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层建筑流程十篇高层建筑流程十篇

高层建筑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37

高层建筑流程篇1

abstract:Combinedwiththeconstructionpractice,thepaperpresentsthetechnicalcharacteristicsofhigh-risebuildingconstruction.wemustconstructbasedonthecorrespondingconstructionstandardandconstructionprocess,andaccuratelydeterminethelocationofeachcontrolpoint,andmaketheerrorofconstructionintheallowedrange.atlast,it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managementmeasuresandspecificconstructionmethod.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流程;管理措施

Keywords:high-risebuildings;constructionprocess;management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090-02

0引言

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项资源投入庞大的生产活动。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建筑群体,具有层数高,形体大,基础埋置深,施工场地狭小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量大,工序多,延续性与安全性要求非常严格,这给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带来了难度,因此科学的施工组织与安排显的尤为重要。

1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某高层住宅楼为框架结构,要求施工符合城市的规划要求,抗震设计为Ⅵ及,基础设施是以静压预制管桩为主,地下室一层,层高4米,地上24层,层高3米,屋面设计标高72米,在电梯机房的上部设置有检修维护层,检修层的设计标高80米,为本项工程施工的最高处。

2施工流程分析

施工流程的确定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它的优化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而且还关系到建筑施工的安全。

首先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物理特点和其他相关的质量标准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了解,然后确定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产生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优化施工方案,促进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

2.1静压预制方桩的施工方案及施工

2.1.1工程的地质和水文情况分析在工程场地南面有10m高的建筑物尚未拆除,对施工的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管理的到位,它对施工的影响不大,建筑的地质属于2级冲积地貌,周围地势平坦,适宜建筑施工,建筑±0.000标高与施工场地基本相同,建筑场地无其他的特别的要求,便于施工的平面管理。

2.1.2静压预制桩方案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持力层层面埋深,进行压桩试验,确定桩长,并在各个部位不同的土方开挖标高,要考虑到桩身的设计有效长度,既要保证静压预制桩身的有效长度,又要避免土方开挖后过长截桩,给施工造成损失。

对工程原场地的遗留问题进行彻底的清除,将旧基础清除干净,并将场地回填平整、压实,避免沉桩时桩遇旧基础造成偏桩、断桩现象,在沉桩施工前先保证桩机正常行走施工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根据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考虑地基的实际承受情况,防止土层的挤压,给其他的建筑物带来影响,在选择沉顺序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施工方案进行,能够保证土挤压后在旧建筑物的基础部位不起拱,也能保证旧建筑物的安全,沉桩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衔接及进度进行沉桩顺序安排要与实际的施工相一致。

2.2土方开挖具体施工措施与施工方案根据实际测量的情况,本次建筑工程土质在5米以上的土质主要为粘土层,质地较好,地下水位在6米以下,施工的环境比较好,地表水比较少,土质好等特点,这些说明施工的土方实施技术不是十分复杂,施工利用了CFG桩的布置方位,方便简单,特制了50cm的挖斗,根据施工的顺序不同,分别选用了大小不同的挖掘机施工,在不同的地点采用不同的挖掘机进行施工,如承台及其基础采用小型挖土机施工,其余土方采用大的挖掘机进行施工,以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也便于人工进行修正。静压预制桩间土比较规整,采用人工和小型挖掘机相配合共同施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施工的成本。

2.3卸料平台搭设措施选择及施工方案卸料平台的搭建必须按照相应的设计方案相对应,能够给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满足了施工需要及施工安全要求。该工程的卸料平台宽度为2.3m,采用两根16号槽钢作挑梁,搭设平台架、连墙杆、预埋管应采用Φ48X3.2mm的钢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29)中规定的3#普通钢管,其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碳结构钢》(GB/t700)中Q235-a级钢的规定,采用钢管作为平台栏杆,用锻铸铁制作的扣件连接,栏杆高度1200mm,栏杆立面采用钢板网封闭,并详细地进行了位置的布置,卸料平台搭设时禁止与外脚手架连接,平台板应固定牢固,相关焊接件必须满足焊接工艺要求,卸料平台钢丝绳调正后松紧一致受力均匀,栏杆柱与卸料平台底座固定牢固,栏杆立面采用钢板网封闭。

2.4施工支模的措施选择及施工方案因为本次施工的要求和工程的特点及项目材料供应等情况综合分析,通过计算分析,主要考虑地下室及截面尺寸有代表性的梁、柱、板、墙,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对模板的荷载比进行仔细的计算和认真的现场考察,确定支模的具体方案。

2.4.1支模采用门式钢管脚手架、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和木模板体系。500×500mm柱子,每边三根压枋并保证合适的间距,钢管柱箍间距500mm,要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为防止支模发生整体或局部失稳,严格按照《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安装脚手架。断面1000×1000mm柱子,每边五根压枋,间距设为200mm,钢管柱箍间距400m,中间加拉螺栓及26型3型扣件对钢管进行固定。

2.4.2梁板模板方案:梁底木枋选用两层,上层间距为300mm,下层间距为1200mm,门架间距纵向900mm,横向为1200-600mm。梁断面的侧模竖向压枋间距300mm,斜撑间距300mm,梁侧上下各设一根纵向压枋:梁底胶合板直接搁置在梁底搁栅上。顶梁板底木枋选用两层,上层间距为300mm,下层间距为1100mm。中空脚手架的搭设根据施工分层的需要,同时兼作为施工外脚手架和铺设梁板模板作为施工操作面用途。

2.4.3墙体的截面尺寸控制的措施:作为具体的防护措施,在暗柱箍筋上或墙体水平筋上点焊Φ12r的钢筋,钢筋的长度要小于墙体的长度,具体的施工方法如下:在底部位于第一道箍筋处,顶部位于最顶一道箍筋处,分别在两端与中间处焊接3根钢筋,作为具体的加固措施,确保了剪力墙的几何尺寸。

2.5外脚手架方案及施工措施脚手架必须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不产生失稳、倒塌,并不超过允许强度、变形、倾斜、摇晃或扭曲现象,以确保安全。

2.5.1工程外架主要作安全保护作用,除人员走动及少量材料临时堆放外,基本上不考虑脚手架堆载。因此,除操作层外,其余各层外架上什物如木模、少量钢筋、砼碎屑等均要及时清理,不准长期堆放。

2.5.2脚手架立杆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相邻两立杆接头应错开,保证脚手架的顺畅连接,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450mm,各接头中心点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立杆顶端宜高出檐口1.5m纵向水平杆接采用搭接,上下相邻两根纵向水平杆接头错开不小于2m,同一步内外两根纵向水平,水平杆接头也应错开。

