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碳中和的难点十篇碳中和的难点十篇

碳中和的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53

碳中和的难点篇1

aCD/ChemSketch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aCD/ChemSketch是美国aCD公司推出的一款强大的免费化学绘图软件(官方下载地址:http:///home/),它可以根据经典化合价理论绘制出分子立体模型,能对绘出的立体结构式进行3D变换。在aCD/3DViewer程序中,模型可以自动连续旋转,也可以用鼠标点住旋转。旋转又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不改变图形,另一种是边转边变换图形(细线式、原子堆积式、球棍式),还可以手动变换,用鼠标点住,不断改变球棍式球的大小,直至变成原子堆积式。图1所示是若干连续旋转又连续变换的图像。

用这个程序绘制的图像,能直接插入到word或powerpoint等应用文件中,通过设置超链接点击图像,能实现转换到ChemSketch或3DViewer程序中去旋转。这给我们的日常教学和命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aCD/ChemSketch在有机分子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aCD/ChemSketch进行基本的分子结构教学

甲烷是有机化学中最简单的有机物,对它的分子结构特点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后面有机化学的学习。在aCD/ChemSketch软件中,只要输入分子式CH4,就可以在3D立体图中展现如下页图2所示的几种图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甲烷的分子结构特点:①以碳原子为中心,4个H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②键角:109°28′;③最多3个原子共面。

2001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研究手性合成的三位化学家诺尔斯、野依良至和夏普雷斯。什么是手性碳原子?教材给出了D-甘油醛和L-甘油醛的对应异构体,看着课本的两幅图,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其究竟是什么意思,学生很难理解什么叫手性碳原子。我们通过aCD/ChemSketch绘制出它们的图像(如图3)。结合课本,②号碳原子上“连有氢原子、羟甲基、羟基、醛基4个不同的原子和原子团”。这样的碳原子就叫手性碳原子,学生一看就能知道了。

2.让aCD/ChemSketch成为常规的教学工具

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而言,很难理解碳原子是直链锯齿状而不是直线,加之有的教材在写碳的骨架时就直接写成直线形,如庚烷的碳骨架就写成C—C—C—C—C—C—C的形式,所以学生总是以为烃中的碳链是直线型的。如果我们通过aCD/ChemSketch软件绘制出图像,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庚烷的分子机构如图4所示。

这样立体、直观的图形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时候,烃中的碳链是锯齿状而不是直线型,自然很清楚,无须教师多言。

3.利用aCD/ChemSketch动态演示突破难点

在初学有机物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二氯甲烷CH2Cl2是否存在同分异构体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这是因为在教材和教辅资料中,二氯甲烷的结构式都是平面的(如图5)。

学生会误以为二氯甲烷的结构是平面结构,同时也容易错误地将上述两种结构理解为二氯甲烷的两种不同的同分异构体。在图5中,两个氯原子分别处在四边形的同一条边上和对角线位置上。我们认为,学生产生上述错误的认知是由于缺乏对二氯甲烷的分子构型立体空间认识而引起的。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该软件则为教师实现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首先,打开aCD/ChemSketch软件,切换到3DViewer的ChemSketch窗口,绘制出二氯甲烷的分子结构(如图6)。

其次,单击左下角的“复制到3D”,接着单击“3D查看”,最后,单击3D优化和就可以看到二氯甲烷的空间立体结构(如图7)。

选中分子结构图不放,任意拖动鼠标,就可以看到二氯甲烷任意角度的空间立体结构图,这种直观立体的效果非常好,既培养了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二氯甲烷的空间结构。

4.借助aCD/ChemSketch突破高考的难点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真正最抽象、最难理解的学习难点,是有机分子中关于原子共线、共面的问题。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化学中的难点问题。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成了让师生倍感头疼的问题。而aCD/ChemSketch软件,则成了我们突破这个难点的有效工具。借助aCD/ChemSketch的平台,把甲烷、乙烯、乙炔和苯等4个分子的立体结构理解清楚,其他的有机分子的共线、共面的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下面我们用aCD/ChemSketch软件来查看乙烯、乙炔、苯的分子结构立体图(甲烷的立体结构前面已经叙述,不再赘述)。

首先看乙烯(如图8),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即共面),当其中的任何一个H原子被取代时,该取代的原子也必然在原来的这个平面内。

