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十篇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十篇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6:46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篇1

1、医院档案管理现状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利用率低。档案工作对全社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档案界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使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二)档案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范围不明确。医院档案管理一般由设在行政办公室的综合档案室负责。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医院行业管理的要求,综合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音像档案等,医疗病历档案由病案室管理,而X线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检查影像图文档案等分属各个业务科室自己管理,在一个单位内形成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到目前为止,医院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各级医院在管理档案时,由于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各级医院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三)档案硬件投入不足。由于医疗用房紧张,致使档案用房狭小,不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另外,管理技术滞后,也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广泛运用,医院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较少,基本还采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综上所述,医院档案管理面临深刻的变化,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我国现代体制出现的一种转折,也是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因此,医院必须正视现实,调整管理思路,改进档案管理的方法,应对形势的要求。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

针对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通过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索了现代化档案管理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的应用,需要加强如下各方面的管理。

(一)加强档案法的学习,增强医院干部、职工的档案法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医院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医院领导、医院管理者、医院职工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医院以医疗服务为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对医院档案缺乏严格的考核,因而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档案管理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并且由于受到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档案管理工作很易受到冷遇。提高各级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不仅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影响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健康成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才能使档案工作顺利开展。

(二)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信息档案科,明确职能,将医院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同步发展。同时,要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医院由于处于一种特定的条件下,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因此,拓展归档范围,加强有关内容的收集是档案工作的新课题。如医院经营方面,所进行租赁、承包、核算的方案、协议等应实行归档收集。又如提倡采购招标,其招标方法、程序、协议、合同也应进入归档材料之中。所以,要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组织,落实专人收集。

三、逐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对医院决策的科学化

(一)档案信息管理自动化。新时期医院档案工作主要是实行计算机辅助立卷,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把档案人员从繁琐的手工立卷程序中解放出来。所谓文档一体化管理,就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文书和档案工作的全程实施自动化管理,其功能将涵盖对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和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归档、组织、、利用以及数字管理全过程。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篇2

论文关键词政府决策决策科学化科学决策

政府决策是国家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推进国家决策科学化,必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发展观战略需要各级政府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政府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其它管理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决策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提供目标、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决策的失误是管理中损失最大的失误,科学化水平低是产生政府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现实政府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决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行政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针对各种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制定政策、对策和方案,并通过执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

政府决策不同于私人决策,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决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以政府机关为主,但不限于狭义的政府概念。(2)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各种公共决策问题。(3)政府决策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不论是政府决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还是监督过程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4)政府决策目标不仅是为了履行行政职能,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5)政府决策一旦做出,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6)政府决策还有责任性,即政府决策出现决策失误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因主观失职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应追究相应决策者的责任。

决策的科学化是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和其它各相关决策主体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使决策过程符合实际规律、决策结果有效解决决策问题。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决策,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因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政府科学决策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旧的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不断兴起,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深入了解公众的多层次需求、制定符合现实的决策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政府决策科学化能使政府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减少决策失误的现实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政府决策的现代趋势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不断拓展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同国际市场接轨,以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优势,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

(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三、我国政府决策中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决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观念有待提高

政府决策相关主体既包括政府决策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公众。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规则、制度。部分政府决策者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淡薄,决策过程中不遵循已有的程序和制度,依靠个人主观愿望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定量决策运用不够,定性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决策技术也不能跟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调整。政府决策的相关公众的科学意识有待加强,在个人利益面前,经常忽视合理、科学的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缺陷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是一个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等既分工合作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当代政府决策实践中,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刚起步,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待改进;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着咨询组织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着决策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方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决策执行系统存在着因执行职能受制于决策中枢系统而执行不力和执行低效的现象;决策监督系统存在着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分工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建立了许多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决策程序相比还有不足,如调查研究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低,专家咨询论证的程序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利用程度低,集体选择的程序不完善导致部分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失误多,决策评估程序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监督系统的不完善等。

(四)政府决策的制度化不健全

政府决策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容易造成政府决策缺少约束和监督,主观随意性大,易出现决策失误。当代我国政府决策中有许多相关的决策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决策实践中缺少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之间的联系性有待加强。

四、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鉴于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

(一)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行动的前提,政府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是政府决策行为的前提,政府决策科学化必须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政府决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始终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历史位置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政府决策坚持科学的原则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贯穿于政府决策过程中,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与全面的关系等。

(二)提高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素养

政府决策者特别是行政领导是政府决策的核心主体,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能力方面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战略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要提高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政府决策者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所谓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是决策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具备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的决策境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决策视野,抢抓先机、果断定锤的决策魅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决策思维、全面性决策思维、准确性决策思维、效能性决策思维、创新性决策思维和惠民性决策思维。”对于政府决策利益相关的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科学合理参与政府决策的观念,对于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应该事先了解其流程和相关知识,以提高决策参与的有效性。

(三)提高政府决策体制的科学性

政府决策体制是规范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执行主体、决策评估和监督主体的制度规定。完善政府决策体制需要处理好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这五大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政府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方面,既要按照行政权力运作的规律,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明确政府的决策权限和范围。对于市场能自行运行好和政府不该管的领域,政府的决策权力应该撤出,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加大决策力度。决策执行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规律,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运转有效的政府决策执行机制。决策监督方面,既要完善政府决策的权力监督,也要加强权利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四)健全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上讲,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政府决策程序包括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调查研究、制定备选方案、科学评估论证和预测、确定最后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决策反馈与完善等决策阶段中的程序。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要求政府决策程序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比如在具体操作流程上要明确规定决策议题的提出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和报告、开会集体讨论的过程、专家咨询论证的报告、集体表决的方式、决策试行的标准等。

(五)健全相关决策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府决策过程中有许多相关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论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这些制度都可以在结果上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下面论述的制度是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增加政府决策过程科学化的相关制度。

(六)调查研究制度

调查研究是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决策实际情况的认识、了解、分析程度,这取决于调查研究的力度和质量。没有调查研究不仅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今天,政府决策者如果不认真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趋势,就不能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需要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对于调查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要有明确规定,对于不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应谨慎表决。

(七)决策咨询论证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党政机关都成立了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中心、政策调研室等咨询机构,但是这类咨询机构大多是体制内机构,其人事和财政都受制于政府相关部门,导致现实中存在着研究主体不独立、研究结果不客观、研究成果利用率低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就必须完善政府决策咨询论证制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研究部门的独立性,并聘请社会各界专家担任政府决策顾问,让其切实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间咨询机构,促进决策咨询的独立化、客观化和高效化。

(八)决策评估制度

完善的决策评估制度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决策评估制度不仅要评估政府决策结果的有效性,也要评估政府决策本身的科学性,还要评估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为提高以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经验和教训。完善决策评估制度要提高决策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决策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对于决策评估的结果要充分利用,并同决策目标相比较,以提高决策评估的有效性。

