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口老龄化的总结十篇人口老龄化的总结十篇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58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篇1

东人广口老化龄的发趋势及对展研策究

王土

(广贵东语艺术职业外院学广东,广州510570)

【摘要】人老口化龄世是性的界展趋势发文,在利章广东用口人展发报告、200年第0五次人口查普料资据和广数省东国1全人口%样抽调查料资测预了广人口老东化龄的发趋势展分析了,东广口老人龄化经济社会对影响,的并探了应析对口老龄化的对人策建。议【关键词】口老龄人;化发展势;趋策对中【图类分】F1号2.675【文献标码】a识【文章编】号104-02687(0112)0-8130-042

一、广

东人老龄口化状

据2现005年1月11日行的全进国1%人口样调抽查,广省东常住人口中,0~4岁的1人口为1958万人,总占人口的2132.;%15~6岁岁4人的为6口456万人,占总口人的7127.;%65岁及上以人口的为681万人,占人总口的.417。%与五第次国全口普查人比相,0~14岁口人比重的下降了285.百分个点,65岁以上及口人比重上的升了.316个百点分从这。项二指标,看广东完已成从成年型了会社老向年社型会过的,渡进入了型的老龄化典社会

。二、广东人口老龄的发化趋展势(一)

趋势预测方法和的件作为条东广省人老龄化口长周的期预测,们采用总我生和育法,率即人口预方测是法指在定的既亡死式的模动变化态设假,下来未口的人势趋要主由育生水和平育模生所式定决把预。测年基设定为200年,末年0为2500年,时间度跨为0年5,预预测的基年础人的数据口中测所人口有指标时的为点未年数。选20用00年第五次人口查资料数据普广。东面临的人省口老龄化压,力从根上本讲主要,决取于口预人寿命的期高和提育率的下生降,但人口的自然人增长、流动规口大模、动性流是强广省人东口的个一要特重。点于省由内动流影只响到广东省口的再分布,人并不影总人响口模规和人年龄口构结的变,化所以,预广东测老省龄化发展的趋势0002广年省东省净流动人际总量口只考省际虑动人口流状况。(即暂人住口)为1196万人(如包果括籍户在省,外但口人普查时在广东居住省间为半年以时的下流动人为口10654.9万人),流人动占口总口人的3153.%从趋势。来看,流人动规口模有逐渐大的趋扩势,流动人的年龄口成构比特较,殊典型的最特点是少年童和老年儿人比重很口,低0~14人岁和6口岁5及以人口上的重比别分为.74%和309.%86(0及岁上以老人年口)他,对们东广省年龄结的构影巨响大。此,因在比为重1.75%龄老趋势化预测中为含分流人口和不动含动流

口两方案组(表见1)(。二)东广人口龄化老趋势特的点.广东人1老口龄化速度、快龄老人数量口大。根预据,广

测省东来50年的老未化程度龄和度都很速高很快而。含动流20人00年广省东老化水龄为平606%,.广省东经已本上步口基,了老入型人口结年。伴随构育生率低水在上平续下继降,老龄化度程渐加逐强广东省,老的化水平在龄200年0后的一个第0年上1了升.80百分5点在第二至,第个五10年分别升上了2.59、.641、6.34和2.4。表0明东广2在世1的前40纪年老是龄广东人的口增化长度最速快的时期预,到计12纪世3年代0,老化速度将达龄到峰高,其后增幅开始落,回但年老口人续增继加老龄,程化也将度来越越高2。500年老人年数口为2155.51人,万平均每年增32.63万加,老化龄度达程2到.73%7,是2000年3的.5倍,入进重了老龄度化行的。列

表1广省老东年人口模规老及龄、化人高口化水平龄预测

2

流动人口.解了广东缓省的人老口龄化平。因为水动人流口年结龄呈构年型轻,老年流动人只占流动人口总量口极的一少分,所以部流人动口对年人老数口的量响影很,小对人口但预测按,老龄结年构影响大,较而进老龄化水对平影即较响。大年口数量人2500年为2173.59万人,只比含流动不人的预口但2是500总人年却口比含不动流人口测果结了约多19人万,的测结预果2多05万3人。因,此流动人含口预测老的龄水平化在2005为年913.%5,不比流含动人预口测的老化龄水低平442.个百点。分纵观12世纪前期的半老化龄水平变化,的含流人口动预测结果的始低终于含不流动人的预测结口果,而随且时间推移的,者二的差距1从百分点扩个大4到~5百个点,分这明说动流口人有于缓解利东省的广龄化水平。老3.龄高老人长增,快老年赡负养持担续加重。在老年人数口快量增速的同时,加老年人的口龄化高紧随老龄化接而至是

