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口腔医疗空间设计十篇口腔医疗空间设计十篇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33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篇1

关键词:口腔诊疗机构;感染控制;硬件配置

口腔卫生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但在各类口腔诊疗机构数量增加的同时,诊疗技术水平以及感染因素的控制等环节上却良莠不齐,增加了患者感染乙肝、结核病和艾滋病的可能性[1]。为此,开展对辖区内口腔诊疗机构的普查,可以为卫生部门日常监督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泰州市内所有开展口腔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包括下辖兴化市、姜堰区、海陵区、高港区、泰兴市、靖江市和市辖范围内的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口腔门诊部、口腔诊所、综合医院口腔科、乡镇卫生院口腔科等。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

依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口腔科室设置部分,依据可比性、共有性和重要性三个原则,结合日常工作经验,选择感染控制相关环节的调查项目制定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医务人员现场操作、工作环境清洁与消毒、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以及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

1.2.2现场调查

对下辖市区主管医疗卫生监督的监督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标准,集中时间在2015年1月-2015年3月对各自辖区内的口腔诊疗机构进行普查。

1.2.3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对收集的调查问卷查漏补缺,将数据录入epiData3.1软件生成数据库,导出数据到excel2007和SpSS17.0后进行相关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地区与类型分布

泰州市开设口腔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共有185家。按地区统计,各市、区口腔诊疗机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姜堰市(38家)、兴化市(37家)、靖江市(34家)、泰兴市(32家)、海陵区(19家)、市辖区(15家)和高港区(10家)。按诊疗机构类型统计,口腔诊疗机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乡镇卫生院(64家)、口腔诊所(62家)、综合医院口腔科(32家)、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13家)、口腔门诊部(12家)和二级口腔专科医院(2家)。其中,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是指设有口腔科目的妇幼保健院(所)、厂矿医务室、非口腔类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

2.2患者接诊情况

2014年各类口腔诊疗机构的年均患者接诊量均较2013年有所增加。2014年各类口腔诊疗机构平均每家单位的日均接诊患者例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二级口腔专科医院50例次、综合医院口腔科20例次、口腔门诊部9例次、口腔诊所7例次、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7例次、乡镇卫生院4例次。

2.3消毒与灭菌方法

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物理与化学方法均使用的有98家,单用物理方法的有73家,单用化学方法的有14家。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械的单位数共计143家,总体使用率为77%。不同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一次性诊疗器械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综合医院口腔科占91%,口腔门诊部占83%,乡镇卫生院占81%,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口腔科占77%,口腔诊所占68%,二级口腔专科医院为0。

2.4清洗、消毒与灭菌区域

在消毒供应中心的有50家,其中综合医院口腔科19家,乡镇卫生院口腔科23家,其他口腔诊疗机构8家;在清洗消毒间的有100家;在诊疗区域内的有80家。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均有在诊疗区域内清洗消毒的情况。清洗、消毒或灭菌间(区)平均面积大小由高到低依次为:综合医院口腔科55.2m2,其他预防保健机构53.1m2,乡镇卫生院12.8m2,二级口腔专科医院12.0m2,口腔门诊部7.9m2,口腔诊所6.1m2。

2.5设施设备配置情况

选取机械清洗设备、水枪、水池、酶洗液配置四个调查项目。泰州市185家口腔诊疗机构超声清洗机等机械清洗设备总体配置率为59%,仅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和口腔门诊部配置率达100%,配置率较低的为乡镇医院口腔科,占34%。配置清洗用水枪的共有58家单位,总体配置率为31%。按机构类型统计,除二级口腔专科医院配置率100%外,其余均未完全配置,配置率较低的为口腔诊所19家,占31%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8家,占13%。见表2。

2.5.1烘干设备

选择是否配置烘干设备、气枪、擦干用消毒纱布以及是否自然晾干4个调查项目,一家单位可以选择多种干燥方式。185家口腔诊疗机构仅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完全配置烘干设备、气枪及擦干用消毒纱布,其余各类型机构配置率均未达到100%。配置专门烘干设备的共有29家,总体配置率为16%;配置气枪的共计有55家,配置率为30%;采用自然晾干的有82家,占44%。

2.5.2包装材料、器具

包装用材料、器具包括布类、硬质容器(方盘)、一次性纸塑纸和一次性无纺布。一家单位可以使用多种包装方式。185家口腔诊疗机构的四种包装方式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硬质容器(88%)、布类(51%)、一次性纸塑纸(42%)、一次性无纺布(20%)。按照机构类型分析,硬质容器(方盘)在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中使用率均为最高,布类在综合医院口腔科及乡镇卫生院中使用率较高。

2.5.3消毒、灭菌设施设备

185家口腔诊疗机构中采用物理方式消毒、灭菌的,小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总体配置率最高,为56%;配置率最低的是快速卡式灭菌器,为4%。大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中均有配置,配置率最高的是综合医院口腔科(38%);小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配置率较低的是乡镇卫生院口腔科(31%)及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38%);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除口腔门诊部未配置外,其他类型机构均有配置,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配置率(44%)最高。采用化学方式消毒灭菌共计112家单位,均使用戊二醛消毒灭菌,另有2家诊所采用其他方式消毒、灭菌。在112家中,配置无菌水的仅有为22家。总体配置率20%,各类型机构的配置率分别为:二级口腔专科医院占50%、口腔门诊部占17%、口腔诊所占16%、综合医院口腔科占9%、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6%、其他机构占15%,配置率均较低。

2.5.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调查是否配置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化学指示物(或浓度测试卡)及有无监测记录两个项目。185家口腔诊疗机构配置消毒与灭菌效果指示物(或浓度测试卡)的共计97家单位,总体配置率为52%。其中,乡镇卫生院口腔科的配置率较低,占44%。有监测记录的共计82家,登记率占44%;登记率较低的为口腔诊所,占26%;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31%。

