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十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十篇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2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使命、高等教育价值、大学生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时代面前逐渐变得失去效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题就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题。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多变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新时期,我们必须掌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时、切实。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目标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正确的目标性理念,有利于我们坚持正确方向。2014年5月4日,在北大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基本价值观念教育具有高度重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又被称为“价值观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通过价值观教育来引导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是向学生灌输和讲解一系列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促进理想人格的健康成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理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有利于培养科学的人生理想信念,有助于完善他们的道德责任意识,也有助于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与国家民族理想信念相统一。大学生的价值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就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大学生行为中的导向作用,也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要求,因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培养对于社会利益和公共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不仅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引领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广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舞台,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先进性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足实践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加立足实践教学,能够实现科学原则与人本原则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是立足于现实的思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指导性和具体性的统一。不仅要做到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性阐发、推广乃至具体应用。目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真正系统化,有些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论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这不仅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需要。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容易使学生形成价值虚无主义,思想混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时常摇摆,意志力也不坚定,政治信仰迷茫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领导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具体化和现实化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产生指导性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具体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意识。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领域,体现了非强制性特点。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性价值判断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价值观的主体。因此,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发挥传统课堂的讲授作用更要注重向实践教学领域渗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性和自觉性。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思想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提供思想保障,有利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于统一各种社会价值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也使高校师生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理性价值目标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目标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观念变革,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面。共同理想信念有利于凝聚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全力合作,共同推进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不但能促进教育理念的现实变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提供了创新精神和科技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改变以往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使对话意识和平等观念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成为主流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向引领作用须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在要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构建一套具有普遍性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效性不强主要由思想观念更新速度慢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落后造成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才能有效根除道德教育改造中存在的各类阻力并有效解决各类难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少走弯路。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应从改变以往的单纯的说教和固定的教学方式,强调对话互动与活动渗透入手。首先,使课堂内容丰富化。“任何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不应该是主观随意的选择,而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受教育对象等要素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性质上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1](p.96)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近现代史、法律常识等,还应包括传统道德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心理咨询等。不仅要包括知识性教育,还应包括先进事迹宣传与感化教育、诚信理念教育、感恩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等。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和多元化。在讲授基本原理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讨论式教学、主题报告式教学、提问答疑式教学、分组讨论论辩式教学等等。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知名社会人物、先进模范代表等进入课堂做报告甚至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动等。第三,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相互统一。不断探索和拓展社会实践的新模式,使社会实践活动体现趣味性、知识性、能力性、道德性的统一。深刻挖掘社会实践的道德感染力和渗透性,“应挖掘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功能性,变‘说教’式教育为‘感化’式教育。”[2](p.84)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并通过情景和实践感染逐步渗透为学生的道德主体结构。“也只有解决了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们才能够接受我们所进行的规范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念体系教育等社会要求的内容。否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针对性、失去本质。就必然会走‘科学式’、‘版块式’、‘拼盘式’的道路,就不会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3](p.57)

总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指导,也在价值观念上提出了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承认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同时,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而又统一的中国特色主流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凝聚力量和统一思想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新峰,李威娜.以研究式教学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篇2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继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两大势力之后的“第三势力”,是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与价值的西方心理学的思潮和运动。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要集中在对教育目标、学习理论、课程理论和教学模式的阐述上:注重学生学习潜力与内在驱动力,提倡内在学习、意义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及融洽课堂氛围的创造;重视学生身体、认知和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情感、价值观等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关注学生成长,集中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最接近、最受社会发展影响和制约的阶段,高校学生的成长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高校学生作为联结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主体,相比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心理都处于较高的水平,特别是从心理发展阶段特征来说,已进入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活动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价值观趋向多样化,其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可忽视。高校传统德育目标的政治性与工具性取向制约着高校育人功能的发挥,德育模式的灌输性和德育内容的教条性影响着高校德育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着学生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健康成长与成才。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20世纪中期,受西方世界对后现代社会人性异化和反战、反主流文化运动影响,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为哲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当时占据西方心理学主导地位的主要是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前者的机械主义、过分关注客观方法而忽视主体价值及动物模型,并在对精神分析理论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析视角,认为心理学应该以人性为主旨,“以人为本”,“以整体的人为对象”。20世纪60年代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领域的关注度逐渐增大,其基本教育理论建立在对当时美国教育制度的抨击的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指出,美国当时的教育制度是学生“焦虑”和“失望”的主要根源,学生的价值观依附于以分数为代表的外部标准,结果是降低了自我体验,特别是当这些标准是外部强加而非个人选择的时候,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长极为不利。这种机械化和非人格化的教育制度只重视知识灌输而轻视人的培养,只追求背诵记忆而忽视创造性的思考。人本主义心理学从尊重人性的角度出发,抗议只要求学生适应学校发展的传统教育,呼吁全面改革教育制度,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新体制。

1、人本主义教育目标——自我实现

人的自我实现论是人本主义教育目标的核心思想。自我实现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心理学中起源于荣格和戈尔德施泰。马斯洛和罗杰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地阐释了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1)马斯洛的教育目标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之间有极大不同,人类未来发展的潜在倾向是积极向善的,人的潜能是一种内在价值。从这种潜能论出发,马斯洛将“自我实现”视作教育的终极目标。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竭尽所能完美自己的人性和人格。(2)罗杰斯的教育目标论。罗杰斯把自我实现——充分发挥自我机能——视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和马斯洛不同的是,他所谓的“自我实现”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变化和学习,即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去学习的人。他认为高速发展和充满变化的当代世界是现在人们面临的新的教育大背景,静止的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把学生培养为学会学习和能够适应变化的人,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唯一可循的依据,才能有效应对多变的时代。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对学习者的情感、情绪并不感兴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与认知是学习者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1)马斯洛的学习论。马斯洛反对以教师满意、得到奖励或“赚取学位”为主要目标的外在方面的学与教的外在学习。传统课堂里,学生总是出于某种非自愿的原因不得不去听课。理想的大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发现“自我同一性”,即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挖掘自己的真实愿望,经过学习成为真诚的、忠实的,让自己的行为和言谈成为内在感受真实的表现,并根据内心的声音发现个人的使命和归宿。摈弃传统机械的、被动的、以外部奖励为目标的学习,马斯洛认为学校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观察其内心世界,并从这种自知之中得到一系列的价值观。(2)罗杰斯的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变化、全面渗透进人格和行动中,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前者只涉及心智、“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人格无关。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许多内容对学生来说无个人意义。意义学习是超出事实性知识积累的学习,能使个体的行为、未来的行动选择、个人的态度和人格等多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人的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意义学习是智育与德育为一体的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学习者可以把自己的情感与理智带进学校、融入学习,对学习全身心地投入,继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传统教育下学生身心割裂开的学习方式。