踵ÁÂÃÄÅÇÆÃÈÇÆÉÃÇÆÃ#$%&"É!È!"()012"Ç435678É

注9:65+龄化老水平:65及以上老岁人年数口/总人数口1*00%龄化高水:8平0岁及以高上龄年人老口数6/5岁以上老年人及口数1*00

%

【收日稿期】2001-90-30作【简介者】土贵王1(689-),,男广化东州,人东广语外艺术职学业讲院,研究方向师:口人问、环题教育。

髗境髈骳

又一

典型的个口人点。特谓所高龄化是指龄在年8岁0以上及高的龄人占口6岁及以上5老年人口的比重不增加断的程过。前目,东老广人年口量总在951的基础万,上每年还将

继续以3.5的速度%增,大长高大于0.8%的省人口增长率全。预到20计10年和2020年全,老年人省口分将达到别160万人3和1487万。伴随人人老口化龄程度增的强,人高口龄化加,低剧龄人比重绝对下老降,龄中人老比重有略升,上高龄老比重人长增快最,真正意义老年赡的养负担续加持。重4.东将出现年龄广构的结人“红利”口黄时期。虽然金广东正在省将并继续速快老龄化的程过但,是,21世纪前是期广人东年口龄构结最佳时期,因为时此劳动年的龄人的总抚口系数将逐渐养轻。减按不含动人口计流,年少童儿养抚比线下直降从,0200年的142.%到降2050年的2.42,此后%直一徊在徘42%24.5~之%。间而老抚养年比续升高持,从2000的年10.6%增加到2005的年3.8%8,二者合整,抚总比先降养后,总升人抚口比养2100年入进低最谷。到2300年基本保在40%以下持(见表2。所)以未,来20年~30年将是东广口人抚比养轻的最时期是年,龄构结“人的红口”利黄金时。期如果包括流动人,口无是少儿论养抚,还是老比年养比抚下都降了许多。表

2东广人省口抚养预比测单位:%

广东

未省来老年人与口龄化老程过的总特点是:纪之交世,人口进入年老型结构人口实,老年型的步现和伐进一步老化的龄步都伐将加大快,且而年老口人数量人口和龄化老程度并驾齐,驱表为现型的突飞猛进的典特。点广如东此速快长的增、大的老年人庞口量,数致了导年抚老养和总比抚比养的上,升政用于老人的府财政支将急剧增出,加老负养会越担来重越人。老龄口的发化展将必一步进降低劳生动率产,缓经阻发济展,激社化会盾,矛响和谐社会影的构。这建将无对疑广东省社会、经济政、治等方各将产生面刻深的影响,建设给幸福东广带沉来的重负担压和。

根力据东广人省口龄化老现的和状趋,以势对社会及济经的响所做影的分析,解决广省东人老龄口化题问必从现须开在,根据始东广省口人、社、会经济发状展,况索探些一切可行的对实措施。(一策)提高对口人老龄的认化,识重视口人老化问题龄要认识到广东的省济虽然比经国先全行一步,东广与国全在人口龄化老进程上有也不同所,但全国一和也是在较样的低经发济展社和会障保平水的景下背,世界上以快的速最进入度龄老化时的,代不因能人为老龄口程化度低于全国忽而视老问题龄。认识到广人东老龄化口的规及律对其会经社济发展的严影重。认识响到老所养、老有所医有、老有所为、有所老学、老有所乐是东广不回避的责可

。应住抓人“口红”利黄时金的期遇机及,时制定相的应战略对,使策人老口化对龄会社济的经

Á发ÃÄÂÅÃÄÆÃÅÇÄÅÈÉÃÆÈÉ"()012É!"È#ÆÇ&$&%3&ÇÆ

É、三决广东解人老龄化口题问的策对建

【参议考献文】

产生展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东广来全未进面入人老龄化社口会打下扎的物质实精神和化文础。基二()制定全面的口人发规划展,适时整调口人策目政前,广东控制人要口长又增要防老龄化止度速过和比快重高过,必要制定须个一者兼顾的全面两中长的人口发展期划,规确保在口与人经济可续持发的基础展,上现实龄老化经济与的调发展。协在控制口数人量同时的须必止防出人现结口过度构龄化,老确正处理好口数人量结和构关的系,制定科出学全面的人口的展战略或发期长划。规适当调不整同期的人口时和计生划育策和政退休制,度缓减镇城的龄化速度,老证保未来口数量既人不膨,人口胀结也构不过度龄老,保证化老龄与经济化调发展。协()三快经加济发,展力大发展龄老业产据根广东省口发展趋人的势预,测在200年3前以,广东省存在一个抚养比低发展的经的济黄金时期。因此广,要抓东这住有个时利机,进一步整调业产构结,力发大老龄展产。业老产龄包业括:家政务业、服健康医护业、日常品业用、金保险融、业文娱化乐、教育业研业、科活生咨询及业其行他等业。广①省东各政府级把老要产业开龄纳入发各地民经济和社国会展中发长期划和计年计度划,它作把扩为大内的需个一增长新点开来发和扶,持定制励鼓龄产业老发展的倾斜政,策通对过龄产老业采税收取信贷、优等政惠策,鼓励业企组、织个人和投养老资设和服施业,务逐并走社步会化、业产的发展化路道,力发大老展产龄业,老年为人供提质优廉价、、全面的服。(务)四立建健的全元多的化社养老保障体系会广应尽快建东成个由一府为政主、导以家为核心、庭社区养服务老网为的络,政由府、社会、家庭和个共人同组的、成元养多老服保障体系。务政府投要入和积累足充社的养老储备基会金尽,建立以快社会养为主老,以庭和家自养为辅农的村养老保体系,逐步障取城乡养消老障保元二结,构农在村建立起城市统与一的低最活生障保度制、会养社老险制度、保集体养津老发贴放制等度。建多立层次的城乡医保疗障系体。进一步善城镇完疗保医制障,度大定扩医疗机点构范,建围健立以全社卫生服务区为基础的老年

医疗健保服务系体为老,人提预供防、医疗、理和护康等复多种务服。在村农加,强乡镇以卫生院重为点农的卫村生础设基施建设,全健农村卫服生务系体。在积极展社发养老的会时同,努力夯实庭在家养保老障中的基础用。要作制相定应政和采策相应的措取,施制从上度励和鼓施实庭养老家,加完快善农计村划育生家庭奖励助制度扶等,继续挥发庭在供家养、料照、慰方面的作藉用,建立起政以府负担经物质供养济,家庭挥精发神照料慰藉和现的代社化会料服务体系照

。1]广东省[口人普办公查.室东广省0002年第五次人普查快速汇总口主要数[R]据.2010.[2广东省]统局.广东省计2005全年国1%人口样抽调主要数据查报公()1()[eB2o/].L广东人与计口划生育网,thpt//ww:w.gdicp.gvoc.n,200-603.[]3欧广源,于雷蓝广东人.口发战略展究报告[研eBoL]./广东人与计口划育网,生htpt://ww.gdwpicgo.v.cn,200-660[4].述花.时东广人发口展报告[R.]京北:中国人出口社版,200.

