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十篇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十篇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50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盈利模式;“政策性盈利模式”

1建设和运营中的困境

地铁作为一种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准时、运量大和环保的交通工具,已成为解决各大城市目前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地铁造价之高,运营亏损给地方政府财政上带来的压力之大,也令许多城市感到十分困难。地铁属于投资和运营成本都非常高的项目。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地铁每千米造价为1900万美元-2500万美元;华盛顿为6300万美元;中国香港地铁跨越海峡,每千米造价7500万美元;日本地铁的造价高达每千米1亿美元。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三条地铁线来看,综合平均造价每千米均在6亿元-8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建设投资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来说是难以负担的。而且,地铁运营成本非常高。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要靠政府财政进行补贴,这对地方政府来说又是一项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如何筹措建设资金和维持运营收支平衡成了制约中国地铁发展的主要问题。

2盈利模式是根本问题

地铁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对于地铁公司来说,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即地铁在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及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传统上人们将地铁看成是准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由政府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但是,地铁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都非常巨大,地方政府无力负担,单靠政府会制约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目前,“多元投资,商业运作”的模式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多元投资就是要突破目前融资体制的限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于社会资金来说,以债务方式向企业投资的债权人要求企业定期偿还其本金和利息,以权益方式投入企业的股东则要求股权收益。而地铁公司如果不能盈利,就没有资金来偿债和为股东带来回报。此外,地铁公司要想实现商业化运作,也必须要解决盈利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筹、自建、自营、自还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所以,地铁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和维持运营平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地铁公司如何盈利的问题。盈利问题解决了,采用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就可行,资金来源问题就可以解决;盈利问题解决了,运营上就可以自给自足,不用政府补贴;盈利问题解决了,公司运作上就可以有许多有效的方式可供采用。

3盈利模式探讨

探索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对国内各城市地铁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重大。然而,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问题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香港地铁公司是一个特例。据香港地铁公司公布的资料,他们仅凭票务收入就可以实现盈利。但是,我们在看到地铁公司有盈利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应保持审慎的乐观。因为,香港地铁公司所处的情况很特殊。虽然高效的运营管理是其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香港独特的社会情况也是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具备的。香港地区面积狭小,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居民收入水平高,客流均衡稳定,这对于地铁公司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香港地铁才能维持日平均228.4万人次的客运量,才能维持亚洲最高的票价。所以,香港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对盈利模式的探讨还要根据地铁所处城市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规划,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在寻找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之前,首先要明确地铁公司必须要盈利,其次地铁公司是可能盈利的。之所以说地铁公司必须要盈利,是因为:如果地铁公司盈利与否并不太重要,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为这种社会公益性事业寻找盈利模式,或者没有必要这么急迫地寻找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就像其他有些社会公益性项目,通过政府补贴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是可取的。地铁公司是可能盈利的,因为地铁公司有票务上的收入和大量的乘客,而乘客就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只要能创造性的利用这些资源,公司就可能实现盈利。此外,地铁公司还拥有很多其他资源,资源开发收益也是地铁公司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从香港地铁公司公布的年报看,地铁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车费收入、非车费收入(包括车站内其他业务收入、租务及管业收入)和物业发展收入。车费收入取决于票价和客流量;非车费收入取决于地铁公司对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而物业发展收入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地铁公司对物业的开发能力。所以,概括起来讲,要想让地铁公司盈利,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相关的可控变量,即从地铁公司方面和从政府方面。地铁公司所要做的就是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源,以及努力利用和开发相关资源以获得收益。而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为地铁公司有效的做好上述工作提供支持。主要是政策上的支持,也可能有财政上的支持。地铁公司的盈利将是地铁公司自身努力和政府大力支持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政策性盈利模式

从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可以看出,单靠地铁公司本身的运营很难扭转经营亏损的现状。所以,问题的焦点就落在了政府的支持上,地铁公司盈利的关键是政府想不想让地铁公司盈利以及通过什么手段来盈利。首先,要纠正地铁是公益性事业,经营必定亏损,必须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由政府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的观念。因为:首先,虽然地铁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但是政府无力全额承担地铁的建设投资和经营亏损;其次,地铁公司只有实现盈利,才能更好地履行为市民和城市发展提供服务的承诺。1996年,香港政府通过了“集体运输铁路条例”,条例规定,地铁公司必须按商业原则经营,不得出现经营亏损,政府虽然为公司的惟一股东,但如果因政府干预经营而导致经营损失,港府必须予以赔偿。可见,香港政府特别关注地铁公司的盈利,因为地铁公司不能盈利,其自身就无法健康地生存和发展,而对于政府则是一个大包袱。香港地铁公司是世界上少数能盈利的地铁公司之一,而且香港地铁公司目前运营状况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同步进展,这是香港地铁公司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致力于让公司实现盈利的结果。

那么政府如何通过自己的支持让地铁公司盈利呢?政府对地铁公司的支持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政策手段引导客源。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手段和价格杠杆来调节城市交通结构,利用收费、税收、许可证等手段鼓励或限制某些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鼓励人们更多地选择地铁这种交通方式。例如,对于私人轿车可以采取“鼓励拥有,限制使用”的办法,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应限制私人轿车的使用,如德国慕尼黑市限制个人开车进城,美国旧金山规定汽车载员3人以上时方可走快行道;或实行汽车通行证制度,如意大利罗马市规定只有持通行证的车辆才准驶入城区,而这些通行证不仅价格高,而且数量有限;或是增加汽油消费税,加大汽车使用成本;或增加城区内轿车停车费用等。对公交车交通系统进行重新规划,用公交车来弥补地铁不能覆盖的区域,避免交通线路重叠,以减少公交车争夺地铁客源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轨道交通资费,以鼓励居民大量使用地铁这种交通方式。向市民宣传地铁的好处,鼓励市民乘坐地铁,以减少地面交通和环境压力。

(2)调整定价政策。票价是决定地铁公司收入的重要因素,香港地铁公司票务收入在运营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80%。而北京、上海等城市地铁票价相对较低,这是这些公司经营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地铁票价的制定上,目前一般是政府定价,地铁公司没有根据运营成本和乘客情况来决定票价的权力。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提高,政府可将定价权适度交给地铁公司。在地铁票价的制定上可采用地铁公司提议、听政会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方式,以使票价能基本反映成本状况。

(3)政策上给予特殊优惠。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地铁公司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在公司资产折旧、税收等方面给地铁公司以特殊优惠,从而降低地铁公司的运营成本。现在,在不提设备折旧的情况下,上海和广州地铁公司在运营上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甚至有少量盈利。地铁公司资本存量大,固定资产价值高,每年的折旧数额巨大,所以,在折旧上的政策优惠可以缓解目前地铁公司亏损严重的情况。但是,这样却会造成严重的潜在亏损。在税收上,政府可以降低地铁公司的税率,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以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将税收纳入用于地铁建设的专项基金,使税收重新流回地铁公司。

(4)政策上给资源,供地铁公司开发。地铁的建设势必会使地铁沿线的地价升值。地方政府可以将地铁沿线的部分地上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交给地铁公司开发,用地上来养地下。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城市的通用做法。例如,香港地铁公司就是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对于这些土地资源,地铁公司可以成立专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自行开发,也可以与其他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开发,共同受益。

(5)财政补贴。即政府对地铁公司的经营亏损进行补贴。由于地铁公司经营的初期很难实现盈利,而且,地铁公司的亏损部分又是政策造成的,即政策性亏损,所以由政府对地铁公司的亏损进行补贴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香港政府明文规定,地铁要“以审慎的商业原则运作”,港府保证每年在成本扣除和15%的利润之外给予补贴,发生的差值由政府补贴。通过政府补贴让地铁公司盈利,可以使地铁公司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地铁。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由地铁公司制订一份长期的审慎的财务计划,并且每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一份下年度的财务预算,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作为日后政府对地铁公司进行补贴的依据。政府根据财务计划和地铁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这样既可以调动地铁公司搞好经营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地铁公司的健康运营。

总之,在地铁公司目前不可能通过自身运营实现盈利的情况下,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是地铁公司盈利的重要途径。地铁公司目前的盈利模式必定是“政策性盈利模式”,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在政策甚至财政上给予地铁公司以支持,从而帮助地铁公司实现盈利。政策性盈利模式并不是要加大政府对地铁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干预,而是政府在政策上给地铁公司大量的、能让地铁公司在一定期限内取得可能盈利的优惠,然后由地铁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逐渐向商业化运作过渡。其目的是,加强地铁公司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加强投资者对地铁公司的信心,吸引多方投资,使地铁公司在投融资、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上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2]程明霞.地铁建设蜂拥而上2000亿投资何处着落.经济观察报2003.3

