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校合作的方式十篇家校合作的方式十篇

家校合作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8:18

家校合作的方式篇1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瓶颈

1.学校方面:理念出现偏差

这里的理念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首先,一个学校的生存乃至发展都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的是该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家校合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决定了学校对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组织管理热情和检查指导机制。在当前“唯分数论”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若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进行创新改革,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人才”上,那么,学校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目的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其合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不但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家校合作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交流的对象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家校合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部分教师在理念上的“重智轻德”、对家庭教育的不信任等都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这些结果的背后是家校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理念不正确、不一致,如何寻求共同的、合理的目标和理想是其中的关键。

2.家长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能够积极主动提出要求的少之又少。家庭作为家校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家长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家长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那么,家庭教育必定是失败的,而家庭教育的失败又将导致家校合作产生断层。因此,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之融入科学的家校合作中,并让他们感受到家校合作所带来的孩子的成功,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是尤其重要的。

然而,有家长认为,只要学校需要,我愿意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学校的工作出谋划策,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显然,对于部分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经济条件的家长,其缺乏参与家校合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本质不是意识及行动上的懈怠,而是没有一个适合的方式、渠道来表达。

3.合作手段:缺乏有效方式

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电话交流等。家长会是学校召集学生家长参加的会议,目的是互通信息,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是一种会议形式的家校合作,一般在每学期的期末开展。家长学校是指向家长传授教养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校,目的在于宣传家庭教养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掌握抚养、培养、教养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家访和电话交流大多是学生在校出现了问题才进行沟通联系。显然,无论是家长会、家长学校,还是家访、电话交流,这些合作方式都是单向的,都是由学校方面主导、主动发起的,学生家长则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做一名“忠实”的倾听者,而且会因时间短暂,话题仅局限于学生成绩及所犯错误,并未能够进一步谈及培养发展。目前家校合作方式的局限、单向性,以及具体操作的流于形式,使得合作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追求合作的实效性,寻求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当前家校合作的重要任务。

二、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中由家长代表组成的一种群众性教育合作组织。其一方面代表家长,反映家长和社会的要求,协助并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一组织协助做好家长工作,对家长的子女教育工作进行帮助和指导。家长委员会与家校合作中的其他各种方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长委员会是一个由家长代表组成的组织体,它代表的是大部分家长的意见,道出的是家长真实准确的心声。有了这样的一个渠道,家长能够平等地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事务当中来,促使家校合作常态化,并且家长与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优势是家长会、家访等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1.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当前,从学校这一角度来看,管理主体范围上还比较狭窄,仅局限于校长和领导班子,学校的大事主要是由校长来决定。但如果校长及领导班子在知识、能力、信息等方面有所欠缺,就可能造成学校的决策失误。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怎样让学校工作建立在信息广泛收集和管理之上,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扩大学校的管理主体,不仅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还要把家长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多元管理主体管理学校的氛围。很明显,现今的“5+2=0”的现象已经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已经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从家长角度来看,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不希望被排斥在学校围墙外面,他们希望能够成为学校管理主体中的一员,希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结合来实施。因此,一批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期望在子女教育、学校发展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建立家长委员会。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构成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它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地位。但是,要真正使民主管理的这种地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得到落实,充分地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还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体现它的这种地位的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是从属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因此,家长代表能够以平等的学校管理者、教育者身份参与到校园民主管理中来。伴随着社会对学校管理方式转变的要求,中小学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它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保证,是现代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2.有助于保障家庭教育权的实施

劳凯声认为,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在不同的教

育领域里力量消长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学校组织的举办和运作上,社会利益群体将会获得主导权,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育权行使将会被削弱,其行使模式也会逐渐转向对社会教育主体授权,交由社会利益群体或者个人具体实施,尤其在个人实施社会教育权方面会获得重大进展,从而形成群体教育与个人化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教育权行使体系。显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儿童的教育是父母与国家共同的权力和责任,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儿童最大利益的实现。对我国而言,整体上还缺乏对父母教育权,特别是父母对学校教育参与权的认可。目前,父母教育权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内容上还欠缺法律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我们从观念上已打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的观念,需要的不仅是法律制度上的认可,更需要一种合法、合理的形式,使父母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这一合法的形式行使其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决策、管理权利。家长委员会拥有自己的章程,由家长代表组成,通过这样的一个组织群体,家长的家庭教育权才能够有效实施,他们才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来。

3.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流砥柱的这一代面临的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生活节奏相比以前更为快速和紧凑,加之人际关系的越发淡漠,家长与家长之间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教育孩子的经验交流。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方式,许多没有意见的家长也只会随大流,强压自己的孩子参加奥数班、假期特长班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家庭教育现象虽然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而且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负面新闻,但是却屡禁不止,还愈演愈烈,因此,社会把矛头指向了考试制度。但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家长的教育理念才是要害所在。家长委员会对于家长来说,得到的不仅有来自学校方面的专业性指导,还有来自家长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这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也给了家长一个教育孩子的参考和借鉴。其他家校合作的方式都难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4.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学生的家长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行业,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专业学识、不一样的社会资源,无疑对于学校的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但凡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其委员都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能够代表家长们的意见。不仅要有较高层次的干部、经理等,还要有普通劳动者的代表;不仅要有出点子的人物,也要有干实事的人物,要求形成最佳组合,发挥整体效能。家长队伍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开采,借以支持学校的发展。比如,让做律师的家长向学生讲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自我保护的知识;请做心理医生的家长讲身心健康的养成和如何抗抑郁情绪等等。还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争取一些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体验生活,动手实践。不仅学校应该主动,家长也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适时召开会议,结合自身优势条件,主动整合社会有利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三、家长委员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近,有多篇报道指出家长委员会已经成了学校乱收费的“白手套”,成为了代替学校乱收费的组织。而且我们的家长委员会没有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得到落实的功能。因此,学校的任何决策都不需要得到家长委员会的批准后执行,而且家长委员会中的家长代表大都是那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带“长”字头的人员组成,他们不能反映广大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家长委员会”,或有形无实,或远离真正的学校管理事务。部分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是建立起来了,但其在职能履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家长委员会难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家长的意见对于学校来讲可采纳可不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并未真正“代表”家长们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未能够发挥出来。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家长两者对家长委员会作用的认识尚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学校和家长往往仅把家长委员会当作一种摆设或为了某方面的需要,功利性地利用一下,因此,导致家长委员会流于形式。二是目前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本身建设尚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既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又缺乏权威性。三是虽然教育部门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明文提及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法规还是比较少的,即使提到了家长委员会,对其规定也不够全面,目前还没有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委员会成立的条件及权利与义务等。

家校合作的方式篇2

一、课题名称:

“新型家校共育探讨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2、现实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本课题应该说是学校家校沟通多年来持续研究的课题,国内外间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成果,但我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是根据我校的特点,目的是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家长在其子女教育的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4)有利于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5)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

4、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的构建,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本课题实施将为其他兄弟实验学校“家庭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善学习,肯钻研的研究型教师,为今后继续开展教育科研进行人才准备。

