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十篇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十篇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31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篇1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平均海拔1200米,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1~25℃,年降水量500—1400毫米。领土总面积为94.5万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为3350万公顷,占领土总面积的35.5%。全国划分为26个省,总人口约4040万人,是以班图血统黑人为主的多部族社会。斯瓦希里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货币为坦桑尼亚先令,1美元约合1350坦先令。原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是东非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新首都多多马正在建设中,经济金融和商贸中心仍在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政治体制为共和制,设有联合政府和桑给巴尔地方政府,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非常落后,是联合国宣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全国约50%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全国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生产极其落后,日常消费品基本依赖进口。目前,坦桑尼亚政府将国家摆脱贫穷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制定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政策,推进经济自由化和资产私有化改革,大力扶持私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近年来,坦桑尼亚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旅游业和矿业发展强劲,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外投资持续增长。目前,坦桑尼亚已成为非洲撒哈拉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

   2坦桑尼亚林业基本情况

   2.1坦桑尼亚林业基本政策

   与坦桑尼亚林业基本政策相关的主要有1997年颁布的《坦桑尼亚投资法》,1998年3月通过新的《国家森林和养蜂业政策》;2002年制定《森林法案,2002》及2001年通过的2001/2002财政年预算法案。该政策、法案之宗旨在于加快林业发展以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力度,造福子孙后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林业的有效管理,保证其可持续发展。(2)通过促进林业和贸易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外汇储备。(3)通过对各种生物、水源和土地的保护,保持生态平衡。(4)通过与各方合作,提高国家对林业的管理和持续发展的水平。坦桑尼亚政府希望此项政策能为林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个人、社区和私营企业参与林业开发,在内外两个市场上,进一步扩大此领域内的投资和贸易机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投资额在30万美元以上的外国独资或合资企业,可向坦桑尼亚投资中心申请“投资优惠证书”并可享受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1)允许建立锯木厂砍伐树木,用于销售,出口目的;(2)允许厚度不能超过10cm的板材出口,板材出口关税为零;(3)项目实施的前10年,免征所得税,此后为25%;(4)汽车外,所有投入和设备进口免征关税;(5)外资企业可享受100%资本返还等。

   2.2坦桑尼亚的森林资源概况

   坦桑尼亚的森林面积总共为3350万公顷,占领土总面积的35.5%。单位面积森林资源蓄积量:原始天然林活立木蓄积量150—300m3/hm2,人工林活立木蓄积量80—180m3/hm2;平均每公顷森林资源年生长量在7立方米左右。在3350万公顷森林面积中,有2380万公顷的森林适合木材生产,占森林总数的71.0%,其它970万公顷的森林更适合生产非木材产品(国家森林公园、动植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占森林总数的29.0%;有3335万公顷属于原始林、次生林和灌木林地,其中60%是硬木树种,大多是稀有珍贵树种,如乌木(mpinGo)、黑紫檀木(mHama)、安哥拉紫檀木(mninGa)、鸡翅木(panGapanGa)、其它硬阔等,适合做高档建筑材料、家具和地板。40%是软木树种,主要树种有松木、柚木、其它软阔等,用于工程建设、细木加工、家具制造等。坦桑尼亚现有8万公顷国有人工林地,7万公顷私有人工林地。人工林树种主要为松树、柏树、桉树、柚木等,每年可提供木材约129万立方米,大多数林木已经成材,可以砍伐。

   2.3坦桑尼亚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坦桑尼亚政府对林业非常重视,森林资源及木材加工业归自然资源与旅游部林业司管理,坦桑尼亚的林业政策一直在改革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实行的主要措施有:(1)采伐许可证制度采伐林木必须向自然资源与旅游部林业司申领采伐许可证。根据不同树种和材质分为五个等级,向政府缴纳税费,1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的税费为:一级约合人民币1000元,二级750元,三级500元,四级300元,五级250元。只有公司能申领在国有林中采伐林木,个人只能申领私有林内的林木砍伐许可证。(2)采伐许可限制林木采伐许可证上规定了林木采伐的地点、范围、时间、树种、蓄积量(活立木)等。采伐天然林,必需是择伐,平均每公顷只能采伐22—35m3的森林蓄积量,而且采伐林木胸径根据采伐的材种确定,一般材种胸径必需大于50cm以上;采伐人工林,可以择伐,也可以皆伐,但采伐林木胸径必需大于20cm以上。(3)检查验收林木的采伐、运输和加工必需持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审核发放的证件,随时接受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检查验收。(4)有证使用木材加工企业和单位使用消费木材资源,必需要有林木采伐证,使用消费木材数量必需小于林木采伐证上的采伐蓄积量。(5)禁止原木出口禁止原木、枕木和木炭出口,允许板材出口。但板材厚度不能超过10cm.,宽度和长度任意。禁止乌木出口(工艺品除外)。

   2.4坦桑尼亚木材加工业近况

   (1)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三年前,有少数外国人(包括中国人)通过不规范渠道收购原木,现已予以取缔。坦桑尼亚现有木材加工企业非常少,大多是前店后厂的小作坊,主要分布在达累斯萨拉姆。重点林区林迪除了二家乌木雕刻厂之外,几乎没有像样的木材加工企业。这里所谓“大厂”,在中国木材加工企业也就一条完整的生产线,相当于一个车间的规模。

   (2)技术落后坦桑尼亚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其木材加工业却相当落后。木材加工企业,大多处于手工作业加上简单的带锯。没有四面刨、旋切、烘干设备。除了达累斯萨拉姆有一家家具厂之外,几乎没有深加工技术。根据坦桑尼亚投资部、自然资源与旅游部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坦桑尼亚急需木材深加工和精加工技术,急需烘干、刨光、切片等生产设备。

   3坦桑尼亚森林资源保护可借鉴点

   坦桑尼亚的生态环境比较好,尤其在坦桑尼亚的东南部,碧海蓝天、白云绿林、金色的海滩、鸣叫的飞鸟、路边的猴子等自然景观随处可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如此好,有些措施值得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借鉴:

   (1)坦桑尼亚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比较合理和科学采伐天然林,规定平均每公顷最多只能择伐35m3,而且采伐的林木胸径必须大于50cm以上。这就保障了森林资源有合理的数量和质量,不会因为林木的采伐而森林的生态效能受到破坏,保证其森林可持续发展。

   (2)对林业违法案件处理比较严厉坦桑尼亚是社会主义框架下自由经济,一般工作人员违规、违章、违纪的现象时常发生,政府不太追究,但对违法事件处理比较严厉。例如:在林木采伐或运输环节,应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以及运输证,否则被视为违法采伐或运输。对违法事件处理比较严厉,除没收非法木材、罚款外,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警告,相关单位或公司给予查封,甚至取缔,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果实际采伐及运输的数量超出林木采伐许可证以及运输证的数量,且数额不大的情形被视为违规,对违规事件的处罚就是缴纳一定数额的罚款。因此,违法破坏森林的现象就比较少,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3)木材加工企业必需持证消费木材加工企业所使用的木材(包括自己采伐的、向农民收购的)都必须是合法的木材(有采伐证),如10m3的板材要出口或向外销售,企业必须要有20m3的林木(活立木)采伐证,否则,应补交原木税费和罚款。从最后的木材产品把关,遏制木材加工企业收购无证林木,有效地防止了森林资源乱砍乱伐。