[3]香港地铁公司业绩公告.2003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综合收益;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新会计准则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大类,这两类资产在会计处理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在持有期间,前者的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下的收益;而后者计入所有者权益,体现了收入费用观的收益。收入费用观在确定收益时不以现实的资产、负债为标准,而是运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使收益数据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张清玉,2010)。

2009年12月24日,我国财政部在其的《财政部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09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2009])中提出,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第3号的规定编制2009年利润表,同时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进行了调整,并对在附注中需详细披露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规定了统一的格式。综合收益是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实质上,它绕过利润表将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对外报告,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因此,在2009年利润表改制的背景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损益同样会被反映到利润表中,这样就减弱了企业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本文研究了每股其他综合收益的大小与公司获得的超额回报的关系、每股其他综合收益的大小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大小的关系及公司持有两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将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的关系。

二、文献回顾

美国会计学家考斯特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Caap(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已有盈余管理研究主要关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薄仙慧、吴联生,2009)。

我国目前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减值准备政策选择、资产计价基础的会计政策选择(高慧,2010)。通过资产计价基础的会计政策选择主要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推出公允价值计量后出现的。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前三种手段,比如,赵春光(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减值前亏损的公司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有较弱的证据说明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也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对于第四种手段的研究,虽然叶建芳、周兰、李丹蒙(2009)发现持有两类金融资产较多的公司倾向于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获得更多的选择空间,为盈余管理和收益平滑提供“蓄水池”,但是随着利润表的改制,这种结果未必还适用。因此,本文的特色是首次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与超额回报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否解释了首次披露的其他综合收益的水平,而且研究了利润表改制后对盈余管理主体对两类资产划分的影响。

三、研究假设

国外已有学者利用国外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综合收益与股票价格和股票回报率的关系比净利润与它们两者的关系更加强烈。利润表改制后,综合收益绕过利润表将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有用的业绩信息。因此,报表使用者利用综合收益进行相关决策,使得股票价格因之发生一些变化。又如果企业之前选择的某些会计政策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那么在首次披露综合收益时,综合收益和净利润的偏差就可能会比较大,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在利润表改制过后,不能再通过资产负债表“隐藏”起来了,如果企业之前将一项资产认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因为盈余管理的动机,那么,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就被反映在其他综合收益中。因此,2009年结合其他综合收益的水平体现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基于此提出,假设一:综合收益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相关的决策;假设二:2009年其他综合收益与以前年度的盈余管理水平相关。

基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两类资产在持有期间会计政策的不同,企业管理层更容易通过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因为相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企业管理层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损益对其利润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一方面可以防止持有期间公允价值波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在需要时,动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个利润蓄水池影响企业利润(叶建芳、周兰、李丹蒙,2009)。但是,《财政部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09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要求企业要在综合收益中反映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因公允价值的变动。这时,企业无论是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还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当期公允价值的变动都会反应在当期的利润表,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企业管理层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损益对其利润表影响的控制能力就相对减弱了。此时,企业将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就变小了。基于此提出,假设三:同等条件下,2007~2008年公司持有两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将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正相关,而2009年这种相关性减弱。

四、研究设计

1、盈余管理水平测度。为了检验以上两个假设,需要估计公司盈余管理水平。Dechowetal(1995)和夏立军(2003)分别对美国和中国市场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行业分类的横截面修正Jones(1991)模型能较好地估计公司盈余管理。而且薄仙慧、吴联生(2009)借鉴了这个模型来估计盈余管理,得出了比较理想的实验结果。因此,本文也用这个方法来估计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模型一:taCj,t/aj,t-1=?琢0[1/aj,t-1]+?琢1[(ReVj,t-aRj,t)/aj,t-1]+?琢2[ppej,t/aj,t-1]

其中,taCj,t=(Caj,t-Cashj,t)-(CLj,t-StDj,t)-Depj,t,它是企业j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Caj,t为企业j第t年流动资产的增加额;CLj,t为企业j第t年的流动负债的增加额;Cashj,t为企业j第t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额;StDj,t为企业j第t年的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增加额;Depj,t为企业j第t年的折旧和摊销成本;aj,t-1为企业j第t-1年末的总资产;ReVj,t为企业j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额;aRj,t为企业j第t年的应收账款增加额;ppej,t为企业j第t年的固定资产。

模型三:DaCj,t=taCj,t/aj,t-1-nDaCj,t

2、验证研究假设的模型。本文采用模型四来检验假设一,采用模型五检验假设二,采用模型六检验假设三。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朱晓婷,杨世忠,2006),本文与朱晓婷,杨世忠(2006)的研究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信息含量分析一样,采用累计超额回报CaR作为市场反应的变量,研究公司账面价值、净利润和综合收益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考虑到存在信息提前泄露和相对有效的市场,窗口期选择[-20,2]和两个较短的窗口期[-5,5]、[-2,2]。

模型四:CaR=?啄1+BVe_S+ni_S+oCi_S+?着

其中,CaR为公司累计超额回报,BVe_S为公司账面价值除以流通股股数;ni_S为公司净利润除以流通股股数;oCi_S为公司综合收益除以流通股股数。

模型五:DaC=X0+X1×oCi_S+X2×Roa+X3×mB+X4×L.ta+X5×LeV+X6×SiZe+X7×opin+X8×Cont+?着

其中,DaC是公司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oCi_S是2009年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数值除以流通股股数;Roa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它等于当年税后利润除以年末资产总额;mB是公司的投资机会,它等于年末公司市场价值除以账面价值;L.ta为公司滞后一期的应计利润。LeV为公司财务杠杆,它等于年末负债总额除以年末资产总额;SiZe为公司规模,它等于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opin为审计意见类型的虚拟变量,如果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opin=1,否则opin=0;Cont为公司是否为国有控股公司的虚拟变量,如果公司属于国有控股公司,则Cont=0,否则Cont=1。控制变量的选取是参照薄仙慧、吴联生(2009)关于国有控股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研究的模型中的控制变量,而且他们还在研究中得出控股股东性质会影响盈余管理水平,因此在模型五中也将它作为控制变量。

其中,paFS为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两类金融资产的比例;FaSSetS为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Roe为净资产报酬率;GRowtH收入增长率;LeV为资产负债率;SiZe为公司的规模;inD为行业类型。按照假设一的预期,2010年以前?茁1显著为正,2010年后?茁1为正的显著性减弱。

五、样本与数据

本文的样本期间涵盖了2007~2009年三年,样本为发行a股的在深沪两市上市的全部公司,不包含金融类上市公司、St/pt类上市公司、部分数据缺失、数据无法获取的上市公司。数据都是通过CSmaR数据库中提取的。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

1、描述统计分析(表1)。2009年只有364家a股公司在利润表中披露了综合收益项目,因此在模型四中研究的样本量是364家公司。研究样本的每股其他综合收益平均值为0.06571073,可见这些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都要比净利润高。(表2)

模型五经过各种变量的匹配,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后,样本量由364减为311。从表5可知,操控性应计利润(DaC)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平均值和中位数都是正数,最小值都是负数,说明公司既存在向上盈余管理,也存在向下盈余管理,但向上盈余管理的程度大于向下盈余管理程度。(表3)

三年样本量总计是1,735,从表3可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两类金融资产的比重(paFS)的平均值为0.58046,说明大多数有两类金融资产的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两类金融资产的比重超过0.5。

2、检验结果分析。由表4可知,三个窗口期,oCi_S的回归系数都为负数,但是只有窗口期为[-5,5]时,公司获得的累计超额回报与每股其他综合收益(oCi_S)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每股其他综合收益越大时,公司获得的累计超额回报就越小,说明综合收益的大小影响股东的相关决策。并且公司获得的累计超额回报与每股净利润显著正相关,与每股净资产负相关。(表4)

从表5中可以看出,2009年每股其他综合收益与2007年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与2008年和2009年的盈余管理水平不显著相关,与2007~2009年三年盈余管理水平总和显著负相关,说明2007~2009年盈余管理水平能够部分解释2009年其他综合收益的水平。(表5)

由表6可知,同等条件下,2007~2008年公司持有两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将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显著正相关,而2009年这种相关性减弱。由此,假设三得证。(表6)

七、结论

本文首先研究了公司披露的年报中的其他综合收益与公司获得的累计超额回报的关系,然后研究了公司2009年利润表中披露的综合收益水平与2007~2009年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最后比较了两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将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公司2007~2009的盈余管理水平部分解释了2009年其他综合收益的水平,并且其他综合收益的水平影响股东进行相关的决策,进而影响公司的股价。基于这种影响,管理者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动机就小了。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白云霞等.业绩低于阈值公司的盈余管理――来自控制权转移公司后续资产处置的证据.管理世界,2005.

