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十篇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十篇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38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超声医学;教学

超声医学是现代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实时动态、易操作、无创伤、灵敏度高、无特殊禁忌症、可重复性强、费用低廉等优点,使其成为了现今临床检查和诊断各学科疾病所不可缺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随着腔内超声、血管内超声、介入性超声的兴起,更使超声医学从诊断走向了诊疗相结合的道路,其与临床工作结合更加紧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超声医生。

1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

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要以解剖学为基础,病理学为诊断依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名优秀的超声医生的必须首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超声医学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逐个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超声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超声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超声医学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诊断疾病的能力。科室每个星期安排超声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包括每周早晨的疑难、典型病例讨论,讨论之后由主持人将典型的病例理论知识再给学生讲述一遍,加深印象。要求学生进行记录,随访,将所学习的知识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以便日后查阅。每月还有进行基础知识的小讲课,对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进行系统的讲授,培养学生扎实的解剖基础,进一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表现和特点。

2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突出理论与超声声像图相结合

超声声像图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所以学习好解剖结构,再学习超声声像图就会容易很多。超声是利用各种组织结构间不同的声阻抗,使用不同灰度图像来反映回声的有无和强弱,从而分辨解剖结构的层次,显示脏器和病变的形态、轮廓、大小以及毗邻关系。工作中所采集的一幅声像图只是组织器官的一个断层或切面图像,改变探头位置或方向可获得任意不同的图像。而我们不能只是局限在一个切面说话,需要动态扫查,从多个切面全面扫查来评价组织器官的形态、病灶的特点。在给学生带教时候也要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尽量给学生提供较多操作的机会,慢慢熟悉超声图像与解剖结构的关系,老师在旁边指导,传授手法,很多医生的工作经验及操作手法是学生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在工作中反复体会和总结。例如一些脏器的解剖以及毗邻关系比较复杂,必须熟知这些解剖结构,再熟悉正常的超声图像和不同病变的超声图像,这样才能对病变部位及性质进行正确的定位和描述。现在的超声仪器的设置比较高端,对其操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时候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扫查方法,而且要随时调节仪器才能获得满意的声像。最后教师要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正确的思路要给予肯定,对于欠缺的部分进行补充和引申,考虑不妥的部分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3超声医学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由于基础理论知识繁冗复杂,知识点又很多,大多都是必须要掌握的重点难点,要是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上课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听完课后还会觉得一无所获。但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使用幻灯片、动态视频或者图表与文字相融合的形式,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立体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例如在学习乳腺病变的超声诊断时,就把乳腺的解剖结构在ppt上展示,并讲超声新技术―乳腺弹性成像采用视频效果显示出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乳腺的解剖结构的印象,而且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更清楚、简便的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超声诊断技术。

在教学中,我们每周都要进行病例分析,将疑难的、罕见的病例单独拿出来给学生讲解、分析和讨论。教师将某个病例的病理基础与声像图特点结合起来,举一反三,并与其他病例对比分析,鉴别诊断,这样可以使学生这个疾病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尽可能的选择有代表性、主题明确的案例,针对学生的层次,找出学习的难点、重点。生动、典型的案例能够综合反映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开展案例分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案例要注意控制案例的难度,过难、过易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病例分析时,注意要精心设置案例问题,教师设置案例问题是要经过细心缜密的思考的,将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设置案例问题,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其相关的医学知识,扩展学生的临床思维。例如,教师在给出卵巢畸胎瘤的案例之后,可以向学生出问题:卵巢畸胎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是什么?卵巢畸胎瘤的病理分型有哪些?其临床表现有哪些?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超声检查时其特征性的超声表现是什么?在案例分析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展病例讨论和分析,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主张,相互学习,从对方身上学到不同的思考方式、临床思路以及别样的分析方法。

4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2

1.2方法

对照组对所有实习医生实施传统教学,主要包括:教师向医生仔细讲解超声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向其提供典型的超声图像诊断、治疗方案,并在教学结束后将超声知识归纳总结给与医生。观察组对所有实习医生进行多媒体教学,主要包括:选择我院超声科出现的实际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该研究对象拟定相关的超声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引导实习医生相互协作,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搭建活跃的讨论平台,促进师生交流,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创造者为医生创造情境学习环境,及时发现有价值、合适的病例来引导医生对此进行探索、分析,将书本上的理论超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快医生掌握操作技能。

1.3观察指标

计算并比较两组医生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后的考核成绩评分以及对于教学方式的效果。其中利用教学老师自己设计的试卷对学术进行考核,内容主要有临床思维、实际操作、超声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分值比为2:1:1:1,总计100分。采用问卷调查评价学术对于教学方式的认可情况,包括对于超声知识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超声诊断思路等方面,分为效果显著、效果一般以及无效果3个等级,以反映医生对两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成绩评分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满意度用百分率表示,行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生考核成绩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临床思维评分(25.16±4.68)、实际操作评分(14.73±1.56)、超声基础知识评分(15.25±2.04)、超声专业知识评分(14.12±1.24);而研究组的临床思维评分(33.37±5.43)、操作评分(17.36±2.11)、超声基础知识评分(18.11±1.37)、超声专业知识评分(18.45±1.29),两种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医生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对超声知识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超声诊断思路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超声医学发展趋势教学探讨

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医学教育中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本专业年轻、发展迅速,导致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超声诊断学教育未能跟上这种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在影像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示教课程具有连接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的“桥梁”作用,因此,如何在医学生的示教过程中应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并掌握超声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实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打好基础,值得探讨。

