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十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十篇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31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仿真实训

各高职院校均把会计电算化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毕业生不能完全胜任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尽快缩短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会计电算化应用之间的距离,实现高职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成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以用友财务软件为例,就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做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忽略了财务软件启用日期对业务处理的影响

我们知道,企业运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第一次启用时须将手工账各个账户的期初余额录入计算机。如果是期初建账,用户只录入启用日期所有账户的人民币当前余额(即期初余额)、外币当前余额(设置了外币核算的账户)、数量当前余额(设置了数量核算的账户)。而企业大多是在1月份以外的其他月份启用财务软件,这种情况下,初始设置及报表计算的操作有所不同,涉及的问题较多。例如,长江公司10月份启用总账系统,余额初始时除需要录入启用月份期初余额外,还必须录入从年初即1月份到启用总账系统之前月份(即9月份)的累计借、贷方发生额,系统自动计算年初余额。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只输入启用月份10月份的期初余额,在计算会计报表时就会出现2个错误:首先资产负债表中C列、G列计算的数据不是年初数(1月份),而是启用月份10月的期初数;利润表中本年累计数按照系统默认的公式计算的结果也是错误的,这是企业在启用财务软件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一旦启用月份的业务数据输入后,期初数据就不能修改。所以必须将手工账簿1-9月份的累计数据整理后,完整地录入系统,才能计算生成正确的会计报表。

以上问题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应在学生熟练掌握年初启用账套操作的基础上,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对比设计年中启用账套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年中启用账套的相关问题,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完成年中启用账套的初始设置及报表计算,缩短会计电算化教学与应用的距离,实现学习式工作,工作式学习,使学生能够胜任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

二、加强仿真实训力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应是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侧重的是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财务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应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初中级财会人员、主管会计、财务主管、内部审计人员及会计师事务所财会人员等。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独立操作用友、金蝶等商品化财务软件完成总账、工资、购销存等核算及会计报表计算;能独立解决财务软件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根据企业需求编制会计电算化实施计划,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并调试。

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的单项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单一岗位需要的技能,分别完成总账核算、工资核算、会计报表计算等单项工作任务;综合实训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综合技能,为了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应该将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将企业一整套真实的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然后运用财务软件,首先进行系统初始化的相关设置,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再利用软件完成从建账、填制凭证、审核记账到计算会计报表整个工作过程。通过两种实训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

在以上单项、综合实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模拟实际工作过程、工作岗位进行仿真实训。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牵引,在校内设立虚拟财务部,分岗位进行模拟实训,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岗位职责与岗位分工,切实感受真实工作过程,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学生轮流担任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等岗位工作,由系统管理员完成账套建立与财务分工;出纳完成现金、银行存款的业务处理;总账会计完成总账业务核算;账套主管完成凭证审核、记账、报表等工作,整个过程和实际工作完全无缝对接,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能力培养岗位化和教学内容职业化"。这是教学过程的延续,也是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胜任电算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

化学是学生升入初三后新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相比其他学科,初中化学由于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内容并不多,难度也不大,复习起来较其他学科简单易行,下面就多年的从教经验谈一下初三化学复习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初中化学课本内容的特点是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常被学生称为“第二外语”。针对这个特点,认真阅读课本,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课本在复习时至少阅读两遍。第一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全面看的基础上,对每节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的印象,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等,认真反复琢磨。看书时要积极思考,掌握重点,逐步突破难点。第二遍,学生独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每一章、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即每名学生都要将主要内容以表格或网状的形式总结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注重典型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方法。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帮助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学好化学,就不能脱离生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历年的中考化学都在向生活实际靠拢,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绝不能脱离实际,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必要时可让学生上网查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四、加强化学计算能力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篇3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核算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系统是由若干个信息子系统(会计软件模块)组成,这些子系统包括:账务处理模块、报表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材料核算模块、往来账核算模块、销售核算模块等。会计电算化就是在会计工作中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方式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并部分代替人工对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预测以至决策。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融系统论、会计学、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电算会计方法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的,是它的发展和提高,在电算化环境下,还需要解决很多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以便熟练地把握电算化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①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②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③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④起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⑤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⑥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

二、“初始设置”的电算化会计方法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凭证输入、审核、登记账簿