[2]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经济研究,2009.2.

[3]高慧.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企业盈余管理浅析.新疆财经,2010.1.

[4]高巍.我国现阶段是否有编制综合收益表的必要.财务管理,2007.3.

[5]卿固.金融资产的划分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影响.Commercialaccounting,2010.2.

[6]叶建芳,周兰,李丹蒙.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9.3.

[7]张清玉.收益计量理念变革讨论――由利润表调整引发的思考.Commercialaccounting,2010.16.

[8]Dechow,p.m.andD.J.Skinner,2000,"earningsmanagement:ReconcilingtheViewsofaccountingacademics,practitioners,andRegulators",accountingHorizons14.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3

一、关于组织形式选择的纳税筹划

(一)在设立组织类型时,可选择公司制企业或非公司制企业

当选择公司制企业类型时,存在双重征税,企业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投资者从公司税后利润中分配股息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其所得不仅要负担个人所得税也要负担企业所得税;但若选择非公司制企业时,选择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来讲,独资、合伙企业的所得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2],合伙企业则可以将企业的所得额按合伙协议在合伙人之间划分,以每个合伙人为个人所得税计税,根据所得额不同使用超额累进,根据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等级为35%,因此其采用税额相对较低,税负很可能低于选择公司制企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不考虑发展规模的话,为了减少纳税可以选择将公司的类型确立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但对于合伙企业来说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限制,会影响其发展和以后规模的扩展;另外,合伙企业又分为有限合伙和无限合伙,无限合伙法律责任风险升高,所以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有限合伙制,这样既可以规避风险,又降低了所得税税负。如若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公司以后的发展和规模扩展,而且一般税收优惠政策都是相对于公司制企业而言,所以企业应全面分析进行选择最适合于自身发展利益的组织形式。

(二)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选择

当企业选择公司制以后,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一般往往会设立分支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时也有纳税筹划的两种选择:子公司和分公司[3]。这时候不管选择哪个,对应的税种都是企业所得税。

根据我国税收政策,子公司为独立的法人,应与母公司分开单独纳税,而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所以对于分公司的所得要与总公司汇总合并后纳税。因此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子公司盈亏的情况

在分支机构设立初期,一般选择分公司。一般而言,刚开始设立分支机构时,往往固定投入大而收入少,从而可能导致亏损,这时分支机构应选择确立为分公司,将其所得与总公司所得合并汇总,以抵减总公司的盈利,从而减少应纳所得税额。但若选择将分支机构确立为子公司,则需要单独纳税[4],这种情况下即使子公司自身在亏损年度不缴纳所得税,但其无法去抵减母公司的利润,从而无法实现对总公司纳税额的抵减。

因此,在分支机构设立初期是亏损的情况下,分支机构建议选择分公司,待赢利后转为子公司。

2、分支机构和总公司所在地区存在税率差异的情况

若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异地,则要考虑要设立的分支机构的所在地与总公司所在地有没有税率上的差异,如果无差异且二者都盈利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任一种形式都不存在纳税差别。

但如果两地有税率差异,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分支机构所在地区的税率较低时,则应该选择子公司,使其采用当地较低税率单独纳税,从而降低总公司和分支机构的总纳税额。如果总公司所在地区税率较低,则应将二者所得合并起来采用总公司所在地的税率计算税负比较划算,这时就应该选择分公司。

二、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政策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以及税法规定,折旧政策有两大类:平均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当企业固定资产的成本、年限、净残值都相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折旧政策会形成各年折旧费用不等的结果,但其应计折旧总额是一样的。当采用平均折旧法时,每年的折旧额相等,而采用加速折旧法时,前期折旧费用多、后期逐渐减少。

在允许税前扣除的情况下,折旧费的分布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因而所得额也就不同。筹划的基本思路:尽量通过合理选择,降低前期所得额,推迟企业所得税纳税时间。从税收筹划角度来看,企业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应考虑的因素有:

(一)企业盈亏情况

若企业本身是盈利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加速折旧政策,因为这样可以让企业在前期少交税,前期折旧多、前期税款少交,在后期逐渐补回来,这样可以起到推迟纳税时间的效果。而对于不同折旧方法,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第一年折旧金额最大,因此对于盈利企业而言,获得税收收益最大的方法是双倍余额递减法。

若企业处于持续亏损的情况,采用加速折旧法只会使前期的亏损越多,企业后期可抵减的折旧费用越少,这时可将前期多抵减的折旧费用视作某种程度的“浪费”,因为只要企业税前利润为负就不交税,对于税前利润为-10万和-100万而言,其最终所得税额均为0。因此这时候应采用直线法,平均每年折旧费用,以使后期的折旧费用不被减少,倘若以后年度有逐渐盈利,也可以通过尽可能多的扣除折旧费导致其少交税。

因此,当企业在前期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应选择直线折旧政策。

(二)企业是否处于税收优惠政策期间

如果企业处于优惠期,比如在企业所得额免税期时,不管其盈利多少所得税都能够全免,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尽量把成本费用放在没有优惠期的时候,即优惠期间尽量少扣除,则在优惠期内选择折旧费用少的政策。或者选择较长的折旧年限,这样我们就把本来在优惠期间扣除的折旧费用推迟到我们的非优惠期范围内,这样可以减少税金,推迟纳税从而获得纳税的货币资金时间价值。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盈余管理绩效评估公司管理

目前,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虽然会计研究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两类学说较为大众所接受:

一类是,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另一类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指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的会计原则范围内,通过对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估计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以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税收缴纳、报酬激励等方面寻求有利于己或有利于服务企业的财务结果。盈余管理活动并不会对企业的实际盈余带来过分影响。

1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和条件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大股东并不实际投身于企业的具体管理事物中,公司各项事务的管理由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组成的企业管理层负责。而由此建立起来的“委托—”关系将会产生“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公司股东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公司管理层追求自身薪酬和发展机会的最大化。企业股东和管理层追求目标的差异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

现行会计所采用的原则与方法是产生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首先,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为盈余管理的开展提供了机会。在权责发生制下,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的确认并不是以实际收入或付出现金为准,而是以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期间加以记录。所以,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人员采用预提、待摊、递延等方法,将各期间收入与费用、收益与损失配比,以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内的业务。其次,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滞后性也为盈余管理的实施提供漏洞。会计本身即为一项“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再加上,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这都使得条文性的会计准则未能及时对经济业务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得许多会计项目的确认、披露和计量存在准则滞后的现象。

现代会计学家在大量的研究分析后指出,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是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契约摩擦是指契约的不完备性使得已制定的契约会与现实需要之间产生的矛盾;沟通摩擦是指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使得两者间沟通受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实现自身对利益的追求,会将对自己不利的部分信息隐藏甚至修改,通过操纵利润,尤其是净利润,以便实现自身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当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来自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生存压力也会迫使一些高级管理人员通过粉饰报表或者操纵目标数字来实现盈余部分的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司高层可以轻松实现计划内的“盈余管理”。

公司管理层掌握着企业经营的各项指标和重要数据,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管理层与股东间的沟通障碍,使得管理层有相当大的权力和自由度来选择与股东沟通的信息,管理层的私人信息或者某些企业信息会由于管理层的认为选择而很难为股东所知,进而不利于股东对公司的了解和控制,影响公司战略的制定。因此,信息不对称也是盈余管理产生的重要条件。

因此,由于外部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等因素的制约,内部管理层与股东间的目标不一致、契约摩擦、沟通摩擦和信息不对称,使得盈余管理在现实中很难消除。不过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学者必须辩证地看待盈余管理,正确地认识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虽然盈余管理从某种意义上体现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但其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对于企业和投资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也是意义重大的。

首先,大量的企业内部信息由公司管理层掌控,当企业管理层以报告的形式将这一类复杂又专业的信息传达给股东和其他投资者的时候,其成本往往较高。但是,通过盈余管理中“利润均衡化”的方法,即可将原本无法传递的一类内部信息传递给投资人,由此可以带动投资者减轻资本市场激烈波动给决策行为带来的影响。除此以外,有效的盈余管理模式对于公司相关利益者的心理波动有积极的作用。一些投资人或供应商由于对公司经营结果的波动反映激烈,有效且必要的盈余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心理波动而产生的对公司自身利益的潜在巨大影响。