2、探索城市普通小学开展家校合作的基本理论、操作模式和策略。

3、通过研究,促进家校合作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找到一些高层次合作的方式方法。

4、提升在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进而整体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先从家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来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风”,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积极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还有的家长自称文化素质不高或工作忙碌而推脱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更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这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我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2、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有哪几种;

3、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4、每一个家庭出发,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探索。

五、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促进和强化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使家庭教育支持学校教育;使学校教师及各级教育者帮助家长解决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围绕本课题重点开展下列研究:

(1)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探索不同年级家校合作的方式

(3)探究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4)关注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六、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准备阶段,发放家长问卷形式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认识等情况,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在实施阶段,通过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比较法等进行实验的探索与研究,以实现实验的研究目标。

(3)经验总结法:在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结合观察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子,充分展现实验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和计划:

1、任务分工:

组长:

成员:

具体分工情况:

x:组织理论学习;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实施课题研究。

x:负责拟定课题行动研究方案;归类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x: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x:负责拟定课题申请表;负责拟定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实施方案。

x:子课题研究——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类别。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x:子课题研究——探究新型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其他老师:子课题研究——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家校合作的方式。

x:负责收集与积累研究资料;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归档工作。

x:负责录像工作。

2、研究步骤:

(1)准备和策划阶段(2017年6月-8月):组织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进行调研、策划、分析、筛选和梳理相关理念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2)深入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6月):①理论研究;②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③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

(3)全面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19年10月):①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②分析、总结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③课题验收、实验推广。主要以论文、个案、结题报告等为本阶段的成果形式。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和表现形式: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家校合作案例分析,以案例集形式呈现实验成果

(3)总结阶段:结题报告、论文或个案集等形式呈现实验的成果。

九、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1、学校已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及社会评价情况:

“十五”期间,我校有三项实验课题通过市级结题验收,“十一五”期间,我校有两项实验课题通过市级结题验收,1人被评为岱岳区“十一五”教科研先进个人。课题主持人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常深入课堂进行教学指导,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家校合作的方式篇3

一、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学者刘力由浅入深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形式上的参与”,参与方式有:开放日、家长会、家长联系本等,参与的性质是:单向的,由学校安排,家长处于被动地位。二是“人际的参与”,参与方式有:经常性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参与的性质是:双向交流、互动,交流气氛较为亲切。三是“管理式的参与”,参与方式有:参与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参与的性质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

根据这一分类理论推导,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方式,以第一种第二种参与居多,整体上来说属于低层次的参与,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电话联系等。

二、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不深入,没有形成理论以指导实践;学校缺乏对家长的引导,家长一直处于配角状态,家长只有倾听、默认和接受批评的义务,发言或者是向学校建言献策的机会很少;学校对各班级家长会等家校合作形式所取得的效果未有专业化、全面化的监管。

教师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学习;针对孩子出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与家长取得全面沟通,错过教育家流的最佳时机。

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不积极,除非是学校要求请家长,一般不会主动参加家长会或其他家校合作的形式;积极参加家校合作这部分家长对自身权利与义务认识不明确,学校叫怎么做就这么做;部分家长甚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我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

三、提高小学家校合作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关于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建设,明确学校、教师和家庭三者的职责和义务,使家校合作工作有理有据,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家校合作缺少专业化、规范化的问题。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只有学校和家庭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

(二)提供教师、家长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合作能力。教师要树立合作意识,服务于家长。教师要全面了解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把家长当作是自己的得利合作伙伴。遇到问题要及时与家长交流,多倾听家长的意见,换位思考,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爱,谈话才可以在信任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合作能力。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之后,才能够转变观念,才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学校教育中来,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师的合作伙伴,才能真正实现家校的和谐发展。

(三)提升能力,保障实效

充分发挥传统合作方式的作用,如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合作中最常使用的,也是家长比较喜欢的交流方式。一次成功的家长会,会让家长和教师都会觉得很有收获。家长会要增加更多的互动,在开会之前,班主任与家长代表确定本次会议主题,教师在介绍完近期孩子学习情况后,家长对关注的话题提问,班主任和教师进行回答。会后,学校、教师、家长都应该及时总结和反思,借以更好地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对教师进行考核

建立对学校和教师参与的评价机制,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主动性。

家校合作的方式篇4

关键词家校合作价值误区价值定位

教育是一项整体化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家校合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中小学围绕家校合作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等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受传统知识化教育取向和社会功利化环境的影响,中小学家校合作在角色定位、合作内容和层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偏颇和误区,影响着家校合作深入有效地开展。对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原因,并探索突破困境的可行性路径和策略。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误区

为了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价值,近年来,中小学与家庭之间通过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及平时的通讯联系等方式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然而,当前家校合作虽然在合作频次上有所增加,合作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家校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1.角色定位的偏颇

在家校合作中,科学的角色定位是家校顺利合作的前提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效果。在我国的家校合作中,受知识水平、经济水平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在角色定位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颇之处。从目前家校合作的情况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家校合作的发起、组织以及内容的确定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往往居于被动配合的地位,这些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配合或者执行教师的安排,主动找教师会给教师增加负担,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会给双方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根据英国学者埃德温・阿登纳和雪莉・阿登纳的支配群体与哑群体理论,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属于支配与顺从的关系。支配与顺从的关系在家校合作中产生了负面影响,抑制了家长创造性地发挥,造成了家校之间的隔阂,弱化了合作的效果。

2.合作内容的窄化

家校合作是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的问题,家校合作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家校合作内容的科学化水平,科学的合作内容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目前来看,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中小学的家校合作内容主要局限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的谈话、讨论大多只限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通常是学习和纪律问题),而与其他内容无关”。讨论的纪律问题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听从教师的学习安排。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以“您与教师(家长)交流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关注学生发展的哪几方面内容”问题进行访谈中,92.5%的教师与96.2%家长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是品德和心理两个方面例。这是一种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个性、意志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培养的畸形化合作。这种畸形化的合作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畸形化发展,使学生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3.合作层次的肤浅化

家校合作的活动多种多样,有的是基于简单的信息交换与沟通的低层次合作活动,有的是共同管理与决策的高层次合作活动。西方国家的家校合作形式多以家长深入参与校内活动为主,即家长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运作,如到学校从事义务工作、协助学校开展活动以及参与决策等,主要属于较高层次的合作。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家校合作活动仍处在了解情况等较低的层次上。这种低层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家校合作的形式看,家校合作主要采用电话联系、访问学校等形式。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家长往往走马观花,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去。二是从家佼合作的内容看,合作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而对学生知识学习状况的关注又往往局限于作业是否完成和是否正确,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思维发展情况的关照。所以,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中小学家校合作还主要是一种低层次的、表面的合作,这种合作相对比较肤浅。

二、家校合作问题的根本原因

造成中小学家校合作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整体上看,实践做法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思想J识中的错误。其中,价值定位的偏差是家校合作问题的根本原因。

1.学校教育的知识化取向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庞大人口的教育需求,整体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仍然处于短缺状态。为了竞争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升学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目标,学校教育也逐渐演化为应试教育。

