,使旅游景区信息化成为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新技术最多的领域。

三、河南省5a景区智慧旅游现状分析

随着智慧旅游的建设,以及新型游览方式对于旅游服务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居于旅游体系重要位置的旅游景区,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向实现景区的智能化转型,以迎合游客的服务需求。受智慧旅游的理念及其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启发,智慧景区孕育而生。目前我国许多景区已在尝试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有关智慧景区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多方面本文以河南省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白云山、神农山、平顶山尧山一中原大佛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九个5a级景区为例,对其智慧旅游建设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通讯网络

在公用电话网建设方面,各景区建有供游客使用的公用电话。分布设置在指定需要地点。且部署有电话报警点,方便游客遭遇突况,以此发出求救。各景区郡已进行无线通讯网建设,游客能接收手提电话信号,移动通信方便,人群密集区域及重点游览区域信号最好,无线路顺畅。各景区都已进行无线网络建设,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方便的将手机、电脑等终端以无线方式连接上网,及时查询需要的相关信息。但是在景区较偏僻区域,无线信号未覆盖到。

(二)电子门票、电子门禁

2009年9月19日下午,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联合交通银行率先推出了景区二维码电子门票服务,游客只需通过网上支付就可获得一张彩信形式的二维码景区电子门票,凭借电子门票,在景区售票窗口通过二维码终端系统刷机识别,即可顺利入园游览。清明上河园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开通二维码票务系统的景区。现今,河南省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殷墟、自云山、神农山、平顶山尧山一中原大佛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九大景区均已推出电子门票业务,给游客带来了更多便利。各景区配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或立式电子门禁,实现对门票的自动识别检票。电子票的购买也支持手机支付或者网上金融支付等方式。但是,通过调查得知,使用电子门票和二维码门票的游客数量为数并不多,有些游客对此也知之甚少,仍以传统的纸质门票为主。

(三)门户网站电子商务

1.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白云山、神农山、平顶山尧山一中原大佛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九大景区都拥有各自的独立官方网站。这些网站均是以服务游客为核心内容的门户网站,且正常运营。

2.各景区门户网站包含:景区基本信息浏览,景区信息查询,旅游线路推荐和行程规划,景区推介服务,交通导航,旅游论坛,下载服务,建有官方微博并有链接。网站浏览语言可供游客自主选择,以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语,日语,韩语为主要,便于游客能方便及时了解到自己所需信息。通过对河南省九大5a级景区官方网站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旅游景区会员制在景区营销中也十分普遍。河南省九大5a级景区官方网站中,可注册会员的景区网站有嵩山少林寺、焦作云台山、焦作青天河、中原大佛、河南神农山、安阳殷墟。

3.电子商务与微博微信

通过景区门户网站均可能实现网上预订、电话预定和网上支付、网上交易。安阳殷墟,焦作青天河景区门户网站可以实现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实现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在互联网科技的成熟应用下,现今,微博宣传营销已经成为许多旅游景区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扇窗子。微博营销具有以下好处:一、微博营销低成本,操作简单,互动性强;二、提升企业品牌亲和力;三、拉近用户距离,及时获得反馈;四、对于企业来讲,可以有效监控产品和品牌;五、还可以为其他营销手段做辅助。拥有景区官方微信的景区有洛阳白云山景区、云台山景区、龙门石窟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四个景区。而少林寺、洛阳白云山、安阳殷墟、清明上河园、神农山家景区五家景区没有各自官方微信。

(四)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

清明上河园,白云山,龙门石窟景区在其门户网站界面可进入生动的在线虚拟游览,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景区门户网站、景区触摸屏导览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电子导游图上点击各个区域查看详细景点信息,或切换到图例视图查看景区设施分布,能让游客充分感受到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便于游客在旅游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旅游软件

景区app。正式上线的app,以电子地图为基础,含吃、住、行等板块,结合GpS定位和搜索功能为游客提供文字、图片、音频等信息,收录了旅游景区、特色线路、星级酒店、饭店等信息。游客可以查阅、浏览旅游信息,随时制定旅游行程,使自由行变得更加轻松自由。经网站调查分析,河南省这九大5a级景区中,只有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开发出了属于自己景区的旅游客户端,游客可以在智能移动设备上安装清明上河园手机客户端,充分感受掌上游园的快乐。

(六)景区综合管理

1.视频监控

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各景区视频监控能全面覆盖,但是重要景点、客流集中地段、事故多发地段有些景区并未做到重点监控。

2.客流监控

实现入口客流计数管理,出口人流计数管理,游客总量实时统计。对各景区官方网站进行调查发现,通过电话调查,目前,九大景区并未对景区游客数量进行特别控制,也没有设置最佳游客接待量和游客接待人数上限。九大景区中只有青天河景区在官方网站上显示游客接待量,且分为散客和团体预订。

3.景观资源管理

各景区均实现对自然资源环境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气象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等。天气监测结果在各景区官方网站上都有显示。各景区可针对各自情况景区内的各类遗产资源、文物资源、建筑景观、博物馆收藏等景观资源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与数字化监测、监控、记录、记载、保护、保存、修缮、维护等,从而便于景观建筑文物数据的查询检索以及面向公众展示。2013年6月,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始进行龙门石窟监测预警体系一期建设,主要针对奉先寺区域文物环境和本体病害实施监测。

4.应急广播

广播覆盖全景区,并且声音清晰。广播由景区控制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统一控制,遇灾害或紧急情况时,可立刻转换为紧急广播。

四、河南省智慧景区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各大景区都已开始进行智慧景区试点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在其研究和发展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根据对河南省九大5a级景区智慧旅游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通讯网络未全面覆盖

