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养结合的缺点十篇医养结合的缺点十篇

医养结合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08

医养结合的缺点篇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根据研究侧重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分为信息技术型、材料技术型、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研究型、医疗器械产业型、临床生物医学工程、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等7类[2]。当前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力学、医疗信息技术、生物芯片与传感技术、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介入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7个方面[3]。

   二、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结合紧密,医学大背景很深厚,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广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包罗万象”,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目前大多数开设生物工程学的高等医科院校,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相比理工科院校比较薄弱,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需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方阵。在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比较多,而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85%以上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都要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建设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些实验室建设要求高、仪器设备多、投入大,部分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比较少,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课程标准中演示性、验证性等基础性实验设置比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比较少[4];缺乏“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基地”等综合性实训实验硬件软件平台和组织管理经验;学生规模小,缺少其他理工科学科支撑,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设计竞赛等活动较为困难。

   4.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相对材料、自动化、机械、通信以及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而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就业时相对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三、对策初探

   高等医科院校要盯准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科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走“先研究生后本科生”的教育培养模式。“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特点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开设和建设,对教学基本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力量、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软硬件条件。医科院校在开设建设之初,往往存在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平台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因此,对于计划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医科院校来说,要坚持走“先研究生培养后本科生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5-10年时间的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积累教学经验,规范教学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本科生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医养结合的缺点篇2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缺血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致残原因,其通常是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变化迅速的特点[1]。祖国医学将之归为“中风”范畴,其病机多为气虚血瘀,经脉失养所致。本文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法结合西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3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所选病例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辨证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2]。证属气虚血瘀纳入本观察。排除标准:既往有中风病史;头颅Ct证实有颅内出血者;意识丧失;多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患者。

1.2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本院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证属气虚血瘀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8~72岁,平均(60.5±8.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0例。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9~68岁,平均(58.5±7.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8例,冠心病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并发症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3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方药组成:黄芪60g、党参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当归12g、川芎15g、地龙10g、牛膝12g,随证加减,煎水200ml,1剂/d,分两次服,疗程为14d。

1.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的疗效判定标准[3]。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

1.5观察指标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评分方法,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进行评定。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对比。见表2。

3讨论

脑细胞对氧异常敏感,当脑血流被阻断时则发生梗死,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栓塞血管血流再灌注,氧和葡萄糖的供给及时恢复,则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会得到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转归[4]。同时需积极保护梗死半暗区周围的神经元,减少再灌注后的损伤,这些半暗区周围的神经元在早期与梗死核心部位的神经元相比,受到不可逆损害的可能性较小。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减少梗死范围,恢复半暗区神经元功能。

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脑梗死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倦内伤,加之饮食不节,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发病,故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本源[5]。同时中风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气旺则血行,故气虚是促成血瘀的条件。由此可见,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法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治疗原则。本研究所用中药方中生黄芪重用,辅以党参,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诸药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全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同治,气旺则血行,化瘀而不伤正,故获良效。本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参考文献

[1]邹毅.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50例临床观察.临床医药实践,2009,30(14):115.

[2]沈卫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浙江中医杂志,2012,47(3):190-191.

[3]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55-56.

医养结合的缺点篇3

[关键词]产后缺乳;催乳汤;药膳

[中图分类号]R71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3(a)-0114-03

在中医领域,产妇分娩后乳腺泌乳减少或完全不能分泌乳汁,不能满足新生婴儿母乳喂养的需要,即为产后缺乳[1]。一般观点认为,产后缺乳常出现在在产后两三天或15d内,也可存在于整个哺乳期。目前,由于产妇的年龄逐渐增大,剖宫产率也逐渐上升,生活条件优越,因此,易出现产妇妊娠期营养的不均衡,过度精神紧张等,可导致产后缺乳,近年来产后缺乳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母乳喂养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佳婴儿喂养方式。母乳营养丰富,其所包含的特有免疫物质可使婴儿的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增强,母乳喂养可促进母子感情交流,对婴儿的智力、生长发育有很大帮助。母乳喂养时母体子宫可受刺激出现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量,从而排卵受到抑制,能降低产妇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因此,世界母乳协会建议婴儿出生6个月内进行纯母乳喂养,且母乳喂养应该持续到2年以上。母乳喂养的关键在于母乳是否能够满足婴儿的需要。本科室采用药膳结合催乳汤对产后缺乳患者进行联合干预治疗,以期促进产妇泌乳,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分娩后随访的120例产妇,均为初产妇,孕周37~42周,年龄20~3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顺娩40例,剖宫产20例。对照组:顺娩38例,剖宫产22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和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婴儿一般状态无异常;②产妇肝肾功能正常,无并发症及器质性病变;③空瘪,或有硬结,乳汁清稀量少。

1.3排除标准

①婴儿舌系带过短;②产妇喂奶方法不正确。

1.4中医诊断标准

采用以往的文献标准[2],具体诊断标准如下:①产后最初阶段,产妇无明显变化,乳汁较少;产后产妇开始哺乳时发现乳汁突然减少或最后消失,完全不能母乳喂养婴儿。②产妇产后破裂和凹陷所导致的乳汁蕴积不通。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产后母乳喂养指导,结合产后药膳调理;治疗组:在常规母乳喂养指导的基础上,采用自拟下乳方结合药膳治疗。产后母乳喂养方法指导:①告知产妇正确的喂奶姿势,婴儿含接时必须包括乳晕。②产妇产后严格实行早皮肤接触、早吸吮,从而促进早期泌乳。③指导产妇的营养饮食,注意休息及情感变化,婴儿添加辅食不宜过早,从而减少影响泌乳的不利因素。④产妇产后按需哺乳,全天24h母婴同室。如婴儿睡眠>3h不醒,则应唤醒婴儿哺乳。⑤产妇需做好保健,一旦发生避免皲裂,应及时处理。药膳调理:多饮汤汁,如通草猪蹄汤、通草鲫鱼汤、黄豆猪蹄汤等。中药催乳汤主要成分:党参、黄芪、川芎、通草、当归、王不留行、大枣、柴胡、路路通、丹参及穿山甲等。肝郁气滞者加广郁金、青皮,气血虚弱者加炒白术、茯苓、陈皮,颗粒剂,早晚分服,每日1剂,每次100ml,5d为1个药物疗程。

