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十篇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十篇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28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篇1

关键词:人文主义;当代;公共空间;设计

中国城市进程的飞速发展,在交通使得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活动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也是最能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地方,以机场和地铁、车站、广场及历史街区等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记录了城市的发展也记载着城市居民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变迁。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人文主义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凸显现代城市文明并塑造城市形象,在人文主义要求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人文关怀,使公共空间设计更符合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受到了设计行业的高度重视,当代公共空间设计积极探索运用人文主义的科学方法,以提高公共空间设计质量,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能够促进人们的发展。研究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完善当代公共空间的设计,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而且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人文主义

(一)人人平等

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设计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当代公共空间设计实际上是为了人们的需求而设计的,而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也在悄悄改变着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当代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是各种各样的人群,其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征,与城市整体环境相整合的设计让居民在艺术的熏陶下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同时,在设计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要主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使用全,使社会公民能够平等地使用公共空间。

(二)人性自由

人性自由指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可以享受相对的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人性自由要求公共空间设计具有灵活性,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因此,公共空间应该十分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相社会群众传递一定的信息,具有容错能力,满足当代社会群众对自由的追求。同时,公共空间设计要向社会群众提供多种多样的使用方法,并且每种使用方法要简单懂,使人们在使用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期望值。另外,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注重舒适度,满足使用者的感官要求,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三)理性崇尚

理性崇拜要求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便于操作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形状、尺度、质感等方面的因素,并要积极重视人体工程学,利用人力工程学的原理来进行空间设计,增强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应将现代设计与科学技术以及艺术相结合,不仅要使公共空间设计具有艺术美感、满足人的需求,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成分和科学新,增强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另外,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其人文关怀,又要注重公共空间的结构和功能,避免公共空间设计流于形式,增强设计的科学性。

二、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一)当代公共空间设计要照顾不同人群的心理

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运用人文主义要求设计师能够运用科学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来提高公共空间的设计质量,注重不同社会人群的心理,根据人们的心理状况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满足社会群众的公共空间需求。同时,公共空间设计要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社会群众的心理相结合,在保证公共空间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公共空间的艺术价值。为此,设计师应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全面规划,运用高超的设计节能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详细策划。同时,要保证各施工单位的积极配合,在保证公共空间实用性的基础长,体现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文主义,加强对人的关怀。另外,在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例如,在公共厕所的设计中要设计残疾人或老年人专用的座便。在道路设计中要设计盲人专用的盲道。

(二)当地公共空间设计使用人性化的表达方法

公共空间是构建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反映城市居民对自然与空间环境的审美心理与价值取向,因此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深刻感知城市形象信息,将城市的历史人文脉络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造人、环境、意蕴三者之间新的创意空间,让人与空间在互动中取得最大的正面传播效果。首先,公共空间设计可以采用造型、材料、装饰等公共空间要素的变化来进行人性化表达,增强人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舒适原则,注重公共空间的舒适性,使人们在使用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舒适感,增强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好感度;其次,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对公共空间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在挖掘的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增强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最后,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以人为尺度来衡量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并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格来设计公共空间。

三、结语

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代公共空间设计就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人文主义十分必要。目前,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人文注意具体包括人人平等、人性自由、理性崇尚这几个方面,为完善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要照顾不同人群的心理,使用人性化的表达方法,增强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人文主义不仅能够提高当代公共空间的设计质量,而且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宗欣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慧娟,张琦.视觉信息无障碍设计———运用无障碍设计理念进行插画设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域性;公共空间;传承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53-02

设计思想通过设计来得以表现,传统文化制约着室内设计的发展。设计思想与时代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具有文化的传承属性,每一种设计思想都伴随着特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和继承中得以传播,它反映的是具有地域民族特征的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体现历史性的文化风貌。

室内设计中体现着传统的设计思想。随着设计的发展,许多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层出不穷,在现代元素和文化的作用下,室内设计不断创新发展。在发展创新的同时,它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来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成,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对传统设计思想的一种延伸和理解。一些表现手法、语言、思想以另外的隐性途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设计,而且无处不在。

一、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以及空间要素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是以为人们提供公共活动服务为目的的所营造的建筑空间环境。室内公共空间环境其类型和营造特点多样:它可以是单一的空间环境,也可以作为整个室内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以其广泛性的空间环境特点,在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占有特殊的优势。

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非常广泛:空间的方位、空间的尺度、空间形态、空间色彩、空间界面等等,其中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主要体现在空间尺度、空间形态、空间色彩和空间界面这几个方面。

空间的尺度,即空间的大小,体现人与环境空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深度的空间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通过对空间渐变、重复、聚散等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表现空间有序和规律的变化,使空间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空间的形态,各种形式围合空间所形成的不同空间感受。如:方形态、圆形态、菱形形态等。方形形态给人大方、规整的感觉,圆形形态在空间环境中给人一种柔和圆润的感觉。不同的空间形态变换应用于不同的氛围下的空间环境。

空间色彩,物质空间的基础上所呈现的色彩定位在室内公共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色彩通过人们的视觉感知印象在内心深处产生相对应的影响,它影响着整体空间所传递的文化语言信息,同时它也影响着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行为。

空间界面,界面的含义原本被用于物理和生物领域的研究,在室内空间设计研究方面,它是用来表现空间于空间相连接的部分,具体体现于地面、墙面、顶面等空间构件,同时也包含它们的结构、肌理等因素。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及表现