再次,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使得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根据有效契约理论,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有效地处理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从而降低契约成本,增加企业价值。

盈余管理是社会发展中在资本市场里的会普遍存在的一般现象,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制体系和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产生的消极作用在现代企业中也有广泛显现。

首当其冲,盈余管理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当盈余管理走得太远,企业管理层极力粉饰和掩盖真实的财务信息、甚至产生不当盈余管理问题时,投资者对于收益质量的感觉将大打折扣,使得企业市场价值下降。同时,有关研究表明,投资者对盈余管理后期转回的失望将可能产生股票业绩下滑的消极作用。

另外,降低企业盈余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管理层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使得盈余信息变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从而会使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用性大大降低。

同时,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决策及资源利用。企业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将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这将误导其做出错误和无效的决策及战略,进而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影响企业资源配置,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不当盈余管理行为控制

目前,相关学者指出,盈余管理模式可分为管理层自利型、制度诱发型和组织目标型。管理层自利型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做出不利于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结果,这类盈余管理行为动机狭隘,具有一定欺骗性,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制度诱发型盈余管理行为,是由于制度本身缺陷而导致的管理层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结果;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行为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除了依靠会计信息选择而改变财务报告结果外,也会选择利用决策变化、交易十点选择等方法来达成目标。

因此,在控制管理层不当盈余管理行为时,要适度使用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行为,实现企业价值。而针对制度诱发型盈余管理行为,则需要企业外部组织机构:

①制定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

②增强对会计信息及盈余管理的外部监控,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

③加强市场管理力度,对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严厉处罚。

管理层自利型盈余管理行为是目前最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最容易为企业自身所控制和监管的行为,所以,加快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改进公司管理层绩效评估方式,是治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环节。

4基于企业盈余管理治理对策的管理层绩效评估制度探究

4.1当前企业管理层绩效评估方式弊端

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核心在于,加强对管理层的绩效评估。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公司管理层的绩效评价及行为监管存在着诸多问题:

①评价指标单一。用单一的投资回报率、利润等财务指标对管理层进行考核,引起企业管理层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和短期收益的最大化,故而蓄意粉饰财务报表,忽视企业长期利益。

②片面地使用纵向财务指标对比,缺乏横向考评。目前的考评,多以企业本期财务水平较之期初水平的差额来衡量管理层业绩,易使管理层运用盈余管理手段粉饰本期业绩,压低评价基数。

③对评价结果重视不足。多数企业的评价结果没有与奖惩和职位升迁挂钩,即使挂钩,由于奖励和惩戒的力度失效,不能够使评估结果充分发挥其原本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因此,与评价结果直接挂钩且奖惩力度直接有效的内部管理结构和体制急待完善。

④评价缺乏长远性。相比于日本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营历年而言,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在高管任期内呈现出典型的“短、平、快”情况。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安全感和对服务企业薄弱的情感寄托,往往不过分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高管在盈余管理的执行过程中一般为表现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偏向大过对企业整体利益的倾向。尤其在企业高管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由于评价指标的脆弱和惩罚体系的不完善,往往会导致企业高管通过牺牲企业利益而换取个人利益的局面。

4.2改善企业绩效评价的措施

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构架模型中应该综合考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同时也应该关注除利润等财务指标外的多因素考核。

盈余管理中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管不力等问题的解决,要求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估体系需要有新的视野和角度,改善的举措有:

①为避免单一考量利润等财务指标而导致的盈余管理行为,企业应引入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指标,综合考虑企业管理层创造的实际价值、所应用资产量的大小及使用该资本的成本。

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是指一定时期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金成本后的余额,用于衡量企业财富的增加量。其公式为:

eVat=et-r*Ct-1

eVat为公司在第t时间阶段内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大小,et为公司在t时间阶段内使用该资产获得的实际收益,r为单位该资产使用成本,Ct-1为t时间阶段初使用的资产净值。

建立在eVa模型基础上的管理者绩效评价体系考虑了权益成本,能减少传统会计指标对经济效率的扭曲,避免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能够真正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避免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②建立有效的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管理业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需进行岗位评价,其目的是界定工作本身的要求。岗位评价一般包括四要素原则:即工作责任,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每个要素中划分为若干项目。例如,对管理业务进行评价,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进行具体说明,以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等。

选择评价指标与测量方法。采用经济增加值、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值等作为核心指标,管理监督会议召开次数、部门工作计划按时完成率、核心员工保有率、员工流失率、员工流动率、员工满意度等等其他指标。

③改革以固定工资为主体的管理层报酬制度。薪酬有五种主要依据,相应地形成当前的五种主流薪酬模式: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基于技能的薪酬模式、基于市场的薪酬模式、基于年功的薪酬模式。

管理层报酬制度属于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顾名思义,是以岗位的价值作为支付工资的基础和依据,在岗位价值基础上构建的支付薪酬的方法和依据,即在确定员工的基本工资时,首先对岗位本身的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然后再根据评价结果赋予承担这一岗位工作的人与该岗位价值相当的基本工资。通俗地讲就是在什么岗,拿什么钱。对岗不对人,对于员工而言,岗位更为客观、稳定。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人员应当扮演三个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营造者、信息传递者和决策制定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管理层大多会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共性,即对组织的承诺、行为取向和对权利的需求。这种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层报酬制度的特殊性。

与其他职位类似,管理人员的报酬制度主要也同样由固定工资、奖金和福利三部分构成。增加决定定报酬的因素能增加盈余管理行为开展的困难和复杂程度。通常,管理者的报酬由工资、奖金、业绩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组成。其中,工资为无风险报酬,奖金、业绩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为风险报酬,风险报酬对管理层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如果管理层的报酬中增加了此三项风险报酬,那么管理层开展盈余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将会增加。

参考文献:

[1]李强.《经济增加值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利弊思考》,《中国市场》2010年第52期.

[2]朱丽莉,王秀丽.《盈余管理与管理层薪酬间关系的研究述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金融资产盈余管理会计政策

一、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资产分类及处理的规定

国家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公布了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企业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这四类。新准则中提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其他两类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新准则借鉴了2003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将公允价值引入到对金融资产的计量中。但另一方面,该新会计准则采用管理层风险管理、持有意图作为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的标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使得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取舍以及进行盈余管理有着较大的可操作性。

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规定进行对比如下:

表1-1不同类型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比较

公司持有的权益类金融资产只可能归类于其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下文将只针对这两类资产对公司利润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权益类金融资产分类对公司利润影响研究

权益类金融资产分类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总结如下:

取得时,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相关费用计入资产成本,不影响当期损益。

在持有期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均体现在当期损益中,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减值以外的其他公允减值变动均不影响当期利润,而是通过资本公积反映。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产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反映在当期利润中。

处置时,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投资收益反映的是处置时的价格与上一个资

产负债表日时的公允价值之差。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反映的是处置时的价格与购入时价格的差异,若持有期间发生了减值,还应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考虑在内。

“利润堰塞湖”就是利用非经常性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之一。“利润堰塞湖”释放的利润“洪峰”将导致企业的利润突变,使投资者对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判断出现偏差。

权益类金融资产的分类依据是管理层意图,因此管理层有理由选择使自身利益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划分方法对权益类金融资产进行分类。若将权益类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从初始确认起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会被存储起来,形成“利润堰塞湖”,等到需要时将该部分存储在资本公积中的利润释放出来,引起公司的利润突变,既达到美化利润或其他的目的,也避免了由于证券市场的变化产生的公司利润的不稳定性。同时,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当期损益,因此在股票价格上涨时也可以起到延缓税收的作用。管理层若选择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则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可能会对公司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影响公司利润稳定性。鉴于此原因,无论管理层的持有意图如何,大多数公司倾向于将权益类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新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资产分类及处理的规定的给公司提供了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新会计准则将管理层意图作为公司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的依据,并对不同类别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做出了不同的规定,这为公司管理层通过对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2、金融资产的不同划分会对公司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公司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制造“利润堰塞湖”,在需要时实现利润突变。公司管理层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有损报表的真实性,使报表利润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使其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