(九)有效利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

政府决策科学化既需要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方式,也需要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科学的政府决策理论有完全理性决策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渐进决策理论和综合扫描决策理论等。科学的决策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细分到决策过程中有决策问题构建与规划方法、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决策备选方案的制定方法和预测方法、备选方案的选择方法、决策实施的评估方法等。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包括政府决策中运用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配套的现代化设备。其中,完善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有关政府决策的信息,有利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新渠道,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诉求,使政府决策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做到从实际出发,增加决策结果的科学性。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效利用电子政务给政府决策的带来许多科学的技术、方法、手段和工具,比如通过视频会议、网络决策专栏等形式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篇3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把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决策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决策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和基本职能,也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环节。决策咨询工作机构是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外脑”和参谋助手。政府决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决策咨询系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高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对于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决策咨询是决策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讲,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它对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样,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其造成的损失在相当长时期内是难以弥补的,严重的失误还有可能导致经济社会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实践证明,决策的效果和质量与决策咨询工作密切相关,调查研究越深入、咨询意见越广泛的决策,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小,决策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在各方面条件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决策前的研究、考量、评估显得特别重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好决策咨询工作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各种因素研究透彻,考虑周全,使决策符合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实际,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决策咨询是汇聚民智的重要机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凡是正确的决策,其基本的特征就是贴近群众、符合规律,顺应广大人民的意愿。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这是政府决策必须遵循的准则。广泛集中全民智慧是决策咨询的重要工作,充分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是决策咨询工作的主要功能。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有利于最广泛地集中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正确的决策,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不断完善汇聚民智的决策咨询机制。除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外,应当特别注意听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专家的意见,听取不同的、甚至相反或对立的意见,求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和理解,使政府的决策真正建立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之上。

第三,决策咨询是沟通政府与社会的重要渠道。当今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新型媒体层出不穷,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一项重大的决策出台,往往会引起多种利益群体的不同解读,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因此,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沟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把政府决策变为人民群众的意志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沟通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决策咨询机构直接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的形成、制订、出台过程,对于政府决策的依据与过程掌握相对充分的信息。通过决策咨询部门这一平台,阐述政府决策的初衷,解释政府重要部署的原因,可以使政府决策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一项决策、一项工作,其传播的速度之快、影响之大,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我们必须顺应这种趋势,通过各级决策咨询机构,以及与决策咨询机构联系紧密的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将决策的重要内容反馈到社会,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宣传工作,让社会各界人士全面准确地了解政府的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支持政府工作的有利环境。

第四,决策咨询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重要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单纯依靠领导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单纯依靠领导集体运用传统的方式和办法来进行决策,很难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也很难保证政府施政的效率。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研究,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激发决策咨询研究人员的活力,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必须突出专业人才的作用,支持他们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专题研究,进行系统化设计,提出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发展实际的咨询建议,有效弥补决策者在时间、精力以及学识等方面的不足,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自1983年省政府成立专门的决策咨询机构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决策咨询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全省决策咨询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与突破,决策咨询机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省级决策咨询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州、市一级政府研究机构基本建立,部分科研院所组建了专门的决策咨询机构,决策咨询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很多问题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挑战与机遇并存且相互转化,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去探索、研究和解决。决策咨询机构作为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外脑”和参谋助手,在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以更新更高的标准推进决策咨询研究,不断提高决策咨询工作水平,努力为党委、政府提供优质高效的决策咨询服务。

第一,要增强实践性。实践性是决策的本质属性。不管是宏观性、战略性的决策还是微观性、工作性的决策,都必须具有实践性。决策的实践性决定了决策咨询研究的实践性。一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决策咨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增强决策咨询工作实践性的重要保证。决策咨询机构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把调查研究做深、做细、做实。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既要深入机关,又要深入基层;既要深入干部,又要深入群众;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努力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决策要求。二要加强信息收集和整理。在当前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影响决策的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决策咨询部门必须把信息工作贯穿于决策形成和实施的全过程,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广泛收集国内外信息资料,通过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的全方位、优质高效、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当前,尤其要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深化省情认识,努力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决策信息、思路和办法。

第二,要突出创新性。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决策咨询研究的灵魂。创新决策咨询工作,重点要以创新的思维形成新的思路、以创新的载体实现新的突破、以创新的方式提出新的举措、以创新的模式谋划新的规划。一要做到成果新。要站在时展的前沿,用创新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前瞻性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多筹发展之策,多谋创新之举,多做开拓之事,力争对我省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二要做到知识新。要认真学习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各种新知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央的方针政策,勇于突破,善于学习,敢于超越,不断在咨询机制、研究方法、工作思路等方面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经验,将优秀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要做到机制新。要建立咨询与决策的协调互动机制,探索建立决策咨询的专题会商制度,争取在重大事项集体讨论、专家咨询、论证评估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化、规范化的办法。要充分发挥现有决策咨询机构的平台作用,实行开放式研究;还可考虑引进一些市场运作机制,采取政府向社会公开购买研究成果等方式,努力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决策成果。

第三,要体现针对性。决策中要解决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具体的问题,这就要求决策咨询机构必须为政府决策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此,一要做好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坚持以省委、省政府的整体部署为根据,以重大决策为立足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和超前研究,努力使咨询与决策紧密结合,真正考虑决策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研究我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问题时,要尤其重视****面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区域合作叠加互动的新形势,重视国内外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产业集聚的发展新趋势,把宏观与微观、长远与当前、战略与策略、发展与改革、定性与定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及时提供切合实际的建议和咨询意见。二要做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例如,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发展仍然滞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仍很严重等。决策咨询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勤于思考,主动作为,以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研究为重点,争取在解决若干问题的思路上多提出一些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协助破解我省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土地、环境、降耗、减排等方面的难题。三要增强决策咨询的可操作性。各级决策咨询机构必须紧贴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提出具体建议时,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咨询报告要力求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在可操作性方面多下功夫,努力使研究成果更多地、准确地、快速地应用于决策之中。

第四,要强调科学性。决策咨询研究是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决策咨询工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反映着实践的发展要求,贯穿着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决策咨询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决策咨询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决策咨询工作的传统观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放在有利于完善科学发展的决策咨询体制、制度、机制和法制建设上,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和谐发展,推动政府自身的发展与改革。二要广泛运用科学方法。决策咨询机构要充分集中研究者的智慧,发挥各方面专家学者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想深邃等多方面的优势,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以及比较、分类、统计等手段,遵循以事实为出发点,通过客观分析论证,提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方案。三要建立健全预测、反馈和评价机制。没有预测就没有咨询,预测是决策咨询的一个主要功能。要广泛了解和研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估,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及早提出预案,防止盲目性,增强预见性。要通过对决策执行情况的追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及时对原决策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使方案更具可行性、可靠性。要科学评价决策咨询在领导决策中的作用、战略价值,树立决策咨询的正确方向。四要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面对同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可以多种多样,但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决策咨询研究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提供可供比较的多种解决方案供决策机构分析、比较,最终在多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或者综合几个方案的优点,选出最佳的方案供党委、政府决策。

