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壤改良技术措施十篇土壤改良技术措施十篇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37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篇1

我市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全市总人口5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人。现有耕地93万亩,以旱田为主,旱田主要播种作物玉米、大豆,播种面积5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

全市属于温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光照较好,年平均无霜期156天,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400小时,大于10℃活动积温3095℃。

我市高产田1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中低产田总面积74.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其中中产田2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1%,低产田面积4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9.9%。另外全市pH值小于5.5的过酸性土壤3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9%;全市还有2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29.3%的地块土层薄或砂石含量多,每年不同程度的受到伏旱危害,这部分耕地大多数都为低产田,一般种植玉米亩产200-300公斤。

“八·五”时期,我市利用生石灰、炉渣灰等碱性物质改良酸性土,部分耕地得以改良,取得良好效果。2005年以来,我市开展大规模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采集土样9470个,对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和pH值等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试分析。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76-6.60%之间,平均含量2.59%;有效磷含量在8.3-29.6ppm,平均含量15.1ppm,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同属3级水平(按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速效钾含量在23-300ppm,平均61ppm,低于缺钾临界值(

一、利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一是要选取正确的施用时间,石灰类改良剂可以在作物收获后与栽种前施用,应尽早施用,尽可能远离播种期。pH值5.5以下的土壤,每亩施用生石灰100公斤,pH值在5.5-5.9的土壤,每亩施用生石灰75公斤,连续施用3年,可使pH值提高.04.-0.5左右。

由于石灰改土效果可维持3年左右,所以隔年再测试土壤pH值,以决定是否需再补充。

二要采取正确的施肥方式,石灰类改良剂的溶解度不大,一般采用表面撒施后再犁入土中。其翻土的深度应与改良的土壤深度目标一致。另外,最好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因为有机质中的有机酸可以与钙结合助于其向下移动。

需要注意的是,土壤酸化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自然过程,不恰当的人为活动可加剧土壤的酸化。因此,酸性土壤改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措施都不能一劳永逸。在改良土壤的同时还应注意土壤的维护,注意大、中、微量元素的均衡供应。

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凤城市2005年被列入为省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2007、2008年被列入为部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2009年~2013年继续被列为中央财政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几年来,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围绕“采土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指导”五个环节,科学施用配方肥,针对不同作物,调节氮、磷、钾比例和施用数量及施用方法,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技术水平。

三、提倡根茬还田技术

利用农用机械进行春耕耙地将根茬粉碎后还田,每亩可还田根茬100~150公斤,相当于增施1立方米优质农家肥,同时可疏松土壤,保护土壤墒情。根茬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增加农业后劲的有效途径。

需要注意的一是还田后要及时追施底肥,有利于根茬的腐烂,同时防止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时候与下茬作物争养分;二是进行翻耕,将粉碎的根茬发尽量埋在地下,这样做一是有利于根茬和土壤保持水分,以利于分解,同时也能保持肥效。

四、客土

利用砂土垫粘土、粘土垫砂良土壤,同时捡出田间石砾;垫土厚度5cm,每亩30立方米以上。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篇2

[关键词]农业改良土壤增收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1-0027-01

几年来,在凤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凤城市土肥站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壤改良项目。实施土壤改良项目当年可实现亩增产100公斤,增产17.6%,第二年及以后可实现亩增产140公斤以上,亩增收295元。同时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耕地质量,提升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到项目区堪查设计,采集土样,检测土壤养分,提出改良技术方案

凤城市土肥站、区划办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先后深入到边门镇、赛马镇、大堡乡、大兴镇、宝山镇现场勘察设计土壤改良方案。经过测试,其结果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0%,比全市平均值低0.59(全市平均值2.59%),属缺乏;土壤碱解氮含量加权平均值122mg.kg-1,略低于全市平均值(全市平均值为132mg.kg-1),属稍缺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19.3mg.kg-1,比全市平均值高4.2mg.kg-1(全市平均值15.1),按国家土壤分级标准,属于3级标准,含量较丰富;土壤速效钾平均值71.6mg.kg-1,比全市平均值高10.2mg.kg-1(全市平均值61.4),大大低于缺钾临界值(

二、抓好项目区试验田、示范田,验证改良技术方案

根据土壤障碍因素和检测结果,在项目区建立采用不同技术措施的试验田和示范田。试验田和示范田主要内容包括:施用配方肥(20~25公斤/亩),增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亩),根茬还田(机械耙地),施用生石灰(75~100公斤/亩)以及客土(10立方米/亩)等技术措施。经过秋季测产发现:在亩底施有机肥2000公斤基础上,撒施配方肥20公斤/亩,配合根茬还田、施用生石灰以及客土等综合措施,各试验点均表现增产12%以上,甚至在石城镇铁佛村玉米试验田达到亩增产228公斤,增产42%的喜人景象。

三、深入项目区村、组、农户中举办技术培训班

1.测土施肥技术

几年来,通过在项目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共落实“3414”试验6个,肥料校正试验18个,摸清了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优化了作物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构建了施肥模式,实现了测土科学施肥,建立不同作物肥料配方12个,推广配方肥1160吨,直接施用配方肥面积达5.8万亩次。通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亩减少化肥施用4.5公斤(折纯),亩增产100公斤以上,节省化肥投入15元,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

2.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耕地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增施有机肥具有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农民亩施农肥2000公斤以上,对于高产经济作物,施用农肥3000公斤以上。几年来,累计推广生物有机肥1.2万吨,商品有机肥1400吨。通过此项技术的实施,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高,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

3.秸秆还田,提升地力

几年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每年综合开发办都拿出一定的资金对直接还田农户进行补贴,秸秆还田面积和根茬还田面积处于逐年上升趋势。通过我们连续几年的试验调查,应用根茬还田技术,每亩增收30~40元,而且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蓄水和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从而保证作物的持续增产。

