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行业市场现状十篇纺织行业市场现状十篇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50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绍兴纺织行业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应对策略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之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中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从而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与进口应足额征税相适应,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作法,各国普遍采用此项政策,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绍兴纺织行业的现状

纺织业是绍兴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绍兴已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形成了极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生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绍兴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从化纤原料、纺织机械到纺织加工、印染和后整理,再到服装服饰加工等,与纺织相关的行业都比较发达。

二、绍兴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一)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绍兴纺织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2家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研发机构――绍兴县纺织科技创业中心和袍江工业区的纺织孵化中心,42家为本企业服务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余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产、学、研企业,他们正在为积极推进整个纺织产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绍兴纺织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产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有不少企业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

(二)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效果,绍兴的纺织行业正在形成向大企业集聚、向区域块状进一步集聚的格局,产业集群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目前绍兴地区已形成14个纺织集群,其中6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另有5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在30亿―50亿元之间,二者较以前集聚度有较大提高。

(三)贸易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市场成为绍兴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2000―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年均41.2%的速度递增,大大快于同期产值增长速度,纺织出口对纺织产值增长贡献率为26.4%。目前绍兴已有近1600家有自营出口的纺织企业,其中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10家;有近7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居主导地位,比重达88%,显示出绍兴纺织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绍兴纺织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绍兴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资源、能源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这既有纺织业长期积累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受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影响、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管理手段缺乏等因素所形成的原因,这些问题日益制约着绍兴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纺织产品档次不高,结构不够优化。

绍兴的纺织工业经济虽已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常规丝生产的化纤产品目前仍有着一定的市场容量,因此大部分织造企业所生产的化纤面料基本以常规丝生产的普通面料为主,麻、毛、丝、绒等纺织品比重较小;同样,印染业也承接了织造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以普通涤纶和涤棉产品印染为主,麻、毛、丝、绒的印染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集中在同一个档次、相同市场领域竞争,导致相互间压价竞争,最终出现“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情况。

(二)纺织业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

品牌、设计等上游环节往往是高附加值环节。绍兴的纺织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运作水平不高,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没有真正挖掘品牌产品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较少。纺织产品的开发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更注重生产性投入,在后劲培育和新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不够,绍兴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7%,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3%―5%的投入比重。绍兴的纺织企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影响了绍兴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产能过剩现象日益显现。

一些纺织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低水平上项目,“同质化”生产、“同构性”发展普遍存在,而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使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纺织产品需求更新加快,但各个环节的产品研发没有及时跟进,加上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各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机的协作,致使绍兴现有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又由于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纺织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出口退税上调带来的影响及预测

2009年2月1日,我国将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由14%上调至15%,根据相关研究,出口退税率上调l%,会引起绍兴纺织行业出口贸易额指数增长约1.26%。加之由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单纯考虑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通过计算,可以预测绍兴纺织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应在3.57%左右。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由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世界银行、imF等组织根据各国持续恶化的经济指标不断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为2.2%,世界银行的预测为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将持续,纺织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求也正在逐渐缩减。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绍兴进口主要化纤原料如pta、meG等数量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上涨;同时受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的影响,美国棉农出口意愿降低,从而造成国际棉花供给紧张,棉花价格上扬。纺织服装行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进口价格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最后,劳动力成本增加。绍兴的纺织品在过去大多凭借使用外来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随着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过去不合理的用工模式逐步得到调整,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使得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失去竞争优势。据统计,2008年纺织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0%―30%之间。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必然会较理论上得出的数据有大幅度下降,这种利润率水平已经基本迫近行业的生存线,因此,国家应及时进一步上调出口退税率,帮助纺织企业度过危机。

五、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应对策略

企业不能把出口退税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尽管退税调整短期内会改变利润水平,但是中长期来看,利润水平更多地取决于纺织服装行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行业的自身特点。绍兴的纺织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纺织企业出谋划策。

(一)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作为纺织大市,绍兴的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在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绍兴市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鲜有绍兴生产的名牌纺织产品的身影。再加上绍兴正在逐渐失去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在纺织品一体化的时代,国际纺织服装市场已不缺产品,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法宝。为此,绍兴的纺织行业应采用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手段,加大产品设计、营销运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区域品牌的创立,提高绍兴纺织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另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不断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同时将高科技注入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以提高现有纺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稳定性,使出口纺织产品质量保证有更为可靠的基础。只有加大研发能力,把自己产品的特色打出来,才能在市场上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

(三)积极拓宽市场,增加纺织品销路。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营销份额,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从出口市场结构看,目前绍兴的纺织企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容易导致同一出口市场的过度竞争。现阶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纺织服装订单明显萎缩,企业应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绍兴纺织企业可以把对口产品销往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以此来扩大销路。此外纺织企业要尽快开发能够适应国内需求的内销产品,从而减少企业因出口退税率调整而造成的影响。

(四)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快产业集聚推进。

政府要帮助绍兴现有的纺织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战略经营,鼓励实施资本经营和人才经营,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成长型优势企业的培育,进一步营造争优创先的发展氛围,力争使其成为绍兴纺织企业的中坚力量。政府还要加强块状经济集群推进,注重产业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的分工拓展,制成品贸易向专业性加工和服务贸易扩展,大力鼓励技术、贸易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升块状区域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芝萍.出口退税调整对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7,(03).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时代纺织业影响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

(一)我国服装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但是实际上80%的产品均为内销,所以国内零售市场对我国纺织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很多零售企业就陆陆续续登陆我国经济市场,并在城市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下,内资和外资之间没有开展肉搏之战,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服装零售业逐步走进我国服装零售市场,他们以广泛的品牌知晓度、高校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娴熟的营销技巧和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对我国缺乏品牌资产、良好的营销技巧以及零售管理经验等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对我国服装零售市场带来极大的危机,进一步压缩我国纺织行业以及服装零售产业的生存空间。

(二)缺少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美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大力倡导的发展绿色纺织,采用高环保标准的生产工艺,但是由于我国和美国的纺织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我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与美国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发展绿色纺织对我国纺织业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据有关统计分析我国纺织企业仅仅有10.2%左右的纺织企业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而我国有47%左右的纺织企业生产的产品为中低档产。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具有先进的设备,而且还需要自主研发出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但是研究高科技需要大量的资金,然后由于我国的很多中小型企业融资就越来越难,更不用说投资资金进行科技的创新。

(三)品牌战略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由于现代纺织产业链利润分配呈现出U形状态,而处于U形状态的两端的销售服务产业和研发设计产业的利润率仅仅有20%到25%,而处于U形状态底部的加工生产的产业的利润率仅仅为5%左右。并且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纺织行业在全球分工的状态,我国纺织行业主要是以生产加工为主,而销售服务和研发产业都非常薄弱,从而导致我国纺织产业所获得利润分配是全球纺织行业产业链中最低的。由于我国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和高新的科学技术,所以造成我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虽然一些纺织企业向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但是由于研究技术不高或者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而造成缺乏不能走向国际市场,还有一些虽然具有高新技术和完善的设备,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经营策略,也导致打造自主品牌成为奢望。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

我国纺织业一直是以出口为主要向导,而忽略我国的内部市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水平增长却明显低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和国内生产总值,并且我国的很多居民的储蓄率也比较高,所以我国潜在这巨大额定内需市场。所以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下,在出口形势严峻的状态下,我国纺织业应该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以推动纺织业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将外贸行业放弃,我们只有不断努力转变当前的贴牌经营模式,并不断实施品牌国际化,主动掌握产品的定价权力,这样才能使我国纺织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健康成长。

