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设计的地位十篇城市设计的地位十篇

城市设计的地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5:43

城市设计的地位篇1

关键词:城市设计:法规体系:城市设计作用;城市设计地位“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79-02

历经十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或新法)终于获得通过并实施。从条款内容上我们无法直接得知与城市设计的条款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对城市设计的法律体现进一步消失,从另外一种思路上也促使了城市设计的自身发展成为平行于城市规划的运行体系。本文试图从城市设计的法规角度阐释城市设计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对城市设计法制体系构建作出建议性探讨。

1 城市设计及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相关概念

1.1 城市设计

真正切实有效的城市设计首先是一种公共政策,而非简单技术层面的规划、建筑或景观设计。即: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城市。

城市设计是基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对城市形态环境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是在客观现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对各种层次的形态环境进行创作性的设计,并形成相应的政策框架,通过对后续具体工程设计的作用予以实施,是一种“二次设计”的过程。其运作充满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动态的决策和作用的过程。

1.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

1.2.1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现代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模式决定城市设计存在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有三阶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维护公众利益:二、促进人性空间的创造、保护:三、追求富有个性的高品质城市环境。由其对应的也是时代的制度变迁和完善,既有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体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市场经济运行稳定的时期,城市设计作为市场经济对城市形态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城市设计实施层面对法律制度的需求。由城市设计自身要求,处于对自身设计的实施效果考虑,城市设计编制后的实体实施效果的好坏是决定城市设计成败的关键。城市设计的整个思想过程不是一种终极蓝图的模式,这一点与建筑设计的思想过程不同,但是在区域城市设计以下的开发性城市设计方案,获得良好实施就应当成为其编制的最终目的。

第三: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在制定、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多种利益团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纠纷,只能以法律的裁判加以调整、解决。城市建设中,政府、开发商、土地拥有者、市民等任何一方的利益被忽视或占据过分主导的地位,都将损害到城市的良好发展,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整这一系列利益关系,而当矛盾激化无法调和时,只能寻求法律的裁决。因此,建立包括一揽子裁判方法的城市设计相关法律十分必须,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人治与混乱。

第四: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层面对法律制度的需求,与规划、建筑相类似,城市设计理论在实践中同样需要专业性规范的约束。而这些规范必须建立起一个制度化的控制体系,而法规体系是该城市设计运行的重要环境基准。

1.2.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

城市设计成果的编制和实施牵涉的机构数量众多,利益取向不一,运行过程复杂,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这些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系统就是城市设计法规保障体系。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它的内容包括一切有助于城市设计地位确立、机构组织架设,有助于城市设计目标实施管理、监督评价的正式法律、行政法规、法定审议及和约制度、以及拥有相应控制作用的技术性规范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1)城市设计主干法。这一主干法可以是以城市设计为题名关键字的专为城市设计而制定的法律,也可以是包含了城市设计运行所需的框架内容的非专项法。

2)有利于城市设计有效实施的一切其他法律、法规包含为城市设计实施提供可行性的经济、社会手段内容的法规:例如容积率奖励办法、历史街区保护办法、自然生态区保护办法。

3)从大量具体域市设计成果中抽象、提升出来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它如同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城市设计思想的贯彻实施。

4)对开发项目进行的城市设计法定审议制度。

2 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现状

我国法规体系的现状是:缺乏国家一级主干法,具有适合地域实施性的城市设计地方法律及措施,城市设计法律地位不明确。

2.1 现行城市规划的主干法一《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虽有许多条款都包含了城市设计的实质精神,但却没有直接提出需要运用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如《城乡规划法》第1条、第4条、第10条和第18条,而在2005年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颁布以前,1991年通过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8条》也对此有规定。从时间轴上看,城市设计始终没有正式登上我国国家层面空间法律体系的舞台。

而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颁布以后,城市设计便失去了这一层法律上的肯定,而与此同时,《城乡规划法》也没有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一定的肯定和提倡・《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时,明显缺少真正能够保障城市设计开展与实施的可操作性主干内容。这一内容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对开发项目进行制度化的城市设计审议无法实现。

中国的法律体系属于传统的大陆法系,成文法典在司法审判中拥有绝对的约束力,并且各部法律专属性很强。可以看出。在城市规划的法律框架之下不可能完整阐述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想、操作办法和成果形式。《城乡规划法》或《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无法成为城市设计的主干法,至多只能起到为城市设计宣言的作用――认可了开展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2.2 地方性的城市设计法规编制

个别城市如深圳在1998年编制实施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其内容包含了城市设计的编制办法、审议制度等,成为了该市开展域市设计实践可依托的主干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将城市设计上升为法律文件的地方性法规,但是这样的城市还为数甚少,更重要的是,在国家一级层面尚未理清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法律关系的情况下,这样的地方性法规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将会缺乏足够依据,并且由于我国开展城市设计是自上而下,有相对城

市化进程略偏早的特性。这种特区性质的地方法规对其他城市的影响较小,无法作为试点进行推广。由于大多数城市尚未有城市设计的主干法,因此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城市建设审议也没有具体、明确的制度。

由上可知,中国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还远未系统建成。其中,城市设计主干法的缺失是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无法系统建立的根本原因。

2.3 城市设计在中国法律地位不明的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城市设计法律地位不明的根本性历史原因。

中国在建国之初,为了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建设需要。全部照搬了苏联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将城市设计的内容变相归入了城市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即为这一体制下的典型产物。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从土地的所有权,到项目的设立、审批、投资、兴建都由国家一手包办,无需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面貌的日益重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于80年代逐渐被引入中国。但是这一理论被引入之初,也大部分停留在城市设计的形态表达效果上,关注美化城市面貌所起的表面作用,而对这一手段调整城市中各团体间利益的深层作用却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城市设计往往只是城市规划的形体翻译工具。因此城市设计仅仅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开展,而并未被赋予应有的法律地位,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城市设计图纸成果无法进行有效的实施。

3 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构建的初步建议

3.1 与城市规划相关法规体系的衔接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比较认同城市设计是“思想与方法”的论点,认为在接下来的城市规划中应引入城市设计的思想,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将规划贯彻下去。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硬性”管束与城市设计的“弹性”引导共同作用,起到了西方国家依赖城市设计“二元职能”达到的目的。

