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设计特征十篇城市设计特征十篇

城市设计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04

城市设计特征篇1

一、地域特征因素的提出

“地域”(region)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是指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通常理解为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也叫区域。它是由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空间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空间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拥有不同的地域特征。研究地域特征必须将自然、人文和空间等因素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自然因素是城市景观存在的基础条件,它是构成不同城市格局和影响城市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和动物等等。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因素,不同自然因素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空间。以地形为例,在开阔的平原地区,城市的布局以横向为主;而多山的地区,则多会利用坡地的落差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城市空间格局。在特定的地域内人类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这是自然因素所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景观;人文因素是人类在一定范围内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定因素,同时这样的因素又反作用于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如今的人文因素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地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城市的灵魂和性格,设计时考虑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城市活动中来,从根本上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设计,才是充满人情味的、体现地域人文关怀的设计;城市空间由城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及其组合规律组成,城市的形象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关系密切,人在城市中生活,所有活动亦离不开城市的空间。在此,空间的有序组织需要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和景观设计的全局统筹考虑。深入了解城市景观的各个部分特别是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空间,用统筹的战略性眼光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使整个城市景观成为独特而又统一的整体。

二、营造具有地域特征城市景观的表达方式

美丽而富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整体质量的标准和关键。保护、利用城市已有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全局,将自然与传统人文结合起来,开发新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在保护、开发突出地方特征的同时,注入城市新时代景观设计的活力,表达方式如下:

1.“天人合一”哲学观下的生态园林城市“天人合一”是中国朴素哲学观的基础,它认为人应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存在于宇宙这个统一体之中。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和积累,最后沉淀为一种稳定的、永恒的精神精髓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美学观。这种思想作为具有中国地域特征的美学观不仅存在于传统园林艺术,也正在以新的姿态融入到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这就对中国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应符合中国传统园林自然美学观、具备中国特征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是在保留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修复,营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景观,它是以维护人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为宗旨的理想城市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讲究因地制宜,“据高堆山,依低挖湖”,真正做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原有的地域景观特征,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营造出和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生态环境。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城市地域特征与人的需求相和谐,保留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城市名胜古迹、构建历史人文空间等,以此传播城市历史和地域传统文化。生态是可参与的,应当树立起哲学的、文明的生态观念,引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产生自觉的生态意识,让人们自觉参与到城市生态园林的氛围中,乃至自发的保护和营造属于自己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生态是美的,生态景观赋予了城市空间自然美的要素,加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与可欣赏性;生态审美不仅仅是人们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而且还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与外在的自然美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关系,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典范。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体现为人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相融,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都是由人类生活空间发展而来的,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生态园林城市设计以重视自然环境为基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出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独特的生态环境。

2.现代审美观下的中国意境景观人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朴素的审美观,传统的园林景观由此而生。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概念是将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对象,其设计主要是模拟大自然的景观模式,以艺术的手法师法自然,以假山假水再现真山真水。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西方主流价值观念被引入,人们发现除了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更多不同的价值观念存在,人的审美观随之变化。传统的高雅文化受到来自世俗文化的猛烈冲击,部分传统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理念渐渐变成一种小众艺术离开大众视线或者逐步被淘汰,人们的审美趋向表现为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景观设计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同时,城市景观的设计应当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城市的景观审美,将现代设计新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力求做到与原有环境相融合。尽管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出现了大众化、多元化的审美趋势,仍应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城市景观设计的意境与人文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意境空间的营造模式也许不能够完全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景观意境的营造应侧重于对人文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传统园林的纯粹临摹,落在实处即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环境营造不同的意境景观。城市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在满足现代审美与多元化审美观的前提下,将人文文化和时代特质相结合,彻底改变全球一体化形势下城市趋同的现象,营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

三、结语

城市设计特征篇2

地域性城市特征就是要发挥各地区建设、文化、艺术的独创性,融合创新,通古今之变,建设富有文化氛围浓厚、富有健康、积极、浓厚的文化内涵的居住地域,反映地方的传统特色,同时也要成为符合时代生活功能的场所。

【关键词】:环境,地域性特征,文化,传承,创新

1、地域性城市特征的影响因素

1.1自然环境

“地域性”是自然和社会的特征属性,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因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环境势必会形成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两大因素又影响着栖居于此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地方习俗,因而产生不同的传统文化,即生成不同的地域性城市特征。

随着经度、纬度、地形、海拔、日照强度、植被以及水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各地区的地域性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情,城市和地区的精神风貌也相应有着不同的变化,例如山地城市与滨水城市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完全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城市特征,且居住于不同地区的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与程度也都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特征的地域性文化,人文精神与物质生活的融合使得这里的居民有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城市特征。

1.2人文环境

城市环境的建设与城市文化和地方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个地域所蕴含的独特的民俗传统与文化脉络都是长时间以来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下积淀的产物。世界上不同的地域和民俗在传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使不同地域的居民对于形式、色彩、风格的喜好也不尽相同。

1.2.1历史背景

对地方历史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域人文特征的历史渊源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借助历史遗留的痕迹,能够全面把握设计某一区域环境所面对的社会背景,并从中提取设计元素运用至设计方案之中,保留了地域的历史记忆。

1.2.2人文符号

人文符号是通过语言、色彩、纹样、建筑、服饰等多种类型表现的地域特征形式。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对符号的辨别和识读来界定和区分区域。人文符号的辨识,可以快速的寻找符合某一地区的文化环境并且辨别出区域人群。

1.2.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在自然环境、宗教、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较相对稳定的生活地方习俗,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生产模式,穿着打扮和语言交流等各方面都与其他地区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异与不同。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联系

2.1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地域性特征的限制

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设计师在设计环境景观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就是要在某一地区的文化脉络之上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城市,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设计师只有通过地域文化的整合才能设定出更好地设计方案,从而满足地域发展的需求。

梅山文化园地处湘中,地势险峻,烟雾弥漫并且潮湿多雨,但基地环境优美,因而人们常用“八山一水一分田”来形容此地的自然环境。由于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存着很大的制约,所以建设此处景观环境时,设计师便灵巧的运用了它依山傍水的自然属性,打造了一个具有山野理念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了具有古朴、自然、神秘的文化园区。

2.2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域特征是由漫长的过程发展而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和完善,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说这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将地域文化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不但符合当地的文化土壤,精神追求,也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只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并进行设计才能真正的符合地域发展的核心需求。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地区,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糟粕与精华,科学的认识传统文化,尊重和弘扬其中精华,通过加工和改造,赋予其时代内涵,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始终保持创新继承,并推动其发展。但是文化是非常抽象的存在,将其抽象应用于实践,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3现代化设计与地域性传统文化相结合

当今时代下的人居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必不可少,反之,环境艺术设计也存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二者息息相p。通常条件下,每个地区的地域条件都是难以被改变的,把握当地的地域性特征,沿用当地特有的材料与结构形式,例如眉山文化园的建筑就地取材,大多运用当地的石材、木材、土材等建筑材料,结合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达到一个“深山藏古寺”景观效果。

