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新媒体建设十篇网络新媒体建设十篇

网络新媒体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40

网络新媒体建设篇1

深化认识是关键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和快速发展,由此衍生的网络文化影响力、辐射力日益扩张,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要因素,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实倒逼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深化对新媒体的认识。当前,新媒体对我们的影响既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又是现实而深远的;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如果说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那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则是21世纪信息传播领域的伟大变革。最为关键的是,作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它自身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其在传媒界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并且影响范围日趋广泛,间接动摇了传媒界的舆论格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层面实现从web1.0到web2.0的跨越,信息传播形态则从网络媒体新闻到论坛社区、博客,直至目前火热的微博、SnS(社交网站),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彻底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且必将更加深远地影响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因此,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应当是一个停滞的概念,对新媒体的研究也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当坚持发展和辩证观点,多进行一些前瞻性、系统性的探索。

深化对网络文化的认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个性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对于网络文化有以下两种看法: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前者强调网络的技术性特点,而后者则突出文化的特性。确切地说,网络文化应该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目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网络技术一直占据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向我国倾销带有其政治模式、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的各类信息。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积极占领网络阵地,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维护我们的文化利益,确保我们的文化安全。

深化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网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在建设中加强管理,以管理促进健康发展。网络文化“重在建设”,既要重视技术手段建设,更要重视内容建设,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既要重视网站建设,更要重视舆论导向,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既要重视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更要重视产品价值和社会效益提升,以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内容为王”并未过时

对于传统媒体,大家普遍认为内容是其生存和竞争的法宝,即“内容为王”。随着互联网、数字、通讯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融合,许多人认为新媒体时代是“技术为王”的时代。而实际上,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仍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宝。没有内容,新媒体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空壳,如同一台无效运转的机器。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硬件时代、80年代的软件时代、90年代的信息通讯网时代之后,在21世纪,“创意性文化内容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未来的竞争中,文化内容是最重要的竞争力。要想在激烈的媒体战中脱颖而出,“内容”应该还是新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作为新媒体,在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更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弘扬主流价值观,坚持群众路线和“三贴近”原则,着眼于广大群众的现实精神文化需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努力做到以“人民为王”,这也是新媒体行业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山东在加快网络文化发展的同时,狠抓新媒体内容建设,始终把满足广大群众和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不仅使网络新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同时也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重大节庆节点和本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组织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喜闻乐见的网上宣传活动,吸引网民积极参与。“网民是主体,网站是载体,资源是条件,组织是关键。”在今年喜迎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认真组织省内网站开展“党的光辉照我家”、“党的生日感言”、“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采风活动”、“革命老区红色光影”、全国网络媒体山东红色老区行等系列网上宣传活动,掀起了全国网络媒体关注山东红色老区的舆论热潮。

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用新阵地引领社会新风尚。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微博、视频拍客等新兴媒体“短、平、快”的传播优势,围绕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先后开展了“我的新春祝福”、“文明上网大家谈”、“温馨感人博文帖文大展贴”、“说说身边的共产党员”等活动,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积极借助全国网络媒体资源,加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和主题论坛活动等有利时机,紧密结合中央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充分酝酿、科学设置宣传主题。近年来,先后组织了“和谐齐鲁喜迎全运”、“聚焦半岛蓝色经济区”、“春到黄三角”、“红色老区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论坛”等全国性的网络媒体采风和研讨活动,对扩大和提升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影响力、提高山东历史文化的辐射力、展示新时期山东人民良好精神风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净化网络环境,积极构筑绿色网上空间和服务平台。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网络色情等不法行为,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遏制网上有害信息传播,并且从网民结构特点和网络应用实际出发主动搭建平台,突出互联网社会服务功能,着力营造良好的网上环境。全力打造“网上少年宫”绿色网站,以“公益服务性”为宗旨为广大未成年人营造了健康绿色、积极向

上的网上成长环境。同时,我们积极扶持和推动泰安市探索“幸福e家园”建设活动,推动网络文化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努力在社区、乡村打造集政务、娱乐、信息、教育、服务、惠民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传递文明和谐、温馨关爱的网上幸福家园。

品牌打造是重要抓手

网站是网络文化的生产者和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处于网络文化建设的最前沿,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发挥着主阵地和主力军的作用。目前,网站品牌建设是新闻网站发展的新引擎和提升影响力的新抓手,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品牌栏目是新闻网站科学定位、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网站品牌意识,不断加大对网站建设的管理和扶持力度,通过重点扶持与合作开办栏目、合作建设频道、鼓励打造精品栏目等多种途径致力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网络媒体品牌。

积极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品牌建设是新闻网络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网站具有独特价值的标志。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根据各重点新闻网站的差异性和自身优势,指导其分别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战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山东特色的网络媒体品牌。大众网的综合信息特色和优势日益突出,页面浏览量高达1100万pV,日均点击量超过一亿;齐鲁网精心打造视频与网络电视特色;胶东在线走出一条深受百姓喜爱的“民生社区”服务特色的品牌模式,在全国网络媒体行业赢得了良好声誉。胶东在线“网上民声”和大众网《中国一日》、《生死抉择惊天一坠》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胶东在线“网上民声”、“爱心无限”和“网上问法”三个栏目连续三年荣获“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称号。

推动重点新闻网站加快改革步伐。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山东正积极推进重点新闻网站的转企工作,力争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目前,大众网是2009年全国首批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单位之一,齐鲁网、青岛新闻网、胶东在线是2011年由中央外宣办批准的积极推进转企改制工作的重点新闻网站。在省内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新闻宣传和经济效益”双重管理原则,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整合资源,实行网站新闻业务和网站经营逐步分离,网站经营不和网站新闻宣传挂钩,在提升网站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新媒体业务,全面提升了重点新闻网站的综合实力。

依靠新技术应用提升网站影响力。网络新技术是引领网站发展的核心因素。山东重点新闻网站把网络新技术应用和网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创新网站服务模式,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产品,开辟了重点新闻网站业务的新领域。大众网利用手机彩信、手机wap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出齐鲁手机报、wap网站和wap手机报、众众微博等产品。齐鲁网已经启动跨终端、跨网络、跨媒体的山东广电新媒体四大平台建设工程,其中山东广电多媒体视听网站平台已全面升级,山东广电iptV平台基本建设完成。今年一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批准了山东广播电视台在齐鲁网基础上开办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山东成为全国首批七家获准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的省份之一,手机电视平台、互联网电视平台也在研发筹备之中。

网络文化重在建设

近年来,山东网络文化建设主管部门积极贯彻和落实“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探索和总结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方法经验,确保山东网络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注重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教育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是一个国家管理运用互联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根本。为此,我们把国内外网络法律法规研究和汇编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2009年6月编辑印发了(《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选编》,2010年6月、2011年5月,又根据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修订和变更情况,两次修订《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选编》,共收录我国互联网法规47部,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全省网络文化建设主管部门和各新闻网站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为依法用网管网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参考。2010年4月,我们又重点搜集筛选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互联网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编印成册,免费下发各相关单位每一位工作人员。与此同时,我们还于2010年5月收集编发了《国外互联网法律法规选编》,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部门了解互联网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加深对互联网立法工作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网络新媒体建设篇2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教学;教学资源;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3G、数字技术等对大众而言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了,相关人员对新媒体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尽管目前对“新媒体”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它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新媒体的产业链也正在形成。

“新”与“旧”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如同广播对报纸、电视对广播、网络对电视一样,“新”媒体的出现不但没有代替“旧”媒体,而且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现在普遍认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一种媒体形态,具有数字化、即时化、个性化等特点,如移动电视、手机报等。

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是互联网应用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教学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形式,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而不必面对面地接受教师的讲课。网络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面对新的传播环境,现代教育者需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努力探讨当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不足与改进的途径。