通过对各景区通讯网络现状分析,发现虽然各景区通讯网络建设齐全,但是在人群稀少区域,无线通讯网和无线宽带网信号薄弱,甚至搜索不到信号。如游客在景区中遇突况或危急情况,将会对游客造成极大危害。这也是景区存在的一个潜在的危险区域。

(二)电子门票普及率低

河南九大景区虽然都推出电子门票,二维码门票,但是目前仍然以纸质门票为主。在网站进行预订后,许多游客选择到景区后换取纸质门票,往往需要排队等待。而目前各景区也未设置自动售取门票机。相比纸质门票,电子门票更加环保;对于游客而言,将节省更多时间欣赏游览风景名胜区。这样更加符合智慧旅游这一概念。

(三)未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功能

调查发现各景区都开逯有官方微信或微博,但是个别景区如安阳殷墟景区没有开通官方微博。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微博微信建设平台中,云台山,龙门石窟,少林寺,清明上河园,中原大佛这五家景区做的要优于其余四家景区。而对于近两年来兴起且被越来越多人群所使用的微信软件,开通官方微信的景区只有洛阳白云山景区、云台山景区、龙门石窟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四个景区,其中只有云台山,龙门石窟,白云山景区的官方微信经过了认证,因此相比之下也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少林寺、洛阳白云山、安阳殷墟、清明上河园、神农山家景区五家景区并没有各自官方微信。拥有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的景区比没有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的景区在网络营销方面具有优势。笔者认为,微信和微博营销是河南省这九大景区电子商务营销的一处不完美的地方,景区应加强官方微博和微信建设。

(四)未建立智能导游系统

目前,河南省这九大5a级景区并未构建智能导游系统,笔者认为景区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电话、手机等各种类型的手持终端设备随时、随地、随身的天然优势,使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实现旅游行为可标记,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建立智能导游系统可以在人工导游方面为景区节约资金和资源,同时还可以改善游客这个利益主体游程中对景区利益诉求中“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满足大众旅游的需求。

(五)虚拟体验游的建设不完善

虚拟体验旅游依托先进的技术,为旅游门户和旅游服务提供了一种比二维和平面广告更形象的宣传展现方式,也能为景区搭建了一个更先进的盈利平台。目前,河南省这九大5a级景区中,只有清明上河园,白云山,龙门石窟景区三家景区,将虚拟体验旅游以一种嵌入式的模块显示在景区网站页面上,使游客能够实现在线虚拟体验旅游;其余景区在其门户网站上只能进行在线视频观看或图片浏览。这些景区对游客虚拟体验游未进行投资建设,因此需要加强。

(六)旅游软件开发欠缺

经过调查发现九大景区中,只有清明上河园景区独家研发的景区旅游app,为景区景点增色不少,而智慧旅游的出发点就是做到“以人为本”,在方便旅游者和吸引潜在旅游者方面做得较好。其余八家景区也应尝试推出属于自己景区的特色旅游自助软件,为旅游者的旅程增添更多方便和快乐。

五、河南景区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智慧景区的出现使我国景区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了智慧化发展的阶段,这些必然会带来整个旅游景区的全面革新。随着旅游业地位的不断提升、信息化的逐渐普及以及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强烈,游客对景区信息服务的诉求也将大幅提升。智慧景区未来将会在游客个性化服务、景区的有效化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目前对河南省这九大5a级景区的研究状况,对智慧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丰富研究视角,增添基于游客角度的研究

移动通讯设备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景区应该把通讯网络的完善和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好的体验。依托先进的技术,不仅为旅游门户和旅游服务提供了一种比二维和平面广告更形象的宣传展现方式,还为游客和潜在游客提供更生动的体验。随着散客和背包式游客的增多,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由的自主式游览。由于智能导游系统更多展示是历史文化,不只是风景,游客可以从中了解景区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又为游览过程增添了趣味性。智能导游系统便于游客对景区地理信息和景点信息的获取,景区如若通过信息化加强了该方面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景区的服务质量,还可提升景区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二)加强政府指导,寻求企业支持

政府在景区智慧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指导,鼓励和扶持智慧景区相关基础与支撑理论的科学研究;主导智慧景区相关标准化研究与标准制定;构建智慧景区的评价体系。景区在智慧旅游的很多方面建设的欠缺是因为资金不足问题。因此智慧景区在建设中可以积极地寻求企业的支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解决景区建设中资金短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能源信息化前景篇5

【关键词】信息化;田径教学;途径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被越来越广泛的引入到现代田径的教学当中,变革了教学方式,为提高田径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田径教学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广泛的整合和利用田径信息,通过高效的网络传输系统输出田径信息资源为田径教学提供便利,实现田径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进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信息化背景下的田径教学可以为田径的教学提供广泛的背景,创设良好的田径教学情景,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同时田径的教学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开放性、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独立处理的能力。但目前我国的田径教学还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对田径教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阻碍。通过信息化背景下,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和现状分析,探讨现代田径的信息化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为提高现代田径教学作出重要的参考。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

虽然信息化背景下的田径教学有所成就,但目前的高职田径教学还处于初始的阶段,在人员素质、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教师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当前田径教学的信息化意识还不高,信息化意识淡薄,对田径信息化教学起着很严重的影响。在现实的田径教学当中许多田径教师基于田径课程的特点觉得不适宜开展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对于田径的教学不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的不重视。有些田径教师虽然在田径的教学中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但信息化的水平不高,有些教师不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在教学中远远达不到信息化的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

