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十篇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十篇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11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篇1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根椐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园结合本园实际制订预防措施和办法。加强法制教育,严肃园规园纪,规范教职工、家长及幼儿行为,促进全体教职工及幼儿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张珍

成员:王小丽李索君各班班长

二、开展教育

集中对全体保教人员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校园暴力为主题的专题教育,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三、主题班会

组织保教人员结合近期全国发生的一些校园欺凌、暴力事件,进行讨论反思。通过班会,帮助家长树立纪律观念、法制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交流能力。

四、完善制度

制定完善校园暴力、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与应急处置预案。

五、加强预防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篇2

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主要策略。但由于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发展不平衡,仍存在工作薄弱的乡(镇)、村,且流动人口及计划外生育人口等特殊人群接种工作难度较大等原因,麻疹控制工作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今年上半年我县部分乡村发生了散发的麻疹病例,与年麻疹发病率实现1/100万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任务十分艰巨,消除麻疹已成为当前我县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重大挑战。为贯彻落实《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努力实现年消除麻疹工作目标,根据市卫生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年市消除麻诊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字〔〕41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原则

消除麻疹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策略和措施,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二)目标

年,力争全县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发展。

(三)工作指标

到年:

1、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托幼机构、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100%,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率达98%以上;

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8%以上;

4、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

5、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合格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所有确诊麻疹病例须经过实验室诊断;

6、完善县级麻疹实验室网络建设,并达到wHo认证标准。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年,全县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夯实常规免疫基础,消除免疫空白。

1、在全县所有接生单位和乡级接种门诊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一保、一网、双卡、双预约、三对接”的预防接种管理新模式,新模式规范运行率100%。

2、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

3、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保证漏种儿童及时得到疫苗补种。

4、完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运输车辆、冷库的更新装备。

5、在全县范围内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6、加快“星级门诊”建设工作进度,全县50%以上的乡级接种门诊达到a级。

(二)年,组织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95%以上。

2、完成乡级接种单位储存疫苗用冷链设备的更新装备。

3、对所有在校高中生免费接种麻疹疫苗。

4、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三)年,继续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巩固儿童免疫高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5%以上。

2、在全县范围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3、继续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三、策略和技术措施

(一)免疫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要实现消除麻疹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提高人群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是基础,可以通过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等措施实现。

1、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确保高水平接种率。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对服务人口多、服务半径大、道路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可增设预防接种门诊。所有乡级预防接种门诊要执行日接种制度,以严格落实“一保、一网、双卡、双预约、三对接”的预防接种管理模式为主要措施和手段,保证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98%以上,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机构和单位,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接种率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地区,应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改进。

2、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县教育局负责督导全县中小学、托幼机构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和《县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实施方案》要求,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漏种儿童补种原则》及时对漏种儿童进行补种,确保漏种儿童获得及时的免疫服务。

3、做好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根据麻疹流行特点,在发病率较高的乡村或者发病风险较高的单位,适时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接种。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的管理力度,制订相应的对策,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落实《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定期组织开展流动儿童查漏补种工作,保证其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加强对新入学高中学生、农民工聚集区域的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评价,及时做好相应人群的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4、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适时组织开展全县范围8月龄—14岁儿童、在校高中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二)监测管理

开展疫情监测,加强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1、做好常规报告工作。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2、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开展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发生麻疹暴发时应重点做好疫情的监测。

3、建立和完善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和完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网络,定期开展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评价人群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

4、开展麻疹疫情的预测预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指定专人,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同时要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历年麻疹疫情资料、接种率及人群免疫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三)暴发疫情控制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暴发是相对的,只要麻疹发病超过平常水平即认为是暴发。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10天内发现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现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时,应视为暴发疫情,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核实疫情,明确诊断。县级以上调查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核实疫情,开展相关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及时开展麻疹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

2、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当发生麻疹暴发时,对每1例麻疹病例都要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对当地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展麻疹病例主动搜索。

3、及时开展应急接种。当发生麻疹暴发后,对患者居住地周围的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4、加强疫情监测。要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厂矿、大型施工工地等集体单位疫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因病缺课、缺勤或医疗机构集中就诊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5、做好疫点消毒及个人防护。县卫生局要及时组织开展对疫情发生时的疫源地(包括病家)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理。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四)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麻疹病例进行居家或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无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史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接种麻疹疫苗。

(五)预防医院感染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收治麻疹患者的医院必须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认真落实消毒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六)开展健康教育

把麻疹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我县健康教育规划。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保障经费投入

消除麻疹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辖区散居人群的摸底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和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等工作,发现居住地新进流动儿童,应当及时向属地接种单位通报。

(二)建立协调机制,密切部门合作

县卫生、发改、教育、财政、食药监等部门要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免疫规划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消除麻疹工作。县财政局要落实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经费。县教育局要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并负责做好在校学生疫苗接种的现场组织工作。其它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消除麻疹相关工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县卫生局要充实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岗前培训和再教育等方式,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从事免疫规划及其相关工作的人员,逐级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考核,提高免疫规划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医疗机构麻疹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

(四)强化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

宣传部、文广新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和消除麻疹措施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篇3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研究

一、关于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信息的含义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硬件设备和软件,以及其系统本身的数据信息能够获得保护,不会遭到破坏或者是更改以及泄露,从而,系统可以稳定的正常运行使得网络服务不中断。

二、计算机信息安全策略

(一)虚拟子网技术

日常使用的集线器,交换机都在这一层工作,但集线器有一个特点,即有一个缺点即会产生广播风暴。

所谓广播风暴,即当主机系统响应一个在网上不断循环的报文分组或者试图响应一个没有应答的系统时就会发生广播风暴。避免广播风暴的方法是划分VLan,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的中文名为“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设备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数据交换的新兴技术。这一种新兴的技术其主要应用在交换机以及路由器中,但是,其主流应用还是在交换机之中。但是,不是所有交换机都具具备这个功能,只有VLan协议的第三层以上交换机才具有这个功能。

(二)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毫无疑问是现阶段应对网络威胁的有力工具。这里所说的防火墙不是指为了防火而造的墙,而是指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在互联网上,防火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系统,通过它可以隔离风险区域(internet或有一定风险的网络)与安全区域(局域网)的连接,同时不会妨碍安全区域对风险区域的访问。

(三)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也称反病毒软件或防毒软件,是用于消除电脑病毒,特洛伊木马和恶意软件的一类软件。杀毒软件的原理就是匹配特征码。当扫描得到一个文件时,杀毒软件会检测这个文件里是否包含病毒库里所包含的特征码,如果有,则查杀,如果没有,纵然这个文件确实是一个病毒,它也会把它当作正常文件来看待。

三、**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研究

(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现阶段来看学校虽然已经接入了教育网,但是其网络建设经费投入紧张,所以就将有限的经费投在关键设备上,当然网络安全这一方面,就不会得到比较系统的投入,这就导致了我们的校园网处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状态,没有任何有效的安全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这就给病毒、黑客提供了充分施展身手的空间。

(二)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措施分析

1.管理员应该做的工作定期检查网络核心设备、服务器等运行状态,做好记录,对服务器中资源进行备份,对系统中的进程定期查看,仅仅靠杀毒软件是不能防止病毒或木马入侵的,暂不说能够独立编写木马病毒的黑客有多少,现在的加密解密技术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很多爱好者都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木马、病毒进行脱壳、加壳、修改特征码操作,我们的杀毒软件是防御性的、滞后病毒发展的,往往只能查杀大众化的、已经公开的木马、病毒,对修改后的、未广泛流行的木马病毒基本无能为力,所以只能靠管理员对系统的熟悉程度、网络知识的储备、独立的分析、维护才是上策。同时管理员不断更新掌握的知识,对已公开的漏洞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修补,升级硬件设备,打好服务器补丁。

2.建议在学校的财务部等要害部门,设立物理隔离区,即断开与外网联系。从源头上断绝威胁。

3.提高灾难容忍和系统恢复能力。因为任何一种网络安全设施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旦发生漏防漏检事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这就要求即使发生系统灾难,也能快速地恢复系统和数据,才能完整地保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

4.部署双核交换机,以免发生意外时,整个校园网瘫痪,同时要把核心交换机接日志审计服务器,建议在各宿舍楼办公楼交换机后安装iDS探头,详细监视网络异常。

四、结论

论文对现阶段网络安全的各种威胁和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较深刻的分析。只有技术与管理并用才能有效防范网络威胁,营造校园网络的一片净土。通过理论研究,对学校的网络安全措施,提出了若干的设想。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赵秦2009.07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篇4

