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9:04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一、乡村文化内涵

一谈到文化,首先会想到文化的涵义,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它包含的范很广,当提及美丽乡村文化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又有那些呢?接下来本文会解释乡村文化的涵义。

其实,乡村之所以称为乡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乡村是产生先进文化的土壤,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谈到很多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都是在乡村中,那里淳朴的村民一直遵从宗族的遗留下来的训,保持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使群众建设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共享美的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场文化。

1.文化传承对旅游文化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世界旅游业趋势来看,乡村旅游比例不断上升。就美国举例,至2030年美国乡村旅游业所创造的GDp将占全国的50%,因为城市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将达到90%,除了乡村旅游业的效益以外,还推动了三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乡村旅游业文化除了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外还包括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垂钓文化、休闲文化等。

2.文化传承对饮食文化的意义

注重饮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不少人从过去的温饱阶段、讲求色味香阶段,向保健阶段迈进。而乡村所提供的土鸡、土菜等有机产品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健康食品也有对人们身体有害的食品,有害食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的污染,又有饲料添加剂添加过量的问题。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都是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水果蔬菜都是不打农药的,生物都是放养的,所以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这些条件都为发展饮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文化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现会让人们回忆起岁月的沧桑,让人们深入其中细细体会美丽乡村的美好,还可以让年轻人接受到传统的教育,内心有不忘本心的意识。民俗文化的保留不仅有入乡随俗的意识,还可以融入农村的文化,感受乡村的气息。

4.文化传承对于市场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提高,美丽乡村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在美丽乡村中人们可以利用旅游业来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收取一定的住宿费。也可以利用饮食来发展经济,在饮食中可以收取一定的餐费,建设一些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水果采摘园等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带来的市场经济,对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每件事物都会有其两面性,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是有利有弊,接下来谈一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有以下:

1.物质文化遭到破坏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出现与自然景观,空间肌理等相冲突的时候,虽然会努力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的原貌,有些地方由于保护重视程度低,片面一村貌整治或者经济发展为目标,大拆大建,严重影响对历史风貌的原样和文化价值,而且建起的楼房与原建筑或者旁边古老建筑出现不协调的场景。

2.农耕文化渐行渐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渐渐淡出农业生产生活,农业用具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只有一些年纪大的老人知道传统的农耕用具和耕作方法。许多原来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去保护这些古老文化防止流失而不是用现代化取代。

3.民俗风情经历变迁

乡村中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异常丰富,风土习俗众多。但是近几年来一些民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中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乡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邻里间和睦的关系,乡里间的节庆活动都渐渐消远,大部分非物质类民俗在民间实际生活中正在被逐步抛弃。

四、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文化传承内容比较狭隘,文化传承选择的渠道较少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单个的建筑保护占主要的方法,这样比较单一,政府支持较少,没有具体的科学的文化传承渠道

2.传承方式缺乏探索性

在文化传承方式中,主要把眼光集中在了古城古镇以及物质遗产上忽略了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的改造,村貌的整治这些外观而忽略了内在,没有真正理解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样只是注重外观忽略内在是对文化毁坏,对村貌进行整治很多会毁坏一些古建筑,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是无法修复的。

3.传承路径没有得到规划的保障

在文化传承中使得一些路径没有得到确切落实,由于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不够方法失当等问题加上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乡村文化传承路径也不顺畅,虽然总体规划中会提到但是没有具体的做法和实施,缺少是实际性指导乡村文化保护和管理也不到位,需要通过规划来完成规划体制,使文化传承的管理与规划更好的融化。

4.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资金渠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等原因,致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进展程度并不明显。

5.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ο绱逦幕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小乡村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轻视文化建设。而且,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对于成效缺少回访。

五、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对策分析

1.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生命力所在,只有将文化植入乡村旅游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竞争力才会更有魅力,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是可持续的。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支撑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乡村旅游生命力所在,让乡村旅游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文明风采,把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传承发在乡村旅游这个“活态”而自然的整体环境中。

2.文明创建,提升素质

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竞赛,请村民当评委,加大参与度。加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地方遗产名录

目前对于文化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实物的保护,或者对已经列入文化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对本土乡村文化所蕴含的风俗人情、礼仪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保护还是存在盲区,鼓励各类的文化进行申报,建立相应法律,进行法律保护。

4.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是美丽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美丽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争取专项经费,用好经费;乡村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拉动文化消费的双赢。

5.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大学生村官热,录取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美丽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带来工作新气象;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培训文艺精英,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的奖励;还可以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边建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11(10).