一、现代教育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教育技术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里的“技术”既指硬技术,也指软技术,不仅需要具备教学硬件设备,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软件开发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5年又将教育技术的概念表述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与1994年版相比,2005年版的定义将“创造”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三大范畴之一,表明教育技术的创新性;同时强调教育技术的对象是“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作为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一门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可以说,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

1.网络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根本的不同点。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加以编码,建构出新的知识。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下通过实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学习。

网络教学摆脱了课堂的限制,教师将设计好的教学资源在网站上,学生登录网站即可自由地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资源;也可以通过聊天室、留言板、BBS等与教师、同学交流探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在网络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

2.信息化教学设计体现以学为中心

由于缺乏面对面的讲授、引导,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设计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是学生能否顺利建构知识的关键。网络教学资源绝不仅仅指课件,因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它除了包括教育的实施者、接受者之外,还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所利用的媒体、方法等。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用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网络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学网站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在网站上。跟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网络教学具有“5a”特性,即任何人(anyone)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进度(anyplan)学习任何课程(anything)。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多项互动,包括与学习资源的互动、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协作等。

信息技术对网络教学而言,除了提供网络传输方面的技术保障外,还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教学资源。好的教学资源应该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情境下,通过协作、交流,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也是网络教学所追求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很多时候可以将现实中难以解释的现象或不可能存在的“理想状态”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分子运动、电磁场等。

二、新媒体为网络教学资源提出新要求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媒体的兴起实现了个性化的传播,让传播方式从“广播”向“窄播”转变成为可能。而随着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更新换代,大众传播无论在传播对象还是传播技术上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的变革,原先面向社会公众的大众传播正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分众传播的趋势。新媒体的发展,为分众传播提供了多样的传播渠道。对网络教学来说,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网站的形式外,还应该考虑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等新的载体。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更新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用系统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播是面对面的,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网络完成,教师不能直观掌握学生情况。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更新教学设计思想。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方面,不但要有利于网络传输,而且要尽可能方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由于网络教学的教学程序更多地由学生把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从教学资源上引导学生合理学习,循序渐进。

2.丰富教学资源形式

如果说网络传播是个性化传播,那么新媒体传播可以说是全面的个性化传播。所谓“全面”是指新媒体传播的渠道多种多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手机媒体”不但普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件随身物品。因此,新媒体为网络教学的推广、普及、利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必须要开发适合在新的载体上传输的资源,才有可能进行传播。就手机媒体而言,尽管现在wap网站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手机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并不表示任何格式的资源都能通过手机传输。要想让受教育者能通过新媒体获取教学资源,那么丰富教学资源的形式是必然要求。

网络新媒体建设篇3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0引言

当前,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浸润于新媒体环境,成长于新媒体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无不被烙上新媒体时代印记。

1建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强调:“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如何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利用新媒体手段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学校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成立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利用新平台、新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进一步深化学校“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2当前新媒体使用现状分析

2.1形式多样,内容分散目前,西安邮电大学在新媒体运用上,相关职能部门、学工系统、各二级学院都有自己的网站,学工系统老师有自己的QQ群、博客、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多媒体,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日常生活服务等内容,但是没有学校层面的系统架构,资源分散不能充分利用,也无法做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

2.2专业平台已搭建,渐行体系学校e-learning工作室,根据教务处汇总的全校重点、难点课程信息,针对性地对一批校本课程进行微课程建设,目前已经系统性的完成了《大学物理》、《高等数学》、《通信原理》、《电路分析》等一系列课程的建设与,同时也摸索和总结出了视频课程制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具有西邮特色的教学信息化服务与建设模式。

2.3微信平台数量多,影响力加大2013年11月以来,学校建立了以微信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应用平台,目前已发展包括思政工作的“党员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的“西邮下午茶”、实践育人的“西邮科创平台”和服务性的“西邮课表”为代表的101个微信平台,年累计关注用户数万人次。

3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思路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成立学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可以有效地延伸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高效化,从而实现育人“润物无声”。

3.1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方向①进行整合资源。通过整合学校各类教育网站、网络工作室和新媒体等平台,统一管理,建立学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长效机制,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工作室整体协调。②加强队伍建设。使工作室的新媒体手段不断新颖化、易接受化;使工作室的管理方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工作室的教育内容更加人文化,感染化。③提供条件保障。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要发挥作用,需要从学校层面解决工作室运转所需的经费、场所和人员,只有解决了人、财、物,工作室的功能才能不断深化、教育方式才能不断创新、教育影响力才能不断扩大,才能在对学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2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重点①建立“一”个机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建立“西邮人”网络文化工作室的管理、运行、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建章立制,宏观调控工作室的运转,完善教育服务育人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②突出“三”个主体。以党员工作站、学生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学生骨干为创作主体,扩大“西邮人”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影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是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地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工作室才能永葆活力,因此可以代表学生最广泛需求的学生骨干是工作室不断创新和开展教育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③打造“一”批品牌。一是宣传品牌,科学设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活动内容,图文音像并茂,提高工作室的宣传实效;二是实践品牌,以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和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开发应用app,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文化品牌,根据学校专业特色,整合资源,成立“西邮风采”视觉传媒,展示“西邮人精神”,让育人潜移默化。

4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功能模块建设

4.1建成“西邮e家”平台以学校党建进学生公寓工作为基础,不断提升公寓文化内涵,通过开展网络宣传、网络互动、网络教育和网络培训,营造积极向上公寓文化,让“家”的文化不断入脑入心,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公寓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4.2建成“西邮e学”平台依托学校学科特色,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将日常学习与网络学习、微课程学习相融合,让工作室成为大家学习的交流空间、答疑解惑的互动空间、创新思路的碰撞空间,增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对于学生的困惑、困难等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敢于质问的能力,助推学风建设。

4.3建成“西邮e生活”平台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服务、生活服务贴士等资源,让工作室成为学生生活问题的讨论空间、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的休闲空间、真善美的展示空间,有效助推学校第二课堂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人文生活空间。

4.4建成“西邮e话”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络文化、网络思政、网络舆情等内容的正能量传递,宣传典型实践案例,让工作室成为学生文化的交融空间、思想政治潜移默化的教育空间、网络舆情的分析空间,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从而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4.5建成“西邮e创”平台打造学生科技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开设“学生科技信息”、“竞赛专栏”等板块,推动西安邮电大学学生科技成果转化,让工作室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思路的孵化空间、学生创新创业经验的推广空间,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明确目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结语

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就是要在信息化大潮中,抢占新阵地,传播正能量,通过相互关注、相互推荐、功能分化,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陈国成,黄伟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62.

[3]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64.