1.6疗效判定标准[2]

未愈:无胀感,乳汁分泌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喂养后婴儿不能顺利入睡,需要人工喂养;好转:有胀感,乳汁分泌开始增多,婴儿哭闹现象减少;治愈:胀满,乳汁分泌恢复正常,能正常哺乳,能完全满足婴儿需要,婴儿无哭闹现象。

1.7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均无中途退出者,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6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传统中医学认为产妇的乳汁由气血所化生而成。《妇科经纶》中记载说明积于产妇中的乳汁,必赖肝气条达、气机调畅、疏泄有序,则乳汁才能通过乳络泌泄而出。饮食需通过脾胃的运化作用生成气血,再转化为乳汁,因此,产妇气血充足,脾胃功能正常,乳汁则充足。产后缺乳的主要原因包括3点:①产妇出现抑郁,产后精神恢复较差,气血不通,出现乳脉闭塞;②产妇有贫血征象,分娩时及产后出血量过多,气血虚弱,尚未恢复,乳汁分泌不足;③产妇体型肥胖,消化功能差,痰湿内盛,导致缺乳。

药膳是指采用一定的中药与相应的食物搭配调制而成的食品。《本草图经》记载蹄膀可行妇人乳络、滑肌肤、祛寒热,蹄膀是血肉有情之品,可化生气血使产妇气血生化有源,气血足则乳汁足。鲫鱼能和中补虚、渗湿利水、温中下气,有消肿胀、利水通乳之功效[3]。《贵州民间方药集成》记载黄豆有入阳明经催乳、通乳络之功效。临床使用后,催乳、通乳的效果明显。

中医言产后多虚多瘀,本方催乳汤中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党参补气血、生津,大枣补中益气,三者合用可补益产后气血虚弱之体,补气以生血,当归补血活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上4味共用使补而不滞;柴胡属肝经,疏肝解郁;路路通疏肝行气,通络下乳,王不留行、穿山甲均入血分,性善行散,走而不守,有通经下乳之功,柴胡、路路通、穿山甲、王不留行共用疏通肝络下乳,川芎、丹参、柴胡行气活血;通草疏肝理气通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通络下乳之功效。

以往已有研究证实催乳汤能有效促进产妇泌乳[4-9],可养血益气,通络下乳,有效增加产妇的泌乳量。以往也有研究采用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按摩以及药膳食疗法治疗产后缺乳,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5,10-12]。本研究中的产妇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采用催乳汤结合中医药膳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单独应用中医药膳治疗的总有效率(60%),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在催乳汤的基础上结合病情变化,采用中医药膳治疗产妇的产后缺乳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药膳治疗的方法。

综上所述,中药催乳汤结合药膳治疗产妇产后缺乳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俊婵.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1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4.

[3]何国兴.产后缺乳食疗方[J].家庭中医药,2011,1(1):76-77.

[4]佘瑜,佘淑萍.催乳汤治疗产后乳母缺乳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8):90.

[5]王爱香,马雪玲,赵舒煊.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按摩治产后缺乳52例[J].2012,25(7):91-93.

[6]王春香,陈桂莲,龙梅.自拟催乳汤治疗产后37例缺乳[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7):286.

[7]张琦,李芳,黄文俊.催乳汤治疗产后缺乳80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8):89-90.

[8]毋妙红,范晓惠,南丽娟.催乳汤治疗产后缺乳9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6):28-29.

[9]薄三菊,张金香,李保正.自拟催乳汤治产后缺乳20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224-225.

[10]孙锐.引起产后缺乳的相关因素与中医食疗药膳[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1):121-122.

[11]王爱香,马雪玲,赵舒煊.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按摩治产后缺乳52例[J].西部中医药,2012,25(7):91-93.

医养结合的缺点篇4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6月,福建省的老年人口同比增加了73.9万人,达到644.9万人,已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6.6%。按照此发展趋势预测,到2035年福建老年人的占比将超过30%。可见,福建省的老龄人口基数较大,增长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在显著增加。此外,由于老年人易患病,治疗有一定的难度,治疗周期一般也较长,因此对医护服务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

(二)家庭照顾功能持续弱化

家庭养老是福建省最为传统且主要的养老方式,然而受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家庭规模持续小型化,照料功能在不断减弱。因此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以承接家庭溢出的养老功能,为老年人口提供持续的生活照料势在必行。

(三)传统养老机构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

提供生活照料一直都是传统养老机构的主要功能。但是目前失能和半失能的高龄老人逐渐增多,他们除了需要普通的生活照料之外,也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然而,目前福建省的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医疗条件,无法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照护服务,迫切需要医疗资源的有力支持。

总之,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持续弱化,大多数养老机构也不能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探索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因此走医养结合之路,促进“医”与“养”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然选择。

二、福建省医养结合现状

(一)多种模式并存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医疗与养老的融合,使多种医养结合模式并存发展,目前最主要的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内设式”医养结合模式,即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部门,为养老人员提供一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该模式的主要有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福州金秋老人护理院等;第二种是“合作式”医养结合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无缝对接,福州市文澳老年公寓就是此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三种是“转型式”医养结合模式,即鼓励经济效益不佳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转型发展为医养结合机构,从而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防治需求,如福州市第六医院转型发展为老年医院。

(二)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开始构建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都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并召开具体会议来支持医养结合的发展。福建省政府也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政策:2017年,福建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模式的规划要求;2018年福建省卫健委确定33个单位为第二批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2019年12月,福建省卫健委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了从人才、资金等方面来提供保障,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

(三)医疗结合落实效果欠佳

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福建省的养老机构纷纷进行医养结合型转型和构建,目前福建省的医养结合型机构占比已经高达92.2%。但实际运作中,这些医养结合机构中只有4.4%的机构在内部独立设置了具有看诊功能的医疗部门;有一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只是内设了简易药房,并没有看诊功能;还有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只是和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了表面上的“医养结合”,实际上并没有医疗作用。总之,福建省的医养结合落实效果与设想中的有较大差异,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医养需求。

