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十篇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十篇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25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篇1

[关键词]温泉旅游;特色资源;文化内涵;主题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1—0098-03

我国温泉旅游发展在经历了以疗养为目的、以保养为目的、以休闲为目的的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以体验文化为目的。以体验文化为目的的温泉旅游是随着21世纪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我国出现的更高层次的温泉旅游。它以温泉为载体,将各种时尚休闲的理念融入旅游中,通过对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赋予温泉旅游产品、服务更多的内涵和价值,使游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能更多地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熏陶。

咸宁地处鄂南,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生态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县县有温泉,处处涌沸波”,成宁早在1400年前就以“沸潭”而闻名,是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的全国六个“中国温泉之乡”中唯一的地级市。连续三届的“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召开,成功地塑造了咸宁“中国温泉之都”的旅游城市形象。温泉旅游不但丰富了旅游产业内涵,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成为咸宁新的经济增长极。可以预见,成宁温泉旅游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粗放型同质化开发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温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与文化品牌推介的深度开发阶段。

一、温泉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咸宁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按照《咸宁市旅游规划》编制组的调查,在全国六大类的86个旅游资源类型中,咸宁就有46类。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三者并存,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一)自然资源丰富

咸宁的特色之一在于绿色生态,森林覆盖率达54.2%,造就成宁这个“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气,青翠的竹林,天然的地下洞穴;盛开的鲜花点缀青山,清清的泉水从天而降,九宫山缕缕白雾,如同仙境一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中国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的美誉,素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的旅游风光享誉盛名。咸宁被植物学界誉为“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生态平衡之典型代表”,是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一。

(二)人文资源富集

咸宁文化底蕴深厚,九宫一山藏两教,三苗故园置幕阜,商代铜鼓今犹在,茶马古道起盛唐,温泉旅游文化、赤壁三国文化、桂花嫦娥文化、九宫山道佛文化、闯王陵警示文化、湘鄂赣边区红色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瑶族发祥探源文化、古民居建筑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另外,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巴陵戏、高腔戏等地方戏曲精彩纷呈。

二、温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咸宁旅游特色资源是其旅游发展的源泉,为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咸宁在温泉旅游发展中却处于尴尬之境——“抱着金娃娃守穷”。

(一)温泉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以沐浴养生为主题的传统温泉旅游转变成为集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美容美体、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休闲方式,项目单一的温泉旅游已不能适应时展。

目前,大部分游客来咸宁主要是“泡温泉”,游客重游率比较低。除了温泉资源,咸宁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这些资源之间缺乏有效整合,温泉旅游产品单调。

(二)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南京大学张兆干教授在进行Swot分析后指出,温泉产品开发中要牢记“文化是品牌,是特色”的理念,文化决定温泉产品的生存,应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经典,做足文化挖掘与建设工作。以文化灵魂赋予旅游产品不同的个体性、差异性,才能创造出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价值和吸引力。除了记住成宁是“中国温泉之乡”,游客对咸宁其他文化没有更深体验。因此,咸宁温泉特色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使得温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浓郁,缺乏灵性,无法形成自身特色。

三、咸宁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挖掘

新一代温泉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体验温泉文化、感悟温泉精神,以享受温泉保健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它将休闲度假旅游与温泉养生功能完美融合,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

体验,是指游客亲身参与,并在参与中思索和体会,得到旅游的乐趣。温泉旅游的魅力不仅仅是温泉沐浴,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一种休闲、健康的外部环境,使游客身心融入其中,感悟温泉旅游所蕴涵的多种多样的文化。

温泉文化涉及温泉内涵、精神及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挖掘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过程,把泡温泉这一看似简单的旅游活动赋予文化的内涵。

(一)温泉旅游文化内涵

温泉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温泉旅游与文化的深层次结合的产物。它是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综合体,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它包括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健康养生文化、温泉休闲文化、温泉沐浴文化、温泉地宗教与民俗、温泉文学与艺术等诸多内容。

1.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地营造自然、轻松、自在的休闲氛围,让旅游者尽情享受远离躁动、亲近自然的舒适,是温泉旅游地开发必然追求的目标。从人的感知出发,景观元素作用不容小觑。世界著名的温泉地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幽静、秀美,植被覆盖率高,营造自然之境,达到“天人合一”。从众多的景观元素中可以选择水体、山体、植被及风格一致的建筑作为要素进行布局设计,从整体上追求哲学中散发出的虚与静,使得游客得以回归自然。

2.温泉健康养生文化。自古以来,温泉是作为一种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疗效的神奇之水而备受青睐的,许多医学古籍和文学作品中对此多有记载和赞美。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国温泉旅游文化的核心。虽然温泉旅游已经跨过了传统温泉疗养的阶段,其内涵日渐丰富,但在中国悠久的温泉历史中,温泉养生这一文化核心是绝对不能抛弃的。目前,温泉旅游项目的主要产品仍然要抓住健康养生,在此基础上将健康养生文化融入温泉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力求带给旅游者独特的以温泉为载体的养生文化感悟。

3.温泉休闲文化。想让旅游者在温泉地逗留较长时间,必须考虑旅游者浸泡温泉以外的需求,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及其他活动设计应与泡温泉齐头并进。国外在温泉休闲文化方面的建设经验有:西欧的温泉地往往设有赛马场、体育场、剧院和大型音乐厅等;日本的温泉地周围常建有美术馆、动植物园、博物馆、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等。咸宁也可以结合各温泉地的特点和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此外,旅游者在浸泡温泉后,往往体力消耗较大,可以在用餐方式、休闲服务上进一步体现人性化。

4.温泉沐浴文化。在不同的温泉地,不同的洗浴形式、洗浴内容本身反映不同的洗浴文化。开发者根据不同温泉地所负载的地域文化,可以着力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洗浴文化氛围。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沐浴方式和具有文化意味的各类沐浴程式。如广东省的御温泉独创了一种温泉沐浴的艺术及文化“御泉道”,即将传统的温泉沐浴程序加以科学化、丰富化、完善化,融合御温泉特点的御文化而形成的尊贵独有温泉沐浴仪式,赋予了温泉沐浴文化新的内涵,让旅游感受到沐浴也是有讲究的。

5.温泉地宗教与民俗。古代很多寺庙建在有温泉的地方,尤以佛教汤院为多。如黄山天都峰下的大中祥符禅院,在唐天佑九年刺史陶雅建寺,号“汤院”,南唐保大二年改“灵泉院”。温泉与寺院的结合,使我国不少温泉地,有着浓郁的宗教氛围,对此可以进一步发掘。另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一样的民俗风情,温泉被自然的野趣和周围浓郁的民俗文化包围,受其熏陶与浸染可以形成别具一格的温泉风情文化。

6.温泉文学与艺术。温泉地山水之美、温泉之奇、泡泉之妙,常常激发文人骚客的创作灵感。不少著名温泉地,如北京小汤山、南京汤山、西安华清池、鞍山汤冈子等,因有不少文人墨客的沐浴观览而留下名篇佳作。这些都应成为温泉地值得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描写杨贵妃在华清池浴温泉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在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寻找各温泉地文学与艺术文化资源,可提升温泉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二)温泉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策略

