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线上教学的感受十篇线上教学的感受十篇

线上教学的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14

线上教学的感受篇1

一、

教材分析: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的绘画作品,线条一直是创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基本要素之一。教材安排了两个版面,左边是我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右边是国外近现代作品和学生作品,虽然东西方绘画的工具不同,欣赏习惯不同,但线条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感却是相通的。学生应通过欣赏教材中和教师选择的绘画作品,提高欣赏的深度、广度,端正审美方法,在体会中外作品中线条的不同魅力时,深入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学有所得。

二、

学情分析:

本阶段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实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并追求画面更加真实、明暗变化丰富的作品。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身边的线条》、《会变的线条》等),学生对线条已不陌生,对线的基本形态和线条的美感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如何运用不同的线抒发情怀、表达美感,还需要引导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线条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可以通过粗细、曲直、长短的变

化表达不同的形象和情感,能够对画中的线条进行赏析和评述;

(2)在欣赏中国白描的过程中,感受线条的魅力,通过观察与对比、小组

讨论的方法,认识线条的表现力;

(3通过对中国绘画的赏析,培养学生的质疑、分析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线描作品的赏析,初步了解线条可以通过粗细、曲直、长短变化表达

不同的形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

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

五、教学方法

欣赏法、观察法、谈话法(问答法)、比较法、讨论法、情景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教具:ppt、总结性卡片、线性作品、“智多星”、“心”形纸片。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组织教学1`

智多星进课堂:“今天,爱动脑筋的智多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看哪组能够把它带回去呢?”

课前互动

常规养成训练

作品(图片)导入3`

1.

欣赏:

“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幅大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天子送王图》描绘佛祖释迦摩尼降生为悉达太子后,其父母带他去朝拜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思考:“这幅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运用了哪些不同的线条?”

欣赏画圣吴道子的作品,并回答问题。(教师板画)

感受中国绘画中“线”的魅力。

揭示课堂与设疑3`

“线条的变化可真多!它可以通过粗细、曲直、长短去表达不同的形象和情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中的线条’,感受线条的艺术魅力,对此,你们有什么疑惑之处?小组讨论,请组长代表本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将学生的疑惑进行归纳,整理为课堂目标。

1.中国绘画的发展(线的历史)2`

“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变化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感受呢?让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线条的历史!”

“远在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线条就已经显示了它的艺术魅力。彩陶、黑陶石器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用线作品。这为随后的铜器纹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流畅自如的敦煌壁画飞天。”

欣赏作品、听教师介绍。

简单的让学生感受线条的历史。

2、“1号展厅”5`

1.

参观魏晋墓砖画:“首先,让我们穿越到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来到1号展厅,参观素有‘地下画廊’之称的墓砖画,看看当时的人们在做什么?”

2.初步感受线条的粗细变化:“这两幅描绘骑马的绘画,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3.再次体会线条的粗细变化:“我们再来看《放牧图画像砖》和《五马图》里的马,比较这两匹马,用了什么不同的线条?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4.小结:“粗的线条带给我们粗壮、豪放的感受,细的线条带给我们细腻、工整的感受。”

1.欣赏魏晋墓砖画

2.说粗细线条带来的不同感受

3.分析、讨论

4.知识总结

体会线条粗细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3、“2号展厅”6`

1.体会人物画中线条的曲直变化:“接着让我们来到2号展厅,展厅徐徐走来了一位清代美女,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正在这时,从天而降来了两位神仙,他们给你们什么的感觉?”

“同样是线条表现的人物画,为什么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呢?”

2.分析曲线、直线的表现力:“让我们的眼光移动到这幅表现黄河的画上,观察画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曲线表现的作品富有动感,显得优美或壮丽。同样表现水的作品,让我们看看速写《海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表现海的,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小结:“直线带给我们平静、稳定的感受。”

1.欣赏不同感觉的人物,体会、分析线条曲直带来的变化。

2.小组讨论,分析和总结。

体会线条曲直变化带来的不同感觉。

4、“3号展厅”5`

1.欣赏《八十七神仙卷》:“最后,让我们来到三号展厅,去参观中国画圣——吴道子的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长卷,作者运用细长流畅的线条,描绘稠密而又重叠的衣褶,表现出神仙优美、轻盈的体态,人物脸庞的线条比衣物的线条更细腻,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作品没有什么颜色,却给人华美富丽的感觉,展现了古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

2.对比分析:“对比吴道子的《天子送王图》,观察这两幅图的局部,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

?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小结:“细长流畅的线条带来舒缓的感受,短促变化的曲线带来急促的感受。”

1.欣赏吴道子作品

2.对比分析、知识总结。

体会线条长短带来的不同感受。

5、用“心”赏析的方法4`

“从古至今,线条一直是创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基本要素之一。要想破解线条的语言,就需要观察画面的内容,分析线条的种类,体会其带来的感受,做到用‘心’去赏析!其实,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提纲对线条性作品进行评述的,它就是破解线条语言的钥匙、我们今天学习的赏析方法,请你记录下来。”

总结、记录

总结赏析方法

参观微展厅,评述作品。9`

“记录完后,请你带着这个方法,小组安静、有序地参观教室里的作品,然后选择一副作品,小组之间小声地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汇报结果、评述你们选择的作品!”

参观、讨论、评述。

将学习的赏析方法运用到参展中,让学生大胆评述作品。

拓展2`

西方线性绘画的欣赏:“我们主要欣赏了中国绘画作品,西方线性作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今天所学的知识同样可以运用到西方作品上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下节课学习!”