一、超声诊断学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超声技术开始用于人体检查,并研制出了最早的一维超声技术仪―――a型超声仪,从此揭开了超声医学的历史篇章。随之至60年代初,相继研制出了超声光点扫描诊断法―――m型超声、超声显像诊断法―――B型超声、多普勒技术―――D型超声。70年代初,超声被应用于心脏结构的检查。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其在显示组织的微细结构、血流等方面彰显出了巨大的优势,所提供的诊断信息越来越准确、可靠,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对超声的依赖越来越大,超声诊断技术目前已成为在临床上应用最为�V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二、超声仪器旁现场示教的应用

单纯的课堂演示和超声图片会让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示教过程中超声仪器的现场操作必不可少。常规示教课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可认识和熟悉超声诊断仪器,了解超声科的就诊流程和科室概况,以及实际工作中如何操作成像、各个扫查切面的手法和超声诊断仪器上图像的识别,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了学生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更好地掌握超声检查在临床中的基本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但由于现场示教课时短暂,以及示教课上临床科室超声诊断仪器的使用受限,减少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进入临床后需要更多操作技能的培训。

三、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重视的力度。要让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的观摩、上机操作,亲身体验获取所需图像,即让学生从患者的体位上感受探头的位置、方向、角度和施加在探头上的力度,以及图像清晰度的调节。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巩固书本上的知识,使书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加深对图像的理解。同时,学生与患者广泛接触,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1报告书写规范化

超声报告是临床医生诊断患者的依据,更是患者的法律文书。因此,超声报告规范化书写十分重要。超声报告的书写过程是一个思维的逻辑推断过程,超声医师根据影像所见,通过全面分析、判断,然后做出诊断。所以超声报告可以直接反应对疾病的认识,一份规范的超声报告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也便于学生以后对相类似的病症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报告的规范化教育,做到描述准确,层次分明,使报告具有参考性。

1.2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在诊疗时深入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选用医疗实践中具有特点的病例,通过临床跟踪,及时反馈病例情况,展开专题讨论,形成诊断结果。在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有专人进行记录,并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1.3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

近年来针对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超声引导下活检和介入治疗的科研方向,进行了相关设备的配备和投入。通过申报自然科学基金,来满足医院实验室做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基础研究的资金需求。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和课题研究,并向学生介绍超声医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先进成果和发展动态,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并完成一些英文摘要及综述的书写。通过这一系列科研实践的过程,促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增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意识。

四、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改革策略

1.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

1.1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及发展方向,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

1.2熟悉常用超声专业用语,能正确解读、分析超声诊断报告。③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

1.3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

2.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对临床医学生的超声诊断学教育进行改革

2.1思想上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临床医学生的课程设置需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2.2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学时及上机观摩、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加强对超声成像的理解和应用体会;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渗透检测;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37-01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体课题的活动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本文以《超声波检测》课程中的“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为例,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以此与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介绍。教材选用辽宁省特种设计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著的,辽宁大学出版社的《超声波检测》,该教材属于辽宁省特种设备i,ii级无损检测人员培训教材,本教材突出体现应知应会理论,工艺与实际工作关系,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又密切联系实际,以职业技能培养根本,满足学科、教学、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2.教学内容。授课内容是第七章第三节“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本节内容涵盖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的操作过程,结合无损检测技能鉴定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了解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对试件进行超声波检测。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

4.重点难点。依据教材并结合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缺陷的定量,难点是DaC曲线的制作及缺陷的评定。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职二年级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无损检测概论》、《特种设备基础知识》、《金属材料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高职学生特点鲜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计算分析能力较弱,.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热衷于动手操作。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对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新知识有初步的印象和基本了解。

2.启发法。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典型特点就是在采用斜探头进行探伤,对照之前学过的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提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有什么优点及缺点。通过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推到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给出几种探头,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被检工件特点分析讨论选择哪种探头进行检测。

4.演示法。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难点是缺陷的定量,通过教师的实操演示,解读本节课的难点,采用讲练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练,手脑并用,既快又好的掌握了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

5.情境教学法。学生模拟考证环境扮演成考生,完成技能鉴定的实操考核。这种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考证情境,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学做合一的目的,为学生日后顺利通过考证打下基础。

四、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学生充分利用微课、网络资源和自习室。进行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预习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方法、使用范围及技能标准要求。

2.反馈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习题,检验并强化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理论知识;通过实操实践,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最终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对照ppt共同回顾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为本节课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学习建立学习框架,构建学生的形象思维。

2.导入新课。视频演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学生对照之前学过的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分析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导入本次课内容。

3.讲授新课。(1)优缺点。分析评价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设计提炼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优缺点。(2)操作过程。结合视频演示讲解强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了突破本次课的难点,由教师实际操作演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讲练结合,使实操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便于记忆。(3)强化重点。创设实训考核情境,检验学生对本次课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4.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5.课堂反馈练习。共同回答问题并给予评讲。

6.布置课后作业。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查询先进的超声波检测方法,预习下堂课内容。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审美主体观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纵观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音乐家嵇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嵇康否定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提出“声无哀乐”的命题,另一方面却在某些理论上肯定音乐可以“和声感人,莫不自发”。他既赋予艺术以绝对独立的品格,又强调了音乐审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其音乐思想的基本点“声无哀乐”彻底打破了由传统儒家礼乐发展而来的,把音乐等同于政治的观点一统天下的局面,为魏晋以后音乐美学沉闷的空气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六朝美学为大的背景。六朝是中国历史上风采独具的时期,一方面,它以其动荡纷乱、黑暗沉重而著称于中国历史;另一方面,它又以其高迈超逸的风神卓然标峙于中国美学史。汉末以来的人生多艰和魏晋以来的虚灵宇宙所产生的生命珍贵意识直接支持了魏晋士人的个性自觉。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现世情感得到了大胆而重要的突出。个性的自觉构成了六朝美学演进最重要的文化基础。

