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用管理的范畴十篇信用管理的范畴十篇

信用管理的范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7:22

信用管理的范畴篇1

关键词:价值链;扎根理论;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45-04

一、引言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战略部署;强调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把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作为战略重点,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作为一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更是中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课题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佼佼者华为为例,采用扎根理论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华为价值链升级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升级提供创新有效的概念及理论。

二、现状分析及理论基础

(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逐渐成为了世界通信设备加工制造的中心。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就2009年1月~11月,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86.18亿元。然而,在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和技术实力明显提升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空心”现象,虽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实力近年来明显提升,但即使是专项技术也并非产业核心技术,我国总体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甚至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即市场份额同样无法抗衡发达国家通信设备制造商。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各自具备了相对优势,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国际分工形势不断改变,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随着演变成片断化的价值增值区段,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条价值链呈“U”型分布,研发设计和销售、售后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生产环节位于两端,而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位于低端。比如,当前我国仍以劳动密集型要素为主,发达国家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要素为主,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

(二)华为现状分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集生产与销售通信设备为一体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坂田华为基地。从华为的公司业务分析,华为的产品涵盖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在对华为市场分析时,华为的知名度通过益普索全球调研数据来看,2014年华为品牌知名度从52%提升至65%,同比增25%。其中,在亚太、拉美已成为领导品牌,品牌知名度由高至低分别为缅甸(100%)、中国(90%)、危地马拉(88%)、哥斯达黎加(88%)、南非(84%);而华为的占有率,2014~2015年度华为交换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6.8%,位居第二;华为手机市场份额目前全球第三,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国内市场份额达15.9%,全球市场苹果公司通信设备占有率依然第一。

(三)理论基础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所著《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他将价值增值过程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认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价值链。在价值链中,制造环节由于技术含量低、易模仿等特性,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而研发和服务环节拥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价值链理论应运而生,价值链中的制造、服务等环节在各国之间形成分工。其中发达国家制造企业占领了研发服务、技术咨询、金融服务等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而中国的制造业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外移,致力于价值链上附加值和利润更高的环节的契机下凭借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起来的。

1992年施振荣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微笑曲线”,描述了现代制造业的价值链。曲线左右两边分别为上游、下游,代表着研发与营销环节,曲线中间则代表制造环节。在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更多体现在研发与营销,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价值最低,因此企业未来应该朝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升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种价值链的攀升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研究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升级历程,仅仅通过定量方法来直接测量比较困难,因为定量研究通过对事物可量化部分及其相关关系的测量、计算与分析来掌握事物本质,用其来直接测量行业成长这类复杂且动态的现象有一定难度。定性研究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来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然后对事物的本质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定性方法更符合制造业价值链成长这一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本研究采用被公认为最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方法的核心是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过程,该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是同时发生、进行、连续循环的过程,其资料收集方法与其他定性研究相同,而资料分析则要求严格Strauss将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分析称为译码,指将所搜集或转译的文字资料加以分解、分析现象。将现象进行初步概念化,然后再将初步概念化的现象第二次概念化、抽象化,再以适当方式将概念重新第三次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以及核心范畴的操作化过程。该过程要忠实于资料,挖掘出资料的范畴,识别出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范畴间复杂交错的本质关系就是研究所得的理论。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通过多种方法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资料有:①2015年5月份我们浏览并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及其价值链升级的资料,包括论文、论坛、企业公告及言论等,企业内部的资料等;②2015年6月份,我们在导师的协助下与正在华为工作的学长学姐们取得了联系,展开了一次关于华为价值链升级的内部访谈活动;③2015年7月份我们走进华为实体店,统观整个华为荣耀7发售现场,并与营销人员进行了对话;④2015年~10月制作问卷并发放问卷,采集并分析数据,对华为的品牌营销能力进行测试的报告。通过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整合、可信度监测,以确保资料真实准确地反映研究内容,保证所有文献以及资料的可靠性。

(三)资料分析

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的分析过程可以明确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

1.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指将企业资料记录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也就是根据一定原则将大量的资料记录加以逐级缩编,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并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综合的过程。开放性译码的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也就是处理聚敛问题。使用开放性译码,主要是为了将研究的内容细化,首先发现现象,接着定义现象即概念化现象,然后发掘范畴并为范畴命名,确定范畴的性质。为了说明开放性译码的过程,对华为企业进行资料研究整合后用开放性译码进行如表1操作。

概念和范畴的命名有多重来源,有的来自文献资料,有的来自访谈记录,有的是笔者根据工作中收集和整理的大量笔记和内部刊物(不对外公布)的结果。概念和范畴的得出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为了找到最能反映资料本质的概念和范畴,需要在资料和概念范畴间不断循环往复考察。开放性译码的过程,首先是对所有搜集到的资料贴标签,这些资料来自整个项目进程中的访谈调研、企业内部资料、论坛等渠道,相对于整个研究内容,他们就是文字碎片的组合。首先,用a为碎片文字贴标签;第二步,对所有a(a1、a2...ai)进行初步概念化,得出aa(aa1、aa2...aai),初步概念化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对标签定义,在此环节如果发现资料不足还可以进行补充;第三步,是概念化的确定,将所有aa分组定义,归类为a(a1、a2...ai),这一步将所有资料确定各自的概念范围,不能再有添加和更改;最后一步,是将概念化的内容范畴化aa(aa1、aa2...aai)。整个开放性编码过程中对资料的精炼和缩编均在深入。在整个开放性译码中,共集结54个初步概念、21个最终概念、以及8个范畴。

2.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是指运用“原因条件现象情景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编码范式,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到的所有概念集合起来形成主轴范畴。主轴译码这个环节,任务是将范畴具体化,即把以上总结的八个范畴发展成主范畴和副范畴。本环节并非是把理论框架设计出来,而是基于性质更近一步。在该环节,典范模型成为译码的主要手段。典范模型是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用以将范畴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挖掘范畴的含义。利用产生某个事件(主范畴)的条件、这个事件所依赖的脉络(也就是该范畴性质的具体维度指标)以及在事件中行动者采取的策略和采用的结果,更多、更准确地把握该事件(主范畴),因此,条件、脉络、策略和结果虽然也都是范畴,但都是与某一主范畴有关而用来帮助了解该主范畴的,故将其称为副范畴。通过典范模型,我们得到四个主范畴,分别是技术研发(aa1)、品牌营销(aa2)、国际化趋势(aa3)和聚焦思想(aa4)。技术研发是由多元化创新这个范畴和持续创新、产品多元化、自身技术、解决空心化问题四个概念构成;品牌营销是由企业内外关系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营销三个范畴及企业文化、擅长媒体关系、人力资源、价格优势、战略成本管理、品牌营销、消费者感知七个概念构成;国际化趋势是由市场扩张、国际化趋势两个范畴及扩宽国外市场、开拓高端市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营销四个概念构成;聚焦思想是由聚焦思想、产业链构建两个范畴及聚焦思想、与运营商合作、形成终端产业链、客户关系管理、渠道开发、行业环境六个概念构成。关于典范模型分析过程举例如图2所示:

典范模型使我们对范畴的界定更加明确,通过概念、副范畴到主范畴的循序渐进,展现了和企业资料的照应,衔接整个研究过程。就主范畴的典范模型品牌营销举例,营销是因,结果是品牌营销。企业以营销作为手段,做到价格上的优势以及企业文化的体现,再结合媒体宣传,将企业产品理念宣扬给消费者,再在产品成本上作战略规划,有效应对其他竞争者的价格竞争,在人脉的扩张中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肯定和拥护,最终起到品牌营销该有的作用。

3.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编码是指选择出核心范畴,并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系,深入分析,验证其间的关系,并将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即综合的过程。主要步骤是:①借助于得到的范畴,找出核心范畴与次要范畴;②阐明“故事线”,纵观整个研究过程,运用文献、观察或访谈得到的资料,研究其范畴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所有现象;③通过典范模型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系,并用所有资料验证之间的联系;④继续开发范畴使其更加细微和完备。

在对华为价值链升级的研究中,通过对多元化创新、产业链构建、聚焦思想、企业内外关系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市场扩张、国际化趋势、品牌营销这8个范畴的考察及对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国际化趋势、聚焦思想这4个主范畴与其相应副范畴的深入分析,同时对于原始资料记录进行互动比较、提问,发现可以运用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国际化趋势、聚焦思想这一核心范畴来对其他范畴进行分析。华为公司充分展现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即以技术研发为基础,通过品牌营销,在产品、技术和客户等方面聚焦,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将自己的技术研发与营销国际化。其故事线可概括为:华为由初建立时以技术为主导逐渐转变为技术与营销双主导,形成以客户为主导的服务理念,积极处理企业内外关系,并将产品的研发与客户偏好联系,进行多元化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并顺应全球通信制造业发展趋势,积极开拓国内国外市场,不仅在产品上,也在技术上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构建全球终端产业链,尽快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升级。

(三)研究结果

通过扎根理论三层次编码,本文得出结论,华为企业在价值链升级道路上应围绕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国际化趋势和聚焦思想四个主范畴升级,相比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遍遵循的“微笑曲线”理论,我们在技术研发与品牌营销两方面多添加了两个应关注的创新理论。2015年华为的销量步入全球前三、国内前二,势头迅猛,作为一家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积极创新及全面发展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在技术研发方面,华为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国产芯片制造商,通信设备制造商拥有核心技术不仅能在同业领域获得较高的地位,还能够创造更大的研发空间。在品牌营销方面,通过华为2015年荣耀系列宣传活动看出了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学习导向。作为一家以“技术流”标签的企业,华为难以在红利日渐消退的网络营销中胜过以“人性化”宣传的其他手机品牌,因此华为于2015年成功推出跨界营销,赞助冬奥、与大学生一起攀岩、音乐节等跨界营销活动充分利用目标消费者的传播能力,迅速提升品牌“人性化”方面好感。本文认为寻找合适的营销手段极为重要,通信设备制造商必须根据产品形象及时提升产品知名度,以更加符合消费者感知的产品理念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国际化趋势,是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共同的目标,2015年的企业国际化排名中,我国企业中华为第一、万达第二。华为在2014年9月收购了英国蜂窝物联网芯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neul,并且华为计划以neul为中心打造一个全球级物联网,这是构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一步,不仅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并且在扩张市场过程中可以获得无限可能存在的商机,抢先构建产业链可以规避渠道被垄断等风险。华为的聚焦思想主要来源于华为于2011年成立的企业业务集团,华为拥有的聚焦理念值得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学习,通过聚焦每一项核心业务有利于持续创新、技术领先。华为在聚焦的原则上与战略合作伙伴来完成被集成战略,通信设备制造商如果想凭借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的发展最后只能走向灭亡,只有趋利避害学会与某些领域更优秀的企业合作,才能带动整个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总结起来,通信设备制造业首先要坚持研发核心技术和优化品牌营销才能在业界站稳脚跟,而企业从小区域迈向大范围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善于与优秀企业战略合作构建完整的、安全的、多元化的产业链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全球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定性研究方法研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升级的理论方法,以华为为例,得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路上应给予重视的研发、营销、聚焦与国际化趋势四个范畴。基于微笑曲线理论,根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围绕核心范畴、副范畴等概念构建立体网络关系后,我们得出结论:首先,华为由聚焦运营商客户需求、聚焦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转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和前沿技术驱动为创新,根据最终消费者体验来打造解决方案,真正将技术与营销结合起来,其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研发是为了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其次,华为一直在提升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努力向国际与高端市场拓展,在走国际道路的同时提高产品本身的质量与其产品在客户心中的质量;再者,华为自2013年来坚持“被集成”战略,聚焦iCt基础设施,对电信基础网络、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使公司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引领行业的发展,并为客户合作伙伴提供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开放的架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构建健康完整的终端生态系统。