3、人本主义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反对传统知情分离、重教师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重智育忽视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强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把学生看作“人”,尊重学生的需要和个人经验,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促进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教师和学校应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变化。(1)非指导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指区别于传统教学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详细指示的指导方式,强调指导的间接性与非命令性,重点在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种非指导性的课堂环境,以真实的情感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自发地寻找问题、发表看法、进行交流,从而形成认知。(2)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和传统教师角色相区别,罗杰斯认为教师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他们不起组织、指示和评价的作用,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教师是学生进行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充分信任、了解、尊重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我实现。

4、人本主义课程观

传统的学校课程重视学科结构且偏智育,忽视人的情感、情绪等因素。人本主义的课程论批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如果对学生没有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因此,课程应从“面向完整的学生”的立场出发,主张“知情统一”,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融合在一起,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学生个人自由发展、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人本主义所持的是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的平衡发展,认为课程是学习者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三、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工作目标的政治性与工具性制约着高校育人功能的发挥

德育的核心内容是道德教育,在高校传统的德育模式中,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国家教育总方针的,重点在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旨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一种政治性兼具工具性的目标取向。高校辅导员作为德育工作的组织者之一,在德育工作上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被忽视,无法实现道德教育中尊重个人的自律与自由,制约着“以人为本”育人功能的发挥。

2、德育活动形式的单一性和德育内容的教条性影响着育人效果

德育活动和内容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国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活动存在形式单一性的现象,同时,德育内容陈旧且充满了教条性。辅导员主要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谈心谈话等渠道开展德育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学风建设、诚信守信、竞争创新等方面,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质。这些活动看似立意深远、意义宏大,但多以集体活动、说教灌输形式展开,活动内容理想化、教条化、统一化,难以满足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独立人格、探索精神生活的实际需求,难以引发学生们的兴趣与共鸣,缺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德育活动很难达到育人的效果。

四、基于人本主义的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实现路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习、教学、课程、师生关系等多个领域的固有观念,特别是对学生中心地位及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目标的提倡,为教育改革打开了新的视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处于较高水平,是形成价值观、情感、创造力等的关键期。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培养,长期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为找工作而设计的理念进行,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亦是如此,缺少对学生的创造性、生活目的与意义的指导。高等教育应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个人提供良好的就业和生活前景,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高校辅导员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应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既要培养符合国家与社会需求的理想人格的学生,同时也需要兼顾学生自我实现、整体发展的需求。

1、改革德育活动形式,由被动灌输式向主动学习转变

德育活动方面,辅导员主导的德育活动主要集中在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和团日活动方面,学生通过思政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获得德育相关的知识与体验。应创新德育活动形式,更新德育内容,考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等心理因素的特点,了解学生心中真实想法、困惑与诉求,以此为中心,在原有的德育课程内容和活动中加入时政类、社会类的热点、焦点事件等素材,并加强实践与理论的联系,适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意义学习的心向。

2、建立情感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

德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促进者”与“推进者”的角色关系。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应充分信任、了解、尊重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我实现。同时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情感型的师生关系,在德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的和谐氛围,以此促进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人际关系体验的满意感。

3、改革德育评价机制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篇3

【关键词】主体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校;教育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界定和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求,是巩固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理想追求、具有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知荣明耻的大学生的关键所在。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主体间性教育是教育的本性要求。[1]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认同度,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探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涵义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辩驳“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拉开了教育学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学者们从师生何为主体的争论转向到师生如何共为主体的研究,实现了教育“主客模式”向“主主模式”的转变,强调了师生如何在交往中促进彼此的进步和提高。国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2]教育学领域中,主体间性倡导“以人(学生)为本、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影响,是对传统“主客二分”教育理念的否定,是对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二、主体间性缺失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方面多将学生定位为绝对的“受教主体”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多将学生定位为绝对的“受教主体”,与此相对,教师成为绝对的“施教主体”。绝对的“受教主体”地位必然导致学生话语权的削弱,既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影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化,又让学生对教育的看法难以反馈给教师,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改进教育方法。[3]

2、教育方法方面多采用单向化的“灌输”教育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形态的特性,要求和决定运用灌输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但灌输教育和主体间性本是对立的,灌输的单向化输入模式和主体间性要求的双向互动存在冲突。这并非指责灌输教育的弊端,实际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然而,单向化的灌输教育必然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削弱,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调培育创新精神的构想相冲突。

3、教育载体方面多重课堂教学主导地位而忽视其他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展开,集中在思想政治课,忽视了对其他载体的有效开发。事实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正如海德格尔提出的“共在主体间性论”所言,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总是与他人、与社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从广义的主体间性涵义而言,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成影响的主体是广泛存在的,而不能局限于教师。

4、师生关系方面交往物化造成师生关系疏离

师生交往物化指以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微博互动、视频通话等方式取代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形成一n新的师生交往形式。主体间性强调师生间平等对话、相互影响,这种对话强调面对面的交流。随着互联网教学的普及和多校区的管理,造成师生地理位置隔离,传统的师生交往对话方式呈现逐步物化的趋势。相对于面对面交往的及时性、真实性和感染力,物化的交往方式难以促进学生对价值体系的真正理解,容易造成师生情感上的疏离。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念的重构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主体间性尊重人的特殊性,重视人的需求及需求的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需求为教育导向,很好地改变和改善了传统灌输教育的单一主体模式,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和现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对价值体系的态度,将学生作为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接受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合理改进教育手段。同时,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调动和释放学生积极性,注重学生对价值体系的内化和实践。

2、平等交往的主体地位

主体间性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视为平等的教育主体,这里的平等主要体现在师生教育地位的平等和师生对知识交流的地位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赋予和尊重师生平等交往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依仗自己学识、经验、能力、年龄等优势,将自己定位为绝对的施教主体,将学生定位为绝对的受教主体。实践证明,传统灌输教育主体地位差异性的存在不能保证和实现师生的充分交流,难以实现价值体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3、双向互动的影响过程