网络新媒体建设篇4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路径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场所。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各高校都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在此新媒体背景下,建设一支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亟需破解的课题。

一、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原则(四个结合)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涉及建设主体、舆情管理、阵地建设和传播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相应的,在建设原则上要把握好学校引领和学生主体、日常舆情和危机应对、校内阵地和校外阵地、覆盖面和安全性四对关系,做到“四个结合”。

1、学生主体和学校引领相结合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要同时兼顾新媒体本身的特征和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网络行为特点。因此,评论员队伍成员应当以学生为建设主体,发挥学生骨干在网络中的优势,使沟通符合网络特征,契合大学生网民的心理特点。在学生参与网络评论过程中,学校肩负着把握舆情导向、做出准确研判、明确引导口径的重要作用,从而全方面提升引导效果。

2、日常舆情和危机应对相结合

高校校园舆情工作包括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反馈等工作环节,是有机联系的一套体系,是相互作用的一项系统工程。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将规范日常舆情引导与强化危机应急处置有效结合。成员平时重点做好日常舆情收集、监测,不断提升舆情信息的把握分析能力,在开展网络评论时能够将各种信息加入评论中,增强说服力;突发事件发生后,评论员队伍要快速形成应急联动机制,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有效处置,在短时间内发起强势的正面言论引导,维护高校稳定工作。

3、校内阵地和校外阵地相结合

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得校园网与社会网之间没有“围栏”。做好舆论引导,要本着“建好自己的,用好社会的”原则,形成校内外联动合力。一方面,主动建设校内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校内新媒体阵地,深入挖掘网络阵地育人、服务和文化引领功能,增强学生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用好社会网站资源,长期支持评论员队伍在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网站及论坛发挥网络影响力,有效掌握网络话语权。

4、舆论引导覆盖面与安全性相结合

开展网络评论,既要不断扩大评论的规模和覆盖面,又要确保舆论传播安全。因此,要统筹规划队伍建设,严格组织纪律,建立分层舆论引导机制,明确各级评论员的角色身份和权限行为,完善舆情引导工作保密机制。

二、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内容

1、网络评论阵地建设

一是主动建设校内舆论引导阵地,构建由校内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校内新媒体阵地组成的分层次建设格局。其中,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重在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与大学生网民的沟通互动;易班学生互动社区重在培育建设名师工作室、教学资源库等网络文化品牌栏目;此外,学校校方客户端也可以宣传展示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成果、传播校园正能量。

二是积极抢占校外舆论引导阵地。为评论员成员量身打造网络角色目标,使其活跃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互动社区,不断积累网络人气,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达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实施有效引导的局面。

三是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校内微信联盟、微博联盟。当前,各高校除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之外,各级团学组织、学生社团也纷纷开辟微博、微信平台,吸引大学生关注参与。评论员队伍应当以此为契机,参与到微信、微博联盟建设中去,通过日常信息共享等举措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舆论引导的集群效应。

2、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一是构建由校内外专家、新闻学等相关学科教师、舆论引导实战经验丰富的行政干部和辅导员等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二是明确评论员的选拔条件和工作职能,规范管理、培训、激励、考核办法。三是建立分层次培育机制,为成员量身打造网络角色身份,明确各级引导员工作要求,形成金字塔式舆情引导团队结构。

3、网络评论制度建设

推动完善校内新媒体管理规范、舆论引导员选拔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实现评论员队伍规范、有序管理。以评论员队伍建设为载体,形成高校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机制、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员分级管理办法、高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流程等一系列工作机制。

三、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路径

1、注重顶层设计

参考国家成立网信办的工作模式,高校应当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指导小组。研究制定队伍章程、管理规范及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细则,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选拔一批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了解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对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具有浓厚兴趣的引导员队伍。面向团队成员开展专题培训,指导成员掌握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逐步打造一支能建言、会发言、发好言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

2、注重具体实践

在开展专项培训基础上,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分布、网络活跃度和人气指数等情况,明确成员网络角色分工,使其更加有效地参与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指导成员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微博、app等多媒体平台,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及时批驳谣言、澄清事实、解疑释惑。在队伍内部组建多个项目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担任指导,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为重点,激发成员积极参与网络文化a品研发。分层次做好成员的日常培育,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参与评论员队伍建设情况纳入校内学生评优机制。

3、注重形成机制

总结工作室建设经验和成效,形成学生参与网络舆论引导的长效工作机制,涌现出一批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能及时传播正面声音信息;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学生专栏专题,为更多学生参与网络舆论引导提供载体,最大限度地挤压负面信息传播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出台激励政策支持评论员队伍开展网络文化产品孵化,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姚鹏.加强高校BBS引导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红色马甲”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J].文教资料,2007.1.

[2]邬华,陈正军,万润燕.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网络评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的意义[J].时代人物,2008(02)18.

网络新媒体建设篇5

关键词: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网络舆论;新闻真实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4-0073-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应用使社会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媒体已经逐渐变成一种强势媒介,网络在中国传播秩序中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可见社会需求的旺盛带动了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加强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建设,形成网络虚拟空间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网络媒体构建多元化绿色网络环境对于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网络媒介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网络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传播权力和话语权分配的版图和格局,网络新媒体及网民获得了议程设置、话语表达和传播权力,而传播权力的拓展使其拥有巨大的社会能量,在国外也被称为“第四媒体”,因此对网络媒体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对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导向责任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较新的领域,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会治理创新、网络舆论引导与政府规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1]。有研究者对36家网络媒体企业社会责任开展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国内网络媒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普遍较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不够[2]。一些网络媒介社会责任缺失,具体表现在网络媒介社会责任主体缺位、低俗之风蔓延、虚假新闻不断、网络侵权经常发生、网络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等方面。

(一)部分网络媒介道德伦理底线缺失,道德责任主体严重缺位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将社会舆论产生的力量与广大群体的理想信念、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力量相互结合而起作用。“媒体的信息丰富性对用户信任和感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也说明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获得用户信任。”[3]网络媒介的全球性、虚拟性和自由性等特征导致网络社会的道德运行与传统社会道德运行存在的法律制裁、社会舆论、利益机制等外在力量约束存在的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使得道德约束对网络行为的调控作用和约束力大为降低。同时,与传统媒体比较,网络媒介从传播内容上更多地展现了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弱化、消解既有的社会道德成为某些网络媒介的低端追求,一些网络媒介从根本上违反新闻真实性的底线,传播不实消息和网络谣言。传播者个体化、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一些网络媒介对个体的信息审核不严,并以信息海量等理由推卸自身的审查责任。因此导致侵犯他人隐私、网络谩骂和人身攻击等诸多违反网络道德准则而影响他人生活等行为的泛滥。

(二)部分网络媒介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出现舆论导向错位现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著名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指出:“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客观性、公众性等专业标准。”[4]网络舆论是公众在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力的共同意见。网民舆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网络媒介发挥“议程设置”、内容安排及评论开放等功能,网络舆论的强度可能推动一些社会事件的透明化,但盲目的跟随则会导致事件更加复杂化,使舆论导向出现偏差,为了追求点击率而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对网络媒介的公信力与自身形象的树立会带来极大的危机。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易于牵引舆论导向。一些网民肆意散布或传播一些无中生有的谣言、假信息,进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根据《2013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显示,虚假新闻呈现出以下特征:数量大、种类多;涉及的媒体类型广泛;虚假新闻体现出鲜明的媒体融合特征;追究查处的力度有限;虚假新闻背后的社会情绪值得关注;图片、视频引发大量虚假新闻[5]。网络媒介对虚假消息的抵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公众问题。

(三)网络媒介引导的部分舆论内容不健康,形成不良的网络文化生态

低俗文化是网络社会中低级趣味的、庸俗的负面文化,是高雅文化的反面。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媒介传播了大量低俗内容,导致舆论内容不健康,低俗文化泛滥。一些网络媒介为了赚取相应的点击率,大肆传播“艳照门”等容易吸人眼球的事件,这些充满诱惑力的低俗内容频繁出现在各大网站的娱乐、两性、游戏等栏目中,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对受众进行冲击,为互联网的色情、暴力和低俗内容的传播推波助澜。“三俗”之风、不健康文化的泛滥侵蚀着受众的思想,严重腐蚀着网络受众及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甚至引起网络受众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

(四)网络媒介传播秩序不规范,存在着网络侵权、有偿新闻等违法越位行为

网络媒介传播秩序是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而一些网络媒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网络侵权事件屡屡发生。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利用职务特权为自己或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而有偿不闻是指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主动或被动获取报道对象所给的好处费后,放弃本该承担的舆论监督职责,不予报道甚至主动隐瞒的一种腐败行为[6]。一些网络新闻媒介断章取义、片面地报道一些机构的负面信息甚至出歪曲事实的报道,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厚的物质利益或“封口费”,甚至出现了多起敲诈、勒索的案例。一些被网络举报的政府官员为了掩盖自身的丑行或不法行为而贿赂网络媒介从业人员,给予网络媒介总编、记者或编辑丰厚的物质利益,出现了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诸多违法行为。