再看乙炔C2H2,从图9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乙炔中所有的原子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当其中的H原子被取代时,则该取代的原子也在该直线上。

最后我们来看苯C6H6,由图10可知,苯环中所有的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当其中的任何一个H原子被取代时,该取代的原子也必然在原来的这个平面内。

当然,我们还要知道甲烷的立体结构,即以C原子为中心,4个H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结构,最多有3个原子共面。

有了上述4种基本分子的立体结构图,再加上链烃中碳碳单键可以旋转的思想,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高考中的难点问题。

例如,已知链烃中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则分子中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碳原子最多有____个,最少有____个。

打开aCD/ChemSketch软件,在3DViewer的ChemSketch窗口中,绘制出模型,在“3D查看”中就可以看到如图11所示的形状了。

注意,分子中的是六元环不是苯环,但是由于有两个碳碳双键,所以六个碳原子是共面的,而图中的⑩号碳原子肯定不在六元环所在的面上,③号碳原子和④号碳原子可以当做乙烯的结构来看待,所以②号碳原子肯定也在六元环所在的面上,即除①号碳原子和⑩号碳原子外,其余的8个碳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内,故最少有8个碳原子共面。①号碳原子可能在该面上也可能不在该面上。②号碳原子和③号碳原子之间是碳碳单键,当这个碳碳单键旋转时,①号碳原子就可能会转到该面上,所以最多有9个碳原子共面,故答案分别是9和8。

碳中和的难点篇2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还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将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气候变暖问题还可能进一步加剧。面对这种情况,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但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消费方式,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研究。

一、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无独有偶,同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也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即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称之为“B模式”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称作“a模式”的传统发展模式之争。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要提高能源的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排放。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早在1992年,15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订了第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条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特别强调,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尤为引人瞩目。即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其在国内就可相应多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即多获得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截至1998年,在世界各地开展的CDm低碳试点项目已经达到27个。预计到2017年,这些项目产生的低碳将达到1000多万吨。世界各国也正相继在能源、交通、电力、建筑等温室气体高排放行业推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就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在2008年4月总理举行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并落实为政绩和业绩的考核指标。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决心和国家意志。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1、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仍然停留在“1∶5∶4”的状态,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从2001―2007年,中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我国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由于当前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3、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一些困难。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比较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从分析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三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节能潜力总计为1.2亿千瓦,占中国电能的20%。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3、设立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公众真正参与进来。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化的趋势如不扭转,那么生态系统崩溃、水资源缺乏、疾病肆虐等系列问题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从而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抓紧区域性低碳性社会试点工作,在全国建立一批低碳社会实践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城市实践区,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扩大中国低碳城市试点。各省市可以建设起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在全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低碳产业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先行试点,将其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社会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碳中和的难点篇3

论文摘要:碳环有很好的耐磨性、自性、耐高温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蒸汽透平的轴端密封,碳环装配前要通过手工对其进行刮削或研磨来获得与主轴的装配间隙。由于碳环机械强度低、易脆,手工研刮碳环装配间隙较难控制,通常情况是间隙过大,透平运行机制时造成轴封出现较大漏气,因此提出用机加工方法加工碳环来达到装配间隙精度,降低轴封漏气。

1前言

上世纪70年代初引进的年产300kt合成氨装置,功率在100kw以下的透平使用较为普及,通过3o年的运行,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运行中透平两端气封漏蒸汽。蒸汽的泄漏,增大了透平的蒸汽消耗,提高了运行成本,同时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随着能源的紧缺和价格的上涨,为降低透平轴封漏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如何降低透平轴封漏气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2问题分析

透平轴端密封结构如图l所示。压力侧(缸内)参数为压力3.2mpa、温度321℃蒸汽顺序进入四组碳制形成的密封腔逐级节流降压实现密封目的。因此要求在组装前,通过人工研刮碳环内径来控制与主轴的间隙在技术要求数值范围内,才能确保碳环在工作状态起到密封作用。由于碳环机械强度低、脆性强,人工研刮存在一定的难度,碳环间隙很难达到技术要求数据,同时为了防止间隙过小工作状态出现碳环热膨胀抱轴,密封间隙的控制通常取高限,结果是造成在工作状态下轴封产生漏气。