主体间性重视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致力于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基于对师生平等主体地位的肯定,师生的平等交流得以保障,师生双向互动和交往得以实现。双向互动的影响过程改变了灌输教育的单一主体模式,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促进了彼此的共同进步[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单项教育模式,而应该是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价值体系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积极、深入的探讨,实现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价值体系内化,实现师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行动改造能力共同提高。四、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的优化

1、优化教育方法

当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课堂式的单向化灌输教育注重对价值体系内容的知识讲授,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内化,主体间性强调对话交往。

(1)对话互动式教育方法。主体间性强调主体间的相互对话,在对话中实现共识,即“交往是以达到理解目标的行为”。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多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模式,单向化的教育方法影响了学生对价值体系的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通过主题班会、头脑风暴、辩论和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意见得以充分表达。

(2)理解共情式教育方法。理解共情式教育方法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对价值体系形成内在化的共通情感认识,要求促进学生对价值体系的内化,真正加深对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要求师生对价值体系产生共鸣,促进彼此思想认识的提高。教师应注意价值体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蕴情于理、以小见大,注重价值体系生活化、形象化,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

(3)活动体验式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的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双重任务,只有将价值体系内化才能指导人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开展活动体验式教育法,教师应注意找寻价值体系教育的落脚点,通过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价值体系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提升教师素质

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1)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教育水平。教师对价值体系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价值体系的教育效果。高校应重视对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价值体系的精髓,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教师应加强自我学习,积极开展价值体系相关研究,自觉提升对价值体系的学习和运用。

(2)注重自身对价值体系的实践。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局限于知识体系的传授,更在于自身言行在学生中产生的模范带头作用。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应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约束自身言行,躬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好表率。

(3)建设专业化辅导员师资队伍。辅导员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要有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培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体系引导和教育。

3、注重同辈群体教育

实现全员育人,搭建育人共同体。主体间性强调不只局限于师生间,也广泛存在于同辈群体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充分发掘朋辈群体影响力,以向上的群体精神鼓舞学生,实现同辈群体教育。

(1)树立践行价值体系的身边榜样。榜样是指在某一方面涌现出来的精神品质高尚或实践行动先进的个人或群体。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体现在引领思潮风尚和引导价值行为。高校应深入发掘学生群体中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营造良好的氛围和风气。

(2)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示范引领。团学组织是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位社会实践,强化对学生干部的教育,通过学生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学生。

(3)深化基层文化和学习氛围建设。班级和宿舍是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最经常、最重要的场所,同学之间形成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风气,无疑能使价值体系学习行为日常化和生活化。高校应以优秀班风、学风建设和文明宿舍建设为落脚点,打造社区文化,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教育。

五、加强自我内化教育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成果的最终显现归根于受教育者的自省内化。

1、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机

高校要采用丰富多用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寓情于理、以理服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切实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分析产生需要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2、要善于促进教师实现教育自省

教师应主动检查和落实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困难和不足。教师应定期约见学生,通过面γ嫣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价值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不足,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措施,实现教育自身和教学良性循环。

六、探索专业咨询辅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探索专业咨询辅导等课外教育的有效形式。开展价值体系咨询辅导工作,客观上增加了施教者数量,壮大了教育队伍,相对于课堂教育内容的普遍受用性,咨询辅导是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能更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困惑。

1、健全咨询平台机制,解决学生困惑问题

高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建立专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辅导咨询平台,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辅导咨询工作融入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工作中,使学生存在价值体系困惑时能得到及时咨询。建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咨询辅导工作。

2、畅通咨询服务通道,提高咨询服务质量

畅通的咨询服务通道是咨询活动得以开展和成果得以显现的关键。高校应消除学生的心理偏见,引导和帮助学生愿意、乐意去咨询、去请教。高校应保障咨询服务通道畅通便捷,及时高效地解决学生的价值体系困惑问题。

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正确的教育路径。主体间性从理念重构和路径选择两个维度为深入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5]以上教育路径的优化并未将主体局限于师生二者,而是将主体间的交往扩大至社会成员、同学和同辈群体间的交往。创新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关键是要将灌输内容生活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主体间性理论指导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创新,要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卢彪.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江海学刊,2012(2)223-229.

[2]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理论前沿,2006(12)8-10+34.

[3]JurgenBath.mobileCommunicationtheory[m].ChongQingCity:ChongQingpress,1993.5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篇4

[关键词]成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中央提出和号召在全国实施的一项重大、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性工程。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上都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我国的广大版图上,分布着众多少数民族,形成了多个多民族的地区。由于多民族地区文化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这类地区既十分重要,又更加困难。加之成人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在多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必然具有特殊规律和途径。

一、多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文化背景和文化挑战

(一)多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据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民族语言和表现为民族文化的民族心理是民族确认的重要因素。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和传统,多民族省区的民族文化状况更是丰富和多样。以云南省来说,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也都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普遍性和一致性。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会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例如,虽然傣族和彝族同样具有传统社会的身份等级意识、民族内通婚的意识、神判意识,但是它们各有其自身的历史特点。藏族和傣族历史上也都有重要的佛教现象,但是佛教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关系以及宗教本身的特点都有不同之处,这些都对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在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的强烈认同、保护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多民族文化的丰富特点,使得在开发、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中渗透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十分复杂多变、成本较大。

从多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方面看,有的民族汉文化程度较高,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较浓;有的民族综合文化素质较高,有的则较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重要而又抽象的理论体系,其对于学习主体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另外,宗教是一种价值观,在不同民族生活中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例,在云南省久居的少数民族的宗教情况很复杂,有多个民族都信教,有的民族甚至是全民信教,有的民族在历史上政教合一,有的民族中又有多种宗教现象。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十分复杂。在笔者籍贯地镇雄县的花山乡就有一个叫“大火地”的彝族村社,这里的绝大部分村民都信仰基督教,在其他农村地区还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和原始宗教等。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的社会成员把很大部分经济收入投入到宗教设施的建设上。“大火地”的居民十分贫困,但是他们近几年修建了一个大约价值在十多万元的基督教堂,在镇雄县的县城边的面山上就能在远处看见矗立着一座宗教建筑物。而且,据笔者了解,农村的一些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以后也转而信仰宗教或从事宗教相关的活动。由此可见,一方面,在我国农村基层社会,宗教在公民中有一定的市场;另一方面,基层社会公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危机。

