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十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12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篇1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

1.概念的教学被削弱

教师在概念的讲解上有些粗略,只是提到,没有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做到内涵上的理解,欠缺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在模仿和记忆中仅部分练习,仅让学生快速地熟悉知识与技能。

2.概念的形成过程被缩短

对学生所要记忆的概念知识和盘托出,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了,学生只知其意而不知其内涵,记得快也忘得快。

3.概念的运用被忽视

只认为学好概念知识即可,不在应用方面下工夫。概念的抽象概括性学了,并不是教学的完成,学生仅了解了概念,而不会灵活运用这些概念,更谈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

4.概念间的联系被忽略

学习概念时,没有将其与相关联的概念加以联系,许多有关联的概念孤立地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实现概念间的沟通,未形成系统的概念和认知网络。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在体验感知中了解数学概念

在学习数学概念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生活经验中比较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或者学生只了解皮毛的,并没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思考的。教师在熟悉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所要学习的概念加以探究,对学生所了解的,了解的程度,所要掌握概念的距离,如何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这些概念等问题加以研究与思考,再根据这些问题预设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的过程。在准备使用课件、材料及教具时,以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问题为主,在教师提供的丰富、有趣的材料中,让学生感知概念。

2.变抽象为具体,理解数学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数量关系皆来自于具体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做出具体和抽象的运用。变抽象的内容为具体的生活知识,对学生思维过程加以抽象和强化,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时,先让学生先理解这一问题:学校买的一批桌椅。每张桌子需67元,每把椅子需33元,共买了78套,需要交付多少元?学生在做题时发现,此题有两种方法进行解答。一种是先分别对桌子总价和椅子总价进行了计算,最后再相加。列式为:67×78+33×78=780(元)。另一种方法是先算出一套的钱数,再计算78套所需钱数,列式为:(67+33)×78=780(元)。这样,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加以考虑,变抽象的问题为具体化的内容了。再如,在学习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利用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在同样的圆柱水杯的高度来显示石头的体积大小。并将抽象的体积概念转化为了水的具体高度,这对没有形成抽象的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结合概念对教学方式的深化有不同的形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内容,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在练习中巩固了新概念。

3.区别比较,加深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相近,但在本质属性上有较大的区别,对于这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要将他们进行比较,从而避免其相互干扰。在比较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并将之加以区别,这样所学到的概念更明确了。比如,在学习“比”与“比例”时,这一章节还出现了“比”的基本性质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在理解时也容易将其相混。为使学生进一步对这两个概念加深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强以通过区别比较法,先对“比”与“比例”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理解了两个数相除,还可能叫做这两个数的比,对这两个数之间的运算关系,了解到“比例”乃是两个“比”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比”是由两个数所组成的,“比例”则是由四个数所构成的等式。如2∶3和3∶7=9∶21,前面一个是比,后者一个是比例。这有得于学生理解“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时,它们的比值不会变”。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以后,再对“在比例里,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进行了解时,这种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显而易见。再比如,在学习“质数”与“互质数”这一节时,也是通过区别比较法,质数是指对约数的个数来说的,质数是对某一个数(自然数)所下的结论。即一个数的约数是1和它的自身,这样的数是质数。对于两个数的公约数只有1,这样的两个数是互质数。在区别比较中,学生不会再将两者相混了。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数学概念,才有了数学学习的基石,小学生只有接受了抽象的概念,才能够正确地运用,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在概念学习方面是不变的,在强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加以理解与应用时,还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篇2

一、“数与代数”中概念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有关“数”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数”主要包括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2]。数的概念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入手,合理运用实物、图表等直观教具,采取小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直观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既易于学生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求知欲望。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了说明是“谁”的几分之几,教师可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作为教具,把它们分别折出二分之一,既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二分之一,又知道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为此,教师一定要重点说明是“谁”的二分之一。

教师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中,必须注重旧知识的铺垫。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从以往概念中逐渐演变而来的。旧概念是新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新概念是旧概念的深化和延伸。比如,教师可以从整除的概念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继而导出公约数及最大公约数的概念等。