凭证输入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仍然是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是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有严格区分的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并有特定固定格式的凭证和账册,在电算化会计下凭证、账簿是以数据库文件的形式保存,数据库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当需要输出凭证和账簿时,计算机自动从数据库中依次按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挑选,形成凭证和账簿。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①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要确定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②会计电算化下为避免填制凭证出现差错,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③凭证填好后同样需要审核,此功能通常由非凭证输入人员完成以起到牵制作用。④登记账簿:手工条件下,记账指明细账、日记账、总账由不同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上加以记录。这种重复而繁琐的抄抄写写造成会计工作周期长,速度慢,效率低。电算化后,记账仅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记账过程由计算机在短时间里自动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记账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通过记账这一数据处理步骤,使被审核过的记账凭证成为正式会计档案,记账后的凭证不得修改,记账的同时,对科目的发生额进行汇总,更新科目余额、发生额。⑤自动转账分录:是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对于常用的记账凭证以及在凭证输入时某些频繁出现的记账凭证如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按月上交税金、按月发放工资、月底结转管理费用到本年利润账户等,凭证的摘要、借贷方科目金额的来源或计算方法,预先存入微机由计算机自动调入,免去操作的烦琐。“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四、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编制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二是数据来源定义。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数据从账簿、其他报表中取得,随账簿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的会计软件产品中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可自动从系统中取数值生成当期会计报表。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重复使用。电算化下会计报表的生成快速准确,同时还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分析。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需要的其他报表,用户自已根据需要完成设置。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和要求,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有力地指导会计电算化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郭杰.论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

[2]张亮.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3]李珂.浅谈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J].商业会计.2008(S1)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篇4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帐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报表编制和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以下我们称之为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环境下,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的新方法,以下我们称之为电算会计方法。传统会计方法与电算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提高,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保证。把会计电算化说成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传统会计方法的模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电算会计方法只有建立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以电算化环境下特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一、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帐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帐套",建立帐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

(一)帐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帐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

(二)帐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

(三)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

(四)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

(五)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

(六)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帐套参数。建立帐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帐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帐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学习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帐、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帐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帐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帐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帐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帐套。启用帐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

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帐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帐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帐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帐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开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帐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做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帐簿或帐页上的"帐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帐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帐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为:"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他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

(二)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帐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做为会计科目的唯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帐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分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帐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所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帐)。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帐簿"

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帐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方法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帐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自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帐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

(二)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

(三)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

(四)"登记帐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帐与明细帐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帐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

(五)"登记帐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帐的电算会计方法”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帐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帐",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帐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帐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帐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帐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帐系统(或称帐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帐;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帐,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

"自动转帐"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二是"数据来源定义";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即可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的结果。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长期使用。生成会计报表的过程快速准确,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分析。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计算能力;学习兴趣

近年来,中考数学题的难度在提高,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成绩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成绩谈几点看法。

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准确地说,只要题目中有加、减、乘、除的计算部分就一定要计算准确。想一想,一张卷子有多少道题是不需要计算的呢?只有很少的概念题和作图题。那么,既然计算这样重要,就需要我们重视计算。所以,做题时不要会了就不做了,要亲自计算一下,总结经验。平时再增加一定量的口算题的训练,就一定能提高计算能力。

其次,重视概念。关于概念的教学有好多方法,不论是什么方法,一定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中的每一个概念,考试就是考概念,从根本上真正地理解了概念的真正含义,无论出什么样的题都能够准确解决。

再次,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当遇到一道不会的题时,要如何想?先考虑此题的考点是什么,知道考什么,再用对应的考点的知识想解题方法,这样思考,就很容易快速找到解题的方法了。简单点理解就是想出题者之所想,答出题者之所答。

还有,遵循学习规律。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要有由浅入深、化繁为简、把不会的题型变成会做的题型的思考方法。只有这样,所做的题目才能很快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对于有些题目是要总结规律的,再次做此题型时,就可以用总结的规律解题,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再有,教者的讲解要有方法。准确地说,就是讲得要有意思,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爱听。如何产生兴趣呢?提高教者的文化素养,教者要有自己的个人魅力,要有幽默感,让学生喜欢。只有这样,学生才听得好。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篇6

关键字:管网流量分配分配方法

中图分类号:B026文献标识码:a

1管网流量分配原因

无论在水利工程中的饮水,还是到城市乡镇的供水系统,我们都要应供水、输水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管路半径。现在我们很少就用一根管路来进行水量的输送,已经将管路形成一种复杂的网络行,如环形、循环行管路。我们对管网流量分配的目的,最初步确定各管段中的流量,据以选出管径,在管网设计和计算中,它是一个重要环节。流量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各管段管径的设计值,进而影响到管网造价和供水能耗。

2管网流量分配方法

流量分配的方法比较多,常用的节点累计法、应用最小平方和的流量分配法、均分法和界面法。一些方法已经不能再满足流量分配的要求。随着管网越来越复杂且一些方法存在的弊端限制了管网发展,出现了很多的改进的流量分配方法以及利用一些边缘学科的技术运用到管网流量的分配上,这些方法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好的分配了管网流量。下面就几种管网的分配方法做简单的介绍。

2.1节点累计法

节点累计法最初是用于初始分配管段真实流量的一种方法,必须在各管段流向已定的前提下进行。然后,从管网配水源节点到终端节点赋以各管段分配流量比例,即与配水源节点相连结的节点,

其他节点

其中,为管段的管段流量参数;Ki为节点i的上游联接管段集合。然后按此比例从管网终端节点到配水源节点分配与各节点连结的上游管段的流量,即

其中,Di为节点i下游管段的集合;Ki为节点i上游管段的集合;为节点i的节点流量;为节点i下游管段的流量。

节点法的流量分配相对比较均匀,难以确定管网主干管线和主干管之间的连接管,同时在分配流量时未考虑管段长度的影响,对管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不利。

2.2最小平方和法

建立流量分配的数学模型,目标函数是管网各管段的摩阻损失总和最小,约束条件是管网在各节点上保持节点流量平衡。因为该数学模型的目标函数是各管段流量平方和的函数,所以此方法称为最小平方和法。初始分配数学模型为:

min

s.t.