三、强化保障,完善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决策咨询工作环境

近年来,我省的决策咨询工作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既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决策咨询研究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也有咨询研究与决策脱节的问题;还有咨询研究队伍整体上还不适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政府决策科学化要求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要加强决策咨询队伍建设。做好决策咨询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加强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和充实决策咨询队伍。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决策咨询研究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高度重视决策咨询人才的成长、使用、交流,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关照、生活上关爱,充实、配备好决策咨询人员,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求真务实、尽职尽责的决策咨询队伍,使决策咨询队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决策研究机构也要根据自身职能特点,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严把进人关,选调懂业务、有较强政策研究能力的人才充实研究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二要加强对现有决策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研究人员素质。培训培养的方式有很多,在决策咨询机构内部要提倡“以老带新”,并将人才培养作为履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决策咨询系统内要提倡合作交流,鼓励上下级之间、同级机构之间的研究人员互相交流;特别要以课题研究项目为载体,在实践中加大研究人员的培养,提高研究素质。三要加大高水平决策咨询人才的引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省内培养外,还必须采取引进的办法,以提高人才结构层次,提升整体水平。要根据决策咨询工作的特点和任务,重点引进一批学术、学科带头人,也可以引进研究团队,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引进的方式上,可以直接引进人员,也可以采取引人和引智结合的“柔性引进”办法,以研究项目为载体,通过学术交流、重大研究课题招标、公开征求决策意见建议等形式,打造好高水平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使省外的人才和智力为我所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四要努力集聚社会力量,形成一支从事决策咨询研究的队伍。决策咨询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切忌搞“关门主义”。在研究力量的组织上,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系统内的研究人员,支持他们开展研究,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吸纳系统外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与项目研究。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专家库,加强与各类专家的联系和沟通,调动他们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项目,可采取委托的方式,利用专家的力量进行研究。对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项目,可主要依靠实际工作者进行研究。

第二,要加强决策咨询机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要从机构编制、经费保证、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对决策咨询机构给予倾斜,努力帮助解决决策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决策咨询机构开展调研、交流情况、研究工作、获取信息提供必要条件。着力解决当前部分地区决策咨询机构缺位、职能弱化的问题,因地制宜地设置、配备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努力在协助领导层提高决策能力、调整决策知识结构、弥补决策信息偏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要进一步加强对决策咨询机构的指导,不断完善科学决策机制,认真指导和协调重大课题的筛选与重要问题的研究方向,确保研究工作不受外界干扰,促进决策咨询服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三要将决策咨询机构建设与推进政府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政府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应履行科学决策咨询程序,各部门出台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应事前进行决策咨询论证。四要统筹推进决策咨询工作与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建设等,建设好决策咨询平台,保证决策者特别是各级领导方便快速获取有关决策研究机构和专家研究的成果,保证研究机构和专家及时了解决策者的决策需求,并获得比较全面的基础资料和研究数据支持,进一步畅通决策者与咨询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渠道。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篇4

thepublichealthemergencyisparoxysmalandunforeseeing,whichwouldinvolvealotofpeopleandseverelyaffectsocialeconomicsystem,inadditionthecrisisbroughtaboutbyitselfwouldbadlyendangersociety.Duringdealingwiththeemergency,thecurabilitychanceistransient,soastorequirethatdecision-makershouldmakepivotaldecisionsontimepressureandattheconditionofhighinstability.withthescientificdecisionmethods,throughscientificthinkingmethodsanddecisionprocedureandbyvariousscientificanalysismethods,wecanavailablyremedyexperiencedecisionshortages,avoidirrationaldecisionresults,andadvanceresponsiveabilitiestopublichealthemergency.

Keywords

publichealth;emergency;scientificdecision

摘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罹及数众,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其引发的危机将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由于救治机会稍纵即逝,因此要求决策者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性决策。运用科学决策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决策程序,借助各种科学的分析手段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弥补经验决策的不足,避免非理性的决策后果,提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科学决策

社会和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使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其种类也在不断变化,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面临各类危害健康因素的挑战。传染病暴发流行、化学性污染、自然灾害及恐怖事件屡屡发生,尤其是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以及稍后东南亚等国家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对社会所造成极大的恐慌和危害,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所构成的威胁,也向政府及医疗卫生部门提出了警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如何快速准确地收集信息,制定干预方案,直接关系到危机处理的成败,因此,科学决策就成为解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关键。

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1.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定义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定义,虽然各国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性质基本相同。美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定义是“一个疾病或一个卫生状况的发生或即将发生,这种疾病或卫生状况由生物恐怖主义、传染病、新致命传染因子或生物毒素造成,构成重大威胁,致重大人员死亡或永久、长期的伤残。这种疾病或卫生状况可能导致国家的灾难,也可能超出国家范围”[1]。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

突发事件是人们对难以预测事件的通称,如果突发事件不能得到有效的应对和及时的处理,往往会诱发社会问题,从而导致危机。SaRS蔓延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遭遇的首次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短短数月间,便从初始的单一、区域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展成为以公共卫生事件为核心的复合型危机。SaRS疫情暴露了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给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不断探索。

1.2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1)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有的甚至不可预测。(2)事件罹及的群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往往同时罹及多人,甚至波及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加强,可导致其跨地区、跨国界传播。(3)对社会、经济危害的严重性。由于其发生突然,罹及数众,损失巨大,具有公共危险性,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其造成的社会危害相当严重。(4)事件处理的综合性。由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威胁严重,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大,其抢救干预、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常常需要多系统、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才能综合协调解决。(5)决策的时效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和事件演变过程的难以预测性,救治机会稍纵即逝,要求应对者必须果断决策,迅速干预。

2科学决策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2.1决策的概念和特点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并准备实施的活动。心理学中给决策下的定义是,对一个缺乏确定情境的事情的抉择反应。决策的中心问题是解决事情(或事件、对象)本身的不确定性。决策活动是以事物的未来发展和人们未来行动为对象的,它具有以下特点:(1)决策是行动的基础;(2)决策具有超前性;(3)决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4)决策方案的可选择性;(5)决策的过程性[3]。

正确的决策是处理诸如SaRS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关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由于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难以防范,一旦发生即对公众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事件发生后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应对和及时处理,往往诱发危机,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因此,要求应对者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性决策。

2.2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常见的决策类型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首当其冲考验的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决策意识、体制、方法和能力。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过去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由于受条件的局限,决策者常常采用的是少数人参与的基于个人智慧的经验决策。这种决策方式主要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才智和经验。决策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领导者和个别高明谋士的认识和经验,经验决策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说来,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决策。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中,面对信息很不完备、演变极为迅速、时间非常紧急、高度不确定的诸如SaRS这样的危机事件,政府部门需要对一些特定的问题及时做出决策,这种决策有时不可避免地具有非常规性,甚至具有非程序性。因此,经验决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甚至在特定条件下还是不可替代的,它在特定的程度和范围内还是行之有效的。

决策是行动的前提,其目的是为行动提供方案,但决策的结果可能是获得了最佳方案。也有可能选择了最差方案。如果决策合理,有利于事件的迅速掌控,避免危机的发生;反之,如果决策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必然会引起事件的扩大和蔓延,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从而使单一的公共卫生事件演变为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危机。

由于人的决策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情绪色彩,社会因素对于决策行为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社会的压力和影响甚至会导致决策者做出完全非理性的决策。因此,在决策中如何做到尽可能合理周全,既可以防止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避免新的损害等,科学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决策程序,借助各种科学的分析手段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弥补经验决策的不足,避免非理性的决策后果。