2.5.3脚手架与主体结构必须采用刚性连接(钢管用扣件一端同主体结构预埋钢管连接,另一端用扣件同外架立杆扣牢),不允许采用一顶一拉的柔性连接,采用钢筋连墙杆与框架连接。在东西两面剪力墙处设预埋铁,后焊钢管与外架连接。

2.6工程垂直度及轴线的控制与管理轴线、标高、垂直度类似于建筑物的经络。对高层建筑来说,由于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经常会发生位移或不准现象。“三线”的控制是高层建筑的一大难点。

2.6.1垂直度的控制控制垂直度是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基础,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为了控制建筑的垂直度,首先应根据大楼柱网布置情况,先将大楼四个边角柱的位置确定。在安装四个边角柱的模板时,沿柱外层上弹出厚度线,立模、加支撑,采用吊线的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在保证垂直度100%后,对准模板外边线加固支撑、浇筑混凝土。

2.6.2轴线的控制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导致从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因此在±0.00结构施工复核轴线无误后,以—层楼面为基准在最长纵横向预埋多块200*200*8mm钢板,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二层及以上施工时,以一层楼面为基准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留设200*200mm方洞,采用大线锤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再用经纬仪及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放出各层轴线和细部尺寸线。

2.6.3标高线的控制在每层预控轴线的至少四个洞口进行标高的定位,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复核此四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必须确保引测点的可靠性,加强洞口处模板支撑,同时辅以直径为12钢筋控制该部位楼面厚度,确保标高的准确。层面标高必须实现每层面的四个洞口控制点与外层高复核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方能确认标高的准确性,达到标高控制的目的。

3结语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中的每一项工程都要求认真、仔细、不断的总结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完善各种施工技术,调整施工的方案,要与时俱进地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摸索总结,不断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以适应现代高层建筑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马桂昶.实施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三个要素[J].山西建筑,2007,(15).

[2]陈军华.浅析影响施工质量的五大因素与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9).

高层建筑流程篇2

【关键词】冲孔桩验证扩大检测

abstract:inthispaper,thepunchingofahigh-risebuildingpilefoundationinspectionprocessasanexample,howqualitytestingproblemsencounteredinaccordancewithnationalnormsandprocedurestoresolvetomakeadetailedanalysisoftheinterpretation.Keywords:punchingpile,verify,expandde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为框剪结构,主体为30层,地下室1层,分a、B两塔楼,占地约3300m2。工程位于南距北江约500m,属冲积平原地貌。。基础采用冲孔灌注桩,主楼部分的桩径¢1000mm,桩数为190根,单桩设计承载力特征值围4500kn,裙楼部分的桩径¢800mm,桩数为69根,单桩设计承载力特征值围3300kn,桩端持力层为微风化石灰岩,桩端入岩深度不小于1d。

检测过程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及《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的相关要求,制定了相应检测方案。

低应变法检测法抽取了64根基桩普查检测其完整性。检测结果显示,42根i类桩,66根ii类桩,9根iii类桩(a栋的桩号为14#、27#、55#、68#、134#、137#、139#、144#、2#2、26#、58#、94#、105#,B栋为112#)。

由于低应变法未能详细确定ii、iii类桩的缺陷的具体类型,必须结合钻芯法检测检测其桩身缺陷的类型,桩身强度及桩端持力层。鉴于《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的3.7条规定了iii类桩必须进一步确定其桩身缺陷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因此钻芯法检测方案选点时考虑了验证iii类桩其桩身缺陷的类型。

根据规范要求,a栋选取了13根基桩进行钻芯法检测(其中包含了8根iii类桩)。桩身砼完整性结果显示:4根ii类桩;6根iii类桩(桩号为14#、27#、55#、68#、94#、105#)桩身有小部分夹泥、芯样不完整,且沟槽连续;2根iV类桩(桩号为137#、58#)桩身有蜂窝夹泥,且芯样松散不连续;所有桩的桩身砼强度均符合设计要求。(注:a、B栋桩是分别编号)

B栋选取了13根基桩进行钻芯法检测(其中包含了1根iii类桩)。桩身砼完整性结果显示:3根ii类桩;9根iii类桩(桩号为50#、82#、112#、114#、15#、87#、93#、98#、105#)桩身有夹泥、芯样不完整,且沟槽连续;1根iV类桩(桩号为27#)桩身有蜂窝夹泥,且芯样松散不连续;所有桩的桩身砼强度均符合设计要求。

至此,该工程的基桩检测已有初步的结果,市质量监督站组织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各方责任主体开会确定:a栋的iii、iV类桩缺陷范围较小,可通过高应变法检测判定其桩身缺陷及单桩承载力;B栋的钻芯检测结果中iii、iV类桩较多,且缺陷范围较大,按照《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的3.6条相关要求,“当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进行扩大检测。扩大抽检应采用原抽检用的方法或准确度更高的检测方法”,于是对B栋增加6根桩作为扩大钻芯检测。

B栋扩大钻芯检测的结果显示:3根ii类桩;2根iii类桩(桩号为16#、35#)桩身有夹泥芯样粗细骨料不均匀,表面蜂窝且局部沟槽;1根iV类桩(桩号为73#)桩身有蜂窝夹泥,且芯样松散不连续。

市质量监督站组织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各方责任主体开会讨论,分析iii、iV类桩较多的原因以及后续检测方案的确定。经过各方反复分析论证,判定桩身缺陷较多(夹泥,蜂窝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条:1)清孔时泥浆密度和粘度的太低,泥浆置换过快,导致塌孔;2)混凝土浇筑时导管提升速度过快。

各方商讨调整方案:对a、B栋多次钻芯法检测为iii、iV类桩中存在明显缺陷的6根桩(a栋:14#、27#、58#、68#、94#、134#、137#、139#、144#、B栋:73#)采用高应变法检测,并选取了B栋93#、27#桩(在iii、iV类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进行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高应变检测结果显示:a栋14#、137#桩有明显缺陷,完整性为iii类桩;14#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偏低,不满足设计要求;137#桩桩底软弱,无法提供承载力。其余为i、ii类桩,且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鉴于a栋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案中的2根桩未选定部位,于是选择a栋14#、137#桩进行静载试验。

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显示:a栋14#桩,B栋93#、27#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137#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各方责任主体再开会确定a栋118#、129#进行扩大检测,结果显示其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对于a栋137#桩,建设单位委托勘察单位对该桩四周布置3个超前钻孔,重新对其地质进行勘查。超前钻勘察结果显示,1、3号孔与2号孔的微风化石灰岩深度相差约2米,该桩的桩底持力层为陡斜坡面,其下为一个5米深的溶洞,桩底部分未嵌入微风化石灰岩。因此可以解释为何高应变法试验时无法检测其承载力,而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时该桩受力后滑移,导致承载力不足。