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主要围绕应试来展开,在合作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造成家校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狭隘。这种知识化取向在全国中小学中比较普遍,有调查显示,93.9%的家长和90%的教师认为,家校合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重要。这种对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的过分重视从内容上来说越来越窄,只强调知识本身,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被忽略;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实际应用被束之高阁。这种知识化取向反映在家校合作中就使得家校合作的内容越来越窄,合作的层次越来越肤浅。

2.教师与家长合作价值选择的混乱

21世纪是多元化社会,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这种多元背景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反映在教师和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导致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价值的选择方面出现混乱。

一方面,教师为获得某种利益会选择不同的家校合作方式,选择合作方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对拥有不同家庭资源的家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功利化的选择。教师在组织一些课外考察、参观等活动时,在目的地的选择、交通工具的使用上教师很可能会利用有这方面资源的家长,利用他们的有利条件来开展活动。再者,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教师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时会借助家长的人际关系、网络资源等途径来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谋取利益。另一方面,家长在与教师合作的过程中也会进行功利化的选择。家长合作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够多关照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些特殊的照顾,而不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和家长都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在多样的价值取向中只有一少部分是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合作的,合作中存在着的大量非教育、与学生发展无关的东西排挤了合作的空间。这种忽视学生发展的功利化的价值选择取向使得家校合作的层次越来越肤浅,教育效果被弱化。

3.家校合作中育人价值的弱化甚至缺失

育人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对学习者进行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教育。但是,目前的家校合作多墓芾硌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育,即使是从管理角度进行合作,管理的视角依然偏离了育人功能所强调的对于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教育。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多是从对学生的迟到、旷课、是否认真完成作业、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上课玩手机等情况进行管理,这种合作更多地考虑如何管理好学生,重视家校合作管理工具的价值,而不是去关注学生在校的心情、学习态度等对学生发展更具持久性和深刻性的内容。这种只抓表面现象而不能改变学生认识、情感等问题的管理合作是很难深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譬如,针对某农村小学优秀生变成差生问题的管理,教师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只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了,只是告知家长以后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监督管理,没有和家长一起去分析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深层次原因。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明显发现,家校合作中的育人价值被弱化,而偏离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功能越来越突出。

三、走出家校合作价值误区的对策

家校合作的误区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也比较集中。我们将从理论认识、价值观念以及实施策略三个维度来探讨。

1.深化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水平

家校合作虽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很深的理性认识或者理论指导,很容易走人误区,进而影响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从现有资料中发现,我国对于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单薄,不深入、不系统,大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提高人们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水平。

一方面,进行家校合作的基础理论研究。家校合作研究者要对家校合作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他们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出发,对家校合作的概念、性质、范畴、类型、层次、内容以及合作的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使家校合作的研究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进行家校合作的应用理论研究。研究者可通过总结经验和实践创新两种途径对家校合作的模型、合作的策略以及合作的路径等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内容进行专门研究,建立适合家校合作的典型模式,以此提高家校合作的实践应用水平。比如,可通过研究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项目来提高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本的pta项目已成功地实现家长角色的转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理论的研究将会为我国的家校合作研究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理论框架,提高人们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水平。

2.加强家校合作主体的教育,优化价值观念

家庭和学校作为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大主体,两者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如今,学校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家校合作,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学校和家庭在家校合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价值观念落后、思想认识混浊等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优化甚至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

每个人都须转变观念,作为家校合作主体的学校也须优化自身的教育观念。学校要加强自主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在具体方式上可通过自学、参加专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培训、教师进修、会议交流以及研讨会等形式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观念。作为家校合作另一个主体的家庭也应转变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化离不开学校的积极引导。学校可通过定期聘请专家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培训,也可借助家校合作QQ群、博客、家长教育手册等途径进行宣传,也可通过在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活动给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作为教育观念转化主体的家庭也应加强自我教育。家长应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发挥与学校教育积极合作的主动性,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促进深度合作

家校合作的方式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改革效率的基本原则是密切家校之间的合作。家校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职业精神之一。”由此可见,加强家校合作已成为世界性共识。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是靠学校教育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主体来共同完成,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配合。

但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错误的观念,比如有的家庭甚至研究者将家庭教育的职能理解为:在孩子进入小学以前“为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进入小学以后,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学校教育的配合,此类家庭教育观是“学校中心”型教育观的典型表现,人为降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个背后的根源可能是:这个教育体制属于以学历为核心诉求的教育体制,在竞争性考试制度的压力下,家庭教育放弃了本应有的独立性,而宁愿让儿童成为考试制度下的奴隶,并不去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

二、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1.家校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教育合力

家长与学生存在天然的亲子血缘关系,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彼此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就越大;反之则感化作用小。所以,如果家长的方法得当,其教育效力可能会大于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主要力量,就像一辆车轮,必须向相同的方向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两轮不能同步,后果不会乐观。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效果往往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假若没有该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会瞬间倒塌。”开展家校合作,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以家庭教育的优势去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让家庭教育反过来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也就是双方优势的相互补正。小学生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两大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保持一致,还要向小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需要采取措施让双方在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等方面尽量保持一致性。最终创造出一种家中有校,校中有家的和谐状态,两者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合力的作用。

2.诸多不利因素致使家校合作减少

首先,从教师方来说,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权威的树立,从而导致与家长之间产生疏离,有的还存在诸多教育理念的问题,比如,单纯以学生的成绩表现作为评判学生好坏高低的依据,从而忽视学生的其他表现,也放弃了鼓励学生的机会。有的教师把学校和家庭教育人为地划清了界线,小学生放学回家,就是家长负责的阶段。教师只要把学生在校时间内的学业抓好,―些常规的班级管理活动搞好,不出什么安全事故,那么至于学生回到家里有何表现就和班主任没有关系了。以上的这些表现,表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如果不到位,将会人为割裂家校教育。

从双方的互动来看,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大多数属于“非对称性”互动。也就是说,班主任往往占据主动地位,主导着互动的发起、进展与结束,家长作为被动方,被班主任“牵着鼻子”走。不管是家访过程还是参加家长会,家长更多是一个“听众”的角色,而不是主动的合作者。班主任例行完成每个程序,家长则从始到终仅仅扮演了被动听者的角色,以配合班主任完成工作任务,根本缺乏平等、互助式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从家长一方来说,一个方面可能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庭离异、工作繁忙等原因而导致一旦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就开始撒手不管,任由发展;另一个方面,可能还会出现“管理过度”的情况,如额外增加子女课外补课量、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子女好坏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不好就大肆殴打谩骂等,以上现象的发展很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这个阶段本该有学生快乐的童年。

三、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路

1.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为家校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家长委员会是家庭和学校建立关系的协调机构,其机构设置按层次可分为校级、年级、班级等层次。可由家长自愿报名,然后由学校综合评定后,最终确定入选名单。家长委员会人数一般以五到七人为宜。其主要功能是:家长与学校加强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有意义的校外活动的开展,参与学校影响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另一方面,听取与收集其他家长的声音,反馈给班主任或者学校,从而促进双方的交流深度和广度。由于沟通加强了,加之这个委员会可参与学校的很多重大事项决议,从而创造了更多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机会。从校方角度看,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家长代表可以为学校联系社会资源,从而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的空间,让小学的教学更加灵活开放,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充分发挥家访制度的积极作用