场所和设施是信息化教学必备的条件和部分,场所主要指的是用于信息化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等,而设施主要是场所中的多媒体等硬件设施。除了场所和设施之外,还有其他所需要的辅设备和软件等。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田径教学主要的现代信息化建设放在了数字图书馆上面,对于多媒体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投入较少,在田径资源和信息开发方面的软件和设施较少,造成了田径教学的资源和设施不完善,进而无法在田径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3.信息化系统适用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高职田径信息化教学的系统不完善,大多都停留在形式上。大多数的田径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功能,例如多媒体的播放、课件的放映等,其他更深入一点的功能大都不了解。田径教师的信息化系统功能使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在许多田径教师的意识当中信息化系统只是起到一个辅的作用。这就造成了田径教师大都误解了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在田径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引起了田径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田径教学的信息化。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田径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田径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高职田径教学改革的对策。

1.转变田径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田径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田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首先认识到田径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新时期的田径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田径技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运用田径的理论知识和常识提高对田径的全面认识。信息化背景下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田径教师也要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转变过来,让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信息化背景下,田径教师要担任教学中的引导者,协调和组织学生,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另外田径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关系着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效果,是田径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田径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主要包括对田径信息的整合和开发,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多方面的要素。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会带动教师信息化意识和水平的提升。提升田径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可以通过展开定期的信息化培训,给教师灌输各方面的信息化知识,培养教师的能力、道德等方面的素养。

2.增加信息技术的投入,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校园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田径教学的信息化显得十分的重要。针对目前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现状,首先要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配套设施。更新学校内陈旧的网络设施和落后的信息资源平台,为田径教学配备完备的田径信息资源平台。其次应当加大对信息化教学场地的投入。为了实现田径教学的信息化,不应当把田径教学的场所仅仅局限在运动场上,应当增加多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场所,在田径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田径知识的求知欲,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获取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田径资源和信息,从而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信息化系统功能

学校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播放课件等基础的教学展示层面上的,而是广泛的应用和开发信息教学功能,在田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开发有利于田径教学的资源。首先要对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实田径教学中的多媒体素材和田径教学的经典案例等,丰富和完善整个田径教学系统,方便田径教师和学生更快速的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田径课堂的内涵。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将知识的学习拓展到课堂外,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且提高了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在学校内建设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建立起整个学校的田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信息化系统分享网络上的远程教育资源等,使这些资源成为田径教学的有力补充。

三、总结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职田径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新时期田径教学的改革的重要表现。通过信息化的田径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田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便利化的田径信息资源实现与学生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丰富田径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田径教学的实效性。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田径教学改革要更新田径教师的理念,以信息化理念指导田径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清富,陈佳.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运动,2013,(07):94-95

[2]李雷,张颖,赵宇.新时期高校田径信息化教学困境及改善对策探讨[J].电子世界,2014,(16):428-429.

[3]柴忠良,王戌楼,赵英豪.网络田径教学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实现[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06):68-73.

能源信息化前景篇6

一、研究背景

当前旅游经济发展迅速,使得人们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高需求的旅游企业服务发展到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高要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服务业的必然要求,因此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尤为重要。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001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金旅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旅游部门参加全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石;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传播为主要的途径,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表明,信息化已经成为旅游业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智慧旅游”的概念;2011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了我国旅游行业实施战略发展的策略,加快中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初步十年实现“智慧旅游”的目标。为实现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开始了围绕“智慧旅游”规划的建设。2011年底,浙江12301旅游服务热线开启,同时浙江省旅行社热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会议在杭州举行。2012年1月,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颁发的《北京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三年内建立一个信息化、便利化、智慧的北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上述一系列文件为旅游业的发展、构建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智慧之本,智慧旅游的发展必然对建设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基本概念

(一)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公共信息服务的最为主要的核心部分,主要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基本要求,游客对于旅游产品,旅游安全信息、促销信息等公共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环境需求,为了及时有效,并且以方便的形式向游客传递重要的信息。

(二)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通过“智慧”的旅游管理平台,对于全国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随着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旅游、智能、统一的管理能力息息相关,提高旅游资源分散管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以旅游服务、旅游食品、住宿、交通、旅游、购物为主,与娱乐等相关产业联动化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各类旅游资源应用配备,主要是各种传感器设备,用于旅游资源的iD属性、状态感知、信息的发展等分析研究。结合GiS技术,将技术和商业智能技术进行整合,通过对信息资源以及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数据分析和处理,形成智慧旅游感知体系。

(三)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1.智慧旅游的推广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是满足游客对各种旅游服务信息的需求,从智慧旅游用户的切实需求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各种像导航、导游等基本功能,实现旅游信息需求服务的目标。但目前,我国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通过旅游景区及旅行社的智慧旅游管理,将相关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在智慧旅游资源库中建立统一的管理建设平台,这样就弥补了旅游公共信息信息化水平低,资源不足、服务内容单一的等方面缺陷。

2.智慧旅游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管理水平。依托信息技术形成旅游智能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系统,全面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并分析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实现科学决策以及科学管理。不断的推进智慧旅游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改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促进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促进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向前发展。

三、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以中山市为例

虽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和当前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的话,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构建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中山市为例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一)旅游公共信息过于分散,局限性较大

目前,中山市旅游局、中山青旅、孙中山故居等各地的旅游行政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当前都有独立的官方旅游信息服务网站。然而,他们建立自成一格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对于每个旅游景点的建设有不一致的设计思路,为游客提供信息不注意整体效果,这极大限制了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游客难以在繁杂的旅游信息系统里筛选信息。并且已有信息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难以满足部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中山市旅游局官方网站在旅游景区游客数量、道路及交通状况、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鲜见相关的信息。