2.3科学决策是提高应对能力的保障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决策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决策的方法和程序符合科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指决策的结果符合客观规律[4]。笔者认为,决策失误在很大程度上与没有遵循科学的决策过程有关。科学决策是就决策方式而言的,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的决策活动。决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决策过程的理性化和决策方法的科学化上。科学决策的方式有助于决策制定者做出“科学的决策”。

科学决策的主要特点是:(1)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决策过程中特别注意依靠各种智囊组织,注意各种专家的横向联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共同完成某个决策活动。(2)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传统的依靠经验进行决策,转变为依靠科学分析来进行决策,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5]。

2003年SaRS爆发所导致的危机将建设我国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上日程,这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挑战,也是机遇。在总结防治SaRS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法律制度[6],标志着我国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由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严重危害性,事件演变迅速,救治机会稍纵即逝,政府部门在制定干预和救治方案时,既要求时间上迅速果断,又必须保证救治措施的恰当可行,因此,正确的决策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成功救治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各级监测和预警信息网络和机制的同时,还应借鉴各国在救治方案决策中的先进经验,建立科学决策机制,运用科学的决策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吸取相关领域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实现决策方式从少数人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简单决策向复杂决策转变;静态、封闭决策向动态、开放决策转变;定性决策向定性、定量相结合决策转变,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提高我们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致谢

本课题为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no.2003Dia6n012)。

参考文献

1陈平.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国卫生资源,2003;6(5):205.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560.

3决策的概念与过程.http://col.njtu.edu.cn/jingpinke/05jpsb/jgxy/glx.2005-6-21.

4李景鹏.关于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http://wtolaw.gov.cn2002-10-29.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篇5

1.1基层民主决策中的问题

我国基层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之中,对于其治理机构的领导人在民主的决策方面不难发现以下弊端:首先,是决策中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太强。在基层的管理决策工作之中,不够科学客观,自治机构的领导有很多做不到民主决策,由主观想法决定,十分武断。在他们的决策观念中,狭隘地认为决策仅仅只是事项审批、资金筹划以及人事任免等工作,不了解当前的先进有效的决策管理方式,也没有学习以及引进现代决策的理论和技术。这就形成和延续了一些不正确的决策机制。比如:其一,由经验决定。在决策今天的工作时依赖昨天的工作结果,“刻舟求剑”的心态和现象严重,错误的经验主义盛行。其二,直觉性决策,对于需要决策的工作,不愿与人交流,也不去实地进行考察调研,而是闭门造车,依据“恍然大悟”的突发奇想进行工作的决策。其三,举棋不定类决策。决策的过程之中拖拖拉拉,耽误了最佳的决策时机,使得基层决策的效果收到了严重的影响。一项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要看该决策是否遵循着问题分析、目标制定、方案设计和择优以及最终的最终反馈等完整的环节步骤。

1.2问题产生的原因

经过对基层民主决策的实际考察及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两个影响民主决策的制约因素:首先是决策中对现代先进理论以及科技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决策的手段变得陈腐过时。决策者的主观决断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在基层工作,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工作中普遍存在。由于受限于决策者本身的经验水平以及知识储备,判断和决策产生出的结果很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如果决策不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话,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重大失误和问题。现代化基层的决策要求必须结合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理论为依据,确保基层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对于基层民主决策问题的解决路径

2.1转变决策观念

决策者一定要以科学先进的决策理论作为决策指导,同时不断提升决策者自身的额综合素养。决策的进行需要具体的客观环境,如果决策者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不能独立进行决策的时候,其就会出现误差,背离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正确轨道。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除此之外,决策者要有合理的思维结构。一种是创新思维,这是因为民主科学的决策需要及时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以及提出新的思路,时刻保持创新的心态,灵活地进行决策。第二,决策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的素养,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在决策时需要考量这些基本学识,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第三种是民主思维,人类历史和社会的真正创造者是群众,决策者要真正听取人民群众的观点,集思广益,才能发扬民主作风,最终实现决策的民主化。最后一种是果敢性思维,决策的时效性要求决策的制定要及时,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决定的时候要果敢,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效果。

2.2善于咨询专家的意见

为了使得决策尽可能的趋向民主及科学化,决策者应该多参考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在某一领域内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其相关知识的储备以及阅历都有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决策过程之中为了使得最终的决策结果符合科学性及民主性,最好咨询相应的专家。不过这其中也存在相应的缺陷,因此在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后,要防止专家组意见的片面性。这是由于基层的民主决策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事情,它会涉及到基层多方面的实际情况,需要结合全方位的考察与思量,结合不同方面的各个影响因素。再者,要务必确保该制度的独立,防止出现领导进行决策,专家最后“圆场”现象,确保该决策方式的真切落实。

2.3听证决策过程以及论证结果

建立决策过程的听证机制,这就是允许民众、非政府组织运用网络、多媒体及报纸等方式参与决策过程的协商,积极发动基层自治主体的广泛参与进来,共同商讨决策的科学性及可行性,使得决策过程可以得到广大群众的监督。建立听证制度可以很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开透明,使得形式主义得到了杜绝。该制度位于最终决定与议案形成雏形之间的步骤环节,比较独立。而决策论证的作用是可以查出和修改决策在初级形成时的缺陷,基本是以专家证明、会议协商、及社会讨论和群体发言的形式进行的。其考量的因素包含了本社区的文化、经济等,所以决策论证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全面性、民主性及科学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实现基层治理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最终目标。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管理学行政领导决策科学化

行政领导,是指各级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领导和管理领导小组,有决策、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功能,如依法行使权利,发挥其影响,确定活动流程,实现管理活动的目标等。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现实。实现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是梦寐以求的目标。科学决策是一个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意识到科学决策为我们根据客观规律,充分调动群众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一些领导人不能进行科学的决策,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造成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如何促进领导科学决策,已成为最重要的一个领导研究课题。

一、我国行政领导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性

1.行政领导的特点

(1)行政领导是对“行政”的领导。在特定的行政环境下,实现特定的行政目标。行政领导依法向行政命令由领导和管理活动,从而保证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包括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监督等功能。这个分类,它通常不包括行政行为,是指事务活动。

(2)显著特点是执行性。在我们国家,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同于西方政府系统,完成部门行政机关的执行机构的权威。因此,行政机关必须在当局的指令下工作。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根据法律的权威指导,依法行政,据权威的法律要求,迅速组织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迅速有效地实现机关的工作意志。

(3)社会属性是鲜明的政治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府机关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使命而建立的组织,政府机关需要按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律规定来进行活动,实行国家的统治职能。行政机关的使命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意志。国家机构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行政机关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主要通过大量的组织工作,来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行政领导者要讲政治,提高社会主义政治觉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服务员的态度为人民“行”好“政”。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最后,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

2.推进行政领导决策科学化的现实意义

行政领导决策的影响是一个关键,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确定行政管理的方向。党的十八届五中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面临决策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科学决策越来越重要。在中国,由安徽小岗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是科学决策的典型案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革命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让农民拥有自,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在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同时提高中国数亿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加快党中央“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行政领导决策的科学与否,对于政府机构甚至国家至关重要的问题。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因此,努力促进行政领导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促进行政领导科学决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信息和技术的全球化也在快速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影响决策的因素,中国的行政领导决策必须面对更高的新要求,为避免政策失误,当务之急是促进科学决策的发展。