3加工工艺制定

由于密封碳环间隙是通过研刮碳环内孔直径来实现的,考虑碳环材料有一定的硬度和新备件碳环留有加工余量,提出用机加工来替代人工研刮碳环.提高碳环加工精度,确保密封间隙满足技术要求,达到降低碳环气封泄漏的目的。通过对碳环材料性能和结构进行分析,制定出下述加工工艺:

(1)套类零件“碳环”属于非金属复合材料机械用碳石墨材料,导热性好,温急变好,线膨胀系数小,相对密度小,但机械强度低,较脆。可通过控制加工速度、进刀量和加强冷却的方法来保证。

(2)气封零件内孔加工的难度较大,如图2所示,密封碳环由三块120。半圆形面组成,正常机加工难以满足加工精度,需设计专用工装才能实现加工精度。

(3)透平转轴上的密封碳环相对位置精度必须采用工序集中的方法,在一次安装中端面及内孔同心度应达到技术指标。

4加工方法的确定

碳环的加工精度将直接影响使用性能和寿命,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多种多样,但要获得实际要求的公差等级,必须对设备条件、生产类型、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类比分析,选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加工方法。

4.1装夹方式

由于碳环材料的特殊性,工件不能采用三爪自定心卡盘或四爪单动卡盘直接装夹,可采用其他方法或方式获得。

4.2加工基准的选取

根据碳环外形特点,技术要求,位置精度要求,将制作的专用夹具以正确的位置安装在机床上,在按照六点定位原理在夹具中定位夹紧加工碳环,确保碳环的位置精度,来确定加工基准。该方法具有下述优点:

(1)用夹具装夹工件,定位精度高且稳定;

(2)加工同型号一批工件时,不必逐个找正定位,就能保证加工的技术要求且批量加工。

5工装设计

由于三辨碳环环结构复杂,其几何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的要求高,为了使加工后碳环几何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符合图纸精度要求,工装夹具的设计应满足下述设计原则。

5.1保证工件符合要求

要保证工件达到图纸上所要求的精度定位基准最好跟设计基准重合,夹紧力要跟支承点对应,防止工件变形,夹具的加工精度要满足工件的要求。

5.2保证使用安全

车床夹具是在高速旋转情况下工作,所以夹具上连接件必须牢固可靠,以防旋转时甩出。夹具跟机床连接要有定位台阶,防止因切削力过大剪断连接螺栓而造成事故。

在上述设计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出如图3所示夹具。该夹具的优点是:当把工件装入夹具中,使工件对机床和刀具有一个相对正确的位置;工件的定位是靠工件上的定位基准和夹具中的定位装置相接触来实现的。但在安装夹具的时候,考虑碳环材料的脆性特点,在辅助压垫与碳环端面接触面上铺垫质软的四氟垫圈,防止压板压紧后造成碳环表面缺损和产生压痕。夹具和工件装配见图4。

6效果

现场装置维修应用上述工装加工的碳环,通过装机运行检验,解决多年来透平轴封漏气问题,目前在全公司得到推广。效果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机加工的碳环精度比人工研刮的高,气封间隙完全能满足图纸技术参数;

(2)轴封漏气问题的解决,减少了透平蒸汽消耗且降低透平运行费用,改善了运行环境;