3(责任

辑:编Z

校对:R)

王献芝①:《河省人口老龄南化的对研究》策,河教南学育院学(报哲学社科会学版),2004年第1期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篇2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结构即称为“老年型”。根据上述标准,甘肃省已经在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于近年呈现出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趋势。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势必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深入分析研究该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相关措施,解决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间的矛盾,进而促进甘肃省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当前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结构特点

自2005年甘肃省进入老龄化阶段以来,老龄化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

2006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5%,2007年为7.49%,2008年为7.58%,2009年为7.59%,2010年达到了8.23%,逐年增长的数据表明了我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稳中有升,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近年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如表1

根据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0—14岁人口比重除2005年外,呈逐年下降趋势;65岁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少比越来越大,并呈现出加速状态。另外,由于人口增长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未来几十年甘肃省人口将出现总量持续增长、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迅速的基本态势,将迎来人口总量、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发展趋势充分表明,今后甘肃省的人口不仅是数量过多问题,还交织着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二)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较大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不平衡性具有两头突出的特点,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以及医疗卫生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得到大幅延长而表现出的城市人口超前老龄化。另一方面,在农村表现为青壮年劳动人口大量外流而使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不同步现象。

(三)甘肃省目前尚处于“人口红利期”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储蓄和投资增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被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根据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发展数据统计,近10年全省0-14岁人口总量和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5-64岁人口总量和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和比重呈逐年上升势头。国际上一般认可的“人口红利期”人口抚养比例小于50%,根据国际通用标准,现阶段甘肃省总抚养比不超过40%,尚处于“人口红利期”。本时期省内劳动年龄段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负担系数最小;另一方面,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使全省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四)老龄化现象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同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生育意愿并非是主动选择性的降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就到来了。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约1000美元。在国家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甘肃省也呈现出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即“未富先老”。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5年以来GDp总量与人均GDp两项指标虽然在不断上升,增幅也较快,但GDp在全国比重中不足1%,排列位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27。甘肃省在全国属于较为贫困的省份,在200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为913美元,“未富先老”表现极为突出。

二、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

针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水平、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水平提高。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使全省人口人均寿命得到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人口人均寿命已由原来的65岁提高到了71岁,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从而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甘肃省乃至全国生育率大幅下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孩子作为增加家庭劳动力,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由于生育、养育及教育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使育龄人口生育意愿下降,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再次,甘肃省人力资源的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甘肃省内劳动力资源向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流出,虽然也有从其他地区流入甘肃的劳动力人口,但综合双向流动来看,净流出人口为正数。从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占绝大多数。针对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不同步的现象,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外出流动人口也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加速引发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长期在家留守,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增多,使得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

三、人口结构老龄化对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甘肃省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无论是从劳动力供给能力、储蓄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哪个角度考虑,越发庞大的老龄群体都向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而言: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鉴于甘肃省目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人口老龄化在未来若干年会导致退休年龄人口的增加并相对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但如果老龄化速度过快,则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而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另外,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结构老化,由于老龄人口对于新兴高科技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学习掌握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现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致使新兴高科技行业的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阻碍此类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发生脱轨,降低全省综合竞争力。

(二)人口老龄化储蓄水平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青年时期会更加注重储蓄,以备年老收入降低后的不时之需;进入老年后,则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意愿会产生减退效果,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总储蓄水平的降低。由于储蓄恒等于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储蓄减少相当于投资减少,从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甘肃省虽然还尚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在未来若干年,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省内储蓄率会呈下降趋势,影响全省投资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消费在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引起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变化。人们在进入老年后,对住宅建筑、自身教育学习、高端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减少;对保健品、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社会总需求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甘肃省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悄然发生变化,老年人在老年专用物品、保健费、医疗费及交际费等支出的比例显著提高,总量也增加了不少。

(四)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龄人口的增多使得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降低,由于甘肃省的地缘劣势,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在甘肃省很难从兄弟省份吸纳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本土大量较低素质劳动力却得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不一致成为甘肃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满足老龄人口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产业在甘肃省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家政服务、保健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旅游、陪护、老年人专属用品等,面对突出的产业矛盾,甘肃省还未作出及时的调整。

(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由于为数众多的老龄人口的出现,社会抚养的负担增大。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上升使得现行的养老保险发生困难,对养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战。从下图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1年以来,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增大,即青壮年劳动力的抚养压力不断增大,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抚养比会加速增加,这对甘肃省这个并不富裕的省份在社会保障事业上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

四、应对甘肃省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几点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只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迟早要面对的现实、是不可避免的人口过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这个阶段既然来了,我们应该做好周密的安排部署,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考虑清楚,并做好应对准备,从思想上战胜这个人口问题。

