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化学理解十篇生物化学理解十篇

生物化学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1:15

生物化学理解篇1

关键词:生活情景;类比;化解;教学难点;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2-0007-3

物理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只有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后续的学习才能继续。然而,有时受制于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思维水平等,要突破教学难点并不容易。通过类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的生活现象、生活物品、事件与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方法、难以理解的物理情景、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等建立联系,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很大帮助。

1通过类比构建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的基石。概念的教学于物理教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觉得物理难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概念没有掌握好。然而,物理概念高度浓缩,且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的确有难度。通过生活情景等的类比,化抽象为形象,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的难度,从而化解概念教学的难点。

案例1加速度的理解

加速度可以说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第一个分水岭。学生学到加速度时,开始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很多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不能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对后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力与运动的关系等的学习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造成学生学习加速度困难的原因有三:

第一,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变化率,把变化快慢和变化量(变化的大小)混淆。

第二,学生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加速度,很容易产生如下错误认识:加速度是增加的速度;只有加速运动的物体才有加速度;减速运动的物体具有减速度……

第三,对比值定义法的本质不理解。不理解比值法定义的内涵,只是把比值法当成一种机械的操作,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速度的变化Δv比完成这一变化的时间Δt,学生就很难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甚至认为加速度减小,速度就减小;加速度增加,速度就增加。

教学中可作如下类比帮学生理解加速度:

第一,从生活事例出发,理解什么是变化的快慢,从而让学生理解比值定义法的核心思想和物理内涵。银杏树长高15m,需要1000年,而雨后春笋两天可以长高到约15cm,谁长得快?让学生体会到,要比较就要选择相同的标准,长高单位长度所用的时间,或者单位时间所长高的长度。

第二,加速度变化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理解,尤其是让学生理解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可以先通过生活实例:学生有过吹气球的经历,在吹气球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越来越慢。然后,再通过物理例子让学生明白,判断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加速还是减速的依据是: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反向物体做减速运动。

2通过类比构建物理情景化解思维误区

在习题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由于对习题中的物理情景理解不透彻而读不懂题意或者曲解了题目的意思。当学生对习题教学中的物理情景不理解时,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物品等类比铺设台阶,能够化解学生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顺利建立物理情景,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案例2竖直上抛的分解

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学生知道了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间性、独立性、等效性,要求学生会分解竖直上抛、竖直下抛、平抛、斜抛等。学生对竖直上抛的分解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学生分解竖直上抛时总是以最高点为界,分解为前半段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后半段的自由落体运动。对于这个典型的错误,多次纠正后依然有不少学生出错,依然把竖直上抛分解为一个竖直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和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学生出错主要是讲解竖直上抛的分解时不够形象,学生印象不深刻,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基本靠死记硬背,没有理解,所以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忘记了。教学中利用生活中拍黄瓜的情景进行类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帮助学生迈过这一理解的难点。教学过程如下:

师:现在有一条黄瓜要一分为二,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分成等粗的两段或者等长的两半。

师:运动的分解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生:等效性、等时性。

师:什么是等时性?

生:每个分运动的时间都等于合运动的时间。

师:请思考把竖直上抛分解为前半段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后半段的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从抛出到最高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设为t1,从最高点做自由落体到抛出点的时间为t2,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的时间为t,t1、t2、t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满足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

生:t=t1+t2,t1

师:很好,运动的分解要求每一分运动与合运动的时间,t=t'1=t'2,就好比拍黄瓜时,要求按照等长剖成两半,而不是切成两段。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分运动是同步进行的(同时开始,同时结束)。那竖直上抛运动究竟应该怎样分解呢?我们可以从竖直上抛的特点入手,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分析。

生:竖直上抛运动有向上的初速度,仅受重力的作用。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初速度向上,如果没有重力,则物体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仅受重力,没有初速度则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竖直上抛分解为同步进行的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3通过类比深化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

物理教学中多途径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是物理课堂的重要使命,但是有时候数学知识的滞后,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不小的y度。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瞬时速度,第二章用图像法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必修2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等的学习时,就需要学生理解微元法,但是此时数学还没有接触微元法,学生对这一以极限思想为基本思想,设微小的单元,讨论它趋向于零时的极限情况的方法的理解有很大难度。