式中f―――目标函数;

―――以i为发送节点,j为接受节点的管段管道常数;

m―――管网的管段编号;

―――以i为发送节点,j为接受节点的管段初始流量,m3/h;

a―――管网的管段2节点关联矩阵;

q―――管网的管段初始流量向量;

m―――管网的管段数;

Q―――管网的节点载荷向量;

n―――管网的节点数。

缺点:用最小平方和法来分配管段的流量,有时会出现某些管段流量与同一管段初始真实流

量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该方法对管网布置不是均匀情况,且各区域用水负荷有明显差异时,流量分配往往出现较大偏差。

2.3运筹学方法

随着运筹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它不再仅限于对经济学是的运用,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实际工程中。对于都是求解最优解,我们把运筹学中决策树和遗传算法中的部分内容应用到了给水分配上。

2.3.1“最短树”

一个管网图,如果它的每个相异节点之间总存在自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一条路,则这个图是连通的。从一个管网图中去掉若干条管段所得的一个子图,如果满足(1)是连通的、(2)没有回路、(3)包含原管网的所有节点这三个条件,就称为是原管网的一个“树”。

对于管网的一个树,凡是属于该树的管段,称为“树支管段”;凡是属于原管网而不属于该树的管段,称为“连支管段”。

对一个含有环(回路)的管网,其树的取法有许多种,取法不同,其树支管段的总长度一般不相同,其中至少有一个树的树支管段的总长度最短。树支管段总长度最短的树称为管网的最短树。如果把最短树的树支管段作为给水干管,那么给水干管总长度最短,有利于节省投资并减少运行费用。

现将最短树的算法算法思想介绍如下。

设G(n,m)是含n个节点和m条边(管段)的网络,节点编号为整数1,2…,n。在这个网络中取一个节点s为源点。对G(n,m)的每个节点赋以数组[D(i,1),D(i,2)],并设边的长度为L(i,j),i、j分别对应该边的两端节点号。算法过程如下。

第一步,对源点s,令:D(s,1)=s,D(s,2)=0。并对其余节点令:D(i,1)=1,D(i,2)=∞(一个充分大的数。)

第二步,依次对每条边计算,如果L(i,j)+D(i,2)

第三步,对各节点至源点的距离D(i,2),按从小至大进行排序,并将其对应的节点号保存在数组mV(i)中。

采用该算法编程,程序的输出包括D(i,1),D(i,2)和mV(i)三组数。其中,D(i,1)为第i节点在最短树中连接的上一节点的节点号,D(i,2)为第i节点在最短树中距源点的距离,mV(i)为距离源点由近至远的节点序列。

“最短树”的方法有利于节省投资并减少运行费用。

2.3.2最小生成树

最小生成树丛法,将环状管网转变成枝状管网。对枝状管网分配初始流量和初始压力降,从而初选管径。

对单流量来源的管网,可确定一棵以供水点为根的最小生成树,任一节点都位于某一树枝上,水流沿着树枝供应到节点,此路径为最短路径。最短路径的确定过程如下。

对全部节点设置标志a和标志B,并将全部节点的标志a和标志B均设置为0。供水点到某个节点x的最短路要经过中间节点,由最短路的性质,供水点到这些节点的最短路是供水点到节点x的最短路的一部分,因此不必求供水点到中间节点的最短路。为了识别这些节点,置其标志a为1。对已求出供水点到该点最短路的节点,置其标志B为1。标志a为0而标志B为1的节点,是最小生成树的树梢,供水点到树梢的最短路,为树枝。

对多个流量来源的管网,可确定最小生成树丛。对于某1个供水点,其他供水点看成一般节点,确定以该供水点为根的最小生成树。具体应用可查看姜东琪,段常贵的最小生成树丛法分配管网初始流量的管径初选[5]。虽然他是针对的是燃气管道的流量,只要在个别参数上加以修改,即可用于输水管道的流量计算上。

应用最小生成树丛法,可将环状管网转变成枝状管网,简化管网。对枝状管网分配初始流量和初始压力降,从而初选管径,为管网水力计算和优化设计计算奠定了基础。

2.3.3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运算流程图

其中,终止条件一般规定为:计算代数t大于最大运算代数t时,运算终止,否则继续计算。

遗传算法与传统的优化算法不同,大多数古典的优化算法是基于一个单一的度量函数(评估函数)的梯度或较高次统计,以产生一个确定性的试验序列;遗传算法不依赖于梯度信息,是借鉴了生物界的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随机搜索(RandomSearchingalgorithms),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来搜索最优解(optimalSolution),它采用某种编码技术,作用于称为染色体的数字串,并通过有组织的、随机的信息交换来重新组合那些适应性好的串,生成新的串的群体,并逐步使种群进化到包含近似最优解的状态]。