(二)建议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不仅要在研发与营销上下游站稳脚跟,还要坚持基于聚焦思想的被集成合作战略构建全球产业链,实现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升级。本文通过扎根理论定性研究方法,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的升级提出一些建议:①建议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多元化。急需改善的一方面是增加研发投入,我国设备企业同国外同行相比研发投入比较少,国内多数设备企业采取跟随战略,导致模仿性较强且技术研发能力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是技术研发方向的单一化,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多数以发展数字通信领域为主,事实上当前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数字通信技术的创新过程已是标准化过程,短期内难以有革命性创新,欧美技术领先地区已将研发创新放在计算机技术与it领域管理方法上。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应做到技术多元化创新,紧随世界领先水平,研发具有核心价值的产品。②建议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业务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随着我国通信产品呈现宽带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方向,市场需求旺盛,作为运营商应加大资本投入以此直接带动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成长,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应抓住需求结构升级的机会,稳固国产移动应用主流市场地位。另一方面,设备商要主动出击寻找国内外运营商、渠道商,增加各方面业务合作范围,强化战略合作能力。③建议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构建全球产业链。作为全球第二大综合通信设备提供商,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0余家企业及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整合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应积极开发前端至终端的业务发展能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链。坚持被继承战略,善于利用资源并敢于应用新的合作方式。④建议制定国家层次目标和战略,大力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信息电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我国政府应积极制定战略,加大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支持,尽快实现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又强又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段增辉.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1:1.

[2]刘念.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升级策略优势[D].浙江大学,2015:65.

[3]郭腾飞.制造业服务化理论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6,(01):112-114.

[4]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2006,19(3):3.

[5]黄清.“扎根理论”方法及其在课程理论建构中的运用[J].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2006,(05):4.

[6]anselmStrauss,JulietCorbin.徐宗国译.质性研究概念[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165.

[7]韩炜.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战略定位探讨[J].现代财经,2008,(10):4.

[8]李志刚.裂变型创业[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2):66-69.

[9]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南开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2006,19(3):4.

作者简介:

杨甘睿,女,云南昆明人,南京邮电大学学生;

信用管理的范畴篇2

一、披露社会范畴信息的价值

eSG的监管、表现及信息披露可以帮助公司规避风险、提升价值,其中社会范畴内给公司带来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在员工方面,eSG信息披露可以帮助企业吸引并保留高素质人才,降低企业人才流失的风险;在供应链方面,许多广泛报道的事件证明供应链风险如果不得到妥善处理会损害企业声誉及利益,eSG的监管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供应链风险;在产品责任方面,eSG信息的监管帮助企业建立产品鉴定制度,规避产品安全或产品质量风险。二是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形象与社会声誉。许多广泛报道的事件表明因缺乏监管带来的社会风险对某些公司的名誉及业务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影响公司盈利。eSG信息的监管、行动和披露可以帮助企业维持并提升透明度,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负面影响,提升品牌形象。

二、eSG指引社会范畴指标概况

在eSG指引中,社会范畴的8个一般披露项被要求为“不遵守就解释”,此外建议披露20个关键绩效指标。

在20个关键绩效指标中,有9个为定量指标,有8个为定性指标,有3个既包括定量又包括定性指标(分别是B5.2、B6.2、B7.1),披露指标相关数目及相应政策、措施及成果。

eSG指引]有为各个关键绩效指标做出定义,发行人可自行阐释计算关键绩效指标的方法,并载列诠释关键绩效指针所需的数据,没有对每一个指标的适用范围做特别说明。但是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影响其指标的因素有差异,社会范畴下的部分指标体现出一定的行业特色,属于特定行业需要重点披露的指标。

三、eSG指引之社会范畴指标与相关社会责任指南、标准对标分析

1.eSG指引与G4

社会范畴下的eSG指引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报告编写指南》的第四次更新(以下简称G4)对标分析如下:

经过比较发现,二者披露议题类别均包含员工、产品、社区。

二者披露范围大小及侧重点不同。就整体内容而言,G4相对更宽泛,但就关键绩效指标而言,eSG指引相较于与G4更明确。eSG社会范畴的20个指标中有4个指标是G4中没有而eSG指引有的,分别是B3.1,B5.1,B6.1,B6.4。此外,eSG指引提供的是eSG披露的基本框架;G4是从管理角度提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指南,还提供了企业披露重点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2.eSG指引与iSo26000

iSo26000将社会责任划分为七大主题,其中属于社会范畴的有人权、劳工实践、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五大主题。iSo26000指标范围比eSG指引更宽泛,为描述性指标。eSG指引中的全部关键绩效指标在iSo26000中均有涵盖。

社会范畴下的eSG指标与iSo26000对标如下:

经过比较发现,二者涵盖的主题均包含员工、运营(包括产品)、社区大类,eSG指引中的每一层面在iSo26000有对应的实践问题。

二者披露范围和目的不同。iSo26000社会范畴下有19个问题在eSG指引中没有提及,且在每一个层面或议题下eSG指引的披露范围都比iSo26000小。此外,eSG指引是为eSG的披露提供基本框架,而iSo26000是为社会责任提供国际标准,社会范畴下的议题参考了多项国际性准则。

3.eSG指引社会范畴指标的特点

经过以上分析,eSG指引社会范畴指标的特点表现为:一是范围更狭窄,eSG指引仅提供一个框架,没有涵盖所有数据,鼓励发行人在准备eSG报告时参考G4等国际标准;二是指向明确,eSG指引的披露领域更为集中,与企业经营发展关系更密切、更显著;三是容易进行信息收集和披露,相对于G4、iSo26000而言简单易实施。

4.对标分析结果与信息披露

基于eSG指引社会范畴指标的特点,eSG指引可以作为企业披露eSG信息的框架,有明确定义的指标可以按指标定义披露,无明确定义或难以理解的指标可以参考对应的G4指标帮助理解及披露。当企业需要披露措施、方法、成效时,可以参考iSo26000对应议题下的“相关行动及期望”。企业基于实际情况需要披露更多事项时,也可以参考G4其他指标及iSo26000相关议题下的其他“相关行动及期望”。

四、eSG指引之社会范畴指标披露示例

eSG指引社会范畴下的20个关键绩效指标中,有一些指标因为与企业管理、自身发展高度相关需要引起注意,另外有一些指标在披露时应当从特定的切入点展开。

1.B2.1因公死亡人数

该指标需要企业披露因工作关系而死亡的人数及比率,这是一个关键而敏感的指标,当该指标不为0时,企业需要作出解释。

2.B3.1培训覆盖率

该指标需要企业披露按性别及雇员类别(如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等)划分的受训雇员百分比。这一指标体现企业在员工发展与培训方面的投入程度,也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B5.2供应商管理办法

该指标需要企业描述有关聘用供应商的惯例,向其执行有关惯例的供应商数目,以及有关惯例的执行及监察方法。在该指标下企业需要围绕责任采购展开,着重回应如何预防和改进供应商可能发生的社会责任风险与问题。

信用管理的范畴篇3

[关键词]农垦企业;胜任力;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3-0054-03

1导言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资源极其稀缺。到2030年,中国人口预计将达到16亿。对中国农业来说,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迫切需要有一支胜任的管理者队伍,或者说一批合格的、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国有农业企业经营者,通过他们在企业建设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推动所在企业的成长,从而对中国的农业经济起到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2胜任力的研究

在国外的胜任特征表述中,marquardt&engel(1993)指出,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应该具备技能、知识和态度三类[1]。wilhelm(1995)概括了商业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变革管理技能三方面的胜任力特征[2]。Lipiec于2001年总结了八项欧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必备胜任特征:团队管理能力、辅导与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方法应用能力、一般管理能力、传统方法应用技能、国际化管理能力以及管理变革能力[3]。Spencer等人(1983)总结了绝大多数行业普遍使用的六大胜任特征:成就、影响、认知、个人、服务、管理:概括出对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进行区分的四大类胜任特征:个体成熟类、体贴他人类、指导与控制类、成就类[4]。国内的胜任特征表述中,顾琴轩、朱牧(2001)通过调查问卷先提炼出17项胜任力特征,后经过定量分析最终得到8项最重要的胜任力特征是:学习技能、分析技能、专业知识、沟通技能、服务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被信赖的程度、识人技能。王重鸣、陈民科提出的胜任特征包括价值观、诚信度、责任感、权力取向、组织监控、决策能力、激励能力、创新能力。

3基于黑龙江农垦的胜任力研究

3.1选择北大荒集团作为案例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垦企业管理人员,即大型国有农业企业管理人员。选择北大荒集团的原因是:①政策支持导向明显。2012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是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②北大荒集团已由昔日“北大荒”,变成今日“北大仓”,特别是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成功上市以来,集团内部急需通过管理调整和人员重组,特别是管理人员的选派来进一步提升“北大荒”品牌价值。

3.2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分析需要采取如下步骤:

步骤一:资料收集。主要采取访谈形式进行。访谈采取了重点访谈与群体访谈两种形式。将重点访谈资料作为扎根理论的主要资料,群体访谈资料作为验证与补充。因以下研究所需,在本文中分别将3段重点访谈标注为a(北大荒商贸集团访谈)、B(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访谈)、C(北大荒米业集团访谈)。

步骤二:开放式译码。从概念化现象—深度挖掘范畴—命名范畴—提炼范畴的性质和挖掘性质的维度。这一过程通过循环式发展确保了从定义归纳范畴的科学性和准确度。首先,对北大荒集团的访谈记录进行分解,本次访谈共贴出了903个标签化概念(a北大荒商贸集团企业访谈259个,B黑龙江省农垦总局382个,C北大荒米业集团262个),使得全部有效原始资料分解成独立的事件;其次,研究团队再对每一个标签对应的标签进行规范,继而产生了311个规范化概念(a北大荒商贸集团企业访谈150个,B黑龙江省农垦总局114个,C北大荒米业集团47个);最后,根据这311个规范化概念之间的属分关系、同一关系、相关关系,通过主题分析把关系类似或重叠的概念聚拢,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即范畴化,共产生了156个范畴(a企业范畴用aa1,aa2,…,aaX表示,B企业范畴用BB1,BB2,…,BBX表示,C企业范畴用CC1,CC2,…,CCX表示)。