欣赏、讨论

对西方线性绘画进行质疑。

教学板书:

曲直:

粗细:

粗壮、豪放

动感、优美或壮丽

用”心”赏析:

细腻、工整

文静、平静

长短:

1.画中描绘的是______内容;

细长流畅—舒缓

2.运用了______线条,

线上教学的感受篇2

一、用旋律线凸显音乐课堂魅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遇到一些教学难点,用语言来讲解学生不易理解,反复说教学生又觉得枯燥,此时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旋律线,就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这些恰到好处的旋律线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既让孩子们注意了旋律的起伏和快慢,节奏的特点,又让他们高度注意了旋律的进行。

1.旋律线的运用增强了乐曲的理解力。许多学生对欣赏课不感兴趣,高年级学生听不懂,老师讲得多;低年级学生听不懂,老师讲得更多。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相差甚远。“知之愈深,爱之愈切。”旋律线能增强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力。根据旋律的走向画旋律线,用连绵的旋律线表现舒展、宽松的节奏及较慢的速度与优美的情绪特点,动荡的旋律线则表现了紧密、活跃的节奏及较快的速度与快乐的情绪特点。这种以本学科为主的,根据音乐与美术在艺术上的异同,有机地将美术与音乐整合,巧妙地设计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学习音乐或美术的同时将两者迁移与转化,有利于学生视觉与听觉审美能力的同步提高,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运用画旋律线法来理解音乐,既简单、明了又迅速。学生通过画旋律线来表达乐曲中音高、力度的高低,情绪的不同。它既能有效地表达学生对音乐各要素的聆听体验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还能逐渐培养学生专心聆听的习惯。通过形象直观的线段,学生便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的高度,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

2.旋律线传递音乐的感染力。恰当而准确的旋律线常常是一种音乐语言的升华,与音乐紧紧相扣的旋律线,把音乐的情与景用显见的线条表达出来,既直观又开阔,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活力与魅力。在课堂中巧妙运用旋律线,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的学习中来,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二、用绚丽色彩展本文由收集整理现音乐课堂魅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乐于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音乐情感与音乐情绪又是相辅相成,音乐情感的强度映衬着音乐情绪的色彩。音乐教学中情感色彩的体验课,是音乐教学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了解音乐,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探索思考、学会聆听音乐、学会感受音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

《忆江南》一课导入时,我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听一听,感受歌曲情绪。我播放宋祖英的《又唱江南》,并配以剪辑后的苏州风景影视画面。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欣赏到了江南小桥流水、摇橹而行、雨打芭蕉、桃红柳绿、白墙黑瓦及错落有致的园林等,在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中,学生感受到精致婉约的江南,无不让人心驰神往。此时我让学生用色彩来表达欣赏后的情绪,生说:清清淡淡的绿色。通过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江南民歌的特色:温婉细腻、含蓄优美、委婉流畅。

三、写“听后感”显现音乐课堂魅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学生们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要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我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自身的这一特点,通过让学生说、写“听后感”的方法来激发想象,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我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独立的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欣赏《北京喜讯传边寨》时,先让学生充分聆听音乐,感受乐曲情绪,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课后布置学生写“听后感”。学生一写道:听到喜讯后,山寨顿时热闹了起来,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吹起牛角号传递着喜讯,山寨呈现出一幅热烈喜悦的画面;学生二写到:画面中有的老人激动的留下喜悦的泪花,一边擦着眼角的泪水一边对着身旁的小孙子说:“终于盼到了今天,好日子来了……”大家在听赏过程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个体感知在群体感知中得到统一和升华。

线上教学的感受篇3

【关键词】线描画;年龄阶段;绘画形式

一、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对线描的感受

儿童线描应鼓励学生大胆用线。在低年级孩子刚接触线描学习初期,要求想好后再下笔,线条要肯定,低年级儿童他们有着自己对直观形象的敏感时期,正是这一点赋予了儿童线描图中造型的情态。只要不用成人的思维去规范和束缚他们,线描造型不受形式、技法的束缚,儿童就能够在他们感知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表现。

比如,一年级《五彩的烟花》一课中,借助学生对烟花的喜爱,引导学生回忆和欣赏烟花绽放时画出美丽的弧线,并用各种各样美丽的色彩和线条在纸上表现出来。

总之,我感到线描教学对培养低年级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能力,非常有帮助。通过线描,可以更好地掌握造型能力,学会处理疏密、繁简的对比,掌握好画面的节奏。在低年级儿童线描画教学中坚持创造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让儿童在不断的创造中体会到线条变幻无穷的魅力,从而使他们能容易地运用线条去塑造形体和画面的创作活动。

二、在中年级培养学生对线描画体验

在孩子十岁左右,他们开始对童话式的表述方式不够满足了,十岁左右的学生身体发育相对平稳,肌肉力量有显著发展,能学习更多的技能,而线描正是对于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1.感受线描的形态美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时常在课堂上问学生,艺术家们在表现任何一样普通事物时,为什么画面都很动人。这是因为艺术家在画之前对对象总是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分析,他们总是把“读懂”对象放在首位。比如,三年级《校园里的花》一课中,本节课通过欣赏、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并能从中发现美、表现美、感受美,让学生用线描的形式画下来,使学生感受线条的魅力。

2.感受锤炼的线条美

儿童刚开始学线描写生,总是出现用线不肯定、不自信、等习惯性的表现方式,不能流畅的进行作画。我认为儿童线描写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儿童用感觉来画线,只有让线产生疏密、曲直、交叉等多种和谐与变化,画面才能形成线的乐章;让线疏密得当,虚实相致,画面才更有线的整体美感,所以要让儿童处理画面线的黑白灰关系,并突出重点,有所加强与取舍。

3.感受线条的个性美

儿童的个性不一样,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闲静、有的活泼,表现在作品中,也有的奔放快畅,以画大感觉为主;有的画风细致、处处得当。老师不要以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和规范他们,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发挥他们个性上的优点,并成功地体现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一种特质的个性美。