二、中国网络媒介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管制机构分散,独立性不强

中国媒介是政府管制机构,其管制模式交叉重复,不仅导致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相争,而且会产生诸多弊端:第一,整体规划政策部署安排困难;第二,管制难度加大,效率降低,权限分散、重复管理,造成资源浪费,不能真正起到管制作用,容易导致揽功诿过、监管责任不明确的严重法律后果;第三,网络媒介政府管制机构应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只有具备了独立性这一特征,媒介的管制机构才能够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树立起秉公任直、公平合理、不偏不倚的社会信任形象。

(二)网络行业规范及自律具有局限性

第一,网络行业不规范及自律行为失范,在执行措施和网络安全保障力度上略显乏力,强制力度不够,使网络参与者可以肆无忌惮地侵犯他人的隐私;第二,网络行业在自律运作过程中,需要依靠第三方认证机构来完成相关的认证,而这种不具有法律效应的认证会产生无法取信于民的弊端。第三,网络行业从业者思想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在自律模式中用户与业主交互界面存在不对称问题,随着社会生活与网络媒介的紧密联系,网络秩序不一带来的危险尤为显著,网络自律能够履行的承诺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因而,中国网络行业的自律监管是相对薄弱的,不能让行业自律仅仅成为强大利益集团的代表体,更应该照顾到社会弱势群体和公众的利益,建立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政府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的监督。

(三)网络立法不健全,适用性较差

现有的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立法、有效的执法及其配套的综合治理体系的建立仍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一是网络立法者与执行者有紧密的利益关系。就中国而言,国务院及其下属机关既是其管辖领域国家互联网治理政策法规的主要制定者,同时也担负着相应领域国家互联网政策法规的执行和监督职责,这就意味着法律的立法者与执行者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这导致其制定出来的政策法规带有较深的部门利益痕迹,缺乏法律法规固有的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二是网络立法层级低,主体多,在网络立法过程中易导致程序公开不透明、立法效益低等因素。三是互联网立法的可操作性差。中国现行的互联网法律框架条文比较多,执行细则较少。对于出现的网络侵权和违规行为没有具体的惩治办法和可行的操作条款。

三、优化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的路径选择

面对网络媒介社会责任缺失现状,需要我们从自律和他律、道德与法律等多重路径去规制网络媒介的传播行为,使网络媒介真正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道义良心”的社会责任。

(一)强化网络媒介社会责任自律体系建设

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的主体不仅包括传播从业人员,而且也包括网络媒介机构和组织本身。“特别是在现代大众传播事业日益集中成为一个个庞大集团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强调每一个媒介机构也是责任行为之主体,它拥有单个从业者正常情况下所应有的一切权利、特权与义务。”[7]网络媒介社会责任自律建设主体主要包括行业组织和网络受众。

一是强化行业自律。建设网络媒介社会责任自律体系,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协会的作用,推行网上诚信体系的建设。中国互联网协会牵头组织研究并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互联网终端安全服务自律公约》基本涉及了互联网行业的所有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对倡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具有局限性,其作用的效度低,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与互联网法律法规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互联网行业依法自律、守法经营。互联网行业实现了自律,才能够推进绿色网络的建立,行业组织的每一位成员有义务做到自觉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念、自觉传播先进文化、抵制庸俗之风、维护公平正义构筑网络社会责任。2013年5月,浙江、上海等地率先成立了新闻道德委员会,成为媒介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是加强行业内成员专业教育。媒介专业教育的加强,是网络媒介成为一个独立专业的重要标准。所谓“专业”特指在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而长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在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从业者知识体系的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学习内容,提高网络从业者的政治觉悟,培养他们的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加强网络媒介的工作素养,针对网络媒介从业人员的特点,进行必需的资格认证,不断加强从业者职业道德精神,增强维护网上传播秩序的自觉性,增强辨别和抵制虚假信息的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行业队伍。

三是推动网络受众参与度。从中国网络媒介的系统构成层次上来看,网络受众不仅是影响这一系统的外力因素之一,而且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受众群体的广泛参与也是推动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因素。以弘扬社会主旋律,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环境为立足点,积极引导广大受众利用先进、科学的网络技术传播祖国的先进文化,提高网络受众群体的道德素养,塑造社会健康心态与个体美好心灵。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宣传教育的力度,让遵纪守法成为网络实践的基本准则。同时,在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中,网络可以作为媒介事件的投诉者存在,网络受众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参与到网络媒介行为规范的制定,网络媒介投诉的裁决过程中。可以吸收网络代表参与到网络媒介社会责任构建组织中,特别是评议组织和监督机制中,设计较为合理的制定网络媒介规范的程序和办法,将网络受众的评议作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采取网民投票的方式。网民协议是网民媒介处理与网民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在事实上构成了对网络媒介本身的一种规范。

(二)构建网络媒介社会责任他律体系

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强调多方参与,建立清晰的战略目标和相互协作机制是前提,健全政府监管体制和法律约束机制是保障,以文化自觉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是重要方式。需要从政府、行业和网络受众群体等多个层面构建他律责任体系。

第一,建立清晰的战略目标和相互协作机制。在政府层面,要考虑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秩序的总体规划下,实现网络媒介社会责任构建和良性循环的双赢。在行业层面,应将网络社会责任建设与行业的效益相互协调统一。在网络受众群体层面,应将对受众群体隐私的保障作为首要任务,实现网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安全的交流、共享的平衡与协调。建设网络媒介社会责任涉及部门较多,层面较广,传统的政府主管部门面对互联网跨地域、虚拟性和扁平化的特点,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及能力,仅凭单一的政府部门是很难实现对虚拟社会的全面监督和管理,。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涉及部门层多面广的问题,就需要做到有效防止网络媒介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的脱节,有效防止网络媒介社会责任摒弃了时展的规律,需要在社会责任构建之初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紧密联系、统筹规划。

第二,建立相对完善的政府监管体制和法律约束机制。一方面,应先改变中国网络媒介繁冗、重叠、无序化管理的状况,整合现有的监管机关的职责,设立相对统一的媒介监管体系,建立综合监管机构。有利于从管理体制和政策规划上打破部门间利益,减少监管机构之间的大量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对问题的处理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再根据业务需要和网络媒介性质分设两个专门的直属监管部门,对新常态下的媒介传播平台进行分类管理和集中许可,对媒介传播内容进行集中监管和查处,对涉及多个网络媒介的监管直接由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解决交叉监管资源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采取有效的法律策略。在网络社会责任建设中,应向网络受众群体明确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法律界限。目前的网络法规对人肉搜索、网络色情、网络侵权、网络冷暴力等网络违法行为,还未能很好地进行界定与规范,因此,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制定、补充、完善、健全相关法规十分必要,对网络法规的立法工作要与时代相结合,与社会的网络发展状况相结合。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指导方针,建立网络文明行为规范,引导受众利用网络建立有序和谐的绿色上网环境。二是防范网络技术的滥用。对那些滥用计算机网络来表达、传播暴力、色情、假新闻等不良思想、信息和言论的行为,以及侮辱、诽谤他人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坚决禁止和打击。

同时,加大网络法律的执行力度,促进运营商社会责任感与法律意识的提升,自觉履行好网络管理职责。构建“电子警察制度”,提升网络监管部门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现能力和处置水平,建立健全对网络不良信息举报和控诉的方式;大力探索网络实名制的具体施行,运用网络实名制实现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制约和网络受众的自我约束。

第三,以文化自觉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形成社会责任担当的文化氛围。加大网络立法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网络行业与受众群体认识到在虚拟空间必须遵纪守法,违法行为同样会受到法律制裁。各级网络媒介管理机构应开设专栏加强网络媒介传播法律的宣传。针对与网络生活息息相关的青少年,在学校培养阶段可以开设对网络法律法规和文化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在社会上倡导健康、绿色的网络文化信息,使网络受众在思想意识上提升网络素养,实现信息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准则,从根本上消除信息污染源。

四、结语

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是一项渐进的系统工程,是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关系的对接,守好网络这一舆论阵地,对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从政府管制机构分散独立性不强、网络行业自律规范具有局限性、网络立法适用性差、网络技术手段不足、道德趋于弱化等方面分析了网络媒介社会责任缺失成因,对于我国在新时期下的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给出了相关的建议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良好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相信随着学界和社会对这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把网络媒介社会责任建设推向一个新台阶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芮必峰,张冰清.新的传播权力呼唤新的社会责任――以“合肥少女毁容案”的网络传播为例[J].新闻记者,2012(4):31-35.