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对地域文化的重视,是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水平的展现,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作为设计的首要前提,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也迎合了当地人的心理,让设计充满亲和力和人情化。

通过多层面、多空间、多角度、多形式的元素提炼,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原则将地域特征引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加深当地人群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力,打造出适合人居的优美生活环境。营造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乡土人情,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表现力。

总结

城市环境的建设反映地方传统特色的同时,还要成为符合时代生活功能的场所,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是一段历史过程的见证,反映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形象具有很普遍的意义,而城市特色就是个性化的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则有更特殊的意义。通过地域特征的引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这种内涵不但包括物质的内涵还包括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地域特征所包括的内涵,引入到设计之中,不但影响设计的形态、含义,还影响设计的框架结构,因此,为了取得更显著的景观效果,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必不可少,而且只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林┿.梅山文化园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表达[D].长沙:湖南大学,2013

[4]李喜彬.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分析[J].艺术时尚,2014,J022,132-1

[5]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城市设计特征篇3

(1)地貌特征。盐城地处我国江苏省,属于平原地区,全市的海拔不高于5米,废黄河两岸是盐城市地势最高的地方,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到斗龙港以北地区为低洼地带。同时,整个盐城市又通常分为下河平原区、黄淮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2)气候气象。盐城的气候通常分为北亚热带气候和南暖温带气候,过渡的地带。灌溉南方为北亚热带气候带,灌溉北方为南暖温带气候带。同时由于盐城濒临黄海,也可归类于湿润的季风气候区。盐城气候的主要特点为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无霜期长。(3)水文及植物特征。盐城市区内河流数量众多,被称为“百河之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上述河流也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同时盐城还有大洋湾湿地。盐城植物种类众多,具有很多充满当地特色的植物。

2盐城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和应用

2.1盐城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1)地质地貌对园林风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风景的结构布局上。在园林风景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征都有对应的设计方法,只有依据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设计的风景园林才会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景设计风格。由于盐城处于平原地带,因此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上述情况,让盐城的地质地貌特色充分体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2)地域气候特点表面上看起来对风景园林设计影响较小,然而在园林风景设计实际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各地之间的地域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独特的气候条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气候,从而对当地风景园林风格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盐城的园林之所以面积较大并且连成一片就充分考虑到了盐城濒临黄海的特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抵御台风的袭击。(3)植物和水文是风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气候造就了该地域不同的植物种类和水文特色。而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恰恰造就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园林景观。风景园林的可观赏性离不开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成功的风景园林在设计中往往把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运用的淋漓尽致,由于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只有在该地域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运用植物和水文可以使当地的风景园林与其他地域的风景园林有着显著的差别,避免风景园林出现同质化现象。由于盐城植物种类众多,市区河流密布,同时还有大洋湾湿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上述情况,把盐城的植物特色和水文特点充分体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2.2盐城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1)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盐城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切实的反映了当地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足迹,是每一地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正在被人们淡忘,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中就更有必要把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所设计的风景园林具有地域特色,同时也可以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很好的传承。(2)人文符号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在国外的很多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文符号因子都被很好地融入当地的风景园林中。很多名人的故居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都被很好地利用。盐城历史名人故居众多,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盐城的名人故居,从而让盐城的风景园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3)民俗风情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由于盐城历史悠久民俗众多,特别是淮剧和香火戏是盐城民俗文化中的精华,是盐城特有的地域文化特点。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充分发掘盐城的民俗风情因子,让盐城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因子。(4)社会特征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与我国古代的风景园林设计有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社会特征的变化上,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并且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上述情况,充分发挥城市风景园林的作用。

3结束语

城市设计特征篇4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符号;城市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59-02

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一方面给城市经济带来了拉升作用,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城市设计及建设雷同化,无序化等问题。纵观城市设计实践,城市文化缺位现象较为普遍,城市设计过于单调,在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代社会,寻求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融合,逐渐成为城市设计人员的共识。

1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1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体现出了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之间在社会属性方面的结合,是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及城市物质精神价值的统一体,其内涵及外延较为广泛[1]。具体到城市设计环节,城市文化侧重指城市形成发展过程中物质、精神、行为及制度层面的文化属性及价值,通过将城市文化融入城市设计中,以此彰显城市的独特性,最终形成城市文化标签。

1.2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

1.2.1独特性

城市文化的独特性是基于城市分布的地域性而言,由于城市所依赖的自然及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文化及价值趋向就变得丰富多样,使城市文化带有极强的独特性及地域性烙印。具体地看,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在其具备较为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另一方面反映在不同城市的居民在价值趋向及性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鲜明性。

1.2.2兼容性

城市文化的兼容性指的是城市文化能够包容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物质及精神文化内容,并在众多的文化内容中进行筛选,最终选择出最能代表本城市发展特征的文化要素及文化样式,以永葆城市的发展动力和潜力。兼容性的另一体现是城市文化既涵盖了文化保护机制,同时又不排斥城市文化管理及引导,而在两者的互相博弈中,形成符合城市大多数居民价值认知的文化形态。

1.2.3传承性

城市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存在,既不是凭空而来,也不会凭空消失,其在独特性及兼容性的保障下,城市文化还兼具了传承性及多样性。城市文化产生伊始,就在与城市环境,城市活动的互相融合中生发出较强的多样性特征,而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借助于城市文化景观的保留及创新,城市文化又带有传承性的浓厚色彩。

2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属性

城市文化一方面是以一种隐性及间接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其又可以通过文化符号被人们观察并感知。可以说,城市文化是为补充城市的外在形象而服务的,是为了凸显出城市的可辨识度。而城市设计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为提高城市运行质量,增强城市发展后劲而采取的基于城市基本功能发挥及居民价值取向的一种管理及规划手段。城市设计和城市文化间在目标指向上带有一定的重合性,两者从内外两方面共同促进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加具体地探究,城市设计需要以城市文化为支撑及依托,以确保城市设计中的物质及精神层面上的规划契合本城市的发展趋势及文化需求,而城市文化的体现又要借助于城市设计来进一步展现,两者呈现出一种互为影响,彼此交融的内在关系。

3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城市设计思路

城市文化视域下,城市设计要在对本城市的城市文化特点加以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再确定设计的目标及方向,最后形成适宜既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又契合城市文化基调的设计方案[2]。

