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服务业经济分析十篇服务业经济分析十篇

服务业经济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40

服务业经济分析篇1

【关键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FDi结构

一、引言

国内外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文献较多。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DeGregorio(1992)通过对12个拉美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Keller(2001),认为FDi会通过知识外溢的形式,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对东道国的经济产生正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以及消费需求的不断上涨,吸引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201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总体呈不断上涨趋势,201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达11970500亿美元。外商投资额的不断扩大引起了许多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的兴趣。吴中兵、李松华(2012)通过对1999~2010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表明,FDi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Granger检验表明经济增长与FDi之间存在由经济增长到FDi的单向因果关系;费宇、王江(2013)选取了FDi以及影响FDi的八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单因素和多因素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证明FDi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FDi对经济的增长是非线性的。

在现有的参考文献中,学者们大多数直接研究FDi、进出口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不同行业尤其是服务行业角度研究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少,起步较晚。姚战琪(2012)以服务业FDi、服务业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互为相互依存的内生变量构造动态模型,分析相互联系的变量间的互动关系和内在影响机制,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服务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服务业FDi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其原因在于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质量不高。胡国恒、宋跃刚(2013)选取2001~2009年我国服务行业实际利用外资数额和服务行业的增加值,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最小二乘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FDi在短期促进了我国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本文基于13个服务行业FDi的视角,考察外商对我国服务行业的投资是否在短期和长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影响力度有多大,创新之处在于,1、选取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分类的13个FDi行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囊括了所有服务行业的FDi,相较于以往文献,数据更为全面;2、除考察服务行业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观察服务行业FDi的结构问题,对日后引进服务行业FDi具有参考意义。

二、数据说明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说明

考虑到从2007年起,我国服务行业更大程度地对外开放,统计数据更为全面,本文选取2007至2014年13个服务行业FDi的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回归。这13个行业分别是L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L2: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L3:批发和零售业;L4:餐饮和住宿业;L5:金融业;L6:房地产业;L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L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L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L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L11:教育;L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L13:文化、体育和服务业。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或由其数据整理而得,用2007至2014年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SGDp)来代表经济增长,利用Cpi指数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来转换FDi实际利用金额;统一货币和单位以后,SGDp和各行业FDi的数值单位为亿元。所有检验和回归由eviews8.0完成。

(二)模型建立和检验

本文借鉴胡国恒、宋跃刚(2013)对于服务业FDi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效应的模型,将服务业FDi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分别建立如下模型:

(1)

(2)

其中,SGDp为我国第三产业每年的实际增加值,SFDi是服务行业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额,i指13个不同的服务行业,t表示时间。基于面板数据的特性和短期以及长期模型Hausman检验的结果,拒绝原假设,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根据面板数据的特性,本文在回归之前先对2007至2014年SGDp、FDi、FDi(-1)、FDi(-2)四个序列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四个序列的数据均通过平稳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中国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短期效应分析

利用模型(1)对2007至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中国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短期效应的回归结果,结果如表1所示。从回归数据可以看出,t值显著,p值为零,标准差较小,模型整体上通过检验,拟合程度较好。LoG(SFDi)的系数约为0.3146,说明在短期,FDi的增加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外商对我国服务行业的投资总量每增加1%,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总量会上升0.3146%,2007年至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一部分归功于外商直接投资。从不同行业的角度来看,13个服务行业中共有7个行业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外商对这7个行业的直接投资在短期会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究其原因,外商对中国服务行业的直接投资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挤占了国内的投资机会,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于挤占本国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在13个服务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这6个行业分别是L4、L9、L10、L11、L12和L13。值得一提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6个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均为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其中教育行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系数均大于1,外商对这两个服务行业的直接投资增加1%,第三产业的实际增加值大于1%,这两个行业的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表1中国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短期效应回归结果

(二)中国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期效应分析

利用模型(2)对2007至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用外商对我国服务行业的直接投资当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从模型整体回归效果来看,服务业FDi滞后一期和二期对应的系数大于零,SFDi(-1)和SFDi(-1)的系数约为0.17和0.15,回归结果中t值和p值通过检验,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结果表明服务业FDi在总体上对中国经济增长在长期呈正向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FDi滞后一期和二期的系数较小,均小于0.2,说明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较弱。分行业来看,13个服务行业中有7个行业对FDi表现出负向经济增长,其他6个行业的FDi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和短期的回归结果类似,L11:教育行业、L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回归系数均大于1,说明FDi对这两个行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另外4个服务业FDi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服务行业分别是L4、L5、L9和L13,这四个行业系数小于0.1,外商对这四个行业的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

表2中国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长期效应回归结果

综上回归结果可知,在总体上,中国服务业FDi在长期和短期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外商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短期较为明显,长期较弱;从不同行业的角度来看,不同行业的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差异较大,有些行业的FDi,比如L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L3:批发和零售业、L6:房地产行业等,在统计回归上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对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负向的影响,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对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要求不高。相反,L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L11:教育行业、L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的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在短期和长期均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的影响。此外,一些服务行业的FDi,例如L5:金融业,在短期和长期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相反的影响。短期金融行业的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负,长期的相关系数为正,说明金融行业的FDi在短期抑制我国经济增长但在长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这和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短期容易受FDi的冲击有关,其在长期带来的高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引进服务行业FDi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对我国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短期的作用更加明显。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在不同领域和行业积极向高水平国家靠拢,有利于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调整引进FDi的结构。筛选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较大的行业,杜绝盲目引进外资,一味追求FDi的数量。三是加强本国各行业的学习能力。改变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发展落后的现状,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才能实现我国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优化本国的投资环境。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提升外商对未来预期的准确度,更大程度地激发我国社会发展经济活力。

参考文献

[1]DeGregorio,J.economicgrowthinLatinamerica[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2,39,pp.59-83.

[2]周晶,吕德宏.出口、FDi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SVaR模型的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3):104-112.

[3]胡国恒,宋跃刚.中国服务业FDi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商业时代.2013(17):69-70.

[4]刘年康,汪云桥,陈逢问.FDi流入、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中国1993~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3(6):49-54.

[5]费宇,王江.FDi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13(4):70-75.

[6]赵文军,于津平.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8):18-31.

[7]姚战琪.服务业外商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6):89-96.