案例3类比花坛化解微元法理解难度

在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时,需要探究物体沿不同路径下落相同高度h,重力所做的功。为使得出的结论更具一般性和说服力,需要推导物体沿任意曲线下降高度h,重力所做的功。此时就要用到微元法,把曲线分成若干段,每一小段都可以看成直线。不少学生对此很不理解,一脸茫然。教师进一步解释,地球表面是曲面,我们的运动场只是地球表面若干小块中的一块,它是平面,道理是一样的。这样的类比解释后,还有学生不理解。其实,教师只要引入花坛做更形象的类比就很容易化解这个难题。给学生展示图1,从远处看整个花坛是圆弧,但近看砌花坛的瓷砖每小一块都是平面,还可让学生课后去观察学校或者学校附近拐弯处的花坛,增加体验。

4通过类比化解对运动过程的理解难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运动过程,顺利构建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关键的一步。然而,由于高中物理所研究的问题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生活情景或者生活物品形状的类比可以辅助学生理解,从而降低难度。

案例4带电粒子不垂直射入匀强磁场的运动轨迹

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带电粒子受到总垂直于磁场方向和运动方向的洛伦兹力,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但当带电粒子射入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的时候,粒子做什么运动?其轨迹又如何?将速度v0分解为沿磁场方向的分量v0x和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分量v0y,如图2所示。

由图2,根据左手定则,带电粒子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分速度v0y产生垂直于纸面向里的洛伦兹力f=qBv0y=qBv0sinθ,在垂直于B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而在沿B的方向不受力,有速度v0x做匀速直线运动。带电粒子的运动可以看作上述两个分运动的叠加,此时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为等距螺旋线,如图3所示。

然而,分析过程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以及该轨迹的形状比较抽象,对轨迹形状为等距螺旋线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辅助学生理解,可以用拉伸的弹簧来类比该轨迹的形状,通过这一简单的类比,抽象的等距螺旋线立刻就能变得形象。

5结束语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经验型”形象思维向“理论型”转化,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转折期,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还更多依赖于形象思维。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而言复杂、抽象,学生会因为对一些抽象而陌生的物理概念、物理模型的学习,物理情景的构建,运动过程的分析感到困难而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促进学生形成物理学习的积极心理,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理解篇2

关键词电镀废水内电解生物滤池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高速发展,电镀工业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其规模、产量及产值都已进入世界电镀大国的行列,特别是国外优良电镀添加剂和电镀设备的进入、国外对电镀产品进口量的增加以及外资电镀厂家来内地建厂、乡镇企业的急剧发展等,都促进了我国电镀业的发展。目前,国内电镀企业已超过40000个,职工超百万人,较正规的生产线已超过5000条,具有30亿平方米电镀面积的加工能力,表面处理行业年产值数百亿元。

目前,我国电镀企业呈现规模小、数量多、经营分散、工艺和污染治理设施落后的特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有效解决电镀行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各地纷纷筹建电镀工业园区,采取统一规划、集群发展、污染物集中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产业素质、提高区域的配套能力水平,同时,也能彻底解决这个行业的结构型污染的问题。由于集群化发展产生的电镀综合废水成份复杂,传统处理工艺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为此,研究新的废水处理工艺,经济、有效地处理电镀产业群的综合废水,是确保这个行业发展及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

2电镀废水现状处理工艺情况

传统的单一水质的电镀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包括化学沉淀、电解、离子交换、膜分离、活性炭和硅胶吸附、生物絮凝、生物吸附、植物整治等方法。

电镀综合废水是一种成份复杂的高浓度有机物、高浓度重金属的废水,水质有以下特点:⑴无机酸含量高,腐蚀性强。⑵重金属含量高,种类多、毒性大。目前国内已建工业园普遍将电镀废水分为5类:含氰废水、含铬废水、混排废水、前处理废水和酸碱综合废水,采用氧化―还原、化学絮凝沉淀等处理工艺。这些方法需要投加大量化学药剂,处理成本高,工艺操作复杂,产生大量副产物,膜渗析、多效蒸发投资量运行费用高。要达到废水全部回用,吨水处理成本在20元左右,经济上不可行。