2.有关“代数”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代数是研究数字和文字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3]。代数早在古代就已经发明了,当算术需要解决大量的各种数量关系问题时,寻求一种更加实用、普遍的方法就成为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不懈的追寻和努力,以解方程原理为中心问题的初等代数就应运而生。“数与代数”不仅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而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性工程。“数与代数”通常包含: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运算法则、以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和函数等。小学数学教材中,将“式与方程”安排在第二学段,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早地领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在实际应用中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随着小学生逐步进入更高的年级,其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以往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发展,对代数知识的认识也会上升到新的高度,同时渗透一定的函数思想,为以后中学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方程一般会透着几分神秘的色彩。因此,小学代数教学必须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再通过简易方程概念的讲解,使小学生明白数学问题也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解决[4]。小学阶段一般用算术方法来解决数学计算问题,按照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规则,通过数量关系来列出算式。算术方法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已知数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经加减乘除运算求出要求的数量。比如:小丽的哥哥和姐姐分别送她几本书,其中哥哥送了她5本,她现在一共有13本书,那么姐姐送她几本呢?如果用算术方法来计算,则可以列出算式:13-5=。如果用方程来解决,则要设字母X为姐姐送的书数,通过数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5=13。可以看出,算术方法与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区别,算术方法是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来求另一部分,而方程是用部分加部分等于总体的思路列出等式,将未知数与已知数一起运算来求出X的值。如果要解决的问题较为复杂,那么用方程列等式求解的优势将更为明显。方程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未知数和已知数同等看待,将未知数用字母表示,这就是代数思维,其与算术思维有着本质区别。

二、“图形与几何”中概念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有关“平面图形”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在小学数学中,平面图形的概念多数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由于平面图形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加之小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所限,导致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普遍来看,目前在平面图形概念教学中,通常会存在讲解概念机械照搬、揭示概念内涵不深、分析概念应用不直观等问题,导致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比较吃力,灵活应用的差距就更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概念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备课时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

在平面图形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直观教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比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长方形物品做示范,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到学生动手体验环节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做的长方形来观察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顶点,进一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当然,在平面几何概念教学时,不应孤立地来教概念,而应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联系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以联系的观点来分析概念、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枯燥、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所学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飞跃。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接纳、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能力有限。因此,立体图形的教学应在平面图形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长方体相对面为什么相等、相对的棱为什么相等?让学生通过对教具摸一摸、比一比等方式来理解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既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又掌握了相对面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等知识。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认识”这一关键词的内涵。

在立体图形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木等教具,指导学生先从外在形象上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演示,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比如,让学生拼搭四个正方体积木,看他们能拼出多少种不同的立方体,并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察,探讨各种立方体之间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扶”与“放”。既要“扶”,也就是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又要“放”,即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的就不演示、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就不干预、能让学生自己归纳的就不讲解。二是“动”与“静”。所谓“动”,就是操作活动的过程。既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些什么、怎样做,又要让学生知道想些什么、如何想。所谓“静”,就是活动后的总结归纳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把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得出教学结论,还有研究学习的方法。

三、“概率与统计”中概念教学内容的分析

数学课程改革,将概率与统计纳入小学数学教材,并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设置,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通过“概率与统计”教学,使小学生能初步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同时,“概率与统计”教学还让学生知道了随机现象的概念,这对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直接影响[5]。小学阶段学习统计的主要内容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要认识某个随机现象,就可以用到统计的知识。比如,某地区20年来的10月9日的天气记录里有15次是秋高气爽,那么可以通过这一统计结果推测下一年10月9日是晴天的概率有多少。因为前20年10月9日这一天晴天的概率为75%,所以下一年同一天出现晴天的概率大约是75%。由此可见,通过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并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处理,就可以从看似随机的现象中找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都是将“统计与概率”这两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主要有如下基本功能:一是知道数据在描述、分析、预测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作用及价值;二是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的基本方法,并提高利用数据的基本能力;三是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解读一些随机现象并预测其可能性。比如,100粒种子大约有80粒种子发芽,那么种子的发芽率大约为80%;某产品平均每千件中大约有20件废品,则可以说该产品废品率为2%。由于统计与概率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有些艰涩,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应少用些专业术语,而经常用可能性来代替概率这个概念。比如,让学生做20次抛掷硬币的试验,看看正面出现的可能性是多少,再引出概率的概念,如此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概念的应用是概念学习的最高层次,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一些情境复杂的问题时,使已知概念在头脑中相互作用、融会贯通,反过来又巩固、完善和拓展概念[6]。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组织交流、探讨活动,让学生自己选题,如“同学们每天几点钟睡觉的”,“每天都有多少同学上课发言的”,“同学们喜欢看哪类动画片”,“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我们最喜爱的课程”,“我们最喜爱的游戏”……之后让学生按选择的题目进行分组,并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再用表格归纳整理,制成多种统计图。例如,根据统计图来看,如果喜欢某种运动的同学最多,那么可以根据这个统计结果,组织一次运动比赛,让大家切身体会统计工作的作用,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他们还可以把这些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等,使同学们更有成就感。由此可见,“统计与概率”不仅是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统计和概率进行估算的能力。