除此之外,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地区,与境外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密切的往来,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境外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也会给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难度。

(二)学生文化背景和素质差异较大

成人大学生往往来源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实现方式也都会出现很大程度的分化和多样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完善,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的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方式、途径和程度都会出现一定的差距,这些社会成员也会受到自己工作和生活领域的单位亚文化的影响。这些都会成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此外,成人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素质差异,这种差异会给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

(三)成人利益价值观的阶段特点

从人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过程来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成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具有阶段性特点。一方面,成人学生是正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工作的社会成员,他们承担着一定的家庭责任,并需要通过承担特定的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他们为了在以当代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学习和工作,必然会以利益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说,成人学生的第一个阶段性特点是以利益为导向。另一方面,成人学生由于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生活,他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着相当程度的理解,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既是优势,又是挑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够结合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可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理论教学不能够和成人学生的价值观结构产生良性互动,成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可能就会变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抵触。

二、多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功能和责任

(一)成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从理论上来说,成人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成员,他们是参与各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关系着国家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他们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还会通过家庭、工作、生活的群体对家庭成员和其他社会成员产生重要影响。成人高等学校是专门从事教学的组织机构,抓好成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特殊的理论意义。其次,从实践上来说,成人高等学校中的学员,大都是素质较高的或者是正在改善素质结构的社会成员,多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学校的学员素质情况更是如此,开展好多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多民族地区的成人高等学校具备以下方面的优势:学校具有高水平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可以搞好教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能够很快地接受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多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对于深化多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体系的形成和内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二)成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宣传和再教育功能

成人学生是正在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工作的社会成员,他们的继续深造不仅能够改善自身的素质结构,提升自身的能力,而且通过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能够使他们在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效果,他们的言传身教能够对于其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生产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因此,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由此具备了对于社会成员的宣传和再教育功能。由于多民族地区社会成员所处的文化环境较为复杂,社会成员的意识结构和素质较为多样,成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要承担特殊的功能和历史责任。

(三)成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事业的正确导向

党的十六大郑重地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对于通过开发多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十分重要。但是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要素也是良莠不齐的,甚至还包括一些是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方向不吻合或者是相抵触的要素。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都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导向,这就是当代党中央提出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如前文所述,多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通过成人学生形成积极的宣传效果,而且在成人学生中,有许多人就是从事民族文化开发、保护和传播工作的。因此,通过开展成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为坚持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正确导向产生积极作用。

三、多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措施和途径

(一)在教育中注重成人学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特质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实践中各要素性质的把握及科学配置都是影响教育结果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在成人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成人学生在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特殊角色和性质。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一方面,作为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他们是受教育者,他们必须在学校认真学习,通过接受学校多形式的教学,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理论体系,学习如何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科学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教学,科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引导成人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多民族地区其他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学校应该为他们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使他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责任感。总之,在成人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要把成人学生的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特质把握好。

(二)从利益的视角,结合成人学生的工作实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成人学员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社会实践、扮演社会角色,成人学员必须维持自己基本生计或者担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以及维持家庭生计的义务和责任。他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维持生计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做准备。因此,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会把重点放在现实的、眼前的、个人特殊的利益问题上。针对这一特点,对于成人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在灌输和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与成人学员的利益结合起来,使得成人学员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更好地实现自我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建立的社会利益格局是成人学员实现自我利益的必要条件,从而使得学习、形成、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和需要。

相对于在校全日制大学生而言,成人学员表现出了实践能力非常强、实践能力比理论素质优秀的特点,因此在对成人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应该结合成人学员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来开展教学和培养工作。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围绕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特别是成人学员在具体实践中的三大环节的相关因素、实践的社会性,特别是实践的具体历史现实性来展开讨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员认识到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实践的必然性,自觉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重要的客观历史现实;认识到热爱祖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在实践中改革创新的现实意义;认识到自觉运用荣辱观改造个人品格的重要性;认识到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只有通过引导成人学员正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运用于实践,才能够在实践中能够建立起符合多民族地区社会特点的科学的、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途经

作者简介:蔡颖(196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张玉荣(1983-),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洪旺元(1971-),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研究”(编号:mKS1423),主持人:洪旺元;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中国梦’融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过程研究”(编号:JXJG-14-46-4),主持人:蔡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22-05

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和融合下,如何做好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我们政治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旨在通过调查,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情况,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和理论支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并且依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创新,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教育功能。实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其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包含了德育和美育的内容,体现了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人的全面而且自由的发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依据,指明教育的方向,提供新鲜的血液,提升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互贯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中的主要内容[3]。职业院校应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做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优良品质的重要性,并以优良品质来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2]。高职院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基础,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领高深思想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最终实现为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促进了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现在的大学生们都拥有娴熟的信息技能,通过各种信息手段能够最快速度地了解现代社会的各种思潮,明晰社会发展的动向。西方的各种思潮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快速渗透进入校园,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深受其影响。这一方面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把西方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带入了学习生活之中,如现代大学生普遍比较自私、集体意识淡泊,非常强调个人享受而责任意识缺乏,心理变化快而导致心理调节能力差,信息接受能力强而辨别是非否能力弱。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这些优秀的社会品质来引导大学生,让他们能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形成民族自信心,具备高尚的理想信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进而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课题组对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高职院校大三在校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男性70人,女性80人。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相应的结论。

(一)职业院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与分析

第一,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职业院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认同感。有95%的学生认为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核心价值观,90%的学生认为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是有必要的,92%的学生赞同把价值观的教育融入社会各领域的建设中,另有97%的学生认为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有必要的。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物质不断丰富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感,在我们这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中,非常需要一种主流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主导与引领人们的精神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国家和社会需要核心价值,并赞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教育和渗透。