   (4)农民没有偷砍林木的动力①坦桑尼亚农民居住条件比较简朴,极大部分都是茅房,只要十几厘米粗的几根柱子及栋梁,四周用小杂竹或小木条参合泥巴糊成,农民没有建房等自用材;②农民到国有林或私有林中采伐的林木,如果没有采伐证是卖不出去,没有木材加工企业收购,因此,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就少,森林资源自然受到了保护。总而言之,坦桑尼亚的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大纲与我国基本相同,不同的特点是他的细节比我国具体,从源头控制(采伐数量及采伐林木胸径)、到源尾管理(企业持证消费,产品持证销售)等诸多政策、措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加强同坦桑尼亚合作与交流的建议

   4.1抓住林业合作新机遇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和贯彻落入中非合作论坛精神,中坦友谊进入战略性合作的新阶段,给双方的林业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首先,坦桑尼亚对与外国企业合作开发林业比较积极,坦桑尼亚政府希望外国企业将先进的生产、管理等技术带到坦桑尼亚帮助其林业发展,并欢迎中国投资者到坦桑尼亚林业领域投资。其次,中国政府支持国内企业走向非洲。中国开发银行和中非基金部是代表国家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走向非洲,对有志于投资非洲的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保护和鼓励,浙江林产坦桑木材加工项目是其中之一,符合国家和行业“走出去”的发展规划。

   4.2加强林业交流

   坦桑尼亚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林业资源,在森林生态保护,森林资源管理等方面有许多好的特点和经验;在森林经营、培育管理、木材加工等方面技术比较落后。我国在森林生态保护,森林资源管理等方面也有好的经验,尤其在林业种植及森林经营方面优势明显,包括技术含量较高的良种培育、树木栽培、森林经营管理、木材加工等技术。在中坦两国继续保持和发展传统友谊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林业合作与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篇2

关键词:林业站;生态公益林;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150

1我国生态公益林简介

生态公益林可以概括为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林区,按照管理主体进行分类,我国将生态公益林分为国家生态公益林以及地方生态公益林,按照保护等级可以将生态公益林分为特殊与重点2个等级。生态公益林对环境保护以及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以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进行分析。福建是全国森林覆盖面积最高的省份,全省的森林总覆盖面积达到60.52%,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容易出现土质流失的现象。福建全省具有重点生态公益林286.3万hm2,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30.7%,2001年,国家将福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补足试点,部级生态公益林达到86.7万hm2,省级生态公益林达到199.6万hm2。

国家对福建全省的生态公益林投入超过1.9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超过1.2亿元,全省建立基层林业站943个,超出全国平均基层林业站数量19%。对福建省的生态公益林进行分类,其中,125万hm2为水源涵养林,放风固沙林1.7万hm2,水土保护林89.7万hm2,农田护林2667hm2,护路林7.8万hm2,国防林1.6万hm2,环境保护林7.5万hm2,实验林3333hm2,可以看出福建省的生态公益林以水土资源保护为主。其中259.4万hm2生态公益林为集体财产,占全省生态公益林比重为90.6%,国有生态公益林为9.4%。

2林业站保护措施

2.1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基层林业站必须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宣传。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宣传措施十分多元化,可以通过报纸、广播、标语等进行宣传,尤其向生态公益林周边的基层群众宣传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如果生态公益林与群众产生利益冲突,林业站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为群众申请经济贴补,争取社会与群众的支持。目前,福建全省对生态公益林宣传投入较少,总投入为612.3万元,生态公益林贴补4103.5万元,全省共有大型宣传牌119面,中小型宣传牌6882面。

2.2落实林区责任范围

林业站工作人员应该落实责任分区机制,正确处理生态公益林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权利、权力、责任的划分,具体措施可以参照福建省已经推行的4种措施,根据生态公益林的特征进行划分。集体生态公益林,针对集体生态公益林可以将行政村作为基础单位,将生态公益林保护责任划分给各个行政村,同时根据地区交通情况、管理难度、分布情况等划分责任;国有生态公益林,将国有生态公益林保护责任划分给各个基层单位,采取单位管理机制,统一安排护林员;小面积生态公益林,由各个地区乡镇进行管理;个体所有的生态公益林由所有人管理。

2.3加强队伍体制建设

福建全省从2002年开始推行生态公益林林业站保护制度,全省已经建立943个基层林业站,林业站工作人员超过3万人,全省已经推行生态公益林责任制,将286.3万hm2生态公益林划分为19141个责任区,截至2014年,全省生态公益林护林员为19942名,签署林业责任合同25911份,福建省得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相比于面积庞大的生态公益林,林业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远远不够,因此,加强林业站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加强高素质管理人员引进工作,提高队伍管理水平;加强队伍素质培养工作,为工作人员提供定期培训,从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总结

目前,我国已经从法律层次加强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包括《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体现出国家对生态公益林的重视程度。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本身属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我国生态公益林涉及范围广、业务量大,林业站必须通过有效措施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本文从法制宣传、队伍建设、队伍体制、防火防虫等措施进行分析,为我国林业站发展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生态公益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卫国,吴友军,尹根强.乡镇林业站的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对策[J].绿色科技,2010(12):98-99.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篇3

关键词:油气长输管道建设质量环保措施

随着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的剧增,在建和拟建的油气管道工程累计里程每年呈数千公里的速度增长。然而油气长输管道在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重视油气长输管道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高管道工程的建设质量,是管道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将提出一些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一、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建立高效、务实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建设单位临时成立项目安全环保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办法。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进行施工期污染监测,落实施工期污染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编制、上报制度。

2.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监理工作

建设单位加强工程监理的招投标工作,保证合理的监理费用,使工程监理单位能够独立开展工程质量、环境保护的监理工作。通过招标选择优秀的监理队伍,严把监理上岗资质关、能力关,明确提出配备具有一定环保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检测设备的要求。

施工单位作为具体的施工机构,必须自觉遵守和维护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教育好队伍人员爱护施工路段周围的一草一木。

二、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工程占地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施工占用土地,减少敏感地段施工作业带宽度。不得在施工作业带范围以外从事施工活动。施工前作业带场地清理,注意表层土壤的堆放及防护,避免雨天施工;临时用地使用完后,立即实施复垦措施。

恢复原有土地利用格局。对管沟回填后多余的土方,应均匀分散在管道中心两侧,防止水土流失。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杜绝因施工人员对野生植物的滥砍滥伐而造成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

3.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

首先应尽量缩窄管道通过森林公园等敏感区段的施工作业带宽度,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面积;其次应保存施工区的熟化土;最后,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盖收集的耕作土,复耕或选择当地适宜植物及时恢复绿化。

4.林地保护措施

加强对施工人员及施工活动的管理,禁止施工人员对植被滥砍滥伐,严格限制人员的施工活动范围。

5.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开展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杜绝施工人员猎捕施工作业区附近的蛙类、蛇类、鸟类等现象。在主要施工场地设置警示牌,提醒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

6.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

将农业损失纳入到工程预算中,管道通过农业、牧业区时,尤其是占用耕地、果园、菜地、粮棉油地、牧场等经济农业区时应尽量缩小影响范围,减少损失,降低工程对农业、牧业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同时采取边铺设管道边分层覆土的措施,减少裸地的暴露时间,保持耕作层肥力,缩短农业生产季节的损失。

管道施工中要采取保护表层土壤措施,对农业熟化土壤要分层开挖,分别堆放,分层回填。

7.地表水体生态保护措施

管道所经区域内河流时,严格控制对鱼类产卵有害的河流淤塞。在过河管道的施工过程中,制定有利的措施加强对河流生物、鱼类的保护,尽量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为防止河流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大中型河流穿越较多选用定向钻穿越方式,小型河流穿越采用大开挖方式进行施工时,尽量选择枯水期进行,且河底面应砌干砌片石,两岸护坡设浆砌块石护岸。