(二)加快甘肃省地区经济全面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从目前甘肃省地区经济发展来看,传统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会逐步被社会发展进程淘汰,产品竞争力的减弱会带来经济效益的递减,劳动者收入的相对下降,长久看来,社会保障资金的集资能力也会相对减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三)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过程中,要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全覆盖,转变过去养儿防老的观念,走上社保养老的新路。总之,应将城乡人口全面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突破过去只有城市在职职工才能够参加养老保险的高门槛。

(四)积极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人口特殊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会形成一个市场广阔、潜力无穷的新兴产业——老龄产业。甘肃省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相对滞后的老龄产业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综合需求。如果甘肃省能够通过政策引导老龄产业的发展,研究和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完全可以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到来发展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环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达到相对富裕、文明、安定之后的必然产物。甘肃省作为我国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压力,真正创造出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

[1]袁静.江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人口老龄化.2008.1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篇3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开始上升,少年儿童人口比例相对降低,人口老龄化进程起步。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继续上升,分别达到了7.63%、8.59%,相同年份的少年儿童人口比例逐渐下降,从33.59%降至28.4%。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为人口老年型国家。此后,伴随建国后第一次出生人口高峰人口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

从未来发展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不容乐观,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预测,我国老年人口今年年底将突破2亿,占总人口的14.8%;2025年突破3亿,比重达21%;2033年突破4亿,比重达27.7%;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比重达34.8%。整体来看,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本世纪上半叶人口发展的最大特征,同时也构成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世界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性发展趋势。自1865年法国最早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特别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欧洲国家及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先后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2000年,世界老年人口总数达6.0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世界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9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老年型国家。据预测,从2010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数量将由69亿增加到93亿,老年人口数量由7.6亿增加到20.3亿,老龄化水平由11%提升到22%,老年人口增长将达到全球人口增长的53%。分区域看,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继续深入发展,老年人口数量从2.68亿增加到4.18亿,老龄化水平由21.7%上升到31.9%。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由4.90亿增加到16.13亿,老龄化水平从8.7%上升到20.2%。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

在我国,伴随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生育率水平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将不断延长,人口年龄结构必然老龄化,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则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提前至少二、三十年,老龄化水平提升3-4个百分点。计划生育在客观上对人口老龄化起到了助推作用,也是造成我国“未富先老”的重要原因。

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系列重大挑战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前提。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客观上要求经济社会结构也随之改变,使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相协调。否则,必然产生各种结构性冲突和矛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本质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社会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快速发生的,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超前于现代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城乡统筹发展和民生保障等领域产生的影响是全面、深刻、复杂的。

一是在经济持续发展方面。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深刻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的一个长期基础性因素。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尚未实现富裕、经济承载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面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老龄化冲击。人口老龄化不仅改变劳动力结构、降低国民储蓄和资本积累、改变国家税源结构,而且提高养老的经济社会成本、影响金融系统的安全,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度,将逐步加剧实体经济与资本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长远来看,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影响是负面的、分阶段的。从现在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逐步显现。若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2021到2030年,受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年均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下降1.9个百分点。2030年之后,人口老龄化伴随人口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更为显著和深刻。考虑到我国国情,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加大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篇4

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芰Γ?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中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亿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我们就会发现,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简单的1: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抚养其?骋谖闯赡耆丝诩虻ァR虼耍疾炷炅浣峁沟谋浠肷缁峋梅⒄怪涞墓叵凳且恢指畈愦蔚难芯浚崾刮颐悄芨既返匕盐杖丝诒涠蜕缁峋梅⒄怪涞墓叵怠?nbsp;世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要求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的原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同国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口学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事实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些数据和文献后,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创新少。

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这里的关键在于老年年龄界线,因为确定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年龄界线的定义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他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的65岁增改为60岁,这是因为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而当时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化问题,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界线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标准应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说来,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发展中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是合理的选择。

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也是不同的,界线范围在15~20岁不等。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高于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国际上一般将15岁定义为未成年人界线,即0~14岁的人口均为未成年人口。

在给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后,我们就很容易确定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了,即成年人的年龄界线是15~59岁。(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

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的定义一样,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的。1956年,在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划分如下: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65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的比例4%以下4%~7%7%以上

而后,随着世界人口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的进一步老化,国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划分方法。例如,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划分方法如下:

年龄结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0~14岁人口40%以上30%~40%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5%以下5%~10%10%以上

老少比15%以下15%~30%30%以上

年龄中位数20岁以下20~30岁30岁以上

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后,各国又采用了如下的划分方法: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60岁及60岁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例5%以下5-10%10%以上

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随着老年年龄标准的不断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要相应改变的。一般说来,对老年型人口的定义通常以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问题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来说,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可能出现老化,也可能出现年轻化,人口的老化与年轻化是可逆的;而对个人来说,从他或她一出生就开始进入了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人口老化问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由于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都在发生变动,所以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有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即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则一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 三、关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

国外早期对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不同的学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论假设,而这些理论假设又为后人所演变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论。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1969年,在二十四届联大上,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龄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及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

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但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我们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中国人口老化的科学研究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揭开了中国的老年事业的序幕。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观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人口所张纯元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人口所徐云鹏等主编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熊必俊主编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王爱珠的《老年经济学》,天津学者的《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上海学者的《上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有关调查数据为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中国社会科学人口所组织的“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等。所有这些文献和数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关于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化趋势的预测