步骤三:主轴译码。主轴编码是通过深度分析一个概念类属,围绕这一类属寻找并建立相关关系,即“轴心”,继而分辨主要类属(主范畴)与次要类属(副范畴)的过程。主轴译码依据的典型模型是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分辨主要类属与次要类属的结果。

在开放性编码阶段,共产生了156个范畴,再通过主轴译码阶段,由这156个范畴分类提炼出123副个范畴,3个主范畴,其中,3个主范畴分别命名为“aaa1行业政策导向型管理人员胜任力形成”、“aaa2企业岗位职责型管理人员胜任力形成”、“aaa3员工认知型管理人员胜任力形成”。

步骤四:选择性译码。即在核心类属选定后,讨论核心类属(也叫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副范畴之间的系统联系,用故事线串连整个事件或现象,见图1。

3.3农垦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通过胜任力研究及特征分析,构建了农垦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模型,如图2所示。

4结论

需要重视探索行政导向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平衡与协调,构建“双元领导”。从本文的研究结果看,农垦企业管理人员一方面以政府工作人员身份带来政策倾向性支持,另一方面以企业工作人员身份鼓舞拥有军队优良传统的农垦员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为关键的特征是农垦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行政导向集中与军队集体意识惯性分散之间起到了协调平衡和凝聚的作用,因而,我们构建农垦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元领导”身份,以政企双重领导身份融合发展农垦企业的双重独特资源,促进企业改革与创新。

需要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开发机制,增强管理人员后备力量的持续性累积。在农垦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中,研究所得3个维度对农垦企业管理人员的促进作用呈现“U”型曲线关系,政策导向是前端背景依赖,岗位职责是中端的基础实力,员工认知是末端的素质升华。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落在人才选拔与开发机制上。在大型国有农业企业管理人员选拔方面,可以考虑以农垦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在人才选拔时按照岗位职责的胜任素质特征需求进行针对性选择,关注候选者是否具备多种岗位通用的胜任特征,特别是体现在农垦岗位职责独特性的变革精神、利益共享能力、打破层级交流壁垒、安全意识、开放性视野等特征,则更有利于保证大型国有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是以能有效预测工作绩效为基础的。

主要参考文献

[1]anntoinetteDLucia,RichardLepsinger.theartandScienceofCompetencymodels[m].SanFrancisco:Jossey-Bass/pfeiffer,1999.

[2]maija-LeenaHuotari&tDwilson.Determining0rganizationalinformationneeds:theCriticalSuccessFactorsapproach[J].informationResearch,2001,6(3).

信用管理的范畴篇4

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是以心理学的分类尺度为依据的。正是由于心理学将个体心理结构划分为意志、智力、情感三个不同层次,才相应地产生了德育、智育、美育诸育。按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这种流行的德育概念,且不说将狭义的德育等同于道德层次教育的偏颇,在理论上也缺乏严格的依据与界说,没有正确揭示德育的实质及其与智育和美育的区别与联系。智育是对智力因素,包括个体的思维品质、元认知和创造力等的培养和开发。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个体审美情感体验与认知力、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和熏陶。在这里,智育与美育范畴的名称与心理学中的名称基本相同,不易被人误解。而德育的名称则不同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名称,采用了社会意识分类中道德结构的名称,因而容易被误解。其结果,使人们在实践上易于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相混淆,使德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廓清德育范畴,就难以有效地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一、区别德育与智育范畴:匡正德育模式

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问题的。而德育,则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与任何教育一样,德育活动最终也要落实到对个体身心所施加的影响上。这就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并发展其政治与道德的认识能力,包括建立和发展政治与道德的概念、情感、判断力和选择力。显然,德育过程离不开智育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德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当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的政治与道德灌输,解决的就是政治与道德的认知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为服务于德育目标而实施的智育手段。如果要称之为德育的话,也是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德育课程,而远非德育工作的主要部分。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被置于人的培养的核心地位而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德育是历代统治者用来使臣民信奉封建道德以立身行事,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在这里,封建统治者是立足于“信”和“行”的统~来对臣民进行德育(具体体现为道德内容)教化的。而西方,自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的巨大增长,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不断加重的生态危机,使宗教的威慑、平等博爱的道德说教在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即使是法律,也只能约束人的行为,而无法有效地规范驱使人的行为的精神世界,无法解决日益明显的道德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现代西方很多有眼光的政治家、教育家都大声疾呼,要从未来着眼,考虑今天的道德教育,使德育成为既内在地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际德育”,又内在地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德育”,既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又解决人们面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际和生态德育要求,能否具体行动,即“行”与不“行”的问题。可见,古今中外的德育范畴中,本就体现了“信”和“行”的统一。当然,对德育的施教者来说,这里的“行”应该是“信”的最终目的。显然,从内涵和具体要求来看,德育与智育的范畴是不能混淆的。概括地说,一方面,德育与智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前者是“信”与不“信”和“行”与不“行”的矛盾,后者是知与不知的矛盾。德育具有超出智育的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性欲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因此,与智育不同,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以产生强烈的政治与道德的信念和理想追求,否则,将难以达到德育目标。

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长期以来,对德育和智育范畴的模糊,使高校德育工作要么陷入用智育工作的思维、形式、手段和方法,即智育模式来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要么误入以智育取代德育,削弱德育工作的歧途。前者易于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更多地面向“信”的问题,重解决政治与道德认知,而忽视解决政治与道德实践,即“行”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离不开活生生的德育实践。要使他们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即“行”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与道德体验。离开了这种体验,就难以产生坚定、持久的理想与信念,难以达到真正的德育目标。如前所述,在当前,高校的德育课程解决的还是政治与道德认知问题,充其量只是服务于德育目标的智育课程,忽略了对“行”的明确要求。即使是目前高校里普遍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这些活动的主题过于宽泛,或缺乏明确、可操作的政治与道德主题,往往易于流于形式,亦难得德育实效。至于后者,则是更直接地以智育内容有意或无意地取代了德育内容。目前,高校内广泛开展的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各类讲座、学术报告,尽管对德育工作大有益处,但是,其本身也不是德育,而是实实在在的智育,长此下去,必然淡化德育主题,削弱德育工作。总之,区分德育与智育范畴,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必然要求。澄清德育模式与智育模式的区别,并从本质上把握德育模式及其内在规律,才能匡正高校现有德育模式的偏颇,以改进德育工作。

二、区别德育与美育范畴:匡正德育内容

美育是立足于解决审美问题的,是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其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而德育则如前所述,是解决政治与道德的“信”与“行”的问题的。美育与德育一样,解决的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特别是在政治与道德的情感培养方面,德育与美育有着很大的一致,都是对受教育者一定程度的价值取向上的审美情感教育。然而,不能因此而混淆德育与美育的区别。一方面,就性质来说,尽管德育与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产生自觉的“信”与“行”,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作用于所谓“良知”。而美育是在熏陶、感发中对人的精神的激励、净化和升华,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另一方面,就社会功能来说,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政治与道德机制,来使人与人之间有序、有范、有礼。而美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相通,进而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具有外倾性,而美育则具有内倾性。德育与美育之间,是一对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

认清德育与美育之间的区别比承认其内在联系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德育实践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德育或美育的范畴界定得过宽。一种倾向是把德育的范畴界定得过宽,视美育为德育的一部分,为德育实施的工具。照这种看法,所有美育活动,都成了德育行为。在现代社会,美育要在物质、技术和功利方面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解决人们内心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问题,解决人们如何在审美体验中实现与快速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主要靠个体感性与理性的相通,以实现自身精神世界的和谐,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而不能仅靠政治与道德教育。显然,这里的美育,尽管就其内容而言有德育的成分,并产生了一定的德育效果,但其着力点是通过情感教育或陶冶,将个体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将情感恶的、丑的方面渐渐抑制、淘汰,进而形成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真正反映德育本质的德育活动或德育实施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政治与道德理想和信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德育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认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不能简单地把美育理所当然地看成德育,从而以美育内容来替代德育内容,以美育来淡化德育。总之,如果把德育的范畴界定过宽,反而有削弱德育工作的危险。它容易使本届德育范畴之外的对大学生的其他教育活动,被视为德育行为而占据德育舞台,这是不可取的。联系到在一些大学的德育工作部门甚至专门设置了艺术教研室,这无疑会有利于借助美育手段,为德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但如不注意区分德育与美育的范畴,就会误人以美育内容充当德育内容的歧途。

另一种倾向是把德育视为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范畴过宽。这种倾向虽然不具普遍性,但危害甚大。前已论及,德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其政治与道德领域内“信”与“行”的要求,而美育的目标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问题。前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外倾性,后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倾性。德育与美育之间无论是目标还是特性,都不太相同。美育的内容不能涵括、更不能代替德育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不是仅靠审美教育所能完成的。美育无法离开德育解决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人伦问题、利益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主要还是靠德育。实现德育目标,离开了真正体现德育本质规律的德育活动,是不可能的。把德育从属于美育,就无法有效地使德育活动落实德育内容,甚至背离德育目标。

概言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美育内容常常容易与德育内容相混淆。只有区分好德育范畴和美育范畴,才能更好地保证现有模式下的德育内容得到匡正,从而使德育内容得到更多贯彻,以实现德育目标。

三、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体现社会主义的“倍”与“行”

区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的范畴的目的,在于避免对于德育实施的应有模式及其内容的混淆,从本质上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应该说明,这种区分,不是要否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智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的政治与道德认知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受教育者就会缺乏起码的把德育内容与目标内化为“信”并外显为具体的“行”的能力。美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良好的政治与道德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受教育者就会缺乏必要的美的情感体验,并愉悦地接纳、认可德育所要求的“信”和“行”的能力。智育和美育的这些特点,是德育本身所难以具备的。必须把德育与智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效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但是,德育、智育、美育是同一层次上、以德育为先的三种教育形态,不可混淆或相互替代。以.智育和美育的模式(形式)或内容实施的德育,只是一种准德育过程或状态,不能代替德育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作用。高校德育应有其明确的基本范畴而不与智育和美育交叉。

一是德育的阶级范畴。阶级分析的观点并没有过时。一定的统治阶级总是用相应的德育手段,去培养满足其特定阶级要求的人。对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阶级价值永远是高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必须理直气壮地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服务。否则,就难以保证大学生“信”和“行”的基本取向。