8.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在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加强临时防护措施和水保措施的施工,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阶段验收签字后方可撤离施工队伍。

三、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开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采用洒水车定期对作业面和土堆洒水。在施工现场设置专门库房堆放水泥。施工现场设置围栏或部分围栏,缩小施工扬尘的扩散范围。当风速过大时,应停止施工作业,并对堆存的沙粉等建筑材料采取遮盖措施。汽车运输易起尘的物料时,要加盖蓬布、控制车速,防止物料洒落和产生扬尘。另外,运输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村庄,施工便道尽量进行夯实硬化处理。

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管道试压废水主要含铁锈和泥沙等杂质,经沉淀过滤后,按当地环保部门指定地点或指定方式进行排放。在穿越河流的两堤外堤脚内不准给施工机械加油或存放油品储罐,不准在河流主流区和漫滩区内清洗施工机械或车辆。

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现场设置专门的配浆区,在专用的泥浆搅拌、备置槽内进行泥浆配制工作,配制好的泥浆储存在金属结构的泥浆槽内,不得向环境中溢流。生活垃圾经收集后,依托当地职能部门处置。道路顶管穿越产生的弃渣主要为道路路基填土,可以作为地方基础建设的场地回填用、道路建设或生态工程的挡坝用。

4.噪声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同时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工况。在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施工,严禁在晚上10时至次日6时进行高噪声施工,夜间施工应向环保部门申请,批准后才能根据规定施工。

参考文献

[1]陆任艳,孙厚超.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能源与环境,2008(2).

[2]程金香.输油管道工程环境影响的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3(6).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篇4

城市建成区中的旧城和历史街区曾经拥有过繁荣,有的核心街区曾经作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地区,而这些街区在当今城市空间规模快速发展和功能要素丰富综合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历史街区作为物质载体有使用寿命,二是历史街区作为空间场所无法承载当今城市功能要素和人们行为活动的发展需求。而换一个角度审视,历史街区又拥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承载着城市在历史中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脉络。

再生发展面对城市中历史街区的物质环境和文化价值状况通过对衰落的物质环境进行实体性更新,对丧失活力的功能环境进行再生性改造或置换,对历史文化价值进行顺应城市发展趋势的延续和拓展。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的历史街区,通过保护整治而实现的再生发展进一步体现在其作为空间场所对当今人们行为方式的适应方面。

1 空间物质环境

前门地区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南中轴的独特空间位置使其成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核心片区。当今的城市建设已经对前门地区进行了交通系统的改造,城市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了前门东侧路和煤市街,将前门地区划分为三个部分。前门东侧路以东地区为前门地区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其用地规模为58.6ha,四至为北起前门东大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门东侧路,东至新革路。

前门东侧路以东地区在空间环境和物质实体上,具有典型的北京旧城环境特征。在北京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本地区没有跟上城市建设和功能更新的步伐,导致了空间物质环境上的衰落。空间物质环境的衰败同样也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活动,商业活动缩减以及低层次运行方式,使得本地区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商业活力,居住空间环境的衰败也使得原有的生活行为活力逐渐消失,存在着居住人口老龄化和行为单一化的现象。

为达到本地区再生发展的目标,对空间物质环境进行更新整治既是必须的也是基础的在前门东侧路以东地区保护整治规划中,梳理整治空间物质环境,改造实体形态,置换内部功能等,成为保护更新规划中更新部分的主体内容。

2 历史文化渊源与价值

在整体肌理方面,本地区顺应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以及三里河河道的走向,形成了弧形街巷和斜向、南北走向胡同的肌理形态。在单体建筑形态方面,平民化的居住空间和市井商业。造就了以草厂三条至十条和长巷二条至九条为代表的东西向布置、小巧的四合院群落。在街区空间形态方面,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与清末民初殖民地时期西式风格的砖石建筑相互参差,展现中西建筑风貌并存和装饰艺术精致多彩的魅力,也体现出老北京建筑文化发展脉络和兴衰变迁的历程。

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加以拓展,使其成为可依托的核心资源是街区再生发展的目标。分类整理历史文化信息信的物质载体。甄别其历史文化价值、建立保护的措施等,成为保护更新规划中保护部分的主体内容。

保护更新途径的架构组成

保护更新途径的建立以建设目标为指向,其架构组成也与所达成的建设目标紧密连贯。就前门东侧路以东地区的保护更新规划而言,面对本地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和衰落的物质环境现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对象。即保护什么和更新什么,其次要明确的是措施,即怎么保护和怎么更新再次要明确的是落实,即保护和更新措施如何操作。

在本地区保护整治规划中对保护更新途径的探寻顺应以上三个层次展开,并进而形成了保护更新途径的架构组成。

组成一:进行本地区满覆盖调查,建立起以院落为基本单元,以胡同为串联线路,以地块为集合面域的建筑实体历史信息档案。以图表与图则相结合的登录统计方式构建起本底资料,并以地区本底资料的归类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现状进行判断与甄别。

组成二:在判断与甄别所形成的结论基础上,明确保护更新的具体对象与措施方法,即以文保单位、文物普查单位和保护院落为保护对象,建立起本地区的保护控制点,在保护地区成因肌理的格局下梳理街巷,更新改造衰败的院落和置换功能。

组成三,以保护整治规划所形成的保护与更新措施系列为基础,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地区更新改造的部分建立起控制性指标体系以地块的刚性控制指标明确更新改造在量上的制约条件,并据此建立规划管理和操作实施的平台,以保障保护整治规划目标的达成。

1 本底资料的建立

鉴于前门东侧路以东地区的成因特征、功能性质和现实状况,以院落为基本单元以地块一胡同院落作为本底资料的构建层次进行本地区的满覆盖调查。并以15个方面的基础数据,作为地区内调查的基本内容建立起分类统计档案。

以地区本底资料为依据,在历史文化资源,街巷肌理、建筑风貌,建筑质量等方面进行价值量,完整性、特征性的比较评价从而甄别出保护更新的具体对象,类型特征以及空间分布,为在其后的保护整治规划中选择适宜的更新改造措施提供了依据和实施的对象。

通过对覆盖整个地区的本底资料的分析研究,明确了区位环境、传统商业、地方文化、旅游价值等方面的地区发展优势,并据此进行地区内部和跨地区的外部比较判断,为其后的保护整治规划提供方式上和程度上的选择依据。

2 保护与更新规划

根据本底资料明确街区保护整治的价值所在由此明确了保护整治规划的功能定位: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商业,旅游及居住相结合的城市历史文化区。明确了保护整治规划的理念取向,即面向街区再生发展的目标,在更新中进行保护,将街区的建设融入当代北京城市的发展格局之中。

在保护整治规划中,对不同的分区选择有差别的措施。在重点保护区内以保护为主导,侧重就甄别出的院落具体落实保护措施,并以其为风貌形态的控制点梳理街巷肌理;在建设控制区内保护与更新并重,侧重对更新地块和院落在建设量与功能构成上的控制,在保护和延续街巷走向与格局的前提下,以街区功能定位为依据进行更新改造,在风貌协调区内以更新为主导,侧重在对更新地块和院落在形态尺度上的引导,侧重地块内部的功能置换引导以及与城市功能的衔接,在形态尺度协调和过渡的取向下进行更新建设,总之,针对不同的分区确定有差别的保护更新措施,形成主导取向层级关系清晰并覆盖整个街区的保护更新措施体系。

3 规划方法的综合 针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功能构成多样。现状建筑混杂,基础设施缺乏等等现实状况,面临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推动,当代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迁等等状况,街区内不同区位条件的地块,不同功能性质和类型规模建筑物需要运用综合的保护更新措施予以应对。