人口老化的理论和实际证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对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导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导作用。无论如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预测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基于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当初人们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普遍倾向于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会急速下降的乐观估计,估计到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种预测方案的参数假定是: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随后不变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上升到2050年的80.20岁。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趋势继续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较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总和生育率的下降的速度较快。对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进行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国内外争议较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结果偏低,极少数人则认为实际的结果可能会?汀H嗣嵌阅壳白芎蜕实乃街谒捣诅。偷牡偷?.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此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给人口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造成了学术界的混乱。

表1各种中国人口预测方案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参数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单位或个人平均出生预期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联合国(中方案)1990~1995=70.0

2010~2015=73.5

2020~2025=75.0

(2)世界银行1980~2005=69.4

2005~2030=74.1

2030~2055=78.3

(3)宋健等1980~1985=68.9

2030~2035=76.3

(4)七一0所1982=68.0

2100=81.0

男70.5(5)曾毅(中方案死亡率)2000=│

女74.0

男77.4

2050=│

女80.3

(6)王慧炯等2000=80.0

男69.0(7)杜鹏(高方案死亡率)2000=│

女72.4

男73.2

2030=│

女77.0

男69.4(8)于学军(中方案死亡率)2000=│

女72.5

男76.7

2050=│

女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1)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1950~2025",version1990.

(2)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人口预测》。

(3)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4)《人民日报》,1986年7月30日。

(5)曾毅,1994年。

(6)王慧炯,杨光辉,1984年,《迈向2000年的中国经济》,气象出版社,北京。

(7)杜鹏,199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8)于学军,1995年,《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

综合考察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作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和1993年国家计生委对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结果(见“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喜与忧:由几则信息引发的思考”,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计划生育情况》增刊(9)期)以及国家统计局1990~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结果,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合理的估计。就中国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国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降低并长期保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现在这样低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仍然为2.1,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比如,人口老化程度过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2020年倘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则应采取干预政策,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人口老龄化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过程,即指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根据国际社会通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我国1999年60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26亿,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发展迅速。我国用少于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首先会造成: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按照分析来看,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社会生产的经济总量,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总之,人口老龄化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下降。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导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影响

“老有所养”主要包括: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从经济层面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从生活照料面看,我国主要由家庭承担。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这也是我国老年人较认同的方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421的家庭模式对供养问题发起了严重的挑战;二是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三是人口寿命的延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421的模式趋向于8421,加剧供养难度,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

处理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政府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三)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与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态普遍较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年人还都将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养老作用,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理想的场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四)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收益低、政府相关政策缺位以及老龄市场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一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二是,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政府要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参考文献:

[1]田亦夫,郑紫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探讨述要[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4(6).

[2]洪平.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的内涵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义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

(3)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阻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

(1)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

(2)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储蓄和消费都带来相关影响。

1、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投资

(1)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就这样,老龄化降低了国家对生产和其他设施的投资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事实上,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这方面的支出增加了,用于生产的资金就减少了,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2、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在劳动年龄时期,为了给以后的消费提供保障,人们选择了为养老而储蓄,一旦进入老年,由于退出生产领域,收入降低,同时,还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来支付养老、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费用。人口老龄化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会相应下降。一边,劳动者的高储蓄得不到维持。另一边,老年人口增多的过程中还会加大消费,这样,导致了社会总储蓄的下降。

3、推动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转变。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三)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内容包括:赡养支出、医疗保障费用和其他安保体系的支出。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全国各地区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地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正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老年人是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经过党委、政府、社会、家庭、居民的有机协同,实现我国和谐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斌斌.广西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04月;

[2]李雪.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04月;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管理

1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在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除了要界定好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还要确定反映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指标。在这里我们主要阐述最主要的指标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①老年人口比例,也就是指60岁或65岁以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个比例的变动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或年轻化的标准。计算公式为:老年人口比例=(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100%。②人口的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数之比,老少比的变动能够反映出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情况,它可以反映出人口年龄结构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2]老少比高于30%的为老年型社会,低于15%的为年轻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结构。它的计算公式为:老少比=(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2.1人口惯性导致老龄人口在出生率下降后仍在增加人口惯性是指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因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的生育率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以至降到生育更替水平以下。但是人口的惯性作用会使老龄人口仍保持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增长。随着低龄组人口生儿育女,剧增的出生人口数,将超过死亡人数。但随着他们年龄继续增大,死亡人数将逐渐下降,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又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水平和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惯性会使老龄人口总数持续增长。在越来越大的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所占比例变小,60岁及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变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因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将越来越凸显。

2.2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减少消费和资源消耗,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重要产品的人均产量更快地提高,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即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2年的生育率为12.86‰,比1973年的生育率下降了15.21‰,我国的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下降,从39.7%下降到24.9%。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低生育率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2.3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快,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不仅能够满足了人民的温饱需求,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营养水平,为延长人们的寿命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后果

3.1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劳动年龄结构的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产生总体性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从经济学角度讲,一个地区的国民收入总额等于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平均创造的国民收入乘以经济活动的人口数量。国民收入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基金多,积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费基金少,积累基金就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出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用于社会保险和福利支出增加,对生产基金的积累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政府近年来在养老保障、退休金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积累基金,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2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健康和医疗保障的挑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提供三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老年人口疾病谱发生变化。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慢性病治疗的成本将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其次老龄化将加重医疗保障的筹资压力。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包含在其他医疗保障制度中。目前医疗保障制度控制成本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行为还远远偏离公益性,老年人口患病率的增加将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这进一步加大了筹资的压力。最后,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社会保障缺口。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较为软弱,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致使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重在城镇,在农村的覆盖面则较窄。