运用遗传算法有一下几点好处:

1.遗传算法在搜索过程中不易陷入局部最优。

2.遗传算法采用自然进化机制来表现复杂的现象,能快速可靠地求解非常困难的问题。

3.遗传算法具有固有的并行性和并行计算能力。

4.遗传算法具有可扩展性,易于同其它技术混合使用

2.4其他

管网的流量分配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最短路线法,它是确定环状的主要干管供水路线以及主干管之间的连接管,从而,进行初始流量分配的方法。根据初始分配的流量选定经济管径,进行平差计算,最后求出管网造价和年折算费用。当截面法分配流量时,由于未考虑节点流量平衡条件,会出现流量多余或不足的管段。股很少采用。如果对流量进行优化分配,则因目前尚缺理想的解法,且计算较繁,在应用上受到限制。

现在管网为环状的比较的多,故当给水管网为环状网时,初始流量分配方案不同将导致不同的优化结果。环状管网可有无数多的流量分配方案,比较复杂,研究表明环状网只有相对经济的流量分配。一般是由水原点进水节点和控制点,按最短供水路线确定几条平行的主干管线,并分配大致相近的流量,主干管之间用连接管相接,以满足可靠性要求。

管网有限元算法,尽管通用性较强,但设计人员和初学者须系统掌握有限元的原理等基础知识,因此就有人模拟电路系统用等效电路的模型及算法来计算管网流量的分配,它既具有通用性,并易于设计人员掌握。当然我们在设计管网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来按实际工程要求合理分配流量。

3结论

流量的分配方法会越来越精妙,现在虽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将流量的分配做到天衣无缝,但已经基本上能够复合我们的工程设计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同时很多边缘学科的兴起,我们根据这些计算与理论在不就的将来会有更精妙的方法来分配管道流量,使我们更好的节省管道工程的材料和降低工程的造价。

参考文献

[1]徐得潜.给水配水系统的最优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1993,9(5):29-31

[2]顾丽华,王国明,项建平.采用节点累计法分配管段虚流量的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421-424

[3]沈致和.“最短树”的多水源给水管网流量分配[J].化工给排水设计,1996,第4期:1-4

[4]王诗鹏,张国忠.管网最小平方和法初始流量分配[J].油气储运,2004,23(11):20-22

[5]姜东琪,段常贵.最小生成树丛法分配管网初始流量的管径初选[J].煤气与热力,2003,23(12):711-714

[6]衡洪飞.基于退火遗传算法的城市给水管网的优化研究[D].2006年4月

[7]宋建军,杨广军,田稚球等.给水管网设计计算模型及方法的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1998,15(4):11-15

[8]肖益民,付祥钊.环状供热管网水力计算方法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1):122-124转150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篇7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目前,高校已基本实施会计电算化,并逐步向财务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迈进。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管理在科目核算、项目辅助核算、往来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年末结转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一、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的特点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结合会计核算实际,高校适用的会计核算软件一般具有完整的会计核算功能,特点是以会计科目为中心,实现对部门(项目)经费、往来款项、固定资产等进行辅助核算和管理。

在会计电算化管理中,横向以传统手工会计核算模式下的科目核算为中心完成账务处理;纵向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实现对部门经费、科研课题经费、专项经费、代管款项等经费的核算,实现对各类经费的管理、分析和控制。以科目核算为主线完成账务处理过程,以项目管理、往来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为辅助核算手段,为加强预算管理、往来款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财务管理方面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会计管理模式,会计核算具体反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高校会计核算主要反映资产类会计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净资产类会计科目、收入类会计科目以及支出类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会计核算一方面反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反映各会计科目与项目、往来款项各科目与往来款项责任人、往来款项各科目与往来款项项目、固定资产各科目与项目等方面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项目辅助核算的会计科目余额累计

=所有项目余额累计;

应收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项目应收款项余额累计;

应收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应收款项责任人余额累计;

应付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项目应付款项余额累计;

应付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应付款项责任人余额累计;

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所有项目固定资产余额累计。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管理的经验欠缺,使得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核算和管理中,在初始化处理、往来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年终结转处理、与其他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实施,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初始化处理

传统手工会计管理,重会计科目核算,轻项目核算,难以提高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系统初始化处理主要包括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在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处理中,部分高校存在重参数设置,重科目余额与手工账务(或以往电算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轻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勾稽、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勾稽、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勾稽等问题,不能通过会计科目和项目核算实现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不利于加强内部考核和管理,也不利于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往来款项管理