概括起来,综合规划方法所形成的保护更新途径序列为:本底资料理性判断为基础保护更新措施体系为主体一指标控制为支撑一城市设计为引导。以规划方法的综合,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便于管理操作的保护与更新途径。

再生发展目标的体系确立

保护整治规划并不以保护与更新为目的,不同层次的保护与更新措施仅仅是运用于物质对象的措施手段,而措施手段的实施是为了达成街区再生发展的目标。由此,目标的确定以及相连贯的构成体系的确立,是选择相对应的更新与保护措施体系的基础,也是评价更新与保护措施是否适宜的判断依据。

街区的再生发展目标是由多方面要素相互作用并整合汇聚而成,即整合而成一千总目标,历史街区的再生性发展,与总目标相关联的多方面的要素依据其影响程度,分解并确立再生发展目标的体系。

1再生发展的目标

街区再生发展的总目标是引入城市发展的诸多活力要素,使得更新后的街区融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与其周边的城市地区协同发展,再生发展目标的核心指向,是通过对作为人们行为与生活的物质载体的更新,达到对街区人们日渐凋敞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再生。由此形成的再生发展的目标体系内涵构成的各个方面,均是以应对物质环境问题而导向街区内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当代适应性更新。

2目标的内涵构成

街区再生发展目标体系的内涵构成涉及到当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针对本地区的现实状况和历史文化价值状况,将引入街区的多个层次城市发展活力因素归为四类分支目标。目标体系中四类分支均以现状物质载体为更新对象,更新实施效果指向街区内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呼应性再生。

(1)更新街区功能

街区内实体和空间环境的功能组成直接对应着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街区中各种新的功能活力因素的引入,必然为日渐凋敞的生活行为注入再生和发展的力量。鉴于此,更新街区内的功能类型和功能构成。成为街区再生发展目标体系的首要部分。保护整治规划通过更新,置换和合并等措施,引入合院居住,休闲商业、特色餐饮,胡同旅游和商务办公等新型城市功能,形成独特的城市功能增长资源,结合街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城市综合区。

(2)拓展风貌特征

具有悠久历史渊源与传统文化特色的街区风貌和传统建筑形态特征,在城市发展中是独特的优势资源。通过强化形态格局和拓展风貌特征,提高独特的形态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汇集街区内人们寻古发史的体验行为,重塑人们对历史街区风貌的心理认知。保护整治规划建立起胡同一合院,的格局清晰的空间网络,保护重要历史建筑和重点院落,通过实体和空间环境的更新改造强化街区独特的肌理形态,拓展风貌特征,形成具有强烈形态感染力的城市特征标志区。

(3)提升环境品质

居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质量是评价城市及街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街区环境品质的优化和提升是各项发展功能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环节。历史文化街区内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再生和发展,与环境品质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保护整治规划采取分散化和小型化的绿地景观规划手法,以调整空间功能、增设公共空间和优化绿地景观等方法来提升街区的环境品质,从而提高人们各项生活行为的舒适度并保障街区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

(4)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街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项发展的基础支撑是街区能否更新再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的配套与完善是街区所引入的各项发展活力要素能否运行的重要条件,鉴于此完善街区基础设施成为街区再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再生发展的保障。保护整治规划结合街巷胡同的梳理和地块的规划调整,将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引入街区,特别是利用地下空间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使之成为街区再生发展的基本保障。

再生发展目标的规划实施保障

在保护整治规划中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和城市设计导则,以引入两者在规划管理上的优势建立起具有有效操作性的规划与实施平台。

对街区整体肌理和街巷尺度格局的保护,是保护整治规划在实体环境建设中的基本内容,在更新中进行保护的工作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个部分展开,所以“有度”更新的控制指标体系和“有源”引导的城市设计导则成为规划实施的保障,控制性更新和引导性设计这两大类规划实施保障,均以“面状”的街区分区和“线性”的街巷胡同为主体对象,落实在更新中进行保护的规划理念并形成规划实施的保障。

1基于保护管理的控制性更新

街区整体肌理是风貌特征保护与拓展的基础对象,其街区尺度的规模和“面状”的分布构成了风貌特征的“基质”,因此对“基质”更新的控制是风貌特征保护与拓展的必要保障。

根据保护整治规划对前门东侧路以东地区的分区划定,在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采取从强到弱,由紧到松的控制,指标体系,使街区的更新形成由中心向边缘的递减过渡,体现出与对象分区保护整治目的相对应的不同更新强度的规划控制,在空间形态上形成与城市尺度的衔接。

街巷尺度格局是风貌特征保护与拓展的另一基础对象,其贯穿街区的特性和“线性”通道的分布构成了风貌特征的体验线索,因此对街巷尺度格局的控制性更新是依据人的行为角度和感知角度对风貌特征的保护和拓展,

街巷尺度格局的控制性更新内容,包括道路系统及交通组织、停车场地及停车方式、胡同梳理和胡同开辟等方面,形成街区的车流。人流网络以及风貌体验网络。为保障建立起来的街巷胡同网络具有亲人的尺度,在两侧地块的更新强度采取外侧紧内部松的控制方式。

2基于再生更新的引导性设计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篇5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之不懈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破坏,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工程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工程规模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边坡,破坏了既有植被,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以往通常采用单纯的工程防护,如浆(干)砌片石、喷锚防护等,这些工程措施都导致原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工程问题。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国务院下达了[2000]3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已提上议程,这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

   2.边坡生态防护现状

   近十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

   根据不同的边坡土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可将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分为:①人工种草护坡;②平铺草皮护坡;③液压喷播植草护坡;④土工网植草护坡;⑤oH液植草护坡;⑥行栽香根草护坡;⑦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⑧客土植生植物护坡;⑨喷混植生植物护坡。各类边坡植物防护技术的主要作用及应用条件各不相同。

   2.1人工种草护坡

   人工种草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简单播撒草种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多用于边坡高度不高、坡度较缓且适宜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堑和路堤边坡防护工程。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兼等特点。但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足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2.2平铺草皮护坡

   平铺草皮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面铺设天然草皮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具有施工简单、工程造价较低等特点。适用于四周草皮来源较易、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及严重风化的岩层和成岩作用差的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是设计应用最多的传统坡面植物防护措施之一,但由于施工后期养护治理困难,平铺草皮易被冲走,且成活率低,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达不到满足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坍滑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近年来,由于草皮来源紧张,使得平铺草皮护坡的作用逐渐受到了限制。

   2.3液压喷播植草护坡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边坡植物防护措施,是交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上、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内配水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而完成植草施工的。其特点是:①施工简单、速度快;②施工质量高,草籽喷播均匀发芽快、整洁一致;③防护效果好,正常情况下,喷播一个月后坡面植物覆盖率可达70%以上,二个月后形成防护、绿化功能;④适用性广;⑤工程造价低。目前,国内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在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部门边坡防护与绿化工程中使用较多。

   2.4土工网植草护坡

   土工网植草护坡,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集坡面加固和植物防护于一体的复合型边坡植物防护措施。该技术所用土工网是一种边坡防护新材料,是通过非凡工艺生产的三维立体网,不仅具有加固边坡的功能,在播种初期还起到防止冲刷、保持土壤以利草籽发芽、生长的作用随着植物生长、成熟,坡面逐渐被植物覆盖,这样植物与土工网就共同对边坡起到了长期防护,绿化作用,土工网植草护坡能承受4m/s以上流速的水流冲刷,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浆(干)砌片石护坡。目前,国内土工网植草护坡在公路、堤坝边坡防护工程中使用较多,铁路部门相对较少。 