[2]刘秀英.农村建设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

[3]张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0(21).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2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美丽乡村;践行

“富强大树民主芽,文明催开和谐花。自由阳光平等洒,公正法治乐万家”,网上流传的这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谣,引起普通民众的关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布以来,如何使其生根落地成为新的实践课题。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背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必须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二)是自觉适应意识形态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而变革。上层建筑变革意识形态要变化,意识形态有很多新变化。

(三)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把握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经济发展,跟很多国家互利共赢的同时,还有可能跟很多国家发生一些竞争关系。在国际上,很多主流国家都有自己一整套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些世界级的大国之间都存在价值观的较量。

(四)是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总结

撒切尔夫人说搞垮苏联主要就是两个办法:一是将苏联拖进军备竞赛:二是意识形态的渗透。

(五)是塑造世界大国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要求

一是大国都有核心价值观。二是国家的软实力较量是信仰制度体系的较量。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的内在联系

(一)美丽新乡村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1.乡村内涵

在百度上查找“乡村”这个词条,给出的名词解释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

2.发展历程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

2013年7月22日,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2014年10月党的十报告提出: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我们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1.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一是富强的中国要建成,中国GDpn2050年应该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而且是高质量的三分之一,重新回到世界经济的制高点。二是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当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三是展示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建设什么社会

一是自由社会。二是平等社会。三是公正社会。四是法治社会。

3.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一是爱国的公民。二是敬业的公民。三是诚信的公民。四是友善的公民。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新乡村的路径探索

近十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亟待提升。

1号文件提出,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今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由“物”到“人”,新农村建设迈向“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新阶段,内涵更为丰富。在建设美丽新乡村的征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

(一)唱响中华文化好声音

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好东西。2014年5月4日在北大专门讲到,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既然有这么多好的东西,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就要用起来,而且要用好,一定要把中华优秀文化的东西深化到经济社会制度中。

(二)重视家庭建设

2015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三)创造良好社会风尚

社会风气、社会风尚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最直观的表现,是该社会价值倾向的本质体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治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任务,也是其根本目的。

(四)融人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是把核心价值观不断生活化。二是全民行动每个人都不应缺席。要结合各种社会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五)因地制宜,科学谋划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盲目的跟风是要不得的,涂墙抹粉也是要不得的。只有因地制宜,合理谋划,保护好生态环境,改善好生态环境,创造宜居环境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才是为百姓造福。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产业发展型模式;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社会综治型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渔业开发型模式;草原牧场型模式;环境整治型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高效农业型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成熟、宝贵的经验。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3

一、凝聚思想共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强化思想意识。xx镇党委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担负起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责任,精心谋划、周密部署,4月20日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切实抓好、抓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美化绿化村屯环境专项整治活动3次,组织机关干部入村义务清扫4次,召开调度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5次,村级组织牢固树立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责主业意识,各村都详细制定了环境整治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带领村内党员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充分调动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党员干部主动担负工作职责,带头清扫村路、清理公共区域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实行包片连户机制,以点带片,促进村屯环境整体提升。村党支部每周五定期开展活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派出单位资源优势,不仅带领群众在经济上脱贫,还要在环境上“脱贫”。包片领导、包村干部充分发挥带动和监督作用,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屯环境整治,每月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和意见反馈,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完善村级组织规章制度,推行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等“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听取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建议,村党组织带领村内党员群众共同研究制定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通过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签字上墙,规范村民公共道德行为,让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行为约束。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和成果,调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通过在各村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等宣传材料,积极开展“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美丽农家”、“美丽村路”等载体活动,引导群众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切实转变和提升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观念。

二、强化环境整治,促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一是积极开展整治环境专项工作。结合爱国卫生月和中央环保督查,对村屯环境、河道和卫生死角进行了全面清理,转运垃圾400多吨,现村主干道路面及两侧和公共场所整洁干净、河道河渠内垃圾实现全部清理。通过历年来的申报项目和镇内自筹,8个村拥有垃圾箱近200个,垃圾中转站近20个,垃圾处理实现了有序化、规范化。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党员参加镇村组织的环境卫生和党群活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各村每周五定期组织清扫活动,对房前屋后垃圾、枯枝杂草及时清除,不留死角,现各村的外来户也主动参与进来,一起维护村内卫生,保护共同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强化跟踪管理。坚持管治并重的原则,统筹和强化村容村貌的治理和管理,坚决避免前建后损、前清后脏、前治后乱等现象。注重和加强后续管理和跟踪服务,实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砂东、东明、春和3个村率先实施责任包保制,由村干部、党员、老年协会、生态卫生员、环境保洁员对村路和责任区进行包保,形成了支书路、主任路、委员路、党员路、老年协会路等特色村路和具有村屯特色的分担区标识,结合街路划分工作,一一命名挂牌,现已在全镇进行了推广落实。