(二)旅游公共信息不全面、深入

对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正确的旅游公共信息一定要是全面、丰富、有深度以及广度的,而且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目前无论是旅游行政部门还是旅游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层次较浅,尤其是旅游景区严重缺乏教育等意义,对尚在规划建设中的信息、尚未发展旅游但是旅游资源有独特风格的地区信息公布以及信息的向外推广做的还不够。旅游信息的量也不足,如旅行社网站大多只推送最新的热门线路,地方特色的小吃,著名的景点介绍等,景区交通、停车场位置、游游客互动评价等在都是难以获知的。游客在信息查询方面可能得花很多时间,很难快速有效的找到一个更详细和深入的旅游信息阅览平台。

(三)旅游公共信息更新慢,准确性较低

旅游业的信息应该是动态的,行业独特的风格决定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过程中,始终把握市场的动态的主要还是提供者,想要有效的抓住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趋势,需要提高信息的选择以及进一步加工能力。目前来看,行政部门旅游网站政务类信息更新最快,但关于旅游业动态信息更新速度相对滞后。旅游相关企业的信息、游客容量、交通状态、节假日促销等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更新。而且旅游信息虽然量大,但很多都不准确,甚至不同的网站对同一个信息所公布的内容都存在差异。

(四)旅游公共信息供给途径少

虽然中山市旅游行政部门和较大的旅游企业旅游公共信息做的比较好,但整体来说还难以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公共信息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准确化的要求。个人需求一定会增加旅游公共信息的总需求,仅仅依靠单一的标志、世公共信息等平台的供给是无法实现的,或者干脆认为旅游是一种片面性的、单方面的供给。

中山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出现上述问题有两个大的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虽然采用了智能信息技术在但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主要是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当前还不能满足游客的全方位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非常必要的是建立合理高效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四、中山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方法

(一)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将现有的、分散的地方专业旅游网站、旅游官方网站、论坛、社区与旅游相关的一切平台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超链接的形式,构成一个当地的旅游信息服务集成平台、旅游信息共享系统,避免过于重复或者分散的建设旅游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审计,大大减少游客搜索旅游信息的时间。同时,可动态播报旅游目的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负离子浓度等与气候舒适度相关的信息。

(二)旅游公共标识系统构建

景区建立全景牌,设置中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旅游一卡通,设计微信导航地图,保证导航系统的动态特性,如在景区的集散中心,高速公路休息服务中心,景区接待中心,建立旅游触摸屏,户外广告和移动广告,在交通枢纽、城市人口集中的地方,如繁华的商业圈,增加城市观光休闲和旅游资源的宣传,包括周边景点的详细信息,在特定区域的进度信息娱乐和休闲活动,特殊主题旅游信息等通过构建内容丰富、清晰的旅游信息标识系统,可以让游客方便快捷的了解中山旅游信息。

(三)旅游交通服务系统构建

借鉴北京、杭州、桂林等旅游名城在交通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开设城郊、市郊、节假日等特殊的旅游专线,观光车(船)等等。依托中山市优美的绿道资源景观带,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的管理运营,将自行车纳入旅游交通体系中,以满足游客对城市慢游的需求。同时,关注自驾游的明显增长,实时更新其关注的旅游交通信息,进一步完善设置广澳高速路中山段路口的旅游交通标识牌,实时播报通往旅游景区的基本路况、客流数量、停车现状等基本的交通信息,不仅能够及时准确的给游客提供旅游线路变化的依据,同时还能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

(四)构建旅游信息咨询体系

在中山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慧化建设中要开通汉语、英语、韩语、日语等多语种的中山旅游服务咨询热线和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社区、论坛等平台建立可给游客提供打破时间、空间壁垒的个性化、自助化、网络化的游客服务以及集散中心,使得旅游业的线上、线下的咨询中心、咨站点、服务店呈现网状的形式以分布于中山市各个旅游目的地的每个角落。

五、结语

能源信息化前景篇7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景区管理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现实旅游过程中,由于旅游信息的时效性、多样性、不对称性等问题十分突出,旅游消费者、经营者、管理者都渴望寻找一种更准确高效的信息沟通方式,及时获取旅游信息,节约时间、空间及经济成本。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创新与普及,旅游行业信息交流共享模式、消费模式、经营监督管理等信息化变革已成为可能。通过对旅游大数据进行信息处理整合,旅游景区可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监控景区内的资源状况,预测预警灾害,解决突发事件。笔者认为旅游景区只有将大数据分析和智慧旅游结合起来,建立起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才能深入分析出旅游者需求,提高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多元性,提高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大数据是指所涉及到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就需要将所有旅游行业涉及的各类信息汇集、分析、应用起来,打破行业界限,建立与气象、地质、交通、海关、公安等部门的横向合作,形成数据互换和共享机制,建立与三大移动运营商的长期合作机制,建立与在线旅游企业的数据共享机制,各省市的大数据资源实现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1旅游大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研究将大数据信息的来源分成以下三个渠道:互联网公司,移动运营商,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

1.1互联网公司

旅游者在互联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旅游信息,他们搜索到的关键词和浏览痕迹将被记录下来成为数以万计的“旅游大数据”。通过各大搜索引擎的这些信息,可以直观地看出某一旅游关键词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网络搜索变化趋势,进而探寻对应的旅游热点以及潜在游客的需求变化。另外各大航空公司、酒店企业、旅行社企业为主要的直销平台以及蓬勃发展的旅游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旅游者,降低了景区和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强了景区的营销范围,并能直观地反应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景区可以及时根据旅游者需求挖掘潜在旅游者。

1.2移动运营商

大数据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是大数据产业链的三大重要环节。其中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信息采集层面具有广泛的数据优势。从2012年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至今为止,三大运营商基本已进入到全用户数据采集阶段,并开始积极寻求合作。各运营商通过手机app软件构建的多个大数据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用户信息。从联系人等数据到其他手机应用涵盖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范围,充分反映出他们的个人偏好和日常习惯。同时国内许多景区中以GpS技术为依托的景区导览系统,还有一些包括基于移动定位的紧急救援服务也在逐渐普及。