2.5.5存放设施选取是否有专门诊疗器械保存柜

以及是否在诊疗区域内存放诊疗器械两个调查项目。185家口腔诊疗机构中有专门保存柜的共计138家,总体配置率为75%。其中,配置率较低的为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占54%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63%。在诊疗区域内存放诊疗器械的共计170家,占92%。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在诊疗区域内存放口腔诊疗器械的比例均较高。

2.6环境清洁及消毒

配置紫外线灯的有147家,总体配置率为79%;配置率较低的是乡镇医院口腔科,为55%,其余各类型机构配置率均较高。配置化学消毒剂对环境消毒的有80家,配置率较低的为综合医院口腔科,占31%;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33%;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占38%。配置空气净化设备的有18家,分别为综合医院口腔科11家、乡镇卫生院口腔科5家、其他预防保健机构2家,其他类型机构中未配置。配置机械通风设备的共计有54家,配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二级口腔专科医院(100%)、综合医院口腔科(81%)、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54%)、口腔门诊部(33%)、口腔诊所(16%)、乡镇卫生院口腔科(8%)。见表3。

2.7职业防护设施

选择是否每年体检与培训、最近一次体检时间、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时是否配置防水围裙与手套、诊疗时是否配置护目镜和手消毒剂等项目进行调查。2013-2014年二年中每年均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共计78家,占42%。其中,每年体检率较低的是口腔诊所,占19%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42%。2013-2014年两年中参加过口腔诊疗机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的有117家单位,占63%。培训率较低的是口腔诊所,占58%;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56%;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口腔科占46%。清洗用防水围裙共有53家配置,总体配置率占29%,整体配置率不高;而配置较低的是口腔诊所,占29%和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17%;清洗用手套整体配置率较高,占95%。诊疗时配置专用护目镜有112家,整体配置率为61%,各类型诊疗机构中均有部分单位未进行配置。配置手消毒剂的共计50家单位,配置率为27%,整体配置率较低。其中有2家二级口腔专科医院手消毒剂配置率达到100%,综合医院口腔科配置率为为56%,其他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手消毒剂配置率均较低。

2.8相关制度制定情况

选择是否制定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程序以及所使用的消毒产品是否索证两个方面进行调查。185家口腔诊疗机构对所使用的消毒产品的整体索证率不高,为17%。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程序的整体制定率为60%,制定率较低的口腔诊所占60%,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占54%,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占47%。

3讨论

近年来,泰州市185家不同类型的口腔诊疗机构的患者接诊量均有所提升。但是,相关诊疗设施设备的配置率却比较低,尤其是口腔诊所及乡镇卫生院口腔科,而这种低配置引起诸多的安全隐患,最终会导致口腔诊疗院内感染的发生[2-4]。通过调查,发现这185家口腔治疗机构存在以下问题:

(1)清洗环节。

水池数量不足4只,不能有序实现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4个清洗步骤,引起清洗后的器械交叉污染;无相关机械清洗设备、水枪及酶洗液,不能有效去除精密、复杂、管腔类器械内部的血液、体液等有机污染物[5]。

(2)干燥环节。

未配置干燥设施会将清洗时的残留水分带入化学消毒剂稀释其浓度进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同时,残留水进入包装材料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不仅影响灭菌效果而且会缩短其有效期限。

(3)包装环节。

多数单位直接用不锈钢方盘盛装,蒸汽无法穿透,灭菌效果无法保证。

(4)消毒灭菌环节。

尤其是以戊二醛化学方法灭菌的单位,多数未配置无菌水而是使用自来水冲洗,使得已灭菌器械再次变得“有菌”。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各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薄弱环节,除综合医院口腔科、二级口腔专科医院的监测记录较为完整外,其他类型口腔诊疗机构的常规物理及化学监测基本未按要求进行,设备损坏维修后、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及重量发生改变后须做的生物监测更是无从谈起。未监测,则无法确定消毒、灭菌器械的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正确,亦不能保证灭菌效果。

(5)存放环节。

存放的温、湿度条件对保存期限有影响。用方盘包装快速灭菌的器械有效期为4小时,多数单位的医师及感染控制人员甚至不知晓这个知识点[6],方盘盖上居然标示有效期为7天。在环境清洁、消毒环节,未配置空气、物表消毒设施及空气净化、机械通风设施,尤其是在冬季、夏季,由于空间环境密闭,空气不流通、无新风进入,易导致大量口腔飞沫残留在诊疗环境中,引起医生、患者的感染[7]。

(6)职业防护环节。

未配置围裙、手套等防护设施不仅易使清洗人员受到穿刺伤,而且会将粘有病菌的清洗残留水等污物带入诊疗环境中。未佩戴护目镜、口罩及手套,易使大量的飞沫侵入到医师的眼睛、呼吸道并粘附在医师手表面。未配置手消毒剂,致使致病菌在手上滞留时间长、致病菌难以杀灭[8],均存在医生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严重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泰州市口腔诊疗机构感染控制相关硬件设施、设备的配置率较低,存在院内感染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及卫生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这些口腔治疗机构督促指导,要求他们加大对感染控制相关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与配置,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口腔病患者的健康不受威胁。

参考文献

[1]杨玉勘.3371例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5):504.

[2]黄雁虹,江勇,贺佩兰.口腔科消毒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J].现代医院,2008,8(1):113-115.

[3]吴晓磊,靳祥堂.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20-3221.

[4]范雪兰,张红岩.控制口腔交叉感染的管理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1,24(3):284-285.

[5]顾爱萍,冯萍,茅挺,等.39650例受血者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苏州医学,2007:3093-3094.

[6]吕金,张锋.口腔感染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95.