(二)全面推广新技术

全面推广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是实现绿色纺织的重要的途径,而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的效果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纤维材料的运用,在研发新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优势,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农作物副产品的、植物秸秆、竹子等绿色资源的运用,从而可以实现可再生物质纤维的生产,从而可以加快纤维的国产化的进程。2、新能源的利用,在推广应用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时,应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比如可以采用太阳能加热系统对纺织厂厂房的集中平整的优势,在纺织厂的厂房中建立太阳能集热器,从而利用太阳能将冷水加热到设备需要的温度,从而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下,面对全球经济的变化已经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纺织行业想要实现升级必须走向自主品牌创造的发展道路,根据目前的纺织行业进行分析,我国纺织行业想要创造自己的品牌必须在行业内部进行不断的更新,不断提高附加值。纺织行业品牌的创造不仅需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而且还应该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且还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想要创造属于自己品牌只有团结起来维护我国纺织业共同的利益,共同努力,将我国纺织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与外国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业品牌。

三、总结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纺织产业具有非常的影响,并且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所以我国纺织行业只有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全面推广新技术,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才能不断保证我国纺织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文玲.基于实证分析的浙江纺织业竞争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2]李波.敢立潮头唱大风——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戴步忠访谈录[J].纺织导报,2009(6).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培育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纺织产业作为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和与之配套的产业体系。本文深入剖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度挖掘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为绍兴纺织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存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四种范围的竞争力。而集群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一个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

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看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绍兴的纺织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重大转型的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纺织产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占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绍兴纺织产业已取得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四项全国之最,成为绍兴的主导产业。纺织业的兴衰影响着绍兴经济的发展。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近年来绍兴纺织业发展迅速,无论企业数还是产销量都取得显著成果。据绍兴市经贸委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6.2万家,从业人员64.2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8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2060家,从业人员42.24万人,经营资金18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3.4%、51%和43.5%。全市纺织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2.块状经济特色显著。绍兴纺织产业已经形成由各区块特色纺织产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拥有三个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若干个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县杨汛桥经编、夏履无纺布、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

3.产业链比较完整。纺织产业有化纤、棉纺、毛纺、麻纺、丝纺等多个门类,各门类又有纺丝(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业从化纤织起步,通过产业的横向拓展及前后道的纵向延伸,至今已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为化纤纺织产业提供装备的纺织机械、绣花机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完善、配套协作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二、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绍兴纺织业整体横向比较来看,发展形势不错,然而,近年来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也难以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业面临的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也日益突出,这无疑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带来巨大的阻碍。

1.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低。绍兴的纺织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与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成品的生产过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最底层。其他环节相对较弱,如化纤原料、纺织机械等主要依赖进口,时装设计、品牌运作能力又比较弱。这直接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纺织产业的原有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2.集群的集体效率低。绍兴纺织产业多年来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得以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新品种的开发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仍然很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远大于合作。纺织企业对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产品市场周期缩短。整个产业集群逐渐僵化、失去弹性、对外界动荡的反应变得迟钝,从而影响集群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

4.专业市场地位下降。专业市场曾经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柯桥轻纺城、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形成了著名的绍兴“块状经济”。近年大量上规模的企业为避免被模仿以及恶性竞争而撤出专业市场,网上电子商务和各类综合商贸城的开展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客流,导致了专业市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者是“半空壳市场”。

5.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化和调整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转移和各地区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当前,纺织产业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绍兴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发展纺织业是否还存在发展潜力值得分析研究。从绍兴目前产业发展的情况看,纺织业的优势是绍兴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为绍兴发展纺织还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可以继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加以引导扶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纺织业发展平台基础,绍兴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专业市场,不同的产业集群正通过分工明确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链。企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具有相对优势。

2.市场网络信息优势。绍兴地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中心,信息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绍兴纺织发展时间较长,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完善,围绕专业市场已形成了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3.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强。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企业也重视环保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累了丰富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资金、人才和经营经验优势。绍兴纺织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企业积累了巨大的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强大,有着很好的融资平台。从人才优势看,绍兴集聚了从生产工人到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纺织业从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1/7。绍兴纺织企业还通过科技入股、科研开发等形式,与2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5.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纺织纤维消费会出现较快增长。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成衣率也大幅提高,目前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纺织品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都大大刺激了纺织品的消费需求。

6.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纺织业是绍兴的重大支柱产业,绍兴市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加快提升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全市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积极抢占全国纺织科技制高点。

绍兴纺织产业当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新、做优、做强,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价格、成本的比较优势消失以后,要扬弃“粗放型”发展模式,摆脱对“低端道路”和“低成本战略”的路径依赖,实现差别化发展,进一步向“高端道路”的转型和升级。

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尽管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历史较长,产业链和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由于面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设限影响,国内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升级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生产业,又称“制造服务者”(producerService),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

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

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

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行业协会任务首先在于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协调解决产能、市场和原料等方面的矛盾。其次,积极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此外,协助国内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开展与国际零售业合作及行业自律等。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4

【关键词】绍兴;纺织业;应对策略

一、前言

纺织业在历史上就是绍兴的优势产业,早在唐代绍兴就有“日出万丈绸”的美誉,改革开发以来,绍兴的纺织业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绍兴不仅拥有我国最大的纺织交易市场——中国轻纺城,在纺织品出口方面也占据了国内纺织行业出口的重要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在绍兴市纺织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不利因素也对绍兴纺织业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需要共同应对,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绍兴市纺织业出口的竞争力。

二、绍兴纺织业的出口现状

近年来,绍兴市纺织业出口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表1为2003年至2010年间绍兴市纺织业出口额,从中可以看到,自2003年以来绍兴市纺织业出口额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高达34%。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绍兴市纺织业出口增长略有停滞,但2010年已经恢复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出口额的平稳、快速增长能够代表绍兴市纺织业出口的整体状况,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绍兴市纺织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号召力,产品得到了国外消费者认可。2008年,全球纺织品出口总额2501.98亿美元,绍兴市纺织品出口139.40亿元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42%,对于一个地级市而言,这样的成绩是非常难得的。在纺织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具有一定国际品牌号召力的同时,绍兴市纺织业在出口方面也存在不足,突出的表现在产品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规模大但盈利能力偏低等方面,在金融危机和全球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绍兴纺织业在出口方面急需调整思路、沉着应对。

三、绍兴纺织业出口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绍兴市的纺织业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从化纤原料、织物、印染、染整、服装到纺织机械的完整产业链,具备了较为专业的市场和营销网络,形成了绍兴市区以化纤为主,诸暨市以袜业及衬衫为主,上虞市以棉纺和染料为主,嵊州市以领带为主,新昌县以毛纺为主的块状集群分布,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绍兴市纺织业整体相对较为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建设偏弱,创新能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1、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近年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着缓慢的升值趋势,对绍兴市纺织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以美元为单位的价格升高,导致外国消费者购买中国纺织品减少,造成我国纺织品出口难度增加。为了保持产品竞争力,纺织企业只能采取降价策略,这无疑会蚕食企业的利润,根据测算及经验,人民币每升值1%,绍兴纺织企业出口利润就会降低一个百分点。