   2.5oH液植草护坡

   该项技术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边坡化学植草防护措施。它是通过专用机械,将新型化工产品HYCeL_oH液用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和草籽一起喷洒于坡面,使之在极短时间内硬化,而将边坡表土固结成弹性固体薄膜,达到植草初期边坡防护目的,3~6个月后其弹性固体薄膜开始逐渐分解,此时草种已发芽、生长成熟,根深叶茂的植物已能独立起到边坡防护、绿化双重效果,具有施工简单、迅速,不需后期养护,边坡防护、绿化效果好等特点。尽管oH液植草护坡具有理想的边坡防护、绿化效果,但由于该技术所用的这种HYCeL_oH液还末能实现国产化,使得其工程造价较高综合造价达40元/m2左右,故目前还无法推广应用。只是在京九铁路等个别工点进行了尝试性试验。

   2.6行栽香根草护坡

   香根草是近十多年才被人们“重新发现”的一种禾本科植物,具有长势挺立,在3~4月内可长成茂密的活篱笆;根系发达、粗壮,一年内一般可深入地下2~3m;根系抗拉强度大,达75mpa,耐旱、耐涝、耐火、耐贫瘠、抗病虫、适应能力极强等特点。行栽香根草护坡就是在土质边坡上行栽香根草进行边坡防护的一种工程措施,该技术充分利用了香根草的优良特征,具有显着增强边坡稳定性和理想的固土护坡功能,大有取代传统片石护坡之趋势。目前国内应用较少,还有待于在公路、铁路、堤坝、城市建设等边坡防护工程中进一步试验推广。

   2.7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

   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是一项类似于干砌片石护坡的边坡防护技术。是在修整好的边坡坡面上拼铺正六边形混凝土框砖形成蜂巢式网格后,在网格内铺填种植土,再在砖框内栽草或种草的一项边坡防护措施。该技术所用框砖可在预制场批量生产,其受力结构合理,拼铺在边坡上能有效地分散坡面雨水径流,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坡面冲刷,保护草皮生长。这种护坡施工简单,外观齐整,造型美观大方,具有边坡防护、绿化双重效果,工程造价适中,略高于浆砌片石骨架护坡,该技术多用于填方边坡的防护。 

   2.8客土植生植物护坡

   客土植生植物护坡,是在边坡坡面上挂网机械喷填(或人工铺设)一定厚度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或基质(客土)和种子的边坡植物防护措施。该技术的特点是可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基质和种子配方,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多用于普通条件下无法绿化或绿化效果差的边坡。由于客土可以由机械拌和,挂网实施轻易,因此施工的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无论从效率和成本上都比浆砌片石和挂网喷砼防护要优越,而且植被防护效果良好,基本不需要养护即可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该技术在公路边坡防护中已被大量应用,在日本等国家已经被作为边坡绿化的常规方法加以应用。

   2.9喷混植生植物护坡

   喷混植生植物护坡,是在稳定岩质边坡上施工短锚杆、铺挂镀锌铁丝网后,采用专用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种植基材喷射到坡面上,植物依靠“基材”生长发育,形成植物护坡的施工技术,具有防护边坡、恢复植被双重作用,可以取代传统的喷锚防护、片石护坡等圬工措施。该技术使用的种植基材由种植土、混合草灌种子、有机质、肥料、团粒剂、保水剂、稳定剂、pH缓解剂和水等组成,其种植基材的配方是成功的要害,良好的配方能够达到在陡于1∶0.75的岩质边坡上既具备一定的强度保护坡面和反抗雨水冲刷,又具有足够的空隙率和肥力以保证植物生长。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等各类岩石边

   坡绿化防护工程。 

   3.边坡绿化工程中的难点问题

   随着边坡植物防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类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已发展成为公路、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3.1边坡植草的退化

   在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其边坡绿化防护上投入的资金比例较低,在低投入、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边坡草坪处于自生自养状态,极易退化、死亡。因为人工种植草种生长较弱、品种单一,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养分水分供给较差的边坡上都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草坡退化现象,这是一个十分突出和严重的问题,若草被退化得不到解决,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边坡绿化防护效果,最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坡面坍塌等许多不良后果。

   3.2喷播时的植物种子配比与最终植物状态

   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开挖的边坡恢复到自然状态,施工者将面临:①植物种子的配比如何确定;②如何考虑当地自生优势群落的结构特点进行种子配比;③如何确定喷播时的植物配比与最终形成的植物群落之间的动态关系。只有对这些问题作详尽的调查研究分析,才能正确指导施工,否则边坡的植物生长将无法实现人工强制绿化向原始植物群落的顺利演替。

   3.3干旱对土体很薄的坡面植物构成威胁

   开挖后的岩石边坡,岩石层厚、整体性好,坡体高陡,对边坡进行植物绿化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秋冬季干旱、夏伏季炎热,土体养分逐渐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如何解决边坡呈现的无土、缺水、缺肥的状态及边坡植被面临的干、热威胁,这将直接影响到边坡最终的绿化效果和生态效益。

   4.边坡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对子孙后代的需求;满足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需求面又不损害其他区域或国家的需求。根据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要求,边坡绿化工程中应着眼于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环保生态功能,结合目前国内边坡绿化防护工程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注重边坡生态防护的设计与资金投入

   在公路、铁路设计与建设中,人们常将设计重点和大量资金放在它的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上,而生态功能的设计与投资力度不足,生态防护工程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这种低投入、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使边坡生态环境发展不够好,抗灾能力不强等。应建立和加大公路、铁路边坡建设、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在设计上要深入细化,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区域结合具体情况单独设计,注重落实边坡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4.2边坡植草退化的防治技术

   防治边坡草被退化的重要措施就是乔灌草相结合,尽量模拟出当地的植物群落结构,走向本地化。实际上国外已经开始流行以乔灌木为主的绿化方式。天然植被一般都是草木混生的,在较高的贫瘠土质或石质边坡上,采用草灌结合的客土喷播或喷混植生技术施工,可以将草种和灌木树种进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护为主,后期以灌木防护为主,构建乔灌草立体防护生态体系,达到恢复自然植被的目的。植物种子的选择及配置应走本地化的道路,以地带性植被、乡土植物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同时也应考虑浅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的结合、豆科植物与非豆科植物的结合,还要尽可能配置抗逆性强的植物和水、肥、光、热利用率高的植物,这样才能使植物更能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植被融为一体,建设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的、生命力强的立体生态群落。

   4.3积极引进开发边坡生态防护新技术

   边坡绿化工程中的难点问题,是对边坡生态防护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科学技术的挑战,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涉及到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必须不断在这些理论领域有所突破,

   积极引进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及配套施工机械设备,充分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工程施工经验,注重国际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总之,提高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科技含量,是边坡绿化防护工程成败的重要环节。 

   目前在边坡绿化防护工程中,液压喷播、客土喷播、喷混植生是具有典型生态防护施工技术;在边坡绿化养护工程中,滴灌、渗灌、注水根灌、插管根灌、膜孔灌等是具有节约水资源、提高成活率、促进草灌木植物生长的浇灌技术;在土壤肥力方面,aBt生根粉、菌根菌、农菌及各种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具有促进植物生根、生长和发育,提高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抗逆性。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和工艺需要探讨、改进,使其成本更低、操作更为简单、效果更好。随着边坡生态防护各项科研技术的不断深入,其各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将日趋完善和成熟。

   5.结论 

   ①在边坡植物绿化防护施工措施中,根据目前的国情、机械化施工程度、适用性、经济性和质量效果比较,液压喷播、客土喷播、喷混植生是具有典型生态防护施工技术,符合边坡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值得普遍推广应用。