这一特点体现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就是对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观照。嵇康的思想有突出的两点,一是其自然观,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天道自然无为,天地间的元气产生万物。这种思想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神学目的论相对立。嵇康的这种思想是受道家影响,突出了道家唯物的因素。二是其社会观,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的口号。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当时清谈辩难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汉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儒家名教已经声名狼藉,名教之治已经摇摇欲坠。门阀士族急需恢复名教的声誉,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嵇康却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号召,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复人的自然性情。这种自然观、社会观在美学中的反应便是“达乎大道之情,动以自然,则无道以至非也。抱一而无措,则无私、无非兼有二义,乃为绝美耳”(《释私论》),这就是以超越名教、任其自然为“绝美”的美学观。

嵇康政治上主张简约和清谈,他思想的归结点为“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也是他思想的精华之所在。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反对名教的束缚,只求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自由,这表现出人的觉醒,合乎千百年来人类的愿望,合乎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作为思想方式,贯穿在《声无哀乐论》的始终,体现了其音乐审美的主体观,并为其深深地打上了哲学的烙印。《声无哀乐论》采用清谈辩难的形式,以“秦客”与“东野主人”之间八个回合的辩难组成,全文因此分为八个部分。“秦客”是嵇康假设的论敌,“东野主人”则是作者的化身。嵇康是以与“秦客”辩难的方式,借“东野主人”之口阐述其“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从当时的文化哲学思想背景看,《声无哀乐论》不仅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阐述了音乐艺术的内在特征,而且充分吸收了玄学中有关人的自由思想观念,这一点正是嵇康的音乐审美主体观的比较集中的体现。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重点探究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他认为:音乐审美活动是主观的审美活动,是由音乐物质材料、音乐语言和审美主体能动思维的特性形势发展决定的。

《声无哀乐论》第一答难中明确提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这即是说,音声本身自有其自然属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所谓哀乐,是人的内心之情先有所感,然后才在听乐时表露出来,至于情因何而感产生哀乐,这与音声无关。这说明他否认“声”能使人产生哀乐,却充分肯定“声”能给人与美感。即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则是主观的东西,二者“不相经纬”,互不相干,所以音乐并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唤起相应的哀乐。在这里嵇康虽然否定了音乐可以表达哀乐情感的观点,但并没有回避音乐审美活动中所出现的情感反应这一现象。关于这种现象,嵇康从两方面进行了解释。首先,嵇康肯定了音乐的感人功能:“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也”。但音乐之感人并不是表现为以其传载的哀乐之情去感染人心,而只是表现在以其运动着的音响来唤起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方面的感应。认为“哀乐自以事会先遴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就是说此情并非产生于“听”之后,而是人们由于其他原因先已产生于内心,只是接触到和谐的乐曲以后才显露出来罢了,所以他说“和声之感人心,亦犹耘酒之发人性”,认为“声”和酒一样,只能触发已经形成于内心的哀乐之情,而不能使人产生哀乐,因此也就和酒一样,本身并无哀乐。《声无哀乐论》第五答难中有段话也同样在说明这一点:“盖以声音有大小,故动人有猛静也。……然皆以单、复、高、埠、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专、散为应,……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可见,虽然情感反应发生在音乐“舒疾”之体和审美主体“躁静”之应的关系中。但是,音乐并没有提供任何情感方面的暗示或导向,而仅仅作为触感的动机。其次,嵇康认为音乐舒疾之体所触发的情感反应,根源在审美主体方面,是一种来自审美主体的自觉,并进一步揭示了审美主体内心情感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这正如《声无哀乐论》中所说:“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又如“由是言之,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以及“至夫哀乐,自以事会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宽泛的说,这些哀乐之情产生于审美主体与社会万事万物构成的实践性活动关系中;从嵇康以养生论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角度讲,又侧重于指在功名利欲支配下,跟外物相交接产生的不平和之心。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嵇康对于审美活动中的情感反应现象的解释是符合音乐艺术特殊审美规律的,在情感产生的终极根源上也给予了合乎唯物论思想的解答。确立这一种思想,是我们理解嵇康音乐审美主体观的必要前提。

在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问题上,稽康在谈到音乐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时特别强调指出“乐之为体以心为主”。《声无哀乐论》的第八部分,“秦客”提出:历来都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如果任何音乐都不表现哀乐,也不能引起人的哀乐,那么音乐究竟是靠什么去影响人心?用什么去移风易俗呢?对此,“东野主人”认为:“然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这里的“无声之乐”,是指以平和之声为其外观形式(即“体”)的平和精神(即“心”)。他表明这样一种认识,即移风易俗之根本不在于“声”,而在于“心”。在天人交泰、百姓安逸的理想时代,音乐能以其“平和”精神使人心更趋于平和,大道更加隆盛,天下更加太平,这就是移风易俗;在世风日下,荒淫无度的衰敝时代,音乐能与“可行之礼”(即以元为之治相适应的简易之教)配合,以其“平和”精神感化人心,平息欲念,使心情由不平和变为平和,风俗由恶劣变为善良,这更是移风易俗。所以音乐是用“平和”精神而不是用哀乐之情去影响人心,移风易俗。嵇康认为,音乐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其中其主要作用的,仍是人的内心平和与否。例如,当他在音乐审美中追求平和之美,以达到陶冶性情、清虚静泰的养生目的时,便是“唏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将精神引向充满和谐气氛的审美境界。最后他以“淫之与正同乎心、雅郑之体,亦足以观矣”结束全篇,则既肯定和强调了审美主体内心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又表明他最终是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对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论述的。