其次,促进行政领导科学决策,有利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伴随着信息网络、信息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快速和准确的决策要求行政领导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抓住有利的机制进行科学决策。

再次,促进行政领导科学决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任务。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行政领导决策是成功最大的成功,行政领导决策失误是最大的错误。尽管中国已经做了很多推广科学的行政领导决策的具体工作,但目前的行政领导决策是任意的和主观的。因此,只有建立建立标准化的行政领导决策机制,才可以减少和避免错误决策。

最后,实施行政领导科学决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决策水平是领导水平的体现。实现科学决策的行政领导下,按照客观规律,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促进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科学决策,是对现状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科学判断形势,决定实事求是,标准化、程序化决策过程。只有确保行政领导科学决策,保证稳定性和连续性,体现高效率的决定。

二、行政领导决策科学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决策科学化发展进程,可以发现我们己经实现了由经验决策为主向科学决策为主的转变。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决策不科学造成浪费的原因是多方而的:有少数领导的好大喜功和政绩工程的需要:也有缺少必要的避免决策浪费的制度约束,缺乏科学化的决策管理机制,还有缺失保证科学化有效的监督、审计、问责手段;另外,还有许多领导同志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学决策的重要性,抱着搞建设、搞改革总是要“付学费”的不正确认识,对因决策造成的浪费不以为然。这些都从客观上助长了个人决策、轻率决策、经验决策之风的蔓延和扩张,而科学决策所必须的各项制度却迟迟未能生效

在发展决策科学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已经实现了由经验决策为主逐渐向科学决策为主转化。尽管如此,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缺点。由于决策不科学而导致资源浪费现象频频发生的原因是――有少数领导喜大好功,夸大记录项目的领导需要;没有完善必要的决定避免和浪费的制度约束,缺少科学决策管理机制,以及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保证审计、问责方式;此外,有许多领导同志并没有真正认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认为建设、创新永远是“付学费”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解。从而从客观上促进了个人决策的弥漫、助长了鲁莽的决定的出现,所以科学决策所需要的各项政策却没有缓慢生效。

1.领导者自身能力不完美

领导干部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同,没有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可能没有一个领导干部的理解程度和感知的情况将有所不同。领导决策总是在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下做决策,很难避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由此种种,利益驱使、滥用权力、不当关系方法、情绪失控和其他因素限制的主要决策的科学性。

2我国领导决策体质上的不完善

决策民主化的程度偏低

科学决策必须首先民主化,但许多政策制定者仍在自己的决策基础的趋势,专家智库和政策研究人员只能做一个命题“文章”按照领导意图,给领导建议加穿“科学”斗篷,计算一个到一个对每个人都有最终的决定权。

(2)没有有效利用辅助决策机构

一些机构、研究机构、信息中心的实际功能是减少了秘书人员的文件和报告草案。此外,由于行政系统的碎片,所有部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机构,限制中所发挥的作用。

(3)战术研究多,战略规划少

一些官员总想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但在决策过程中缺乏长远的视野,缺乏宏观全面考虑,忽略了长期的目标和总体规划。导致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当前系统干部的缺点,促使了这些干部为了追逐短期利益的行为发生。

(4)决策机构内部结构不完备

性能是决定一个高水平专业化的政府部门是决策者还是实践者,最大化的影响到日常处理事务的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政府部门责任模糊、责任追究难。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失衡,影响整体的质量决定。

三、我国行政领导决策科学化制度完善

1.提高行政领导的决策能力

马克思主义在人才理论中强调,建设高素质的干部的重要性。高品质是一个周期的概念,根据环境和任务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技能。

政府行政决策最终决策者,是整个决策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行政领导角色三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决策的需求,严格的示范项目,最后的决定。行政领导决定测量方案提供的积极因素和约束,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以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原理,领会领导意图,充分了解群众的意见,体现执政为民的思想。行政领导决策水平和决定的影响,说小,直接决定了本身的性能;说大,影响到不停程度的人。因此,行政领导的科学决策质量必须得到改善。

2.完善我国行政领导科学决策的机制

健全和完善行政领导决策机制,是我国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从我国行政领导决策的实际情况看,健全和完善决策机制,应让政府和群众关系和谐,相互作用。

3.加强我国行政领导决策民主化

决策民主化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没有很好的安抚公众舆论,忽视了公众参与的行政领导决策在一个常规的方式。这是因为作为核心政策制定和执行由政府主导并不是一个超级利益集团,没有利益自动代表公众的利益,政府必然会有自私的动机和行为。即使政府可以完全代表公众利益,但也可能是由于行政领导知识并不完整,如信息不充分导致决策结果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政府的公共政策应通过公众的集体智慧,让咨询论证机构和群众参与行政领导决策过程,因此决策计划充分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减少罪恶和欲望在政策,弥补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偏差造成的盲目决策和政策。

4.加强我国行政领导决策的法制化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行政领导决策的合法化。美国法官弗兰克特定的话说,自由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守秩序保障条款的历史。决策法律制度,依法按程序,有效防止决策的盲目性,防止随意的行政领导决策者,是法制化的必由之路。

四、总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总之,一个国家和政府的行政领导决策的基本功能。越来越关注科学决策的地位和作用,行政领导和管理,是现代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决策的实现决定的决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类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过程的行政领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过几十年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难发现,行政领导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和的错误导致的经济损失在中国,文化的错,不要说创新,也没有得到原来的文化遗产。所以,决策失误是最大的错误。

行政领导决策的过程中,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是是政府、群众和专家互动的三个阶段:为了促进科学行政领导决策,正确处理三个群体之间的关系,以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泉.试论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实现机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3).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霍唤民,赵明震,莫林虎.行政管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蒋明生.沦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J].中州学刊,2008(3).

[5]罗静.论公众参与视角下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9.

[6]张光曦.论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D].吉林大学,2009.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篇7

一、科学决策的内涵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

二、当前影响领导科学决策的原因

影响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导致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唯上”引起失误

决策一般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相对较低层面的决策通常要以较高层面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以确保较高层面的决策得到落实。但是,建立在单纯“上级”观念基础上产生的形式主义往往导致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和盲目执行,不仅使本级的决策缺乏创造性,而且使本级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造成决策不具有科学性,产生决策失误。

2.专断引起失误

应当说,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技术和决策者的知识、阅历、经验、直觉以及专家、群众的意见,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如果领导干部认为领导决策就是领导者自己拿主意、作决断,不重视发扬民主、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单凭个人主观意愿和想象,武断‘拍板’,那就必然会由于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掌握情况的局限性而导致决策失误。

3.情绪引起失误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热烈而健康的情绪与躁动和偏激的情绪对决策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领导干部凭着情绪决策,“跟着感觉走”,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

4.经验引起失误

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的特点。在生产不发达、科学比较落后、事物发展变化缓慢的条件下,靠经验决策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之后,如果还继续沿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或者照搬书本经验的老框框、老办法,决策十有八九要失误。

5.低能引起失误

领导干部决策,必然受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决断能力、直觉能力的影响。如果不能综合地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或者不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能力,或者抓不住机遇而优柔寡断,或者不能运用既以多向性思考为特征,又注重事物整体性的直觉能力,即领导干部能力低下,也会引起决策失误。

