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十篇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十篇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46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篇1

医学细胞生物学涉及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实验教学不仅能将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实验作风、提高实验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知识、开拓创新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多元化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我室于2006年9月开始针对临床医学等专业增加设计性实验教学,现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优势和体会总结如下。

1设计性实验教学实施过程

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指学生选定某实验题目,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独立设计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实验[1]。通过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教师确定实验题目时应结合学校现有条件、时间安排、学生理论基础,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确保学生能够学有所获。

实验题目应提前布置,以便于学生能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并归纳整理,结合已掌握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根据实验要求及现有条件设计具体方案并写出书面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的讨论:小组代表讲解设计思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评议,选出可行方案。进行设计报告的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主题,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并选择合适方案再进行实验。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整理答案、互相交流、向老教师学习、查阅文献,直至能够独立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修改和完善实验设计报告。

2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成效

经过对2005级临床医学等专业800余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81.4%的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锻炼,96%的同学认为设计性实验开设较好,收获很大。

2.1学生综合能力得到的培养:(1)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各门相关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并将其应用到实践,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个实验往往有多种实验方法,但原来的实验教学只提供一种,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借鉴他人经验加入个人理解和创新,根据不同的条件、实验器材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其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为了验证自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学生必须认真设计、专心操作、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出现问题时要找出问题所在,并想办法解决。此外,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体现。

2.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体地位,即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对整个实验做详细讲解,然后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操作,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上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使学生由被动的获取知识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设计性实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如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文献的检索方法、设计思路的整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起指导作用,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按照实验指导进行讲解,模式固定,长此以往难免形成定势思维,缺乏新意。由此,教师不注意积累新的知识,也不注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导致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意识被抑制。

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首先,学生提供的设计方案可谓“五花八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才能给予合适的评价。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知识储备量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在教学上的发挥。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则要求青年教师不断地学习以弥补自身知识储备量的不足,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其次,在设计报告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是教师从未遇到过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时间上、精力上有更多的投入,不断充实自己,仔细备课,以便能及时且准确地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篇2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设计并进行的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讲述、讨论、合作、实验、演示等。下面是一节高中生物课堂设计的案例:

课题: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课堂教学中提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以问题的情景设计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科素养这一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高二生物必修教材(人教版)第三章第七节内容,细胞呼吸是新陈代谢一章重要内容,有氧呼吸是本节课等的重要内容,是生物体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细胞呼吸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atp的主要来源,是所有活细胞的重要特征。有关细胞学线粒体的结构知识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内容与本节有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设计: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物呼吸的相关知识,由于初中到高二时间隔开过长,存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仅仅是对人体呼吸的粗浅认识,本节课就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升华和意义建构,运用整体建构教学理论,先让学生感知本节课在生物教材中的位置,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课堂学习思路,运用演示实验教给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在教学重点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2、理解细胞呼吸概念

3、理解有氧呼吸的场所和生理过程

4、学会运用细胞有氧呼吸的原理探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1: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什么叫新陈代谢——有序的化学反应的物质保障是什么?

投影知识树1: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中进行的(教材20页),细胞不断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体现者活细胞对物质进出的控制,既有物质的输入又有物质的输出,大家预测一下输入输出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呢?发生了化学性的变化,就伴随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提问:atp作为细胞内能量的“通货”含量极少,又是怎样及时补充的呢?不断从糖类等能源物质的分解所获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细胞的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1.〈讨论〉:细胞呼吸与通常我们自己理解的呼吸是一回事吗?

投影知识树2:

概念1: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中进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叫细胞呼吸。

〈学生实验汇报〉1.证明浸泡过种子呼吸消耗了氧气?(水的必要性是什么?)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种子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绘图展示)

二、概念2: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意味着细胞内的生物氧化是在酶催化下的温和化学氧化。

三、有氧呼吸的过程

任何生理过程的发生多有它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它们是什么呢?

物质基础:酶、atp、糖分子(C6H12o6)等:(生病不吃不喝,输液的成份是?)

结构基础:细胞、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1.问题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呢?

问题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2.分析细胞呼吸的场所,学习细胞内生物氧化是逐步进行的实验研究方法,投影课件,师生讨论共同学习。

3.有氧呼吸的本质?