服务业经济分析篇2

关键词: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信息不对称委托―

房地产中介是联结房地产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以及房地产经济内部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纽带,包括房地产咨询、评估和经纪。房地产中介服务,是指为房地产开发和交易收取一定费用,提供各种媒介的有偿服务的总称。目前,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仍不够成熟和规范,出现了大量消费者投诉中介机构的事件。本文试图从研究房地产中介服务过程入手,运用委托理论分析中介机构损害消费者利益而造成的后果,并由此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委托――关系

委托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是伴随西方企业人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委托―是一种基于契约分工关系,通过契约,一方(委托人)授权另一方(人)为他们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其中包括授予人一定的决策权利。在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消费者委托专业的房地产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包括房地产咨询、评估和经纪,同时消费者授予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一定的决策权利,并依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报酬。这在合同上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消费者是委托人,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是人。

依据房地产中介服务的业务范围,委托关系有如下三种:咨询公司和消费者的委托关系,经纪公司和消费者的委托关系,估价公司和消费者的委托关系。由于房地产中介市场中咨询、经纪服务比较活跃,下文就以这两种委托关系为研究对象,其中消费者指开发商和作为自然人的消费个人。

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委托―关系的经济学特征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委托―关系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这种委托―关系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消费者与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不对称性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人具有“完全信息”,即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或经济变量)具有完全信息。但是在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由于交易双方占有信息和知识量不同的差异,致使拥有信息优势房地产中介结构在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而相应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即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中介服务结果的不确定性

房地产中介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要遵循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规律,同时还要受一些相关的行业法规约束。中介服务结果并不一定能满足消费者的预期设想,并且由于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动,可能与预期完全不一致。如咨询服务中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也许结果表明投资并不可行。

(三)中介服务的非连续性和有偿性

房地产中介服务从双方达成协议签订契约为标志开始,到中介服务活动完成委托人支付中介服务机构酬金为止结束。如果再次发生委托中介服务,可以再一次建立新的关系并相应支付酬金,但是前后两次中介服务关系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中介服务具有非连续性和有偿性。

三、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委托―关系的运行模型

房地产咨询、经纪服务是房地产中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咨询服务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策划、投资管理、产品营销和项目运营等,经纪服务包括二手房房屋买卖、租赁、商品房销售、商品房按揭贷款等等。目前,市场上咨询公司的业务也包括商品房销售。

以房地产中介市场主要的服务业务:咨询、营销和二手房买卖租赁为例,房地产中介机构利用自身的知识、信息、市场优势,为开发商和消费者提供咨询、营销和二手房买卖租赁服务。开发商为了降低销售成本和降低市场风险,把房产项目的咨询、销售任务委托给专业的咨询公司,咨询公司则全权负责房产项目的销售,并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利,如销售进度控制、价格的优惠折扣等。开发商则根据咨询公司完成销售任务的数量和时间给予一定的报酬。在二手房市场,消费者为了降低搜寻成本,委托经纪公司房产项目的买卖租赁。经纪公司在一定时间内提供给消费者满意的买卖租赁服务,获得消费者支付的酬金。

综上所述,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委托―关系的运行模型见图1所示

四、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委托―关系的基本问题

消费者委托房地产中介机构服务,但是由于两者目标函数(经济效益最大化、品牌美誉最大化等)的差异,导致作为人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可能从事只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有悖于消费者目标和利益的非协作、非效率的活动,致使消费者的风险成本增大,从而造成消费者的利益损失,即产生委托问题。

(一)逆向选择问题

消费者与房地产中介结构达成协议,其委托―关系就已经产生。在这种契约下,中介机构要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而消费者则要配合中介机构提供相关信息和支付相关费用,双方分工明确。然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房地产中介机构滥用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优势,以低价合同获得,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如图2所示:开发商委托专业的咨询公司、营销公司从事楼盘的,开发商并不了解营销公司的真实实力、经验和以往的销售业绩,营销经纪公司则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以低报价合同获得营销任务,造成逆向选择问题。

(二)道德风险问题

消费者与房地产中介机构建立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房地产中介机构存在隐藏行动和信息的可能性,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在信息不对称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将会转化为机会主义行为,即人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隐瞒信息或隐藏行动,通过减少自己的资源(时间、精力、信息等)投入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即不诚实的利己主义行为),来达到自身效用极大化的目的,从而影响服务效率。如图3所示:在二手房市场,有的经纪人为了取得售房委托,往往不管委托人所开底价偏高,都先与卖方签下委托协议,而后再找些理由与屋主议价等。

四、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委托―基本问题的几点解决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

(一)解决逆向选择的措施

建立信号传递系统和信号筛选系统,诱使人披露真实信息,委托人则根据某种可观测的信号判断人的真实信息,可以有效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1.建立信号传递系统

信号传递是指拥有信息的一方主动向交易对方提供信息。对于人弄虚作假,传递虚假信息,委托人要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信号筛选系统,加以甄别。从长远来看,建立信号传递系统即是要建立网络化的信息平台,促进信息的顺畅流转,实现行业信息共享。如美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实行的多种挂牌服务(multipleListingSevice,简称mLS),实现了行业成员之间的有序联系、信息共享等,改变了房地产经纪服务业的格局。

2.建立信号筛选系统

信号筛选指委托人主动搜集和分析交易人的信息。为此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建立房地产中介市场评价体系。对从事房地产中介的机构建立诚信档案、诚信度指标,并定期在网络上披露,方便消费者选择合适的人中介机构。二、建立和健全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管理不是喊口号,必须有配套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使得信用管理有理可循、有法可依,真正具有可操作性。三、加大信用管理力度。就需要加强监管的刚性、严格执法,避免管而不治、治而不力,使得信用管理形同虚设。

(二)解决道德风险的措施

1.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加强我国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法律法规建设,使该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坑害消费者,使得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的发展有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制定行业服务标准,严格贯彻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的运作。

2.建立人信用担保机制

为了确保房地产中介公司促使其诚信、规范操作,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让该公司在银行设立专用账户,作为信用基金,一旦有纠纷时,以此基金补偿消费者。采取这种形式,降低了消费者委托人的风险,提高人房地产中介机构的危机意识。

3.加大败德处罚力度

明确惩罚条件、惩罚标准,加大败德处罚力度,人在严厉处罚的形势面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败德,这样就可以最大可能使得委托人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4.设计激励合同

契约是委托人和人就各方的权利、义务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是激励与约束的主要手段。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种激励合同,使得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

消费者和房地产中介公司签订合同时,设立最高合同价S,最低合同价p,中介公司的收益为R=p+θ(S-p),市场合同价R*。且0≤θ≤1,p

签订合同时,双方就对服务结果质量、效率满意度达成一致写入合同,并约定完成服务后组织评审专家组(由中介公司服务人员、消费者和邀请专家组成。特别的,销售和经纪服务不需要专家的参与),根据质量、效率满意度指标就服务结果给θ评分,从而确定中介机构的收益R。θ取值见下表1。

当中介公司努力工作时,在约定的时间内按照质量指标完成消费者的委托任务,付出努力的成本为C,并且有R*+C

基于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委托―关系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治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才能繁荣发达,才能为房地产业走向成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候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甘文成.关于发展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2,(8).