[2]田虹,姜雨峰.网络媒体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4(1):150-158,176.

[3]ChoCH,phillipsJR,Hagemanam,etalmediarichness,usertrust,andperceptions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visualwebsitedisclosures[J].accounting,auditing&accountabilityJournal,2009,22(6):933-952.

[4]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3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4(1):3-20.

网络新媒体建设篇6

关键词:网络媒体;自律;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张仕勇,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河南新乡453007

网络媒体的自律一般是指网络媒体活动参与各方采取自我约束的方式来从事网络信息传播活动,即传播者通过自我管制来管理自己的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网络媒体自律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律的地方,首先表现在自律行为的主体不同。传统媒体是新闻工作者,而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无限、无界传播的特点,每个网民可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因此网络自律的主体不仅包括网络媒体新闻从业人员,还包括普通的网络用户。网民在接受信息时,通过发贴、跟贴等形式,即时发表观点,放大信息含量,扩大了传播信息内容。这就使网络传播具有了即时动员、组织、发动的功能。从理论上说,有多少网民就有多少个信息源,海量信息传播突破了管理边界,给网络媒体传播的形态管理带来了现实的挑战。其次,两者所约束的范围不同。网络自律不仅包括网络信息传播者自身在传播信息时的自我约束,还包括接受信息时自我保护免受不良信息伤害。再次,网络自律的产生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自律多是由社会精英自上而下制定,而网络媒体自律多源自内心的道德需要,重在启发用户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一、国外网络媒体自律的历史发展

(一)国外网络媒体自律的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管理,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自律建设开始起步,1997年11月4日,《纽约时报》登出了“克林顿政府顾问鼓励赛伯空间(cyberspace)的自律”的新闻。美国是较早推出网络媒体自律激励的国家,1998年出台的《网络免税法》,对自律较好的网络商给予两年免征新税的待遇。1998年,澳大利亚制定了自我约束的“因特网行业守则”。守则规定,只有自愿申请加入因特网工业协会的企业和公司才有资格经营电脑业,经营者不许有误导和诈骗行为,不许故意把不良的伤风败俗的内容放入或允许其留在因特网上。1999年,伯特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Foundation)了题为《因特网内容自律备忘录》的报告。2001年9月,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europe)的“网络内容自律20条建议”获得采纳,其核心内容就是对因特网上的不良信息实施内容自律与用户保护。

(二)网络媒体自律建设的发展成熟阶段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网络媒体企业大多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起行业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受理公众投诉、开展公众教育等方式,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保护公众利益方面发挥作用。如英国设立的英国互联网监看基金会(internet watch Foundation,iwF),为英国互联网管理探索出一个良好的行业自律模式。这是一个独立的行业性组织,由董事会进行管理。其签署的《R3网络安全协议》将分级、报告和责任定为其工作宗旨。其工作方式的特点是:首先,各家网络服务提供商作为互联网监看基金会的会员,用自查的方式对自己提供的内容进行审查,并根据相应法规对那些不适合青少年的色情等内容进行分级标注。其次,英国网民如果发现不良信息即可登录这个基金会网站进行举报和投诉,基金会随之进行调查和评估,如果认定是非法内容,则会通知相应网络服务提供商将非法内容从服务器上删除,并根据情况将问题移交执法机构处理。英国的互联网监看基金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效显著,如网络色情等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我国网络媒体自律的发展沿革

(一)我国网络媒体自律的起步阶段

在我国新闻网络媒介自律的实践中,很早就有了行业自律的规范,1999年4月8日,国内8家知名中文互联网络站点一一搜狐、新浪、chin、abyte、网易、国中网、上海热线、瀛海威、悠游,在北京召开“中国icp联合发展高层会议”成立大会暨首次会议。中国信息产业第一个行业自律性的组织由此产生。2002年3月26日,中国130家互联网从业单位在北京签署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这标志着中国第一部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正式出台。中国互联网协会于2004年12月30日在北京召开互联网行业自律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互联网行业自律工作。同日,在原中国互联网协会责任与道德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中国互联网协会行业自律工作委员会,明确了该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宣传贯彻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政策、法律,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规范,组织从业者开展自律,促进互联网诚信建设,倡导网络文明,受理社会投诉,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004年6月10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办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开通,该网站以“举报违法信息,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在加强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方面又迈出实质性一步。同年11月29日,新浪、搜狐、网易三家企业公布了中国无线互联网行业“诚信自律同盟”的自律细则,该同盟的成立表明我国无线信息服务行业的自律工作正深入展开。2005年1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行业自律工作委员会网络版权联盟在北京成立,联盟致力于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006年4月19日在北京举办,中国互联网协会同时公布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公约号召“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从自身做起,在以积极的态度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2012年5月,新浪网公布了《新浪微博社区公约》,对注册认证、言论、著作权、隐私权等常见问题均做出了说明,并在社区管理方面提出,社区由站方和社区委员会共同完成,用户可对违规者举报,明显违规者由站点处理,有争议者由社区委员会判定。

(二)我国网络媒体自律建设的进程

首先,部分互联网企业已从行业协会推动走向自律,逐步进入到在协会的指导下自我开展自律的阶段,它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自律已从成长期开始进入成熟期。成立于2004年9月9日的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是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家地方网络媒体自律组织。为鼓励会员单位、地方互联网协会会员单位支持和积极参与互联网行业自律,弘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自律精神,中国互联网协会从200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期间开始设立“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这是我国网络媒体自律的第一个奖项。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自2004年9月成立以来,创建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网络监督志愿者、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妈妈评审团、网站自律专员五大自律品牌。其次,网络媒体民间自律组织的发展,标志着网络自律建设走向新阶段。相对于只有9%的民众把社交媒体当作主要新闻来源的美国,70%的中国微博用户把微博当作主要新闻来源。因此,微博媒体的自律非常重要,可喜的是,2010年1月30日,河北5个博客圈在石家庄签署国内首个《博客圈自律公约》并向全国博客圈发出倡议,倡导博主自律博客行为。《博客圈自律公约》倡议全国博客圈圈主和博友:“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建设文明健康活泼阳光和谐的博客圈;鼓励原创作品,实事求是记录自己的所历所闻所思所悟,不抄袭别人的作品;培育一支高素质管理员队伍,认真管理圈内文章,不传播黄色和低俗的图片和文章;博友之间互相尊重,不暴露别人的隐私,不在博客里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圈与圈之间和谐相处,交融共荣,组织健康向上的活动,促进博友间相互交流学习提高”。

三、我国网络媒体自律的制度建设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媒体传播的复杂性加大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的难度,在我国新闻网络媒介自律的实践中,很早就有了行业自律的规范,但网络媒体的自律建设却不尽人意。如何加强我国的网络媒体自律建设呢?