碳中和的难点篇4

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15•滨州)下列各项实验中,所用试剂及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收集方法.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解答;B、根据加热固体药品试管的放置方法解答;C、根据氧气的密度及收集解答;D、根据洗气瓶的用法解答.解答:解:a、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因为二者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发生,故a错;B、加热固体药品试管口应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故B错;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D、用浓硫酸干燥气体时长管经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短管排出干燥气体,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2015•玉林)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a.组成: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 D.危害:Co2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Co会形成酸雨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解答;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解答: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正确;B、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a正确;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C正确;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有毒,极易使人中毒,但不能形成酸雨,D错误;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是中考中的重要考点,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本考点综合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3.(2015•广州)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因此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解答:解: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并且与水反应,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面上升故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故②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 4.(2015•十堰)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描述错误的是() a.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 B.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性,常用于工业制白糖时脱色 C.金刚石和石墨组成元素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似 D.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利用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实行人工降雨;B、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异味、毒素等;C、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其物理性质不同;D、根据一氧化碳的溶解性及性质分析解答.解答:解:a、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作人工降雨,故a叙述正确;B、制糖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故B叙述正确;C、由于组成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物理性质不同,故C叙述错误;D、由于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也不会溶于水,所以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D叙述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是对碳的单质及氧化物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碳单质的性质以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5.(2015•怀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利用乳化原理使用洗洁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C.人体缺钙会引起贫血 D.聚乙烯塑料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二氧化硫导致酸雨的形成解答;B、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解答;C、根据元素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解答;D、根据聚乙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解答.解答:解:a、二氧化硫导致酸雨的形成,不是二氧化碳,故错;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洗涤餐具上的油污,故对;C、人体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缺铁引起贫血,故错;D、聚乙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不是天然材料,故错.答案:B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生活环境及污染问题,把握常见的污染现象、能源利用及材料等为解答的关键,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 6.(2015•苏州)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D.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分析判断.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说法正确,故a不可选;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物质,此说法正确,故B不可选;C、二氧化碳溶于水成为碳酸,所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会变为红色,说法正确,故C不可选;D、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说法不正确,故D可选.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制取方法的掌握,难度不大. 7.(2015•张家界)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B.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能使人中毒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适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判断.B、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判断.C、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判断.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所以说法正确.B、一氧化碳有毒,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且一旦结合就难以分离,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所以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法错误.D、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做大棚中的气体肥料,所以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二者的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8.(2015•重庆)如图表示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这个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Cao中起催化作用B.该反应中Co2是生成物 C.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由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这个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进而可以确定反应类型.解答:解:a、由氧化钙在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反应后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减少,氧化钙应为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二氧化碳钙在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减少,二氧化碳应为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碳酸钙在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反应后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增大,碳酸钙应为生成物,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生成物是碳酸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C选项的分析,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质量比例的变化,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9.(2015•邵阳)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出门随手关灯B.垃圾焚烧 C.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D.草稿纸双面使用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低碳生活”理念,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出门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B、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草稿纸双面使用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选:B.点评: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10.(2015•北京)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解答.解答:解:通二氧化碳,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通二氧化碳,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都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④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答案:D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填空题(共1小题)11.(2015•宜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下列仪器和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仪器②的名称是 锥形瓶 .(2)用①②③组合可制备Co2,写出实验室用此装置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3)收集Co2应选用装置 ④ (填“④”或“⑤”)(4)利用如图⑥所示装置(集气瓶中预先装满Co2气体)来验证Co2的性质,先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 变大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再加入足量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 变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仪器名称解答,(2)根据实验室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写出反应的方程式;(3)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确定收集方法和收集装置;(4)根据氢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变小,然后盐酸能够和碳酸钠反应把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气压恢复原状分析.解答:解:(1)仪器的名称:②锥形瓶;(2)用①②③组合可制备Co2,属于固液不需加热型,在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3)收集Co2应选用装置④;(4)氢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变小,气球变大;然后滴加盐酸能够和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压恢复到原来大小,气球的变化是先胀大后变小至恢复原状.装置中二氧化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答案为:(1)锥形瓶;(2)CaCo3+2HCl=CaCl2+H2o+Co2;(3)④;(4)变大;2naoH+Co2=na2Co3+H2o;变小.点评: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要看气体的密度和溶水性.这是化学实验和考题中的常见问题,同学们一定要记清. 三.解答题(共9小题)12.(2015•菏泽)某化学小组Ⅰ探究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进行性质实验.如图是有关实验的部分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a仪器的名称为 长颈漏斗 ;甲同学用a和C组合制取二氧化碳,乙同学用B和C组合制取二氧化碳,你认为哪个组合更便于控制反应 乙 (填写甲或乙).(2)甲同学利用装置D进行性质实验时,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 ;为使上述红色液体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在气体通入装置D之前可接入如图装置 F (填字母序号),在该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3)乙同学将Co2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经过思考讨论后,设计了如图G装置,使该反应有了明显现象,则装置G中的现象为 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B装置可以利用气体的压强将固体和液体分离进行分析;(2)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根据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进行分析.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长颈漏斗,B装置可以利用气体的压强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乙组合更便于控制反应;(2)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甲同学利用装置D进行性质实验时,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原因是: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为使上述红色液体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在气体通入装置D之前可接入如图装置F,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3)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所以装置G中的现象为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乙;(2)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F,naHCo3+HCl=naCl+H2o+Co2;(3)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的选择以及气体的性质检验,可依据气体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的依据及气体的性质逐一分析. 