室内公共空间中如何表达传统文化的探索一直在发展和进行着,设计手法逐渐丰富,传统文化含义的表达与体现在于对设计的创新,用现代方法和设计艺术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一)传统图形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空间表现形式多样。图形和纹饰的发展变化体现着传统文化艺术的时代性,传统图形对文化含义和意境的表述更为直接,图形在不同的地域所呈现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反映了鲜明的地域性。在这些图形的设计中,有些恰恰迎合了现代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现代的公共空间设计中,采取直接引用的方式,把传统的图形直接引用到设计中,在表达传统文化于现代设计的交融的同时,传递传统的意喻。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的被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肌理,形式各异的图形设计和创新让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传统的图形进行抽象、简化和夸张,使得传统图形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图形特点,保持了传统形式的韵味。

(二)传统色彩搭配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色彩搭配影响空间对人视觉和心理上的整体性感受,如何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创造出适合空间氛围的的色彩搭配,就成为了空间环境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重了对材质本身色彩肌理效果的保留,又恰当的使用了人为的配色。

传统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除了在承重架构和装饰纹饰上采用易雕刻、移动的木材构成之外,其他的空间围合构件基本上都使用了原材料的本质肌理和色彩,譬如石阶、走廊、地面和依附它们上面的细节装饰。在构筑材料的选材上也十分广泛,室内空间经常使用的木材如楠木、椴木等。石材的使用常有:汉白玉、花岗石、青砂石等。不同属性的材料之间的结合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环境丰富充实,色彩独特。

在人为配色上,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的使用是有规律的,根据色彩的变化依次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如宫殿、寺庙一般使用象征权贵的黄色和赤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炎黄子孙,黄自古以来就是正统的颜色,是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色彩之一。另外,赤色象征着圆满和希望,它和黄色象征着被太阳笼罩着的生命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在现代的生活中这两种色彩也经常被用来表现传统的主题和渲染气氛。

(三)传统文化寓意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中国丰富的传统语言体系不仅具有装饰化的形式表达,而其它能够通过对空间的依附传达出人们对时代精神文化的寄托,营造一种语言化的意场,传统文化寓意大多以“吉祥”为主体,“吉祥”代表着人们对事物的期望,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空间设计中寓意的表达是以功能和形式为基础,赋予空间的另一层文化含义,是在传文化艺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寓意是在“形”与“义”的结合中得以传递,以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为基本环境,其中承载着视觉形态与意义象征之间约定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发展中不断交流的结果,并且依照民族的地域文化背景逐渐形成一种共识。

中国的传统吉祥物繁多动物如:龟、鹤、龙、凤、象等;植物有松、竹、梅、兰、石榴等,还有如意、兽石、礼器各种在文化发展中所形成的独具特点的物品。像寓意美好的回形纹,象征四季皆福的“四蝠如意”,代表同心齐力,事业繁荣昌盛的同心方胜纹饰,都无不体现人们对生活对期望的表达。

从古至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寓意是在东方独特地域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广泛性、多样性的宝贵资源,它是不可替代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传统装饰元素所体现的文化寓意同样可以运用于现代的公共环境设计中,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简化归纳、夸张和抽象的提取,从而适用于不同的空间环境氛围,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和深层的文化寓意。

三、现代公共空间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北街,在整体上使用了最能象征当地特征的传统园林布局,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代表传统文化特点的设计形式被直接运用到了其中,透过正菱形的侧窗,我们可以看到宛如水墨画般的徽派风景,沿用传统符号特征并运用设计手法抽象了的叠落山墙体,粉墙黛瓦、淡雅、素净、朴实无华的色彩搭配,都体现了贝聿铭对吴文化和苏州地区地域特点的把握。除此之外,在设计中有意对整个空间环境进行了缩小的处理,留出了部分的庭院和水塘的面积,减少了整个建筑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压迫感。总体空间环境为了协调周围的建筑,高度并不显得高大和突出,而是不张扬的融入了周边的环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中庸含蓄的特点。

(二)贝聿铭—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的设计特点也同样延续着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整个空间的布局犹如北京的四合院,客房各翼的屋顶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硬山和单坡的屋顶形式,深色的钢材和淡色的玻璃依旧是对园林中黑椽和青瓦之间关系的诠释。月洞门和菱形窗式以贯穿其间的流觞曲水达到空间上的交流,同时也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性特点。香山饭店的设计通过对传统文化历史符号的运用和现代材料的结合,营造出了适合现代人生活而又体现传统文化寓意的公共空间。

四、总结

室内公共空间环境对于建筑环境的整体性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它是物质形态的承载者,室内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与传统脱离不开的,任何形式的改变和创新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沉积在人们精神和意识深处的思想形态,通过室内公共空间对传统文化的表达,赋予整个空间更深等次的内涵,传统文化具有多样而广泛的内涵优势,这种内涵是历史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积累,它作为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化资源在空间艺术设计的形成和发展中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认知和理解传统文化所承载的语意和艺术积淀,充分地创造性的发挥传统文化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表现价值。随着空间环境设计探索和发展的逐步深入,将会出现更多基于传统文化新的空间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蔡军,张健,玄峰.现代大空间公共建筑与传统文化表达.建筑师,2006年4月.