三、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途径

1.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正确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和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领导集体和一名领导干部能力与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领导者是决策活动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决策,决定Q策的效果和成败。特别是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经验、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树立“学以立德、学以明志、学以增才、学以致用”的理念,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和岗位需要的各种能力。

2.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这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决策权。只有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增强对事物的感情认识,掌握第一手材料,尤其是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上级政策、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重大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处理好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对来源于群众中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地概括、分析与总结,才能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取得制定工作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的可靠依据,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3.善于决断,敢于负责是科学决策对领导的要求

现代决策要求领导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敢于担风险,敢负责任的决策素质。领导者要正确处理“有为”和“有位”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注意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对自己负责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了如指掌,能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准确吃透情况,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且要有勇气和魄力,敢于决策和负责,做到“必行,行必果”,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是科学决策的关键

民主决策的最重要标志便是建立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表达的体制,整个决策过程畅通、规范、透明和趋向完善,并浸透着一种宽松、自由和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决策的决断者、决策方案的选择者、决策的评价者、决策的最终受益者在这里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决策质量,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决策者的信息不足、知识不足和能力不足,纠正他们价值的、理性的、观念的偏见,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决策的实施获得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5.认真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从决策议题的提出,到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形成多种决策备选方案以及聘请专家咨询、论证和进行可行性分析以选出最佳方案,再到决策领导层的通过,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规范,以防止决策行为的混乱和决策权的滥用,也使领导的决策有章可循,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决策机制 党内民主 分析解读理论指导 

 

同志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发表了关于建党、治军、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宣传等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集中反映了党的理论建设最新成果。其中关于“如何推进党内民主预防腐败”,他明确指出了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各级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极端重要性。此文尝试对决策机制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对党委决策如何保证依法、科学、民主予以探索。

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三者辨证关系

所谓决策就是在综合调查与整理信息的基础上,针对预定的目标,主观上下定的决心或制定的方案,决策者总是力求主观能符合客观,显然科学决策是决策的本质要求。“科学决策”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决策的过程要符合正确的规则、程序;二是指决策的结果符合实践和客观规律。这里所说的科学决策侧重指前者,它是决策符合客观的程序保证。民主决策指的是集思广益,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它是决策符合实践的组织保证。依法决策是指以法律形式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程序固定下来,使决策过程必须遵循一定规则并上升到法律高度。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是决策符合实践的两个必要条件,依法决策是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强力保证;只有以法律形式把决策程序固定下来,才能确保科学决策;只有民主决策才能尽可能保证决策科学,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地位作用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质是关于如何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问题。民主集中制不同于一般的原则和制度,它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了以制度和法制的方式治党、治国的思想。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深刻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实践证明,党内的民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决策的民主,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依赖各级党组织的执行,而各级重大事项研究决定,又赖于各级党委集体的决策,决策具有导向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保证各级党委班子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关系到党的整个机体健康、有序运转,关系党不背离宗旨有效行使执政使命。

三、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应注重方面

(一)强化法制观念,严格遵循程序。各级党委班子必须具备强烈的法规意识,要强化依法办事的意识,树立法规制度是实施领导的基本依据、依法办事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方式、知法懂法是干部的基本素质、抓好法规落实是领导机关的基本职责。从现实情况看,法律、法规意识是法制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当前法制建设的难点所在,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而有法不依的重要原因是广大干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其根本原因,是不能认识法律对治党、治国所具有的长远、决定意义,说到底是认识问题。法规制度的不落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法规制度的落实缺乏应有的监督,或监督的力度不够,因此要把检查监督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作为党委的一项重要职责和经常性工作。

(二)理顺党类关系,真正彰显民主。各级党委书记在党内民主中具有特殊作用,书记在党委内部要摆正个人位置,特别要注意二点:一是书记要把自己真正置于集体领导之中,而不是居于“一班人”之上。在党委内部,书记和委员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只有责任大小之分,没有权力大小之别。要带领“一班人”去工作,而不是发号施令;要有高人一筹的能力,而决不能有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党委决定问题时,书记和委员都是平等的一票,不存在书记的票“含金量高”、“分量重”的问题。二是书记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和平等待人的观念。书记不能只管决策,同时也要管好落实,模范带头地执行党委决议,自觉维护集体领导权威,尤其是个人意见未被采纳的决定,更要模范地带头执行,确保党委一个声音对外说话,一种意见往下贯彻,自觉维护集体决策的权威。

(三)增强委员综合素质,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形势的发展要求决策者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总结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高政治、战略、科技素质。一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增强决策的政策性和前瞻性。二是要深刻领会民主决策的程序与方法。民主决策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程序,要提高决策的效率与质量,除了提高决策者个人的业务素质外,还须提高决策者参与民主决策的技巧与能力。对后一种能力的培养须通过深化对民主、决策重要意义的认识及程序的学习,此外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来累积。

(四)深入调查研究,引入咨询、分类决策机制,确保科学与时效。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前提。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审慎决策。决策时,必须对事物的相互联系、提出问题的客观依据、选择何种方案、有哪些利弊得失、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特点等,要力求廓清。要创新手段用现代先进的方法、设备,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精度。这些方法包括:进行决策分析,运用数理逻辑,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电脑仿真模拟等;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电子辅助仪器,电脑等。在研究决策一些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事项时,必须倾听、吸收专家、学者智慧,确保决策科学。对于特殊、紧急情况下的决策要有特殊的应急分类决策机制,做到科学与时效的统一。

(五)突出选人用人的决策,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要坚持群众公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业务部门考察,基层党支部推荐,党委民主决定的原则;要理顺体制,构建好激励机制,要真正建立一种能者上,庸者汰的用人机制,使想干事、能干事者有用武之地,不胜任本职,不适应形势职能者有序淘汰;要解放思想,拓宽渠道,对有特殊专长、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要打破常规,不要求全责备,拘泥现行制度,以特殊任务为牵引,赋予岗位与职权,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总政治部组织部.民主集中制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专家决策决策咨询制度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029-02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专家咨询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发挥专家在科学民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就是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公共政策,政府的能力实际上也就体现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上。决策是前提,政府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行为的成败。加强和完善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以实现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不仅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能力和效率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加强和完善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以实现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加强专家咨询工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推进决策科学民主化。”加强和完善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对于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规范的领导、专家、群众三位一体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专家咨询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改革已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开放正在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发展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决策对于做好政府各项工作越来越重要,决策咨询对于实施科学领导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能不能把加快发展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直接决定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加快发展。

3.加强专家咨询工作,是提高政府施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决策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和基本职能,也是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个基础环节。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单纯依靠领导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单纯依靠领导集体运用传统的方式和办法来进行决策,很难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也很难保证政府施政的效率。实践证明,决策咨询是科学领导行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外脑”和参谋助手作用。

4.加强专家咨询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专家在民主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咨询工作从领导决策中独立出来,谋断分离,不仅是现代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今天的人口之所以遗留问题诸多,包袱沉重,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听取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的中肯意见,以至“错批一个人,误增几亿人”。这些都表明,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因此,必须大力聚合各方面专家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专家群体的组合优势,不断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效能。