现代旅游活动,“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文化决定温泉产品的生存,关系到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咸宁温泉旅游应该以文化为灵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温泉旅游文化,实现从物化到文化化、精神化的转变。

1.以文化为主题,加大温泉旅游关联度。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说使得骊山华清池声名远播,华清池利用传说极力渲染,紧扣“唐韵”,通过各式建筑使温泉的神和形完美结合,从而成为传承盛唐文化的温泉典范。华清池以大唐文化为主题,分为九龙湖、唐御汤遗址、五间厅、梨园等多个景区,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盛极一时的大唐雄风。咸宁被誉为“中国温泉之都”,仅在主城区及周边就集中了碧桂园凤凰温泉、温泉谷、三江温泉、太乙温泉、楚天瑶池温泉、温泉国际、汉商温泉、长印温泉、叠水湾温泉、嘉鱼山湖温泉、赤壁龙佑温泉和崇阳浪口温泉等12眼温泉,“一城十二泉”在全国实为罕见。咸宁应该整合自身温泉特色旅游资源,提炼本市温泉特色文化主题,使“十二泉”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关联,形成合力。温泉旅游开发不只是“挖坑、放水、盖房”那样简单,温泉资源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的,要更多地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相呼应,还要满足游客追求独特的身心综合感受的需求。同时,温泉旅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需要具体的符号来表达和体现,温泉旅游产品也要依托相应的设备设施才能完整地展现其独特性。因此,有个性并且切合温泉主题的用地和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区域的标志和图案等元素都是表达文化的重要形式。总而言之,主题文化提炼后,在此基础上要整合项目、内容,加大温泉旅游资源的关联度,使温泉旅游产品自然融合,浑然一体。

2.以文化为线索,加大温泉旅游广度。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可以增加温泉旅游项目,其旅游内容可根据温泉地相关旅游资源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咸宁旅游资源丰富,应该整合其地方文化特色,让每一位游客感受山水咸宁的特色,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咸宁是一个有特色民俗文化、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人文旅游胜地。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以文化为线索,成宁温泉旅游可以开发温泉+农家乐项目、温泉+观光项目、温泉+民俗体验项目、温泉+冬季滑雪项目、温泉+养生项目以及温泉+运动休闲项目等等,以此加大旅游产品广度,告别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组合。形成复合型旅游项目:如温泉+农家乐项目,在泡汤养生的基础上,让游客沉浸于美丽的田园风光,品味可口的成宁的独有的农家菜肴,感受鲜明的乡土气息;同时,还可融入成宁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巴陵戏、高腔戏等地方戏种的介绍和表演;温泉+观光项目,在泡汤养生的基础上,可利用九宫山、赤壁古战场等景区景点,领略佛道教文化、三国文化等。另外,九宫山还可深度挖掘闯王文化,结合大楚文化来进行宣传包装,让旅游者在泡温泉的同时感受成宁独有的宗教文化。

3.以文化为内涵,加强温泉旅游深度。在具体项目设计中,提倡形式多样化和产品专门化,加强内涵建设。例如,温泉+休闲项目,大多包括水疗、按摩、草药蒸汽、脚部护理、美容美体等步骤,旅游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放松身心且强身美体。但是,这些步骤仅仅是对旅游项目的简单叠加,形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内涵深度的提高。要将文化与温泉结合,就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积淀,将特色文化融入温泉旅游产品中。咸宁是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和茶叶之乡。应当让游客在温泉养生的过程中,对此有强烈的认知和感受。首先,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入桂花、楠竹等植物,形成视觉和嗅觉上冲击;同时,利用假山石体等刻制有关特色植物的介绍,让旅游在泡温泉的过程中了解咸宁的特产、了解咸宁。其次,温泉+养生项目中,可以将“品茗咸宁茶”融入其中,游客在休闲放松的氛围中领略咸宁的茶文化。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品茶有一套程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游客在品茗的过程中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篇2

[论文摘要]永州,古称零陵,风景优美,素以“锦绣潇湘”驰名中外,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山脉起伏,气候宜人,常留有文人墨客的足迹,为永州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之时,如何挖掘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的关键所在。

一、永州市旅游资源状况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永州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结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永州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秦方,浅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164-165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篇3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学科建设

1.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联系

1.1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就是作为旅游资源,而且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旅游资源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文化直接的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为客体文化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依托,最能起到文化对旅游者的诱导作用,也是目的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1.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相互影响

如果离开了旅游文化的指导,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就会偏离名族化的方向,从而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的形成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它甚至关系着旅游文化的整体内涵。旅游活动的普及和产生,一方面受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和激发,另一方面在于人类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驱力的作用,再加上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区别

2.1概念内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旅游容体、主体、介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所以,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研究范围既涉及旅游者自身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等旅游主体文化领域;也涉及人文景观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旅游客体文化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等旅游介体文化。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不同,超出了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

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审美文化和附含文化中,成为旅游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载体;第二、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是原有的传统文化特色能否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第三、社会旅游资源,展现的是异质文化和异地方言文化等,充满强烈的动感和鲜活的质感。

2.2表现形式不同

旅游资源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是在旅游中,通过服务与被服务以及旅游过程本身体现出来的,是主体和客体融合所产生的文化。而旅游资源文化却是一种静态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表现出来的一种资源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有地域差异性。

2.3研究目的不同

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目的是在于如何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和景区,提高竞争力,研究旅游文化目的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和个性意义,广义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旅游文化不能从旅游文化一个方面去理解,因为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包含资源文化,还包含主体文化与介体文化方面。区别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在理论上理清两个概念,使旅游文化的研究不只停留在对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上,从而更加关注旅游文化的内涵。只要人们对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旅游文化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就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对旅游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6.

[3]张国洪.旅游文化学:研究选位与学科框架[J].旅游学刊,1999,基础理论与旅游教育专刊:20-23.

[4]喻学才.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J].江汉论坛,1996,(12):74-76.

[5]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38-41.

[6]姜红莹.张家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初探[J].旅游经济,2006,(6):145-146.