——(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

4.总反应式中的能量能否改写成atp?(不能)

〈师生互动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反应式略)

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线粒体中

第三阶段:线粒体中

释放的能量:热能+atp中的化学能,1摩尔的葡萄糖彻底被氧化分解,释放2870千焦的能量,其中有1161千焦的能量存于atp中,其他能量以热能散失。(投影课件)

有氧呼吸的本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角度分析——有机物逐步脱氢,能量逐步释放,逐步形成atp)

四、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学生合作讨论

1、是不是细胞总呼吸就好呢?影响有氧呼吸外界因素?

2、如何使果实或蔬菜达到保鲜目的,原理是什么?

低温、低湿(干燥)、低氧(充氮气或二氧化碳)

五、课堂自检题:

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的是:

a.Co2

B.丙酮酸

C.atp和[H]

D.atp

2.在动物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是:

a.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

3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在哪个阶段产生的?

六、课堂小结:强调细胞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本质,说明细胞呼吸这一生物氧化过程是在酶催化下的一系列有序化学反应总合。

作业与板书(略)

总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注意:

1.活动设计需要考虑活动的价值,是否符合三维的教育目标。

2.活动要重点围绕着核心教学内容来设计。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情境;探究式;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

一、教学分析

“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内容。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以讲述的形式先对动物细胞融合部分进行授课,再学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以上述形式开展教学,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刻且很难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其根源在于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本课采用自主合作的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将两个内容归结为一个探究单元: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让学生充当科学家,不断调整和完善,在自主构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模型的能力及协作精神。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并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体检中,医院一般怎样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呢?(出示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试剂盒),它的核心成分是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毒蛇咬伤怎么办?(出示抗蛇毒血清图片),它的主要成分也是抗体。那么如何制备抗体?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分析,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回顾旧知,设问质疑

设疑: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抗体产生后,主要在哪里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问题,自然引出传统的抗体生产方法并理解其缺点,并找到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联,将难点分解,促进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学习。

3.自主学习,分享提高

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获得纯度高、特异性强、产量又高的抗体呢?(1)抗体由浆细胞产生,且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这就满足了纯度高和特异性强的要求,如何达到高产量呢?(2)我们知道可以通过体外培养动物细胞获得细胞产物,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培养浆细胞,进而获得大量抗体呢?为什么?(3)哪种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4)如何才能将两种细胞的特点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驱动学生阅读教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效率。

分享提高:学生毛遂自荐,鼓励学生在他人面前分享自己的成果。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B淋巴细胞与能在体外大量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通过培养,就可以得到一个杂交瘤细胞群,这就是一个杂交瘤细胞的克隆,由其分泌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使学生对单克隆抗体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4.合作探究,绘流程图

手足口病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其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传染病。请大家来扮演生物学专家,共同模拟制备针对eV71的单克隆抗体。请同学们首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获取知识,然后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并画出流程图解决实际生活

问题。

设计意图:将课堂交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运用。

引导学生分组展示,并分析自己小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的流程图。组间交流,分析,互相评价,达成共识。

5.拓展升华,突破难点

教师:制备单克隆抗体,首先要做的就是诱导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这就涉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简介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原理、特点、意义及方法。启发学生回顾旧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提问:(1)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特有方法是什么?学生:灭火的病毒。(2)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遗传物质角度突破重点。

小组合作学习:诱导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培养液中会有哪几种细胞?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筛选?小组质疑,师生互动解惑。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播放动画启发(单克隆抗体制备动画中的免疫小鼠和诱导细胞融合两步骤)。学生最终明白:从小鼠脾脏中提取的B淋巴细胞有多种,诱导细胞融合后,出现了三种结果:未融合的细胞、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及杂交瘤细胞,故而首先需要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又由于杂交瘤细胞不止一种,故还需继续筛选。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后,就可以扩大培养了。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两次筛选的目的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为后期探究筛选的方法也做了一定铺垫。

质疑问难:(1)如何从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呢?教师提供资料:B淋巴细胞本身不能大量增殖而逐渐死亡;当培养基中加入氨基嘌呤后阻断D途径,骨髓瘤细胞无法增殖而死亡,存活下来的只有杂交瘤细胞。归纳总结:利用选择性培养基阻断骨髓瘤细胞的增殖。(2)如何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引导学生回顾免疫调节知识,得出结论:用相应抗原检测。并利用生动形象的视频(播放两次筛选视频)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6.前景展望,情感升华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课外搜集、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前景。谈谈你对试管动物技术应用的展望:可用于诊断试剂、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生物导弹)等。