美,人人喜欢,但人人不一定都懂得欣赏,通过线描写生,缩短生活与美的距离,使儿童从小能懂得美,发现美,也能欣赏美和表现美。

三、在高年级培养学生对线描画表现,并在基础的线描画基础上做出延伸,比如漫画、国画、版画等

高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线条学生并不陌生,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课外多进行线描写生练习,自觉地用线条表现出物象的结构和质感,体现出写实美,并能通过线的巧妙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还要让学生多欣赏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线描作品,提高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高年级的孩子已经渐渐有自己的思想和准确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以前对线描画的学习,达到一定水平便可以开始加入漫画、国画和版画的内容。

1.漫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种类,它常用夸张、比喻、象征、拟人、寓意等手法,直接或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对纷纭世事的理解及态度,是含有讽刺或幽默的一种浪漫主义的绘画。它同其他绘画的主要区别在于独特的构思方法和表现手法。在绘画工具和物质材料的使用上没有专一的选择,在造型手段上也没有什么限制。使用毛笔、钢笔,借用木刻、油画、剪纸、拼贴、中国画等手段来绘制都可以。漫画并不只是为了博得你的一笑,而是有更深远的意义,而且漫画的表现形式是夸张、变形,必须是在线描功底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学习。

2.国画,在传统中国画当中,线条的运用达到了极致,线条的表现力丰富而有趣味,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从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就是《水墨游戏》,开始让学生感受水墨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墨分五色,体验中锋和侧锋用笔,从四年级开始每册教材上都会有水墨画,因为材料、技法的不同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下是学生的国画作品。

3.最后是版画,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有《藏书票》一课,藏书票是版画的一种。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版画已经很熟悉了,通过低年级和中年级的线描画教学,到高年级适当的将线描画教学延伸到版画教学是很可取的,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发现通过长时间的线描画练习,学生已经经历了从不懂线描画―能感受线描画―能写生线描画,线描的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会对线描画产生审美疲劳,正好漫画、国画和版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线上教学的感受篇4

小学数学中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要让学生在美中学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美,做到真中求美,美中导真;通过移情,以情传真;寓教于乐,以美促真;开拓思路,真中显美,让学生在美中健康和谐地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

一、真中求美,美中导真

首先,巧用比例,由美传真。“黄金分割”是公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所发现的一条美学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具的制作、几何图形的绘制、教室的布置、板书的设计要尽量让其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让学生在这个美的比例中学数学。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不管是教师演示用的长方形模型,还是在黑板上作的长方形,都应考虑它的长宽比例使之符合“黄金分割”。这样,这些图形在学生初次接触时便能给学生带来美,带来愉快。让学生在这些美的形体中认识长方形,效果一定是十分好的。

其次,以美扮真、真美一体。即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在感受这些和谐、对称、富有节奏的形象时不知不觉进入“真”的境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将抽象、枯燥的公式、定律用美装扮起来,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这样,学生将会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学得轻松、愉快,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运算定律化为具体可感的几何图形。

再次,巧设板书,真美交映。有人认为数学课的板书不用精心设计,其实不然,数学课的板书也非常重要,除字迹秀丽外,还要考虑排版,尽量写得对称统一,教师不要随便在黑板上画线条,加符号,因为不同的图形会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水平线是平静的,曲线比直线更富有装饰性,波状线比曲线更加吸引人,而蛇形曲线能引导眼睛去追逐其无限多样的变化,成为富有魔力的线条。方向向上或者向前的线条总是与某种积极紧张的、进步活跃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圆形或斜三角形是流动的,方形是安定的。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线条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慎重而合理地使用。例如,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就加要注意灵活运用这些线条。

二、通过移情,以情传真

教育不是灌输,它是一种艺术,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处理好教材。把一些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几个适当的部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并且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这种喜悦感变为他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2)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对待被提问的学生,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都要设法使他们能在全体师生面前比较体面,也就是让他们有一种受尊重的情感体验。(3)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上的要求要有特殊的敏感性,要理解学生,要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一种亲近和理解的情感体验。

三、寓教于乐,以美促真

(1)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练、准确、有节奏、有幽默感,让学生听起来妙趣横生,同时教师的体势语言也非常重要,一举一动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受。(2)课堂上适当开展数学游戏,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路。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我和学生一起做了《黑帽子和白帽子》的游戏:讲台上放了五顶纸帽子,三顶白的,两顶黑的,请三个学生到前面来把他们的眼睛蒙上,每人戴一顶。其中两人戴的白帽子,一人戴的黑帽子,然后把蒙眼睛的手绢打开,问:“你们想想,头上戴的是白帽子还是黑帽子?看谁先想出来?”三个孩子都只看见别人头上的帽子,一时都想不出自己戴的是什么,下面的学生看了他们三人可爱的样子,都哈哈大笑。过了一会,一个戴白帽子的学生突然明白了,他说:“我知道了,我戴的是白帽子!”此时下面的学生都感到惊奇,待这位学生讲出他的判断方法以后都显得十分佩服。(3)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上适当进行一些小型比赛。因为学生的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所以比赛不但能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而且也能调节课堂气氛,比赛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4)针对小学生实践经验少,又好动的特点,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多动手,亲自参加实践、积累感性资料。如让他们亲自量一量、掂一掂、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

线上教学的感受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境;自主探究

创设良好的导学情境是成功的起点,它对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学的艺术,可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以“情”入境,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

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兴趣是支撑起生命力量的风帆。而美术学科自身有着极强的审美性,是贯穿着美和情的一门课程,因此,美术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美术学科自身的这一特点,充分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潜质。

例如:欣赏七年级油画《粮食》时,因大多数学生脱离农村,教学时可带学生参观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场景或用多媒体展示,从农民挥动手中镰刀割稻、收稻、挑稻等一系列农忙收获的场景以及农民收获的情绪中获得初步审美情境,然后结合苏联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验到作品创作于卫国战争之后,从而体现出苏联集体女庄员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面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在日趋异新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对于收获的喜悦以及劳动人民耕作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爱惜粮食。