[7]马锐.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5,(6):231-233.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篇4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规划主题文化包装

引言

主题产生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初始策划阶段,主要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后续景观规划设计与意境营造工作的。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开发暴露出了诸多严重的问题,造成旅游景区在整体视觉上混乱、无序、人文关怀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景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挖掘不足、景观资源浪费,致使景区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包装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如何通过对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打造一个既具有鲜明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又能满足游客休闲与游憩活动需求的主题景区是旅游规划中的难题。

1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1.1概念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的多种功能与价值,通过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创造景区更大的吸引力。

旅游景区规划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大致形成了以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产业文化为主题的三种类别的旅游景区。其中,自然生态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动植物观赏等为主题的景区;社会人文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名人、名胜古迹、民俗文化、事件等为主题的景区;产业文化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游乐、科学科幻等为主题的景区。

1.2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有几种不良的现象蔓延,一种是过于重视构成景区环境的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小品、主题雕塑等表面物质形式的景观要素建设,而忽视景区精神内涵的提升;另一种是不切实际地的照搬模仿,旅游景区的风格混乱;第三种是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利益,弱化了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内涵。最终,导致已建成的许多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与人文关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主要原因是在旅游景区的策划阶段时,对景区的主题定位缺失,形象塑造错位。

2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影响因素

主题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内容的组织主线,是对整个景区旅游环境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旅游项目规划艺术形象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总指导思想与理念。可以说,一个旅游景区规划的成功与否与其主题的确立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旅游景区主题的界定往往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或区域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确立景区主题定位的题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景区的旅游资源包括项目区域背景、周围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等各项资源。

2.2设计师的素养

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决定了旅游景区主题定位的高度,即特色性和鲜明性。如果一个设计师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景区缺乏实地调研与考察、系统全面的分析基础,片面追求新奇时髦、视觉冲击力,这都会使其对旅游景区独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拿捏不到位,造成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

2.3管理者的水平

除此之外,主题定位还和景区主要职能管理部门或管理者的水平有关。如由于管理者的短视或干预,为了暂时的政绩工程、表面的形象工程,往往也会造成主题定位不准、不突出,景区缺乏应有的识别性和感召力,各项资源难以形成市场效应。

3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策略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是指对景区特色与个性塑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挖掘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或遗迹等各项文化资源的内涵,凝练出最具有特色和个性且区别于同地区其他景区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设计开发旅游产品,达到提升景区品牌形象,增强景区吸引力的目的。

3.1立足文化,凸显主题

文化不仅是确立旅游景区规划主题的引擎,更是形成有别于其他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灵魂。一个景区的主题要能很好反应其文化内涵,就必须对景区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各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整合提炼出核心主题文化,以此作为旅游景区规划的根本。同时,要求旅游景区的主题具有鲜明性的个性特点,体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游览中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景观序列设计

在空间布局时,围绕主题来规划旅游景区,划分景区的各大功能区,设计旅游景点,组织交通流线,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景观序列,达到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传承地域文化目的。

对于景观序列的规划,可以通过编撰故事情节隐喻主题,然后围绕情节展开各分景点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宁夏的沙坡头景区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大漠文化),编撰桂王城的故事来包装景区的主题;新疆的喀纳斯湖景区结合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撰湖怪的噱头来包装主题,吸引人游客。当然,编撰故事不可胡编乱造,是对景区的文化资源内涵更为深刻的梳理。在景点的设计上,可以通过直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来对主题进行文化包装。例如可以通过情景雕塑、主题标志、文字、图案等形式以直白的手法将景区所在地的历史事件、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主题再现出来;再如借助景区规划的场地材质、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形态以隐喻的手法来包装主题。最终,使游客在景区中体验到“由景入境,由境生情”的感受,获知景观所蕴涵的主题情感,满足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2)影视剧创意

通过挖掘景区所在地的民间故事传说、人文遗址或遗迹、英雄人物事迹等文化资源,创作影视剧来对外宣传景区旅游文化和品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例如由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即《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以绚丽的山水风景、民族民俗文化为创作核心,成功包装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宣传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西部影城,原本是地处宁夏银川西郊镇北堡荒野地带的一处城堡遗址,通过张贤亮的运作,使《红高粱》、《大话西游》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因此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影视剧的成功使其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宁强县青木川古镇,因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作为故事发生的原型地,带动了古镇旅游发展。

3.2合理安排,统一规划

整个旅游景区的主题要有统一性和逻辑性,景区与景点之间的大小主题要体现总与分的逻辑关系,即在大主题的统一下有细分主题,其主题内容与表达形式必须统一于大主题之内,且大小主题的文化特点都能体现整个旅游景区的风貌。其次,主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综合地考虑景区所在地范围以外的周边地区旅游的开况,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旅游产品定位,确立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主题文化。

对于旅游景区环境的构建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将每个分景点设计纳入到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中来,使构成景观的元素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这方面可以借鉴企业Ci理论,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

(1)Vi系统设计

Vi全称Visualidentity,即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对于旅游景区的Vi视觉识别系统规划,主要表现在景区的主题理念与视觉传达的协调性,即造型与材料的统一性、颜色的一致性、风格的一致性等。通过旅游景区的Vi设计,使旅游景区庞杂的系统具有更强的条理化、系统化和协调性,促使景区特色文化主题的形成,在视觉上各分景点的标识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小品、建筑以独特的造型、色彩等设计语言体现其性格与魅力,唤起人们对地域人文特色的记忆。此外,在手工艺品、服装、饰品、门票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包装上体现统一性,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2)标志设计

在景区Vi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标志设计。标志设计作为景区旅游形象的主要文化载体之一,是旅游景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形象化、视觉化、图案化概括,具有高识别性、传播快、识记性强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旅游景区标志,只有通过深层挖掘景区的各类文化资源,提炼出景区文化的核心(即主题),然后以解构、整合的手法创作简洁明了的视觉文化符号,同社会大众见面,达到宣传景区品牌的目的。

3.3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从游客的参与性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景区规划要以游客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了解游客的动机与爱好,在审美情趣和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将景区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发展为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多元化产品,使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人生体验和经历,并加深对景区主题文化的理解。

目前,对于旅游景区最成功且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策划节庆活动来实现游客的游憩参与性。因为节庆活动互动性、参与性较强,同时也是最好继承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是了解景区主题文化的窗口。根据景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可以设立具有特色的植物采摘节、观花节等;根据景区的文化资源,可以设立特色民俗文化节等。当然节庆活动的策划与设立不是盲目性的、毫无根据的标新立异,一定要有文化的渊源,在实际运作中禁忌过于重视节庆活动的营销价值作用,而忽视其内涵的发展,例如甘肃省西和县的巧娘娘节,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泼水节等。

结论

通过对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规划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性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现人文关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对外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景区的市场竞争力,达到传承和弘扬地域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地方特色文化与环境文脉得以延续。同时,在对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开发;注重对旅游产品的文化主题内涵不断地挖掘,以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永福.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2:85-86.

[2]徐晶.民族旅游文化包装创新[J].包装工程,2013(4):17-20.