三、福建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专业人才匮乏

据统计现今福建省入住养老机构的人数有五万多人,按照较为理想的配置比例计算,护理人员应达到一万人左右。然而目前福建省的养老护理人员只有九千多人左右,护理人员配置不足且大部分护理人员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专业性的护理人员短缺,严重影响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二)扶持政策难以落实

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已经成为制约福建省医养结合的重要因素。福建省的养老与医疗体系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陆续出台了各种推进医养结合的相关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涉及规划、医养机构设立、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等多个方面。但是,各部门所推行的政策往往存在重复交叉之处,管理标准、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经常不一致,难以实现政策协同,大大阻碍了政策的有效落实。

(三)基层推广难

据调查,福建省的老年群体更愿意“非离家式养老”,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大部门老人都不愿去机构养老。现今福建省的医养结合模式主要还是机构式,一般在城市进行推广,在农村等基层地区推广较为困难。基层推广的主要形式是家庭签约医生,广大居民尚未完全接受这一理念,基层地区的医养结合只能依靠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实现低水平的服务。

(四)医养结合支付体系缺失

医养结合要能够持续运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能提供资金支持的医养结合支付体系。医疗保险可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方和受益方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4]。但是根据对福建省民政厅、医保局、省医保中心等相关机构的调研显示:目前福建省的医疗保险主要覆盖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药品等,并不覆盖医养结合模式中的护理服务费用。目前,福建省的大多数医养结合机构不属于医疗机构的范畴,其产生的各种医疗、护理等费用均无法享受医保报销。由于医养结合支付体系的缺失,大部分医养结合机构无法通过医保结算来为入住的老年人降低医护成本,直接抑制了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有效需求。

(五)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医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仅凭政府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更需要的是各方服务主体的积极参与。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福建省的养老服务市场中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普通民办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成本相对较高,加之缺乏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其参与动力不足。而条件好的医疗机构由于自身医疗资源往往供不应求,因此只会把有限的医疗资源投放于常规医疗,在其内部设立养老机构的意愿和动力都不足。

四、福建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发展受限福建省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缺失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目前仅福建医科大学等少数院校有开设此专业,能培养的专业人才较少,且大部分毕业生的首要就职选择是医院,很少学生愿意去养老机构发展;第二,从从业人员本身来说,现有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年纪普遍偏大、学历和学习能力都不佳;第三,从养老护理职业本身来说,该职业工作环境压抑、工作强度大、薪酬不高、社会认同感低。

(二)管理主体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导致政策难以落实

扶持政策难以落实的主要障碍是管理主体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从福建省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来看,医养结合主要涉及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两大领域的多个行政部门,如民政、卫健、社保等部门。各主管部门平行运行,分别在分管的领域独立地制定政策、管理资源和发挥职能,一般只对各自的上一级部门负责,缺少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和整合,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实现政策的协同,导致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困难。

(三)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基层推广困难

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福建省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人对养老机构非常排斥,对“非家庭养老模式”存在诸多误解,觉得养老机构是儿女不孝和孤苦无依的代名词,因此即使疾病缠身、生活无法自理也不愿意入住专业的养老机构。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医疗结合在基层推广很难。

(四)医保政策相关规定不完善

根据医保政策的规定,医养结合型机构只有纳入医疗机构的范畴,才有资格享受医保报销政策。目前福建省的部分医养结合机构还不具备医疗资格,不属于医疗机构的范畴。有一些医养结合机构虽然具备医疗资格,但是由于医保规定未能纳入“医保定点”,其提供的各种医疗服务无法纳入医保结算范围。少数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虽纳入医保结算覆盖范围,但是其提供的医疗养护服务大都不在医保支付范围内。

(五)优质医疗、养老资源匮乏,医养机构参与医养结合动力不足

目前,福建省拥有的养老机构中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占两成,医养机构参与医养结合的动力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优质的医疗、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服务属于微利项目,对于大部分普通养老机构而言,优势养老和医疗资源均匮乏,在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是难以承担内设医疗机构所需的高运营成本的。而有条件内设养老机构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却因医养结合项目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内设养老机构的动力不足,倾向于把有限的优势医疗资源投放于有经济效益的常规诊疗项目。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因为优势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诊疗护理水平较低,资金和能力都有限,难以内设养老机构或者为合作的养老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医护服务。

五、推进福建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1.加快培养专业性照护人才。鼓励福建省的高校、职业院校设立养老护理相关专业,设立对此专业学生的入学补贴。同时,引导学校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之间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定向培养,打开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通道。

2.设立在职人员入职补贴制度。可对在职人员给予岗位津贴,通过提高养老护理岗位的薪酬水平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护理行业。

3.建立在职人员长效培训机制。为在职人员提供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在岗培训等服务,通过分级培训,线上、线下多种培训手段结合,进一步提高其从业素质。

(二)建设整体性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医养结合政策的有效落实

建立整体性行政管理体制是实现医养结合从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保证。医养结合的管理体制并非是单纯的卫生部门与民政部门的“混合”,而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建设一个各管理部门能够长效配合的协作体系。从福建省层面来讲,首先要建立一个牵头部门作为部门间的决策中枢,负责统筹规划医养结合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其次,要明确界定各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防止在管理上产生重叠和缺位;第三,建立部门间横向协调机制,特别是要建立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间的横向沟通机制,做好信息共享和互通,以促进医养结合政策的有效落实。

(三)发展多元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促进养老观念转型

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可以让民众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新公众的养老观念。目前福建省的医养结合模式还是以机构式为主,但是大部分老年人倾向选择非离家式养老,因此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如何送至社区乃至居民家庭中仍是工作重心。对此,福建省应采取分类扶持的办法,重点发展家庭和社区模式。首先,继续推进医养结合家庭模式,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推进家庭病床制度的落实,使老人在家养老的同时可以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其次,大力推进医养结合社区模式,可以社区为单位建设养老院,然后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接社区养老院的常规诊疗服务。总之,通过发展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以促进民众养老观念的转型,促进其在基层的推广。

(四)完善医保支付政策,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医养结合机构无法享受到相应医保报销优惠政策的问题,是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急需国家有关部门创新体制完善医保支付政策。首先,主管部门应加快设立明确的准入标准,可适度放宽,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疗机构范畴,使其享受到医保的报销政策,但同时也要防止医保资金的流失。其次,由于医养结合主要涉及的医疗行为是长期护理,因此应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借鉴青岛等地的经验,由人社等部门共同研究出契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其与医疗保险互相对接,以降低老人的经济负担。

