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实现家校合作十篇如何实现家校合作十篇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8:35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篇1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系指研究的目标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的项目学习,也就是把项目学习作为学科常规教学的主要策略,实现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用“项目”来统整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换言之,项目学习是以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学习内容为基础,以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学科思想、学科素养为项目的价值追求,特别注意项目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切合,能够反映课程标准所重视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和学生表现,“项目”将成为学科学习的主体。

项目学习有多种模式,其中以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研制的“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最具系统性和操作性,其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切合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项目学习”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研究的范畴应当包含课程、教材、教学、学校教育与管理以及理论探讨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但又各有侧重;只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同步并重,共同实施,共同作用,项目学习的效果、效率、效益才能更好地得以彰显。

一、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结构的研究

1.关于课程方案中领域、学科的研究。

关于国家课程方案中课程结构的研究,旨在对国家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试行十余年之后进行反思与研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1)均衡设置课程;(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但从十余年的实践来看,后两条基本没有实现。该方案的最大亮点是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实验的结果是,这些课程基本上形同虚设,课程设计的目标远没有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割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历史与社会”与“科学”课程的设置在我国教育土壤的不适应性也暴露无遗。根据各学科的内容和性质,设计基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密切相关且有意义的项目,真实地、适当地、适度地将学科知识综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2.关于立德树人,三维目标共同达成的研究。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时至今日,立德树人,特别是生命教育、学生成长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等的课程和各个学科的整合还远没有达成,各学科仍然是固守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学科壁垒,使得立德树人、文理相融、成人成材等教育只能处于可有可无、贴标签、形似神不似的尴尬局面。我们可以利用来自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项目学习,将立德树人、生命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等内容与各学科知识天然融合,使三维目标在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血肉相连,一气呵成。知识学习,特别是侧重知识结果性的学习是不可能承载三维目标的,只有让学生在做那些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项目(或称之为事情)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亲历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天然相融,共同达成。

3.关于学科学习时间的研究。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学科学习时间的分配以及学习空间的重构也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以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分配学习时间,如何统筹课前、课上和课后,如何用“学时”代替“课时”,如何打通教室、校园、社区、社会等学习空间,只有将以上问题在课程层面加以深入研究,才能为课程全面实施以及新教材设计奠定可行的基础。

二、基于课程标准项目学习的教材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项目学习的教材,其内涵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知识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解决问题的原理和规律,知识技能背后的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素养等为主题和目标,并把这一主题置于真实而有意义的项目中,通过学生做项目而对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的课程活动。它是以精心确立的主题为中心,以驱动问题为动力,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合作、成果共享,且能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习得相关知识。

这里需要研究和突破的是:

(1)如何将记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做事情、做项目的学习,充分体现“做中学”。如何选择项目,使项目既源于现实生活,又与学生密切相关且有意义又可行,还能蕴含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实现项目学习的过程就是融价值、能力、知识为一体的素养形成的过程。

(2)如何用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科思想、学科素养来统整、统领相关学科知识,从而形成项目并成为项目的灵魂和目标。

(3)如何设计和选择项目,使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价值判断、公共关怀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生意义领悟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生自主自治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学科的喜爱,对科学美的感受,对规律美、平衡美、对称美、结构美的感受,对不同思维风格美的感受等。

(4)如何将以知识体系为逻辑的设计转变为以做项目的步骤程序为逻辑的设计。

(5)如何将陈述式、告知式、灌输式的学习转变为发现式、探究式、生成式的学习。如何处理既让学生发现探究又作为教材需给出完整结论的矛盾。

(6)如何将项目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相融合,用项目学习的教材引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将教材做成融“活动、内容、规则、程序、方法”为一体的学生学习指南。

(7)如何设计和选择驱动问题、项目成果,把学生的学习变为以意义领悟和成就体验为驱动的学习,变为在教师组织、引导、评价下的学习,让学生在做项目中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达成全部的三维一体的学习目标。

(8)教材设计如何凸显读中学(让学生不仅读教材,且要读自然、读社会、读相关的书籍、读报刊),说中学(说方法、说思想、说原理、说事实、说质疑等),写中学(学生不仅仅做题,而且要写学习报告、科普小文章、小论文、实验报告、设计报告等微写作)。

(9)如何将理性思维、科学素养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融通在教材中。这里主要指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对逻辑、事实、数据的信赖(超越经验、印象、估计)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尊重知识首创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形成态度、发表看法的习惯和能力等。

(10)在教材中如何设计本学科系列的学科文化典藏,除在项目中渗透外,让学生结合项目学习,不断地读到有关本学科的发展史、相关科学家的传记、逸闻趣事、发明故事等。

(11)如何把良构的封闭的验证的活动和实验设计为劣构的开放的探究的活动和实验。

(12)在项目实施的设计中,如何实现从现实问题到学科问题的水平学科化和从学科问题到学科概念、学科规律、学科思想、学科素养的垂直学科化。项目实施的过程即是学科化的过程。

(13)项目成果如何展示,如何说明,如何使用。

(14)在教材中如何设计评价测试题,探索对素养评价的办法和途径,厘清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适用范围。

(15)教材如何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如何从网络上与别人协作学习、收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数据、创建模型、制作多媒体作品,如何应用网络技术工具作为强有力的学习支架。

(16)关于教材“六个统一”的研究:教材、学案、练习册相统一,不仅有学什么,而且有怎样学;课前、课上、课后相统一,课时转化为学时;学科知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相统一;教育部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相统一;听中学、说中学、写中学、做中学、练中学相统一;21世纪核心学习主题“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目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三者相统一。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

项目学习的教材始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呼唤,新的教材反过来引领新的教学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所以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也是迫在眉睫的。需要研究的问题有:

(1)在学习组织上,如何从班级授课制切实转变为小组探究制。小组这一新型的学习组织成为学校基本的学习单位和管理单位。项目学习与实施依附小组进行。

(2)在教师角色上,教师如何由讲授者、作业布置者转换为项目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师应从讲师变为导师。

(3)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如何实现从教师讲坛到学生论坛的转变,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和引导。

(4)教师如何高效地组织项目活动,特别是室外活动、校外活动如何组织和实施。

(5)教师如何统筹和合理安排课前、课上和课后的全部学习时间,如何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效果(包括对自主学习的控制,自主学习内容的布置与要求,自主学习效果的监控与反馈等)。

(6)学生如何进行整体化学习展示,在展示中教师如何引导质疑、辨析。学生如何学会倾听,如何形成观点、发表看法。

(7)在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如何把只针对个人的评价转化为对团队和个人兼顾的评价,如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如何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共同评价。

(8)项目成果如何展示,如何使用,如何体现成果的意义和社会价值,使学生更充分地享受意义领悟和成就体验。

(9)针对新的教学模式和项目学习,如何设计阶段性测试题和终结性测试题,为中高考改革探路、铺垫、引导。

四、项目学习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研究

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新教材的使用,必定导致学校管理、制度、文化、学生的社团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学习场所设施设备的配置等一整套学校管理机制和操作办法的变革和创新,学校需要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需要各方联动,全面推进。需要研究的问题广而深,诸如:

(1)学校如何建设一个以校长为首的彻底理解新模式、新教材理念并且完全认同新教育模式的价值追求的强有力的工作团队。

(2)如何做好教师、学生干部、小组长以及各种不同职责组员的培训工作,以适应新模式、新教材的使用与学习。

(3)如何搞好项目学习的校内教研和区域校际教研。

(4)新模式、新教材所需要的新的教室配备标准的研究。教室要有利于小组活动、展示活动、相关实验、课本剧表演等,黑板、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相关的教具、学具、制作工具等的配置,教师图书角的设置及图书、报刊的配置,教室电路及有线、无线上网的配置等。

(5)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电子阅览室、仪器室、信息技术教室等如何尽量靠近学生,方便学生项目学习使用,生物、地理等标本、教具如何方便学习小组和个体的观察使用。

(6)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理化生实验外,设计、制作类的活动将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那么,相关的工具、材料等耗材如何解决。

(7)学校的课程表如何编制,学时如何统筹安排。

(8)教师新的工作量标准如何确定。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需要教师的统筹、引导、组织、评价等工作,如何计算工作量。

(9)随着新教育模式的建设,新的项目学习教材的使用,如何开发与管理大量地存在于学区、社区、自然、社会的学习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习活动发生在教室以外、校园以外的社会和自然中。

(10)各门课程如何逐步建立相对集中、相对稳定的校外学习基地,教师要像研究教材一样研究校外学习基地,从而保障对学生体验、考察、调研、采访的有效指导。

(11)针对校外学习的种种疑虑(如组织问题、效率问题、安全问题等),如何建立校外学习管理制度。如何组织家长、社区成员等组成学校理事会,保障家长、社区对学生项目学习的支持。

(12)如何建设一支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用好新的教材的教师队伍。新模式、新教材非常强调教师的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设计和制作能力等,如何引进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实现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如何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制度,如何研制合格或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基本标准和评价标准。

(13)学校的社团活动如何与项目学习相结合,学校的校本教材和教学如何与项目学习相融合。

(14)小组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建设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学习方式。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篇2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的进程,立足校本,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二、培训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学科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2、深入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念与操作的结合上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4、根据学校实际,采取分层培训的方法。

三、培训对象

校本培训的对象为本校的教师,但根据校本培训的特点,培训必须分层次进行。

1、组建一支实施校本培训的核心队伍,校长必须是核心队伍成员。这支队伍(大约占全校教师10%)应该接受过较高层次的培训,或者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龙头。

2、培养一支大约占全校教师30%以上、各学科兼有的骨干队伍。这批队伍将是课程改革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推广新课程的师资“校本培训”的主要“师资”队伍。

3、面向全体,采取多种形式,自上而下的逐级培训与自下而上的“问题研究”策略结合。通过培训活动与互动参与,以及问题、课题探究活动等,达到在研究与实践中建设优质师资队伍的目标。

四、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重在提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因此,内容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1、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态度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在接受校本培训的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之符合性课程的教育要求。

2、课标解读。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性质、类型、内容、形式与手段。强化目标意识,重视目标研究,是教师尽快熟悉新课程,走向成熟的必经途径。因此,各学科以课程标准为主的校本培训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3、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工作的落脚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都必须落实、融化在教师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实践操作为主的策略研究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这一内容的培训包括教学案例分析、观摩(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问题研究、经验交流等等。

4、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该学会针对某些实际问题改变教学方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教师的这种教学与研究技能的获得与提高,唯有在自己的课堂教学里亲身参与研究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校本培训要重视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做到“教与研”紧密结合,研究与行动合而为一,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共同发展。这样,通过校本培训,教师的素质提高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教学的外部行为上,而且能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五、培训形式

1、专家讲座。以理念与通识学习为主的培训采用专家讲座的形式。

专家讲座——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重在转变教师观念。

2、骨干教师讲座。理论如何与本校、本学科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实际的、共同性的问题,以骨干教师讲座的方式集中授课。

骨干教师讲座——将自己参加培训获得的理论与教学的实践起来结合,重在指导实践。

3、教学示范(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教师展示自己课堂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渗透、落实新课程理念,组织观摩,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4、案例分析。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供教师研究、交流。

案例分析与观摩(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有利于学科课程的专题组织研究,重在探讨理论如何在实践中的运用。

5、课题研究。问题即课题。开展以校本为主的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6、问题沙龙。提炼教学中的有关问题,组织部分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展开针对性的探究。

课题研究、问题沙龙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重在解决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如:针对“品德与生活和思想品德课的不同点”、“一年级刚入学学生能否组织有效活动,如何组织”、“统一要求与关注个体——课堂教学管理”、“数学课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参与”、“语文课如何落实面向全体”、“艺术课如何实施小组合作”等问题展开探讨。

此外,还可以通过经验交流、读书活动、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六、培训时间

1、集中培训——可以利用开学前的准备周,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

2、教研组研讨——合理安排课程,按照学科组每周安排一个半天的空课时间,专门用于校本培训。

3、课题组研讨——根据各自所承担的课题,不定时进行。

4、中心组探讨——组建学校教科研中心组,开展“问题攻关”,每个月不少于一个单位时间。

5、校园网传输——力争建起校园网,让大家在校园网上及时信息进行交流。

七、资源开发

1、师资队伍建设

(1)请进专家培训。有条件可以请专家到校进行培训;条件不足可以购买专家讲座光盘,通过观看专家讲座进行培训。

(2)外派骨干培训

选派一定量的骨干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市级的培训。这些派出培训的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理念更新的前卫一族,是最佳的校本培训资源。他们参加培训后结合教学实际开讲座,培训其他教师;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带头、示范;承担相应教育科研任务。

(3)利用资源培训

利用各种培训机会(观摩活动、竞赛活动、培训活动)、利用各种教育刊物、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和信息资源学习、培训。

(4)校际之间的师资交流。

2、硬件资源开发

确保经费投入。

(1)购买课改学习资料,尽量做到人手一份;

(2)订阅教育教学刊物;

(3)从电脑室网络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八、组织保障

立足校本的培训不同于外派培训,必须有组织机构,有相应的制度,才能保证校本培训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1、成立校本培训领导机构。校本培训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由校长亲自抓。成立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各科组组长、骨干教师及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分工负责抓好培训的各项工作。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考评制度、奖励制度,把校本培训和教师的年终考评及岗位职务晋升结合起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校本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3、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把校本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更多地争取提供、推荐让教师展示自我的各种机会。

九、家长培训

我们认为,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家长学校的配合作用不可忽略。因此,应该把家长纳入校本培训的对象范围,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对他们进行培训:

1、家长学校分期、分批组织召开家长会,宣传课改,了解课改。

2、给家长发放资料,学习课改知识。

3、举办“开放日”,让家长体验课改、参与课改。

4、通过家长学校,组织收看课改专家讲座,研讨教子方法。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篇3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平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我省高职院校在创新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查明原因,想到解决的思路,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健康发展。

一、目前河北高职产学研中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准确。河北高职的一些产学研项目或者实践探索,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搞产学研而搞,属于“形象工程”,虽然做出一些成绩,但是社会认可度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够,原因就在于其定位不准确,没有清晰的实践目标。

2、市场竞争意识不足。产学研不同于高职院校常规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要求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实际上,在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经面临优胜劣汰这个问题。要想在生源的竞争、政府资源倾斜的竞争、优秀教育人才的竞争、就业率的竞争、社会资源以及企业资源的竞争中领先,走更具有市场化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之路是必然选择。

3、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够。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予以考虑;二是在寻找产学研结合的合作伙伴时跳不出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缺乏与企业间的真正的双向沟通和深度了解,很难思考到“产学研”是怎么个“产学研”,开展起来就会遇到重重困难。

河北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发展遇到的障碍归根结底是定位和认识的问题。如何在理念上正确理解产学研,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力发展产学研扫清障碍,把握方向。

二、正确理解高职产学研结合

首先,需要分析高职院校产学研办学模式下的产学研结合运转系统。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运转系统主要由市场、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部门、社会各界)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产学研结合系统中各要素本身有着明确的社会关系。市场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核心。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直接或间接地为市场服务。市场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可为上述三者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高职院校为市场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市场为高职院校提供各类信息;企业为市场提品,市场则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和成果;政府为市场提供政策法规,规约市场行为,市场则为政府反馈修订政策法规的相关信息。

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结合运行系统的主体。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建立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基础。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成果和咨询,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资金、资源、实践环境和信息。高职院校的属性客观上要求依托企业办学,服务企业;企业也要求为高职院校培养贴近市场的人才规格提供参考意见,为学院决策服务。

其次,需要分析产学研结合中做具体实际工作的校企双方的合作模式和层次,也就是打算如何合作的问题。

那么,作为河北省来说,如何立足自身优势,走出有本省特色的高层面合作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呢?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搞产学研结合,搞工学结合,走出第一步,或者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第一步至关重要。很多学校没有走出第一步,或者很坚实的走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是没有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所在――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变成利益相关者。我们经过大量的实地走访高校和企业,以及召开由政府部门,企业代表,高校教师参加的研讨会,总结了适合河北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项目的三大主要模式。

三、河北高职产学研结合发展三大主要模式

(一)窗口模式(展示平台模式)

窗口模式的产学研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一方面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才”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的人才,是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大大缩短企业新人的成长周期。

窗口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推进校企产业合作,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双赢。这种模式表现形式就是合作办学。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来自校企双方的共同资源,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实际的生产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新型模式的合作办学项目能够在树立学校和企业形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新龙软件学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丰田t-tep学校、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CSDn乐知学院等产学研结合项目都属于窗口模式。这些项目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工作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提高相关院校社会知名度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窗口模式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打造品牌。

(二)专家委员会模式(交流平台模式)

是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企业专家、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等各方面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的产学研结合学术交流沟通模式。专家委员会模式的主要作用是交流沟通,它的发展宗旨是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行业企业实际经验的交流和咨询并充分发挥专家资源和行业权威性优势。高职院校的每一个专业,都可以设置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如何不流于形式,能够更好地发挥交流平台作用,是这种模式能否被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关键。

首先,专家委员会要有一定的准入门槛。能够进入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1、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多年的资深专家;2、行业中(包括学校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经验和工作业绩的知名人士;3、对相关行业产业、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等领域政策熟悉的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士;4、行业中各个主要企业推荐的专家。

其次,要明确好专家委员会专家的权利和义务。能够进入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可以享有以下权利以及应尽以下义务:1、委员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2、参加委员会的活动;3、对委员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4、入会自愿、退会自由;5、执行本团体的决议;6、维护本团体合法权益;7、向本团体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最后,要明确专家委员会的职责,一般情况下成立的专家委员会的职责应包括以下内容:1、立足行业,联合国内外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战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学术界和实践界人士,为高职院校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提供助力。2、研究国内外行业企业战略理论与创新思路,结合河北实际,进行本土化创新,帮助企业改进生产经营,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化创新性的行业战略生产经营与管理思想的传播与推广,为相关专业学生搭建了解相关产业前沿生产管理等知识的交流沟通平台。3、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推荐专家与人才,介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学员融入企业实践提供条件与平台。4、以相关高职院校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声誉为依托,逐步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结合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校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为行业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实现多方面共赢的良好局面。5、定期举行行业论坛,关心行业发展,扩大专家委员会的影响力。

所以,专家委员会模式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点在于如何管理以及制度的制定。。

(三)合伙企业模式(盈利平台模式)

这种模式的表现行为是校企合作办企业。合伙企业模式的优势在于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推进校企产业合作,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双赢。学校与企业合作办的合伙企业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1、合伙企业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2、合伙企业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意识;3、高职院校一些闲置资源或利用率不高的资源,通过合作企业提高可以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4、合伙企业为高职院校在校生提供实训基地;5、合伙企业因为有成熟经营经验的社会企业参与,有效降低了不具有相关经验的高职院校去经营企业的风险;6、高职院校与合作的社会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这种模式与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校办工厂”不同,这样的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经营思路更贴近市场需求,管理上更接近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同时,为未来高职院校的深刻变革探索宝贵的实践经验。因为股份制,企业化市场化,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很可能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一条主线。合伙企业模式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点在于如何保证盈利以及降低经营风险。

其实,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还可以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我们经过大量实地走访以及学术研讨总结的这三种主要模式,从模式特点和实际省情方面还是比较适合现在的河北高职院校开展实际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河北高职院校要想做好产学研结合,使学校的办学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关键在于如何搭建一个平台,使各方面的力量都能够利用这个平台去开展工作,而我们课题组研究总结的这三种模式也恰恰看到了产学研结合必须要具备“平台”功能的要求。相信河北的高职院校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于高职的相关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优势,必将走出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高职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昭.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2005年度

[2]王前光、高惠林.产学研合作办学新路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06

[3]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7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生产实习;问题;对策

现在,很多大中专院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有些已经初获成果,有些还在摸索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各个院校的生源都在减少,校企合作成为了各院校探索自身出路的先行军。我校在广东省东莞市就建立了湖南工业大学东莞包装学院,东莞包装学院是以东莞市和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行业优秀企业为依托,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推动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而创立的一个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十年的努力,东莞实习基地已发展成由40家核心企业以及100余家包装印刷、电子、电器企业组成的学生实践教学创新基地、教师教学实践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我校学生在珠三角就业的前沿阵地。虽然,东莞包装学院校企合作已初见成效,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多种,各种模式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我校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和校企互动式模式这两种。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具体的操作是学校将企业引进校园,企业将其全部或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学生就可以在生产一线进行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学习。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生产场地问题,也可以节约学校的实训设备投入,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但是这样也存在一些弊病,如影响企业生产效率、新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等。

