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十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十篇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22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篇1

1.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

压力的产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过大的压力不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今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有的孩子周末都得不到休息,要去补课或学习别的技能,孩子们不但身体得不到休息,精神上也是高度紧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或心理问题。体育帮助学生缓解这些压力,能使学生紧张的肌肉和神经得到放松,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外进行的,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很大放松。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由于对环境的体验不同,获得的情感也不同,比如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中,完成得好的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得意、兴奋等情感特征,完成不好的学生就会产生失望、自卑、羞愧等情感体验,体育课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增强对事情的判断力。同时,在体育课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得学生面对的困难大小不一,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教师的帮助努力克服困难,养成遇到困难不怯懦,坚强勇敢面对困难,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

3.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消极情绪

体育课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机会,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导致朋友少,体育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热闹,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下丰富自己的社交经验,有助于克服由孤独产生的消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学生都会犯错,都有出错的可能,在这样一个充满欢笑的课堂中,学生不再因为做不好而自卑、自暴自弃,能积极面对错误,有效抵制了不良情绪的发展。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基本没有接触到团队合作,对团队意识没有概念,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还能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小学生比较喜欢展示自己,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体育课中,教师往往会进行很多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让每个想表现自己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表现自己。比如分组比赛,这样的体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让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够增强学生在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如何把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去

1.寓教于乐,开展游戏教学

兴趣是指引学生学好体育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应该最先面对的问题。小学生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爱玩,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体育课摆脱了教室的束缚,让孩子们如同蓝天下的鸟儿一般自由飞翔,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的情绪做了铺垫。体育的教学任务一般不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就有大量的时间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本节课学到的体育知识。另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定不宜过高,在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2.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

对男生来说,在活动中怕输,自我表现心理得不到满足,对体育活动就会产生抵制心理。对女生来说,体育课上的活动会把新衣服弄脏,会使身体劳累,会有磕磕碰碰,由于这种畏惧心理的产生,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就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的潜力,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动作完成好的学生加以鼓励,让学生都以他为榜样,尽力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女生的要求标准可以稍微降低一些,可以在她们克服恐惧心理后再逐渐提高要求,以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篇2

关键词:倾听;理解;自我实现

积极心理学中,有关于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其中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当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心理学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篇3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恰当的手段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学地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当今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分析,探讨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心理学是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能将二者结合,可以帮助新时期的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帮助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使在校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高校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主观方面的自制力较差,大学生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人生的阅历较浅,因此在看待问题时很难考虑周全,难免会出现焦躁暴怒的情绪。据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过度的沉溺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长时间上网,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文娱活动,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思维出现混乱,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或自杀。就客观方面而言,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就业形势普遍恶化,我国的经济形势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原本就承受着择业压力的大学生们,其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们感到无助和无望,容易导致学生情绪困扰、行为混乱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以上的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高校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将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和知识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十分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大学时期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心理变化最为复杂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对高校来说,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我校而言,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除此之外学校还设有心理咨询室,咨询室的老师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有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用。其次,要根据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和个性特点进行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思想和活动的基本动力。对抑郁质较为明显的人,应多给予关心、体贴,发展其细心、负责、观察敏锐等特点,要根据其接受能力,激发其勇于进取的决心,对这种人,要提出力戒简单生硬、过急的要求;对胆汁质较为明显的人,应发展其热情、直率、精力充沛等特征,教育其锻炼自制力,克服易于急躁、待人粗暴、有时孤僻等弱点,对这种性格的大学生,一般可以给予经常性的监督,有时可以采取较为严厉的态度;对于粘液质较为明显的人应发展其细致坚韧、处事稳重的特点,还要给予相应的教育,使其置身于需要快速反应的条件之中,培养当机立断的品质。另外,在开展批评时,不但要考虑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大小以及被批评者的思想基础和对问题的认识,还应根据其气质特点,注意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第三,可运用心理激励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激励法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通过系统地设计适当的外部奖励形式,满足大学生的外在需要及内在需要。科学的心理激励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对同学们表现出来的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给予奖励,又对不符合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运用心理激励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力,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是社会发展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将心理学知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高校各级领导应从促进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与时俱进,积极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和协调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篇4