[3]秦学颀.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J].经济地理,2002,22(1):115-118.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篇5

关键词:现代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因子;运用对策

人文旅游资源被打上了深深的人类烙印,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人文旅游产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构成的,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内涵与生俱来,其灵魂是文化,是文化与旅游共存。人文旅游产品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是民族风貌和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和地域特点。就国内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来看,现实生活中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旅游产品开发过程出现的文化矛盾和问题

(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与开发者和旅游者的“文化素质”之间的矛盾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作为一种策划设计行为,其本质乃是在那些处于初始状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作为最终目标的文化旅游产品之间寻找合适的途径。因此,开发者(规划师)的价值取向从一开始便决定并制约着产品开发的方向和程度。而现今中国许多地区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开发者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淡薄,导致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经营管理与开发上的短视化行为普遍,使文化旅游资源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价值和内在魅力。

(二)旅游者的层次化需求与开发者的错位性开发之间的矛盾

由于文化旅游者的自身差异,使其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指向表现为多样性和层次化,客观上要求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者首先要认清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性质,掌握产品的开发方向,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的取舍关系,兼顾市场需求与资源利用的关系,设计生产那些既能够展现属地文化内涵,又能够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合适的文化旅游产品。而当前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由于市场定位和开发者意识的偏差,很多地区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但凡与文化沾边的资源都进行所谓的“包装”,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包装”简单到对当地民间文化仅以小画片、小画册为主,当然其中不乏认真严肃之作,但更多的是哗众取宠,有些根本就是背离其文化内涵的东西;此外,由于无知和商业利益驱使,以“伪民俗”的方式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体现和展示民族文化风情现象随处可见。另一方面,由“旅游规划专家”在品味高雅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以专家的视角和审美能力而开发出来的产品,往往需要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不能做到“神动附之形现”,容易形成曲高和寡的局面。

(三)当前效益与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与其他行业开发相似,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在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的粗放发展格局下,目前中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地方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不合理,利益驱动的短期开发行为和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造成了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或低水平开发,并带来了市场的混乱,已严重危及到文化旅游环境的良性循环,并将会导致文化景观的变质,民族文化的削弱,而且造成的后果往往无法挽回,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经济永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文化因素运用手段

(一)创新意识,突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主题和特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必须以观念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按照全面创新的战略要求,用新的思维认识、开发和管理文化旅游产品。

一是要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战略上要有创新意识。要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市场方向的文化旅游资源观、产业观和发展观,把观念创新提升到战略层面,形成思路、规划、项目、资金、建设、效益、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在开发实践中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和“统一规划,滚动开发”的方针,通过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等形式,提高开发项目规划的水平,为高水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文化旅游精品打好基础。

二是策划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划要有创新意识,其核心是要把文化旅游资源转变为文化旅游产品。这就要求开发者立足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搞好策划,深挖文化内涵,张扬本土个性。

三是表现创新。特色文化要有合理的表现形式。既要根据资源特色和不同的消费市场,开发出集展示性、表演性、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又要注重文化延伸,开发那些丰富多样的文化商品与文化旅游活动,拉长文化旅游产品(产业)链,使文化旅游产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协调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当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主题。从发展趋势看,产品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有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展示和设计,使其文化内涵得到充分发挥,得到旅游者的青睐。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文化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文化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文化本质,重点体现出异地和异时的文化风格。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应该体现独立的文化主题,突出和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场景或环境的文化性,凸显文化旅游产品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多元“文化格次”的关怀与满足,体现出对文化旅游者的人文关怀。

(二)找准市场定位,掌握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是在深度市场调研和文化旅游资源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的。文化旅游行为和消费的基本倾向是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期望。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时空角度看,满足这种文化旅游期望的资源极其丰富。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都可以组合成不同系列的文化旅游产品。比如依托已有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设计组成历史文化内涵极其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依托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可以设计组合地方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国区域文化之旅”;依托灿烂的中国文化宝藏,可以设计组合成“中国专题文化之旅”等等。因此,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方面要注重两个切入点:

一是变换文化旅游的生活场景,使旅游者置身并参与人文景观,产生文化上的“换景移情”。

二是通过改变旅游者的生活节奏、生活内容组合和形式变化与文化上的反差,消除旅游者对生活的单调感和乏味感。此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还要处理好产品开发与客源地文化背景的对照关系。主要包括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两部分。而入境文化旅游市场细分和定位尤显重要,应在表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中华悠久文明和民族风情以及文化寻根等方面着重策划设计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者的需求。

(三)完善产品体系,实现文化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应充分体现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充分体现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等文化样式中的独特魅力,使旅游产品文化呈现出一种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多元格局。因此,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既包括对经典历史文化名胜的文化再开发,也包括对许多看似寻常实则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或再开发;既包括对以实物形式存在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或再开发,也包括对仅以信息形式存在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或再开发。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应对旅游消费心理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发现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多元的文化心理依据,并据此进行产品文化开发计划。

(四)旅游文化表现的精品化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充分实现旅游产品大众化的基本基础上,还可以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产品形式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本质在于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必须从长远出发,做好自己的市场定位,从深层次挖掘产品的潜力,充分挖掘内涵,突出特色,提高科技含量,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五)旅游产品文化的绿色化

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行为尚不能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行为构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各种“游牧式”的粗放资源开发和经营行为仍大量存在,许多旅游资源在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面前岌岌可危。例如,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的不断提高及城市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对自然资源产品的需求势必越来越旺盛,因此许多地区都在旅游发展战略中强调了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并将进一步扩大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力度列入计划。但在开发中应特别注意在严谨的、全面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兼顾资源的多元价值,并保证“生态旅游”在严格有效的管理下进行。旅游产品的绿色化不仅体现在旅游产品的规划和开发中,还应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经营环节中。

(六)强化现代旅游规划中的文化权重

旅游规划中的文化属性是旅游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分支,或称为旅游文化在一个侧面。旅游文化研究必然要建立在普通文化学的基础之上。旅游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文化性。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揭示旅游发展的固有规律,促进旅游事业和整个社会的繁荣。旅游规划的核心则致力于有效地组织各种文化资源为旅游者创造某种美好的经历,为开发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当地社区社会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旅游规划既不是资源评价,也不是市场分析,而是文化资源与市场的匹配,是对旅游最终产品――旅游经历的生产与交换的系统构想,这个最终产品要同时实现游客,开发商与当地社区的价值满足。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密不可分,旅游文化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文化的总结、提升和表现。

(七)重视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

发展地域文化,还应关注一个更为久远、本色、深厚的文化资源,那就是民俗民间文化。根据现有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种类、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状况,重点规划开发民间艺术文化和饮食文化。开发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产品,更应考虑如何把民间艺术转化为产品展现给游客。一方面,可以把这些民间艺术品展览出来供游客参观;另一方面,还可根据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情,积极开发各地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显示地方风格。民俗风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绝大部分内容都经过了千百年的代代传承,具有古朴、纯真、神秘的吸引力,许多有悠久传统的民俗,富含了在当今都市中已经了无痕迹的“乡土味”,而正是这久已陌生的“乡土味”使旅游者难以抗拒。在产品开发时,应重点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开发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这样才能吸引游客的购买力。另外,在工艺品的设计上,要加强专业化工艺,提高科技含量。要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文化品位,设计新颖精美的外包装。在制作和包装上要尽量形成高、中、低3个不同的档次,在艺术性、制作工艺等方面加以区别,以扩大游人的选择余地,全面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陶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思想战线,2002(4).