1.3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

通过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植入门票、桥梁、公路、建筑、供水系统、电网等景区的各种物体中,一方面景区能够准确把握园区内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实时传达出去,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

2大数据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2015年中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已经突破41亿人次,游客数量暴增,特别是大散客时代的到来,让游览需求更加多样化。同时,对于景区管理者来说,旅游管理中面对的种种问题也急需大数据分析。智慧景区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与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的融合,使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应用,注重游客体验、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使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景区还是历史文化厚重的景区,或是现代主题鲜明的园区,对资源经营、接待能力提升、安全监控以及游览服务辅助的技术应用一直是智慧景区力求完善的主旨。

笔者认为在当前景区管理中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游客体验。景区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游览过程中体验,并在旅游结束后通过游客评价改善设施和服务。

(2)营销。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景区如何运用网络快速广泛的传播营销信息。

(3)监管。如何在一个混乱的旅游市场实时获取每一个景区的信息,监管部门如何在景区人流高峰时均衡游客分布,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压力,确保游客的游览质量。

2.1游客体验

旅游大数据数量庞大而复杂,笔者将其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数据,包括所有的景区信息、地图、景区周边环境信息等等。第二个层次就是应用和交易数据,以游客所产生的数据为主。但是当下市场上没有一种产品能真正满足游客的游中体验,而其实游客才是真正实现智慧旅游的核心价值。而且从游客体验的六大要素来看,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是以景区为原点延伸的,景区基础数据的应用应该是游客体验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所有的导航服务系统都是针对陆路交通的,景区内基础信息是一个盲点,更谈不上基于此基础数据的景区内导航、语音播报等产品的研发。旅游景区的基础数据的搜集困难主要在于国内旅游景区数量多,全国有超过两万家的景区,每一家景区会产生哪些数据,怎么去采集这些数据,用多少成本去采集,这会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费时费力的工程,需要所有的景区共同推进。但是绝大部分景区对大数据的概念了解的不够深入,出现很多盲目的决策。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先从自身景区内部着手,逐步实现游客体验智慧化,才能积少成多,为智慧旅游打好基础。

我国的游客数据统计也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的各项统计数据比较粗略,并且其抽样统计方法也不能真实反映游客的消费情况,统计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造假、项目分类不合理、统计项目过于粗略、抽样样本不足、问卷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景区利用大数据的目的在于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研究判断城市和景区旅游市场成长性,精准判断客源地市场,分析潜在客源市场和相关区域市场的客源流失情况。而目前为止,国内旅游游客还是以旅行社接待的团队客人为主,通过网络预订景区门票的个人游客还是少数,这就加剧了数据收集和游客体验反馈的困难程度。

2.2营销方式

近年来,旅游景区通过微博、微信、旅游在线企业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最终也达到了提高景区知名度、吸引旅游者的目的。但是笔者注意到,景区的营销策略只是为了扩大销售,但是游客在实际旅游过程中并没有体验到与广告中同等的旅游体验,景区的“宣传”与“产品”不一致。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旅游信息的不对称性正在瓦解,旅游消费由传统的信息不对称性逐渐向交流互动型和信息公开透明型转变。在旅游市场中催生出可供旅游者相互交换意见的平台,景区的宣传平台同时也是旅游者信息交流的平台,游客可以在旅游结束后对目的地、旅行社、酒店、餐饮、景区等进行评价。因此,旅游景区不能仅注重营销策略,还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内容。另外,国内的景区中不管是以资源导向型景区,还是主题乐园,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景区重游率非常低,这就跟国外景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区管理者不重视游客的游后体验,这就无法得到旅游者的游后反馈意见。

2.3景区监管

每逢节假日,国内旅游景区都会出现人流拥堵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国人出游体验,还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产生巨大的负荷。旅游大数据在景区监管中要求一方面通过景区票务系统统计游客量数据,通过与互联网、运营商等第三方大数据整合,可对未来几天人流量、车流量进行预测;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景区监控系统对突发事件如踩踏、拥挤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拥堵发生后如何疏导人群的应急服务能力。显然,目前多数景区在这方面应对能力仍显不足。例如游客反映的景区服务人员疏导不力、缺乏解释等,这往往会导致游客在拥堵环境中产生更多不满。

3结论

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数据提供了发展的技术支持,景区管理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将采集、分析得到的与旅游相关的各类数据应用于景区管理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时间较晚,在现实中景区管理者在运用大数据服务景区宣传和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重视,最终将实现智慧旅游的普及和智慧旅游体系的建成。

参考文献

[1]张凌云,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

[2]李莉,张捷.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3(10).

[3]徐岸风.基于互联网的旅游发展研究――以携程网为例[J].中国商贸,2009(11).

[4]李阳阳.基于大数据的聚联网商业模式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能源信息化前景篇8

关键词:园林景观;信息化;管理;实践

abstract:informationistheworldtrend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andprogressofthesociety,digitalinformationhasgonedeepintovariousfields,however,the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thelandscapedesignofarchiveswork,causedthearchivesmanagementmanagementidea,managementsystem,reform,hasbroughttheopportunityandthechallenge,gardenlandscapedesignfileasaresource,tobetterdevelopmentanduse.inthispaper,someproblemsrelatedtothelandscapedesignininformationmanagementanditsreformandpracticebrieflydiscussed.