4.施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

土壤酸性过强,不利有益微生物的活动,造成土壤板结,地温回升慢,限制农作物产量。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壤改良项目,亩施生石灰75~100公斤,经过连续三年的试验发现,亩施生石灰100公斤,土壤pH值由5.1提高到5.9,增加明显,亩增产粮食105公斤,增产19.6%,效益显著。

5.客土,增加土层厚度

对于土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下的土层薄,砂石含量多的耕地,采取粘土垫砂土或砂土垫粘土的措施,增加耕层厚度,每亩需客土10立方米以上。实现土壤保水保肥,抗旱,增产的目的。

四、镇、村两级领导重视是做好土壤改良项目的前提

为了做好土壤改良项目,所涉镇区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指派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协调村、组工作,农业站站长也积极参与。2011年12月在大兴镇青沟村和大堡乡黎明村举办培训班时,主管农业的黄镇长和姜乡长都亲自参加,全力做好项目的前期发动,中期实施以及后期验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

五、明确项目区土壤改良计划,全力做好具体项目实施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篇3

关键词:盐碱土;防治;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20.028

吉林西部是世界第三大苏打盐碱化地区,在吉林西部进行盐碱化土壤改良研究对于吉林农业生产有着重大意义。进行盐碱化土壤改良对未来白城地区耕地的储备和生态发展更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土壤盐碱化直接促成了土壤的荒漠化,国际社会比较重视,并把每年6月16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化日”。

据1982年土壤普查白城盐土和碱土类土壤分布状况数据显示,盐土总面积23万亩、碱土面积363万亩、盐碱化黑钙土25万亩、盐碱化淡黑钙土162万亩、盐碱化草甸土330万亩,总计约903万亩。白城市实有耕地面积是1198万亩,盐碱土和盐碱化土面积占土地面积很大比例,制约白城农业的发展。但是同时可以看到,如果部分盐碱土通过土壤改良,达到耕种的基本条件,或者提高现有可耕种的盐碱土的耕地质量等级,白城的耕地资源方面还是具有很大潜力可以发挥。

目前白城正在实施一些土壤改良项目,在镇赉和大安等地实施的项目,如白城师院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中心和清华大学合作在白城市德顺乡英格尔屯建有120亩盐碱地改良水稻种植试验基地,在洮北区高平村建有1000亩盐碱地改良旱田作物种植试验基地。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改良,取得一定效果。

盐碱土的改良措施有很多种,现在主要采用的技术措施是:

1农业改良技术措施

1.1种植水稻

在良好水源保障和良好排水的条件下,种植改碱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极为成功的,在水稻整个生长期,田内经常保持水层,以水压碱,将土壤中可溶性盐分洗出,排出土体,使土壤脱盐,但千万注意不要抬高邻地的潜水位,这样会产生更大面积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在白城大安进行15年的古河道万亩盐碱良试验。进行种稻改碱试验,取得了成功,得出的结论是对于中轻度盐碱土进行过有效的土壤改良可以种植多种作物,能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农业等效益。

1.2耕作措施改良

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巩固土壤改良效果,耕作改良措施主要包括平整土地,深耕深翻,适时耕耙等成功经验。

1.2.1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治土壤斑状盐渍化。

1.2.2深耕深翻可以疏松土层,加速洗盐,防治返盐。

1.2.3实施轮作、休作等合理耕耙制度可以使耕作层疏松,减少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蒸发,防止底层盐分积累,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轮作套种、起碱压沙、客土等措施,均可以收到明显的防盐改碱的效果。

1.3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测土施肥和增加有机质,是改良和培肥盐碱类耕地的重要措施,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温,提高土壤的保蓄性和通透性,加强淋盐作用。同时可以减少蒸发,防止返盐。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使土壤的钙活化,减轻消除碱害。秸秆还田也是很好的改良盐碱地的措施,通过秸秆覆盖,可以抑制地面蒸发,控制返盐,提高作物的出苗率。

2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和种植牧草,植树造林可以改变小气候,减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减少田面蒸发,又能以强大的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3水利措施

3.1排水

将土壤中过多的盐分随水排走,同时降低地下水位,使含盐的地下水不返至地表,杜绝盐碱物质的来源,是改良盐碱地和防止次生盐渍化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排水方法有明暗沟、暗管排水、井灌、井排。竖立井排水适合有丰富低矿化度地下水源地区,既灌溉洗盐,也可以降低地下水位,使机井起到灌溉排水的双重作用。

3.2洗盐

洗盐是用灌溉水把盐分淋洗到底土层,用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洗盐应在良好的排水条件下进行,并合理掌握冲洗时间和定额,加强洗后的土壤管理。

3.3防淤压盐

把含有泥沙的洪水引入田地,事先筑好田梗和进退水口,淤地造田,可以连年淤土,增加新土层,抬高地面,抑制返盐。

4化学改良措施

对于重度盐碱地,由于pH值太高,一般的水利工程与生物措施难以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在改良中要配施一些化学物质,一是改变土壤胶体吸附阳离子的组成,减轻eSp改良土壤性状(eSp土壤表面封闭土壤交换性钠百分率),二是要形成酸性物质中和土壤碱性。改良剂有石膏、磷石膏等。

白城师范学院盐碱地治理工程中心主要是采用的是盐碱化学工程技术。应用盐碱土壤化学元素迁移规律,注重盐碱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化学毒理性监测及化学元素对土壤结构改良研究,从环境化学角度研究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的Ca-na置换机理,解决化学改良盐碱地技术难题,以达到土壤改良的效果。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篇4

指导思想:加强对农田地栽参产品质量的监控,全面提高人参的质量。制定完善参后地、农田地栽种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Sop保持长白山地区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人参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创新农田地栽参技术这一主题,使熟地栽种人参技术逐步成熟。

基本原则:

(一)以提高人参产量和效益为目的县区域内,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设置熟地栽种人参技术推广中试区。

(二)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林地资源为目的降低农田地栽参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三)中试推广参后地、农田地栽参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参后地、农田地栽参技术体系。