高校往来款管理,重责任到人。责任人设置主要以内部职工或学生为分户辅助核算对象。在电算会计核算方式下,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录入科目、金额和责任人信息这种简单的内部责任人分户核算的模式进行管理。该模式不利于往来款管理按部门(项目)责任考核,难以进行账龄分析,难以实现向实质责任人进行催款和核对,易形成呆账和长期挂账,资金使用效率低。

(三)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包括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其载体分为总账、明细账、辅助账和卡片账。财务部门一般进行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资产部门和使用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下,财务部门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录入科目、批固定资产金额记账后形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反映批固定资产价值,但不能反映单件固定资产价值和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资产部门填制固定资产卡片,通过卡片信息录入形成固定资产辅助账;使用部门使用固定资产,根据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形成本部门固定资产辅助账。财务、资产和使用部门没有实施定期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卡核对以及固定资产总价值和单件价值、总价值和分类价值、总价值和部门(项目)价值、实物总量与单件数量、实物总量和分类数量、实物总量和部门(项目)数量核对相符。这种管理模式,使得资产管理信息不准确,家底不清,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四)年终结转处理

高校事业结余包括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两部分。经常性结余按规定提取福利基金和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结余,已完成的项目,应结清账务,并将结余资金先转入经常性结余,再转入事业基金;尚未完成项目的资金,结转到专项结余中继续使用。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下,按收支科目进行年终结转,只能反映学校总结余,不能反映各部门(项目)结余,不利于对各部门(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和分析。

(五)信息共享性差

高校管理信息使用,涉及教务管理、工资管理、人事信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学生管理、收费管理等部门。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各部门应利用网络技术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但长期以来,存在部门各自为阵,各使用一套管理软件,数据接口不开放,甚至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会计核算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收费管理等系统都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造成重复劳动,效率低下。

四、完善电算化会计管理的建议

高校电算化会计管理中存在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重核算轻管理、重科目轻项目、重分配轻考核等传统管理思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算化会计管理。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结构单一,计算机使用技能较低,财务管理中习惯通过重复劳动和简单劳动完成工作,制约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现行会计规章制度,对于电算化会计管理中如何设置会计科目、如何进行年终结算和结账等方面缺少相关规定,高校在进行电算会计核算中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法,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受到影响,制约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

(一)准确处理初始化数据,为二维、多维核算奠定基础

高校会计电算化要实现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人员需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需要,熟悉电算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选用能满足单位决策分析和财务管理需要、通用性和灵活性强、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清理、核对和结清原系统账务,形成电算化会计系统初始化基础数据,结合财务管理需要进行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电算会计数据初始化完成,应确保科目余额与原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之间、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之间、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之间等勾稽平衡,提供准确初始化数据,为实现会计科目和项目核算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往来款项管理,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

财务利用电算会计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和审核,应同时提供往来款项管理相关信息。编制记账凭证时一次录入科目、部门(项目)、债权债务确认时间、责任人、实质责任人、当笔经济业务还款情况、经济业务性质等相关信息,为往来款项管理提供准确信息,以做好账龄分析,及时向实际债务人进行催收和核对,及时清理往来款项,以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家底清楚和动态控制

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使用部门应利用校园网络技术,统一使用管理软件,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在固定资产分类信息和部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经专家组已验收的资产,由使用部门在终端录入资产相关信息,形成资产部门待提交验收和登记数据;资产部门按权限进行实物验收和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形成财务部门待入账数据;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价值核对、登记入账,形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资产变更、调剂、报废、减少等数据和信息变动,程序相同。通过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对资产实行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和动态控制,定期进行资产盘点,适时进行资产价值和实物账账核对、账卡核对,保证账实相符,学校资产和部门资产、总资产和分类资产家底清楚。

(四)年终结转分项目处理,有利于部门考核和分析

高校进行年终结转,在年终清理结算的基础上,应编制科目余额表和科目项目余额表。试算平衡后,各收支科目余额按规定的年终冲账办法,分项目办理结账转冲。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按规定分项目结转分配,结清旧账,记入新账。年终结转分项目进行,既反映学校收支结余,也反映各部门(项目)收支结余;既反映学校结余分配,也反映各部门(项目)结余分配,有利于学校、部门收支执行情况分析,实施部门(项目)绩效考核和分析。

(五)开放交流部门数据,实现管理信息共享

高校应根据管理需要,对各部门管理软件进行统一规划,避免部门管理软件和数据接口混乱,使数据信息在部门之间实现交流共享。电算化会计管理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相对开放、实时、快捷方便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将往来款项、工资、公积金、部门创收、项目经费收支、学生交费、欠费情况等管理信息归集上网,设置网上查询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为内部各单位之间信息交流提供便利,以提高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速度,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会计信息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避免校内各部门因信息获取滞后而造成的工作拖延和矛盾冲突,减少会计人员重复处理数据和传递信息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是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采取多方面措施,确保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信息及时、准确、有效,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高校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功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宗祥.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区别探析.会计之友,2007(10).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篇8