[3]黄英.信息共享――房地产经济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房地信息,2005,(8).

服务业经济分析篇3

目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研究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1978—2010年间重庆市服务业产值和生产总值等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重庆市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和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对此,我们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重庆市服务业的发展,以便重庆市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

服务业;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被世界公认为用于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自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经济迅速增长。2010年,重庆的生产总值达到7925.58亿元,与此同时,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服务业产值达到2881.08亿元,占重庆市生产总值的36.35%。因此,研究重庆市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重庆市服务业发展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背景

服务业的概念是由克拉克首次提出的,他根据因英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得出在农业、工业和商业三种产业中,商业的利润最大。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会呈现一个由农转工,再由工转商的变化过程。并且它在通过实际计量和比较了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不同分布情况及变动趋势后得出了克拉克定理,该定理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现代一般认为服务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比如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等等。

三、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这样一些结论:叶爱华(2010)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并且国民经济的增长也能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王必峰和赖志花(2011)认为服务业与GDp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是存在长期均衡不变的变协整关系,但其弹性表现为一个稳定的上升趋势,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魏峰和曹中(2007)认为对东部地区而言经济增长单向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对中部地区而言经济增长与服务业之间没有互动,对西部地区而言服务业发展单向促进了经济增长;李红佳(2011)通过对广东省的研究认为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单向促进经济增长;程霞珍(2011)通过对安徽的研究认为安徽经济增长单向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李凤升等(2008)通过对黑龙江的研究认为黑龙江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互为促进作用。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2011重庆市统计年鉴》,计算的时间区间为1987—2010年。由于在很多研究中,一般把第三产业等同于服务业,所以本文用第三产业的产值来代替服务业的产值(SeRV),并用服务业的产值(SeRV)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用重庆市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增长状况。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值,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且能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变量GDp和SeRV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和LnSeRV来表示。

(二)实证检验

1.平稳性检验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GDp、SeRV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LnSeRV表示自然对数变换后的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全市生产总值、实际服务业产值,具体数据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两变量具有很强的上升趋势,属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由于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使得基于普通回归方法所估计的方程可能存在“伪回归”问题。因此,本文首先运用aDF检验法对LnGDp和LnSeRV进行单位根检验

对LnGDp和LnSeRV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

2、协整检验

3、误差修正模型(eCm)

在式(2)中,不存在自相关,且误差修正项的回归系数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服务业的短期波动将引起经济增长同方向变化;长期来看,协整关系式起到引力线的作用,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如果本期的全省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值,那么到下一时期这一偏离度将有7%得到纠正或清除。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非平稳序列的单位根检验证实,时间序列lnGDp和lnSeRV均是2阶单整序列,即LnGDp~i(2),LnSeRV~i(2)。通过协整分析表明,重庆市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服务业产值每增加1%,将促进经济增长0.83%。

(2)误差修正模型(eCm)表明,重庆市服务业产值的同期变化对全省生产总值有显著的正效应,并且每年全省生产总值的实际值与均衡值的差距约有7%得到纠正或清除。全省生产总值在受到干扰后以较快的速度调整到它的长期成长途径上。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重庆市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当前,重庆市服务业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可以直接拉动全省经济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拓就业门路,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省经济整体效益和运行质量。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服务业健康发展和全市经济又好有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爱华,2010,《我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第22期117-119页.

[2]王必峰和赖志花,2011,《我国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检验》,《统计与决策》第2期86-88页.

[3]魏峰和曹中,2007,《我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统计研究》第24卷第2期45-46页.

[4]李红佳,2011,《广东省现代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市场经济与价格》第9期33-35页.

服务业经济分析篇4

一、档案信息服务的内涵与分类

1、档案信息服务的内涵

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形态与运动过程的表现和反映,信息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是社会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基础。而信息服务,也就是以信息为内容,以满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服务业务。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相比,信息服务是一项更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的服务,人类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信息,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通过信息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①。社会信息需求的膨胀与增长,极大地刺激了社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从单一形式的服务向综合性服务发展;二是从以部门为主体的信息服务向社会化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三是各种专项信息服务和系统化信息保证服务将成信息服务业务发展的一大主流;四是信息服务向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②。档案信息服务,是指以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的社会信息服务。档案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服务在整个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中也有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2、档案信息服务的分类

档案信息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档案信息仅包括档案的内容及表达档案内容的文字、图形、标记、符号等信息与档案形式、档案载体方面的信息;而广义的档案信息还包括由档案内容信息与载体信息经过转移或加工之后的信息,亦即派生信息。因此,广义的档案信息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档案信息=档案内容与载体的原生信息+档案内容与载体的派生信息③。

在现代社会中,档案信息服务活动十分频繁,档案信息服务的形式与模式也多种多样,要区分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第一,从服务的方式来分,档案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传统服务模式与网络服务模式;第二,从服务的性质来分,档案信息服务可以分为公益服务模式与产业服务模式;第三,从服务的层次来分,档案信息服务可以分为机械服务模式与智力服务模式④。本文主要按第二种划分方法研究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和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公益性档案信息主要包括:气象、地震、水文、人口、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应体现“社会效益”原则,一般无法或不能实现商品化,而只能作为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商业性档案信息包括商贸、投资、金融、科技、人才、企业、经济、娱乐等方面的内容,这类档案信息在客观上既具有商品的属性,又可以不涉及信息的安全问题。⑤

二、档案信息服务经济学分析

1、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

萨缪尔森(samuelson)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开支的纯理论》中给公共产品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每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任意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⑥。从这个定义中体现了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占有上的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某物品时,并不妨碍另一个人的消费,换句话说,这样的物品一旦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给任何人带来成本;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不需要支付成本也能够从某物品的消费中得到好处,或者是让某个不付费者不消费这种物品是困难的。公共物品一般都具有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某一经济主体不经交易而对其他的经济主体施加利益或成本,即其行为是其他经济主体效用函数的因变量⑦。外部性是由于缺乏直接相关的交易或补偿性支付所造成的。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搭便车”心理。所谓的“搭便车”心理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中,消费者源于自利行为而隐藏自己的真实偏好,希望别的消费者为自己的消费付费的心理。在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中,每个使用者都不愿意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真实收益,那么私人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而被认为是政府的职能所在。正是因为档案信息使用中外部性和“搭便车”心理使档案信息服务的边际个人收益(mrp)小于边际社会收益(mrs),从而导致档案信息服务供给不足(见图1,其中mcs为边际社会成本,mcp为边际个人成本),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⑧。

图1公益型档案服务的正外部性导致供给不足(q1﹤q2)

因此,公益型档案的信息服务就只能由国家财政投资,统一监管,通过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向公众无偿提供来实现,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政治、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需要。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是作为公共物品的公益性信息,有着其他档案信息服务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与价值,也是整个档案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这类档案信息服务属于社会公共财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施排他性的措施,但不宜也不能参与市场买卖。