2、胡海胜.论民俗旅游开发研究的一般方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3、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德谦.旅游规划刍议[m].旅游学刊,1993(3).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篇6

内容摘要:城市建设需要注重旅游内涵的塑造,两者密不可分,但目前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内涵塑造并没有有机结合,甚至存在相脱节问题。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是一个大系统,主要包括城市与旅游形象系统、城市与旅游景观系统、城市建筑与城市主色调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文化基础设施系统,文章认为城市建设应注重从这七个角度进行旅游内涵塑造。

关键词:城市建设旅游业城市营销

目前多数学者注意到旅游对城市建设或城市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0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指出“3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文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研究”。也有学者提出了旅游开发要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各项建设要融入旅游功能,考虑旅游发展要求,但如何运用城市营销有关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强化旅游内涵塑造,实现旅游和谐地融入城市建设等关键问题,研究还非常薄弱。

城市建设与旅游内涵塑造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魅力主要靠城市的特点。所有的旅游热点城市,无不具有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城市建筑、城市风貌、城市文化等特色。可见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与旅游内涵塑造密不可分。

(一)城市旅游内涵塑造是城市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

城市建设是一个大系统,包含范围甚广,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安全建设、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居住区建设、城市投融资体系建设、城市景观建设等等。作为旅游城市,城市建设诸多方面都与旅游业发展相关,因此旅游内涵塑造是城市发展的有机构成部分,应在健全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做好旅游内涵塑造。

(二)城市建设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色建筑、城市风格、城市文化、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城市产业,是发展城市旅游业的根基资源。古今中外,许多建筑和设施因其含有的特殊内涵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吸引力将愈加强烈。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把旅游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城市建设推动旅游发展,注意城市总体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衔接,突出城市建设的文脉,使城市建设景观化,景观建设特色化,特色建设民族化,为城市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也带来了城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上海属于典型的不以山水取胜的非传统资源型旅游目的地,上海发展观光、休闲旅游有赖于社会资源,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所带来的都市风光,铸就了上海都市旅游的独特本质。如内环线高架、人民广场、古北新区等景观房产或城市建筑。而东方明珠电视塔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更是城市项目旅游功能开发典型代表。东方明珠电视塔将原来的电视转播功能延伸到旅游方面,不但为上海留下了一个新标志性建筑,而且为电视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产值。位于虹口区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的一处亮点,布列修整一新的鲁迅故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寓所和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寓所,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遗址等,还开发了钱币博物馆、藏筷馆、上海文物商店、老电影咖啡馆、山根会所、咸亨酒店等一大批文化休闲设施。

(三)旅游城市建设更应该注重旅游内涵塑造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其吸引度大小直接影响到一地旅游产业的业绩与规模。旅游资源有着十分宽泛的外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旅游资源的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包罗万象、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城市建设来说,新楼宇的竣工,新工程的落成,一片小区的建设,一块旧城的改造,都将有可能成为这个城市的新旅游资源。城市旅游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以时代气息召引千万游客。旅游城市杭州在全国率先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开发模式――把“社会资源整合工程”作为深度推进杭州旅游业国际化启动方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对于旅游城市而言,可以说城市建设本质上就是旅游内涵塑造。

城市旅游内涵塑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与目共睹的成就,城市营销观念更强了,建筑景观化、街区风景化、古城换新貌,城市建设和旅游业都有了迅速发展。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带共性的问题却是“特色危机”。千城一面,抄袭趋同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的问题。那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正被模样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表现在城市旅游内涵塑造方面的主要问题为:城市建设有成就了,但城市品位还没有完全形成;旅游业发展了,但城市旅游内涵还没有完全形成;定位明确,但建设模糊;功能全面,但资源分散;文化丰富,但开发不足。一句话可概括为:城市前进了,文化没跟上;旅游发展了,内涵没体现,城市建设与旅游内涵塑造没有有机结合,甚至还有相脱节。

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体系

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是一个大系统,本文认为它主要包括城市与旅游形象系统、城市与旅游景观系统、城市建筑与城市主色调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文化基础设施系统等。因此,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应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城市与旅游形象系统

城市的形象策划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城市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城市差异化营销的需要。世界上城市形象良好、城市文化活力强的城市,无不具有特定的文化构成关系和良好的城市形象概念。如巴黎――世纪服装之都、世界浪漫之都;维也纳世界音乐之乡;东京――东西文化的交汇城市;罗马――古典文化集粹的城市;香港――世界最自由和最安全的城市。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形象已成为吸引游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综观国际国内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具有鲜明的旅游形象。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两者紧密联系,既需要系列城市品牌支撑,如品牌产品、品牌企业、标志性建筑或代表性广场、街区。也需要城市的点点滴滴来支持,如城市的服务设施、城市面貌、人文精神、街头小景、居民楼房等。

(二)城市与旅游景观系统

近年来,城市景观规划建设受到各地领导的普遍重视,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大热点。城市景观系统具有丰富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特点,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城市整体风貌、城市生活(尤其是夜生活)、标志性建筑、代表性地段、特色活动或会展、核心景区点等都属于城市景观系统范围。

(三)城市建筑与城市主色调系统

城市建筑及城市主色调系统也是旅游内涵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是城市风貌的主体景观,也是城市形象的突出代表,被称为是“石头的史诗”、“凝固的音乐”。城市建筑群的布局、建筑造型、装饰风格与其美学品位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表现,反映城市的文化水平。城市的色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经营者和管理者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将会给城市文化品位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和遗憾。许多城市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内涵,在城市规划中设计主色彩系列,在建设中按设计的色调把建筑主体、社区组团、街区市镇、街头小景、沿路广告牌、灯箱等物件都有机地融合在和谐、美观、齐整的色彩之中,产生视觉美感,提高城市风貌的文化水准。如北京已于2000年为城市建筑定下了“外立面主要采用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的调子,既映衬着皇城根儿的独有气质,又体现着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弘气势。哈尔滨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城市的历史建筑色彩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哈尔滨还划定了“色彩重点控制区”和“色彩宏观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包括9片历史街区及其影响区、城市特色街道、标志性建筑周边地区、城市重要功能区,在色彩重点控制区,一般都有明确的城市色彩定位;色彩宏观控制区则为城区中除重点控制区以外的区域。无锡是江南水乡,因此规划把城市的整体色调确定为清新淡雅的浅色调,在此大前提下,现存的民居老宅色彩将统一成粉墙黛瓦,以此凸现江南古韵;市中心商务区建筑为淡的暖色调,烘托商业氛围;蠡湖新城以白色和淡绿色为主,给人以清新的“太湖感觉”。另外,对原本色彩外观较好、不影响市容市貌的建筑,其色彩原则上保持不变。对严重有损市容、色彩与整体色调不协调的建筑,其色彩要进行调整,沿路广告牌、灯箱等物件允许有丰富色彩,但也必须服从主色调。成都考虑当地气候选择以复合灰为城市建筑主色调,整体色调偏淡偏灰,相当于“淡妆”。这种色彩搭配可以体现成都休闲从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也与历史化名城的品位相符合。西安规划部门将西安城市建筑主色调定为以灰色、土黄色、赭石色为主的色彩体系,在今后城市建设中,这三种主色调将成为西安的城市主色调。国外许多大城市也都有色彩规划,巴黎的米黄色、伦敦的土黄色等都已成为当地的标志色。