校企互动式模式具体的操作是由企业给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的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企业派优秀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让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生产实践进行融会贯通。为了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达到为学校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目标,针对我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下列对策:

第一,寻求政府的帮助,以政策刺激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从形成到现在,一般来说企业的积极性都不大。究其原因,其实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获利是很不明显的甚至是没有的。如果是把企业的生产线建到校园里,企业还能够得到土地上的支持;如果是把学生带到企业里进行生产实习,企业似乎很难从中获利。学校本身就是一个非盈利的机构,没有什么能力给企业提供资金上的补助。那么学校可以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将校企合作作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税费上的减免,就像政府对高新企业、环保企业等的税收优惠一样。政府给了企业税收上的优惠,企业就会被吸引到校企合作的队伍中来。

第二,加强安全教育,争取劳动保险。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险。学生初到工厂,一般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这个也摸摸,那个也碰一碰。可是有些东西是有毒的,有些东西是高温的,有些又是带电的。诸如此类的危险到处都是,学生出了事故,学校也为难,企业也难办。所以为了学生的安全,为了让校企合作顺利地进行,在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以前,首先就要进行充分的安全生产教育,以防止意外的发生。其次,学校应该为学生争取劳动保险,保障学生的权益,以免学生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受到伤害而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篇5

2012年9月下旬,教育部首届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展演活动在深圳召开,展会上举办了数次精彩的讲座和论坛,使笔者经历了一场有关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思想盛宴,体会颇多。

1.1教育信息化工作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转变

领导和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进行了解读。大家不再仅仅关注硬件和新技术的采购,而是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三个方面,一是“教与学的方式”与信息化怎样融合,二是“学校管理方式”与信息化如何融合,三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信息化相融合。

笔者认为,这一转变的意义深刻,不仅是字面上从硬件配备到软件配备的简单过渡,也不是从软件配备到使用培训的普通升级,而是明确提出了将信息技术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深度融合的目标。

1.2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中远期目标,同时也明确了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向。这次会议上,来自美国国家教育研究中心的几位博士从全球10多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分析入手,展示了国际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香港凤溪小学、北京四中、浙江拱宸桥小学等学校也将此前几年来所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梳理。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数字校园”的雏形。

学习、解读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作为区县级教育部门的电教工作者,在规划数字校园建设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整体规划分级开放的教育信息系统和资源分享系统,率先建设有网络学习功能和在线评价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完成网络同步课程和数字教育电视台的建设,分层次开展全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及应用能力评价系统。通过区县级的“数字校园”建设,能够最终实现为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提供信息保障和空间保障,使学生自由掌握学习进度并进行个性化的疑难解决,最终实现从“班班通”到“人人通”的平顺过渡。

2前瞻——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不断深入

2.1深度融合是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2002年至今,我们经历了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又提出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融合的思路。在教育部首届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展演活动中,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何为“深度融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即“当我们将用信息技术解决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的时候”,那才意味着“深度融合”真正开始了。上述都使人们如何通过区县级“数字校园”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产生了新的思考。

如何充分发挥所在区域内教育专家的辐射作用,利用区域覆盖的教育网络,搭建起区县级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区域内的教师们现有的信息化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求,在线式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如何进行学生和社会层面的展示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区县一级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2.2教育信息化对构建个性化的“人人通”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国第三方独立调研机构在对美国、新加坡、韩国、中国等率先开展“人人通”,即所谓人手一个掌上电脑的学校,进行持续的调研和分析后发现,100%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协作分享的需求也比以前大大增强。可汗学院、颠倒课堂、无边界学习、弹性课程、数字学校等众多“人人通”应用项目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和中国的部分大中城市相继出现。

3如何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

作为区县级教育部门现有的“众多”信息平台该如何整合,如何规划建设能适应网络互动学习的“理想教室”?

3.1区县辖区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应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教育信息化工程,无论是信息化的硬件投入、软件建设、科研立项或是制度建设,都需要学校领导的参与和主导。信息化工作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和谐统一的,不能脱离开信息化环境谈学校发展,更不能脱离学校的发展去谈信息化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需要基层学校领导的通盘考虑,从而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而不是游离于学校的主体工作之外。

3.2区县级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的搭建应该与辖区学校工作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在下一步的数字校园建设中,无论是学校网站、网上办公还是网上评价等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设,都不应该是学校某个分管领导或某几个电教教师的事情,这些应用项目的建设,需要来自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真实需求。将原来“为了有而建”的教育应用平台建设思路变为“为了用而建”。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只有真正成为学校日常工作和评价的“技术工具”,那么这些“离散的”信息化数据上报和“应付了事”的信息上传,才会呈现真实、频繁的“点击率”,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成为学校工作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3.3进一步加强区县级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呼吁“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但到了区县层面往往对“信息化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化能力的重要组成”这一问题看得比较淡。特别是全新的交互式网络教学环境,给区县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同时具备“信息化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科研能力”“交互式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软件的开发(改写)能力”,以及“远程辅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协调能力”。区县级的教师培训部门必须和电教部门联手正视这些培训,特别是在传统的教研、科研培训已经发展到一种较高层次的时候,能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须依靠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强力介入。因此,今天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高低,就是明天学校能否在教学能力发展中有所突破的基石。

3.4尊重辖区内学校的差异化,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教学质量评价;eFQm评价模式

教学是每一所学校的核心工作,因此教学质量则无疑成为了每一所学校最为关注的焦点。对于高等学府而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但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多以事后评价为主,侧重于对结果的考核,这种评价模式集中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鉴定功能,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改进功能。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不但是高校的生命线,更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一、当前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高校各项评价活动中,教学质量评价已成为评价活动中的重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评价结果也成为教育决策和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评价指标僵硬,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所采用的指标多为全校统一制定,制定统一的指标具有规范、简便、易比较等优点,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统一的指标并不能公平地反映每一个被评价对象,究其原因在于指标很难准确地反映各专业特点。同时,制定一个统一的指标的结果只能是使大家机械地以评价条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对非本专业的教学进行评价时,由于评委来自不同专业可能会出现生搬硬套评价指标的现象,其结果只能使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但同时也应看到,如果不同的专业都制定不同的标准,其实现难度较大,评价结果也较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因此,在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时,应使得指标的建立由面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向过程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机械,缺乏系统性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在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却忽视了评价的系统性。现阶段所采用的评价方法首先对各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然后依据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然后两者相乘后各项汇总相加得到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采用上述原理进行评价,忽视了一个重要假设,即评价指标之间必须可以相互代替,目前我们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所制定的指标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替代的,因此采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非但不能有效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对教学质量的片面认识。