市质量监督站组织各方,根据所有的检测结果开会商定:对137#桩进行原位重新冲孔,并灌注砼填充其溶洞后重新浇筑该桩;对所有判定为iii类的桩均采用高压灌浆补强处理;补强后再抽取a栋137#、14#桩进行钻芯法检测。其后该检测结果显示完整性及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至此,该工程的基桩检测已基本完成,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及《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的相关要求,可判定该工程的基桩检测符合规范要求。

后续跟踪

鉴于该工程桩基础检测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应该通过沉降观测对沉降量和沉降差严格控制,故该工程沉降观测从上部结构施工开始到工程竣工结束一直进行跟踪观测。从沉降资料分析,不仅各测点沉降量小,其最大沉降量仅为7mm,且各测点相邻沉降差也很小,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流程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采暖系统;静压隔断技术

在当前的高层建筑工程项目中,高层建筑热水静压隔断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已经取代了传统高层建筑供暖系统中常见的换热间和换热器,从而引起了工程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中,高层建筑飞速发展的同时供暖系统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在工作中如何消除高层部分静水压力过大,从而实现高层建筑供暖系统的持续、安全、稳定进行。

1.水静压隔断技术概述

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高层建筑与传统建筑结构的比例不断扩大,也形成了以高层建筑工程为主综合性的发展模式,也形成以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发展为主的发展形势。但是就目前的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其供暖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更是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的热点话题。

1.1概念

水静压隔断技术是目前城市化发展中最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话题之一,也是当前工作中最为关键和常见的技术模式和标准。其是通过采用静压传送隔断器装置来代替传统的高层热水系统工作模式,也是目前工作中最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环节,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装置在竖管井道,其不仅可以使得每栋建筑物节省了换热间这一建筑面积的影响,同时也取消了传统的换热器、热水箱、水处理以及水泵设备等投资模式,而且还节省了暖气片等环节。这种设施对于我国的供暖技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2水静压隔断技术发展概况

水静压隔断技术是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步出现的一种供暖技术之一,其最早在原苏联最为广泛,应用最多,但是在那个时候的建筑物多数都是中低层为主的,而很少出现水静压力传递中出现问题,这也使得整个建筑行业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到热水采暖系统的额外水静压问题,也消除了其中的相关的研究要点。在目前的工作中,为了解决现有的这个问题,原苏联逐步着手研究采用外网测减压的方法来对供水系统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对室内采暖系统缺乏了一定的研究和处理要求。

就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分析,北方的供暖事业起步虽然很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尤为迅速,且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各种新型工艺的出现,水静压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也是整个工程领域备受重视的一项话题。在多年的工程实践和工作研究中,很多单位和企业都参与了这一话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形成了系统的工作模式和管理体系,使得整个工作领域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和工作模式。在目前的工程研究中,诸多的方法都是利用解决热水传递中存在的水静压问题的,也是对其中产生的一些附带现象进行优化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在目前的采暖系统中,其水静压问题一旦出现,极容易造成整个工程在施工中出现投资增加、减压稳定性能降低以及系统形式单一等缺陷,给工程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和质量缺陷,也造成了整个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质量隐患。

对于目前的高层建筑施工而言,相关的设计工作者都通过将锅炉房的锅炉以及其他的医学设备分成两组并置放在建筑结构综合性体系当中,使得整个建筑工程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复杂化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也使得整个管理模式当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综合化的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最受人们关注和重视,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和内容。

2.热水供暖系统中静压隔断系统

在目前的高层建筑工程项目中,热水供暖系统已成为整个建筑工程中最受重视和欢迎的话题之一,也是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受关注的一部分。由于超高层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多,各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模式和管理方法也不断的涌现了出来,但是由于在超高层建筑工程中通过加压泵把采暖给水提升到系统给水箱;单水箱系统则把热水提升到系统高区供水水平干管最高点以上,从而具有一定的压头。两种系统分别借助于给水箱和回水箱的水位差产生的压力和系统最高点压头进行水循环。在该类型系统中,回水利用连接回水箱上部的溢流管以非满管流动的形式与供热管网回水管连接,从而达到水静压隔断的目的。

2.1加压泵、减压阀分层式采暖系统

在系统高区供水管路上设置了加压水泵,通过加压水泵把热水提升到系统水平干管最高点具有2~5mH2o的水头,系统借助该水头进行水循环,以达到采暖的目的。同时,回水一侧的多余静压通过减压阀或调节阀装置而被消除,实现高低区静压的隔断。用于隔断高区与低区静压的压力调节阀或减压阀,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阀前压力应使高区各部位压力高于大气压,应具有正常运行所需的壅水高度;阀后压力应与低区该处的压力相近;压力调节阀的流量应与高区计算流量相等。

2.2无水箱直连分层式采暖系统

该系统采用一种类似旋流器的能量转换与消耗机构—排气断流装置—实现回水静压隔断。系统高区必须为下供上回式;系统高区运行所需的作用压力,由加压泵提供;在回水最高点设置了一只排气断流装置。系统运行时,加压泵将室外网路供水加压送至散热器放热后,供暖回水进入排气断流装置,然后以溢流管的形式返回到回水干管中去,依靠非满管流动与热网回水相隔绝。采用“倒流”式系统,有利于排气,并且消除了垂直失调现象。但是,当计算流量过大时,造成旧区原有多层建筑及低区系统的倒空。

2.3通气立管直连分层式采暖系统

该系统立管静压力切断装置是在立管内加装一个为水流提供流动边界条件的部件和U形水封。它能破坏立管中已经形成的水塞,使立管内下流水流流过部件后能稳定地沿着立管内壁形成水膜运动状态,在立管的轴线上形成的一个自上而下的空气柱,使立管内的空气和向下流的水的边界处于有序状态,消除立管内水气之间的动量交换,消除压力波动。在立管上安装U形水封管,确保系统不超压。该装置通过对其内管冲大气形成稳定的空气柱,这个空气柱必须占管段面积的四分之三,这种情况很难保证。另外,该系统由于在开式系统模式下使用该装置,使得系统氧腐蚀严重。

高层建筑流程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体型设计;风荷载

abstract:instructuredesignofhigh-risebuildingisoftenplayedadecisiveroleofhorizontalload,withtheincreaseofnumberoffloors,theincreaseinheight,windloadsandseismicstructuraldesignofcontrolfactors.windloadstrengthdependsonbothitsnaturalcharacteristics,andiscloselyrelatedtobodycharacteristicsofthebuilding.

