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打造智慧课堂十篇如何打造智慧课堂十篇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32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篇1

一、引导智慧――有效提问

在新课程背景下,虽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但他们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指导。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可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有效提问,并适当追问,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引出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学有所获。当然,对于智慧的教师而言,课堂提问并不是随意的,而要讲究方法与策略。

第一,于关键处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题眼”或“文眼”等关键之处,巧妙设置问题,则能够突破重点与难点。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在结尾处作者对船长的评价是本文的文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这一文眼,巧妙引导。师:“这灾难会引发哪些可怕的后果?请问是谁改变了这一切?”当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正是‘哈尔威船长’改变了这一切,因此作者高度评价了他。请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或问题。”于是有学生提出疑惑:“为何英伦海峡上没有其他海员可以和‘哈尔威船长’相提并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再读读描述船长的有关段落,尝试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问,辐射全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第二,抓住留白处,巧妙提问,适时追问。在文学作品中,为了给读者留出想象与创造空间,创作者往往会有意留白,若要发掘文本深意,则需要发掘文本留白。这也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空间。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留白点,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填补文本空白。其次,适时追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并非简单问答,还需要注意梯度性、启发性,适时追踪提问,“寻根问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学生透彻理解,而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导学生深入乐园,探寻乐趣。百草园明明只有些野草,为什么却让“我”如此的留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1―8段,提示他们找出其文眼――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而后提出问题:“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那里的什么最有趣,让我至今难以忘怀?”追问:“在泥墙旁拔何首乌根的幼年鲁迅会是什么样的神态呢?”这样,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结合原有知识以及独特体验来填补文本中的“留白”,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应对智慧――随机应变

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需要具备机智、睿智与明智。尤其是教学机智,更是教师打造灵动课堂的必备素质。因为只有拥有教学机智,教师才能够在复杂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意外”与“矛盾”。同样,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也需要不断修炼内功,注意积淀,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应变能力。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篇2

一、审“形”度“势”――建构智慧课堂的基础

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题阶段教师如何审“形”度“势”,观察分析时势,充分了解学生与自己,估计情况变化,引导学生选取感兴趣、有价值、可操作的好课题,是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智慧课堂研究的基础。

记得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校六年级学生提出要研究“品牌与形象”这一课题,为了引导学生寻找到最佳研究方向,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品牌是指时装品牌、家电品牌、食品品牌、电脑品牌还是其他什么品牌?形象是指产品形象、企业形象还是个人形象?”学生受到启发,很快就明白“品牌与形象”涵盖面太广,于是有同学提出将课题改为“时装品牌与个人形象研究”,对此教师又提出:“时装品牌的研究对小学生有何实际意义?个人形象的提法是否太笼统?能否让研究对象更具体些,针对性更强一些?”经过一番争论,最终确立了“校服与学生形象”这一研究课题。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及时的形势分析,巧妙的智慧引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有效实施保障。

二、择人任“势”――实施智慧课堂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社会的主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就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的自愿选择,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智力七巧板》这一堂短线活动中,当学生确立了各研究子课题课后,教师即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小组展开研究活动,并引导学生分析各组研究小组中需要哪些角色,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小组内的角色主要有:课题组长,善于组织活动和决策;设计员,思维活跃,能创造性地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操作员,动手能力强,善于将课题计划付诸实施;信息员,负责收集有关七巧板的资料;汇报员,负责总结汇报、发表小组研究取得的成果经验等。最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我优势服务小组,做到“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在这样以人为本的课堂上,教师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地为学生创设智慧教学之势。

三、营造声“势”――调动智慧课堂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智慧的课堂首先应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例如,在《秋天的落叶》这堂开题课上,教师从公园、田野里收集了大量的落叶,装满了数个大口袋,带到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打开电扇,从气窗上倒入收集来的叶子。枯S的落叶被电扇吹起的风挟裹着“卷”进教室,顿时教室里充满了“秋意”。这样的诗意,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孩子们的思维火花被一一激发:“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落叶怎么形成的?”“落叶有什么用?”“落叶飘落方式是什么样的?”……整堂课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人到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思维的触角都深入到知识的内核,由此构建了智慧课堂强大的教学之“势”。