(四)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既是城市居民生活必需也是游客所必需的,在今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城市居民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游客的便利性,要特别重视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旅游客源城市、海外游客主要入境城市之间的交通对接。

(五)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

我国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作为国际性旅游城市,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体系应该相当完善并能达到国际标准,从而满足国内外游客综合需求,并让城市居民也能享受国际化的城市综合服务与管理体系。因此要加快金融、保险、通讯、商务会展、咨询、物流、各类中介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等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各部门、各机构、各企业要形成国际管理理念,实现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使我国诸多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的新型旅游城市。

(六)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

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内涵的突出表现。城市建设要按照宜居城市的要求和国际性旅游城市标准来建设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评定园林单位、绿化先进个人、个人捐赠等激励方式加快城市公园、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的绿地建设,加快城市市花在各街区、住宅小区、城市广场等场所的覆盖面,加快城市景观大道边的“城中村”的改造,逐步建成生态园林城市。

(七)文化基础设施系统

文化基础设施也是旅游内涵塑造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一般来说,吸引旅游者来某城市旅游的核心因素是城市整体吸引力和核心景区,而吸引游客在该城市多停留、多消费的核心因素则是文化基础设施。“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现象就反映了文化娱乐活动的欠缺。应加快歌剧影院、休闲娱乐、购物、体育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形成现代化的文化基础设施系统和现代化的文化产业体系,真正实现文化建设与旅游建设的互助发展。

参考文献:

1.2010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eB/oL].2010-06-12[2010-8-29].

2.彭华,钟韵.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初探[J].经济地理,1999(1)

3.陈桂芬,李岳平.衡阳城市建设项目与都市旅游科学结合发展刍议[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

4.吴光玲.城市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1)

5.陈福义.论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5)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篇7

【论文摘要】旅游产品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复合概念的内涵界定对开展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本文在界定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国外对旅游产品的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史密斯对旅游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这种模型在平面上为一圈层结构,核心为物质基础(p),依次向外第一层是服务(s),第二层为接待业(H),第三层是游客的选择自由(FC),最外层为游客的参与机会(i)。史密斯是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注重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米迪兰敦则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综合概念,包括旅游者从出门旅游开始到旅游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与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设施、交通、服务等。国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产品较为公认的定义主要是经济学家给出的。传统旅游经济学派以林南枝、陶汉军为代表,他们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从三个视角来界定旅游产品,即从旅游者来看,是自己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景区旅游经营者认为是他们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行社则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料,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诸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为零部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题,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Ⅲ新兴旅游经济学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为代表。他们从功能上来界定旅游产品的概念,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他们把旅游产品理解为“物品+服务”,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当今旅游学界大多赞同这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这个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同步实现的完整过程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与主题、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中所含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旅游者游主要是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物化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观念文化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指向,文化旅游产品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口(1)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东西的实质、主要内容是一种服务。比如,桂林的乐满地主题公园,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2)不可转移性。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无法从旅游目的地运输到客源所在地供游客消费,且只能以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购买者的流动来实现。(3)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4)异地文化特性。任何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和功能、开发利用方向都不一样。(5)文化创造特性。旅游产品大多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纯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的标记。(6)时代特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象,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旅游产品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在产品形态上,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态可以是显性的、具体的或可明确被感知的(如古迹、古物、建筑等):非物化形态主要是隐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并可以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现出来。(8)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多元可变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所以导致文化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由于旅游者的个体差异(需求差异、消费差异、感知差异等),旅游产品的内涵也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

产品开发是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开发者应掌握市场的需要,依此设法增强或转变产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档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旅游文化产品的改进,即对现有产品进行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确认旅游消费者所喜欢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补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实现产品价值;二是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指开发商发现旅游市场产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后,生产并提供从核心产品到附助产品的全新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文化旅游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在于文化旅游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即从生存、发展升级到自我实现,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对比以往中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状况,我们如今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有针对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就中国总体情况来看,旅游产品开发大多仍在使用单纯展示资源,卖初级产品,粗放式的浅层开发模式,这势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各种旅游功能和应有的效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释放旅游文化势能,进一步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提高中国旅游总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许多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国内外学术界早有相当的研究成果及定论,但由于长期处于以单纯的展示自然山水风光为主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国外众多依靠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旅游名胜地相比,中国许多的优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还只“待字闺中”,未被人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游产业的其中,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针对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在开发时要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使它‘活’,起来。针对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文化遗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内涵,可以通过一定的设施和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使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物化”载体展现出来,让游客能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获得教益,从总体上增强对游客的感官冲击度、情景体验度、情绪调动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功能。这就要求开发者以市场为标准,根据游客需求,针对不同市场群体,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个性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因此在开发中应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能满足游客文化消费要求且能激发旅游者兴趣的旅游产品。

3.体现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体。从发展的趋势上看,没有参与性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所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突出“文化为根,以人为本”,突出和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场景或环境的文化性。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紧扣景区文脉,适当强化和突出,不能偏离、淹没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中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鉴于开发中有可能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短期行为。如中国政府已于1982年颁布《文物保护》,1988年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中国于l985年签署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10月l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o07年立法规划。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破坏行为发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

5.综合性开发原则。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性原则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根据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构成要素,对旅游者来说这些是一个整体,而为之提供服务的除旅游行业外,还涉及到文物、林业、建筑、交通、卫生、电信、教育等行业和部门。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协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围绕旅游者的核心利益,提供与产品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做足文化氛围,以争取更火的客源市场。

6.创新性原则。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业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时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创: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必须通过创新的文化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示,以适应当代旅游者审美的要求,符合当下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文化旅游在开发时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如中国现已开发且获得成功的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依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深圳华侨城培植起了旅游主题公园的品牌,将文化创新融入旅游产品创新中,从而提升了华侨城的旅游功能和品牌形象,创造着中国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力。从l989年最初“锦绣中华”的建成,到之后开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人造景点相继建成,四大主题园构成的华侨城享誉海内外,给深圳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不俗的业绩。嘲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一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莫林虎.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集美大学学报,2005.09:86—88.

[3]郭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以泸沽湖为例[D].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03.

[4]邵晓兰,高峻.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现状和展望[J].旅游学刊,2006.06:76—82.

[5]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模式[J].中南民族大学报,2002.03:98-l01.

[6]许志晖,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2006.03:34—38.

