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十篇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十篇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31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篇1

【关键词】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意义

目前来讲,由于能源密集型行业,全国的钢铁企业能源使用量能达到我国总使用量的15%。2011年我国能源总使用量为255421亿t标准煤,而仅钢铁企业能源消耗量就达到了41934万t标准煤,约占总消耗量的16%。并且众所周知,钢铁企业的能源使用效果,直接决定了它在生产过程中废气、固体废弃物及废水的产生量。2011年,钢铁企业So2排放量达到2639万t,约占工业总排量的7%,钢铁企业烟尘排放量为达到69万t,约占工业总排量的9%,钢铁企业废水排放量为达到19亿t,约占工业总排量的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钢铁企业密集型地区,钢铁企业已严重威胁到了当地的环境,成为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我们认为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它是达到我国“十一五”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0%”的重要保障。从而本文认为钢铁企业应增强节能减排的认识,并针对节能减排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1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1)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更好体现了社会责任。节能减排是中央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站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做出了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决策,促进科学发展稳步向前,是所有钢铁企业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长期坚持且务必抓好的政治任务。在实现自身企业利益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同时,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把节能减排真正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来,推动节能减排取得大成效,在节能减排中争当表率。

(2)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快,钢铁企业迎来了发展良机。但最近随着钢铁产能过剩,需求减缓,原料成本过高等因素,钢铁企业利润逐渐下滑,2011年,钢铁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51%。在利润下滑的影响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能源消耗影响显现,钢铁企业面临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恶化,节能减排已经迫在眉睫,提上钢铁企业发展日程。

(3)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自身发展和价值观的体现。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像以往以资本技术和设备先进为主导,而是逐渐向企业社会形象、公信力、品牌影响力等因素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等实力慢慢接近,而节能减排、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社会价值等问题将会影响未来钢铁企业。

2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和自觉性。“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只有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企业全体职工自觉地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培育全体职工正确的节能观念和环保理念,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是钢铁企业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等各种场合和宣传工具,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的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

(2)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长远的战略需要。钢铁企业要把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经济增长、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结合战略和规划的实施,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措施,把节能减排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切实发挥战略和规划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控制作用,从源头把好节能减排关。

(3)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是破解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是推进节能减排的要求,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因此,钢铁企业应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充分认识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结合企业实际,抓紧制定和实施企业淘汰改造落后生产能力计划,按规定及时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优质、高效、节能、安全、少无排放为重点,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确保完成淘汰落后的目标任务。同时加快调整产品、工艺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生产技术优化升级,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

(4)采用先进技术,不断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科技创新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重要手段。钢铁行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行业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话语权。钢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改造方面安排专项资金,按年度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扶持和银行、投融资机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烧结余热发电、炼焦煤调湿、蓄热式燃烧、干式高炉炉顶压差发电、干熄焦等一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为平台,加强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成立节能减排攻关小组,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升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效果。

(5)与现代化管理相结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是钢铁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钢铁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管理节能。当前,一部分企业对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或措施不足,已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钢铁企业应当将节能减排工作与现代化管理紧密结合,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以及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目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钢铁企业应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对标管理系统,选取国内外先进标杆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通过与先进企业指标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阶段性、有依据、可量化、可实现的目标,将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基层单位和个人,建立起责任明确、分工协调、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做到权责明确、奖惩分明。加强节能管理,提高企业能源管理人员素质,更好地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3结语

当前钢铁行业的生产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粗钢产量已经呈现了供大于求状态,同时钢铁行业的利润已经降低至冰点甚至亏损状态,这样节能减排的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钢铁行业能源二次利用率得到提高,污染物排放量降低,使钢铁行业努力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环保型行业。

参考文献: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篇2

关键词:钢铁企业;节能减排;余热回收;供暖

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也逐渐加快,但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过度使用化学材料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可利用资源不断减少,因此节能减排和资源的二次利用成为钢铁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1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

1.1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

当今世界,中国已成为钢铁产量大国,但是对于钢铁工业的消耗也位居世界前列,因此对于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的实施势在必行[1]。可是就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第一,我国钢铁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没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水平,由于炼铁的技术和设备落后,使得我国钢铁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我国只有少数钢铁企业可以掌握先进的炼钢的核心技术,其他中小型的钢铁企业都没有涉及这一领域。第二,钢铁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现阶段,我国的钢铁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大型钢铁企业很少,而且中小型钢铁企业分分布较分散,没有形成整体的产业结构,这就造成了生产钢铁的资源浪费与环境大面积被污染,产业集中率低也不利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节能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2]。第三,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节能减排的实施不能仅仅依靠我国钢铁企业的自觉实现,政府更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用强制的手段促使企业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情况,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创造更好的节能减排的效果。

1.2钢铁企业能源的二次利用分析

节能减排不只在于注重减少资源的使用量,更重要的是对二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二次能源指的是在一次能源加工利用后所产生的例如煤气、废水、蒸汽等一些能源。钢铁企业增加对这些二次资源的利用率能减少能源的消耗量,增加钢铁产业的单位生产量,以及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钢铁企业中所指的二次能源的利用主要是指余热、余压以及可回收利用的副资源。

2钢铁企业的余热回收供暖

2.1钢铁企业余热回收技术概述

钢铁企业中的余热回收技术主要有:高温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以及高温产品和炉渣的预热[3]。这其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技术有很广的温度范围,上至几千度下至几百度,而高温烟气余热在整个余热资源中占据的比重最大,越有百分之五十,其温度主要在500摄氏度以上。相对于高温烟气余热来说,冷却介质余热的气温较低,其目的就是为了带走大量的热量。但是在这三种余热资源中,冷却介质余热和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的资源回收难度高,操作较为困难,因此,现状的钢铁企业多运用高温烟气余热作为资源回收的主要方式,它的使用方式较为简洁,利于操作且对资源回收的利用价值也在不断增高。

2.2余热回收供暖的现状分析

就我国现阶段余热回收技术的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因为我国的技术水平并不如发达国家般先进,设备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改进,很难对余热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进而将其运用到供暖领域[4]。总而言之,我国的余热供暖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科技人员进行不断的探索,才能将余热资源回收利用在供暖的领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2.3余热回收供暖技术的创新

在利用余热资源的回收进行供暖时,我们主要是用高炉冲渣水进行采暖。因此对于提高余热回收供暖技术的水平就必须对高炉冲渣水的采暖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高炉产生的炉渣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因其有很高的温度,所以它有很高的余热资源,具有很高的可开发和利用价值。在我国北方,由于冬季十分寒冷,对于供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大部分人会采取烧锅炉进行供热取暖,但是这一方式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量需求很大,同时对资源的浪费也十分严重,由于烧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硫越来越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不利于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发高炉冲渣水的技术利用程度,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与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高炉冲渣水存在碱度低、硬度高、水内具有腐蚀性与悬浮颗粒物等缺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对高炉冲渣水进行工艺改造,我们可以将高炉冲渣水中加入混凝剂来减少高炉冲渣水中的腐蚀性,增加其中的碱度含量,同时也可以运用过滤池将高炉冲渣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去掉,使高炉冲渣水的水质得到提高。之后再利用高炉冲渣水进行供热取暖[5]。在供热取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采暖泵,来增加供暖循环的速度与效率。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供暖水换热器的清洁程度,以免造成采暖过程中因腐蚀而造成的管道堵塞,减少成本的投入,促进节能减排的进一步实施。

3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需要不断进行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开发以及设备的改良,才能是节能减排对我国钢铁企业做出贡献。同时对于余热回收供暖的研究也应加快步伐,通过对技术革新,增加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更好的实行节能减排措施在我国钢铁企业的利用。

作者:卢长鹏单位: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白华夏.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分析及余热回收供暖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

[2]张晓峰.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分析及余热回收供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27):291.