2、国际竞争加剧。国际上将纺织业分为三个档次:发达国家占领的高档纺织品市场、新兴工业化国家占据的中档次纺织品市场、发展中国家占据的低挡次纺织品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其他发展中国也纷纷借助低成本优势进军欧美市场,在低档次产品市场和绍兴纺织企业展开了竞争,一些发展中国家纺织品的生产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中国相比,他们具有更优惠的国际政策、关税较低、交货时间短等优势,对绍兴纺织业出口的发展造成了一些影响。

3、产品设计、创新能力较低。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高端纺织产品的利润丰厚,但对品牌、设计要求较高,绍兴市纺织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产品设计、创新能力较弱,和国际上知名的企业相比差距较大,这是造成绍兴纺织品业出口长期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根本原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绍兴纺织业出口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4、高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在我国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欧美发达国家,纺织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人才,正是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设计理念和优秀的人才,欧美国家的纺织企业才能牢牢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由于国内对纺织业存在一定的偏见,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导致国内纺织行业高端人才匮乏,绍兴市纺织企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四、针对出口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策略

确保绍兴市纺织行业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国纺织业整体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该通力合作,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政府方面

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出发,通盘考虑对纺织行业出口的扶持政策,从政策、税收、资金扶持等方面采取系统化的措施。传统上,我国政府一般采用增加出口退税额度的方式扶持纺织行业,目前我国部分纺织品已接近出口零税率,这一政策看似直接、有效,但却是一把“双刃剑”,在不掌握产品定价权的情况下,部分外商会以政府补贴为由压低绍兴纺织品的出口价格,一些国家甚至采取了有针对的关税措施。这一例子告诉人们,出口退税等单点政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纺织企业在出口方面面临的不利局面。

国家应采取“组合拳”式的政策,对纺织企业进行立体化的扶持,帮助绍兴纺织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国家应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适时、适度调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银行应适度降息,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企业减轻利息负担、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压力;通过降低高速公路收费等措施降低物流成本,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

2.企业自身方面

纺织企业必须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纺织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绍兴市纺织企业应加大人才建设、技术改造投资,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逐步实现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绍兴市的纺织企业而言,尤其要加强品牌建设,这是因为绍兴市的纺织企业一般采用oem形式销售产品,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没有自己的色谱模型、品牌产品,只是赚的国外经销商的加工费。要想实现纺织业出口的良性发展,纺织企业就必须逐步向价值链高端转移,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市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3.行业协会方面

在国际市场,绍兴纺织业面临着一系列贸易壁垒,针对这一现象,行业协会应该尽快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各企业在纺织品出口方面的协调,避免绍兴本地企业间的不良竞争和无序出口。另外,行业协会应引导纺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俄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在招商引资方面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用优质企业吸引国内外资金,帮组优质企业迅速做大、做强,逐步实现绍兴纺织业市场、资本的双重国际化。于此同时,行业协会在市场信息共享、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沟通等方面也应该积极的开展工作。

五、小结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绍兴市纺织业在出口方面存在的优势,主要是通过相关企业长期拓展和国内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获得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今天,现有优势无法确保绍兴市纺织业出口的良性发展。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必须联合行动,以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为基础,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实现绍兴市纺织业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春明.中国纺织机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J].纺织导报,2010(2).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5

关键词:竞争力纺织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是有效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分析企业运营状况,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有利手段,对财务决策、控制有着重大影响,发挥重要管理职能。近些年来,纺织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纺织企业数量不断增长,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数据显示行业五百万以上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七千七百九十三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四。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使纺织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纺织企业想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科学落实财务战略管理,以保证企业能有稳定财务状态。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财务状态、资源配置结构有着直接影响,是企业新发展趋势下全新企业财务管理概念。财务战略管理制定遵循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以保障企业根本利益为基础,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为目的。实践证明,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能对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及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便可实时调节财务管理策略,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任何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的一部分,自然会受到市场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影响。自二零一二年后,纺织行业市场行情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能起到规避风险,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优化财务管理状况。

二、当前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状态

通过前文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的分析,不难看出财务战略管理发挥的重要职能。近些年来,纺织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且面对国际竞争,我国纺织产品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市场份额下降,加强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纺织企业应通过有效财务战略管理,提高生产成本控制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从而增强竞争实力和战斗力。然而,当前很多纺织企业对财务战略管理没有正确的认识,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关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很多纺织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守旧,财务战略管理制定时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无法满足新时代纺织企业管理和运营要求,管理效率低,效果差,无法有效发挥管理职能。现如今纺织企业经营管理中产生的财务信息量非常大,传统财务战略管理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工作需求。此外,很大一部分纺织企业缺少相应财务战略管理机制和策略,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流程不规范,缺乏针对性,只是在做表面功夫,流于形式。另外,很多纺织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缺乏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往往只注重现有资源控制,这很容易造成风险扩大,十分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对当前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状态的分析可以知道,多数纺织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功能发挥不明显,取得效果不理想,这十分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基于竞争力的增强,结合市场环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加强财务战略管理,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保障财务战略管理的落实,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持。只有在严格的制度规范下,才能保障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流畅性和有效性,提高管理有序性。因此,纺织企业要制定具有可信性、可操作性的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制度。制度的制定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指明方向,保障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另外,制度还能协调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实现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工作细化,减少工作漏洞,保障整个实施过程更流畅,提高管理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全面考虑强化风险控制

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伴随着风险,并且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风险扩大。只有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企业利润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制定实施中,必须加强对风险的考虑,针对各项不稳定性因素,构建全面的风险预防机制,使财务战略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合理降低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处于良性运作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从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具有一定滞后性,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且当前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传统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完全适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融入财务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财务战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财务信息精准对流,使财务战略管理更高效、更方便、更快捷、更实时、更精准。纺织企业想要发挥财务战略管理职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四、结束语

纺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纺织企业想要增强实力和竞争优势,必须加强控制,尤其是财务战略管理控制,从而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控制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以有限资源,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保证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祝涛.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动态财务战略管理框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02:89+106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6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纺织业;出口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1.076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1-0145-03

0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纺织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中国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的优势也愈加明显,在推动世界纺织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国内经济发展层面进行分析,纺织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其在满足国内纺织生产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三农问题加以解决,在筹集社会建设资金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长时间以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纺织业出口也逐渐演变为社会焦点问题。但是从对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纺织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出现了各类问题,对纺织业的发展和纺织经济的兴盛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也限制了我国纺织业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1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各项问题

受到纺织品出口配额制度逐渐取消的影响,我国纺织品行业在纺织品出口方面对欧美国家的出口量迅速增多,仅在取消配额制度的2005年前两个月,我国对欧美国家的纺织品出口量就得到了颠覆性的突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量突破了50亿元的大关,同比前一年增长了77%左右。但是与纺织品出口飞速发展同时进行的是国内纺织行业竞争的加剧,在市场秩序规范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纺织品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愈加频繁,各个企业希望通过价格竞争来增加出口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纺织品行业在国内的价值增量逐渐开始向着国外转移,并且这种价值增量的大量转移还造成欧美国家对我国重新设置了多种类型的贸易壁垒。因此对国内外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各项问题主要包含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1.1新配额体制逐渐产生

我国进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入世协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纺织品进出口问题仍可以采用纺织品条款和特别保护条款等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相关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进行特定的限制。这些规定的存在促使欧美国家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价值增量急剧增加的现实,指出中国纺织品短期出口量大幅增加造成纺织品价格下跌,已经对本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提出相应的配额限制,甚至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开展适当的反倾销调查工作。这就为世界其他国家对我国纺织品的限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技术壁垒方面绿色壁垒产生限制性影响