【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目前,高校已基本实施会计电算化,并逐步向财务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迈进。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管理在科目核算、项目辅助核算、往来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年末结转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一、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的特点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结合会计核算实际,高校适用的会计核算软件一般具有完整的会计核算功能,特点是以会计科目为中心,实现对部门(项目)经费、往来款项、固定资产等进行辅助核算和管理。

在会计电算化管理中,横向以传统手工会计核算模式下的科目核算为中心完成账务处理;纵向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实现对部门经费、科研课题经费、专项经费、代管款项等经费的核算,实现对各类经费的管理、分析和控制。以科目核算为主线完成账务处理过程,以项目管理、往来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为辅助核算手段,为加强预算管理、往来款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财务管理方面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会计管理模式,会计核算具体反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高校会计核算主要反映资产类会计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净资产类会计科目、收入类会计科目以及支出类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会计核算一方面反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反映各会计科目与项目、往来款项各科目与往来款项责任人、往来款项各科目与往来款项项目、固定资产各科目与项目等方面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项目辅助核算的会计科目余额累计

=所有项目余额累计;

应收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项目应收款项余额累计;

应收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应收款项责任人余额累计;

应付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项目应付款项余额累计;

应付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应付款项责任人余额累计;

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所有项目固定资产余额累计。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管理的经验欠缺,使得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核算和管理中,在初始化处理、往来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年终结转处理、与其他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实施,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初始化处理

传统手工会计管理,重会计科目核算,轻项目核算,难以提高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系统初始化处理主要包括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在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处理中,部分高校存在重参数设置,重科目余额与手工账务(或以往电算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轻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勾稽、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勾稽、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勾稽等问题,不能通过会计科目和

项目核算实现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不利于加强内部考核和管理,也不利于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往来款项管理

高校往来款管理,重责任到人。责任人设置主要以内部职工或学生为分户辅助核算对象。在电算会计核算方式下,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录入科目、金额和责任人信息这种简单的内部责任人分户核算的模式进行管理。该模式不利于往来款管理按部门(项目)责任考核,难以进行账龄分析,难以实现向实质责任人进行催款和核对,易形成呆账和长期挂账,资金使用效率低。

(三)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包括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其载体分为总账、明细账、辅助账和卡片账。财务部门一般进行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资产部门和使用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下,财务部门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录入科目、批固定资产金额记账后形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反映批固定资产价值,但不能反映单件固定资产价值和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资产部门填制固定资产卡片,通过卡片信息录入形成固定资产辅助账;使用部门使用固定资产,根据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形成本部门固定资产辅助账。财务、资产和使用部门没有实施定期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卡核对以及固定资产总价值和单件价值、总价值和分类价值、总价值和部门(项目)价值、实物总量与单件数量、实物总量和分类数量、实物总量和部门(项目)数量核对相符。这种管理模式,使得资产管理信息不准确,家底不清,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四)年终结转处理

高校事业结余包括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两部分。经常性结余按规定提取福利基金和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结余,已完成的项目,应结清账务,并将结余资金先转入经常性结余,再转入事业基金;尚未完成项目的资金,结转到专项结余中继续使用。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下,按收支科目进行年终结转,只能反映学校总结余,不能反映各部门(项目)结余,不利于对各部门(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和分析。

(五)信息共享性差

高校管理信息使用,涉及教务管理、工资管理、人事信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学生管理、收费管理等部门。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各部门应利用网络技术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但长期以来,存在部门各自为阵,各使用一套管理软件,数据接口不开放,甚至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会计核算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收费管理等系统都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造成重复劳动,效率低下。

四、完善电算化会计管理的建议

高校电算化会计管理中存在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重核算轻管理、重科目轻项目、重分配轻考核等传统管理思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算化会计管理。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结构单一,计算机使用技能较低,财务管理中习惯通过重复劳动和简单劳动完成工作,制约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现行会计规章制度,对于电算化会计管理中如何设置会计科目、如何进行年终结算和结账等方面缺少相关规定,高校在进行电算会计核算中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法,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受到影响,制约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

(一)准确处理初始化数据,为二维、多维核算奠定基础

高校会计电算化要实现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人员需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需要,熟悉电算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选用能满足单位决策分析和财务管理需要、通用性和灵活性强、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清理、核对和结清原系统账务,形成电算化会计系统初始化基础数据,结合财务管理需要进行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电算会计数据初始化完

??表省级期刊,部级期刊成,应确保科目余额与原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之间、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之间、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之间等勾稽平衡,提供准确初始化数据,为实现会计科目和项目核算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往来款项管理,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

财务利用电算会计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和审核,应同时提供往来款项管理相关信息。编制记账凭证时一次录入科目、部门(项目)、债权债务确认时间、责任人、实质责任人、当笔经济业务还款情况、经济业务性质等相关信息,为往来款项管理提供准确信息,以做好账龄分析,及时向实际债务人进行催收和核对,及时清理往来款项,以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家底清楚和动态控制