3.3人口老龄化降低了投资和储蓄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储蓄有明显的影响,居民的储蓄是银行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重要的投资资本。储蓄率越高,能用于投资的钱就越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储蓄率下降,能用于投资的钱就少,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后,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退休后的经济收入下降,用于储蓄的钱变少。另外,伴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用于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的支出增加,可能还会动用过去的储蓄。老年人退休后成为单纯的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导致储蓄率下降,投资比例降低。在我国储蓄水平下降后,政府用于投资的资金就会随之减少,投资减少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减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

4结束语

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国情,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二胎软着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且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后也只可能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会收到实际的缓解老龄化的效果。因此,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应对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建立广泛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弹性的退休政策,强化人力资源投资,大力发展经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篇8

关键词:老龄化;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22-02

一、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的死亡率降低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加重了人口老龄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了计划生育,已经连续实行了四十多年,从而减轻人口过度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也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好处。然而,我们在大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个极大的挑战―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的7%,即为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4%,即为社会老龄化,达到20%,即为社会深度老龄化。2009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5%,这意味着全世界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1.1883亿,占总人口的8.87%;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765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未富先老

西方有好多国家也进入了老龄化,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等。但是这些国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们是发达国家,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资源辽阔,目前我国的GDp排在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却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人口众多。而我们在现在不太富裕的阶段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与我国早期实行行政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中国当时是为了节约资源,而国外的大部分国家没有对生育率进行干涉,经济发展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有的人说“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我们与外国这样的不同,所以说我们在面对老龄化问题时,应该多结合自身的原因,不能完全借用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二)地区差异大

我国的老龄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的南方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比中西部地区要高一些,随着我国经济的西部大迁徙,我国老龄化的分布也会相应地向中西部靠拢。同时,我国广大农村的生育率是高于城市的,在城乡之间,我国的老龄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会受到新型生育文化的冲击,也倾向于少生,所以,老人在农村中的比例也会相应地上升。

(三)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庞大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绝不仅仅是老年人口的突飞猛进,还有就是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这就像中国的人口规模大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一样。大规模的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口,对中国的市场和自然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国的人口基数就达到了1亿人,每年也会增加很多老年人口。据预测(见下表),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1.41亿,占总人口的10.42%;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2.04亿,占总人口的14.12%;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4.12亿,占总人口的27.43%。这说明我国的老年人口的规模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的耗竭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趋向高龄的劳动人口,社会负担会增加

我国现在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所以每年会有更多的人进入退休养老的状态。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老年群体相当可观。而我国并没有养老资金方面的积累,所以这些“退休”人员的上升的负担会加到“在职人员”,供养系数的增加直接落在了青壮年身上。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劳动人口会上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后,劳动人口数量会有所下降,青壮年的负担系数会上升。

(二)养老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养老制度还并不完善,加之又出现了老龄化,这对我国养老制度是一次挑战,现在在资金上,我们已经处在寅吃卯粮的状态。我国一直提倡社会养老,但是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制度的不完善,我国主要养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养老体现的尤为突出。在城市,养老的重担压在了企业的身上,即使提高缴费率也难以完成沉重的养老任务。面对这种情况,所以我国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提出了养老金双轨制和延迟退休人口年龄的制度,虽然并没有全部运行,但是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始试运行了。

(三)对社会养老道德的影响

我国的老龄化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就一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启示我们要尊老爱幼,而现在的问题是“尊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早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我国现在的家庭结构是“四二一”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状态。很多人迫于生计,离乡外出打工,就造成“空巢老人”的状态,在广大偏远地区,更有甚者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这种事件频频发生。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的经济压力变得很大。而面对老年人的需求现在存在的过低的社会条件保障不了。为了建成小康社会,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结构方面也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面对现在社会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应该客观面对,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应对。应该理性分析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合理地作出解释。

(一)调整我国的人口结构

有人认为我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了,所以应该提高生育率,增加年轻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来应对人口老龄化。但是我国13亿人口已经到来,我国总资本较多,但是人均资本较少。这种情况使我国不能单纯依靠出生率的增加来改变人口结构。而另外一方面生育率和生育结构该不该调整,怎样调整,这都是一个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比如,如果我国要提高生育率,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会出现生育率过快增长的局面;相反,如果我们保持低生育率,那么我国的老龄化局面又会严重。总而言之,我国生育结构的调整必须要兼顾年龄结构的优化。

(二)积极开发“银发市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国出现了关于老年人的市场,这就是所谓的“银发市场”。老年人是有市场需求的,比如对健康的需求,以及对一些衣食住行等的需求,那么针对于老年人的需求,就会有市场供给,这便形成了老年市场。比如,保健品市场,医疗服务业,敬老院,以及现在的高校培育出来的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照顾的专业人才,这都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迅速发展。老龄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老年人的市场。

(三)家庭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过渡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高龄老人迅速增加,对于老人在日常生活方面、医疗方面都需要人来照顾。目前的主要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近年来,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配阶段,这些独生子女一方面要承受社会的残酷竞争,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四二一”结构下的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这种压力难以承受。所以,我们政府要积极引导由家庭式的养老向社会式养老过渡。在养老机构上,我国现存的养老机构全是政府融资建设的,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实现由个人、企业、社会、政府相结合的养老机构。

