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十篇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十篇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8:50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篇1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体育;单元设计;科学探讨

一、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和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相比,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只给体育教育设定了教学目标,并没有像以往给予明确的具体教学内容。新形势下,为了保证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制订科学且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来指导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优质的教学单元设计可以为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提供高质的行动纲领,使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忽视教学单元设计不仅仅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很容易导致初中体育教学走上弯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如何制订科学有效的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已经成为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活动高效性的内外因素剖析

1.外部环境因素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制度沿袭之下,学生体育学习的外在相关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体育活动的相关因素,学校和家庭都以学分为主要参考指标,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于具体和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对体育锻炼则甚少关注,更有甚者采取了阻挠的方式干涉,使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大,觉得体育锻炼对应试教育的作用不大,只是将体育课作为休闲的场所,而没有构成高效的体育课堂。

2.内部环境因素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内部环境也制约了体育活动的进行,首先,从体育老师的配备来看,专业的体育老师匮乏,初中体育课堂缺乏专业的老师指点和课程设计,成为部分老师的代课环节,体育老师基本没有什么培训机会,体育专业性培训和指导的缺失造成了初中体育的无视状态;其次,从学校的体育设施来看,由于学校资金对体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体育活动器材和设施呈现随意化状态,并没有伴随着体育课堂的合理化设计而采用,几乎空白的领域制约了学生体育项目的开展;最后,从体育安全的角度来看,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安全非常重视,学校作为培训机构,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体育课程的设计有所保留,使生动活跃的体育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三、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1.不间断性原则

不间断性,强调的是在对初中体育的教学单元进行设计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无论怎样的扩展,必须是在现有的体育知识的基础之上,且必须保证其是有效的,延续的。唯有如此,体育教学知识的前后知识是连贯的,才能使得在日常教学中不会出现教学形式以及情景和内容的频繁改变,从而反映体育技术。

2.时效性原则

对教学时间的具体要求,是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标志。一些初中体育教师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本来适合在冬季开展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夏季,或反之。针对此点,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在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将安全健康放在单元教学设计的首位,然后遵循实效性原则要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适宜季节充分考虑其中。

3.节约性原则

如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富民强,国家对教育投资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多学校体育器材配置已日趋完善。然而在偏远地区,山区学校的体育器材还是不能与体育教学相配套,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在设计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务必不能奢侈浪费,一定要考虑到教学成本,且不能随意的变更。节约性原则既节约了资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因为考虑的周密性而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的基本策略

1.体育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对课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给予明确的建议,也没有详细的体育教学内容,这在无形之中赋予初中体育教师更多的自,从而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初中体育教师的自身优势。而体育单元教学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观念来指导开展日常教学。因此,新形势下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以新课题理念为目标,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有选择有计划地使用教材,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双翼并举,从而使自己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2.应确立正确的体育课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初中体育教师制订科学单元教学计划的第一步,而新课标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初中体育课程的课时总目标,划分了五个不同学习领域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各自领域的目标,这种新型的目标体系是以往中学体育课程所没有的。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可以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体育水平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进行更加具体的细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可以不用具体表述而用几句话进行总体概括,但要表达的意思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而制订,并且必须包括在其学习目标范围内,然后再确定要实现这些学习目标要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3.注重体育课程疑难点的把握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标;德育要求;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20-01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而如何把德育落实到实处,如何把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也日益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为此,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这一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因为如此,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

由于物理学极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中外科学家无不经历了巨大的艰辛和磨难,尤其在他们发现新定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很多次的复杂实验,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通过对中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生活轶事、重大贡献、成功经验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物理学的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与物理学家们良好的个性素质密切相关。我们应当从中学习他们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的信念,学习他们勤奋不息、不知疲倦的实干精神,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学习他们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他们为人类幸福终身服务的责任心。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1、对德育渗透的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和构思

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德育时,经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总体的规划和构思,这使得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状况处于分散、混乱的状况,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事实上,教师应当将德育渗透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每学期开始教学前,应结合该学期的具体物理学科教学内容和初中学生的实际年龄和思想状况,在明确物理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应对该学期的德育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内容都要进行详细计划,从而保证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能够有步骤、分层次的有序进行。