信用管理的范畴篇5

【关键词】非范畴化;前提;含义;特征;意义;边际效用;网络新词

一、非范畴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对于范畴和范畴化的观点并不是一致的,存在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之分。原型范畴理论承认范畴的模糊性,认为范畴之间存在中间地带;处于其中的成员具有不稳定性,可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范畴移动到另一范畴,从而产生许多当时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这就为非范畴化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另外,词语除概念意义之外的被文化和语境赋予的附加意义,也为词语非范畴化奠定了基础。词语的词汇意义包括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前者强调描述对象的区别性特征,后者体现文化或语境附加给词语的联想信息。附加意义引起词语非范畴化的机制是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词语的某种附加意义被突出或强化,使之可以突破某一特定词类的限制,跨入另一词类范畴表达特殊的含义。

非范畴化可以很好地解释词语的功能多义性。所谓功能多义性,刘正光先生有以下描述:“指一个词汇项在不同的话语或语篇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语法与语用功能,它表现出语言实体在词类和句法层次在语法功能上的动态差异”。自此,很多词语例如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另类”用法,就不再难以理解,而可以用非范畴化的理论加以阐释。

例如:“很淑女”。“淑女”本是名词,此处置于副词之后,充当形容词的角色。这里淡化了“淑女”作为名词的概念意义,强化了与其概念意义相关的附加意义,即淑女的温柔恬静的气质。因此可以理解为形容一位女性具有淑女般温柔恬静的气质。

二、非范畴化的含义和特征

最早提出“非范畴化”这一概念的是Hopper和thompson(1984)。刘正光教授将非范畴化引入中国语言学界,之后对非范畴化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研究,为非范畴化的学习和研究作了重要的引导和奠基。从语言学角度定义非范畴化,可以将其理解为范畴内的成员在一定条件下失去原有的某些典型特征而产生不稳定性,游离于该范畴的边缘;同时获得某些新的特征,从而进入新的范畴。刘正光先生将语言非范畴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语义层面,语义抽象与泛化是非范畴化的前提;句法层面,范畴分布特征的消失为范畴成员跨越自己的边界或者说为一个范畴中的实体进入另一个范畴打开了方便之门;语篇层面,功能发生扩展或转移;范畴属性层面,或由高范畴属性成员变成低范畴属性成员,或发生范畴转移。

三、从非语言学视角解释非范畴化

语言非范畴化的现象在非范畴化理论出现以前一度被视为“非合理现象”。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不仅适用于经济学,也可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个人无意间地用新奇的方法使用个别词语,或许被有心人接受和模仿,进而传播,使之由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变成大范围的流行,最终见怪不怪,甚至被纳入常规用法。无意间的用法却逐渐被接受和传播,以致成为新的语言规则,都是语言学的“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操作。表达者或许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临时起意的用法,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应。当新奇用法普遍化后,其个性特征就会淡化,给人的新奇感受则会降低,最终被列入惯常用法。

四、非范畴化与网络新词

这种意想不到的大规模模仿的效果,成为很多人刻意的追求,且网络平台是传播新信息的一大理想场所,这就促进了网络新词的产生。近年在国内,网络上不断产生许多新词语。这些网络新词,频繁更新换代,形式层出不穷,迅速壮大成为语言学界不得不关注和研究的新领域。虽然流行时间不长,流行范围也不尽相同,但网络新词的数量愈来愈多,勾起了某些人加入创造新词行列的欲望。言论自由的政策,几乎无所拘束的网络氛围,论坛、博客、微博等新网络媒体的火热,都为他们想法的实现提供了条件;而各类文化信息材料和社会现象则成为他们创造新词的启发和描述对象。尽管网络新词的形式千变万化,仍可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它们并不是脱离语言学规律制约的存在,可以从非范畴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为了追求专属于网络领域的优越感,给网络生活增添乐趣,网民们给部分词语刻上特殊印记,刻意区分网络词汇与现实语言中词汇。谐音成为网络造词的方式之一,多数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欢乐效果。如网络名句: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生活是自己的杯具(悲剧),别人眼里的洗具(喜剧)。这句话以一种调侃式的论调形容人生,勾起联想,给人既好笑又悲凉的矛盾感受。谐音造词多将联想意义附加于新词,使新词与原词无论在用字还是词义都形成对比和冲击,给人矛盾又和谐的复杂感受。谐音词语并不是用错字的产物,而是采用谐音字并附加言外之意的非范畴化的表现。这种方法丰富了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也满足了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

谐音造词属于语音层面,还有一部分网络造词属于语义和语用层面,以“XX门”为例。从“艳照门”开始,“XX门”的格式走红网络造词圈,一些电视报章媒体也予以沿用。该格式“门”之前的定语多是一些当前社会热议话题,且是引起社会负面效应的事件。这里淡化了门的指称意义,强化了其表示门类、类别的附加意义以及久而久之公众赋予该类词语的负面色彩,是非范畴化的表现。“XX门”以简洁的表述揭示了事件的主题,也间接表现了使用者对事件的态度。网络词语的造词方式丰富多样,各种看似不合常规的用法多数可用非范畴化加以解释。

五、小结

非范畴化理论是范畴化理论其有效的和必要的补充,它对于解释许多曾被视为“非合理现象”的语言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可用来说明新生的词语和非同一般的用法,增强了理论解释的可信度。以往的范畴化研究多限于静态的语言材料,而非范畴化的产生使之可以研究推陈出新的新材料、新现象,推动了范畴化理论研究的动态发展,也拓宽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具有时效性和不规则性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使用非范畴化理论有助于其研究。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同时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外语研究,2005(1).

[3]王淑华.语言三个平面的非范畴化及其心理学经济学解释[J].语文学刊,2009(2).

[4]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5]周彦每.词媒体:新字词生成的非范畴化逻辑诠释[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6).

[6]陈建生,杨玉娟.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3).

[7]胡姝昀.无厘头语言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信用管理的范畴篇6

论文摘要 语言的模糊性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语言现象。本文从逻辑分析入手,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并运用认知范畴理论就人对客观世界的模糊化认知以及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进而提出模糊语言之所以“不模糊”在于以理解为特征的动态范畴化认知。

一、引言

日常生活中模糊语言的大量出现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不仅诸如“大、小”,“美、丑”以及英语中的“girl,woman”,“hill,mountain”等相互间界限不清的词语(概念)是模糊的,即使一些看起来十分清晰的概念,其意义也有相当的模糊性。以“床”为例,如果说木床、吊床是床,那么花床、温床是不是“床”呢?再如一提到“车”,我们马上会想到轿车、货车,如果还会想到洒水车、救护车是“车”,那么工程装载机、拖拉机等是否也叫“车”呢?供儿童坐骑游戏的玩具车该算做“车”呢,还是“玩具”?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模糊语言尽管“模糊”,却丝毫不影响人们的交际,有时还非它莫属。这是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主观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同样需要语言来表达。这时,模糊语言就派上了用场,如:我们常把良驹称作“千里马”,但再好的“马”人们也不会天真的认为“马”真的能日行千里。“千里马”究竟能日行多远,其实谁也说不准。“千里”作为数字是精确的,表示的距离却是模糊的,但它传递的信息却是清晰而又十分丰富的。仅此区区二字,就将一匹体格硕壮、驰骋如飞的良驹宝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可谓不是“千里”,胜似“千里”。

模糊语言的重要性和独到的表现力由此可见一斑。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和逻辑分析出发,运用认知范畴理论就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化认知以及动态范畴化活动的语用认知功能作一探讨。

二、关于语言模糊性的认识

根据传统的二值逻辑理论,人们对事物的识别和定义是依据事物的本质来进行的,事物的本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属性不同,类属也不同,相互间有明确的界线,即任何事物要么是某物或不是某物,它要么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属性特征(排中律);任何一个事物不可能既是某物又不是某物,不可能既具有某种属性特征又不具有某种属性特征(矛盾律)。简言而之,任何事物非真即假,非假即真,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然而,在一定情况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例如,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秃头”时,是指一个人头上“有”还是“没有”头发。头上“有”头发,这个人一定不是“秃头”,掉了一根头发显然也不能叫“秃头”,这就是说:

一个头上长满头发的人不是秃头,

设此人头发数为n,如果头上长有n根头发的人不是秃头,

那么,n-1根头发后他仍不是秃头,

因此,直到头发掉完他也仍然不是秃头。

一个人的头发掉完了仍然不能叫“秃头”,显然是违背常理的。一个原本为真的命题理应推导出一个客观、合理的结果,然而通过这种逐渐减少(也可反向增加)事物性态的方式,竞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这就是古希腊迈加拉学派(mefarianschool)的代表人物尤布利德斯(eubulidies)针对二值逻辑提出的“连锁推理悖论(soritiesparadox)”,其核心是通过一种逻辑上应当为真的渐进式推理,将一个原本为真的命题推向其反面,从而改变整个命题真伪,因而也叫“诡辩推理悖论”。传统的二值逻辑在这里遭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尽管它对当代哲学和认识论的发展贡献不小,但面对“秃头问题(paradoxofthebaldman)”这类悖论却显得无能为力,不能对这类诡辩逻辑的荒谬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建立在以定量分析见长的精确思维之上的,一味追求精确而排斥模糊。追求精确并不错,但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单就客观事物自身而言,原本无所谓精确或模糊,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它。由于人的生理机制,人在感知认识事物时会产生“联觉(synaethesia)”,一种感官受到刺激会引起其它感官连锁反应,在大脑中产生共鸣和联想,进而形成关于事物的意象(image)。这种意象可以是十分细致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整体性的。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认知事物的本质,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对事物进行定性的分析,将隐藏在所谓精确形式背后的深刻内涵揭示出来。这种定性分析实际上是我们认知事物、判定事物性质的一种方式,它侧重于事物之间的对比,注重在概括事物属性特征的基础上对事物性质的描述,其结果往往具有较强的相对性和模糊性。这是一种寓于精确中的模糊,它也同时表明人不仅具有精确思维的能力,也具有模糊思维的能力,“秃头”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个人是“秃头”还是“非秃头”,关键不在于头发数量的人为确定,而在于对该事物或现象性质的认定。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常将没有头发或头发稀少的人叫“秃头”,将有头发或头发较浓密的人认定为“非秃头”。因此,“秃头”和“非秃头”都是相对模糊的,甚至连“有(头发)”、“没有(头发)”这类意义原本非常清晰的概念在这一特定的认知环境中也变得模糊了。可见,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并非传统的二值逻辑所主张的那样简单,而是一个在共同的生存空间环境中客体作用于主体,主观能动反映客观的复杂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被认知概念化了的事物——最终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语言所反映的是经过认知加工映射到头脑中的认知世界(con-gnitiveworld),不可能与客观现实完全吻合,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自然不会是十分客观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相对性和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与人的主观思维密切相关,人的生理机制、身体体验、感知觉能力和想象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模糊语言与范畴化认知