四、因“势”利导――提升智慧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转瞬即变的过程,当“险情”发生时,可能任何既有的应对措施都难以直接奏效,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创造新的应对之法。

记得在一次课堂上,一位同学的手机居然响起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铃声,教室顿时炸开了锅。面对这样混乱的课堂情景,教师灵机一动,当场统计班上有手机的人数,大家惊讶地发现拥有手机的学生居然占全班的三分之二,“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有手机?”“小学生使用手机有哪些好处和弊端?”“到底小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瞬间,一个个小问号在同学们心中咕嘟咕嘟冒出来。而位教师便又立刻抓住了课堂上即时生成的研究主题,对孩子们热情相邀,一起来开展以《小学生使用手机现状的调查》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份小小的课堂意外,通过教师灵动睿智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地演绎成了一堂精彩纷呈、充满活动力的智慧课堂。

五、善于借“势”――营造智慧课堂的根基

生活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实行限塑令,于是我校针对这一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开展了以《塑料袋与环境》为主题的研究活动。2012年4月28日随着苏州轻轨一号线的开通,我校又一次抓住社会热点,引导学生以《苏州轻轨》这个主题来开展实践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了解轻轨的一些常识,文明安全地享用轻轨。2013年12月4日,珠算的成功申遗激发了我校五年级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研究热情,于是《方圆世界――走进珠算文化》课题研究应运而生,让孩子们与我国祖先的伟大发明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关注了学生的自然生活,开展了从《昆虫记》《家乡的土特产》等动植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同时也从学生的饮食、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小小零食大学问》《珍爱生命,安全出行》《你快乐吗?》等认识自我的系列主题活动。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篇3

一、自主探究,营造活跃的氛围

数学教育思想家波利亚认为:“良好的教育就是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诠释,就是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给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让学生独立思索、交流探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营造互动氛围,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如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图形的旋转变换,认识有关的旋转概念,自主探究出旋转的特点。比如利用多媒体呈现雪地里留下脚印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脚印的共同特点,然后通过类比得出旋转后留下的漂亮图案,感知旋转的有关概念。接着,引导学生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心旋转的基本特点。探究之前,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同时,教师提出问题:①你们是怎样得到a'B'C'的?②类比脚印的特征,a'B'C'和aBC的形状与大小存在怎样的关系呢?oa'和oa呢?动手测量,讲讲还有哪些相等的量?等等。这样,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探索,既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当然,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说教师放任不管,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适时引导,启发诱导,精讲点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学生视为填充知识的“容器”。否则,课堂教学缺少学生的参与,气氛就会无比沉闷。

二、自由开放,构建活力课堂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思维与心灵放飞的空间,让他们敢于想象、猜测、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而不是以统一答案、封闭空间来束缚学生。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若要打造活力课堂,教师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将权利还给学生。

如打破灌输式、封闭式课堂教学,突破教材、课堂的束缚,联系社区家庭,链接社会生活,选取开放性的教学内容,给数学学习注入生命活力;设计开放性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尊重每位学生,给学生更多交流讨论的时间,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体现出“质疑提问、交流合作、汇报总结、实践巩固”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从而营造出愉悦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并使其充分发掘与释放自己的潜能,让数学课堂闪现智慧的光芒,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教学“展开与折叠”时,给学生一个长方体盒子,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盒子剪开,使之展开后变为平面图形。这样,学生会沿不同的棱剪开,最后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也就有所不同。此时,学生会产生新的疑惑,能够更主动地投入到后续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或者引入开放题,实现数学教学的个性化与开放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如“多解归一”,训练学生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聚合思维;“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运用不同策略与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沟通知识点的外延与内涵,让学生发散思维。

三、智慧生成,打造活力课堂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篇4

【关键词】预设目标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0-02

“中国的孩子创新能力差!”“中国的孩子不会思考!”……这样的话相信大家听到过很多。许多人把这种弊端的产生归结为中国的考试评价制度,但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省呢?