2、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隐性的有机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内容教学时,将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道德等德育内容作为授课内容,逐一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尤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章节内容的德育因素并不突出,而是融汇在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对于这些内容,应将德育内容渗透于知识讲解过程中,并不一定非要将德育内容提到课堂教学的高度。因此,“德育渗透”的重点在于渗透,即如何在不影响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内容隐性地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时,教师可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并不需要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教学,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如,物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态的改变,而物态的改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等量的变化,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然地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

3、重视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教学成果评价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新特点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的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多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改进。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与优化,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新课标对教学体育的要求出发,教师在进行内容的选择时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一)以大课程观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摒弃了原有的教学传统,不再拘泥按运动类型进行教学安排,反之将内容体系重新构建,将体育学习的范围不断拓宽。初中体育教学具有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更注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变革达到了大课程观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健康”放在体育教学的首位。

(二)使体育教学具有灵活性与指导性的特点

在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初中体育教师普遍陷入迷茫的境地,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并没有给教师以明确的指示,这就对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问题,虽然给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余地,但是使习惯按照大纲进行授课的教师对教学充满困惑。因此,新教学内容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求,具有更高的指导性的同时保证了教师选择的灵活性。

(三)需要教师发挥自身在实践中积累的智慧

体育教学新内容对初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体育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将体育教材的文字转化成实践活动的操作者。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具有更高的实践智慧。新课程标准给学校及体育教师列出了很多教学的项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明确选择的内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及意义,能否真正使学生受益。

二、体育教学内容新特点选用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1.实效性

从体育教学的本质看,其教学内容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因此,体育课程内容一定要符合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时,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在上课时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并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科学性

体育教学新的内容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之处,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顺应每个学生独特的发展特点,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做到保障教育内容的安全可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受益者。

(二)方法

1.从现有的教学内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筛选,发现其中存在的老旧内容及时地予以取缔,从而发现现阶段教学内容的问题所在。例如跳高项目,教材中将跳高定位在竞技化体育上,教授学生跨越式、背越式等高难度的动作。从实际情况讲,跳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性质只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基本体能训练,但是教材的要求已将超出初中生普遍能接受的水准。所以,体育教学内容在进行新一轮的选择时,应该多纳入符合学生情况、能够其实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2.现存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中大部分都源于竞技体育,但是进行竞技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使学生得到身心发展,而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就要对现有的竞技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使其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要摒弃竞技体育中对成绩过于追求的这一弊端,发扬竞技体育对学生的鼓励精神,充分展现竞技体育的本质。

3.在内容选择上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充分向学生的生活贴近。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更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三、结语

体育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内容与综合效应相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在内容选择的过程中也要深思熟虑,这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是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对其价值与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帮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心理健康发展,更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篇4

新课程的教育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对学生实行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倡导全人教育,即对学生的身心进行健康教育,实现品德教育和知识及技能的双面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新课标教学中,不要将课堂局限于知识的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丰富多彩的人格;在对新课标的实践中,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标的实行,是为了培养每一个学生,实行全面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教育,还要包括素质教育,以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新课标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双基”理念,主要教授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新课标提倡内容新,知识活,范围广的教学观念,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基础,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与课堂中,注重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安排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新课程在教学策略上也推陈出新,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协调。更加重视各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连接,使课堂回归于生活;各学科之间的综合,尽可能的反映生活的本质,还特意设置了综合实践课程。新课程更加注重学习方式的教育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技巧,实行“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探究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考核的环节更加注重发展性和多元化,一改传统教学的考核模式,注重学生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更加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影响初中德育课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的因素

2.1新课程中教材整体难度高。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大部分的教师会觉得新教材在学习和教授上面有困难,只有一少部分的教师认为没有困难。而且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样,所以,对新教材的适应性和掌握情况分化现象明显。致使部分学生失去对德育课的兴趣,这是现在我们最需要改变的情况。

2.2新课程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在初中阶段属于敏感期,新教材在某些内容的设置上忽略了这个因素,有的问题是比较令初中学生反感的,会降低初中对德育课的兴趣。另一方面,教材内容在设计的时候忽略了地区差异,偏重于城市,有的教学内容根本不符合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实际。

2.3新课程教材内容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在教材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内容是教学大纲上重点要求的,但是新教材上却以非重点内容出现,或者只是在阅读栏例出现;或者是有的内容在讲解上过于笼统,不利于学生进行把握,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新课程的开展。