3内电解―生物化学法处理工艺

3.1实验设备及材料

储水槽(80m3),电凝槽(4000ml量筒),中间槽(80m3),计量泵3个(流量40L/h,扬程20m,功率200w),氧化槽2个(20L),沉淀槽2个(q=0.3m3/m2.h),活性炭过滤器(4000ml量筒),风机(流量40/h,压力:1.5Kpa),曝气头8个,曝气头分线器(8头),高频电源(2kw),溶氧测试仪

硫酸20kg,石灰50kg,絮凝剂20kg,活性炭20kg,烧碱10kg,绝缘胶带2卷,生料带5卷,双绞线(1.5m2)20m,单芯铜线(4.0m2)20m,硅藻土40kg,钢筋(¢16400mm)2根,扁铁(40×4400mm)2根,铝排(40×4400mm)2根,塑料条(10×10×400mm)2根,漏斗(¢100),电热毯电阻丝2个,温度计,菌种100g

3.2工艺流程

3.3工艺分析

3.3.1内电解

内电解技术采用电化学原理,借助外加高电压作用产生电化学反应,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经单一内电解工艺即可对废水中的有机或无机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凝聚、浮除,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分离,可有效地去除电镀综合废水中的Cr6+、Zn2+、ni2+、Cu2+、Cd2+等金属离子及Cn-、油脂、磷酸盐以及CoD、色度。

⑴还原反应,可去除Cr6+、色度

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氢,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可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并以氢氧化铬沉淀去除。

⑵可去除重金属离子

重金属离子与电解水中的oH-反应,生成金属氢氧化物固态沉淀。

⑶氧化反应可去除CoD及Cn-

阳极产生活性(o)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可以氧化废水中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去除CoD、氧化Cn-,将氰根破除:

⑷除硫磷、SS

铁极板受电化学作用析出的Fe2+被氧化成Fe3+和硫酸根、磷酸根生成Fe(oH)3、Fe2(So4)3、Fe2(po4)3等沉淀,从而携带大量悬浮物与之共沉淀,减少了Ca2+、mg2+以及一些重金属对后续生物处理的抑制作用。

3.3.2生物化学

经过内电解处理工艺处理后的综合电镀废水的可生化能力大大增强,我们根据电镀水特性,运用现代基因技术,定向分离和培育的特性微生物。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滤池,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

3.3.3硅藻土技术原理

由于经过电凝、生化技术处理后的上清液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重金属离子如ni2+、Ca2+等,一般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去除这些重金属,常规的方法是加碱提高废水的pH值至9.5以上,然后再加酸将pH值调至6~9,但如加入硅藻精土处理剂,pH值在7.5左右时,即可获得很高的重金属离子去除率。

3.4中试运行结果

整个系统调试稳定运行后,取样所得监测数据见表1、表2。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内电解-生物化学-硅藻土吸附组合工艺处理电镀废水,电镀废水中的各种重金属离子去除率在96.38%以上,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

4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⒈采用内电解-生化法-硅藻土吸附组合工艺处理综合电镀废水可行。出水各项指标优于国家《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

生物化学理解篇3

一、通过化学实验来感性认识并形成概念原理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实验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饱和溶液等,对这些概念教师可加强直观教学,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原理。

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概念时,除了做教材中的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手撕碎一张纸和点燃一张纸的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撕纸的过程中纸由大变小了,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在纸燃烧的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的灰,在这一变化中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有了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让学生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感性认识并形成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

再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形成,可以让学生动手,室温条件下,在一定量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naCl至有固体naCl剩余,然后在有固体naCl剩余的烧杯中继续加水至固体naCl溶解,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化学实验事实,不仅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简单化,还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层次性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了概念原理,印象深刻。

二、加强联系和对比,理解和记忆概念原理

化学概念和原理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在联系。

例如,辨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辨析“元素”与“原子”,元素是描述物质宏观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使用时要注意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再如,物质类别的判断,首先要从所含物质的种类上是否单一判断是纯净物(含一种物质)还是混合物(含多种物质),然后再从元素的种类是否单一判断是单质(一种元素)还是化合物(多种元素),可用下图表示出来:

三、突出对概念原理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

每个概念在教材中都是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的,在理解时不可顾名思义,更不可断章取义,要理解化学概念的关键词,把握特征信息,将有关信息抽象化。

例如,“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等关键词,就勾勒出溶解度概念的特征信息。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应抓住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缺少任何一个要素谈溶解度都没有意义。