设计意图:挖掘情感,促进兴趣迁移。

7.课堂小结,回归课题

对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构建知识体系,回归教学目标。

四、教学反思

“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是本节课的难点,概念生涩难懂,过程复杂抽象。若在这两个点上平均使力,势必使得难点剖析不深刻。而动物细胞融合又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础,因此,笔者在教材素材和文本设计上大胆创新,通过学生模拟生物学专家构建流程图,将动物细胞融合内容贯穿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先讲解知识再画流程图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思考交流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案引导、小组合作、模拟探究、小组质疑、教师解惑的教学策略,成功地突破了重难点,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篇4

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型医学院校中,由于其与临床知识联系不甚紧密或不是临床技能考试的科目而长期不受重视,导致其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长期落后于其它基础医学课程。然而,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正在或已经与医学研究紧密相连,特别是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越来越成为医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必备基础之一。因而要培养一个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加紧实施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然而,在教学型医学院校中,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开展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①学生人数众多。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是所有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课程,与生命科学专业每年级100-200人左右的学生规模相比,医学院校的规模是其数倍,这对师资力量、资源设备都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其任何实验项目的改革都变得相对困难。现行很多医学院校进行实验项目改革的方式并不适合在教学型医学院校普遍推广[1-4]。②学时数少。与生命科学院校30-40学时以上相比,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学时一般都少于20学时,生命科学院校在开设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一般还开设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创新型实验,而医学院校中仅有的学时数对这些实验的开设有很大限制。③师资和设备支撑力量薄弱。研究型院校有硕博士学位授权点,人才济济,科研性实验室众多,这给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带来非常大的便利,各类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都可以顺利进行,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分散进入各研究室,以辅助研究的形式来促进教学[1-3]。而在教学型院校,师资和设备相对缺乏,任何新实验项目的增减都顾虑重重。④培养计划侧重点受到限制。在生命科学院校和研究性院校中,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对学生毕业后的研究和应用都非常重要,因而在培养计划设置时会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学校经费投入多。而在教学型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计划的侧重点还在于与临床应用相关的课程上,细胞生物学则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次要位置,学校在教学改革的投入上关注度相对减少。面对如此多的困难,教学型医学院校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该如何进行才能适合当前医学生的需求呢?其关键在于如何在学校有限资源与改革所需投入之间寻求平衡,更直接的说,实验改革必定要求开设一些能反映学科技术发展的新实验项目,同时又要求不能耗费太多的投入。为此,我校医学细胞生物学采用如下改革。

1建立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平台

毫无争议的是,动物细胞培养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基础核心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和医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核心技术;同时,对于医学院校本科学生而言,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其能接触动物细胞培养知识的唯一一门课程。因而建立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平台,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改革中开设动物细胞培养实验项目是必然趋势,也更能为学生以后更深入进行医学研究、提升自身技能打下基础。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平台核心设备包括无菌室、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等等,由于其设备相对昂贵,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相应规模。

2建立以动物细胞培养为基础的新实验体系

旧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体系建立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基础上,主要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各种生命现象。如细胞化学、细胞吞噬、细胞组分分离等。这些实验内容陈旧,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难以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学生也毫无兴趣。因而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必要将之淘汰。同时,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对细胞进行研究的学科,旧实验体系为了观察细胞生命活动,只能从外周血、骨髓、表皮等特定组织来获得单细胞,其材料非常局限,能观察的生命现象极其有限。相反,体外培养的细胞本身就以单细胞的形式长期存在,可以对它进行各种观察检测,实验结果更直观的与理论知识相印证,最后,现行医学研究领域中使用的动物细胞培养相关的部分实验项目从时间和难度上都能够适合作为本科医学学生实验,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校的改革中,作者采用了表1中实验项目,建立了一个以动物细胞培养为基础的全新实验体系。在改革后的实验项目中,“细胞基本形态结构的观察”为实验一,是锻炼学生基本显微镜操作和细胞基本形态结构认识的基础性实验,因而选择保留;实验二“血细胞计数”为其后的动物细胞培养做准备;实验三“胎鼠原代培养”、“换液与传代”为培养学生进行动物细胞培养实验技能的基础性实验,第四、五、六个实验项目分别为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验证性实验,它们分别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有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显微镜的原理与操作,细胞凋亡的检测、细胞染色体鉴定。我校改革后的实验体系具备很多优点。首先,除实验一以外,其它实验以动物细胞培养为基础,并引入了医学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新技术,在印证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能反映细胞生物学的技术发展;其次,开设本实验体系对师资要求不高,所涉及的技术都在广泛使用,因而现行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的教师基本都能掌握;再次,实验四、实验五采用细胞爬片的形式进行,能有效降低耗材的耗费,并且对于部分需要相对昂贵的荧光显微镜的实验,可以换成使用一般染色剂染色后用一般显微镜观察,以降低实验建设和运行成本;另外,本实验体系只有实验二、实验三需要在无菌室操作,其余实验主要在一般实验室操作,因而可以使无菌室适合大规模授课;最后,本实验体系具有很大的延展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结合细胞融合、细胞周期同步化、细胞染色体提前凝聚等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实验,并为未来开设自主设计性创新实验打下一个结实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实验体系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延展性,因而其具备很大的推广性。