3.1把握城市文化脉络,对城市文化进行准确定位

城市设计中,涉及到城市功能分区时,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化遗产内容及要素进行归纳,遵循城市文化遗产的布局特点及特质属性,围绕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挖掘,对城市文化进行定位,藉此来确定城市设计的具体规划布局,使城市文化能够在城市设计中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对城市文化的特征及演变方向进行定位及梳理时,要注重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及要点:首先,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文化定位应最大限度地发掘城市的历史性及文化传承性,通过在城市设计中多方位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使城市能够在保留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契合时代背景的规划设计,以此博取城市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城市设计中要彰显出城市文化,要秉持城市文化的独特性特征,使城市文化焕发一枝独秀的魅力及价值。在这一原则及要点的利用上,现阶段,愈来愈多的城市已经对此加以重视,立足于自身的地理区位及区域文化,城市文化及城市设计的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第三,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文化定位要具备区域性和整体性互相协调匹配的特征。在这一点上,侧重指城市设计中的功能分区应体现城市文化的普遍性,使小区域内的城市设计及城市区域也能够具备明显的城市文化基调,使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紧密粘连。

从具体实例上看,我国城市设计与国外城市设计,都较为注重在对城市文化进行把脉的基础上开展城市规划设计。例如,以历史文化古迹为城市文化突出表征的西安,南京等城市,其在城市设计中就较为注重凸显历史文化古城的意蕴,通过对钟鼓楼,夫子庙等进行保护及开发,围绕这些文化遗迹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增补,使城市文化较好地融入到城市设计中。而我国的苏州及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着重在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上下功夫,打造出东西方“水城”,其城市设计在保留新颖独特的基础上,也体现出城市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3.2梳理城市文化要素,突出城市设计的空间及符号应用

城市文化要素既涵盖城市的物质层面,又涉及到城市的活动空间及城市文化精神层面,在城市设计中,应围绕这些要素进行总结梳理,着重在城市空间的挖掘、城市文化符号的利用、城市活动的组织等多方面揭示及推介城市文化。首先,在城市空间的挖掘上,由于城市空间带有较强的公用性,其是多种城市文化价值观念碰撞及交融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挖掘城市空间时,城市设计者应注重做好宏观上的城市结构规划设计,使城市空间的文化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与此同时,涉及到城市小型空间挖掘时,要在对城市大空间的文化特点加以明确后,提高城市大小空间文化意象的匹配性[3]。其次,在城市文化符号的应用上,要注重城市设计中文化符号的代表性和直观性,通过文化符号来传达城市设计理念及城市文化意蕴。第三,在城市活动的组织上,应在城市的休闲活动、城市商业活动、城市民俗活动中融入本城市的文化要素,使城市文化可以进一步传递,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在设计实例中,城市空间挖掘上较多城市都可以作为参考范例,如香港作为东方的动感之都,其在城市空间中注重对本土文化及外来文化进行融汇,彰显了香港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在城市符号的利用上,我国邯郸市在城市建筑样式上,沿用了古代汉代的一些形制,使城市文化立显。而新加坡这一城市也以城市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及杂糅化取胜,在传统中融入后现代设计风格,使新加坡城市设计独具魅力。

4结语

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城市设计更加突出了城市文化的地位,在城市设计优化、城市文化品位养成、城市文化架构完善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到城市设计中,应在城市文化的定位,城市文化要素的归纳及利用等层面加以深度整合,以此促使城市设计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使城市的发展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卢峰.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J].新建筑,2013,(3).

城市设计特征篇5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地域特征;探讨

如今的社会已经是各种文化元素、艺术特征以及思想追求出现大融合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之后,给我国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建设都带来许多现代化的建设思路,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城市建筑的特点方面,盲目地崇尚西方建筑特色[1],使得我国城市自身的特点被淹没,使得城市的建设失去个性化特征,这不仅忽视了居民对城市的情感寄托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原本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文化逐渐失去光彩。在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要努力使地域文化特色在大融合的时代里绽放光芒。

一、城市公共艺术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范围内长期生活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劳动中形成的具有十分突出的地方特色,包含着生活于此地的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传统观念以及生活习惯的物质体现。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自然环境,每个地区由于具体的位置以及特殊地形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例如我国南北在自然景观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第二个方面是人文环境,它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为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从而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与此相关的人文特色;第三个方面是社会环境,这主要是由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共同组成着丰富的社会环境,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信息传播与收集方式以及生活态度等。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形态共同组成了地域特色,经过历史的发展、沉淀以及演绎,保留其精华部分[2],经过艺术家创造性的发展,将它们镌刻在城市公共场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以下的图片部分是城市在进行公共设施建设中,所体现出的地域特征,图一:城市中的景观小品;图二:香港城市公共艺术作品。

二、城市公共艺术地域特征缺失的原因

(一)城市规划与设计者没有挖掘民族文化特色

城市公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市民对自己城市的浓厚情感,它们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见证者。但是,现在许多的城市公共艺术片面化地追求技术以及材料的美观,严重忽视了城市本应该体现的地域文化内涵,从而使得城市的公共艺术难以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厚重感[3]。出现这些方面的缺失,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者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没有深入挖掘城市的独特价值,没有认真地领略民族文化的价值,从而将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不断地领向只有形式却没有独特内容的发展方向。

(二)过度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城市公共艺术特征

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能力,因为在这个评价中包含着经济文化、政治建设以及历史状况等。在这些因素中,具有鲜明环境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重要的结合点,所以它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普遍追求现代化的体验,使得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上完全放弃了地域文化的价值,单纯地将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个连接点进行建设,极大地降低了城市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情感意义。

(三)政府对于城市公共艺术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使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对于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也急需要通过人们可以目睹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政府对此项工作也会给予大量的技术、资金以及人力的支持,通过这些显而易见的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很好地展现城市发展的面貌,满足政府对于政绩的追求。也正因如此,他们没有将城市公共艺术的地域特征体现出来,从而导致城市公共艺术严重缺失地域特征,使得许多城市的公共建筑出现“统一化”[4]。

三、城市地域特征在公共艺术方面的体现形式

城市公共艺术与特定的城市环境、人文、风俗以及文化等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与建设时,要注重在以上这些方面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一)根据城市所处的具体环境设计公共艺术的形式

我国有着广袤的地理范围,每个地区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赣州的街巷文化、北方宏大的庭院之美以及江南精致玲珑之美,它们各具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所以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首先要求设计者要脚踏实地进行调查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景观之后,才能找出城市独特的自然之美;其次,设计者还要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情况,在历史的变迁中所经历的事件,都是城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些历史的积淀,才使得城市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属性;最后,要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情况、市民生活现状以及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尤其是目前已经存在的公共艺术进行广范的民意征集,让人们反映出自己对城市公共艺术的需求。通过这些方式进行合理的安排布局,使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地域特色,反映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情感寄托。

(二)将城市公共艺术的特点与城市持续发展相结合

城市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文化价值进行收藏,在保持文化底蕴中促进城市的发展,尤其是那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因素。例如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城市中,人们穿着的服饰就包含着自己对本地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们可以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基本元素之一,并且将它们提炼出来,为城市公共艺术添加色彩。再者就是在充分满足地域文化特色时,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从城市的经济和环境资源方面来看,建设城市的公共艺术不仅要体现出独特之处,而且要为城市的发展方向做出指引,不能使城市的发展只注重文化的部分,将我国对地方建设所出台并实施的政策与城市的实际发展相结合,寻找出促进城市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将城市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之园。