我们都知道,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老龄化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包括对国家经济、资源、财政等方面影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比如未富先老、地区差异大,以及老年人口基数大等,其次我们应该看到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这里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老龄化是一把双刃剑,这是我国发展到一定水平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怎么样把不利影响转为有利影响,怎么尽量规避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后生活中着重研究、发现。最后我们要试着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比如积极开展银发市场、调整我国的人口结构,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等方面逐渐开展。现在,党中央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只有解决社会中的每一个问题,这其中就有老龄化问题,才可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小部分,才能实现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populationDivisionofthe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oftheUnitednationsSecretariat,worldpopulationageing2009,http:///esa/population/publications/wpa2009/wpa2009-report.pdf.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篇9

章启明(1994-),男,安徽铜陵人,研究方向:经济学。

许亚东(1992-),男,安徽六安人,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

摘要:人口战略对于国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计划生育新政策下的人口发展问题,构建Leslie人口数量与结构预测模型,联系社会人口指标,对中国未来人口总量、劳动人口、抚养比和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表明,在计划生育新政策下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缺劳动力,但需要加强劳动力结构性的调整,但是在较长的时期,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有所降低;并且按照现有生育模式,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

关键词:单独二孩;Leslie人口模型;抚养比;老龄化

一、引言

我国是是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人口大国、性别比例人口的数量、和年龄结构比例等将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将有很大影响。目前,对人口总量进行预测的文献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类:一是以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为基础,对人口增长趋势进行自回归模拟分析,如范柏乃、刘超英、安和平等;二是把人口数量与GDp总量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如赵进文、马智利、徐春耦等,三是利用其他方法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如姜爱平对中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同时进行预测,三是从灰色预测的角度对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如王泽F、潘红、朱海玲等,其主要文献

为了讨论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分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我们依据国家统计年鉴不同年龄女性生育率,建立了按年龄分布的Leslie模型。最后,综合分析其预测值可以计算出反映人口增长特点的其他指标,由此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再将我们的分析结果与我国相关人口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思路

为了研究我国未来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需对人口结构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用Leslie矩阵人口预测模型能较全面地考虑到影响人口总量与结构的各种主要因素,因而提高了人口预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1]。因此,利用Leslie模型[2]进一步对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从而对中国未来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做出预测。

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们以2000年为初始年份对以后各年的女性总数及总人口数进行预测,并以一岁为间距对女性分组。令2000年处各个年龄段人数的分布向量为ni(0),(i=0,1,2,…,90+),查阅国家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各年龄阶段女性人口数。然后,令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生育率为bi(i=0,1,2,…,90+),这里我们对模型做出合理假设,年龄小于15岁和大于49岁的女性生育率为0。查阅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得到总和生育率为1.389,小于1.8,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生育率见表1:

表12000年全国分年龄女性生育率

年龄15岁16岁17岁18岁19岁20岁21岁

生育率0.000150.00070.002690.006980.021140.055950.09743

年龄22岁23岁24岁25岁26岁27岁28岁

生育率0.125310.142720.145690.1290.105860.084350.06735

年龄29岁30岁31岁32岁33岁34岁35岁

生育率0.053910.04470.036620.028170.018590.013270.00965

年龄36岁37岁38岁39岁40岁41岁42岁

生育率0.006690.005150.004280.003280.002440.00170.0014

年龄43岁44岁45岁46岁47岁48岁49岁

生育率0.001140.000930.000810.000750.000660.00060.00053

令第i年龄段的女性总存活率为Si(i=0,1,2,…,90+),第i年龄段的女性的死亡率为di(i=0,1,2,…,90+)。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可以找到i(i=0,1,2,…,90+)年龄段的女性死亡率di,得到分年龄女性存活率总存活率为:Si=1-di。用eXCeL对计算出来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运用matLaB软件[3]进行编程,计算出Leslie矩阵,于是可用n(t)=Ltn(0)进行预测。

我们分别从如下方面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发展的情况。用matLaB编程求解,得到2000~2013年后我国总人口预测值,与2000~2013人口实际数值有一定偏差,由于女性生育率涉及到性别比问题,性别比不同会导致总和生育率不同,因此我们对现有性别比进行上下浮动变化,带入原模型尝试以调整模型,使模型更加精确:

表22000~2013年全国总人口预测

年份实际人口预测人口修正的预测值年份实际人口预测人口修正的预测值

200012.674312.70112.701200713.212913.09413.218

200112.762712.76112.78200813.280213.14113.283

200212.845312.82612.863200913.34513.18713.348

200312.922712.88612.94201013.409113.23413.413

200412.998812.94213.014201113.473513.2813.477

200513.075612.99513.085201213.540413.32513.541

200613.144813.04513.152201313.607213.36613.601

对生育率修正后的人口预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对比修正后的预测值和实际值,误差很小,我们认为修正后的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通过修正后的生育率,建立Leslie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中国未来人口总量与结构。用matLaB编程求解,得到中国2013~2100年总人口、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老龄人口预测值。

三、研究结果

1.人口总量、劳动人口与抚养比

设[l1,l2]与[l′1,l′2]分别为男性与女性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年龄组,则j时段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

w(j)=∑l2i=l1[1-ki(j)]n(i,j)+∑l′2i=l′1ki(j)n(i,j)

而n(j)-w(j)为j时段由社会抚养的老人或尚未具有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数量。定义社会的抚养比指数ρ(j)=n(j)-w(j)w(j),即平均每一劳动者抚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数。我们以0―14岁为没有劳动能力的儿童,以15-64岁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年龄劳动人口,以65岁及以上的为老龄人口。首先,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出2000到2100年0-14岁、15-64岁、65岁及5以上三段的人数;其次,根据人口抚养比的含义,计算出每一年份的人口抚养比。

根据种群结构的Leslie离散模型,利用2000年的数据建立人口预测模型。通过分析,计算出我国总人口、劳动人口与抚养比的预测值,对应作出的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的折线图如图1。