[7]董观志,李立志.近十年来国内主题公园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6.04:l6—19.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篇8

[关键词]嵩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宗教旅游本是以朝拜求法为目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宗教信众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市场,独特的宗教建筑、雕塑、服饰、活动氛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因此,宗教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前景良好的,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型专项文化旅游产品。

嵩山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以其丰富的文物古迹文明于世,尤其是作为全国少有的三教荟萃之地,悠久的宗教文化、丰富的宗教建筑、神秘的宗教活动,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因此,在开发中再重力打造宗教文化旅游这一品牌,对促进整个嵩山地区旅游业更深更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嵩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1、佛道儒俱全,三教荟萃;

嵩山地区宗教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最让人叫绝的是佛道儒三教俱全。首先是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资源;少林寺因位于嵩山少室山的丛林中而得名,被称为中国禅宗祖庭,早在北魏年间就已创建,寺中至今仍保存有众多的石刻作品、雄伟的塔林、经典的建筑、名贵的壁画等。其次是以中岳庙为代表的道教文化资源;中岳庙位于嵩山黄盖峰下,前身为秦汉时的太室祠,现庙制基本上保持着清代以后重修的规模,共占地十多万平方米,十一进院落,有400多间楼阁殿台廊等建筑。第三是以嵩阳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书院位于嵩山太室山峻极峰下,前身是创建于北魏年间的嵩阳寺,五代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宋时更名为嵩阳书院,院中生徒长达数百人,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兄弟等都曾在此讲学,因此名噪一时。

2、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嵩山地区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在数量上丰富,在质量上也备受褒扬,众多文化对外影响深远。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而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它所传承的“禅”“武”双修,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禅宗提倡一种安心静虑的修行方法,直指人心,认为“平常心是道”;除修习“禅”以外,用于强身健体的“武”更是融合各大武术门派之长,形成名震海内外的少林功夫。道教中篙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六洞天。嵩岳庙前的太室阙,与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及原汉代启母庙前的启母阙,合称为“中岳汉三阙”;庙宇中的中岳大殿是河南现存最大的寺庙殿宇;还有保存至今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等,都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嵩阳书院,建筑风格古朴雅致,端庄大方,环境幽雅,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书院门前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高大厚重,书法高超,雕刻精致,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它与河南睢阳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3、宗教文化、自然风光组合完美;

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已令人惊叹,秀美的自然风景更是添光加彩。嵩山自古就有“奥岳嵩山”和“嵩山天下奥”之称,一者奥在地形封闭,空间环境深奥,一者奥在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内涵十分深奥,因此可以说嵩山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又有中华民族的人文艺术之美。嵩山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世同堂”地质现象,被中外地质学家公认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地质科学考察基地,同时也是一部华夏历史发展的史书,“三里一寺,五里一庵”,佛道儒文化荟萃。秀丽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完美组合,相得益彰。

4、美誉远扬,入选世遗。

从东周时位列中华五岳之一,唐时武则天封禅,及文人墨客遍访灵幽,高品位的宗教旅游资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宗教信徒,还是游客之间,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砖塔―篙岳寺塔,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建筑群―少林寺塔林,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篙阳书院,五岳道教圣地―中岳庙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嵩阳书院、嵩岳寺在内的8处11项古建精华有了新的“护身符”,同时也标志着嵩山将有着更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嵩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佛道儒三教资源开发利用极其不均衡;

虽然嵩山地区佛道儒三教荟萃,各自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遗存,但就目前开发利用的情况来看,发展的很不均衡。大多数人一听嵩山就只能反映出少林寺,一方面可以认为是以少林寺为龙头的佛教文化开发较为强势,另一方面也明显反映出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没落和被忽略。据调查,少林寺近几年来年均游客量都在上百万,而嵩阳书院和中岳庙两者和在一起的年接待量还不足50万人。

2、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不足,挖掘不深入;

文化内涵是景区的灵魂,是景区长久发展的保障。嵩山地区目前所开发的宗教旅游资源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少林寺佛教文化的影响,但如果满足现状,忽略资源背后更深更多的内涵,将是嵩山的一大损失。如大家所知,随着战争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嵩山很多的宗教文化遗存因为没落,留下的寺院残败不堪,有的已找不到踪迹。中岳庙作为祭祀中岳神的主庙,应在篙山的景点中有重要地位,对于其特殊身份应加强重视。开发子晋祠可拓展道教文化游的长度,重修该景点有一定的可行性。启母阙、太室阙等珍贵的汉阙文物也是可开发的景物,启母石可增加神话游览的内涵。崇福宫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富有儒家、道家两种文化内涵。对其复建是必要的,一方面它位于以篙阳书院为主的儒家文化核心区域,距离紧凑;另一方面作为历史上的文人聚集地,有曲水流觞等极具开发价值的有文化内涵的项目。法王寺不仅有嵩山古八景之首的“嵩门待月”景观,寺院本身也是篙山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

3、对宗教旅游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够;

宗教旅游不仅局限于信徒的朝圣,更有着普通人群的慕名追捧。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本身包含着非常丰富深远的内容,无论是历史研究、哲学思想、建筑设计、艺术审美,还是服饰饮食、修行活动等都是古老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吸引着全世界不同的人群,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具大的市场,应该引起相当的重视。嵩山佛、道、儒三教文化在对立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共同铸造了嵩山文化的神奇与辉煌,拥有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4、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保守、单一。

嵩山三教荟萃,又成功入选世遗,在旅游资源上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虽然也强调要大好“文化牌”,但并没有将深厚的文化通过挖掘以达到外在完美的呈现。大量的宗教建筑、雕塑、绘画、文物等也仅停留在静态的展示上,表现在主体产品仍是风景观光型的一日游或二日游,文化旅游还未形成经常性的旅游项目,主要旅游景点游览内容少,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留不住客人,且重游率低。此外,没有针对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进行配套的开发,以致旅游者不能完整地了解嵩山的文化特色,这些都不利于嵩山旅游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嵩山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的对策

1、积极有效整合嵩山文化旅游资源;

嵩山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其文化类型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书法石刻文化、武术文化等,这些文化对于提升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意义重大。然而,不同的文化之间可能融合,也可能冲突,并且文化本身与实体旅游资源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一方面把三教资源有效整合,融合共进;一方面把嵩山宗教文化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合适的载体以便展现给游客。

2、努力进行宗教旅游产品创新;

嵩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既具有宗教内涵,又具有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民俗方面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宗教旅游产品开发上应该深挖其文化内涵,走多元化、精品化道路,在加速宗教观光和宗教朝觐等传统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同时,积极开发出一系列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特种旅游产品,如宗教朝觐游、宗教生活体验游、宗教艺术欣赏游、宗教节庆游、宗教修学游、宗教健身游、宗教饮食文化游、宗教生态游等产品,构筑起多层次、多功能的宗教旅游产品体系。

3、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宗教文化本身就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知识,要想依托宗教文化来发展嵩山旅游业,必然要求从业人员要有极高的素质,人才的培养就必不可少。一方面宗教人员不能仅局限于诵经、祈祷,部分人员也应懂得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导游也要更加精深地了解宗教文化,更专业地为游客进行讲解,更好的弘扬博大的宗教文化。这些都有助于全面提升该宗教文化胜地的形象,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4、重视宗教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旅游商品是旅游行为的一个纪念,是旅游者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的体现。好的宗教文化旅游商品,不仅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还会扩大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吸收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如讲解宗教历史、景点风物的书籍、光盘等;佛教的念珠、雕像、特色食品等;道教的“福禄寿三星”画幅、八卦型饰物等;儒家的名人作品集、书画集等。这些商品不仅是旅游纪念品,还应是联系人们宗教情感的艺术品。吸收全国各宗教旅游地旅游商品的特色,注重艺术性和文化性,精工细作,提高游客对旅游商品的兴趣,丰富嵩山旅游的内容。

四、结语

嵩山作为一座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点突出的名山,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就要认识到目前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要有计划、有秩序地将宗教文化资源更好的挖掘、整合,努力创新旅游产品,注重宗教旅游人才的培养,并注意把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让嵩山的宗教文化旅游获得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张建忠.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生产力研究.2009.