再如,“单质”的概念,其关键词为“纯净物”,不能将“纯净物”改为“物质”,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如金刚石与石墨。

又如,“氧化物”的概念,关键词为“两种元素,化合物,其一为氧元素”,掌握这些要素,书写和判断氧化物就很容易。如Kmno4虽然是化合物,也含氧元素,但不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它不是氧化物。

在学习每个基本概念时,教师都应突出对概念原理中关键字、词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从正反两方面剖析概念原理,避免混淆

在概念原理教学中,在讲授某些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时,需要运用较多的例子。举反例或分析概念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在划分类别的界限中,正例和反例都是不可缺少的。正例传递的信息最有利于学生从事例中概括出共同研究的特征,而反例传递的信息最有利于学生辨别差异,适当运用反例,可帮助学生排除概念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接着提出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语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每个基本概念时,教师都应进行认真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

五、通过模型或媒体动画模拟,直观理解概念原理

初中化学有些概念和基本原理,比较抽象。如分子、原子、化合价、原子内部结构、化学式等概念,它们都是无法用实验验证的,而学生对微观概念比较难以理解,这时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演示,形象逼真,生动易懂。

例如,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在配平时讲授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理解不是很深刻,我们可以用媒体动画模拟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的化学变化过程有直观认识,从而领会为什么书写方程式时要使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一定相等,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都重视从直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观察现象上,那么学生形成概念时就会变得容易,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六、加强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巩固并应用化学概念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适当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原理的目的。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概念原理,教师要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讲评,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会应用化学概念原理,从而真正理解、掌握。为使学生运用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类习题可以自行编制,但应循序渐进,适当设疑,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又能巩固化学概念。

例如,学完“溶解度”概念后,可以设计如下针对性练习:

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时,18.0g的naCl溶解在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g

B.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溶解度为36.0g

C.20℃时,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则20℃时,naCl溶解度为36.0g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则20℃时,naCl溶解度为36.0g

生物化学理解篇4

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极其规律的起点。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精炼的化学概念,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就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阐述,仅供大家参考。

1、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比如,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总是不理解,很多学生根据这个概念,还错误的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需要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改变”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的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由上可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于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

3、利于对比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含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比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4、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任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

5、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7、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生物化学理解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化学学科;物理学科;跨学科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应该是开放性的、共享性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强化学、物理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生物教学工作只注重学生生物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缺乏整体学科思想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打破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封闭性地进行单一学科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努力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注重生物教学中渗透化学、物理学科知识。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化学知识

高中生物课本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以及应试教学工作的限制,教师在讲解到生物知识时,遇到化学知识往往采用一笔带过的方法,并未深入讲解。在不少教师看来,高中生物中的化学知识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无需过多地占用课时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适当渗透化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跨学科运用和整合能力。

如在讲解在生物知识点“碳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化学元素”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将化学学科中的“碳元素”知识点有效渗透进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碳元素”在化学学科中的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进行全面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化学元素与生物体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这种教学渗透,学生在分析与梳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之间的关联性,理解生物体的发展演变。再如,在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比较关i的内容体系,若教师单纯依靠生物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光合作用”时很难深入地理解内在的关联。但如果将“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效地联系起来,则能够深化这方面知识的关联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能量之间的转换和光合作用中的电子转移等。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内容,教师只有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知识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内容。虽然不少物理知识并非当学期的教学内容,甚至是一些高年级才会涉及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知识的渗透和融入。相反,通过教师的提前介入与分析,能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物理学科,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生物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例如,在生物教学中,Dna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们在利用Dna进行相关疾病的检测时,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标记等。这些内容涉及近代物理学中的同位素、放射性、半衰期、探测射线的依据。在高中生物学科建构中,这部分内容属于高二阶段的内容,但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则是高三阶段的物理内容,但这并不影响知识之间的渗透。相反,通过提前的物理知识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预先的概念认知,使学生结合对高二阶段生物知识的理解,深化感知未来可能需要学习的物理学科。

此外,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学生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往往能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分析与应用得到体现。比如,在生物教学中“耕作松土”的意义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方面的内容与物理学科中的毛细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构想更加科学的松土方式。

三、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对综合素养人才的需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科之间的贯通与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高中生物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的渗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整合、迁移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理解篇6