图1未来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根据图1可以知道从2000年到2023年预测我国全国总人口是呈现上升趋势的,随后几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总人口在2023年达到峰值13.79亿人。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庞大,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10年为9.7421亿人,2013年将达到高峰9.9852亿人,随后劳动年龄人口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不缺劳动力,但需要加强劳动力结构性的调整,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等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1.5左右,所以经过较长的时期,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有所降低。

2.人口老龄化

通过计算分析人口结构持续老龄化,运用Leslie离散模型,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出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计算人口老龄化比例,做出折线图如图2。

图2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预测比例的折线图

从图2可以直观看出我国老龄化进程在加速。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0.9813亿人,占总人口的7.73%,到204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334亿人,比重达到26.27%,在2058年老龄化人口会达到32%的峰值,此后逐步稳定在29%左右。由此可见,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是个老龄人口多的国家,按照现在的生育模式,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将会长时间处在很高的水平。

四、与我国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比较

1.人口预测峰值不同

我们用Leslie模型对中国未来人口进行预测,结果如图5所示,中国未来人口在2020年达到最大值13.7943亿,此最大值与《报告》中预测中国人口在2033年达到峰值15亿存在较大差异。

2.得到的总和生育率存在较大差异

《报告》认为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我们其对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偏大。我们根据Leslie模型的多次修正,得到我国2003~2012年的总合生育率为:

表3修正的总和生育率

年份2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平均值

总和生育率1.441.671.711.581.631.711.741.621.301.221.471.58

为进一步证实我们认为1.8的总和生育率估计值偏大是造成人口预测偏大原因的观点,我们将综合生育率为1.85带入Leslie模型,求解得到中国人口将在2034年达到14.85亿的峰值,此时我们对中国未来人口达到峰值的时间与《报告》预测的2033年基本一致,人口峰值也由原预测13.8亿变为14.85亿,与《报告》的15亿左右相符合。综上,我们认为《报告》对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偏大,中国1990~2013期间的总和生育率为1.6左右。

3.对未来人口战略持有观点不同

我们认为总和生育率应该保持在2.1左右,国家应该实行适当的放开生育的政策。然而《报告》认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把总和生育率继续稳定在1.8左右”。而根据1.8的总和生育率计算,中国人口将在未来急剧下降,且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对总和生育率做出调整,当总和生育率为2.1时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在达到15.7亿的峰值后能维持稳定。这个峰值是合理,且此时我国的老龄化比例相比现有生育率将大大降低,老龄比例峰值由32%降为21.6%,稳定值由29%降为18.7%。总和生育率为1.8和2.1的未来人口总数、老龄化比例如图3、图4所示:

图3总和生育率为1.8总人口和老龄比例的预测

图4总和生育率为2.1总人口和老龄比例的预测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独二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基于深圳市的实证研究》(201410378014)。

参考文献:

[1]解保华,陈光辉,孙嘉琳.基于Leslie矩阵模型的中国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预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03:15-21.

人口老龄化的总结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妇女生活

一、相关概念简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老龄化现状

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l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

而且女性老龄人口在总老龄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北京市2013年做的一次老龄人口普查为例:在百岁老人中,性别比例相差非常悬殊,其中男性仅190人,女性399人,男性不到女性的一半。而在60岁以上人口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92.7:100。事实上,80岁以上老人中,男性就已经只有大约女性的一半。除了复杂的性别基因等原因,有健康专家分析,男性压力普遍大于女性,男性更加不注重健康养生,也导致高龄男性大幅少于女性。

三、老龄化趋势下妇女生存发展状况

妇女作为老龄化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理和文化传统等原因,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城市老年妇女的弱势现状备受关注。同时,年轻的妇女其生存发展状况在老龄化的趋势下也讲遭受严峻挑战。

(一)老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老龄妇女的数量也不断上升。因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这些年老的妇女习惯了之前的忙碌与操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为家庭和儿女忙碌。妇女区别于男性的心理敏感性,使得他们更易产生自卑心理,怕给儿女添负担。所以,这些老年妇女的心理压力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而言会更大。

老年妇女对亲情和情感的要求更高。所以,她们更多的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有更强烈的意愿想融入到子女的生活中。但是,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尤其是在婆媳相处过程中,更易产生冲突和家庭矛盾。之前曾经有关很多案例,甚至因为家庭矛盾和婆媳关系最终导致命案。

(二)已婚青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

妇女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中的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这些已婚妇女既要工作,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家务,同时要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

而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加之目前很多青年人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一个家庭就形成了“一、二、四”的结构:上面有双方的4名老人需要赡养,下面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家庭中的男人一般只负责在外打拼,而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的重任便落在这些青年妇女身上。

来自家庭养老扶幼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会使得这些妇女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折磨,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指导和宣泄。所以,这些青年妇女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不断上升,女性癌症患者的比率也不断攀升,生存现状堪忧。

(三)老龄化给妇女就业带来的机遇

人口老龄化使得需要照顾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为老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攀升。而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内心,以及天生容易取得老年人信任的特点,使得妇女在老龄人口服务工作中十分受欢迎。

当今,对老年人的家政服务逐步兴起,而且市场需求逐渐火爆,工资收入也很可观。但是很多老年人的家政服务岗位主要招聘的是妇女。如针对老年人生活的护工岗位、老年社区服务人员、老年大学工作人员等都比较偏向于女性工作者。所以,人口老龄化能够为妇女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有助于实现女性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