创新、思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学生很难享受到这种快乐。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探究式的学习。在此,我只想从课堂教学中“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谈谈自己对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怎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一、催化“课堂生成”,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法给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和渴望的额外帮助。要学会赞赏学生,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成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趋向准确、周密;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做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但教师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一个不经意的提问、一个不出众的学生让我们认识到在课堂中必须“催化生成”,应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用我们的真诚赏识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活课堂智慧,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激活学生的课堂智慧。关注学生,由学生自主“生成”,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这一点在对课文的处理上显得尤其重要。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进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观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教学预设,而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三、掌控课堂生成,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相当多的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困惑,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放”和“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做到因“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而精彩。

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动态的课堂生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漠视学生的课堂反应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智慧。

动态生成的课堂,其教学重心会下移,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出现师生意想不到的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如何用细致入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如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

总之,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只要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我们的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10月版

[2]阎金铎、田世昆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篇5

一、互联网与教育链接的模式――o2o

o2o,即onlinetooffline,顾名思义就是线上对线下。这是传统意义上互联网链接教育的模式,而我们正在努力尝试将线上与线下共存的模式转变为两者深度融合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3o模式即onlineofflineone三者的融合,是指天网、地网和人网的融合。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从而达成教育的最佳效果。这也是今后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二、搭建o2o平台,打造安华智慧教育

我们安华幼儿园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打造智慧教育。

1.运用互联网,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

(1)打通微信、QQ沟通渠道,助力教师共成长

教师网络教研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同时可以使教学资源的使用更为灵活,也为资源再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和保障。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比如:

?S微客教研学习沙龙:以微沟通为例,研训负责人利用网络平台定时邀请相关客人进行在线研讨、碰撞、学习的一种自由组织形式。

?S网络(协同备课・每时美课)

一邀:主备人并发起协同备课邀请。

二说:主备人说课,备课组成员倾听、思考、在线批注。

三论:就有疑问处、有异议处开展峰会式的讨论。

四批:线下研讨后,备课组成员带着思考,继续借助在线批注的方式完成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建议。

五合:完成“线上线下”的研讨后,主备人“一键整合”大家的批注。

六改:备课组成员对教案进行个人加减。

在操作过程别强调三个“+”:

线上批注+线下峰会;智慧共享+个性修改;研讨热度+留痕对比。

(2)移动学习,有效提升教师研训实效

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以名师智慧空间站、名师工作室、云端在线、下城区学前教育研训空间微信公众服务号、远程网络教学等媒介为载体,实时掌握最新的教研工作动态,通过网络学习和专家的引领提升教科研专业水平。(如俞春晓、汪劲秋名师工作室)

2.运用互联网,唤醒每一位家长的育儿智慧

现在读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很大一部分都是“80后”“90后”这

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因为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都表示出了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我们开设幼儿园网站、公众微信号,开通校讯通。在与家长的互动中,网站和公众号比较单一,信息量与互动性不够,由原来单一的新闻模式转为多功能模式,内容设定了“微课堂”,进行育儿知识视频教育、好书推荐、园报信息、亲子旅行、奖励红包、服务窗口和点赞加分等。

3.通过互联网,激发每个孩子自主快乐的智慧学习

幼儿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幼儿挣到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面包都香甜。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让老师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也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发展留出了时间和空间。比如,我们正在开展的安全教育平台,从学校授课―幼儿观看视频―回家反馈作业―教师评价,这种模式体现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融合,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使幼儿的教育变得更加灵活、机动、有效。