问卷显示:大多数学生赞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并支持理国。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有92%的学生赞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何种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凝聚爱国主义精神。在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这与我们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密切相关。近期,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由中日等问题引发的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对于中日关系的态度,调查显示有81%的学生支持理国,14%的学生坚持抵制日货,只有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的态度,而上街游行这个选项则根本没有一个学生选择,这与前两年反日游行中,大量高校学生参与的情况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正主题词最受学生的关注与认同。调查显示,在价值观的主题词中,学生关注与认同率最高的词为:平等,达到32%;然后是公正,达到28%;第三位是自由,达到21%;这三项加起来已经达到81%。所以社会平等与公正问题是职业院校学生最关切的问题,这也符合当前的社会民意。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更加复杂,这使得社会公正与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各种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医疗、住房特别是在分配领域内的收入差距扩大等各种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切最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社会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报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可以说,这是对当前民众期待的有力回应。

第三,在法治与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多数高职学生具有正确的法治观念,并赞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法治的看法中,“在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中,公民应遵守法律和制度”这个选项得到84%同学的支持,而选择“权力比法律和制度更有用”这个选项的只有3%。可见,随着国家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推进,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更期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解决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权力介入和人为干预的方式。在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方面,有67%的学生赞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体制。众所周知,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克服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必须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和方式,而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这也获得多数同学的认可,选择赞同建立西方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学生只有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还是持否定态度。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待进一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待进一步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职业院校学生存在信仰缺失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在信仰问题上,有42%的学生选择“没有信仰”,选择“实用主义”的占28%,选择其他信仰的占30%。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社会上烧香拜佛之人不少,但中国毕竟不是一个宗教传统很强的国家,在我们职业院校学生中,真正信仰宗教的人并不多,而没有信仰或者崇尚“实用”是多数学生的信仰状态。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与无产阶级的信仰,但调查显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职业院校学生中正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处境。

职业院校大三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将参与社会分工并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他们的信仰状况其实也是当前社会人们信仰状况的一种投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信仰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设,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受到人们的日益推崇,人们的各种价值观和信仰也随着社会开放而日益多元化,但随之出现的却是人们信仰缺失等问题。虽然这个问题的出现可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社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社会实践进一步融合,对于重构现代国人的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受到学生普遍关注。在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因素问题上,有77%的学生选择“社会风气”,有12%的学生选择“网络与媒体中的负面信息”,选择“家庭教育缺失”和“学校教育效果不好”总共占10%,而选择“西方价值观影响”的只有1名学生。因此,多数职业院校学生认为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是社会风气问题。而在被问及“当前思想道德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上,有54%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诚信缺失”。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诚信缺失问题是当前道德领域内非常突出的问题,这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最终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诚信缺失问题在当下中国是道德领域非常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们身边,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药品安全问题、假证假文凭、电话诈骗、老人摔倒无人敢搀扶等社会问题,说明诚信缺失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诚信者获得利益而诚信者却处处吃亏的情况下,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效仿,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从而造成整个社会诚信度下降与失衡,给社会风气带来严重的负效应。

三、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经

我们认为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了重要的人生教育的任务,占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比重也非常大。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前提和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全面渗透和充分体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必须予以明确。那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目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清楚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学习中必须积极跟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应用,必须学会自觉地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思想意识,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来强化对于建议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的认同,加强爱党爱国意识的形成。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予以明确。那就是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的理论融入教学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政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在行政实践中结合社会出现的各种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而形成的,具有传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应该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同时不仅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课中也可以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专业教学的效果[5]。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必须予以丰富。那就是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提升教学效果。长期以来,由于逆反心理作怪,高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较排斥,教学效果非常有限,所以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部分,可以增加现场参观、观看视频、学生表演相关小品、演讲、知识竞赛等手段来丰富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模式来阐述理论问题,通过这些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新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推动了媒体的不断更新,从报纸、广播、电视、博客发展到微博、微信。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阵地的利用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紧跟时展要求,积极探索当代高职生的心理需求和新媒体的应用价值,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转化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一是积极打造职业院校宣传网络新平台。让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筑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媒介平台成为学生舆情舆论信息、校园文化建设的聚集地。同时,适当运用喜闻乐见的“微言微语”和交流方式与大学生平等对话,扩大官方“微”平台的影响力,主动把握网络宣传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引导校园舆论发展。二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地有效利用微时代交流平台。教师要进驻微博微信,贴近微时代,不留“空椅子”,不要“失语”。在微博和微信上,面对学生的大量诉说和“微言微语”,如果教育工作者不发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阵地就很容易流失。三是建立微博微信分类平台。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征,搭建高校社团、学生先进分子以及家庭困难和心理特殊学生群体的交流平台,从而进行有效分类引导。四是开发基于微信语音接口的校园app,将校园新闻、校园服务、教育内容以“微信语言”、“学生风格”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互动传播,充分展示小亲和力和感召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与“微信”的对接,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同时,举办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访谈”、“微辩论”、“微展示”、“微演讲”、“微咨询”等教育活动,在交流互动中传道答疑解惑,对大学生“微信”用户潜移默化地进行正面引导和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完善可行的制度保障是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网络平台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职业院校应建立和健全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网络平台的相关保障制度。如:微网络平台信息监测制度、教育主体工作责任制度、资金保障制度、队伍保障制度和技术保障制度等。

(三)以工学结合为基点,在实践中加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本来就是为了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企业是应用技术类人才的主要职业去向。在企业中,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组成部分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的指导方针。在企业文化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企业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为企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的重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教室课堂的学习和企业的实践教学中深刻领会社会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分发挥“追求社会效益、优良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荣辱观教育”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精髓对高职学生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3-66.

[2]法红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91-92.

[3]吴铝锌.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2-05-14(06).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4-126-2

0引言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又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又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承载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在大学生中构建与其使命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2]高等院校要紧跟时代脉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思想引领,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探索行之有效的“2+7”工作模式(“2”即两个课堂,“7”即七条渠道),以实现所讲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3]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两个课堂育人功能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明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4]在实践中以第一课堂为引导,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在青年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全方位模式。

1.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时俱进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践行作为重要内容,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实施专题化教学,融入了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

1.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做好学校学生活动的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前后联系紧密、相互照应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活动与实践层次,寓培育和践行价值观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始终,使大学生的“知”与“行”统一,让其个体人格和价值观更加趋同。

2打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七条渠道

以拓展思想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诚信育人、榜样育人、安全法治育人等七个渠道,以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为根本,以高校发挥传承文化功能为依托,在学校第二课堂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活动。