(三)将公共艺术建设成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城市是居民长期的生活场所,居民经历城市从无到有,从贫瘠到富裕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中,城市的发展面貌已经逐步走向现代化,然而对于生活于此的人们,却对它的发展充满感慨。所以在建设城市公共艺术时,需要将人们对于这种艺术的情感因素考虑进去,通过与人们的沟通,获得能够代表公众意愿的观点,将它们在设计城市公共艺术时积极融入。这不仅是体现人们对城市形象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关乎城市人们之间建立友好交流的方式,只有将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体现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之处,才能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乐园。

四、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在进行建设时,将城市的公共建筑与独具特色的地域发展相结合,需要城市规划设计者通过地域的个性特征为依托,利用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通过城市公共建筑这样的载体展现出来。这不仅需要城市居民的广泛参与,而且还要在设计中体现出他们对城市的独特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时,必须要充分地挖掘本地的优秀文化价值,将城市中所蕴含的人文特征、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历史风貌与时展相结合,使城市在全球化的文化大融合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作者:吴笛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万敏,秦珊珊,干婕.城市家具及其类型学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珠海市城市家具设置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5,(12):50-55.

[2]侯海燕.城市规划师缘何应与艺术家协作———以洛杉矶东城拉丁裔社区城市规划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5,(10):19-21.

[3]曹浩伟,赵之枫.基于地域特征的住区围墙设计策略研究———以《丰台区居住建筑外观设计图集》为例[J].建筑技艺,2015,(11):124-126.

城市设计特征篇6

【关键词】福州;地域文化;城市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正文】

城市景观就是城市这个各环节相互作用的系统所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可以包括城市的轮廓、整体结构及其区域空间布局、地质地貌、绿化、水体、以及街道广场、建筑、桥梁、小品及雕塑等具体的城市景观实体因素,包括一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发展历史等等社会人文因素。城市景观,是展现城市面貌的窗口,也是城市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福州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其景观文化及其空间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亟需我们去研究。

一、福州城市景观中地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保护观念的淡薄导致特色文化的消失

福州素以特有的文化底蕴饮誉中外,福州一向以特殊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其魅力。但如今,福州引以为豪的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曾经的福州拥有国内最值得称道的欧式建筑、环境优美的广场、公园和城市滨水空间。而在如今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在渐渐的消失。

(二)全球国际化的影响导致文化取向趋同

随着国际化的影响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界,使文化在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上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地域特征逐渐趋于同化。上世纪末福州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盲目仿效国内外典型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使这些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与福州的城市内在文化出现不相匹配南辕北辙的问题。

(三)盲目的开发方式导致城市地域文化消亡

在福州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开发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景观的尊重与保护,缺少与城市个性、历史特点之间的关联,从而导致城市景观空间中地域文化特征的丧失。

二、解析彰显福州城市景观地域文化的方法

(一)福州的地域文化特征

1.欧域遗风的外来文化

从1898年起福州作为南方的交汇枢纽和航运中心,就开始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优秀近代建筑。建筑样式类型多,质量、艺术价值高,以欧式古典建筑为基调,并汇集了新艺术运动,巴洛克、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的教堂、商店、住宅等纯欧式古典建筑,构成了福建市的主体形象。同时,福建人一直把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和具有典型的欧域文化特征的历史街区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

2.绿意情迷的榕城文化

哈尔滨地处热温带地域,温热的地域特征赋予了福州城独具魅力的绿意文化。福州是我国榕树艺术的发祥地,自来有榕城的美誉。福州人注意从文化角度审视绿化资源,在不断探讨挖掘其历史渊源、总结积累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绿意文化。

3.独特的夏季文化

福州的夏季生活极具活力与魅力,内容丰富,比如福州之夏音乐会、福建国际啤酒节等。因此弘扬福州的夏季文化显得尤为必要,在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别注重夏季活动空间与景观特色的创造,增加城市景观的凝聚力。

4.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福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具有多个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特点。在福州城市肇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互相交融、彼此渗透、或消或涨、或扬或抑,形成了福州特有的文化脉相和人文精神。

(二)遵循地域文化的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在宏观层面上对地域文化的定位要与城市历史底蕴及城市景观未来发展态势相互协调。借助地域文化内在力量促进城市景观的发展与建设,形成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在中观层面上,对于地域文化认同要与城市景观格局相互协调。通过建构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来推动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民心。在微观层面上,地域文化氛围与城市景观的基调相协调。协调好城市景观建设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讲究地域文化的内涵,形成合理的空间建造理念。使城市居民在城市景观活动时能够体会到城市的地域文化氛围。

1.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塑造城市形象

建设具有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需结合福州特有的地域文化,以个性化和人性化为设计原则,以舒适性、宜人性和特色鲜明性为建设目标。福州‘三坊七巷’的特色文化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模仿的,这种特色文化是福州城市最具魅力的特质,是福州的城市主题文化,应该在城市景观中加强利用,从而加深城市的特有文化内涵,塑造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体现外来文化特征

福州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恰当引入外来文化的相关设计元素,除景观小品、景观设施、小型建筑等物态要素之外,让人们身处其中能够感觉到历史的印迹,领略异国的风情,进而充分体现南国古城的文化价值。

2.尊重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历史印迹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但是我们不能遗忘历史,而是应该尊重历史文化,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中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具体方法可以通过特定区域的空间表现、建筑小品等构筑物的设置来进行相关地域文化意义的表达。

3.融入现代性设计元素,体现时代性

这是以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景观质量的关键所在。现代性的文化要素是文化时代性的标志。无论是地域文化原生态的挖掘,还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构建与文化品位的提升,都需要融入现代性的文化要素。只有与现代性要素有机结合,地域文化才能更具渗透力、蕴含力和影响力。这里说的“现代性的文化要素”,既包括现代科技,又包括文化表现,还包括媒体推介等诸多方面。

4.营造现代城市景观并体现多样性

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能够增加参与活动的人数,满足人们活动的心理要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营造空间景观多样性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城市的自然景观资源,比如建筑、街道、树木与花卉、水体等方面。考虑各种景观要素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的景观特色与城市居民的观景心理,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搭配使城市景观既符合城市地域景观特征又能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景观视觉环境。

三、结语

地域文化和城市景观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构关系,地域文化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景观也同样反作用于地域文化。福州在优越的绿色资源和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显示出其独特的气质和性格。本文依据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特色文化和城市景观的关系,提出构塑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各个元素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的城市景观建设策略,希望能够为体现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建设做出贡献。

城市设计特征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环境景观;桂林;城市文化品位

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ofLocalCulturetotheDesignofUrbanpublicenvironmentFacilities:takeGuilinastheexample