三、突出目标导向,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通过打造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美丽农家、美丽村路等活动。广泛宣传干净卫生环境的意义,突出妇女居家清扫、保持卫生的重要性,达到房屋、仓房、圈舍、厕所建设有序,柴草堆放规范合理,房前屋后绿化美化的整体要求。重点清理主干道及村路的生活垃圾,清除路边堆放的砂石、烧柴等。在村屯主干道两侧、村内空地、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打造干净人家、美丽庭院和美丽村路为基础,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集中力量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现镇内打造了xx、xx、xx三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全镇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4

关键词:美丽乡村;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中共河北省委讲师团研究项目:“性别发展与乡村和谐――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妇女就业元素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中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0日

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农村正面临着传统农业逐渐衰弱、农村逐渐边缘化和空心化、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逐渐减少、农村生境逐渐没落等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并于2013年11月确定全国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对于河北省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及实现河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表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他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同学者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美丽乡村建设”应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是要打造一个“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的新型农村。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所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者应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实现生产美,在当前形势下就是要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良性效应。实现生活美,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如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实现生态美,需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行,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社会总格局的重要举措。

二、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剖析

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口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目前河北省的情况来看,河北省有48,606个行政村、5,660万农村人口,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相比较,农村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经统计,在23项小康监测指标中,河北省有12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的居住环境更是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河北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农民生活舒适度为目标,全力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并从2013年开始举全省之力,用5年左右时间,在农村重点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在一些重点地区,突出强调抓好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村庄绿化、产业支撑等15项重点工作,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一)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燕赵大地上,不同地区有不同地理风貌,也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惯和风俗。建设富有河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就要让不同区域的乡村能够各具特色、各具其美。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不同地方的特色,针对村庄的区位特点、村落格局、民俗文化等,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相应规划设计,先后建成了一批精品示范村。黄骅、清河、武邑等县域成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河北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结合村落特点,强调注重区域特色,建成张家口民居、太行山民居、皇家文化民居、冀南民居、合院式民居等农村新民居,充分体现了燕赵文化特色。

(二)改善村风村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要做到内外兼修,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农村经济的增长。首先,全省农村大力整改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净”、“绿”、“美”的新面貌,一些重点村基本消灭了垃圾山、臭水沟,做到了无堆放垃圾、无臭水沟塘、无乱堆乱放,并开展了街道、庭院的绿化美化工作;其次,乡风文明不断提升。在推进村落整治的同时,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和休闲文化广场的相继建成,健身娱乐、跳广场舞逐渐成为农民新的休闲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民风民俗更加淳朴。

(三)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农民应当是参与的主体。而在政府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不足。现实中,受到教育程度、传统文化、信息闭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滞后,开放、创新、参与意识不强,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转变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了延缓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四)财政投入不足,建设效果不明显。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进步的成果,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从国家的整体情况来看,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至今在中央财政里面没有“美丽乡村”的专项款。对于部分处于偏远地区且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村庄,资金缺口较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相对缓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建设水平。

三、有序推进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关乎农民的人居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需要坚持政府谋划,规划先行。政府部门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需求导向。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建设富有特色的河北美丽乡村。同时,要注重划衔接,做到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成立专门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创新工作思维,促使各执行部门协调合作,实现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协力推进。

(二)重视宣传引导,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农民受教育程度、接受信息方式等实际情况,要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宣传册、宣传栏、短信、广播、电视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美丽乡村建设系列宣传工作,不断拓宽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渠道。通过积极引导和典型示范,转变农民观念和农村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加大政府投入,精准扶贫是对症之举。农村贫困化、农民贫困化是制约农村转型的瓶颈,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桎梏之一。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扶贫。农村扶贫应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精确扶贫”方式,才能取得工作的实效性。因此,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实现政策下乡、官员下乡,摸清楚农村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扶贫的具体方案和计划,设定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项款,将人、财、物的配置细化,对症供给,做到专款专用,精准到户,责任到人,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庞超.河北省加快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建美丽乡村[eB/oL].河北新闻网,2014.3.13.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5

县委、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我县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刚才,县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卢军同志传达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下面,我讲五点意见,等会县委保书记还要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顺时应势,提高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__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对农村建设作了全新的定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____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打造“升级版”新农村的热潮。____年9月6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在玉溪市召开,省委仇副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大势所趋、竞争所逼、发展所需、民心所向。____年10月17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在永善县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通过对中央、省市的新要求的学习使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秀美之村;建设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富裕之村;建设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特色鲜明的魅力之村;建设功能完善、服务优良、保障坚实的幸福之村;建设创新创造、管理民主、体制优越的活力之村。近几年来,我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了一批有自然风光、有民族特色、有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对照新形势下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进“升级版”新农村的建设,努力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二、继往开来,我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有可为