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被人感知、认识才有意义。当我们将某物称为“车”、“床”、“马”等时,便是在对事物进行识别和分类,并赋予他们以相应的名称,这些事物也因此而具有了意义。这种客观作用于主观,主客观互动支配下识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过程便是所谓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所谓认知范畴(cognitivecategory)。根据认知范畴理论,人对事物的识别是基于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模糊识别,范畴的建立以个别事物为基础,其意义又不同于个别事物。“车”、“床”、“秃头”、“非秃头”等便是在范畴化认知活动中对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种种属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概括而建立的范畴,他们也因此分别获得了针对这些个别事物而确立的意义。范畴的意义适用于所有成员,具有同一性。范畴的同一性意义如同家族的血脉,将所有成员维系在一起。范畴的同一性意义是丰富的,但它并不意味着范畴成员资格的取得必须具有同一性意义所蕴含的关于该范畴的所有属性特征或共同属性特征。恰恰相反,任何事物,只要和同一性意义相关联,都可成为该范畴的成员。事实上,所有范畴成员都只部分地享有某些共同属性特征,成员之间也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以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共处于一个大家庭之中。范畴成员因其享有的共同属性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身份地位,享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余的是边缘成员。越是边缘成员,模糊性也越大,如“车”这一范畴,作为现代运输的工具,从功能上讲,首先应是用来解决人的交通需要,其次是运输货物,然后才是满足各种特殊需求。如此,轿车较之于其它成员具有最大相关共同属性,是原型范畴,其它诸如卡车、洒水车、工程装载机、拖拉机、玩具车等也都或多或少地享有“车”的同一性意义的某些属性特征,是边缘成员。范畴成员的属性也有典型的区别性属性和非典型的边缘性属性之分。边缘成员及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成员及属性相交叉,其身份往往呈不确定状态,并与相邻范畴成员相互重叠。如象“玩具车”,它集“运输”、“玩耍”以及“有轮子”、“能行走”等多种属性于一身,因此既可以说它是“车”,也可以归于“玩具”范畴,甚至还可称为“机动装置”,究竟为何物,皆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它典型属性特征的认定。

在认知活动中,人除了识别事物,认识事物,还无时无刻地与各种事物打交道,以动作作用于外部世界。这样,除了事物范畴,人们还可通过对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发生的各种动作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事件的认知而建构起相应的范畴,如“大小”、“长短”、“远近”等空间范畴,“走”、“跑”、“跳”等行为范畴以及“吃饭”、“开车”、“工作”等事件范畴。事件的发生还会引起人们情感的变化与波动,于是人们又有了“幸福”、“郁闷”、“痛苦”等情感范畴。无论什么范畴,都是人的范畴化认知活动的结果,它们的特点和构建的过程并无两样,即范畴的建立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范畴同一性意义的内涵属性及其数目都是不确定的,范畴的外延呈向外扩展的趋势,其边界是模糊的。范畴成员的地位或隶属关系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隶属于同一范畴的诸成员中只有共同的家族相似性,即模糊的相似性。范畴以概念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语言作为其外在表现形式,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的特征。

四、范畴的动态性与语用认知交际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经验的成果和认知活动的参与者,交际功能是其赖以立身的根本,语言交际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下的交际意图的实现。反映范畴属性特征的语义范畴虽然在范畴化活动中获得了与之对应的语义,但在没有进入交际领域之前其交际功能被暂时“锁定”,其意义是不确定的,只有当语言单位为实现某种交际意图参与信息交流时才具有了交际意义,从而明确其意义及范围。这样,范畴化就使人的认知域与语言表达式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对应联系,实现了以理解为特征的语言行为的范畴化认知,范畴化活动也因此而具有了动态性。范畴化活动的动态性以理解为特性,交际为基础,认知语境为依托,使模糊语言不再“模糊”,且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的语用意义。

首先,由于语义范畴边缘的模糊往往呈现出一种由不同范畴构成的连续体上的语义变化,我们就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采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种边缘性的模糊意义。认知语言学将范畴的模糊性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体”事物范畴边界的模糊,一种指“连续体”事物本身边界的模糊。除了事物范畴外,许多表示抽象概念的空间范畴、情感范畴等也都具有“连续体”的性质。就独立体事物范畴而言,由于反映认知范畴属性特征的语义范畴的语义均与之对应相关,语言单位的义项也有原型(区别性)义项和边缘(非区别性)义项之分。在动态范畴化情况下,词语的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是相对的,处于受制于交际意图的变动状态。这样,语言单位的边缘性意义就可以随着相邻范畴间原型义项与边缘义项的交替变动而表现出来。如“拖拉机”在静态范畴化状态下是“农用机具”,但当我们说“刘老汉买了辆拖拉机在农闲期间跑运输”时,由于“在农闲期间跑运输”这一认知环境的阐释作用,“拖拉机”会很容易地被理解为运输货物的“货车”,其边缘义项“运货”在这里成了原型义项,而原来的原型义项“犁地”因受制于特定的交际意图而成为了边缘义项。表示“连续体”事物或现象的语义范畴的边缘性意义与此有所不同。象“高低”、“好坏”、“悲喜”这类连续体性质的范畴(概念)往往是相对应而存在的,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模糊过渡的交融区域(blendaera),“在这个区域内渐次变化的各种性质在其对立的方向上相遇(萨丕尔,122)”。也就是说,这些范畴的语义具有呈梯度地向对立方渐次演变的特性,它们只能以凸显事物典型属性特征的方式模糊地描述事物,如“高山、低谷”,“高山”到底有多高,“低谷”究竟有多底,都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但是,人对事物的感知是真切的,在心理上是明确的,于是动态范畴化认知机制便会能动地发挥作用,促使人们按照交际意图并结合已有的认知经验对这些概念描述的客体进行类比,在大脑中形成类比差异意象,并据此构建起表现这些差异意象或模糊程度的粘附概念,如“很”、“非常”、“有点”、“稍微”等。它们没有完形意象,总是依附于其它概念,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语用功能是对具有连续体性质的概念的意义范围进行限定,通过缩小交融区域来缩小理解中的推理范围,使模糊逐渐清晰,从而满际的需要。

其次,动态范畴化活动能使交际者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模糊语言传递的信息加以充实和调整,使信息明晰,意义完整,从而实现交际意图。交际意图就说话者而言是明确的,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说话者所明示的信息有时却并非那样明晰,请看下列对话:

patient:howsoonwilligetitover?

doctor:verysoon.it'snotsoseriousasitseems.

patient:really?thankyouverymuch!

doctor:youareweclcome.

对话中病人询问医生自己何时能康复,这对任何医生而言都是十分棘手的。医生经过诊断,了解了病人的病情,也知道病人此时的心理状态,虽然难以作出确切的答复,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因此,这位医生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巧妙地选用“verysoon。”这一模糊性的语言策略地予以回答。惟恐病人不放心,紧接着又用“it'snotsoseriousasitseems.”作进一步的说明。尽管同样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病人能据此对“verysoon.”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充实,使其更加具体、明晰,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储存于大脑中的百科信息进行联想和推导,从而形成对自己病情和康复时间的清醒认识和判断。这样就有效地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得到病人的认可,取得了预期的交际效果。从中不难看出,尽管明示信息是模糊的,但只要这种蕴涵于模糊信息中的交际意图能为交际双方所互明并予以充分理解,交际就会取得圆满成功。不仅如此,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获得某种特别的交际效果,在范畴化的动态性机制的作用下,精确概念也常被能动地转化为模糊概念。例如,我们常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真的是想表达中国的人口不多不少刚好十三亿吗?句中的“十三亿”单独看,是表达数目的精确概念,以传统逻辑来分析,应该是这层意思。但是,交际是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进行的,说话者总会针对受话者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知识作出种种事实假设,并根据认知交际的省力原则(theprincipleofleasteffort)将双方知识架构中共享互明的东西予以省略,用简洁的语言传递自己的意图。受话者要想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必然会以认知环境为依托,对明示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备,恢复其原貌,将深藏其中的“隐性表述”挖掘出来。如此,句中的“十三亿”显然为方便交际已经过“缩略”处理。因为根据常规知识,一个国家的人口不可能恰好是个整数,那么“十三亿”就应充实为“大约十三亿”,再加上拥有如此众多人口的国家一定是个人口大国的顺应推理,“十三亿”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在这一特定的认知环境中被“物化”为表达事物性态的模糊概念。用它来描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既形象生动,又恰到好处,其交际效果自然别具特色。

信用管理的范畴篇7

关键词:ppp项目;再谈判;影响机理;扎根理论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1.29

中图分类号:F284;F27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1-0136-05

abstract:Basedontherawdataobtainedbytheinterview,thispaperusesthreestepscodingtechnologyofthegroundedtheorytodealtherawdataandfindstheinfluencefactorsonrenegotiationprocessofthepppproject.andthen,itestablishestheinfluencemechanismconceptmodelontherenegotiationprocessofthepppproject.Resultsshowthat,negotiatorsproperties(includingnegotiationskills,negotiationexperienceandmotivationtendencythreecategoriesandthederivativecategoryofthereturncautious),negotiationinteraction(includinginformationsharing,negotiationstrategy,negotiationresultsthreecategoriesandthederivativecategoryofthedetermineaccuracy)andnegotiationatmosphere(includingrightgapandrelationshiptwocategoriesandthederivativecategoryoftheyield)arethreemaincategories.atthesametime,italsoputsforwardthatthetrustisanintermediaryvariable,theinformationeffectivenessisacriterion.

Keywords:pppproject;renegotiation;influencemechanism;groundedtheory

1引言

ppp模式通常是由社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1]。通过“契约约束机制”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使合作双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2]。合作方性质不同、产品公共化程度较高和合作期较长是ppp合作模式区别于传统企业间合作模式的三大特点[3]。由于ppp契约具有天然的不完全性[4]。当事人的有限理性致使事前不能完全预测合同执行阶段的各种情况,因此若缔约双方发生争议和纠纷,就只能借助于再谈判来解决[5]。对再谈判的预期将影响契约方对策略的最优修正,从而弥补契约的不完全性[6]。再谈判导致不同的契约结果[7,8]。从实践来看,Guasch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几个国家ppp项目和再谈判的数量,结果发现