2、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经济学分析

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是相对于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而言的,主要是指将档案信息作为商品,参与市场流通的有偿服务。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是我国市场经济与信息服务深化发展的结果,与传统的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相比,它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属于有偿服务。有偿与无偿服务是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与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的本质区别,产业档案信息服务通过市场的买卖和付费而获得直接补偿。第二,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提供档案信息商品。在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中,其向社会用户提供的是一种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信息商品,信息商品虽然并不完全具备物质商品的特性,但也存在着市场定价、成本效益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对于信息商品的定价,理论界主要提出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即价值价格论、效用价格论、供求价格论和垄断价格论。而商业型档案信息一般来自于企业或者其他团体,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一般具有垄断定价的特点。

因此,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是在市场机制环境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一般以企业或者私人商品的形式提供,其商品价值由市场价格反映。然而由于信息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存在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则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政府的干预能够有效保障市场公正,消除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⑨。

3、公益型和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的比较分析

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以无偿为特征,从而可以有效地刺激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整个社会档案信息服务业的良性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经费使用上不计成本,工作不讲效益;资料堆积;服务方式机械呆板,缺乏活力等等。与之相比,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强调产出与效益,服务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丰富,而且能很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施知识管理,因而运作相对高效。但不容置疑,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容易引起因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问题,因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比较分析见表1。

三、档案信息服务的建议

公益性档案信息由于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这类档案信息服务只能由国家财政投资,统一监管,通过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向公众提供来实现。这类信息一般需要依靠专业的机构花费一定的成本才能提供给社会大众,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中,档案工作者付出了大量艰辛的体力与智力劳动,由此而创造的派生性档案信息产品应该通过市场获得一定的补偿与报酬,如档案馆公开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研成果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可以加快档案信息的不断更新,内容的不断丰富,更好地履行公益服务的职责。此外,在收取一定的信息编制和管理费的基础上,国家和政府也应给予特定的补贴。

对于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档案与档案信息,如图纸、信札、书稿、照片等,除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应当保密的只能向档案馆出售外,其余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可向社会公开出售,自由买卖,利用市场机制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法规,保证档案信息服务产业的市场秩序,并建立档案信息交换的平台,对档案信息的定价和交易方式以及交易过程予以监督,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两种类型的服务各有特点和侧重,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图2为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注释:

①周晓英:《档案信息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

②王协舟、刘安福:《档案信息服务与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图书馆》,2007(1):105-108。

③赵屹:《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3。

④张林龙:《试论我国的信息服务产业》,《河北科技图苑》,2000(1)。

⑤袁洪:《我国档案信息市场运作模式探析》,《档案学通讯》,2004(1)。

⑥何立胜、杨志强:《内部性·外部性·政府规制》,《经济评论》,2006,(1):55–60。

⑦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服务业经济分析篇5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

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3]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2).

服务业经济分析篇6

[关键词]非均衡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经济增速

[Doi]10.13939/ki.zgsc.2017.15.050

1引言

鲍莫尔在1967年提出了简单的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他指出,由于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滞后,劳动力就会逐渐转移到服务业部门,服务业就业份额会增加,并且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与此同时,富克斯(1968)通过对美国服务业就业分析,得到其较快增长的主因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综合来说,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可概括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导致服务业份额提升并最终带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现象。

因为现有研究中,多数学者只分析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对其就业份额增长的影响机制,并没有探究服务业增长滞后与经济增速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将系统地分析服务业增长滞后与经济增速两者之间的关系。

2模型建

我们对Baumol的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进行一定拓展,假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不恒定。在这里同样假定经济中只有两个部门,进步部门(制造业部门)和停滞部门(服务业部门),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rm、rs。在这里假定rm>rs>0,同样假定劳动为两部门的唯一投入要素,那么,两部门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由总产出的增长率公式可以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总体的增长率将越来越趋近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经济增速放缓。

3实证分析

由上述拓展的Baumol模型我们得出,由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经济增长率越来越趋近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个增长率之间的差值会变小。因为模型中假定只有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两个部门,并且假定总劳动数量保持不变,所以模型中的经济总体的增长率实际为非农业部门(只包含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因此,下面我们通过计量模型分析服务业增长滞后对非农业部门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值的影响来探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经济增速的关系。

3.1计量模型

由表1可以得到,模型中因变量和自变量序列本身不平稳,但两者都是在滞后一期后平稳,都属于1阶单整序列,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我们进一步通过协整检验来分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非农业部门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值两者间的关系。

3.3协整检验

3.3.1计量模型估计

计量模型的回归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公式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R2值为0.63,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模型能够较好地分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非农业部门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值两者间的关系。α的估计值显著为正,为0.54,说明服务业增长越滞后于制造业,非农业部门与服务业劳动的生产率增长率的差值就会越大。因为在1984―2015年期间,非农业部门劳动的生产率增长率整体上要更大于服务业部门,所以,我们得到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并没有趋近于服务业部门,而是相距越来越大,即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放缓。鲍莫尔―富克斯假说中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效应在我国并不成立。

3.3.2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通过对计量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我们可以得到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非农业部门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值,两者间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4结论

本文通过拓展的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得到经济增速最终趋近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服务业增长滞后与经济增速的关系,最终得到,在我国,服务业增长滞后并没有引起经济增速的放缓。鲍莫尔―富克斯假说中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效应在我国并不成立。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8-32.

[2]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1-13.

服务业经济分析篇7

关键词:数据库;绩效评估;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250.76

1数据库资源评估概述

1.1商业数据库是数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学科商业数据库资源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数字馆藏。其评估包括买前质量比较评价和用户进行买后服务绩效评估两部分,一方面是对数据库资源质量的评价,注重其自身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价值,另一方面是对数据库资源服务绩效的评估,其重点在于数据库的利用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成本等使用效果。

1.2数字馆藏绩效评估的相关国际和国家标准。有关数字资源馆藏使用及评估的标准主要有iSo11620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绩效指标、iSo2789信息与文献-国际图书馆统计数据和niSoZ39.7图书馆统计标准。这三个指标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要体系依据。

1.3国内外数据库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建立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是数字资源评估工作的核心。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库资源评估研究项目主要包括美国aRLe-metrics、英国项目CoUnteR、欧洲项目eQUinoX、美国项目CaLiLeo、英国项目miei2以及北大图书馆肖珑的评估指标。比较而言,aRLe-metrics、miei2、肖珑侧重于资源质量的评估;eQUinoX注重数据库服务绩效指标的评估;而CoUnteR项目的研究重点在于数据在线传递交流的使用和获取统计。对于数据库的学术性、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学科性和学科覆盖率等指标很少明确涉及。