关键词:网络会计  安全意识  密钥技术 

有人说,网络会计的安全问题是咽喉中的“恶性肿瘤”,尽管肠胃消化功能很好,可营养丰富的食物无法下咽,也只能通过“导管”维持生命。通俗的比喻,浅显地道出了一个业界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网络会计发展的瓶颈——安全问题,更折射出业界人士的心愿:网络会计发展的明天——摘除“恶性肿瘤”。 

一、互联网络安全:令人担忧的网络会计依托的平台 

众所周知,国际互联网络是一个由数以万计的不同规模的网络,通过自愿原则并共同遵守某种协议(如tCp/ip协议)互相连接起来的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而网络会计则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平台,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求达到管理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会计目标的现代会计模式。 

国际互联网络时空的无限性和技术的开放性,为实现工作场地虚拟化,资料记录无纸化,数据传递远程化,信息交流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当今时代已经显现出无比的优越性,但也使一些不法分子常常有机可乘,从而使用户比以往更有可能暴露有价值的企业信息、关键性的商业应用以及公司客户的各类私人保密信息。恶意的袭击会侵入网络会计站点,进行各种可能的破坏,如制造和传播破坏性病毒或让服务器拒绝服务等。这些攻击可引起服务崩溃,保密信息暴露,从而最终导致公众信心的丧失,网络会计实施的瓦解。 

据媒体报道,去年4月21日,反病毒专家截获了一种专门盗取某网上银行用户名和密码的木马病毒,这种病毒会在用户计算机中创建可执行文件、挂钩和发信模块文件,并修改注册表。一个普普通通的木马病毒,在重重安全技术防范的网上银行系统中,竟能绕过microsoft安全控件和网上银行的Ca(Certificates authorities )证书,轻而易举地窃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正当人们怀疑的时候,事隔一天,4月23日,江民反病毒专家在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后,当场运行了截获的病毒样本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病毒成功地截获了银行卡号及密码并向外发送,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了。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用户有近千万,每年仅通过网上银行流通的资金超千亿,而利用多种安全认证技术的网上银行系统,在一个小小的木马病毒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就如存有千亿元的银行大门,只需轻轻一推就完全敞开,如何保障千万用户的千亿资金安全?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带宽影响网络传输速度的问题应该说已基本解决,宽带接入为实现网络会计提供了在线操作的保证,但宽带接入的背后却隐藏了无限的杀机,有人曾断言,宽带将电脑接入了高危地区,断言虽说有点危言耸听,但网络用户面临的安全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据it界业内人士介绍,近来有些“间谍软件”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进行安装(安装后很难找到其踪影),并悄悄把截获的一些机密信息发送给第三者,还有一些“广告软件”能够在硬盘上安营扎寨,发作时会不断弹出广告,将浏览器引导至某些特定网页,以此盗取用户的活动信息。据it业界和美国国土安全部共同成立的“国家互联网安全联盟”的估计,90%使用宽带接入的用户至少会被一个间谍软件或广告软件所感染,并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专家预计,目前互联网上流行的间谍软件和广告软件大概有数万个之多。 

美国计算机安全研究中心SanS institute 曾经专门研究过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计算机在互联网上的“存活时间”,结果表明,2003年平均存活时间为近1小时,2004年却不足20分钟。 

如此脆弱的互联网络确实让人担忧,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会计更让人担忧,会计信息能保证不会丢失吗?商业机密能保证不会被窃取吗? 

二、安全防范意识:网络会计发展必须淌过的河 

网络会计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困扰网络会计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下,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着严密的措施加以保证,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由于大多是单机用户或财务局域网或企业局域网,一般未接入国际互联网络,再加上安全密钥的设置等,其安全性相对来说是有保障的,而在网络会计方式下,其依托的操作平台就是国际互联网络,如何淌过会计信息安全这条河,对网络会计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正如国际安全巨头赛门铁克(symantec)公司中国区执行总裁郑裕庆分析的,防止网络威胁“惟一的方法是主动预防,即部署整体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反病毒解决方案。” 

据国家863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对2004年网络安全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用户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在被调查用户中,80%的配有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员,12%的建立了安全组织,2%的聘请了信息安全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安全服务,但被调查用户也普遍反映安全观念薄弱等问题。另据3721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全民体检周”公益活动在线检测结果显示,很多用户第一次感觉到网络安全隐患竟然距离自己如此之近,这从反面折射出网络用户安全意识普遍薄弱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用户对网络安全防范解决方案上存在技术盲区,面对网络黑客攻击方式的多样化、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不少用户不知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二是用户对网络安全防范解决方案上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有人认为网络安全防范可以通过杀毒产品实现,把查杀病毒与防御黑客入侵割裂开来,忽视了网络病毒的变化趋势,更有甚者,有的用户认为安装了杀毒软件后就万事大吉了,没有及时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树立全新的信息安全理念,寻求最佳的安全解决方案,避免因网络安全防范失误而可能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对于网络会计来讲,就显得尤其突出。其一,要从宏观上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实行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预警报告制度。网络会计的运行平台是国际互联网络,而且大多数服务器和客户端都以microsoft windows系统作为操作系统,加上计算机病毒或黑客软件等破坏程序多数是利用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传播,这为实行预警报告制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会计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预警报告制度,依托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及各大杀毒软件公司雄厚的实力,及时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问题及计算机病毒疫情,从而切实有效地防范网络会计信息安全事件。其二,要增强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切实做好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防范工作。要针对用户安全意识薄弱,对网络安全重视不够,安全措施不落实的现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网络安全宣传和培训,并加大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检查的力度,真正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安全密钥技术:网络会计发展必须爬过的坡 

网络会计数据的传输是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的,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等工作都集中在网络系统之内,这就有可能被一些非法入侵者截取,或被一些别有用心者篡改。因此,密钥技术是网络会计发展的关键环节。试想,如果网络会计的密钥技术存在漏洞或隐患,信息的机密性何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从何谈起?网络会计的安全钥密技术是网络会计发展必须爬过的坡。 

尽管网络会计目前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发展,但会计电算化已经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就安全密钥技术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对实施网络会计是有借鉴作用的。目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主要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两大类,由用户根据其经营规模的大小、会计岗位的设置等情况选择,单机版仅在单台计算机上使用,网络版则在财务局域网或企业局域网内运行,但一般情况下都不与国际互联网络链接。由此,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局外人” 截取的可能性就小了,可“局内人” 非授权访问或篡改会计信息的案例却时有发生,尽管是个案,却也暴露出了电算化会计在安全密钥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就此曾作过专门调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加密的密码或口令过于简单,仅2-3个至多4-5个字符,这种密码或口令就如同纸做的门,是防得住大盗还是防得住小偷呢?二是加密的密码或口令过于统一,包括开机密码、进入系统密码、授权口令、屏保密码等都使用相同的字符,这就如同设了三道门,加了三把锁,却使用同一把钥匙去开启这三把锁,这第二道门和第三道门还有什么作用呢?三是加密的密码或口令过于有规律,如序列码12345、重复码66666、电话手机码138510、显示器码Legend、键盘码pHiLipS等等,这对经验老道的高手来说,一猜九个准;四是淡化密码或口令的作用,开机进入系统后长时间离开,既不退出系统,也不加设屏保,如入无人之境;五是会计电算软件本身存在不足,软件商在开发软件时片面迎合用户心理,密钥模块设置过于单一。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篇5

一、处突机制的内涵及结构

监狱防暴应急处突机制,是建立在监管安全预警基础上,以突发事件处置管理为中心,借助安全信息论、安全控制论、安全系统论、安全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合理配置各种资源,防范和处置监狱罪犯脱逃、暴狱、劫狱、劫持人质等突发性事件的针对性措施和对策。广义的防暴应急处突机制是一个大系统,由预警系统、防范系统和处置系统3个分系统构成,贯穿突发事件的前、中、后三个过程。狭义的处突机制侧重于事中的管理和调处。本文所论及的处突机制是从广义上进行探索的,力求体现防范和控制突发事件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二、处突机制的运行程序

(一)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是处突机制中的初始系统。该系统将完成对监管改造中影响监管安全诸多因素所涉及的引发突发事件诱因,进行研究、收集和分析,通过判断、评价和数据处理及组织决策,作出处置结论的运行过程。当统计参数达到安全临界点时,把所获得的结果提供给下一个系统,即防范系统,并进入该系统的运行之中。