13.(2015•潍坊)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Co2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的反应.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na2o2+2Co22na2Co3+o2,2na2o2+H204naoH+o2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 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3)装置D的作用是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4)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o2 (填化学式),该气体还可以用下列图2装置中的 ad 进行收集(填写字母序号).(5)为探究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3实验:根据判断,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气体的净化(除杂);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装置a可以通过压强的作用是固体和液体分离进行分析;(2)根据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3)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4)根据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会生成氧气,氢氧化钠可以将二氧化碳除去进行分析;(5)根据过氧化钠和水会生成氧气,碳酸钠和氯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解答:解:(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a可以通过压强的作用是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2)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4)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会生成氧气,氢氧化钠可以将二氧化碳除去,所以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o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所以还可以用下列图2装置中的ad进行收集;(5)过氧化钠和水会生成氧气,碳酸钠和氯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固体加水没有气泡,所以不含过氧化钠,加入氯化钙会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加盐酸,会生成气体,所以含有碳酸钠,反应后滤液的pH值是12,所以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2)naHCo3+HCl=naCl+H2o+Co2;(3)除去二氧化碳气体;(4)o2,ad;(5)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反应物的类型及反应条件正确选择装置,正确进行知识的类比和前后联系,熟知典型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4.(2015•遵义)根据图示完成相关问题:(1)写出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 铁架台 .(2)制取气体前图C的操作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实验室用图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图B装置中,无明显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仪器名称回答;(2)制取气体前图C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石灰石和稀盐酸,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因为制取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B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解答:解:(1)仪器①为铁架台;(2)制取气体前图C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验室用图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石灰石和稀盐酸,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因为制取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B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故答案为:(1)铁架台(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用途、反应表达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15.(2015•荆门)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已知碳酸镁加热发生类似碳酸钙的分解反应.(1)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 mgCo3mgo+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装置C的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 ,无水CaCl2的作用: 干燥气体 .(3)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 3Co+Fe2o32Fe+3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图中装置e是安全瓶,能防止倒吸,从实验安全考虑,本实验还应在装置 BC 之间添加装置e.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1)碳酸镁加热分解为氧化镁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据此分析C的作用,氯化钙具有吸水性据此分析D的作用;(3)一氧化碳和三氧化二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4)B处停止加热后,C处液体容易倒吸入B使装置炸裂.解答:解:(1)碳酸镁加热分解为氧化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o3mgo+Co2,故答案:mgCo3mgo+Co2.(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C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氯化钙具有吸水性,所以D的作用是干燥气体,故答案:吸收二氧化碳;干燥气体;(3)一氧化碳和三氧化二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故答案:3Co+Fe2o32Fe+3Co2(4)B处停止加热后,C处液体容易倒吸入B使装置炸裂,故答案:BC.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对实验过程中的除杂、干燥进行考查,特别注重对化学方程式的考查. 16.(2014•长沙)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装置图中仪器甲的名称: 酒精灯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应选 B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3)若用F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 a 端进入(填a或b).(4)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验满的方法是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据图即可知道有关仪器的名称,根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甲是酒精灯,故填:酒精灯;(2)用大理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是固液常温型反应,故选择B装置,故填:B;(3)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应该从长管进入,故填:a;(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填: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知识以及气体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7.(2015•莆田)自然界中无时不在进行着C02、H20、02的循环,使地球充满勃勃生机.(1)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 元素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2)大气中的C02含量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排放人空气中的Co2过多,可能会加剧 温室效应 .(3)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变化的是 水分子的间隔增大 .(4)写出一个消耗02产生C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 .(5)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其中淀粉属于 糖类 (填一种营养素的名称).(6)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如图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B (填宇母).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专题:空气与水.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2)根据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危害来分析;(3)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是因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的角度看是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4)根据反应的要求来分析;(5)根据常见的糖类物质来分析;(6)根据常见标志的意义来分析.解答:解:(1)根据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其中都含有氧元素;故填:元素;(2)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故填:温室效应;(3)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是因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的角度看是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故填:物理变化;水分子的间隔增大;(4)反应物有氧气,生成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很多,如木炭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填:C+o2Co2;(答案合理即可)(5)淀粉属于一种糖类物质;故填:糖类;(6)a.是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B.是节水标志;C.是禁止烟火标志;D.是腐蚀品标志.故填:B.点评:本题考查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但是均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18.(2015•鄂州)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 试管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填标号);(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已知氨气(nH3)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氨气,所选择的装置是 aD (填标号).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解答;(2)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回答;(3)根据制取氨气的药品状态和氨气的性质选择.解答:解:(1)仪器①是试管,故填:试管;(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B;(3)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时需要加热,实验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故填:aD点评: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装置选择、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只有综合理解化学知识才能够正确的解答. 19.(2015•益阳)在一次化学课上,老师提供了以下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方法.请回答:(1)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B ;a.①与③B.①与④C.②与③D.②与④(2)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3)利用装置③收集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的小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反应的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来选择收集装置.(2)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3)装置③是向下排空气法,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应该选择①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应该选择④来收集二氧化碳.(2)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3)装置③是向下排空气法,利用装置③收集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的小故答案为:(1)B(;(2)CaCo3+2HClCaCl2+H2o+Co2;(3)密度比空气的小.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015•娄底)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仪器a的名称 锥形瓶 .(2)实验室若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为 BD (填字母).加试剂前,要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石蕊溶液变 红 色.(3)用B装置能否制取氧气? 能 (填“能”或“不能”).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据此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仪器a是锥形瓶.(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应该选择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应该选择D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加试剂前,要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3)B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实验室中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也属于固液常温型,用B装置能制取氧气.故答案为:(1)锥形瓶;(2)BD;气密性;红;(3)能.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碳中和的难点篇5