班主任的家访现在运用地比较少,这与教师的责任心有关,也与这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因此,学校应采取激励措施,让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走入小学生的家庭,尤其是针对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学生进行的主动家访,在家访过程中,不允许片面指责学生,而应通过对家庭的访问,研究诸多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实现其对异常孩子的关照与尊重,基于尊重的劝说要远比讽刺挖苦能实现更好的效果。家访过程中,还可及时对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家长进行教育与干预,为此,需要运用时效性原则,做到有备而访。班主任要留心观察,以各种方式捕捉家长的心理状态。在沟通过程中需遵循双向性原则与平等原则,把握分寸,语言得体,尝试与家长交朋友,创设与家长和谐沟通的良好氛围,从而打消家长的防范与拘谨心理。在谈及家长的子女时,赞美表扬要多余批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其在家长内心中的地位。家访属于一种双向交流,家访者需要认真倾听家长的语言,对家长提出的尖锐问题和批评,需要客观分析。

3.创新家长会的方式

以往的家长会模式就是班主任的独角戏,一言堂。如果创新家长会模式就意味着打破陈规和以往的工作方式,比如不再是台上老师说台下家长听,而是采取圆桌会议、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讨论式交流。学生也不要被隔离在家长会以外,有些话题家长会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家长会可采用多样化的开会形式,比如交流式、对话讨论式、案例分析式、展示式(展览学生的作业、获奖证书或学生本人等)、联谊式、专家报告式、网络式等,如此更能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能获得启示,并就如何教育学生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郭敏.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1:5

家校合作的方式篇6

发现二家校合作存在合作意向不一致,合作内容浮于表面,合作方式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发现三家校合作过程单向发展,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发现四家校合作的制度设计先天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缺少,针对家校合作双方的专业服务匮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生本观念的深入,教育外延的扩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必须和家庭联手、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公办学校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实施过程、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等因素制约,家校合作一直在困境中徘徊。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家庭教育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干扰学校教育,导致学校教育被动迎合,丧失了学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家校合作应如何突破困境,即独立又融合,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家校合作新的历史命题。本文就初中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展开专题调查,探索加强改进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2年4月,调研组在本区内七所公办中学随机选取八年级30%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70份。问卷由调查组发给学生家长独立完成,统一回收后由调查组进行统计分析。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编制的家校合作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涉及家长对家校合作目的的认识、家校合作的整体情况、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等,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认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1]这是对家校合作最好的诠释,而本调研结果所呈现的家校合作状况远没有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一)家校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清晰

家校合作本意是集聚双方力量,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出力,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被动服从者居多。仅有两成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可以促进自己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教育,也是学校吸纳社会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有利举措,更是自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合法途径。而八成家长却认为家校合作只是“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48.0%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主动参与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主要就是听从、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安排而已。

不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学校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不清晰。他们更多地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认为家长缺乏专业性知识,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过多参与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干扰和阻碍。于是,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二)家校双方对合作价值存在理解偏差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wiliams)研究发现,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2]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y)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3]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基本以“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身份参与家校合作,具体形式有一学期1~2次的家长开放日、学生作品展示、家长会,随机的家校联系薄、电话沟通、个别约见、家访以及参与学校培训、个别咨询学生成长问题。从调查中不难发现,现在家校合作已从最初的家长会发展到多样的形式,但尽管学校在吸引家长参与合作上动足了脑筋,但合作的有效性仍无法得到保障。(见表1)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活动基本由学校组织,家长旁观,双方缺乏深入互动,更多是单向参与。进入初中,专业化程度加深,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制作教具、参与班级活动、课堂观摩的机会大大减少,只有约8%的家长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的意识。这表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处于被动局面。学校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上往往认为“家长只是简单地推卸责任”,或对学校进行“不成熟的质疑”。面对家长的参与热情,学校基本采取“推”和“拖”的方式消极应对,或者就事论事,提什么改进什么,缺乏有效的跟进措施。

(三)家校合作过程呈单向发展,缺乏深入互动

家校合作的方式篇7

【关键词】家校合作;高效课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五维模式

有关家校合作的探究,花样繁多,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着实令人羡慕的、仰望的!在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此大家都在探讨家校合作的方式,在总结学习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我主要针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浅谈:

一、注重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教育者,家庭教育发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也最隐形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实践表明,一个人很多一生的习惯,一生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在幼年时期受父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最早的、最持久的、最隐性而最巨大的;其次,家庭教育是最具针对性的教育:家长与子女接触最多,了解最细,最能做到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再者,家庭教育是最富灵活性的教育: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方式方法十分灵活,能够做到“遇物而诲”;同时血缘亲情所赋予的亲切感、信任感、也使得家庭教育无可替代。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前进,家长文化素养、教育意识的提高,城市地区已初步具备广泛平等合作的条件。但家长教育资历的提升并不完全意味着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水平的飞跃,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开办一定形式的“家长学校”,一方面由学校向家长输出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吸取成功家长的经验,同时提供平台探讨、交流家教中的难点和突出的问题。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使家庭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能使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大为降低,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形成家庭学校平等互助的合作方式奠定基础。

二、学校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现阶段,一些地区兴盛不参加学校而自己培养孩子或是追求个性化教育而敷衍学校的教育模式。实质上,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教育教学的一切物质设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学校的教育者——教师,都是接受过系统的、专门的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的专职教育工作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积累的经验,使他们能够明确教育目的,灵活运用教育方法,针对不同情况作出最好的选择,而家庭教育者——家长,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业,教育子女只能在工作和劳动之余进行,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而学校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深入。是以学校教育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作为基础与辅助,在保持独特性的基础上也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这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

三、高效课堂背景下家校合作模式的角度设想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新式家校合作必须从以下五个角度同时入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目前,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交给学校,能否成才就是学校的责任;部分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丝毫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品德养成;一些教师认为教师只负责传授技能……家长和教师的这些不合理想法造成了育人过程中的彼此推卸责任,造成了教育的失衡等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育人的工作。

(二)更多的合作、更有效的沟通

传统的家庭参与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长确保孩子在家中完成家庭作业。尽管这也是很重要的功能,但家长与学校可以建立更多更密切的联系,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论坛等,对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把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反馈给学校;作为校方,应不断开创新的沟通方式,建立更深更多的交流途径,使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这样的合作关系若能持之以恒,如滴水穿石,合作的平台也就水到渠成。

(三)通过激励手段加强主动性

任何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我们倡导的家校合作更应该让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教育活动中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能使彼此更深刻地理解对方的期望,进一步将这种沟通扩展到孩子,让孩子了解父母与教师所付出的辛苦,这对于他们也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只有形成以孩子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网络,综合管理,多管齐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创新家校合作方式