1、建立预警信息收集系统。首先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收集网络布局。形成以一线民警为主的警察收集网络,以耳目、原创:信息员为主的罪犯收集网络,以监控中心、监听网络为主的科技收集网络,以罪犯亲属、原工作单位、公安机关为主的社会反馈网络相互配合的监狱安全信息网络格局。确保预警信息的真实、准确、全面、有效。相应地在监狱推行预警信息日收集汇报制度,以弥补每月的监管安全排查制度时效性差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将有脱逃、暴狱等倾向的罪犯纳入视线,做到敌动先知。其次,突出对罪犯个体情况(尤其是新犯)的摸底排查。每名罪犯除了狱政管理档案外,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犯罪、违规行为轨迹档案,通过对三者的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客观了解罪犯个体的改造趋势,我们可以把摸查的关口前移到办案和收押的公安机关、罪犯原单位、居住地村委会、居委会,让监狱提前掌握罪犯的异常情况,如:有重大漏罪或家庭变故可能脱逃的罪犯,系黑恶势力头目可能被同伙劫狱的罪犯。

2、建立预警信息分析系统。严格落实监狱每月,监区每旬,分监区每周,一线民警每日开展的狱情分析制度。重点分析罪犯的倾向性问题和规律特点,排查漏洞,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消除隐患。

3、建立预警信息处置系统。对分析结果,监管安全可以实行四级预警机制,即绿色预警(正常状态)、黄色预警(注意状态,指罪犯存在脱逃、行凶、暴狱、劫持人质等潜在的隐患)、橙色预警(紧张状态,指罪犯脱逃、暴狱、劫持人质等隐患已升级为谋划阶段,突发事件一触即发)、红色预警(紧急状态,指罪犯暴力行为现实危险已发生,并演变成突发事件),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置对策。

(二)防范系统

防范系统是由防范机构和控制技术构成,依据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对危险对象中安全状况所处于危险指标状态进行各种早期预防、控制与化解的过程,如:

对黄色预警信息,由监区整合力量和资源进行处置,关键抓好“四早”,即早预警、早分析、早处置、早转化,有效把矛盾化解在萌发状态。狱内侦察科可在此阶段提前介入,指导监区开展工作,并向监狱领导汇报。

对橙色预警信息,此时由业务部门会同有关监区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措施进行处置,重点做好“三防”,即防局面失控、防措施失当,防矛盾扩大。

对红色预警信息,此时由监狱、监区按应急预案共同处置,抓好“五项工作”,即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各方力量的科学连动,后勤保障的合理供给,舆论导向的有效控制,现场证据安全保护等,强调防暴应急处突的科学性、有效性。

防范机构是针对监狱安全状况建立的研究管理部门,即监狱领导层,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形成监管安全防范系统的三级网络,建立各网络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和技术处理体系。

控制技术是以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实施防范控制的过程,按实施对象不同可分为宏观和微观控制技术,按实施方法不同可分为思想预防、制度预防、技术预防和环境预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人防、物防、技防。二十世纪前,我们主要采取人防和物防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关于这两方面的论述很多,本文不再赘述。随着监狱经济的发展和形势变化,技术预防将成为我们十分重要的防暴处突手段,现代与传统处突手段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技术手段参与。笔者认为,防暴处突应当注意下列应急设施的建设:

1、监门关封设施。监狱的主要监门(大门、各监区的门)都应当实行电子控制,平时由监门附近的值班室控制,在特殊情况下,由监狱的监控中心控制。一旦发生犯人暴动、骚乱等情况,值班室或监狱的监控中心都能迅速地关闭所有监门,实行隔离封锁,防止犯人互相联络和情绪恶性膨胀,避免事态的扩大和恶化。

2、报警设施。我国的监狱通常都比较重视监狱围墙的报警设施,如果有犯人靠近围墙,警报器就会发出响声,提醒看守人员和武装警察采取措施。但是,相比较而言,对监内的报警设施建设得不够。为了更好地保障监管安全,一是要加强固定报警设施建设。监狱应当像银行那样,在犯人可能到达的办公室、办公区、值班室等的隐蔽部位,安装报警按钮,使工作人员在遇到危险情况时,能够迅速按钮报警,请示援助。报警按钮的安装,既要隐蔽,不为犯人所知,又要便于使用,使工作人员能够在从事正常工作或保持正常姿势时,就能按压按钮。二是要加强随身报警装置建设。监狱应当给一线民警都配备一个随身携带的报警装置,使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寻求援助。监狱应当有一个警报网络,实现自动化管理,当按了报警按钮或装置时,监控中心就能立即知道出事地点,并能立即通知相邻区域的工作人员和专门解决突发事件的人员去援助。

3、发电设施。监狱应当有一套备用的发电设备,以便在正常供电中断的情况下,保证监控设备的用电,防止因断电而出现犯人趁机越狱、暴动、骚乱等现象。

4、通讯设施。应当有一套备用的通讯系统或设备,以便在发生人为破坏事件、事故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能够在监狱内部互相联系和向外部通报情况,请求援助。应急通讯设施应当定期维修,保证它能安全、高效地运行。

5、其它设施。发达国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大多使用高科技成果装备其监狱管理设施。比如,美国在监狱管理设施的设置上,普遍采用了现代监视、监听、报警、探测、防暴、通讯、信息、微机等先进技术。为防止罪犯实施暴力行为,美国监狱大多利用常规技术使监狱设备具有坚固防损、不易拆卸等特点,不给罪犯提供假借的武器;使用新兴防暴技术装备了既能一下将罪犯击倒又不会使其丧命的飞袋;在紧急情况下逐一连接形成盾牌墙的“瓦萨盾牌”;可将罪犯击昏但不致其丧命的软质子弹,等等。再如,英国有的监狱在围墙内20米处筑有第二道篱墙,在两墙之间安置地音报警器,如有人从内部靠近围墙,立即会被发现;门卫在装有防暴玻璃的坚固的掩蔽所内执勤;用现代化电话通讯系统控制着大门开闭,等等。

6、注意各种技防技术的相互配合。技防技术在监狱的运用是多方面的,注意各种技术的相互配合,可以使监控技术在监管控制罪犯方面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1)在一般监控方面。将闭路电视的摄像头、监听器、微光电视的摄像头等安装在监舍、活动区等罪犯学习、劳动、生活的现场,可发现异常情况,掌握可能出现的预谋犯罪和违反监规、监纪的人和事,为加强监管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通过电话、无线电收发机、对讲机等通讯设备,可加强监狱内部各部门之间、各监狱、有关单位之间以及与上级领导机关的通讯联络,做好日常监管工作。

(2)在重点防范方面。使用闭路电视监视器、监听器、探测器、夜视仪、微光电视等监控“危顽分子”的活动,对特别重要的部位、最危险的罪犯,可采用报警器及监听器、监视器等综合报警装置;同时可用摄录像机等记录现场情况,用监视器、监听器、夜视仪等秘密监控嫌疑犯,用防暴器材、对讲机等制止暴乱、围捕犯罪分子等,为揭露和打击罪犯的重新犯罪提供线索和证据。

(3)在防逃、制逃方面。发挥监听、监视、探测器、报警器、通讯设备的作用,监控有脱逃危险的罪犯的活动。对正在进行脱逃犯罪活动的罪犯发出警报,及时制止其犯罪活动,即使罪犯已逃出警戒线也能迅速将其追回;在追逃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交通工具,以便迅速捕回逃犯。各类报警器均可同摄像机、录相机配合使用,以记录罪犯的脱逃犯罪情况、脱逃罪犯的人身形象,以便于追逃工作的迅速开展,也可作为罪犯脱逃犯罪的证据。

(三)处置系统

处置系统是对预警系统和防范系统中经过预测、监测、预警、控制防范等预防性措施后,仍存在不安全状态的可能性因素,进行降低事件发生和启动紧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的一系列过程策略系统。其中包括:针对突发事件的指挥中心,决策程序,组织系统,获取信息程序和应急措施,直至实行法律程序和管制。

1、组织指挥体系。监狱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及办事机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由监狱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其它党委委员为成员,负责监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决定启动、终止防暴应急处突预案;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对整个行动进行监督和下达指令;决定有关重要事项,提出重大决策建议,制订处置措施,并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工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应急指挥中心)由分管副监狱长担任主任,相关业务科室人员为成员,主要负责迅速组织各应急行动小组及相关人员到达指定位置;现场指挥实施相应的处置措施及处理其他紧急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汇报现场动态;负责信息监测、采集、汇总、分析与组织协调,及时向监狱党委报告,提出预警及预案启动的建议;根据指挥部的指示,制定应急措施,督促、指导各应急行动小组开展应急工作;跟踪了解事件的进展和处置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建议结束应急行动,并在应急工作结束后,就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后果(伤亡、损失情况和影响)、责任追究、经验教训等写出调查报告报指挥部;指导日常防控和宣传、教育工作;承办上级和监狱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2、执行体系。防暴应急处突具体任务可分成若干小组执行。