Keywords:landscape;information;management;practice

中图分类号:tn94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进入新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字信息已经深入各个部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入档案管理领域,信息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引发了档案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园林景观设计档案作为一种资源,要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以往的档案人员为开发利用好档案资源,需要进行大量的文件汇编、图纸编排、专题汇编等编研工作,还要进行大量的纸制档案的上架、整理等繁杂的工作,实现档案信息化以后,只需少量人力用在必要的档案原件查阅工作上,档案管理人员将有更多时间用于档案数据整理工作,还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有力推动了园林景观设计档案工作的发展。

一、园林景观设的信息化管理变革

园林景观设计是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园林景观设计档案是园林景观设计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利用价值的材料。园林景观设计档案按设计所需归档,设计一般可分为园林景观规划,园林景观方案设计。园林景观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由园林景观设计委托协议、项目建议书、主项批复、方案批准文件和园林景观初步设计产品文件(建筑、园林绿化、结构、水、电等设计图)、施工图阶段设计产品文件等组成。

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看,设计产品是为景观工程建设创作的中间产品,其档案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诸项工作的依据条件。

园林景观设计档案是园林景观设计单位数量大、价值高、使用频繁的重要资源,凝聚着设计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对推动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发展,加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管理,提高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水平和效率,维护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园林景观设计档案工作主要是以手工操作管理纸质档案,管理方式被动单一,同管理景观设计其他工作关节联系松散,重保管而轻利用,工作难以受到重视,以信息化带动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行业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过程,必然会对园林景观设计档案的形成和管理带来深刻的变革。档案工作内容和方式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和创新。工作对象由原来单一的纸质档案转变为纸质档案盒电子档案并存的情况,而且会逐步过渡到以电子档案为主的工作方式最后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的管理方式,接受纸质档案的同时逐步数值化,提供档案信息的共享共用。

园林景观设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有关问题

园林景观设计档案信息化的核心就是数字化图案管理系统的建设,要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建设图档管理系统,实现以CaD文件为主的电子文件有效的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但园林景观设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档案收集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树立前端化,全过程管理的理念,档案部门不能主动参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因而给档案收集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后果。

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促进使景观设计底图(CaD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档案部门仅靠现有的管理手段不能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将电子文件主动的、完整的、准确的归档。

基于CaD绘图软件的技术特点,大量的电子文件归档时需要进行拆分处理,技术要求高且工作量大,档案人员无力承担,要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去完成无疑又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而且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也无法验证。

需要录入大量的景观项目和图纸标识信息,无论对档案人员还是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都增大了工作量,增加了负担。

版本管理难度大,CaD电子文件的修改非常频繁,大量文件有多个版本,即使园林景观设计者本人有时也会混淆,人工管理的方式无法保证电子文件的准确性。这也是CaD电子档案管理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数字化存档管理标准尚未制订,在实践工作中缺乏指引。

园林景观设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践

面对园林景观设计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上很多城市的园林设计院在园林景观设计档案信息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管理以及原有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成为园林景观设计行业越来越迫切的需求,随着相应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档案信息化管理也具备了相应的基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一些园林设计院园林景观设计档案的归档登记、整理编目、利用登记及统计工作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同时,开始建立数字化图档管理系统,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初始就进行干预,对以CaD文件为主的产生归档和利用进行自动化的前端控制,全过程管理,推动了园林景观设计档案工作的发展。

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

为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园林设计部门,主动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进行转变和创新。一是从以管理档案实体为主向管理档案实体和信息并重转变,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要主动参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对文件材料的形成,整理和归档进行前端化,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同时对存量档案逐步实现数字化。二是从以保管为主向实体保管和网络化利用服务并重转变,在确保档案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整理,深化利用,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搭建档案信息贡献的平台上来。

建设信息管理平台

许多大型的园林设计院正在建设园林设计档案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能够简便、快速的检索、浏览、下载景观设计项目和设计底图信息,提供独立的设计底图浏览工具,对查询到的多种格式的电子文件进行缩图或者全图浏览。该系统包含了档案管理子系统,整合各类景观设计档案信息资源,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

参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管理控制

目前,许多园林设计资料管理部门不仅积极参与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如参与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包括订制图鉴格式、绘图标准化制度等,还积极参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的管理控制,不仅管理静态的信息,还要管理信息形成的过程,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就主动对图号、版本号等关键的标识信息进行前端控制,是信息形成、管理到归档环节能够平滑,无缝联接,将园林景观设计档案信息化工作贯穿到园林景观设计全过程控制中。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绘图工具CaD绘图软件的深入开发和集成,对CaD电子文集从产生到归档的过程进行动态化管理,自动分析和提取CaD电子文件的自动拆图、归档和建立目录信息,利用条形码等技术确保其版本的准确性及多版本的有效管理。

开展对园林景观设计档案的双轨制管理

能源信息化前景篇9

信息化教学是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资源,特别是特定网络环境下的技术条件,开展的双边互动性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是当下教学过程创新中的盛行模式。实施信息化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为教学活动组织,将教师“教”的角色转换为引导者、管理者、监督者和评价者。

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中有其特殊性:灵活、丰富和前沿。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仅仅局限于书本和黑板,无法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基于湖南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以《旅游客源国及目的地概况》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简单分析信息化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是旅游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旅游客源国及目的地概况》中瑞士的相关知识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各国旅游资讯具有浓厚的兴趣,因而具备学习的动机和主动性。第二,他们之前学习了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等相关课程,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的优势。当然,作为在校学生,他们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不具备境外景区实际考察的条件,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深刻体会旅游资源。

二、课前准备的信息化技术的使用

完成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瑞士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特色旅游商品,能对瑞士专项旅游进行深入地观察和操作,并达到对自然美景和艺术风格的切身体验。

教师提前一周在大学城空间布置三项任务,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建立初步的了解。任务如下:

任务一:在网络课程中观看视频《瑞士旅游宣传片》。

任务二:阅读该课程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献资料。

任务三:教师在大学城空间设置投票项目,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投票选取其中3个瑞士学习内容,通过计票得出最终4个学习内容。这种方法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听到每个学生的声音,综合考虑每个人的意见,有利于决策出大部分学生具有兴趣点的学习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手段运用

课题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要部分,根据知识层次结构和能力递进原则,课堂教学分为走进瑞士、体验瑞士、虚拟旅程、项目拓展4个环节。

(一)走进瑞士

教师通过Flash图片展示瑞士的地形结构。通过视频资料《走进瑞士》,使学生了解瑞士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特色旅游产品。观看视频前,教师提醒大家随手记录视频和图片中的关键词。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归纳出瑞士的旅游资源特色。

(二)体验瑞士

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介绍伯尔尼等常规旅游城市的景观特色。本环节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图片信息,在视觉上体验到瑞士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掌握瑞士主要的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

(三)虚拟旅程

教师在大学城空间布置课堂作业――瑞士线路设计,准备3张任务单,任务单包括不同的客户群体、行程天数、行程要求等。团队代表抽取和填写任务单,设计瑞士的行程线路,在GooGLe地图中标注出行程路线,用虚拟旅程软件演示线路设计成果。最后,将成果提交在大学城空间的课堂作业。

(四)项目拓展

旅游资源是自然美景和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学生通常生硬的记住景点,却缺乏对旅游资源的领悟和理解,造成旅游行程拼凑,缺乏情感和精髓。本环节教学要求学生以铁力士山户外旅游天堂为例,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构建立体的场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理解自然和人文的美,用简短的语言做到审美表达,解决教学难点。

四、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教学效果

教学单元将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资源贯穿于教学过程,利用了网络课程、微信公众号和大学城空间、音频、视频等数字化资源,运用flas、Google地图、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技术,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立体,解决了本课程的教学难、重点。同时,丰富的实操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而教学单元的评价体系打破了“一纸试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和远程点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与练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能源信息化前景篇10

[关键词]实景;移动测量技术;智慧城市

1引言

随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以及与计算机、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实景智慧城市即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流。实景智慧城市是在传统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基于移动测量系统获取的可量测实景三维影像数据源,通过集成软件平台与应用系统构建一个可为政府、部门、企业、公众提供更全面、真实、直观、方便且可视化的实景智慧城市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利用在行驶的机动车上装配的全球卫星定位、惯性导航、摄影测量与图像处理、地理信息集成控制等传感器和设备,在高速行进过程中采集空间位置数据、可量测影像数据及其属性数据,形成基础地理信息、点云、三维模型、实景影像、兴趣点、地名、地址、行业专题数据库等多种可测量、全要素、可视化的实景三维数据平台。实景数据不仅可以进行可视化标注、查询和统计分析来满足管理与决策上的高层次应用;还可以对公众提供客观世界最直观和最真实的实景三维影像,建立无需专业知识判读、最易理解的智慧城市,可直接回答与直观展现公众有关衣、食、住、行等工作和生活的应用需求,将智慧城市从展现形式、专题应用和社会大众需求等多方面提升到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1.1移动测量系统。移动测量系统(mobilemappingSystem,mmS)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种快速、高效、无地面控制的当今测绘界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1]。移动测量技术集成了全球卫星定位、惯性导航、图像处理、摄影测量、地理信息及集成控制等技术,通过采集空间信息和实景影像,由卫星及惯性定位确定实景影像的位置姿态等测量参数,实现了任意影像上的按需测量[2]。它综合了动态定位快速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信息量大的特点,在加快测量速度的同时还提高了野外空间数据获取的效率,降低了数据获取成本,丰富了数据品种,实现了一次测量,多种产品、多方应用的按需测量。1.2实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与高级形态。传统的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成果不能表达城市最重要的三维数据和可视化信息,不能实现智慧城市的可视化应用,不能满足地理信息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需求。实景三维影像数据不仅具有地理参考的空间信息,还能反映智慧城市建设中大众需求的、与之生活环境实地相关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是集成了专业地理信息数据,可实现全面空间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地理信息数据源。实景智慧城市通过遍布城市的传感器网络将它与现实城市关联起来,通过云计算平台将运用测绘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移动测量技术采集到的地理数据、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和行业专题地理数据等海量数据存储、计算、分析和决策,并按照分析决策结果对城市设施进行自动化的控制与管理,为政府、部门、企业的决策管理和日常运行提供信息服务,并为大众带来更多工作和生活便捷。1.3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1999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燕郊高新区)。燕郊高新区建成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是全国距离天安门最近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按照首都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发展规划,燕郊高新区位于“东部发展带”的关键区位,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体系完备的城市规划、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和健全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区内有中省直单位40余家,其中科研机构逾20家,大专院校10余所,高素质人口密度达到33%。聚集了一大批装备制造、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信息电子产品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现代制造业和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商务服务、休闲服务业、科技研发成果孵化等现代服务业。随着燕郊高新区土地利用、城市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环境整治、公共安全等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对基础空间信息提出了新的需求。目前,燕郊高新区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建成并逐年更新运行,但基础空间信息提供方式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各项工作需要。因此,加强基础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建设实景智慧燕郊不仅能大幅提升基础空间数据的利用水平,而且能够为区内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丰富的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并能够逐步实现高新区各职能部门空间数据紧密贯通及横向互联,实现智慧管理,对于推动区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总体设计