因此上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也同样体现在两者相关的法规体系中,由城市规划所制定的相关法规起到了“硬性”的控制作用,制定了城市化进程的大体框架:而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体系则保证了城市各个角落在这个框架中更加灵活、细腻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弹性”的法规体系。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目前应该分别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两个方面人手完善并加强两者相关法规体系的衔接:(1)应当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应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应进一步明确城市设计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成果要求,以弥补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不足:应当明确城市设计的成果如何纳入规划方法得出规划设计要点,构成完整的控制指标,以获得法律地位。(2)城市设计研究范围应当与城市规划基本对应,根据其本身工作特征可以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等,而其相应的法规体系也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城市设计要点(Code)和城市设计导则(Guideline1,通过它们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弹性特点,适时适地进行灵活而高效的调整,达到在制度性的规划控制条件下进行日常城市建设管理的保障功能。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基本组成建议,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多层次和富有可操作性的法制体系:(1)国家一级的城市设计专项法,作为城市设计的主干法,其中需要确立城市设计方案制定选择、实施管理、评价反馈的步骤、方法,与城市规划建设设计之间的衔接关系,城市设计文本成果的一般形式、内容,以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所牵涉的各种组织机构的设置与权责关系。 (2)各省、市(尤其是各城市)级别的城市设计编制、实施法,这与上一级的主干法类似。只是中央与地方层次上的差别。

3.2 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促进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一体化”道路,全面体现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空间作用和社会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的观点,期望通过依靠强势的规划体系来实现城市设计目标。我们从法规体系看,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体系,而目前城市设计无论总体还是局部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现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独立运作。城市设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法律效力:一是直接通过立法确立,这已经在深圳等地有所尝试;二是通过“转译”。以规划语言表达出来,城市设计导则通过独立成本附于规划文本或是打散后融于规划条款中。显然,第二种方法更容易操作也更符合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法规体系层面“一体化”就应该体现在城市设计以依附于城市规划立法形式为主,在适当发达地区尝试采用单独城市设计立法。

参考文献:

[1]柳权,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J],城市规划,19999.

[2]柳权,试论城市设计的编制与实施一从美国经验看我国城市设计实施制度的建立[J],城市规划,1999,9.

[3]王世福,城市设计的法律保障当议[J],规划师,20034.

[4]孙施文,周宇,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2期总第144期.

[5]吕斌,国外城市设计制度与城市设计总体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8,4.

[6]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J],规划师,]999年第2期.

[7]城市设计的实施策略与城市设计制度[J],规划师,2000年第6期.

[8]金广君,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持续性[J],城市规划,1999年第3期,

[9]王卡,城市设计过程保障体系研究,博士论文,2006,

城市设计的地位篇2

第二条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空间。

第三条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考虑防灾和人民防空等需要。

第四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

第五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城市详细规划时,应当依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出具体规定。

第六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地下空间开发战略,开发层次、内容、期限、规模与布局,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实施步骤等。

第七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应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科学预测城市发展的需要,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布实施,使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实行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互相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

第八条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备的城市勘察、测量、水文、地质等资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承担编制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要求。

第九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依据《城市规划法》的规定进行审批和调整。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后,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需要变更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三章城市地下空间的工程建设

第十条城市地下空间的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十一条附着地面建筑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应随地面建筑一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二条独立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人防工程等设施,应持有有关批准文件、技术资料,依据《城市法规法》的有关规定,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三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四条地下工程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

第十五条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地下工程设计应满足地下空间对环境、安全和设施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使用要求,使用功能与出入口设计应与地面建设相协调。

第十七条地下工程的设计文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审查。

第十八条地下工程的施工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确保工程质量。

第十九条地下工程必须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施工单位认为有必要改变设计方案的,应由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建设单位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地下工程的施工,应尽量避免因施工干扰城市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得破坏现有建筑物,对临时损坏的地表地貌应及时恢复。

第二十一条地下工程施工应当推行工程监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地下工程的专用设备,器材的定型、生产应当执行国家统一标准。

第二十三条地下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规划、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报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并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

第四章城市地下空间的工程管理

第二十四条城市地下工程由开发利用的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进行管理,并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地下工程应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允许建设单位对其投资开发建设的地下工程自营或者依法进行转让、租赁。

第二十六条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的使用管理,做好工程的维护管理和设施维修、更新,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和工程维修档案,确保工程、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二十七条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地下工程的使用安全责任制度,采取可行的措施,防范发生火灾、水灾、爆炸及危害人身健康的各种污染。

第二十八条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在使用或者装饰装修中不得擅自改变地下工程的结构设计,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并按照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九条平战结合的地下工程,平时由建设或者使用单位进行管理,并应保证战时能迅速提供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

第五章罚则

第三十条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违反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及法定实施管理程序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一)未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进行地下工程建设的;

(二)设计文件未按照规定进行设计审查,擅自施工的;

(三)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

(四)在使用或者装饰装修中擅自改变地下工程结构设计的;

(五)地下工程的专用设备、器材的定型、生产未执行国家统一标准的。

第三十二条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工作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城市设计的地位篇3

关键词:城市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缺陷;建议;体会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B

1概述

针对规划设计、勘察测绘等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设计单位集中安排几天时间,深入一线调查研究,重点围绕国家对水利系统的新形势、顾客业主的新要求、公司产品质量的缺陷、施工现场服务的缺位、勘测设计文件深度不够、创新意识不足、建筑效果景观设计缺乏新意等进行调研和总结。通过对本市、县、区已建、在建水利工程的现场察看,以及对市政、城建工程的参观学习,查找城市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解决办法,提出对策措施,指导今后的规划设计工作。

2城市水利工程设计的新要求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水利工程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设计单位应该全面落实城市水利工程布置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城市水利工程的功能与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相适应、城市水利工程的外观与城市风格相辉映、城市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城市长期发展规划相匹配的基本要求,同时注重水利工程与城市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环境、城市综合功能开发相协调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高科技打造以人为本、河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城市水文化工程。城市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排涝泵站工程、河道整理与景观提升工程、城水活水工程等。不同性质的工程,相应的要求也不同。由于工程地处城市中心,对工程外观的设计要求相应提高,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具有现代化的前瞻思维和先进理念,细致、周全的考虑以及创造性思维等。

2.1功能要求

城市排涝泵站主要功能是负责城市的防洪排涝,是一项民生工程,这就决定排涝泵站需高标准建设。同时很多城区泵站都具有反向引水的功能,也就是说这些泵站要具有汛期排涝、非汛期从主要河道中引水用于改善城市水环境的功能。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根据不同泵站的不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定位,同样其它的水利工程设计也是如此。