   ②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边坡生态防护方面,针对难点问题有必要开展系列研究,加大这方面的科研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和扶持施工企业朝生态防护专门化队伍方向发展,为彻底解决边坡生态防护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坚定的基础。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水利工程是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为目标的除害兴利的综合性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兴建过程中会对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加强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政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工程理念,再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河流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1.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原则

在水利开发中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既可以从解决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取得可观的工程效益,又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避免今后的重复建设,并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获得巨大的生态效益。

2.共生互补与循环再生综合利用的原则

工程在处理施工、运行与生态环境问题上采用多种措施并举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规划与协调,建设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平等的相互关系,以期达到效益的最优组合。这就是共生互补原则。在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共生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运用循环共生原则,处理施工垃圾,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经济效益。土地综合利用是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管理的核心。

3.需求与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

主体空间利用原则是应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理论而提出的。根据生态工程的对象和目的,合理地安排生物种群,将有助于实现工程的预定效益。

4.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使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与质量能得到有效控制,在工程施工中采用较好施工路面、封闭式专用垃圾道,散灰罐等以防止大气污染。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1)改变了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加之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升高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导致鱼类产卵期推迟。

(2)对河流水质产生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区域河流流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水质污染严重。

(3)对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影响了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1)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迫使动物迁移。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阻碍动物的迁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少疾病如阿米巴痢疾、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霍乱、血吸虫病等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水环境有关。如丹江口水库、新安江水库等建成后,原有陆地变成了湿地,利于蚊虫孳生,都曾流行过疟疾病,这些都是需要重视的环境问题。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生产废水处理。分别按基坑废水、砂料加工系统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运行维修系统含油废水提出处理措施,说明用水量、废水排放期、排放时间、主要污染物及排放浓度。列出处理预期目标,介绍废水处理方案,进行方案的比选,绘制各方案处理工艺流程;明确推荐方案及工艺设计、处理系统、构筑物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与维护的要求。

(2)重点水域保护。对工程影响的地域水水域,工程兴建后应不低于原环境功能;对重点保护水域,如源头水、天然保护区水域、饮用水源地、珍贵鱼类保护区、产卵场等,明确工程兴建后保护目标,说明采用的水污架防治措施,水域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容量补偿措施。根据环境功能和水生生物生存、繁殖要求,说明环境和生态用水流量,工程措施与管理保障措施。

2.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根据工程施工总布置,工程基础开挖、填筑工程量、用材量、料场、料场布置、施工人员生活区布置,对施工材料的生产废料提出综合利用,对施工场地清现和建筑垃圾提出处理处置措施。工程弃物综合生态恢复和保护、水土保持,确定物体处置方案。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处理,根据施工人员数量、生活区建设,说明采取的垃圾收集、运输装置,厕所、化粪池设施和管理措施。

3.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1)陆生动植物保护。针对受工段影响需保护的动植物,施工场地、移民开发、淹没造成的生态损失,需要采取的森林保护、恢复利补偿,陆生动物及栖息地原地保护和建立扩建通道,保护栖息地等措施。对珍稀动植物、名木卉树等列出详细清单,确定或推荐移栽、引种繁殖、种质库保存、建立生态保护站等措施,并明确具体保护对象、场地、位置、数量、培育方法、预期效果。

(2)水生生物保护。针对工程建设蓄水、流速、流量变化、大坝阻隔、水质等引起的生态变化,说明水生生物保护和恢复措施。重点应保护珍贵、濒危水生生物。采取人工放流增殖措施,应提高场站规模,人工繁殖的种群类型、数量和放流技术要求。

4.土壤及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工程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地沙化、荒漠化、潜育化、盐碱化等土壤环境问题,应采取各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主体工程和工程地质关于水库诱发地震、水库渗漏、边坡不稳定、滑坡、倒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的防范、处理措施。针对受工程影响的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居民安全,补充完善工程、生物措施,并提出监控计划。

结语

总之,对于建设水利工程的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出发,努力的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是鱼和水的关系。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要统筹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努力的治理好水土流失,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为人民谋福祉。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篇7

[论文摘要]根据流域综合规划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特征,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点进行分析,提出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点,为编制工作方案和开展环评工作提供参考。

1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目的和重点

流域综合规划一般包括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电、航运、水土保持、旅游及水资源保护等九项专项规划,规划环评要以涉及水资源时空分配和造成河道阻隔的工程(如供水、水电规划中的水库等水利枢纽工程、输水工程等)为重点评价对象,从流域或区域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规划实施所引起的区域和流域问累积和协同环境影响问题,处理好上下游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规划环评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具有战略决策意义。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要对规划的布局、规模、结构、方式和开发时序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科学调整意见,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的预防、减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规划内容概述;

②规划实施范围及其周边环境、资源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③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④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识别、分析、预测,特别是规划实施对环境敏感区、环境功能区目标可达性的影响评估;

⑤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⑥公众参与状况以及公众意见不予采纳的说明;

⑦对不良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计划;

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工作要点

3.1评价范围与环境保护目标

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与流域规划范围是一致的,并要根据规划实施可能的影响范围和重要保护对象的分布进行必要扩延。

环境保护目标应以水环境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根据国家、地方的“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与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等进行确定,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生物栖息地、生物资源(尤其是国家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

3.2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以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社会环境一般要采用规划基准年的数据;与流域综合规划密切相关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应尽可能采用现有调查资料;对可能受重点工程影响的流域或区域,资料缺乏的,应进行补充监测和现场调查;对于规划中的已建工程,垃注意收集工程实施前、实施后及现有的资料数据,分析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给出近年来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

环境调查一般包括水温、ss、ph、do、bod5、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参数,并根据流域污染源情况选择特征污染因子。

生态环境应重点进行特有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和陆生珍稀动植物的调查,以及自然保护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其他自然生态敏感点等。

3.3规划方案分析

3.3.1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因素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自然因素:水文、泥沙、水温、水质、环境地质、局地气候;

·生态因素: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珍稀动物、珍稀植物、水土流失;

·社会因素:移民、土地利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人群健康、社会经济。

根据规划方案的不同开发内容和流域的环境特征,进行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确定重点评价内容。

3.3.2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分析规划与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流域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与涉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其它规划的协调性。

3.4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3.4.1预测方法

采用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参照《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环办~[2006]11号)、《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3.4.2已建工程的回顾性评价

应重点分析回顾规划中已建水电工程等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并对所采取的水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3.4.3规划方案的影响分析

在对已建工程回顾评价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规划方案实施对流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总体的累积影响,对规划的环境合理性进行评价。

3.5公众参与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主要采取专家咨询和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进行意见征询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6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针对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对已建工程,着重提出补救措施,或予以调整的建议;

·对规划中的其他待建工程,应明确给出是否可行的结论,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应提出予以调整或替代的方案;

·减缓措施中,着重针对生态用水、低温水影响以及重要生物资源保护等提出预防、减免、恢复、补偿、管理的措施;

·河道生态用水量的计算需开展多方法、多方案的比选。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s时可按5%取用),在生态系统有更多更高需要时应加大流量,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差异较大,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计算方法予以确定;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一、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1)空气尘土污染。一是在土方开挖时,恰逢干旱时节,天干物燥,再加上初期运输道路为简易的泥结石路面,导致运输时尘土飞扬;二是尾气排放。各种车辆和施工机械在行驶和作业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