(三)评价反馈缺失,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质量评价操作中,侧重检查与考核,强调评价工作的监督作用,却忽略了评价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在教学质量评价结束之后,对待评价的结果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使得学校各院系为了评估而评估,没有认真对待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尤其是在评价过程中,对得分较高的院系和教师应及时找出其优点所在,并总结经验,以利于教师相互探讨、学习和提高;对得分较低的院系和教师更需要及时总结和改进,应组织专家、教授帮助其查找原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注意建立评价档案,及时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分析、存档,进行规范系统的管理。

(四)评价制度滞后,缺乏创新性

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教学巡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随着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替,上述制度在当前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使得原有的评价制度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对教学的创新。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逐渐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能力的培养者的角色,因此,在未来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应不断对评价制度进行创新,使得高校教学评价制度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的建立

eFQm(europeanFoundationforQualitymanagement)是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的简称,即欧洲质量奖杰出经营模式。eFQm致力于提高欧洲企业和各类组织的竞争力,eFQm吸取美、日等的优秀之处,为欧洲组织建立了企业杰出经营模式。eFQm设立欧洲质量大奖并颁发给质量管理优秀的组织,而且质量管理是这些组织持续改进的基本手段。即为eFQm模式。对照eFQm模式中的9项要素或者标准可以对组织质量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将eFQm模式用于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但可以保证对教学质量结果的评价,而且更能注重对教学过程质量的评价。同时运用eFQm模式还可不断自我评定,找到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由于eFQm模式主要针对企业等赢利性组织的质量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因此将eFQm模式引入高校等非赢利性组织,尤其是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中,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本文所应用的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如图1所示,主要有九个方面:教学目标、策略方针、学生管理、资源、过程、学校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其他相关方满意、工作成效与目标实现。这九个方面又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学管理部分和教学成果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评价准则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如何提出、指定、审核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实施前如何消除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可测量、可实现、具有相关性以及有时间限制。

策略方针部分评价准则包括五项内容:如何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活动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如何积极与学生、相关部门或者其他相关方进行沟通协调;如何认可学生等对教学质量方面提出的合理建议;通过反馈信息如何建立改进策略;如何定期更新和改进教学策略方针。

学生管理部分评价准则包括,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发挥其各自潜力;如何关心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资源部分评价准则包括,如何有效、充分利用现有上课资源的,包括课堂设备、资料数据库的使用等方面;如何有计划的收集和使用有关教学质量方面的信息;如何有效整合学校及社会资源,以提升教学质量。

过程部分评价准则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提升过程是如何被系统的建立、管理、修正和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采用和实施学校要求的教学质量方面的制度和方法;根据上期评价周期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如何制定改进指标及改进方法;对于本期评价周期内的教学质量总结,如何有效地保留并提供给评价小组。

学校满意度部分评价准则包括: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学校评价周期前的期望值;本院系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学校相关部门或者院系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学生满意度部分准则包括:课堂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满意度。

其他相关方满意部分准则包括:学生家长对教学情况满意度;教师本人获奖情况;社会团队、政府部门对教师能力给予的认可情况。

工作成效及目标实现部分评价准则包括:是否实现前期制定的教学目标;工作业绩是否符合学校制定的相关评测标准。

从图1可以看到,教学管理部分保证了教学成果的取得,同时在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又可以不断地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和改进,所得结果不仅仅是对九个部分独立评价结果的简单汇总,通过建立教学管理与教学成果之间的促进和反馈关系,使得九个评价部分系统的组合在一起。因此,运用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个系统评价的过程。

三、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为保证其应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一)组织保障

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下的组织方式,由于职能或者岗位角色的限制,在使用eFQm评价模式时,则无法清晰地对评价目标或者评价准则进行一致的判断,势必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

因此,应建立高校教学质量委员会。可由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专家组成,打破原有职位或者岗位的局限,在高校教学质量委员会领导下,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评估专家队伍。这些评估专家组成多个评估小组,对不同院系、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把评估意见提交给教学质量委员会,最后由高校教学质量委员会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定,并最终确定评估对象的教学质量等级。

(二)转变思想

在eFQm评价模式的应用环节,尤其是在评估专家小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的“挑毛病”思想。在评估时,评估专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要积极帮助评估对象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评估专家小组中有来自教学岗位的教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解决教学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要使得高校教学质量不断创新和改进,就必须在评价模式应用过程中树立起“以评促教”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思想。

(三)反馈改进

对于评价结果,应建立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制度。随着校园内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网上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可引入网上评测反馈,及时将上级、学生、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及时反馈到评价对象手中,同时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引入“现场访谈”方式,通过评估专家与教师面对面的沟通,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开发多种反馈渠道,健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是应用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四、结束语

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是驱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来源,因此,通过引入eFQm质量评价模式,提出了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转变了单纯面向结果的评价模式为目标、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全过程的质量评价模式,结合评价模式有效实施的保障策略,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剑华.eFQm模型中的领导作用和管理创新[J].中国质量,2003(8).

2、石文.对改进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8).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因素;中职卫校

近年来,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自杀他杀事件时有发生。从著名的云南大学马家爵残忍杀害4位同窗好友,到06年广东药学院大四男生跳楼自杀并砸死大二女生,再到今年雷州二中杀人事件和中山大学女生跳楼自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那一个个转瞬而逝的生命,在震惊、疑惑和痛惜之外,不能不追根溯源,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这些原本风华正茂的学生们为何如此漠视生命?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青春的生命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和坚韧?作为传道授业、培德育才的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让这些漠视与残害生命的现象不再发生?

1 中职卫校生命教育现状及意义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自1968年被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到21世纪的今天,生命教育已在全球迅速开展起来。台湾地区是中国生命教育的先驱,内地以上海和辽宁开展较早。近年来由于大学生自杀他杀事件的发生,生命教育在高校地区被逐渐意识并得到关注,但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却鲜有所闻。据周利华的一份对学生生命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生命意识态度和生命价值认识明显差于高职生。陈红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当前职校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比较淡薄,挫折承受能力较差,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健康教育环节非常薄弱。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首先是中职生个体心理因素。众所周知,职校的学生来源多数是“差生”云集,大部分为考不上重点中学和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他们的成绩一般较差,学习行为和表现不尽如人意。到卫校后对学习不感兴趣,迷于网吧、嗜好烟酒、、盗窃、逃学、早恋和打架斗殴等等各种漠视生命的现象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在面对挫折时悲观失望,缺乏正确的解决方式,错误地选择摧残生命以释放内心的压抑、寻求解脱。

其次是家庭环境因素。我们熟知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由于亲子沟通缺乏而导致家庭生命教育缺失;另一方面如单亲、离异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等,因经济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而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因不良刺激影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最后是社会和学校因素。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如攀比风盛行,社会贫富差距的越来越大;社会媒体如影视上的脱离实际的对死亡的宣传,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和刺激,造成心理扭曲,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中职学校的教育虽不象大学重成绩轻综合素质那么严重,但侧重技能培训而忽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这种学校教育的环境下,学生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中职卫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

中职卫校应该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关措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关注。

2.1 一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在学校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老师,对学生各方面有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言行身教,生命教育同样不例外。班主任作为中职学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言估。所以,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是生命教育的前提。

学校领导要重视加强班主任的素质培养,不断提升教师和班主任的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教师为人师表,表现出高尚的生命情怀,特别要努力创造人性化的环境氛围,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高贵的思想和情怀影响和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要自己珍爱生命,先自爱后博爱并且充分体现教育的爱,有学者认为一个好教师的重要品质是心中有爱、热情和温暖。这些素质比教师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生命教育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教师的。试想,如果老师或者班主任是无爱的、冷漠的、厌教的,那么如何作为一盏明灯去照亮学生指引学生?