二、以“疑”入境,在欣赏中产生想象力

激疑导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然后才有所获。教师以设疑的方式导学,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产生问题症结,引发思考,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有积极作用。例如:上七年级《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中,《纺织女》这课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提问学生,全画面可分为几个部分?前景妇女和后景妇女的衣着有什么不同?后景壁毯上表现了什么内容?你对作品中的人物心情有什么感受?前景纺织厂条件如何?从何处判断出来?在提问中,让学生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视线会扫过画面每一个角落,并认真收集知识,根据信息分析解释画中所给人物,景象的意味。许多同学能从画面穿着分析出前景纺织女工在马德里简陋的条件下劳动,后景则贵妇们欣赏由妇女织造出的壁毯,并指出两个场景,代表不同的阶级,隐含着对比,甚至有同学通过自己搜集资料知道壁毯表现的神话故事的内容,整个是为前景纺织女陪衬这个故事而安排的。这样的回答欣赏教学,使欣赏者认真细致的面对作品,不仅充分调动视觉直感和想象力,而且也能从理性方面把握作者通过画面传递出来的信息。这样导学,学生感到亲切,能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三、以“错”入境,在技能的训练中感受艺术美

有人说过:“教学,就是出错的地方”。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发现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挖掘学生出现的错误在教学中的价值,巧妙利用,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最终让错误成为教学的一个亮点,为美术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美术教学的实施存在着更多的不可预见性,学生对同一个美术问题可能会有多种不同观点,感受,在技能的训练中也可能出现表现水平上的差距。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源自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美术作品,鼓励、保护、学生的美术见解,甚至是相反的见解。这样使美术教学会充满生机和乐趣。

四、以“线”入境。探索“线”的表现技能

线是美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因素,是单元的核心概念,通过单元教学让学生体会线的韵律、学习线的知识和线的表现技能。在“体验线的韵律美”教学中,如何用几何线设计线构成,用所学的韵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线。尝试用水笔、尺或圆规设计一幅线构成作品。体验毛笔画线的乐趣,体会传统国画与线构成中线的不同韵律,喜欢用线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化我们的生活。我校张教师新授教学片段如下:

(一)、小组探究练习。导入(语言引入,承上启下)要求:分组合作探究,怎样才能用毛笔画出形象各异的线?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发现的多?

评析: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合作探究,鼓励全员积极参与,培养团队精神;为下一环节赏析中国画作好铺垫。

(二)、小组探究成果展示

评析:小组探究成果展示,让学生感受笔墨的神奇所在,同一画笔能表现不同韵律的线。

(三)、尝试探究。

1、出示吴冠中的《山花烂漫》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大师画中所用到的线是怎么画的?为何要用这些深浅不一、形状不同的线?与作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2、欣赏《五牛图》,进一步分析传统国画如何运用线的韵律表现形象的?

3、写意山水画作品的浏览欣赏,了解山水画中用线的独特之处。

4、比较感悟:学生用尺或圆规随意画几,根线,并与墨线作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

5、欣赏学习线构成的基本法则(5种构成法)

评析:选用三种国画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我国传统国画中线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学生练习(播放背景音乐)作业要求:1、自选一种线构成法,完成创意设计。2、标注:构成名称3、将完成的作品贴在各组彩卡上。

(五)、作品展评。1、学生交流体会,和灵感的出处。2、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3、教师点评

评析:以“线构成”作为练习,要比临摹一幅写意国画易于操作,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让学生用“最机械、最缺乏情感的线”创作出具有特殊魅力的“线构成”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创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充满情感的中国画线的理解,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作品展示以小组形式呈现,更能体现构成的独特美,一个小组就是一件作品,7个小组作品放一起展示又生成了一幅大作,让审美贯穿在教学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和学生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设计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课堂序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励学生投入创作。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的感受篇6

从字面上解释,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如果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而言,是指教师在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落实的最优化。而高效美术课堂,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让学生充满艺术梦想和希望的美术教学。美术课堂高效性体现在常态的美术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及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教学应该是播一颗能发芽成长的种子给学生,而不是递给他们现成的果子。要实现高效教学,教学活动就应该是选择最优良基因的种子,在最佳的时节播种在特定的土壤里。那么优良的种子应该就是教学目标基因的最优化,最佳时节就是学生美术学习的心理年龄及教学内容在学习系统中的合理性,特定土壤就是教师营造的教学环境的和教学对象的特征。

1、把握学生情况,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种子的选择

庄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对线的理解与表现,感受体育雕塑的美;2,通过制作现代体育雕塑,传达体育精神。3,培养创新意识。从这个表述及整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本课的“种子基因”优良,其中包含了明确的知识技能基因:理解线条的表现力、感受体育雕塑传递的美感、用自选材料制作能传达体育精神的体育雕塑;也包含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基因:理解、表现、感受、传达、表述;还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基因:勤于思考、互相合作、创新意识、。

2、从学的角度来考虑教,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用智慧播种

对于“教学环境”这一“土壤”的选择,体现在庄老师的深思熟虑且非常细致的备课,首先在课前,学生陆续进入教室的时间里,他媒体播放的是刘翔比赛的场景,热烈的场面渲染了课堂氛围,很自然地调动了大家的情绪,为本课的教学作了情境铺垫。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庄老师牢牢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技能基础,因为这是“时机”与“土壤”。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第一环节,由欣赏体育雕塑的视频表述奥运精神:友谊、关爱、和平,导入课题。接着引入专业知识“线条是造型的最基本语言:线是有情感的,能表达宁静、张力、速度、激情与柔美。拍手称妙的是为了阐明这一知识点,教师一边以叙事性的话语描述,用简笔画的形式板画:“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宁静的水平线;“水面上微波粼粼”——自由柔美的波浪线“岸边柳条飘动”——飘逸的长曲线;“突然,狂风吹来”——表现力量的升华的漩涡线;“接着,电闪雷鸣”——表现速度与力量的折线……教师用板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些美术术语,使得语言鲜活起来,增加了学生的直观形象感受,第一个知识难点也因此迎刃而解。