(1)警戒组。负责事发现场和的安全警戒工作。当接到狱内突发事件报警信号时,立即分两班人员迅速组织现场及现场周围布控,遣散围观人员;同时沿监管墙实施警戒,严防罪犯越狱和社会不法分子侵扰,阻止闲杂人员靠近。

(2)防暴机动组。负责追捕、控制人员、接送罪犯等。具体任务是在指挥部的指示下,执行现场各种制暴处置措施;掌握相关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及时向指挥部反馈有关信息。

(3)监内稳定组。负责紧急状况下对罪犯的现场管理教育,组织各押犯单位将罪犯收监落锁,稳定局势,开展政策攻心,分化瓦解,作好罪犯的思想稳定工作。

(4)后勤保障组。负责现场生活、医疗、警戒装备及其他用品的供给保障。及时组织医务人员到达医院及事发现场待命;准备好医疗、抢救用品,对伤亡人员实行紧急救护,同时作好紧急情况的伤员转送工作;负责所需生活物资、武器装备等的供给和调配。

(5)交通通讯组。负责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的交通、通信工具的供给,以及交通的疏导指挥、通信联络。

(6)宣传报道组。负责作好对事发单位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宣讲工作,以及对外界的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等事项工作。

(7)侦察组。负责事件现场的保护、勘查、取证,为今后打击罪犯的重新犯罪提供线索和证据。

3、报警体系。监狱内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第一目击警察和责任警察应同向所属单位和指挥中心报警,指挥中心接警后立即按预案发出警报,带班民警迅速收监或原地警戒等侯指令,其他民警闻警后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指定地点集合听令。

4、针对性措施。本措施以某无武警驻守监狱作为参照系进行模拟配置。

(1)群众性事件行动方案:

若在监狱区域内发生针对监狱的狱劫、毁坏监狱财产、警戒设施及其他严重行为的群众性事件,警戒组应进入警戒岗位(警戒区域视具体情况而定),防暴机动组和监内稳定组迅速进入现场,其余人员协同狱内干警稳定监内秩序。

首先应对群众进行政策性教育,争取通过劝阻来缓和事态的发展;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制止,并将肇事首要人员扭送至公安机关进行处置。在事件发生之初,宣传报道组同志及时将情况上报政法领导机关和通知驻地公安机关前来增援处置。在制止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只许鸣枪示警,不许枪口对人(但是对持械、持枪进行劫狱的可依有关规定进行特殊处理)。

(2)犯群性事件行动方案:

当接到突发事件报警后,指挥部领导成员迅速集中,各警察应在最短时间内赶至指挥部指定地点,各组组长根据具体情况迅速组织本组成员进行接警。各押犯单位应相互配合,迅速对押犯进行清点收监,并对押犯做好思想稳定工作。

警戒组同志接警后,应立即领取枪支弹药,在指挥部的指挥下分两组赶赴和事故现场。当监内发生事件时,在墙四周及门卫分别由两位民警配备“五六”式冲锋枪一支,子弹一个基数负责控制警戒,严防罪犯越狱和社会不法分子侵扰,阻止闲杂人员靠近。另外安排五名同志配备“五四”式手枪两支,子弹各一个基数,负责事件现场及现场周围布控,遣散围观人员;当监外发生事件时,各人按要求领取枪支弹药,视情形占据有利警戒位置,但首先应保证好监舍区的警戒。

防暴机动组和监内稳定组同志接警后,配备“五四”式手枪两支,子弹各一个基数,视情况按下列方案行动:

①监内发生突发事件时,干警应立即进入事件发生现场,规劝或命令罪犯立即停止活动,同时尽快调查处理,做好善后工作。

②当监内现场被犯罪分子完全控制以至警无法进入时,应当利用广播向罪犯喊话,采取政策攻势宣传我党的监狱工作方针政策,力求分化瓦解滋事罪犯,发挥劳积分子的内部规劝作用,争取中间分子,直至平息事件。

③当罪犯劫持警、职工或其他人员作人质时,干警无法近身时,应采取喊话方式稳定好人质情绪。同时利用攻策攻心,督促其主动放弃人质,确保人质安全。若罪犯仍负隅顽抗,应当采取果断措施对人质进行解救,为人质安全计有必要可以击毙肇事罪犯。

④当罪犯纵火想焚毁监舍或厂房等部位时,应立即组织干警和动员服刑人员制服纵火罪犯和投入到灭火工作中。若火势猛烈无法控制时,应迅速拨打火警。

⑤当接到监外突发事件报警时,应立即赶赴现场,视其情形果断地就地处理。

⑥若突发事件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迅速向上级政法机关和驻地政法机关报告及时取得联系,请求增援,平息事态。

后勤保障组、交通通讯组、宣传报道组和侦察组同志接警后,应迅速进入岗位,在指挥部的指挥下作好相关工作,并做好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认真保护好武器弹药库、计财科、档案室、狱政科及狱侦科档案室、配电房要害部位,确保万无一失。

(3)下班后及节假日发生群众性事件和犯群性事件行动方案:

若在非工作时间发生突发事件时,按以下行动方案执行:

①监狱值班领导接警后立即向监狱主要领导报告并迅速组织留守值班人员成立临时指挥部;

②机关值班女警察负责通知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接警后立即召集本部门人员在20分钟内赶到在指定地点集中;

③监狱值班领导将当日机关值班人员为警戒组承担警戒任务,女警察负责门卫值班,各监区值班人员负责本监区的警戒及管理工作;

④人员到位后,应急指挥中心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方案。

(4)追捕行动方案:

方案一(罪犯脱逃时间不超过2小时内执行)

①警报响后10分钟内,指挥中心成员到位,并立即调集所有车辆集中,通知休假、请假人员在指定地点集中,机关警察在狱办公楼前集中待命,监区警察在本监区集中待命。

②各押犯单位在警报响后10分钟内将罪犯点名收监完

毕。逃犯所在单位立即向指挥中心报送逃犯资料。

③警报响后10分钟内,狱政科、狱侦科、政治处将枪支、弹药及警用械具准备完毕并报告指挥部。

④出动追捕小组向逃犯重点逃窜方向追捕,如不能确定重点逃窜方向,则出动若干个追捕小组从监狱四周搜捕逃犯或者在详细收集研究逃犯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经指挥部研究,往逃犯可能出现的地点派出追捕小组。

⑤在监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交通干线设置堵卡点,盘查过往车辆和询问行人。

⑥各追捕小组及堵卡小组无指挥部命令,不得擅自改变追捕路线或堵卡地点,也不得擅自撤回。

方案二(罪犯脱逃时间超过2小时执行)

①按方案一设置堵卡地点。

②在详细收集研究逃犯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经指挥部研究,往逃犯可能出现的地点派出追捕小组。

三、防暴应急处突机制的完善

(一)建立监狱警察危机意识培训机制。“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监狱警察必须具备敏感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利用科学手段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1、建立监狱警察安全意识培训机制。每年至少要对民警进行2次安全知识专题培训,通过讨论、反面教育等方法,引导警察认识到自己所在岗位的风险,提高安全意识。

2、建立处突实战演练机制。要围绕提高警察收集、分析、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采取经验交流、业务论坛、岗位练兵、考试考核等方式,提高警察处突专业化水平。其中强化技能训练和模拟训练,每年至少进行2次针对防脱逃、防挟持人质、防暴狱等不同课题的处突演练。

3、建立防暴处突责任机制。对收集预警信息及时处置、制止罪犯脱逃、暴狱、行凶等监管事故的,应在精神、经济上重奖,激发警察防暴处突工作热情。反之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以提高收集、分析、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和超前性。