[2]陈建军著.大壮.适形(中国建筑匠意).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

[3]伯纳德卢本.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篇3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公共艺术,是指建立于公共空间且具有某种公共性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并且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艺术。公共艺术代表的是所有社会主体能共同享有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观念。同时公共艺术也是用一种观念探讨着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和其他形式艺术不具有可比性,原因是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但又超越于这些艺术形式而具有独特之处。公共艺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景观小品等。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逐渐扩展到水景、灯光、动态装置、烟雾、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与装饰等造型。

       而所谓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舞台,是城市的客厅,它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色彩,它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及特点

       公共艺术有四种社会功能:第一,它能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公共艺术作为地域公共文化的象征和公共信息的传播媒介,以视觉形象及视觉符号体系构成了与地域环境公共关系沟通的平台,公众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创造性想象,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第二,它能够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同一个艺术作品给不同人的感受固然是不同的,同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让公众感受到它存在的意义,能让公众领悟到作品与人自身之间存在的意义;第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艺术是矗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的标志物,它不仅要具有自身的功能,还具有装饰的作用,因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视觉意向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品质。第四,地域性的标示。公共艺术作品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依附时代人文背景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和鲜明的视觉特征,公共艺术就成为了其所在地的地域性的标示。

       除此之外,公共艺术还有两种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与艺术性。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不属于个人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在长期传播过程被化为公众审美意趣的东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就需要带有独特艺术形式,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在设计作品的时候都是带有情感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创作的作品,所以它同样具有艺术性;第二,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安放在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性空间中。所以其形式上与视觉上都应具有其开放性。这种形式独特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多角度视觉上的观赏方式及公众介入等特征并且要与时代同步,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篇4

设计思想通过设计来得以表现,传统文化制约着室内设计的发展。设计思想与时代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具有文化的传承属性,每一种设计思想都伴随着特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和继承中得以传播,它反映的是具有地域民族特征的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体现历史性的文化风貌。

室内设计中体现着传统的设计思想。随着设计的发展,许多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层出不穷,在现代元素和文化的作用下,室内设计不断创新发展。在发展创新的同时,它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来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成,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对传统设计思想的一种延伸和理解。一些表现手法、语言、思想以另外的隐性途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设计,而且无处不在。

一、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以及空间要素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是以为人们提供公共活动服务为目的的所营造的建筑空间环境。室内公共空间环境其类型和营造特点多样:它可以是单一的空间环境,也可以作为整个室内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以其广泛性的空间环境特点,在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占有特殊的优势。

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非常广泛:空间的方位、空间的尺度、空间形态、空间色彩、空间界面等等,其中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主要体现在空间尺度、空间形态、空间色彩和空间界面这几个方面。

空间的尺度,即空间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大小,体现人与环境空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深度的空间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通过对空间渐变、重复、聚散等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表现空间有序和规律的变化,使空间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空间的形态,各种形式围合空间所形成的不同空间感受。如:方形态、圆形态、菱形形态等。方形形态给人大方、规整的感觉,圆形形态在空间环境中给人一种柔和圆润的感觉。不同的空间形态变换应用于不同的氛围下的空间环境。

空间色彩,物质空间的基础上所呈现的色彩定位在室内公共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色彩通过人们的视觉感知印象在内心深处产生相对应的影响,它影响着整体空间所传递的文化语言信息,同时它也影响着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行为。

空间界面,界面的含义原本被用于物理和生物领域的研究,在室内空间设计研究方面,它是用来表现空间于空间相连接的部分,具体体现于地面、墙面、顶面等空间构件,同时也包含它们的结构、肌理等因素。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及表现

室内公共空间中如何表达传统文化的探索一直在发展和进行着,设计手法逐渐丰富,传统文化含义的表达与体现在于对设计的创新,用现代方法和设计艺术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一)传统图形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空间表现形式多样。图形和纹饰的发展变化体现着传统文化艺术的时代性,传统图形对文化含义和意境的表述更为直接,图形在不同的地域所呈现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反映了鲜明的地域性。在这些图形的设计中,有些恰恰迎合了现代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现代的公共空间设计中,采取直接引用的方式,把传统的图形直接引用到设计中,在表达传统文化于现代设计的交融的同时,传递传统的意喻。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的被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肌理,形式各异的图形设计和创新让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传统的图形进行抽象、简化和夸张,使得传统图形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图形特点,保持了传统形式的韵味。

(二)传统色彩搭配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色彩搭配影响空间对人视觉和心理上的整体性感受,如何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创造出适合空间氛围的的色彩搭配,就成为了空间环境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重了对材质本身色彩肌理效果的保留,又恰当的使用了人为的配色。

传统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除了在承重架构和装饰纹饰上采用易雕刻、移动的木材构成之外,其他的空间围合构件基本上都使用了原材料的本质肌理和色彩,譬如石阶、走廊、地面和依附它们上面的细节装饰。在构筑材料的选材上也十分广泛,室内空间经常使用的木材如楠木、椴木等。石材的使用常有:汉白玉、花岗石、青砂石等。不同属性的材料之间的结合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环境丰富充实,色彩独特。

在人为配色上,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的使用是有规律的,根据色彩的变化依次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如宫殿、寺庙一般使用象征权贵的黄色和赤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炎黄子孙,黄自古以来就是正统的颜色,是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色彩之一。另外,赤色象征着圆满和希望,它和黄色象征着被太阳笼罩着的生命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在现代的生活中这两种色彩也经常被用来表现传统的主题和渲染气氛。

(三)传统文化寓意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中国丰富的传统语言体系不仅具有装饰化的形式表达,而其它能够通过对空间的依附传达出人们对时代精神文化的寄托,营造一种语言化的意场,传统文化寓意大多以“吉祥”为主体,“吉祥”代表着人们对事物的期望,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转贴于

空间设计中寓意的表达是以功能和形式为基础,赋予空间的另一层文化含义,是在传文化艺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寓意是在“形”与“义”的结合中得以传递,以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为基本环境,其中承载着视觉形态与意义象征之间约定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发展中不断交流的结果,并且依照民族的地域文化背景逐渐形成一种共识。