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使用部门应利用校园网络技术,统一使用管理软件,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在固定资产分类信息和部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经专家组已验收的资产,由使用部门在终端录入资产相关信息,形成资产部门待提交验收和登记数据;资产部门按权限进行实物验收和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形成财务部门待入账数据;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价值核对、登记入账,形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资产变更、调剂、报废、减少等数据和信息变动,程序相同。通过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对资产实行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和动态控制,定期进行资产盘点,适时进行资产价值和实物账账核对、账卡核对,保证账实相符,学校资产和部门资产、总资产和分类资产家底清楚。

(四)年终结转分项目处理,有利于部门考核和分析

高校进行年终结转,在年终清理结算的基础上,应编制科目余额表和科目项目余额表。试算平衡后,各收支科目余额按规定的年终冲账办法,分项目办理结账转冲。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按规定分项目结转分配,结清旧账,记入新账。年终结转分项目进行,既反映学校收支结余,也反映各部门(项目)收支结余;既反映学校结余分配,也反映各部门(项目)结余分配,有利于学校、部门收支执行情况分析,实施部门(项目)绩效考核和分析。

(五)开放交流部门数据,实现管理信息共享

高校应根据管理需要,对各部门管理软件进行统一规划,避免部门管理软件和数据接口混乱,使数据信息在部门之间实现交流共享。电算化会计管理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相对开放、实时、快捷方便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将往来款项、工资、公积金、部门创收、项目经费收支、学生交费、欠费情况等管理信息归集上网,设置网上查询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为内部各单位之间信息交流提供便利,以提高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速度,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会计信息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避免校内各部门因信息获取滞后而造成的工作拖延和矛盾冲突,减少会计人员重复处理数据和传递信息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是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采取多方面措施,确保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信息及时、准确、有效,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高校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功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篇9

关键词:中高衔接课程标准电算化会计学习项目

1中高衔接“电算化会计”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

1.1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1.1.1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整体思考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中高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中专阶段已系统学习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已掌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基本操作能力,因此,进入衔接阶段,一方面需要提升专业思维,更加熟悉会计的工作流程、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另一方面,从职业技能路线来说,应从“操作能手”向“技术骨干”的方向前进,很多业务处理和分析,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业务分析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的提升就更加重要。

中高衔接“电算化会计”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就是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行业需求和岗位需要,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和整体评价思考的评价观来开发,核心问题是实践与理论教学的一体化。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还是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一个学习舞台的导演。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贴近职业实践、易于实现和具有发展前景。

毕业生的目标:从操作岗位做起,向技术岗位迈进,朝管理岗位努力,即职业发展路径为“操作能手,技术骨干,管理精英”。

1.1.2学校的指导性文件

①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求“理实一体推进三个融合”,即从课程层面上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实施、以及学分制、双师制、双证书制等,推进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融合;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融合。“三个融合”既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也是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要求。②中高衔接制定课程标准的实施办法。

1.3理实一体化的实施基础

中高衔接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需要理实一体化的教材、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标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团队、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作为基础。

①理实一体化教材。需要组织编写“电算化会计实务”理实一体化教材,辅之于设计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报告。理论学习建议直接采用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心编著的教材《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部分则开发“电算化会计实务”,按照培养会计岗位“技术骨干”的要求,提升业务分析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②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电算化会计实务”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进行了课程调研,征询了校内外专家和州市二级学院一线教师的意见,并结合会计信息化大赛的知识和软件的要求,进行修改完善。③理实一体化教学团队。总部教师与州市二级学院、行业兼课教师,组建电算化会计实务教学团队,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④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包括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实施及实施效果评测。由学生、第三方、督导组进行系统的教学评价。

1.2课程计划

学习领域:用友t3财务软件的应用。教学实践安排:64课时。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职业行动领域):

在信息时代,财务信息的及时收集、加工处理和输出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是决策的重要支撑。因此,应用财务软件为决策者提供有用、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是财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财务人员根据本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计划,做好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和决策支持工作,当好家、理好财,熟练应用财务软件就显得至关重要。从电算化会计工作的角度,电算化会计工作任务涉及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总账系统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的日常应用、出纳管理、账簿管理、期末业务处理、通用报表系统,也涉及软件在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进销存管理系统中的深入应用。在财务报表完成后,还涉及进行系统的财务分析、编制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和数据挖掘。为系统做好电算化会计工作,还应对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产生、发展历史、发展趋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构建,电算化会计的组织与实施等进行必要的学习。

针对目前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岗位的实际,《电算化会计》课程设计了8个学习情景(典型工作任务),旨在适应中小企业会计财务软件岗位的操作和应用,旨在培养学生“能算、能干、能说、能写、善于合作和沟通”的良好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总账系统的日常处理、总账系统的账簿管理与期末业务处理、通用报表系统的应用是电算化会计工作中的主要日常工作,每个会计人员都应该熟练应用;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总账系统的初始化设置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出纳管理、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的系统,旨在结合具体的核算和管理岗位,深化软件应用的流程和方法,也是中小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任务。