2.1主题教育渠道――以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引领,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将时代特点、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思想状况相结合,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5]。要将“中国梦”与“我的梦”紧密结合,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实践活动、“三爱”“三节”教育、主题宣讲、主题征文、调研实践、榜样评选、经典书籍选读、专题网站建设、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实践、道德实践、文化实践,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凝聚精神力量,坚定学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做好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文化教育渠道――以鲜活的文化活动为依托,在寓教于乐中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发挥文化传播功能,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民族向上的精神追求与思想的升华,所以它必须是高尚的、优秀的。[6]要以青春励志为主线,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的“博学修身・励志成才”影像资料展播、党史国史展览、美丽中国图片展等活动,寓教于乐中培育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特色文化为平台,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主要依托,通过红色教育基地、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红色经典月等载体,全面深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促进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诚信教育渠道――以诚信育人为着力点,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

高等院校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诚信文化建设工作,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道德模范事迹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历史责任,自觉深化诚信文化意识,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提升诚信文化素养。以诚信建设讨论等方式,深入查找自身诚信缺失和不足,增强大学生培育诚信品质的自觉性。要开展大学生诚信文化节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浓郁诚信文化的涵养下,逐渐养成重信守诺的好品格。要将诚信建设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以诚信为荣,以作弊为耻”的诚信考试氛围,促进优良学风形成。要将诚信教育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相结合,引导学生诚信还贷、信用做人,要深入开展砺志感恩、诚信成才为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砥砺贫困学生的道德品质。

2.4安全法制教育渠道――以安全法治教育为根本,教育学生爱国守法、珍视生命

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行为,检验自己的价值观,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价值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比较,得出结论,进而确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所要求的价值观。[7]以安全管理为重点,加强学生法治教育,促进学生安全成长成才。在学生政治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开展教育活动。开展经常性安全、法治教育,在国家宪法日、国际禁毒日、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以“遵守法律关注安全珍爱生命铸就成长之梦”等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强化法治观念,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2.5榜样带动渠道――以榜样育人为动力,教育学生积极进取,做时代先锋

榜样好比人生的坐标,是事业成功的向导。注重榜样和典型的培养和遴选,并将他们的事迹进行彰显,让青年学生向榜样学习,向榜样看齐,进而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开展寻找校园最美的人,以岗敬业的典型培养学生的进取和奉献精神;开展学习标兵、十佳大学生评选,以巡回报告会的方式展示其成长的经历,让每名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举办道德楷模、师德标兵评选,以充分发挥教育的行为示范作用;开展拾金不昧、爱老助残等先进事迹和好人好事评选活动,让学生从善如流,培育他们的道德情操;开展与优秀校友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如何成长成才,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如何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2.6管理服务育人渠道――以管理育人为基础,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的精神风貌。

从根本上来说高等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所有的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规范性标准才能获准毕业,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自由发展。[8]在实践中我们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日常管理为基础、以安全管理为重点、以入学教育为抓手、以综合服务为推动、以专项工作为突破,规范学生行为,彰显文明形象。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着力破解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推动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建设。重点做好转变管理服务模式工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学生与教师沟通联系长效机制,研究探索学生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践行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在强化学生上课出勤、寝室内务、早操晨练、自习室环境、学生文明行为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积极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7实践育人渠道――以实践育人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起着凝聚人们完成共同的重大实践任务的作用,相对应的实践也是对价值观形成的途经和最终体现。[9]高校要遵循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牢固的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以“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科技帮扶、企业挂职、社会调研、社会服务、公益活动、文化寻访、红色之旅等形式,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在基层、在一线实践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基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时代与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探索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渠道,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利用鲜活的校园文化载体和踏实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易被青年学生接受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4-7.

[3].在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集体学习上的讲话[Z].2014-2-24.

[4]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7-60.

[5]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J].思想教育研究,2013(6):8-13.

[6]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8):5-10.

[7]王丽丽,张森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2014(4):44-47.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篇7

关键词:实践育人;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5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党思想阵地建设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当今社会大力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在当前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冲击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尤其是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价值观形成工作十分重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它与理论教育互为补充,是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民生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大学生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转化作用,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化作用,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承载作用,对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辐射作用,对大学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提升作用。[2]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过程起重要的引领作用。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以及塑造良好的个人品格;引领大学生正确把握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关系

1.从价值层面看,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目的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增强青年学生的道德觉悟,明确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目标、原则及评判标准,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实践育人在实践层面将理论基础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同时帮助青年学生产生对社会民生深刻的思想认识,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勇气。从根本上来说,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并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族的繁荣富强。

2.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的整体,二者从属于实践和认识的范畴。第一,加强实践育人既能有效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善、体系发展,增强其吸引力和生命力。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正确方向指引和有效的力量动员,对实践育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实践教育更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真正促使广大青年学子将科学文化知识用于为人民服务和社会进步。

二、实践育人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存在的困境

1.对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有待提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实践育人并没有引起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社会力量的足够重视,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以社会实践为例,可窥一斑。当前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由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部门联合发文,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实践往往成为共青团一家之事,各种组织力量的聚合不强导致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的公信力和效率严重受影响。其次,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参与者,许多青年学生往往避难就易,能够将其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很少。与此对比,家教、勤工助学、简单的调研活动等社会实践形式却大受欢迎。同时企事业单位对实践育人工作支持力度不够,许多单位考虑到生产经营和日常工作的潜在风险及效率损失,不能正面回应学生的社会实践诉求,实践效果也难尽如人意。

2.实践育人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充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各种实践形式的育人深度不一。一般来说,集中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如专业性的生产实习,常规化的志愿服务,以及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等由于具备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主题,往往效果比较明显,对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但学生分散开展的社会实践和校外兼职等效果有限,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有明显差异。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很多组织者和学生认为,只要参加了实践活动就是理解和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错误观点的引导下,很多实践教育活动不深入,目的性不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不够,针对性较差。