中国的传统吉祥物繁多动物如:龟、鹤、龙、凤、象等;植物有松、竹、梅、兰、石榴等,还有如意、兽石、礼器各种在文化发展中所形成的独具特点的物品。像寓意美好的回形纹,象征四季皆福的“四蝠如意”,代表同心齐力,事业繁荣昌盛的同心方胜纹饰,都无不体现人们对生活对期望的表达。

从古至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寓意是在东方独特地域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广泛性、多样性的宝贵资源,它是不可替代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传统装饰元素所体现的文化寓意同样可以运用于现代的公共环境设计中,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简化归纳、夸张和抽象的提取,从而适用于不同的空间环境氛围,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和深层的文化寓意。

三、现代公共空间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北街,在整体上使用了最能象征当地特征的传统园林布局,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代表传统文化特点的设计形式被直接运用到了其中,透过正菱形的侧窗,我们可以看到宛如水墨画般的徽派风景,沿用传统符号特征并运用设计手法抽象了的叠落山墙体,粉墙黛瓦、淡雅、素净、朴实无华的色彩搭配,都体现了贝聿铭对吴文化和苏州地区地域特点的把握。除此之外,在设计中有意对整个空间环境进行了缩小的处理,留出了部分的庭院和水塘的面积,减少了整个建筑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压迫感。总体空间环境为了协调周围的建筑,高度并不显得高大和突出,而是不张扬的融入了周边的环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中庸含蓄的特点。

(二)贝聿铭—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的设计特点也同样延续着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整个空间的布局犹如北京的四合院,客房各翼的屋顶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硬山和单坡的屋顶形式,深色的钢材和淡色的玻璃依旧是对园林中黑椽和青瓦之间关系的诠释。月洞门和菱形窗式以贯穿其间的流觞曲水达到空间上的交流,同时也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性特点。香山饭店的设计通过对传统文化历史符号的运用和现代材料的结合,营造出了适合现代人生活而又体现传统文化寓意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篇5

关键词:公共艺术;空间;公共空间;城市空间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我们知道著名的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他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所有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即它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于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创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间当中,那么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公共艺术。当然有一个例外就是私人空间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公共空间,尽管是短暂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共的概念从空间上来讲,也具有可变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同样一件雕塑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和公共空间当中,它们的属性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我们便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及特点

公共艺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第一,它能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公共艺术作为地域公共文化的象征和公共信息的传播媒介,以视觉形象及视觉符号体系构成了与地域环境公共关系沟通的平台,公众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创造性想象,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第二,它能够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同一个艺术作品给不同人的感受固然是不同的,同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让公众感受到它存在的意义,能让公众领悟到作品与人自身之间存在的意义。第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艺术是矗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的标志物,它不仅要具有自身的功能,还具有装饰的作用,因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视觉意向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品质。第四,地域性的标示。公共艺术作品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依附时代人文背景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和鲜明的视觉特征,公共艺术就成为了其所在地的地域性的标示。除此之外,公共艺术还有两种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与艺术性。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不属于个人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在长期传播过程被化为公众审美意趣的东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就需要带有独特艺术形式,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在设计作品的时候都是带有情感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创作的作品,所以它同样具有艺术性;第二,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安放在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性空间中。所以其形式上与视觉上都应具有其开放性。这种形式独特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多角度视觉上的观赏方式及公众介入等特征并且要与时代同步,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三、公共空间的概念及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是相辅相成、共生共成的,没有绝对的私人空间也就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共空间,没有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也就不能存在隐秘安全的私人空间。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的形式存在,而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认知的公共空间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物理的公共空间,二是社会的公共空间,三是象征性的公共空间。第一种关注的是它的材料的存在,第二种关注的是在空间内部规范和社会的关系,第三种关注的是纪念和地方的“气氛”。人们认为,不管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每一种公共空间都可以通过这些定义中的一个或多个意义来加以确定,对于公共空间意义的理解改变着我们看待公共空间的方式。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我们愿意将定位好的三种公共空间看作是三种不同的类型,但是每一种公共空间都融合了这些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物理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草地、海滩等通过城市设计可以形成。社会公共空间如咖啡屋、餐馆、酒吧、报纸等各种形式的媒体、互联网以及私人住所。物理公共空间是最明显的,可以说是最为浪漫化的……它是通过所属权的类型来确定的,被连接在建筑和“自然环境”当中。

而公共空间中的社会公共空间,即城市公共空间,是三种形式中最为有趣的一种,因为它拥有一种变形或者是重新确定所属权的潜在可能,并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新的意义。社会公共空间处在持续不断的重新界定当中,通过它,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冲突在一个实在地方得以完成。象征性空间是通过规范和人们的集体记忆来完成的,因为与物理公共空间的材料存在相反,这种确定公共空间的形式很难归结为“实在地方”。在大多数例子当中,象征性公共空间是一种短期的生存经历,而且限于某一类人群。如果象征性空间成为一般历史的一部分,那么其易于遭受一种转变,在其中这种空间的意义和相联系的东西开始与一种目前主流的历史方法发生联系。这足以解释我们的史前岩画、雕刻、宗教艺术、陵墓艺术为什么在今天能够被划归为公共艺术了,这些艺术可以看作是一种处于象征性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社会空间存在着可变性,它在公共和私人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因此,我们所探讨的公共空间会触及更广泛的能够归结到公共空间当中的艺术,但是从空间的层面上来讲,公共艺术所在的空间可以包括物理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以及象征性公共空间三种,在信息时代这三种空间共同构成了公共艺术的外部存在方式。