关键词:培智教育;教师;能力结构

一、研究背景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所有类别的教育都需要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普教中,国家出台了各级各类学校关于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从教师培养开始就精心设计培养方案,挑选课程,所有教师持证上岗,力争使教师在进入一线学校之前就具备职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特教当中,特教教师的准入制度一直是广大特教学者所关心的重要话题。有学者提出,应该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纳入今后的特殊教育立法[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认为,可以参考国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做法,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丁勇院长认为,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试点及推广工作[3]。过去及当前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特教师资培养能力的限制,以及现有一线教师成分构成的复杂性,使得特教教师资格的准入政策在短期内难以出台。但是,大势所趋,在不久的将来,特教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必将出台。为此,先期的准备研究应该尽早着手。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对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初步了解我国特教教师的能力现状;另一方面,就如何优化培智学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提供建议,希望对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所参考价值。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对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调查,了解我国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现状,以及对于一个培智教师来说,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并就如何优化培智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利用一次全国培智教育培训班的机会,对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近二十多所培智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调查。样本量为30人。样本覆盖面较广,涵盖学校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访谈问卷。问卷所涉及的问题由两个维度组成:第一,作为一名培智教育教师,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须具备的;第二,作为一名培智教育的教师,哪些知识或技能是当前最缺乏的。每个问题下面列出了二十一项知识或技能作为选项,可以多选或补充。且这二十一项知识和技能可归纳为十个大类,其结构如下: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第九,教师职业修养。第十,教师基本功。数据的统计工具为excel2003。

(四)数据的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量的分析为主,适当辅助质的分析。在量的分析上,由于两个问题都要求受试者选择相关知识或技能,所以主要统计相同或类似答案的出现比例。在统计频数时,一张问卷上,只要出现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等康复知识,记一次康复技能;若出现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等特教知识,记一次特教专业知识;其它类推。

三、研究结果

(一)培智学校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从图1可以看出,在十大类知识中,特教专业知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教师职业休养、家校合作、教师基本功、医学常识、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其中认为特教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是必备知识的人数远高于其它几类知识。

从图2可以看出,在二十一小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认为特殊教育教学法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

(二)培智学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缺少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受试者在回答教学过程中所缺少的知识和技能一问时,选择到的知识和技能包括16个课程方向。这16个课程方向主要涉及类知识和技能,分别是: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

通过图3可以发现在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最缺的是特教专业知识。其它依次为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在这八类知识当中,特教专业知识、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出现的频数远远高于其它类。此外,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似乎也有所突出。

通过图4可以看出,在16个课程方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理治疗。其次依次为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四、研究结论

(一)培智学校骨干教师认为培智学校教师应该具备九个领域的知识

研究表明,培智类学校教师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教师,必须掌握九个领域的知识,按其重要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二,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三,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四,教师职业修养。第五,家校合作。第六,教师基本功。第七,医学常识。第八,辅助技术。第九,对政策法规的了解。

(二)当前培智学校教师相对缺乏的知识涉及领域,特别是其中的八个课程方向

这领域按其缺乏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第二,康复技能;第三,心理学知识;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八个特别缺乏的课程方向,按其缺乏程度依次为: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三)当前康复类知识的缺乏成为影响培智教育的重要因素

从图3可以看出,康复类知识被认为是当前培智学校教师非常缺乏的知识,仅次于特教专业知识。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随着融合教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度智力缺陷儿童开始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如此一来,培智学校的生源受到影响,被迫招收重度甚至是极重度智力缺陷的儿童,包括部分自闭症,轻度脑瘫等原本公办校不招收的儿童。这些儿童在语言上、动作上、行为上等方面多少都存在问题,他们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同时,必须接受一定的康复训练。而当前的培智校教师大多从未接受过康复类的训练,面对新形势,他们急需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此外,本次调查的对象当中,有部分是民办特教机构和社会福利院的老师,这些机构招收的教育对象对康复的需求更加迫切。

(四)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高度关注

在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非专业知识。本次调查发现,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普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智力障碍儿童,特别是重度和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大多存在行为问题。这也是最让培智校老师头疼的问题。行为矫正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各种行为问题,因此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了解普通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参照普通儿童的发展规律,如果不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这门课程也很重要。

(五)一些非主要领域的知识也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重视

作为一名培智专业的教师,特殊教育学知识、康复类知识、心理学类知识相对比较容易引起重视,但是,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知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本研究表明,作为一名培智学校教师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其中的许多知识已成为一线教师的能力缺陷。