这个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学生的绘画欲望明显被调动起来,也许他们感到画画并不是那么难,几条简单的线就有如此强的表现力,教师这时立刻打出刘翔飞奔的动态让学生以线的形式概括出来,进入第二环节,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一边提示:“摆动的手臂、强而有力的向前跨越的双腿、向前向上冲刺、跳跃、速度”,这种提示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们很快就画出了这一动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画得非常到位,老师在评价是中肯贴切的,没有一味的称赞,他对上台画的同学首先肯定他的大胆表现,但对所画的动态的评价是“跳跃飞奔的动感似乎不够,倒像在跳草裙舞”,并随手给黑板上的动态加上草裙,惟妙惟肖的舞蹈人物出现了。这个细节体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洞察力。这时教师又出示了大师的运动人物抽象作品,让学生有个比较与总结。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找不到方向和目标。

第三环节,深化知识点。学生的思维刚刚激发,教师这时没有嘎然而止,而是多媒体展示一组具有强烈运动感的抽象图形,让学生分析它们呈现的运动美感特征,以此使知识点得到延伸和拓展。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准确地用美术术语表述出来:三角形重复叠加渐变产生飞翔的动感级充满力量的速度和向上的高度,;一组长直线是能表达更快、更强、更高的速度线;向外扩展的曲线,表达了一种张力;一组曲线与一组耸立的直线像是带着力量的羽翼向着更高的方向进发;一组密集的倾斜向上的短线像一股强力的洪流,带着成就高度的梦想……可以看出,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建构知识。我想这一环节如果省略,那么与下一环节就会缺乏自然而合理的衔接过渡。

第四环节是小组讨论:由教师提供的雕塑,能提炼出怎样有情感的线?通过这些线、形表达什么主题?这几件雕塑能用媒体播放的那首乐曲来解读?这里我们看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已经有一定高度了,他们很轻松很有主见地表达了小组讨论的观点,完成了这一环节的任务。因此我们可以肯定高效课堂取决于教师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采用了合理引导方式。

第五环节就是小组合作一件“体育雕塑”,这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应用着陆点。学生制作材料的选择多种多样,有纸材、木材、金属等,作品的体量也不小,底面有的比一张单人学习桌还大,几乎所有雕塑的复杂程度和美感程度也大大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意味着这堂课设定的目标、采取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法能使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有收获。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体现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评价——健康生长的小芽

作为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的老师,是不会忽略评价环节的。庄老师设定的评价参考紧紧围绕本课教学内容:a、作品中包含什么形态的线?B、通过这些线表达怎样的主题?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准确地用美术语言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体现了他们的认知水平。通过自评和他评及教师小结,能让学生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通过分析和思考作出判断,再创造性的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让本课的学习不会因课程的结束而停止。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节课,教师的“学生本位”观念至始至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听完课后,我们意犹未尽,学生一定也是这种感受。这无疑是一节游刃有余、具备一定教学高度的、高效美术课堂。我认为作为庄老师的学生是无比幸福的,因为每节课都能接受他用智慧播撒、能茁壮成长的美的种子,并用一生成长、收获。

参考文献

[1]谢有兵,《温故而知新——美术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提升策略的践与思》

线上教学的感受篇7

从自然视觉的角度讲,世界由形体和色彩组成,但如果换个视角,那么,我们还能从中发现优美线条的存在。实际上,正是由于线条本身存在的概括力、表现力和主观性,让线描成为了一种转换过的、富有创新及想象的主观视觉表达形式。

线的价值在于它表现形象的自由度、独立性,甚至时而清晰时而简约,时而流畅时而充满韵律的无穷变化,这些,都需要学习者自己去体验和发现。线描训练能使人的视知觉能力更加全面,体验更加入微,审美能力和主观思考能力也同时得以增强,而这些,是大多数美术专业都需要必备的专业素质与素养。因此,线描作为一门适用于大多数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完全成立并且非常有益的。

二、线描课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我们总是可以预设许多目标,就线描课程,现归纳有三:

1.让学生建立言之有物的意识和习惯。当强调深入仔细地观察对象――也只有对自然物理性、结构性有了充分认识,才可能抽取、概括、组织成为线形式的表达。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2.主观审美的介入。线描是需要积极审美和组织画面的艺术形式,自然主义的造型观无法让线描教学成其为更有意味和价值的知识。审美意识及能力的介入,让艺术表现的规律被提到了主体性教学中。取舍、概括、组织、解构、虚实、强弱、顿挫等艺术表现法则需要在学生的画面中扎根,并变成一种表现才能。

3.通过线描训练,使学生将习得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专业的基础素质。通过学习,线描中涵盖的概括、组织、抽取、表达、审美等能力,终将汇入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中,并成为良好的起点:这个起点首先有了言之有物的状态和视觉感知系统作为根本支撑;其次,在实践写生中建立各样的主动能力,使之成为未来专业学习的踏板。

三、线描课的教学内容

线描课其实远非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要想真正学好这门基础课程,关键并不在于描摹客观对象的能力,应该说,除了最直观的“以线造型”功能,线描还兼有其它更为丰富和深广的教学内容和价值。

1.培养敏锐的感受能力

只要是艺术作品,就一定存在如下完整的重要过程:先产生深切“感受”(第一个阶段),然后再竭力“表达”出来(第二个阶段)。如果从艺者面对物象却没有关注主观感受,那么,即便描绘的技术能力再强,也无法想象在起初,我们将依据什么去确认:画面里究竟要“说”点什么才好?所以,具有敏锐的、角度独特的个性化感受,是产生表达冲动和激情的动力前奏,是产出优秀艺术作品的前提条件。初级阶段的线描学习,通常以写生为主,面对各种各样的写生对象,需要首先启发学生情绪情感方面的个人感受能力,把艺术活动中的第一个阶段尽力做好。