2.2工程管理要求

城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于编制问题,一般经费比较紧张,如何节约管理单位的管理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项必须考虑的工作。首先是明确界限问题,设计人员在对工程进行设计时,必须清楚地标明工程用地范围和坐标,明确管理单位的管辖范围;其次是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化操作,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再次是选用合理的设备,便于维修和保养。

2.3项目建设用地要求

城市土地资源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现今城市建设用地稀少,土地价格高涨,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城市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必将占用大量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占用土地的同时必将带来大量的征地拆迁工作,这就使得建设用地问题成为城市水利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合理节约使用城市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拆迁量是城市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工作。

2.4城市综合开发要求

城市综合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轴向延伸、内主外辅,形成“双城双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工业集中区、仓储物流园区、高校园区……,一片片功能区域不断地呈现在市民的眼前。这就要求水利设计人员进行相应的水利工程设计时,必须满足不同功能区的城市综合开发需要。

3以往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缺陷

城市水利工程前期的勘察设计资料和信息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工程后期建设工作才能开展顺利。实际工作中常出现:勘察方案不合理,勘察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勘察不详、数据不全,以此完成的设计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或给施工带来问题;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考虑问题不全,设计成果不完善;设计粗糙,数据错误或计算错误等问题较多;设计人员不考虑工程建设成本,浪费情况严重;施工过程需进行的设计修改过多,设计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现阶段实施的城市水利工程设计思路较为单一,过于注重短期效果,虽然河道拓宽了、岸线美观了、绿化配套了,但几年后就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而被拆除或者水质没有提高、水系污染加重、护岸硬化、水环境恶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4建议

城市水利工程设计和一般的农村水利工程设计有着天壤之别,城市水利工程所受的关注度高,观赏性要求高,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不断创新,将城市水利工程设计成一个个旅游亮点工程。

4.1提高设计单位人员素质

通过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学后交流制度、人才引进制度、勘测任务单审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有效措施提高设计人员素质。

4.2引进设计竞争机制

城市水利工程设计工作基本上是垄断型,其它的设计单位很难插手。这样不利于单位总体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单位的健康发展,市水利主管部门应引入设计竞争机制,让独家垄断的状况适当改变,有竞争才能有利于不断地促进单位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设计单位的美誉度也会不断加强。目前国家和省市已开始要求水利设计实行招投标制度,要想适应招投标制度,设计单位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以不变应万变,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4.3城市水利设计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

城市水利设计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设计时要在流域、区域和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指导下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城市发展对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使城市发展布局、功能定位、发展规模与防洪保安、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禁止设计高耗水产业和高耗水景观,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的设计,防止地面沉降。在城市规划与新城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城市河道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防止设计时以牺牲水环境和水面积为代价换取城市发展的短期利益。的城市河道硬化较多,这样不仅不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阻断了河道内水与生态系统其他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造成河道水环境功能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景观功能丧失。因此,应对城市河道进行生态修复设计,尽量恢复城市河道的自然形状,采用利于河道生态功能修复的建筑材料,积极为水生生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4.4城市水利设计要坚持统筹协调

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城市防洪、城市供水、城市水环境规划设计工作与水生态规划设计工作统筹兼顾;城市涉水专业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设计要与水功能区管理相协调;设计城市水文化要与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相协调;设计城市水利设施要与流域和区域水利设施有机结合;城市水利工程设计要与城市总体风貌相协调。

4.5城市水利设计要注重水景观的建设和水文化的挖掘

水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核心,在规划利用水系时,应使其与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造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协调。良好的水景观设计应根据水体自身的动力特性,尽可能恢复河流的自然本色,即建立浅滩、深潭并存,水生动、植物共存的良好的生态系统。现代城市水景观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愉悦的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亲水空间,这就要求城市水利工程设计结合美学、园林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注重挖掘城市的发展历史、人文、民风民俗、典故、传说等文化内涵,使市民可以感受到水文化的熏陶。

5结语

城市水利设计工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和城乡统筹的理念,坚持防治水污染与防治洪涝灾害并重,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水系整治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并重,水环境改善与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设计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水利管理体系与城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人水和谐,真正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城市设计的地位篇4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理论体系

一、绪论

在中国,城市广场作为一个真正体现公众民主意识,并在城市发展中体现城市形象的因素,是近些年的事情。传统意义上中国的城市广场由于受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民众的意识较为封闭,在空间上也表现为内向型空间形式,缺乏精心的设计。当前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侧重于设计前期分析与定位不准,导致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层面上注重定位的重要性,从设计的前期就要把握准确广场具体的设计定位,并贯穿与整个的设计过程当中。

二、目前国内城市广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场空间尺度偏大

空间尺度作为衡量广场空间品质的质量高低,这是一种错误的评判标准。由于我国在解放初期在各地方城市设计了一些大型的广场,其功能一般是用于政治性集会,因此在尺度上侧重于满足这一功能而显偏大。但是,这种大尺度的广场只是适合于某段时期,其巨大的尺度与人体尺度的亲切宜人相悖,是不能够作为广场的本质或城市结构的需要而进行设置的。

(二)广场空间围合性不充分

广场的围合性是由周边介质进行组织围合的。由于在设计的同时没有具体对广场周边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定位与分析,导致广场围合性较弱,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空旷感。这样会降低广场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会缩短游人在广场内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假使以道路作为围合,这样在亲近性方面就会给人造成一种距离感,并且不容易集聚人气,广场的功能就会处于单一化。另外,对于建筑围合的广场,在建筑立面方面的考虑明显不足。

(三)广场主题塑造不强

广场主题塑造不强是很多广场出现的问题。由于设计者将简单的设计元素叠加堆砌,不考虑它所在城市中的结构与地位,也不考虑它对城市面貌的影响。这种欠佳的设计手法使得城市广场在空间形态与空间结构上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相脱节,致使广场毫无设计场所精神性与特色,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文化性与设计理念。

(四)广场人性化设计薄弱

广场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在国内广场中比比皆是。人性化设计就是把人作为主体,以人为本,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富有人文关怀的设计。而国内的广场恰巧是缺失这样一种设计理念或者是反映的这种手法远远不足,设计的景观元素粗制滥造,缺乏对于细节的推敲,致使设计的空间品质大大降低。

三、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理论体系与原则

(一)城市广场设计定位体系

1.性质定位

城市广场的性质定位是由它的功能,所处的具体环境,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地方文脉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的。对于处在具体环境下的城市广场的性质定位,需要我们做到对于具体城市性质,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历史文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的广场性质定位。假如前期对性质定位不准,很难想像将交通性的广场设计成带有休闲性质的广场的后果。