(2)微型课堂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篇6

一、要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权力

之所以必须这样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这首先是为了满足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精神需要。教育实践已证实,中小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和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在已往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做法,当学生头脑正需要独立思考、探究的时候,教师却“剥夺”了学生的这一权力,想出各种“灌”的巧妙办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结果很荒诞,这种善意的、错误的“巧妙办法”却在实质上将学生教得不会动脑了。目前,仍有不少教师感到迷惑,为何学生小学毕业时成绩优良,进入中学后却学习吃力,对知识态度冷漠,甚至显出愚笨?没有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权力应是一个关键原因。其二,这一保障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前提。实践证明,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就没有知识的真正掌握,越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我们越要耐心地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究,没有思考的死记硬背只不过如无底的口袋,是记不住什么的。另外,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还是课堂激发学生兴趣,都是吸引学生的根本手段。有的教师只喜欢用那些有趣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去激发学生兴趣,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易导致学生过于兴奋,使学生安不下心来,“也就根本谈不上正常的脑力劳动了”,并批评这是“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给教师的建议》)。除明确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重要性外,要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权力,关键就是要尽量科学地将教学内容间接地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思考、发现。

二、要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

尽量将教学内容间接地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后,还必须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以往教学中存在这种现象,即教师有让学生思考的意识,但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紧接着就是提问,学生当然答不出来,于是就误认为学生不会独立思考、探究,便只简单地问是不是或以讲代思告诉答案,又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其实“满堂灌”的主要弊端即是教师占用了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一个好的驾驶教练是善于指导学生自己操作,而不是总坐在驾驶位上“示范”。课改课堂中,教师应该做一个好“教练”,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要耐心地多给他思考、探究的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正确关系,已被多数教师所认识,但是,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首先就要从时间上来体现,将多数时间给学生。

三、要保障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如果课堂教学中没有及时的反馈矫正措施,即使给了学生问题和思考时间,学生的主体性也难得到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做到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状况成为教师注意的中心,注意每一个学生,注意他是否在学、在思考,注意他们的思路、他们的疑难,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指导与调控措施。要改变上课只注意书不注意人,将上课弄成了背课的做法。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是要注重对上课的间接准备,因为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主要是教师知识不足,对本节课、本学科的知识未能达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程度。如何作间接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很关注这一问题,他认为:“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所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给教师的建议》),教师只有这样驾驭知识才能达到像能熟练驾车者一样自动化的程序,看路面而根本不必看方向盘、离合器和刹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自己注意的中心,从而保障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四、要保障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篇7

一、创设认知冲突,让智慧在主动思维中萌发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发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芽。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充分给学生提供思索、表述的时空,使学生的不同观点在冲突中寻求平衡,在争辩中开发智慧潜能。

一位教师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创设了听“新闻联播片头曲”的教学情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是晚上7:00,这与电视上(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教学情境)显示的时间19:00产生了认识的冲突。“晚上7:00与19:00有关系吗?是怎样的关系呢?……”一系列的问题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学生的智慧在探索中生长。又如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该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然后分组交流”的学习方式,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这种记时方法为什么叫24时记时法,不叫25时记时法”去学习数学知识,此时,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智慧的火花在不经意间点燃。

“揭疑”是学生智慧萌发的本能追求。学生的潜能和智慧需要激发的载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疑惑、悬念激起了数学课堂的涟漪,打破了学生原本平缓的思维,使学生亲历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智慧之旅。

二、巧用生成资源,让智慧在灵活思维中激荡

“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全部教育的智慧。”数学课堂充满了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和对教师智慧的挑战,智慧的教师,善于把握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以自己的情智开启学生的心智,与学生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实践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剪刀创作一幅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好多孩子不一会就剪出了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并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览。当孩子们沉浸在动手创造的喜悦中时,教师打开一位同学剪剩下的彩纸,“瞧!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惊呼:“像一个灯笼,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耶……”这时,好多的孩子发现,自己剩余的图案也是一幅富有创意的轴对称图形,原来自己只用一剪刀就完成了两幅轴对称图形作品,成功的愉悦溢于言表。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猜猜这些图分别是从哪张纸上剪下的?实际上生成的这题就是“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有了刚才的实践经验,问题迎刃而解。

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教学目标所预设的,而学生发现剩余的镂空图案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是课堂灵动的生成,这源于教师课前的全面考虑和精心设计,更源于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内化。从“充分预设”走向“精彩生成”,这是智慧课堂的价值体现。