3授课时间差别化编排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改革中开设动物细胞培养实验项目是必需的,但同时它也存在着非常大的缺点,如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室的建设费用高,占地面积大,无法建立一个适合大批量学生同时操作的实验室规模,这也是现阶段限制其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医学院校来说更是如此。但此时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学时少的缺点则可以变成优势。我们的策略是针对不同班级的授课时间进行差别化编排,采用分阶段分时段进行授课。以我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为例,理论课30学时,分15周进行授课,6次实验课只需6周时间进行。在带教教师准备材料的情况下,只有实验二、实验三需要学生在无菌室操作,其它实验主要在一般实验室操作,因而只有实验二、实验三是限制学生规模的瓶颈。我们进行如下安排: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批次,第一批次的学生在第二周授课,其它批次的学生实验课开课时间依次后延2星期时间,这样在第15周理论课授课结束时,实验课总共可以进行五批次的学生授课。如果强调与理论课授课同步,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安排方式:实验一统一在第二周授课,实验四、实验五、实验六则分别在理论课的最后三周(即13-15周)授课,而中间有十周的时间可以在无菌室对实验二、实验三进行五批次的学生授课。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授课时间差别化编排,就能提高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使小规模的实验室建设适合大批量学生使用。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动物细胞;单克隆抗体;问题;设计

合理设计一系列与动物细胞工程内容相关的小问题,将其有序连接成“问题串”,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利用,是促成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有利手段。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培养之前,可以设计问题导入,也可以用这些问题总结收尾,加以巩固,此部分知识,我是这样进行问题设计的。

一、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问题设计

问题1:为何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呢?问题2:如何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的细胞呢?问题3:胰蛋白酶的作用是什么呢?由此可说明细胞间的物质是什么成分?问题4:既然胰蛋白酶能将细胞消化掉,那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问题5:能够用胃蛋白酶代替胰蛋白酶吗?为什么?问题6:动物细胞培养取材时,一般是取胚胎组织或幼龄动物的组织或器官,请解释原因?参考答案:1.成块的组织细胞靠在一起,彼此限制了细胞的生长和增殖。2.先用剪刀剪碎,后用胰蛋白酶处理。3.胰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细胞间的成分是蛋白质。4.注意时间的控制。5.不能,因为两酶最适pH不同,而正常组织细胞的生存环境与胰蛋白酶的最适pH较接近。6.胚胎组织或幼龄动物的组织或器官分裂、增殖旺盛。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篇6

细胞生物学在大学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也是我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兼顾其基础性和前沿性,使学生在掌握细胞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关注细胞生物学最新发展动态,这样及时将基础知识与科技发展前沿相接轨。教学计划的改革,学时数的减少,需要更高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使用大大解决了这方面的矛盾,但实际多媒体授课有利也有弊。

一、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

(一)图文并茂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看上去枯燥的纯理论知识放在一个比较活泼且生动的情境中,将会更易激起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兴趣。现代化的多媒体正是创设情境的有力工具之一。在形、声、画、光作用下,图文声像并茂,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变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可营造出科学性、知识性、形象性三者为之一体的教学情境,强烈感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积极性。

(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汇聚大量知识

我校近年对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细胞生物学教学时数被压缩,总课时数减少。每个专业所设课程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生物学专业也不例外。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面临严重不够的学时,我们考虑研究了很多改善方法,比如删减部分内容。但又不能删减太多,因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整个知识链是相互联系的,删减太多的教学内容必然会导致整个知识链的不完整,更会导致本科学生在后来开设的细胞工程、微生物等课程上学习吃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极大地压缩传统教学中板书以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而其屏幕的快速播放,在较短时间内可以传递给学生较大量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解决了学时矛盾。