二、熟地栽参中试推广技术

经过比较筛选决定使用四种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一:改良纯农田地栽种人参技术

技术路线:主要采取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剂的方法,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再采取低毒高效杀菌剂处理土壤,然后栽参。

技术措施:选择沙性土壤,前茬为种植玉米、大豆、透水性良好的纯农田地,进行绿色休闲一年,休闲期间种植玉米或大豆,较正常玉米和大豆种植密度高出3050%月对秸秆进行粉碎,粉碎物达到10kg/m2加入特制的菌种发酵该菌种由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提供加入猪粪10kg/m2豆饼0.25kg/m2辛硫磷50g/m2进行多次翻倒(至栽参前达到10次以上)栽参时采用多抗霉素100倍进行土壤消毒。

技术措施二:改良参后地或参后农田地栽种人参技术。

技术路线:主要采用发酵好的玉米秸秆和人参研究所配制的土壤调理剂对参后地、农田地进行土壤处理,再采取低毒高效杀菌剂处理土壤后栽参

技术措施:选择土壤理化性状较好的参后地或参后农田地,进行绿色休闲一年,种植苏子或苜蓿草,于月将苏子和苜蓿草粉碎,翻入土壤,覆地膜,栽参前翻倒次数不低于10次,并采用根线绝人参重茬剂7g/m2发酵好的玉米秸秆5kg/m2栽参前施用人参研究所配置的土壤调理剂5g/m2生石灰0.2kg/m2然后栽种人参。

技术措施三:改良纯农田地栽种人参技术

该技术引进上海润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土壤调理剂a和生物有机肥B

技术措施:选择沙性土壤,前茬种植玉米、大豆、透水性良好的纯农田地,进行绿色休闲一年,种植苏子或苜蓿草,于7月将苏子或苜蓿草粉碎,翻入土壤,覆地膜,栽参前采用土壤调理剂a处理0.1kg/m2生物有机肥B3kg/m2生石灰0.2kg/m2

技术措施四:人参因而肥改良参后地栽种人参技术

该技术是引进科学园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老参地再利用专用肥。

技术措施:选择透水性良好的上一年的人参作货地,每亩地700g第一年用水浇灌6次第二年用水浇灌5次浇灌浓度0.13%

三、熟地栽种人参中试推广方案及指标

(一)拟农田地栽参中试推广乡镇年,熟地栽种人参中试推广重点选择我县的六个人参主产乡镇。

(二)熟地栽参中试的总面积:201亩,明细见附表1

(三)熟地栽参中试推广技术培训年月日至月日,由各乡镇组织参加农田地栽参中试推广的参农,由县人参研究所技术人员进行农田地栽参中试推广技术的培训,并按照技术要求,负责帮助各营参业户确定选择用于中试的纯农田地和参后地标准。

(四)熟地栽参中试的时间各乡镇安排落实熟地栽种人参的中试推广面积和人参种植业户,于年月末至月初,对农田地进行绿色休闲,并于年秋进行栽参。

四、熟地栽种人参中试推广的补贴政策

(一)为推动熟地栽种人参技术的推广普及,由县财政对实施熟地栽种人参的营参业户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70元/丈,合计每亩地为4200元。合计:201亩,12060丈)补贴费用844200元

(二)科研费用补贴培训费、检查指导费、差旅费:30000元人参质量检测费:35000元

以上合计:909200

(三)从补贴款中除扣除引进的土壤处理费用(土壤调理剂、生物菌肥、菌种)以外全部发放给种植业户,其余土壤改良绿色休闲、秸稞粉碎、农家猪粪豆饼、农药、人参种子种苗、苫材等由种植业户自行承担。

引进土壤处理费用需要扣除的内容如下:

技术措施一:菌种费用300420元/亩

技术措施二:菌种费用134元/亩,土壤调理剂470元/亩,合计:604元/亩,土壤调理剂(0.5元/m2和菌种(0.2元/m2由人参研究所准备,合计为0.7元/m24.0元/丈。

技术措施三:土壤调理剂1200元/亩。土壤调理剂a处理0.1kg/m28元/kg生物有机肥B3kg/m22.5元/kg合计为8.5元/m247.8元/丈。其中从补贴中扣除20元/丈,余下的27.8元/丈由上海润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补贴。

技术措施四:每亩地700g每20g一包,每包55元,每亩合计投入1815元。投入30.25元/丈。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为了确保农田地栽参中试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预定的工作标准,由县人参产业办公室负责,并统一按方案实施。成立县农田地栽参中试推广工作领导小组

(二)技术保障

1.由县人参研究所承担熟地栽种人参技术的培训和田间指导。

2.中试结束后,由人参研究所总结熟地栽种人参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

(三)检查验收实施过程中,由领导小组组织县财政局、县人参产业办、县人参研究所等相关部门进行全程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中试用地的选择须达到要求标准

2.技术措施一的作物秸稞粉碎物的用量达到要求标准

3.施用的猪粪、豆饼、土壤调理剂、生物菌肥等达到要求的标准

4.施用的防病防虫的农药符合技术要求标准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篇5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该著作中被划归为耕作措施。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改变小地形、改良土壤和增加地面覆盖2类耕作措施。其中,改变小地形类又可以具体分为横坡耕作、水平犁沟、区田、甽田以及沟垄种植5小类;增加地面覆盖和改良土壤类又可细分为草田轮作、间作套种、宽行密植以及草田带状间作等。

2《耕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可分为栽培技术、养地技术以及土壤耕作技术3大类。其中,养地技术主要目的就是为农田、土壤提供建设和保护。

3《旱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旱农学》将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划分为4大类,分别为集水和节水技术、土壤耕作技术、抗旱节水播种以及保苗技术、抗旱品种栽培和鉴定技术。这4类技术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4《水土保持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被分为4类:改变微地形。这一分类可以进一步划分,包括等高耕作、坑田、沟垄种植以及半旱式耕作。其中,沟垄种植又进一步划分为水平沟种植、平沟起垄以及甽田、蓄水聚肥耕作等。增加植物覆盖。此类中较为主要的有间作、混种、套种以及等高状间作、草田轮作等。增加地面覆盖。分为地膜覆盖、青草覆盖、砂田、秸秆覆盖、留茬覆盖等5类。改变土壤物理性质。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主要以少耕和免耕2种方式为主,其中少耕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少耕覆盖、少耕深松、硬茬播种、垄作深松耙茬耕作、马尔采夫耕作等。