再谈判率为545%[9]。estache和Serebrisky对Cee国家ppp实践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ppp的融资方式只在有限的时间内起作用,但是常常在后续的某个时刻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或某个计划出现问题而导致复杂的再谈判问题[10]。因此,对ppp项目的再谈判问题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谈判是一项特殊的沟通任务,指参与各方通过这一任务就如何处理各方的共同利益或冲突达成共识[11]。tinsley和pillutla指出文化价值观通过影响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采取的策略,间接影响了谈判结果[12]。Gelfand和mcCusker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谈判”会产生不同结果[13]。DeDreu和VanLange认为谈判者的动机倾向会影响谈判者的认知、态度、信念、策略选择以及谈判结果[14]。weingart等研究了混合动机与谈判结果之间的关系,发现谈判组动机一致通常比谈判组动机不同的具有更高的联合收益[15]。Currall和Judge发现,谈判者互相信任利于信息的交换,使双方能够相互信任解决方案而达成协议[16]。adair等发现,与联合收益有关的信息分享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分享优先考虑事项和偏好进行直接的信息分享,一是以启发式的试错方式进行间接的信息分享[17]。Lax和Sebenius认为,让步是谈判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使谈判者在妥协双方的利益诉求时了解到彼此的共同利益[18]。张志学和韩玉兰考察了回报谨慎对谈判者的谈判行为及谈判结果的影响[19]。韦庆旺等分析表明,谈判中权力大者的社会动机比权力小者的社会动机对谈判的整合结果影响更大[20]。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谈判的影响因素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第一,绝大部分的研究情景建立在商务谈判领域,鲜有涉及ppp领域的谈判问题,更加缺少ppp项目的再谈判问题。第二,部分研究成果是基于模拟实验法得出的,所取样本一般是没有谈判经验的人员,通过引导这些被试人员控制变量来进行实验数据的取得,另一部分研究成果是通过文献研究法得出的。第三,大部分研究是从一个角度进行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没有很好地说明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从ppp项目再谈判的特性出发,采用扎根理论对实际参加过ppp项目再谈判的人员进行访谈,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ppp项目再谈判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出ppp项目再谈判过程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

2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21扎根方法概述

扎根理论的目的是通过资料的获取及整理自下而上地构建理论[21]。即从理论层次上描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从而建立一个适合于资料的理论。本研究旨在研究ppp项目再谈判过程的影响机理,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信息甄别,发现现阶段对于ppp项目再谈判过程的影响因素鲜有涉及,所以本研究选择访谈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来进行研究分析,并运用扎根理论对所得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重编码以抽象出该问题的基本概念,同时分析资料之间的内在逻辑,结合访谈实际情景进行深度分析,自下而上地构建ppp项目再谈判过程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

22资料收集与整理

访谈历经四个月,选取受访者是参与过ppp项目再谈判的人员。本文所收集的材料包括:(1)2015年4月至6月,实地访谈了北京京司参与ppp项目谈判的人员,整理了访谈录音、访谈笔记、访谈材料等。(2)2015年7月、8月之间,访谈了天津、深圳两地参与ppp项目谈判的相关人员,将其记录补充资料中。访谈共获取了42份样本数据,其中28份样本数据用于本文扎根理论的研究,剩余的14份样本数据用于饱和度检验。受访者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个人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根据访谈进展对受访者进行追踪式提问,深入挖掘受访者的隐性信息。每次访谈不进行具体的时间划分,研究者不能从受访者得到新的有用的信息就可以结束本次访谈。

3范畴提炼和概念模型构建

3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把原始资料进行碎片化处理并对碎片化的语句进行概念化及范畴化,然后通过概念及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重新聚类组合,是一种现象―概念―范畴的演绎过程。表2是对访谈资料进行概念化及范畴化的分析结果,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出13个范畴。

3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主要是对范畴的聚类分析,通过对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得到的范畴进行关联建立,深入梳理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主轴分析,对开放式编码所得到的13个范畴进行了主范畴的归类。

3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通过“故事线”的形式来建立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的过程,发现范畴之间的类的划分。首先,本研究试图找到一个可以涵括所有主范畴的核心范畴,经过反复推理、比较分析,本研究认为没有范畴可以很好地统筹一切概念及范畴,但是却发现了回报谨慎是由谈判人员属性主范畴衍生出来的范畴,判断准确性是由谈判互动主范畴衍生出来的范畴,屈服是由谈判氛围主范畴衍生出来的范畴,本研究把它们称为衍生范畴或者副范畴,它们与主范畴是类与亚类的关系。同时也发现信任是一个中介变量,信息有效性是一个判断准则。本研究通过扎根得到的概念、范畴及其内在逻辑和已有研究互补建构出ppp项目再谈判过程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4理论饱和度检验

研究将未录入的19个样本数据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进行与本研究同样的三步编码程序进行原始资料的概念化、范畴化等。结果表明:仍然没有发现“核心范畴”能统领全局,主范畴包括谈判人员属性、谈判互动及谈判氛围,衍生范畴包括回报谨慎、判断准确性及屈服,信任是一个中介变量,信息有效性是一个判断准则,均没有发现新的概念及范畴,因此可以得出概念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4模型解释

本研究运用编码技术对扎根理论访谈得到的资料进行了三步处理,构建出ppp项目再谈判过程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研究表明:谈判人员属性、谈判互动、谈判氛围是影响再谈判的三个主范畴;回报谨慎、判断准确性是衍生范畴,由于衍生范畴是由主范畴衍生而来的,所以不起到主导作用,本研究将把衍生范畴放在相应主范畴分析中一并说明;信任是一个中介变量。下面从谈判人员属性、谈判互动、谈判氛围三个主范畴对概念模型进行解释说明。

(1)谈判人员属性。主要包括谈判能力、谈判经验和动机倾向三个范畴及回报谨慎这一衍生范畴。谈判能力主要指与谈判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谈判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ppp项目一般时间比较长、技术复杂性比较大,对谈判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求比较高。谈判经验是指有工程类项目的谈判经验,对于相关领域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若无谈判经验分享的信息往往质量较差,同时也分享了大量的无用信息,所以在谈判小组中需要有经验的谈判者,并让其居于核心人员位置。动机倾向主要是指谈判人员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的程度。一般分为亲社会动机(主要表现为关心他人)和利己动机(主要表现为关心自己),两种动机有三种组合模式,即亲社会动机倾向组、利己动机倾向组、混合动机倾向组。亲社会动机倾向组往往彼此之间比较信任,愿意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利己动机倾向组往往之间缺乏信任,都把对方作为敌人看待,把谈判过程看成“输赢”关系。混合动机倾向组一方是亲社会动机的,另一方是利己动机的。当亲社会一方以积极的态度来分享信息时,又担心提前泄漏底牌被对方利用,表现得比较谨慎(回报谨慎)。

(2)谈判互动。谈判互动包括信息分享、谈判策略、谈判结果三个范畴及判断准确性这一衍生范畴。信息分享由信息分享数量和信息分享质量共同决定,两者共同作用表现为信息分享有效性,只有当信息分享有效性大于或者等于信息分享临界值,谈判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双方才能判断出彼此的优先考虑事项和对利益一致事项的判断(偏好)。针对判断准确性这一副范畴,有两种情况:当双方利益一致时,彼此采取整合的判策略有助于谈判结果(共赢);当双方利益不一致时,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双方不止一个议题,双方倾向于互换优先考虑事项,更大程度地满足彼此的要求。谈判策略包括支配、折衷、回避、助人和协同五种具体方式。在平等主体的谈判中,一般会选择折衷、助人或者协同策略;在不平等主体的谈判中,一般会选择支配或者回避策略,但是回避策略有时也会应用在时间不宽松,同时主要议题又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谈判结果包括共赢、单赢、僵持、退出、冲突加剧。共赢的结果是谈判双方应该追求的结局,但是由于一方强大迫使另一方做出让步,可能导致单赢的结果,甚至将使谈判僵持下去。当谈判双方的利益难以调和,可能进一步导致冲突加剧,这时可能谈判双方会需求仲裁或者诉讼相对成本更高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以上努力都没有成效,将最终导致合作的终结,谈判不满方选择退出。

(3)判氛围。谈判氛围包括权利差距和关系两个范畴及屈服这一衍生范畴。本研究把谈判氛围影响下的谈判策略选择放在本段一并说明。权利差距是指双方能利用的资源以影响谈判进展的程度。权利大的一方倾向于利用其掌握的资源优势迫使对方屈服,权利小的一方此时有三种应对策略,即支配、折衷和回避。支配型谈判策略:当权力大的一方支配了权力小的一方,即后者成为前者的下属,犹如纵向一体化。此时,如果前者有足够的能力和足够的亲社会动机,将能达到比较好的结果;反之,则往往造成单赢结果,此时权力差距影响了信任的基础,导致了新的循环的开始,将不利于信息分享,此时单赢结果的稳定性将面临着威胁。折衷型谈判策略:折衷型的谈判策略,即双方都表现出既关系自己,又关心他人的态度,是一种次优型问题解决方式,在没有“双赢”问题解决方案时值得采用。回避型谈判策略:回避型谈判策略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消极的,尤其是在双方不冷静、谈判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当谈判具有不止一个议题时,谈判双方也可能集中精力处理优先事项,对于其他事项采用暂时回避的策略,尤其是在谈判时间比较紧,优先事项又比较重要的情况下。关系是指谈判双方建立的非正式的基于感情的问题处理机制,对应两种谈判策略,即助人和协同。助人型谈判策略:谈判中更为关注他人,但过于忽视了自己,可能给对方造成妥协感。如果此时对方使用权力差距迫使己方继续让步,将可能造成己方被支配或者谈判僵持的结果,不利于己方利益的维护,所以助人型谈判策略在实际谈判中要谨慎使用。协同型谈判策略:此种策略是最有利于共赢结果的,是谈判双方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

5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识别出ppp项目再谈判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ppp项目再谈判过程影响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ppp项目再谈判过程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路径,对以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没有得出“核心范畴”,只得出了谈判人员属性、谈判互动及谈判氛围三个主范畴,同时得出回报谨慎是谈判人员属性的衍生范畴,判断准确性是谈判互动的衍生范畴,屈服是谈判氛围的衍生范畴。(2)通过第三步编码分析,得出信任是一个中介变量,信息分享有效性是一个判别准则。本研究中把信任作为一个“黑箱”处理,没有进行深入的信任产生机理分析,信息有效性不是主范畴,不进行深入分析,只是起到阀值作用。(3)通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挖掘梳理了主范畴及衍生范畴的作用关系,并结合信任这一中介变量及信息分享有效性这一判断准则使其构成一个完备的系统。但是本研究分析得出信任只是一个中介变量,仅作为“黑箱”处理,没有深入分析信任产生的内在机理。本研究接下来可以进行相应的数据调查,进行定性分析或者进行信任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金融司.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Z].2014-9-23.

[2]陈婉玲.公私合作制的源流、价值与政府责任[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16(5):75-83.

[3]张矗贾明,万迪p.不完全契约及关系契约视角下的ppp最优控制权配置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8):24-29.

[4]张羽,徐文龙,张晓芬.不完全契约视角下的ppp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月刊,2012(12):103-107.

[5]杨瑞龙,聂辉华.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06(2):104-115.

[6]Harto,mooreJ.incompleteContractsandRenegotiation[J].econometrica,2004,56(4):755-85.

[7]Segali.ComplexityandRenegotiation:aFoundationforincompleteContracts[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99,66(1):57-82.

[8]Harto,mooreJ.FoundationsofincompleteContract[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99,66(1):115-138.

[9]GuaschJL,LaffontJJ,StraubS.RenegotiationofConcessionContractsinLatinamerica:evidencefromthewaterandtransportSecto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8,26(2):421-442.