2.尺度定位

城市广场的尺度定位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考虑。它影响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同时对于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也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为此城市广场尺度定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考虑城市的规模;②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③考虑城市的空间形态;④考虑城市广场周边的围合界面形态;⑤考虑参与者的心理感受;⑥考虑参与者的活动需求。

3.功能定位

城市广场的功能定位主要依赖于周边的围合界面,参与者的活动类型以及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定位。我们在功能定位层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定位

(2)周边的围合界面

(3)参与者的活动类型

(4)广场能的复合性

4.形态定位

广场空间形态从平面上分为单一形态与复合形态两种基本类型。基于这两种平面形态,我们需要针对广场所在的城市结构与形象进行前期定位,做出符合宏观控制的空间形态。影响广场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有:

(1)周围建筑的体型组合与立面限定的建筑环境。

(2)街道与广场的位置关系及交通关系。

(3)广场的自然几何形状与尺度。

(4)广场的围合程度与方式。

(5)主体建筑物以及主体标志物与广场的关系

(二)城市广场设计定位指导原则

1.整体统一性原则

整体性基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定位时需要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布局、总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对于城市广场的具体控制有深入的认识,立足于宏观的角度有利于形成设计的整体性。统一性是基于广场形态,布局等外在表现要服从于整个城市的宏观战略。在具体的性定位,尺度定位,功能定位,理念定位以及形态定位上都要首先遵从整体统一性原则,这样就不会本末倒置,达到局部服从整体的效果。

2.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作为建筑领域,当前注重生态建筑与开放建筑;作为经济领域,也讲究可持续性发展。诸多的领域面对人类对自然破坏,生态循环系统的不平衡,作出生态可持续发展。这项原则同样适用于本文对于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的指导。

3.人性化定位原则

“人性化”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性化定位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达到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定位观。尤其对于国内的一些广场来说,最终设计成果就是大尺度少人气,多硬质少树木,极少关注残障人员,使得人们无法真正地介入广场,从而最终荒废。这就是没有运用人性化定位原则指导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进行设计。

4.功能复合性原则

随着生态观念与节能意识的深入人心,当今的城市广场都由单一功能向复合转变。这种类型的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在这种意义上,对广场的设计定位就应该本着功能复合性原则,对城市广场进行有效合理的功能分区,使得广场更加有效地使用率,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型制的积极空间。

5.场所差异性原则

在设计定位时,应注重城市城市的场所性与差异性原则。场所性就是广场的地域特色;差异性就是使设计的广场对于其他广场来说具有独一性。这样就能给人们在视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场具有明显的识别性,达到定位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的地位篇5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雕塑,是指在道路、广场、车站、港口、机场、体育场(馆)、公园、公共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建设的室外雕塑。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雕塑的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城市雕塑的监督管理工作。

建设、土地、市容、园林、文化、教育、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市雕塑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市雕塑的设置应当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独特性、创新性,注重与周围环境、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建筑相协调。

第五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市城市雕塑专业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区、县城市雕塑专业规划,由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设置城市雕塑,以及在中心城区范围以外设置的涉及重大题材和重要政治、历史人物的城市雕塑项目,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置其他城市雕塑项目,由各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七条与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城市雕塑,应当纳入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总平面设计方案,并与建设项目一并审批。

第八条新建城市雕塑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或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选址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申请表以及对城市雕塑创意的必要说明;

(二)现势地形图;

(三)其他有关材料。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城市雕塑专业规划的,提出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选址意见书;对不符合城市雕塑专业规划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取得选址意见书需要申请用地的,应当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九条制定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应当符合选址意见书、城市雕塑专业规划和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并遵守有关著作权的规定。

第十条涉及重大题材和重要政治、历史人物以及在中心城区重要地段范围内新建城市雕塑项目的,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招标或者其他方式,择优确定设计方案。

在前款规定范围以外新建的城市雕塑项目,由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招标或者其他方式,择优确定设计方案,并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设置城市雕塑的,必须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申请表以及对城市雕塑的必要说明;

(二)城市雕塑规划布局与环境设计效果图;

(三)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及模型;

(四)承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料;

(五)配套工程有关图纸;

(六)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需要的其他材料。

其中,对于委托创作的,还应提交建设单位与创作设计单位或个人订立的城市雕塑创作设计委托合同。

第十二条城市雕塑的开工验线、制作与施工,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

确需变更设计方案的,应当报原批准部门按原审批程序批准。

第十三条城市雕塑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核发规划验收合格证;验收不合格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拆除。

第十四条城市雕塑建设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在90日内向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报送城市雕塑工程档案。城市雕塑工程档案合格的,由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核发建设工程档案验收认可证。

第十五条设计、承建单位或个人对设计、建设的城市雕塑质量负责。

承担创作设计的单位或个人有权对制作和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第十六条城市雕塑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建设、命名冠名以及养护工作。

第十七条城市雕塑的建设资金,可以通过下列方式筹集:

(一)城市建设专项资金;

(二)建设单位自筹;

(三)企业、事业单位资助;

(四)社会捐款和捐助。

大型建设项目内城市雕塑的建设资金,应当纳入建设项目的总预算。

第十八条城市雕塑建成后,其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加强日常的维护、保养,保持完好、整洁。

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雕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负责。

建设单位投资建设的城市雕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由产权人或者受委托的物业单位负责。

第十九条禁止损毁城市雕塑以及在城市雕塑上擅自悬挂、粘贴物品。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或者拆除经批准建成的城市雕塑。

因特殊情况确需迁移或者拆除的,所需费用由迁移或者拆除单位负责承担,并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

城市雕塑发生破损无法修复的,由其产权人或者管理人报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拆除。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与创作设计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订立城市雕塑创作设计委托合同。城市雕塑设计单位或者个人有署名权,城市雕塑创作合同有特别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城市雕塑建设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限期拆除,并处违法建设部分工程造价10%以上、20%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拆除的,报经市或区、县人民政府决定强行拆除,或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条故意损毁城市雕塑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擅自在城市雕塑上悬挂、粘贴物品或者涂污城市雕塑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责令清除;拒不清除的,处5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擅自迁移或者拆除城市雕塑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城市设计的地位篇6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雕塑,是指在道路、广场、车站、港口、机场、体育场(馆)、公园、公共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建设的室外雕塑。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雕塑的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城市雕塑的监督管理工作。