5《中国水土保持》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被划分为4大类,即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土保持集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农牧复合系统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分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性种植法以及复式水土保持耕作法3类。水土保持集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这种措施属于水土保持及旱作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分为隔坡梯田集流技术以及覆垄微集流栽培技术2种。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可以进一步分为新修梯田改土培肥以及坡耕地平衡施肥2类,而前者则还能细分,如分为深耕松土、有机肥增施和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肥等。农牧复合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将木本植物和牧草类植物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多重保护措施。目前各个行业和业界专家学者对于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是其主要理念和内涵却处在一个逐渐统一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横向上来说,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从狭义上的耕作措施向广义上的农业技术措施迈进;从纵向上来说,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从单项措施向复合措施以及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演进。

6结语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篇6

【关键词】盐碱土壤;改良;配套技术

盐碱地是朔州市的主要低产土壤,总面积在109333.3hm2,约占本区域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其中重度盐碱化面达22666.6hm2,中度和轻度的在86666.7hm2左右,主要有苏打、氯化物、硫酸盐以及混合盐等4类盐化潮土,极大地抑制了本区域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目前平川区集约经营型高产田增产幅度已经不大这一事实,当地把增产着眼点由高产区转向低产区,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广农业科技重点的战略性转移,因此,更有效地改良利用盐碱化土壤、挖掘其增产潜力,是进一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及粮食安全的重大突破口。

1.1过去水利工程措施对盐碱地改良的效益与问题

以往,此区域通过采取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渠路园田林网化等措施使不少重度盐碱地变为中度、中度的变为轻度,使大面积的盐碱地得到初步改良。但是,由于只注重工程措施的作用,而忽视农艺、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的密切配合,因而未能使盐碱地得到彻底改良,水利工程效益未得到充分巩固和进一步发挥,导致盐碱地上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大都仍处于低中产阶段,盐碱地为害依然阻碍着本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在工程措施基础上,如何采取有效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盐碱地,争取在低产田上夺高产,这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2单项农业技术措施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与启示

按盐碱地类型的不同分别先后进行过单施硫酸亚铁、脱硫石膏、糠醛渣、DS1997盐碱地改良剂、酸性肥料、及地膜覆盖、选择耐盐作物、采用抗盐耕作方式等多点多项单因子改良措施的试验示范,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良好效果。在苏打盐化潮土上施用硫酸亚铁,在硫酸盐等各种盐化潮土上施用糠醛渣,可以明显中和碱性和降低土壤pH值,保苗率提高13%~35%,增产幅度15%~37%;地膜覆盖可以明显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返盐,避免形成盐结皮、降低耕层含盐量,保苗率可提高25%~40%;采取起垄、坑种穴种等耕作方式与施用小磷肥、硫酸铵等酸性化肥以及选用豆类、葵花、糖菜、紫花苜蓿等耐盐碱作物等,也均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但是,由于单因子改良效果有限,各项改良技术没有配合实施,使盐碱地尤其是中度以上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效果仍不太理想。因此,只有采取系列技术的密切配套实施才有可能使各单项技术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盐碱地尤其是中度以上盐碱地上收到较好的改良效果与增产效益,从而为我们开展配套技术试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与实践依据。

1.3试验示范点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苍头河流域右玉县振兴移民村、桑干河流域怀仁县金沙滩镇盐丰营村、山阴县青玉园林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园区、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的轻、中、重度盐碱地进行此项试验示范。试验示范区土壤包括苏打盐化潮土、硫酸盐盐化潮土、氯化物盐化潮土、混合型盐化潮土。当地对该区域描述为“春天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栽树不发芽,种地不打粮”,虽然通过以往的农田基建,基本实现渠路园田化、排灌渠系配套,地下水位也由1~1.5m降为2~3m,加之之前也先后采取过一些单因子改良利用措施,使得盐碱地面貌大有改观,但还有不少地块的盐碱为害仍很严重,缺苗断垄现象仍很普遍,产量水平仍然较低,近50%仍然为荒地。

2方案与模式

系列技术配套的总方案是:在健全道路和排灌渠系等工程措施基础上,采取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化学改良、配方施肥、合理耕作、适当密植、改革种植方式、选择土宜作物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并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密切配套实施。

2.1耕作模式

合理耕作(秋深耕晒、春灌水压盐)+秸秆还田(先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再耕翻还田,或秸秆养牛过腹还田)+科学施肥(施牛粪37500~45000kg/hm2,小磷肥750~1125kg/hm2,硫铵750~1125kg/hm2)+化学改良(以苏打盐分为主的施黑矾750~1125kg/hm2或脱硫石膏22500kg/hm2,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的施糠醛渣22500kg/hm2或DS-1997盐碱土壤改良剂2250kg/hm2)+地膜半覆盖(玉米每127cm为1带,覆1条80cm的地膜;谷子每110cm为1带,覆1条80cm的地膜)+选择作物(玉米、谷子、葵花、豆类、紫花苜蓿等)+种子处理(播前晒种、禾穗按拌种、微量元素拌种)+种植方式(宽窄行种植,玉米在80cm地膜上种2行,窄行40cm,宽行87cm,株距30cm;谷子在80cm地膜上种3行,窄行24cm,宽行62cm,穴距25~30cm,每穴2株或3株,密度20万~21万株/hm2。另外在两膜间的宽行中可间作2行大豆或紫花苜蓿)。