CHUHai-feng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基础的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同时,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整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城市环境共同反映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的特色风貌。公共环境设施是指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环境设施”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亦被称作“街道的家具”、“园地装置”等,欧洲人又称其为“城市的配件”。公共环境设施的内容包括卫生系统、照明系统、休息系统、信息系统、导向系统、管理系统等等,承担着城市配套设施的功能。公共环境设施虽说都是一些公车站、指示牌、垃圾桶等小体量设施,无法与城市公共广场、城市整体环境景观等大型项目并肩而立,但其数量和类型众多,分布面广,而且直接服务于公众人群,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俨然成为“城市名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目前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设计的地域性原则为设计师们所认同。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却忽视了这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普遍存在着同质化、工业化等问题。这些公共设施虽然能够满足城市对设施的基本功能的要求,但是缺乏各个城市特有的地域性特征。某些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作品在形式上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材料上,忽视了对本地本土材料的利用;在文化中,忽略了历史文化内涵。这些设计作品成为了城市形象和城市本土文化的“外来者”。大量造型相似的公共环境设施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使本就“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更缺少特色,磨灭了千百年来城市自身所孕育的个性和特点。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所谓地域性,泛指“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自然生长的历史沉淀,它存在于地域的自然景观当中,存在于地方性建筑当中,存在于地方历史文化当中。在设计之前,充分理解地方性文脉、了解地域性特征是设计出优秀的城市环境设施的前提。只有当设计师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当地的城市自然景观特点、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总体设计定位、城市中人群的生活习惯、地域性建筑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及文化符号等种种要素之后,寻找出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外在形式的联系之后,才能将其融合到公共设施的设计当中,设计出具有着地域神韵的作品。

沙里宁在《城市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曾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与抱负”。与人群直接接触并发生功能关系的公共设施就是一个展示城市文化和城市品位的平台。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地域文化是设计灵感及设计元素的重要来源。设计师在设计思考之时,应当尊重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善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注重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顺应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设计出具有“认同感”和“亲切感”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这不仅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也会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外地人了解城市的“名片”。

三、桂林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可以从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域性特色建筑、地域文化等内容中提取所需要的设计元素,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方性材料等客观要素综合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人群的对公共设施的功能和审美的需求,以及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对所提取的地域文化元素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分解、抽象、重构,将其有机的融合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当中。

1.桂林地区地域文化特质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城中多山水,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以“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为主线。城市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桂林市城市定位为风景旅游城市,自然景观成为其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桂林城中多山,山形如盆景般秀气灵动,韩愈有诗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整个城市完全融入到自然景观当中,结成一体不分彼此。建筑文化上,当地所特有的桂北民居建筑形式也颇具特色。民居建造多利用本地多产的建筑材料,通常以木材作为主要围护结构,建筑结构多为穿斗式,台基部分多由当地石山上采撷的青石石块所砌筑,屋顶部分则为青瓦屋面所覆盖,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与青山绿水相呼应。桂北民居中马头墙形式或观音兜形式的山墙是桂北民居的主要特色,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尤为凸显灵动之气。桂林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虽处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城市中居民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其地域人文文化也与桂林山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地有着许多关于山水的神话传奇,也有着关于少数民族脍炙人口的“刘三姐”的传说。对于桂林市这个有着自己独到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必定要以山水自然景观文化为主,结合民居建筑文化、地区民俗文化,从中提取设计元素并加以利用。同时还要依据人口构成的特点,针对本地居民和旅游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

2.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桂林城市地处丘陵地带,城中山水秀美,是城市自然景观元素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对此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利用乃是设计的一大重点。在设计中,如山体、水景等自然景观元素不可能完全复制或一味地模仿照搬,宜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提取、抽象、重构,取其形意之美,展现在设计之中。采用将自然元素符号化的设计手法能够有效地体现城市的地域自然文化。以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公车站设计方案为例(如图1)。该公车站设计采用了抽象和象征的设计手法,将城中山体形象加以抽象和符号化后,取其意象带入具体设计当中。车站顶部由多段自由弧线组成,象征着坐落在城市中起伏的山体,与其自然形象遥相呼应。同时车站的造型整体构成桂林城市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G”,象征着设计所在城市。

在功能上,城市公车站主要使用者多为当地居民,设置在城市道路两侧,考虑到现代人群的使用习惯和周边现代建筑的整体风格,因此设计中采用玻璃和钢材等材料以与现代化城市的建筑形象相吻合。

3.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桂北民居是桂林地区极具地方特色传统的住宅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桂林城市虽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居民大多为汉族,在古代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因此多数民居的形式与中原汉民居有相似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沉淀,民居形式也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地域性建筑文化。而公共环境的设计不同于建筑设计,本身体量较小,无法形成较多的类似于建筑空间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之时也需从地方性建筑形式上抽取和提炼设计元素的方向入手。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如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公车站设计方案(如图2)。该设计将桂北民居中的观音兜、马头墙和双坡顶的建筑元素抽象、简化,并加以重构、组合而成。车站墙体使用当地特产的石灰岩做饰面,顶棚使用透明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形成对比又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整体设计既包容了传统的地域建筑元素,也满足了现代人群的功能和审美需求。再如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指示牌设计方案(如图3)。该设计按照同样的设计思路,撷取桂北民居中的跌级马头墙的局部形象,将其简化之后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组合成为新的设计形式,满足公共设施指示系统的功能需求,并突显地域特色。

4.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不同于地域性自然景观和地域

性传统建筑,它不拘泥于具体形式,是一种城市历史和精神文化的沉淀。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或为当地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或为神话传说,或为传统习俗,或蕴藏在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当中。针对公共设施设计而言,在形式上简单提取设计

元素的方法不适用于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而需要从挖掘当地的文脉关系入手。比如说,可以从传说故事的本身寻找切入点,引发使用者和观赏者的联想。以桂林市垃圾桶设计为例(如图4)。该垃圾桶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之下,将其设计为简化的绣球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刘三姐抛绣球”这段在当地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当地居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也能让外地游客了解桂林的地域文化。这样的设计不但是对一个以旅游为主的城市的一种宣传,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和继承。

在公共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对于地域性历史文化的利用,也能够从民族服饰上寻找设计元素,比如桂林城市垃圾桶的另一个设计方案(如图5)。该垃圾桶的设计就是从桂林地区壮族男子的民族服装中提取开襟的局部作为形象设计元素,简化和变形后加以利用的。这样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地体现和宣传地域民族文化。

5.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当地材料的利用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采用地方性材料,可以突出地域特征。桂林地区多产石灰岩,将当地石山上开采的石灰岩加工打磨后制成青石板,可用于石桌椅的设计和制作当中。桂林城市提供给市民休憩使用的座椅大多都使用此类材料,一则经久耐用,再则能使公共环境设施有机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融入环境当中(如图6、7)。

四、结语

城市设计特征篇8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评价指标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十一五”的战略重点是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明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发展目标。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把握“创新型城市”的科学内涵,建立一套具有客观比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科学反映城市目前的创新能力、资源条件和创新效果,把握城市创新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自20世纪初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的思想与内涵不断发展,创新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理论。