2.4新课程教材在年级之间的衔接上不密合。

2.5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未完全适应。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师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甚至有的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存在抵抗情绪,导致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标背道而驰。想要完全转变成新课程标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6针对教师的评价体制存在问题。对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但是,现实中,教师的评价机制往往被当成了提拔的手段,作用就是对教师进行考核,为了避免“优胜劣汰”的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注重学生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在不自觉中向传统的教学思想上靠拢,从而限制了初中德育课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2.7家长方面的限制因素。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高中,一些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科的学习成绩,而对于思想品德和体育两个学科的成绩根本不关注,更有甚者认为初中德育课是“副科”,根本就不让孩子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时间一长,还在对德育两门学科的兴趣自然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初中德育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的影响。第二点就是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新课标的重要性,对新课标的认识也就是停留在“这是一个教改政策”的层面上,缺乏对新课标基本理念和具体措施的了解,认为德育课的学习是在浪费精力,这些情况的发生,加大了教师对新课标适应性的难度。

3如何促进初中德育课教师更好的适应新课程

3.1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教材的不足。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突破,形成一套完善的教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对新教材进行完善。第一,根据部分老师的反应,教育部门应当适当的降低新教材的难度,由于各地区的生活水平和教育设施相差悬殊,相对于一些发展和师资力量落后的地区,对新教材的研究和学习以及教学应上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为了初中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标,教材总体难度应该适当降低。第二,设置合理的新教材内容,针对于教材内容的设置问题,应该对两方面特别重视:一是设置的新教材内容要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部门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由于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心理上不是很成熟,不愿意把自己内心所想交流出来,因此,教育部门在对德育教材的内容的而设定上要重点掌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避免激发其逆反心理,提高其对德育课的兴趣;另外一点就是内容的设置要符合使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地域差别,教育部门应该根据每一个地区学校的具体情况,发行适应某一地域或者教学设施属于同一水平的德育教材,使教材能够更好的和生活实际契合,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初中德育教师更好的适应新课标。建议教育部门能够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学设施的建设力度,高水平的教学设施能够简化教师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也会促进初中德育教师对新课标的适应。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篇5

一、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现状

1.体育教学目标和评价形式不同步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目标首先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使一部分学生在评价中处于劣势,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可知,传统的评价形式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目标的需求,而初中体育教学都是以体育教学目标为准进行的。因此,解决体育教学目标与评价形式不同步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初中体育课程地位不突出,教学评价形同虚设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体育课总被视为副科中的副科,在学期紧张时还得给主课让路,而且体育成绩好坏也并不影响学生的期末成绩,这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慢慢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使初中生的身体得不到系统规范的训练,使其身心不能全面发展。同时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随意给分的现象,使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更加不公平,缺乏科学性,使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形同虚设。总之,这样的现象使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教师无法发挥其主要作用,还使学校的教育产生缺陷,根本无法贯彻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3.评价内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

传统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一般只在期末进行,以期末的一次测试成绩为准,且考核内容以某些运动为主,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单一,考核结果只能反应一部分学生某项运动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平时的努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样的考核成绩并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很不具有代表性,这样也挫伤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初中体育活动无法更好地展开,也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初中体育教学评价

1.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评价形式和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物往往产生美好的憧憬,因此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首先应该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活动的趣味性,进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因此在设定体育教学评价内容时应该加入学生的主观感受这一因素,如以作文、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把对某项体育运动或者课堂活动的感受表达出来。初中体育教学的另一个目标是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勇敢、有毅力等多种品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因此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加入学生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如活动的参与率和积极性,以及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了优秀的品质等。在所有课堂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鼓励和引导的作用。

2.突出体育教学地位,强化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突出体育教学地位,需要来自教师、学校以及国家各方面的努力。在国家方面,关键在于政策支持,应禁止主课占副科课时并明确规定在一周的课时中体育课所占比例等。在学校方面,关键在于贯彻政策和监督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方面,关键在于创新,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判要科学和客观,评判时要有明确的评判标准。把每项评判标准列成表格,然后对每项都分别打分,最后再以百分制的形式加以表现。同时也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3.优化教师教学评价模式,实现多元化,促进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重要地位,而教师教学的评价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因此,要对教师教学评价模式进行优化。在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时也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校方评价相结合的多方评价模式,评价内容也可加入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出勤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而校方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则也要考虑到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在其他各个方面的表现等因素,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避免对教师教学进行考核时,只考虑学生的成绩的现象出现。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又可以更好地避免教师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促进教师更好地贯彻教学评价模式,促进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区域;教学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21-03