【关键词】物理模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6(b)-0048-01

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中无处不在,并且在物理学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物理学也是一门模型科学。物理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学会运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物理模型是指为了便于分析与研究复杂的问题,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过程)。这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具有抽象性、形象性、科学性和假定性等特点。

1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

1.1构建物理模型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

中学物理教材中无论哪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递物理知识的。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几何光学的反射、折射定律是通过“光线”、“点光源”、“平滑的反射面、折射面”这些光学模型进行研究得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解答有关习题时,也要以这些模型为基础。因此,物理模型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

1.2构建物理模型能降低教与学的难度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比较抽象难懂,往往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来实施教学,突出物理问题的主干,约化次要因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模型,疏通思维渠道,使物理问题由难变易,由繁化简,从而降低教与学的难度。例如对平抛物体运动规律分析时,应让学生建立起两种物理模型: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对复杂的平抛运动过程进行模型的分解处理,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规律,起到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

1.3构建物理模型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每一个物理过程的处理,物理模型的建立,都离不开对物理问题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物理模型的设计,能培养学生对复杂物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的能力,把握物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正确运用科学抽象思维的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1.4构建物理模型能促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物理学中每一个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发展都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如在光的本质教学中,通过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教学,说明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在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变化讲解中,引导学生去理解真理发展的辩证关系,即真理是客观的,同时又是绝对和相对的,真理是一个从相对逐步走向绝对的深化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2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学的难教难学,常常让许多师生困惑、苦恼,缺乏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是重要原因。培养学生头脑中有形象化的实物模型和抽象化的物理模型,并能灵活的提取、应用、置换、迁移,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不深不透,说明其头脑中的物理知识是含糊不清的,即便强行记住了概念和定理,在具体应用时又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如何寻找合适的物理模型以及构建新的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实现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学生学习高效化的关键。构建物理模型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法、实物模型法、投影片重叠法、软件模拟法、软件模拟法、图象展示法等。具体实施过程包括:

2.1建立概念模型,理解概念实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理性的,要想使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有深刻的反映,必须将它与人脑中已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物理模型大都是以理想化模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建立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撇开与当前考察无关的因素以及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利用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质点、点电荷等等。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建立概念模型则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2.2认清条件模型,突出主要矛盾

条件模型就是将已知的物理条件模型化,只抓住条件中的主干,为问题的讨论和求解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我们在研究两个物体碰撞时,因作用时间很短,忽略了摩擦等阻力,认为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条件模型的建立,能使我们研究的问题得到很大的简化。

2.3构造过程模型,建立物理图景

过程模型就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抽象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物理过程。例如,为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我们先将问题简化为下列两个过程:第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可见,过程模型的建立,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4转换物理模型,深入理解模型

生物化学理解篇7

一、生活化教学是时展的需要

教育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发挥实际作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如果学生只能解答书本上前人提炼好的规范的物理学科习题,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是中学物理教育的最大失败。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是不可缺少的。

二、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物理学习观

中学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基础阶段,培养中学生科学地物理学价值观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在物理学领域所能取得的成就。生活化教学,把物理课堂和师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物理价值观,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

1.中学物理教学观念生活化人们的行为总是受思想指导的,要改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3]。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与生活往往是分离的,生活是生活,教学是教学,这样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脑海中,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阻碍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和发展。要想很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须从思想方面入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树立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教师在备课的阶段,就应该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要求下,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着力于培养学生树立物理生活化观念。

2.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中学物理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处理教材时,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物理知识、利用物理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也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实验生活化,让实验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焕发出实验的活力,提高实验的实用性。练习题生活化,生活化的练习设计,让物理知识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物理就在身边,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生活真有趣,物理真有趣。

3.中学物理教学方式生活化中学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必要了解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并以此确定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创设生活化情境应具有生活性、探索性、适切性、开放性和生成性。

四、结语

生物化学理解篇8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生物化学实验

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食品在人体中变化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新鲜天然食品的代谢变化,食品在人体中的代谢及营养功能,以及加工过程对食品的影响。它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酿酒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它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并提供实验技术和方法。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学实验方法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同样,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离不开生物化学实验。在高等学校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以及农、林、医、药相关专业中,生物化学实验都是生物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生物化学实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普通生化实验、生化分离实验,以及一些技术水平更高的生化实验等。普通生化实验主要是对各类生物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生化分离实验主要是利用层析、电泳、超速离心等方法对各类生物分子进行分离和纯化;其他高级生化实验则包括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物质代谢的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Dna重组技术,等等,其中的一些技术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发展并成为这些学科的核心技术。