医养结合的缺点篇5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当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虽然我国近年在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做了很多的尝试,强调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但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仍较陈旧,人员的调配更多地还是受到编制的限制。

2.竞争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由于大医院长期在各方面都领先与较小型医院,面对竞争,国有医院的工作人员始终觉得抱着铁饭碗,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对患者服务的态度不如民营医院热情周到,加上国家现出台的全民医保政策,使得大医院在收费方面也不再拥有低廉的优势。大医院不再是病患的唯一选择,造成病患的大量流失。

3.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在我国,职称的评定太过于模式化,职称与工资与各种福利挂钩,一评上就是终身制,而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却未能体现出晋升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使得同一职称级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甚大,这种过于模式化的机制,造成了职称的贬值;而由于专业技术岗位考核制度的不健全,考核太过于注重形式,考核方法不科学,缺乏竞争激励机制,这极大地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人才的潜能未能有效地开发。

4.人才培养问题多,流失不可避免。(1)重视引进人才,轻视内部人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着这种观念,大医院过重的重视外部人才、不重视培养自己的内部后备人才,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发展问题。(2)重视优秀人才的确立,轻视优秀人才的管理与使用。(3)重视个人,轻视团队。(4)重视科技人才,轻视医疗人才。(5)重视专业技术人才,轻视医院管理人才。没有树立“管理出效益”的理念,导致医院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

5.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评价是医院聘任、奖惩,职务升降等政策正确实施的基础和依据,但目前我国很多医院的管理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我国目前的薪酬分配政策缺乏绩效考核体系和反馈机制,绩效考核标准的不规范,有些医院过于强调绩效考核,却忽视了绩效管理,导致薪酬分配政策缺乏竞争性和激励作用。工资对所有员工失去了激励作用,而奖金就成为了激励的主要动因,这样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又比较僵化,很多医院存在着重资历,轻能力的现象,收入与付出的不对等,导致很多医务人员收受病患红包,拿医疗器械和药品回扣,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了阻碍了医院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当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要明确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工作并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事情,它还涉及到所有员工的切身利益,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配合,才能彻底真正贯彻人力资源的理念,才能实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群体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

2.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针对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长远有效的培训计划;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晋升、及激励机制;再次,为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先要制订科学的人才引进标准,建立人才评价系统;最后,要营造有利人才发挥其作用的环境,提供其所需的科研设备,制订各种优惠激励政策。

(1)在人才培养方面:①制订培养规划,要有长期规划,也要有短期方案,要注重基础教育重视前沿科学;②完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为其提供能发挥其特长挖掘其潜能的机会;③注重全员教育,把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有效地结合起来,点面结合,点的培养即重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人员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中选拔,对选中人员加以重点培养;④加强对临床型医学的相关人才与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⑤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内容。

(2)在人才教育方面:①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其加强科学管理;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医学教育工作,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3.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型综合性医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的相对缺乏。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医院对其所属员工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充分了解员工的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并通过激励机制给予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能力和业绩的动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积极性和创造性。医院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激励方法:

(1)目标激励法。通过制定适当的目标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具体的目标制定中需要注意协调好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关系,使二者保持相一致。医院管理者应充分相信员工,提高员工对医院的管理工作的参与度,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参与到医院总体目标的制订工作中来,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医院的主人,进而增强他们对医院认同感与归属感。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又有利于医院总目标及其个人目标的实现。

(2)岗位竞争激励法。即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建立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医院为了解决员工总量冗余,结构性缺员和人员能进难退、能上难下的问题,应积极推行较为灵活的岗位竞聘制度,面向社会吸纳急需的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使人员能进能退,岗位能升能降,收入能增能减,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医院的生机和活力。

(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积极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员工能力的最大发挥。

三、结语

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环节。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整合医院的资源,而且能够提高医疗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创立医院的品牌形象提供发展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志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医养结合的缺点篇6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x

【关键词】模拟教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模拟教学法的运用

加强实践设备的建设、教学过程优化设计以起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认为,见习课穿插于理论课之中,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课堂教学和见习课时比例,缩减见习时间以节约在临床见习中可能浪费的部分时间用来增加课堂讲授时间,旨在引用模拟教学法纠正临床见习中的缺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可发挥其主导作用,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模拟情景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达到教学目的。模拟教学的特点是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技能操作即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模拟教学的经典范畴——情景教学。

2.2.1模拟患者的运用

我们在讲授妇科检查时就可以运用模拟仿真人对其生殖器官进行逐步检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有直观认识,使学生人人都有检查机会,解决了无法在真实患者身上实施操练的教学困难,对某些抽象概念也有了理解。在讲授宫颈病变时让学生自己在模拟仿真人身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病变下的宫颈组织,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分娩机制一直是学生很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分娩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整个分娩过程都是在体内完成,学生无法得到直观认识,产房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分娩机转的最后阶段——胎先露、胎体的娩出。对于这个问题,采用录像、视频教学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拟采用模拟仿真人向学生们讲解并展示分娩的每个机转过程,通过模型可以了解骨盆内胎先露的旋转和下降的过程,而骨盆内的机转才是掌握正常和异常分娩的关键,再结合录像和产房的观摩,就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真实的分娩结合起来。例如,胎头下降时,孕妇体内骨产道和软产道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胎头为什么不会沿着同一方向和姿势下降?体内变化和体外不同产程变化有什么相关性?这样,通过局部直观观摩解除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及对妇产科学习的排斥性,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领会“脑-手”结合学习方法的趣味所在。

2.2.2模拟病案

通过教师讲授的某一理论概念,让学生分组担任患者和医生,双方可演练临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等病案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同组人员可参与补充、争论,最后模拟作出最佳诊断,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教师针对结果评判对错。

3结语

“模拟教学”应用于临床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通过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呆板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医院”的场景中,面对“患者”进行对话、问诊,进行人体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也可针对病情进行治疗,较之传统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更早期接触临床,并且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得活、记得牢,同时解决了临床见习难的问题。