Keywords:High-risebuilding;Shapedesign;windload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高层建筑结构特征分析

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设计中,侧向刚度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能准确判断建筑侧向刚度的参数为水平位移指标,即建筑顶端最大位移与建筑总高度之比,因此建立水平位移指标的限值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规定[18]。高层建筑所受风荷载呈倒三角形分布,其剪力则呈正三角形分布,因此,为抵抗风荷载所需要的结构刚度宜为下大上小渐变分布(见图1)。

图1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刚性设计

对高层建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主要有两方面的限制:一是限制结构的顶端水平位移与总高度的比值,目的是控制结构的总变形量;二是限制相邻两层楼盖间的相对水平位移与层高的比值,目的是防止填充墙、装饰部件的损坏,避免电梯轨道和管道等设施产生过大的变形。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高层建筑结构应处于弹性状态并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条件。为此,在高层结构中通常以柱、墙和筒体作为基本抗侧单元,用于不同建筑高度和结构类型保证足够的抗侧刚度。同时,这些结构体系又影响着建筑体型的设计。

2、风效应

风对结构的作用受到风的自然特性、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风和结构的相互作用的制约,从工程抗风设计的角度来看,可把自然风分解为不随时间变化的平均风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风两部分,分别考虑它们对结构的作用。在风作用下结构上的风力含有顺风力、横风力和扭力矩三种(见图2)。顺风力是结构抗风工程中的必须考虑的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起主要作用。横风力及共振是在横风力作用下,由于空气的粘性和流速,在结构的尾部会产生流体旋涡脱落。当风速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结构运动会无限制地增大,产生空气动力失稳。

图2建筑周围气流与结构上的风力

3、建筑体型与风作用

由于不同体型的高层建筑及其布局方式对气流的阻挡,会使风的流速、流向和流场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又影响着建筑所受风荷载(见图3)。

a尾流效应:被吸入建筑物背风面真空区形成强烈下旋气流。

b狭管效应:建筑物紧密相依造成狭长空间,主导风通过,气流瞬间增强。

c角落效应:建筑角落部分形成猛烈气流。

4、高层建筑体型设计方法

4、风效应

风对结构的作用受到风的自然特性、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风和结构的相互作用的制约,从工程抗风设计的角度来看,可把自然风分解为不随时间变化的平均风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风两部分,分别考虑它们对结构的作用。在风作用下结构上的风力含有顺风力、横风力和扭力矩三种(见图2)。顺风力是结构抗风工程中的必须考虑的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起主要作用。横风力及共振是在横风力作用下,由于空气的粘性和流速,在结构的尾部会产生流体旋涡脱落。当风速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结构运动会无限制地增大,产生空气动力失稳。

图2建筑周围气流与结构上的风力

5、建筑体型与风作用

由于不同体型的高层建筑及其布局方式对气流的阻挡,会使风的流速、流向和流场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又影响着建筑所受风荷载(见图3)。

图3风对建筑的效应

a尾流效应:被吸入建筑物背风面真空区形成强烈下旋气流。

b狭管效应:建筑物紧密相依造成狭长空间,主导风通过,气流瞬间增强。

c角落效应:建筑角落部分形成猛烈气流。

d漏斗效应:当风从建筑间距较大的地方流到间距较小的地方时,风速加大,类似水流过漏斗。设计中应选择合理的体型组合,以减小风效应的影响。

建筑体型设计可从平面形状和竖向型体两方面考虑,同时考虑平面与竖向的组合关系,通过合理的建筑体型可以有效的减轻风荷载对建筑的影响[3]。

四、结语

风荷载无论从建筑还是结构方面都对高层建筑有着重要影响。风荷载的作用与高层建筑的体型设计有着密切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体型选择与设计,不仅能使高层建筑结构更加安全可靠,而且能极大的改善建筑自身及周边的环境。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要结合地域气候条件、规划布局特点、建筑体型设计、防风构造措施以及生态建筑技术,以创造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敏,霍小平。风荷载与高层建筑体型设计浅析[J].建筑与结构设计,2010.

高层建筑流程篇5

一、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发展历史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对其深入了解就得从其历史发展开始。

我国建筑给排水自1949年建国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即初创阶段,自1949年至1964《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开始试行时为止。其主要标志是我国开始设置给水排水专业,房屋卫生技术设备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第一代通过专业培养的建筑给排水专业技术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队伍。

2.室内给排水阶段即反思阶段,自1964年至1986年《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被审批通过时为止。其主要标志是通过工程实践,对以往机械搬用国外经验并造成失误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进而形成和确立有我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体系。

3.建筑给排水阶段即发展阶段,自1986年至今。1986年以来,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给排水专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给水排水中不可缺少而又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阶段,专业队伍上已具备积累了一定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施工、安装管理人员;技术上积累了以前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的新技术,专业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发展,其中消防给水系统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发展尤为突出;组织上成立了全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近年来,学术活动踊跃,并加强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

二、建筑给排水工程在水工业中的地位

建筑给排水工程在水工业中有着其自身特有的地位,它是水工业总循环线路的中环节。建筑给排水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工业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每人每天大约需要2L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存;加上饮用和清洁卫生方面的需要,至少需要50-200L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当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用量更大,每人每天约需400-500L水,最高的超过800L。所以,没有足够的生活用水,人们不仅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更谈不上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筑给水工程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建筑内部的生活、生产、消防用水问题,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建筑排水工程的任务,主要是把建筑内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废水)及时地排到室外排水系统中去,同时解决屋面雨水的排除问题。建筑室内热水工程的任务,主要是将冷水在加热设备内集中加热,用管道输送到室内各用水点,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使用热水的需要。因集中热水供应主要存在于我国北方地区。此外还有建筑配套设施给水排水工程,其任务主要是汽车库、人防的给排水;为改善生活环境,同时考虑室内外的水景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总之,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的中心任务是为建筑提供方便、卫生、舒适和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国内外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研究的状况和主要内容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一般多层建筑和低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比,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但因高层建筑层数多、建筑高度大、建筑功能广、建筑结构复杂,以及所受外界条件的限制等,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无论是在技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了低层建筑物的给水排水工程的范畴,并且有以下一些特点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设备的使用人数多,瞬时的给水量和排水流量靠的水源,以及经济合理的给水排水系统形式,并妥善处理排水管道的通气问题,以保证供水安全可靠、排水通畅和维护管理方便。下面就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主要特点介绍如下:

1.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给水系统中的静水压力很大,为保证管道及配件免受破坏,必须对给水系统进行合理的竖向分区,加设减压设备以及中间和屋顶水箱,使系统运行完好。

2.高层建筑的功能复杂,失火可能性大,失火后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及扑救困难。为此,必须设置安全可靠的室内消防给水系统,满足各类消防的要求,而且消防给水的设计应“立足自救”,方可保证及时扑灭火灾,防止重大事故发生。

3.高层建筑对防噪声、防震等要求较高,但室内管道及设备种类繁多、管线长、噪声源和震源多,必须考虑管道的防震、防沉降、防噪声、防水锤、防管道伸缩变位、防压力过高等措施。以保证管道不漏水,不损坏建筑结构及装饰,不影响周围环境,使系统安全运行。