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各年级的语、数、英等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往往通过纸笔考试来进行,以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评分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测试、评价,显示出高效、全员等特点。

作为以操作性知识为主的体育学科是否能与其他以认知性知识为主学科一样?对区域内所有学校、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监测,从而了解学科的教学质量情况,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发现区域性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监测的相关文献比较少。比较典型的有莫豪庆(2010年)以杭州市江干区中小学为例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研究,他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测应该以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程度、体能发展情况为主,同时从体育特长及情意表现等全方位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情况。[1]樊伟(2014年)通过对北京市2973名五年级学生单杠、实心球、篮球和武术四个项目的测试,108名体育教师该四个项目教学技能测试,师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学生自身因素和教师教学因素,并提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教师教学质量的建议。[2]

上述二人都以抽测的形式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了监测。莫豪庆通过对学生体能、特长及情意表面等方面的监测以追求教学质量监测的全面性;樊伟监测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既有对教师技能的监测,又有师生的问卷,这为我们开展区域性监测在内容与形式上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现以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抽测为例,剖析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几个要素,即为什么要评价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谁监测?监测什么?怎样监测?监测结果如何评价?

一、为什么要评价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

1.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战略部署,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这一系列的重要文件颁布,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的意x。“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需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而“强化体育课的关键工作应落实在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上”[3]。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2.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全面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是否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众多专家、学者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定义中寻找答案。

于素梅认为,体育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主要由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目标要素集合成,指向的是教学结果,而非过程。[4]

潘绍伟认为,从内涵上可以将其体育教学质量分为两个方面:体育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并将体育教学质量界定为:体育教师授课水平和通过体育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体育教学质量不仅包括体育教师教的水平、教的态度、教的精力,而且包括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效,即体育学习质量。[5]

邵伟德等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定义是:“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最终体现了学生在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和情感等方面所获得的达标等级。”并运用优、良、及格、不及格的区分度进行质量的评价。[6]

尽管上述三位专家、学者在内容表述上有些差异,但其基本观点趋于一致,即都认为: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两个方面,是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如果要全面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理应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加以开展。

二、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客体与主体

1.评价客体的确定

评价客体既是任课老师,也是该任课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

(1)网络平台抽签,决定被抽测学校

2016年浙江省年慈溪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时,由于全市有35所初中,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所有初中和所有老师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测,因此,我们通过教研室网络平台进行了网上抽签,确定了其中8所学校为被测单位(全市划分为八个区域,网上抽签中每个区域中最小数字者为被测试单位)。

(2)随机决定被测班级

经随机抽签确定测试对象为八年级,随后根据8所学校填报日课表中八年级上课时间排定各校被抽测的具体时间并提前半天告知。测试组人员到达某一测试学校后,随机抽取上午(或下午)日课表八年级体育课中的一节课,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对该节课班级师生进行相应内容的监测。

2.评价主体,即测试人员

为了保证抽测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从被测学校外随机抽取了3名初中骨干教师作为测试人员(第三方监测),测试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初中体育教学经验,且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测试内容十分了解,能客观地完成测试工作。

三、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测试内容与标准

1.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测试内容

(1)首先确定每学期必学内容

区域内的测试,首先要确保被测学校日常教学内容一致性。我们依据全市初中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础上,早在几年前组织骨干教师制定了以“运动技能”为主线的“慈溪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学内容与考核办法”,并以教研室文件形式印发给全市各初中。现以八年级为例以表格形式加以说明(表1)。

(2)具体的测试内容

于素梅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立的难题初步构想》一文中提出“监测内容”应“既有知识、技能学到什么程度的测试(如体育与健康知识测试,运动技术测试),又要有通过学习有了什么改变和提高(如运动心理品质、基本运动能力、体质健康)的测试”[7]的建议。

根据专家建议,并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8]提出评价内容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况与合作”等四方面的评价建议,我们确定了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初中抽测内容为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同时兼顾情感与品德的内容。“体能”这一块内容没有列入本次监测内容,其主要原因在于:日常体育课堂教学虽具有发展体能之功效,但学生体能的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课外大量的练习(或锻炼)的运动时间与运动次数。同时,每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有该项内容,因此,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中暂不列入指标体系。

其中“知识与技能”内容在八年级必学内容中随机抽签,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和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两项内容确定为本次测试的具体内容。

2.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测试的形式与内容

(1)学生方面

主要通过现场测评实心球、正面双手垫球两项技能,询问实心球和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做法、学习体会和任课教师日常课堂教学情况。