嵇康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黑暗,思想上的禁锢,最终导致了以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理想的人格塑造为特征的“竹林玄学”的产生。嵇康所推崇的美,是一种超脱现实的,与道合一的精神美。稽康向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家诫》)自律,故既好养生之术,遗落世事,厌恶世俗应酬,便不为利诱所动,始终隐居竹林;既“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与山巨源绝交书》),便不为威逼所屈,与之抗争。稽康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但又认为善良的人性也有仁义之德,理想的社会也有君臣上下之别,这似乎是个矛盾,其实不然。因为一方面,他认为君不应“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而要“以天下为公”,“济四海蒸民”,做到“君臣相忘于上,蒸民家足于下”(《答难养生论》、《六言十首》);另一方面,他认为“民不可无主而存”(《答难养生论》),“宗长归仁,自然之情”(《太师箴》),社会不能没有政府,对于仁德的君长,人民自然是拥护的。也就是说,他认为在儒家用以束缚人性的等级名分之外,还有出于人的本性的、自然真诚的仁义之德与君臣上下之道。使用“君臣上下”一类的概念无疑是个局限,说明他不可能与儒家思想彻底划清界限。作为“竹林玄学”的精神领袖,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传统的对立面上。同时作为曹魏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他自身的阶级性也是不可能超越的。这样,他在既要、反传统、反对当时司马氏集团的统治的同时,又要站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立场上,维护其心中的政治观、音乐观。所有这些,使得他反传统的目标不是长久积淀在人们心中的王权思想、封建制度,而是当时被送司马所利用的虚伪的名教、黑暗的统治。所以,在音乐观上,它的矛头也只能是当时被司马氏集团所利用的,作为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的美学观点。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6

王国维先生说,古代的“礼”字像“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观堂集林·卷一·释礼》)《说文解字·示部》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礼”的理解首先应该从宗教的层面来进行挖掘,因为“礼”直接来源于宗教,植根于宗教。对此,荀子说得十分透彻:“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荀子的论述,解析起来,可以划分为宗教的形而上的层面,和政治伦理的形而下的层面。宗教化,使礼崇高起来,庄重起来,严肃起来;政治伦理化,则是礼繁密起来,现实起来,实用起来。

在先秦儒家的文献中,最普遍的观点是,礼,产生于男女之别,肇始于婚礼之中。《礼记·昏义》说:“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造端于夫妇的论述似乎与礼的宗教起源有相左之处,但是,先秦儒家还以为,夫妇是天尊地卑、阴阳大化的表征,而且婚礼直接上承于天地神明的交合,“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由此看来,礼造端于夫妇与礼起源于宗教的说法,实际上具有一致性。

《尚书·尧典》载,伯夷典三礼;《礼记·礼运》又说,礼义以为纪。可见,有史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从来都没有忽视过礼的重要性,从来都是把礼视为家国天下生死存亡的大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这主要是因为“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监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荀子·王制》)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礼之所以在古代中国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礼的宗教性在先秦儒家思想的体系中,并不根本性地取决于它的起源,而是取决于它的思想本质和哲学形态。儒家哲学的本质,或者说,它的哲学形态是以一种天人冥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从灵魂的深处规定了礼的本质和样态:“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上以顺天地鬼神,下以合人情人心。因此,礼的神韵在“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礼记·礼器》)《论语·学而》也说得很清楚:“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一个“和”字,把礼的内涵点描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

先秦儒家哲学概括性地讲,可以称之为人学。先秦人学的基本形式就是孔子的“为己之学”(《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郭店儒简中,这种学问体现在《五行》、《穷达以时》、《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尊德义》中。为己之学的关键,在于现实的道德践履,必须“忠”而且“会”(《语丛·三》第63简),由“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论语·里仁》),由繁而“独”,由多而“一”,由偏而“集大成”,最后“舍体”超升,上达于神明,与天道冥合。这种由现实的践履上达神明的中介,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讲,就是通过“礼”的“祭”来实现的:“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之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只是,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次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礼记·礼运》)这样一来,“祭”就成了“为己之学”的修炼过程中的一种上达于天的主体心态:“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礼记·祭义》)怀着凄怆之心、怵惕之心,合诸天道,“乐以迎来,哀以送往”,实际上就是对“我”的主体性的宗教性超越。

浏览先秦儒家经典,我们初步的印象是,字里行间充满了仁、义、礼、智、信、圣的道德规约,君臣、父子、夫妇,六位、六职、六德的清规戒律,似乎有一种伦理的厚重感。但是,如果我们潜心研究,探幽表微地深入挖掘,就会明确地发现,先秦原始儒家的“礼”,完全是为了提升人的境界的学问,是人通向天道的必由之路。在郭店楚简《五行》中的礼,就是“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的保障;《忠信之道》中的礼,是“至忠如土”、“至信如时”的预设;《成之闻之》中的礼,是“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的前提;在《性自命出》中,礼更是与乐交相作用,融化于人的身心,消解于人的灵魂的一种精神力量:“有其为人之节节如也,不有夫简简之心则采。有其为人之简简如也,不有夫恒怡之志则慢。人之巧言利词者,不有夫拙拙之心则流。人之悦然可与和安者,不有夫奋作之情则侮。有其为人之快如也,弗牧不可。有其为人之愿如也,弗辅不足。”(第42--48简)“身欲静而毋憾,虑欲渊而毋伪,行欲勇而必至,貌欲庄而毋拔,欲务齐而泊,喜欲智而无末,乐欲释而有持,忧欲敛而毋闷,怒欲盈而毋盖,进欲逊而毋巧,退欲慎而毋轻。欲皆文而毋伪。”(第62--65简)(此两段据廖名春先生《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校释》有所变动)从礼的角度上来讲,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身心修炼的过程中,礼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