1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法也有了不少的改进和更新。

(1)高层建筑生活给水

首先,对适用于高层建筑的生活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的研究,一直不断地在进行。经验法,概率法,平方根法等计算方法不断地被修正和改进。用科学的概率法取代现在仍在使用的平方根法,研究人员在此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

其次,变频恒压调速供水技术日益成熟,加上减压阀的使用,改善了原来高层建筑“水箱--水泵联合供水”和“水箱减压”方法中出现的“水质二次污染”和“水箱占用大量建筑面积”的状况,同时也达到了节能效果。再次,在贮水方面,合建水箱的设计方式己越来越少的被采用,取而代之的是生活水池与消防水池分建的设计方式,其中,生活水池也大多倾向于采用不锈钢板等组合式水箱。

(2)高层建筑消防给水

首先,因为高层建筑的消防特点是“立足于自救”,因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更加受到重视,新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己于2001年7月颁布执行。新的规范对设置场所危险等级、设计基本参数、管道水力计算等方面都作出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都是注入了广大设计人员近年来工作研究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以及借签了国外工程设计经验的结果。

其次,消火栓给水系统也在变频分级供水方面进行的有益的尝试和应用。另外,为保障高层建筑火灾初期消防水压及水量而设计的稳高压系统,先从上海地区得到应用,然后逐步在各地推广开来,其计算及设计手段逐渐成熟,乃至有人建议将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单独列入《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区别原有的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和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3)高层建筑排水

排水的输送已不限于重力流和压力流,虹吸流出现在压力(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排水塑料管的噪声防治问题上,或采用改变水流状态的方法、或采用改变管道结构型式、或兼用两种方式,都有一定效果。

高层建筑流程篇6

关键字: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优化措施;探讨

abstract:thispaperwillanalyzehigh-risebuilding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atpresentinourcountry,theproblemsofscientific,reasonableanddiscussestheoptimizationdesignofthemeasures.

Keyword:highbuilding;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optimizationmeasures;explore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1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给排水系统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标准的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于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较普通给排水系统来说,具有施工难度大、施工程序多以及施工周期长等诸多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组织安排不合理、施工顺序较为混乱以及危险工序交叉作业等问题。而且,在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的现场,一些必要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1.2管道材料选择存在问题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对于管道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管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压能力。许多高层建筑的给排水系统出现问题,都与设计施工过程中使用的管材有关。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建筑修建完成后,居民正常使用时,排水系统管道各个部位的实际承压,造成了一些区域管道承压过高而出现坏损现象。

1.3管道布局不合理

高层建筑物给排水管道内部布局的合理,不仅给日后排水系统的检修和保养带来诸多便利,而且会给建筑物内其它系统或设备的布置带来诸多的方便。但是目前许多建筑物内部的给排水系统布局不够合理,有的设计甚至是交叉无序设计,这将会给系统的更新和维修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在设计时,要提高对排水系统布局的重视程度,保证其在建筑内部的布局科学、合理。

1.4生活给水无减压节流装置

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管道中,减压节流装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一些高层建筑中的生活水管道中并没有设置必要的减压节流装置,经常由于水压过高产生水管破损的现象,影响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整体功能。生活给水系统按照相关规定,在竖向分区之后依然存在着卫生器具配水点水压相对较大的问题,如果不在系统中合理的设置节流装置,卫生器具实际出水流量甚至会达到额定流量的5倍以上,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会由于水压过高、漏水量增加,带来水击、噪声以及振动,造成管件的损坏和破裂。

1.5给排水系统安检工作不到位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在质量和性能方面要求相对较高。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给排水系统进行定期的检修和保养,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故障并有效的进行处理。而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检修和保养工作不够到位,有些高层建筑排水系统常年无人维护,致使给排水系统内部出现阻塞的现象,甚至出现破损漏水等现象。

2.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完善措施

2.1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针对目前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质量问题,相关管理部门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在施工前,相关部门要细致的审查必要的施工工具是否精确,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组织管理部门要合理的安排施工流程,明确各个时期的各项工作,对整个工程进行细致的职责分工,避免危险交叉作业以及施工秩序混乱等现象的发生。

2.2合理进行管道材料的选择

由于高层建筑给排水管道各个区域承受的水压随着区域的高度变化而变化,设计者在选择管道材料时,要根据管道所处的高度和实际使用过程中管道的流量进行合理的计算,进而选择具有足够强度以及合适截面积的排水管道,保证给排水系统的安全使用。

2.3确保系统布局的合理性

设计人员在进行高层建筑物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布局时,要切实的根据建筑物实际内部结构进行科学设计,保证日后的检修和保养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要在给排水系统设计时,预留一定的空间,为日后系统改造或者增设其它系统提供方便。

2.4合理布置减压节流装置

在高层建筑给水管道设计中,为了保证生活给水管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相关人员要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减压节流的意识,合理的采取一些必要的减压节流措施,避免超压出流现象。在设计时要把水压控制在限制要求之内,根据实际给水系统情况,进行节流装置的选取和配置。

2.5加强给排水系统的检修工作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行,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好对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定期检查和养护工作。针对给排水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有效的进行排出,并对排水系统内部的水压进行试验,检查是否处于管道所能承受的正常水压标准。

总之,要使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投入使用后能够安全、稳妥、有效的运行,我们要不断优化设计体系,改善传统设计中不合理之处,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进而完善建筑功能。此外,设计者还应当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开发新型高效的排水系统。为了更好的完善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体系,我们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用创新的思维和全局的眼光去发现不足,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唐艳勤;吴大群;浅谈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J].科技风,2010,(07):167.

高层建筑流程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坑支护;设计;施工

1引言

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对土地资源作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必要的建设规划。因而,近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工程项目当中,高层建筑占大比例。作为高层建筑的基础所在,基坑施工在工程中占重要位置,建筑主体的安全性、承托能力及建筑架构的各种系数皆以此为基础,而在基坑施工当中,其支护体系的设计尤为重要。连云港地区高层建筑较多,且今后需求量更甚。对这一地区已建高层建筑的基坑施工,及相关支护体系的设计方案的分析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关于高层建筑基坑支护设计

每项建筑工程的基坑支护设计,都必须因应其工程实际需求而制定。高层建筑能有效利用空间资源,但高层建筑对基坑支护设计较常规基坑支护设计有更多的要求。对于高层建筑而言,作为整个工程的基础部分,基坑施工和支护体系的设计举足轻重。方案的制定要科学而合理,无论技术还是方案设想,都要充分吸取前人经验。