当前,我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优势具备、恰逢其时。

(一)进一步利用区位优势。我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昭通的南大门,是川渝贵的重要通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乌蒙山片区作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____被列为重点县;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强势推进昭鲁一体化,将____作为昭通中心城市双核之一进行打造,持续加大各类投入,为我们打造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统筹城乡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前期建设中,我们利用昭鲁一体化建设了茨院村、板板房村、米家湾村等,利用国道穿越县境打造了江底集镇。今后,要以沿中心城镇节点、沿交通主干线、沿旅游线及主要景区为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进一步利用文化底蕴。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是文化的载体。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盛产朱提银两千余年的乐马厂古矿洞群、名冠全滇的拖姑清真寺和环境优雅的崇文阁等名胜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元素,要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为文化特色村,进一步发挥乡村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努力打造“连线成片风景不断,各具特色内涵显现”的文化乡村。

(三)进一步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近来年,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____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2.2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45.5亿元和1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674元和3649元。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四)进一步利用以城带乡成效。____年7月22日,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近两年来,县委、政府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目标,以“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乡发展,把农村成片连线推进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农村环境整治由单个村庄向成片连线、由平面整治向立体整治、由单纯改善村容村貌向整体治理区域环境转变,大大提升了农村品位。全面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延伸,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提高农民生活和环境质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我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回望过去,为破解农村发展瓶颈,____率先在全市掀起乡镇集镇建设高潮,集中力量打造了11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镇集镇,累计投资15.6亿元。如集中力量在小寨打造了10公里樱桃文化长廊,在桃源打造了伊斯兰特色集镇,成效非常显著。各级各部门以打造美丽乡村为载体,____至____年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14个,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117万元。累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85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427个,全县村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原来农村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现在多数村已达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庭院绿化的目标。到____工作以来,我就美丽乡村进行了一些调研,总被青山绿树的气息所陶醉,更为其迸发的蓬勃生机所震撼。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村道小巷绿树成荫、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穿村小河清澈见底、文化广场人沸歌扬;这样的村庄人居与山水完美结合,田园山居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不会忘记,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工作会和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座谈会在我县的成功承办,全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成果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必将成为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同志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时之举,不是应时之作,而是县委、政府一以贯之的重要举措,是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群众新期盼的科学实践,是把脉农村实际、倾听农民呼声、尊重农民意愿持续实施的一项提升全县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大民生工程。所以说,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小问题,而是大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不是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而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

三、正视困难,寻找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

客观地讲,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有软肋和面临不少的困难。农村建设中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大、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产业发展滞后,部分农业产业仍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生产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交通、水利、科技仍然是农村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矛盾依然较大。归纳起来有那么几点:

(一)村庄过散、布局零乱。各行政村的自然村落过多、村庄规模小且过于分散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建新拆不了旧。农村建房规划落后,楼房空置率高。

(二)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村级经费紧张以及思想上重建轻管等原因,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

(三)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仍较落后。由于资金投入有限,造成总量不足,设备简陋,共享率低,村级公共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四)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层次挖掘利用。我县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入挖掘发展。一些特色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文化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五)村庄绿地面积依然过低。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有效举措。草坪多、乔木树种少,硬化路多、绿化路少,庭院整洁、绿化美化不够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村庄由于缺乏绿化空间,加之庭院绿化没有广泛得到村民配合,绿化养?缺乏长效管护等,使得村庄生态环境有所破坏。