四、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的结合与发展

公共艺术的载体是公共空间,实质上是空间的艺术,严格意义上说是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由构成空间的所有要素所共同形成的空间效果。空间是一个整体,环境艺术的目的是实现整体空间效果的优化,判断公共艺术的质量也主要看其整体价值。现实的公共空间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只作为纯观赏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前提,是去辅助完整的环境形态的构成,去实现和传递场所中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对话关系。我们应该从更加人性化,原生态的角度去研究分析,如何更加完美的阐释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是为公共大众服务的,在现代化的社会和城市中,应该创造人性化、多样化的公共艺术作品,使空间为公众所使用和享受。要倡导城市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这应该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导思想。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所有的设计应针对人的现实需要而展开。要通过提高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类与自然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表现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艺术要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趣味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化规划、艺术化设计应为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信息传播、公共审美等提供有效的服务。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篇6

关键词: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性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综述

城市商业综合体概念

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分支,也是现在最普遍的综合体实践形式,由于能够很好的解决发展商单项目资金与现金流的平衡,释放了持有大型商用物业所背负的巨大财务压力而逐渐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它不仅是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场所和重要的城市节点,也是展现城市魅力与形象的重要标志。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灵魂,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是不具备持续发展力的。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1)以存在方式划分

可以分为街道,广场,公共绿地,附属公共空间四大类。附属公共空间分别与街道,广场,公共绿地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

以使用方式划分

根据是否使用以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分为车行公共空间和步行公共空间两大类。车行公共空间主要以道路空间为主,步行公共空间包括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广场,公共绿地,以及附属各类功能用地。

(3)以功能特征划分

根据空间的功能特征,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大型市政设施等类型。这些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公共活动提供了不同的使用活动内容。

(4)其他分类

根据所属地区用地性质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中心区公共空间,商业区公共空间,行政区公共空间,住宅区公共空间等。

可识别性概念的引入

可识别性的定义及外延

可识别性就是某个事物或物质给人一种认识和辨别的性质。这种性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本身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性质,再人为的给予定义的一种识别性,称之为物质流;另一种则是完全不存在的,为了给人带来生活、工作上的方便,则人为的创造一种识别性,称之为意识流。一个完美的识别性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是最具有视觉认知识别等信息传达功能的设计要素。

可识别性在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制,现代建筑由于功能、性质的不同,在建筑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可识别性。例如政府办公、写字楼、宾馆酒店、住宅等在建筑形式、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强烈的识别性让人能一目了然的就能辨别出这是什么性质的建筑。

(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仪使中国的等级观念非常的严谨,封建体制中权力的象征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建筑的色彩运用、开间大小、屋顶形式来体现区别各级的身份和权力。

(2)现代建筑形式的识别性则是根据其功能、性质的不同来设计。政府办公由于其庄重、肃穆、严谨的性质决定了其建筑形式,基本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心轴对称建筑布局。而高级写字楼是时代的象征和发达经济的代表,由于功能和性质的定位决定了其建筑形式相对自由、活泼,更具有时代感。

(3)酒店宾馆、民用住宅在功能、性质上有着特殊性因而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也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总而言之,可识别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同时也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可识别性设计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公共接口空间的可识别性

一个具有明确识别性的空间必然具有明确的结构,并且元素具有特色,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对于空间环境塑造有着极大的意义。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一个商业区区别与其他商业区的特征;二是在同一个商业设施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可以被消费者很容易的识别和辨认。

建立可识别性的方法

(1)建立中心

舒尔茨认为:人都具有对中心最基本的存在要求,都具有向心感,存在着一种心理归属。没有中心,社会内部是混乱的,有了中心,才能使人在心理上建立秩序的终点,通过人们的活动,使本身的秩序建立起来。

(2)确定方向

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有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和知觉。定向是人进行各种行为活动的基本需要。在商业空间中,利用建筑空间的处理进行室内定向,可以使消费者留有较深刻的印象,对识别内部环境产生较好的作用。

(3)加强建筑元件的表现力

在进行内部空间的营造时,商品经营者有意识的发挥各种构成元件在环境中的潜在表现力,通过材质,色彩的对比,衬托出整体优美的空间环境。成功的有标志性的商业建筑不仅需要突出的建筑形象和内部空间,还需要将建筑物与建筑构件,视觉主题和设计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内部空间性格和外部建筑形象相互联系,达成统一。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的设计原则

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充当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归结到具体的设计上来,必须符合基本的设计原则,在具体原则的指导下合理的设计其公共空间,可以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整体性原则

通过有整体意义的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完整的空间意义。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尤其是当其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内的重要位置时,其公共空间的设计除了要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母体的统一,还应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把公共空间设计置于城市设计中去,把建筑甚至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成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多样性原则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注意空间统一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建筑空间的多样性,没有多样性,任何有机的整体都会成为乏味的东西。公共空间的空间多样性原则就是要求根据整体的要求,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公共空间功能多样的要求,表现出空间划分丰富,联系灵活紧凑的空间形态。

城市背景下的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研究意义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作为与都市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类型之一,其城市公共接口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日趋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化,可识别性设计对于其公共接口空间来讲,不仅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的形态,同时也是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下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

结语

社会发展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体现了人类多元化文化的共存。21世纪的中国是文化统一与多元共存的时代,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市商业综合体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这种共存形式。无论是在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中,商业综合体建筑都是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它能有效的整合多种城市功能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等。而对于其公共空间可识别性设计也不再仅仅是个建筑设计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市设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著.《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牛力.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篇7