2.2操作步骤与方法要求

第一步:耕作关。秋后结合秸秆还田机深耕,早春灌水压盐碱,地皮花干及时旋耕并耙耱以防地表返盐积盐;第二步:施肥关。春浅耕时将农肥集中撒施于种植带,小磷肥与硫铵犁沟施于种植带。硫酸亚铁、脱硫石膏、糠醛渣、盐碱土壤改良剂先用30%集中撒施于盐斑处,其余70%随同施肥集中施于种植带;第三步:铺膜关。浅耕施肥后及时耙耱,立即进行机械铺膜,铺膜要直、均、紧、平、严,以利增温保墒和防止扯破地膜;第四步:播种关。一定采取先铺膜后打孔的种植法,玉米按上述株行距,打孔种植深度为5~6cm,谷子为2~2.5cm,每穴播4~6粒。打孔一定要垂直向下,防止出苗时被地膜挡住。随下种随取行间湿土将播孔盖严;第五步:保苗关。播后若遇雨,种植孔的覆盖土易板结,注意及时破板结,并检查和扶出被地膜挡住的幼苗,同时还要及时查苗,如有缺苗要及时补种,4~5叶时即可定苗;第六步:加强田间管理。在生长季节对行间露地要及时中耕锄草、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这6个环节必须紧紧相扣、配套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综合增产效益。

3效果与结论

(1)地膜覆盖可以明显提高地温和大大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观察结果表明:苗期比对照5cm地温提高6.4~6.7℃,10cm提高3.3~4℃,15cm提高4.3℃,20cm提高2.7~3.7℃,0~20cm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3.74%,有利于前期种子发芽生长与保全苗。拔节期比对照5cm地温提高1.3~1.7℃,10cm提高2.6~2.7℃,0~20cm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3.7%,加速了植株的生长发育。由于土壤水分蒸发的减少,从而降低了盐分在地表的大量积聚,播种前0~5cm含盐量为5.62~8.61g/kg的重度盐碱地,在一系列处理后,在处理苗期降为2.46~3.21%,而对照苗期为3.47~4.65g/kg,相对降低幅度1.01~1.44g/kg,为保全苗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施用硫酸亚铁、脱硫石膏等化学改良剂,能够有效置换土壤钠离子;通过排水措施,可以降低土壤pH值和对作物为害大的碱性盐类;结合施用生理酸性化肥硫铵、本地产含游离酸较高的小磷肥也可以中和部分碱性,使土壤pH值明显降低,有效防止和控制了盐碱对幼嫩根、茎、芽等器官的腐蚀为害,有利于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测定结果见下表:

(3)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既满足了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又改善了土壤结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在苗期比对照降低了0.13g/cm3,抽穗期降低了0.08g/cm3,土壤孔隙度在出苗期比对照增加了5%,抽穗期增加了2.59%。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据调查,采用配套技术栽培的玉米总根数达到67条,比对照的21条增加了49条;总根长1020m,比对照的288m增加732m。

(4)宽窄行留双株、间作矮秆作物的种植方法改善了田间的生态环境,解决了高密度栽培条件下行间、株间通风透光的问题,促进了作物对水肥的吸收。加之查苗补种、中耕、植保等一系列田间管理措施的实施,为作物的正常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综合配套技术的相互作用,行之有效地解决了盐碱地的3大难题――春季湿度大、地温低,易烂籽难捉苗;夏季土壤水分蒸发大地表盐分积聚,易死苗难保苗;对盐碱地投资少,作物前期生长慢、后期晚熟受霜冻而减产。调查证明,采用配套技术栽培的玉米出苗率达到95.1%,比对照66.7%提高了23.4%;保苗率达到94.2%,比对照62.2%提高了32%;生育期较对照缩短7~10d。在51.64hm2公顷玉米平均密度为46650株/hm2的栽培条件下,平均成穗48960穗/hm2,双穗株高达5%,而对照田则在密度21270株/hm2的栽培条件下,667成穗只有17700穗/hm2,空秆株占到16.8%。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8g、22.8g和41.28g。平均单产9231kg/hm2,比对照的4959kg/hm2增产了4272kg/hm2,增产率达86.2%;比单用地膜单产的6507.9kg/hm2增产2723.1kg/hm2,增产率达41.8%;比单用黑矾单产的5127kg/hm2增产了4104kg/hm2,增产率达80%。从投入和产值来看,综合配套技术比对照增加投资858元/hm2,纯收入增加6408元/hm2,比单用地膜增加投资390元/hm2,纯收入增加3694.5元/hm2,比单用黑矾增加投资560元/hm2,纯收入增加5596元/hm2,其作用与效益的位次为:综合配套技术―地膜―硫酸亚铁―其他措施。本技术适宜在排灌设施健全、土壤全盐含量在3~6g/kg的中度盐碱低产田上应用。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篇7

关键词:盐碱地区;园林工程;土壤改良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一、盐碱地的形成原因

土壤盐渍化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两类。其中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渍化为原生盐渍化;而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渍化为次生盐渍化。其形成的实质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停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侵渍,形成盐碱地含盐的地表径流,也能形成盐碱地。

二、盐碱土壤对植被的危害

盐渍化土壤中盐离子浓度较高,造成土壤水势下降,不仅对植物产生水分胁迫,而且产生离子胁迫,破坏细胞的离子平衡,干扰离子代谢。同时,盐渍条件还经常导致植物体内活性氧大量积累,伤害甚至杀死植物细胞。另外,在盐渍化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往往会因缺Ca+和K+而产生营养胁迫,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为抑制组织和器官的生长,缩短营养生长和生殖期。有研究表明,盐渍化可导致作物的功能叶片减少,株高降低,干物质的积累量下降;盐分还导致植物绿叶面积减少。munns认为,盐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盐土中的低水势引起植物叶片水势下降,导致气孔导度下降是盐分影响植株多种生理生化过程的根本原因;二是盐害降低光合作用速率,减少同化物和能量供给,从而限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三是盐害影响某些特定的酶或代谢过程。