[3]寿业亭.大型钢铁企业汽轮机余热用于集中供暖的技术改造与运行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4.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篇3

关键词:钢铁;冶炼系统;节能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062

钢铁冶炼系统中,积极落实节能技术,有利于提高钢铁冶炼的节能水平,减少能源的消耗。钢铁冶炼系统在整个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面实行节能技术,促使钢铁冶炼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节能降耗,完善钢铁冶炼系统的运行环境,体现节能技术应用的实践价值。

1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问题

钢铁冶炼系统中,节能技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法单一上。我国钢铁冶炼行业运营中,节能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虽然钢铁冶炼行业积极提倡节能,但是其在实际节能中,仍旧采用的是单一的节能技术,无法在根本上降低钢铁冶炼的能源消耗,很难提高钢铁冶炼生产的效率[1]。钢铁冶炼系统中,如果要引入先进的节能途径,就要以冶炼系统的整体为主,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如果缺乏资金支持,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技术,就无法落实到位。钢铁冶炼行业,综合考虑到钢铁利用率、节能减排指标等,已经注意到成本投入在冶炼系统节能中的重要性,关键问题是,社会对钢铁的利用率,不能为钢铁冶炼行业带去足够的资金效益,进而阻碍了节能新技术的发展,增加了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压力。由此可见,成本资金,是现代钢铁冶炼系统节能的主要问题,具有资金支持,才能提高节能的水平。

2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现状

我国钢铁冶炼系统节能方面,出现了两类现象。第一是我国在钢铁冶炼系统节能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钢铁冶金行业中,积极强调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技术,在钢铁冶炼系统中制定节能指标,科学合理的管控钢铁冶炼系统的运行,强化各项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实现能源节约,钢铁冶炼系统中,利用数据参数,反馈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逐步增加了节能建设方面的投资,给与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改善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现状;第二是钢铁冶炼系统中的节能技术,与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相比,存在着差距,我国钢铁冶炼系统运行时,节能效果明显,环保方面有待加强,节能环保的共同作用方面,存在欠缺,由此我国还要积极的引进国外的节能环保技术,在钢铁冶炼方面,既要实现节能,又要实现环保,以便取得双向效益,表明钢铁冶炼系统对节能环保的需求。

3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技术

(1)负能炼钢。负能炼钢方法,是指利用转炉,降低钢铁冶炼系统的能源消耗,尽量避免氧气损耗。负能炼钢的过程中,回收了转炉中的煤气与蒸汽,注重供氧强度的提升。供氧强度在转炉的负能炼钢中,较容易受到造渣、炉容比的干扰,所以在转炉期间,要积极提高成渣的速率,辅助提升供氧强度[2]。负能炼钢在节能方面,还要优化配置复吹工艺,便于延长能量回收的时间,提高回收量。负能炼钢在节能方面的应用,引入了计算机控制,通过计算机,提高炼钢的准确性,促使转炉稳定的实现负能炼钢。

(2)加热炉技术。加热炉技术,即:蓄热式轧钢加热炉技术,其在钢铁冶炼行业中的应用很广泛,既可以实现余热回收,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在氮氧化合物排放方面,起到高效的抑制作用[3]。蓄热式加热炉技术,其在炉内结构中,温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而且加热炉本身科学技术含量高,降低了维修的频率,起到节约的作用。此类加热炉技术,与普通加热技术相比,燃烧温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增强燃烧的效率,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表明加热率的节能效果,加热率在工作r,燃烧噪声低,有利于改善钢铁冶炼的环境。

(3)干熄焦技术。干熄焦技术在钢铁冶炼系统中,采用的是稀有气体,取代了水资源的应用,实现了水源节能。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其在钢铁冶炼系统内,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原有的湿熄焦技术中,水的参与,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在最终的排放物中出现硫化物、氰化物等,改用稀有气体,不仅是水源节能,而且具有环境保护的作用。稀有气体参与的干熄焦技术,焦炭质量高,提升燃烧的效率,提升燃烧热能的转化率。

(4)余热技术。钢铁冶炼系统的烧结余热资源,属于一类可回收的资源。烧结余热已经能够应用到余热方面,充分利用好余热资源,以免资源发生浪费。近几年,我国钢铁冶炼系统中,深入研究烧结余热,致力于应用到钢铁冶炼系统的发电环节中。烧结余热,一直是钢铁冶炼系统节能研究的主要方向,目的是节约冶炼时的电能资源。

(5)回收发电。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方面,专门安装了回收装置,如:高炉煤气余压透明发电装置,把高炉炉顶煤气产生的压力,转化成电能,此类回收发电的方法,一方面表明了节能作用,另外一方面降低了冶炼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还可以在高炉运行的过程中,稳定炉顶的实际压力。为了提高回收发电的效率,钢铁冶炼系统在高炉煤气余压透明发电装置中,增设了干法除尘装备,强化回收发电。

(6)建设能源中心。能源中心是钢铁冶炼系统节能的发展方向,能源中心是钢铁冶炼工业的中心,专门控制冶炼系统中的能源消耗,管理好能源,预防发生浪费[4]。能源中心的建设,强调了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特征,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自动化技术,全面的分析钢铁冶炼系统中的能源数据,优化冶炼的生产流程,配合能源中心的数据库技术,预测出钢铁冶炼系统的产能,保证冶炼的最大效益,发挥能源中心的节约效益。

4结束语

钢铁冶炼系统的运行,增加了能耗的支出,而且钢铁冶炼,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高消耗项目,根据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规划节能技术,促使节能技术能够改善钢铁冶炼系统的运行现状,逐步降低钢铁冶炼系中的能耗,发挥节能技术在钢铁冶炼系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帆.探讨钢铁冶炼节能技术实践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10):186-187.

[2]李雨雨.钢铁冶炼系统中的节能技术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11):160-161.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篇4

关键词: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方向;措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3年,我国华北地区连续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大气污染的源头,钢铁行业自是首当其冲。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对于环境的污染,难辞其咎。

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

1、环保投入相对不足,部分设施建设质量低劣,运营维护不规范,减排效果差。

2、产能过剩且钢结构用钢存在的品种少、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3、审批、监管、考核体系不健全,导致合法企业和不合法企业之间缺乏公平竞争的平台。

二、炼铁中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的探讨

1、减少能源消耗。

按照2008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能耗统计指标计算,高炉炼铁、焦化、烧结和喷煤等工序占单位热轧产品能耗的比重分别约为70%、12%、7%和0.7%。炼铁工序的总能耗接近热轧产品总能耗的90%。

降低高炉燃料比和焦比一直是炼铁节能的主要措施。目前,降低燃料比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贯彻精料方针,努力实现原燃料质量的稳定。炼铁精料水平对高炉炼铁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率约为70%,其主要内容是:入炉矿含铁品位要高,原燃料转鼓强度要高,烧结矿碱度要高。

实现高风温。高风温提高了实际风速,活跃了炉缸,给炉内带来了大量直接热收入,为煤粉分解提供了热量补偿,保证了一定的理论燃烧温度,促进了煤粉的燃烧。

控制合适的冶炼强度。高炉冶炼强度在低于1.05t/m3·d时,提高冶炼强度是可以降低燃料比,但在冶炼强度大于1.05t/m3·d时,提高冶炼强度是会使燃烧比升高。

提高高炉操作水平。有效的高炉操作技术主要是:提高煤气中Co2含量、冶炼低硅铁、提高炉顶煤气压力、降低高炉热量损失、提高煤粉燃烧率等方面。

要想进一步降低燃料比和焦比,增强企业竞争力,就必须开发新的技术。日本研究新一代高炉的创新型节能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高反应性焦炭和含碳热压球团两部分。日本还从烧结工序着手开发创新型技术,以利高炉大幅度降低燃料比和焦比,日本正开发的预还原烧结矿就是典型一例。另外,日本还开发了选择制粒、涂层制粒等技术,提高烧结矿质量,降低高炉燃料比和焦比。