4、建立防暴处突事件数据库。对监狱系统中已发各类典型事件的发生原因、产生后果及解决办法进行分类汇编成册或制成影视资料,作为监管安全培训教材,增强警察风险意识。

5、建立监狱突发事件警示室。以监狱发生的现实案例为素材布置展室,通过参观展览,增强警察对狱内突发事件的直观效果,提高其危机意识。

(二)建立罪犯心理状况评估机制。在人的行为机制中,生理、心理、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发挥着支配作用。任何犯罪的行为都是受其心理的驱使才得以实施的。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罪犯的心理状况,采用科学的技术指标考核,创建良好的罪犯心理状况评估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罪犯入监后,原创:监狱警察要依据心理学原理,及时从罪犯年龄、刑期、前科、家庭背景、家族病史、案情认识、作案手段及同案情况等方面,对罪犯进行心理测试,对测试结果与基数指标(依据心理学原理,归纳总结已往能够正常完成改造进程罪犯所做的心理测试得分结果的平均值为基数指标)相比较,偏离该基数指标越远的罪犯其存在危险性将越大。这就需要监狱警察重点关注,做好控制工作。此外,在罪犯改造过程中监狱警察要结合罪犯个体情况、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诸多因素,加以具体分析,拓展罪犯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在监狱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按照监狱警察的要求,积极参与到减少和防止危害进一步发生的行动中来。同时还要深入研究罪犯心理反应最为敏感的因素,如行政奖励、岗位设置等,探寻各类因素对罪犯心理状况的影响,寻求有利于罪犯改造的因素,激发罪犯积极向上的改造心态,尽可能控制和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对罪犯的影响。

(三)建立预警系统的配套机制。

1、建立社会化的预警机制。监狱机关的防暴应急处突机制要尽可能最大化调动社会资源,更新联防观念,拓展联防预警的新领域,建立依靠政府、政法、武警、卫生、交通、通讯等部门合作的联防预警机制,监狱要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寻找合作平台。监狱可以为社会提供如警示教育、向公安机关提供罪犯的活体数据、提供危险犯刑释后的资料作为其重点监控人口产资料,配合政法部门的工作;利用“三共”活动的平台进一步密切与武警的关系等。监狱在与各部门的合作中,要善于借助上述部门的力量来教育改造罪犯,提升监狱的防暴处突的预警机制。

2、突发事件警源分析排查制度。对危及监管安全的各类隐患要定期排查,在排查中突出抓好突发事件警源的摸排工作,对可能演变成突发事件的隐患盯进行控制。

3、突发事件警源登记制度。对分析出来的突发事件警源要进行登记建档,实时检测、评估、监控。

4、重大警源报告制度和例会制度。突发事件警源控制的责任单位要定期报告警源排查情况和警源隐患治理情况,党委在每月党委召开的监管改造工作例会上就此专题研究。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篇6

论文关键词:江浙,水雨,预报,系统

洪水是当今世界上发生最频繁和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水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不断关心和研究问题。我国东南浙东沿海的河流,丘陵山区流域面积所占的比重较大,并且江河、湖泊水域附近,城镇密集,河道行洪断面日益缩小,行洪能力不断下降,洪水来量与泄量矛盾越来越突出。洪水一旦进人平原往往是峰高量大,通常会大大超过下游河道泄洪能力,而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1江浙地区水雨情况

我国江浙地区的中小流域洪水大多是暴雨洪水,主要有梅雨锋暴雨、台风暴雨造成。

梅雨锋暴雨是由于锋面活动和气旋波活动所引起的暴雨。每年初夏影响较大,其暴雨强度不及台风暴雨,但梅雨锋稳定,降雨持久。梅雨所形成洪水往往是历时长、总量大,但洪峰流量一般不是很大。台风暴雨洪水是主要的洪水灾害。台风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洪水过程历时较为短暂,河流上游洪水陡涨、陡落,下游当遇到高潮位时洪水退水过程就非常缓漫,极易引起洪水和内涝损失。

由于洪水之类的灾害造成损失惨重,而相关研究比较少,所以有必要加强对洪水成因与发生规律的研究,并对洪水灾害及其损失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在防范措施中,采用非工程措施是当前该地区减轻洪水灾害一个有效途径,而水雨测报系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2水雨测报需求和系统设计

2.1水雨测报系统要求

水雨测报系统的建立,首先是要快速准确的收集流域水情信息,并能模拟和预测未来水情变化趋势,同时能做出相应防洪减灾调度辅助决策,使决策者能迅速了解流域水情状况,快速做出相应防洪部署。根据江浙地区中小河流的地形、流域特点,整个系统包括水情采集和传输系统、水情查询显示和监测系统、水情网络信息数据库系统、水情模拟和预测系统以及灾情评估和调度的决策支持系统。

在水雨测报系统的中心系统中,首先要通过建立流域防汛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了流域雨情、水情、水利工程运行情况及防洪决策信息的快速传递。并要实现实时水情的查询显示、水情监测、历史洪水查询等功能,而洪水预带和防汛减灾调度决策,土要包括洪水模拟预测、灾情预估和洪水调度模拟等。

2.2水雨预测系统功能

为了满足水雨测报系统的要求,必须明确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水情采集、传输系统:水情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收集流域的遥测雨量、水位以及风速和风向等水情要素信息。该系统将流域各遥测站点的遥测水情信息实时同步转发至水情数据库中。较好地实现了流域水情实时采集传输。

(2)水情查询显示系统:为了统一和方便,系统统一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管理者利用水情数据库中实时水情信息,通过开放数据库(oDBC)连接方法,以柱状图、等值线等图形、图像和表格方式在网上加以查询显示,并具有自动报警、特征统计等诸多功能。

(3)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研究区防汛网络系统的网络数据库采用了通用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Xp以及稳定的数据库,例如SQLserver2000或者SQLserver2005,数据库包括实时水情库、历史暴雨洪水库、水利工程信息库、流域社会经济数据库等,整个数据库系统通过开放数据库连接方式,实现了实时水情以及历史暴雨洪水的查询检索、动态更新以及输入输出等工作,为暴雨洪水模拟、洪水调度分析提供信息支持。

(4)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系统

流域地理信息系统中图形系统利用了mapinfo图形系统作为开发平台。图形数据库系统采用了mapinfo数据结构和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图形数据库的建立、查询、检索、修改、添加等功能。利用图形数字化方法将流域水系、道路、湖泊水库、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等要素以不同的图层输入数据库中,并输入相应属性数据。

2.3水雨测报系统主要部分实现

(1)水雨终端:内部集成了微处理器、存储器、电源电路(由太阳能电池板和铅酸电池组成)、RS-232通讯电路、无线通信模块等。可实现太阳能以及铅酸蓄电池两种供电方式的灵活切换保证系统运行、可通过无线网络与中心站通信,并可以由水文工作人员通过笔记本等手持设备现场读取固态存储器中保存的水位、雨量等信息。

(2)水雨自动测报系统:它由若干个水雨终端、远程终端单元和远程监控中心等几部分组成。水雨终端根据实际需要运行在各库区、灌区及江河流域的重要监测点,进行现场的水雨情数据采集,并通过GpRS/GSm网络将数据远传到中心站,通过中心站服务器上安装的专用配套软件从而可以进行水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监控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功能:监控中心存有各监测站点的信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监控中心可对水雨情终端的运行参数(如水位/雨量的报警限、终端主动发起通讯的时间等)进行设定,并可在计算机上以曲线、图形的方式动态显示监测站点的水位、雨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水文工作人员直观的监测点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4)信息查询子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水情测报系统的信息查询子系统,即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将流域地图数字化,将背景地图与实时信息复合叠加,同时背景地图具有能够放大、缩小、漫游、导航等功能。动态监视流域内来自水文遥测系统采集的各水位站和雨量站的实时水雨情信息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动态监测界面,如水系图或网络拓扑图。

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查询子系统中,用户可以查询以下信息:

(1)测站基本信息,如测站基本编码、测站名称、测站类型等;

(2)时段水雨情信息,如降雨量、水位、入库流量、出库流量等;

(3)水库实时综合信息。

3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江浙地区水雨的特征,分析和设计了江浙水雨测报系统,该设计依据几个主要的自然特征来进行考虑,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是没有考虑到人为和城市扩张所带来的水雨变化,希望在以后的设计中能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2]章四龙,《中国洪水预报系统设计建设研究》,水文,2002。

[3]林三益,《水文预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1。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篇7

【关键词】家庭暴力,特点,现状,措施

一、家庭暴力的特点

第一,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比例高于男性

从不同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男性通常有家庭暴力的比例高于女性。由于对男权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会认为女人不如男人,男人更可能从身体到精神上对女性实施控制。

第二,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与反复性

目前,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尊重个人隐私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暴力事件发生在内部,其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极不容易被发现。在家庭暴力当中受害人经常持掩盖的态度,从而减少第三个证人。因为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婚姻当中家庭暴力具有任意性、重复性。

第三,经济状况与家庭暴力有一定关系

家庭经济条件很差或特别优越的家庭极易发生家庭暴力。家庭的年收入太高或太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就会越高。家庭的收入比较低极易引发家庭暴力,那些高收入的家庭因为许多人喜欢包二奶,等不良行为也容易引发家庭暴力。