(三)易突破重点并分散难点

细胞生物学侧重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机制是细胞生物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可以进行大量精美图片的演示。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课堂上,不管教师多么善于表达,绘画功底多么强,都难以表现一些抽象的、绘出逼真的图画,但这些有关细胞结构的知识内容又往往是细胞生物学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可以实现过程再现等操作,重复演示细胞的相关功能机制。比如,“细胞质膜的物质转运”这一知识要点,我们通过改革把该内容做成动画模式并配上讲解,让学生把课本中的书面理论和静态图片变成看得见的动态图像,授课效果显示学生们更快更易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二、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不足

(一)容易忽视情感交流,降低师生互动

教学实际是一门综合艺术,在过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以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有趣的讲解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调动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正是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或表情得到激发,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对于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是教学中不应缺少的,也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手段与工具所不能媲美的。多媒体教学往往缺乏这样的表达方式。比如教师如果只知道一味点击鼠标,照着电脑讲授,而学生们眼睛不离屏幕,虽然多了声像俱全的有趣画面,但却缺少了人与人即师生间的互动。即师之授业,还应有学生的反馈。

(二)课件固定化,降低了主体性

多数多媒体课件都是授课教师备课时设计好的,而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思路要按已有课件设计来进行。那么每一届学生只能遵循固定课件固定的教学思路来学习细胞生物学知识和思考相关问题。表面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以及图文并茂的课件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多媒体教学课件像计算机一样程序化、格式化,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问题教学生物学教学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次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次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并达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呢?笔者以为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来组织教学,让问题成为生物学教学的纽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观察动物细胞”一节的教学,撷取几个片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2“观察动物细胞”教学片段

2.1接旧知,以旧引新“观察动物细胞”

上课伊始,我首先问同学们2个问题:

①我们知道,利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此物体要经过处理,让它变得薄而透明(此处我故意停顿,由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才能制作玻片标本。那么,在实验中常用的玻片标本有哪些种类呢?

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植物细胞的结构,现在大家能告诉我吗?

在同学们圆满回答的基础上,我顺势提出:“大家已经通过观察知道了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动物细胞的结构呢?那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动物细胞的结构呢?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会怎样来处理?”面对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智慧碰撞出迷人的火花:“在动物身上抽取一滴血,制成涂片,进行观察”;“从动物身上拔一根毛进行观察”;“可以从动物身上切一片肉,进行观察”;“太残忍了吧!”;“那可以从菜市场购买鱼、肉,然后进行切片处理,进行观察”……

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各种想法,其次接着提出“在上述设计中,比较合理的方案是哪一种?”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一致得出比较合理的方案是可以制作成涂片、切片标本进行观察。这时,可以看到学生的脸上堆满了成功的喜悦。“那我们能不能制成装片标本来观察动物细胞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通过这样的安排,问题被依次一一抛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仅复习了旧知,导入了新知,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组织教学,教师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由“思疑”到“解疑”,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实验探究,质疑问难

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然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当学生在显微镜下第一次观察到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装片时,载玻片中央滴的是清水,而现在为什么要滴生理盐水?我看到动物细胞中有细胞核、细胞质,但不知道最外层是细胞膜还是细胞壁?……

面对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问题,我积极诱导、启发,把问题分解成多个要回答的问题,如对于“为什么要滴生理盐水?”,我设计了一组阶梯性的问题:

①清水和盐水有什么区别?

②什么是生理盐水?

③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到生理盐水里有什么好处?

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推测出正确的答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如实验、观察),让学生处于教师精心设定的新奇、未知的情境中,而产生问题,不仅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异常活跃,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其观察、操作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3类比联想,主动建构

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基础上,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你能举出一种或几种熟悉的物品来表示动物细胞的结构吗?”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鸡蛋的蛋壳相当于细胞膜,蛋白相当于细胞质,蛋黄相当于细胞核”;“桂圆的壳相当于细胞膜,肉相当于细胞质,核相当于细胞核”;“荔枝的壳相当于细胞膜,肉相当于细胞质,核相当于细胞核”;“水蜜桃的皮相当于细胞膜,肉相当于细胞质,核相当于细胞核”;“还有果肉果冻,果肉相当于细胞核,果冻相当于细胞质,包装相当于细胞膜”……答案异彩纷呈,处处可见学生生活的翅膀在自由地飞翔。这时,面对教师顺势提出的问题“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你说同学们会不清楚吗?“从生活走向生物学,从生物学走向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巧妙、新颖的问题,为问题插上生活的翅膀,使学生在知识与生活的链接中,让知识充满灵性,从而做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2.4反馈训练,总结提高