首先,确立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的角色定位是辅助者而不是主体。自律的主体是网络媒体自身。政府需要加强引导,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参与和帮助业界实施自律,检查、监督,主要是检查自律执行情况和自律标准的合理性。同时对违规者,需要用一定的行政手段予以惩罚,以维护自律的成果。在网络媒体自律建设中,加拿大政府负责政策制定和倡导,具体工作由网络服务商联合会(Caip)与政府合作,制定行业规范,实行网络过滤和自愿分级系统技术,此外还依靠非政府机构和组织对公众进行互联网教育和引导等。如果政府的角色定位错误,就会使自律失去弹性和灵活性,丧失了自律作为自我管理的意义。国外媒体对社会化媒体的管理都大力提倡职业道德,强调从业人员自律,《路透网路报道守则》在开篇时就声明说这不是一个刚性的规范,只是对记者编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一些“建议”。美国互联网自律的手段,既有对博客等的“揭秘”进行核实,来完善内部机制的自律功能,也有发动网民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反馈信息,强化内部监督的措施。

其次,制定符合网络媒体自身特点的自律标准,网络自律规范必须具有可操作、量化、客观的特点。国外网络媒体的自律规范一般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我国的网络媒体的管理规范主要强调“原则、精神、基本思想”有较大的区别。如路透社的管理规范,除了分项的管理规定外,为了增加可操作性,还有若干个提醒员工注意的具体事项及建议。英国政府对互联网采取的行业自律和协调管理策略,通过分级认定和分类标注技术,让用户自行选择想看的内容。

网络新媒体建设篇7

自律专员得到了行业的积极实践。今年8月末,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向网络媒体发出《关于在网络媒体设立自律专员的倡议》,其宗旨是推动网络媒体自律体系建设,通过网络媒体自主聘请自律专员,加强网站对自身存在的有害信息的内部监督。自律专员遵循“大兴网络文明之风”的各项规约要求,对该网络媒体上存在的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违背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色情、诈骗等有害信息,谣言和虚假信息,跟风炒作、炫富拜金、荒诞猎奇等庸俗行为进行监督。自律专员直接对该网络媒体负责,但其工作独立于该网络媒体的内部采编及监控流程。

倡议发出后便得到了北京网络媒体的积极响应,开设微博业务的新浪、搜狐、网易等八家网站承诺将率先试点运行,其中,新浪、搜狐、网易三家网站已陆续从不同角度向社会公开了本网自律专员建设情况,社会反响良好。

9月9日,新浪率先召开“新浪自律专员聘用通气会”,为新浪网聘用的首批10名自律专员颁发聘书,新浪为自律专员制定专门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专门的运行团队,出台了激励机制,率先在北京网络媒体中全面启动自律专员。在自律专员聘任通气会上,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表示,在积极响应行业协会号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将继续聘用更多自律专员,为网友提供更多积极向上的信息,同时希望借此次行动带动整个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主任闵大洪表示,自律专员的工作机制是一个崭新课题,自律专员的工作将不仅是微观信息监督,还包括宏观建议。这要求自律专员熟悉网站运作,深入了解互联网。他期待各大网站能陆续建立起自律专员机制,通过行业和广大网友努力,真正把网络媒体自律机制建设得更好。

10月19日,搜狐召开了“搜狐自律专员培训会”,搜狐高层亲自对自律专员进行上岗培训,全面介绍搜狐产品架构特点,搜狐安全防控体系,推动自律专员便捷规范的开展工作。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新闻评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晓辉在点评该次培训会时谈到,目前各网站聘任的自律专员,都是在互联网十多年的资深网民,他们最忠诚于互联网,更深入的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因而最了解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他们是互联网自律专员的最佳人选。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是互联网治理的创新和有益尝试,必将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11月2日,网易召开了“网易自律专员研讨会”,结合网易为广州亚运会承建官方网站,聘请自律专员担任亚运志愿者,发挥自律专员的自律监督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亚运会网上报道舆论环境。闵大洪表示,广州亚运会是继上海世博会之后,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一个焦点,网易的自律专员机制建立伊始就参与到了此次重大活动中,通过建立起畅通的交流机制,必然可以发挥自律专员们积极的作用,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国公民的良好形象。

自律专员是网络文明的现实需要。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场信息主导的变革中,构建和谐文明网络不仅只是行业主管部门一家之事,必须集网民、网络媒体和行业主管部门三家之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肩负起网络文明建设的重任。

网民。web1.0时代隐匿在电脑“背后”,扮演单一信息受众角色的网民,已经在web2.0时代走上“前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网民角色的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互联网信息,海量信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但随之而至的虚假信息、有害信息、色情信息等等也充斥网络。

网络媒体。在享受着新媒体高速发展带来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攀升而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同时,网络媒体也深受着不良信息大量出现的困扰,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中一批批网站因低俗信息而频繁在社会上曝光,迫使网络媒体必须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来防范不良信息,应对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重拳”,降低运营风险,保持网络媒体良好形象。

行业主管部门。互联网在我国16年的发展过程,也是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探索建立互联网管理体系的过程。目前,在“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方针原则的指引下,已经初步形成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行业主管部门在互联网管理中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管理手段不断丰富,管理触角更加深入,把握问题愈加精准。近年末,连续在全国开展的各类清理网上不良信息专项行动,不仅遏制了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得到了社会各界拥护,同时也给网站施加了较大管理压力,推动网站主动作好不良信息防范工作。

在网民、网络媒体、行业主管部门这三者的关系中,网络媒体即因网民提供的网上海量信息受益,同时也因大量不良信息出现而承担风险,一但管控不利行业主管部门施以法律法规或行政管理手段,必将给网络媒体带来较大损失,甚至直接影响网站能否持续运营,但同时网站内容部门受限于运营成本不可能无限扩张,为此网络媒体对低成本高效率的编辑团队有现实需求。而行业主管部门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的丰富,更乐于通过引导网民和网络媒体进行自我监督,来达到管理效果。为此,在多方的需求下,网站自律专员的出现也就成为网络媒体构建文明网络过程中的必然。

自律专员是自律体系的纵向延伸。近年来,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监督作用,将行业自律作为推进网络文明建设重要手段已经得到了互联网主管部门和网络媒体的认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在讲到网络文明建设时提出“政府倡导、行业组织推进、业界积极配合、网民广泛参与、公众加强监督”。

网络新媒体建设篇8

【关键词】新疆网络新闻媒体现状

中国媒体上网已有十五个年头,新疆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也日趋成熟,新疆网络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优势和发展中的瓶颈也逐渐明朗化,认识和解决网络新闻媒体在发展进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十分必要。本文旨在对新疆重要的网络新闻媒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其寻找到一条特色化的长远发展的道路。因此,那些由中央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开办的网站(如“新华网新疆频道”等)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本文只研究以依托新疆本土的媒体资源和人才等创办的网络新闻媒体。

一、新疆网络媒体兴起的背景

新疆的网络媒体建设始于2000年左右,2000年4月18日,新疆建起了第一个具有广播特色的网站――“新疆新闻在线”。2001年,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合作建设,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中心承办的区重点新闻宣传网站――天山网正式开通。此后,自治区内主要的新闻单位相继把传统宣传载体延伸到网络,逐步实现网报、网台互补。历经8年,新疆的网络新闻媒体有了快速的发展和较大的起色,形成以天山网、亚心网、新疆日报网、乌鲁木齐在线等为代表的网络新闻媒体,基本形成了一个本土的网络媒体群。

二、新疆网络媒体的几个发展阶段

新疆网络新闻媒体的历史仅仅10年,但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迅速,本文只是做一个初步观察和判断。

(一)起步阶段(2000―2002)