四、明确目标,协力同心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中央和省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我们将继续推进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以深化提升村级集镇为载体,突出重点,大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水碧山青、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今后,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抓点、连线、成片、全覆盖”的分步推进计划,逐步打造“乡乡布局优、村村环境美、处处产业兴、家家收入高、人人生活好”的极具山水特色、蕴涵独特文化、富有文明乡风的魅力和谐新农村。从2014年起,每年选择10个自然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建设成中心村和特色村,完成50个自然村整治任务,重点培育1个市级精品村,力争创建1个云南“中国最美乡村”。围绕上述目标,努力实现“一年有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根据调研和思考,我认为在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生态环保秀美之村。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二是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大力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发展融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三是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如果千村一律,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古村文化,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所以,要把城乡统筹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以整治村为基础,特色村为亮点,中心村为核心,结合中心镇和风情小镇建设,打通串联,进一步提升村庄连片整治水平,使山水人文更具神韵,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更上新水平。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注重实效”的原则,搞好沿中心城镇节点、沿交通主干线、沿旅游主干线、沿行政区划交界“四沿”的10个美丽乡村规划,全面整合发改、财政、住建、交运、扶贫等部门项目,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建一片成一片。加快制定《____县美丽乡村管理办法》,突出发挥现有村级集镇的承载能力,构建农户自主、农户自管、农户协商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富裕之村。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就可能“空壳化”。林果抓抚育。在现有的100万亩特色产业中,继续抓好核桃、花椒、苹果大面抚育管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已有的产业基础,推行新技术应用,确保项目区林果抚育率达100%,全面提升林果抚育管理水平,增加林果效益,做到改造一棵、成功一棵,改造一园、成功一园。园区抓建设。继续推行“一个农业产业示范园,一名县级领导任园长、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一套技术规范”的机制,推进核桃、花椒、蔬菜、葡萄、苹果、樱桃、马铃薯、生态养殖等十大高原特色示范园区建设,2014年启动花椒庄园建设,着力构建核桃、花椒、樱桃“三大庄园”。土鸡抓规模。积极扩大林下土鸡养殖规模,推进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养殖园建设,做到人人有增收之技、家家有致富之业、村村有产业之柱。

(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特色鲜明魅力之村。依托朱提历史文化、伊斯兰回族文化、乡村休闲文化三大资源,围绕新石器时代遗址、新街坪地营古战场遗址、盛产白银20__余年的乐马厂、全滇最古老的拖姑清真寺等文化遗产,加大____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力度,将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继续举办小寨樱桃文化节,强化回族特色文化宣传,加大龙头山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力度,推进朱提银文化遗产整理,重点打造以朱提历史文化为代表的龙头山美丽乡村,以伊斯兰回族文化为代表的桃源、茨院美丽乡村和以乡村休闲文化为代表的小寨、龙头山、新街等美丽乡村。为此,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特别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加快10个村级文体活动广场建设步伐,实施好“全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和“数字影院”四大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乡村、争当文明农民”系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打造蕴涵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

(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打造生活品质幸福之村。加快解决教育、卫生、医疗、社保、就业等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步伐。教育抓提升。进一步做好农村学校改造和14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项目,抓紧实施校安工程,提高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卫生抓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合工作,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抓好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启动实施好乡、村医疗技术人员培养计划。社保抓规模。持续加大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宣传力度,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城乡低保和临时救助力度,确保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发放率达100%,实现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就业抓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走培训—输出—就业—维权服务的路子,确保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累计转移务工人员稳定在13万人以上。通过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做到乡村广大农民群众学习都有保障、看病都有医疗、养老都有保险、就业都有技能。

(五)推进民主管理建设,打造文明和谐活力之村。民主管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是农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谋划主体、规划主体、投入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受益主体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全面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并制定和完善就业、就学、保障、医疗等配套政策,使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用地需求。要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源,把资产转化为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破解群众资金短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快完成小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总结好经验,启动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2014年至2016年分三年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五、强化领导,构建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成功的经验证明,只有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才能除险强基、破难筑巢、开山建鼎。希望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要事,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各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长期抓、负全责,确定专人具体抓、负职责,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县挂钩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做到在一线开展工作,在一线检查解决问题。

(二)完善配套政策。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县委农办要结合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文件精神抓紧制定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意见;各涉农部门要加大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方面进一步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并重点向项目建设区倾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贷款扶持力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一个乡村、一个产业、一名挂钩领导、一个规划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整合项目,发挥好财政资金、项目资金、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民间资本、群众投资“六种资金”作用。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进一步将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农开、综改、扶贫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有计划的向上申报项目,有针对性地集中投放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同时,各挂钩单位要主动参建,鼓励企业捐资助建,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自建,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大会战的局面。县美丽乡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协调推进。要强化督查,每月一督查、双月一通报;要严格考核,对工作不力、敷衍了事、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要严格追究责任。纪检、检查、审计、财政及相关项目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6

关键词:安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一、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行动规划

“中国美丽乡村”行动是安吉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升工程,是将安吉县新农村建设水平提升到全国领先水平的重要战略部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安吉县全面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的建设思路,积极建设“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安吉县在实施“中国美丽乡村”行动规划的进程中,以大力推进“环境提升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服务提升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旨在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尤其对于“素质提升工程”而言,这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调动起农民自觉投身到“中国美丽乡村”行动中来的重要工程。而“素质提升工程”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根本立足点,将外在的建设要求内化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升农村社会整体文明水平,从而为安吉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精神支撑。由此可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有着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一)加强农村道德建设