2、增加回收。

推广和普及烧结矿余热回收、高炉炉顶余压发电、高炉和转炉煤气干法除尘等先进节能技术与装备,大力回收占企业用能总量的15%的生产过程中副产的二次能源,进一步提高钢铁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除此之外,炼铁中的节能减排还有以下措施:

废钢铁料循环利用。日本开发出转炉冷铁源熔化工艺。

粉尘资源化再利用。在钢铁粉尘中添加还原剂碳材,利用转炉对粉尘进行约90%的还原,可使粉尘还原为铁源来被利用。

废轮胎的利用。轮胎的成分与煤粉相近,轮胎加强材料钢帘线可作为铁源利用。

三、炼钢中节能降耗技术措施的探讨。

1、改善炼钢的工艺条件。

降低炼钢过程中外部压力。合理计算确定炼钢反应中的压力,确保炼钢过程能够高效而稳定的进行,降低输送炼钢过程中产品的电机拖动系统的综合能耗。

优化系统反应所需热量。在能够保证炼钢过程正常的环境条件的前提上,合理降低以及优化炼钢过程中所需的温度,降低整个系统所需热量,从而提高热能的利用效率。

化炼钢的转化效率。加快钢铁的转化效率从而能够抑制在其反应中的副反应作用,减少炼钢过程中的能耗以及产品分离能耗。

2、降低生产全过程的动力能耗。

采取变频节能调速而达到降低其电机拖动系统的电能消耗。对炼钢过程中的常规的阀门静态调节方案改为变频节能动态调速方案,确保电机的拖动系统输出和其输入间能够处于动态的平衡,改善电机其拖动系统的工频的运行工况,能够降低炼钢过程中的无谓的电能资源浪费。

优化以及改进供热系统。在对其供热系统进行优化以及改进的过程中,根据炼钢过程中所需的不同温位以及热源的功能特点,合理地对供热装置进行匹配组合,实行其各装置间的联合运行,实现炼钢过程中的热能资源的最优化合理的利用。

推广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在炼钢过程的生产实际中,应该根据工序的特点而对污水进行回用,达到降低水资源的综合消耗的目的。另外,还应该对电、热等资源的余能进行回收而利用,也能够提高钢铁企业在炼钢过程中的综合节能降耗。

3、应用阻垢剂进行节能。

对于目前的钢铁生产而言,在其生产的过程主要还是应用机电设备,在炼钢过程中应该合理采用阻垢剂,不仅能够提高炼钢转炉等等设备的能源的转换利用效率,这还能够延长各设备装置的使用寿命,达到钢铁生产的安全可靠以及其节能经济的目的。

四、轧钢中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的探讨

1、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新技术。

加热炉节能技术。轧钢加热炉是轧钢系统的主要耗能设备,占轧钢能耗的60%~70%,轧钢加热炉节能的潜力很大。具体为:蓄热式燃烧技术;加热炉绝热技术与高温节能涂料;高温低氧燃烧技术;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等。

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是指在400℃以上温度装炉或先放入保温装置,协调连铸与轧钢生产节奏,然后待机装入加热炉。在轧钢采用的新技术中热送热装效益明显。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标准扁钢坯直接在热钢带机上轧制,节约了处理和能源费用。预计节能量为标准冷装料能源费用的50%。

低温轧制与轧制工艺技术。降低加热炉出钢温度可以减少燃料消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采用热轧工艺,由于轧制力的降低,轧制动力的消耗约下降8%。

在线热处理技术。在线热处理利用轧制余热对钢材进行热处理,可以省去离线热处理必须的二次加热,因而节省能源,简化操作,缩短了产品的交货期。

2、以提高产品性能、质量为目标的新技术。

tmCp技术。通过控制轧制温度和轧后冷却速度、冷却的开始温度和终止温度,来控制钢材高温的奥氏体组织形态以及控制相变过程,最终控制钢材的组织类型、形态和分布,提高钢材的组织和力学性能。通过tmCp可以大幅度减少热处理能耗。

高精度轧制技术。为了提高轧钢产品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在轧钢生产中针对一些不同产品而开发了相应的技术。板带、型钢、棒、线材、无缝管轧制上的高精度轧制技术。

3、以生产连续化、自动化为目标的新技术

无头轧制技术与半无头轧制技术。无头轧制技术是指粗轧后的带坯在进入精轧机前,与前一根带坯的尾部焊接起来,并连续不断地通过精轧机。半无头轧制主要用于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主要是为生产薄规格热轧带钢设计的。

冷轧板带及涂镀层技术。冷轧板带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酸洗-冷轧联合机组,可提高成材率1%~3%,提高机时产量30%~50%,减少中间仓库5000~10000m2,降低轧辊消耗40%~50%,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建设投资;连续退火技术,其产品质量高、板形好、表面光洁、性能均匀,可提高成材率1%~3%,钢种多样化,节能20%以上,生产周期由10天缩短到1天以内,设备占地面积小。

计算机生产过程管理技术。在钢铁生产流程中的炼铁、炼钢、轧钢这三道工序视为一个整体,实现一体化管理,做到前后工序计划同步,物流运行准时化,充分利用高温潜热,取消或减少再加热过程,降低能耗,减少烧损,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库存,增加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五、推动钢铁行业环保工作的建议

1、采取多种手段,加大钢铁企业环保投入。

2、重视钢结构用钢,开发钢材新品种,满足钢结构用钢的市场需求。

3、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保监管,确保达标排放。

结束语

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以上,是耗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而钢铁工业又是工业中消耗资源能源和产生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迫切需要加速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只有重视钢铁行业中的节能减排,才能使其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钢协信息中心.中国钢铁企业统计月报,2009年.

[2]王桂辉.转炉炼钢厂节能降耗的实践探索[J].冶金能源.2005(01)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篇5

【关键词】钢铁行业;节能政策;日本

日本钢铁行业在生产中对整个生产环节中和节能减排有关的生产环节进行了相应的科学研究,利用新技术研发了一些能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因为资源利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技术日益娴熟的使用和发展使日本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取得了卓越的效果。因此,在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对日本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一些成功的经验进行研究和学习,并且努力研发具有自主性的科学技术,这些都有利于我国钢铁行业健康发展。

1日本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经验

1.1政策支持

第一个时间段主要是在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钢铁工业通过对工艺的改进、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了行业的节能要求。日本钢铁行业对行业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整改,对不适合生产和发展的企业进行了裁汰。。大部分的钢铁企业在不停的进行关停和整改,淘汰落后的产能,实现钢铁行业的集约化的生产。这些措施使钢铁行业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产能得到上升,但是资源利用率得到一定的提升。

第二个时间段是指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到现今。在日本钢铁行业通过一定的积累和发展后,开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保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和发展。企业有很多的措施。例如,第一是企业要对企业现持有的技术进行普及。也要对新技术有不断的挖掘和研究。第二,要不断的对钢铁资源进行利用,加大利用率,要重视对生产中产生的废铁进行再生产利用,不断的研发新的技术。

1.2专业化的分工协作

日本的钢铁行业大部分都采取合资控股的公司形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进环保协作单位入股,利用环保协作单位的环保技术,消除企业产生的污染和废弃物,让企业和环保协作单位成为一个整体。环保协作企业通过对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的工业废料中,提取有价值和需要利用的东西,进行废物回收和资源的再次利用。这样的生产模式不仅仅在一方面对资源有了更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和人才资源短缺的压力,使用环保的设备和技术,不仅仅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提升,也符合了政府环保的要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引进环保协作单位不仅仅可以利用单位研发成功的科学技术,解决企业生产带来的环保问题,产生更大的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在环保技术升级上的支出,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住友金属鹿岛公司中,除了能源满足钢铁生产用之外,将回收的部分煤气供鹿岛电力公司(住友金属合资企业)发电。此外,除高炉tRt发电之外,该厂对于转炉炼钢烟气冷却回收的低温蒸汽,由于很难采用普通发电机组,还专门建设了以氨水为媒介的“Kalina循还”发电装置,生产电力。