21世纪初期,新疆网络新闻媒体经过长期的酝酿,终于在全国各地网络新闻媒体纷纷兴起的浪潮中诞生了,新疆的主要媒体――两报两台,还仅有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办了“新疆新闻在线”网站,其他传统媒体还没有自己的网站,相比较内地省市而言,新疆的网络媒体的发展是滞后的。

2001年12月18日,“天山网”正式开通标志着新疆的网络宣传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新疆网络新闻媒体的起步阶段,受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和专门人才等方面的制约,这些网络媒体尚未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在自身形态简陋方面,还表现在上网用户数量十分有限方面,网络媒体的市场规模尚很弱小。

(二)成长、初具规模阶段(2003―2006)

在这一阶段,网络媒体在新疆得到较快发展。各类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起最初的“网络版”、“电子版”形态。《新疆经济报》、新疆电视台的网站已经运营,《新疆日报》的网站也已经运行。一些新闻媒体网站加大投入纷纷改版甚至一改再改,在新闻和信息内容、网络服务功能、自身内部资源整合和自身机制调整、网站公司化运作和经营策略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天山网新闻品牌已具雏形。

(三)快速综合发展阶段(2007至今)

这一阶段,新疆网络新闻媒体进入了快速综合发展的阶段,各个网络新闻媒体不断创新发展,出现了多个“首次”。疆内网络新闻媒体首次派记者参加报道全国两会、首创网络现场直播先河,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还表现为一些媒体网站积极探索新媒体业务(手机短信、彩信、wap等),拓宽和延伸了报道方式。2007年新疆还出现了首张数字报纸。2008年,新疆网络新闻媒体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的报道中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8月份,新疆经济报系建立了以“亚洲中心―新疆”为特色的、覆盖新疆、中亚五国的新闻触角的“亚心网”,新疆基本形成了以天山网、亚心网、新疆日报网等为主体的网络媒体群。

三、新疆网络媒体现状

目前,新疆网络媒体发展较为迅速,较有影响力的几家网络媒体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各地州地市级新闻网站在近几年才逐渐建立,发展良莠不齐,有一些新闻网站还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其中,在本土影响力较大的网络新闻媒体为:

(一)中央驻疆新闻媒体主办的新闻网站

新疆新闻网、新华网新疆频道

(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支持的新闻网站

新疆网络新闻媒体的龙头――天山网

(三)新疆传统新闻媒体开办所属网站

放眼中亚的后起之秀――亚心网(新疆经济报系);隶属党报以党务工作报道为主体的――新疆日报网(新疆日报社),具有广播特色的多媒体综合网站――新疆新闻在线(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四)地州主要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

定位服务市民生活的――乌鲁木齐在线(乌鲁木齐晚报)、自治区地州中唯一具有独立新闻权的――伊犁新闻网(伊犁日报社)

四、新疆网络媒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网络媒体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网络媒体产业化实践的不断深入,网络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由于资金有限和从企业的运作考虑,网络新闻媒体既要保证社会效益,又必须积极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努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疆各个网络新闻媒体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新闻采编能力和日更新量不足

新疆新闻网络媒体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新闻资源相对匮乏、成本压力较大等困难,在新闻宣传中,时常存在着盲目跟风、追逐热点、内容同质化、操作手法单调、用户体验不佳等不足。在一些新闻网站中,新闻大多转载自各大网站,转载来的新闻报道角度没有必要的转换,日更新量不足,缺乏自采新闻,本地新闻的报道力度不够。

2、网站设置栏目不够合理,网页制作的美感不强

新疆网络媒体大多对目标受众的市场细分不够精准,缺乏互动栏目,缺少品牌精品栏目,流量、人气规模偏小等一些问题。大部分新闻网站的网页制作和版面布局上都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网页色调单一或杂乱;(2)网页排版未能有效突出重点,(3)网页太长,不方便阅读;(4)两侧广告占用版面太多。

3、资金缺乏,技术滞后

目前,新疆网络媒体的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传统媒体资金投入和国有企业资金投入三种。网络媒体大多只能在本土或地区内发展,知名度、点击率、受众认知度较低,吸引不了广告客户,很难寻找到盈利渠道。

在技术上,打开速度慢,链接不到位,多媒体应用程度低以及文字版本开发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很多报业集团的网站基本上是报纸的电子版,在采编上也没有按照网络技术和网络受众的需求来做。

4、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

网络新闻媒体发展的时间不长,其经营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一方面这是网络媒体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作为新媒体,网络新闻媒体又不等同于传统媒体,尤其是在内容创新、赢利模式建立以及运营管理方面,明显异于传统媒体,因而对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创新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有着较强的需求,天山网总编辑朱建华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西部尤其新疆,网站的新闻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都相对的匮乏。”

(二)对策

1、集纳整合传统媒体新闻资源,注意新闻的本地角度化

新疆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成立时间早,发展较为成熟,采集力量强、信息资源丰富,且相对容易集中起来。在从事重大主题新闻的网上宣传和制作有关地域性新闻专题时,可以整合传统媒体的采编资源,策划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的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传统媒体采编资源充实网站内容。

新疆网络媒体要注意新闻当中的本地元素,重大主题新闻对本地的各种影响,发掘本地网民对于重大新闻的特殊兴趣点、关注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解读。尽量避免在重大主题报道上出现千网一面、重复转载所造成的令人生厌的媒体内容同质化和信息垃圾化,从而在网上宣传工作中实现“新闻同质化下的差异化竞争”。

2、设置合理的网站栏目,注意网页版面的美化

1)改进网页设计。让网页时尚一些,给人活泼之感。例如,天山网设有的换肤功能,蓝绿粉橙四种不同颜色风格的皮肤可随意更换,供受众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进行个性化选择。

2)整合版面。新闻排版要突出重点。在大分类下面突出一两个重点新闻更多的是用新闻标题来放置,既能使版面更整洁也能有效抓住受众。同时把主动权交给了受众,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3、加强内容建设,凸显新疆地方特色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新疆网络媒体要围绕本地各项发展建设工作当中的热点,在新闻报道上积极配合各项重大活动,做成本区域举办各类重大活动的网络平台,积极为各类重大活动、会展做推广、宣传。立足独特的新疆文化,以挖掘整理新疆文化资源为己任,着力打造“西域文化”品牌,对外宣传新疆,把“魅力新疆”推介出去,制作一批有份量、网民关注的专题。不断加强原创新闻报道,把新疆的信息传向世界。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优势基础上,积极探索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新闻事件的专题资源。

4、注意吸纳和培养人才

新疆网络媒体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扩展领军人才方阵,完善用人机制,能够培养人才、吸聚人才、留住人才。

5、拓展资本渠道,引入战略投资者

目前,各级财政对新疆各个门户新闻网站投入了大量资金、物力积极支持各级新闻网站的建设,但“输血”只能使网站维持在一定的规模,很难使它们面向市场,新疆网络新闻媒体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只有努力拓展资本的渠道,引进投资,提高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完善造血环境才能培育出新闻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朱建华,《有效配置纸质与网络媒体资源》[J].《传媒时代》,2005年4月

②隋洪波、邱士民,《质量:地方网站的新闻竞争力》[J].《网络传播》,2008年第9期

③徐小刚,《地方网站培育新闻核心竞争力》,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9年1月

④刘星星,《地方新闻网站突围的瓶颈与对策初探――以湖南新闻网站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⑤杨柳,《河南重点网络新闻媒体――大河网发展研究》[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4月

网络新媒体建设篇9

(一)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积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扩大了网络文化的传播范围,高校可以利用此优势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其次,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新周期更短,从而提高了网络文化育人的效率;第三,新媒体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形式进行传播,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在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第四,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接收的交互性,使网络文化育人更趋人性化。