[2]陈宇.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产业Swot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

[3]李妍.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探讨.[J].大众文艺.2009.

[4]宋云飞,付其建.中岳嵩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5]张芳,乔宇静.河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篇9

关键词:影视旅游;影视文化;旅游文化;涵义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引言

电影《梅兰芳》的热映掀起了追寻梅兰芳的热潮,使梅兰芳先生生前所居住或到访的地点成为了日前名人故居游的一大热点。北京的什刹海胡同、梅兰芳的祖籍泰州、天津利顺德梅兰芳餐厅与客房、梅兰芳曾居住过的上海旧街巷等纷纷开始酝酿,将梅兰芳文化旅游打造成一个新的旅游品牌。影视作品推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现象绝不止此一例。电影《哈利·波特》热映之后,英国开辟了哈利·波特旅游线路,将影片的拍摄地开发成旅游景点;电影《卧虎藏龙》让人们知道了四川的蜀南竹海;台湾电影《海角七号》使台湾南部沉寂已久的观光旅游得以重新复苏,电影拍摄地恒春成为了台湾新一代的海滨度假胜地。近年来,国内大兴建设的各个影视基地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了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

影视与旅游的结合使一系列新的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旅游活动的内容得以更为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蕴意得以更多的提升。

一、影视旅游的涵义

在我国,影视旅游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它的出现依托于我国电影业的迅猛发展和长足进步,依托于国人文化诉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文化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西方人称影视旅游为movieinducedtourism,译为“电影引致的旅游”。从语义上不难得出,电影对影视旅游形成的带动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1.影视旅游的概念

影视旅游基本由影视拍摄地、各类影视主题公园以及影视制作过程和影视相关产业活动等多种参观和参与活动所构成。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影视旅游进行研究的学者对影视旅游所界定的概念主要为以下两种: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以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刘滨谊、刘琴2004)。影视旅游是影视创作与特色旅游的结合,它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概念(付冰、周申立2005)。从广义而言,一切与影视相关的吸引物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同时影视与旅游都是具有文化属性的行为。因而,影视旅游是一种的文化行为。笔者认为,影视旅游是由与影视相关的各类旅游资源所构成的文化体验过程。

2.影视旅游的特点

根据对影视旅游所做的定义,以下分别从资源和文化的角度,对影视旅游所凸显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电影是高于生活的艺术,通过影视作品,观众往往能从感官和意念上拥有模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了解日常生活中无法经历的事和物,亦或者从影像中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作为艺术创作、文化创作和经济运作相结合的成果,影视作品是能使观众产生感情共鸣的文化消费品。因此,由影视所衍生的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特质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影视旅游资源是具有强烈的可感知性的。影视作品本身所创造和展示的意境是对资源文化内涵的一种烘托和渲染,影视旅游还原了影视作品中相关的自然景色、人造景观、人文古迹等丰富资源,物化的影视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心理上和感官上最直接的感知。《梅兰芳》热映后,有许多海内外的京剧票友专程前往北京游览梅兰芳故居并在什刹海胡同细细品味梅府家宴。除此,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更是将梅兰芳生前使用过的练功镜、梳妆台等家具进行了原样陈设,为旅游者传递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影视旅游用一种直观的、可感的形式为各类旅游者提供了一项文化之旅。

二、影视旅游文化的概念探究

作为一种文化体验过程,如何将影视旅游的文化功能最大化,使旅游者在参与影视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得以获取最大的文化满足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有必要对影视旅游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影视旅游文化的形成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文化都是人的活动,而且具有实践性。影视文化是狭义文化的类存在,它改变了人类传统的感知方式。传媒科技的发展使得影视艺术得以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因而,影视文化具有广泛性。同时,影视艺术具有被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观众所接受的可能。因而,影视文化具有普及性。影视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观众在感官上和精神上得到认可和愉悦。因而,影视文化还具有娱心性。从审美到观念,包括影视旅游的出现,影视文化广泛性、普及性和娱心性的特质使影视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旅游使影视旅游文化得以产生和表现。旅游活动中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介体——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势必会产生文化行为和文化影响。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者的客源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文化和东道文化、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经营者所展示的服务文化等等融合组成旅游文化的内容。因而,旅游文化具有融合性、综合性。同时,由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接受服务和提供服务的人员差异都使得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愉悦身心,接受文化和精神享受。因而,旅游文化势必也具有娱心性。

王恩涌在其《人文地理学》中认为“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是具有一定相同特质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最终表现为愉悦的心情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在相互吸纳、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催生了影视旅游文化的形成。

2.影视旅游文化的涵义

影视旅游是由与影视相关的各类旅游资源所构成的文化体验过程。旅游文化扩充了影视文化的内涵,而影视文化则为影视旅游所服务,可视其为影视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资源,它提升了影视旅游活动的意义,使这一专项旅游为更多人所接受,是旅游文化的实践。因此,影视旅游文化是以影视旅游活动为载体所展现的文化交融和文化整合现象。(图1)影视旅游文化的“源文化”——影视文化、影视旅游资源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影视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关系是影视旅游文化的主要构成。

图1

影视旅游文化具体特质表现为:(1)综合性。影视旅游文化所包含的要素众多,所表现的形式丰富。从影视拍摄地的静态景观到各种影视城的动态演艺节目、各类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无一不体现出影视旅游文化这一整合文化的丰富内涵。(2)广泛性。作为感染力最强的艺术,影视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影视旅游虽还只是一项新兴的旅游活动,但影视和旅游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娱乐方式,热爱影视和旅游的人们众多,只要能有具备吸引力的影视旅游资源,人们自然会对影视旅游产生兴趣,影视旅游文化具有被广泛传播的可能。(3)可感知性。文化的概念是宽泛的,但是介于影视旅游资源的感官体验使得影视旅游文化可感可知。从影视作品影像中所抽离出的逼真的旅游资源驱使旅游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文化感受。(4)娱心性。影视旅游是能带给人们精神享受的文化体验之旅,影视旅游文化宣扬和传递影视和旅游的魅力,使旅游者得到文化需求的满足。

三、探究影视旅游文化涵义的启示

影视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广泛性、可感知性和娱心性足以使得影视旅游成为一项具有文化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始终关注影视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整合文化所存在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扩充具有文化内涵的影视旅游产品、营造影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对文化需求强烈的旅游细分市场积极使用文化营销、将文化倾注于影视旅游品牌的打造。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2004(06):77.

[2]戴剑平.论文化与影视文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06):5.

[3]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41.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1-0099-03

[作者简介]唐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业经济管理。(江西南昌330200)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