低碳化就是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转变,高端化就是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跃升。“一低一高”不是两个对立面而是一对结合体,不是一个时髦口号而是一种前沿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标准和一条路径。

一个标准,就是节能减排。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条路径,就是科技创新。我们追求的低碳经济不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发展。它是人类经历高碳文明之后的螺旋式上升,是科技与生态的联姻,是人类与自然的共振。特别是要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相关链接

熊焰:低碳转型的多样化路径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被确定为首批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的区域。

如果从地图上一一对应这些地方,不难发现,试点区域的选择覆盖了东北、中部、东部沿海、西南和西北地区,基本涵盖了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形态。

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节能减排现状,这些省市大体上可以分成3类:广东、天津、深圳、厦门、杭州属于沿海较发达地区,以高附加值产业为主,进行低碳转型的经济和产业基础已经基本具备;

辽宁、湖北、重庆、陕西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这些地区多以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虽然有一定经济和技术优势,但是减排压力较大,并且面临着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低碳发展是这些地区在不影响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南昌、贵阳、保定、云南属于崛起中的地区,虽然没有传统工业基地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源和资金优势,但却是较早践行低碳发展理念的城市,代表着有创新发展思路、可塑性强的新兴低碳潜力城市。

以上三类虽难完全概括全国所有地区的发展类型,但也基本上提出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的低碳发展思路。“五省八市”试点的提出,正是下一步为《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摸石头过河的过程。

低碳转型作为一个兼具全面性和渐进性的综合改革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启动具备一定优势。低碳转型的核心问题是技术创新,经济发达地区的成熟度决定其能够吸引人才、资金,利用创新的金融手段为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买单,为低碳技术的推广铺路。此外,低碳区域试点的重点任务,如低碳发展规划、温室气体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体系等,也需要众多的创新机构来完成,这就需要发达地区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和资金扶持低碳转型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也将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

传统资源、能源和工业基地曾经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来源,但是这些地方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又限制了新兴行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要实现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一方面,积极引入先进的低碳技术、服务、投资,帮助企业降低减排成本,发掘新技术,提高企业减排潜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地方的碳排放权、排污权和节能量交易体系,通过节能减排上的能者多劳,实现地方排放增速控制减缓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另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鼓励企业进行自愿减排,通过“碳中和”和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碳排放。