最后,我以问题“公安部门得到一份生物样品,从外形上分辨不出该样品是取自植物体还是动物体。如果允许你借助显微镜,你怎样将它鉴定出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一方面可以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通过问题设置的情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生活,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学习的内容,并更好地运用它,学以致用。

3运用问题组织教学的体会

“观察动物细胞”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跃跃欲试,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利用问题组织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能紧紧环绕教材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

(2)能始终把握问题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向,起主导作用。

(3)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问题的提出做到循序渐进,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和独立思考得到正确答案。在提问时能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材施教地选择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5)问题向全班同学提出,并留有一定的停顿时间,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6)对学生的回答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忌嘲讽,既坚持标准,要求回答正确和表达清楚;但也要区别对待,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篇8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教学的“家”是国家课程标准,教师应该从基于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开展的教学。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因此,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给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规划教学、实施检测等一系列过程。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为例,来谈谈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1将课程标准分解为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课程标准仅仅从宏观上进行了规定,缺少微观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把一条条“标准”分解并转化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

1.1教学目标的表述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主体指向必须是学生。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要可测量、可观察。为了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尽量选用含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即说明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的表现行为,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完成行为的情景等。

表现程度:指预期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1.2将课程标准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步骤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阐述:概述从生物圈到细胞。如何将这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呢?

①剖析关键词:

从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行为动词:概述;核心概念:从生物圈到细胞。

②扩展核心概念:

结合教材,界定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对核心概念进行扩展。形成核心概念体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③扩展行为动词:

将课程标准中另一关键词:概述,对应扩展后的核心概念体系中的每一条内容,扩展为不同的行为动词。“概述”对应地扩展为说出、举例说明、认同。

④确定行为条件:

扩展后的行为动词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这一步是教师教法的具体体现。对应扩展后的每个行为动词,发生的条件为:通过分析实例,在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引领。

⑤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用于考量学习表现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明确、准确。

通过上面5个步骤,“概述从生物圈到细胞”被分解成具体的3条内容组合,用简洁的语言串起来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3确定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①通过分析实例,学生能明确说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并能举出实例。

②在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③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引领,学生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设计教学评价

基于课程标准进行的教学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当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的内容,离预设目标的距离,以便于教师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本节课制定的落实目标的评价方案:

(1)通过观看埃博拉视频和分析4个实例后,学生能分别说出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细胞就达成了目标1。

(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通过教师引导能较系统地理解这些层次,并能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还能列举出其他的事例,就达成了目标2。

(3)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人、松树、草履虫的结构层次,思考比细胞还小的分子、原子是不是生命系统。学生能体会表达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就达成目标3。

3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有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堂实施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减少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导言:大家在生活中可能看过不少僵尸题材的影视片,但今天“僵尸病毒”已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你是否还能依然淡定?

师:(播放埃博拉疫情视频)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流行爆发,它的致死率高达90%,是SaRS病毒致死率的6倍,引起各国的警惕,而这一切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埃博拉病毒)

师:(展示实例1――病毒的生活)请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说说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有细胞结构吗?

(2)病毒怎样生活和繁殖?

(3)病毒主要侵害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

教师提出问题:“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还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吗?”这样引导学生说出:“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接着,教师追问:“是不是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

师:(展示实例2――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请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还能举出其他单细胞生物的例子吗?

(2)草履虫能运动吗?如何繁殖后代?

(3)除运动和分裂外,草履虫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还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

师: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依靠这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样引导学生说出:“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师:(展示实例3――人的生殖和发育)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与草履虫相比,人是多细胞生物,人的生命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2)在你和父母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师:人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而成的。这样引导学生说出“多细胞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也离不开细胞”。然后,教师追问“多细胞生物其他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有关吗?”

课件投影:实例4――缩手反射,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参与?

(2)你能说清楚你现在进行的学习活动需要多少种类和数量的细胞参与吗?

师:人体正是通过体内分化的细胞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通过实例3、4引导学生说出“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

通过以上4个实例的分析,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最简明扼要的话来概括一下生命和细胞的关系。学生明确说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教师叙述:“地球上瑰丽的生命画卷,在常人眼中也就是芸芸众生、千姿百态,但在科学家眼中,它们却是富有层次的生命系统。”这样过渡到下一个内容,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教科书第五页的内容。

师:(展示龟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图片)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生命系统分哪几个层次?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2)生命系统各层次的概念是什么?