二、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在我国,那些落后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后,实现了法律上人人平等的社会观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妇女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权益。但仍有一些封建宗法思想存在一些家庭当中,它不仅侵犯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且还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受到严重的影响。我国约有40%的家庭有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32%的人认为对方对自己使用暴力,其中12.5%的家庭成员称另一方有使用凶器殴打等暴力为。特别是在离婚的家庭,家庭暴力的比例高达47.1%,因此,家庭暴力在中国是常见的现象。此外,根据调查显示,以前家庭暴力在那些文化程度、阶级次层、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家庭中时常发生,但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每10个被实施家庭暴力的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不言而喻,在我国家庭暴力有从农村到城市、从低文化到高文化人群发展的趋向。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农村、乡下家庭,在教师和干部以及有法学教育背景家庭当中也时常发生。他们的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时间上更具有持续性的特点。

三、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制度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

尽管我国《宪法》、《婚姻法》、《刑法》、《未成年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均有反对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条文,但由于这些规定过于僵化,并且法律、法规未对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设立更有效的处罚措施,法律没有规定受害者的特殊保护,从而无法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因此,如何有效建立预防和避免家庭暴力发生的相关法律迫在眉睫。

(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一,建立多机构合作体系

家庭暴力是不能通过适当的法律救济就可以可以消除的,它是一个复杂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要想有效地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国外的经验及我国反家庭暴力的实践来看,可分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正式社会支持网络。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由家庭成员,朋友,亲戚,宗教,社团组成,妇女在遭受家庭暴力后往往首先寻求的是家庭,亲友或邻居的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易取得受虐妇女的信任并且寻求支持的重要资源。因此,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是对妇女受暴力侵犯社会介入不可忽视的策略。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包括医疗、公安、司法、法律援助、心理治疗、住房和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机制。这些机构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当家庭暴力发生后,医院可以提供及时的治疗并提供第一手证据:法律援助机构为受暴妇女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可以使之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提供心理咨询使将暴力正常化的受暴妇女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增强其走出暴力关系的信心。在这样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救助下,受暴妇女不仅可以及时获得医疗的帮助,减少暴力造成的伤害,而且可以帮助受暴妇女解决长期受暴造成的心理问题及经济问题,使其愿意并可能诉诸法律解决的途径。

第二,建立社区救助站与妇女庇护所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如果自己不能有效地解决,他们可以寻求朋友,亲戚,邻居,单位和妇联的帮助。通常当这些外部因素介入后,将会减少家庭暴力的严重程度。当事人应有勇气冲破一些掩饰家庭暴力的迂腐观念。当上述措施仍无法制止施暴者的行为,受害者可以请求单位或妇联组织的支持。但现实是妇联组织只能向当事人提出建议或向有关司法部门反映有关情况。但这种帮助通常是间接的。建立社区救助站和妇女庇护所只能是对受害者应急救助,或许并不能从根本上组织家庭暴力,但有可能使施暴者止步。

从世界范围来看,为反对家庭暴力的发生,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和其他国家都建立了“一个妇女避难所”或“妇女之家”。中国香港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的“和谐家庭”是特意为那些被受虐待妇女提供保护服务的机构。这些机构提供保护服务可以帮助更多的受害者,协助受害者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力量,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使他们不再遭受暴力恐吓。这些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创建庇护所提供了经验与启示。在中国形成反暴力的社会支持网络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李秀华:《妇女婚姻家庭》,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

[2]郭建梅李莹:《妇女权益与公益诉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刘国奎: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对策探析.政法论丛.2004(1).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篇8

“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为了把滇西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培养成大学生,张桂梅老师十多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用教育和知识改变了近2000名山区女孩的命运。正是有了她以及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坚持,才能让云南丽江华坪女高的学子们感受到“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

 

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虽然已经在经济上摆脱贫困,但一些人还存在“重男轻女”“读书无用”等陈旧落后的观念,导致一些农家子弟过早辍学。早婚、辍学让一些农家子弟陷入了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宿命。以张桂梅老师为代表的乡村教师,让更多农村孩子有了走出大山、融入城市的机会。

 

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深入解读国务院日前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分别简称妇女纲要和儿童纲要)。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同步推进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对儿童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保护”“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解读两个纲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了3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妇女儿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两个纲要立足实际,谋划未来10年妇女儿童发展目标任务,编织了妇女儿童发展的美好蓝图。

 

让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

 

覆盖到每一名妇女儿童

 

梳理两个纲要,让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覆盖到每一名妇女儿童,成为显著亮点。

 

妇女纲要提出,保障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女童平等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儿童纲要提出,重点补齐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城市薄弱地区的普惠性资源短板,基本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

 

不仅在教育方面,而且在健康、安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保障均等享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都是两个纲要的显著特点。

 

为此,有关部门将夯实发展基础,优化生存发展环境,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不断改善妇女儿童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妇产科和儿科的建设,提高妇儿疾病诊治能力;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整合配置资源,推动有集中养育需求的孤弃儿童能够做到应养尽养,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线;支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的供给等。

 

“强化资源保障和供给模式创新,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均等化,重点解决妇女儿童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覆盖到每一名妇女和儿童。”在新闻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XX表示。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

 

协同育人

 

儿童纲要将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重要工作目标。

 

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儿童纲要,把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的重要举措。

 

吕玉刚说,学校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聚焦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家庭要充分发挥“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社会要发挥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统筹利用好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红色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资源,为强化实践育人创造有力条件,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密切家校联系,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家长也要及时全面真实地向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思想情绪和学习生活状况,我们也希望有关方面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吕玉刚表示。

 

与此相关,两个纲要中分别增加了“妇女与家庭建设”和“儿童与家庭”两个部分的内容,也是这次的突出亮点。

 

“妇女儿童关系着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特别强调要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强调要抓好儿童的家庭教育。”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晓薇介绍,“妇女纲要从树立新时代家庭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等方面提出了9项目标和10项策略措施。儿童纲要从发挥家庭立德树人的作用、教育引导父母落实监护责任、树立科学育儿的理念等方面提出了8项目标和9项策略措施。”

 

积极回应关切

 

增加新领域新内容

 

近年来妇女儿童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两个纲要也积极予以回应并提出相应目标。

 

家庭暴力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破坏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毒瘤”。

 

两个纲要将反家庭暴力作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以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态度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反家庭暴力法,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依法严惩家庭暴力等侵犯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生了孩子没人带,是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生也不敢生的原因之一,两个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包括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托育服务发展专项规划,强化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余艳红说。

 

为进一步保障儿童安全健康成长,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儿童纲要增加了“儿童与安全”领域,在建立健全儿童伤害防控工作体系,预防和控制儿童跌倒、跌落、烧烫伤、中毒等伤害,预防和控制针对儿童的暴力伤害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儿童纲要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欺凌的综合治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篇9

[关键词]防汛减灾学科发展报告

1福建省防汛减灾所面临的形势

1.1自然地理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全省土地面积12.14万km2,海域面积13.6万km2。省内河流密布,有29个内河水系,663条河流,内河总长1.36万km,年径流量1168亿m3,其中5000km2以上的一级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和赛江等5条。除交溪发源于浙江省,汀江流经广东省入海外,其余河流都是发源于我省境内并在我省独流入海。全省海岸线长3324km,居全国第二,处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

1.2气候特征

福建省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雨量的75%~80%集中在4~9月,而且往往时短量大;径流的年际变化不大,但年内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我省的汛期从4月1日到10月15日,4~6月是梅雨季,主要影响闽江、汀江流域。7~9月是台风高发季节,主要影响晋江、九龙江和沿海诸河。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年均为1195.7亿m3,人均3446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地区差异明显,在闽东南沿海人口密集,经济社会较发达,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

1.3灾害特点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省多灾的基本省情。洪涝、干旱、台风、暴潮以及地质灾害历来是我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平均每3年发生2次大洪水,每年有4~5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每3年发生1次大旱,且往往数灾并发。近10年来,我省大灾不断,特别是1998年闽江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2003年发生193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2005年强台风“龙王”、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等,这些特大灾害都给我省造成严重损失和较大影响。

1.4面临的形势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汛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必须减灾,减灾也是发展,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防汛安全的保障。二是人民生活愈富裕,防汛减灾工作愈紧迫。人民富裕了,就越来越淹不起,越来越旱不起。现在关注民生已成为社会热点,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期望更高。三是水利工程设施防洪减灾能力不强。现有工程防洪排涝防御能力不足,病险水库隐患较多,主要江河上游缺乏控制性蓄水防洪工程,全省大中型水库的总库容仅占年平均径流量的10%左右。四是极端性、突发性灾害呈增加趋势。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频繁造成历史罕见的大暴雨、大洪水。气候异常和局部地区地貌特征变化,导致灾害的突发性增强,使防御准备时间缩短。尽管现有的预测预报手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短历时、小范围气候条件的预测预报难度很大。因此,突发性的灾害对防汛工作是严峻的考验。