建设、土地、市容、园林、文化、教育、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市雕塑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市雕塑的设置应当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独特性、创新性,注重与周围环境、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建筑相协调。

第五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市城市雕塑专业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区、县城市雕塑专业规划,由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设置城市雕塑,以及在中心城区范围以外设置的涉及重大题材和重要政治、历史人物的城市雕塑项目,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置其他城市雕塑项目,由各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七条与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城市雕塑,应当纳入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总平面设计方案,并与建设项目一并审批。

第八条新建城市雕塑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或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选址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申请表以及对城市雕塑创意的必要说明;

(二)现势地形图;

(三)其他有关材料。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城市雕塑专业规划的,提出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选址意见书;对不符合城市雕塑专业规划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取得选址意见书需要申请用地的,应当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九条制定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应当符合选址意见书、城市雕塑专业规划和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并遵守有关著作权的规定。

第十条涉及重大题材和重要政治、历史人物以及在中心城区重要地段范围内新建城市雕塑项目的,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招标或者其他方式,择优确定设计方案。

在前款规定范围以外新建的城市雕塑项目,由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招标或者其他方式,择优确定设计方案,并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设置城市雕塑的,必须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申请表以及对城市雕塑的必要说明;

(二)城市雕塑规划布局与环境设计效果图;

(三)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及模型;

(四)承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料;

(五)配套工程有关图纸;

(六)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需要的其他材料。

其中,对于委托创作的,还应提交建设单位与创作设计单位或个人订立的城市雕塑创作设计委托合同。

第十二条城市雕塑的开工验线、制作与施工,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

确需变更设计方案的,应当报原批准部门按原审批程序批准。

第十三条城市雕塑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核发规划验收合格证;验收不合格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拆除。

第十四条城市雕塑建设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在90日内向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报送城市雕塑工程档案。城市雕塑工程档案合格的,由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核发建设工程档案验收认可证。

第十五条设计、承建单位或个人对设计、建设的城市雕塑质量负责。

承担创作设计的单位或个人有权对制作和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第十六条城市雕塑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建设、命名冠名以及养护工作。

第十七条城市雕塑的建设资金,可以通过下列方式筹集:

(一)城市建设专项资金;

(二)建设单位自筹;

(三)企业、事业单位资助;

(四)社会捐款和捐助。

大型建设项目内城市雕塑的建设资金,应当纳入建设项目的总预算。

第十八条城市雕塑建成后,其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加强日常的维护、保养,保持完好、整洁。

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雕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负责。

建设单位投资建设的城市雕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由产权人或者受委托的物业单位负责。

第十九条禁止损毁城市雕塑以及在城市雕塑上擅自悬挂、粘贴物品。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或者拆除经批准建成的城市雕塑。

因特殊情况确需迁移或者拆除的,所需费用由迁移或者拆除单位负责承担,并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

城市雕塑发生破损无法修复的,由其产权人或者管理人报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拆除。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与创作设计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订立城市雕塑创作设计委托合同。城市雕塑设计单位或者个人有署名权,城市雕塑创作合同有特别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城市雕塑建设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限期拆除,并处违法建设部分工程造价10%以上、20%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拆除的,报经市或区、县人民政府决定强行拆除,或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条故意损毁城市雕塑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擅自在城市雕塑上悬挂、粘贴物品或者涂污城市雕塑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责令清除;拒不清除的,处50元以上*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擅自迁移或者拆除城市雕塑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城市雕塑管理人员、、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城市设计的地位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管理问题措施

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大,城市规划信息随之变得异常庞大。现代城市是处于不断展的过程,要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产业特点和各种优劣势,把城市的发展纳入整个国家和大区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中去考虑,探讨其发展趋势,为其定位,这是解决现代城市管理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根本问题。近年来,由于按此定位规划,符合于客观实际,有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城市规划信息的收集、维护、整理、公布、有偿提供信息的工作越来越不能由单独一个信息中心来完成。

一、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

2.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

3.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

4.传统城市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

5.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表,城市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

二、建立起合理的城市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的转变

1.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网络

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合理调整市区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等功能,朝着“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

一致”的方向迈进,从部门行业管理转向综合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与此相适应的是,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物业等)逐步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它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使得城市的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并重,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重建轻管”等问题,同时也理顺条块关系,加强了城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管理功能,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

2.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加快城市发展城市建设

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近年来,不少城市认真探索筹措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的路子。

3.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

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上,应始终坚持“三关一跟踪”,对规划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并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创新,有效地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4.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1)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5.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

在规划管理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如住宅小区项目、公共绿地项目以及主干道街景观项目,在规划设计完成后都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进行认真严格的评审,并提出评审修改意见,使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详规的要求,更趋于完善。

6.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也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延伸”。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

建设的调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控制的方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确保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有机统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赵燕菁.制度经济学视觉下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5.6.

城市设计的地位篇8

[关键词]城市河道;排涝;流量计算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2.149

[中图分类号]tU9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0引言

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越来越高,以及近年来大雨暴雨带来的内涝问题日益凸显,排涝设计不合理、没有准确预测和估算大雨暴雨等带来的流量剧增压力,使城市排水成为我国城市普遍的一个难题。因此,对城市河道排涝的研究成为我国广大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对于城市河道排涝的研究,能够为城市排水管网的合理规划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解决城市排水的必要基础。只有彻底解决城市排涝的问题,才能保障人民财产人身安全,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而对排涝流量的计算,是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管网的前提。因此,对于排涝流量的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城市排涝与排水的主要区别

城市主要解决的是历时较长、积水面积较大的城市河道排水的问题。因此,相对于城市排水问题来讲,解决排涝问题在中观层面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1996年夏天8月初,虎峪河由于暴雨连降而导致水位剧增冲垮了河坝,洪水冲到了迎泽大街,造成了洪水灾害,就是排涝设计者应当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尽管,我国对于城市排涝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在管网设计等方面应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城市排涝和排水的区别见表1。

2洪峰流量计算的主要方法分析

2.1推理公式法的原理

计算公式为:

(1)

其中,x∈(0.275,0.280),是一个可变系数,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大小的调节,一般选取中间数为系数,比如:取0.278。

Qm为洪峰流量值,单位是立方米每秒(m3/s);Ψ为洪峰流量径流系数;t为各处洪流的汇流时间;Ht是时段最大的净雨,单位一般为毫米(mm);F是流域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千米(km2)。如果进一步简化,将看作是降雨强度q,可得到公式Qm=ΨqF。