从山西的情况看,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深层次矛盾和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比全国其他地区更严重一些。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资源环境破坏的加重,收入差距的拉大,都使“新基地新山西”的建设显得更加紧迫。中部崛起是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是协调发展、全面振兴,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应该看到,许多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关系错综复杂,使影响决策的因素增多了,决策的范围拓宽了,决策的技术性增强了,决策的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风险性增大了,这些都给领导决策增加了新的难度。加强专家决策咨询,可以广泛集中各方面才智,有效弥补决策者在时间、精力和学识等方面的不足。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谁对决策咨询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越深刻、行动越自觉,发挥决策咨询的作用越充分,谁就会赢得主动,把握先机,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更好地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行政决策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的成就与缺失

(一)我国政府行政决策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近年来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公共决策体制和政策背景下,各种形式的专家咨询实践广泛展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中央政府级专家咨询制度建设已初具雏形。我国中央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一般比较重视向专家进行咨询,尤其是新一届政府更是决心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迈出较大的步伐。根据公开报道,至少有40位专家学者走进中南海,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为政治局委员们进行了讲解,或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咨询。这一状况说明,政府为实现决策科学化的目标,正在探寻决策科学化的最佳途径,由专家参与的政策咨询系统与公共评价(论证)与监督系统正在逐渐形成。

2.地方政府专家咨询制度建设开始起步。地方政府在进行地方上重大的公共决策问题时,也开始引入专家咨询。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充分利用自己专设的研究机构,甚至向社会或海外公开招聘专家来充实决策咨询队伍的实力。例如,上海市成立直接隶属市委的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借“外脑”,汇聚“思想库”;有些地方政府开始利用市场化的力量为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山西省出台了《关于有效发挥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作用的意见》,进一步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将专家咨询论证列为重大决策重要程序。

3.民间专家咨询队伍开始发挥作用。一些非官方的、市场化的民间政府咨询机构开始发挥作用,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当前,我国咨询业年营业额已近百亿元,初步形成产业规模。这些民间咨询机构包括一些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的研究院,如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还有一些著名人士自己发起的民间研究机构,如吴敬琏发起的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茅于轼发起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中心等。

(二)政府行政决策专家咨询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国在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的建设中取得了一些进步,然而面对新的社会现实,政府行政决策专家咨询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决策咨询的方法和手段还较单一。目前的决策咨询工作,多数是通过专家个体咨询研究、课题调研、编发咨询期刊、召开座谈会等传统的咨询方式,尚未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信息化、深层次的咨询研究系统,实际中定性研究的多,定量分析的少,缺乏综合性的系统分析和专业性的定量评价;决策咨询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在考虑决策方案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有时做的还较欠缺。

2.咨询队伍的自身建设还较薄弱。队伍比较松散,活动还不够规范,咨询研究的力量比较分散;社会力量的研究和政府咨询部门的研究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尚未形成全面整合、课题招标、责任到人、联合攻关、科学评估、奖惩分明的决策咨询体系;咨询研究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有些专家的工作积极性还不高。同时,有的咨询机构人员编制较少、级别设置偏低、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决策咨询工作的开展。

3.政府行政决策咨询制度短缺。制度是一种社会性资源,我国目前存在着普遍的制度短缺局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没有制度保障,政府在出台重大政策、论证重大项目时,没有听取专家意见或对专家建议重视不够,也没有进行社情民意调查,常常导致决策失误,或重大政策出台后未达到预期目标,社会公众意见很大,造成政府公共治理的被动局面。

4.配套制度不完善。决策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实中,那种决策前缺乏充分调研、咨询和论证,决策中缺乏监督和检查,决策后也不做效果评价的现象,往往还时有发生,常常是在颁布政策后,便宣告决策过程的完结,对于政策实施的效果很少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对于那种因拍脑门决策、靠经验决策和搞“暗箱操作”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者,缺乏责任追究的力度。

三、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我国行政决策专家咨询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群体间、阶层间摩擦冲突激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深层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社会进入不稳定期。面对新形势,要使这一关键时期的矛盾、风险得到科学有效的控制,就给政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决策难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公平社会都迫切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尽管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但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其自身性质与行为宗旨也要求其决策科学、正确和有效。这就需要从多方面思考如何完善行政决策专家咨询机制。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如何完善行政决策专家咨询机制。

1.建立决策咨询支持系统。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建立完善的咨询工作支持体系,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专家论证与计算机辅助决策相结合,提高决策咨询的科学化水平。运用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咨询业信息网、工作网。急需建立大型部级信息资料库,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决策者与研究机构和人员搭建一个平台,给决策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咨询。通过这个平台,决策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可以便捷快速地获取各决策研究机构和专家研究成果,研究机构和专家可以了解决策者的决策需求,并获得比较全面的基础资料和研究数据支持;通过这个平台,决策者与专家之间可直接针对某一方面问题进行互动式交流,决策者可利用建立的模型,进行模拟仿真、预测预警以及对一些政策进行实验,研究机构、专家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进行相互交流。

2.健全专家咨询体制。加强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健全专家咨询体制。立法是保障决策咨询政策得以贯彻和实施的重要法律手段。美国等国家政府已将咨询作为决策过程的法定程序,即政府项目的论证、投资、运作和完成等各个阶段都必须要有不同的咨询报告,决策出台前要有2份以上翔实的咨询报告。这一点尤其值得借鉴。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行政决策专家咨询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把决策咨询纳入我国决策机制,使之制度化、法制化。首先,要完善专家咨询法制体系,完善运作机制,加强专家咨询法制化建设,使专家咨询成为行政决策程序中必须的环节。其次,要把专家决策咨询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把专家咨询作为决策的法定程序,规定凡重大决策、政策、项目等涉及全局性重大行政决策问题的制定和实施前必须进行专家论证,不经咨询论证不决策。最后,还应确定专家决策咨询的法律地位,明确决策者与咨询者的义务和责任,使行政决策专家决策咨询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完善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应严格地把咨询纳入决策的正常程序,要求重大行政决策实行先咨询后决策,确立行政咨询的法律地位,明确决策者和咨询者的义务、责任和权益,保护知识产权,真正实行行政论辩制度、政策听证制度,为行政决策咨询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政府决策咨询建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第一,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包括吸收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研究制度、专家论证制度、领导重点调研课题的专家参与制度、决策效果跟踪评价制度等;第二,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进一步扩大社情民意征集范围,拓宽民意征集渠道;第三,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会制度,对于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关系群众基本生活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等,进行社会公示和举行多层次的社会听证会;第四,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

4.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为保证畅通的沟通渠道,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承担起联结政府决策与专家学者研究咨询的职责,主要职能是组织专家对政府重大决策和重大政策出台提供咨询、论证;对关系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设立专项课题,组织专家进行相关研究;组织领导专家顾问团开展工作;协调开展与政府决策相关的研究;加强政府与专家之间信息沟通。在上述专门机构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政府还要组建横向独立的沟通机构,如组建各级领导决策咨询委员会(或首长专家顾问组),建立各级领导与专家的直接沟通机制;发挥政府专家顾问团作用,完善各委办局与专家学者的联络机制;发挥群众性学术团体的作用,用好现有的专家联络机制;面向社会各界,探索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党建,2005(3)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姜晓萍,范逢春.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J].研究纵览,2005(2)