在高等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主要是普通生化实验和生化分离实验。这些实验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

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通过比较在不同pH值下酪蛋白溶液的沉淀量,不仅可以反映出酪蛋白的等电点,还使得同学们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酶的抑制与激活”实验中,利用同学们自身的唾液淀粉酶,通过比较分别存在Cl-和Cu2+时,酶催化淀粉水解后,水解产物与碘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不仅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抑制剂和激活剂对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帮助理解酶的抑制和激活这一性质,还可以促进同学们思考抑制剂与变性剂之间的差别,并使同学们对各自的唾液淀粉酶酶活高低及其性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生物化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方法

生物化学研究的是生命的化学本质,生物化学实验所用的材料是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稳定性较差,因此生物化学实验的相对误差较大。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需要具备优良的实践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灵活、创新的科研作风。生物化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的有效手段。通过生物化学实验,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采用的多为方案成熟的验证性实验,在正确的理解和严谨、规范的操作条件下通常都能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这不仅能使同学们体会到实验的神奇,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有时候也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实验失败或结果不太好,这时,鼓励同学们从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进而解决问题,同样能够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在“蛋白质的凝胶过滤层

析”实验中,不同分子量和颜色的样品在凝胶柱中彼此分离开,并通过检测器和电脑的记录,显示出它们的洗脱曲线,使得同学们真正理解了凝胶过滤层析的原理和方法。有的组样品分离效果很好,洗脱峰狭窄;有的组则分离效果不好,峰形展宽,通过观察、分析,同学们重新沉降柱面、并平稳上样,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验技能,也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操作需要严谨、细致。

三、生物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

生物化学和相关的生命科学都是实验科学,实验是这些学科的基础,是理解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的良好手段。生物化学作为揭示生命的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是21世纪最富生命力的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热点众多、研究成果日新月异的学科之一,其旺盛的活力离不开实验的开展和创新。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这有效地缓解了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感,使得生物化学焕发出它本身

特有的学科魅力。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糖化型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上面提到的“酶的抑制和激活”实验中,由于使用的是同学们自身的唾液淀粉酶,个体之间存在酶活差异,需要同学们自己对酶液进行适当的稀释。有的同学酶液稀释得正好,激活组、抑制组和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分别呈现出黄褐色、蓝黑色和酒红色;有的同学第一次酶液稀释过头,重新调整后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鲜明的实验结果令同学们非常新奇和兴奋,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热情和研究兴趣,并使同学们领会了酶活力的影响因素和酶活测定的关键。糖代谢是动态生化的重要内容,其中的糖酵解途径以及糖的有氧代谢需要同学们完全掌握。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碘乙酸抑制糖酵解”实验,比较在三氯乙酸、碘乙酸存在下酵母的葡萄糖代谢情况,以及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醛的积累差异,使同学们对酵母的葡萄糖代谢和糖酵解途径有了更为生动和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对动态生化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和研究微生物代谢奠定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综上所述,生物化学实验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的学有所用,真正为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钱长法.生物化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建武,萧能,余瑞元,等.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生物化学理解篇9

一、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概述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即物理教师进行初中物理教学过程,把物理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制定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教学规划时,把初中物理的相关理论与学生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有关物理知识进行紧密连系,从而提高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对物理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乐趣.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教师把物理知识生活化,让物理理论实际化形象化,增加了教学可操作性,提高了物理知识的易懂性.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在物理教学研究中,是一种新的改革创新,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不仅对物理教学研究中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物理知识的形象性,初中生对物理理论知识接受起来更加轻松,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1.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使得难懂难理解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容易掌握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从小学升初中,物理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有别于语文、数学、英语,它所涵盖的知识和理论是非常多,对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知识,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初中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仅困难,而且对物理知识的应用不灵活.实行物理生活化教学后,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密切联系,不仅能容易理解那些难懂的物理概念、公式、规律,还能让学生把物理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电器的开关、多个电器的关联等等把这些实际的生活应用与物理知识挂匀,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讲授物理理论、规律等知识时,往往把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地进行教学.比如教师讲授物理的“沉”“浮”相关知识时,把物理生活化,让学生拿平时常用的文具盒、橡皮檫等放在放在水中进行试验观察,然后讲解“沉”“浮”知识,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吸引他们挖掘更多的物理知识.