(2)教师方面

查阅教师近2年来的学生学期成绩评定表、教案册,访谈了解日常课堂教学开展情况、对教学质量监测的认识与建议(表2)。

四、抽测结果与分析

1.技评测试结果与分析

(1)技评结果(表3)

(2)结果分析

实心球技评,合格率最高为86.21%,最低为71.88%,平均合格率为79.08%;排球垫球最高合格率为96.55%,最低69.70%,平均合格率为81.21%。被抽测总体样本间两项技能测试无显著性差异。

个别学校技评合格率低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任课老师缺少对相应教材教法的钻研。合格率数据中最低的是H学校的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合格率,仅69.70%,是唯一低于70%的一项数据,通过询问课任教师,其回答的原因是正面双手垫球没有列入中考内容,看来体育中考或多或少地在影响个别学校的正常体育教学。

2.运动技术知识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人员在技评过程中会随机对部分学生进行动作做法和学习体会的提问,80%左右被提问的学生能较正确地回答前掷实心球和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做法,75%左右学生能明白自己1~2处的错误所在或指出同伴1~2处的错误动作。

针对素质相对较差学生,若能较正确回答动作做法、指出同伴存在错误,则仍能评定为合格。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能积极鼓励先天身体素质较差学生认真领会技术动作做法,并在课堂中能积极观察同伴的学练过程,以利于调动素质相对较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其他结果与分析

(1)学生学期成绩评定情况

83.24%教师能按w能(40%)、知识与技能(40%)、态度与参与(10%)、情意与合作(10%)等四部分的综合评分法来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并且原始评分材料保管齐全。仍有16.76%的教师学生学期成绩评定的随意性较大,考核内容与考核办法与规定不相符合。当然,如能结合学校体育校本课程,选取相应的考核内容和标准也是值得提倡的。有个别老师出现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直接作为学生学期成绩的现象,虽然是个案,但仍能说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2)教案编写情况

从教案册编写情况看,绝大多数老师既保量(教案数与上课课时数吻合)的前提下保质(教案基本符合要求,有课后小结)。但也存在着同年级不同教师间必学内容不统一,甚至学期考核内容或考核标准不统一的现象。有个别老师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有内容的测试都纳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就“测试时间的安排”,解读为“应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凡是与教材一致的项目,可结合体育课单元教学考核课进行测试”“体育课中没有教过的内容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组织测试”。因此,我们理应“避免过多占用体育课时间专门进行测试”[9],以免影响正常的体育课教学。

(3)访谈情况

围绕学校体育教学常规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对被抽测学校的学生和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初中学校已日益重视日常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也十分关注体育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关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安全性、初中体育中考的成绩。同时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如果能将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测结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将更能激发体育老师工作积极性。

通过对师生访谈,被监测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虽然能关注运动知识与运动技术的传授,但普遍忽视课堂教学中“情感与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大都简单地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与练,几乎没有情感的体验。同时,没有较好地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品德教育。

五、结束语

我们通过“测、问、看、谈”形式对技能和运动知识方面进行监测的尝试,了解了目前我市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全面、科学、合理评价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全市性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测仅仅是一种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关键是学校层面对所有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测,也只有全面、全员、科学、合理的监测,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所有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莫豪庆.基于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探究――以杭州市江干区中小学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0(1):69-71.

[2]樊伟.北京市小学体育学科学业质量现状与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北京市五年级体育教学质量监测结果[J].教育科学研究,2014(6):64-70.

[3][4]于素梅.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强化体育课谈起[J].体育学刊,2014,21(2):81-86.

[5]潘绍伟.体育教学质量之四个关键问题[J].体育教学,2016(1):7-10.

[6]邵伟德,李启迪.中国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89.

[7]于素梅.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立的难题初步构想[J].体育学刊,2014(3):95-99.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篇7