[7]杨燕,严艳,许曼艳.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原因及预防[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5,24(3):183.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篇2

[中图分类号]R24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221-01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安全。医院感染的监测对象包括患者、陪伴、医务人员等暴露于医院危险环境中的各类人群。口腔科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患者安全问题被医学界日益重视,而存在于口腔科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和患者安全的管理以刻不容缓。

1口腔科医务人员和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和现状分析

1.1医院感染学特别是口腔科感染知识缺乏和意识淡薄由于医疗教育相对重视医疗技能培养,而对医院感染学重视程度不够,使一些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口腔科感染知识缺乏,以至于个人防护意识差。

1.2治疗操作过程不规范口腔科的治疗操作绝大多数在患者口腔内进行,特别是一些医务人员认为口腔治疗操作就不可能是无菌操作,无菌观念不强。没有确保“一人一机一灭菌,一人一物一灭菌”。

1.3诊疗环境布局不合理口腔诊室布局不合理,标识不清晰,按治疗区与非治疗区不分,各手术椅间无隔栏分隔,诊室内密闭通风不良。李淑霞等[1]对临沂市36个口腔门诊的空气情况调查显示,超标率达366%。这些都可能导致患者和医务工作人员获得医源性感染。

1.4传染性疾病高患病率的潜在威胁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口腔医务人员乙肝感染HBV阳性率高达38.5%,而乙肝感染率为25.8%,此外,我国的结核病病人、HiV携带者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口腔科感染控制工作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2]。

1.5职业损伤口腔科麻醉注射、根管治疗等操作时常用的注射针、根管扩大针、拔髓针、缝合针,使医务人员处于针刺的危险中。有报道,HiV污染针头刺伤单次暴露的传播概率为03%-05%。2001年3月-2003年2月有报道,门诊口腔医疗器械HBsag监测阳性率:车针1042%、手机头625%、牙钻625%[3]。据Glick调查表明,HiV也已在人牙髓组织上检测到。

2口腔科医务人员和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做法

2.1加强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对患者及社会进行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1)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每个月进行一次感染知识的学习,使医务人员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和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制定口腔科消毒灭菌的规范;同时就诊的患者和家属进行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尽可能对社会传播医院感染知识。(2)更新观念:必须使口腔科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口腔科在医院感染中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正确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对患者均采取预防性隔离。在诊疗操作前采集有关病史及做必要检查,以了解病人的其他健康情况。(3)组织落实:在口腔门诊成立感染监测小组,每日进行消毒液的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空气细菌培养,定期分析监测结果,层层把关,实施有效的监测管理手段。

2.2规范流程,加强管理(1)改善口腔科布局:要求医院领导重视,从硬件设施上支持口腔科工作,提供布局合理的诊疗单位,例如治疗椅间设立高约1.6m的分隔栏或设置单个诊间,防止唾液飞溅;规范口腔科诊疗及器械清洗、消毒流程,从污到洁,严格执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保管”的流程。诊室内通风良好,配备空气消毒、洗手或手消毒设备。(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加强管理力度,注重制度落实,严格操作规程,强化管理机制,例如:对口腔器械应做到一人一用,用后放入耐刺容器;对口腔修复及正畸矫正器应在消毒前用流水反复冲洗,再用高效消毒剂浸泡,然后再冲洗;医务工作人员不在工作间吃饭、吸烟、摸口眼鼻等良好习惯。患者不在诊疗区候诊,患者随身用品不要放在污染区。

2.3个人防护(1)穿衣:当皮肤、工作服容易被污染时,应穿长袖防护服。(2)洗手:洗手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有效的洗手依赖于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洗手方法及好的洗手设施:①有报道,医师洗手合格率仅4783%、护士洗手合格率6628%。医务人员应明确洗手可去除大部分的污染菌和降低病原菌浓度,端正态度自觉地按规程洗手。“六步洗手法”已规范了洗手流程;②安置合理便捷的洗手设施,避免因工作量大、洗手少、费时带来的不便;选择正确的洗手剂、消毒剂,常用的洗手剂有肥皂、医用洗手液等,消毒剂有乙醇甘油洗剂等。戴手套:养成用镊子(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接触血液、唾液污染的敷料器械及患处时戴手套。在诊疗过程中,如果手套破损,立即摘下,用水和皂液充分洗手、干燥,再戴一副新手套,继续操作。(3)口罩: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薄型外科口罩对空气传播病原体的防护作用甚微,操作传染性强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时应戴高效呼吸型口罩。(4)眼罩:防止气溶喷雾及飞溅的唾液、血液污染眼结膜。(5)帽子:防止气溶喷雾及飞溅的唾液、血液污染头发。患者也应戴一次性帽子。

2.4诊疗环境清洁在口腔诊疗室,应安装空气过滤器或空气净化装置,坚持每天用紫外线杀菌灯照射消毒,或用40%甲醛溶液、食醋溶液熏蒸消毒,或用20%过氧乙酸、2%戊二醛,0.1%洗必泰溶液喷雾消毒1~2次。在气候条件允许时,应尽量打开口腔诊疗室的门窗,加强通风换气,减少室内空气的细菌污染,或在口腔诊疗室安装排风扇。

2.5预防接种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对乙肝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的可疑针刺者,应注射抗HBV、igG和乙肝疫苗。

2.6加强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凡是接触患者的医疗废弃物均应按规定进行分类,然后集中进行专业化处理。如一次性医疗用品口腔检查器械如镊子、压舌板、口镜、探针、弯盘、吸管等可采用一次性用品,一经使用后须遵守销毁制度,立即就地初消毒毁型,装入有医疗标志的垃圾袋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清点数目,登记发放器械必须与毁型数目相等,严禁重复使用和流入社会。

总之,医院感染的预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从一点一滴做起,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诊疗过程中交叉感染发生的核心、确保口腔医疗安全、切实保护我们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淑霞,邵泽注,周晓,等.临沂市口腔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302303.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篇3