洪峰流量的计算中,径流系数分为部分流域面积和全部流域面积两种不同的情况区分计算,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一般来讲,这种计算方法适合小流域洪峰情况下的城市排水管网设计,不适合南方平原地带城市的设计,而较适合北方降雨量较小的城市。但是,随着近几年北方强降雨天气的增加,暴雨天气带来的危害威胁较之于以前有加大的趋势,在排水管网的设计中,应当根据实测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客观科学评估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来设计排水管网。

2.2地区经验公式的原理

这类方法较为简单,虽地域性较强,但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各城市普遍习惯采用的公式为:Qm=KFn。其中,Qm为洪峰流量值,单位是立方米每秒(m3/s);F是流域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千米(km2);K是地区系数,具体到某个城市,根据以往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确定;n是指数系数,同样根据具体实际经验判断来确定。这种方法相较于推理公式法计算较为简单,精度要求较低。但由于地区差异大,所以在及时应用中对于K和n确定需要很多以往的经验和数据来进行必要的支撑。此类方法普遍应用于规模较小、人口相对稀少的城市,在排水管网的设计中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不至于引发洪涝灾害。

2.3调蓄计算法

一般来讲,按照最大洪峰来设计城市排水管网能力,不会引发城市洪涝灾害,但是,考虑到投资和经济效益,那样的话,就会投资巨大,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考虑河道的蓄水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城市中地势较低的排水区,积水不能自然排放,需要设计合理的排涝泵来进行排水,在兼顾经济适用的情况下,合理地确定排涝量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计算公式:

(2)

其中,V2、V1为计算时段末、始的河道蓄水量,q为假设的排水能力,Q1,Q2为计算始末的入流流量。在实际的计算中,蓄水量低于起调水位的蓄水量则不排水,因为河道有一定的蓄水能力。

上述的3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推理公式法主要以自然形成的小流域河道排水计算洪峰流量来进行排涝能力设计,但计算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偏小,所以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城市河道的具体情况调节放大系数。推理法比较直接简单,省略了很多水文地理方面的考虑,直接采用了流量最大的计算作为依据设计,所以应用也较为广泛。

3城市河道排涝流量实例分析

3.1排涝流量计算

太原市迎泽西大街东起迎泽桥西,西到南寒广场西客站,长约5公里,道路规划宽度7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31米的双向十车道,是太原市标志性、景观性、交通性的现代化道路,是太原市的主干道之一。但是,由于迎泽西大街位于太原市西南部的万柏林区,地势相对较低,通过历年暴雨的资料得知,此地段是历年夏季暴雨频发期洪水灾害较为严重的地段,部分地段积水高达70多厘米,给城市交通等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迎泽西街从迎泽桥西到迎泽西大街千峰路口长约2900多米,总汇水面积大约5.5平方千米,是积水最为严重的地段之一。

根据给排水设计手册,确定太原市短历时的最大强度公式为:

(3)

如果重现期取5年,一小时降雨量取48.7~54.0毫米,雨停时道路无积水或不影响通行,按照公式Qm=ΨqF计算,则有不同汇流面积情况下要求主管道的流量见表2。

3.2河道控制水位计算

进一步选取虎峪河下元河段到迎泽桥西河段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虎峪河位于太原西山,北面邻接玉门河,南面则是与九院沙河相邻,流经大虎峪、小虎峪河龙湾等地,从山区流出向东流入太原盆地。虎峪河流经面积约47平方千米,流经长度约22千米,最大落差约1.1千米,由西向东流入汾河。特别是1996年夏季8月的暴雨冲毁河岸淹没迎泽大街,引发了城建系统和相关领域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在确定暴雨天气排涝流量的情况下,有必要对虎峪河关键路段的控制水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只有将排涝流量与河道控制水位紧密结合,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排涝的问题,以免洪灾重现和发生。

利用公式z=-lj-0.3计算虎峪河的断面控制水位见表3。

4结语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水排涝系统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通过对城市排水排涝的流量计算方法研究,确定排水排涝暴雨天气的流量和河道控制水位,以此为依据进行城市排水排涝管网和泵站系统的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芳,宋娟,金羽.城市排涝与城市排水网络关系研究[J].中国水运月刊,2013(4).

[2]许文君.城市排水系统的整合与优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城市设计的地位篇9

关键词: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控规与城市设计的认知

1.1定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城市设计是一种主要通过控制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干预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刘宛,2000)。是以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环境为主要对象,以对象的宜人性和性质性为目标,以人性化为原则,以系统方法为途径的一种用于相关规划设计及其行政管理领域的思维方式、设计法则以及专项规划设计。

1.2控规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制中,控规是总体规划目标与任务的具体落实,同时也是修规及建筑设计的具体指导,在规划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控规在城市开发区强度和环境容量方面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作用。但是,控规难以确保城市品质问题,即难以把握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系统优化问题,包括基于城市或片区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城市形体、城市文化、城市生态等城市空间环境质量问题。城市设计的价值在于城市整体性或系统优化,控规成果完全可以通过吸纳城市设计的成果来完善自己。

城市设计比控规更能够系统、整体地把握城市空间环境质量问题,但是在国家法定的规划设计体系中没有城市设计,城市设计难以得到实施,如果将城市设计成果转换为法定的控规成果来进行实施,这应该是积极而有效地。

1.3后于控规的城市设计方法

从我国现行控规和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工作性质来看,两者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关联性,控规需要拟定城市设计要点。后于控规的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完善或优化先做的控规。后于控规的城市设计反馈到控规的方法是对影响城市品质的城市设计的刚性内容纳入控规,对控规成果中必要的内容进行修改,按照程序上报审批。

2以城市设计为基础的控规局部调整

笔者作为一名参与温州民科基地控规中心区地块规划修改工作的规划管理者,结合该规划对以城市设计为基础的控规局部调整进行浅析。

城市发展是一个受到多元因素制约的过程,控规局部调整的产生,除了控规编制自身的技术原因之外,还涉及经济、社会、制度、现实发展状况等原因。根据需要,后开展的城市设计要对控规成果进行调整,主要目的是从优化城市品质角度对控规中缺乏系统或整体性的规划内容进得修正和添加。包括建设用地性质调整,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方面的建设用地的性质,主要干路的调整、影响城区整体空间形体特征的建筑控制指标。