(二)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消极影响

网络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力量、各种利益群体表达思想和意志的场所,从而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产生冲击。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西方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夹杂其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政治观产生倾斜,甚至走向另一极端;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尤其是在遇到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思想观念时,会使大学生的认同观产生动摇。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一)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化进程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推进,校园网络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逐步深化,逐渐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主动占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高地

首先,要加强校园官方网站建设,坚持以党的先进理论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高质量的网络学习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网络互动和交流,把握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学术、文娱等线上交流;第三,要时刻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网上舆论,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同时,还要整合高校传统媒体资源,有效支撑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文化育人工作。

(三)突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握好新媒体作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校园网络成为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要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网上精神家园为目标,增强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打造网络文化平台,使网络文化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要不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突出网络的文化育人作用,增强新媒体在大学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离不开一批高水平的网络从业人员。首先,要增强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确保其既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具备舆论斗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要增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其熟练使用各种网络媒体技术,具备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研判力;再次,要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确保其在工作中真实、客观、准确地传播信息。

(五)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要在制度上保证德育教育依托网络的有效实现,就需要通过行政、法律、规章等手段来规范网络文化建设。行政手段主要是指通过相关主管部门对网络媒体执行相关行政指令,在行业准入、信息筛查、技术保障和人员管理等方面保证网络媒体的正常运行;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不利于网络媒体发展的行为,有效惩治网络违法活动;部门规章和行业规章主要是指通过相关部门或相关行业制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网络媒体行为,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有效依托新媒体技术,整合多元网络化的育人功能,解决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在时间、空间和满足学生诉求等方面的局限性问题,将网络新媒体优势资源与学校“太阳石精神”育人相结合,将网络内的理性思想教育与网络外的感性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创新空间。

(一)专题教育网站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将独特的“太阳石精神”内涵和大学生的时代气息与活力相结合,建设了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将其命名为“太阳石之光”。在网站主页设置了“走进太阳石”专栏,用以收集关于“太阳石精神”的释义与赞美文章,讲述优秀校友事迹,浏览者可通过该专栏进一步了解“太阳石精神”的由来和发展,进而实现对“太阳石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二)主题电子期刊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依托“太阳石之光”网站创办了“太阳石之光”电子期刊。期刊内容集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立足校园,关注校园;从大学生视角出发,每期特设主题,版面色彩明艳、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现已成为我校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信息传送渠道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将团学组织信息传送渠道建设与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紧密结合,构建了扁平化、多层级、快捷、精准的交流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主动探索微信、QQ等个体信息传播手段,利用微信群、QQ群、飞信群等群体互动平台促进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有效利用移动信息资源打造手机报业务,及时、准确地将工作信息和资讯传送到师生的手机终端。

(四)课外活动平台建设

网络新媒体建设篇10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近几年来,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移动、电信等网络支持下,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者或新闻制造者,这给政府监管网络和掌控舆论走向带来新挑战,迫切要求政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网络舆论控制水平。

1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

1.1舆情发展的多变性

新媒体背景下,人人都有发言权、参与权。公众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都有知情权和评价权。新闻舆情的参与者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就会导致网络舆论多种传播力量,竞相博弈,共同影响舆情发展,导致舆情发展一路多变,走向难以预料。如陕西“表叔”事件,先由一个不适宜的表情,到佩戴名贵手表,再到贪腐行为,最后导致司法机关介入,表叔落马。

1.2舆情信源的控制难

在新媒体时代,任何公众都可以在网络的支撑下成为新闻发言人,这些信息或者信息碎片经过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可以得到迅速传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舆情信息源头追溯难、控制难。如pm2.5数据的公布,一开始就是有少数网民在网络上发出的质疑和抱怨声音,但这个舆情源头究竟是哪个地方、哪个人,无法得知。

1.3权威声音作用难发挥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取信息或者信息,可以不经传播者的许可。接收者可以对信息进行直接转发、评论或质疑。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任何公众都可以发出声音,这就导致权威声音效果弱化,甚至被众多的群众声音所淹没。媒介具有平民性、无序性,网络具有隐秘性和无限性,某一小小的负面舆论可变成群体性舆论,并且能在瞬间内爆发,使舆论走上极端,权威声音显得力不从心,意见领袖也是无可奈何。

2当前政府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的表现

2.1引导网络舆论观念落后

当前有些地方政府在对待网络上的舆论热点,不是利用政府微博、政府网站、新闻会和传统媒体第一时间披露事实真相,引导社会公众舆论,而是采取非理性的方法,有的是阻挠媒体记者到现场采访;有的是对披露事实真相,边拖延边掩盖,让网民继续捕风捉影,以讹传讹,坐等网络信息进一步发酵,事态进一步扩大。

2.2利用新兴媒体理念滞后

政府依然以发文、开会、领导讲话等形式或者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信息。但这些官方舆论场是宣传部统一口径下的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化。在新媒体时代,网民通过论坛、微博客、新闻跟帖等方式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场以质疑、谴责为主,站在官方舆论场的对立面。政府不利用新媒体信息,就给社会公众以听谣、信谣、传谣的机会,导致民间舆论牵着官方舆论鼻子走。

2.3快速透明应对机制缺乏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应对处理重大社会事件、引导网络舆论中,表现为反映不够快速,信息不够透明,态度不够诚恳,没有把公众的关注点或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来。政府在回应舆情时,要么是遮遮掩掩,导致人们要继续刨根问底;要么是有结论而无证据,导致人们将信将疑;要么是虚假信息,欺骗社会公众,导致网民调侃官方信息:“官方说是假的,事实就是真的”。

3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举措

3.1政府要利用主流媒体营造主流舆论

各级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想方设法利用主流媒体在网上营造主流舆论强势,把党和政府的声音营造成在各种声音中的主流声音。充分利用新华网、人民网等全国性主流媒体,积极利用各级地方主流媒体的网站和政府网站。通过这些平台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在重大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时抢先发声,通过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全面客观的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安情绪,杜绝虚假消息,积极引导舆论走向。

3.2政府要利用新媒体掌握舆论主动权

当地方发生重大社会事件,政府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第一时间权威声音,减少不实言论的传播,及时疏通网络民意,做到"先入为主",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当发现有一些网民在新媒体上讨论本地问题时,政府就要在其没有形成热点之前,作出快速回应,予以合理引导,及时处理极端言论,有效化解舆情事件。政府必须重视网民的参政热情,主动介入网络舆论管理,可以在一些网站论坛中设置"领袖人物",引导网民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公共事务讨论,这样就可以避免盲从和跟风,形成虚假信息集群。

3.3政府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把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政府要设立专门的舆情监测机构,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情自动收集系统,定期对本地网络舆情进行监测评估,从海量信息中筛选过滤、收集分析发现主流民意,对重点网络舆情进行适时监测,缩短网络舆情收集时间,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不让非理性言论占主导地位,科学引导网络舆情,提高网络舆情的化解能力和引导能力。

3.4政府要应急联动全面提升舆情引导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政府要建立完善的舆情应急联动机制,自上而下各级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网站之间要保持信息畅通,及时传递和沟通舆情信息,舆情联动,上通下达,信息共享,要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让别的声音形成不了气候,自生自灭。舆情事件发生前后,政府要主动与大众传媒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反馈事件真实情况,充分利用这些容易控制的传统媒体,消除谣言,澄清事实,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同时政府要借助立法监管,既要保护网上言论自由,又要依法打击利用网络传播、煽动、犯罪、恐怖等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分子,全面提升舆情引导能力。

4结论

总而言之,网络舆论力量非常强大,近年来所发生的许多危机公关事件,都是由网络触发、传播、放大。网络信息的和传播能对社会稳定和个人隐私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这就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利用主流媒体营造主流舆论,利用新媒体掌握舆论主动权,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大力发挥政府在网络舆论造势上的调节功能,为构建安定、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杨彩云.政府网站的舆情引导功能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