(二)建议

1、准则制定者应对新会计准则进行进一步完善,减少或消除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使公司利润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能力和价值。2、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只有公司真实全面地披露公司的会计政策和公允价值等信息,才能让报表使用者清晰地认识到公司利润的组成以及公司对于金融资产的处理对利润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3、报表使用者应明确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关注公司年报中所披露的有关会计政策和公允价值等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公司的利润进行进一步分析,明确公司利润的增长是由盈利能力的增长还是由公允价值上升形成的未实现收益引起。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更好地分析公司利润,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规划研究视角变迁

中图分类号:F239.41文献标识码:F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42901

一、财务规划的战略视角研究

财务管理和战略概念的提出是财务战略研究直接的成果。为适应企业竞争总战略,财务战略的目的在于对资金进行筹集和管理。即财务战略为谋求资金的有效流动以及增强企业的财务竞争力,使企业战略得以实现,在对企业资金流动受内外环境影响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长期性、全局性的来对企业资金的流动进行谋划,同时确保其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就财务控制而言,某些学者将预算控制和战略加以结合,从而提出战略导向预算管理。财务规划而言,某些研究对财务规划创新提出新思路,其中就包含财务规划的柔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然而这些研究仅仅提出了问题,却并未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此外,这些研究受财务规划框架的影响太深,它的创新仅在于发展财务计划。

二、财务规划的增长视角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可持续增长时常常把财务政策研究包含在内,并且研究所用模型大多是对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引申。徐春立通过希金斯可持续的增长模型得出财务政策的制定是按照企业资产的收益留存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来决定的。他在对财务政策的杠杆作用加以分析的前提下,把财务政策划分成三类,也就是保守型、适中型、激进型三种。

对于财务政策和可持续增长率的研究尽管已经对可持续增长予以了重视,然而此类研究依旧围绕传统的财务规划目标来展开的,并且此类可持续增长率同样是在非常严格的假设下展开分析的,很难变成具备拥有实际作用的研究方法。

三、财务规划的价值观视角研究

我国某些学者对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陈晓等人站在资本结构的立场出发,通过对公司价值展开研究得知,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机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因为债务融资成本非常低,公司价值和债务融资比例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由价值立场出发,杜菲和汤谷良提出的盈利、增长、风险控制构成的三维模式具备现代财务规划含义,同时也是对财务规划特征价值导向的一种体现。然而这些研究仍旧未形成有效财务规划定量的模型,从而使企业不容易对战略性的财务组合决策予以确定。

假如对计量模型和价值导向的一致性予以考虑,便可采取价值管理模型。尽管此模型不仅对企业价值目标要求最大化有所体现,同时还可展开包含增长期、财务杠杆和增长的定量分析,然而目前极少有人对此模型加以运用。

四、财务规划的均衡视角研究

传统财务规划通过对直线预测模型的利用来预测和分析企业的利润。此种财务规划是单向进行的,但财务战略矩阵却把单向的财务规划转变为了均衡式多维的财务规划。

财务规划最终的目标在于追求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企业价值提升最主要是由价值驱动因素来决定的,其中企业成长的途径和动力无疑便是增长,如果没有增长,那么企业也就无法长期存在。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站在战略角度出发,于是便产生了增长战略问题,通过对增长战略予以有效和恰当的实施,才能使企业得到健康的成长。实际上,扩大企业规模同样也是使企业增长的动力,企业的发展便是对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不断追求。

当然,增长同样会给企业造成风险,作为一把双刃剑,增长能使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增加,但同时也会使企业的有限资源被消耗。为使企业价值实现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对有效盈利计划予以建立,并用其对企业决策控制管理提供帮助。假如增长规划无效,便会导致企业由于过度增长而变得举步维艰。所以,通过对价值受增长的影响以及财务政策予以研究,能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使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如此一来,便可成为财务研究最为关键性的内容。除此之外,全球战略价值管理让动态财务规划必须对企业盈利的增长潜力、持久性予以重视,并且它还要求通过价值计量来对企业战略长期的价值增长性进行分析,同时将之作为支持战略决策的方式。杜菲和汤谷良从风险平衡、盈利、增长的角度出发提出三维管理的战略思路,强调进行财务规划的基础便是规模持续增长,所以财务规划和公司战略的任务便包含控制风险、追求盈利、战略思路。管理增长站在战略角度出发对企业增长速度进行规划,不仅保证了战略增长的速度,同时也能对速度陷阱加以防范,从而使公司耐力和速度得到平衡;追求盈利立足于股东,目的在于保证规模增长、公司运营能对股东盈利进行持续支撑。此论点使传统财务规划目标被改变,它的内涵也就是财务规划的目标,即持续支撑股东盈利;财务规划中心内容便是风险、收益和增长的均衡。这便使得当代价值管理理念和财务规划概念可以彼此一致。

五、财务规划的动态视角研究

财务规划动态含义就包括财务规划的环境柔性和适应性,也就是财务规划战略性、决策调整适应性、财务规划时间特征。

由财务规划的研究史可知,因为控制理论的方法和理论与动态规划的研究维度有多个,如此便使得企业规划动态研究的视角可以不同,例如依据古典经济学相关理论,通过数据运算和数学方式的运用对动态系统展开最优控制。

上述研究方式并未得到运用和推广。因此,人们选择系统动力学来对财务规划展开动态研究,也就是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来对动态控制模型加以建立,通过计算机技术来仿真和模拟企业活动。吴中春采用系统动力学对动态财务规划模型予以建立,同时提出狭义和广义的动态规划概念。由狭义动态规划来看,财务规划主要对制定过程予以强调,它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并以持续创造企业价值作为目标,从而使财务政策和增长彼此协调的价值、风险、增长财务规划得以建立。

六、结语

总而言之,首先,传统财务规划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的需求;其次,现代化的财务规划研究对财务规划目标价值性、动态性和长期性予以强调;最后,尽管学者对财务规划展开了探索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还局限在传统财务规划研究的方法和目标上。

参考文献

[1]吴中春.企业财务规划研究视角的变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5:71-76.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成本;股权激励;盈余管理

一、引言

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机制的效果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相关的另一重要课题就是管理层激励机制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推动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一致,大大降低企业委托成本,最终实现增加股东财务的经营目标。但激励机制也有可能诱发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公司的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等,产生机会主义的负面效应。warfield(1995)以管理层持股能影响盈余信息质量为出发点,分析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契约限制和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的偏好等内容,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持股和盈余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王克敏,王志超(2007)通过线性结构方程分析了将高管年薪与报表会计利润挂钩会使管理层对报表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得更高的薪金[1]。耿照源(2009)运用盈余分布法计算了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结果得出在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中,存在为扩大公司盈余而操纵的虚假的公司业绩[2]。肖淑芳、张超(2009)认为计划方案公告前三个季度,高管层会出现向下盈余管理行为,公告后情况就会出现反转[3]。

二、研究背景

股权激励机制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当时美国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绝大部分都要纳税,管理层的热情受到了很大的挫伤。当时的美国辉瑞公司为了重新激发管理者们的工作热情,历史性地推出了面向公司全体雇员的股票期权计划,从此股权激励成为激励员工方式的首选。

相对于外国而言,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发展相对落后。尽管从1993年万科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以来,我国开始走上了探索股权激励的道路,但一直未达成统一的标准和认识。2005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从此,股权激励机制在实务界开始得到广泛的运用。到了2011年,共有114家公司实行了股权激励,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将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方式是提高公司长期价值的优良工具。

尽管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向着逐渐理性逐渐规范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会计准则中可行性选择过多等原因,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仍然比较普遍。不仅如此,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的行权条件大多是以单一的财务指标来作为衡量其业绩的标准,又为管理层行使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提供了捷径。自经济危机发生以来,我国许多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都推迟或叫停了这一机制的进一步实行,说明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来促进人的工作热情,提高股东利益的同时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仍然是各界高度关注的课题。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0-2013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但在样本选择时,按以下要求进行样本筛选:(a)提出业绩差的St与*St公司(b)剔除具有特殊性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公司。本文所选取样本数据均来自与wind数据库、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均通过excel软件进行核算与处理,实证分析部分利用Statal2.0进行处理。

(二)变量选择

1、解释变量:股权激励变量,本文采用(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公司期末总股本)这一指标作为衡量股权激励状况的变量。

2、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变量,本文采用最常用的应计利润分离法来计量盈余管理。