2.1调整背景

随着温州的城市发展思路由沿江向滨海的转型,民科基地将成为城市东拓的战略先锋。

2010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民科基地进行重新提升定位,优化城市品质,明确提出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的温州大都市滨海新城核心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原《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原控规)中心区地块部分进行梳理,对土地利用开发和空间形态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编制了《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中心区城市设计》(以下简称城市设计)。为了落实城市设计的刚性内容,同时衔接民科基地及周边最新的建设动态,进行了以城市设计为基础的控规局部调整。

2.2调整范围

控规局部调整区域位于原控规规划范围的中心即民科基地中心区,紧邻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纬十二路出口。规划范围由纬十路、经六路、纬十支路、经五路、纬十二路、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纬十一路和经五支路围合而成,用地面积232.12公顷。

2.3城市设计的重点

2.3.1定制功能体系

结合民营经济与城市需求构建中心区核心功能,作为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引擎和整个民科基地的功能组织核心,地区的核心功能应首先考虑民营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市场的需求。

通过策划中心区的服务职能,使其顾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创新服务平台,同时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思考地区为周边生活片区提高服务补充,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减少或去除产业类用地。融合功能空间,从周边功能区域布局以及既有规划而言,地区承担着衔接金海湖南北两侧产业区的使命,但是既有的功能结构以及泄洪区的处理,并未实现南北两侧功能地区的有效融合,需要在功能结构上予以优化。体现土地价值,充分考虑基地内部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土地价值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并反馈到实际的功能布局之中。(见表1)

表1功能体系分析表

2.3.2创造空间意向

根据原有控规和现状,强化“山一水一海”的空间特征(见图1),延续城市文脉。民科基地中心区主轴明确、山海相连、水网密布,以水脉作为地区独特景观风貌的要素,以水构建城市意向、组织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根据不同功能,创造独特的空间肌理和丰富的场所感受提供一个多元取向的城市空间,创造地区吸引力(见图2)。

图1区域景观格局图2城市空间

根据功能体系的分析和空间意向的构建,形成“一带、两心、一轴,铆合南北两片”的空间框架。“一带”是衔接南北向的产业发展轴,“两心”是地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综合管理中心,“一轴”是依托金海湖公园构建基地东西向的自然轴。(见图3)

城市设计围绕金海湖公园组织各空间要素,强化“山―水―海”的城市空间廊道。确定金海湖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东西向主轴,利用经五路、线型城市绿地和林荫大道向两侧延伸,构建鱼骨状的城市开放空间格局。基于土地利用,差异化设计各地块的建筑基底,营造鲜明的城市空间意向。深入设计街头绿地和内部公园,通过次级的开发空间,形成网络状的开放空间格局。(见图4)

图3功能结构规划图图4城市空间结构

根据空间意向进行城市天际线设计,制定设计原则:突出城市绿谷:金海湖公园沿线布置较低层建筑,并逐渐向南北两侧抬高,形成城市绿谷的空间意向;城市地标性:文体标志性建筑沿沈海高速公路沿线布局,并预留一定的空间,展示问题建筑和金海湖公园的全景;自然和人工天际线的融合:控制建筑高度,使得城市建设区天际线高度形成合理的比例,形成人工和自然融合对比的天际线系统;开发强度和土地利用相匹配,最大化土地价值:商务区建筑最高、商业区次高,居住的研发教育区较低。(见图5)

图5城市天际线设计

2.3.3确定控制指标

综合上述土地功能、空间意向的分析,系统、整体地把握城市空间环境质量问题确定各功能区块控制指标。确定六类高度控制指标和开发强度,制定城市设计导则。(见图6、图7)

图6建筑高度控制图图7开发强度控制图

2.4衔接城市设计进行控规局部调整

2.4.1城市设计的衔接

城市设计对民科基地中心区内部的用地功能和开发控制提出了修改,主要内容有: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减少或去除产业类用地;确立“一带、两心、一轴,铆合南北两片”的功能结构;按城市中心区的标准增配公共服务设施;确定新的地块高度控制和开发强度。

2.4.2控规局部调整重点

控规局部调整以城市设计为依据,在原控规的基础上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衔接上位规划,落实“十二五”规划对民科基地中心区的最新定位;二是对接城市对土地开发和控制的修改;三是对接已有的规划调整和建设。

其中控规局部调整的重点是对接城市设计对土地开发的控制的修改:调整土地利用,结合功能定位的转变,增加城市生活类用地,减少或去除生产类和市政设施类用地;增配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定位提升,提升了各类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和规模。地区医院、地区文化中心及体育中心、市民中心等按照城市组团进行配置,优化用地布局,以提升对整个地区的服务效率;深化调整地块控制,结合城市设计的工作深度,通过增加城市支路和绿带,对大地块进行分析,将原控规确定的33个地块细分为56个地块进行控制,同时,对原有土地的功能增加土地混合利用和兼容性的开发控制手段。将城市设计刚性内容纳入到控规局部调整强制性指标中,形成有效依据。

3结语

在组织编制温州民科基地控规中心区地块规划修改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笔者认识到控规和城市设计是一项密不可分的工作,双方具有互补性。基于城市设计的控规局部调整方法,使两者相得益彰,对提高控规质量和城市设计有效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五分册: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设计的地位篇10

了城市设计目标在城市设计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确立城市设计目标的方法及切入点。

关键词:城市设计目标;黄骅市中心区;生态智城

abstract:thisarticletaketheHuanghuadowntowncitydesignasacaseofcitydesigntargetevaluation,thecitydesignandthemeaningofgoalemphasis.thecitydesigninthewholedesignprocessoftargetsinthecityaswellastheimportanceofestablishmentofcitydesigntargetmethodandpoint.