[论文摘要]对初中数学,就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认知水平。

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教师的素养,关注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师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尽管在大学里,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教与学;尽管在实习中,学生也有一些接触实际教学的机会,但由于时间极短,所以他们对教育理论课程的认知并不深刻,也无法实现对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化,换句话说,教师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真正的内化,是在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相应的专业化教育与专业化实践的结合之中,是在积极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在这种意义之下,数学教师对相应的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内化,当然应当在相应的数学专业化教育与数学专业化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针对数学教师成长与成才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尤其是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更需加强他们的课程认知水平。初中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认知,可从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至少要从课程内容的构成、选择、编排和呈现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为了比较,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简说如下。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线出示的,主要有“数及其运算”、“式及其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初步”、“统计初步”、“平面几何”,其中包括直线形(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相似形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领域出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是“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与《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就其知识主线来说,差别不大,但传统课程内容在大纲中规定较死。《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生在第三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这就体现了灵活性与选择性,而且《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有多种编排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选择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价值并且是初中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未来社会对数学需要的较新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比如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和预测,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和分析并做出解释,对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和运用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电子计算器的酌情引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除了基础性原则外,考虑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选择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发展初中学生的能力,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有较强的教育作用。

(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是: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把知识的系统性和证明的严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性相结合;突出初中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相关知识(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进行编排;知识结构力求简明;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还应适当编排一些数学史的知识作为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例如一些有关正负数与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这两种数学的源头,勾股定理及其典型证法,等等。

(四)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与第一、第二学段相比,整个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已经能够初步体现中学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数与代数”中,“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呈现方式是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在“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的呈现方式基本上是“直线型”的;在“统计与概率”中,呈现方式以强调“过程体验”与利于“探究发现”为主;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课题学习”以“切近初中生生活”与“提倡合作交流”为主。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在内容的表述上要注意趣味性、可读性,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图文并茂、有直观性,在内容的组织上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以教材的呈现与教法的落实而体现。教材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法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初中数学教材综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基本上实施“一纲一本”的策略,“一纲”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一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数学教材。从1992年开始,国家教委实行“一纲多本”的措施。从1993年秋季开始,出现了6种初中数学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于三年制或四年制初中)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四年制初中)出版、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沿海地区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内地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另有国家教委“中学实验教材研究组”编写的《三年制初中数学实验教材(普及本)》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写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材。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一、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二、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三、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五、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七、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在这种基本理念和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许多省市都编写出版了体现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教师在使用和研究本省教材的同时,也一定要参考其他教材,开发各种优秀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

(二)初中数学教法综述。刘云章、赵雄辉所编的《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湖志教育出版社)中说,波利亚提出了三条学与教的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循序阶段原则,这三条原则也适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在这三条原则中,最本质的一条是主动学习原则。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篇8

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教师的素养,关注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师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尽管在大学里,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教与学;尽管在实习中,学生也有一些接触实际教学的机会,但由于时间极短,所以他们对教育理论课程的认知并不深刻,也无法实现对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化,换句话说,教师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真正的内化,是在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相应的专业化教育与专业化实践的结合之中,是在积极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在这种意义之下,数学教师对相应的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内化,当然应当在相应的数学专业化教育与数学专业化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针对数学教师成长与成才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尤其是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更需加强他们的课程认知水平。初中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认知,可从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至少要从课程内容的构成、选择、编排和呈现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为了比较,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简说如下。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线出示的,主要有“数及其运算”、“式及其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初步”、“统计初步”、“平面几何”,其中包括直线形(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相似形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领域出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是“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与《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就其知识主线来说,差别不大,但传统课程内容在大纲中规定较死。《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生在第三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这就体现了灵活性与选择性,而且《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有多种编排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选择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价值并且是初中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未来社会对数学需要的较新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比如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和预测,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和分析并做出解释,对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和运用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电子计算器的酌情引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篇9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的初中历史课标相比,2011年版课标在诸多方面作了新的厘定,对于课标的变化,广大教师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张汉林:历,过也。过,经过,超过。作为历史教师,最不拒绝变化的发生,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但我们也不盲目欢呼变化的到来,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按照国际惯例,每隔一定的年限,学科课程标准都要根据学术发展和教育实践进行修订。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比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每十年修订一次。实验版课标颁布于2001年,距2011年版课标的出版,恰好十年。

十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在阅读课标、使用课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实验版课标的理解,同时也发现了实验版课标存在种种不足。在这期间,教育部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向广大教师征求对于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对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变化,广大教师是有心理预期的。

对于课程目标的变化,广大教师是基本认可的。2011年版课标不仅在横向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课程目标的叙述更加明确、具体,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可操作性强。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的功能。而且,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侧重于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调查研究的能力;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些变化,显然是在十年来广大教师辛勤摸索的基础上,听取了历史教育专家的意见而修正的。这体现了2011年版课标是在总结和巩固十年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基本思路。