目前的家校合作主要有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这些合作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家校合作方式的进一步探讨,我建议除建立“家庭教育档案”、构建“家校互联网”、开设“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外,进一步创新和深化家校合作方式,力求主题明确、内容具体。比如:分阶段举行以培养好习惯(生活、学习、纪律、礼仪、性格),延伸课外拓展,展示学生特长,亲子社会实践等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多管齐下。只要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可操作性强,能确实解决问题,就不怕调动不起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反过来能够督促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是学校优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最后,合作方式还要加强技巧性,既要有准备,又要能随机应变,巧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技巧,以达育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新”、“精”、“小”的特点:形式多样活泼;内容精炼、主题单一,切忌面面俱到;根据目的和要求,分门别类的进行,如关爱女孩家长会、早恋问题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等。不论在什么样的活动中教师都要作全面客观的简介评价,语言要亲切,处事要大度,让家长学生感受教师的一份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更能通过教师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并进行了最大限度地沟通、交流,就能实现最有效、最愉快的家校合作,进而引发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互动。

(五)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依据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及目前家校合作的状况,学校应该成立协调小组,命专人负责家校合作工作,因为在目前的实际教育工作中,许多家校合作活动并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而是模式化时间、陈旧的内容,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互动互助,无法构建相对完整的的体系。这种零碎活动的开展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只有,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才能使家校合作工作不论从内容还是方法、技巧、途径等方面更具指导性和实用性,架起家校合作之网,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互补互助互相促进,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育人效率。

总而言之,要教育好一个孩子,绝不是靠教师、家长任何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够做到的,一定要双方目标一致,齐抓共管。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家校合作的过程当中,家长和学校不能急于求成,奢求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预期效果,而应该一步一步地,从统一思想做起,加强理解、尊重与包容、构建有效的沟通网络、不断创新方式、同时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齐头并进,互相协助,通过合作的深化与改进打造更有效的家校合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周雪莲,李双龙.中小学家校合作微探[J].教学与管理,2010,29.

[2]何彦娟.家校合作的现状思考与形式革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赵冬臣,胡秀威.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印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4.

[4]姬向群.瑞典中小学教育一瞥[J].中小学管理,1995,5.

家校合作的方式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36-02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解释大约是: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是将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学习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我国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不同程度地实施校企合作,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把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提出是对于职业教育本质认识不断深化和职业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社会要保持长久的、持续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支撑是必备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如何培养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具备较高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学生,是摆在所有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指明了道路,我国一批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的探索成果也证实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的有效性和必然性。

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把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把社会对职业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把育人和用人相贯通,职业教育的本质得以全面体现。

我国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不同广度和深度上开展了校企合作,取得一定的经验教训,为全面开展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仍存在国家政策缺失、企业参与乏力、学校理念陈旧、合作内容空泛、内部管理不相适应诸多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才能广泛实施,才能完成历史赋予职业教育的重任。

2校企合作的内容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核心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准确地讲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育人模式,这一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给出明确的定义。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内容中,工学结合是本质和目标,校企合作是条件,顶岗实习是形式和载体。没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本质和育人目标无处实现;不能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只是个空壳,就失去意义。顶岗实习只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和载体,所以顶岗实习必须全面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满足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只能是简单地为企业提供劳务,也就失去其作为教育环节的意义。

校企合作的形式是多样的,并无固化的模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目前世界上存在两大类校企合作模式:第一类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典型代表有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日本的产学合作制;还有一类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典型的代表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等。由于我国学校办学主体大多为政府,因而现实中社区、行业、企业办学的参与度不高,所以我国实施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更为现实,大部分校企合作的范例都属于此模式,它也是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最主要的模式。

我国校企合作归类为9个或8个,在名称上有“零距离对接式”“捆绑式”“产学研一体式”“三对准、四贯通式”“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形式推进式”等。虽然在理论观念上,对于职业教育一定要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的理念已经达成共识,并且积极探索和追寻校企的紧密合作,但是在实践观念和实践行动上,还远没有达到成熟的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主要是实现工学结合这一目标,从机制上实现,从内容上实现,从方法上实现。

3国家政策是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保障

国家必须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推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就为今后企业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职业教育,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

国家应制定鼓励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从法律和国家政策层面规定企业担负职业培训的义务,使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的育人过程;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育人活动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激励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企业参与育人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形式到内容,程度由浅到深。

国家应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强制企业参与职业岗前教育,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源不断萎缩和企业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实现免费教育,也应该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企业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抓紧制订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教育理念的改变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施的根本

教育理念的发展推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形成,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也要求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围绕怎么培养现代社会要求的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必须的选择。对校企合作要整体推进,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实施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改变。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师队伍、实训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考核方法等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推动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结合当地和学校自身的状况,逐步地、分层次地在不同深度的合作下实践、推进、提高。

5“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基础

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适应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教师,才能保证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校企合作的骨干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这给建设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

只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在育人方式上的沟通,才能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教育教学满足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以及学生主体、行动导向,项目课程、任务载体,做学合一、情境学习,工学交替、完整体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学校要积极组织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积极参加部级和省级的中职教师培训,使教师定期提高和交流。完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通过政府向企业购买实践岗位、购买培训成果、给予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接受教师实践,帮助教师获得企业经验、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6机制的创新是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关键

校企合作必须选择好的企业,这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实施的先决条件和关键。以行业分,企业必须和学校所设专业相适应,必须是这一行业在这一地区具有先进性代表的企业,否则无法实施校企合作的内容;以规模分,应是具有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否则难以适应成规模人数的实践教学;以地域分,应是距离学校不是很远的企业,否则工学交替实施难,教学成本过高。

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机制平衡校企利益,这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实施是否成功的关键。学校在考虑校企合作时不能单是考虑企业帮助学校的育人解决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考虑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什么样的服务。学校立足为企业服务,在企业培训员工时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部,在企业招收新职工时做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在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革时做企业的合作者。当校企成为共同的成长的合作伙伴时,校企合作育人就变成双方自觉的行为。

校企合作还必须使企业得到现实的利益。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除了得到国家的政策倾斜和税收减免以外,学校还应支付企业在合作育人中发生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家校合作的方式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比较

随着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分析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发展时指出“展望未来,将产生出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界与企业的联系”以来,校企合作教育合作模式越加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校企合作是“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为达到一定目的,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作为连接校企双方合作的桥梁,以不同形式促进二者互通有无、互惠共赢、良性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国校企合作发展层次与水平有所提高,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模式而言,仍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本文旨在全面总结、分析国外先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特点,以期为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和发展思路。

一、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纵观国外先进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发展,笔者按照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及作用程度,将主要校企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以及校企并重型校企合作模式。前两种分别以学校、企业为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合作中起到关键性主导作用,而并重型模式则视校企双方地位平等,在合作中并驾齐驱。