(一)空间的孤立占有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许多城市就像一个暴发户。伴随着对城市环境带有功利色彩的激进改造,各个城市纷纷以大的城市广场、景观大道和中心公园为突破点,一次性完成了整个城市区域的规划与建设。在推倒众多传统街区后,建立起来的是大片规模巨大的高楼、绿地、广场,城市中逐渐产生了大量的下沉式广场、室内商业街及分割的汽车快速通道。这类空间不仅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消极影响,也很少具备场所聚集的功能。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社会生活局限在个人可控制的领域内,减少甚至不再参与城市室外环境的公共生活,个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城市空间的传统品质正在消失,建筑物、桥梁、广场、街道、停车场沦为孤立的空间个体,而非城市更大范围内社会肌理、社区特征的一部分,必然也会有作为仪式化收尾的象征体的城市雕塑占据这些本已割裂的公共空间,雕塑只是对这些条块分割状的空间进行着修补和强调。二维的土地利用规划决定的发展模式,没有考虑雕塑与空间之间的三维关系,也没有真正理解公众。在对“国际化”与“地标”的追求中,雕塑的视觉价值在流行商业以及政治权力中得到最大化的释放。雕塑成为孤立的空间实体,它们与城市建筑物、广场、街道之间的空间空旷而无形。这种功能主义的开发,削弱了传统社会的活力感与亲切感,遭遇了“政治特质”的社会病。空间,首先强调的是存在、可观、可体验的物质属性。英语的“statue”指体积比较大的雕像,一般多用在宽阔的环境里,作为城市或环境雕塑。从中可以看出其基本的物质属性:空间。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们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现代的城市规划师们试图摆脱严格的主轴线和次轴线的规划方法,发现新的形式,但很快我们意识到,新的形式并不是答案,形式并不是设计的本质,它只不过是承载设计功能的外壳。在当今城市设计中,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创造出具有整体统一结构的室外环境,并以此提升社会生活品质。

(二)技术的专横张扬

现代主义喜爱装饰、象征等手段,这使得雕塑作为反映现代社会各事件的艺术载体,能在诸多方面得以重新组合。而随着现代城市中招牌、显示屏等信息广告设施的泛滥,雕塑师自然更多地关注雕塑个体的尺度、材料与技术。技术的泛化带来了“现代感”,如速度、变化、工艺复杂度、材质感等。在“造城”与“造景”运动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城市雕塑在短时间内出现质与量的巨大变化。现代主义坚信科技能给公众带来美好的未来,并表现出“技术乐观主义”的典型特征。现代设计师们摒弃了从内到外的手法和以功能作为单一表现内容的艺术教条,发展了以结构形式、材料质感、光影塑造等为表现内容的美学。在继续使用传统的石、木、青铜的同时,不锈钢、铝合金、纤维、有机玻璃、树脂、陶瓷、漆器、装置现成品和其他化合材料,以及声、光、电被广泛采用。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各种流派及思潮的涌入,中国的城市雕塑师们开始执迷于“表皮”和“解构”,雕塑中充斥着纯粹视觉意义和技术展示的几何实体,过于装饰化,过于强调雕塑柱体、墙体及铺装、雕刻。在这种对材料、质地、肌理、形状、色彩等有形特性的强化创作中,设计师理应更多地关注无形的文化内涵,这是公众经过长期积淀而获得的社会印记、意象。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所系统来展现自我,建立社会生活和创造文化,这就需要赋予雕塑这一人工空间一种感情内涵,这是超越物质技术的一种存在。当经典不再成为雕塑的唯一诉求,就不再有技术材料束缚雕塑创作的问题存在。伴随着城市雕塑景观的巨变,设计师们忽视了对人生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本真关怀。景观设计师、雕塑设计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摆弄空间与材料,而是整合社会整体环境中的各个部分,其目标应当是增强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场所感,在物质空间和文化环境之间、社会使用者和受益者的需要和愿望之间寻求最适合的方案。要创造出真正具有独特文脉的场所,设计师不仅要了解社会的经济现实,了解当地历史、传统工艺和材料,还要了解公众的情感和需求。

(三)主题的做作泛滥

许多城市开敞空间设计中,对主题的过分热衷同样令人困惑。在许多城市广场,所谓的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等等与“世纪”“创新”等繁多主题糅合在一起,设计师挣扎于业主文化主题和自己设计个性的博弈中,是否适合于所在场所的设计逻辑性不可避免地退居其后,这其中固然有些是某些长官的意志,但也不能否认有些是设计人员哗众取宠的结果。1995年立于杭州西湖湖滨的雕塑《美人凤》,试图通过一个“人身凤尾”的形象把美人“西子”与“百鸟之王”凤凰融为一体,既没有体现杭州的地域特点,又游离于城市的历史,自从它落成起,就引起了公众的争议,最终在矗立八年之后悄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过去,雕塑若不是神灵的特权象征,就是领袖精英专享的荣誉,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然而在今天,雕塑是商业社会、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思潮和倾向下,城市雕塑所确认的功能、规范、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对正统的反叛,以往所谓的“精英文化”可以是城市交通主干道的入口路标,可以是市镇政府广场轴线末端的城市象征物,也可以是被无数次复制的工业化装饰品。在雕塑的批量化生产中,城市景观被改造得支离破碎。雕塑脱离了它的逻辑环境而孤立存在,在雕塑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自我标榜和政府权力的执行下,雕塑的设计与建设不幸与各城市的“形象工程“”整治工程”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雕塑与城市空间场地之间并非只存在唯一的主题对应关系。对异地文化的移植和借用,使当代城市雕塑成为一个个拼凑式的主题景观。这些雕塑实质上并无特色,反而加剧了城市、地区之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设计师应在同一场地的方案中,表现出对乡土、城市空间结构、自然环境、人性等的敏锐感觉,也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城市雕塑普遍化、机械化、标准化。以雕塑为主体的城市空间,应该是包容和多元的,与过去的建设、社交及事件片段通过丰富和层叠的混合方式结合。