我国纺织品出口工作的开展除了必须要应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下各国采取的措施外,还需要应对技术壁垒。针对我国纺织品在短时间内出口数量急剧增多的社会现实,欧美等国还充分利用技术壁垒这一更加具有隐蔽性的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进行适当的限制。一般来说,在纺织品行业中存在两个主要的技术壁垒:纺织品从生产、运输到最终销售的全过程都应该符合特定的环境指标;纺织品最终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后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产生威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两个技术壁垒的存在从表面上进行分析确实是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推进环保工作的需要和对消费者正当权益的维护,但是实质上,为了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美国家针对中国纺织品设定了过高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技术壁垒中的绿色壁垒成为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不利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1.3反倾销措施

在配额制度取消后,欧美国家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采取了一定的反倾销措施,看似是对本国权益的维护,但是实质上不公正的判定也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配额制度取消后的一年时间内,欧美国家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反倾销按键就超过了10起。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欧美国家借助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非市场经济条款,提出反倾销诉讼,并且适当的选取第三国家来对中国纺织品的国内价格和生产成本加以衡量,在“确定”中国存在倾销行为后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并且反倾销案件的判定时间相对较长,在反倾销案件中所有遭受指控的中国产品都必然不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由此可见,欧美国家的反倾销措施也严重限制了中国纺织品出口。

1.4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虽然人民币升值从一定意义上进行分析能够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问题进行适当的缓解。但是从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上看,由于我国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范畴,因此其产品的价值增值能力相对较低,企业能够在单个产品中获得的利润也往往偏低,倘若在人民币增值后企业保持原有的国际市场价格进行出口,势必会对国内企业的利润空间进行进一步的压缩,而如果为了维护国内企业的利润空间而适当的提升产品出口价格,那么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必然会逐渐丧失,对纺织品出口也产生着严重的不良影响。

2针对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国内很多专家、学者针对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井喷”式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贸易摩擦问题的出现,激发贸易矛盾问题,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不良影响。而从近几年我国纺织品出口现状可以看出,这一论述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要想改善中国纺织品发展现状,促使中国纺织品出口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就应该结合纺织品出口需求探索更为稳健的措施,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稳定推进提供相应的保障。

2.1加强对征收从量税的重视

根据近几年我国纺织品出口现状以及商务部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制定的措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出口纺织品征收从量税工作的重视,借助从量税规范纺织品出口,避免中国纺织品出口量在短时间内激增,影响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具体而言,纺织品出口方面的从量税就是按照纺织品产品的出口数量征税,目的在于有效限制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纺织品对外出口短时间内激增,保证纺织品出口数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为纺织品出口的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2.2对预警机制加以完善

我国商务部在2005年《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后,商务部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一直出台各项政策予以指导和规范,促使中国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逐渐被建立起来并且得到了适当的完善。相关部门定期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并在中国纺织行业的相关网站上进行及时的公布,保证纺织企业能够及时调节纺织品的出口变动情况,进而对自身生产策略做出正确的调整。因此当前对纺织品出口进行规范也应该适当的建立更为完善的预警机制,保证借助系统的数据分析预警系统能够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现状和趋势加以判定,并结合企业发展情况为企业决策的制定做出适当的指引。唯有如此,中国纺织品预警机制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纺织品出口工作也能够获得相应的保障。

2.3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

我国是世界上较为著名的纺织品大国,从事纺织品行业的人口相对较多,上下游产业链甚至涉及到上亿人。同时,在纺织品行业中不同企业规模的产业规模、生产能力、人力资源占有量以及资产形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缺乏行业自律,那么就极易造成行业混乱,对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和纺织品出口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即使在当前社会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一定行业规范、行业自律也相对较强的背景下,仍然应该加强对行业自律的重视,希望各个相关企业都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在行业的规范下完成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唯有如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纺织品行业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纺织品行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也会逐渐凸显出来,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坚实的保障。

2.4加强对产业升级工作的重视

在后配额时代,国际市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的影响既能够对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也能够促使我国纺织品行业获得一定的发展契机,具体来说就是防止配额限制逐渐取消后,世界纺织品市场的大门真正向我国打开,我国纺织品出口面对更大的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全新发展契机,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纺织品出口也必然面临着更大市场竞争,促使纺织品行业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在新时期谋求新的发展。在这一经济形势下,我国传统纺织业以量取胜的竞争方式优势逐渐丧失,并且随着时尚界的流行周期逐渐呈现出缩短化的发展态势,纺织业也逐渐进入到短周期、快交货、小批量的生产制造周期,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纺织业转型升级。同时,纺织业在当前经济形势的作用下逐步加快转型升级,不仅能够应对国际纺织市场的变化,也可以促使产品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产业附加值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增加,对于企业合理应对世界市场的竞争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利于纺织品出口工作的优化开展。

2.5坚持走品牌化建设发展道路

产品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纺织业要想进一步提升纺织产品的出口优势,还应该加强对品牌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从地区品牌、国家品牌逐步建设成为国际品牌,保证品牌优势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促使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强。特别是对于我国纺织品行业来说,由于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基本上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品牌,品牌效应的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对产品出口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纺织业应该保持对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逐步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为纺织品出口创造良好的条件。

3结语

综上所述,受到国内外相关因素的影响在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逐渐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挑战,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基于当前社会背景,要想对我国纺织品出口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善,增加纺织品出口竞争优势,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切实改善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现状,在全面提升纺织品出口总量的基础上带动我国纺织经济的发展,进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纺织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以纺织经济的进步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俞春来,李秉强.中国纺织品出口相对困境及应对措施[J].价格月刊,2014(2):38-41..

[2]张慧颖.天津纺织品出口存在的问题[J].中国商贸,2016(3):123-124.

[3]杨元生.浅析中国与欧盟贸易摩擦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6):41-43.

[4]王赢赢,王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7):152-153.

[5]胡向媛.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贸易壁垒分析与量化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5.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纺织企业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完善,纺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传统行业在新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下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已经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500亿元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2920亿美元,纺织化学纤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这样的发展现状不仅标志着我国纺织企业发展实力的增强,也体现了国家纺织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脚步正在进一步的加快。如何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实现纺织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及加强纺织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在外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优势成为了当前纺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内部控制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对规范纺织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纺织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不高

目前,由于纺织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企业管理效率持续下降,难以满足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纺织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纺织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等方面,一些纺织企业还重复着以业务部门销售计划为准的传统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这种计划模式的生产经营管理由于决策信息和生产实际上产生的滞后性导致了企业市场敏感度降低,产品从开始计划投产到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慢慢增长,不利于企业在同类型产品市场中竞争实力的综合提升。

(二)企业管理人才专业能力偏低

纺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纺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当前依旧有些纺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管理中实行“凭经验、靠借鉴”的管理方针和决策,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这种管理现状导致了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管理缺乏必要的战略性与前瞻性,具体表现在企业的管理工作集中在企业刚性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与安排。因此,纺织企业目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需要建立起一个能够维持企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机制,才能保障企业在未来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二、纺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立与实施的程度是当前经济环境中用于衡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客观要求。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逐渐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一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自控手段,对企业的规范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和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纺织企业切实面临着内需增长放缓和出口形势严峻等市场问题,加快实现纺织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自身转型发展是当前纺织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根据市场定位实现企业内资源整合成为了当前保障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纺织企业内不断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体系,将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效率的提高,推动企业在严峻的市场形势考验下持续发展,并不断挖掘企业的自身价值。