1.3超前的环境经营理念

(1)钢铁企业将环保和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结合,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制定了符合环境保护的企业发展经营的策略和经营原则。

(2)钢铁企业构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经营组织形式。在企业内设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计划,通过不同的部门进行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不同部门的协作不仅使体系得到了改善,让污染从源头减少,也让企业更加具有团结力。

(3)企业增强了对环境的管理。企业主要通过iS014000认证,采取对检测的环境信息进行公开的方式进行管理。环境信息公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环境会计信息公开,一种是环境报告书的公开。环境会计信息公开是指,相应的机构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对企业在环境保护上的费用支出进行评断,通过总体来评判企业环境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的影响程度。环境影响保护书是指企业将企业设置的环境保护的方针、环境保护的目标和现在企业取得的成果,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等一系列信息独立成文进行公布,基本上是以年度报告进行。

2钢铁行业节能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

2.1倡导自有知识产权的钢铁节能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仔细观察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经历,可以看出我国的钢铁行业还是处在粗放型发展的阶段,企业只是单纯的引进没有进行自主创新。我国钢铁企业因为大多都缺少先进的自有生产技术,到国外引进很多的技术,但是很多的技术是不符合我国当下钢铁行业的实情的。如何让我国从钢铁大国成为钢铁大国不仅仅是政府的当今重中之重应当考虑的,也是企业应当思考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必须的。在实际发展中,企业应当和各地的高校进行联合,可以创立相关的协会或者机构,让企业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或者双方各出一半,让学校能有财力来开发相应的环保技术,专研适合企业发展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政府应当也对学校有一定的经费下拨,让学校对节能减排技术进行研究,政府在自己的地区进行推广和发展。

2.2产业结构调整与淘汰落后技术装备是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钢铁行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分布散乱,不同企业之间的单吨耗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就需要政府要严格执法,对各种不合格的小钢铁厂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不合格的企业应当予以取缔和关停,要减少落后小企业的存在。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只能,引导钢铁行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钢铁行业进行改革,减少设备落后的小企业的存在。

第二,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依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产品结构不甚合理。在我国钢铁产量中,基本上大部分还是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利用新技术来生产的产品较少。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应当加快对设备的更新换代,淘汰产能不足的设备。要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划,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采取科学的生产方式。例如,可以适宜的提高电炉钢设备在钢铁企业中的比率,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有效的节能。

2.3积极引入环保协作单位

企业应当在对企业长期发展设想的过程中对环保研究机构和公司进行引入。在我国,因为市场发展不足,很多的环保机构和公司研发出来的东西没有办法得到很好地利用,这样不仅不利于市场的发展,还打击了机构和公司研发的积极性。钢铁企业可以通过引资或者合资等方式来引进环保研究机构和公司,形成统一体的发展,企业可以利用研发的技术进行生产和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研究机构和公司可以得到资金进行研究,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生产情况进行研究,来设置具体的合适企业发展的节能减排方案。这样不仅仅能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也使我国的环境保护进程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我们要总结日本钢铁行业在发展中采取的合适我国行业钢铁发展的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发展,创造属于自己的科学研究技术,要对环保科研机构进行扶持,要对相应的研究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要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促进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促进我国钢铁行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冉锐、翁端:中国钢铁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现状及减排措施[J],科技导报,2012,24(10),53-56。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篇6

【关键词】资源约束环境约束企业竞争力战略

一、引言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受资源环境约束最为明显的重工业之一。资源环境约束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使企业不得不出于应对约束的考虑而调整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因此,可以认为,资源环境约束通过影响企业行为而影响企业竞争力。

钢铁企业既是资源能源消耗型企业,又是污染型企业,因此,资源环境约束对于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更为明显。首先,从资源约束角度看,资源约束使钢铁企业必须通过控制上游矿业、并购整合、组建联盟等方式,提高自身控制资源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实施诸如此类的策略是可行且必要的,但是对于中小型钢铁企业而言,由于资本和实力限制,不论是并购、联盟还是控制上游矿业,都显得难以进行,资源约束将极大削弱中小型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其次,从环境约束的角度看,政府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要从企业的策略入手,如果钢铁企业能够通过科技创新,加强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这样既可以得到政府的绿色补贴和技术改造补贴,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还能够通过减少环境污染,获得社会效益。如果钢铁企业采取躲避、逆反的态度,在环境规制日益加强的趋势下,只能使企业成为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对象,不仅使企业竞争力受损,更有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甚至破产。

因此,资源环境约束对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这种约束本身,还取决于钢铁企业的应对行为和策略。钢铁企业保持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积极调整企业行为和发展战略,优化经营管理,提高资源控制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解析

1、资源控制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高度依赖资源控制能力,谁能以最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多的稳定资源,谁就能够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从历史经验看,钢铁企业的空间布局在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因为资源控制能力是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着三种布局因素:一种是资源依托型,即靠近资源产地的布局;一种是市场邻近型,即靠近消费市场的布局;一种是临海港口型,即临近运输港口特别是大型海港的布局。在早期,钢铁工业一般是在靠近铁矿石和煤炭产地的区域布局,以节约运输成本。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家的钢铁工业开始向大型海港附近布局,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钢铁生产需要的水源,还可以通过海运获取煤炭、铁矿资源以及进行产品的出口,适应了当时钢铁工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不论是哪一种布局方式,都显示出资源控制能力对于钢铁企业的重要意义。

2、环境保护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环境保护能力决定了钢铁企业能否在政府环境规制的加强下存续,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钢铁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大户。以中国为例,钢铁企业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大约占中国全国工业粉尘总排放量的13%。中国有74家重点钢铁企业,其中34家设在百万人口的大城市,18家设在省会城市,钢铁企业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大量税收和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包括节能减排,减少工业“三废”等等。当前,政府对钢铁企业的环保问题日益关注,而社会也同样开始关注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钢铁企业应对政府环保规制的压力越来越大,肩负环保社会责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钢铁企业没有能够认真履行环保义务,没有按照政府的环境要求组织生产,就面临着重整、甚至破产的威胁。

3、技术创新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不论是资源控制能力还是环境保护能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通过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善生产手段,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增强盈利能力,并最终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并且,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企业的资源控制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一方面,创新能力可以发掘新的替代资源,减轻对现有稀缺资源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资源供给,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此外,技术创新可减轻污染排放,降低环境使用成本。一是技术创新能改善生产工艺,减少排放。二是技术创新能够变废为宝,将原本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经过处理后返回使用或者用来生产其他副产品。一方面节省了环境污染成本,赢得社会的赞赏,另一方面发展了副产品,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使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流程。

三、资源环境约束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

1、资源控制力提升战略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钢铁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向上游延伸,与上游企业合作,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更大程度地取得上游行业的原材料等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做到“长期、稳定、优质、及时”,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成本。世界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能够保持粗钢产量世界第一的策略之一就是采取积极的原材料控制战略,一方面,通过在非洲、加拿大等地区对铁矿石企业直接参股等形式获得生产所需的铁矿石供应;另一方面,又在印度、南美等地收购煤矿,保证煤炭等燃料供应,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铁矿石自给率,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资源控制能力的关键是围绕“做精做强,成本领先”的经营目标,按照“两条腿走路”的资源战略,构建钢铁原料保障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原料采购渠道,建立及强化与原料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原料的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增强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中国钢铁行业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来自于国外,近年来,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处于逆境中的中国钢铁企业,一方面需要提高国内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提高铁矿石开采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与国外铁矿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协议,避免由于价格波动等带来的成本上升,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海外铁矿石开采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达到直接控制铁矿石的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通过多种形式向纵向一体化拓展,实现原料供应渠道多元化,化解原料涨价的压力。同时,在参与国际铁矿石协议价格谈判等国际化经营的实务中,应总结经验教训,与各方买家有效沟通,寻找利益共同点,提高集体议价力量。