五、关于优化培智学校教师能力结构的相关策略

(一)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师范类院校是特教师资的培养基地。培养方案建设是影响特教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专业课程的选择。一份好的课程设置方案应该根据一线学校对教师的能力需求以及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不仅着眼于当前,而且面向未来。但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许多师范院校都是仅仅根据自身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来选择课程的。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各所学校培养出来的特殊教育师资能力结构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一线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充分,以至于毕业生走上岗位和仍需二次培训才能上岗或满足岗位需求。因此,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是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表明,在课程选择上,应该把特殊教育教学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方案。在选修课当中应该包含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课程。

(二)准确把握在岗教师培训重点,提高师资培训质量

能在师资培养阶段就尽可能的完善教师能力结构是最理想的选择。针对我国当前许多在职特殊教育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在职培训是完善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选择。要提高培训的质量,必修准确把握培训的重点。要把握培训的重点,必须事先调查清楚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技能。本研究表明,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等课程是当前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成为培训课程选择的重点。

(三)加强在职教师的自我成长能力

在当前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加上一线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新的问题。能力的准备和补救式的培训是很难从根本上满足不断变换着的教学需求的。所以,从根本上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每当遇到新的问题时,能第一时间通过自身的探索需求答案,而不是抱怨能力准备的不足或等待下一次的培训。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成长能力,教师必须拥有强烈地求知欲望,良好的自学方法和习惯。除此以外,学校必须为教师的自我成长营造氛围,提供条件。比如,经常举办各种研讨活动,竞赛活动,为老师提供各种图书资料、信息化学习平台等。

参考文献

1.包万平,李金波,郭炜煜.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缺陷及其立法学术建议.继续教育研究.2009(12),68.

2.黄伟,杨希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10(4),95.

3.丁勇.关于我国中长期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10(10),5.

作者简介: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篇5

1小学体育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对学习任何知识都很难做到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所以,他们能否对体育教育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体育知识的关键。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凭借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以更多的褒奖形式激励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小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点,并根据他们所具有的不同优点进行因势利导,用以激发他们对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每个小学生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长,在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中,让小学生们在接受体育教育中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优势。不仅如此,小学体育教师还要不断研究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心理,尽量将他们对小学体育知识的学习放到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意愿上来。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喜欢在玩儿中进行,而玩儿的心态则往往又是他们学习体育知识的普遍心理反应,因此,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满足他们玩儿的心理,让更多的小学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做好每一项体育活动动作,并以相应的学习成就建树小学生学好体育知识的信心。小学体育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所取得的学习成就给予及时的肯定,使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能学好体育知识。只有在小学生认为自己能学好体育知识时,他们才有可能在健康学习体育知识心理状态下,树立学习体育知识的信心。

2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营造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愉悦氛围

小学生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而他们在学习体育知识当中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同样需要根据小学生如此的心理特点,安排好体育教育的内容。对小学生体育的教育内容安排,需要体育教师依据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心理习惯,本着寓教于乐的原则,体现玩儿的兴趣,以稳定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情绪,并以这样的良好情绪引发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比如禁止套用原来让小学生沿着操场慢跑一圈儿的活动模式,改用体育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自编的各种体操或行进操以及用相关音乐伴奏的韵律操等形式代替小学生作为体育课课前活动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丰富了小学体育教育的内容,又可为小学体育课创建了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下一步内容依然不可让小学生们失去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当教师需要小学生进行耐久锻炼时,例如需要安排小学生进行相应的跑动训练中,也不要仅仅是按照顺操场跑几圈那样的老套路,而是要出现一些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变化,可以跑走穿插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耐久性训练,像安排一些跑走交替方式,或进行一些计时跑方面的安排,还可以用游戏跑代替绕圈跑等,在满足小学生学习心理中完成一定的耐久性训练,它既能体现体育的锻炼精神,又能满足小学生爱玩儿的学习心理,并不使他们失去对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化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