(一)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

1.新加坡“工厂制”模式

“工厂制”模式并非在学校内建立系统完整的工厂制度,而是以学校为依托,将现代企业部分管理理念、经营环节引入学校。在新加坡“工厂制”模式合作中,学校能够使学生在校学习中直接参与工厂部分生产环节,更为真切地感受实际操作环境,从而进行更为针对性地专业技能培养。其最大特点就是“零距离对接”,即将工厂与学校有机结合,且校内设有工厂实验室,其配有精、尖、高的实验室设备以供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操作,更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目前该模式广泛应用于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之中。

2.丹麦“模拟岗”模式

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寻求对口企业在学校内部成立模拟真实商贸活动的公司,模拟公司内部设立企业工作中的真实岗位,让学生参与到模拟公司的每一个模拟岗位中进行实际工作,整个过程中学校为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相比“工厂制”而言,丹麦“模拟岗”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出发点,操作性更强、更具多样性和系统性,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和个人特长,选择各种模拟岗位,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发现自身存在问题,从而提升职业技能。

3.荷兰“产业式”模式

校企合作对于荷兰而言,几乎当做产业来经营,学校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也是按照产业运作要求进行的。具体来看,学校是合作中的主导因素,除一般教学设施外,政府和企业按照学校要求全面进行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配合。例如,学校设有荷兰中小企业联合会组织就业部门,大大方便学生对就业岗位的咨询工作;教学内容融入企业意愿,企业会派送高级管理、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任务制定;此外,企业应学校要求派遣高管或骨干作为学校客座教授、专业顾问,以期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二)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

1.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双元制”是世界范围内最早进行实践操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要求学生进行校内文化课学习的同时,规定到企业中交叉接受技能培训,因而“双元制”下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总体来看,该模式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学校知识学习为辅。学校规定学生在求学之时就与企业签订就业或培训合同,这就充分彰显了企业的主导力。合作学习过程中相比约30%的学校学习时间,学生有高约70%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此外,企业大力资助学生学习,包括全部学费的缴纳和社会保险、生活津贴的发放。

2.加拿大“指导部”模式

加拿大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在学校内部通常专门成立负责安排学生实习与就业的“指导部”。该部门中有负责深入企业为学校学生联系岗位的外勤人员,也有内勤人员在学校内部配合外勤人员,将用人单位的最新资讯告知学生。在联结过程中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人才招聘,在学校课程设置及岗位训练中也充分考虑企业意见。此外,加拿大校企合作的培训体系以工学交替为主,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岗位与就业机会。例如,安大略省的工学交替培训体系中,企业为当地学校提供岗位培训机会已超过130种。

3.日本“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模式相比其他模式,更为注重学校及学生的科研能力,企业往往与科研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学校开展合作,并进行实验室、科学研究所的资金、设备等投入,以期学生科研成果为企业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服务,是将产业、学习及科研三者有机结合的典范。其中,以企业生产经营所需为出发点,主要存在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两种形式。日本每年高校同产业界合作研究经费中,仅电子信息工程学(电子、信息、仪表)投资一门专业,在1985年时就已达到132.2亿日元;1991年,仅文部省所属的国立大学和研究所承担的校企合作项目就达1139件。目前,较为成功的案例有丰田公司开办的“丰田工业大学”、松下电器公司创建的“松下电器工学院”等。

(三)校企并重型校企合作模式

1.澳大利亚“二元制”模式

“二元制”即两种运行机制――澳大利亚并行存在两种主要的校企合作机制:taFe学院制、新学徒制。前者包括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两方面,学院董事中有行业及企业进行参股,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后者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培训计划,学生即学徒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因而澳大利亚校企合作秉承“两手抓、两手硬”方针,两种模式侧重点不同但保持宏观目标的一致性,即“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学校培养学生的要求”。

2.英国“三明治”模式

该模式的实质是工读交替,要求学生在读期间一段时间到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段时间到企业、工厂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最后返回学校学习直到掌握本专业相关技能并获得结业证书。以学习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短期两种,前者采取“2+1+1”模式即前2年在学校第3年到企业第4年返校,后者时间较短整个过程总共为6个月。以校企双方地位可划分为学校依托、企业依托两种,分别以学校、企业为主要组织和管理者。同时,英国效仿了德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三明治”模式设立了社会监督和保障机构,即工业训练协会,充分发挥了规范和约束作用,保证了该模式的良好运行。

3.美国“合作制”模式

美国是合作教育的鼻祖,产生于19世纪初,该模式重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分为11,即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而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则较为灵活多样,根据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原则,将施行模式分为四种: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劳动实习制,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在培养目标上,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广义的职业能力和志趣为方向,同时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沟通,最终保障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受益。相比其他国家校企合作发展而言,层次更深、更为系统。企业已由被动转为主动,将对学校资金、基地、设备等的投入视为推动人才培养发展的己任;学校的教学体制、授课内容也更具操作性,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二、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前文三大类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笔者将其共性与差异总结如表1,从而为分析对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启示奠定基础。

由表1分析可知,总体上说,三大类校企合作模式中校企双方在参与积极性、政府制度及管理、社会合作基础来看,都为合作的良好开展创造了条件。具体来说,不同类型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具有不同特点:学校主导型模式中学校为主导作用者,在为社会输送理论知识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口碑,促进扩大生源和影响力;企业主导型模式中企业为主导作用者,培养学生目标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所需为主,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实践操作训练,因而相比学校主导型而言学生就业率更高;校企并重型模式是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较高层次,具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健全的合作机制、较好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培养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兼备的综合性人才,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更加受到企业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党在十七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新时期下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到更为重要的层面。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校企合作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越加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笔者在前文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产实际、针对我国现实国情,提出以下方面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校企合作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1.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形式,促进合作模式的多样性、新颖性、灵活性

我国目前校企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方式较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作用的充分发挥。新时期下,要在巩固完善原有合作形式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道路:一来,进一步推行“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形式。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对象就有300多家企业,并提高了学校就业率,使校企双方互惠共赢;二来,加强学校科技园创立、合作研发实验室、科技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特别是加大发展层次较高的“全面合作协议”形式合作的力度,多种渠道推进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

2.大力促进企业参与程度,提升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长期性、广泛性

Coppers和Lybrand曾对美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给生产率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没有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美国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率比同行高处约59个百分点。但我国校企合作中企业多处于被动状态,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合作潜在的巨大利润,而缺乏企业参与性的校企合作不可能获得真正成功。因而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企业参与度:首先,在社会中营造出校企合作参与氛围,特别是对企业高管进行讲座论坛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校企合作带来的潜在收益并树立合作的积极观念;其次,选择有利于企业的灵活合作形式,如企业在高校投资建立实验室或研发基地,并签订契约说明科研成果以及高素质人才一定程度上要为企业服务;再次,政府对进行合作以及发展良好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提供补贴等鼓励政策,确保企业校企合作所获利益。

3.建立完善政府保障体系,突出政府在合作中的规范性、保障性、维护性

英国在1945、1946年分别通过《高等技术教育》和《科学人力》,提倡校企双方合作的开展;从美国1862年《莫利尔法案》到1980年《杜邦法案》,均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形式视为教育发展的必然;德国1969年便推出了《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对校企双方合作进行约束与管理。我国直到2004年7月才出台《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现有约束机制、奖惩机制依旧缺乏完善性、系统性。具体来说,政府保障为了更好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管理:首先,出台与完善对于高教、高职校企合作的正式法规,并对企业对员工培训、企业校企合作义务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其次,建立奖惩机制,例如英国政府对校企合作良好、培训学生数量较多的企业减免一定量教育税;再次,在校企双方合作中发生碰撞时,在社会中建立现成的规范和约束机制,像美国“国家培训局”、“全国行业培训咨询局”(itaB),加拿大“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FCe)等机构的设立都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我国可以借鉴应用;最后,在行业中实行统一的资格认证制度,国家规定企业员工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员工培训等。

参考文献:

[1]朱镜人.浅探战后英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J].外国高等教育,1998,(4):61-64.