城市是时代与社会的真实映象,社会观念推动城市革命,城市雕塑的功能、空间、形态随之发生巨大变异,力量、速度、数量、新奇已经成为城市追求的目标。在传播和扩散中,最大、最高、最贵不是大城市成功最重要的标记,我们要强调的是城市空间的公共性,把整个社会公众的生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较之过去,现在的城市雕塑该有什么样的变化,具有怎样的健康观念,这才是我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回归生活,回归到我们生存的环境中,这才是最基本的设计策略。“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其次才是按照空间形式和质量要求进行的有意识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约翰•o.西蒙兹的这一理解,是对人性的尊重。雕塑作为一个城市公共“场所”,除了物质功能外,自然还具有精神的属性。正是其精神属性使空间有了公众的故事和情感,有了新的价值内容。城市是生活的场所,现实中物质性的建筑、雕塑、广场与公众的记忆、未来进行着对话。从宏观上而言,雕塑本应观照城市公众的生活理想与生活方式。这些公众的触发体,通过营造故事来传达场所的精神内涵,激发环境的生机与活力,制约、规范城市公众的行为与活动。这种姿态既与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相耦合,也体现着城市空间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象征权力的中轴线、空旷无人的雕塑广场、尺度巨大的景观大道,这些越发独立于公众之外而存在的客体景观,依然还在扩张和延续。在这种炫耀政绩的交易中,公共性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抽象的属性。面对这种常见的超机体景观体系,我们不禁要质问“:这是谁的公共空间?”对于公共性的强调,意味着城市雕塑的权利秩序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根本性的颠覆,社会公众对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自己的、平等的权利要求。公众的平等意志、人际交往理应成为未来城市雕塑的基本趋向。让历史告诉将来,告诉我们的雕塑设计师们,高大的雕塑终将走下神圣的花岗岩基座,以它的“亲民”姿态走近每一平民。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公共的价值观,避免对自己角色的过分夸大和对人性需求过于简单的臆断。关注历史文脉、满足自我认同的渴望,也许是当代城市雕塑规划与设计最迫切要面对的。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篇8

关键词:多方群体利益;居住小区;公共空间

abstract:thisarticlemainlyfromtheconceptofpublicspaceanditscontents,functions,methodologyanditsmeaningandfunctionisdiscussedfromtheaspectsofmanyaspects,theangleofinterestgroupinwuhan,fromthenanhuploturbanplanningperspectiveofeconomic,socialandenvironmentalbenefitofresidentialdesignmethodofpublicspace.

Keywords:manyresidentialgroupsinterests,residentialarea,public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96-02

1公共空间的界定

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本文研究对象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即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是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及社区意识,实现小区整合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住区的公共空间显得尤为必要。

2多方群体利益博弈下居住公共空间的现状解读

2.1多方利益群体涵义

一般而言,与商品房小区有关的权利主体主要有业主、开发商、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等几个基本的权利主体。这些权利主体,实质上也是一种利益主体,并相互间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大致而言,至少表现为六对利益关系形式:业主与开发商、业委会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开发商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

2.2多方群体利益博弈下居住空间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多方群体利益博弈下的居住空间,目前大部分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存在的问题有:

2.2.1政府层面上体现在片面关注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能,忽视合乎人性的住区空间

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片面关注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能,如对消防、市政等有相关规定,而没有过多界定小区的环境要求,不能从合乎人性的角度考量小区的人性化休闲空间。

2.2.2开发层面上体现在住区中心的商业开发过度,破坏居民间的联系与交往以及公共空间缺乏特征,私人空间过多

中心广场被道路孤立,与居民失去了紧密的联系,对于大型的社区,中心绿地沦为通用空间,缺乏交往空间或不支持交往行为是社区的通病。这种布局的弊端造成了居民面对公共空间的冷漠,而这种冷漠感与“无动于衷”必然会加速小区内外部环境质量的下降,很难产生真正的社区凝聚力。小区中的场所和土地划分太过明确,或公或私没有中间和灰色区域。私有化发展趋势使得多层次公共空间消失。

2.2.3业主层面上体现在空间权利意识淡薄

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可以促进丰富多彩的城市活动,各有特色的通畅的步行道和沿路的小憩之处鼓励着人们步行,进而促发社会和休闲性的活动,一起漫步还可以激发人们领略城市空间并欣赏周围景色的兴致。如果政府只关心建设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如果开发商可以堂而皇之地为了商业利润而牺牲业主的空间权利,如果公众不关心或根本没有渠道去争取自己的空间权利,等等,公共空间的建设都将是很难的。

2.3小结

针对目前公共空间现状,作为群体多方,业主、开发商、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利益均衡的情况共同开发好住区的公共空间,政府应该着重建设民生工程,让百姓享受到更大的公共空间,提升休闲空间。开发商在保证利益的同时应该尊重公众的空间权利,业主应该提高空间权利意识,知晓并且珍惜自己的空间权利,也知道通过哪些平台和手段来抗争,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公共空间设计。

3多方群体利益博弈下居住公共空间设计在小区中的运用

公共空间在居住小区环境中表现的方面很多,针对目前公共空间的现状,如何能通过设计达到多方群体利益的平衡点?本文就目前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探讨。