安吉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农村道德建设,逐步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提升“中国美丽乡村”的整体道德水平。安吉县全面开展道德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农民现代意识教育,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民主、法治的现代价值观念;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纲领,持续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营造安吉县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的道德环境氛围;重视诚信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实践活动,力求构建邻里和睦、家庭和美、社会和谐的农村环境。通过加强安吉县道德农村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为安吉县农民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安吉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核心,提高安吉县整体文明水平,具体工作对策如下:通过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升农村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主体意识,加强民主自治,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村”、“无村”、“平安乡镇”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村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思想保障;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必须坚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使农民争做文明村民,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生态村、文明村中的主体作用。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安吉县基层党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路人。所以,基层党组织要重视自身建设,以加强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村干部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政治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承担起身为基层领导干部的责任。同时,基层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群众路线,紧密联系群众,妥善处理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上一级组织加强管理与支持,在换届选举和行政村合并过程中,选派机关干部、大学生充实农村基层组织,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四)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促进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开展的重要保障。安吉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新农村改革与发展。首先,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合理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全员参与、上下协调、全方位开展的工作网络体系。其次,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对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再次,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通过深入调查民情民意,掌握农民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推动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必要将外在的建设要求内化为农民的素质提高,通过做好安吉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安吉农村思想道德、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使安吉县农民成为现代化农村的新型高素质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宇.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7).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7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8

关键词:城镇化美丽乡村综合效应

中图分类号:F3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31-02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乡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乡村各种环境为代价,从农民利益出发,涵盖整个乡村,实现城镇与乡村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美丽乡村”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上。其实“美丽乡村”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体现和实践。十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对解决当前贵州省“三农”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利用城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正面效应且抑制其负面效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城镇化对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效应分析

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有利于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又制约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

(一)城镇化对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正面效应分析

1.城镇化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这种就业结构的转换本身就是产品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直观体现。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过程是潜在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消费需求的过程,随着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密度的提高,社会的分工和需求的层次不断变化升级,刺激着乡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2.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当大多数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承包政策的调整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与此同时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还会带动农产品需求市场的扩大,促进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的改善,直接提高农民收入;城镇化的顺利推进还会增强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直接或间接改善农村、农业的生产环境,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3.城镇化有利于乡村和谐。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矛盾,而我们会针对这种矛盾,制定各项方针和政策,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和交融,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扩大乡村居民的参与渠道,严格征地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对无收入来源农民社会救助机制,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发展的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4.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乡村人才的培养。城镇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的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谋出路,经过技术岗位的锻炼,许多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变成了技术工人,有的人甚至成为了工厂不可或缺的高级技工。城镇里还有许多电大、夜大等学习机会,而且农民工的子女也获得相对较好的获取知识的机会,这对于乡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同时,乡村人才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也可促进乡村面貌的改善。

(二)城镇化建设对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负面效应分析

1.城镇化建设造成乡村劳动力短缺。相对于乡村来说,城镇集中了大量的经济、文化、科技资源,也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年轻的不管知识水平高低的中青年,迫于生活压力转移到城镇而不愿意在乡村发展,同时加上乡村环境的恶化,使得许许多多村寨只有老人和孩子,不见年轻人。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使乡村可耕作土地的营养流失和荒芜,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使粮食保产增量受到冲击,更严重者,造成乡村原始村寨的消失。

2.城镇化建设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当前,贵州省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极大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是长期以来,在农村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倾向,大规模不合理利用土地、对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工业污染程度加大、地区性气候被人为改变等问题日趋严重,为获取经济效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

3.城镇化建设造成乡村资源的流失。城镇化不但造成了乡村人力资源的流失,还使乡村的其他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流出乡村。首先是资金的流失,由于城镇的投资机会较大,许多有钱的年轻人选择到城镇投资相对来说比在乡村收益大,加上乡村的各项政策措施不完善,进一步对乡村资金没有吸引力;其次是技术的流失,由于城市回报率较高,市场宽广,各项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乡村的技术也愿意到城市进行投资;第三,自然资源的流失,有一些自然资源,由于城市的需求较广,很多在政府的干预下,流向了城市,但是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不多。

4.城镇化破坏了城乡的均衡发展。城镇集聚了大量的优势资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城镇聚集;相对于城镇,乡村失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业聚集在城镇,城镇的基础设施比乡村先进和完善,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发达完善,大量的教育、培训机构聚集城镇,这使得乡村发展缺乏动力,缺乏竞争力。