三是水泥灰尘污染。在水泥运输特别是砼拌制过程中,水泥粉尘容易漂浮在空中,造成空气污染。

(2)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的破坏。在施工现场乱砍乱伐树木、破坏植被。

(3)水土流失。开挖过程中,的土层遇水容易饱和,造成水土流失,污染周边施工场地及河流。

(4)噪声污染。施工过程中车辆、砼及砂浆搅拌机产生噪声污染。

(5)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及生活废料、建筑垃圾等。

(6)现场文物的保护。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首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生态环保体系。首先是确立岗位责任制,建立环保体系流程,责任到位,分工明确,措施得力。岗位责任和体系流程:实行逐层落实,一级抓一级。具体分工和责任:由项目经理,各职能部门组成环境保护体系领导小组。具体分工和措施:由工程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项目环保措施和分项工程的环保方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质量安全部门监督施工全过程的环保工作,纠正不符合规定行为,检查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其它各部门按其责任范围,分别负责组织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和考核,保证进场施工人员的文明和技术素质,严格执行有毒有害气体、危险物品的管理和领用制度,负责各种施工材料的节约和回收等。

2、制定详细环保计划,确定部门保护责任

工程开工前,项目部要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出与工程同步的防止施工环境污染的措施即(健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环保部门审批后认真落实,作好施工区和生活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首先是防止扰民与污染。施工作业应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扰民,在居民生活密集的地方施工要考虑减少夜间施工、大声喧哗等问题,以防止公害的产生。其次是保护空气质量。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将工作面适当加水,减少粉尘,降低产尘率。混凝土拌和楼正确安装使用除尘器,使用时运转正常,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三是注重物料运输过程中的泄漏措施和机械车辆使用过程的管理。在物料包括水泥、粉煤灰运输装卸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所有出口配置袋式过滤器,定期对其密封陛能进行检查和维修。四是加强机械车辆维修和保养,使用优质燃料,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五是不在施工区内焚烧会产生有毒或恶臭气体的物质,因工作需要时,报请当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采取防治措施,方可实施。

(2)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或砍伐树木,严禁在工地以外砍伐树木。二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员工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注意保护动植物资源,尽量减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创造—个新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三是在施工场地内外发现正在使用的鸟巢或动物巢穴及受保护动物,妥善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四是施工现场内有特殊意义的树木和野生动物生活,设置必要的围栏并加以保护。五是在工程完工后,按要求拆除有必要保留的设施外的施工临时设施,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废弃物,完成环境恢复。

(3)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一是施工活动中采取设置给排水沟和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它环境资源。不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以外的土地,施工完成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覆土。二是合理砍伐树术,清除地表余土或其它地物,不破坏草灌等植被;三是进行土石方明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四是敝好弃渣场的治理措施,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碴,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4)噪音是人类生活的一大杀手,也是影响周围居民与施工部门关系的一大问题。因此必须严格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施工机具,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合理安排车辆运输时间,限制车速,禁鸣高音喇叭,合理布置混凝土及砂浆搅拌机等机械的位置,尽量远离居民区,建立隔声屏障或隔声间,以降低施工噪声;对振动大的设备使用减振机座,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以降低声源噪声。对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的运输车辆以及打桩机、混凝土振捣棒等施工机械提前进行噪声监测,对噪声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进行修理或调换。

(5)施工弃渣和生活垃圾是影响施工环境的一大因素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环境。因此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按设计和合同文件要求将弃渣和生活垃圾送至指定弃渣场。首先是做好弃渣场的综合治理。采取工程保护措施,避免渣场边坡失稳和弃渣流失。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堆渣前进行表土剥离,并将剥离表土合理堆存,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以及影响其他承包人的施工和危及下游居民的安全。二是舡后期对渣场坡面和顶面进行整治。使场地平顺,利于复耕或覆土绿化。三是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在施工区和生活营地设置足够数量的临时垃圾贮存设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将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场,按要求进行覆土填埋。四是遇有含铅、铬、砷、汞、氰、硫、铜、病原体等有害成份的废渣,经报请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在环保人员指导下进行处理。

(6)施工前对全体员工进行文物保护教育。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和初步识别文物的能力。认识到地上、地下文物都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据为己有。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疑为文物)时,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移动或破坏,同时将情况立即通知业主和文物主管部门,执行文物管理部门关于处理文物的指示。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篇9

[关键词]林虑山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

一、林虑山风景区资源现状

林虑山属于太行断块的东侧边缘,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以断裂切割的块状构造为特征,断层发育升降不均,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总的趋势为西北高,向东南逐渐倾斜。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山地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少砾质薄层灰岩粗骨棕壤和砂砾质薄层砂岩粗骨棕壤两种土属。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营造了良好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立地条件。风景区范围内林木共有75科,450种,其中乔木410科,灌木40种。常见林木是温带阔叶落叶林种,少数为针叶常绿树种。全区林业用地60.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积18.69万亩,疏林地0.71万亩,灌木林地2.28万亩,未成林地0.94万亩,苗圃0.11万亩,共计林地22.73万亩。另有散生树木1961746棵。树木覆盖率达35.34%。

风景区也是暖温带大陆区域较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景区内兽类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鸟类有:石鸡、灰喜鹊、麻雀、鹌鹑、岩鸽、斑鸠、燕、黄鹫、雕、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乌鸦等。昆虫类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其他动物还有蛇、蝙蝠、壁虎等。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二、林虑山风景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条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无法替代和再生的,因此,保护风景资源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独特,景观资源类型多样,集雄伟的风景地貌和壮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于一体,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较丰富,体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其中包括科学价值(南太行山脉的地貌特点、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教育价值(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美学价值(静态之美、色彩之美、动态之美)、历史文化价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风光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

林虑山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一级的“管委会”,不仅对风景资源的认识有一

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开发建设,致使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而且由于游人数量

大大超过了风景区的容量,造成风景区大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污染,使风景资源合理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旅游开发不够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合理组织游

人活动,妥善处理景区的各种矛盾,统筹安排各项措施,为人们提供自然、优美、清新的旅游胜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强调对景点的保护,而对整个区域中的生态系统方面的保护重视不够。

3.部分设施建设对核心景区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与威胁

林虑山核心景区的景观资源各具特色,以太行峡谷自然景观和红旗渠人文景观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点和景区开发已经开发建设,促进了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部分设施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大峡谷内乱搭乱建的庙宇和农村住宅。

4.自然资源保护中忽略了风景美

保护中没有考虑到风景美这一因素,比如对风景美学质量高的资源是否要保护,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生态,对其中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却忽略掉了。

四、保护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林虑山风景区资源具有科学、教育、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等,因此不同的对象要实行不同的保护措施,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点确定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如下:

1.分区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分区保护的目的:第一,明确规定每一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第二,使各分区用地便于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加规划可操作性;第三,根据不同分区的资源敏感性和适应性特征,进行实施建设、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控制与管理。

(2)分区保护的内容:按照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程度,将整个风景区的保护可划分为风景游览区、史迹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保护地带等五个分区(见右图:图片来源,自绘),其中保护地带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外。

(3)分区保护中设施控制与管理:风景区内因生产、生活及旅游要求,需要进行必要的设施建设,根据情况,可分为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基础设施及其他设施等十种类型,具体措施如下表:

(4)分区中的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

风景区内的居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及旅游游赏活动会对风景区内自然及人文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居民及游客在风景区内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风景区内的人类活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活动、经济社会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等四个方面,根据风景区的六大保护类别确定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2.分类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保护风景资源,根据资源的不同类型,选择重要或特殊的进行分类保护,以使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是风景区林木之秀的精华,是价值较高的自然资源,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非常重要,具体保护措施为:

①按照《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要求加强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宣传,让群众懂得珍稀树种的意义,使保护珍稀树种成为自觉行动。

②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登记位置、树龄、立地条件,并且配有照片,进行定期观测检查,更新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③所有古树名木都需挂牌保护,设置避雷设施,确定保护范围。游路两侧及游览景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严禁游人攀爬、划刻、折采、砍伐。

④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的小环境治理,加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于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

(2)水域保护

①加强对红旗渠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红旗渠周边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定期对红旗渠中的乱石、淤沙进行清理。

②加强对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禁止无序截留、引水,以保持河流水质的清洁和长期稳定的水景景观。

③加强对水域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按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对新增旅游服务基地的污水排放进行审批,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类污水的直接排放。

④加强风景区内的农田、果园及其它林地内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以防污染水域。

⑤风景区内新建山塘、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避免对水景景观及下游水系产生不利影响。

(3)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严格保护风景区仅存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和特有的珍稀物种。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保护和使用乡土树种,保持原有的灌木丛,尽快恢复本底山林的植被群落面貌。

②严禁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扩大阔叶林和浆果类植物的种植面积,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可利用添制人工巢箱等方式,对自然环境中的鸟类进行保护。

③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制定合理的动物保护区域与迁徙活动的廊道,并相应合理制定限时、限期的游览线路。

④加强宣传。在有关地段设立警示牌,向游客介绍林虑山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濒危程度,传授观察和欣赏该动物的方法和技巧,引导游客主动保护在该处活动的动物。

3.核心景区的保护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具体范围包括红旗渠保护区和太行大峡谷保护区(见右图:图片来源,自绘)。针对核心景区的特点,其保护重点应是红旗渠人文胜迹、大峡谷山体地貌和植被。红旗渠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红旗渠本身的保护,还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风貌与精神氛围;山体地貌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景观较好的山、岩、洞、壑的保护,同时还应对因开山采矿而破坏的山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修复和绿化屏挡;对植被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生长较好的古树名木和现有的山林的保护,还应进行科学教育,使其向风景林的方向发展,提高景观与生态价值。其保护具体措施如下:

(1)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重要景点周围建设宾馆、度假村、房地产开发等各种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

(2)符合规划要求的规划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阻止实施。

(3)对核心景区内不符合规划、未经批准以及与核心景区资源保护无关的各项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提出搬迁、拆除或改做他用的的处理方案。

五、结语

以上是在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之上,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自身特点以及对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以自己的观点明确分析了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的具体措施,希望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19(2):23--25。

[2][美]J.o.西蒙兹:大地景观一环境规划指南[m].程里饶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0

[3]胡善风: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371—374

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篇10

关键词:箱梁结构;钢筋保护层合格率;提高措施

钢筋保护层指的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外部表面提供包裹作用的,同时距离钢筋主筋距离最小的一层保护层结构,而在箱梁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箱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对箱梁结构的施工质量以及实际使用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箱梁结构中的钢筋保护层结构施工质量不合格,将会直接导致箱梁钢筋在施工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直接在外部空气之中,最终产生一系列的腐蚀现象,对箱梁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事实上,在箱梁钢筋保护层的施工作业过程中,造成箱梁钢筋保护层施工作业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做好相关预防措施,保证箱梁结构的钢筋保护层合格率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1、箱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的影响因素

具体来讲,箱梁结构钢筋保护层在施工过程中的合格率主要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1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指的是施工操作人员在箱梁结构钢筋保护层施工作业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不负责的工作态度而造成的钢筋保护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不合格问题,同时质量监督检察人员没有质量控制意识不强也是导致箱梁结构钢筋保护层合格率过低的因素之一。

1.2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指的是操作人员在箱梁结构钢筋保护层施工作业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专业技能问题造成的钢筋保护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不合格问题,例如保护层垫块绑扎不够牢靠、钢筋定位和绑扎位置不够准确、钢筋骨架绑扎和定位不够准确等等。

同时,施工人员在箱梁结构保护层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对不同结构的不同施工技术的应用也会导致箱梁结构钢筋保护层出现一定的合格率问题,例如在钢筋绑扎过程中不同施工技术对保护层质量合格的影响也不同,首先腹板箍筋绑扎时是否与钢筋绑扎台座靠近以及具体紧固性要求多高、腹板箍筋在钢筋骨架作用下产生变形时主要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并保证其不会出现内侧腹板钢筋保护层偏大的现象等等,这些都是会在箱梁结构施工过程中造成钢筋保护层出现质量问题并导致钢筋保护层合格率下降的因素。

2、提高箱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的具体措施

具体来讲,提高箱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的措施应该从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以及对技术措施的应用两个方面共同展开,提高箱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的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2.1针对箱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提高的人员管理提升措施

施工单位在箱梁钢筋保护层的施工作业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指导,加强对其施工过程中责任心的培养以及细致态度的培育,保证其在施工过程中专业负责的够工作态度,同时有效的完成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提升其在施工过程中的不同施工技术应用熟练程度,保证其能够有效的完成施工技术的应用,保证其施工过程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质量合格。具体来讲,施工单位应该对施工人员采取以下措施以保证箱梁钢筋保护层的合格率:

(1)对应用的施工技术贯彻落实技术交底工作,保证施工人员牢固掌握相关工艺技能,清晰明确的认识到箱梁制作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2)对施工人员进行思想动员会,激发其在施工过程中的认真细致以及专业负责的态度,保证施工人员提高在工作过程中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2.2针对箱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采取的技术管理提升措施

针对箱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采取的技术管理提升措施有很多内容,其具体应该包括以下措施:

(1)加强对混凝土结构质量的控制和监管

施工单位应该针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监管以及核查,确保箱梁结构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符合保护层厚度的要求,从结构组成上提高钢筋保护层的合格率。施工单位可以针对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混凝土混合料的搅拌质量、混凝土的浇筑以及密实、混泥土的保养工作等等加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核查措施,保证上述内容中的混凝土材料质量合格,严禁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入到箱梁施工的过程中,同时加强对砂石材料含水量的检测频率,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温度以及含水量)及时的调整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配和比一级用水量。

(2)加强对钢筋骨架质量的控制和监管

施工单位应该在钢筋骨架施工作业的过程中有效的加强对钢筋骨架质量的控制和监管,针对钢筋骨架施工过程中的钢筋制作、绑扎、安装以及模板工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采用钢筋定位架继续拧钢筋骨架绑扎的作业,保证钢筋之间的距离和钢筋自身绑扎的位置符合箱梁结构的设计要求,保证钢筋骨架线性顺直的同时兼顾到钢筋自身绑扎过程中的牢固性和严密性,采用双重绑扎的标准有效的提升钢筋交叉点的绑扎和安装质量,同时针对钢筋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以及钢筋结构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骨架变形或者移位工作做好监测以及控制工作,针对钢筋绑扎安装的各个阶段的施工工艺质量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以及监督,保证钢筋骨架的质量符合工程设计中箱梁结构的要求,进而有效的保证和提高箱梁钢筋保护层的合格率。此外,在箱梁结构的模板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应该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模板的材料、安装以及拆除过程中都不会对钢筋结构保护层的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保证模板在上述过程中的施工行为不会造成保护层变形的情况。

3、结语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预制箱梁的保护层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施工内容,施工单位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控制和监管措施,对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培养,保证其能够控制自身在箱梁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行为,保证施工工艺的应用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大力的推行标准化、精细化的施工模式,保证箱梁保护层的合格率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沈耀.加强预制箱梁精细化管理,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6):42.

[2]袁孝义,李志强.浅谈提高钢筋保护层合格率的一些做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227.

[3]陈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