1.4评估方式和测度方法

国内图书馆界对数据库资源的评价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案式比较研究,另一种提出更具一般意义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具体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类型:(1)定性方法、定量方法,(2)第三方评估、用户评估,(3)用户满意度调查法。

2建立经济管理学科商业数据库评估指标体系

2.1必要性:(1)符合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学科性和发展政策的需要,有利于优化资源体系,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2)解决海量商业数据库规模与有限图书馆经费之间的矛盾,实现馆藏资源建设效益最大化。(3)网络化环境下用户研究、文献需求研究的新课题使图书馆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2.2明确评估目标。高校图书馆学科数据库资源具有专业性较强、二次资源比例较高、学科细分程度高等特点。其建设以高校经济管理学专业设置和重点学科发展为主要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图书馆专业数据库资源体系。

2.3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1)学科针对性和代表性原则;(2)指标可获取性与通用可比性原则;(3)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原则;(4)指标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原则;(5)运用科学方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性原则;(6)评价指标和体系的全面性与系统优化原则。

2.4确定商业数据库评估方式。将商业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同类数据库的比较分析研究作为我们的测度内容,在吸收和筛选国际常规估评标准和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符合本馆学科资源属性的新指标,采用定性分析或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图书馆评估、第三方评估、数据库公司评估和用户评估相结合。用户满意度调查部分以读者试卷调查、智力竞赛和读者意见邮件电话反馈为主要方式。

2.5经济管理学科数字资源综合评估指标及其体系:

图1

框架指标――图书馆评估指标:数据库质量评估

――用户评估指标:数据库服务绩效评估

具体评估指标:(1)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需求;(2)数据库资源和数据来源的准确性、权威性;(3)数据库信息量和经济数据的绝对数量值、内容涵盖的全面性;(4)数据提供和传递方式与系统平台的访问方式;(5)数据库信息和数据检索的多维性和计量工具的应用;(6)数据库信息和数据的不可替代性和内容的重复性;(7)售后和升级服务质量;(8)数据库定价的合理性和产品性价比;(9)开放的数据信息定制和自定义统计功能;(10)用户满意度。

3案例:中山大学图书馆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商业数据库评估

3.1经济预测、分析报告数据库比较分析:中经专网、国研网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经济预测、分析报告数据库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数据量的全面性、数据来源和升级服务。

3.2经济统计数据库比较分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统计数据库、锐思数据库。经济统计数据库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准确性、数据传递方式、数据量和全面性、售后升级服务。

3.3金融分析专业数据库比较分析:winD、CSmaR和CCeR。金融分析专业数据库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数据检索的多维和计量工具、数据来源的准确权威性、数据传递和获取方式与访问平台、用户点满意度、数据量和全面性。尤其是数据库内容本身的可定制性和灵活获取方式,在泛在环境下尤其重要。

3.4世界经济统计指标数据库(外文)比较分析:BVD系列数据库和imF数据库。世界经济统计指标数据库(外文)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数据检索的多维和计量工具、数据来源的准确权威性、数据传递和获取方式与访问平台、用户点满意度、数据量和全面性、不可替代和内容重复率。

4结束语

(1)“数据库的高校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需求”、“数据库资源和数据来源的准确性、权威性”、“数据库信息和数据的不可替代性和内容的重复性”等指标是重要的个性化评估指标。(2)由于经济学和管理科学所具有的数理和计量功能,“数据库信息和数据检索的多维性和计量工具的应用(回归分析、表图自动生成工具等)”、“数据库信息量和经济数据的绝对数量值”、“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包括大量的宏微观、行业和区域经济数据)”、“数据提供和传递方式与系统平台的访问方式(同步eXCeL表单文件获取)”等指标是不可或缺的学科专业性评估指标。(3)“售后和升级服务质量”、“数据库定价的合理性和产品性价比”、“开放的自定义统计功能”、“用户满意度”是经济管理学科数据库必须的基础质量和绩效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张咏.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02(10):41-47+61.

[2]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03):35-37.

[3]Smith,alastairG.testingtheSurf:CriteriaforevaluatinginternetinformationResources.2005-03-02.

服务业经济分析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内部动力机制

0引言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所提供的服务均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国家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更需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1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为解决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重复设置、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低下、学科结构单一等问题,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00年对252所普通高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本科院校199所。其中,合并32所,划转教育部管理36所,划转地方管理127所[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成后,这些高校在行业、政府、社会之间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机制,为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总体来看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1.1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主要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高校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很多高校抓学术,轻服务,进而导致高校与社会严重脱离。第二,高校社会服务的定位不明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高校忙于扩大招生规模,未能及时定位。服务定位直接决定服务质量,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从而导致整体服务质量不高。第三,服务的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许多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较差,其社会服务的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缺少话语权,同时在服务的技术层次上一般以中间技术为主。第四,社会服务效益低。从经济效益上讲,高校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获得的经费有限;从社会效益上说,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评价、社会赞誉不高。最后,普通高校因其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行业特色,使其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相对较低,从而导致高校很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优势。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理解的偏颇,也与高校在走向社会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行为有关。

1.2高校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普通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做出了贡献。但目前主要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改制后,高校学科结构发生变化,总体呈现出“多科化”、“去行业化”甚至“综合化”的趋势,削弱了高校传统的学科专业特色,使得高校渐渐远离行业。第二,高校与原行业之间的沟通渠道狭窄。高校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不断被弱化,进而原行业主管部门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扶持也日趋减少,从而导致高校发挥传统特色优势、为行业服务的空间在进一步缩小。第三,高校来自原属部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锐减。改制后,使原行业部委对这些高校的支撑弱化,经费投入减少甚至取消,政策上也没有倾斜。最后,高校本身对行业服务的影响力降低。普通高校实力下滑,导致这些高校对原行业服务的影响力降低,行业优势日益消退,甚至产生了不断被边缘化现象。

总之,高校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以上问题,多源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探究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内部动力,旨在更好地满足行业和地方的服务需求,形成普通高校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良好的内部动力机制。

2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内部动力及相互关系

所谓内部动力,是指存在于服务系统内部各主体对服务产生的内驱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只有把外部动力因素的作用真正转化成内在动力,才能实现其动力功能,形成真正的服务动力。

2.1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内部动力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包含了三个主体,即普通高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下面就从服务的三个主体来阐述其内部动力因素。

2.1.1普通高校内部动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普通高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是政府在加大对教育力度的同时,也对普通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通过评估等手段,来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若办学水平不能达到一定要求,就会被淘汰出局。普通高校相对底子薄,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二是,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加剧。全国有一千多所高校,高校之间竞争激烈。普通高校在政策上倾斜、师资队伍建设、生源及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无法同中央部委所属的重点高校相比,从而导致资源更倾向于实力强的名牌高校集中。三是,民办高校、私立高校等多种形式的高校迅速崛起,电大、自考、成教、函授等不同办学层次冲击着普通高校。普通高校求生存,谋发展,就需要解放思想,紧密联系原所属行业,拓展自身特色,同时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与地方的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合作,通过服务,获取资源。因而,普通高校需要以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来获取资源以谋求发展。