医养结合的缺点篇7

仔细数来,芪苈强心胶囊的众多研究已相继发表于《细胞免疫学》、《心血管药理学杂志》、《美国高血压杂志》、《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等国外杂志。多项芪苈强心胶囊研究的发表,打破了国际医学领域鲜有来自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数据及证据的尴尬现状。事实上,这些年通过医药同仁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中医药已经逐步走上国际化舞台。

中医药循证医学探索崭露头角

长期以来,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和诊疗模式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难以提高,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可以说,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水平尚过多依赖临床经验的积累。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防治对策和方案。而问题主要纠结于科研设计存在缺陷、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元保证、缺乏适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研究方法、缺乏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方法。

循证医学研究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兴起的一种最权威、最科学的医学研究方法,以大范围、多样本、随机、双盲为特点,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可得出国际公认的具有良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学术发展。中医药的循证医学研究得到不断发展。但应该说,国内中药极少开展循证研究,因为对已上市的品种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不仅投入巨大,更冒着一旦研究结果不佳则产品市场将面临巨大打击的风险。

随着中医络病理论的发展,在脉络学说指导下,以岭药业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这不仅仅体现了勇于探索的胆识,更展现了以岭药业对于中医药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坚定信心。

中医药临床研究已叩响国际化大门

参松养心胶囊初战告捷

最早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是参松养心胶囊,其早在2008年即完成了“抗心律失常循证医学研究”。该研究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36家大型三甲医院进行,参与的医学专家多达500余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表示,该研究结果表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非器质性室性早搏显著优于对照药物,治疗器质性室性早搏显著优于西药慢心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西药心律平相当,并且对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疗效,填补了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空白。这标志着通络中药在某些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堪比西药甚至超过西药,尤其凸显长期用药安全优势。

以岭药业中医药循证蓝图

心脑血管病

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牵头,国内30余家三甲医院参与的“应用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观察通心络胶囊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为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本项目已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注册。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为主要研究者发起的“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tiSS)”,拟在国内60余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开展,计划入选2000例患者。本研究将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通心络胶囊,评价其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改善程度,综合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应用通心络胶囊的临床疗效。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缓伴室性早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国家“973”子课题,研究已于美国Clinicaltrials.gov登记注册,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张澍教授担任研究顾问,黄从新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牵头,全国60家三甲医院参与。主要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衰伴室性早搏患者可有效治疗室性早搏的同时保护心功能,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窦缓伴有室性早搏患者可减少早搏次数,提高心室率。

肿瘤

“养正消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循证医学研究”由山东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和北京肿瘤医院王洁教授牵头,在全25家三甲医院开展。该研究旨在评价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作用的临床疗效。

医养结合的缺点篇8

1.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工作负荷过高

目前培养研究生的大学院校附属医院往往是各地区级别较高的三甲医院,医疗任务重,门诊住院患者较多,医生需要完成大量的临床工作。研究生成为此项工作的主力军,工作负担巨大。另外,医院硬件资源有限,电脑软件操作繁琐复杂,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为了完成工作,研究生需要经常加班。导致他们没有时间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可能使部分研究生身心俱疲,容易出现身心问题。

1.2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陈旧或认识不到位

一些导师最初为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陈旧,重科研,轻临床,导致临床实践时间减少,临床技能提高有限。反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也需要毕业论文答辩,他们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有部分导师重临床、轻科研,导致他们科研能力低下,偏废一方[1]。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轮转实习落实不到位。

1.3.1按照轮转计划,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至少在其他相关科室轮转1年左右,但目前研究生轮转时间较短,约4-6月。

1.3.2轮转期间,部分同学对轮转不重视,缺乏自觉性,未去轮转科室轮转,或轮转科室要求不严格,轮转流于形式。

1.3.3各轮转科室缺乏有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流程,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轮转一团糟。

1.3.4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所在科室在分院区,部分科室床位数较少或是病种单一,导师未安排研究生去病种全面的综合科室轮转,限制了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1.4缺乏专业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及理论讲座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故培训结束后应该掌握临床上常见的操作技能。部分研究生反映医院或科室没有相关培训,导致他们常见操作技能低下,或难以按照最新的标准操作。医院或教研室没有安排针对研究生的理论讲座或课题汇报讨论,使得研究生缺乏理论学习的动力,而且科研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难题无从请教和解决。

1.5实习科室、轮转科室缺乏考核或考核不严谨

临床能力考核是检验临床能力培训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各个医学院校、科室具体情况不同,在临床能力考核工作,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及形式均不统一,存在较大差异。据调查,相当多的科室缺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研究生的评估和管理。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不能完整有效的评价,也不能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反馈。临床能力的提高急需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这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急需解决的难点。

1.6部分临床活动缺乏权限

大部分研究生为应届毕业生,无临床工作经验,而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才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故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后不能从事临床工作,缺乏正规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部分研究生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但却不能在实习医院注册执业,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没有处方权,难以独立进行临床活动,毕业时临床能力难以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要求相应的临床能力。

1.7缺乏临床工作中沟通能力的培训

部分研究生反映,他们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因为缺乏一定的临床诊治能力,同时也缺乏沟通技巧,往往难以有效的、全面的跟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1.8缺乏对研究生的心理关注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需兼顾临床及科研,心理压力较大。在目前较差的医疗环境下,研究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也容易成为医闹针对的对象,身心容易受到伤害。所以,预防性心理关注也是有必要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策略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2我们在把握原则基础上,根据我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优化临床资源、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临床工作量,给研究生减负;

(2)更新理念,明确学位特点,临床工作及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应按照专业学位的标准,调整培养方案和要求,要注重拓宽知识面,突出应用和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加强临床能力和考核。医学院应该加强带教医院及导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识和理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理解专业学位特点。

(3)建立并健全轮转、培训、考核制度,规范管理a.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该与导师仔细计划好轮转实习计划,医院或教学分管部门应严格按照轮转计划安排研究生实习轮转。b.研究生进入相关临床轮转科室后首先进行登记,向科室负责人进行报道,由科室负责人分配带教老师进行带教,轮转期间需全面了解及熟悉轮转科室业务及疾病特点。在科室轮转期间,科室需安排业务讲座。同时,医院教育科也应定时安排适合专业研究生的讲座。c.出科时建议完善考核制度,不仅需测评思想道德,而且要进行理论考试,同时还建议进行轮转科室相关技能的考试。对于不能达到轮转水平的,应该增加轮转时间。医院按照国家培养要求分阶段、定期进行考试,定时评估,优化培训考核制度。考核体系包含初期的课程考核,计入学分,进入临床之后还有参加学术讲座规定学分考核,轮转科室考核,毕业考核及论文答辩考核。