综上所述,促进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掌握,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追求。鉴于小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数学概念本身的特点,以科学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精心备课和组织教学。要通过多种直观、科学的方法,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模式,帮助学生在观察、体验、实践和思考中直观了解、深入剖析概念的本质属性,以达到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俊生.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钟鼎恒.小学数学教材“统计与概率”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闫炳霞.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4]蒋秋,陈朝东.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融合探析[J].教育导刊,2013(10).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篇3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小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在一起,重新平均分成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6.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来我通过教学实践得到的体会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7.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比如我教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我先板书几个数:1、2、3、4、5、6、8、9、11、12,让同学分别写出每个数的因数来。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有意识地作如下排列,学生写出下列答案:

1——12——1、26——1、2、3、63——1、34——1、2、45——1、58——1、2、4、811——1、119——1、3、912——1、2、3、4、6、12

订正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找自然数的因数规律,学生观察后发现了规律。有的说有三种规律,有的则认为有四种情况。我表扬同学观察分析得好。是三种规律。于是又启发他们看是哪三种?①一个自然数只有一个因数;②一个自然数有两个因数;③一个自然数有三个以上因数。在这个情况下,我再次启发:一个因数的是什么样的数?两个的是什么样的数?三个以上又是什么样的因数?学生则发现一个的只有1;两个的则有1还有它本身;三个以上的则有1、自己本身、还有其他因数。最后老师一一肯定,并由学生看书后总结出质数、合数概念,这时学生很受鼓舞,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对质数、合数的概念印象极为深刻。我又有意识地让学生研究“1”到底算哪类?学生沉默了,我说:“从书上找找是怎么说的?知道的就发言。”通过学生的口,说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1”的因数只占一条,算1就没有本身,算本身又没有“1”,这样可比老师直接告诉、或叮咛他们注意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大量感性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因为是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而获得的,所以容易理解,记忆也牢固。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完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哪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这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查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年来巩固数学概念的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篇4

一、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

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我们要识知某个事物,必须首先弄清这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否则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稳定的数学概念体系,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些数学概念既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又是学生学习有关法则、性质、定律的基础知识,还是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形成,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我们要想使学生真正学懂数学、掌握数学,并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重视概念教学,充分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计算教学,而不重视概念教学,把注意力和精力过多地投入到了计算教学上,在讲概念时一带而过,不注意讲懂、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2.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将学生要探索的概念知识全盘托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记得快也忘得快。

3.忽略了概念间的联系。学习某个概念,不注意联系相关联的概念,将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孤立地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达不到概念间的沟通,不能组成概念系统,形成认知网络。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同样可分析出门框和黑板上下边的属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2.把握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在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因此,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3.注意及时复习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

4.重视应用

在概念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运用概念,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篇5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掌握和运用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只有在概念清楚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经过适当练习才能形成。学生概念清楚了,才能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那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些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二、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5、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三、运用于生活实践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算圆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半径,只有把树砍下来才能量出半径;有的不赞成这样做,认为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说:“那么能不能想出不砍树就能算出横截面面积的办法来呢?大家再讨论一下。”学生们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积极思考和争论,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即先量出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半径,然后应用面积公式算出大树横截面面积。课后许多学生还到操场上实际测量了树干的周长,算出了横截面面积。

总之,要让小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必须在概念的教法上研究、学法上探讨,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等《数学教育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篇6