碳中和的难点篇6

p键词:低碳审计社会责任煤炭行业政府补助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011-03

一、引言

人口膨胀、资源枯竭、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等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以来的焦点,其中“低碳经济”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低碳经济的起源地,英国以法规制度层面为切入点,颁布《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并做出至2050年减排60%温室气体的承诺。奥巴马政府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明确表示将投资数千亿美元以调整能源结构,并做出205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低83%,截至2025年居民用电至少有25%来自于可再生资源的承诺。日本通过制定《新国家能源战略》,做出2050年碳排放量降低60%―80%,完成21项关键性环保技术研发的承诺。我国作为世界低碳舞台上的一员,恪守节能减排的诺言。一方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大纲领性文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斥资5800亿元用于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做出2020年碳排放减少40%―45%的承诺。为评价发展绩效,2009年英国提出用“低碳审计”作为衡量发展绩效的有力工具,也激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然而,低碳政策是否制定合理?低碳资金是否使用得当?如何衡量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现行的低碳审计研究多以政府审计为主体,且集中于概念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其中前者包含低碳审计目标、动因和内容。近几年,已有学者以企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传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基础上,探究被审计单位的节能减排绩效,如碳排放水平、能源管理或用能状况、低碳技术的研发等,但以规范类居多,实证类较少,尤其涉及低碳审计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的研究。有限的研究包括汪茹(2013)构建的以行为导向为基础的社会责任审计模式,该模式结合行为动机理论和库尔特・卢因的“场论”,阐述和论证了其可行性。周兰和郭芬(2011)则重点阐述了低碳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程序,强调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张凤元(2013)则提出从结构低碳、基底低碳和方式低碳三个维度进行社会审计的评价标准。周丹(2015)根据《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版的出台,分析了与G3版的差异,提出要顺应“实质性议题”的潮流,加快完善我国社会责任审计体系。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通过查阅文献,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产生的影响,鲜有低碳审计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相关研究。以债权债务关系为例,倪娟(2016)以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2012―201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披露环境信息会影响到银行信贷决策及债务融资成本,即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能够获得较多的银行贷款,且债务融资成本较低。刘荷萌(2015)则从债务期限结构的视角出发,以我国化工行业为样本,认为借款期限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然而这种影响也会延伸至投资者,沈洪涛等(2010)认为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相关,该结论被杨宏宇(2016)再次证明,它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投资者降低了对企业的预测风险水平。唐国平(2011)通过研究深沪市湖北省的上市公司,认为投资者更偏好环境信息披露程度较高的公司,且这种偏好程度呈现季节性特点。何玉和唐清亮(2014)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得出碳业绩不理想的企业,其碳信息披露水平与资本成本呈负相关的结论。姚圣(2016)通过选取我国不同期间的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环境信息的披露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常凯(2015)则认为环境信息披露可能会给上市公司一定的财务负担,得出与企业市场价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的结论。由此可见,环境信息的披露会影响到债权人、投资者的潜在利益。依照上述理论观点,提出假设1:

碳中和的难点篇7

[关键词]低碳 城市化 发展策略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在“低碳”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如何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和选择合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成为当前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低碳与低碳城市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和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非农产业及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聚集形成城市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拉动内需,带动GDp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着高碳发展模式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践行低碳理念,选择恰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来保障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描述。付允、汪云林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倡导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鞍钢认为,低碳城市是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低碳城市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采取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二、山西的低碳城市化

众所周知,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和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以山西省为例,探讨和研究低碳理念指导下城市化的发展策略将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意义。

通过相关文献和相关数据的查阅发现,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省份,近些年城市化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居高不下,带来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比较严峻,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山西省低碳城市化发展中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山西省低碳城市化发展困难重重,压力较大。经历了严格的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大胆尝试资源型城市综合改革,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原因,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第二,现阶段降低能耗与低碳指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加上转换成本较高,致使中小企业低碳技术改造和应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有财税体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地方只有通过以高能耗为代价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来保证地方财政的稳定,财政的缺失无形中成为阻碍了山西低碳城市化的步伐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其向生产力的转化更为薄弱。与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因技术研发投入和风险较高,中小煤矿难以承受,致使研发的重任落在大型国企和政府科研单位的肩上,而这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和资金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山西低碳城市化的步伐。

第三,居民整体的低碳意识相对较低,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较为落后。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与沿海城市相比,山西居民的低碳意识较差,根深蒂固的高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高投入和高排放的问题。

三、建议和对策

结合山西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低碳发展的障碍,以正确践行低碳理念为起点,参考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成功模式,为促进山西省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如下: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结合山西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难发现山西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都较低。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把握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宝贵契机,注重文化生产力的挖掘,发展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外,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低碳项目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有效载体,能有力的唤醒居民的低碳意识,同时对其它省份的低碳城市化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促进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与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研发,并建立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研发者的权益。另外,积极组织相关教科研及能源领域相关资源,建立实验室,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能源发展论坛,促进能源政策和信息的传播交流,通过研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缓解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局面,也是促进山西省实现低碳城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唤醒居民和企业树立低碳意识,引导养成良好的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加大低碳相关概念的宣传与推广,唤醒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引导形成健康的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这是山西低碳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0).