然而,“礼乐,共也。”(郭店儒简《六德》第26简)礼与乐是儒家性情论、心性论的一体而两面,礼是离不开乐的。乐,在先秦时期同样具有深厚、高远的宗教性。《礼记·郊特牲》载:“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阙,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可见三代以降,“乐”一直都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达于天地神明的重要途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大纪也。”(《荀子·乐论》)“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因此,“乐著大始”(《礼记·乐记》),展现了天地宇宙、宗教神明、心志性情中最为隐微、高深的东西。“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礼记·乐记》)这种惊天动地,上天入地的艺术效果为儒家“为己之学”的内在超越创造了良好的途径:“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莫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礼记·乐记》)这里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天地玄黄、阴阳大化、生生不息、万象更新,礼乐官乎天地、性情与天道冥合的神灵境界。在这种神灵的境界中,乐,虽然与礼互为表里,但是,在本质上比礼更为深远,更为高妙,在参透阴阳玄奥、天道性情的隐微之机的时候,乐更加显得高深莫测。因此,郭店简《尊德义》说:“有知己而不知命者,无知命而不知己者。有知礼而不知乐者,无知乐而不知礼者。”(第10、11简)礼是乐的前哨,乐是礼的归宿;礼是乐的基础,乐是礼的超越;礼只有在乐的涵盖之下才能展现出“和”的精神,乐也只有在礼的保障之下才能真正进入“思无邪”的领域。因此,《尊德义》的论述是典型的“大人之学”。我们在这的理解应该是,不知性命之学,就不可能知道礼乐;不知道礼乐就不可能上达神明,体认天道、回归天道。

先秦儒家的性情论是礼乐的基础。对此,《礼记·乐记》的表述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瞧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音乐完全是人的血气心知、喜怒哀乐在外物的诱发之下自然迸发,由中而出的性情之声,由于它与天地同和、同节,“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因而成为个体身心修养中心灵感应中最重要的天地。它的外发是与“心知”相感通的,因此它是主体性的凸显;它的外发是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因此,它又是与宇宙阴阳相互激荡的,是儒家人学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绝妙之境。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7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路径大致有二,一是印度——大夏(大月支)——中国(浮屠),二是印度——中亚新疆小国——中国(佛),“浮屠”源自大夏语,我出生之地所在乡镇就叫白浮屠镇。佛教因为宣扬落发为僧,与儒家的守孝道为逆,后来中国的佛教也就把儒家的纲常融进教义中,佛教大乘空宗主张“一切皆空”,这和道教认为的世界的本体是无,现象世界只是本体世界的外部表现相类似,一个说空,一个谈无,魏晋时期佛教与道家黄老学几乎是合流的,王粲的孙子王弼的玄学很有成就,信奉的就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思想,“竹林七贤”这类的诗群,在当时也很有高度。当代山水大诗人孔孚先生就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

“道意远而难识,达之者寡”,从哲学的高度看,道家比儒家走得要远,儒家于诗信奉“思无邪”,过于强调社会作用;道家曾明确反对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天籁之音”主张的都是本色美、自然美,这一点倒和今天的现代诗学相近。“希声”并不是没有声音,老子解释说“听而不闻,名曰希”,乃普通人不能感知的声音,“天籁”亦是如此,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他这么做倒还真是道家的本意。

近读《孔孚论》透视本,看孔孚先生评点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有“钱镇鍠诗话亦称沧浪所论为入魔之语”一句,先生在此句下面手写道:“此人类臧诗人”,说钱这个人有点像臧克家,从中可看出先生对臧克家是不感冒的。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8

跨文化交际电视节目差异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种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现象在各领域都非常普遍。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正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表现了各国各地不同的文化现象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和意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交往的加深,中国不断接触到国外的新鲜事物。形式多样的国外电视节目也因此进入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但当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遇,必然就会出现差异。而此时,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对避免文化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面对他国的新生事物时,如何利用是一个关键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也要讲究西体中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国外节目进一步本土化,适应大众的口味,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如果仅是生搬硬套,就难免会经历滑铁卢。而当面对国外新颖的节目时,还有由此引出了另外一个不得不深思的一个文化问题:面对外来事物如何更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创新而不仅是继承发展。缺乏创新能力而将聪明才智过多沉溺于如何本土化如何“山寨”是中国现今更为严峻的一个问题。

一、“超级女声”与“美国偶像”

“超级女声”,简称“超女”,是湖南卫视举办的针对女性的大众歌手选秀赛。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是中国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美国偶像”是福克斯广播公司从2002年起主办的美国大众歌手选秀赛,人气非常高,近年的收视率牢牢占据着美国黄金时间段电视节目榜首。美国偶像是发掘新一代美国歌手的比赛,亦是歌手迅速成名的好机会。

2005年“超级女声”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超女”、“pK”成了中国一个时代的特有代名词。虽然“超级女声”从最原始的制作到其节目环节的表现样式都无不是模仿了“美国偶像”。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传统文化,它还是对“美国偶像”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的,使它变成了一个符合较多中国观众口味的电视节目。

首先,节目设计强调情感的加入。中国传统的人文价值是捕捉生活中动情处,人与人之间讲究温情的体现,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尖锐,事事都会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因此,“超级女声”节目设置组舍弃了“美国偶像”过于惨烈的淘汰赛制,以“pK”取而代之,整个比赛过程中强调情感互动。“超级女声”只有在海选的时候采取了“美国偶像”的淘汰赛制。而在后期的晋级赛中,每次让落后的两名选手进行比赛,给予选手“复活”的机会。并在选手落选之后会有介绍选手生平、了解比赛经历以及跟歌迷互动的环节。把原本以选出超级偶像的“美国偶像”改造成了一个将唱歌比赛作为载体,主旨却是打造大众娱乐舞台的一档电视节目。