2.操练取舍画面元素的能耐

大千世界尽管丰富多彩,但我们熟知的环境,其实由色彩和体面关系构成,而并非直接由线条组成,所以,在动笔前,线描作品实则需要一个构思的预备过程,那就是――取舍,它分成两个阶段,一,站在主观感受的主题位置上提炼出所需对象;二,以组织线条的眼光来获取对象线条化的客观因素。

3.强化组织画面的技巧

组织和处理画面的能力,就是前面提到的艺术活动第二阶段的能力――“表达能力”。所谓表达,就是将对象在主体心理层面投射下的印象充分展现给受众,这样的传达效果(从视觉到心灵)越畅通,所代表的沟通能力也就越强。同时,组织画面主要分为两大层面:一,纯视觉的审美层面;二,围绕表达中心点,搜罗一切相关因素进入画面,以突出主题。

两个层面的搭建,关键以画面元素的客观特征以及贯通始终的审美法则,来作为进行表述的参考和依据,这里,审美法则是学习者组织画面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它主要体现在构图和形式美感的处理当中,特别是线描,更能体现和学习到审美法则中的节奏美感(比如,线条在粗细、曲直、长短、宽窄、疏密、松紧、轻重、刚柔,以及由线条密集度不同而组成的黑白灰色块等等因素中,所形成的对比与变化的和谐关系),甚至包括学习线条间存在的前后穿插关系的处理,和对画面在主次、刻画、强弱、虚实等方面的处理办法与技巧。

4.了解线条的表达规律

线是被赋予了丰富情绪的一种绘画元素,一般认为,直线中的水平线使人感到广阔、宁静;垂直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斜线使人感到危急或空间变化;而曲线中的波纹线、螺旋线、抛物线等的特征则是流动、变化、柔和、轻巧和优美,人对曲线的视觉及心理感受,往往比直线更具活力,也更加轻松和愉快。

换一个角度看,线的形态特别丰富,也特别有趣――直的时候,它表达着纯朴和本真;曲的时候,它表达着柔和与优美;长的时候,它是静稳的;短的时候,它是活泼的;粗的时候,它刚烈;细的时候,它清秀;轻的时候,它抒情;重的时候,它果决;急的时候,它充满动感;缓的时候,它脉脉流淌;紧的时候,它扣人心弦;松的时候,它恬淡自在;疏的时候,它闲散;密的时候,它丰富;强的时候,它激情有力;弱的时候,它柔软温情;虚的时候,它缥缈;实的时候,它肯定。

当掌握了这些关于线条的基本特征和表达规律,在使用它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甚至感到妙趣横生,体验到意外的内心愉悦及享受。同时,由学习线描掌握的这一套美学法则,也可以更加广阔地融汇和运用到此后的各门专业知识中去,令学习者受益匪浅,这个,也正是线描教学在美术各专业中能够发挥的重要基础功能之一。

5.掌握线的造型性

线具有概括性,它能将繁杂的对象单纯化,并准确、简约地将物象结构、形象特征勾勒出来。但也正因为它的概括性,使其具有了相应的较大难度,因为它要求肯定和精确,排斥似是而非,它还要求我们用线去塑造复杂的形象结构。

6.在线描中研究艺术语言及符号

美术是讲求独树一帜的学科门类,它十分强调语言的独创性和风格的个人化,作为从艺者,研究自身的独门语言及符号,是终其一生的职业目标。线描作为一种绘画方式,它正好可以带领我们在线的领域内进行自我的特质发现与认识,并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关于自身艺术语言及符号的探索体验地带。

四、线描课程的教学方法

1.一个针对作业的重要要求:只能使用中性笔、钢笔等无法擦拭、涂抹的工具,鼓励学生尽量细微地观察,准确地表达,力图下笔就能人画,不依赖修改效果,以此强化相关能力。

2.安排最初的两天时间临摹优秀线描范本,事先为学生作画面讲析,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方向和要求。

3,两周以后进入写生阶段,强调主动地有个人风格地组织和处理画面。其中,老师要作示范,面对学生,既要个别指导,又要集体讲评,方式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五、结束语

线上教学的感受篇8

【关键词】 篆刻 审美 情趣 线条 章法设计 欣赏

在小学书画教育中,美术教育和篆刻教育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审美特征更好地融入到篆刻艺术教学中,我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在线条中体现审美情趣

一般来说,篆刻艺术因缺少书面的墨色表现,再加上其线条的单一,使得篆刻无法在体势和墨色变化上去寻求表现的空间,但反过来,篆刻中的线条单一精细和外形空间的小巧玲珑以及以刀的利落,韧劲和钝性强,增加了对汉字点画,结字布白的细致准确的表现,更有一种“铁笔生花”的新感觉。线条是篆刻中最为表现力的元素,线条在我国造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几乎是人类生命的象征,人类在长时间的观察分析中,总结出线条主要可以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其表现力各不相同: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刚强;曲线表示优美、柔和,给人以柔美的曲度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断续,折线形成的角度感受则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把各种不同形式和表现力的线条综合在一起运用于篆刻,便可以将力量美、节奏美、形体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刚劲之力如铁画银钩、柔和之力似绵里裹铁”。对篆刻艺术而言,线条是由形到神的展露,作为线条化的篆刻艺术,更需要艺术线条无穷的魅力。自然而然要强化如下步骤:

1、教学中强化提炼线条的训练

一幅优秀的篆刻作品不正是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欹正、疏密等诸因素有机调和成的一幅线条画吗?因此,在篆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对学生线条的训练是提高篆刻技能的关键和基础,在实施教学中我往往采用“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总结、五再写”的步骤对学生进行线条训练。“一看”就是要求学生在拿到篆书字帖后不要急于拿起笔书写,应先观察字的结构布局,哪几个笔画靠得近,哪几个笔画分得开,笔画的粗细、转折运笔是有变化的,必须要求学生观察清楚。“二写”就是学生在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笔画的基础上进行书写,这样学生书写往往会带着思考去摹写,而不是一味得随心所欲胡乱写一通。“三比较”就是要将自己书写的字不停地与样帖进行比较。“四总结”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书写的字与样帖在结构、笔画上有什么区别,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再书写”,想必进步会更大。当然,这五个环节必须多次循环训练,才能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在教学中能坚持这样做,必然能取得不错的收效。