2011年版课标以加强时序性为由,取消学习主题,则引起很大的争议。学习主题与时序性并不矛盾。学习主题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学习主题之间、学习主题内部的史实基本上是按照时序先后进行排列的。在实验版课标中,时序性不够强的,似乎只有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主题(一)与学习主题(二)。对于这点不足,可以完善,而不必因噎废食,取消学习主题。在历史课程中,学习主题体现的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是后人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对于史实的选择与史识的概括。历史课程不同于历史学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更为强调的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而历史课程则是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出具有现代性、价值性的史实和史识,为学生完善人格提供素材。而学习主题的构建,显然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不必掌握全部的历史,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历史。在实验版课标使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通过学习主题构建课程内容的方式表示认可,而学习主题也在事实上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2011年版课标取消学习主题,许多教师表示不解,殊为遗憾。

《中国教师》:为保证2011年版课标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您所在地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效果如何?

张汉林:北京市相关教育部门对于2011年版课标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2012年6月15日,北京市初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正式启动,课标解读作为教师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列入其中。2012年6月22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面向全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做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报告,使大家明确了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和课标的主要变化。

各区县教育部门随之展开行动,纷纷制订培训计划,为广大教师配备新课标,在2012年暑期或开学以后,即将对2011年版课标进行细化培训。由于培训还没有开始,效果如何无从谈起。作为一个培训者,我想简单谈谈我们开展课标培训的基本思路。本次课标修订是对十年课改的总结和反思,它不仅关涉初中历史教育,还关涉高中历史教育,体现了国家对于历史教育的整体考量。因此,我们所从事的区域培训要在总结十年课改的基础上,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面向北京市西城区的全体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从培训的内容来看,要忠实于2011年版课标的原始文本,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去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完成自我解读,提升教师历史教育的素养。

《中国教师》:您认为2011年版课标修订内容中有哪些内容需要广大初中教师重点学习和关注?

张汉林: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许多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点的增删。历史知识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选择这个知识点还是那个知识点,诚然有讨论的价值,但这显然并非问题的关键。如果不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有着整体性理解,那么具体到某个知识点,其地位与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仅从史学的角度去判断某个知识点的价值,将会囿于史学的囚笼,而丧失历史教育的蓝天。

初中体育课标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亲情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5002

亲情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部分。加强亲情教育,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加强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1.亲情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课本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亲情教育目标做出了规定:“亲情教育目标要求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如要和父母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学习处理与父母的关系;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和长辈,提高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代际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等等。各版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也有亲情教育的内容。如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爱在屋檐下》《我与父母交朋友》就专门讲述了亲情关系。可见,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对初中生有着明显的亲情教育要求,教师必须给予重视。

2.加强亲情教育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和谐、平等、诚信、友善包含着丰富的亲情教育内容。”比如“和谐”,和谐社会要建立在成千上万个和谐家庭的基础上,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加强亲情教育就是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又如“诚信”,诚信也是家庭关系的原则,诚信意识的树立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表率,夫妻之间讲诚信,父母与子女之间讲诚信,是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形成的要素,直接影响着他们在社会上的诚信行为。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加强亲情教育就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3.亲情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

“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人视它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政治道德、社会公德的基本元素。”古人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恭、宽、信、敏、惠”或“温、良、恭、俭、让”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就蕴含着很多亲情的成分。时至今天,人们还把一个人亲情的厚薄深浅视为人格好坏的标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深厚才有家庭和谐,家和万事兴,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亲情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于国于民都十分重要。

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弱化亲情教育的倾向

1.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淡化亲情教育

首先,课标的亲情教育要求偏低。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的课标对亲情教育做了安排,但对于初中生则显得要求偏低了。初中生不但应该了解家庭亲情的常识,更应该懂得如何处理与长辈、兄弟姐妹的关系。其次,课本的亲情教育内容偏少。如人教版的思想品德课本除了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第二课,其他单元涉及亲情教育内容的并不多,即使涉及,也不是从亲情教育的角度进行描述。而初中生正处于家庭教育的“叛逆”阶段,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没有深化小学的亲情教育内容,反而减少和淡化了亲情教育的内容,是不恰当的。

2.教育机构弱化亲情教育

首先,思想品德课程考核忽视亲情素质的养成。目前多数学校不是不重视德育,而是关注点偏离了学生品德的养成。其次,学校缺乏亲情教育的文化环境。多数学校很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关于勤奋学习的标语、警句、壁画在校园随处可见,却鲜有亲情教育的内容,学校的宣传资料以及课外活动,都难以找到亲情教育的内容,这种文化氛围与学生每天都接触家庭和亲人的现状是不适应的。