2.2 结合学校特点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目前无论在中职学校还是高校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都非常少,多以学生选修为主。要确保生命教育有效实施,必须重视开展生命教育课程。这是生命教育开展的根本措施。“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不保,谈何教育”。我们是医学学校,更要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让学生懂得人“从何而来,因何而去,为何而活”。

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课程过程中,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生命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生命很美丽,但也很脆弱。让学生学会在人生痛苦、低谷和惨淡时能够正确坦然面对,从而拥有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其次,要选定合适的教材,并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和理解感悟的程度划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也可组织本校老师自己编写即采用校本教材。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用要体现生死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存技能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篇8

   (二)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西方国家的管理惯例。在我国企业,从1990年代开始搞预算管理,目前已经相当普及。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都曾专门文件,要求国有企业推行预算管理,刚刚闭幕的16届3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国有企业实行“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但还必须看到,我国预算管理并不到位,主要问题是:

   1.如何将战略与预算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国外的思路,实现结合的中间纽带是平衡计分卡。这无疑是对的,但在实际操作上问题很多。例如选择多少指标、如何将战略指标在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分割、非财务指标如何分解和与财务指标配合等等。

   2.预算松弛。在经济学上属于信息不对称,在我国实务上就是“扯皮”。因为扯皮问题导致预算失灵、甚至放弃预算管理系统的企业并非少见。为减缓预算松弛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包括:(1)如何发现预算动因,并使之标准化;(2)如何建立标杆库(Benchmarkpool),为预算编制与审批提供一个参照系;(3)如何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编制作业预算(aBB);(4)如何从预算松弛的角度设计激励制度;(5)如何利用多种管理方法的配合,综合治理预算松弛。

   3.预算指标水平。在存在风险和不确定的条件下,预算指标水平多高算高、多低算低,是无法判断的,因而指标水平的确定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传统上,确定“可行”(practical)水平和“理想”(ideal)水平的方法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国内外一些企业实行高指标预算(StretchingBudgeting),欧洲一些学者又倡导超越预算(BeyondBudgeting),都切中现行预算管理实务的弊端。高指标预算和超越预算的共同点就是只要下级能够接受,指标水平能高则高。但这需要灵活的激励制度相配合,需要与若干非财务指标相衔接。所谓“灵活的激励制度”在构造上应该是什么样、预算与非财务指标如何衔接起来等问题,都还悬而未决。

   (三)成本控制

   尽管“邯钢经验”被宣传了近10年,但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不重视成本问题。在美国,降低1元成本,相当于增加6-7元的销售;质量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应该在4%左右,而实际上则在19%左右,提高质量无异于开采一座金矿。我国的成本的主要问题一是劳动力成本低、土地资源廉价,但单位成本却比国外高;二是销售毛利率很高,但税前利率则很低;三是跑冒滴漏即白领职业犯罪严重。为了保障入世后在国际竞争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下列问题特别值得研究。

   (1)如何将建立在流程理念基础上的作业成本推广到制造业中的管理和服务部门,推广到非制造业、政府机构和非赢利组织,以便降低制造业的管理成本和整个社会的服务成本。

   (2)如何通过目标成本,将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将新技术采纳与成本管理系统地结合起来,依靠技术降低成本。

   (3)我国企业成本理念落后,是否可以说通过采用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降低成本,并尽快将职工工资与国际接轨。

   (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CoSo报告为代表的内控制度不完全适合一个组织设计和实施内控制度的需要。所谓内控制度至少应该定义为:“一种最优化、最简洁和最理性(合乎逻辑)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和“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如何站在企业立场上设计这样一套可操作的内控制度并付诸于实践仍然是一个挑战性课题。

   (四)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是管理会计的新课题,而且重点是针对公司中下层经理和员工。财务会计研究激励制度在时间上稍长一些,但重点在高层,而且以每股受益、股票价格等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考核指标。平衡计分卡的问世证明财务会计研究激励制度的方式是不恰当的。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激励制度就是业绩指标与奖惩资源的结合,是一个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贯彻组织战略和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的最强有力杠杆。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1)如何设计奖金库?(2)如从战略出发,设计一套既具有个性化又具有整体统一性的指标体系?(3)如何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4)如何评价业绩指标?客观、主观、还是主客观结合的打分方法?

   (五)管理会计系统设计

   由于管理会计的重点是组织结构和责任者,而财务会计的重点则是组织整体和产品或服务,在很多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与财务会计系统是相互分离的。另外,由于国内许多软件公司缺乏“大牌”的管理专家和会计专家,国外软件公司又有“水土不服”问题,我国绝大多数有mR2、eRp、Cims、miS等信息技术的企业并没有考虑到管理会计问题。那么,为了发挥管理会计作用,如何在计算机基础上设计和实施可运行、可操作的管理控制系统呢?我们认为有三种系统可供选择:

   1.独立的管理会计系统。包括标准成本系统、作业成本系统、目标成本系统、质量成本系统、预算管理(包括编制和执行)系统、结算系统等等。该系统的实施将大大简化管理会计工作。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集成系统。集成的关键在于成本和组织结构,即如何设计一体化的成本系统,使之在输出环节上“一箭双雕”,既能满足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又能满足分解差异、追溯责任的需要;如何在现行的账簿系统中反映组织结构节8点上各个责任者的责任,以满足管理控制的需要,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3.会计与eRp、Cims的集成系统。这是最理想、最完备和最现代的信息系统。根据我们的理解,企业计算机的应用分成三个领域:生产(production)、业务(Business)和办公室(office)。对应这三个领域所建立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则分别为Cims、eRp和oa(办公室自动化)。管理会计系统是eRp的组成部分,与Cims也关系密切。会计与eRp、Cims的集成关键在于三点:一是以流程作为集成的基础;二是将eRp、Cims的输出与相关的管理会计系统输入连接起来;三是用管理会计特别是其中的成本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综合eRp中的其他部分,使eRp在经济性原则的基础上浑然一体。