关键词:四手操作技术;预防作用;口腔科;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影响口腔科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引发原因包括医护人员操作环节感染、器械感染、空气感染等,导致患者形成交叉性感染。为降低口腔科交叉感染情况,本研究选取94例口腔科患者设立对照比较,分析四手操作技术与常规操作技术对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预防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94例口腔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47例,男女比例24:23,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36.27±18.59)岁;对照组47例,男女比例26:21,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7.11±18.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操作技术,安排护士与医生按1:3操作,按照医院常规抗感染要求进行消毒、清洁等操作[1]。研究组患者予以四手操作技术,安排护士与医生按1:1操作,在常规感染管理的基础上,要求护士与医生进行"四手操作",护士与医生分别处于患者左前方与后右方,安排护士按照操作顺序为医生传递器械与材料等,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动作准确迅速,及时将冲洗液与患者唾液抽吸。护士传递治疗器械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在患者头面部区域,需在其颏下与胸骨切迹的4~7点间操作,医生则保持在患者口角连线处11~12点方向齐平,与医生单手或双手平行传递。并在操作中保持患者躯体与心理松弛,做好常规准备工作。四手操作中需要同时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若发现患者异常变化情况需及时给予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需定期进行复查,观察其感染发生情况与预后效果。

1.3疗效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操作技术对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预防效果[2];②分析记录两组患者中导致感染的因素,比较影响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因素[3];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完成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操作技术下感染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操作技术下感染的发生情况,研究组患者经四手操作技术出现2例(4.26%)感染,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操作技术出现9例(19.15%)感染,研究组感染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感染原因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原因,可知物品感染、锐器刺伤与空气感染是导致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主要因素,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四手操作技术是目前口腔科治疗新型操作技术,主要指口腔科治疗全程中,医师与护士一对一相互配合操作,保持适当位置与技术进行口腔科诊疗与操作的技术,实际操作中医师与护士四手同时操作,保持有效稳定的器械、材料等医疗用品,成为现阶段口腔科门诊医疗操作的标准模式[4-5]观察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经四手操作技术出现2例(4.26%)感染,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操作技术出现9例(19.15%)感染,研究组感染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手部感染、物品感染、空气感染与钝器刺伤,门诊日常诊疗工作量较大,医生在常规诊疗操作中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医师在诊疗操作时很容易引起手部、医疗器械、物品及室内空气的污染,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常规操作技术下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性较低,发生锐器刺伤而引起交叉感染的几率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科医师诊疗操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口腔科门诊需要着重转变医疗观念,口腔医疗机构因积极应用四手操作技术,从而减少口腔科交叉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四手操作技术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医院需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测评,避免出现专业技能不足的护理人员,进一步提升口腔科门诊治疗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口腔科门诊患者治疗效果与治疗恢复效果[6]。另外口腔科门诊还需要在应用四手操作技术的同时,注意提升口腔科医疗管理效率,加强对流动人员(患者家属及其他闲杂人员)的管理,避免流动人员进入操作区域而形成手部感染、空气感染等交叉感染,影响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四手操作技术对口腔科患者交叉感染的预防作用理想,有利于提升口腔科治疗的专业技能水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静,赵林琪.四手操作在口腔科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09):1106-1107.

[2]刘雅芹.浅谈四手操作技术对预防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14(08):167-168.

[3]蒋静,梁珍,樊鑫.四手操作在口腔科门诊预防感染的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06):782.

[4]刘彩云,贺维,徐晓明,等.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05):122-123.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篇4

关键词:口腔科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9-02

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诊疗技术、设备、材料广泛用于临床,且口腔设备构造复杂,器械种类繁多,给清洗和消毒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环节,由于口腔诊疗操作大多数都是在患者口腔内进行,操作中牙科器械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组织等接触频繁,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都可通过此途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切断其经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传播途径,做好门诊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和规范诊疗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1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因素

1.1环境污染。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修复义齿打磨的粉末等都可造成环境污染,据调查统计,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4%[1]。

1.2口腔医疗器械污染。口腔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根管治疗器械、牙挺、凿子、牙周洁治器、牙颌模型等,尤其是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被患者的唾液、血液污染,由于手机及其附件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在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将患者的唾液、血液吸进机头,而造成口腔诊疗中的交叉感染。

1.3医务人员手污染。在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的重要载体,为了减少手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率,最好的手段是洗手,洗手是阻断医务人员经口腔专科导致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1.4消毒灭菌不规范。口腔科医疗器械构造复杂,种类繁多,消毒难度大,若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液浓度不合适、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都成为口腔科的医院内感染因素。

1.5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因口腔科的特殊性,医患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感染机会增加。

2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2.1诊室环境的消毒及防护。每天诊疗前、下班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综合治疗台面及其配套设施一次,湿式清扫地面,有明显污染的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随时拖净地面,每周诊室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每月对物体表面进行抽样菌检的测。

2.2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口腔科门诊属高危诊区,进入患者口腔内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要求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每月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效果进行检测,灭菌设备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确保消毒、灭菌的合格,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应按去污清洗干燥包装灭菌的程序进行。高速涡轮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器械,其内部消毒较难,因此在每个患者使用后需将手机继续运转20~30s,以排出水和气,同时也能将进入轴承、气路和水路的污染物自然排除。用于口腔内操作的高速手机部件和低速手机部件,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2.3认真落实洗手制度。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DC)根据多年的研究实践证实,手卫生是最有效易行的控制流行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年来CDC对医务人员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手卫生条例对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起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科室制定了工作人员洗手制度,要求医护人员每次诊疗前后必须严格“六步法”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所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医源叉感染关键的一环。

2.4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及洗手要求。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服戴防护镜,做到安全诊疗,治疗过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诊治患者前后或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手套为保护患者不受手上携带的微生物污染提供了一道安全的屏障,但是,即使带上手套,污染仍有可能发生。如化学液体、含石油的乳液可能导致手套老化或渗漏,另现有的手套仍存在质量差异,约有2.9%的手套存在针尖状微孔,据统计20分钟内一个微孔可通过19000个细菌。因此手套应与洗手相辅使用而不是代替洗手,脱手套后严格洗手十分必要。如果同一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手套最好每小时更换一次。