三、注重实践应用,让智慧在创造思维中进发

《数学课程标准》“实践与综合应用”提出的总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生活是智慧生成的源泉,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选择、突破和重构的过程,更是学生智慧闪现、感受数学价值的过程。

在苏教版第七册“用计算器计算”的实践应用中,当学生用计算器轻松解决了“算一算身边的数学”、“猜一猜数字的大小”等生活问题时,老师让学生挑战计算器的极限,计算111111111×111111111=口,学生发现,计算器已不能把结果正确显示出来了。在学生的质疑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们在探究交流中找到了答案中所蕴含的规律,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刚才计算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运用规律自主创造了多个多位数乘法算式,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教师推波助澜,引导学生阅读“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没有煽情的语言,有的是智慧的引领,引导学生不断挑战已有的智慧极限,培养并生发新的智慧潜能,学生学得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真切地体验到了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乐趣,享受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

四、善用多元评价,让智慧在大胆思维中绽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智慧的评价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激励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盈满智慧的灵光,涌动生命的灵性,绽放智慧的花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在名师张齐华的课堂上,我们时常能听到张老师幽默智慧而富有创意的评价。例如,在讨论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一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另一位学生马上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如果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它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张老师特意走到第一个学生跟前,跟他握手并说:“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篇8

我们的母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其深远的内涵和宽泛的外延是每个孩子智慧萌生的土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能以智慧的语文课堂为突破点,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习充满智慧的祖国文字。那么,如何构筑一个真实、自然、亲切和谐的智慧课堂,造就智慧的学生呢?

1.巧设智慧“陷阱”,催开学生“智慧”之花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积极赏识学生的智慧,而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智慧所在。当然,教师的这种智慧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个体差异的尊重。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智慧,即使是像霍金这样高度残疾的人,智慧也没有离他而去。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智慧。

有一位学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慢慢的,他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怕举手后回答不出会被别人笑话,学习成绩始终提不高,一点自信也没有了。我了解情况后,就告诉他:孩子,要是你能回答的就举左手,不能回答的就举右手。(我知道,在课堂上,当学生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已初步具备了自信心的品质。如果这时再给他以热情的鼓励,那么一定能很快地点燃起他自信的火种。)从此以后,和所有孩子一样,这孩子每次都能够举手,而我每次提问,他也能答起。有一次,在一堂县级公开教研课《美丽的彩虹》时,我让学生欣赏了彩虹的美丽后,问:“你觉得彩虹还像什么?”这时,我看到他悄悄地举起了左手,便请他上来回答。他用细细的声音说:“彩虹像一条长长的围巾。”“说得真好!”,我灵机一动,接口问:“你能不能也像冬冬那样,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自己的想法吗?”没想到他略一思索,便说:“彩虹像一条长长的围巾,老师戴上它,一定会更加年轻漂亮!”话音刚落,我忍不住抚掌,激动地脱口而出:“啊!我们的小诗人诞生了!”这样一句真诚热情的赞赏,一下子让我更深地走进他的心灵。从此,他不再胆怯,课堂上也就没见到他再举过右手,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了。

2.善用幽默语言,给“智慧”之花成长以阳光雨露

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语文课的教学幽默是语文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课堂中,我们要把学生看作自已的小朋友,以机智诙谐的语言和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叩开了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

我曾经到其他学校借班上教学观摩课。当我请一个长得特高大的学生上来朗读时,他起立时,不小心绊倒了凳子,“哐”一声吓了大家一跳,我说:“多好的开场白!我想这声音肯定在提醒我们你的朗读很精彩,不容错过,是吗?让我们洗耳恭听!”可能因为怯场,他的声音跟他的长相恰恰成了反比。于是我做出倾身侧耳细听的样子,并用手贴在耳背,这种幽默的姿势逗笑了同学们。我再模仿大家熟知的广告词大声说:“牙好,胃口好,身体倍儿棒!声音也倍儿响!你用倍儿响的声音再读一遍,好吗?”在场的师生都笑了,那位同学也笑着放声朗读了。这种幽默的教育机智淡入淡出,意趣高雅,让整个课堂充满智慧,使学生如坐春风,又激励了学生向着新的高峰登攀。