具体的应对措施包括:第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力求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实行资源进口与产品出口一体化、国外与国内贸易一体化的全球化经营管理战略。积极探索多种贸易方式带动国内钢铁茶农的出口,努力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优化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结构。第二,培养国际化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高素质人才比例,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服务。第三,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对国外市场进行充分考察,根据比较原理,结合企业自身竞争优势,选择重点投资区域。通过对该地区加大投资力度,提高钢铁产品市场份额,以此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环境保护力提升战略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方针,将能源综合利用作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充分回收利用企业的二次能源及余压、余热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搞好高炉和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在进行能源介质平衡的基础上,搞好各种能源介质的综合利用。

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推广先进环保技术,实行绿色制造,推行清洁生产,发展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统筹安排实现水的循环,通过综合利用实现固体废弃物循环,通过清洁生产实现铁元素资源循环,认真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为重点,建设工业生态循环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能源的回收利用率,通过自主集成开发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实现钢铁的绿色制造。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控制”:源头控制,贯彻精料方针,在原燃料采购、生产工艺确定时,选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燃料及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把好原料投放和设计准入关口;过程控制,用规范的工艺操作制度指导日常工作,尽可能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终端控制,采用高于国家及省、市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治技术,对生产过程中遗留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循环利用。

3、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战略

以“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按照“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术方针,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积极研发及引进新技术,使企业的节能和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第一,充分利用钢铁工业的支撑技术基础平台。相关支撑技术的有效实施和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金钥匙。钢铁企业应顺应世界钢铁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通过钢铁工业良好的支撑技术基础平台,加强与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开发;积极开发国家支持与扶持的技改、研发等项目,争取国家给予的减税、专项资金奖励等优惠政策。第二,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升级的投入。加大对资源节约与降低能源消耗的工艺改造,通过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使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明显改善,主要工序能耗明显下降,资源和能源得到充分利用,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为技术改造升级提供资金。第三,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在改造工程的关键部位,采用当代先进技术装备,引进、移植、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保证技术上的高起点。但单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是不够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加速自有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加强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实现“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重大转变。

【参考文献】

[1]罗菲:基于交易成本的我国钢铁产业链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9(7).

[2]张立红:钢铁企业竞争力与并购研究[D].复旦大学,2008.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篇7

关键词钢铁企业;炼铁;现状;存在问题;工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t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84-0043-03

0引言

伴随着近代全球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的钢铁企业要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2008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与发展陷入艰难的境地。钢铁企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炼铁原材料的价格持续增长,但是钢铁产品的价格却降低,这样企业的利润空间不但减小,并且现在的顾客需求大多是小批量的,订货要求的交货期限越来越短。如此的现状,钢铁企业必须适应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技术革新,对炼铁的工艺进行优化,加强钢铁企业的生产管理,对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必须在面向库存生产和订单生产的混合情况下,逐步提高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钢铁企业的生产工艺复杂,工序多,生产设备也比较昂贵。虽然我国许多大型钢铁企业的炼铁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炼铁的工艺参数也进行了优化。但是,现在仍有一些钢铁企业炼铁工艺落后,影响了企业炼钢的正常发展,导致企业炼铁的生产效率低,使得企业的炼铁工艺离市场的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要求越来越远。因此,寻求速度快质量高的炼铁工艺技术是钢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优化钢铁企业的炼铁流程,使炼铁的生产流程更加顺畅、合理,能够快速响应钢铁市场的需求和需求变化,增强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钢铁企业的炼铁工艺,能够保证钢铁企业内部协调生产系统,保证钢铁企业充分利用主要生产设备,不断提高各生产工序产品的质量,缩短炼铁生产工序间的时间,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余材量,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强顾客的满意度。总之,优化钢铁企业的炼铁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现在钢铁企业较为普遍的炼铁工艺问题进行优化,进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钢铁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顺应市场需求的问题进行探讨。

1钢铁企业炼铁工艺优化现状

1.1钢铁企业炼铁工艺的发展

1.1.1高炉炼铁工艺优化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主要使用高炉炼铁,根据相关资料报道,2006年世界产生铁量为10.6亿t,其中高炉炼铁占总量的95%以上。高炉炼铁流程是现代钢铁企业生产流程的龙头,中国2006年产铁4.2亿t,2007年产铁4.69亿t。

高炉炼铁虽然有热效率高、技术完善,炼铁工艺设备大型化、长寿化的优点,但是高炉炼铁工艺也有其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就是污染环境,特别是烧结的So2粉尘的排放、焦炉的水污染物以及粉尘排放,高炉的Co2排放很高,因此,钢铁企业在炼铁工艺优化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高炉炼铁流程的优化,达到降低炼铁能耗、节省炼铁原料、改善炼铁环境的目的。

1.1.2技术经济指标不断优化

我国炼铁工艺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不断优化。炼铁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完善溅渣护炉的工艺,提高转炉炉龄;推广强化供氧的技术,提高转炉作业率;推广长寿复吹的工艺,进一步降低钢铁料消耗并提高以终点控制为核心的转炉自动化控制水平。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伴随着炼铁工艺的技术经济指标的优化而增长。根据2007年93家的大中型企业统计,企业年利润达147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78%。

1.1.3建立现代化炼铁生产流程

重点钢铁企业炼铁、球团、烧结、焦化工序的能耗在2010年均有所下降,表1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2010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重视炼铁工艺优化,重点加强节能优化,采取综合优化措施,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目的,为“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实现做出卓越贡献。据调查,我国钢铁企业炼铁工艺最高能耗值远远高于最低能耗值,充分说明我国钢铁企业存在充足的节能空间。另外,我国钢铁企业还要加快先进设备的引进力度。

1.1.4生铁产量逐年提高

2010年,我国生铁产量59021.8万t,比2009年增长7.42%;其增幅比钢产量低1.84%,相对于上一年,我国的铁刚比下降了0.0139%,这种状况促进了我国吨钢综合能耗的降低,为我国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

我国重点钢铁企业2010年产生铁50834.8万t,比2009年增长9.8%;我国其他钢铁企业2010年产铁8187.4万t,比2009年降低5.17%。这显示我国炼铁企业正在走上集中化、专业化的道路。相比于2009年,我国在2010年产铁量增幅较大的省份有:重庆产铁量增长28.5%,新疆产铁量增长23.5%,湖南产铁量增长22.7%,湖北产铁量增长19.2%,江西产铁量增长15.7%,广西产铁量增长14.7%,天津、江苏、浙江产铁量均增长12%以上。

河北在2010年产生铁13705.4万t,比2009年减少1.48%,但河北省仍然是我国产铁量最大的省,占全国产铁总量的23.22%;位居第二位的是山东,其生铁产量相比于上年下降0.07%,产量为5515.6万t,占全国产铁总量的9.35%;位居第三的是辽宁省,辽宁省2010年产生铁5470.6万t,比2009年增长0.07%,占全国产铁总量的9.27%;其次就是江苏省产生铁比较多,在2010年产生铁5221.3万t,比2009年增长0.42%,占全国产铁总量的8.83%。

全国有13个钢铁企业在2010年的产铁量超过1000万t。表2详细介绍了这些钢铁企业以及其产铁量。

1.1.5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研究开发各种节能环保的炼铁工艺。目前我国炼铁工艺能耗逐年降低,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说明我国炼铁工艺节能空间很大。目前炼铁渣和烟尘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受到充分的重视,钢铁企业自己研发的滚筒法连续处理和转炉渣闷渣处理等新工艺,在实际生产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加强钢铁企业的铁渣和烟尘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实现钢铁企业固体废弃物“零”排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炼铁工艺中的烧结烟气优化排放(eoS)技术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如表2,表3,有助于减少炼铁过程中Sox/nox以及烧结废气的排放,其中的热废气抽回重用工序可使固体燃料消耗减少20%,并在对现有生产过程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改造现有炼铁设备,保证了烧结矿产品的质量。