三、盐碱地绿化施工技术

1、铺设隔离层与渗管排盐

盐碱地绿化施工中可以块状、颗粒状的煤渣、石子、石屑等为原材料,铺设隔离层。施工中应尽量降低材料中石粉、泥土含量。通常石子、石屑的直径应分别小于1cm和3cm,隔离层厚度一般为15cm。轻轻铺入,也可在隔离层上铺设稻草、麦秸等材料,尽量避免施工车辆的碾压,导致隔离层与盐碱土壤混合在一起。当降雨或灌溉后,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沿孔隙向下移动,使绿地下部及四周含盐水分得到淡化,而由于隔离层的作用,下部高盐水分很难上升,保证了植被的安全。渗管的铺设如上文所述,依据具体施工环境,铺设管道,挖掘集水井,定期强排,防止渗水倒灌。

2、客土抬高和大穴换土

对于不具备排水条件或小型绿地,采用客土抬高技术,利用高差进行排水淋盐也可达到土质改良的目的。随着苗木的生长,降雨和灌溉,绿地土壤含盐量逐步降低,从而确保了树木稳定而旺盛地生长。大穴换土的关键是深翻整地与隔离层铺设。在进行客土的回填之前,必须将绿地的四周用塑料布与周边盐碱土壤进行隔离,也可先铺设隔离层再于其上防止塑料垫布,以隔绝绿地周围盐碱环境侵蚀客土。施工时,塑料垫布应与盐碱土壤或隔离层紧密结合,防止客土回填时塑料垫布的滑落,苗木栽植后必须进行绿地深翻。

3、适地适树及适时移栽

盐碱土地的园林绿化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耐盐碱抗逆性强的植物,目前适合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栽植的园林树木主要有。刺槐、珊瑚朴、构树、桑树、水杉、墨西哥落羽杉、枣树、湿地松、龙柏、凤尾兰、夹竹桃等;耐盐碱的草坪品种主要有高羊茅、早熟禾、匍匐剪股颖和白三叶等。园林植物的移植应以秋栽为主,秋季土壤脱盐程度较春季高,水分条件也好,且栽种后即封冻,树木成活率高。

4、科学养护

盐碱地的园林绿化要因地制宜,施工完成后更应结合种植点的条件进行科学管理。依据“大水压碱,小水逗碱”的原则,采取“浇大水、足水和透水”的方法,防止土壤再次盐碱化,对于低洼土地,要注意及时排水。树木花草栽植后,要立即浇一次透水,隔7-10d再分别浇一到两次透水,浇水切不可太频繁。施粗肥即可培肥地力又能疏松土壤,利于土壤的脱盐碱。病虫害的防止应以防治为主,治早治小,同时兼顾城镇居民的安全,不能施用剧毒和有强烈刺激气味的农药。

四、盐碱地改良措施

1、土壤改良剂

土壤改良剂曾主要用来修复因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导致的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等问题。随着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土壤改良剂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进入上个世纪末,土壤改良剂的开发和使用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土壤改良剂种类繁多,依据其来源可分为天然、人工合成和天然-合成共聚物改良剂以及生物改良剂等;依据其可改变的土壤性质,又可分为酸/碱土壤、有机/无机土壤、营养型、防治土传病害等改良剂;而依据其改良用途又可分为防治土壤退化/侵蚀、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和贫瘠土地开发等种类。土壤改良剂的使用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更能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提高微生物含量和活力,极大地促进土壤的活力和改善其上植物生长状况。

2、化学改良模式及土壤改良剂的应用

化学改良盐碱土是使用化学改良剂,利用酸碱中和原理来改良土壤化学性质的方法。化学改良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改良土壤结构,加速洗盐排盐的过程;二是改变可溶性盐基成分,增加盐基代换容量,调节土壤酸碱度。化学改良包括施用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植酸、泥炭及醋渣等。例如:通过增施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可降低pH值,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及铁元素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施用大量的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常见的土壤改良剂有以下几种类型。

2.1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npK增效剂)

该改良剂根据酸性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营养特点,采用蒙脱石、橄榄石及硫矿等多种天然矿物为原料,在改良酸性土壤、平衡作物养分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等方面有显著功效。

2.2“禾康”盐碱良剂

目前已在山东、内蒙、新疆、东北及天津等地大面积推广。“禾康”土壤改良剂是一种棕红色略带酸味且无毒无害的有机液体肥料,可以直接作用于土壤,因此,它广泛适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的治理及荒漠绿化等。

3、综合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治理方式已不能够满足改良的需求。随着盐碱地改良措施的发展,多种综合性的改良措施得以迅速发展。Kris-tensen等通过地膜覆盖、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稻草掺拌、自然降雨和灌溉洗盐等综合措施使土壤盐渍化得到显著改善。o'BrienerinL通过潮沟设计、掺拌海藻灰等方法,使得土壤盐渍化状况和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我国天津临港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试验和观测研究,总结出“减蒸促排”“集雨附盐防蒸”模式的改良盐碱地。近几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使用深翻松耕、淋洗脱盐和种植耐盐作物等综合改良措施来改善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质。

结束语

在现代人们心中,园林绿化就是绿色环保、绿色成荫的代名词,而很难将盐碱地和园林绿化结合在一起。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盐碱地,潜意识里便理解成了不毛之地。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渐有了改造自然的本领,并且在盐碱地区实现园林施工已不再是一件难事。我国加大了在盐碱地区进行园林施工的投资于管理,借助现代先进的科技,人们正在创建一个充满绿色的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建,任宇,刘威志,袁昊鹏,徐振宝.盐碱地土壤改良措施及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3,02:121-122+162.