2.1.2行业内部动力近几年来,我国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低碳经济已成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这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具有本行业齐全的学科专业门类、综合的行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与行业协会、学会和行业科研院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较深的感情,在本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着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跨度大的学科交叉以及数量巨大、源源不断脱颖而出的创新型人才,使其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在制定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而且,普通高校能够无私地、全心全意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服务。积极承担的科研任务,且大多数均有较明确的为行业中长期共性关键技术服务的应用目标。其科研团队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人员来自工程或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实践,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高校服务行业有利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1.3地方经济社会内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信息的创新、处理、应用等因素的整合能力[2]。而作为面向社会,竞争性地提供知识产品、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的社会组织,普通高校在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等方面恰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当地社会对普通高校也就不断产生新的期望和要求,要求高校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为其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和领导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职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会整合地方的各类教育科技资源,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政府积极地对普通高校的社会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引导的行为,客观上也构成了普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强大牵引力。

2.2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间相互关系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三大主体的内部动力为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系统。在服务过程中,每个主体都会随时产生多种作用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动、推动作用,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产生阻滞服务的进行。所以,在服务过程中,应仔细深入研究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所涉及因素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促使各动力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动力因素的积极作用,避免各因素的消极作用,以形成利于服务健康运行的合力,推动服务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在这个系统中是以普通高校为纽带,服务行业与地方,同时通过服务,又拓展了行业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因而,构建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动力机制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动力机制的构建

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动力机制涉及三个主体以及多个层面,是个复杂的系统。本文从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来构建其内部动力机制。

3.1人才培养机制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自身原行业高校特色和行业的发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3+1”模式,确定本校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教育上,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安排上,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及学校各专业的特点,抓好预测并事前设置,部分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从而毕业生毕业后就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研究生培养上,要加强与企业、行业之间沟通与联系,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计划,并组织该项计划的实施,积极制订、实施高校为地方企业和行业培训人才,并为企业员工和行业系统单位员工开设学分或非学分课程的计划,以提高员工的素质。

3.2科研机制科研要面向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为行业与地方企业搞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地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①科研工作紧紧围绕行业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重点,促进行业和地方重大问题科学地解决。普通高校的科研只有紧紧围绕“科教强省”、“科教兴市”等地方发展战略,从原行业和本地区资源出发,注重捕捉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地对策研究,才能找到三者相互发展的“耦合点”,更好地服务于原行业和本地区的建设发展。②建立成果对接机制,提高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自主创新能力。成果的对接机制实质上就是成果的流通渠道,普通高校要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要积极邀请或聘请社会、企事业和行业方面人士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在科研计划、科研立项,乃至发展规划的制定等工作,认真听取意见,努力与行业和地方联合,加快产学研合作,从而取得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并要加强与行业和地方企业的信息沟通,如积极参加技术交易会、网路信息沟通、开展厂校联合等。

3.3服务机制为了更好地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普通高校还应建立一些实体性或半实体性的专门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或实施校地、校企合作事宜。这些机构包括: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合作研发机构、信息咨询中心、校企联络办事处、董事会等。

3.3.1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供成果转让一站式增值服务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在三边合作中,普通高校可更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等活动中,为此,可建立专利技术推广机构。美国许多大学都建立了大学专利公司,专门提供技术转让服务,推销科研成果,同时也帮助大学教师确定商业上可能有利的研究项目,承担各种专利任务[3]。这样可以凭借行业和地域优势,加强横向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3.3.2以互补性为基础,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共建研究开发中心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一些高新技术、尖端技术项目的研究越来越显示其技术交叉集成性,开发难度大、耗资大、风险大,共建研发中心可以共同承担的。

3.3.3信息咨询中心普通高校是行业和区域信息中心,理应成为行业和政府的智囊团、行业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参谋。普通高校应该主动接受行业和地方有关部门、企业委托,组织有关科技人员,为他们进行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对策及其它专门的重大决策,或重要产品的研制、开发等方面的科学论证,制订确实可行的方案,为行业与地方有关部门、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3.3.4校企联络办事处联络办事处是实现高校与行业、地方“对接”的重要平台。学校设立企业联络办公室,帮助教师与行业、地方企业牵线搭桥,以便建立固定的、畅通的联系渠道。

3.3.5高校董事会和校友会普通高校应通过建立董事会密切与行业、地方社会各界的联系,协调与行业、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进行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相互协作与支援。同时,董事会和校友会是普通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学校的重大事项应该由董事会参与,使普通高校更好地适应行业与地方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而校友会可以协调高校与行业、社会的关系。

3.4保障机制普通高校要长期、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就高校科研状况而言,目前普通高校中有很多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主要是职称评定,看重论文的发表与成果的评审与鉴定,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意识,缺少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因而,普通高校要发挥自身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调整政策,整合资源,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他们积极为为行业和地方提供服务,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从管理体制而言,目前部分普通高校既接受教育系统纵向管理,又接受地方政府横向管理,束缚了高校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能力的全面发挥。为此,在管理权限上,要扩大地方政府对高校的决策统筹权,让地方政府通过经费评估、监督等手段调控高校,使高校主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教育法规上,既要明确对高校与社会双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利,又要对高校内部在为行业和地方建设服务中的人员编制、职称评定、收入分配、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保障服务地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3).

服务业经济分析篇9

[关键词]服务业差异;聚集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40-03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进入以服务产品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时期,发展服务经济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快速增长的行业之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渐趋扩大,服务业聚集类型多样化趋势明显,因此,对服务业差异与聚集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服务业发展相关理论

在经济思想史上,最先阐明服务业特殊性质的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大成者亚当·斯密,他将人类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成功摒弃了价值与具体劳动联系的片面性。20世纪30年代,随着福利经济学以及国民经济统计方法的完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雪(a.Fisher)在其《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划分了社会经济的三次产业,但当时的第三产业与现代的服务业有很大不同。此后,统计学家ColinClark、法国经济学家JeanFourastie分别提出并完善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为服务业区别于第一、第二产业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williamBaumol、V.Fuchs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就业存量等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服务经济理论分析框架。DanielBell则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提出了后工业社会是服务社会,知识、科技和技术将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这种观点与Galbraith的“新工业国”观点针锋相对。

国内对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服务业研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上。由于片面的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服务业发展缓慢。1985年,国家统计局开始使用GDp指标,同年8月第三产业统计数据,标志着我国在第三产业实践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李江帆教授在《第三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做了理论上的总结。此后,关于服务业的理论争论告一段落。