三、纺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内控制度的建立优化了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

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纺织企业可以改变过去“凭经验、靠借鉴”的传统管理方法,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相关内容在企业中架构多层次的管理组织,将企业涉及的各项业务内容和管理事项纳入到内部控制决策与管理的程序中去。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治理结构、职位设置和责权分配以及业务流程管理中的作用,实现纺织企业发展实际同企业运营效率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二)内控机制的建立在企业内形成了有效的制衡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建立要求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引入不兼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轮岗制度以及授权审批控制。通过这些内部控制手段,一方面能够实现企业岗位职责明晰、切实做到职责落实到岗、到人的管理;另一方面能够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在企业的岗位和职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从而形成内部控制制度下企业有效的制衡机制的形成,继而防范企业内部出现营私舞弊等经济事件发生,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创造更加安全有效的环境。

(三)内部会计控制实现了企业资产保护与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的真实完整程度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实现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可以为企业的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决策上的必要信息,帮助纺织企业在国内内需增速趋缓、企业产能向国际市场发展、纺织原材料市场紧缺、功能性与机能型高科技面料研发技术落后、企业竞争淘汰趋于紧张的宏观市场环境中求得更加稳定的发展。同时,内部会计控制不断加强对企业的财产记录管理、定期盘点、账目核实和授权审批等方面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从而实现对企业资产的管理与控制的目的,防止危害企业资产的风险产生与影响。

(四)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制度得以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提高当前纺织企业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纺织企业可以实现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加强企业预算管理推行的监督。通过科学编制、监督落实、加强管理、理性分析等手段,对企业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同时对未完成预算产生的不良后果在责任落实到岗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改m措施,从而保证企业各项预算内容的顺利执行。

(五)绩效考评控制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必要的保障

企业的绩效考核与评价工作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下,结合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员工进行工作业绩考核与评价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映出员工在岗期间的表现情况。同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映在员工薪酬、岗位晋升和辞退依据等方面,其决策将更加公正和公平。

(六)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了经营管理效益

内部控制制度通过风险识别、预警与评核,对生产管理系统、质量及环境等管理体系、作业流程制度的执行操作实施监控和评价,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效率。同时,运用系统有效的方法促使企业经营运作得以增值、改进与保障,持续改善提升生产效率,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的经营管理目标。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为了不断提高纺织企业在经营中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前决定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成败的关键。内部控制管理在纺织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会计信息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快纺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是现阶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防范企业风险发生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实现纺织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保证纺织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海华,王恒斌.纺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广西纺织科技,2009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模式动力机制南通纺织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从而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具有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功能。

产业集群一般发展模式

波特在《区位、竞争和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中的地方集群》一文中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他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区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例如大学、规划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组成的地理集聚体。从形成机制的角度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理论上一般可分为三种:市场发展模式,又称诱致性自发形成集群,即因某些因素诱导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的形成;政府发展模式,又称强制性培育形成集群,即通过政府有目的规划与培育而形成;混合发展模式,即引导性培育形成集群,政府在产业集群的早期能识别出并加以有效地培育而形成。

国外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一)印度提若普尔针织产业区模式

印度南部的提若普尔镇在20世纪中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但目前己成为印度针织品加工和出口中心,产品占据了印度棉织品市场的85%,实现了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生产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该镇针织品企业数占所有注册企业数的大约一半,并雇佣了超过1/3的劳动力。82%的针织品企业是10-50人的小企业,交织在一起的出口和非出口的生产企业采取网络状的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有机体。纱线直接从纺纱厂进入这一生产综合体中,纱线被送到“织部”加工成布后再返回到针织品或服装加工公司进行裁剪、缝合、检验、熨烫和加工成最后的服装成品。服装产品分不同渠道走向市场。各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批的产品生产与中心针织品企业的服装生产很好地协调在一起。

(二)意大利服装纺织产业集群模式

意大利中部与东北部一带以中小型家族企业组织为主的小规模结构,其工业发展模式以自发性、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积极拓展行销市场为其特征。2006年,意大利纺织服装行业营业额为528.35亿欧元(其中出口占52.2%),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6.6%,其中仅纺织品占3.6%;58688家企业共有337922名员工,就业人数占整个制造行业就业人数11.4%。该地形成了产业深化程度很高的纺织产业集群,有些还涵盖最终产品(如服装)、相关的专业生产设备(如皮革加工机械、纺织机)、上游供应元件(如合成纤维)及售后与支援服务(如知名设计师的商品设计)等。

(三)成功因素总结

构成产业集群的基本元素主要是核心层和辅助层。核心层包括供应商(内部生产要素的供应者)、需求商(产品或中间产品的需求者)、竞争性厂商(产品竞争或互补厂商)和相关企业(资源、生产要素、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企业);辅助层有硬件基础设施(道路、港口、管道、通讯等设施)、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会计事务所等)、公共服务机构(研发中心、大学、实验室、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等)、政府机关机构和外部市场(外部资源供应商、产品需求商、终端客户等)。

主导产业内部的精细分工大多依据产业生产过程与步骤而进行,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由不同的企业承担,它们各攻其专,而且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交流、合作和创新。同时,加工过程有着严格的技术可分性使分工更加合理与精密。由于产业内部的专业分工,最终形成产业链条的横纵延伸,使得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合作与竞争相得益彰。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挖掘生产过程的每一细小环节,开发多样化的产品空间,加强集群内部的凝聚力,增强集群的整体功能。

集群内的厂商们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业主和员工的生活空间基本上在一个地域内,因而产业和生活共同构成地域社区。地域集群内的各个角色可以时刻以各种方式进行技术和市场信息交流。各个企业之间在业务上分工合作,彼此建立一个高度信任的关系,特别是在专门技术和其他资讯的交流过程中共同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由于外部市场的压力,集群内的企业竞争激烈,但最终的竞争是创造各自的市场行销特色,寻求差异性。这使得整个集群具有高度多样化的产品供应能力,提高整个产业集群内企业参与外部竞争的能力。而中间企业的竞争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大部分是上下游关系,它们在竞争中协调,又在协调中竞争,推动了中间企业发展自己独特的技术,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多样化。

政府对当地小企业发展起着全面的作用,如保护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特殊商品,规定小企业所需的厂房和机器投资数量并提供一定的资金,促进信贷方面的改革,并与银行的信贷合作共同资助服装工业中间产品的生产等,对中间产品的扩张和企业的衍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分析了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问题,以期对存在类似问题的区域进行决策提供帮助。

(一)南通家用纺织业集群现状

家用纺织工业是南通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有着很强的产业集聚度。目前,南通市已形成了两个闻名中外的家用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最大的家用纺织面料市场—江苏川港志浩绣品面料市场和中国最大的家用纺织成品市场—江苏叠石桥绣品市场。在这两大市场的周边百余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有2500余家与之相配套的家纺经营企业,800余户家庭经营户,1300余家服装型企业,生产企业数以千计,从业人员30余万。两个市场年成交额达250亿元人民币,高居全国家纺行业之首。

(二)南通家用纺织业集群演进与动力因素转变

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点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南通是近代轻纺工业的发源之地。光绪年间,出自海门县的清末状元张謇辞官后在故乡兴办实业,开垦沿海滩涂,种植棉花,开办女工传习所,传授现代纺织技术,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先后开办大生棉纺一厂、二厂、三厂,奠定了现代纺织业的基础。同时,纺纱织布进入家庭。因此,南通具有纺织业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1980年至今,南通家纺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主导性动力因素。