3.亲情教育的效果得不到保障

首先,亲情教育方法不合理。许多任课教师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思想灌输上,认为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就是向学生灌输思想道德观念,因而采取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亲情教育起不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甚至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其次,亲情教育内容脱离现实。不少思想品德教师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只讲课本的条条框框,结果学生所学的亲情知识与现实的家庭状况、社会实际相脱节。因学生对亲情教育没有切身体会,也不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所以亲情教育效果弱化。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加强亲情教育的对策

针对上述初中思想品德课亲情教育存在的问题,应从教育管理机构、教师教学、社会教育三个方面采取对策。

1.教育管理机构的对策

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制订思想品德教育的政策、编制思想品德教育的课标和课本、考核评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管理机构是加强初中生亲情教育的关键。教育管理机构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1)调整初中亲情教育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亲情教育内容应该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相一致。七年级时,学生对亲情的认知还是比较浅表的,因此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而又能给学生以启发的内容。到了八年级,学生的心智进一步发展,对亲情的认识也已经加深,可以适当增加内容的难度。等到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对亲情的理解又加深了,可以延伸亲情教育的内容。现有的思想品德教材如此调整后,将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依托教材,积极地进行亲情教育。

(2)改革思想品德课的考核评估办法

教育管理机构要重视亲情教育,提高亲情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地位,完善亲情教育的设施条件,把亲情关系纳入学生素质的一部分。命题考试作为当前思想品德课的主要考核方式,对于增强亲情教育仍具有积极意义。在考题中增加亲情关系内容的题量,是提高亲情教育实效的途径之一。另外,思想品德课的考核不能只有命题考试一种途径,学生的实践能力、操行表现也应成为考核其思想品德的方式。要把只p心学习成绩转变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查。

(3)鼓励开展课外的亲情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亲情素养,不能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学习。由于亲情教育的可操作性强,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如利用节日就是一种好办法。中华传统节日多数和亲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父亲节等都有丰富多彩的亲情习俗。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种亲情教育的课外活动。学生处在校园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可以安排以亲情教育为内容的各种报告、讲座、媒体宣传等,也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建设校园文化,营造与亲情教育有关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亲情教育的开展。此外,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

2.教师教学的对策

教师决定着亲情教育的进程、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亲情观念的形成。在对初中生进行亲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合理教法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不少亲情教育的内容,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亲情教育信息,并对学生加以教育。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师可以举一些典型的事例,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如何,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开展家校互动式的亲情教育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家庭和教师、学校互动的途径有很多。首先,对家长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的知识培训。针对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分年级对家长进行跟踪式主题培训。其次,充分利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沙龙、家庭教育小论坛等。最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实现家校之间的跨时空沟通。这样通过开展互动式的亲情教育,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还可以加强与巩固亲情教育的效果。

(3)加强教师自身的亲情素养

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会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一定的亲情素养,才能感染和熏陶学生。教师的亲情素养主要体现在其感情丰富、尊老爱幼上,比如某位男教师平常的言行举止很像一个父亲等,这就是该教师的亲情形象。作为教师,用自身的魅力与情感影响学生,以身作则,坚持以实际行动践行亲情教育,做到知行合一、教行合一,就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亲情影响,让学生受到更好的亲情教育。

3.社会教育的对策

现在学生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学校必须与社会相结合,通过社会教育,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借用社会的力量,对学生加强亲情教育。

(1)社会要弘扬中华民族美德

社会思想潮流对初中生的思想观念影响非常大,因此,社会要大力宣传、弘扬亲情的正能量,利用好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加大对亲情教育的载体――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如可以开设亲情教育系列网站,制作亲情教育的公益广告,也可以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关于感恩亲情的晚会等等。

(2)青少年教育基地要加入亲情教育内容

从教育内容角度看,目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红色内容的基地;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基地;第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展现改革开放成就的基地;第四,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众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教育场馆、活动场所。而以亲情美德为内容的青少年教育基地非常少见,因此要加强亲情美德题材基地的建设,完善相关内容和设施。

通过从教育管理机构、教师教学、社会教育三个方面采取对策,可以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亲情教育,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亲情熏陶,提高亲情认识,增强亲情行动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从而提高初中生的亲情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文慧.加强中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理性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