(4)开拓新的培养思路,事半功倍,培养全面研究生2010年,上海市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基本思路是医学本科生毕业以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住院医师招录,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具有住院医生和研究生双重身份。学生毕业时,合格者可以获得四证,即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执照。我们也应借鉴上海甚至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思路,力求高质量的培养能力全面的研究生。

(5)开放执业权限,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

医养结合的缺点篇9

【关键词】神经病学/教育;教育,研究生;临床医学;教育考核;迷你临床演练评估

根据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疗人员,关键在于培养与锻炼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临床能力,尤其随着临床神经病学的迅猛发展,专业操作技能项目及复杂性日益增多,如何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能迫在眉睫,其中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考核评估是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外现行且具有成效的评估工具———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已被国内医学教育陆续引进[1-3]。mini-CeX是由临床教师直接观察临床医生的实际临床诊疗行为,可用于评估医学院实习医生、住院医生的学习效果。在前期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技能培养中,本院结合国内外专业技能培训内容,结合本院神经内科特点,充分利用全军医学临床模拟培训中心这个先进平台,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神经病学临床考核中试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mini-CeX简介

mini-CeX是一种新的迷你临床评量方法,早期用于美国内科医学会组织的内科专科考试,后经norcini等[4]修订,用于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评估测试。该方法已在国外广泛应用,成为医学院校临床实践考核的常用演练性工具。临床指导教师直接观察学生与患者的互动,考核重点式的诊疗行为后,临床教师给予相应的回馈。具体包括以下核心能力:(1)病史采集;(2)医疗面谈技能与沟通技巧;(3)体格检查、临床判断与整体临床能力,应用诊断性辅助检查与医疗决策,还包括学生的专业态度和组织效能。随着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对医生临床技能的重点式评量,但仍有众多临床医生在医患互动过程中从未在病史采集或体格检查时被临床教师实际观察与评估过[5]。因此,推行mini-CeX这一标准的临床技能测评工具可有效完善目前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缺陷。

2神经病学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在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素质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6]。目前,各国、各地区均非常重视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各国、各地区医师职业范围及分科等的差异,专业技能培养差异较大,没有固定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及培养验证体系,缺乏关于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神经内科系统疾病是高发性疾病,同时,病种复杂、多样,以脑血管病为例,其造成的病死率是目前我国主要疾病致死原因的第1位,因此,神经内科专科医生的培养极为重要。从本院神经内科历届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调查看,其毕业后在专业理论技能、专业科研技能方面均达到了培养要求,而在专业临床技能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直接影响其成为一名较为合格的临床医生[7-8]。导致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这种窘状的原因很多,包括目前国内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神经内科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缺乏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课程,致使现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医疗质量,而且对人才梯队的建设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

3mini-CeX考核的实施情况与分析

3.1考核对象及方法

2011年9月至2017年5月进入本院神经内科学习的神经内科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2名及非神经内科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2名。每名学生的考核共2次,第1次在入科学习4周后进行,第2次在临近出科前1周内进行。评估者为本院神经内科的5名副主任医师及6名主治医师组成的带教医生团队,均已进行过mini-CeX培训,每次考核由1名带教医生组织评估。在取得住院患者知情同意后,带教医生选择相应难度的疾病病种,学生以抽签方法随机挑选患者。每名考生的mini-CeX考评时间为20~30min,其中考核时间为15min,教师同时进行评估,其后给予5~10min的反馈辅导。考核过程中责任教师直接观察考生针对患者执行诊疗工作,观察考生与患者的互动,从医疗面谈技能、体格检查技能、人文关怀、临床判断、沟通技能、组织效能及整体临床胜任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评,完成从自我介绍、问诊、体格检查、解释、健康教育等医疗工作,并完成评量表的评分[9]。采用9分制,分为3个等级,其中未符合要求为1~3分,符合要求为4~6分,表现优异为7~9分。考核结束后责任教师立即对考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对考核项目中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纠正,在诊治方面向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整个面对面的评价与回馈持续5~10min,最后请带教医生和考生分别对该次评估进行满意度评价,并提出建议,以利于不断改进教学及评估方式。