2.5规范消毒灭菌各项操作程序。诊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中的各类消毒液、无菌容器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

2.6医疗废物的管理。一次性使用的物品一人一用一弃,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如锐利污物放入锐器做好与污物盒,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垃圾袋内,集中无害化处理,并做好污物管理员的交接、登记、签名,防止一次性物品流入社会,造成危害。

3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3.1加强人员的培训。定期对科室全体人员医院进行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以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并且每季进行一次院内感染知识的考核,只有认真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

3.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前提,我院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并根据口腔科医院感染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使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院感办每月对口腔科的消毒、灭菌质量等工作进行相关的监测,如物体表面、无菌物品、工作人员手表的细菌培养结果、紫外线消毒等,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科室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做好整改措施,从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在口腔诊疗工作中,被患者的血液、牙体切割组织污染的口腔诊疗器械是造成血源性疾病传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据有关资料表明HBV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室有效杜绝交叉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年的整改与规范,门诊口腔科人员对消毒隔离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提高了防护意识,主动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消毒隔离工作走上规范化,护理三级质控检查,各项消毒工作指标均达到要求,院感办对本科医护人员的手、物表、灭菌器械、空气监测合格率达100%,消毒隔离工作。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篇5

【关键词】口腔科;灭菌;预防传染;消毒

一个医疗机构的消毒与对传染的有效控制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医疗机构的医疗等水平。要做到消毒和防传染这一工作不仅仅在于医疗机构是不是具备了先进的医疗设施,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医疗机构的防感染做工作的严格管理和相应的基础消毒设施的推进与建设。当然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消毒和方感染是整个医院乃至每个医护人员必须做到和尽责的,医院要加强各科室间的合作和协同的医疗方法。口腔科就是一个在医院里很具典型的科室例子。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口腔医学科学也有了新的突破,各种先进设备的广泛普及和运用给临床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也为患者减少了身体上的痛苦,提高了医疗过程中的准确性大大缩短治疗的过程,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在对疾病的诊疗的过程中,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自信的医疗设备御用的同时治病洗净的感染途径也愈来愈复杂。感染的几率也随之增多。在新医疗设备频繁使用的同时、更容易造成污染,有的医疗机构经济比较困难先进的医疗机械买的不容易,间隙的使用,会给大量灰尘和洗净提高感染入侵的机会。造成除尘消毒灭菌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更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对医护人员加强灭经消毒培训,每个医护人员从心理上做好并认识到消毒灭菌的重要性,医院可以出台制定各科室灭菌消毒计划,定期开展灭菌消毒学习培训,做好医院督促可是执行,具体到责任人。各级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或抽查做到奖惩分明,彻底做好消毒灭菌工作。1医护人员要更新传统的老观念

医疗主管部门定期开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的学习工作,选代表发表讲述可是的消毒灭菌实际情况,其他科室予以借鉴,不足的地方相互借鉴学习,努力使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各科在医院感染中地位和作用,每日进行消毒液的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空气细菌培养,定期分析监测结果,实施有效的监测管理手段。

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保持室内清洁,每日开诊前及工作结束后各空气消毒一次,开诊前开窗通风自然净化空气所有医护人员,每天工作结束后,把室内所有的物品、地面、工作台面、诊室坐椅等用消毒液擦拭干净,各科室医护人员必须做到,诊室底清洁消毒,定期对消毒灭菌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进行抽样监测,其结果要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本机构的消毒标准。2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院各科室的各种器械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

医院各科室的消毒灭菌程序应按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口腔医疗器械中一些耐高温的器械,医疗过程中要执行一人一用一灭菌的原则,电话使用后,要用有效消毒擦洗,在洗液中应加入酶清洗剂,以加快血、体液、脂肪等污染物的溶解和分解,提高清洗效果,也进行高压灭菌备用。不耐高温的物品采用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出后用流水刷洗干净,擦干后用戊二醛浸泡,两周更换一次。尽量不要外借一面因消毒不彻底而引起交叉感染,绝对禁止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一经发现使用后立即下令停止其一切医疗活动,并彻底销毁多次消毒的一次性医用器械。

加强医院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社会各界全民参与与医疗机构,建立健全民消毒意识,规范建设强化消毒隔离制度,减少手的病原微生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洗手,必须每接触一位患者彻底洗手或更换一次性手套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以保障医患双方安全,每天工作结束后,要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双手。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篇6

1环境构造

1.1诊室的设计与布局利用不同的建筑结构及布局,针对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诊室设计,对房屋内部的安排,布置从不同的色调采取不同安排,主要分为候诊区,诊疗区,生活休息区三大块布局[3]。

1.1.1候诊区的设计主要放置才人性化,休闲的基础上,整个候诊区约60m2,主要以背景照明,白色墙面上衬以固定专家出诊的名单及各式的艺术画,风景画并在墙内悬挂着艺术的插花,采用橘黄色小射灯的黄色光线予以重点照明,在透亮的玻璃墙和特色的室内植物的衬托下,配以室中央优闲的长椅及吧式的桌台,使得自然生态美的同时将人工创造的绿色自然景观和人文的融合,突出了诊室的人文和休闲气息,使得整个候诊区呈现星级宾馆化的优雅环境,令患者充满宾至如归的感觉,化解了患者候诊时间久所产生的不安情绪。

1.1.2诊疗区的设计以干净,整洁,宽敞和方便医生看病为主,采取了纯白色塑胶地板配以淡绿色墙和透亮的玻璃窗。墙壁上仍以小射灯重点照明的艺术插花及艺术名画,在室中喂养活泼可爱的金鱼,着重强调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室内沿用淡黄色的柔和迷人的光线,使空间更加人性化,宾馆化,每个医生单独配备高1.3m,宽0.6m的工作台,利用工作台将各个医生的诊疗区进行分隔,保证了病人的隐私又方便了医生治疗。医生的制服采用白上衣,白裤的形式并抛弃了沿用至今的白大衣,而护士采用裙装,化淡妆使病人进入诊室感觉到诊室的美丽环境,极大的缓解了对口腔操作的恐惧,再治疗之前让患者知道病情诊疗方法和治疗费用,增加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缩短了医患距离。