三、城镇化对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效应的原因分析

城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效应是有多方面的,要统筹好城乡的建设,就要对城镇化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综合效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既要认清产生正面效应的原因,又要看到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这样才会使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时利用好其正面效应,又可以让我们去制定政策措施,预防城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镇化对贵州美丽乡村建设产生正面效应的原因分析

贵州是一个相对全国来说比较贫穷落后的省份,城镇化的发展带给美丽乡村的效应更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城镇化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贵州主要是以从事农业为主,城镇化的发展,第二三产业不断进入,经济发展模式不再单纯的依靠农业,从而转向依靠第二三产业的支撑,有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模式调整,发展高效农业,节约农业,生态农业。

2.城镇化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得以改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观念的进入,不但影响城市,也影响乡村,乡村居民也希望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外务工的农民,回家之后就会把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同时为了方便,更多的人选择选购私家车,这不但有利于乡村面貌的改善,也有利于乡村市场的打开,同时,更多人倾向于绿色化、健康化的生活。

3.城镇化的管理理念渗透到了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出现,也为了城镇化的更好发展,会出现各个政府部门职能进行改变重组,这些经验,会被乡村的政府或者群众所学习,有利于改变更好的服务群众方式,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明。

(二)城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分析

1.城镇化使企业流向城市。乡村主要是农业经济,大部分农民只能勉强吃饱而闲钱不多,购买力不高导致市场不大,乡村通达性低导致交通困难以及运营成本大。

很多乡村在吸引投资政策上并没有多大的优惠,同时由于一些乡村干部存在腐败等行为以及村民的传统习惯影响,使原本已经引进的企业运行困难或建设到一半而半途而废的比比皆是。

2.城镇化使购买资金从乡村流向城市。乡村比较分散,经济来源是基本上单纯的农业收入,其他收入相对所占比例较小,人民相对来说没有城镇居民富裕,购买力相对较低,城镇化以后,加速使很多具有购买能力和购买愿望的人流入城镇,使原本不大的乡村市场进一步缩小。

3.城镇化使人力资源从乡村流向城市。城镇化使乡村人力资源流向城市,特别是乡村建设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使原本就缺少人才的乡村想要得到经济发展更加举步维艰。许多企业在进入乡村之后发现找不到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甚至单纯的工人,而城镇的又不愿意去就业,造成本来人力资源丰富的乡村的企业出现一个尴尬情况。

4.城镇化加剧乡村环境恶化。乡村本来就是一个环境脆弱的地方,在贵州石漠化比较严重,更容易引起环境问题,过去由于人多地少,使得乱砍乱伐情况严重,由于管理不规范,出现很多乱开采等情况,有些地方,由于县乡政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不注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导致环境情况比较严峻,使得在环境方面的投资吸引力大大下降。

四、推动城镇化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那么,怎么发挥城镇化的正面效应,规避城镇化的负面效应,从而推动城镇化带动贵州美丽乡村的建设呢?

(一)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

综合考虑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耕作半径、生产用具存放、生产用房、家禽家畜养殖等多方面的根本需求来进行。在对各村的地理环境、风俗风貌、产业布局、人口结构等相关因素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打造“一村一景”,宜居、宜游、宜业美丽乡村为目标,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集中连片居住点,采取市场运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风貌造型、统一房屋建设、统一设施配套。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配套、制度创新是保证

加大扶持力度,在村庄环境整治、小康示范村和贵州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全面整合乡村危旧房改造、农房风貌改造、政策性移民搬迁(库区、生态、扶贫、以工代赈)、天灾避让等政策,打捆使用各项政策资金,确保搬迁农户稳得住、搬得出、住得下。对于乡村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特色“农家乐”、乡村休闲农业、乡村土地流转、农业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社会力量参与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应给予税收优惠。

(三)政府政策多向乡村倾斜

贵州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全省经济在全国排名倒数,乡村更落后,而贵州是一个山多的省份,城市化的建设离不开乡村的支持,全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经济的支撑,只有政策向乡村倾斜,才会吸引更多省内外的企业到乡村发展落根,才会让乡村居民有奋斗的动力。同时,政策向乡村倾斜,才会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各项制度的公平,实现社会的和谐。

(四)对愿意下乡开设基地的企业实行优惠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政府应当对愿意下乡开设基地的企业实行各方面的优惠,但是这种企业也要经过严格的把关,不能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而是应当引入对环境好的企业。在乡村引入企业,实现更多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对在外就业人才鼓励其回乡就业和创业