2福建省防汛减灾发展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防潮工程建设,已初步建立了防洪工程防御体系,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治水思路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通过洪水预警报系统,科学调度水库,完善防汛指挥体系等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避免或减少洪旱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1工程防御体系

目前,全省已建成水库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141座,总库容128亿m3,有效灌溉面积达139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9%。从1998年至2002年,福建省先后完成了千公里海堤加固建设和千公里江堤建设,加固重要海堤1070km,全面完成了72个市、县城区1019km防洪堤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以上城区设防标准达到国家标准下限的省份。防洪工程设施建设有效地提高了福建省防灾减灾整体水平,在防御特大洪水袭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05年6月17日起,我省北部连续6天暴雨倾盆,闽江干流四天内连续出现五次洪峰。23日,福州解放大桥(上)水位站最高实测洪水位7.87m,比福州主城区和南台岛高出1.37m,由于堤防保护,福州市区安然无恙,取得了巨大的防洪效益。

2.2非工程防御体系

1994年4月,中日合作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一期工程动工建设,1996年该系统建成。此后,我省开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设备,开展了包括流域洪水预警报、卫星云图、气象雷达、雨情监视、水情监视、风情监视、台风路径监视、防汛洪水风险图、防汛远程视频监视、流域洪水预报调度、风暴潮数值预报、福建水利信息网网站、防汛pDa查询、防汛远程视频会商等14个子系统在内的防汛指挥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了气象、水文监测自动化和现代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达到信息准确,反应灵敏,传输快速,有效地提高了防汛抢险指挥科学决策水平。

运用水库洪水调度技术,能有效减轻洪水破坏性,提高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益。运用闽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在2005年“6•23”闽江大洪水中,通过洪水调度,将池潭水库入库洪峰从100年一遇削减为20年一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下游将乐、顺昌两县的灾害损失;将水口水库入库洪峰由32300m3/s削减为28800m3/s,削减洪峰3500m3/s,相当于降低水口水库下游洪峰水位0.6m,减少夜间转移人口9000多人,洪峰安全通过省会福州。

2.3应急管理体系

2.3.1县级防汛指挥中心

1996~1998年,福建省开展了以“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装备较先进、指挥较科学”为目标的市、县两级防汛办中级达标建设,硬件设备得到了大幅度改善。1999年开始,我省开展以构建现代化的指挥体系为目标的市、县两级现代化防汛指挥中心建设。采用现代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建立防汛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使用、共享的防汛指挥中心,提高县级防汛指挥决策能力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已建成的县级现代化防汛指挥中心达90%以上。

2.3.2防汛应急物资队伍

1998年开始,我省对抢险救生器材种类、数量、分布和存储方式等进行了改革探索。采用集中和分散、一线和二线、部队和地方相结合的方式,以县级储备为主,省市储备为辅,形成了一线能及时调拨、周边和部队可迅速增援、二线能快速补充的灵活运作机制,目前,我省在九个设区市的中心城市及民航机场等交通中枢城区组建了12个省级防汛物资仓库,储备了价值近1000万元的防汛抢险救生物资。同时发挥省级及5支防汛抢险机动队应急抢险救灾作用,确保了抢险队伍和防汛物资能在第一时间投入实战,提高防汛抢险救灾的时效。

2.3.3防汛应急通讯网

近年来,我省在原有短波超短波通讯的基础上,省、市、县防汛部门和水文部门大力开发和使用电信部门的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进行风情信息的传输,并陆续开始使用微波和卫星作为防台风应急通讯手段,目前在省、市、县三级防汛办和大型水库共配置了先进的海事卫星电话102部,建立了我省防汛应急卫星通讯网,有效地提高了防汛指挥的应急机动保障能力。

2.3.4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

早在1996年,市县两级结合开展防汛办中级达标,已完成了辖区内江河水库调度预案、人员安全转移预案、防漂船预案、防旱预案、人工增雨预案、城区防洪及群众撤退预案、防台风预案、病险水库下游群众安全转移预案等预案的编制,并逐年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使防汛抗旱组织、指挥、抢险、救灾等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1999年我省再次组织力量,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台风及暴雨洪水、干旱灾害等级、防抗灾害工作的需要,按照部门工作职责,重新修订了《福建省防洪工作预案》、《福建省防台风工作预案》和《福建省抗旱工作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7月颁布了《福建省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目前,全省有防洪、防台风任务的各地、市、县、区也都制定了相应预案,并且做到预案到村。

3福建省防汛减灾发展展望

3.1发展思路

3.1.1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要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防汛减灾工作的全过程,以人民生命安全为防汛减灾的首要目标。

3.1.2总体目标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非工程措施在防汛减灾工作中的运用,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防汛减灾体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联合建设、软硬并重、创新发展”的原则,建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装备先进、指挥科学的现代化防汛指挥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所可能造成的损失,为海西建设提供防汛减灾安全保障。

3.1.3近期重点任务

近期,我省重点推进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加大县级防汛指挥中心和防汛软件的开发推广力度;加快全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构建全省宽带高速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畅通,提高防汛的现代化指挥决策水平。实现全省“五江一溪”全流域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的现代化。完成全省洪水风险图的升级完善;加快推进全省水利工程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建设;开展镇村洪水报警体系建设试点,增强小流域突发性洪水的测防能力;加强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管理的实验。开展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防汛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

3.2关键技术研究

3.2.1暴雨洪水预报技术

我省是全国多雷暴雨的地区,雷暴期间常带来对流辐合的短历时暴雨,极易形成小范围洪涝灾害,甚至有小型水库因暴雨强、集流快、水库水位突涨,引起漫坝崩溃,造成摧毁性的灾难。研究通过自动采集的雨量、水位和流量及其气象信息,结合雷达、气象卫星获取资料,客观地做出暴雨洪水的预报。在小范围天气过程内,及时指出其发展动向,以更为精细地进行预报服务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性防洪措施。

3.2.2流域水库调度技术

根据各流域、各水库的历史洪水特征和调度经验,建立江河水库防洪调度历史数据库,通过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开发水库洪水专家调度系统,实现系统从水雨情住处采集开始,一直到洪水预报、调度、业务管理等不同工作阶段,均可自动运行或以人机交互方式进入任意阶段操作。应用水库洪水专家调度系统于日常洪水调度,能提高实时防洪调度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3.2.3山洪灾害防御技术

福建省山地丘陵多,降雨量大、集中,极易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全国山洪灾害的主要易发区和多发区之一。开展小流域防御山洪灾害试点研究,建立起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包括地质灾害防治、预警、监测的基础信息,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互为补充的监测网络,适应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以提高我省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3.2.4防汛应急抢险技术

江海堤防和蓄水工程是确保防洪安全的重要屏障,一旦出险失事,其损失难以估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河道行洪时,堤防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一些险情,处理及时、方法得当,可化险为夷;发现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会扩大险情甚至发生决口。因此,加强堤防和蓄水工程现代抢险技术研究,在调查分析防汛抢险形势的基础上,重点对堤防和蓄水工程险情的形成、发展机理及抢护对策进行试验研究,提供可用于实际防汛抢险的现代抢险技术和抢险对策。

3.2.5洪水风险图技术

防汛指挥系统迫切需要将防汛信息与空间信息集成,将决策支持模型与空间分析结合,以达到信息可视化、决策科学化。通过进行不同洪水标准下的经济社会调查,开展洪水风险评价研究,利用洪水风险图技术进行防洪的科学调度和决策风险的评价,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防范,争取将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将“3S”(GiS、GpS、RS)技术应用于洪水风险图技术中,利用空间分析能力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将提高防汛指挥系统的实用性。

3.3防汛指挥体系建设

3.3.1防汛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做到信息传递及时,决策科学,指挥有力,建设适应防汛抗旱新形势的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延伸到乡镇,实现组织保障到乡,加强防汛抗洪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抗御水旱灾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3.2防汛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加强防汛网络建设,强化雨情汛情监测,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立足实际,统筹兼顾,高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不断推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向基层延伸。

3.3.3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在整合防汛、防火、农业、海洋渔业等应急视频指挥系统资源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到全省1103个乡镇街道的全省综合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实现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灾减灾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反应能力。