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激发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兴趣,满足他们学习体育知识的心理需要,且在体育教学中达到良好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时刻都不能忘记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或接受体育教育的心理。小学生好动和好玩儿是他们最大的心理需求,而小学体育课又是安排小学生有规则玩儿的一个主要课程,那么,小学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围绕小学生这样的心理需求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但还不能忘记,小学生的抗挫折力、耐挫力以及意志力的培养也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来完成。如此说来,小学体育教师既不能把小学生训练的过苦,也不能使他们感到是那样的轻松,需要教师将这个锻炼的度掌握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程度上。但这更需要小学生给予良好的配合,而这样的配合又离不开小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心理满足。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很反感教师安排他们进行更多的跑步,而不安排跑步训练又不能对小学生进行很好的意志力方面的培养,所以,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科学安排小学生的跑步训练了。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则会将对小学生的跑步训练安排得恰到好处,比如采用一种渐进式训练方法,即今天让小学生跑上2000米,明天就会让小学生跑上2400米,如此循序渐进下去,既可让小学生感到有些吃力,但只要他们稍加努力,又可完成,从而起到对小学生意志力的训练作用。

4结语

小学体育教育取得教育效果需要围绕满足小学生学习心理需要而进行,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需要体现寓教于乐的丰富多彩性,让小学生在不失学习兴趣当中,愿意自觉接受体育教育,以达到锻炼他们身心以及培养他们抗挫健康心理的目的,增强意志力,为社会培养健康的人才。

作者:刘学柱单位: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参考文献

[1]黄兆媛,李洋.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自主构建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9(21):187-189.

[2]梁娜.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对于体育教学内容选择[J].考试周刊,2009,10(15):187-189.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篇6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心理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也就是说心理学知识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首先,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心理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准确的认知和了解,这样才能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心理学知识是教育工作者认知学生心理的重要依据,心理学知识中已经涉及到了人们的心理、行为和认知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者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正确选择,更是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的科学方法。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心理学发展的平台

心理学的发展不是独立的,是需要其他学科的促进和互补的,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心理学知识发展壮大的催化剂。第一,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为心理学知识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广泛的平台,更可以为心理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作,心理学知识在其中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知识体系的特点,还能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第二,心理学知识能够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二者有一定的共鸣,所以随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就要求心理学知识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在进步,教育事业也在呈迅猛之势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已经是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主流和重要方向。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会促进心理学知识的逐渐多元化,新时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会促使心理学知识体系中不断的加入新的元素,以此来促进二者共同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学知识的不断完善也可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多便利的条件和可靠的依据,心理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可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想和新的思路。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学知识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大潮流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一)挖掘个性,培养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所谓的个性是指在个体的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活跃因素,它包括了人们的体能、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结合心理学中关于个性分析的专业知识,还要将其作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认真了解每一个个体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挖掘他们潜在的个性,使他们充分的成长和发展[1]。在挖掘学生的个性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们正确的行为动机,从人们的主观上讲,正确的动机才能引导学生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另一个方面,结合我们了解到的材料,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的动机进行科学的培养和发展,遏制住不良的动机,通过激发和探索,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的创新和探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自觉性,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二)锻炼意志,树立理想

意志是帮助我们人类努力克服难题的坚强毅力。在心理学知识体系中,人们的意志和行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意志对行动的成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够,导致他们在职场的面试和竞争中一败涂地。可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注重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多结合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锻炼学生主动克服困难的意志。另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并得到真正实践,让学生们明白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在锻炼学生们意志力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从心理学角度讲,理想是人们心理活动的总指挥,没有理想,人们就会没有奋斗的目标。同样,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没有自己的理想,也只会盲目的接受各类学科知识,使教学工作的意义无法实现。因此,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多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三)提升能力,健全人格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积极性。因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如:可以在校园内积极开展促进学生创新实践的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励志片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识是否渊博,知识是否扎实,在这个科技、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可塑性极强的人格越来越重要。人们在整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历着由少儿———青年———成年的蜕变,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人格发展都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在健全人格方面,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调动学生主动和老师交流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要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尊重、理解、包容等品德的含义。第二,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和社会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顽强的心理素质。第三,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认知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此外,结合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消除逆反,正确引导

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仔细研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还要注重观察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阶段学生们出现的逆反心理。尤其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会出现顶撞家长、老师的问题、在课堂上躁动不安等现象,然而由于现阶段的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的一代,个性极强的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不但不成熟[2],还会非常容易被失败和挫折打败。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心理学知识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晓之以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想法,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以及自我塑造的心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中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学生的心理变化,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时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学校要聘用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倡导学生敢于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发展方向[3]。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但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

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篇8

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素质。什么是教师的教育智慧或素质?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清楚的问题。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在谈论素质教育时,特别强调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因此,教师教育智慧或素质的含义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我们把教师教育智慧或素质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一、师德与师魂