3.1小区公共空间入口空间

小区公共空间入口是城市住宅公共空间的门面,不仅仅是居住小区与城市内外联系的通路,更是展示住宅小区形象的窗口。良好的、清晰亮丽的小区入口设计,可以增强住宅小区的可识别性和交通的可达性。本设计采用了主题性构筑物并结合自然景观或人工景观进行设计,美化小区,美化了城市街道空间,同时提升小区的品味,符合群体利益诉求(图1)。

3.2院落空间

现代意义上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公共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间(图2)相对于城市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相对于组团内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是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还是临时停车的地方。院落空间同时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们透过窗外,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但空间并不是闭合,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空间是建筑的延伸,或作为前景,或作为衬托、或作为视觉焦点,每一个这样的限定开放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实体,更是相邻的空间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设计采用了不同的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在传统的院落空间的基础上再创造,丰富了小区的空间界面,创造了更加多样的人性化空间,切合城市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群体利益的诉求。

3.3道路

城市居住小区道路是连接城市面域空间的线性空间,它不仅连接了城市的公园、广场及各个旅游景点,还是城市各个分区的重要联系通道,具有沟通、灾害疏散等功能(图3)。该设计采用了人车分流的模式,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小区的安全。公共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枝状或环状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等,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空间。支路空间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

3.4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是居住小区规划的常用方式。底层架空也是一种公共空间的设计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间可以做多种用途,如停车场、居民的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环境景观,该设计采用底层架空的模式,底层成了一个多用途的空间,底下不但可以停车而且人们可以在那下棋聊天,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底层架空也可以将住宅设计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作一体化设计,起到联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政府通过容积率奖励政策鼓励开发商建设底层架空建筑,不但增大了土地集约利用,也增加了住区公共空间,为住户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符合群体利益诉求。

3.5小区公共空间中的植物规划

植物的种植会从小尺度上影响小区公共空间的层次。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楼之间栽种乔木,这使居住小区外部的空间形态十分单一。所以该设计在小区公共空间中的绿化设计中,树种搭配应多样化,采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的搭配组合,在设计时尽可能做到立体群展现自然之美,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用以欣赏树木的姿态,树木应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种植了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这种既提升小区品味,又极大体现了生态环保的做法自然受到各方喜爱。

3.6小区公共空间的层次设计

人站在水平方向来感知空间形态时通常会在视觉上形成近景、中景、远景的景深变化。在空间形态设计时重点就是要设计好中景,通过中景的设计使空间形成丰富的层次。本居住小区中心的小型雕塑在视觉中形成中景,在居住区里的雕塑应和儿童的活动联系起来,能够让儿童在上面爬、攀、滑等。水景作为中景,居住区里的水景不只是视觉享受,同样它还应该是可供儿童能亲近的小型水源(图4)。

4结语

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外延,体现了住区设计的宽容性和交往性。作为群体多方,必须在利益均衡的情况共同开发好住区的公共空间,政府应该着重建设民生工程,让百姓享受到更大的公共空间,提升休闲空间。开发商在保证利益的同时应该尊重公众的空间权利,业主知晓并且珍惜自己的空间权利,也知道通过哪些平台和手段来抗争,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公共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建筑文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03.

[2]向德平.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2.

[3]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科学出版社,2004-01.

[4]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篇9

【关键词】公共空间设计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际

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科学、社会学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唯物主义强调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并高于生产实践。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立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际情况,从本质上体现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等现代设计理念。

哲学的本质特点是思考深层问题,其思维方法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是围绕人这一主体,依托自然环境,以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基础,有序运转的一个整体。设计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决定了它的客观内容,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务必遵循客观规律,建立严谨、科学、理性的设计系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空间其他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融合,既要充分实现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以实现人与城市空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和谐这一最终设计追求。

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和意图理念是必定要通过种种客观存在的形式来实现的,要使这些外在表象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应该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正确运用哲学观点能引导我们跳出以往设计过度强调设计感和艺术性的感性思维模式。这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应用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哲学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是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认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矛盾的根本即对立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思维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使事物间的矛盾良性发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新的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方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设计规划的构成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对这些本质问题和矛盾,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满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要求,保护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建立更为科学有序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建设艺术,其中体现的物质实体和精神表达、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的使用功能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设计形式法则中的自然美与秩序美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需要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和契合点,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规律,在设计中针对事物矛盾相反相成的特性,因势利导,去制造矛盾和对立的抑扬关系,使设计更具突破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人们需要沟通。公共空间设施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是提升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

一、什么是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

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文化环境因此得到营造。它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去领略其精神,进而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获得教益。它可以表现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背景老表现。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让人们感到亲切。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两个重点:实用性和装饰性

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分析特性、作用与功能。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心理习惯。比如说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亭、电话厅、报亭、邮筒、座椅等。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在都市中存在着很大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它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

四、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将忽视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都被忽略。城市空间呈现出“重物轻人”的倾向:让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公共空间离开了人的使用,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实质上是都市生活的焦点,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坐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那些贴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而且构成了都市的人文风貌。

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环境的视觉性有密切的关系。与地域文化、民族分布、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规模、功能的差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城市设计不应“千城一面”,而应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这样的空间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人类活动大部分内容分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各种行为的需要,而进行公共空间艺术的设置。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因此,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以素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为例,广场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包括集会、纪念、表演、锻炼、休闲、观赏、散步、浏览、娱乐、交谈、购物等。这些活动在广场上发生的时间和参与的人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例如欧洲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我国一些城市广场成为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这些设施不仅有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有满足人们经审核情感需求的装饰性和意向性特征。

五、城市公共空间创作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