第一阶段,专业市场兴起带动了地方纺织业的集聚过程。基于南通良好的纺织业生产和销售传统,加上地处长三角地区和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兴起了大型纺织类交易市场,对南通个体私营家纺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首先,纺织类专业市场把区内企业与国内及至国际市场有效地联系起来,为区内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纺织类专业市场流通网络的扩展扩大了区内纺织业企业的市场规模,快速推动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第三,纺织类专业市场成为区内企业及时掌握技术进步信息的窗口,推动了区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反过来,大量生产企业的出现也加速了专业市场的繁荣。

第二阶段,产业集群效益显现,驱动大量企业进入。随着纺织业规模的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由专业化和社会分工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率增加;区域品牌逐渐形成,一大批熟练且廉价的劳动力及专业技术、管理和营销人才成长起来。同时,由于纺织工艺技术简单,机械设备的成本相对较低,在位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小,因此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另外,20世纪90年代,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张,行业平均利润率较高。在显著的集群效应、较低的进入壁垒和高成长的市场需求等因素的驱动下,当地大量的民营资本和部分外地纺织业企业进入,进一步扩大了集群规模,增强了集群效应。

第三阶段,群集内外竞争加剧,企业加大创新技术、提高质量和打造品牌力度。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集群内的同类企业之间主要基于成本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其它地区,如苏州、无锡等地区的纺织业在成本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另外,南通家纺产品大都作为中低档产品出售,缺乏自主性优秀品牌,获得的附加值较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趋动一些实力增强的本地企业更加重视并加大力度改造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和打造优秀品牌。这标志着南通家纺业集群产业链向品牌销售高附加值环节拓展,产业集群进入提升的关键阶段。

(三)南通家用纺织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家用纺织业为南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与周边城市相比,南通家用纺织业出现了发展速度不够快、规模及档次不够高等问题,不利于南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抓住世界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在学习借鉴外国纺织业产业集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产业集群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聚功能,对于进一步发展南通家用纺织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进行科学论证规划,在现有两大家纺市场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起到引领南通家纺发展的研发(设计)基地,集聚长三角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家纺等方面的能力,加大南通家用纺织业的产业链。通过研发设计基地的建立加大创牌创优力度,创建南通家纺企业的产品名牌。

改变过去光以研究开发单一功能的观念,拓宽研究中心的功能,使其包含产品研发(设计)、产品检测、样品制作、产品销售、产品会展以及信息、人才培训、商务办公等,重点建设商品交易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商务配套中心。通过以上专业化运作,整合资金、技术、机构、人才等产业要素,从设计、制作、流通等各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一个集“信息和咨询、设计和展示、研究和推广、物流和服务、贸易和洽谈、标准和检测、培训与服务”为一体的高起点、高立意、高标准、高品位、高档次的多功能家纺研发基地,促进本地区家用纺织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研发(设计)中心要坚持通过市场化运作,选择有远见、有实力者投资,充分运用现代经营服务理念,管理好后期的基地运营。对研发(设计)中心要进行精心规划。政府对进驻中心的生产企业应给予如生产税收上的优惠、技术改造上的贴息等支持,以增强研发(设计)中心的对外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俞锦祥.中国家纺航母从南通启航[n].南通广播电视报,2005-03-24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9

关键词: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纺织业

近年来,兰溪市从政策引导、增量提质、装备改造、技术创新、集聚发展等方面,有效推进棉纺织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立了省级棉纺织品测试中心,与东华大学合作成立了东华――双灯纺织制品技术研发基地,开展了浙江理工大学与兰溪市的全面技术合作,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产业链也不断延伸,相继开发了牛仔休闲面料及服装、家用、产业用装饰面料及产品等新产品,并在纺纱、服装等上下游产品上有了很大发展,改变了以往仅仅织造块状强,其他块状弱的单一局面。现已拥有“双灯”、“兰江”全棉弹力布等10余个中国名牌、浙江省名牌。2006年,兰溪被省政府认定为“棉纺织精加工先进制造业基地”;2007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织造名城”。2010年,兰溪棉纺织产业集群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成为全省42个示范区之一。

尽管兰溪纺织业发展悠远,近几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纺织发达地区相比,兰溪棉纺织仍处于“低、小、散”的状态,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很难产生规模效益;“纺、织、染”两头小,中间大,纱不能供织,布不能成衣,不能形成终端产品;生产经营粗放、专业人才缺乏、产品质量和标准意识淡薄;兰溪纺织行业规模总量偏小,设备技术落后,开发能力不足,品牌培育不够,产业链条不全,行业自律缺乏,这些都是限制兰溪纺织产业提升的桎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症结所在。

一、兰溪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分析

(一)有一支较为稳定的营销队伍。在外直接跑市场的营销人员达800多人,把握市场能力较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做到产品和市场对接的最新化。

(二)投资力度大,设备更新快,装备水平高,相对而言拥有更高的利润空间。近两年来,纺织技改投入达16亿元,新上国际一流水准的喷气织机5000余台,与传统织机相比,每1米布能多出0.3元利润。

(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产品定位契合当前消费流行趋势。受危机影响,中高档产品存在滞销现象,同时,崇尚本色自然的消费观念,使得我市中低档纯棉产品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四)“中国织造名城”效应体现。兰溪纺织的知名度不断扩大,来兰进行棉纱销售200元/吨左右,原材料成本较低。

(五)产业链优势。兰溪纺织有以立马云山为龙头的棉织造产业群,以双灯家纺为龙头的毛巾产业群和以金梭纺织为龙头的高档牛仔面料产业群,将近1300家纺织企业,较完整的产业链和合理的企业梯队结构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兰溪纺织在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市场有比较好的知名度。近几年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企业高度重视环保设施建设,也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市场优势。长三角地区是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中心。兰溪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体现在一些企业在市场上开设的贸易窗口及一批兰溪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销售队伍和全国前50家棉纱企业在兰溪设立销售点。可以说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较为完善。通过与国内各大城市纺织品批发站建立合作关系,到境外设立窗口,使兰溪纺织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一张立足兰溪、遍布全球的纺织国际营销网络基本构建。“中国织造名城”在国内外轻纺产品市场崭露头角,市场优势比较明显。

二、兰溪纺织业转型升级的阻力要素探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做大做强有设计、制造、品牌、营销4个生命形态,设计要与众不同,品牌要独领,营销要内外并举,制造要成本越低越好。兰溪许多纺织企业缺乏开发技术难度高、差别化的高端产品的勇气,热衷于“拿来主义”,研发投入较少、比重偏低;品牌创建、专利申请环节薄弱;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滞后,生产和技术进步始终受制于下游市场的需求。因此,产品多为白坯布、棉纱这样的初级产品,没有独立性,缺少自主性,与上下游容易形成“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关系,经常处于“为人做嫁衣”的被动局面。当然,仿造是最廉价的,但这也是最被动、最容易让人家替代的。没有设计的制造就没有产品专属权,没有专属权就没有附加值,没有附加值就没有竞争力。毋庸置疑,跟风仿造就像抽鸦片,提不起精神,挺不直腰杆。如果兰溪纺织业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那么,投入巨资形成的装备优势将很快化为乌有。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从点上看,很多企业只关心降低短期经营风险和制造成本,多为单纯的、常规产品的“来料加工式”生产,产品只能定位于低端、不自主、非品牌化。例如,用喷气织机生产30―50支之间的白坯布,是典型的一流装备、三流产品。从面上看,纱不能供织,布不能印染和成衣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雷同无个性、低质低价竞争、市场单一化的问题依然严峻。如果装备水平上去了,而产品附加值、市场份额上不去,那么高成本、低利润的阴影将挥之不去,产能相对过剩的利剑将时刻悬挂在兰溪纺织企业的头顶。