(一)敬业爱岗。这一教师道德凸显四个意识,即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勤业意识。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这就是师德第一个表现即“师业”。敬业爱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表现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教书育人;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

(二)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又一个表现即“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我们称其为“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师爱来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感情投入与回报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育人”的根本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只有对学生充满了期望,充满了鼓舞,才能点燃起学生的激情,对事物充满了爱心,才能走向成功

(三)严谨治学。师德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师德的第三个表现:“师能”。教师的成功,在于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筑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

(四)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这就是为人师表的师德表现,也可以叫师德的第四个表现:“师风”。师风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二是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三是廉洁从教。教师廉洁与否,学生看得清楚,所以要坚持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四是依法执教。在教育教学中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违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教师的知识

(一)本体性知识――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知识要有事业与职业的目的,一个人最佳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为基础。这种本体性知识有四个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四是能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能够清楚表达出来。然而,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只是基本保证,而不是唯一保证,即有本体性知识并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关系。有几位颇有名的科学家,他们曾经是一些不合格的中学教师。因此,可以认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一定要有,但达到某种水平即可。

(二)文化知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在博采众长基础上主张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三)实践知识――机智丰富的个体存在。实践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时代性、经验性。这就要求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努力追求严、实、新、活、联五方面的要求。“严”即严格精选教学内容,严格管理,严格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实”即教学务必理论联系实际,讲实话,追求实际效果;“新”即了解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吸纳新内容,运用科学的新思维、新理论引导学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探索新教学方式,寻找出一条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活”即重视激活学生的思想,启发他们积极思索问题,随时注入鲜活的思想,活跃课堂气氛,语言力求活泼、有力、激情;“联”即在教学内容上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与学生德育系统的其它渠道相联结,使教学理论性与其他渠道实践性相连结,做到互为补充和强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教书与育人联系相联结,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四)条件性知识――成功教学的“金钥匙”。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也是我们在教改实践中所特别强调的。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研究中,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

(一)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而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教育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教育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教学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自我控制。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又可以叫做反思能力,21世纪要倡导训练反思型的教师。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篇9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尝试。本文阐述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并对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转贴于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篇10

1.1特殊性体育教育是一种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的教育活动,活动空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这使得特殊体育能够发挥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促进作用。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促进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身体康复,增强体质健康,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这个特殊的中介,使相对隔绝的学生个体逐渐融入到群体的体育活动学习过程中,在频繁接触中促进相互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态度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达成全纳教育的主旨要求。

1.2创造性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身心有一定缺陷、活动受一定限制的特殊群体,而且不同的学生从残疾性质、残疾程度,到体质、能力、个性都各有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身体发展、心理康复、智力促进、社会适应等方面综合考虑和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能够因地因人制宜,恰如其分地传授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体现了特教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创造性特点。

1.3社会性特殊教育是以适应学生融入社会大家庭的需求为导向,从一个人步入社会,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并通过自己的劳动技能获取社会生活的需要,必须具备其融入社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生存、适应是特殊体育的本质特性,反映在体育课堂上,即是“社会的缩影”:在体育学习中,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互动交流、竞争合作,按照一定的规则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和履行某种职责义务,进行社会角色学习。这一切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体育课堂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体育教师本身是否具备社会化的特质。换言之,特殊教育需要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融合性体育教师,具备和学生、家长的不同需求打交道的能力,与各界人士合作的能力,以使得体育能够发挥社会某种程度的融合作用,帮助残障人真正被社会接受和认识,融入正常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1.4融合性特殊体育被赋予比普通体育教育更复杂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其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决定着特殊体育教学课堂的多重属性,这要求特教体育教师具备多种教学能力与手段,成为掌握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性体育教师:一是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在内多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技能;二是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经常采用调节性手段,以适应不同群体(或个体)的需要;三是体育教师教学需应用更多相关学科知识,如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社会学、病理学、损伤学、康复学、护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特殊体育的多重属性决定着全纳体育课堂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也体现出特教体育教师多重融合性的职业素质特点。

2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素质

结构及其主要成分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形成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个体素质由多种心理品质所组成,是关于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之间和谐发展的综合结构。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特教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主要反映在其知识结构成分、能力结构成分和非认知因素成分上,各成分之间是互相影响、和谐发展的。