2.1基坑支护的设计

基坑支护的设计要因应工程的地质条件、结构特点、环境要求等相关因素进行相关具体的制定。高层建筑一般采用开挖深度超过5米的深基坑,基坑越深,其支护施工的要求就更高。支护施工,是指基坑施工的过程中对基坑的支撑及相关防护性工作的设计,基坑支护的设计要注意考虑由于地质、周边环境、工程结构等各种因素。另外为了保证基坑施工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必须采用加固、支撑等系列基坑保护措施,常见的基坑支护方法有地下连续墙支护、钢板桩支护、排桩支护、基坑内支撑、土钉墙等。

2.2基坑支护的施工流程

高层建筑的深基坑施工及其支护体系的设定技术要求更高,流程规范化更为严谨。常规的基坑支护施工流程一般是:施工前的准备——支护桩施工——联系梁施工——锚杆施工——土方开挖。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流程有严谨的规范,次序上亦十分讲究,先后不能随意颠倒混乱,在某些重要工序上,必须要通过相关检测部门的相关验收,并验收合格方能进行下一工序。每个工序都必须全部完成才进入下一流程:例如,联系梁施工时应当先开挖好基槽,待工程检测方验收合格后才可进行抗渗漏墙的混凝土浇筑,最后,才是联系梁的施工。

2.3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

由于高层建筑的深基坑施工要将土地进行深层挖掘和施工,因此,在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首先考虑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相关情况,要根据周边环境影响因素去考虑基坑的支护能力、基坑稳定性等;在基坑施工和支护体系的设计上也应当注意降低对环境的骚扰。在施工全过程中,要先以对周围设施的影响为先,注意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必要时可采取对施工现场进行围闭等措施。其次,施工过程中,制定长效的施工管理机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进场,力求做到在有限的施工现场和限定的工程时间内顺畅地完成各项施工任务。

3连云港地区土层结构特点及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

连云港作为我国首批改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亦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国际贸易枢纽城市,经济发达,商业兴旺。已建高层建筑较多,今后对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的需求量大,因此,对该地区的土层结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归纳出基于该地区土层结构特点下,对高层建筑的深基坑工程施工及相关的支护体系设计有何种影响,并得出一个基础认识十分有必要。

首先,从地貌上看,连云港市区的大部分地区土地表层分布着1-25米不等的软土层,泥土性质属于欠压密土,主要由滨海沉积淤泥或者淤泥质土组成。软土层虽然具一定的结构强度,但基于泥土是海水长年沉积而成,天然含水量及土层间隙多,因而土层的流变性、高压缩性、低透水性及触变性较大。而连云港所辖的三个主要区域当中均分布有大量软土,过去由于对软土层的认识不深,造成在软土地上兴建的建筑物出现大量沉降。而今年基于这个原因所出现的,在高层建筑基坑施工程过程当中发生事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连云港110指挥中心工程的基坑滑移事故、东盛阳光大厦基坑周边路面坍塌及断桩事故等。

4针对连云港地区高层建筑基坑支护体系设计方案的选择及计算要点

明显地,连云港地区基于软土层所带来的建筑隐患较大,因此,在该地区建设高层建筑时,在深基坑施工和相关支护体系的设计方案选择和工程核算过程中,应当对这方面高度重视。

4.1设计方案的注意要点

基于地区土层结构特征,连云港地区高层建筑的基坑施工及相关支护体系的设计方案,应当着重注意建筑工程场地地貌的勘察及勘查结果,做好基坑施工和相关支护方案的设计。另外,必须基于场地地貌有可能引发的基坑事故因素和施工风险评估去设计施工方案的预设,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的勘察计算,对方案有具体而细节的设定,并反复评估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4.2基坑施工方案的选择及相关预想

基于连云港的地质结构,应当在基坑施工方案的选择和制定时,考虑众多由于复杂地质结构而造成的不确定因素,以制定合适的方案,避免重大基坑事故的发生。一般地,在软质土层结构的深基坑施工场地上,引发基坑事故的原因通常有地下水渗漏、承压水影响以及土体变形等。另外,在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上,基于地基土为淤泥的土质特性可选用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或者大直径两排钢筋混凝土管桩,再于中间处加水泥搅拌桩幕墙等方案。

4.3主要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案

为了有效防止地下水渗漏、承压水影响以及土体变形等深基坑施工事故的发生,施工方案的制定必须对基坑事故的可能性进行预想,设定监测点,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渗水量、地下水位、墙背土体空洞、延墙边附件结构观察、基坑内外沿滑动面棺材等相关项目的监测,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另外,可基于场地地基土的实际状况,针对某个突出问题制定重点监测方案。例如,为保证基坑支护结构、边坡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在基坑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边坡和支护结构进行有关基坑位移方面的综合监测。

参考文献:

[1]李东海.关于高层建筑基坑支护方案的分析探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2,(6):149-150.

高层建筑流程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竖向分区消防排水雨水

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一座座高层建筑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因此人们对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1.高层建筑给排水的特点。

由于高层建筑具有层数多、高度大、振动源多、用水要求高、排水量大等特点,因此,对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低层建筑给排水工程相比,高层建筑给排水有自身的特点:

(1).高层建筑给水系统所需水压大,只采用一个区供水,会影响使用,并且管道及配件容易破坏。

(2).高层建筑引发火宅的因素多,火势蔓延速度快,火宅危险性大,而且扑灭困难。

(3).高层建筑的排水量大,管道长,管道中压力波动较大。

(4).高层建筑的建筑标准高,给排水设备使用人数多,瞬时的给排水量和排水量大,一旦发生停水或排水管道堵塞事故,影响范围大。

(5).高层建筑动力设备多,管道长,易产生振动和噪音。

2.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问题。

高层建筑由于建筑层数多,高度大,直接由市政给水管网引水一般不能满足高区部分生活用水的要求,如果采用一个系统供水,则建筑底层的配水点所受的压力过大,会产生很多弊端。这样大多数高层建筑采用竖向分区给水方式,即低区部分直接由城市给水管网供水,高区部分由水泵加压供水。高区部分可以采用的分区给水方式有:高位水箱给水方式;变频调速水泵给水方式或气压罐给水方式。此外,分区压力值要合理的选择,分区压力值选取的过高,会使配水点所受的压力过大,易产生水锤,管网破损,噪音,用水浪费等现象;分区压力值过低,又会使分区数量增多,增加给水设备,管道的工程造价及维修管理工作等。因此,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竖向分区应根据使用要求,管材质量,卫生器具配件所能承受的工作压力,结合建筑层高等合理划分。目前,国内外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竖向分区压力值,尚未有统一的规定,通常是根据各分区最低点的卫生器具配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大于其工作压力来进行分区。