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的概念,教师可以先通过龟的例子让学生试着回忆表述,然后再补充,系统地让学生理解这些层次。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教师需要补充讲解,并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判断领会。

小组合作讨论:请以一个人、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

教师通过呈现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填表,利用不同的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使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体会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师:想一想,回答下列问题:

(1)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最小层次是哪一个?为什么?

(2)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是生命系统,为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并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4设计基于标准的有效检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否成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判断。教师再也不能说,“我课教得很好,只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习。”在研究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研究作业的设计,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哪项目标的,什么是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

某道作业题:从生命系统的结构来分析,下列结构属于哪个层次?

(1)受精卵;(2)树叶;(3)心脏;(4)一块骨骼肌;(5)血液;(6)筛管;(7)一个酵母菌;(8)池塘中的所有金鱼;(9)某山上的所有生物;(10)一片森林;(11)一口池塘;(12)一只小白鼠;(13)某农场的所有水稻;(14)市场上卖的一只西瓜;(15)心脏与血管;(16)肝脏

a.细胞:____________;B.组织:____________;

C.器官:____________;D.系统:____________;

e.个体:____________;F.种群:____________;

G.群落:____________;H.生态系统:____________。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愉快,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得到了提升,让教学和评价真正与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共舞”。

参考文献: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此门课程对于我们从细胞水平理解生命现象,阐述机体发病原理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医学细胞生物学又是一门实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是此门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是临床学生正式走上医疗岗位前的一种必需的培训。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课中重点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实验前已将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配好,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无需思考地将相应的试剂按顺序加入,然后得到一个合理的结果就可以。对于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来讲,他仅仅是观察到一个实验现象。因此,我们感到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设计并没有达到我们最初预想的培养目的。那么,如何将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很好地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现有的实验课作了相应的改革,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在制定改革方案之前,我们与学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从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渴望掌握当代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新进展、新理论及相应的新技术,对于实验课教学环节有着殷切的希望,希望能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几门实用性强的技术,以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他们的动手能力差,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吃苦钻研精神不够。此外,应试学习的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得较为普遍。综合以上的分析,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环节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生物绘图的基本技巧,细胞形态结构观察,细胞亚微结构的分离与观察。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细胞学研究和观察的基本实验方法。此外,我们对实验中的操作细节进行严格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严谨的学习作风,这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结合理论课教学环节及相关临床应用,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相关原理,材料选择,试剂配制,试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以及最后的试验结论,并提出对于实验内容在临床上相关应用及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实验课教学大纲,细胞生物学第二次实验中有一个“红细胞膜通透性观察”实验。常规的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分别配制低渗、高渗、等渗8种试剂,利用人的血液在生理盐水下平衡,学生仅需要加入不同的试剂观察是否溶血,而后得出何种试剂能够发生溶血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做实验,而不能将实验内容与细胞膜的特性相联系,实验结束后学生仅仅掌握了溶血现象的观察,红细胞需要保存在等渗溶液中等一些表面现象。而无法加深对细胞膜通透性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课流于形式。针对该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以本实验为突破口,开展了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可做如下调整:

1.在理论课教学环节中,阐述细胞膜选择通透性的原理,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

(1)为什么临床上输液需输入等渗溶液的?

(2)细胞膜针对不同分子其通透性有何变化?

(3)如何建立等渗溶液?

(4)水是如何通过细胞膜的?

(5)细胞的体积是如何维持的?

(6)肾脏是通过何种方式完成水和无机离子的重吸收?

2.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设计内容包括实验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何种试剂和材料,采用何种试验方法。

3.学生也可采用实验指导书安排的方案,该种方式兼顾到对实验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完成基本的实验。

4.专门安排三个学时的实验课,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设计开展讨论,学生可以在讨论课上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完成实验的可行性,在讨论阶段有些学生修改了自己的设计,有些学生借鉴别人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5.学生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进一步给予验证。

通过这种完整的实验设计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理论与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我们的实验过程从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