(三)内部竞争无序。目前,主要的竞争有3个方面: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和市场份额。特别是企业互挖人才,部分技术工跳槽频繁,员工稳定性差。以龙头企业“立马云山”为例,因车间副职跳槽到另一企业当主管,同时带走一大批熟练技工,整个生产车间不得不暂时停工。另一方面,因企业之间互相抄袭,形成克隆复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使得市场上产品同构同质,价格同根相煎,企业同室操戈,加上低端市场空间狭小,低层次的过度竞争愈演愈烈。

(四)服务平台极度缺乏。目前,我市棉织造创新研发、信息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介服务、标准检测、设备维护和物流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要么空白,要么基本不能发挥作用。呼声极高、期盼已久的纺织品市场、大阜张生活服务中心项目均已筹建多年,但进展依旧缓慢。

(五)随着新一轮产能扩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去年棉花减产200万吨造成当前棉纱价格大幅上涨,与去年底相比,已上涨60%左右;相对而言,下游产品售价提升速度较慢。同时,受汇率变动、人民币单方面升值压力影响,盈利空间进一步萎缩。因为汇率变动的直接结果,采购商占便宜,供应商吃大亏。目前兰溪纺织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22%;若人民币升值5%,则全行业亏损。另外,新《劳动法》实施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高管、挡车工工资基数较高,熟练技工工资已经达到2500―3000元,人力资源成本高企已成定局。据业内人士称,目前兰溪纺织业出现了“技工工资全国最高,产品价格全国最低”的诡异格局。很多企业都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业主制企业占主流,限制了管理理念和水平提升。基于以上诸多因素,今后兰溪纺织业必将遭遇一轮发展的“阵痛期”、“振荡期”。

三、兰溪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制约机理分析

(一)从集聚发展水平分析。我市纺织行业只是同类产品在空间上的简单叠加,“小、短、散”现象比较突出,龙头企业难以突现,属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纺织产业的上下游延伸不足,企业的分工合作集中在内部,以纵向工艺分工为主,缺少企业之间的横向的分工协作,生产经营自成体系。

(二)从行业地位分析。纺织行业竞争处在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基础上,进入门槛较低,投资量不大,缺少创新和技术,产品易于模仿,处于价值链的末端。目前我市织布企业生产以白坯布为主,印染和后整理能力是“软肋”,产业链明显存在“两头短中间长”,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同时,纺织企业多数是家庭作坊企业,检验检测设备不配套、能力不具备,产品质量难以控制。

(三)从企业内部分析。人员素质不高、质量和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良性发展困难。大部分纺织企业质量意识普遍较低,管理和营销水平滞后,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员工激励等机制;企业研发投入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品牌创建、专利申请等薄弱;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相对滞后,拥有世界一流的喷气织机却在生产30-50支的白坯布。据统计,全市纺织业高级技术人员仅有156名,一般技术人员1260名,平均数量极少,多数企业主综合素质不高;有创名牌意向的企业仅30余家,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企业40余家。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率为8.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为12%,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企业仅3家。

(四)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原材料价格和劳工工资上涨,尤其是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制约着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正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际,我省节能减排任务非常艰巨,而纺织行业又存在着能耗高、资源利用率偏低、污水排放严重等问题,纺织机械、化纤机械被称为“电老虎”。我市的纺织企业虽然投入资金进行技改,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力消耗十分突出,企业节能降耗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四、兰溪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思考

(一)积极引导水泥资本流向纺织业。多年来,兰溪在加大原国有纺织企业改制、改组力度的同时,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技改投入,适时提出“跳出水泥求发展”的战略,在灵洞工业园开辟了1000亩纺织业发展专业基地,引导水泥企业投资纺织业。由于兰溪纺织历史基础雄厚,随着水泥资本的大量涌入,立马云山纺织、鑫浪纺织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的纺织企业纷纷成立,拉动整个行业发展质的提高。

(二)实施退城进园政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原有纺织企业的发展空间明显不足,为此,市政府实施退城进园补助政策,引导企业整体搬迁到开发区,对退城进园企业实施土地收益补助及各项搬迁费用补偿,促进企业提升发展。例如,浙江双灯家纺有限公司实施“退城进园”,获得原厂区抵押贷款3930万元,用于技改投资,引进电子提花笼头、大提花剑杆毛巾织机、大提花剑杆装饰布机、数码喷墨印花机等先进设备,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名牌效应得到了较大发挥,年销售达4亿元。

(三)构建纺织招商平台。除了开发区、兰江街道原有的纺织招商平台外,永昌、赤溪、水亭等乡镇也纷纷开展纺织工业集中区建设,一大批外来客商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兰溪纺织业,佳而美、金梭纺织等销售超亿元企业不断涌现。

(四)提高纺织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无梭化改选。2005年和2006年,兰溪市连续两年专门出台纺织业技改奖励政策,投入技改奖励资金2200多万元,对新增喷汽织机、大剑杆织机10台以上的分别奖励1万元/台和5000元/台;新增小剑杆织机20台以上的奖励2000元/台;采用国内外先进纺织设备,纺织能力达1万纱绽以上的,按设备购置额的5%奖励。通过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纺织企业年均10亿元的投入大大提高了行业装备水平,目前我市企业整体装备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推进中国织造名城建设,促进产业集聚。2007年3月,兰溪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织造名城”,兰溪纺织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规模以上产值从2006年的3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97.1亿元,增长了近2倍。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织造名城建设,政府加强了纺织行业的规划,制定2009―2011年三年纺织产业规划,在每年的工业行动方案中把推进中国织造名城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着力提升整个纺织业技术创新能力及生产配套服务和中介服务体系水平。

五、兰溪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转型升级。成立纺织产业提升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运行分析、日常管理和相应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修订完善纺织产业导向目录,突出以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为重点的新型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档服装家纺面料等提升发展重点领域。制定产业提升激励政策,对带动作用较强的项目和产品,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予以重点扶持。着眼产业链提升,鼓励龙头企业向上游原料产业投资、开发,鼓励织造、印染等大型企业联合投资家纺、服装产业,加快终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行业整合淘汰,鼓励行业并购重组,淘汰一批“三高一低”企业和项目。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针对无序竞争状况,引导企业加强自律、抱团发展。

(二)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创新机制。针对产业盈利能力弱、缺乏市场定价权问题,掌控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和零售等“大物流”环节,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扶持一批纺织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给予项目研发投入补贴,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对纺织企业改造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给予资金扶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纺织科研院所来兰设立自主创新、新产品推广、纺织工程技术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强与院校的科技合作,建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新产品争夺市场话语权,提高议价能力。