1.1.6装备大型化与设备国产化

目前,炼铁生产设备的大型化和设备国产化率逐渐提高。我国钢铁企业2003年以后大力建设100t以上的大、中型冶炼设备,到现在大型设备已经相当多。随着铁的洁净度与品种质量的提高,二次精炼要求精炼设备国产化。国内钢铁企业已经掌握了大型二次精炼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能力,在炼铁精炼设备的工艺布局、工序衔接以及不同产品的精炼工艺等方面已有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还加强了技术创新。

1.2钢铁企业炼铁工艺存在问题

总结我国钢铁企业在炼铁生产过程中,在有炼铁技术进步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炼铁工艺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总结如下:

1)钢铁企业炼铁工艺的能耗跟国际炼铁水平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2)钢铁企业的炼铁工艺中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和环境治理跟国际炼铁水平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

3)钢铁企业的炼铁工艺管理还是不够精细,对辅料、耐材和铁合金的分类管理不够规范,为实现炼铁工艺的精料管理,需进一步减少渣料,减轻炼炉的回量,降低生产工艺的成本;

4)钢铁企业的炼铁工艺中碳成分控制度偏低,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相比国际水平较低;

5)炼铁工艺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不够创新,钢铁厂的平面布置不够合理,对于生产设备的差异化选型不够精准,应该深入研究炼铁工艺的模式,达到经济合理的要求。

2钢铁企业炼铁工艺优化措施

1)钢铁企业要加强研究炼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经济问题,特别注重经济效益的研究,应用全面系统的优化方法分析钢铁企业的炼铁工艺,杜绝主观片面的优化判断,加强优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掌握钢铁市场的最新信息,并做出准确科学的优化判断。

目前,炼铁原料价格不断增长,一些钢铁企业为了降低炼铁成本,在炼铁过程中使用低价品位矿,致使炼铁焦比和燃料比降低,一方面导致铁产量下降、排放的污染物增多,另一方面,铁产量的减少间接影响我国炼钢和轧钢的生产。根据资料统计,我国在2009年进口的铁矿中,品位低于52%的铁矿高达6000多万吨,这样的进口情况导致我国进口铁矿石量大大增加,造成进口铁矿石的涨价,消极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钢铁企业综合效益的下滑。为了缓解这种情况,钢铁企业要用科学、经济的技术方法进行优化,确保钢铁企业进口合理经济的品位矿。同时钢铁企业的领导层要认识到,高炉炼铁的基础是精料,其生产指标受精料技术水平的影响率在70%,企业购买低价低品位的矿要有个限度。

2)钢铁企业要坚持精料方针政策,不断提高高炉炼铁原料的质量。根据炼铁工艺中用料杂的特点,关于烧结用矿粉问题上,对于供用量较大的矿点以单烧品位堆料原则供用,对于供用量较小并且矿粉品位相对低的矿点,要专门设立精矿杂配,进行矿粉的二次混配,这样大大提高了烧结矿的碱度以及品位稳定性;在炼铁工序中焦炭供用上,根据焦炭上料系统特点以及焦炭供应量及质量的情况,推行“堆新用旧、供户至炉”的原则,从而保证各高炉焦炭供用的稳定性;炼铁过程中用的酸性料,应用电子称配料实现精确混配的目标,保证了配料粒度组成。对炼铁焦炭入炉上,实行切分后分级入炉工艺,并对二区的烧结矿系统进行优化,实行烧结矿分级入炉,在强度上下功夫,同时要在净料入炉上下功夫。建成球团矿、块矿筛分系统,同时增加烧结矿的冷返矿筛工序,从而入炉粉末率大大下降。

3)提高炼铁工艺基础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炼铁过程中五大体系的管理标准,五大体系包括:标准体系、指标体系、参数体系、成本体系、信息体系。确保随时监控炼铁系统的原料投入、控制参数、指标变化、生产成本以及事件发生,能够及时扼制系统波动。

4)加强焦炭炼焦工艺技术的优化。为降低炼焦的成本,缓解主焦煤短缺的现状,我国焦化界要重视优化配煤的推广。我国钢铁企业炼铁要推广干熄焦炭和捣固焦炭的使用,小的高炉不可片面追求炼铁中焦炭的热性能,而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降低焦炭用量,如提高喷煤比和降低燃料比的方法就相当有效。

我国钢铁企业特别是有焦化厂的联合企业,若采用捣固炼焦技术,可明显的提高炼铁的焦炭质量,进而降低高炉焦比20~30kg/t。而对于独立的焦化厂,若使用捣固炼焦技术,必然导致主焦煤比例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捣固焦炭在高炉里的反应性能,升高了高炉的燃料比,致使铁产量下降,因此,钢铁企业炼铁过程中不愿使用独立焦化厂的捣固焦炭。这就需要使用新的捣固焦炭指标体系以及检验指标的方法,主要以焦炭的粒度组成和性能来评价焦炭的质量。

3结论

本文简单阐述了钢铁企业现有的炼铁工艺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炼铁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并比较了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探讨了我国钢铁企业炼铁工艺的发展前景。当前,钢铁企业炼铁工艺中,热效率已经很高,工艺技术设备也已完善,大型化、长寿化的高炉炼铁工艺作为我国主要炼铁设备,将继续在炼铁领域占统治地位。因此,钢铁企业炼铁工艺优化过程中要重视高炉炼铁工序的优化,使高炉炼铁

面向低能化,并要节省炼铁资源、改善炼铁环境。其次,国家要大力提高煤炭界的洗煤技术,将焦煤灰份降到最低,此措施即能减少煤炭的运输量,还能降低运输费用,最重要的是使我国炼铁工艺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最后,要鼓励创新研究,开展非高炉炼铁技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炼铁工艺,促进我国钢铁企业炼铁技术的进步,创造领先世界的新炼铁流程。

参考文献

[1]胡瑶元.钢铁企业三层结构CimS中的生产计划方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3.

[2]周渝生,钱晖.一种低焦比高炉炼铁新工艺[p].中国发明专利:200810033923.1,2008-02-26.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篇8

一、冶金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20*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冶金企业4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2.7亿元、利税54.5亿元、利润27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5.7%和16.7%、14.1%;重点企业吨钢综合能耗595千克标煤,吨钢耗新水3.1立方米,提前达到了国家能耗标准;分别拥有部级、省级和市级技术中心1家、4家和8家,部级、省级和市级名牌产品2个、11个和4个。目前已形成以济钢为龙头,以庚辰钢铁、黄河特钢、玫德铸造、平阴铝业、新峨嵋、镁碳砖等企业为支撑的冶金产业体系。其中,济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建成了部级技术中心与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拥有中板、中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等现代化生产线。造船板获得10个国家船级社认证,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冶金产业在高档产品生产、高端产品研发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品结构不够优化,产品档次总体偏低,附加值不高;部分冶炼设施和装备落后;高档汽车板、家电板、高强度机械用钢、核电用钢、大厚度大单重优质钢板等关键品种产量很小甚至不能生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冶金产业成为*市受其影响最重的产业,面临产品订单减少、库存增加、资金紧缺、投资下降、生产增速减缓、主要经济指标下滑等严峻形势。为防风险、保稳定、调结构、促增长,国家和省及时出台了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国钢铁产业将加快由内陆和中心城市向沿海转移,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总量控制、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强,产品结构升级压力进一步加大。*市冶金企业扩大产能将受到严重制约,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生存考验,必须将发展重点转移到扩市场、调结构、保重点上来,走出一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合省会城市冶金产业发展的道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冶金产业为目标,坚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深度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着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冶金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总量控制原则。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加速淘汰落后装备和产能,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2.产品结构优化原则。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开发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关键品种比率,走内涵式专业化发展道路。