1.2生活休息区的设计与布局

门诊配备有主任办公室,会议室,工作人员休息室,贮藏室,更衣室,卫生间。工作人员休息室是医务人员在无病人时或喝水时可在休息室休息,避免了医生们在无病人时闲坐或在工作台上喝茶的不良印象。更衣室分男,女更衣室。每个工作人员配有衣柜。更衣室还配有一间10m2的杂务间,置放雨具,鞋帽等。

2人性化的服务

候诊区配备了饮水机,电视等休闲设备,使整个诊室内设置了背景轻音乐,让病人坐在椅位上一边喝茶,听着背景音乐,一边翻阅各种杂志,资料,同时导医小姐随时对一些候诊时间长,对治疗不满意的病人主动予以解释。在候诊室与诊疗区之间采用"L"型服务台,具有挂号,咨询的功能,借此将两大分区分隔。候诊区的病人和陪客不可随意进入诊疗区,保证了诊疗区的安静及隐私,体现了对病人的尊重。

3效果评估

医护人员评估口腔医生通过比较不同患者在环境中的不同表现,病人服务投诉的数量:包括病人的面部表情,配合程度等认为在舒适的环境中可给病人一种安详的感觉,可缓解病人的不适心理,化解了绝大部分医疗矛盾,加强了医患的沟通,提高了医疗质量。患者感受患者在上述环境中第一感觉便是干净,整洁舒适,让其不断的享受环境,在心理上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高品位的享受,再人与自然融合的环境中心境平和尤其是室内休闲椅,电视的配置及人性化的服务,使病人加强了对医生的信任及对医院的好感,让病人不知不觉接受了牙科治疗的内涵,缓和了病人绷紧的神经,减轻了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病人自觉的接受各种推荐的牙科治疗。

3.1口腔患者特点

有报道认为[5]85%以上的口腔患者对牙科治疗有恐惧心理,另有调查认为60%紧张者主要是看见牙科器械,55%无法忍受牙钻,敲榔头的声音。这种恐惧,紧张的心理我们称之为牙科畏惧症,即指患者在牙科治疗过程中或某些环节。牙科畏惧症是造成患者早期不敢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对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都有影响。

3.2环境疗法的依据

早在佛洛依德的心理学中提到外界环境被人体感觉转化后转化为人的感情,思维,经验,影响人的行为。1999年俞国良也提出建筑的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其中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用的交往和友谊模式,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现在,许多医院开始营造一种"人性化"的环境,对牙科诊所的构建提出初步构想,对口腔治疗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

3.3环境疗法的作用及机理:

3.3.1对血压,镇痛的作用可以使患者分心,从而分散对治疗的恐惧,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松弛血管壁的紧张度,促进人体内腓肽的分泌,减缓疼痛[4]。

3.3.2直接刺激作用室内的陈设布置直接刺激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乔纳曾描述了室内陈设对室内的人起到重要作用的三个因素:①陈设的位置;②陈设之间的距离;③使用象征饰物的数量。我科的设计以此为基础,强调了陈设的装饰,烘托了诊室的人文气息及休闲的环境,直接刺激病人的心理,缓解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病人的行为[1]。

3.3.3联想作用舒适的环境,宾馆化设计,人性化服务,幽雅的背景灯光,塑造了一种重要的潜在休闲环境,会直接创造舒服和心静的环境,霍桑实验早有力的证明了这点,会给人一种休闲的错觉,带来的不仅是一时的视觉震惊,而是持久愉快的心情,平和的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就诊情绪[4]。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篇7

关键词: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管理

口腔科诊疗器械种类繁多,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会与患者唾液、血液直接接触,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1]。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口腔科多沿用传统监管模式,虽然也能起到预防医院感染作用,但仍然存在环境、物品和器械消毒灭菌质量欠佳的问题,如何提升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与管理质量,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2]。医院于2018年5月开始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探讨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在提升门诊口腔科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门诊口腔科于2018年5月开始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2017年12月~2018年4月为实施前,2018年5~12月为实施后。研究期间科室医务人员共9名,主治医师2名,护师2名,护士5名;年龄为21~43岁。研究期间医务人员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前,口腔科一直沿用传统消毒灭菌监测管理模式,由医院管理层安排检验科工作人员不定期抽查口腔科各设备、仪器、消耗品及医务人员手消毒灭菌情况,做好相应记录并监督整改。实施后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措施。(1)医院建立完整的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指导,寻求医院感染科协助,共同制定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加强6类样本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治疗台水和无菌物品,监测期间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做好追踪监测,每月至少检查、督促和指导一次口腔科管理工作。(2)规范工作流程。口腔科具有物械用量大、周转快等特点,日常清洗灭菌工作尤为关键,污渍清除不彻底,可能对后续消毒灭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对此口腔科可实行小包装清洗、消毒灭菌方案,每次治疗结束后所用的器械放入小包装袋中,分批次送往供应室消毒灭菌,供应室严格按照清洗、灭菌和包装的流程开展工作,遵循监查制度和标准对物械进行灭菌处理,保证物品消毒灭菌质量。(3)加强感染和消毒灭菌知识培训。很多基层医院口腔科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度不高,继而影响消毒灭菌工作开展。针对这一现象,医院可开展针对性的医院感染培训,邀请上级医院感染专家举办座谈会,指导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提高物械消毒灭菌重视度,让所有医务人员都能自觉遵守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4)加强手卫生管理。医院在门诊口腔科醒目位置张贴六步洗手法,以提醒医务人员按规定做好手卫生,科室配置相应设施,如洗手液、擦手纸巾等,每月定期发放快速手消毒剂,不定时抽查手卫生情况,将手卫生检查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中。(5)加强环境消毒。门诊口腔科各操作间都应独立,如治疗室、技工室、候诊室和员工休息室等,不同区域环境消毒要求不同,如治疗室内,每接待一名患者,操作结束后应适当进行环境消毒处理,尤其是流水痰盂。每日下班前彻底清洁各操作间物品、器械、地面等。