3.善用课程资源,助“智慧”之花健康成长

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课堂,是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时空,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思维火化,变成稍纵既逝的教学契机。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篇9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学智慧

教师的智慧既关乎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又关乎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只有让学生的发展得到保障,学生的成长才能得到保障;教师教学的每一环节的质量在于教师的教学智慧的运用和发挥,而教学的智慧又在于教师对各种教学机会的把握,如由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的机会,由教学过程自然生成的机会,由学生质疑引发的机会等等。如何利用好这些“机会”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智慧了。我认为,狭义地讲,教学智慧大致可以分课堂教法的智慧、课堂语言的智慧两大类。

一、课堂教法的智慧

如我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就有意在讲读讨论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用古诗今解今读的方法来拓展思路。

【原文】楚天千里青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和学生互动后的今解是:西北开发大好时光,遥看天山各具形态,心里涌起的却是愁思和无奈的自责。自己外出求学,目的就是要掌握一把左右自己人生的宝剑,即便再难为也要一试身手,哪管别人是否领会自己的付出?

【原文】休说鲈鱼堪,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我和学生互动后的今解是:现在国家建设正需要人才,我哪里能如季鹰般不识大体而只顾自己回家享受美味,更不会如许汜那样胸无大志,错失美好年华,让人耻笑。关心国家发展和建设,就要学习桓温那样反思自己,绿树草木年年更替,充满生机,而自己要珍惜美好年华,若年华虚度,不但报国之心难酬,更会让自己悔泪满袖。

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发挥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自主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本来就应当是语言美的表率,应该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去探究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阅读理解应该是难点,教学中切不可硬挤死灌,让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应该是最值得学生青睐的人,因为语文教师有自己可以利用的语言优势。话是开心斧啊,语文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语言打造好,才可能在教学的舞台上受用终身。

语文教师要享受教学的乐趣,努力关注语言的发展,关注活的生活,创新性地品味和理解古人生活的前提是要先学会享受创造和创新。我认为,创造、创新这个过程应当是充满幸福的。创造、创新就是比别人早想一步,多个思路,这样就会在起点上抢先别人一步。思路往往决定出路,这话值得玩味啊!当然,创造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智慧,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再如我教《鸿门宴》,我给学生的预习任务就是三点:一是弄懂字词句及篇章的含义;二是自我进行角色表演;三是与同学合作编写课本剧并由组长组织讨论分配角色进行课本剧汇报表演。时间上,我要求同学们从周五开始准备直到下周一表演,中间只有三天!周一上课时,听课的教师23位,加上学生,可谓“济济一堂”啊。学生扮演的樊哙豪气十足,扮演的项伯那么的机智,扮演亚父范曾的又是那么的到位……

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演得尽兴,听课的老师们看得过瘾,与学生座谈时学生说得最多的话是我们理解了原文内容,我们自主学到了知识,同学的合作学习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兴趣等。这节课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我反思后认为,这主要得益于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信任和尊重,学生有了教师的这种“关怀”和“信任”,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得到完美的发挥。

二、课堂语言的智慧

1.社会语言是活的语言,也是语文教师丰富自己语言的主要渠道。一个不善于捕捉新鲜语言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越来越不受人欢迎,我认为就是语文教师太把语文教学当成一种相对专业的工作来做了,这就太刻板、太没有生机了。在讲《咬文嚼字》这一课时,我引用了主席与奥巴马总统的几句对话。访美时,对奥巴马说“太平洋足够宽,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但美国媒体却把句中的“大国”改成了“国家”。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评说优劣。有个学生说,访美时用大国是在向世界宣告现在的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已经成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大国了!另一个学生补充说,访美时用的这个“大”字是在告诉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的足以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的国家了!我真的为这些学生能说出这种有思想、能机智地对具体语言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进而对语言表达的深层内涵做出自己的分析的随机智慧而高兴。这种结果是在教师刻意完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时很难实现的。