[2]王延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孔凡成,李美芳.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及启迪[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8-42.

[4]李占军.中加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与借鉴[J].成人教育,2010,(7):94-96.

[5]马思援.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2-27(2).

[6]明航.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0,(30):12-14.

[7]盛国林.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5):10-12.

[8]张苏俊.中外校企合作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9):206-209.

[9]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81-84.

家校合作的方式篇10

关键词:大学城高校;联合采购;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4204

1联合采购的内涵

联合采购是一种新型的采购模式。联合采购主要针对同质型企业而言。所谓同质型企业是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因为其生产的产品属于一类,所需原材料一致;或者是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具有相似性,总的来说是能对某一原材料进行采购时,所有企业的总称。

因此,联合采购就是在同质性企业里,把需要购买同一产品的客户联合在一起,使其产品的数量达到可以取得价格折扣的规模,向供应商提出采购的行为。联合采购主要整合同质性企业的采购业务,使得总成本降低,并且得到保质保量的原材料,进一步创造企业的利润源。同时通过专业性的联合采购,使得企业可以专心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营销体制的创新、市场渠道的拓广,甚至通过联合采购得到大量由于自身的规模所受限制原本不可能得到的大量信息。

2大学城高校实施物资联合采购的必要性

2.1高校物资采购特点

(1)需求的一致性。即使每一所高校的定位不一样、学科的性质也不一样,但是消费者群体的一致性,决定了大学城高校的物资采购具有“相似性”。

(2)需求的批量性。大学城集合了城内每一所高校的采购需求,这样使得物资采购的总量大量增加,采购物资的数量也具有了“批量性”,有利于实现批量采购的价格优惠,形成长期的规模效益,最终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3)地理位置的聚集性。大学城高校大多集中在一块区域,位置相对集中、交通较为便捷,有利于供货商实现采购物资的统一集中配送,帮助其降低配送的成本,提高配送的效率,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4)运作的合法性。高校的物资采购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因此必须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规范的运作。只要各所高校愿意打破壁垒,大学城城内的高校联合起来集中采购物资,获取更大的价格折扣是有可能的,而且很有必要的。

2.2目前大学城高校后勤物资采购现状

(1)缺乏统一的采购主体。目前大学城高校后勤物资采购大多分散采购、单独采购,虽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负责供货商的资质审核,给出入围供货商的若干名单和指导价格,但由于缺乏共同的采购主体,规模采购和联合竞价议价的优势不能体现出来。

(2)缺乏共享的信息平台。目前大学城高校后勤物流管理范围大多各自为政,物流管理整体水平仍处在物资管理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层次,物流信息平台严重滞后。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物流信息的与采集、在线订单的发送与查询、物流业务的咨询与联系等难以直接实现。

(3)缺乏共同的物流设施。各高校均拥有一定数量设备设施用于物资的采购与配送,投入成本不菲。然而,由于各高校后勤各自经营的情况,造成这些物流设施设备的重复配置且利用率低,这就造成物流采购资源的浪费。

2.3大学城高校实施联合采购的好处

(1)联合采购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采购成本。据统计,每一座大学城能够容纳师生的数量为10~15万名,相当于1个中等城市的规模。强大的消费能力和共同的利益需求,加之大学城高校所处地理位置距离较近、物资需求相似,这有利于高校形成采购联盟,提高话语权,以规模优势提升与供货商的竞价议价谈判能力,增加谈判筹码,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

(2)联合采购有利于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联合采购直接面向供货商,减少中间交易环节,彼此本着“互利、双赢、诚信”的原则,增强双方了解,形成稳定的供需伙伴关系,不致因价格波动和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而给对方造成损失,增强了供需双方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3)联合采购有利于保证货物质量和提高大学城整体物流管理水平。通过各高校后勤集团或者后勤管理部门的相互联合,对供应商统一招标:不仅要对供应商的道德性和诚信水平进行考察,还要对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经营模式等进行严格考核。这种公开透明的招标方式,可以杜绝单个高校采购部门“拿回扣”等不良陋习,更为重要的是,每天近20万师生的餐饮物资的强大市场需求,可以吸引忠诚度高、诚信度高的供货商提供让大家放心的后勤生活物资,让广大师生吃得安心,住得放心、用得舒心。

3现有大学城联合采购的分类

近年来,联合采购也被应用于一般商业活动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联合采购模式,同时也被引进了学校后勤的采购模式。联合采购模式具有降低采购价格、节约管理费用、节省前期投入,建立战略合作、共享库存资源、减少运输费用的优势。现有大学城联合采购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3.1一家高校牵头多家高校参与采购模式

某高校牵头采购模式是众多高校建立联合采购体,成员委托其中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领头学校该成员企业进行采购。该模式中,其他成员学校和该学校之间是委托关系,与供应商直接打交道的是该学校,但该学校不负责物资的配送,而是由供应商直接配送到各个高校。在这种组织形式中,学校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该学校在采购成员中采购量比较大,其他采购成员的采购量较小,自行采购成本较高,委托给采购量大的学校集中采购,能够节省采购成本,学校也能获得一定的酬劳;(2)该学校具有其他成员不具有的独特采购能力,并且不愿传授给其他采购成员,因而要求其他学校交由他集中采购。在这种委托式采购模式中,委托者拥有独立的采购决策权和控制权,最终目的是为采购企业节约采购成本,在采购成员之间实现“双赢”。

3.2高校按股份制成立物流公司采购模式

高校按股份制成立物流公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出于对市场的预期目标和学校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采取一种长期联合与合作的采购方式。联合采购成员学校之间相互协作,成立一个联合采购公司代表这些学校进行采购,与供应商沟通协调,开展合作,但是高校联合采购公司不负责物资的配送,由供应商直接配送到各个学校。联合采购组织的区域性很强,在区域中形成的采购联盟,物流配送方便,便于管理,可以有效的进行采购信息搜寻、甄别,降低采购成本。在这种采购公司中,各成员学校拥有独立的采购决策权和控制权,最终目的是为采购公司节约采购成本,在采购公司中学校之间实现“双赢”。