2.1总体建设目标。将实景智慧燕郊建成面向政府、各专业部门、企业和公众的统一的、权威的、唯一的以空间信息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平台体系,通过地面移动测量技术获取实景数据,在实景模式下规划、部署与管理整个开发区,使之更加形象、逼真,准确度更高,通过实景的分析与直观再现,满足燕郊高新区建设发展、城市运行监控及各业务部门应用系统对基础空间数据的需求,提高燕郊高新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建设主要目标:以基础地理信息技术为主、地面移动测量技术为辅,整合燕郊高新区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资源,建设燕郊高新区基础空间信息实景“一张图”,实现以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各部门数据共享与交换为核心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各层次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公共数据和功能服务的基础,实现燕郊高新区的实景与智慧管理。2.2主要功能设计与实现。在已经建成的燕郊高新区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依托统一的云支撑环境实现向实景智慧城市时空基准、时空信息大数据和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提升,建成实景智慧燕郊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并开展智能化专题应用系统,为实景智慧燕郊的全面智慧管理提供支撑。建设“实景智慧燕郊”,以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服务技术框架为基础、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核心建设地理信息支撑云平台,为业务应用层面的各种系统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服务、交换服务和共享服务,奠定“实景智慧燕郊”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服务技术框架。构建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系统软件和硬件环境,创建信息资源共享等应用支撑环境;采用集群式基础数据库以及行业分布式数据库相结合的方法,建设需求业务部门信息资源数据库集群,开发建设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在数据采集与更新方面,采取常规信息日常采集和重点专项业务信息及时更新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处理、集成、开发利用与深度分析现有数据资源,及时汇总和处理分析动态信息流,确保和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维护建设。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标准、统一、规范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实景智慧燕郊”的安全运行。2.2.1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实景智慧燕郊,除控制成果数据库、二维地形数据库、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栅格数据库、政务地理底图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地下管线数据库、卫星影像数据、三维模型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库扩建、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等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信息之外,还需要重要的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库。2.2.2实景影像数据。以拓普康ip-S2Lite移动测图系统(图1)为例,简要说明实景数据的采集。在机动车上装配GnSS全球定位系统、imU惯性测量单元、360°全景数码相机、激光扫描设备等先进的传感器和设备来完成实景测量工作、对街道等信息密集地区进行快速数据采集与更新。在行车过程中采集视频影像和空间信息,通过软件处理将采集到的影像数据集成到GiS数据库中。通过在数字地图上点击进行解析量测、获取位置、属性、影像等综合信息,实现实景影像管理模块对实景数据、点云数据、兴趣点数据实行动态、科学管理,方便查询、缩放和漫游。移动测量系统采集与处理过程简单、减少工作量降低,提高建模精度,成果丰富、直观、具有多样性,在降低了作业成本和缩短工程工期的同时,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3平台建设内容

3.1高新区实景三维影像地图建设。实景三维影像地图以地面影像直接反映制图物体,同时包含二维的线划图和三维的可量测影像。包含符合人类视觉和记忆习惯的地面微观影像数据全要素、全纹理的空间特征的大量、可供深度挖掘的信息。通过移动测量技术获取可量测实景影像,搭建实景三维影像地图。移动测量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中的基础设施层、物联层、框架层和应用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有:(1)数据管理:对矢量、影像、缓存、目录、元数据、三维模型数据的管理维护、更新及,提供地图浏览、查询统计、定位、标注、空间分析以及三维显示等功能。(2)运维管理:提供权限管理、服务的注册运行、维护管理运行状态、并进行监测,保障平台运行的安全和稳定。(3)信息服务:以在线的方式提供地图、影像图、元数据、空间分析等各类标准空间信息服务,支持各应用系统的二次开发和运行。(4)智慧应用:提供国土、市政、交通、公安、测绘、房产、规划、电信等部门空间数据一体化应用及智能化互联互通,信息交换与共享。3.2实现技术与总体结构。城市的建设发展运行都是在三维空间和时间交织的四维环境中进行的。时间、空间是能够描绘记录城市发展轨迹的唯一、最有效的载体。离开了时空,历史的发展就无法展现了。而测绘地理信息是提供时间、空间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随着地理空间框架升级为时空信息基础设施,相应要实现四个提升,即空间基准提升为时空基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提升为时空信息大数据,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升为时空信息云平台,支撑环境有分散的服务器集群提升为集约的云环境[3]。地理空间框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分别部署在不同网络环境,信息交换需跨网摆渡;时空信息基础设施中时空信息大数据和时空信息云平台部署在同一云环境中,信息交换依托服务总线。3.3运行服务。建设实景智慧燕郊(图2)就是建设面向服务的实景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与综合管理平台。提升政府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同时,通过规划、国土、城管、旅游、交通、应急、安全、公众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4结论与讨论

实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要经过漫长的发展经历和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并且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未来,随着移动测量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发展,新的需求也逐渐不断产生,移动测量技术将会向着多数据源方向发展,应用必然越来越广泛。同时,随着移动测量数据处理技术向全自动、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也将对移动测量技术的应用推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未来,移动测量技术在实景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及地理信息服务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李德仁.移动测量技术及其应用.地理空间信息,2006,4(4):1-5.

[2]陈炜,李瑞锋,张晓东.地面移动测量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测绘科学与工程,2007(3):51-54.

[3]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CH/t9003-2009[S].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

[4]杨伯钢,冯学兵.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技术体系研究[J].测绘科学,2007,32(1):36-37.

[5]易延光,黄洪彬.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构成与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39(3):284-285.

[6]伍百发.移动测量技术及其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导刊,2011(6):90-91.

[7]曾浩.“数字城市”三维建模技术[J].地理空间信息,2013,11(3):26-28.

[8]张健源,李志刚.浅谈移动测量技术及其应用[C].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2009.

[9]熊伟.智慧城市背景下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测绘通报,2015(3):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