2.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学着表达的课,这样的课是生成智慧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智慧不仅在于把握课堂结构、课堂流程和节奏,更在于教师用自己拥有的文化素养,在课堂语言的表达、课堂知识的传授、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等层面表现自己内在的品德和精神。教师若将这种历经岁月磨砺所积淀的智慧和确立的信念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每一节课的练习中传递给学生,那将是一种值得大加赞扬的课堂语言的智慧。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能娴熟地掌握教学语言技能这个“器”,用智慧的教学语言吸引住学生。一堂能够让学生入迷的课一定是好课。这智慧的技能我认为首先主要包括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其次,课堂语言的智慧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理性层次的情感积淀。教师的课要上出亮点,打动学生,必须让自己动真感情。如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你是装不出来的,夏沔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啊,爱是教育的源泉,同样也是课堂智慧语言的源泉啊。教师因专注地爱自己的职业和学生,课堂教学情感才会自然流露,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才可能自然协调,这样的语文课才可能上出爱的滋味和情感,课堂语言的智慧才可能自然生成。当然,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情感,但情感也不能主宰课堂。一片哭泣声的课堂,情感是到位了,但这种课怎么可能再继续下去?一首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是挺有欣赏价值的,但让学生逐章听完再去讲课,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第三,课堂语言智慧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在于教师有效地控制课堂情绪,在于教师有机地把握课堂结构的生成和变化,用语言调动生生情感、师生情感的合理共振。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篇10

【关键词】数学;智慧;教学;思维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也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建构智慧的课堂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如何建构智慧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呢?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感悟。

一、让智慧在“趣味”的情境中萌发

创设符合小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有趣问题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开启思维,积极思考。

如教学三年级教材“可能性”一课。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摸球比赛”的游戏,男生摸到蓝球,男生获胜,女生摸到红球,女生获胜,反之对方获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结果,全是女生获胜,未免使好胜的男生产生了几个不解的问题:“为什么老是女生获胜?”“袋子里的红蓝球个数有没有存在什么问题?”“这个游戏公平吗?”等问题。我坦露了其中的秘密,袋子里只有1个蓝球4个红球。学生恍然大悟。我抓住这有利的契机引入课题:在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出示课题。

以这样的游戏方式导入,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集中注意力,进行问题的探索,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让“智慧”在趣味的情境中萌发。

二、让智慧在探究过程中创生

英国的哲学家怀特海说:“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更伟大更具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只有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才能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三、让智慧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中建构

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老师要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让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已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的教学,当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通过剪、拼、移,观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解决下面一道题:

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第一个图形,同学们算出来都一样,都是2×1.5=3(平方厘米),第二个图形有一部分同学算出来是2×4=8(平方厘米),有一部分同学算出来是2×2=4(平方厘米)。答案不一样,同学们就开始议论开了,我走到学生之间,看看第一种答案同学的做法,原来这些同学他们是如图1这样测量的,第二种同学他们是如(图2)这样测量的。

这种情况有点出乎我课前的预设。我抓住这突发的信息,引导学生再次利用刚才剪开的平行四边形,再次观察,移拼摆后的长方体的长和宽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那条底和那条高,通过再次观察,学生终于发现,原来第二种测量方法是错的。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是相对应的底乘相对应的高,也就是底乘这条底边上的高,这一正确的知识结构。

因此,当课堂教学没有按教师自己预设方向发展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性,保护学生的求知欲,灵活修改预设,即时生成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在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的信息,及时抓注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使预设与生成闪现智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让智慧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内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可见,数学只有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展现数学的魅力。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处处都是生活的题材。走进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还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

生活是智慧生成的源泉,数学教学是联结“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通道。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处,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如此的精彩,我们会看到学生的智慧在不断闪现。

40分钟的课堂十分有限,而我们对数学教学的探索却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们潜心实践、细心反思、精心钻研,就一定能打造出更加有魅力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理想的智慧乐园。

【参考文献】

[1]吴志樵.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