3.技术进步原则。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装备大型化、高效化、现代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4.节能减排原则。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降低消耗,加大余热余能利用、废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利用力度,减少“三废”排放,实现清洁化生产。

(三)规划目标。

1.总量规模。2011年,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规模以上冶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利税80亿元,利润40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14%和1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年均增长15%。

2.技术进步。到2011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以上名牌产品7个;工艺装备优化升级,产业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节能减排。到2011年,吨钢综合能耗控制在620千克标煤以内,吨钢耗新水控制在5吨以内,吨钢烟粉尘排放量降至1.0千克以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降至1.5千克以下,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三、发展重点

(一)推进济钢主体区建设。延伸与扩展钢铁产业链,实现钢铁主业和非钢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钢铁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钢铁企业与城市之间能源和资源的相互高效转换与利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发挥自身优势,降低污染,消纳城市难以处理的废弃物,为城市生活和发展服务,建立环境友好、社区友好的新型钢铁企业,构建现代化钢铁企业与现代化城市相互依托、和谐发展模式。

把握当前国家政策支持和建设成本下降的机遇,加快特厚板“以轧代锻”、汽车及家电用冷轧薄板、4#转炉、4#大高炉、新厚板生产线、链篦机回转窑、石油储备用钢国产化等济钢新东区项目建设。实施转炉干法除尘、焦化酚氰污水综合治理、生产及生活水综合治理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力争到2011年,济钢主体区基本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钢厂。

(二)开发生产一批新产品。鼓励、支持冶金企业不断开发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以特厚板材为主的特色竞争优势。在巩固和强化中厚板材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和生产高强度、高韧性特厚板材产品,满足大型机械装备和船舶制造等用钢需求,部分替代舰艇、海洋平台及核电用进口板材产品。尽快形成完整的汽车用钢系列产品。完善冷轧薄板生产线,加快冷轧深冲车辆板、汽车大梁钢、高强度汽车用钢、高强度航天特种车用钢等产品的开发生产。

支持发展低硫、低硅、低磷含量的风电设备配套专用球墨铸铁和发动机专用蠕墨铸铁,矿山、造船、桥梁伸缩装置等行业用特种角钢、边梁钢等中型材,电力金具、铜管件和铁路配件;延伸加工铝箔、铝合金板带等铝材产品。

开发一批冶金配套辅料。开发生产RH精炼用镁碳质耐火材料、大型钢包用钢玉质浇注料、镁碳质功能性耐火材料、100吨到300吨钢包用滑动水口、无限续衬技术免拆形钢包浇注料、铝尖晶石高寿命滑板以及超高功率石墨化电极、合金钢和铁合金冶炼用电极、高石墨含量的炭素阴极、高炉炭块等产品。

(三)壮大冶金产业链。在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做优做强钢铁主业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和延伸钢铁产业链条,加快发展非钢产业。大力推进钢铁副产品和废弃物转化利用,发展矿渣微粉、微晶玻璃、高效墙体材料等延伸加工产品。

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增强钢铁产业与本地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等产业的横向联系,形成前后关联的供应链体系;加快发展金属制品业,重点壮大钢结构产业整体实力,培育形成钢结构加工企业群;加快提升钢材市场物流功能,在历城区郭店钢铁物流基地内建设钢材深加工基地,形成钢结构加工集散中心。

(四)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根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实施总量控制,等量淘汰,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冶金项目,进一步提高淘汰落后标准。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以下高炉、4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烧结机、球团竖炉和落后生产线。

(五)注重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大型化、高效化、现代化工艺装备和高效低耗生产操作技术,实现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环保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低品位矿、废渣等资源,实施冶炼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提高资源利用率;支持企业实施余热发电、低品质热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提高尾气、余热等综合利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支持企业强化环保技术的研究和环保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规划中提出的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防范大型骨干企业资金断链风险的财政贷款贴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钢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关键品种、节能减排、综合利用、提升装备水平等结构调整项目,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抓住国家增加投资的机遇,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筛选上报一批符合国家要求的重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企业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充分利用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加强调度、协调服务,加快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财税资金的拉动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积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创新资金筹集方式,给予政策支持。认真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促进冶金产业调整振兴。

(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上市、招商引资、吸纳民资等多种途径,帮助企业筹集资金。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金融政策,加强银企合作,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扩大信贷规模,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各级担保机构要积极扩大担保资金规模,提供信用担保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支持重点冶金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技术研发机构,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品牌产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大科研成果、国内首创技术,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奖励政策。

(六)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健全冶金产业节能减排工作推进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健全科学、完整、统一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切实将节能减排的责任目标落到实处。支持重点钢铁企业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加大余热余能、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减少“三废”排放;实施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0一体化认证,实现清洁化生产。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篇9

一、国内需求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一)工业化进程仍将持续

实证研究表明,一国在工业化发展阶段,钢铁消费一般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当一国进行到工业化后期或者工业化完成之后,钢铁消费达到峰值,随后将保持稳定或者逐步减少。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3%,距离50%以上的参照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以我国目前工业化的速度来看,完成工业化至少仍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在该时期内钢铁消费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二)人均钢铁消费继续攀升

目前,我国的人均钢铁消费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以美国为例,70年代美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年人均钢铁消费达到711千克,年均增速大约在5%左右,而2009年我国人均钢铁消费只有416千克,如果以年均增长5%的速度来测算,要达到70年代美国的人均钢铁消费水平仍需要大约12年的时间。

(三)下游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建筑、机械、轻工、汽车是钢铁行业的主要下游行业,2009年,以上四个行业的钢材消耗分别达到我国钢铁消耗总额的49.5%、18.5%、6.3%和5%,未来五年,虽然我国商品房建设有可能继续面临调控压力,但保障房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将建设3600万套,约是“十一五”期间建设总套数的2.5倍;机械行业将受益于“十二五”规划对于高端制造业的扶持,未来五年行业增加值有望实现1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轻工行业和汽车行业主要受居民消费升级的拉动,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是“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果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5%的目标能够基本实现,将带动轻工和汽车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二、出口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

(一)国际市场供过于求

2007年,我国出口钢材6265万吨,占当年钢材总产量的11%。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钢铁出口大幅度萎缩,全年净出口仅为286万吨,同比下降94%。金融危机后,世界钢铁生产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尽管我国钢材出口同比增长73%,但仍明显低于金融危机前水平。未来五年,世界钢铁消费的看点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但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近年来自身钢铁产能增长较快,加上发达国家的钢铁产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留给我国钢铁行业的出口空间已经不大。

(二)贸易保护措施限制钢铁行业出口

2009年以来,受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萎缩影响,主要发达国家掀起贸易保护主义浪潮,虽然钢铁行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是优势产业,但相关企业往往把行业所面临的市场困难归咎到进口产品,寻求政府庇护。中国钢铁业出口多、涉及金额大,产品结构性过剩较为明显,一直是贸易摩擦多发行业。

(三)钢铁出口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未来五年,我国钢铁出口的利润空间将受到税收和汇率的双重挤压。首先,从2010年7月15日起,我国取消部分热轧板卷及大型型材原先享有的出口退税,使得享有出口退税的钢材品种数量损失近半数,而这些品种均是以前钢材出口的主力品种。其次,人民币汇率仍将维持长期上升趋势,钢铁出口所得到的外汇收入相对于人民币贬值,抬高了钢铁出口成本,削弱了钢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三、生产成本继续攀升

(一)铁矿石价格易升难降

我国钢铁产量目前占到世界总产量的近50%,铁矿石需求量大,加上全球铁矿石出口寡头垄断特征明显,三大矿山形成价格同盟,导致矿价易升难降。同时,许多国家也逐步意识到资源的稀缺性,在铁矿石开采和出口方面进行限制。未来我国钢铁行业对于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将会只升不降,企业的利润空间将长期面临上游铁矿石企业的挤压。