3.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提倡学生把物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创新能力

把物理知识教学生活化,一方面能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到具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究;另一方面,物理生活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当实际生活遇到问题时,如电线短路、电器开关坏了等,能凭自己的能力及知识进行解决.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对更多生活物理知识的探究,激发他们的物理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提高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措施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生活化,并不难做到,要在课前备课、课堂讲授知识、课后引导中多注重联系生活,认真做好每一项准备就可以,而且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不仅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的更加简单透彻,教师也能提高整个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提出几点方法策略共大家参考.

1.教师对每一节的物理新知识应该从生活导入

我们知道,学生对每一个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都有一个过程,教师如何利用这个过程,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这是教师授课应该考虑的.要想学生能对所学的新物理知识感兴趣,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每一节物理课教学前,应该注意对课堂知识的有效导入.物理生活化教学,就是用生活中的东西导入课堂新知识,如力的大小、力的受力面积等,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先拿出大小相同的两枚图钉,但是图钉一个是圆头、一个尖头,让学生演示把两枚图钉同时按入面板中,看那个用力多,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

2.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进行物理教学

把要教授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进行密切联系,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相关物理知识的讲授.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如梳子梳头发时产生静电,通过这个现象,跟学生讲授摩擦生电的原理及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点滴现象中发掘、学习、探索物理知识的,这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更加容易理解,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3.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相关物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教给学生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能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效的解决所遇到的物理现象或者问题.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把物理的受力面知识,应用于重物的搬运,把物理的关于材料特征的知识,用于对物体的性能的辨别等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拓展课外物理实践活动,比如参加各种物理竞赛、各种社会活动等.

4.开展物理探究活动

生物化学理解篇10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118-01

化学概念是构成化学知识大厦的基石。由于学生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缺乏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理解化学概念确实存在困难。如何有效地开展化学概念教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并且牢固掌握,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化学概念教学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化学概念学习的难点,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学概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做法。

一、抓住关键词语,准确把握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反映的是化学学科中一些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概念的表述非常严谨,其中有一些词语是理解化学概念的关键。通过抓住这些化学概念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发现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把握概念所揭示的本质规律,初步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学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时,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回忆做过的镁、硫、铁丝在氧中燃烧的化学实验,问学生实验前是什么物质,实验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学生结合实验内容发现原子、分子概念表述中的关键词语有“化学性质”“最小粒子”“化学变化”。教师再对关键词进行强调:“原子只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只要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物质就发生了改变,化学性质也就变化了。就像硫与氧气发生反应后变成了二氧化硫,反应前后的物质改变了,分子也就不同了。”通过结合实验,抓住关键词,学生便能准确地把握这两个概念。

由此看来,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概念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并强化记忆,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关键词语,从而准确清晰地把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通过列举实例,正确理解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就是通过一些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总结归纳出来的理性知识,学生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难度。通过举例的方式,从感性知识切入化学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印证化学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抽象概念的困难,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时,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找到两个概念的关键点,即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师问:“谁能根据原来学习的知识,分别举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例子呢?”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化学变化:铁、碳、硫等在氧气中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食物腐烂变质等。物理变化:水的三态变化,铁的熔化,糖的溶解等。“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下面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大家判断各属于哪种变化:煤气爆炸、酿酒、铁生锈、铁块变成了铁锅。”学生们将这些例子“对号入座”,并且说明原因。“电灯发光是因为有发光现象,这是化学变化,对吗?”教师继续问。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不对,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师再次强调:“非常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就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看发光、发热等现象。”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可以举正例,让学生总结归纳;也可以举反例,让学生发现不同,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借助创设情境,灵活应用化学概念

归根结底,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而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检查验证知识,发现问题,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所以,在学习化学概念时,还需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化学概念在应用中体现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两个概念之后,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设计了一道题:在利用煤气烧水煮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道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应用化学概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学生借助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结合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回答这道题:“煤气燃烧是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汽是物理变化。”“米煮成饭呢?为什么?”教师再问。“化学变化。因为米饭由生到熟,物质发生了改变。”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