其次,“超级女声”有选择的借鉴了“美国偶像”的评判模式。“美国偶像”的评委出身专业,对选手要求很高,批评时不带任何感彩,具有专业精神。往往丝毫不给选手留情面。尽管会有观众认为他们太残酷无情,但犀利的批评是刺激观众、提高收视率的好办法。“超级女声”在设计之初也采取了美国式的评判方式,但结果并不是太理想,中国观众普遍反映无法接受。因此,超级女声在接下来的判定模式中,在美国偶像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适合中国标准的评判风格。评委在评判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感情的成分掺杂在其中并考虑到了大众的感受。有时候评委的决断也会牵扯到炒作,被收视率左右的评委们多少还是没有将“美国偶像”犀利的评判模式坚守到底。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首先,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讲求更多的是感情,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智性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面子”和“感情”的重要性甚于美国,它存在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陪伴了中国人成千上百年。而在美国,不讲究所谓的“面子”和“感情”,在他们看来工作是工作,感情是感情。感情会影响到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要尽量避免感情因素的影响。

其次,中国人喜欢看热闹,美国人则喜欢看竞争中胜出的强者。中国大众在看待“超级女声”这个选秀比赛的时候往往更加看重的是它的娱乐性,使它变成了自己休闲娱乐无聊时候的点心。许多通过“超级女声”出来的选手最后还是湮没于人群中。毕竟中国人关注的还是在当下的热闹。在选秀的时候,还出现了许多应运中国人爱看热闹心理而出现的各类哗众取宠的选手。对于这种充满噱头的表演,中国观众在不齿心理下还是乐意地接受了。究其原因不外乎给这个舞台带来了更多的热闹,满足了更多大众的心理。而美国人在对待“美国偶像”的时候就严肃多了。在他们看来,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一个比赛,它其实是一个赛场,是一个真正的梦想舞台,属于每一个平凡而又拥有梦想的美国人。流传于每一个美国人的血液中的是他们传承百年的一个信仰----“美国梦”。他们都相信只要通过勤奋努力还有一点点运气,人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所梦想的成功。所以,对于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人们,都会成为美国人心中真正的偶像。从富兰克林开始到乔布斯再到杰克逊,“美国梦”代代相传,对强者的崇拜也流淌于美国人的血液中。

不管怎样,“超级女声”还是得到了巨大的成功。一个地方电视台主办的一个民间选秀性质的电视节目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超女”、“pK”成了中国一个时代的特有代名词。究其原因,还是本土化做的好。“美国偶像”毕竟是国外的节目,照搬照套的应用到中国这片土地上,不一定就会顺利生根发芽。但是透过具体国情和具体情况的分析,改变其中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部分,“超级女声”应运而生,红透大江南北。

从跨文化方面来看,美国文化应运而生的“美国偶像”集合了的美国的元素,而当运用到中国来难免碰到文化冲突。湖南卫视聪明的一面就是成功的解决了这种冲突,趋利避害。顺利地解决了中国人难以接受残酷竞争的问题并成功的利用了中国国人爱热闹重情感的心理。在节目中穿插的情感互动不仅赚取了大把眼泪更使收视率上了一个大台阶。通过文化间沟通和融合,使本土化的效果显而易见。

二、《绝望主妇》浮与沉

《绝望的主妇》是由美国广播公司于2004年10月开始,在每周日晚九点播出的电视剧。该剧曾多次夺得美国单周收视排行榜冠军,并横扫美国各大颁奖典礼上的多个奖项。2005年度,中央电视台将这部载着超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引进中国,希望得到中国电视观众的认可。但是,当这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八套电视剧频道播出后,收视率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惨遭滑铁卢。

《绝望的主妇》在美国走红,因为它集中展示了一些社会现象,剧情包含了谋杀、家庭暴力、婚外情、同性恋、吸毒、自杀等内容。这些剧情反映的是美国社会中多数出现的问题。虽然不能说中国不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但是它并不反映中国的文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些问题的距离还是较远的。由于对这部片子缺乏共鸣和体验,中国的普通观众自然不能对其提起兴趣。

其次,在美国中产阶级是属于大多数的,而这部片子聚焦的是中产阶级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受众极广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思考。而在中国,中产阶级还属于少数阶层,大多数人还是接触不到片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感受不到中产阶级的感受。受众在中国一下就减少很多。而且由于教育模式不同,中国人对于这些话题还是讳忌莫深的。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尽量避免交谈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在电视节目中讨论如此敏感的话题还是使一些观众不能接受。而美国因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时间比中国早,看待这些话题比中国人要自然平常一些。并且美国人不忌讳探讨这些问题,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他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属于社会问题,值得每一个美国公民深思并且反省。一味的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所以《绝望的主妇》在获得了收视率的成功的时候,也在美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最后,该剧对情感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直白,人物个性非常鲜明。西方文化一直都是要求诚实,所以美国人对于感情表达比中国人要直白的多。并且西方人一直从小就被教育要求有个性,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要求表达感情含蓄,要求要性格平和强调集体主义。所以,《绝望的主妇》并不能在国内激起很大的反响。

央视引进《绝望的主妇》遭到滑铁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还是没有正确的处理文化冲突。中美的历史不同,发展速度、国民教育方式等差异都可能造成文化的冲突。在引进美剧的时候应该慎重考虑这些因素。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如何能在差异中寻找出路,创造出价值,并发扬外来事物的长处,值得深思。只有注重沟通交流,尽量消除文化的差异使之适合本国国情才能得到成功。

三、“山寨”中国创新能力的深思

不管是“超级女声”的模仿还是《绝望的主妇》的引进,让人想到本土化的同时还是不禁使人联想到中国的“山寨化”。中国人近些年总是在本土化一些国外的东西,不管是电视节目还是其他。中国人是聪明的,能把本土化做到如火如荼做到收获成功做到令世界叹服。但又如何让世人称赞中国人聪明呢?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在哪里呢?中国创造在哪里呢?中国的创新能力在哪里呢?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刘立娥,2008)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和求综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必然导致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要求人们要尊重大众,遵守上级的指示和要求,要考虑他人。这就使中国人在顾全大局谦逊有礼的同时缺乏个性以及个人竞争意识,缺少创新能力。(刘立娥,2008)还有中国的教育,家长学校社会给予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总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了对学习的乐趣,从而在不断的被学习中丢失了最珍贵的创造和想象的能力。造成了孩子只会课本上的东西,只会老师教过的东西,不会举一反三,不会提出问题,不会创新。