   四、人才培养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管理会计实务上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1)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两极化趋势明显。一方面,使高中毕业生培训一段时间足以满足要求(所谓“组织末端低能化”);另一方面如何设计和维护会计系统、如何结合企业内外环境中相关因素协助公司决策者准确解读和有效利用会计系统生产的信息,则非“会计高手”莫属,不仅需要广博精深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丰富的经验。(2)泛会计化和非会计化两种倾向并存。换句话说,那些按照传统不沾会计边的人(如Ceo、中层经理、一般员工等)现在却做会计(例如,有些企业仓库出库入库的记录作为记账凭证等等),而那些按照传统做会计的人做的却不像会计(例如会计人员操作计算机、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给总经理提供各种建议等)。(3)管理会计知识对管理咨询越来越重要。在美国,管理咨询作为会计专业方向、咨询公司作为毕业生就业场所之一正在悄然兴起;而据美国管理会计协会调查表明:美国高级会计人员(如总会计师-CFo)由原来总经理(Ceo)的“Staff”(幕僚)转变为总经理的“Consultant”(顾问或师爷)或“Businesspartner”(商业伙伴)。

   管理会计人才主要通过高等院校的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来培养。然而,我国高等院校的现状基本上不能满足上述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这可以从管理会计教育本身和管理会计教育环境两个方面来描述。所谓管理会计教育环境,这里主要指高等院校,主要问题是政治化、商业化、地方化和分散化,具体表现在:

   (1)校级领导由政府任命,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校级组织部门任命中层干部,其中系主任或院长,主要职责是组织教学,而财务、人事、招生、职称评定等项权力则通过校级职能处室集中在校书记和校长手中;(3)教师来源主要是“近亲繁殖”即所谓留校,教师流动受到严格限制;(4)统考统录,考生不能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5)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场所,作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机构,正在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而盲目扩招、毫无节制地增加班容量;(6)在高等院校之外,一些公司、政府机构掌握着大量教育资源(场所、设备和经费)。

   而管理会计教育本身的问题则更多也更严重,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技能教育和制度准则教育,具体表现在:(1)方法单调,仍以“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为主;(2)教材陈旧,未能反映国外管理会计的创新;(3)课时偏少;(4)教学和研究脱离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创造以及发展前沿上的问题;(5)教学过程过分会计技能、制度准则和数据,忽略了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传授,忽略了对财务报表和数据背后的政治、经济内容的揭示,忽略了对财务报表和数据生产、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触发的人类行为的阐释。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篇9