2、运用不同的篆刻材料,体现不同的线条魅力

古人用刀在龟甲、兽骨、竹片上刻字、刻画,当然是受到时代的限制,但是这种书写形式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也不乏美感,的确不同材质选择,会产生不同的艺术美感。为了提高篆刻作品的艺术效果,我尝试了以青田石,萧山珍粟红石为主的若干种印石的线条训练,从不同纸质到不同石材,用不同笔性书写篆书,到不同石材进行篆刻线条的训练来体现书法、篆刻的高雅艺术,体现汉字线条的顿挫、转折、疾迟、崩裂等,使学生从中感悟线条的艺术美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章法上,提升学生对篆刻作品的审美品味

所谓章法,就是指对一方篆刻作品的整体字体安排。章法的形式构成是感知书法篆刻形式美感的直接外在因素。一幅优秀的篆刻作品往往给人以疏密相间、顾盼多姿、韵律和谐、气势贯通、浑然一体的整体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提供青田石,萧山珍粟红石为主的印材,由于石材质地确定线条的质感,让学生在线条成形过程中,感受崩裂的线条对章法所产生的效果。在兴趣小组的指导活动中,我特意精心设计,参照美术教材第12册第7课潘天寿先生的印章“一味霸焊”(如图)来尝试线条的训练,通过摹写、临刻、比较、感悟线条对印章内容、章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从中感到潘老篆刻追求雄大、奇险、强悍的风格,给人以振奋向上的感受,从而让学生在学书法篆刻艺术时对章法的关注,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作欲望及美术素养。

三、精心设计印稿,体现篆刻艺术的过程美

学习篆刻,一般应从临摹入手,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篆刻的主要方法。通过临摹,能够较深入地认识与体会优秀篆刻艺术在字法、章法、刀法上的表现技巧,掌握带规律性的东西,化为己有,到时再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如下阶段:

1、临摹阶段:选印谱,一般从秦汉印起步,也可以用明清以来取得较高成就的著名篆刻家

的印谱为范本。初学者应选择印面完整,文字清楚的白文印来临摹,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确定印章时,首先要“读印”,待掌握其特点后,再将印章文字用水印法,或用反写法将字反写石上,经审视调整后奏刀。奏刀用冲、切刀为主,白文印从细到粗的笔画成形过程,朱文印则反之,刻好一遍后,钤盖在纸上,再与范本对照不似处修改,如此反复数次,努力做到酷似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审美效果。

2、临创阶段,在一定量的临刻汉印的基础上,即可开始进入临摹与创作相结合的阶段,这叫“摹仿创作”,这个阶段很有用,也很有成效,故很有必要。具体方法:一是确定所刻内容后,从印谱中去找寻自己喜欢达到一、二个文字风格,再从工具书中查找所需的范字,用填字法与之统一协调后动手文字上石等其他步骤。另一种摹仿创作是完全风格上的摹仿创作,选择印谱中类同的印式风格,在工具书中找到所需内容文字,基本照原本在印面上排版,视觉效果相仿,再奏刀。当然,较高境界的手段是自己设计印稿,这一过程必须是前两个阶段基本功底较扎实的前提下,还要了解印稿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如平而不板,奇而不怪,呼应有情,对立统一,善用残损,避免雷同等原则。经过这一过程中,你为在时而的成功中获得喜悦,享受过程美。

线上教学的感受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几何画板;三角形中位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51-02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基本内容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先进技术、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进行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采用探究式、创造式、最优化等教学方法体系,并使之不断现代化,教学媒体用幻灯、电影、录音、录像、投影、电视、激光视盘、计算机、多媒体、卫星教育、远程信息网络等。

笔者非常荣幸地参加了2010年顺德区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通过教授对一系列运用教育技术教学案例的分析,笔者深深地明白了教育技术在我们初中数学课堂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更深层次理解整合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意义,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的挑战与要求。下面就《三角形中位线》一课(该课荣获顺德区说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谈一谈笔者运用教育技术上课的一点粗浅感受和体会。

一、初次上课的感受

几年前笔者在上《三角形中位线》一课时,直接把图形和推导过程都板书在黑板上,发现教学效果不太显著。于是笔者就开始借助多媒体上课了,笔者认真研究了教材以后,制作好ppt课件给学生上课,结果学生对推导过程仍然似懂非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很明显是笔者的备课出了问题,笔者在学生特征分析时对预备能力分析、认知结构分析和动机分析做得还不够。

于是笔者开始进行反思:①教学重点有没有抓住?②教学难点为什么无法突破?③学生现有的实际接受情况如何?④课件制作有没有漏洞?是不是不够新颖?⑤是否需要加入除了课件以外的多媒体进来辅助教学?会不会过于丰富而显得累赘呢?在进行集体备课时,笔者在科组会上提出这几个问题,教师进行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还未达到一定的层次,因此要在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两个方面下工夫,从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调整后上课的感受

通过科组会讨论后,笔者就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验证过程直观、清晰地体现出来,做成一个动画影片播放给学生看(或直接在教室里进行演示),让学生发现不论怎样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始终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效果是很不错的,学生能够对这个定理中的一个方面进行验证,有了一定的直观感觉,对记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有良好作用。

但是通过进一步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与教材的研究与反思,笔者还对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感到很困惑。

①课堂上解决“如何把一个三角形分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这个问题过于费时,学生很多想不到,就算是做出来也不明白为什么。

②教材中给出的定理证明方法为中位线倍长法,难度相当大,学生基本上都无法理解。尽管倍长法在北师大数学教材中是第二次出现,但是很多学生看完了教材中的证明过程还是不明白。