而西方哲学家从古代起就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是一分为二的,人与自然的相分对立,人是处于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这决定了西方人对待事物喜欢用分析的思想方式和偏重于逻辑的思维模式。美国的宇宙观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因此,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在别具一格中出奇制胜。(刘立娥,2008)这可能也是美国这个民族一直创新不断,建国几百年就成为世界霸主的原因吧。

美国的教育则是鼓励孩子创新,不拘泥于课本,拥有个人观点并提出疑问是值得表扬的行为。所以在不知不觉中美国的孩子就从小被培养出了好动脑勤提问的性格。创新能力也在小时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家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造成冲突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反思。传承多年的传统并不代表就一定是好的。外来事物也并不一定就是祸水。趋利避害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面对新兴事物,我们不仅仅要的是继承发展,不仅仅是完美的“本土化”。我们更应该也更需要在得到先进的同时如何考虑自己创造出先进。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的竞争中。跨文化交际不仅仅要求我们要学会避免冲突,更要学会吸取先进,真正跨出本国文化吸取他国文化的精华并以更高的姿态来与他国交际。

电视节目是中美文化冲突的一个表现。“超级女声”把“美国偶像”合适地本土化后得到了商业上的成功。而央视由于忽略了中美文化的差异,《绝望的主妇》在播出后遭到了滑铁卢。这一正一反的案例无不说明了处理好跨文化交际对于成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做好本土化的时候不得不让人考虑到中国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本土化如火如荼时候也能加强中国的创新能力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少虽然有历史、教育、思想上的原因,但是我们在与他国交往的时候也应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努力吸取他国积极向上的适合时展的东西为己用,从而转变思维定势增强自己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心理活动歌唱表演创造想象形象思维

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强调过说,“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国著名歌唱家汉姆波尔也说过,“用你的心儿去歌唱”。韩愈这里的“思”和汉姆波尔的“用心”都指的人的思想、思维。人的心理活动在学习上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歌唱表演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是歌唱者内心情感、认知、需求以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这种表达,抒解,信息的输出使得歌唱主体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心理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但是,所有的演唱过程能达到歌唱主体的预期效果吗?除了生理因素制约外,心理因素的控制与调整对歌者的演唱状态起着关键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赖于歌者通过感觉,抽象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这个过程需要两个重要的心理活动就是创造想象和形象思维。

想象和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最高阶段,人的想象与思维的能力越强,创造力也就越大,在我们歌唱表演的学习中,也是不例外的。美妙的歌声从喉咙里唱出来,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历一段复杂的心理活动:感觉、表象、注意、知觉、记忆、创造想象与形象思维、意志等等始终贯穿着歌唱者与整个演唱过程。

想象是贯穿在歌唱表演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具有超前和超现实性,歌唱者在对作品进行初次接触时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了联想和想象,再由想象创造意境,不一定是歌者见到过的景观表象,而是积极的按歌词的意境创造想象,将自己想象成抒情主人公,悲之所悲,喜之所喜,创造想象的形象越鲜明,艺术创作的效果也就越感人。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小夜曲》,歌者在演唱时,根据歌词描绘的意境,想象在皎洁的月光下,青年小伙子用歌声告诉姑娘:“在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着你!”在这迷人的夜晚,驱散了黑暗的恐怖,平添了恬静、幸福的浪漫情趣。这种有情、有景、有色的诗情画意,仿佛就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只有抓住歌词的意境进行创造想象,才能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做到“声情并茂”、“神形兼备”,陶醉了自己,也打动了听众。

同想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活动――思维,它可以间接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它内在的联系,是人的认识更高级、更复杂的理性阶段,所以思维过程同想象过程是不可分的。大脑中的形象思维是指挥调整的“司令部”,它调动心理感觉和思维活动,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处于主动的主导地位。例如:我们在学习美声唱法时,对美声唱法声音的形象认识,通过美声歌唱家的演唱声音效果,在听觉表象记忆中获得,为了使自己的声音更规范,我们必须依靠创造想象去构思符合自己嗓音条件的声音形象,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才会越来越清楚地感到什么样的歌曲、什么音区、什么特点的音乐最适合自己,使自己更好地表现该作品,从而确定了自己的歌唱领域和歌唱的艺术形象。

创造想象是一种严格要求构思的过程,而形象思维则是实现构思达到目的的手段,创造想象设计的声乐蓝图,必须在形象思维的指挥下去施工、去完成。因此也可以说,创造想象是“设计师”,形象思维就是“工程师”。这里,我们举例再来讲述一下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例如:我们要演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女高音独唱曲《黄河怨》时,根据歌词,凭我们的想象在眼前勾画出一幅图画:一位被日本鬼子之后准备投河自尽的中国妇女,她站在黄河边,对着狂风乌云滚滚的河水,哭诉失去孩子的痛苦与对凶残的日本鬼子的愤恨,以及向日本鬼子讨还血债的决心。面对这样一幅音乐作品“风啊……你不要呜咽”为了抒发悲切之情,要运用暗淡凄凉的音色:“命啊……你这样没心肝”,运用尖锐而又略带沙哑的声音表达对日本鬼子的切齿痛恨;而到了“宝贝啊……”时,速度要放慢,一种哽咽、抽泣、颤抖的声音,使观众好像看到了这位母亲的心在颤抖、在滴血;当唱到“你死得这样惨”的“惨”时,用强力的“喷口”和很强的声音力度,使万分悲痛的感情像冲破堤坝的洪水倾泻而下;这种艺术处理与歌唱表现极其深刻而又生动地表现了《黄河怨》的思想感情,也是完成了歌唱表演由创造想象到形象思维的完全过程。当然,歌唱技巧和歌唱表演同样具有这样的规律,他们是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思维,对错误的发声与正确的发声进行比较,分析发声错误的原因,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动脑筋”,也是歌唱技巧中的创造想象到形象思维的过程。