3.3.4防汛应急转移抢险体系建设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明确各级防汛指挥部成员各自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一旦洪水灾害发生,按照防灾预案,及时进入指挥和工作岗位,实施人员调动、物资调拨,车辆调配、转移安置和救护工作。同时,配备直升飞机等现代化装备,建立立体的、全方位的抗灾抢险体系,有效地提高抢险救灾应急水平。

3.3.5灾后恢复重建保障体系建设

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体制实行统一指挥,按照恢复重建工作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措施,建立完善灾后恢复重建保障体系。电力、建设、交通、水利、通信等部门集中力量,第一时间恢复公路、铁路、电力、供水、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民政、土地、建设、财政、农业、经贸、卫生防疫等部门按职责,迅速开展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宣传、新闻部门加强灾后生产恢复工作宣传报道支援灾区的重建工作。

课题组成员:

1.丘汀萌,省防汛办主任,高级工程师。

2.施志群,省水利厅副总工、省防汛办总工,教授级高工。

3.许宗珍,省防汛办主任科员,工程师。

预防网络暴力的措施篇10

论文摘要:网络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特别要警惕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消极影响。网络之所以会诱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重新犯罪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网络能够满足其部分心理需求有关。从客观上看,与网络自身的不完善、社会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力、家庭教育的误区有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有必要指导家长预防未成年人的不良网络行为。

要解决网络对未成年人发展的负面影响,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重新犯罪行为,有必要探讨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及成因,寻求有效的家庭预防对策。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当指导家长有效地防止或矫正未成年人不良的网络行为。只有家庭教育的有效化才能保证网络社会管理的有序化,促进未成年人在信息社会的健康成长。

一、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种是直接影响,即未成年人运用计算机技术,以网络为途径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要求犯罪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熟练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技术,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其危害性更大、隐蔽性更强、犯罪心理也更复杂。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较集中地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⑴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犯罪;⑵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网络犯罪;⑶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网络犯罪;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财产权利等的网络犯罪。尤以第四种最为常见,如利用网络虚假信息,以达到下网后诈骗或抢劫他人、实施人身伤害的目的;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在网上发表言论对他人进行影响恶劣的人身攻击等。在网络犯罪中,最典型的是电脑“黑客”现象,即犯罪人通过破译密码、修改程序等手段非法侵入他人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窃取其中的政治、商业机密或他人隐私,以及传播计算机病毒,给国家安全及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的混乱。

另一种是间接影响,即由于网上不良资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侵蚀而诱发的重新犯罪行为。如未成年人接触黄色网站或沉溺于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致使心理扭曲、变态而产生的性罪错、、对他人的人身伤害等。《成都商报》曾报道8个未成年人玩网络暴力游戏后觉得不过瘾,将一名14岁未成年人殴打至死的事件。这种犯罪行为往往与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和家庭教养背景有很大关系,是多重心理隐患的累积性爆发。

二、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成因

网络之所以会诱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重新犯罪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和学习社会规范最关键的时期,尽管心理机能的急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社会经验的贫乏和认识水平的不足,使他们面对社会现实时容易产生冲动和迷惘,分辨是非时容易形成背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一味追求刺激,甚至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同。而网络的开放性、新奇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恰好极大地满足了未成年人的这种心理需要。有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玩电脑游戏成瘾的深层次心理原因主要有:一是网络能够满足未成年人儿童期幻想的延续,即通过网络游戏,能够实现对权力、财富、分数、美女和性幻想的满足;二是网络能够使未成年人产生虚幻的自信、自尊的认知体验。未成年人在虚拟网络中的成功体验,是他们应付学习失败、生活挫折、精神痛苦和其他负性情感情绪的最主要手段,体现了未成年人在应付挫折和防御方式上的不成熟的心理特点。

从客观上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网络自身的不完善。网络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虚拟性和交互性,它为人们跨越时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自由安全快捷的平台。但它无法形成对用户的有效约束,用户的所有言行全靠自己的道德自律,这就造成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和网络用途的滥用。据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这些色情信息的生产成本低且传播速度快,对未成年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另据统计,60%的未成年人是无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未成年人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而“黑客”式的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这1%中只有4%会被检控。

2、社会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力。一些网络经营者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较深,将黄色、暴力信息投放于网络平台,以期利用网络的优势达到改变受众的思想并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之目的,而我国对于网络文化生产的监控还存在诸多漏洞,对网吧经营还缺乏有力的法律监督和制度约束,这种管理上的滞后性及由于技术等原因对网络文化生产的失控与失察,使其难以根除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此外,学校在网络教育方面的乏力也是一个值得警醒的问题。

3、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对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来完成的。一方面,父母通过自己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发展,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又反作用于父母的心理状态、教养观念及其教养行为。不同的时代环境对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家庭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在当今网络化时代,缺乏适应性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误区:一是有的家长轻视网络作为交流渠道的重要地位,禁止孩子接触。家长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远离网络的毒害,殊不知,一味地强调网络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则容易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而未成年人特有的逆反心理也往往使他们忽略家长的正面引导。二是有的家长对网络技术盲目崇拜,将“网络”、“it”等字眼与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上网是时髦的象征,因而对孩子的网络行为放任不管。家长的这种行为,会加剧未成年人对网络不良信息缺乏“免疫力”的状况,使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偏离社会规范的轨道。三是有的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只重视技术教育,忽视道德教育。这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高,能够接受一些社会新事物,思想也比较开明,对孩子上网和学习网络知识持支持态度,甚至亲自指导。但他们高估了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忽视了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这样势必造成未成年人在网络行为上的无知,甚至重新犯罪。如浙江温州市的一位家长无意中将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传授给儿子,没想到14岁的儿子制造出计算机病毒后,好奇心大发,忍不住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使很多用户的计算机陷入瘫痪状态。

三、未成年人网络重新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

1、指导家长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使之有能力正确引导孩子的网络行为。在传统社会,往往由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灌输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在现代社会,最先进的知识技能,最前卫的价值观念往往被年轻人掌握着,反向社会化的特点日益突出,即传统的受教育者反过来对施教者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一些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的现状,与未成年人对网络的熟稔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而有的家长仍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放,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应是孩子各方面的权威,理应胜任教育者的角色,这种一味由上自下的传统社会教化模式在现代社会必然是行不通的。学校要帮助家长认清时展的特点,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使家长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有能力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

2、帮助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网络道德教育涉及面很广,包括对网上黄色信息、暴力游戏、“黑客”现象及网络的虚拟性所带来的诚信度等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控制。具体来说,首先,家长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及未成年人受网络不良影响而重新犯罪的典型案例,教育未成年人学会识别、筛选网络信息,正确区分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不同,使他们能够辨别网络中的是非善恶,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弃之,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其次,要教育孩子遵守网络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不登录黄色网站,不散布黄色或反动消息、不传播计算机病毒、不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欺骗他人的财物和感情等。第三,要教育未成年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信任网友而将个人信息泄秘,以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要引导未成年人为学习的压力寻找适当的宣泄口,通过健康有益的方式调整自己,而不要一味地释放到虚拟的网络中去。家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一种信任感,他们才会乐于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

3、指导家长采取技术性的防范措施,为未成年人浏览的网络信息把关。网络有着其他传媒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对它的管理不能简单等同于对电视、报纸、广播等平面媒体的管理。家长可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有效预防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⑴过滤技术(filteringtechnology),即设置过滤软件或安全防火墙,能有效地将自动封锁;⑵加密,即对已知的垃圾网站进行封锁和限制;⑶利用电脑对所浏览网页的储存记忆功能,查看孩子经常光顾的网站。

4、指导家长对有网络依赖症的未成年人,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迷恋网络的未成年人来说,家长一味地“堵”和“截”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家长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干预措施,给未成年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和科学的疏导。其一,趋利避害式的心理干预。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发展利弊兼有。家长一方面要利用网络的优势,满足未成年人求知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要控制他们上网的内容、时间,避免网络对他们的不利影响,指导他们趋利弊害地使用网络。其二,转移式心理干预。未成年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家长可通过创设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旅游、参加文体竞赛等,帮助他们逐渐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其三,淡化式心理干预。有的未成年人登录黄色网站,是由于青春期身心的困惑使然。由于家长对这些问题的有意回避,使他们不愿或不敢与家长探讨。家长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如引导孩子观看生理知识的科技片、阅读生理卫生书籍等,消除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神秘感、淡化他们的苦恼。其四,强化式心理干预。家长可运用强化原理,对未成年人的正确网络行为给予表扬鼓励,对于他们的不良网络行为则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并帮助其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学会自我控制。

总之,网络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其进行家庭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深化,实践上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金诚.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公安大学学报,2001(3)

[2]夏菲.网络犯罪被害人论.青少年犯罪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