(二)燃料价格长期坚挺

资源约束拉高燃料成本。2005―2010年,钢铁行业的炼焦煤价格上涨了1倍以上。未来五年,钢铁行业主要燃料的煤炭价格仍将处于长期上升通道中。

(三)节能减排成本明显增加

截至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吨钢消耗指标大大高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履行碳减排承诺和减轻资源约束,未来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将会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具体到钢铁行业,减排费用的提高主要集中在二次能源利用和污染物处理方面,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将比“十一五”时期更为严格,企业在降耗和环保上的成本将会明显增加,对钢铁行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行业整合的完成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行业整合有望在未来五年基本完成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着手加快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从企业层面来看,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近两年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和若干个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供销环节运行更加有序,对外谈判能力明显增强。

(二)新的行业格局有利于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在新的市场格局下,钢铁行业的销售定价能力和原材料采购谈判能力都将明显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将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技术升级,钢铁行业在节能降耗、排污处理、技术引进和研发方面的支出比例将会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将从目前的以低利润建筑用钢为主向产品多元化方向调整,高级别钢铁产品比例逐步提高,利润率和国际竞争力相应提升。

五、增速回落与结构调整是未来五年行业生产的主要特征

(一)三大因素促使钢铁生产增速理性回落

一是房地产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调控压力。国家相继出台的旨在抑制需求的调控政策对市场的压制作用将会逐步显现。企业在新开工项目上的投资更加谨慎。预计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比“十一五”时期有所下降。二是政府公共投资力度相比“十一五”时期有所减弱。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大规模投资建设,目前已经比较完备,投资高峰期已经过去。三是未来五年国家在节能减排领域将会继续加大力度,不具技术、规模优势的中小型钢企陆续退出市场,大型钢铁集团在产量安排上更加注重对钢铁市场价格的影响,产能过剩的状况将得到明显缓解。经测算,预计2011―2015年我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年均增速分别为5%和6%,2015年产量分别达到8亿吨和10.7亿吨。

(二)产品结构逐步改善

未来五年,受钢铁产能总体过剩、行业利润较低的影响,钢铁企业在生产安排上将更加注重向高附加价值的工业用钢倾斜。由于机械制造、家电、汽车等下游行业在“十二五”时期仍将维持快速增长势头,相应的钢铁产品需求将吸引钢铁企业转而生产级别更高的工业用钢,而此前由于我国钢企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更高级别的钢铁产品往往都是进口的。

六、政策建议

(一)加快行业兼并重组

未来五年,“通过兼并重组,改善产业组织结构”仍是钢铁行业提升、发展的基本路径。在当前背景下应当加快重组步伐,重组工作完成越早,越有利于争取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严控新增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

要利用主动调控手段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建议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执行相应的环保标准,重点加大对中小型钢企的环保核查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同时,建立中央对地方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核查机制,确保政策的实际实施效果。

(三)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

一是加大技术装备开发投入,一般装备基本实现本地化、自主化,提高大型装备的本地化率。二是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大财政、税收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三是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建立合资公司等形式加快引入国际先进生产工艺。

(四)建立完善原材料采购体系

一是加快建立行动统一、强力高效的行业联盟,加强钢铁企业间在市场采购行动中的一致性和有序性,提高整体谈判能力。二是借鉴国外商品期货市场规则和运行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国铁矿石期货市场,增强国内外企业参与中国期货市场进行铁矿石期货交易的信心,扩大中国铁矿石期货交易市场的影响力。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篇10

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解析

1、资源控制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高度依赖资源控制能力,谁能以最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多的稳定资源,谁就能够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从历史经验看,钢铁企业的空间布局在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因为资源控制能力是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着三种布局因素:一种是资源依托型,即靠近资源产地的布局;一种是市场邻近型,即靠近消费市场的布局;一种是临海港口型,即临近运输港口特别是大型海港的布局。在早期,钢铁工业一般是在靠近铁矿石和煤炭产地的区域布局,以节约运输成本。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家的钢铁工业开始向大型海港附近布局,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钢铁生产需要的水源,还可以通过海运获取煤炭、铁矿资源以及进行产品的出口,适应了当时钢铁工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不论是哪一种布局方式,都显示出资源控制能力对于钢铁企业的重要意义。

2、环境保护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环境保护能力决定了钢铁企业能否在政府环境规制的加强下存续,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钢铁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大户。以中国为例,钢铁企业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大约占中国全国工业粉尘总排放量的13%。中国有74家重点钢铁企业,其中34家设在百万人口的大城市,18家设在省会城市,钢铁企业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大量税收和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包括节能减排,减少工业“三废”等等。当前,政府对钢铁企业的环保问题日益关注,而社会也同样开始关注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钢铁企业应对政府环保规制的压力越来越大,肩负环保社会责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钢铁企业没有能够认真履行环保义务,没有按照政府的环境要求组织生产,就面临着重整、甚至破产的威胁。

3、技术创新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不论是资源控制能力还是环境保护能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通过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善生产手段,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增强盈利能力,并最终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并且,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企业的资源控制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一方面,创新能力可以发掘新的替代资源,减轻对现有稀缺资源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资源供给,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此外,技术创新可减轻污染排放,降低环境使用成本。一是技术创新能改善生产工艺,减少排放。二是技术创新能够变废为宝,将原本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经过处理后返回使用或者用来生产其他副产品。一方面节省了环境污染成本,赢得社会的赞赏,另一方面发展了副产品,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使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流程。

资源环境约束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

1、资源控制力提升战略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钢铁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向上游延伸,与上游企业合作,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更大程度地取得上游行业的原材料等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做到“长期、稳定、优质、及时”,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成本。世界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能够保持粗钢产量世界第一的策略之一就是采取积极的原材料控制战略,一方面,通过在非洲、加拿大等地区对铁矿石企业直接参股等形式获得生产所需的铁矿石供应;另一方面,又在印度、南美等地收购煤矿,保证煤炭等燃料供应,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铁矿石自给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控制能力的关键是围绕“做精做强,成本领先”的经营目标,按照“两条腿走路”的资源战略,构建钢铁原料保障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原料采购渠道,建立及强化与原料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原料的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增强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中国钢铁行业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来自于国外,近年来,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处于逆境中的中国钢铁企业,一方面需要提高国内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提高铁矿石开采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与国外铁矿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协议,避免由于价格波动等带来的成本上升,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海外铁矿石开采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达到直接控制铁矿石的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通过多种形式向纵向一体化拓展,实现原料供应渠道多元化,化解原料涨价的压力。同时,在参与国际铁矿石协议价格谈判等国际化经营的实务中,应总结经验教训,与各方买家有效沟通,寻找利益共同点,提高集体议价力量。具体的应对措施包括:第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力求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实行资源进口与产品出口一体化、国外与国内贸易一体化的全球化经营管理战略。积极探索多种贸易方式带动国内钢铁茶农的出口,努力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优化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结构。第二,培养国际化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高素质人才比例,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服务。第三,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对国外市场进行充分考察,根据比较原理,结合企业自身竞争优势,选择重点投资区域。通过对该地区加大投资力度,提高钢铁产品市场份额,以此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环境保护力提升战略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方针,将能源综合利用作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充分回收利用企业的二次能源及余压、余热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搞好高炉和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在进行能源介质平衡的基础上,搞好各种能源介质的综合利用。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推广先进环保技术,实行绿色制造,推行清洁生产,发展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统筹安排实现水的循环,通过综合利用实现固体废弃物循环,通过清洁生产实现铁元素资源循环,认真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为重点,建设工业生态循环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能源的回收利用率,通过自主集成开发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实现钢铁的绿色制造。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控制”:源头控制,贯彻精料方针,在原燃料采购、生产工艺确定时,选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燃料及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把好原料投放和设计准入关口;过程控制,用规范的工艺操作制度指导日常工作,尽可能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终端控制,采用高于国家及省、市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治技术,对生产过程中遗留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