创新并不是一个单纯由技术推动的线性过程,有效的创新模式应该是多种创新主体之间的系统集成。从一项新思想的产生,到形成新技术,并进行商业应用,其间会受到知识积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样,城市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各方面创新,如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对于“创新型城市”均无统一的表述。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就是依靠人才、知识、技术、环境、资本、管理、文化等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推动新知识的孕育和运用、新技术的突破及其产业化,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进步,进而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显著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并且通过新观念的传播和新制度的建设,维持和促进创新在更高的层次持续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体。它是一种特定的区域创新系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延伸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等,同时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资金等;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机制是创新有效运转的保证,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载体,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和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三、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创新型城市不仅是一个发展结果,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创新型城市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从结果来说,具有静态性特征;从过程来说,具有动态性特征。创新型城市的静态性特征主要是基于城市空间各创新要素来表达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主体特征、环境特征、投入特征、成果特征、结构特征和机制特征六大类。创新型城市的动态性特征是基于城市创新过程来表达的特征,可以分为起点特征、发展特征和效果特征。其中,起点特征包括城市的创新精神、创新环境、创新资源等;发展特征主要是指创新活动本身的发展过程、品质及其表现;效果特征是指创新活动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福利改善所产生的结果。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创新型城市的特征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创新精神、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成果、创新产业、创新效率和创新对城市的综合效果七个方面。因此,创新型城市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创新精神突出。创新型城市的所有参与者对于创新的态度和理念达到高度的共识,并因此形成对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创新投入的高度自觉性。

第二,创新要素聚集。创新型城市必须做到创新主体明确,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聚集,创新体系完善。

第三,创新环境优越。创新环境包括由政策法律、社会治安、城市文明、市民素质、市场、金融等构成的软环境和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构成的硬环境。

第四,创新成果丰富。创新型城市的知识积累、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投入产出比均须达到较高水平。

第五,创新产业发达。创新型城市的创新产业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创意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中开发的创新产品,均应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第六,创新效率提升。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得到显著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趋好,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

第七,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创新型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人们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均应达到较高水平。

四、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综合性原则。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城市各种创新要素在一个系统内的有机结合。在指标选取时,必须对城市创新系统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客观反映城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2.客观性原则。在指标选取时,必须做到数据客观可信、描述明确、定义准确。

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指标选取要求客观,就必须以定量指标为主体,即根据现有统计口径,或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该指标的实测值;当然也会有小部分定性指标,主要是关于“创新精神”、政府管理环境和融资环境等“创新环境”类指标,该类指标难以量化,只能通过专家的判断和描述来确定。

4.可操作性原则。创新型城市的指标必须具备易取得、易量化和可比对性,使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的创新化程度进行比较,也可以设定达到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指标值。

5.引导性原则。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评价功能外,还应发挥引导功能,即引导地方政府在实施城市创新工程中确定突破重点,建设适合本地特色的城市创新工程。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因为创新型城市具有七大特征,笔者设计了7个一级指标(a1-a7);根据各特征所包含的内涵,分别设计了28个二级指标(B1-B28);根据二级指标所涵盖的重点,设计了106个三级指标(C1-C106),力求以有限的指标把握住创新型城市的评判标准和整体特征。其具体模块结构如表1所示:

(三)关于部分指标的说明

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基本上可以从现有统计资料中获得或计算出来,而定性指标则根据目前一些权威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选取,采取由专家打分(都以1分为计分目标值)的方式来获得具体数值。现将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说明(主要是定性指标)如下:

价值取向指数(C1)主要考察市民的重商意识、赚钱欲望和消费倾向。计算公式:价值取向=(市民重商意识指数÷目标值)×35%+(赚钱欲望指数÷目标值)×35%+(消费倾向指数÷目标值)×30%。

创新氛围指数(C2)主要考察市民的求新意识、平等观念和兼容心理。计算公式:创新精神氛围=(求新意识程度÷目标值)×50%+(平等观念程度÷目标值)×20%+(兼容心理程度÷目标值)×30%。

人文国际化程度指数(C4)考察城市移民人口比重、外语普及率、外来文化影响度。计算公式:人文国际化程度=(城市移民人口比重÷目标比重)×25%+(外语普及率÷目标普及率)×40%+(外来文化影响度÷目标影响度)×35%。

经济外向度(C5)指一定时期内城市进出口总额与对外劳务收入之和占GDp的比重,计算公式:经济外向度=(进出口总额+对外劳务收入)/全市GDp。

政府创新水平(C29)综合考察政府执行政策的创新性、政府管理的创新探索、政府学习和交流的频繁程度。计算公式:政府创新水平=(执行政策的创新性÷目标值)×40%+(政府管理的创新探索÷目标值)×30%+(政府学习和交流的频繁程度÷目标值)×30%。

政府服务水平(C30)综合考察政府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计算公式:政府服务水平=(政府办事效率÷目标值)×50%+(服务态度÷目标值)×20%+(服务质量÷目标值)×30%。

政府招商引资水平(C31)考察政府每年引进外资的项目和实际外资到位情况。计算公式:招商引资水平=(全年引进外资项目数量÷全年新投资项目数量÷目标比重)×45%+(全年实际外资到位金额÷全年总投资金额÷目标比重)×55%。

知识产权保护度(C33)可通过调查了解市场上正版文化产品的比重进行评价。计算公式:正版文化产品比重=(正版文化产品产值÷全市文化产品总值)×100%。

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C35)反映公众对城市治安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确定)。

市场发育程度(C41)反映商品和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的程度。通过综合考察市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数量、成交金额等作出定性评价。计算公式:市场发育程度=(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实际数量÷目标数量)×20%+(商品批发市场成交金额÷目标金额)×30%+(要素市场个数÷目标数量)×20%+(要素市场成交金额÷目标值)×30%。

融资渠道多样性(C48)考察金融市场上可用的融资渠道类型和数量。计算公式:融资渠道多样性=(内资银行融资渠道比重÷目标比重)×30%+(外资银行融资比重÷目标比重)×20%+(股市融资比重÷目标比重)×30%+(风险投资机构融资比重÷目标比重)×20%。

融资便利性(C49)综合考察银行贷款获得的便利性、资本市场可接近性、民间及风险资本可得性。计算公式:融资便利性=(银行贷款获得便利性÷目标值)×35%+(资本市场可接近性÷目标值)×40%+(民间及风险资本可得性÷目标值)×25%。。

创意产业(B21)是指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通过知识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

知识产业占GDp的比重(C69)是考察产业优化升级程度,知识产业包括教育业、研究与开发、通讯工具、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等五个行业。