3.实践育人中指导力量较为薄弱,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队伍亟需壮大。指导力量薄弱、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不够是当前各个高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首先表现在理论教学力量的不足。在高校中,专门针对实践育人教育的课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被边缘化。其次,指导教师的个人能力素质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起到重要影响。个别教师没有意识到将实践育人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结合的意义,在面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时敷衍了事,不能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有效帮扶,极大伤害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推动实践育人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建立完善的组织和考核机制,加强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体系建设。首先要理顺部门分工,建立专门机构,改变当前实践教育活动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的现状。要统筹规划,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实践教育组织体系,提高在此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提高各方面对于实践育人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重视程度。政府职能部门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重视此项工作,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宣传力度。高校作为育人主体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观念,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实践教育组织的效率和质量。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搭建活动平台,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青年学生要强化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认识到参加实践活动对个人在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思想境界,积累社会经验等方面的作用。避免消极应付,敷衍了事等错误认识形态。企事业单位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积极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平台,加快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建立高效务实、安全有序的实践环境,为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资源整合、制度保障,充分调动校园和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实践教育,全员参与实践教育的良好局面。[3]在良好的组织基础上,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实现实践育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将成果与奖励相挂钩,以此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

2.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和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在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要避免实践形式单一化,通过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形式,真正做到“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要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4]通过实践教学夯实学生基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军事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安全意识,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学生的自立自强和诚信感恩意识;通过实地调研提高学生的社会治理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对国计民生的直观认知,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参加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尊重科学、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同时,要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提高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5]

3.优化实践育人指导队伍,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要不断强化教师在实践育人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制定完善的实践育人参与机制,提高教师实践育人能力。第一,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指导实践育人工作的能力。第二,要聘用实践经验丰富,有强烈奉献意识的专业人才,提高指导教师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安排教师直接参与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尤其是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避免单纯依靠“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和“遥控指挥”的外在形式参与。通过加强实践育人指导队伍建设,动员指导教师参与到实践育人过程中,真正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结合互补,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融”的目标,以适应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占成.: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4,(5).

[2]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篇8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在职社会人员提升学历接受高等教育的职责,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这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成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

成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

成人教育即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录取,取得成人高等教育资格,修完高等教育相应专业层次的所有课程,经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在职人员提升学历与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为进一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与效果,需要成人高等学校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合理的原则,构建起科学的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以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是我国终身教育的根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1有利于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人教育学生是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1.2有利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可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教育学生中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3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

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检测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促进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4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让更多的人领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1.5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需要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成人教育,让成人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人生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2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的质量与方向,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如下:

2.1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非常丰富的人生价值导向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以正确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成人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2.2引导成人教育学生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以自觉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2.3确保成人教育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成人教育的方向,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导向,解决了成人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2.4促进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成人教育办学受到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学功利性强,对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真正推动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

3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需遵循如下原则:

3.1政治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成人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中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以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统一思想,让成人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3.2价值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原则。价值导向是成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培养的学生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更加重视正确价值导向的原则,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续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3.3实效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实际产生的效果,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生能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测的标准,即注重实效。

3.4科学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发展原则。无论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才能使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并产生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与教育规律有效结合才能符合实际并为大众所接受。

3.5创新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评价体系既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测指标,又是成人教育办学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和指挥棒,有关成人教育的执行部门必须以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推进评价体系的构建。

4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构建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中落实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反响和评价、工作开展的特色与亮点等方面来进行。

4.2评价建议

无论是哪一个等级的评价,评估组必须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评价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整改与进步。所以,给出的建议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办学单位整改与提高。

4.3评价周期

每一项评价体系都必须跟上时展要求,对于评价周期,建议五年评估一个周期,以更好地促进各单位在成人教育中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4调查对象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查对象的选择面要适度扩大,调查对象应包含老师、学生、办学管理者、社会人员、企业等用人单位等;同时,调查对象的抽选要科学化,要科学使用随机抽选等方式选择调查对象,提升调查的代表性。

4.5评价计算原理

评价结果的计算是依照观测点得分乘以该观测点的权重得出对应二级指标实际分值;二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对应一级指标实际分值;五个一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总分。

4.6总体调查与深入调查

以上调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体评价,因此评价的指标层级相对不多,评价的观测点主要重在反映总体情况。实践中,为了深入掌握和了解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和评价的观测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5小结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成人教育是重要的力量,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办学质量。

作者:戴春平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灵红.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2015,(01).

[2]林志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思考[J].科技文汇旬刊,2014,(11).

[3]吴云.关于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篇9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理论意义;实践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

1.罗杰斯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

1952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各地的许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以及中学校长与教师出席了会议。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引起听众议论纷纷;后来他又应会议组织者之邀,做了题为“关于教和学的个人想法”的专题演讲。当罗杰斯在演讲中详细阐述自己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会场上产生了骚动。他的话音刚落,大厅四周马上有人站起来提出问题。一些提问者语气不甚友好,有的人甚至十分激动。会后,人们继续兴致勃勃地议论这个话题。第二天,当罗杰斯即将离开哈佛的时候,有个头一天听过他演讲的与会者告诉他:“罗杰斯先生,你搞得我们好些人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有的新闻媒体甚至以此作为标题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这件事后来被教育史研究专家称为“罗杰斯挑战”,它引发了一场有关教育观念的讨论。

2.“教育新领域”研讨会的深化

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场涉及教育应当以谁为中心的争论并没有结束。美国著名的学术团体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与美国教育学会、计算机学会等机构创办了一个高层次的教育学术研讨会,称为“教育新领域”(Frontiersineducation)。简称为Fie。Fie研讨会每年举行一次,除了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也涉及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等深层次的问题。1997年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教育新领域”研讨会上,美国陆军军事学院(西点军校)的两位教授提出:“宇宙观从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转变曾经导致了一场科学革命,而教育观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将给工程教育带来同样巨大的冲击。”正因为这一问题始终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所以1998年“教育新领域”研讨会的主题就被确定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来自美国各州和欧洲、亚洲、澳洲、南美洲和非洲数十个国家的数百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不少学者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一些大学已经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开始了实践探索,也总结了不少各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事实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主题正在教育领域逐步深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3.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与“以学生为中心”共识的形成

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各国高等教育界、经济界及政府机构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183个国家派出了政府代表团,其中115个由负责教育或高等教育的部长担任团长,包括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的陈至立。这次会议的规模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大会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与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以及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宣言》中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宣言》还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这是“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理论意义

1.心理学意义

卡尔・罗杰斯曾经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会长。他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倡导“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心理治疗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罗杰斯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索教育问题的,他根据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原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提出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应该也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效。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解,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学目标是价值的自我实现,教学过程是自由发展,教学原则是真诚、信任和理解,教学方法则应是非指导性的引导。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学领域的创造性探索,为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2.哲学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由其内部因素决定。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发展成长的可能与结果主要决定于其自身。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哲学依据。这一原理有力地支持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与学的一对矛盾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未来命运的决定者,学习的成败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必然有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反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相应实践也有力地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因决定论的价值。学校里的一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都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等,都必须以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主要评价标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接受实践的检验。教育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受教育者身上。惟其如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能付诸实践,逐步发展并且逐渐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3.教育学意义