3.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设计。

根据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建筑物内必须设置消防给水设施以自救,消防给水系统是高层建筑消防灭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常见形式:(1)、屋顶消防水池供水形式。这种供水方式是在高层建筑的屋顶设置大容量消防水池(水池的容积以火灾延续时间内所需要的全部消防用水为度),平时利用生活加压水泵将水一次抽升至屋顶消防水池贮存。当火灾发生时,直接依靠水池中的消防贮水,通过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进行灭火。(2)消防专用水泵――屋顶高位水箱供水形式。这种供水方式是高层建筑消防给水设计中采用最多、最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在高层建筑屋顶设小容量的高位水箱,一般和生活用水合用,并且满足10min的消防用水量。在建筑物底层(地下室)或室外设消防专用水池、水泵及泵房。(3)消防气压罐供水形式。该种供水方式无需另设高位水箱,使消防管网始终处于常高压状态。消防安全可靠性高,但对供电要求严格,需两路电源或柴油发电机供电系统。(4)全自动恒压变频调速供水形式。这是一种用于生活、消防的新型节能供水设备。它采用了最新的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对管网压力实行检测,控制水泵转速、扬程等,保证了管网压力的恒定。对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形式的选择,首先应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其次应尽量选经济合理的供水形式。

4.高层建筑的污水排水系统的设计。

由于高层建筑自身的特点,高层建筑的污水在排水立管中的流动,与一般的重力流和压力流不同,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水两相流。在高层建筑中,由于排水立管长、水量大、流速高,往往引起管道内的气压极大波动,并可能形成水塞,造成卫生器具溢水或水封被破坏。从而使下水道中的臭气侵入室内,污染环境,给房屋的使用者带来很多烦恼。实践和理论都说明:高层建筑排水系统功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排水管道通气系统是否合理。传统的排水系统即由排水管与通气管组成的双管制(或三管制)排水系统。现在在国内外推广应用的单立管排水系统受到建设者的亲赖,比较典型的有:单立管排水系统,苏维脱单立管排水系统,旋流式单立管排水系统。

5.高层建筑的雨水排水系统。

结合雨水和高层建筑自身的特点,把传统的屋面雨水系统进行改进,使其另外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经济性,得以完善,办法是把目前的雨水系统改进成为一个既安全、又经济的系统。从经济和安全等方面讨论,高层建筑的雨水排水系统应优先选用半有压重力流系统。还有就是要考虑到设计重现期取值的差异问题。当高层建筑附属的大面积的裙房屋面的雨水,为防止高层屋面雨水从裙房屋面溢出,应就裙房雨水单独排放。总之,高层建筑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就是安全和经济。

高层建筑流程篇9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控制;技术

1.工程概括

本工程为某综合商业广场,2幢28层对称布置,下设4层裙房,地下室1层。南主楼为商住楼。1―4层为餐饮、娱乐和商场等营业性建筑,5层为管道层,地下室为车库和设备层。

2.施工整体流程控制

施工总体流程属于施工流程的最高层次.反映的是高层建筑工程中各单位工程(区域)之间的施工流水关系。是高层施工工程项目的管理核心,是实现经济与技术的结合关键。掌握它可以对工程的劳动力配置,材料构建,机械设备,需用工时与施工方法的周密研究部署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工程的有序开展。

2.1施工流水控制

施工流水段划分应围绕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塔楼进行,可以划分为主体核心区、主体区、主体以外区域等三大区域。主体以外区域可以视工程规模大小,根据施工组织需要再进一步细分。塔楼与其它区域的关系因施工阶段不同而繁简不一。在地下结构施工阶段,塔楼与其它区域通过地下室紧密相连,互关系比较复杂,流水施工方式变化比较多,采用不同的流水施工方式,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高层建筑施工总体流程的研究重点在地下结构施工阶段。在地下结构施工阶段,高层建筑施工总体流程有平行施工、依次施工和流水施工三种基本方式。三种流水施工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超高层建筑施工特点进行合理选择。本工程为缩短建设工期,尽快回收投资.施工采用了塔楼先行的依次施工流水方式。

2.2塔楼施工流程

塔楼施工作业面狭小,但是施工工序却特别多。仅结构工程施工就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相对独立的作业空间和时间。因此塔楼施工作业空间极为宝贵,必须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按照施工工艺顺序,在垂直方向合理安排作业空间确保各工序自下而上流水施工。本工程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实现了各分部分项工程有序搭接流水,平均施工速度达到3d/层,其经验值得借鉴。

3.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工程建设实施计划管理的重要手段。施工进度计划是工程项目施工的时间规划规定了工程施工的起迄时间、施工顺序和施工速度,是控制工期的有效工具。进度计划主要有总进度计划、单位工程进度计划、分部工程进度计划和资源需要量计划四大类。

3.1施工总进度计划

施工总进度计划是施工现场各项施工活动在时间上的体现。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是根据施工部署中的施工方案和工程项目的展开程序,对全工地的所有工程项目做出时间上的安排。正确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是保证建设工程按期交付使用,降低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重要条件。

3.2塔楼施工进度计划

塔楼施工进度计划属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在既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工期和各种资源配置条件,按照施工过程的合理施工顺序及组织施工的原则。用横道图、网络图或形象图对塔楼从开始施工到全部竣工,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安排及相互搭接关系。

4.主要专业施工技术及管理控制

4.1钢筋工程

4.1.1平台楼板、筒体墙等钢筋网的绑扎。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每隔一根互成梅花形扎牢;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需全部钢筋的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铁丝要成“八”字形,以免网井歪斜变形。

楼板上下排钢筋之间应放置“凸”“丌”形Φ12撑筋,以保证双排钢筋间距。正确筒简体的钢筋采用“∽”箍加混凝土垫块。柱用带铅丝的混凝土垫块,梁板用混凝土垫块来控制混凝土保护层。

4.1.2柱或梁中的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支叉点均应扎牢,箍筋与纵向钢筋的支叉点可成梅花或交错扎牢,以防骨架歪斜;箍筋接头在梁中沿纵向交错布置在两根架立筋上,在柱中沿竖方向交错布置并在箍筋与柱角竖向钢筋的交接点上。

4.1.3悬臂板和排口的上部钢筋应位置正确,以防止雨蓬板和挑沿板表面出现裂缝,雨蓬及挑沿的上部钢筋应用支架撑起固定。

4.2模板工程

本工程柱子共5种规格,采用角铁框九夹板面板的定型模板,弧形梁为50mm厚木底板和钢制定型侧板。其他梁、平台则用50mm厚木板及九夹板,支撑系统采用门架式多功能脚手架。

模板和支撑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足够的临时固定设施,以防倾覆,撑杆要垂直,搭头要牢固密缝,不漏浆,不爆模,不变形。

电梯井内模采用筒模,井架固定,拆卸模板用神仙葫芦起吊模板,外模则采用定型专用片型大模,并用对拉螺栓控制位置及断面尺寸。

4.3混凝土工程

4.3.1每层上部结构采取两次浇筑方法,即柱,筒体墙为1次,梁板为1次。混凝土浇筑手段采用两种方法:现阶段采用现场搅拌站塔吊,高速井架水平、垂直运输――人力小车――浇筑点。接下去则采用现场搅拌站――混凝土固定泵――垂直、水平管――楼层布料机――浇筑点。