科技进步贡献率(C80)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经济数学的方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剔除增加资金和劳动的因素,把科技进步的作用单独分离出来,并给予定量的评价。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用科技进步率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系统效率的总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

eδ为科技进步贡献率;δ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公式为δ=y-αk-βL

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

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

五、评价测度的技术实施方案

为实现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和引导,必须对指标进行测算和比对。为此,需建立评价指标的功效转换与总量测算模型。

在笔者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同一量纲的指标当然是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的,而要比较不同量纲的三级指标综合集成为二级或一级指标,就必须对量纲各异的第三级指标进行功效转换,实现等效无量纲化后,再按指标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数学模型,测算出二级指标值、一级指标值和评价总分。为此,确定采用区间离差功效系数方式,实现指标的等效无量纲化,其公式为:

式中:Hi为第i个评价对象评价总分;D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的等效值;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按上述模型,亦可计算出二级指标评分值Bi和一级指标评分值ai,从而计算出城市所得总分值;然后,可以设定一个标准值,总分达到或超过标准值的为创新型城市,还可以根据所得总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来比对城市的创新程度。

六、后记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为了考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不同城市在创新构成要素的安排、创新要素的协调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进行过程当中或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环境条件各异,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必须根据区域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资源的可支配性和可获得性,有重点、分阶段地培养、壮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或对传统产业升级,以加快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扩散,有效地利用技术成果开发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结构水平,人民在创新中受益,使创新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从特征分析出发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这个工具,客观科学地反映各个城市创新的总体情况,并对不同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为城市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CharlesLandry,theCreativeCity:atoolkitforUrbaninnovators(1stedition)[m].London:earthscanpublicationsLtd.,2000.

[2]李兴华.携手共建国家创新型城市[n].深圳特区报,2007-10-13(a3).

[3]吴林海.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8(1).

[4]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5]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2).

[6]梅克保.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J].理论前沿,2006(1).

城市设计特征篇9

关键词:楚文化;武汉;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067-02

1楚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指一种有明显特征、比较稳定而且有传承关系的文化形态。它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曾经影响到大半个中国。楚文化是周代产生于“三苗之居”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楚人承袭了古老的中原文化,早期楚文化中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楚汉取代秦国一统天下后并用楚文化取代了秦文化。因此楚文化也成为以楚人为统治者的汉朝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1.2楚文化的特征

楚文化是包容豁达、炽热的文化;楚文化除了神秘夸张、奇特怪诞外,更多的是瑰丽绚烂、色彩斑斓、充满浪漫主义激情与生命活力;红黑虽然是楚艺术的基色,但清新、脱俗、典雅、优美更是楚文化楚艺术中无处不在的特征。

楚文化取得的辉煌灿烂的成就以逐步取得世人的认可,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具一格,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艺术更是在现代景观建设中应该积极借鉴的内容。

2武汉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景观的范围很广泛,它是一个跨历史、跨学科、跨空间和跨地域的概念,涉及到了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心理学、生物学、设计艺术学以及园林学等学科。城市景观从广义上讲,是城市空间与物质实体的外在表现。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位及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现代城市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美化了城市环境,优化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景观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1景观规划欠缺,布局零乱

很多城市景观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细致的规划设计。生产用地、生活用地与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混杂。导致土地布局混乱,区位功能划分不清晰,土地的利用率低,使用效率不高。

2.2“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难以体现

目前,我国许多景观设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在路网设计中,由于过于追求形式,导致道路弯曲复杂失去了便捷性。由于路面选用磨光石材或无防滑的地砖,遇上雨雪天居民摔伤是时有发生的。

景观要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从使用者的年龄、职业、习惯、文化、、生理等要求全方位的考虑,这样才能使每个细节更加完善、体贴人的活动行为,让使用者能感受到舒畅的人性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3追求档次,做不到“因地制宜”

“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大量财力的投入,“档次”本应该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原本只要顺其自然,便会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然而有些设计师却要豪华壮观的效果,但却使整体自然韵味尽失,缺乏景观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品位相结合,成了一个彻底的“人造景观”,违背了设计的初衷。因此,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要因地制宜,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4盲目模仿,缺乏创新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出于多方面原因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缺少新意,具有雷同之感,没有地域特色,同一城市出现类似的景观,已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在不同的城市出现基本雷同的景观。每一件景观作品都应该有其特有的风格和内涵,结合该项目的品位、主题,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景观设计师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个性,结合当地独有文化,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3楚文化元素与武汉城市的关系

一个城市的形成发展必定受到一种或多种文化元素的影响。楚文化正是影响武汉发展的主要文化因素,楚文化和武汉城市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3.1楚文化元素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楚文化是武汉城市的根基文化,是武汉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传播城市形象的载体。城市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成为一个城市区别与其他城市的独特品质,构成具有历史风貌的城市形象。它是体现内聚力、地方感、历史感的设计元素,它赋予城市以突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把城市潜在的形象、个性、特点象征化,并传播给大众,因此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播载体。

楚文化是塑造武汉市形象的手段。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留存于城市建筑和景观中,任何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有着无形的影响,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之中。因此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使用传统文化是再造城市新形象的手段,也是对地域特色的保护与发展。

城市的性格及形象特征,包含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习俗、文化、心理等因素,楚文化是城市形象识别的重要途径。这种因素在人们心理潜移默化,这些特征是城市形象识别的重要途径,它逐渐形成一套异于与其他城市、便于记忆的符号。

3.2楚文化元素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传统的社会文化内涵反映了城市与人类之间的深层关系,楚文化元素是武汉城市文化的体现,它是城市与人之所以能够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内在原因。在特定的城市环境中,积淀成城市特有的约定成俗的传统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心理要求,成为城市文化的体现。

楚文化元素是武汉市文脉的延续。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各种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的背景,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这条文化脉络源于地缘、环境、历史和传统,它是城市之间相互区别最本质的因素,记录着该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城市文脉体现了城市形象的精髓,是城市历史的浓缩,传统元素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它将城市的现在如实记录下来,并向将来传达城市的文明特性。

3.3楚文化元素与城市精神的关系

城市精神,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行为方式、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城市景观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导向,是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引领着城市未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传统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风俗、地域特征的集结,其内在含量就体现着城市人文地域的特殊精神状态。

4楚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楚文化元素在景观中应用的核心是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之间的整合,应该把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把富有楚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应用在其中,目的是使城市文化涵养得以延续,我们需要采用汲取、再现、改造、继承和创新的设计原则。

4.1汲取原则汲取原则,指对具有楚文化传统特点的元素进行提炼和加工,撷取其精华部分,并结合景观的功能,将传统元素运用的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手段。如体现武汉知音文化的琴台大剧院,彰显楚文化的东湖磨山楚城等。

4.2再现原则再现原则,是指对具有与现代设施相近功能的传统形态进行借鉴和移植。景观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把富有楚文化特色的元素应用在设计中,这样当人们欣赏或使用时,就会对人们所活的城市增加进一步的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路灯是近现代的产物,但是灯具的形式在楚文化中有很多经典的范例。如有宫灯、马灯、灯笼等,因此在武汉城市灯具的设计当中就可移植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形式。