3.3联合采购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的采购模式

第三方物流公司采购是一些专门的企业或组织,承接各个高校的采购任务,帮助完成采购任务,专门替那些需求量不大的学校单位服务。联合采购成员学校委托一个专业的第三方采购公司或成立一个专业的独立运营采购组织,作为独立的第三方采购组织,成员学校的采购业务和配送业务。该模式中,各成员学校和第三方采购组织之间是委托的关系,与供应商直接打交道的是该第三方采购组织。第三方采购组织是一个盈利性的组织,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为联盟中的各个学校提供专门的采购服务,收取采购服务费,学校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靠第三方来传递,包括货款支付、供应商供货等,采购联盟各成员学校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该采购模式中,采购成员的各个学校拥有独立的采购决策权和控制权,然后全权委托第三方组织采购。第三方组织作为盈利性在组织,必需对采购联盟内的学校和供应商的利益有所保障,才能赢得采购联盟成员的信任。只有第三方组织和采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信息共享,才能在采购成员和第三方之间实现“双赢”。

4大学城联合采购组织结构

联合采购的组织结构与一般的组织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是由多个成员组成的复合性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联合采购成员的组织结构主要有三种:一家高校牵头、多家高校参与的物流公司、高校按股份制成立物流公司、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采购模式。

4.1一家高校牵头、多家高校参与式的组织结构

一家高校牵头、多家高校参与的物流公司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是由大学城的各个高校将各自采购需求汇总,然后将采购的任务委托给一个物流实力和规模比较雄厚的高校,由这个高校对联合采购业务进行管理和决策,然后由该学校的采购部来具体实施与供应商之间的采购作业任务。然后供应商将大部分物资选择直接配送到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把物资配送到各个学高校,配送中心与此同时将配送的信息反馈给牵头高校采购部;此外由于有些物资的价值小或保鲜等特殊物资可以直接配送给各个高校,并将信息反馈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负责将此采购信息反馈给负责高校采购部。该模式下则根据需要采购的物资选择合作供应商,各高校交付订金,合作供应商提供物资,各高校交付尾款后牵头高校组建的物流公司将物资配送给各个高校。

图1一家高校牵头、多家高校参与式的组织结构

4.2高校按股份制成立物流公司的组织结构

高校联合采购组织采购式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由重庆大学城各个高校各自选出代表成立联合采购物流公司,由联合采购物流公司对联合采购业务进行管理和决策,并由联合采购物流公司完成与供应商之间的采购作业任务。供应商将大部分物资选择直接配送到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在配送到各个学高校,配送中心在这个时候将配送的信息反馈给负责的联合物流采购公司;此外由于有些物资的价值小或保鲜等特殊物资可以直接配送给各个高校,并将信息反馈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负责将此采购信息反馈给联合物流采购公司。联合物流公司根据需要采购的物资选择合作供应商并将订金交付,合作供应商提供物资,联合物流公司将尾款付给合作供应商并将物资配送给各个高校。

图2高校按股份制成立物流公司的组织结构

其中由于联合物流公司是由各高校共同投资,其主要负责人可由投资股份最大的学校选出,担任联合物流公司董事长,其余学校选出负责人担任董事,共同组成董事会。供应商的选择,采购物资及采购决策等经董事会商讨后决定,有分歧时一般情况下采取少数服从多数,而董事长拥有一票否决制。

4.3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统一采购的组织结构

第三方物流公司采购式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重庆大学城的各个学校将各个的采购业务统一交给一个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对联合采购业务进行管理和决策,并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与供应商之间的采购作业任务,供应商将大部分物资选择直接配送到第三方物流公司,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在配送到各个学高校;此外由于有些物资的价值小或保鲜等特殊物资可以直接配送给各个高校,并将信息反馈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各高校将订金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其根据需要采购的物资选择合作供应商并交付订金,合作供应商提供物资,各高校将资金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且由其将尾款交付合作供应商后由其将物资配送给各个高校。

图3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统一采购的组织结构

5联合采购的运行模式

在联合采购中针对不同的组织结构,每种的运行方式也会不一样,这也导致了每种运行方式各有优缺,下面对三种组织结构的运行模式进行分析:

5.1一家高校牵头、多家高校参与式的运行模式

在一家高校牵头、多家高校参与式的运行模式中(如图4所示),重庆大学城的各个高校将各自的采购需求汇总,报给牵头高校(物流实力和规模比较雄厚的大学),然后由该高校制定统一的采购计划,寻找供应商,并利用招标等方式进行寻价、比价、议价,最终确定合适的供应商,与之进行商谈,签订采购合同。下单后,由供应商负责统一送货,然后交付给各个高校,经过高校的验货之后,进行财务结算。

优点:(1)资金投入小;(2)采购形式灵活,易于沟通管理;(3)对采购物资的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掌握比较全面,采购质量有保障。

图4一家高校牵头、多家高校参与式的运作流程

缺点:(1)对于短缺的物资如何调配问题,可能导致高校之间合作矛盾;(2)可能受制于领头学校,使得合作关系变得复杂;(3)配送路线安排也可能引发问题产生。

5.2高校按股份制成立物流公司的运行模式

在高校按股份制成立物流公司的运行模式中(如图5所示),重庆大学城的各个高校将各自的采购需求汇总,交给物流公司,由物流公司制定统一采购计划,寻找供应商,利用招标等方式进行寻价、比价、议价,最终确定合适的供应商,与之进行商谈,签订采购合同,下单后,供应商直接送货到各个高校,经过高校的验货之后,进行财务结算。

图5物流公司的运行模式

优点:(1)采购目的性强,学校亲身参与到采购活动中,对价格、折扣、采购质量、供应商情况都有全面的了解,对采购工作把控能力强;(2)采购沟通更为便利。

缺点:(1)资金投入大,用于信息系统建设、物流网络建设等;(2)需要较长时间探索,逐渐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3)联盟较为松散,不确定性较多;(4)联盟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难以预防其中腐败现象发生。

5.3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统一采购的运行模式

在第三方物流公司采购式的运行模式中(如图6所示),重庆大学城的各个高校将各自的采购需求汇总,统一报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然后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制定统一的采购计划,寻找供应商,利用招标等方式进行寻价、比价、议价,最终确定合适的供应商,与之进行商谈,签订采购合同。下单后,由第三方物流负责统一接收验货,然后交付给各个高校,经过高校的验货之后,进行财务结算。

图6采购式的运行模式中

优点:(1)借助第三方采购公司的资源优势与专业优势;(2)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现有的信息与物流网络,资金投入小。

缺点:(1)第三方物流公司要从中赚取差价,采购价格要比第一种采购模式高;(2)在重庆市场上先并没有关于高校后勤保障这一部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商谈,共同开发,慢慢完善这部分业务。

参考文献

[1]重庆大学城信息管理中心.重庆大学城基本情况[eB/oL].http:///content/10/0430/12/1113601_25563997.shtml.

[2]胡小杰.大学城联合采购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9).

[3]樊庆彦.中小型电子制造企业联合采购模式研究与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13.

[4]江林,杨大鹏,由蕾.竞争理念与战略联盟中的合作关系整合[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3841.

[5]辛黎光.多品种联合采购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