[2]周建林,周良娟.盐碱地改良及园林绿化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5:61-62.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篇8

关键词蔬菜;大棚;土壤污染;成因;修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7-0250-02

蔬菜大棚种植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向居民供应新鲜、安全蔬菜的重要作用,但在有些地方由于大棚土壤的多年不规范、不科学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着蔬菜品质、产量和食品安全。土壤污染是外来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累积的结果,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氟、盐、碱、酸、有机农药、石油、有机洗涤剂、多氯联苯类、有害微生物等,它们进入土壤能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影响蔬菜的可持续种植和生产,降低蔬菜产量和品质,危害人体健康。进行蔬菜大棚土壤污染的治理,不仅关系农民收入,而且直接影响环境保护、民生建设、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应引以高度重视,加强科学研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现着重围绕农业污染源造成的大棚土壤污染,揭示蔬菜大棚土壤的污染状况及危害,并提出针对性的修复和防治措施。

1蔬菜大棚土壤污染成因

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日益扩大,由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造成的大量有毒有机物和无机物,通过迁移、灌溉、降水等途径进入土壤,对土壤产生污染。随着广大居民对蔬菜的需求日益增多,各地蔬菜大棚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菜农对产量和效益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提高蔬菜产量,菜农大量使用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并可能将某些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有机污染物带入土壤,对大棚土壤造成污染。从农业污染源来分析,目前造成蔬菜大棚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1过量使用化肥

化肥是蔬菜的“粮食”,对提高蔬菜产量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化肥中常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氟、有毒有机化合物等,常年重复、过量使用会污染土壤。同时,频繁施用氮肥影响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水平,土壤硝态氮的积累量随总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氮肥过多的土壤会使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过高,这种累积虽对植物本身无害,但危害取食的动物和人类。另外,长期大量使用单一品种化肥,特别是生理酸性肥料,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对蔬菜产生不良影响。

1.2有机肥料未经无害化处理

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城市生活垃圾及携带有病原菌的植物残体制成的有机肥料施入土壤,某些病原菌会在土壤中大量繁殖,造成土壤的生物污染,尤其是在大棚高温、高湿的小气候环境中,更适宜病原菌生长。病原体可以通过土壤进入蔬菜,使蔬菜产生病变,降低蔬菜产量和品质,进而危害人类健康。据调查,上海市郊蔬菜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7%,寄生虫卵检出率为11.9%,蔬菜受病原菌污染严重。据孙锡娟等研究,人畜粪便中的细菌总数高达108~109个/g,总大肠菌群也有107~108个/g[1]。为了避免因施用有机肥料造成土壤有害生物的污染,国家规定,商品有机肥蛔虫卵死亡率和粪大肠菌群数指标应符合nY884的要求[2],即蛔虫卵死亡率≥95%、粪大肠菌群数≤100个/g(mL)[3]。

1.3农药残留

随着拌种、浸种、喷洒和药物浇灌,农药进入土壤会被土壤胶粒及有机物吸附,一部分被土壤降解,由蔬菜吸收转化,还有一部分形成残留。尤其是在菜农使用不当和过量使用的情况下,造成的污染更加严重。为了降低成本,部分菜农倾向于使用价格低廉但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残留特别是不合格农药的使用,也是造成蔬菜大棚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

1.4污水灌溉

使用不经无害化处理的污水或处理不彻底的污水灌溉蔬菜,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研究表明,污水中的Hg、as、Cd、pb、Cr等重金属,以不同的方式被土壤截留固定,95%的Hg被土壤矿质胶体和有机质迅速吸收,一般累积在土壤表层,自上而下递减。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会造成土壤病原菌污染。从土壤的微形态看,污水灌溉的土壤孔隙细密,通气性、透水性差,容易引起蔬菜根系霉变、腐烂甚至坏死,不利于蔬菜的生长。

1.5地膜残留

地膜在大棚蔬菜种植中广泛使用,尤其是全膜技术的普及,使残留大幅增加,超薄地膜的使用更是给土壤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我国有关部门规定聚乙烯地膜的厚度不应低于0.008mm,但个别企业和菜农为了降低成本,往往生产、使用价格低廉的超薄膜。地膜越薄,强度和抗拉能力越差,且易老化,破碎后难以捡拾,更易形成残留。

2土壤环境修复措施

2.1技术调理措施

(1)测土配方施肥。改变盲目使用肥料现象,减少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产生的污染,做到土壤“缺什么”,生产过程中就“补什么”,蔬菜需要什么营养就提供什么。按需供给,既保证产量,又利于品质,还可减少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蔬菜使用安全和持续性耕作。

(2)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氨基酸、多肽、酶、抗生素,不仅可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而且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蔬菜的抗病能力,具有化学肥料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对发展无公害蔬菜有重要意义。在蔬菜种植中,应广泛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并配以使用适量化学肥料。如使用充分腐熟的鸡粪,还可以选择秸秆生物反应堆改良土壤。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可施用猪粪、牛粪,以提高土壤阻止重金属转移的能力。

(3)合理施用农药。筛选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的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尤其是禁止使用致癌作用强的农药。加强用药技术指导,严格用药标准,制止滥用。综合防治,既要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要把农药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4)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当今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土壤修复技术,我国山东寿光等地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尝试,无论从投资成本还是管理因素等方面考虑,该技术都是菜农治理土壤污染的一条可选途径。如可将一些对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具有富集作用的植物,与大棚蔬菜交叉种植,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转化,降低土壤中有害成分的含量。如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富集作用[4],可以用于砷过量的治理。蜈蚣草不仅对砷有很强的忍耐能力和富集能力,而且生长快、生物量大、地理分布广、适应性强,因此在砷污染环境的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

(5)覆土和换土。如果蔬菜大棚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可对土壤实行深翻,将污染土壤深埋;或者将表层土壤挖走更换清洁土壤。特别是蔬菜大棚土地面积相对较小时,覆土或换土成本相对降低,此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6)施用改良剂。该技术主要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改良剂能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抑制土壤重金属向蔬菜迁移。如可向土壤中施用稻草、泥炭、家畜粪肥、腐殖酸肥料等有机改良物质,它们能够增强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而使污染物失去活性,减轻土壤污染对蔬菜及生态环境的危害。可以添加适量的石灰、硅酸镁钙、磷酸盐等改良剂,使其与重金属反应生成难溶物质,改变重金属离子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土壤改良修复技术方法简单、取材方便、实用性强,是一种控制土壤污染物向蔬菜转移的实用技术。