4.3改造原则改造原则,主要是指对传统元素的现代加工,使其符合现代形式的需求。例如编钟这种中国古老的音乐设备,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已消失,可以利用编钟的独特装饰性在现代公共娱乐设施对编钟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现代设施形态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特色,同时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乐趣,满足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乐趣的追寻。

4.4继承原则继承原则,主要是指景观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使用,传承城市的文化。那些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意象、意境、符号、标志、图式等,如凤鸟、祝融、屈原、编钟、虎座立凤等形象。这些都是楚文化的精髓,是最能代表楚文化精神和神韵的符号,武汉城市景观的建设中更应该继承发展这些文化精髓,使之成为彰显武汉城市魅力与个性的重要途径。但要让其发挥良好的作用,就必须要做到使历史传承和现代需求相融合,是一个难点课题。

4.5创新原则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性的一种实践活动。那么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可以在楚文化传统元素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创新设计,使武汉城市景观成为武汉市的一个亮点,也只有经过创新的景观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给人以享受。

5结语

武汉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需建立在武汉的传统基础之上。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楚文化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要求设计师以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它和超越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继承的文化,必须是适合时展的文化,不是对传统元素的照搬与抄袭,而是把传统元素作为可借鉴的资料与经验。只有借鉴传统,立足现代,才能正确的认识传统,只有以现实为基础,对传统有选择的运用,借鉴其经典的元素,才能真正意义上把楚文化和现代城市景观建设连接起来。

参考文献:

[1]于正伦.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杨子堡.街道设施与城市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朱小平,朱丹.中国建筑与装饰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庄林德.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2月.

[6]温斐斐.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表达与传承[D].太原理工大学,2011.

[7]秦雷.绿色景观设计[D].沈阳理工大学,2010.

[8]王莹.楚文化物化形象的区域文化特征与民族心理探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城市设计特征篇10

关键词:地域性;城市建筑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伴随着中西方之间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加,同化的东西越来越多。在建筑设计业就产生了一种“建筑形式的大趋同”。这种大趋同表现在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越来越趋同,缺乏该时、该地、该民族文化的设计独特性,而建筑确实一个地域民族文化的最直观、最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本文主要以北方城市青岛为例,分析青岛地区建筑装饰设计的地域性表现。希望通过分析可以对北方地区的城市建筑设计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一、保持地域性特色

建筑地域性里面最为基础因素当属自然地理特色,地形性的自然特色对于一个建筑设计来说至关重要,要想在建筑设计中保持地域性的特色,就要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以青岛为例,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和山地城市,沙滩、礁石、山脉、树木都是青岛的特色,在对其进行再次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其本身的特点,再此基础上在进行创作,或者加入新的建筑元素。1.体现文化内涵青岛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所以在文化内涵上表现的多姿多彩,本土文化,山地文化,异质文化和滨海文化都是青岛市独有文化内涵的体现。所以青岛在地域性创新和发展之前,就要充分考虑到原有文化的属性,包括当地街区的人文等特色,挖掘内涵才能更好的继承和传扬青岛文化特色。并且在滨海文化和山地文化的创造中,要把原有的建筑文化充分体现,才能设计出专属滨海人的地域特性文化。2.系统的理论基础下的地域性创作建筑界重视和很关注的一个研究是针对建筑创作的地域性。在地域性的建筑研究上,青岛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地理条件优势。那么地域性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和相关的一些行业,比如说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行业紧密联系起来。从整体到局部,从细节到大面都应该有条有理的进行。

二、“山、海、城”的城市风貌

建筑地域性里面最为基础因素当属自然地理特色,地形性的自然特色对于一个建筑设计来说至关重要,要想在建筑设计中保持地域性的特色,就要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青岛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和山地城市,沙滩、礁石、山脉、树木都是青岛的特色,在对其进行再次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其本身的特点,再此基础上在进行创作,或者加入新的建筑元素。众所周知,青岛一直以其现“山、海、城”的风貌闻名,山,青岛是一个山地城市,首先应该考虑到其山城的特点,对其进行地域性的建筑建造。海,青岛是一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大海、蓝天、礁石是青岛的特点,你们在进行地域性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些建筑元素。另外,还需要将三个因素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山、海、城各自的特点,还要考虑到在保持地域性建筑分风格的同时,又能将这几个元素合理的运用。

三、城市建筑地域性的塑造

1.多元化建筑特色的保持青岛的地域性建筑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要在原有的已经成形的青岛地域性风格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继承和壮大。首先,青岛原有的多元化的建筑特色,青岛的建筑元素是多元化的,其中包括本土青岛的中式韵味的建筑群,在受到德国文化的影响下,青岛的建筑又融合例如欧美建筑的特色。因此,青岛是一个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城市,这是青岛建筑的特点。在对青岛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所以要尽量保留这些传统街区以及传统建筑,不破坏老城区独有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老城风貌。其次,改造并更新的老城区,应依托于可靠的相关技术理论体系的支持,避免为了城市的现代化形象,盲目的乱拆乱建。最后,要在传统街区的基础上新建区域来保证城市特色,过程中要有创新和。继承,即保持着青岛历史的主线,依托于青岛不断发展的文化脉络;创新,即通过新的设计手法,体现青岛的新的城市特色,体现青岛不断前进的人文文化。2.基于文化内涵的建筑创作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特色文化,而地域文化就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成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保持地域文化的特点,但又不是一味的保守不发展,要在保持原有地域文化、地域装饰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最终的目的在于保证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山海城是作为滨海青岛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以新的建筑风格应体现出她的山地文化、海洋文化和人文精神。山地文化最概况的表达是沉稳、含蓄,崂山文化则是其中最具代表,山中云海所体现出的流动与灵性也成为青岛山地文化地域性的代表之一。海洋中充满灵性的不管是波涛汹涌还是它的平静,都被视为生命的象征,开放和包容等都是海洋文化诸多特征中的一种,其中海洋的流动性却是其最本质的特征。青岛的建筑特色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保持城市建筑的地域性特征,首先,应该分析城市的特征、包括地貌特征、气候特征、生态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不要盲目的照搬其他城市或国家的建筑装饰风格。其次,保持当前建筑特色,对于这些原有的传统街区以及传统建筑、以及装饰的风格,我们应该尽量加以保留,不破坏其原有的风貌。再次,在城市的扩建中,应继承原有特色。新建区域的城市特色,要在传统街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更多的是要有突破和创新。最后,建筑装饰的地域性特征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一个城市建筑的特色、装饰设计等都应具备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来源于城市的文化的积淀。本文希望通过对青岛城市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其他他城市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提供建议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国权著,论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学报,2004.1

[2]卢健松著,建筑地域性研究的价值,建筑学报,2008.7

[3]喻洪等著,山东建筑风格与文化研究初探,山东建筑,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