歌唱表演除了必须掌握高超的表演技巧外,创造想象和形象思维是其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是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化和音乐的修养使他能够准确地掌握作品的风格,理解作曲家的意图,正确地运用技巧,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作品的内涵。从而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歌唱水平。其次,歌唱的成功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表演场所、表演氛围等等。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篇10

物联网应用在高校的学科教育中,将物联网智能技术与创新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物联网与学科教学内容多方面整合,提升高校学生在物联网技术领域应用和实践能力,推进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促进高校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通过对物联网信息平台获取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

关键字:

物联网;创新教育;应用研究

高校如何培养杰出的创新人才?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教育体制改革,如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是作为高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尽管不同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要求有所不同,但对创新意识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共同目标,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发明新的实用产品。2009年温总理在无锡做了关于“感知中国”的重要讲话后,我国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各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同时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取得的巨大应用成果已经直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善于捕捉现代科学技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专业使命,因此物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整合,将会赋予教育更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创造力。对物联网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总结,希望能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出更宽阔的研究思路。

一物联网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在“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联网创新教育示范园区。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兴起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Stem云中心、比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美物联网+Stem创新教育研讨会于2015年6月1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作为一种教育理想的中国际遇,探索了Stem教育在提升学生设计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和方法,创建了让全体学生享有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展示了Stem在创新教育中的定位,让在座的老师们了解到最前沿的国际教育发展理念和作为教师应该持有的态度。物联网之父凯文.艾希顿的著作《物联网之父创新与思考的9种态度》最近在台出版,panX针对台湾的创新教育挑战、科学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以及对台湾物联网产业的建议,凯文.艾希顿提出他的看法,他认为若要让教育有可能持续鼓励创新,要进行长期的努力跟累积。物联网在创新教育方面的研究还是在表层,因此投入精力在这方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物联网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物联网的定义,概括出物联网的本质是实现了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物联网是在互联网之上的更高级科技产物,结合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中间件技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现智能化识别、管理和控制。物联网具有三大特征,即全面感知能力、可靠传递能力和智能处理能力,业界大致认为物联网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底层是用来感知信息数据的感知层,就是利用RFiD、无线传感网络GpS等各种传感设备感知各种物体的信息,搜集和获取数据。中间层是网络层传输层,包含各种通信网络,通过相关技术将信息快速传递。接近用户的一层是应用处理层,具有智能处理能力,利用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智能判断、处理和执行,应用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校园等各个领域。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高校教与学的过程中,必定带来教育的新改革。

三物联网环境下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善于在学习生活中重新构建,发掘和认识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奠定人才基础,从而促进我国科技竞争力、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要加大物联网创新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知校园、感知课堂、感知教育,使用物联网技术创新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充分动手动脑,开阔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增强了科技的作用,使传感电子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新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开发其非智力因素。物联网走进校园,其教学环境需要稳定安全的物联网络,先进的实验室,学习资源库,完善师资队伍,需要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又拥有丰富雄厚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独特的创造性方法和技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创造力发展。

四物联网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案例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把学到的知识自由应用到实践中,同时给与学生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设计超声波测距仪,真正理解掌握超声波的特性与原理。应用案例展示——超声波测距仪。

1.超声波测距仪的设计原理分析。超声波是听不见的声波,方向性极强,能量消耗慢,传播距离远,可用超声波来测量距离。需要制作一个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的原理就是利用超声波收发模块发射一定频率的超声波,本装置设计安装了激光灯,这样就能很好地分辨被测物体,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到达被测物体或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由超声波收发器模块接收脉冲,其所经历的时间是往返时间,这个时间与超声波传播的路程远近有关,s=tv测试传输时间可以测得距离。

2.认识模块和搭建电路。设计用到的模块有超声波收发模块和功能控制模块、语音播放的模块、开关模块和电池盒。主要模块功能:超声波收发模块既可以发射超声波,也可以接收超声波,语音播放的模块对收发的信息进行播报,开关模块和电池盒用于能量的提供。

3.学习与探索。在实验中学习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外形设计的过程,其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开发,获得作品创作灵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求知欲,创造力,思考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并思索以下问题:(1)超声波对人体有害么?(2)超声波测距仪还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4.创新之处。本仪器通过发射超声波来进行非接触式距离测量精度为1cm,量程为0.4m—5.0m。可用于测量房屋尺寸,人体身高等。可以较好地替代传统卷尺,在建筑测量时,简化了单人测量时诸多不便。创新之处是在超声波发射头上安装了用于定位的激光灯,因为超声波是“看不见的光”,这样可以让用户很容易地获知所测目标的位置。

五物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前景

1.优化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室中布置传感器优化其学习环境,如噪音、光线强度、温度等,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2.丰富教学资源。所有内容互动,改变固有的学习模式,能利用传感设备获取大量物体的数据用于当前的学习。

3.丰富教学手段。将大量的理论通过实验教学,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便于教学管理。例如将物联网应用于学校考勤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和学生的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人工管理转化为系统化、自动化管理。

六结语

由于科研环境的影响、科研项目实践性不足和资金的缺乏,使得物联网创新教育受到了很大的约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及科研院所进行积极的合作,通过产、学、研进行的优势整合,还需要科技的支持。高校应尽最大努力为师生提供最优的智能化交互教研环境,能利用物联网实时的进行教学测评,注重学生的智能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践技能操作机会,高校培养人才从社会需求出发,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的需要。

作者:赵兰枝单位:内蒙古河套学院理学系

参考文献

[1] 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潘小莉.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观察,2011,(0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