3.2mini-CeX考核的价值与注意事项

为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本院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出科考核中引进了mini-CeX的相关理念和操作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证实了mini-CeX具有客观、合理、可量化评估、操作性强等特点。同时,考核的结果又能对模拟培训的内容、培训时间及培训要求进行检验及优化,便于最终形成一套适合研究型医院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神经病学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方案。3.2.1加强临床教师培训,保证考核评价的一致性有研究表明,临床教师之间评价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将会影响mini-CeX的有效性[10]。同时,mini-CeX的评量标准较抽象,教师对标准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本院特别注意到了这点,科室建立由2~3名研究生责任教师组成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责任教师均由科室定期、统一进行培训,经过3次培训、3次模拟考核,统一评分标准,使每名教师充分熟悉和掌握mini-CeX的实施细则,以缩小教师间的评价差异,达到考核标准与临床教师评价的一致性。责任教师则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出科考试中应用mini-CeX进行考核,具体负责带教、指导、监督、评估、考核临床能力训练等工作。为保证不同考生之间考核标准与评分尺度的一致性,每次由科室指定1名责任教师进行考核,保证了考核的规范性和公正性。3.2.2弱化了教师的存在,保证有效的实时反馈为保证考核良好进行,必须弱化教师的存在,这在mini-CeX的实施中也至关重要。在现场中,为便于教师更好地观察,教师在考核中的站位应该在考生和患者交流的视线外,可位于考生的侧面,而不是对侧。从而让教师作为一种平等提供建议的角色,而不是传统地评判标准和批评者的角色,这样教师反馈的建议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11]。mini-CeX较传统考核有个重要优势在于实时反馈环节。临床教师可直接观察学生的医疗行为,询问学生有关患者的诊治计划后根据学生的表现,在结构式表单上给予评量,并进行实时反馈,教师首先指出考生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能及时认识自身的知识缺陷,对自我认知水平、自己的技能缺陷等需改进的环节进行针对性地改进[12],从而显著提高临床工作能力,真正做到“以考促学”。这种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训练临床综合能力最为根本和有效的途径[13]。3.2.3树立人文关怀的观念传统临床技能考试忽视了对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关注。mini-CeX将医患沟通与临床技能同时纳入考核范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医疗模式,提高了对患者心理需求的关注度,充分尊重了患者。同时,让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得到了练习,显著提高了其人际沟通能力,获得了双赢的效果。4mini-CeX应用效果使用mini-CeX的结果显示,在第1次测评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人文关怀、沟通技能项目平均分数和合格率测评结果方面均表现欠佳,这可能与研究生更多精力放在专业能力、疾病诊疗技术方面,而忽略了对患者人性的关怀有关。在考核后所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均认识到医患沟通能力在患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提高沟通技巧,能提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用患者可接受的语言进行诊疗方案的沟通,对患者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做出合理的回应,在获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医疗技术操作,诊疗过程中时时关注患者的反馈。在轮转结束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文关怀、沟通技能项目的合格率均明显提高,医学人文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综上所述,mini-CeX作为一种新的临床考核方法,与传统内科学出科考核比较,可与临床例行工作同步进行,具有操作简单易行、考核内容全面等优点。临床教师依据7个项目给予评量,随即给予反馈,同时兼具教学与评量的作用。本院的实践证明进一步肯定了mini-CeX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神经病学的规范化培养,提高了神经内科与非神经内科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医疗质量的目的。因此,可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神经病学的考核中应用mini-CeX,但该考核方法如何在不同层次、教育背景下的医生中使用尚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铿,余珍燕,施旖旎,等.mini-CeX在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5):2-3.

[2]刘红丹,徐文思,张博,等.mini-CeX在医学生消化内科临床能力培养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3):52-53.

[3]胡柯,刘理静,段于峰,等.迷你临床评价量表对内科学案例式教学效果的评估[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8):2917-2919.

[4]norciniJJ,BlankLL,DuffyFD,etal.themini-CeX:amethodforas-sessingclinicalskills[J].anninternmed,2003,138(6):476-481.

[5]边琪,宋彬,郭志勇,等.浅谈mini-CeX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100-101.

[6]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7]吴涛.加强神经科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的措施及效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6):706-708.

[8]周立春.在血管神经病学教学中应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卒中杂志,2009,4(2):176-178.

[9]李剑,高继明,吕珏,等.mini-CeX在内科医生培养中的使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71-72.

[10]LeeV,BrainK,martinJ.Factorsinfluencingmini-CeXraterjudgmentsandtheirpracticalimplications: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J].acadmed,2017,92(6):880-887.

[11]董靖竹,张东华,周佳,等.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出科考试中运用mini-CeX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126-127.

[12]nairBR,alexanderHG,mcgrathBp,etal.the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forassessingclinicalperformanceofinternationalmedicalgraduates[J].medJaust,2008,189(3):159-161.

医养结合的缺点篇10

作为淄博市中心城区,张店区现有78万人口,4家公立医院:张店区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设内、外、妇、儿等46个临床医技职能科室,日均门诊量809人,实有床位数600张,实有在编人数409名,编外人员230人;张店区中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设临床、医技等25个科室,日均门诊量430人,实有床位数420张,实有在编人数280名,编外人员163人;张店区妇幼保健院是全区免费婚前咨询和医学检查定点医院,是张店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指导中心和定点查体单位,是市、区两级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定点医院,全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发放中心,设内、外、妇、儿等20个临床医技科室,日均门诊量50人,实有床位数29张,实有在编人数59名,编外人员21人;张店区第二人民医院(淄博口腔医院),是淄博市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唯一突出口腔专科特色的公立医院,达到了综合一级医院标准,设有办公室、护理部、器械科等7个职能科室,日均门诊量193人,实有床位(牙椅)总数110张(床位100张、牙椅10张),实有在编人数97名,编外人员17人。

二、现实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编制不足

作为淄博市中心城区的医院与市级医院相比缺乏应有的竞争力,为实现医院长久生存发展,改善就医环境,更新医疗设备,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区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综合实力,张店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走上与企业、村镇联合、拓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壮大发展之路。如张店区人民医院东院区与山东大成化工集团原大成医院签订租赁合同;北院区与淄博金乔企业集团总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等。通过租赁、托管等方式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增多、医院业务发展领域拓宽,竞争实力不断提升,但同时人员编制不足问题也应运而生。

(二)编外人员占医院总人数的比重较大

目前,张店区4家公立医院均有编外人员,区人民医院2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3人;区中医院1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5人;区妇幼保健院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人;区第二人民医院1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人,编外人员占目前医院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5.99%、36.79%、26.25%、14.91%。编外人员占医院总人数的比重较大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节省部分财政支出,吸纳各方医学人才,另一方面也给医院人员管理、编制部门人员编制管理带来诸多难题。如外聘人员一旦大规模“跳槽”,医院人才队伍便不稳定,严重影响医院工作人员出诊安排,给医院人员管理带来难题;大规模的外聘人员,也成为机构编制部门管理的“盲区”,其劳动关系形式、人员结构等相关信息均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长期如此,机构编制部门在核准编制使用手续中很难发挥优化人才结构、控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医疗专家人才缺乏

从学历结构分析:高学历、高精尖学科带头人匮乏、低学历人员比重大。4家公立医院研究生及以上人员占现有在职人员比例最高的张店区中医院,也仅仅占11.43%,其他三家医院从高至低为7.58%、6.19%、5.08%,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仅张店区人民医院就高达30.07%。从专业结构分析:相关专业人员短缺。4家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占在编人员比例均超过85%,符合《山东省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有关规定,但个别重要的专业人才稀缺。作为口腔专科医院,口腔技术人员偏少,共33人,占医院总人数的34.02%;张店区中医院内科、急诊急救医疗人员及护理人员短缺;张店区妇幼保健院,新技术、新项目专业人才短缺,如全科医生、影像诊断、检验诊断等人才非常紧缺,能够熟练掌握常规医疗保健专业知识、管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妇幼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专业人才极为短缺。从年龄结构分析:人员年龄过于年轻化,资历深、年龄较长的专家稀缺。46岁及以上人员占各医院的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29.83%、16.95%、16.43%、13.40%。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