1.3学习目标

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

①认识电算化会计的产生、发展及趋势,熟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掌握电算化会计的组织与实施要点。②认识商品化财务软件,并能结合企业实际和管理要求选用和配置适合的财务软件。③能为中小型企业制定电算化会计的组织和实施制度,能完成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完成总账系统的初始化设置和日常账务处理、能熟练地编制财务报表,能结合出纳、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具体岗位,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能初步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④工作中学会协作,培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与他人合作共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工作。⑤能算、能说、能写、能干,能结合管理要求,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定向信息和决策信息。⑥通过学习用友t3财务软件,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原理和操作技能,沿着“操作能手,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创业先锋”的目标逐步迈进,进入职业生涯的辉煌时代。⑦工作中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学会学习,掌握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判断,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1.4工作与学习内容

表1

1.5学业评价

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过程管理。②借鉴员工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民主管理,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③注重完成任务过程中各环节的督学、辅导和过程考核。④注重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人格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评价,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⑤以学生互相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引导、调控和协助的作用。

1.6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①基本知识点多面广,讲授时突出重点,繁简适当。②突出实践特色,上机操作时间不少于60%。建议理论课时20课时,上机实践课时44课时,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实施,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教学做一体。③讲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知识时,要结合具体财务会计软件和典型会计业务;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教学。④强化上机实验环节是真正学好本课程的关键。学生在上机前,要准备好实验资料;上机实验时,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

2“电算化会计”理实一体化学习项目的设计

根据职业需要、就业岗位现状及信息化大赛的技能要求,我们设计了8个典型学习项目,即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总账系统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出纳管理、总账系统的账簿管理和期末业务处理、报表处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及账务系统的综合应用。以项目2总账系统的初始化设置为例,学习项目设计如下:

表2项目2总账系统的初始化设置

教学内容包含基础篇和提升篇,其中的基础篇,属于中职教育应知应会、熟练操作的内容,具体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外币及汇率设置,其他初始化设置,录入期初余额及试算平衡。提升篇,则体现高职阶段应提升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包括:给会计科目建立合适、科学的辅助核算,总账系统的操作流程。

实验总结,也分为基础部分和提升部分,基础部分包括:①用友t3在设置会计科目时的辅助核算是指哪些?列举哪些会计科目会用到这些辅助核算。②软件中凭证类别设置分为哪几类?“收款、付款、转账”凭证通常设置的限制类型及限制科目是什么?

实验总结,提升部分,包括:①理解下列参数设置的含义:a制单序时控制。b支票控制。c可以使用的受控科目。d出纳凭证必须由出纳签字。②银行存款科目余额如下:100201,工行存款40万元;100202,建行存款30万元;1002,银行存款,70万元;若要删除银行存款科目(尚未进行日常业务处理),请写出操作步骤。③某制药厂主营业务收入手工账的会计科目体系如下:主要收入来源包括销售产品阿莫西林、风寒感冒颗粒、风热感冒颗粒和创可贴,分别由公司的大西南销售分公司、华东销售分公司、东北销售分公司、西北销售分公司组织销售。请说明如何应用软件的辅助核算功能,将科目体系优化。

实验总结的提升部分,需要熟练掌握软件操作、软件流程并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很好地完成。通过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的中高衔接设计,旨在使学生清楚职业发展的路径,知道同样做会计,但思维和技能有很大区别,使学生在熟练操作的前提下,主动思考、熟练使用会计职业判断,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

总之,中高衔接的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同时推进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总体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做到中高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机衔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童加斌.高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4.

[4]李发林.电算化会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5]刘玉萍,秦黎刚.会计电算化项目化实训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8.

[6]王新玲,汪刚.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7]林琳.会计电算化[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

[8]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中心.初级会计电算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篇10

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方式

一、引言

计算机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与其他学科相比而言,计算机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中学并未意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往往将“计算机”看作副科来对待,这就导致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必须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策略的方法

1.选用适用性强的教材

计算机教学的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有着较大的不同,与其他学科的教材相比,计算机教材更新快,适用性强。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根据学生计算机设备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取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编制出适宜中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在课堂上讲解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是一项较为生涩但又极具趣味性的课程,如果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苦涩无味,不仅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也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况,且就现阶段来看,大部分初中生都有了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如果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根本的提高。因此,计算机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多研究教材,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根据教学目的和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设计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及时的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教学中的“接受者”,实际上,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心理学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教学积极性难以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设置一些选择性问题,在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主动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4.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

计算机教学课程就是在教室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经过反复的联系体会操作方法,掌握操作技能的过程,计算机专业练习的特点就是不拘泥传统的练习模式,其练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如果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追求教学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联系,只是要求学生进行快速练习,虽然从表面上看学生掌握了操作方式,但是在课后往往很快就将课堂上学习的操作方法遗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练习时间,并鼓励学生在有限的联系时间中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5.根据课堂教学的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处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难以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人员,也难以完全掌握学生的思维变化情况,制定的教学内容难以覆盖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掌握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摆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用心的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全面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初中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时的总结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玉阔.浅析提高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