③中点四边形是近年来中考时经常出现的考点。佛山2006年中考就有一道中点四边形的题目。用课件上课是我们平时常用的手段,但是这个内容仅仅用课件还不足以体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以及随着四边形的变化中点四边形也变化的过程。教材中给出的证明如何作辅助线、为什么要这样作辅助线学生感到很困难。

三、充分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完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对于困惑一,由于我校正在开展协同教育课题研究,学生是通过我校协同平台(见图1)来完成学习任务的。

因此笔者充分利用我校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让学生周末先上网查找、QQ讨论、动手操作剪拼,然后再登录协同平成教师的作业,通过三个问题作铺垫,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对于这种形式的课前作业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很乐意去主动完成,因此对知识本身的结构、内涵和产生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于困惑二,笔者开始用ppt动画展示给学生,效果不明显,后来笔者就利用Flash制作了一个动画,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升。怎样才能使这个难点更进一步得到突破呢?经过一个月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笔者采用了28种方法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了证明(该在《中学数学研究》第4期上)。有了这些证明方法之后笔者又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证明方法呢?”于是笔者发明了一个教具“三角形中位线多功能演示器”(见图2)。

周末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看书、讨论、交流,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课堂上笔者通过Flas及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中位线倍长法与旋转法、平行法的联系。我们都知道,数学学习离不开方法的总结与对比。通过几种不同方法的比较,让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本质(平移、旋转在几何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了教育技术的支持与帮助,笔者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核心定位于动边动角动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与发散,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于困惑三,笔者曾试过一次平铺直叙,告诉学生如何作辅助线,只不过学生大多数都像是在看电影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也不懂灵活运用。于是笔者就做了一个教具来直观反映这个动态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起来更顺利一些。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作辅助线笔者又进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找到学生的需求,设计了三个由浅入深的温馨提示,效果特别明显。课堂上笔者首先通过教具演示,再加上温馨提示,学生自然就明白作辅助线的奥妙了,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

本课笔者通过几次上公开课以及评课,对学生的起点能力及认知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需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入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对教材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设计,使本节课更加完善与高效。

教育技术正从教育改革边缘移向中心,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我们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就要调整教育思想,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应该不断地认真学习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多反思,多总结,并将其运用至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我们要运用教育技术合理地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采用最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与合理的设计,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的感受篇10

一、巧用绘本,感受线条之美

在线条画教学的一开始,如果没有一种生动的载体,活动肯定是乏味枯燥甚至是幼儿不感兴趣的,怎样让线条吸引幼儿?给幼儿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官呢?于是我便设置阶梯,巧用载体――绘本,以绘本带动幼儿观察线条的兴趣与激情。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属表象思维,而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更容易激发幼儿兴趣。我们针对性地选择了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因为这绘本中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构成了华美的图案,是这绘本中最出彩的部分。母鸡萝丝和狐狸身上如绣花似的花纹,房子的墙壁、屋顶等上面的线条生动活泼,就成为小班幼儿线条画教学的欣赏教材,绘本中用一根线条进行创作,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于小班幼儿在视觉和感官上的刺激应该是十分激烈的。

欣赏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时,我们配上柔和的音乐背景,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绘本中不同形态的线条。画面中的横线给幼儿带来优美、舒缓的感觉,直线给幼儿带来流畅的感觉;感受螺旋线、波浪线时,孩子们说感觉晕乎乎的;感受弹簧线时,有想一跳一跳的感觉……在欣赏绘本中孩子们走进了线条的世界,对线条产生了喜爱之情,感受到线条的美丽。

二、借助游戏,练习线条之乐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提出:“艺术可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儿童在艺术特别是绘画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内在需要得到真正满足。”欣赏完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里各种线条后,幼儿想用线条绘画的意愿充分流露了出来。于是,线条画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借助游戏,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为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轻松、积极地练习画线条,体验画线条的乐趣。

练习画横线、竖线等各种最常见的、单调的线条,如果一味地机械练习容易导致幼儿趣味不足。于是在活动前我们先创设情境《线条先生的旅行记》,在情境中幼儿和线条先生玩起了游戏。幼儿拿着粗、细不同的笔随心所欲地在游戏情境中由浅入深地学习画各种不同的线条,教师用游戏化的语言引导:“一天,线条先生开始了他的旅行,他在路上慢吞吞地走着(画横线),太阳公公的光芒照射在线条先生身上暖暖的(画竖线),这时线条先生看见了小羊身上好多卷卷的毛(画螺旋线),他爬到山上哧溜一声滑下来(画斜线)……”当游戏活动结束时,画面上铺满了横线、直线、螺旋线等各种线条,这样的游戏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十分有效的,不仅增加了幼儿练习画线条的乐趣,画出了有感彩的线条,更巧妙渗透了幼儿线条画的教学。

三、拓宽组合,运用线条之趣

幼儿对线条已经有了基本的技能之后,虽然能画出有感彩的线条,但画出来的线条比较抽象、杂乱,因此在线条画教学的后期,应该进入热身练习阶段:拓宽组合。这一阶段给幼儿更大的想象空间,相对来说比较有趣,目的是让幼儿从乱画中走出来,把几种不同的线条简单地组合到一起,如横线与直线组合、横线与曲折线组合……让幼儿运用这些线条进行组合,体验线条组合后形成的画面是何等的有趣与神奇,这对于线条画应该是第一次的飞跃。

在这阶段中,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进行活动。如美术活动《小拖鞋》,出示线条先生、纸拖鞋告诉幼儿:“线条先生来到了小拖鞋上,想和小朋友一起去散步。”线条先生一扭一扭地走着(引导幼儿画一条曲线),线条先生很想去海边散步(引导幼儿在下面紧挨着再画一条曲线,再画一条曲线),这时从多根线条的疏密关系中幼儿惊奇地发现这就是大海。通过这样拟人化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原来组合线条就是这么简单,趣味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