(三)加快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功能。针对目前产业发展人才缺乏的现状,建立人才引进、培训教育平台。积极引进研发设计、管理营销、资本运作等方面高层次人才;针对企业经营者普遍文化层次不高、素质能力不够的“草根共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开展企业高管千人培训计划;针对技工数量不足、流动无序的问题,充分发挥劳动、教育部门作用,抓好培养和输送基地建设;尤其是注重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培训、定向培养,同时探索和实行科技人才企业交叉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四)打造区域品牌,实施差异化竞争。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经济时代,差异化、品牌化、高端化是独领的根本。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为重要途径,实施错位竞争,产品要差异,市场要细分,寻找新的利润点,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强化“中国织造名城”国字号金字招牌意识,着力推动品牌创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灵魂、产业的基石及市场的精华。对兰溪市而言,要强力打造品牌兰溪,壮大品牌经济规模,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五)三大集团构建规模效应。为形成兰溪织造产业的后发优势和特色优势,通过改造重组,构建三大集团:以双灯家纺为龙头,名牌产品为纽带的双灯家纺集团,使双灯集团成为浙江省纺织行业“名牌产品企业”集团,实现年销售30亿元人民币以上;以立马云山纺织为龙头的各类休闲面料集团,形成年销售50亿元人民币以上规模,使集团成为浙江省纺织行业的“小型巨人”企业集团;以金梭牛仔为龙头的中高档牛仔面料集团,形成年出口创汇3-5亿美元。

(六)提供有效市场支撑,筹建好原材料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对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在现有全国前50家棉纱企业在兰溪设销售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拓宽、纵向拓展,尽快在开发区和永昌街道连接地带,建设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市场,吸引更多的原材料经营户、纺织机械及配件经营户或印染加工联络处等中介加入,扩大专业市场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中国产业集群网.

[2]张辉.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10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服装;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9日

一、问题的提出

纺织品服装业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自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中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对外贸易规模始终高速增长,1994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55.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比重的13.2%,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

但是,就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取得骄人成绩同时,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后配额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份额略有下降。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增长迅速。然而,我们同样也应该看到,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达到惊人的2,549.82亿美元,但同比增长仅仅0.5个百分点,增幅首次下降到了20%以内,成为自2003年以来对外出口增长增幅首次低于20%的一年,这就预示着我国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将步入增速缓慢的调整期。自从2010年以后出口增长率和占世界比重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市场环境与发展趋势。2012年是比较困难的一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出口面对内外不利条件的影响再次遭遇“寒流”,全年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出口仅增长2.8%,这是10年来对外出口增长额最慢的一年。所以,进入201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面对2012年所面临的不利局面:劳动力的成本逐渐上升、人民币汇率逐年创新高、订单的转移等,这些因素都对2013年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形成严峻挑战。

2013年依旧不容乐观,世界经济仍然低迷,欧债危机的影响仍未散去,日本的国内经济同样处于下降的危险之中,再加上日本2013年因为问题和中国的外交关系恶化,所以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三大贸易伙伴中,也仅仅美国的情况稍好,但仅仅是温和缓慢增长。

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出口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压力和挑战,首先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在主要市场上的份额正在下降,自从2008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速仍处于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贸易摩擦。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高速增长,但是同时贸易摩擦问题也逐渐凸显。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我国开始步入了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迅速增长。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瞬时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所以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中遇到的各类贸易摩擦也远比其他行业的突出。近年来,除了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加入这一行列,使中国的外贸环境不断恶化。

(二)缺乏技术含量及自主品牌。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依赖纺织纤维原料的品种和质量。但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这些原因都影响我国纺织产品质量的提升。截至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出口国,但我国所拥有品牌服装的出口率甚至不足10%。我国到目前仍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纺织品服装品牌。

(三)廉价劳动力稀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整体明显上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劳动力过剩转向短缺。我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年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建立在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也正是由于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中国才成为了世界工厂,尤其是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更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而可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商品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四)纺织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年,但是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而且纺织品服装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传统的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但是即便这样,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却还想依靠产品的低附加值和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显然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面临的问题是生产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和纺织产品的更新换代缓慢,所以才会有我国的纺织品利润低、数量大、价格低、竞争力差。当前我国只有努力优化和调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产业结构,才能逐渐改变这种情况。

四、努力创新,实现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及策略。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上,有些国家的个别纺织品服装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我国的市场份额。不只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和我国在纺织品服装市场上激烈竞争。

首先,印度的纺织品服装行业和我国一样,都是后起之秀,而且逐渐成为印度的支柱产业。在世界市场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印度政府高度重视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在纺织品服装行业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印度拥有大规模的原材料资源和富足的廉价劳动力和资金实力,纺织工艺技术比较先进,不可否认的是,印度的纺织品服装在质量上还是比中国更加具有优势,这些都得益于印度的软件产业。印度的纺织品服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设计。

对于印度这个老牌的竞争对手,我国必须采取积极的策略来保持我国在世界上纺织品服装龙头老大的位置。由于印度纺织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设计,但这使印度纺织业生产的成本略高于中国,所以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在价格上还是具有竞争力的。其次我国还应该加大在纺织品服装设计和开发领域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才可以取得纺织品服装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加大投入,设计和研发高质量的纺织品服装,做到以质取胜。

墨西哥的纺织品服装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墨西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利用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纺织品服装产业,所以墨西哥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增加,墨西哥纺织品服装业迅速发展。同样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共同的发展机遇,两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目前两国正处于贸易发展的高速期,所以我国必须妥善处理中墨两国的微妙关系。墨西哥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同时利用北美贸易协定积极扩展美国和加拿大市场,所以我国应该增加对墨西哥的对外贸易投资,避免贸易壁垒,增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竞争力。

(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解决我国纺织品服装现存问题,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必经之路和唯一出路。创立自己的品牌一方面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政府必须给予企业强有力的支持。

走创新之路,从企业层面上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创立纺织品服装品牌的过程中,从选择面料,购置设备,创新款式,都要求做到完美。从而提高品牌的竞争力,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以质取胜。

(三)应对各项众多的新贸易壁垒

1、面对欧美频频设限,我们该采取的措施。如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即便是配额时代已经结束,个别国家还在对中国的一些纺织品服装产品实施保障措施调查。一些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标准越来越高,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

对于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频繁设限问题,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呢?穷则思变,变则通。考虑到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频频设限,我们可以换一种出口方式,直接到国外建厂,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贸易壁垒,最终实现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反倾销类人才严重短缺,所以我国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反倾销类人才的培养,及时预测并相关的进口市场动态信息,不断地完善我国的预警机制,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能够在重重危机中处于主动状态。

2、对新贸易进入障碍的深层次解读。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纺织品服装贸易是受限制较多的一类产品,各种准入障碍也较频繁复杂,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纺织品服装最大的出口国,遭受这些准入障碍因素的限制更为严重,从而致使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效益遭受极大影响。

技术壁垒作为最为严格的准入障碍,它把卫生检疫、技术、质量、商品包装和标签等苛刻标准作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重要因素。

绿色壁垒,是环境保护的一种贸易形式。绿色贸易的流行加深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难度,纺织品服装也不例外。然而,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这种贸易形式同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易处。在绿色壁垒的压力下,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就我国目前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遇到的困难而言,应该考虑如何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想要维持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世界第一位置,深入研究各个竞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必须生产畅销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吸引顾客。早日使我国由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纺织品服装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培养反倾销方面的人才,只要我们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众志成城就一定能给那些频繁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限的国家强有力的反击。只要我们不断改革求新,努力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应对挑战,我国纺织品服装业未来必将会更美好。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品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报告2010/2011.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2]王卫.后配额时代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战略.国际贸易问题,2013.12.9.

[3]刘华.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贸易对策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2.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