[10]estachea,Serebriskyt.wheredoweStandontransportinfrastructureDeregulationandpublic-privatepartnership?[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4(2004).

[11]庄佳.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美谈判风格的差异[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4):85-92.

[12]tinsleyCH,pillutlamm.negotiatingintheUnitedStatesandHongKong[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8,29(4):711-727.

[13]GelfandmJ,mcCusker,C.metaphorandtheCulturalConstructionofnegotiation:aparadigmfortheoryandResearch[a].Gannonm,newmanKL.HandbookofCross-Culturalmanagement[C].newYork:Blackwell,2002.

[14]VanLangepam,KuhlmanDm.SocialValueorientationsandimpressionsofpartner’sHonestyandintelligence:atestofthemightVersusmoralityeffect[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4,67(1):126-141.

[15]weingartLR,BrettJm,olekalnsm,etal.ConflictingSocialmotivesinnegotiatingGroups[J].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2007,93(6):994-1010.

[16]CurrallSC,Judgeta.measuringtrustbetweenorganizationalBoundaryRolepersons[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5,64(2):151-170.

[17]adairwL,okumurat,BrettJm.negotiationBehaviorwhenCulturesCollide:theUnitedStatesandJapan[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1(86):371-385.

[18]LaxDa,SebeniusJK.themanagerasnegotiator[m].newYork:Freepress,1986.

[19]志学,韩玉兰.回报谨慎对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4,36(3):370-377.

信用管理的范畴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相关项目;质量控制;管理要点

最近几年,城乡原有的居住水准,正在渐渐升高。建筑项目依托的管控手段,密切关联着整体架构的建筑成效。应当明晰有着普遍特性的一些疑难,在这样的根基上,供应可用的管控方式。自然要素及特有的人为要素,都影响了预设的建筑质量。为此,应当经由原料查验、建造时段的审慎检查、接续的竣工查验,创设全程管控的新颖途径,更替旧有的管控理念。

一、项目质量关涉的人为要素

通常来看,建筑工程细分出来的各类项目,带有复杂变更的特性。牵扯着的各类环节,可以分出偏多的部门等。经由前序的审批规划、施工时段的监理、后续时段的验收,各个环节凸显出紧密衔接这样的趋势。工程项目关涉的多样环节,都要尽到预设的职责,才能保障这一项目应有的总体质量。工程质量依凭的管控手段,包含人为这一范畴的要素、采购进来的原料、关联着的机械设备、周边地段的环境。在这之中,人为特性的管控要素,被看成侧重要素。

人为范畴内的影响要素,贯穿建造时段的各个环节,它表征着综合特性的领导素养。要预定有着成效特性的工程管控,就应明辨人为要素,并着力去限缩不良干扰。人为范畴的管控要点,包含选出来的建设单位、关联着的施工主体。

(一)策划及指引特有的主体影响

领导者要预设这一项目的指引,他们既有的素养水准,关涉着建造质量。前期时段的预备工作,包含设定好的项目论证、专家范畴内的施工设计、关联着的查验审批。要经由招标特有的流程,选出可用的施工单位、查验及监理范畴内的单位。采购进来的建造设备、细分出来的建造材料,也要审慎管控。

选出来的施工企业、关联着的监理单位,都要着力去提升素养。施工时段内,应当创设全程态势的监理管控。素养层级很高的、累积了足量经验的这种人员,应被接纳到这一环节内。管理者特有的项目部,负责去调和及协同,保障预定的质量规格。

(二)监理查验的影响

监理工程师既有的监理素养,关涉着整体质量。选出来的这种工程师,要累积着现场范畴的管控经验,拥有高层级的素养,可以发觉潜藏着的建筑弊病。监理工程师特有的独立属性,应当被注重。要熟知这一领域关涉的管控法规,严格依循预定的流程,实施平日以内的监理查验。监理不能依凭单方建议,去执行查验流程;要拥有独立特性的原则,慎重辨识项目质量,并负责于区段内的居民。

(三)施工素养特有的影响

施工企业经由平日之内的施工,建造出完备架构下的工程。施工范畴内的人员,应拥有高层级的业务素养,不断接纳先进特性的施工步骤,创设质量查验及管控的最佳体系。应当明辨自身职责,经由全程的管控,让建造出来的项目与预定的质量契合。

二、工程管控的其他要点

(一)采购进来的建造材料

采购进来的材料,是项目质量依托的必备要素。工程耗费掉的费用之内,材料费用会超出七成。创设采购时段的质量保障,有序管控场地范畴内的堆积材料。质量责任关涉着的材料管控,包含采购进来的原料、制备好的成品、配件及特有的半成品。审慎把握预定的材料关口。

(二)场地之内的机械

先进技术特性的设备机械,能达到预定的建造水准,为创设优质特性的新工程,打下稳固的根基。施工企业应明辨的综合要素,包含构架固有的形式、选出来的建造方案、查验得来的场地条件、技术经济范畴内的水准。机械规格及特有的类别,应被审慎选取。操作人员应明辨设备独有的操作规程,注重惯常的设备修护、平常的管控及保养。

(三)变更着的区段环境

工程现场更替着的环境,凸显出多变及复杂的特性。应当明辨场地固有的各类环境,对有利范畴内的环境,要审慎去利用;对带有不利特性的环境要素,要着力回避掉。例如:工程场地以内的水文地质、关联着的气象因素、温湿度及地段内的噪声,都影响建构出来的建筑物。混凝土浇筑特有的流程内,要明辨天气状态,严格管控不利要素,并考量接续的土体养护。

三、管控中的注重事宜

(一)明辨目标责任

建筑工程特有的系统,规模还是偏大的。明辨项目质量关涉的各类要素,创设目标责任这一范畴的新机制;依托新颖的这类机制,实现合同预设的多样指标。细分出来的工程项目,包含衔接着的多层级要点。依循细分出来的层级目标,确认各个时段的工程进程。针对细化特性的这些进程,书写详尽特性的交底方案、质量保障关涉的细节措施。

技术人员要审慎去交底,注重各时段内的互通交流。明辨质量查验的细化重点,把整体架构内的工程,看成系统特性的一种整体。分出明晰的目标及关涉的职责,着力去执行预定出来的规划。强调各时段的信息反馈,对各个层级内的预设目标,都要妥善衔接在一起。

(二)监督查验依托的机制

施工场地范畴内的管控体系,与平日之内的实物查验,要慎重整合在一起。质量查验关涉的机制、后续时段的验收管控、竣工时段的备案,应能规制多层级的主体行为。确认细分出来的监控环节,都能凸显出成效性。依循预定的查验规则,对主体架构特有的安全部位、铝合金制备的门窗,进行全程态势的质量检测、关联着的节能检定。若发觉了违规特性的建造行为,应随时去纠偏。

(三)助推技术进展

建筑项目这一范畴的材料节约,密切关联着总体态势的工程收益,应被审慎对待。科学特性的节能措施,要被侧重接纳并拓展。建筑周期时段内的材料节省,包括高效特性的原料利用。但要实现预设的这一目标,还应注重偏多的节能细节。节能工作特有的总走向,是智能化态势下的信息节能。全周期时段的建筑节能,包含细分出来的很多分支。

(四)标准化的协同管控

接纳可持续特有的施工理念,认真吸纳先进特性的管控观念,以及对应着的管控方式。要延展标准化范畴内的管理及规制,促动管控流程应有的规则化。内部管控这一范畴,要注重信息互通。把标准化这样的管控活动,贯穿现场区域以内的全程施工。安全生产关联着的多样要素,被划归成工程查验的侧重环节。文明施工依托的指引,要能促动管控的科学化。建筑行业依凭的监管手段,要凸显出系统化这一进程。

各个层级内的协同及合作,能促动管控目标的渐渐实现。建筑工程细分出来的庞大体系,包含各类分支。在这样的态势下,细化的工种经由协同调和,才能实现预设的最佳目标,良好的协同促动了目的的建构。若没能预定明晰的工程指引,则更需要如上的工种协同,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总体态势的施工平衡。与此同时,施工查验这一流程内,要审慎查验隐蔽特性的施工技术、对原初图纸的更替等。预设特有的复查机制,并妥善存留查验后的档案。

结束语

建筑项目依托的质量管控,被看成工程查验细分的侧重环节。质量管控之内的注重事宜,都关联着建造时段的细节。在细分出来的不同时段,应当依循不同特性的管控重点,来创设项目规制的指引。明辨建筑场地固有的根本状态,加强平日以内的施工监理,维护好区段内的居住安全,有序提升既有的建筑水准。

参考文献

[1]叶山,洪培浪.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浅议[J].价值工程,2011(31).

[2]周振高.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探讨[J].科技信息,2007(04).

信用管理的范畴篇9

一、机关档案部门保管的档案不对社会开放是我国实行三十年档案开放期限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实行三十年档案开放期限的最高法律依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第十九条“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根据上述规定,我国档案开放以三十年为基本期限,对于形成满三十年的档案,以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对于形成未满三十年的档案,以不开放为原则,开放为例外。

追寻我国实行档案形成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的法律规定,实际上是采纳国际档案界倡议的结果:1968年9月在马德里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档案大会专门通过决议,倡导在那些制定了文件限制利用期限的国家,从文件产生到利用之间的总封闭期限不应超过三十年。①由此可以看出,“三十年封闭期”是第六届国际档案大会针对“制定了文件限制利用期限的国家”的一项特殊决议,其目的是敦促“那些制定了文件限制利用期限的国家”加快开放档案的步伐。

根据198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机关档案部门保管的档案,是现行档案,主要供本机关和上级主管机关使用,不属于开放范围。对外提供利用需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以及1983年国家档案局的《档案馆工作通则》第七条“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期限:1、省级以上档案馆接收立档单位保管20年左右的档案;2、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接收立档单位保管10年左右的档案”的规定,我国政府机关形成的档案在本机关档案部门保管的二十年或十年期间,以机关内部利用为主、不对社会开放,我国显然属于“制定了文件限制利用期限的国家”。1987年制定《档案法》时,我国采用第六届国际档案大会关于“制定了文件限制利用期限的国家,从文件产生到利用之间的总封闭期限不应超过三十年”的决议,规定我国档案开放的一般期限是“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是十分自然的事。

二、提供利用属于原生政府历史信息范畴的机关档案是实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途径

政府信息公开保障了公民对政府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推进社会民主化建设的基石。近年来,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已经从政策宣示、地方立法实践,迅速发展到全国层面的立法规范。2003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确定了行政机关公开与行政许可行为有关的政府信息的职责和义务,2007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更是对政府信息公开作了全面系统的调整和规范。