1.中心城区医院竞争激烈。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成为医院提高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公立医院通过接管、“整体接收”、租赁、建立分院等方式,不断扩大运营规模、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如张店区中医院南院区原为四八一厂职工医院,现医院对其进行整体接收经营,同时对山东金岭铁矿职工医院进行托管经营;张店区人民医院北院区与淄博金乔企业集团总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等。伴随着多元化的发展,为更加有效地管理被租赁或托管的医院,需要增加相应的管理、技术、工勤等人员,原有的编制额明显不足。

2.医院床位不断增加。2010年4家公立医院共有床位数755张,到2013年增加至1149张,一方面是因为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医疗保险报销制度要求不住院不报销,一部分患者为了拿到一定比例的报销金额,强烈要求住院治疗,在不符合住院治疗症状的条件下,也通过各种关系办理住院治疗手续,这种小病大治的非正常住院需求,也助推了医院床位的不断扩增。

3.教学和科研任务增加。4家公立医院中3家均担负着医疗和教学研究双重任务。张店区人民医院担负滨州医学院、淄博科技职业学院等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实习生的教学任务;张店区中医院承担着山东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高专、淄博职业学院等7所高校的教学科研任务;淄博口腔医院担负着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万杰医学院教学任务。

(二)人才招聘渠道不畅

1.医学人才招聘选拔渠道不畅通。目前,医学人才主要以一年一度的卫生系统人员招考(聘)为主要渠道,未形成从外省、地、市引进短缺人才的体制机制,各医院内部也缺乏对在岗人员的培养选拔机制,难以形成面对大学毕业生统一招考、面对社会辅助招聘、面对内部重点培养的人才招考聘用选拔体系。

2.招考规定设置缺乏灵活性。张店区2012年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招聘规定“对最终确定的应聘人数达不到招聘计划3倍的岗位,计划招聘1人的原则上取消招聘计划;计划招聘2人以上的,按照1:3的比例相应核减招聘计划。其中学历要求为研究生岗位的,可不受上述比例限制。”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医学护理、儿科、康复、病理、临床营养、医学影像等专业本科学历的已是供不应求,如果在上述招考条件中仅仅考虑学历因素而未考虑医学紧缺专业人才供求现状这一关键因素,会将医学紧缺专业人才拒之门外,严重阻碍了张店区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3.实际入职人员数达不到计划招考用编计划人数。据统计,6年来,面对毕业大学生,张店区卫生系统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共上报计划445人,上级部门批准273人,报名总人数1053人,最终录取220人,实际到岗218人,到岗后流失27人。

四、建议

(一)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科学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

1.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动态管理。根据“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空编运行、动态管理”的原则合理调配卫生系统人员编制。一方面统筹全区事业单位编制总量,抽出一部分编制向医院倾斜。另一方面医院对于人员编制的分配要向一线和重点学科倾斜,医务人员的编制配备要充足,以增强业务骨干力量;对重点发展学科可适当给予硬性或柔性扩编,一般学科要紧缩编制,萎缩学科要坚决减编;对管理部门,实行严格的定编定岗;分类管理后勤人员。

2.创新编制总数测算法。改变单纯侧重依据床位数核定人员编制的标准,在4家公立医院确定床位数的基础上,用日均门诊量调节编制数,床位多而日均门诊量不足的,相应核减编制,床位和日均门诊量均比较多的,相应增加编制。承担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教学科研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任务较重或者发展规模扩大的医院,参照核编标准调整核增人员编制,使现有医院人员编制核定在科学合理的水平上。单纯按照《山东省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中的最低比例核定,4家公立医院核定编制总数为1755名,比核定前净增1270名,总量调控难,而按日均门诊量倒推调整法核定编制总数为1037名,在原有编制数基础上增加552名,比较符合医院现阶段发展需求。

3.借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探讨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张店区实情、科学合理、顺应时展的公立医院机构编制、财政投入和医保保障制度。作为中心城区,市属医疗机构设置较多,要避免资源重复浪费,区属医院要找准定位,办优创强,适度规模运转,不可粗放扩张求大。

(二)加强对编外用工人员管理

1.加强总量控制,将医院编外用工人员也纳入人员规模控制和管理范围,把客观存在的编外人员作为人员规模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一管理。

2.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医院编外用工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出台医院等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办法,明确可以使用编外人员的岗位、审批程序、预算安排、录用程序、管理方式等。

3.探索新路子,节约编外用工成本。认真梳理医院现有编外人员岗位,对可推向市场、实行服务外包的岗位,如保安、保洁、食堂等后勤服务岗位,要用“服务外包”形式予以代替,提倡“购买服务”,变“花钱养人”为“花钱办事”,节约公益成本,提高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水平。

4.建立编外转编内的激励机制。在医院服务满3年的编外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可设置一定名额由编制、人社、卫生等部门组织编外用工转为编内工作人员考试,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参照个人在该单位任职期间的年度考核成绩,选拔优秀紧缺人才,将其纳入编制内管理。

(三)畅通人才招聘渠道

1.创新单纯从应届毕业生招考(聘)医学人才方式。将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区别于其他事业单位统一招聘,在编制限额内,加强在各高校招聘前期的宣传力度,由编制、人社、卫生、医院等部门单位联合在每年五、六月份期间,到重点医学院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在面试基础上,组织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理论考试,根据事先确定的招聘计划择优录取,现场签约。

2.将从社会层面引进医学人才作为招聘的辅助渠道。借助张店区“千名人才引进”工程,建立卫生系统从外地引进高精尖人才制度,重点制定对高学历(全日制博士、硕士)、高职称(副高及以上)医疗人才招聘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区财政可承担的范围内可适当为此类人才提供相应待遇,做到既要引进来,又要留得住。

3.从编外人员中择优选拔。建立编外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内管理激励机制,建立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规范编外人员转为在编人员考试、考核程序,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选拔服务期满的编外人员,并在编制总量允许的范围内将其纳入编制内管理,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