乡村人员出门务工,主要是家乡没有好的就业处和创业支持,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在技术上掌握了一些先进技术和在资金上有一定的积累,出台一些政策,引入企业在乡村发展基地,既能给企业带来人才,又能给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从而减少一些社会矛盾;给以愿意回乡创业人员政策上、资金上、税收上以及土地使用上的优惠,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和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创业,加速乡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和发展活力。

(六)政府牵头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工作

首先就是要修路,只有公路通了,各项物资和各种人才才能进来和出去;其次,做好教育投资,不但是基础教育,还有职业教育等各种技术人才培训机构;第三,做好其他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医疗、通讯、网络、社会保障等,只有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得以健全,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人才到基层去。除此之外,还要解决好乡村的环境问题,不但要山清水秀,还要村容整洁,通过政策引导使人们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切实做好生态林的建设,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和退耕还牧工作,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以及生态农业,切实通过一系列政策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1)

[2]安建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2013(26)

[3]曹雪平.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和促进[J].农业与技术,2013(2)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9

以党的十、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基本方针,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的要求,依照“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五个方面建设美丽乡村,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时间:2015年开始至2017年结束,利用三年时间,实

现__村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2015年完成村内主要街道的硬化任务,实现村庄道路硬

化、净化、绿化。总硬化里程6.5公里。其中,连接民族路307国道段1.7公里;连接李大路段1.2公里;其余为村内其它公路硬化。

2016年完成主要储水坑塘整理,完成农村两室、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主干路路灯安装,实现该村整体面貌提升。

2017年。实现产业升级,将全村养殖户全部外迁,规划养殖小区,完成__民族市场改造升级。

__乡党委书记王金升同志,负责__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工作,乡长从延兵负责整体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调度工作,乡人大主席__、武装部长__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党委副书记__同志负责村“村民活动中心”建设工作,副乡长__负责坑塘改造工作,纪委书记__负责主干街道硬化的协调联系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契合了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合力。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要发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优势,充分调动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篇10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细化工作责任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领导小组,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实现高起点规划。建立包抓帮扶机制,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并与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签订任务书,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村务公开报、村内大喇叭等传统方式和微信、QQ等新兴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宣传村镇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先后在村级道路沿线、村委会和文化广场等群众聚集地设置大型广告牌15块,墙体宣传画113幅,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乡村振兴、孝老爱亲、文明礼仪、农业生产生活等内容,在全镇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全民参与和管理的浓厚氛围。

一、以文化人,精心打造文明家园

一是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村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了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正在建设占地100多亩的集镇文化广场1处,已建成村级文化广场5处。以点带面重点打造高质量农家书屋,以柳卜滩村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的标杆示范作用,带动剩余10个村的农家书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镇11个村,村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各类科技书籍等达到10余万册,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和平台。

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坚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始终,把“硬件美”和“软件美”统一起来。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以“我们的节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智扶志、文明礼仪等为主题,组织乡村文艺工作者、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定期进行广场舞、秧歌等文艺演出,举办农民运动会、“我的脱贫故事”演讲、读书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道德讲堂为平台,以移风易俗为抓手,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定期评议村中大事要事、身边典型,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2018年,全镇广泛开展各类先进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7户、“五好文明家庭”53户、“道德模范”26人,“身边好人”117人和“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女”99人,大大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共建立11处“善行义举榜”,覆盖率达100%;村级阵地显著的位置设置“红黑榜”,通过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树正气扬善举、讽不孝抑恶行。各村的道德讲堂通过听道德类主题歌曲、观诚信短片、讲身边故事、谈心得体会,分发小礼物等形式,宣传好家风好家训、身边好人好事,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其中,白舍牛滩村举办的道德讲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让村中的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讲述自己的故事,生动感人、效果明显。

三、整合资源投入,全力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不断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市级一流、省级示范”乡镇为目标,以“一线为轴、一环贯通、三点辐射、村村共赢”为村镇建设框架,重点开展农民住宅提升改造、农村“厕所改革”、农电网改造等工作。依托北部草滩区和资源型村镇的双重优势,以白舍牛滩村为标杆,探索建设更多的田园综合体示范村、黄土高原生态示范村和采空塌陷区治理示范村。推进村民住宅提升改造工程,已建成住宅小区2个,正在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小区6个。改造沿街门店私厕1000多户,新建水冲式公厕10座。加大村镇电网改造力度,争取2019年底农电网改造率达100%;实施了村镇气化工程和集镇亮化工程,天然气入户普及率达50%以上,安装路灯650多盏。在204省道沿线,实施路肩硬化工程,硬化面积达34.8万平方米;铺设排污管网25公里,解决了集镇排污问题;改造650多间门店,改善沿线商铺营业环境。通过不断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全力打造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