3、控制变量:本文选择公司的资产规模、负债水平与企业业绩作为控制变量。

(三)建立模型

Da=α0+α1mR+α2LnSiZe+α3Roe+α4LeV+ε

(四)实证检验

在相关性分析中,被解释变量Da与解释变量mR的相关系数为0.1339,表明两者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且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被解释变量Da与控制变量LnSiZe的相关系数为-0.3621,表明两者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被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LeV的相关系数为-0.4315,表明两者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被解释变量Da与控制变量Roe的相关系数为0.0328,表明两者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的盈余管理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在上市公司中的股权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而公司的资产规模与负债水平对公司的盈余管理并无显著影响,公司业绩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的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一)股权激励计划应注重周密性与合理性

首先,在激励计划的对象覆盖面上,知识密集型与高科技技术型企业应适当覆盖公司内知识技术骨干人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上市公司,激励计划范围不宜太大,过高的激励成本会阻碍公司发展。其次,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应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的情况、激励工具的适用情况,选择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法。最后,指标体系应注意完整性,既通过一定的业绩指标来判定管理层的工作成果,同时应兼顾整个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能力来进行评定工作。

(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的各管理层部门应明确各自的义务,各司其职,杜绝流于形式的现象继续蔓延。只有各管理层充分行使各自的监督、管理工作,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才能营造企业良好有序的内部环境,有效降低个别管理层人员或部门为谋求一己私利而进行虚假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选择空间较大等弊端给予了一些企业及其管理层人员对公司账目可操控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必须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对披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境严格监管以确保证券市场的透明公开。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在法律上限制并严惩提供虚假信息、非法内部交易以及违规操控利润等行为,从企业外部控制企业管理层对公司盈余进行操控的行为。(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一一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7).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税收筹划企业

1984年,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电冰箱起家,现已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家用电器制造业的领跑企业之一,2012年应交税费合计为97260万元。根据对青岛海尔的税收筹划分析,青岛海尔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的税收筹划、收益分配的税收筹划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海尔公司投资的税收筹划

(一)设立分支机构的税收筹划分析

当企业进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销售渠道等活动时,通常需要增设分支机构。税法及相关规定对不同形式的分支机构规定不同,因此不同形式的分支机构税收负担也不同。以青岛海尔与其分公司重庆海尔为例,分析分支机构用不同设立形式对税负的影响,以下分几种盈利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当重庆海尔前两年亏损时,总公司五年内均盈利,其分支机构在园斐跗诳赡苡捎谑谐∥创蚩等原因导致整体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五年内税负相同,但由于前两年的亏损,分公司比子公司承担更少的税负,达到了延期纳税的税收筹划效果,减少了分支机构亏损时斯对资金的需求压力,有利于企业对其分支机构进行调整以扭亏为盈。

在第二种情况下,当重庆、青岛海尔五年内均盈利时。总公司和其分支机构经营良好,分支机构自创办就开始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分支机构的形式为分公司或子公司对总公司的纳税情况没有区别,选择以何种形式成立分支机构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客户对分支机构的信赖程度等情况。

在第三种情况下,当青岛海尔前两年亏损时。总机构可能为改变现有的亏损经营状态,改变经营战略,通过投资成立分支机构获得利益,出现总机构亏损而分支机构盈利的情况,经营期内无论选择何种分支机构的设立方式,五年内纳税总额相同。但根据相关规定,总机构的亏损可以与分公司的盈利互相冲抵,因此公司整体税负为零,起到了延期纳税的税收筹划效果。

在第四种情况下,当青岛海尔和重庆海尔前两年都亏损时。在创办初期,总机构与其分支机构均亏损,可以看出,对分支机构采用分公司的形式同样可以起到延期纳税的税收筹划效果。

青岛海尔将负责销售的分支机构设立为分公司,正是看重了分公司的这一系列的税收优点。一旦分公司发生亏损,则亏损的部分可以冲抵总公司的利润,实现减轻当年税负的作用。此外,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发生资本转移活动也不涉及应税事项。而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将以制造为主的分支机构设立为子公司,正是因为大部分利润收入不由制造公司产生,制造公司作为子公司进行自主生产经营,可以独立享受税收优惠、退税等权利,更有利于青岛海尔实现研发和创新战略,保证后台技术支持。

(二)选择合适的投资地点的税收筹划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选择投资于低税率区域。

由2012年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年报可知,青岛海尔子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大多为15%,部分为12.5%。例如,青岛海尔的子公司重庆海尔特种空调有限公司,该公司设立在重庆,据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自2011起到2020年年底,凡设立在西部地区的且所经营产业是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再如,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2.5%。根据相关政策规定,2008年1月1日后在上海浦东新区和经济特区注册成立的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产生收益的第三年开始征企业所得税,并且按照应纳所得税的50%征收。企业选择税负较轻的地区作为企业投资的地点,可以谋求今后的税收利益。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充分利用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合理安排投资地区,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同时支持贯彻国家政策,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认可。

二、海尔公司收益分配的税收筹划

收益分配是企业对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分配的过程。减少员工个人所得税相当于增加员工收入,减少总体税负,这也促使青岛海尔对其员工的工资薪金进行税收筹划。

青岛海尔对职工工资薪金转作企业费用化处理。青岛海尔对职工各项薪酬支出中,2012年福利费和社会保险费分别增加4291万元和604万元,并且这两项费用较同期分别增长了21.4%和21.3%,均高于职工薪酬总额较同期17%的增长率,说明青岛海尔加大了职工薪酬总额中福利费和社会保险费用的支出。在计算职工个人所得税时,这两项费用支出均已税前扣除,职工个人工资薪金收入所适用的税率下降或不变,同时个人所得税计税基础减小,最终节约了个人所得税,增加了职工收入。在明确税法规定后,可以将部分工资薪金转为企业费用处理,这样,既可以保障员工福利,有提高了公司形象与员工凝聚力。需要注意的是,增加的经营费用必须为税法准许税前扣除的项目,以保障公司利益。

三、总结与建议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近年平均税负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税负,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确实节约了税费支出,税收筹划效果显著。由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税收筹划案例研究,针对企业基于财务战略进行的税收筹划有以下对策建议: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9

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广泛的盈余管理现象,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文中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实际控制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机会主义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恰当的盈余管理可为公司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但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很发达,上市公司中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研究盈余管理的手段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增强我国企业的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途径复杂多样,不同背景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盈余管理模式和手段。总体来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途径主要包括关联交易、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资产重组等类型,本文主要对这些途径进行剖析,以了解不同盈余管理途径的特征。

二、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主要指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有关各方,主要有母子公司、同受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等。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各关联公司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母公司在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各关联方在经济上并不是彼此完全独立的个体,因此使得交易有可能偏离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再加上上市公司地位和功能的特殊性,公司及其控股大股东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备,通过规划关联交易和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管理以变更报告盈余。关联方交易与会计盈余管理本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但事实上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盈余管理便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出现一些新趋势,主要表现为非关联化、复杂化和隐性化。

1.高价或低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

按照商业法则,关联交易应按市场规则定价、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我国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仅限交易信息披露,并未对关联方交易本身(包括交易的定价方法和定价政策等)作出具体规定,关联方之间往往会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制定交易价格①。在实务中,很多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这使得上市公司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交易价格(如最常见的低价购买原材料和高价销售产品),借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为了扶持上市公司,集团公司通常以低于市场价格向该公司提供原材料,而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其产品,利用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向其转移价差,实现利润转移。其具体方式有: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债务剥离出去,以降低财务费用和避免不良资产经营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高价转让给母公司,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是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进行置换;对优质资产或不良资产的评估,不考虑资产的质量和获利能力,通常按照成本法评估其价值。

2.虚构经济业务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利润往往通过签订虚假合同的方式将其产品销售给母公司,或者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方,从而使其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脱胎换骨”。企业往往会在设计企业集团组织架构、集团内部业务划分、集团各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等时,考虑到日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需要,就可以很好地掩盖这类关联交易的目的,因此除了企业管理当局外,外界很难获知交易的真正目的。对上市公司而言,销售收入会因此增加,同时应收账款和利润亦增加;而对于控股股东和控股的被投资企业来说,则是应付账款和存货的增加。虽然未对外实现销售,但上市公司自身己合法地提升了账面利润(通过低价采购控股股东和控股被投资企业的原材料也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3.以旱涝保收的方式进行资产租赁