1.3观察指标

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200份样本检查记录,比较每份记录中6项样本消毒灭菌监测合格率,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治疗台水和无菌物品,合格率越高表示消毒灭菌质量越好。使用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对门诊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管理的满意度,量表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χ±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样本监测合格率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门诊口腔科6项样本监测总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门诊口腔科医护人员对消毒灭菌质量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篇8

方法: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实行1名医生和1名护士共同服务与1位病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杜绝交叉感染。

结果:自实施四手操作以来,牙槽外科手术比实施前感染率下降,无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血源性传播疾病。

结论:四手操作技术能有效阻断医源性传播途径,在预防交叉感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手操作就是在口腔治疗的全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始终保持坐位操作,医护的双手都在工作,医护之间平稳而迅速地传递器械、材料和其它用品。四手操作技术已经被逐渐推广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并且在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口腔疾病的治疗操作均在患者口腔中进行,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血液、病菌等直接污染医生的手及器械,医务人员的手及诊疗器械又成为传染的主要媒介,特别是经血传播的病毒感染危害更大。

一、各级口腔医疗机构医护操作现状

1、手污染;目前,大多数口腔科仍然是1名护士同时为多名病人服务,护士在各治疗椅间穿梭忙碌,处理完1位病人未经过规范洗手又紧接服务另1位病人,甚至戴一双手套进行长时间操作而不更换,护士的手势必传染媒介。研究表明,在外源性医院感染中,经手引起直接和间接感染占首位手的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

2、物品感染;医生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器械材料不能及时到位,医生戴着污染的手套或正在使用的污染器械直接取材料或药液,造成消毒物品污染,为交叉感染埋下隐患。

3、空气污染;护士不能及时吸去牙钻高速飞转时产生大量气凝胶而污染诊疗环境。

二、四手操作实施方法

1、组织;由1名医生和1名护士组成治疗小组,医生负责计划及治疗,护士负责安排病人,准备治疗用品,调配材料,传递和回收器械,合理组织编排常规治疗的每个部分。

2、设备;活动器械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台面为工作操作台,下面抽屉内放有治疗必备的各种小器械、材料和药物等。

3、方法;

①所有治疗全部使用灭菌器械盒,机头、车针、根管锉、扩大针及其他金属器械均采用独立包装,高温高压灭菌。

②医生、护士及病人均采取舒适的体位,按四手操作规范要求使操作者、病人处于合适的位置。做好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和面罩。

③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的手只接触到病人口腔及相关器械,对医生接触到的地方,如灯把、按钮、三用喷柄、光补机光纤头等,用塑料薄膜包囊,每个病人更换1次。

④护士在操作中应戴手套,及时用强吸和弱吸去车针或磨石高速运转时产生含有细菌的悬浮微粒,减少环境污染,并尽量保持一只手相对清洁,在接触清洁物品时要减少接触面积,如用小手指拉开抽屉,用手指背按压开关等。治疗中使用的器械或材料都由护士根据用量拿取,合理放置锐利器械,避免刺伤病人及医务人员。病人治疗完毕后,护士应高速涡轮机头空转30-60,使机头内回吸水充分排除,清洁牙椅及周围环境,必要时消毒处理后,再接诊下1位病人。

三、病例资料来源

我院口腔外科门诊,随机抽取未实施四手操作的牙槽外科手术如阻生牙拔除术、牙槽骨髓修整术、根尖切除术、囊肿切除术等400例为对照组,与实施四手操作后同样病例400例为实验组,两组病例操作作者为相同的4位医师,以排除医生操作技术水平的差异。

四、结果

实施四手操作前后病人感染率比较见表

两组病人口腔手术感染率比较

分组

n

感染例数

感染率%

对照组

400

19

4.75

实验组

400

7

1.75

五、讨论

1、四手操作治疗的优越性未得到普遍认识。四手操作治疗模式自90年代末教科书中即有介绍,近年来某些省级口腔医院或市级医院特诊中心得到实施。而大多数口腔医疗机构认为口腔治疗主要由医生完成,忽视了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又由于医护比例失调,护士人力严重不足,常常不能实施四手操作,而且也不利于病人的心理安慰和提高工作效率。四手操作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现代化的牙科操作系统,它的发展是社会对牙科治疗高标准高效率的要求,应得到各级口腔医疗机构的重视。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篇9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21-01

门诊口腔科是医院最易造成交叉感染的场所,因其特殊性造成交叉感染的因素和环境十分复杂。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切断造成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各个环节,控制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的发生,从根本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1健全制度,责任落实到人是控制感染的重要保障

根据医院感染规范,结合口腔科的特点,将每一环节落实到人,特设专职护士负责消毒供应工作,对消毒工作实施规范化,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按规章制度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完善各项护理工作登记、统计,是,每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2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口腔疾病的各种治疗大多数在口腔内进行,且多数传染病通过口腔就诊过程传播,故控制口腔科交叉感染在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举足轻重[1]。口腔科涉及诊疗器械繁杂。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常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龈沟液等,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医生、护士在给患者诊疗时,面临着自身健康受损的威胁,医护人员患病后又可传染给患者、其他医务人员和家属。因此,切断医患之间传染连已成为口腔科感染的重要内容。