(7)高温消毒。实行土壤深翻、反复曝晒,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促使残留有机物挥发。另外可借助专业化的热处理设备,进行高温处理。

2.2综合手段运用

由于土壤污染治理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多,仅靠农民自身或某个部门难以实施和开展防治工程,必须加强综合手段研究和运用。根据中央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蔬菜大棚土壤修复,应以蔬菜食品安全为目标,以当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改善土壤环境为基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通过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蔬菜生产全程监控,不断提高蔬菜品质和档次,达到农民增收、生态文明、人民身体健康有保障的目的。

(1)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蔬菜大棚土壤污染治理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民生工程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作为、菜农吸纳的良性工作格局。各级政府应将蔬菜生产安全纳入食品安全规划和督导体系,把加强蔬菜大棚土壤环境治理、无公害蔬菜生产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措施之一,明确目标,明确制度,细化措施,抓好落实。

(2)部门联动。建议农业部门要根据当地“三农”工作发展规划做好蔬菜种植供应发展规划,尤其是蔬菜大棚发展规划。对污染严重、修复成本较高、不再适宜继续种植蔬菜的土地,及时调整、重新划地;健全完善各类农业设施。环保及行业管理部门要指导企业做好“三废”治理,做好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对土壤二次污染。农业、工商、税务、物价、供销和质检等部门要加强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资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各部门要搞好对接服务,帮助农民科学使用和管理土壤。近来山东省昌邑市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将全市逾6000个土样信息输入数据库,在各镇村的配方肥经销点配备了11台触摸屏,农民点屏查询到自家地块的土壤养分状况,并得到施肥方案。这种“采土、测土、配方、施肥、供肥”的一条龙式“对症下药”服务深受农民欢迎。

(3)标准控制。多年来,我国尽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大多针对经济利用、土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规划及土地权属问题等方面,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分散而不系统,缺乏具可操作性的细则和有威慑力的责任追究条款[5]。由于缺少土壤环境治理的明确标准,迫切需要加强对标准研究及土壤环境法规研究,为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标准。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完善我国化肥、地膜等国家标准及蔬菜农药残留容许标准,实行标准化控制。如我国现行的地膜国家标准是厚度不小于0.008mm,但其抗拉强度较差,不利于残膜回收。因此,可以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制定新的地膜国家标准。

(4)企业作为。各类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农资企业,要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自身环节做起,为广大菜农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业生产资料。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宏观政策指导,依法依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测土配方肥料的研发。企业要进农村、进大棚,针对区域不同土壤条件,有针对性地生产、销售适宜的配方肥料。

(5)菜农吸纳。大棚种植集中区,各级各部门除了应搞好政策支持、治理规划、资金投入和检查督导外,还应加强对菜农的教育培训,引导其科学种植、依法生产。广泛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讲解科学施肥、合理改善土壤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增强广大菜农积极科学地管理和使用土壤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3参考文献

[1]孙锡娟,卢善玲,周根娣,等.施肥方式对蔬菜大肠杆菌污染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1996(2):68-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525-2012有机肥料[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884-2012生物有机肥[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篇9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主要从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来论述。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裸露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篇10

1、盐碱地种稻概述

1.1盐碱地种稻

盐碱地种稻是指在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土地上进行水稻种植。

1.2盐碱地分类

盐碱地可以分为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出苗率80%左右;重度盐碱地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介于二者中间为中度盐碱地。用pH值表示为: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

1.3盐碱地改良注意事项

注意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造成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

2、盐碱地改良方法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技术已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以物理改良、水利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为核心的四大治理体系。在此主要就灌溉洗盐、整地改良、合理培肥等方面进行论述。

2.1灌溉洗盐

通过灌水措施使土壤盐分溶解、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

同时要加台土地平整,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

2.2整地改良

要深耕深翻、适时耙地。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土壤返盐。盐碱地翻耕的时间最好是春季和秋季。春、秋是返盐较重的季节。秋季耕翻尤其有利于杀死病虫卵,清除杂草,深埋根茬,加强有机质分解和迟效养分的释放,所以值得提倡。

适时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耙地要适时,要浅春耕,抢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湿。

2.3合理培肥

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有机无机相结合。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抗盐能力。腐殖质可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强,有利于盐分淋洗,抑制返盐。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对盐碱地采取绿化措施,种植耐盐碱的植物,能够起到很好的培肥土壤作用。

化肥对改良盐碱的作用也很重要,化肥给土壤中增加氮磷钾,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耐盐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作物产量,多出秸秆,扩大有机肥源,以无机促有机。施用化肥可以改变土壤盐分组成,抑制盐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施用化肥时要避免施用碱性肥料,如氨水、碳酸氢铵、石灰氮、钙镁磷肥等,而应以中性和酸陛肥料为好。硫酸钾复合肥是微酸性肥料,适合在盐碱地上施用,且有改良盐碱地的良好作用。

3、盐碱地改良种稻的实践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杜蒙、林甸等地实施了盐碱地改良种稻项目,初步探索出了重度盐碱地改良种稻的处理方法。

3.1解决盐碱地育苗问题。选择耐盐碱的水稻品种,实行客土育苗,大棚大钵体培育带蘖壮秧,提高水稻的耐盐碱能力,育苗用水为深井水。

3.2解决盐碱高问题。一是水利措施。灌排相间,单排单灌,并增设强排泵站,便于洗盐碱,防止暴雨内涝,及时排除明水;二是改良土壤。大量应用牛粪等生物有机复合肥、盐碱地改良剂、沸石粉、稻壳粉等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采取秋翻地,通过冬季冻融交替,提高洗盐排碱效果;三是酸化措施。水稻生长关键阶段用稀硫酸调整pH值,排水后施酸调整,减轻危害。

3.3解决本田盐碱危害及肥料固定问题。主要采取有机、生理酸性肥料,生物有机复合肥、盐碱地专用肥,大颗粒缓释肥料,增施磷肥和锌肥。施肥方法主要采取少施肥、勤施肥、叶面肥等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