三、评分标准的改革

原来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成绩主要是对实验报告的评分,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观察结果记录,将这几项分别评分,并相加得到最终的分数,这就导致学生在书写报告时不用心,应付了事,抄袭现象严重。配合以上实验内容的改革,我们对评分标准也做了相应的改动。基础性实验评分重点放在讨论题及注意事项上。拓宽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在临床应用上的思考,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评分的重点要放在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验相关内容扩展的评估上。通过这样的评分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一轮的教学改革,我们从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情况分析及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三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参加实验教学改革的为206位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全部完成了实验设计,其中90%的学生设计了与实验指导书不同的方案,部分学生还结合临床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针对肾小管上nH+4转运通道的研究,高渗与等渗混合液对红细胞膜的影响,atp对葡萄糖的易化扩散作用的影响。去垢剂SDS对红细胞膜的影响,红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研究等。此外,基础实验技术的实验完成效果也有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能主动查阅相关文献扩展对基本技术应用的认识,而且对于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分析,在报告中提出了不少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课改革的效果,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中,安排了综合性设计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试题,其中90%的学生答对了该题,正确率远大于其他的题目。这说明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对于红细胞膜的特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实验课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实验课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改革满意度高,认为实验课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能让他们愿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实验课的进一步改进提出了许多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做出的相应的实验课改革,在实际的教改过程中仍发现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完善与补充。但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是喜人的。我们应坚持这样的思路,将教学改革进行到底,对原有教学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摆脱教师机械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应试学习状态,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清祥,侯岁稳,高欢欢,等.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2):80-84.

[2]侯燕芝,余和芬.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制作[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286-287.

[3]江华,张晓.改革医学实验考核方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J].西部医学,2008,20(6):1339-1341.

[4]彭帆,余立萍,肖方祥,等.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J].南方医学教育,2009(1):25-27.

[5]彭宜红,曹杰朱,永红,等.抓住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108-111.

[6]胡鑫,高梅,李绍军.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110-114.

[7]肖静,杨智敏,廖吉文.浅谈《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的几点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2):210-211.

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 多感官 教学 课例 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98-0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刺激其大脑皮层并增强突触间的联系,从而加强理解和记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起点是感官对该事物的知觉,而人类对一个事物的感知,只有通过多种感官的反映才能产生关于该事物的全面认识。

一、课例主题

本课例以“多感官参与教学”为主题。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调动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及触觉等通道获取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知事物,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不仅通过多重刺激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如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二、课例背景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课题为“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笔者尝试采用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受到良好效果。该课例在全国生物课改经验交流会上展示后给与会专家和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会后很多教师纷纷前来祝贺、交流感受或索要课件。

三、设计与分析

(一)新课导入,视听刺激

课前2分钟播放防治艾滋病宣传歌曲《飘动的红丝带》,并配防治艾滋病宣传的背景画面。

【分析】通过播放动听的音乐,展示生动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听通道,引发注意。

(二)新知学习,多感配合

1.免疫系统的组成

【看一看,比一比】投影免疫系统组成示意图,挑选两张学生预习时所画免疫系统概念图对比。概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分析】教师将免疫系统组成示意图和学生预习所画概念图呈现给学生,意在启动学生视觉通道,加强直观感受,增强了学生兴趣。

2.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功能

初始设计:

【想一想,议一议】提供下列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交流。

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

(1)此时如果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产生抗体。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因为大剂量X射线损坏了B淋巴细胞,而来自胸腺的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2)如果在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却得到一定恢复。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胸腺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在免疫中起不同的作用,胸腺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3)欲使大剂量X射线照射过的去掉胸腺小鼠恢复全部免疫功能,接下来应如何实验?

学生根据上述两步实验,容易得到答案:同时给该小鼠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就可恢复全部免疫功能。

【优点分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分析,意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在理清其功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缺少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的比较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总结归纳,学生印象不深。

改进设计:在学生上述问题的讨论交流后,再通过下表来总结归纳。

【改进分析】图表可以给学生更形象、直观的刺激,通过图表对比,学生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初始设计:

【读一读,看一看,听一听】学生先阅读教材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文字说明,再观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视频,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学生不理解,教师又重复讲解一遍。

【效果分析】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先阅读再反复讲解的方式以期突破难点,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依旧似懂非懂。原因在于学生虽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听讲,参与的感官以视觉、听觉为主,而动触觉参与少,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发挥。

改进设计1:

【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学生先阅读教材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文字说明,再观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视频,接着由学生对着视频组织语言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效果分析】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动口机会,但由于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非常陌生,又是第一次接触“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根本看不懂视频呈现的过程,所以学生讲得“牛头不对马嘴”,笑话百出。尽管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改进设计2:

【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问一问,说一说】学生先阅读教材再观看动画视频(循环放映),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视频所展现的过程尝试创新性配音,要求不发生科学性错误,有疑问可随时向老师提问,最后各组推选“最佳人选”到全班交流。

【配音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