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普通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的租赁和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租赁。由于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租赁己成为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等关联公司间转移费用、利润非常方便的手段。目前在中国股票市场上,由于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律规定和操作规范,托管经营的操作普遍偏离惯例,纯属利润操纵的工具。许多上市公司由于发行额度限制,母公司只有部分而不是整体进入上市公司,许多经营性资产甚至经营场所往往采用租赁的方式,而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租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以一定承包费用委托给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在避免不良资产亏损的同时,凭空获得一笔利润;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上市公司经营,在协议中将利润以较高的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理想时,集团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或上市公司以远高于市场租金价格的租金水平将资产租赁给集团公司使用,有的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以更高的价格再转租给关联同居公司,形成股份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实现向股份公司利润转移。

4.计提资金占用费用

资金占用费是通过向关联方提供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巨额款项,调节财务费用,获得高额利润。通常的做法是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拆借给母公司使用,再由母公司向上市公司支付一定的资金占用费用。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给出恰当的判断和估计。计提资金占用费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向母公司计提资金占用费用。这类费用的名目繁多,涉及的金额巨大,在账面上可以反映出一大块营业外收入。第二,向被投资公司计提资金占用费用。其目标往往是以下两种被投资企业:(1)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企业失去控制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2)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当上述两种企业严重亏损,即使上市公司存在着实质性的投资损失,但通过计提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和利用长期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缺陷,在会计报表上虚增了一块利润。

5.以收取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方之间可以利用转嫁费用的方式进行利润转移,尤其在母子公司之间发生的最为明显。母公司调低上市公司应该缴纳费用的标准,或者直接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或者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缴纳的有关费用退回等。在共同费用负担方面,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改组之前便确定有关费用支付和分摊标准,但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时,母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从而降低当年费用,以达到转嫁费用的目的。

6.通过无形资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与实物资产关联交易相比,无形资产关联交易隐蔽性更高,调整盈余的空间更大,主要是由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上市公司所拥有用来交易和所购入的商标等无形资产,通常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或大规模投入所形成的,可能给所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价值含量高,就使得无形资产交易价值通常很高。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年末一次无形资产交易可相当于若干次实物资产的交易,因此通过无形资产关联交易调整盈余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物资产不同,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一般具有独特性和专用性,在价格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给会计上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务中上市公司在进行无形资产交易时,一般通过中介机构评估定价。无形资产定价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其定价虽然有多种方法和模式可供选择,但这些方法和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与实物资产交易相比,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成本也更低,无形资产关联交易总在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上演。

三、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来调整利润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企业自己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对同一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可能会结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那些急于对会计报告利润管理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方法。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即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方面具有自,他们的立场便成为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的关键。而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各缔约方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沟通阻滞”,在信息不对称的屏障作用下,作为经济人的企业管理当局,当其与外部各缔约方发生利益冲突时,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时甚至违背会计准则)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使生成的会计信息对已有利。

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来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

(1)改变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固定资产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与变更能极大影响企业利润。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账面利润。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较大比例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左右着企业的利润。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具有好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折旧期限的确定需要人力估计、折旧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就成为一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

(2)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与折旧方法的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都是通过对一定的成本费用在时间期间上的不同安排来影响企业利润。存货计价方法有多种,如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零售价法等。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有:一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二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三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四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高,当期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3)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由于在权益法下,无论被投资企业是否分配利润,投资企业都应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情况和投资比例确认收益或损失,计入当期利润总额。而在成本法下,只是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情况,投资企业按所分得的利润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不考虑被投资企业实际发生的盈亏。如果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投资企业必须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失,而成本法则不必如此。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出于盈余管理的考虑,就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上任意选择会计方法。对出现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却采用成本法核算或将原来采用的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当被投资企业盈利时,对于增加企业的盈利,权益法又优于成本法,因此企业又会千方百计地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4)合并政策的变更。集团公司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直接影响合并会计报表的结果,因此哪些子公司予以合并,哪些子公司不予以合并,就成为合并会计报表的重要问题。我国关于企业合并范围的规定是采用母公司理论进行规范的,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合并的范围。由于合并范围的变更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整公司的利润额。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通过变更合并范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通常的做法是可能选择将所属子公司中盈利的并进来,在原来的合并范围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亏损或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从而达到提升合并后的报告利润。

2.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

在企业的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已不具有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一般较差,属于不良资产。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绩,都不愿处理不良资产账户的余额,使其长时间挂在账上,统称为“潜亏挂账”。某些上市公司甚至通过潜亏挂账将原本属于当期的费用记入上述某类账户中留待以后处理,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挂在账上,使得上市公司资产出现严重“虚胖”,利润水分极大。

3.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利用权责发生制、收入和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对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本应确认为收益性支出,而通过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在建工程、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或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予以资本化,形成大量虚拟资产。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利息费用的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纵利润的表现有两种:(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2)在建工程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损益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款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终都被拐弯抹角地资本化并形成资产。

4.调整经营业务的确认时间

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予以确认和记录收入,但企业管理当局往往在过程完成之前确认和记录收入,达到用将来收入增加本期收入的目的:(1)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开具发票往往是销售实现的一个标志,因此一些公司常以开具发票和已计税为理由、确定营业收入,而不管销售过程是否真正完成,实际上开具发票仅仅是形式而并不能代表销售过程的终结。(2)存在重大不确定时确认收益。按照会计惯例,只有不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情况时,才可确认收入。上市公司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和报告盈余,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情况时往往确认收益。(3)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企业在提品或劳务时,很容易在收到款项后,就开具发票确认为收入,而不管企业未来是否仍需提供服务。事实上,如果企业存在未来必须提供的服务,收到的款项仅仅是一种预收款,理应作为负债,等到有关产品或服务已经提供后方可确认收入,这种常见的盈余管理方法在劳务提供中更加容易发生。

四、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而上市公司在配股融资过程中通过资产重组实施盈余管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交易时间差,在会计年度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垃圾换黄金”的不等价交换,将企业外部巨额利润注入企业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企业,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实现利润转移。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是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但非实质性重组很难带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良性转变。

为了实施盈余管理而进行资产重组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以成本法评估公司价值。在资产重组中,一些上市公司违背市场原则不考虑资产真实质量和获利能力,将公司价值等同于按成本法评估公司的净资产。公司价值评估基于购买者持有资产的用途、企业是否持续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等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并进行比较,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不分具体情况统一采用成本法评估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从而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利润。(2)购买优质资产。为了达到支持上市公司的目的,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特别是长期投资的购买和置换方面)进行不等价交换成为资产转让置换的主要手段。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账,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一方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另一方面不需付出任何代价,而实际上转嫁给母公司承担。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购入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的股权,以改变对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成本法改权益法)或变更合并范围来提升利润。(3)转移不良资产。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转移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实施“金蝉脱壳”战略,以达到降低财务费用、避免不良资产经营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高价转让给关联企业,以增加报告利润,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将其所持有的经营业绩差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剥离掉或减持。(4)收购确认的随意性。在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何时应纳入收购方的投资收益或利润的会计处理上存在着随意性,对收购价格包含的利润如何处理也无规章可循,从而为收购方调节利润提供了手段。可以把收购企业的过程根据双方签订协议日、政府批准日、公司股东变更注册日和实际接管日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应从实际接管日开始,被收购企业的盈亏才纳入收购公司,而接管前被收购公司所含的利润应视同收购成本,不能作为利润。而中国目前对此尚无具体规定,收购方为了操纵利润,均将利润计算日提前,将收购价格中所包含的利润不作为收购成本而作为收购方的利润或投资收益。

策划公司的盈利模式篇10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途径复杂多样,不同背景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盈余管理模式和手段。总体来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途径主要包括关联交易、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资产重组等类型,本文主要对这些途径进行剖析,以了解不同盈余管理途径的特征。

一、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主要指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有关各方,主要有母子公司、同受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等。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各关联公司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母公司在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各关联方在经济上并不是彼此完全独立的个体,因此使得交易有可能偏离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再加上上市公司地位和功能的特殊性,公司及其控股大股东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备,通过规划关联交易和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管理以变更报告盈余。关联方交易与会计盈余管理本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但事实上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盈余管理便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出现一些新趋势,主要表现为非关联化、复杂化和隐性化。

1.高价或低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

按照商业法则,关联交易应按市场规则定价、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我国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仅限交易信息披露,并未对关联方交易本身(包括交易的定价方法和定价政策等)作出具体规定,关联方之间往往会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制定交易价格①。在实务中,很多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这使得上市公司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交易价格(如最常见的低价购买原材料和高价销售产品),借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为了扶持上市公司,集团公司通常以低于市场价格向该公司提供原材料,而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其产品,利用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向其转移价差,实现利润转移。其具体方式有: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债务剥离出去,以降低财务费用和避免不良资产经营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高价转让给母公司,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是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进行置换;对优质资产或不良资产的评估,不考虑资产的质量和获利能力,通常按照成本法评估其价值。