2服务业差异研究评述

国内外关于服务业区域差异的文献越来越多,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研究成果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但只要以定量分析为主。

胡霞(2007)定性分析了制度变化对地区服务业差异的影响,分析指出市场化、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是中国各地区服务业增长的重要政策因素,对外开放对服务业务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制度变量并不仅仅独立地影响增长,而且通过影响其他制度变量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而影响地区服务业的发展。申玉铭、邱灵等(2007)则从服务业的演进阶段、增长行为、内部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方面探讨三大地带间、三大地带内和31个省(市)间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从空间上将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划分为发达、次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五个基本类型。

更多的研究则从定量方面对服务业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illeris对西欧、北美典型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实证研究表明,大都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区。李文珍(2012)在借鉴迪克西特和格鲁斯曼的多区段生产模型和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静态影响和动态影响,并认为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结构性分工在区域范围内展开在客观上已经促使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及服务业差异发展。陈杰、徐伟(2010)对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利用简单的oLS分析得出影响江苏省服务业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外资利用水平、工业化水平及人口规模。顾乃华、李江帆(2006)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分析表明技术效率是造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区域发展失衡最为重要的因素。

综上可见,关于服务业区域差异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基于新古典增长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由要素投入、市场条件和政策等方面导致,很少关注集聚效应对地区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影响作用,并且传统的经济学假定空间是匀质的,假定所有生产要素可以完全无成本的瞬间流动,而现实世界中劳动力与自然资源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不同地理条件禀赋给各个地区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也不同,因此地区的经济密集程度和地理区位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3服务业集聚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服务业的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集聚的类型与效应问题、集聚方法与实证分析以及集聚的原因分析等三个方面。

3.1服务业集聚的类型与效应问题

Scott(1988)发现,产业聚集主要集中在三类型产业部门:工艺和设计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型产业。illerisandphilippe(1993)指出,相比于制造业,服务业由于生产和消费上的不可分割性、不可物化性、不可储存性等特点,导致比工业更加依赖于本地市场的容量,并且有更强的空间聚集效应。wood(1992)在产业集聚框架下考察服务业的增长情况,但是其并未直接研究地理集聚及决定因素的问题。韩云(2005)研究了产业集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工业化加速产业集聚,产业的发展及其集聚需要服务业的支持。郑吉昌、夏晴(2005)从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竞争优势理论出发,探讨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指出了良好的服务业支持是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宋洋(2010)将服务业集聚分为专业化产业集聚和多样化产业集聚,并分别分析这两种集聚结构的集聚效应,最终得出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效应显著为正,而多样化的集聚效应显著为负。刘曙华(2012)在界定生产业及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生产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及传导路径进行了分析,并对产业集聚的城市效应、区域效应以及全球效应进行了探讨。

3.2服务业集聚方法与实证分析

评价服务业集聚程度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统计指标方法。从已有研究来看,比较常用的是区位熵、集中系数等指标。Coffey和mcrae(1989)通过实证分析加拿大全国及五个区域1971—1981年的数据发现,非营利如教育、卫生和福利行业呈现出临近其服务对象的特征,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生产业则表现出集聚在大城市的现象。Dsemet&F.afchamps(2004)通过估计劳动力增长方程研究了1972—2000年美国县级范围内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化情况,通过研究发现了非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分布呈现扩散趋势,而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力的分布则变得日渐集中。D.oDonoghue&Gleave(2004)运用标准化的区位熵指数考察了英国商务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情况,发现服务业主要集聚在英国东南部,但是区位熵指标只能反映一个产业的相对规模,不能反映绝对规模。杨向阳、童馨乐(2009)用区位熵、集中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估算了1978—2006年我国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发现了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集聚特征以及地区间的差异。张三峰(2010)在选取我国的21个城市的基础上使用区位熵指数的方法测算了生产业在我国城市中集聚的程度,并从整体和地区层面分析了生产业城市集聚的特征。王波(2009)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区域性差异和集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且使用李朝鲜、李宝仁(2007)建立的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分别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差异和集聚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3.3服务业集聚原因探析

Shelp(1984)认为造成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关键原因是互补共生,即单一类型的服务业需要各种不同的服务业聚集在一起才能完成其他服务的最终目的。虽然其认为服务业会因为互补共生而获得收益增加或者成本降低,服务业的集聚也会产生集聚不经济的现象。胡霞(2007)从外部经济、知识溢出和社会资本等角度分析了企业集聚、经济集聚状况、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并利用分层线性模型检验了集聚效应对服务业差异的影响,最终表明经济集聚程度对服务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城市区位也对服务业生产效率产生显著影响。栾贵勤、高志强(2012)在界定生产业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探讨分析了江苏省生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及空间差异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对服务业集聚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为其他企业或消费者提供某种服务而高密度形成的区域,即异种行业的集聚;二是指服务业的某一行业及相关联的上下游的产业的集聚,即同种行业的集聚。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服务业集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等发达地区,研究方法多采用区位熵、基尼系数等指数结合就业人数进行分析,服务业集聚现象比较显著,特别是在比较发达地区,但是,对造成服务业集聚的原因并没有取得公认一致的结果。

4现有研究缺陷与最新发展趋势

我国现在处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阶段,服务业现在仍然是我国的短板,不管是在规模,还是在结构上与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不仅如此,对服务业的研究相比工业而言还比较单薄。总体来说,目前对服务业的研究在理论上还没有构架起成熟的框架,方法上主要以统计指标为主,系统性不足,因此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深度受到了限制。此外,现有研究缺乏将服务业、产业经济的总体结构与地理空间放在统一的时空中进行考察。未来服务业的研究将会有什么趋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视角要多维。要立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在考察服务业影响因素时要全面分析,非经济因素(如制度、决策等)也要考虑进去。

其次,研究方法要多元。对于服务业的研究不仅仅是统计指标方法,还应该创新性的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系统研究。

最后,研究理论要交融。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服务业的研究应该同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紧密交融。

参考文献:

[1]费雪.安全与进步的冲突[m].伦敦:麦克米伦公司,1935:25-28.

[2]胡霞.制度环境与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J].软科学,2007(2):29-34.

[3]申玉铭,邱灵,等.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7(6):1-5.

[4]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1):46-57.

[5]Scott,aJ.FlexibleproductionSystemsandRegionalDevelopment:theRiseofnewindustrialSpacesinnorthamericanandwesterneurope[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988(12):171-186.

[6]illeris,Jeanphilippe,introduction:theRoleofServicesinRegionaleconomicGrowth[J].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3.

[7]williamJ.Coffey,JamesJ.mcrae.ServiceindustriesinRegionalDevelopment[m].pDSResearchpublishingServicesLtD,1989.