4.顾戛良.科学决策观与决策机制的创新[J].行政论坛,2005(3)

5.[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竺乾威.胡君芳译.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6.罗双平,董志超.领导决策专家咨询系统[J].中国人才,2003(12)

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宏观决策、改革、思考。

一、

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传统的宏观重大决策机制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已经日益凸显出来。作为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现行的宏观重大决策机制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所谓决策,简单地说就是拿主意、作决定,即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实现某一目的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的过程。那么所谓宏观重大决策,在我国就是指执政党--------共产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与最大利益的行为设计和抉择的过程。正是因为宏观重大决策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所以,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从内心深处和感情上希望党和国家的所有重大决策都最佳化、最优化,都取得最大的成功。

但是宏观重大决策的成功与否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总是遵循着自身的客观规律运行,从建国六十年来宏观重大决策的施行情况来看,党和国家做出的一系列宏观重大决策,有的就非常成功,有的则一般,还有的甚至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些都促使有志之士去认真思考,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因此,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党和国家就把宏观重大决策的改革列入了议事日程,并且尝试着做了许多可贵的探索。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改革。”①万里同志于1986年7月在《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讲话中指出:“所谓决策科学化,首先就要民主化。没有民主化,不能广开思路,广开言路,就谈不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民的创造智慧,尊重实践,就没有科学化。反过来说所谓决策民主化,必须有科学的含义,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否则只是形式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②这篇讲话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原则日益深入人心,也为决策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我国在宏观重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对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决策制度继续进行改革。同志明确指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③笔者认为,宏观重大决策制度的改革重点是迅速建立中国的思想库、智囊团。因为现行宏观重大决策制度有利有弊,但总的看是弊大于利,其最突出的弊端是,决策的民主化有余,而科学化不足,不足住处主要是不符合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的要求。因为在现代科学决策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和程序就是:评估选优,抉择方案。所谓评估选优,抉择方案,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决策时,至少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备选方案供决策者选择。惟此才能有所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和选择,才有可能尽量避免宏观重大决策的失误。而现行宏观重大决策不论是党中央,还是国务院,乃至省、市、县、乡等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决策时,决策方案一般只由一套班子或一个部门来设计,尽管这唯一的方案从它自身的体系来看,可能观点正确,逻辑严密,资料翔实,信息量大,鼓舞人心,但若没有另外一套或几套方案与之对照,谁能保证它就一定是最佳方案呢?何况还违背了评估选优,抉择方案的科学原则和程序,这也难以保证民主化的贯彻落实。换句话说,现行宏观重大决策制度因为没有完全遵循科学化的原则,所以越民主就越有可能走向决策科学化的反面。

二、

各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反复证明着这样一个真理,宏观重大决策的成功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成功,反之,宏观重大决策的失误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失误,古今中外没有例外。因为党和国家的宏观重大决策带有总体性、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所包涵的内容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必需以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慎之又慎。有人可能会反诘道,只用一套方案来决策不是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吗?是的,只用一套方案来决策可能会成功,但是即便成功也不一定是最大的成功,因为这一方案究竟是最佳,还是比较佳,甚至只是一般,或许还有侥幸的成份?总之,因只能定性,难以量化,因而即使成功程度也无法进行比较。

那么,只用唯一的一套决策备选方案去请各民主当派,人民团体,有关方面和各级代表协商、讨论、征求意见,然后使之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法能否说这一决策彻底体现了科学化的原则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现行各级党委和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决策的一般具体过程是,首先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找有关部门或专门班子,谈一谈自己对某个重大问题的基本想法和总体思路,有关部门再根据他们所掌握的各种具体情况和信息,设计并制定出初步方案,虽然在此期间,领导人也可能多次原稿,但是数易其稿形成一套初步方案后,再去发扬民主、交其他人来讨论征求意见,由于受到当时特定环境、氛围、习惯、心理、以及原方案中内在逻辑性的制约和影响,人们在讨论、修改原方案时,容易从原方案的思路出发,产生一种思维定势,所以即使是修改的部分,也多是细枝末节的,一般很难从根本上、整体上、全局上提出新的修改意见。同时由于原方案在各方面征求意见时,客观上还存在着时间上、空间上、层次上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参加讨论的人们一般很难较为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全局的情况,最多只能就原方案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提出看法和意见,这就很难保证原方案整体的最佳性。

三、

综所上述,笔者认为应该迅速建立国家宏观重大决策的科学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决策思想库、智囊团。具体做法是,在现有的官方决策咨询机构的基础上,另外至少应该再组建两套决策咨询机构,即一套为半官方性质的决策咨询机构,这套机构可由现在的各级社会科学院为基础来组建;另一套为民间性质的决策咨询机构,这套机构可由全国各地的一些重点高等院校为基础来组建。作为宏观重大决策改革的第一步,之所以提出建立官方、半官方、民间性质的三套决策咨询机构,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这是实现宏观重大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需要。现行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官方的决策咨询机构,具有制定宏观重大决策的经验、人才、信息、经费等多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而半官方的各级社会科学院,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经在各方面都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特别是集中了社会科学方面门类齐全的各种专家学者,他们具有较为强烈的参政议政的愿望,只是渠道过少,让他们参加宏观重大决策的方案制定工作,能够为发挥他们的智慧提供用武之地;以全国各地一些高等院校组建的“民间性质”的决策咨询机构,具有地域分布广泛,人才集中,信息灵敏,不受各级政府意志直接影响,不受文科和理科限制等优势。建立上述的宏观重大决策运行机制,符合决策科学化的原则,有利于决策的评估选优,有利于克服,同时可以在不增加机构、经费和人员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决策备选方案。

第二,建立官方、半官方、民间性质的没有隶属关系的独立的决策咨询机构,这既是党和政府发扬民主,服务好人民群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也是科学决策的客观需要。我们的党和政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包括宏观重大决策都要体现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喜欢不喜欢,群众答应不答应的要求。符合决策机制中“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要求。也是健全人民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各种利益要求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到党和政府的决策中心并得到合理的采纳。同时,制定决策方案的过程,也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过程,它还是把党和政府的意志向人民群众宣传、教育和发动的过程,它能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建立宏观重大决策运行的科学机制,是适应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专业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宏观决策日趋复杂化、专业化,这使得宏观重大决策的难度也日益增大。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是精通一切的专家,因此党和政府要对日趋复杂化、专业化的宏观重大问题做出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科学决策,这就必须借助于有关专家学者的知识和智慧。

总之,在上述决策咨询机构组建的初期,可在政策上、人才上、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如果其提出的决策方案被采用,还可以给予奖励。同时在制度上必须明确规定,今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凡是在做出宏观重大决策之前,都必须首先请这三套决策咨询机构,围绕着决策总目标,分别独立地提出自己的决策备选方案。没有三套以上意见不同的备选方案,不得进入讨论和决策程序。然后再将这三套方案同时提交给各派、人民团体、各级、各界人士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各级决策机关通过评估选优,最后确定一套方案去贯彻、落实、执行,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中国的决策思想库、智囊团,这才是解决我们目前宏观重大决策无法进行选优这一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之所在。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