2010年军队院校和普通高校国防生招生计划已由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下达。军队院校和普通高校国防生招生属于提前录取批次,一些考生及家长对军队院校和普通高校国防生招生政策还不是很了解,近日总政治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考生及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希望对考生填报志愿有所帮助。1.军队院校如何接受报名?答:军队院校报名时间与普通高校报名时间同步进行。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报名方式不同,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种是高考之前填报志愿;第二种是高考结束后、成绩公布前,估分填报志愿;第三种是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具体报名方式,由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招办确定,并告知考生。2.报考军队院校应怎样填报志愿?答:志愿报考军队院校的应届高中毕业考生,须填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招办提供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志愿表》。填写时注意在“提前单独录取”栏内写清所要报考的军队院校名称和专业。3.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对象是如何确定的?答:参加政治考核、面试、体检对象,由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分别从各军队院校第一志愿上线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按照招生计划数的3至4倍确定。政治考核合格的考生取得面试资格,政治考核和面试均合格者参加体检,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负责通知有关考生在军队指定的地点参加面试和体检。4.政治考核是如何组织的?答:由考生所在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会同当地招生部门、考生所在普通中学和户口所在地派出所,调查了解考生在校表现和家庭情况,作出政治考核结论。5.面试如何组织以及主要面试哪些内容?答:面试工作由省军区组织,面试工作人员由解放军招生办公室统一选派,与政治考核同步进行,主要考察了解考生的报考动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面试结果由面试工作人员现场告知考生。6.如何组织体检和作出体检结论?答:政治考核和面试合格对象,参加省军区组织的体检。体检一般指定部队中心以上医院或者相当的地方医疗机构组织实施,实行主检医生负责制。体检结论分为指挥专业合格、非指挥专业合格和不合格三种。指挥专业合格者,非指挥专业也合格;仅非指挥专业合格者,不得录取到指挥专业。7.军队院校以何种方式录取?答:军队院校录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从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合格考生中,按照招生专业计划数的120%投档,军队院校招生办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录取对象。未被军队录取的考生,继续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录取。8.哪些考生报考军队院校可优先录取?答:省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单科竞赛获奖者、有文体专长并获得省级以上相应证书者、军队干部子女、烈士子女,可在投档比例范围内优先录取。9.哪些军队院校招收文科考生和女生?答:军队院校以招收理科考生和男生为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军事经济学院等院校招收少量文科考生。一些院校技术类专业招收少量女生。10.有哪些军队院校招收无军籍学员?答:招收无军籍学员的院校只有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4所院校。无军籍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军籍,但享受军队提供的相关待遇,毕业考核合格的办理入伍提干手续并分配到军队单位工作。11.无军籍学员与其他军队院校学员有何不同?答:同军队院校其他学员相比,无军籍学员在招生录取、教学管理、分配等政策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4点:①学员入校时,不办理入伍手续,其户籍管理按照承训院校所在地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户籍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②考生入校经复查合格后,院校与学员本人须签订《军队院校无军籍学员入学协议书》。③无军籍学员于毕业当年6月份,办理入伍提干手续,入伍时间统一从当年6月30日起算,同时注销户口,家属按有关规定享受军属待遇。八年制医学教育学员于第五学年结束时办理入伍提干手续。④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医疗费用按学校所在城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有关政策执行。免交学杂费和住宿费,服装由院校统一组织下拨,学校每年向学生发放10个月共3300元的生活补助费(寒暑假两个月不发),其他费用自理。12.军队院校是否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答:军队院校在录取工作过程中,当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量不足时,可扩大到第二志愿或服从调剂的上线考生。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录取,仍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招生院校不得拒录非第一志愿高分考生。录取考生时如院校指挥类专业出现生源不足,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应积极调剂生源。如重点院校指挥专业通过调剂生源仍然不足,经报解放军招生办公室同意后,可在一类本科最低录取控制线下依据考生分数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投档,但不得低于二类本科录取控制线。各招生院校不得将招生指标调剂到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13.什么是国防生和国防生如何招生?答:国防生是指军队与普通高校联合培养、签订《国防生培养协议》、毕业后任命为部队干部的在校大学生。国防生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从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另一种是从普通高等学校二、三年级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14.国防生与军队院校学员、普通高等学校其他在校大学生有何区别?答:①国防生与军队院校学员同为军队干部生长补充的重要来源,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军队院校学员“入学即入伍”,拥有军人身份;国防生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期间不办理入伍手续。②国防生与普通高等学校其他在校大学生接受相同的课程学习和专业教育,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国防生还享受军队提供的国防奖学金,需要完成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接受所在高校和军队驻校选培办双重管理。15.国防生培养现状如何?答:200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确定建立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现有签约为军队和武警部队培养国防生普通高校117所。2010年除同济大学未安排国防生招生,其他116所签约高校安排招生6850名,招收专业主要为部队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武器类和军队通用的气象、外语、财会、医疗等专业。16.报考国防生如何填报志愿?答:国防生招生实行提前批次录取。考生应在学校组织填报高考志愿时,对照当年的国防生招生计划,填报招收国防生的普通高校及相关专业。具体报名时间、方法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招办确定。填报国防生志愿后,如不具备国防生录取条件或因计划限制未被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他志愿的正常录取。17.国防生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如何组织?答:国防生的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工作,由所在省军区组织,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同步进行。政治考核合格的考生,取得面试资格。政治考核和面试均合格者,参加体检。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负责将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合格考生的有关情况录入电子档案,作为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审核录取的主要依据。18.哪些考生报考国防生优先录取?答:获地区(市)以上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党员和特长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符合国家规定的保送生条件且志愿从事国防事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按照国家招收保送生的办法,经政审、面试和体检合格,可免试保送为国防生。19.考生被录取为国防生后需办理哪些手续?答:考生被录取为国防生后,高校将《国防生培养协议书》(一式三份)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学生本人。入学报到时,学生将本人及家长签名(盖章)的协议书递交驻校选培办,高校和驻校选培办组织复审复查。复审复查合格者,经军队有关部门批准后,正式确认国防生资格。20.国防生入学后复审复查如何组织?答:国防生新生入校后,高校和军队驻校选培办将在15天内组织政治复审和身体复查,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表现、献身国防事业志向、身体心理状况等。复审复查合格的,由军队驻校选培办报军队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确认国防生资格。复查复审不合格的,如果符合所在高校普通生录取标准,可以转为高校普通生;不符合普通生录取标准的,由高校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21.高考时未被录取为国防生,入学后是否还有机会成为国防生?答:军队每年除按计划从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招收国防生外,还从签约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中选拔一定数量的国防生。考取签约为军队和武警部队培养人才普通高校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国防生选拔,条件符合要求的仍有机会成为国防生。22.对国防生享受奖学金有哪些规定?答:国防生在校期间享受军队提供的国防奖学金,奖学金由学杂费和生活补助费两部分构成,其中学杂费由军队与高校直接结算,生活补助费由驻校选培办逐月发放给国防生本人。国防奖学金标准根据高校学费不同和市场物价变化适时调整,目前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0元。国防生还可享受所在高校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助学金。23.国防生军政训练如何组织?答:国防生在保证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需要接受必要的军政训练,打牢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掌握相应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军人作风。军政训练内容包括军政理论教学、日常训练、假期集中训练和见习锻炼。其中,假期集中训练和见习锻炼由军队指定的国防生军政训练基地承训,主要安排在寒假或暑假进行。24.国防生本科毕业能否报考研究生?答:根据教育部、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国防生招生培养目标为指挥干部的,毕业时与军队院校指挥类毕业学员一样,不能直接报考或者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而要到军队工作满一定年限、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后,以部队在职干部身份报考;培养目标为非指挥干部的,毕业时经批准可以报考或者推荐免试攻读招生单位、培养国防生普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其中,被军队院校录取的,按照有关规定直接办理入伍手续。25.国防生毕业时如何分配?答:国防生毕业时经高校和驻校选培办综合考评合格者,按照《国防生培养协议书》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分配岗位和去向按照专业对口、人尽其才的原则合理确定,在满足军队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兼顾本人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国防生毕业后,主要补充到部队专业技术岗位,少量补充到指挥岗位任职。26.国防生毕业后如何确定职级待遇?答:毕业国防生享受同职级(衔)军队现役干部各项待遇。首次确定职级、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以及住房分配,毕业国防生与同期入军校学习的毕业学员相同。根据军队有关政策规定,本科毕业生定为副连职(或技术13级)、中尉军衔(或文职8级)。毕业国防生的军龄,夏季毕业的从报到当年6月30日起算,春季毕业和实行弹性学制于其他时间毕业的,从到军队报到之日起算。27.国防生毕业后对服役年限有何要求?答:国防生毕业入伍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服役。符合法定条件,经组织批准,可退出现役。(信息来源:解放军报)

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篇10

一、校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规内容违背法律条款

校规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一种约束制度,在学校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然而,综观现如今一些学校的校规,却明显出现违背法律法规的条款。如,某校规定学生迟到罚款5元。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中,虽然明确指出教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力,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条款规定学校可以对学生实施罚款行为。

2.校规教育指向严重错位

校规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工具,学校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校规的重要作用,要摆正校规在教育过程中的合理位置,充分理解校规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改正缺点,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压制学生、牵制学生、管制学生。一些学校误将校规作为限制学生的手段,仅追求管理的方便性,让校规成为学校专制管理的工具,显然不够科学。

3.校规条目设定太过随意

一些学校的校规,完全是管理者拍脑袋的随意行为,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条目设定太过随意化。如某中学规定:除了艺术表演的学生外,女生一律留运动发,男生一律留平头。这样的规定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感情,损害了学生的利益,校规设定的随意性让教育的目的与意义荡然无存。

4.校规惩罚对象过于宽泛

校规的教育对象是学生,然而,一些学校却将校规的惩罚对象推而广之,由校内扩展到校外,由对学生的教育延展到对家长的惩罚。诸如:严重违纪者,要求家长到学校,家长不予配合者,给予开除处分。诚然,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但是,对于家长学校应当树立合作意识,而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为由,加重对学生的处罚,这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5.校规表述语言不够清晰

一些学校的校规过于笼统,不够具体详细,操作性不强,执行力不够,不能对学生行为实施正确的规范与引领。诸如:学生不听从教师的安排给予记过处分。教师对学生的工作安排不见得都是合理的,学生并不一定要对教师言听计从。可见,学生不听从教师安排的具体内涵需要详细界定,校规的语言表述需要清晰明了,一目了然,切不可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如何制定科学的校规

1.遵从法律法规,体现合理性

校规需要严格遵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不违背法律精神,不与正常的社会道德指向相违背,充分体现合情、合理、合法、合适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包容性

校规虽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但是也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的行为,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换位思考。要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校规的惩罚,而不至于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既要起到教育的目的,又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遵循教育规律,体现引导性

教育具有复杂性的一面,校规只能起到辅的作用,但不能以此为法宝,对学生实施高压政策。诸如:恋爱问题,是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重要阶段,学校需要合理引导,而不能硬性打压,要突出教育的引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