2.虚构经济业务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利润往往通过签订虚假合同的方式将其产品销售给母公司,或者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方,从而使其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脱胎换骨”。企业往往会在设计企业集团组织架构、集团内部业务划分、集团各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等时,考虑到日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需要,就可以很好地掩盖这类关联交易的目的,因此除了企业管理当局外,外界很难获知交易的真正目的。对上市公司而言,销售收入会因此增加,同时应收账款和利润亦增加;而对于控股股东和控股的被投资企业来说,则是应付账款和存货的增加。虽然未对外实现销售,但上市公司自身己合法地提升了账面利润(通过低价采购控股股东和控股被投资企业的原材料也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3.以旱涝保收的方式进行资产租赁

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普通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的租赁和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租赁。由于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租赁己成为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等关联公司间转移费用、利润非常方便的手段。目前在中国股票市场上,由于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律规定和操作规范,托管经营的操作普遍偏离惯例,纯属利润操纵的工具。许多上市公司由于发行额度限制,母公司只有部分而不是整体进入上市公司,许多经营性资产甚至经营场所往往采用租赁的方式,而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租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以一定承包费用委托给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在避免不良资产亏损的同时,凭空获得一笔利润;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上市公司经营,在协议中将利润以较高的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理想时,集团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或上市公司以远高于市场租金价格的租金水平将资产租赁给集团公司使用,有的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以更高的价格再转租给关联同居公司,形成股份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实现向股份公司利润转移。

4.计提资金占用费用

资金占用费是通过向关联方提供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巨额款项,调节财务费用,获得高额利润。通常的做法是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拆借给母公司使用,再由母公司向上市公司支付一定的资金占用费用。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给出恰当的判断和估计。计提资金占用费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向母公司计提资金占用费用。这类费用的名目繁多,涉及的金额巨大,在账面上可以反映出一大块营业外收入。第二,向被投资公司计提资金占用费用。其目标往往是以下两种被投资企业:(1)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企业失去控制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2)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当上述两种企业严重亏损,即使上市公司存在着实质性的投资损失,但通过计提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和利用长期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缺陷,在会计报表上虚增了一块利润。

5.以收取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方之间可以利用转嫁费用的方式进行利润转移,尤其在母子公司之间发生的最为明显。母公司调低上市公司应该缴纳费用的标准,或者直接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或者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缴纳的有关费用退回等。在共同费用负担方面,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改组之前便确定有关费用支付和分摊标准,但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时,母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从而降低当年费用,以达到转嫁费用的目的。

6.通过无形资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与实物资产关联交易相比,无形资产关联交易隐蔽性更高,调整盈余的空间更大,主要是由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上市公司所拥有用来交易和所购入的商标等无形资产,通常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或大规模投入所形成的,可能给所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价值含量高,就使得无形资产交易价值通常很高。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年末一次无形资产交易可相当于若干次实物资产的交易,因此通过无形资产关联交易调整盈余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物资产不同,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一般具有独特性和专用性,在价格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给会计上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务中上市公司在进行无形资产交易时,一般通过中介机构评估定价。无形资产定价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其定价虽然有多种方法和模式可供选择,但这些方法和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与实物资产交易相比,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成本也更低,无形资产关联交易总在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上演。

二、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来调整利润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企业自己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对同一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可能会结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那些急于对会计报告利润管理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方法。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即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方面具有自,他们的立场便成为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的关键。而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各缔约方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沟通阻滞”,在信息不对称的屏障作用下,作为经济人的企业管理当局,当其与外部各缔约方发生利益冲突时,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时甚至违背会计准则)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使生成的会计信息对已有利。

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来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

(1)改变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固定资产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与变更能极大影响企业利润。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账面利润。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较大比例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左右着企业的利润。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具有好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折旧期限的确定需要人力估计、折旧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就成为一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

(2)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与折旧方法的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都是通过对一定的成本费用在时间期间上的不同安排来影响企业利润。存货计价方法有多种,如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零售价法等。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有:一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二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三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四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高,当期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3)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由于在权益法下,无论被投资企业是否分配利润,投资企业都应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情况和投资比例确认收益或损失,计入当期利润总额。而在成本法下,只是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情况,投资企业按所分得的利润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不考虑被投资企业实际发生的盈亏。如果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投资企业必须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失,而成本法则不必如此。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出于盈余管理的考虑,就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上任意选择会计方法。对出现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却采用成本法核算或将原来采用的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当被投资企业盈利时,对于增加企业的盈利,权益法又优于成本法,因此企业又会千方百计地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4)合并政策的变更。集团公司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直接影响合并会计报表的结果,因此哪些子公司予以合并,哪些子公司不予以合并,就成为合并会计报表的重要问题。我国关于企业合并范围的规定是采用母公司理论进行规范的,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合并的范围。由于合并范围的变更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整公司的利润额。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通过变更合并范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通常的做法是可能选择将所属子公司中盈利的并进来,在原来的合并范围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亏损或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从而达到提升合并后的报告利润。

2.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

在企业的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已不具有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一般较差,属于不良资产。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绩,都不愿处理不良资产账户的余额,使其长时间挂在账上,统称为“潜亏挂账”。某些上市公司甚至通过潜亏挂账将原本属于当期的费用记入上述某类账户中留待以后处理,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挂在账上,使得上市公司资产出现严重“虚胖”,利润水分极大。

3.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利用权责发生制、收入和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对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本应确认为收益性支出,而通过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在建工程、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或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予以资本化,形成大量虚拟资产。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利息费用的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纵利润的表现有两种:(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2)在建工程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损益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款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终都被拐弯抹角地资本化并形成资产。

4.调整经营业务的确认时间

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予以确认和记录收入,但企业管理当局往往在过程完成之前确认和记录收入,达到用将来收入增加本期收入的目的:(1)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开具发票往往是销售实现的一个标志,因此一些公司常以开具发票和已计税为理由、确定营业收入,而不管销售过程是否真正完成,实际上开具发票仅仅是形式而并不能代表销售过程的终结。(2)存在重大不确定时确认收益。按照会计惯例,只有不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情况时,才可确认收入。上市公司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和报告盈余,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情况时往往确认收益。(3)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企业在提品或劳务时,很容易在收到款项后,就开具发票确认为收入,而不管企业未来是否仍需提供服务。事实上,如果企业存在未来必须提供的服务,收到的款项仅仅是一种预收款,理应作为负债,等到有关产品或服务已经提供后方可确认收入,这种常见的盈余管理方法在劳务提供中更加容易发生。

三、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而上市公司在配股融资过程中通过资产重组实施盈余管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交易时间差,在会计年度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垃圾换黄金”的不等价交换,将企业外部巨额利润注入企业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企业,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实现利润转移。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是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但非实质性重组很难带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良性转变。

为了实施盈余管理而进行资产重组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以成本法评估公司价值。在资产重组中,一些上市公司违背市场原则不考虑资产真实质量和获利能力,将公司价值等同于按成本法评估公司的净资产。公司价值评估基于购买者持有资产的用途、企业是否持续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等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并进行比较,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不分具体情况统一采用成本法评估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从而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利润。(2)购买优质资产。为了达到支持上市公司的目的,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特别是长期投资的购买和置换方面)进行不等价交换成为资产转让置换的主要手段。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账,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一方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另一方面不需付出任何代价,而实际上转嫁给母公司承担。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购入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的股权,以改变对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成本法改权益法)或变更合并范围来提升利润。(3)转移不良资产。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转移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实施“金蝉脱壳”战略,以达到降低财务费用、避免不良资产经营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高价转让给关联企业,以增加报告利润,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将其所持有的经营业绩差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剥离掉或减持。(4)收购确认的随意性。在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何时应纳入收购方的投资收益或利润的会计处理上存在着随意性,对收购价格包含的利润如何处理也无规章可循,从而为收购方调节利润提供了手段。可以把收购企业的过程根据双方签订协议日、政府批准日、公司股东变更注册日和实际接管日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应从实际接管日开始,被收购企业的盈亏才纳入收购公司,而接管前被收购公司所含的利润应视同收购成本,不能作为利润。而中国目前对此尚无具体规定,收购方为了操纵利润,均将利润计算日提前,将收购价格中所包含的利润不作为收购成本而作为收购方的利润或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