Keywords:citydesigntarget;downtownHuanghuaeco-smartcit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设计目标理解

我国的城市设计不具有独立的运作体系,它可以贯穿于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中,也可以独立编制,但不具有法定作用。城市设计与控规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它可以在控规之前、过程之中以及在控规之后编制。但是,不同阶段的城市设计作用不同,偏重的内容方面也有所不同。

控规前期的城市设计偏重战略性的设计理念和构思。目前我国许多新区在编制控规之前或同时,进行独立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或城市设计招标,这类规划设计更偏重功能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为控规编制内容的合理性提供科学分析,包括功能布局、容积率、建筑高度、开敞空间等,给予法定规划前瞻性和战略性建议,使之能够更正确地落实和实施。

贯穿于控规中的城市设计,主要研究一些专项内容,如风貌特色、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开敞空间和步行系统等,为规定性指标的确定提供城市设计上的依据,或者作为指导性内容进行设计引导。

控规之后的城市设计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深化控规内容,为实施管理服务的功能,即技术功能;另一种是彰显文化人文特色的功能,即文化功能。前者给予城市设计可操作性的理性主义色彩,后者赋予城市设计若幻若真的非理性主义魅力。这两种功能以“出世”或“半入世”的姿态在规划体系中发挥着作用。在控规确定前的概念阶段,或者控规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城市设计出来确定方向和思路,之后在规划管理阶段,控规又起主导作用。

在充分理解了城市设计的作用及其与控规的关系之后,再来看城市设计的目标。宏观来讲,城市设计的目标大致可概括为以下4点:(1)彰显城市风貌,增强城市可识别性(2)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提供指导性概念,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3)诠释、深化和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4)探索贯穿编制和实施的有效管理机制,促进规划管理工作发展。而从城市设计方案确立阶段出发,则城市的宏观把握,整体定位,发展目标,指导概念则是城市设计的目标重点所在。明确了城市设计的目标内涵,才可以将城市设计做到位,真正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

以下以黄骅市中心区城市设计作为案例,对这一城市设计的目标进行科学性评价。

黄骅市中心区城市设计解析

2.1背景分析

黄骅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西连沧州与石家庄,南接海兴县,北与天津市接壤,并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黄骅市还拥有约95.3公里的海岸线,是华北地区陆上最近的出海口。

黄骅市地处生态湿地,河道纵横;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自然资源方面,农矿盛产,海产丰富。核心工业有三大支柱产业:资源化工业、五金制造业和塑料模具业。服务业方面有两大特色服务业:商贸业和物流运输业。农业则主要是冬枣加工业。

从全国层面来看,黄骅市自身环渤海的战略位置凸显,同时位于京津冀城市群内,又面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宏观来看,区位优越性彰显。黄骅市应紧紧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港口优势,主动与天津渤海新区对接,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互动和产业分工中去,形成重要的区域经济节点;应利用环渤海交通走廊的建设,充分融入一线城市群发展框架,同时依托三省两市的提升带动,成为区域资源整合、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黄骅港是国家大力发展的重点港口,如何依托港口由专业向综合转变为契机,以港兴城,以城促港,引导港口周边产业发展,打造黄骅港口服务后台,将是黄骅中心城未来发展中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2.2总体定位

通过背景分析,可以挖掘出黄骅存在六大发展优势:(1)战略优势:港口带动(2)交通优势:交通枢纽,港口运输(3)区位优势:依托旧城,联结东西(4)生态优势:天然廊道,景观引导(5)产业优势:产业支撑,特色发展(6)科教优势:高校集聚,产研促进。

将理论与黄骅自身优势相结合,可以提出三大宏观发展策略:(1)区域协同:协同产业布局,优化渔区联系(2)中心极化:极化优势功能,形成区域中心(3)三元共生:科技、自然、文化三元和谐共生。

规划整合黄骅市中心区的发展比较优势,融入创新要素,结合对渤海新区的整体钻研,提出本次城市设计的总体目标:(1)智慧创新:形成财智要素汇集,自主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2)文化休闲:设计现代服务集群,功能多元复合的魅力之都(3)生态宜居:打造水绿交融共生,人文多元和谐的活力之地。

2.3方案剖析

整体概念性总平面图

黄骅市中心区规划结构概括为:

1)一核三心,一带两轴

规划以麒麟湾构筑城市核心,功能辐射。规划商业休闲中心、行政中心以及体育中心,通过南排河生态景观带、学院路城市发展轴、海丰路城市景观水轴等轴线共同构成城区基本架构。

2)一湾引领,指状放射

规划依托麒麟湖及南排河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构建本次规划的生态休闲绿色核心区;以斑块、廊道和基地形成生态骨架,核心放射多条绿色生态景观廊道,串联生态斑块节点,构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3)内外双环,板块联动

规划根据区域、城市的职能特点,提出中心区的主要功能设置,通过公共设施的带动,内外环道路体系将不同的功能组团联系起来。

黄骅中心区规划结构图

功能布局方面,构建九大分区,多元功能复合。规划强调功能的多元与复合,通过建成区、现代产业区、创新科技区、特色产业区、传统产业区等五大各具特色的产业功能集聚区,促进经开区产业链的提升和集聚群的形成、并且配置文化休闲区和综合新城区,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必须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服务,整体构建七大功能板块,多元功能穿插,促进经开区从传统产业园向产业新城转变。

黄骅中心区功能分区图

案例城市设计目标评价

该城市设计对黄骅市背景条件及现状条件进行了充分的踏勘调研和资料整合,并深刻解读了黄骅市相关上位规划,准确地挖掘了黄骅市由其区位条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其城市自身的资源、产业优势及缺陷。在充分分析项目前期内容之后,提出了宏观层面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建设策略,进而深化到城市设计的总体目标。层层递进,体系明晰。

城市设计目标的第一层面为智慧创新:形成财智要素汇集,自主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这一目标的确立源自黄骅市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产业优势,结合其自身城市性质,进行准确定位,将黄骅市设计为发展创新产业,与区域进行经济、科技积极交流的智慧城。第二层面为文化休闲:设计现代服务集群,功能多元复合的魅力之都。这一目标更多从城市设计理论出发,在黄骅市打造现代城市风貌,形成中心区多功能集聚的效果,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满足了市民文化休闲各层次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品质。第三层面为生态宜居:打造水绿交融共生,人文多元和谐的活力之地。这一目标则巧借黄骅市优良的自然生态条件,将水、绿最大化引入城市中心区,结合田园城市相关理论进行设计,不止保证了城市风貌,打造了城市景观,更提升了黄骅市的整体宜居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黄骅市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目标定位明确,分三个方面囊括了一个优质城市应该具备的基本元素。而落实到具体的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中可以看到,轴线的打造,节点的确立,斑块的融合,功能的分区都是按照城市设计目标去进行布置。发挥出了一个明晰合理的城市设计目标对于整个方案的引导性作用。

结语

一套完整的城市设计的精髓其实就是在于其目标所在。城市设计目标定位成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功的方案建立在明确的设计目标之上,而具体设计内涵的表达又需要通过设计目标来传达。于是,在做城市设计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设计对象,对城市的背景,现状做充分的解读,从而对城市进行准确的宏观战略定位,最终确立科学的城市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城市设计》王其钧2010

[2]《设计理想城市》刘亚波2009

[3]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过程的探索朱峰徐克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