一、概念的引入

1.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2.同时,在概念的引入中要格外做到旧知识的迁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3.最后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可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1/7×7,3/4×4/3,9/11×11/9……,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象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概念的形成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1.概念语言的本质属性。一个数学概念建立后,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也就是说要对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再一一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说明,把握共知要素。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着重讲解,对概念的名称、符号要交代清楚,也就是说要对概念描述的语言做到准确把握。如,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这里要抓住两点,一是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二是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如7777.777、7.32132、2.2020020002……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而0.324324……、0.146262……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2.注意比较有联系的概念的异同。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划清了异同界线,才能建立明确的概念。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概念。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如平放,斜放,从而使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三、概念的巩固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但千万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如学过“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b.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c.求未知数X。

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教育应该走进小学生思维空间,用适合小学生本身的语言把概念重新展现在他们面前。概念教学对于数学学科尤其重要。不明概念,无法学习数学。那么,何为“概念”?概念又称“涵义”,它是人类思维的细胞。各种能力都是以概念为基础。何谓“数学概念”?数学概念间客观实际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基本属性在大脑中的反应,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为学习数学。如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打下基础。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把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小结如下:

1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就给教者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来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

2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瓣手指到简单的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

3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

总之,从概念引入深化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引入——理解——巩固——深化的途径形成概念。并通过不断做练习来巩固新概念。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纠正小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概念的方法。

4纠正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

在目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一下几点:

4.1概念与应用脱节。在概念学习中有两种错误倾向:①部分同学为学习概念而学习,缺少应用环节,很少做一些相关的练习;②一部分同学恰恰相反,很喜欢解题,然而为解题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对习题涉及的概念很少关注,更无从去复习、巩固相应概念。其实,这两种错误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漠视了概念的应用环节,想当然地以为概念与应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其实,概念和应用是分不开的,要想轻松解题,就必须掌握概念,要掌握概念,就必须多解题、多应用概念。

4.2孤立地学习概念。不少同学学习概念时,总是习惯于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去学习,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如此,对概念的理解流于形式及肤浅,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4.3死记硬背。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学习增加了难度,进而不少同学干脆采取“死记硬背”方式。这种方式确实简单,省事,可以节约大量学习时间。然而,这种方式带给人们负面影响却是无法估计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体现在解题方面,由于对概念没有理解,导致解题时“束手无策或困难重重”。其次,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及归纳思维及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5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篇8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能使学生印象更深、记忆更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

6.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学生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查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篇9

1.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现在有的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如:将三万零一百写成300000100;15.8+2=16;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65°,不知道顶角是多少度;问:1、2、4、6、51这五个数中哪两个数互质?写成6和51,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6和51两个数还有公约数3,怎能互质?正确答案是4和51。再如: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术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概念的引入。

2.1从实际引入(直观)。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2从旧知识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2.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而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

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3.引导分析比较,得出本质特征。

有些概念往往具有几个属性,这些属性共同构成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学中除了提供充分准确的感性材料以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它们的属性,及时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例如“互质数”这一概念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然后出示四组数:(1)3和7;(2)5和9;(3)8和9;(4)1和16,要求学生写出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每组数的公约数。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数的约数和每个数的公约数。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这四组数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每组的公约数都是1。”经他这样一说,其他同学也纷纷说:“我也发现了。”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四组数,要通过认真比较分析,得出互质数的概念:(1)它是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2)它是从公约数的个数角度提出来的。(3)关键词“只有”的含义。从而揭示出互质数的本质属性。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些属性,逐项剖析,才能使互质数的特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为抽象概括“互质数”奠定了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篇10

解决问题;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7―0072―01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则是对客观事物“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数学教学要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使学生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呢?笔者结合对新课程的学习和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体会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会使学生感到茫然。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概念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材料作出符合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引入概念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原型”,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例如,当学习完“向量的坐标”这一概念之后,在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x1,y1),B(x2,y2),C(x3,y3),试求顶点D的坐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有的学生运用平面解析几何中学过的知识(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斜率、直线方程、中点坐标公式等),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学生应用共线向量的概念给出了解法;还有一些学生运用所学向量坐标的概念,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很快地投入到对新概念的探索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除此之外,通过让学生对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