[8]DsemetFafchamps.ChangesintheSpatialConcentrationofemploymentacrossUSCountries:aSectoralanalysis1972-2000[J].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2005,3(5):261-284.

[9]D.Dipasquale,w.C.wheaton.UrbaneconomicsandRealestatemarkets[m].englewoodCliffs,newJersey,US:prentice-Hall,inc.1996:81-86.

[10]Shelp,R.theRoleofServicetechnologyinDevelopment,inServiceindustriesandeconomicDevelopmenttransfer[J].nY:pracgerpublishers,1984,28(3):205-218.

服务业经济分析篇10

关键词: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中心城市;“三圈经济群”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46-02

一、中心城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联分析

中心城市的作用表现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城市群中,具有较集中的资源要素,且能在与其他城市的互动中对各要素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范围广、影响大的辐射作用。中心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可分为部级、区域级和地区级三种。无论哪种级别的中心城市,均在“人口、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正是促使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中心城市产生很多集聚效应。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了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中心城市有利于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高技术性及高创新度等特点,在重视其发展过程中,可以为中心城市实现技术创新转化生产力、吸引高知识人才、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城市经济水平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更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内人员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物流等交换,资源要素不断集聚于中心城市,竞争力优势在中心城市更为显现。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实现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其第三产业结构层次低,服务业发展仍依赖于消费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发展从全国范围看表现为十分滞后。从省域范围来看,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呈现出空间非均质的特性,核心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边缘区主导的仍为传统服务业”。因此,发展甘肃现代服务业可以考虑以区域内中心城市的发展为基础,从而产生更广泛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均衡发展。

二、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拟采取多元统计分析中常用的因子分析法来测度,并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目的是将全省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进行归类,并据此对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为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城市提供依据。

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本文建立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衡量指标,其中选取指标11个,分别是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X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X3)、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X4)、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X5)、人均GDp(X6)、城市化率(X7)、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X8)、人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X9)、地方政府人均财政支出(X10)、人均科技投入(人均R&D经费总支出)(X11)。

本文数据来源均来源于2013年《甘肃发展年鉴》。在统计2012年甘肃各地区现代服务业数据时,结合发展年鉴数据实际,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计算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总值,金融业总值,房地产业总值,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总值,教育总值总和。

(二)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的因子分析

在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本文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578,大于0.5,表明数据可以用于因子分析。球形Bartlett检验可知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表明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

从总方差解释中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可知,前4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036%(大于85%的标准),说明前4个因子包含了原11个变量的足够信息,因此决定提取4个公共因子。

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标准化后的数据,通过公式Fi=∑8i=1Zscore(xi)Ci可计算各个公共因子得分F1、F2、F3、F4。由于因子得分的协方差阵为单位矩阵,说明提取的4个公因子之间是不相关的。通过公式F=∑3i=1Fimi,计算得到综合得分及排名。甘肃省14市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依次为:嘉峪关、兰州、酒泉、金昌、平凉、甘南、白银、庆阳、张掖、天水、陇南、定西、临夏、武威。

(三)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地区归类的系统聚类分析

依据上节中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结果,将甘肃省14市州的各公因子得分(F1、F2、F3、F4)和总水平得分(F)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组间连接,测量方法采用余弦法,得出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从结果可知,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14个市州可分成四类:第一类所包括的兰州、酒泉均为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好的城市。第二类包括嘉峪关、金昌和白银,这三座城市工业化程度较高,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良好的基础。第三类包含甘南、张掖、武威,综合排名分列第六、第九和第十四。第四类包括平凉、庆阳、天水、陇南、定西、临夏,因子得分综合排名整体偏后,而且这六市州全部位于甘肃东南部。

三、发挥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构建甘肃现代服务业“三圈经济群”

依据甘肃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差异因子分析结论及聚类分析结果,再结合甘肃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本文将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城市确定为三个都市圈,即“兰白都市圈”“天平都市圈”及“酒嘉都市圈”,其他城市分别以地域划分为范畴,与三个都市圈共同形成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大区域。通过甘肃省三个都市圈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成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圈经济群”,分别为“兰白现代服务业经济群”“天平现代服务业经济群”“酒嘉现代服务业经济群”。

“兰白现代服务业经济群”包括兰州、白银、武威、定西、临夏、甘南六市州。“兰白都市圈”是2009年甘肃省为实现兰州白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提出的重要决策。兰白都市圈在区位协调、经济集聚度及服务业发展关联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尤其是位于兰州白银之间的兰州新区批准成立后,这种要素配置速率更是明显提高。“兰白都市圈”作为“兰白现代服务业经济群”中心城市,可以充分发挥已有行业优势,如物流、金融、科技、信息、经济等行业中心地位,以及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的聚集优势,带动定西、武威、临夏、甘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由于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明显(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人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而且该经济群内其他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接近,且水平居中。因此,在“兰白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下,该经济群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水平。

“天平现代服务业经济群”包括天水、平凉、庆阳、陇南四市。2012年,平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省位列第三,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省最高,现代服务业人均生产率和人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在全省前列。而天水作为甘肃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人才聚集、经济发达、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位于中心地位。即将竣工的“天平铁路”更是加速天水和平凉形成“天平都市圈”,产生甘肃东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从2012年发展水平来看,陇南、庆阳两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紧跟平凉之后,也位于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前列。此外,“天平现代服务业经济群”与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毗邻,这为区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区位优势。“关中―天水”区域经济体的形成也必将促进“天平现代服务业经济群”的进一步发展。

“酒嘉现代服务业经济群”包括酒泉、嘉峪关、金昌、张掖四市。“酒嘉都市圈”的形成主要依托酒嘉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其制造业密集,相关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经济流通密切,且具有产业创新的优势。2012年,酒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位列甘肃第二,仅次于省会兰州,其现代服务业人均生产率和人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方面领先于全省其他市州,而且该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及占GDp比重较大。尽管在2012年数据中显示金昌和嘉峪关两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靠后,但这两座城市工业化程度高,基础设施较完善,具有很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条件。另外,张掖作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其在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方面必将发展迅速。通过“酒嘉都市圈”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张掖、金昌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条件,再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联作用,该经济群必将具备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四、思考与建议

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发挥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结合三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环境基础,制定地区服务业差异化发展战略,均衡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全省总体水平。在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协调和均衡甘肃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制定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全面布局发展战略,结合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准确定位各市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取得地区协同发展效应。政府还必须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打破部分行业国家垄断的局面,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合作环境,推进甘肃现代服务业市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平,陈辉,唐珏岚.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与策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4.

[2]刘伯霞.甘肃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J].开发研究,2009,(6):78.

[3]牛永红.比较分析视角的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及路径选择[J].发展,2013,(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