3增强医务人员自身防护

医务人员在接诊时应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护士做好分诊工作,注意询问患者健康情况、既往病史,及时发现医源性疾病隐患,为医生提供预防交叉感染信息,当接触血液、唾液或粘膜时必须戴手套,完成操作马上脱去手套,再进行其他工作或接触其他物品,以免造成交叉感染。目前,广泛性使用的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治疗巾、胸巾等对严格医护人员自身防护起到一定作用。

4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4.1加强口腔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凡被患者的血液、唾液等感染的器械,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的原则。一般器械及拔髓针、扩大针、光滑针等全部高压消毒灭菌,仍有一些需要侵泡的器械,如洁台机柄、胶圈、砂石等用2%的戊甲醛溶液侵泡消毒15-30分钟后使用,口腔检查器械一律使用一次性口腔包、一次性嗽口杯。口腔科使用的敷料均由供应室消毒灭菌,实行小包装,一次打开保持时间不超过24小时,口腔器械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但用后一定严格做好医用垃圾的消毒处理,严防医源叉感染。

4.2手机的灭菌:牙科手机价格高,使用频繁,目前大多数医院不能达到每治疗一例患者更换一个手机的水平,手机消毒目前仍是一个难题,实验证明采用2—3%的戊二醛檫3次可完全灭活HBSag,手机钻头必须一人一机,用后清洁表面污垢再用超声清洗,上油加封袋塑封后高压蒸汽消毒备用。

4.3加强环境监测

4.3.1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诊疗区,每日开窗通风,工作结束后用空气净化机空气消毒2小时。

4.3.2每日工作前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檫拭窗台、桌面、桌椅、治疗椅、机台、操作台和水池、地面,抹布分类固定使用,每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侵泡30分钟后冲净晾干备用。

4.3.3若被血迹污染的物体表面及地面立即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抹。

4.3.4每月对口腔器械进行检测,对空气、手指、器械、操作台、消毒液、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一次。

5认真落实洗手制度

口腔科诊疗中使用手套不能代替认真洗手,医院感染多为接触传染[2],而口腔科则多为口腔侵入性操作,如医护人员洗手不彻底,可使手细菌移位而导致患者感染。因此口腔科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每次治疗操作后接触下一位患前都必须认真洗手,按消毒六步法规范洗手方法,现推广速干手剂,主张取缔固体肥皂。

6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与销毁

使用一次性物品的过程中要检查物品有无破裂、过期、损坏等质量问题。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全部要初消毒分装后交供应室毁形处理,规范物品回收,毁形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程序,可避免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流入社会。

7体会

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护理,严格把好护理质量关,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规范完善规章制度,使医院感染率控制到最低,从而提高医疗护理水平,确保医患双方的安全。

参考文献

口腔医疗空间设计篇10

【关键词】后腹腔镜;开放性;肾囊肿去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4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36-02

作为一类常见性疾病,一般性肾囊肿通常在B超检查中被发现,大多无症状表现,当其囊肿直径大于4cm建议采取手术治疗。过去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经皮肾囊肿穿刺为主,其优点是创伤小,缺点是治疗不彻底,易复发。作为常规性手术方法的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虽然疗效较好,但会造成较大创伤,且恢复时间长。本文主要就我院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疗效展开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统计2010年3月――2011年5月期间,我院经后腹腔镜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治疗的患者各40例资料。后腹腔镜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在27-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6岁。22例左侧肾囊肿,18例右侧肾囊肿,囊肿直径在4.2-11.6cm间,平均囊肿直径为7.5cm。病程在2d-3年间,平均病程1.2年。开放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在31-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岁。24例左侧肾囊肿,16例右侧肾囊肿,囊肿直径在4.6-11.8cm间,平均囊肿直径为8.1cm。病程在3d-4年间,平均病程1.4年。两组患者没有接受过大型的肾脏手术,并在术前以B超、KUB、iVp等确诊为肾囊肿,并对囊肿部位进行了明确。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一般资料不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开放性组在患者第11肋间或第12肋下作切口开口处理,将肾囊肿游离,切除囊壁于肾实质0.5cm-1.0cm处。以可吸收线对患者切口边缘进行缝合,关腹时,以引流管置于腹膜后。

1.2.2后腹腔镜组于术前晚对患者进行灌肠处理,并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后腹腔镜手术仪器选用StoRZ器械。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保持健侧卧位,将腰桥适当抬起。首先以常规的三点法对患者进行穿刺,腹膜后腔的建立以iUpU法为依据;将脂肪囊打开后,顺肾脏面进行游离,在腹腔镜下观察到兰色的囊肿,将囊壁显露,并以电剪或电钩将囊壁剪开,将囊液吸尽,切除壁囊于肾实质0.5cm处,并以电凝法对囊肿边缘进行止血处理。以2ml的美蓝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经5-10min临床观察后,囊腔没有出现排蓝现象则术毕。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引流管的设置。

1.3观察指标记录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测量术中出血量,跟踪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详细记录。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卡方检验对比计数资料,以t检验对比计量资料,当p

2结果

两组术式下患者肾囊肿去顶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没有出现并发症;相比于开放性组,后腹腔镜组患者无论是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还是住院时间都更优,比较两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腹腔镜组患者的引流管于1-2d予以拔除,开放性组患者的引流管在3-4d后予以拔除,p>0.05。详细数据统计,见表1。

3讨论

因为腹膜后间隙要在人工条件下方能有效形成,其空间较小,解剖标志相对缺乏,会给临床寻找囊肿造成一定的难度,在耗费大量时间的同时还可能损伤腹膜。伴随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方法也有很大程度的改进,本研究中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手术便有效建立了腹膜后间隙,操作空间理想。

通过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手术发现,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相比,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加速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费用也更低(p

总之,基层医院直接面对社区居民,为居民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并减少居民负担,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杰.后腹腔镜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比较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2):198-199.

[2]杨天平,刘国海,吴昌林,等.后腹腔镜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22):168-169.

[3]周小东,李红艳,池祥杰,等.基层医院开展后腹腔镜去顶减压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