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领域存在两类规律。一类是教育的外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类是教育的内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前一类规律人们比较熟悉,也容易接受:后一类规律则往往被人们忽视。强调外部规律的教育属于社会本位教育,其教育理念被称为工具教育论。强调内部规律的教育则属于个人本位教育,

其教育理念被称为本体教育论。在中国,由于封建主义集权制社会的长期存在,再加上较长时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社会本位教育和工具教育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教育的内部规律逐渐引起注意并且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教学活动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符合教育内部基本规律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不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提示了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一基本原则(不排斥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检核)。换言之,倘若学校现行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成分,就应该尽快地加以改正。这一观点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感觉、新体验,因而具有先进性。与此同时,它又同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几乎形成定势的“天地君亲师”社会定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能、“师道尊严”的道德规范等不完全吻合,所以又极具挑战性。

三、教育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实践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具有比较普遍的可操作性,因而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可以做到。笔者认为,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倘能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就可望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1.理解学生(而不是误解学生)

教育者必须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对象,作为教师,仅仅了解自己的学生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理解并接受学生的现状,包括他们的优势与弱点,他们的特长与缺陷,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习性、情感和追求。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身心需要,并且设计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有可能造成代沟,但代沟不是年龄差距的必然产物。教师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与自己的学生同步成长。教育者只有伴随受教育者体验成长的经历,才能真正对他们有所理解。事实上,同前辈相比,当代的学生往往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勇于并善于接受新事物。教育者一旦理解了受教育者,便不难从后者身上发现甚至学到许多积极的东西。

2.尊重学生(而不是轻视学生)

不同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都可能存在天壤之别。然而,不管是优秀生、普通生还是后进学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因此,在任何一个课堂里,不应该有“被忽视的角落”或“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心理上有障碍或学习上有缺陷的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尊重学生实际上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教师职业、尊重教育事业。实践表明,即使是暂时处于落后地位的学生,也有不少特长、优势,具有很大的潜能有待开发,而这些方面往往是被忽视或被误解的。例如,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存在着学习相对落后的受教育者群体,这一群体与学习优秀者群体相比,往往受到忽视甚至歧视,他们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倘若能够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制定更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政策与措施,将会激发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产生惊人的效果。

3.服务学生(而不是利用学生)

人们常常把学生比作学校的产品,其实,这种观念未必适应时展的潮流。在wto的框架内,教育是被列入“服务业”范畴的。教育作为一种广义的服务,其产品应该是能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则是消费者,无疑应处于中心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学校的“上帝”,理应得到满意的服务。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服务员,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执行者,必须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有些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需要指使学生做事,却从来不愿换位思考,想想学生的需求。假如教师能够不分课内还是课外,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就一定会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更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4.启迪学生(而不是蒙蔽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主要表述的是学生这一群体在教育事业中的应有位置,并没有也不可能对其质量做出任何规定。具体言之,处于中心位置的学生未必尽善尽美,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教育来使其渐臻完善。然而,这种教育不宜采用指使、训斥或强制的方式,也不能强加于人。主要应该通过影响、熏陶和启迪,使他们逐渐有所感悟,自我觉醒,实现其应有价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形势下,有些学生养成了从网上下载论文的不良习惯。老师就应该一方面坚决反对,毫不留情;另一方面坚持言传身教,启迪学生。只要教师态度鲜明并且坚持不懈,一定能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化而见贤思齐,自觉地优化自身的素质。

5.激励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路径

作为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和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成败关乎当前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是要求在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的教育核心,科学正确的三观教育的教育主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而言是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轴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因而结合现今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现实教育困境和主客观原因,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方法探索实践,对于丰富和完善价值观教育理论具有探索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根据现有研究关于核心价值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基础价值观教育体系,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基本灵魂所在。其次,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旨,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坚持对于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引领大学生向正确和高尚的人生理想进步前进,并统一其自身的理想、精神与行为。再次,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引领和贯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特别是以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理想以及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保持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坚定道德信仰,完善人格,科学精神取向等作为教育主旨;最后,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高校思政教育为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而高尚的荣辱判断,在高校教育中建立完善的道德批判准则和道德行为原则,为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奠定基础。

二、高校思政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路径创新

(一)结合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教育时机与内容传达平台,贯穿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形成的关键所在,因而应充分发挥其核心价值教育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具体而言,不仅应该积极树立正确和科学的价值教育方法,也应该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方法突破,特别是小组探讨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多元方法进行集合运用,结合典型的案例和故事选编来激起学生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并以生动活泼的讲座、专题报告、演讲等手段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争取做到高渗透效率的价值传递和主体内化,并在日后的行动中得以外化。

(二)实施优良传统学风、教风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而言,还要注意教风和学风,因为一个校园的教风学风是最能体现其教学质量的,也是衡量这一个学院是否能成功进行教育的关键所在,建议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要严格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发展方向,克服互联网等介质传播中不良倾向和消极负面影响,主要围绕时代和民族精神开展思政教育,同时以将融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对应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为主色彩和基调,继续弘扬和集成优秀校园传统文化,从高校的育人、载德角度挖掘优良学风、教风,从而帮助广大在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情操。

(三)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

进行高校思政教育还要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教育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让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体验到民众实情,也从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培养中的社会责任意识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谦逊务实谨慎的品质和优良的人格作风,从而从不断的实践中奠定今后走上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大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特别是其中的日常行为管理,可以运用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来进行完善,形成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改善的社会实践的丰富层面,引导其完善自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四)融合师德教育

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完成者的教师,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之一,也是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主要引导者,故而在今后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该完善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进行模范教育,而且教师的基本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自我完善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走向所在。建议今后高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在进一步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坚持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生理想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进行更密切的融合,从而帮助激励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进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并从加强思政教育修养做起,引导其努力完善自身社会主义人格和核心价值观体系。

三、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传导机制,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着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规律性,探索如何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设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方面基本内容及其精神,高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建构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并最终自主构建这一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