2.1特教体育教师的非认知因素成分非认知因素包括除知识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全部心理因素,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由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发展意识构成。

2.1.1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学习机械化、情绪多变的特点,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教育对象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无私的教育关爱;对特殊教育工作倾注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具有严于律己、善于合作的行为表率;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能够在长期的工作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精神享受。高尚的师德是特教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

2.1.2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体育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特殊体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教育教学理念概括起来包括:全纳教育提出的“平等参与共享”,是特殊体育教育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对特殊群体的体育需求,“健康第一”仍然是特殊体育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特殊体育要以“康复健身”为基础,强化“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特殊体育活动融汇游戏性、竞赛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快乐体育意识,奠定终身体育的良好基础。

2.1.3自我效能感通俗的理解自我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效果的一种积极暗示和主观判断,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它影响体育教师的知觉、判断,继而影响体育教师的课堂行为。患有残疾的儿童,无论是智力水平还是身体活动能力,与正常儿童都有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学生、家长和自我的认可,因此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个性,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尊重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耐心、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等人格特质。在面对社会的种种不理解、学生的多变性等内外部压力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做好自我调节。

2.1.4自我发展意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保证教师不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其内容主要构成要素为: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反思;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由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和特殊的个体,因此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特教体育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中发展自身的经验体系,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系统知识、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成长为特殊教育的专业人才。

2.2特教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它是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作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和体现出来。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的系统结构属性。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2.2.1创新能力特殊体育由于教育对象个别化差异的复杂性,应用知识、技能的综合性,成熟经验、案例的匮乏性,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可以说,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关系到特殊体育能否发挥其应有价值和存在的必要,关系到特殊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成败。特教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2.2.2学习能力随着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到特殊体育中,如融合体育、矫正体育、适应性体育、发展性体育、全脑型体育等,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学习的能力,不断汲取特殊体育最新教学科研成果,洞悉改革发展的进程,系统反思自身的实践,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特殊体育教育改革步伐。

2.2.3教育教学能力这是特教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特别强调从心理上如何帮助学生放下封闭心态,积极融入到全体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领悟特殊体育的教学规律,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探讨始于目标的多种方法;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和行为指导策略,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在集体化情境中实施个别化教学;具有全面领悟教材、正确示范、准确表达的能力;具有对教学的监控能力,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以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衔接统一。

2.2.4沟通协作能力特殊教育注重融合性教育,强调不同课程、不同形式教育的综合效果。体育教师更因其职业特点,沟通、交流与交往合作能力将左右其能否达到事业的理想境界。在特教课堂上,体育教师必须细致的了解学生的身体、思想与情感状况,与众多学生和谐共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在课堂外,体育教师不但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合作,同时也需要与社会或专业机构联系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2.2.5组织管理能力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造成了教学组织管理的相对困难,小到对学生个别化的组织管理,中到对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训练队与运动会的组织管理,大到与家长、社区合作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组织管理的才能与艺术。高效的组织管理可以随时掌握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变化,果断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使群体活动的体育效益得到发挥。

2.2.6康复指导能力特殊体育的一项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矫正体育,改善其身体、心理的障碍性残疾,促进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因此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诊断、评估有特殊需要学生身体障碍程度的能力,康复指导的能力,制定和修改个别化教育计划,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动作、行为、心理、情绪等问题进行辅导。

2.3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人的能力与知识紧密联系,并以掌握知识为其形成的基础。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是在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特殊体育包含了教育学、体育学、特殊教育学、特殊体育学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了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管理科学

2.3.1学科性知识特殊体育是一门对带有伤残和疾病的人进行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的学科。由于特殊人群具有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殊体育学是由许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因此特教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还要具备特殊心理学、特殊体育生理学以及体育康复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

2.3.2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活动所应具备的特有知识,是教师将特殊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如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以及特殊体育竞赛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有助于使教师帮助学生客观、全面、深入地掌握特殊体育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达到使残疾儿童医疗疾患、康复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从运动中获得乐趣,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3.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驾驭课堂活动,解决所面临各种问题的知识,即体育教师关于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由于体育活动受诸如对象特征、条件状况、方法手段适用程度、内容的选择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研究所教授的每一堂课学生的表现,活动的成效,才能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特殊体育活动实践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3.4一般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作为一名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这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在越来越注重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追求体育文化价值的现代社会,特教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能把握特殊体育的人文价值。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