4.3.2泵送混凝土

a、输送管的布置:垂直输送管长度与水平输送管长度的比值宜不大于3:1,水平输送管从固定泵通过弯管朝上输送,垂直输送管通过管道井向上传送,井壁每隔2m放预埋铁件,将垂直输送管固定在井筒上,水平输进管用Φ48×35钢脚手管作支承架。

b、混凝土固定泵设置在搅拌机卸料Vi处。浇筑时设置布料机,设置点用Φ48钢管和脚手板搭置高50cm的支承平台,平台处支撑须加强。

4.4垂直运输机械及设备

垂直运输机械最大的服务工作量,在上部结构施工层为木模、钢筋、混凝土、管线和脚手材料等,在中部施工层需运送内外墙体材料、地坪、门窗等装饰有关材料,在下部主要运送各种装饰材料。为此每一主楼布置高度为l00m的QtZ280附着式塔吊、一台附壁式高速井架货梯和人货施工电梯一台。

塔吊主要用于结构施工,高速井架和施工电梯主要用于装饰阶段施工。塔吊受风雪和自身技术参数影响时,高速井架和施工电梯作预备使用。

每一个主楼设置3―4个施工平台,与塔吊配台使用,将楼层中大量模板,配套件等经整形清理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翻运到上部施工层中去继续使用,以减少周转材料的消耗,提高机械使用率和场地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陆凯安.流水作业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01(11)

高层建筑流程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要点

高层建筑比一般的建筑要更复杂,在施工技术方面相比以往难度也大大增加,比如高层建筑的模板体系、各工种之间的配合等。所以,为了促进高层建筑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国家提高了对高层建筑安全施工的要求。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施工合同制度等制度的引入都体现了国家对高层建筑工程的重视。并且加大投入,用于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和监督,全方位的保障施工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1高层建筑土建技术常见问题

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工期长,引发质量的问题因素复杂,增加了对建筑质量控制、危害分析、判断和处理的难度。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的智能化,图纸的设计复杂度增加,出现了套用图纸的情况,导致结构设计不正确。高层建筑内部的受力情况复杂,受力分析错误就会导致建筑物受力不均,建筑的稳定性就会出现问题。从我国的建筑行业情况看来,不少工程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以此来谋取利润。由于使用的材料质量差,施工不合理,建筑物的质量大打折扣,使用年限降低。相关部门在调查处理质量问题,要深入了解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2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的技术分析

2.1地基方面的施工技术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是整个建筑的起点和支撑点,对建筑物的质量、防震性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出台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中就有明确规定: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度应为建筑高度的1/15左右。据相关研究显示,地基的牢固程度直接决定了高层建筑的寿命和高层建筑工程能否进行后续施工的前提条件。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发展较为早的地基处理方式是使用地基桩基技术。这种技术不仅适应性强可以适合各种地质,而且还能根据荷载选择施工级别。因此地基桩基技术能够普及到各种复杂的高层建筑工程中。其中,现浇灌注桩的整体荷载力已经可以达到10000kn以上,以为其适应性高,已经得到普及,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地基桩之一。现场灌注时要在管口顶上的管帽密封,以防落入异物和水。高层建筑的地基基坑深度要比一般的建筑深,施工难度大,所以支护施工技术这已经成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基础技术之一。在我国建筑行业研发的基坑支护技术目前主要有作拱墙和土钉墙,高层建筑的支护技术是一系列技术的合成,系统化高,集挡土、支护、防水、监测于一体。这两种支护技术的价格都低于以往传统的支护技术的价格,这更加有利于地基基坑支护技术的普及。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与地基等基础施工相关的技术。分别是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确保建筑质量的基础性技术,也是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影响混凝土的抗压性能的因素主要是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混凝土的检测,严格控制水灰比,确保水泥的质量合格,切勿使用劣质的水泥。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今年来得到了推广和发展。钢结构具有强度高、抗压性强、重量小等特点,除此之外,钢结构施工技术节能环保、难度小、具有很好抗震性能。在高层建筑中,这几种技术的应用十分的普遍,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性技术,更现实出关键性。

2.2斜爬模技术和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结构的立面有两种,垂直和斜面。对于垂直状态,电动脚手和模板系统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应用。在斜面的时候,这种系统就不能很好适用了,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的施工地点位于人流密集的闹市区时,由于施工场地小,需要适用系数高的模板和脚手。通过先关的研究和试验表明,可分离的斜爬模式能够很好的适用闹市区的高层建筑施工要求。

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安全性高,系统性能高,所以很受施工单位的青睐,在进行核心施工时得到广泛的应用。最近研发出来的整体提升钢平台系统,能够有效解决核芯筒形状变化较大时技术难以应用的难题。这种系统的原理主要是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核心筒的剪力墙进行了平台的搭建,使用提升机把整个钢平台随着高层建筑的施工进度做提升。随着施工的进行,部分内脚手要做拆除,或者在拆除钢梁时,要在剪力墙适当的增加悬毛脚手进行过渡,确保拆除过程的安全,然后再跟着楼层高度进行逐层补缺。这样才能很好的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安全性,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3绿色环保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施工地点一般都是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施工容易如何缓解建筑施工与环境的矛盾是一个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高层建筑有一个特点,建成的部分就开始商业运营,没有建成的部分也会继续修建。运营的部分常常会形成较为密集的人流和车流,高空作业若是有高空坠物的物体,必定会对地层的人流和车流造成无法预计的伤害,造成施工事故,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就要做重点防护。施工单位在施工的前期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分析安全需求,确定高危部位,施工时进行重点防护。

高层建筑在进行建设时,容易产生噪声污染。大面积的玻璃材料也会造成光污染。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使用专门的技术,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做到绿色环保。笔者建议,可以使用立体场布的设计,在空中转运材料,立体的存放建筑材料。在施工地附近建立污水池,集中处理施工产生的污水,然后再集中排放。在建筑物周围设立隔音墙,吸收施工产生的噪音,减少噪音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在减少光污染方面,需要得到开发商的配合,建议选择反光性低的新型材料,既不影响建筑物的观赏性,也能减少光污染。

3结语

高层建筑的出现,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和现代感。但是施工技术目前似乎还赶不上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在施工中还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论,我国的高层建筑施工理论和技术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面对在高层建筑施工当中遇到的问题,每一个施工人员、技术人员都还需要多做研究,结合实践来解决施工当中遇到的问题。希望政府也能加大投入,研发新的技术,并且对高层建筑行业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加速我国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高层住宅转换层的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J].大众科技,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