要正确理解政府信息公开提速对档案开放带来的冲击和促进,首先需要认清“政府信息”和“档案”二者的关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规定:“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档案法》第二条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无论是政府信息还是机关档案,两者都是信息内容和物质载体的有机统一体。政府信息是机关档案所记载的信息内容,机关档案则是记载政府信息最原始的物质载体,两者之间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信息内容如果不记载在特定的物质载体上,就无法长久保存和广泛传播;物质载体如果没有记录特定的信息内容,就失去了保存的必要。比较政府信息和机关档案二者的法律定义,政府信息强调的是信息内容——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而机关档案强调的是物质载体——机关在从事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注重的是物质载体的原始记录性。

从政府信息生成的载体划分,政府信息包括原生政府信息和派生政府信息两大基本类型。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文件材料及归档后转化而成的档案,属于原生政府信息的范畴;刊载于各种出版物和社会媒体之中的政府信息,属于派生政府信息的范畴。作为办事工具的机关文件材料及归档后留存备查的机关档案作为原生政府信息,是出于传播目的而刊载于各种出版物和社会媒体之中的派生政府信息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派生政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需要依赖原生政府信息予以证实。从政府信息生成的时间划分,政府信息包括政府现实信息和政府历史信息两大基本类型。由于政府信息形成伊始,首先记录在机关文件材料上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所以机关文件材料和刊载于新闻媒体之中的政府信息属于政府现实信息的范畴;由于具有保存价值的机关文件材料经过一定期限履行归档手续后转化为机关档案,所以机关档案属于政府历史信息的范畴。

由于机关档案具有原生政府信息和政府历史信息两大属性,提供利用属于原生政府历史信息范畴的机关档案,是实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途径,显然也应遵守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定。

三、开放保管在政府机关的档案是国际上政府信息公开的通行做法

在制定和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国家和地区,保管在政府机关的档案对社会开放是通行做法。政府信息公开法最早发源于北欧的瑞典,但真正将政府信息公开法予以体系化的是美国。瑞典规定,公民有权利用政府文件,凡列入开放范围的文件,社会公众、专家和学者均可利用;如果受到无理限制,利用者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诉。美国建立了公众有权向联邦政府机关索取任何文件材料的制度,政府机关有义务对公众的请求作出回应。如果政府机关拒绝公众的特定请求,必须说明理由。公民在查询信息的要求被拒绝后,可以提起复议和司法审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瑞典、美国等国认为文件永久保存才转化为档案进入档案馆,而我国则是以“归档”作为文件转化为档案的起点②,因而公众查询瑞典、美国政府机关形成的文件材料,其含义也就大体等同于我国的利用机关档案。为了回应社会公众查阅政府档案的迫切需求,香港“政府档案管理守则”第468条规定“政府的政策是提高公共行政事务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并容许公众人士自由查阅政府档案。”对于开放政府部门保管的档案,“政府档案管理守则”第462条规定“除获豁免查阅的类别外,各局和部门在可行的情况下,应对它们收藏的档案作识别和描述,以便市民在提出书面要求后10天内(较复杂的个案则在30天内)可以查阅档案。”第464条规定“各局和部门不能以档案被列作机密为理由,而拒绝市民查阅。”这就是说,除了法律明确规定应予保密的极少数机密事项而外,政府部门保管的档案都应当向社会开放。《台湾档案法》第十七条规定:“申请阅览、抄录或复制档案,应以书面叙明理由为之,各机关非有法律依据不得拒绝。”

以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为开端,我国脱离了“制定了文件限制利用期限的国家”范畴,当前已经失去了继续采用第六届国际档案大会决议、坚守三十年档案开放期限的国情基础。

四、记载政府信息的机关档案应取消开放期限的限制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六条“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第三十六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适用本条例”以及第三十七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的规定,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和公共企事业单位三类主体。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实行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条渠道。根据该条例第十五条“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的规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其载体大多属于派生政府信息的范畴。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六条“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的规定,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其载体大多属于原生政府信息范畴的机关文件材料及其归档后转化而成的机关档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属于政府现实信息范畴,由于此时记载这些政府信息的载体还处于文件材料阶段而留存在机关文书人员和业务人员手中,由机关业务人员或者文书人员来履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职责较为适宜,把记载在文件材料上的原生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出版物、社会媒体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转化为派生政府信息向社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由于公众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而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具有极强的随机性,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大多属于政府历史信息范畴,其载体多已归档转化为档案,由机关档案人员进行管理,由机关档案人员来履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职责较为适宜。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除了“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外,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和公共企事业单位这三类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政府信息,必须依法对公众及时公开。当前国家正在着手进行第二次《档案法》修改工作,为了适应政府信息公开的时代要求,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笔者认为记载政府信息的机关档案应取消开放期限的限制,《档案法》修正案应明确规定记载政府信息的机关档案即时向社会开放,延期开放的档案应限定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依法应予保密的范围之内。

注释:

信用管理的范畴篇10

【论文摘要】作为一门正规的学科,广告学科具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其研究范畴包括广告源流研究、广告本体研究、广告传播研究、广告与营销研究、广告与社会研究几个方面。

广告学是新兴科学,自然也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和未知的空白区,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是一门独立科学。在学术史上,每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既要有其目的性,又要有其条件性。若论条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条件,表现为社会生活需要、学科本身的发展、学者的研究成效。二是学科自身的条件,表现为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广告学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和沉淀,已经从其他学科中完全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最早的广告学论著出现在美国,这不是偶然的,它是与美国高度发展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l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已经高度发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广告学的建立。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需要,促使了专业广告公司的出现;另一方面,专业广告公司的出现,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高度化发展又给广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需在广告理论上将广告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以便完善广告业本身。所以,19世纪末的经济大发展,在客观上奠定了广告学的物质基础。

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之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内容中。随着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运用广告来争取消费者,成为企业开拓市场、扩大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由于广告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广告活动的形式日趋丰富多彩,广告业务不断增加,对广告理论和广告策略的研究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加强对广告人才的专业化培养,高等学府也增设了广告专业或开设广告课程。正是广告理论研究的日益发展和广告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渐使广告学成为一门正规的、独立的学科。1869年,费城艾耶父子广告公司的成立,带来了专业广告公司广告专业作业的机制,加速了广告研究的进程。1888年,罗厄尔创办了美国第一家广告专业杂志《印刷者墨计》。19世纪,美国一些有关经济、商业的论著的出版为广告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00年,美国学者哈洛·盖尔在多年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广告心理学》一书;1901年,美国西北大学校长、心理学家瓦尔特·狄尔·斯柯特首次提出建立广告学说的设想,1903年,他出版《广告原理》一书,宣告广告学已具雏形;1902-1905年,美国一些高校,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和西北大学广告学课程的开设,促使广告学的研究走向深化;1925年,美国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的《科学的广告》一书,对广告科学化产生了巨大影响。1926年,美国成立了“全美市场学与广告学教师协会”。随后,英国、法国、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广告学的研究。1938年,美国创立了世界性的广告研究机构“国际广告协会(iaa)”。之后,美国又成立了“广告主协会”、“广告商协会”、“广告实践委员会”等,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广告理论、广告实践等进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专业广告教育终于在美国完善起来了。据统计,1994年,美国有116所大学开设广告专业,其中有37所设有硕士学位,主修广告的大学本科生共一万三千多人,另有四千五百多人兼修广告和公共关系专业。20世纪中叶,营销学、传播学这两门新学科的形成,也很快被引入广告实践中。后经著名的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克劳德·霍普金斯、雷蒙·罗必凯等在理论和实务上的艰辛努力,广告学的构架和体系得以创立。

19世纪末20年代初,心理学学科的成熟与发展也为广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心理分析学派对于人的潜意识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广告对于消费者受众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于消费者决策过程影响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影响人的行为刺激条件,对商品销售方式、商品包装及商品广告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科大分化也推动了广告学的形成。在学术史上,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走过了一条综合——分化——综合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社会科学学科独立分化的集中时期。广告学就是适应这一学科大分化的客观形势,把原属新闻、营销、心理学科中研究的广告现象加以综合、抽象和分离,使之具有了独立的学科品位。

广告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尽管人们对广告学的学科性质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其研究对象却殊途同归:广告学是研究人类广告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广告活动的特殊矛盾其运动规律,即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

科学都是有体系的。广告学在确立自己学科的独立品格时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分为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应用广告学三个层面。理论广告学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广告活动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是广告活动的基本规律。它解决了广告认识论的问题,即如何认识广告活动中的各种现象的实质及其规律,是广告学研究的核心。历史广告学侧重研究广告产生、发展以及广告事业变迁的规律。它揭示了广告发展的历史规律,是理论广告学的基础。应用广告学以广告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和揭示广告在商品促销中的活动规律。它解决了广告方法论的问题,即如何根据广告活动规律的要求来进行广告活动实践,是理论广告学和历史广告学的落脚点。

由于广告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边缘学科,这就使得广告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可以作为它的研究方法很多。除最一般的科学方法外,凡是传播学方法、社会学方法、语言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都可作为广告学的研究手段。

广告学是关于广告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其研究范畴包括:

1.广告源流研究。研究广告历史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作为一门科学,广告学无疑要通过对广告历史变迁的科学透视来认识广告的基本历史态势、广告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未来的走势。这部分内容包括广告的历史变迁、广告业的发展、广告发展的各类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2.广告本体研究。研究广告学的基本范畴与理论。基本范畴是描述、研究某一学科所必需的基本概念,是范畴体系中的主要范畴、根本性的范畴。它们往往相互对立,构成一对互向式的关系,成为该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广告,我们也要研究广告学的基本范畴。一般而言,广告学的基本范畴可分为核心范畴和相关范畴两大部分。核心范畴是构成广告学的基本框架、支撑广告学学科体系的主要范畴,它是广告学范畴体系的主干。它们是:广告主体——谁来做广告,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对象——对谁做广告,包括广告对象是谁、广告对象有哪些需要、广告对象的消费水平、广告对象对产品的态度、广告对象对广告的态度等基本内容;广告客体——广告什么,具体指广告的内容;广告方式——怎么广告,指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把广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送给消费者;广告管理——广告监控,只有对广告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广告活动正常开展;广告效果——广告效益,广告主做广告的目的决定了广告效果是现代广告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相关范畴是指与广告学直接相关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市场”、“创意”、“媒体”、“策略”、“受众”、“消费者”等这样一些“基本概念”。现代广告学的基本理论则从宏观上探讨现代广告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分类、表现形式与方法、运作过程、规律、原则、构成要素,重点研究广告的基本运用原则与方法,包括创意理论、策划理论、设计理论、公众理论、媒体理论、效果理论、定位理论、诉求理论、目标市场理论、广告文案理论、心理理论、促销理论、文化理论等。

3.广告传播研究。广告是为商业营销服务的,准确地说,它是以一种特定的传播方式应用于商业营销的。从本质上讲,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而是一种特殊的商业信息传播。一旦人们对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社会传播形态的认识得以确立,广告的传播学研究即成为广告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视点。广告传播研究涉及广告信息的处理(其物化形态为广告作品),广告传播通道的选择(广告媒体),广告信息的到达与接受(广告受众),以及广告效果的达成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