碳中和的难点篇8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8)08(B)―0059―01

数学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工具,对自然科学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化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或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更是《高考大纲》的基本要求。利用数轴学习化学知识,就是借助数轴将复杂难懂的化学量化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可增强知识间的关联性和准确性,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数轴表示晶体熔沸点高低比较关系

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相关题目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更是屡见不鲜。但许多学生只是定性的知道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离子晶体熔沸点较高,原子晶体熔沸点很高。至于这些晶体熔沸点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如离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多少?原子晶体比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一定高吗?金属晶体与其他三种晶体的熔沸点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却往往心中模糊,难以定位。对于这些问题,若用数轴表示便能使问题得到彻底的澄清,也可让学生对这一专题的理解和认识有种全新的感觉。

2.用数轴表示烃类分子中含碳量的变化关系

与烃分子含碳量相关的题目在高考中也时有出现。烃分子中含碳量的变化规律通常可以使用数学极限处理的方法得出结论:随碳原子数的递增,烷烃含碳量逐渐增加,甲烷含碳量最低(75%);烯烃含碳量保持不变(87.5%);炔烃含碳量逐渐减小,乙炔含碳量最高(97%);苯的同系物含碳量逐渐减小,苯含碳量最高(97%)。学生就单个烃类含碳量的特点和变化比较明了,但对于不同烃类含碳量间的变化和联系却始终模糊不清。此时若用数轴来表示便可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令绝大部分学生有种能轻松而成功获取知识的心理体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用数轴表示铁与硝酸反应中量与产物的关系

铁和稀硝酸的反应情况是化学高考重点知识之一,因这一反应中量与产物的变化关系较为复杂,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一般可做如下分析:铁和稀硝酸首先发生反应Fe+4Hno3(稀)=Fe(no3)3+no+2H2o。①n(Fe)/n(Hno3)=1/4时,恰好完全反应,氧化产物是Fe(no3)3,还原产物是no;②n(Fe)/n(Hno3)<1/4时,Hno3过量,氧化产物是Fe(no3)3,还原产物是no;③n(Fe)/n(Hno3)>1/4时,Fe相对过量,过量的铁又与Fe3+发生反应Fe+2Fe3+=3Fe2+,相当于开始发生如下反应: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所以氧化产物中有Fe(no3)3,也有Fe(no3)2,还原产物只有no;④n(Fe)/n(Hno3)=3/8时,反应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恰好完全,氧化产物是Fe(no3)2,还原产物是no;⑤1/4<n(Fe)/n(Hno3)<3/8时,同③;⑥n(Fe)/n(Hno3)>3/8时,Fe完全过量,氧化产物是Fe(no3)2,还原产物是no。要学生如此系统而严密地分析、把握这些关系着实有些难度,能不能用简洁明了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这一变化关系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用数轴表示的方式做到了。

由此可见,仅用文字叙述和理论分析的方式表示某些化学知识之间的量化关系,是不足以使学生有效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可若通过知识和思维转化的方式,如使用数轴表示,便可使复杂的化学关系以简单直观的数量关系形式反映出来,令广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有一种全新的感觉,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碳中和的难点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72-02

引言

碳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其中一个部分,是由单独的审计机构对于政府和企业在承担碳排放责任方面进行的检查和签证,也是对碳排放管理活动以及其成果进行独立性评价和监督的一种行径。简单来说,碳审计就是对消耗煤炭、石油、木材等自然资源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审计。现如今,推行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正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而随着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的碳审计必然要得到重视和发展。碳审计的推行不仅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我国彻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要求。推行碳审计可以促进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通过碳审计也可以时刻反映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客观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从其反映出的情况中判断出何为有利条件,何为不妥之处。以后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能够扬长避短,为之有效。推行碳审计无疑可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改善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

一、国外碳审计的发展现况

(一)全面推行碳审计的英国

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继而迅速推行碳审计的英国无疑为大家做了很好的榜样和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英国可以说做到了全面推行碳审计,它不仅要求国内的生产运营活动实行可持续管理体制,而且也将外国大使馆划入低碳范畴。英国环境审计的委员在环境工作报告当中明确了碳审计的动因、内容以及目标,从2009年之后便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框架。经过他们的不断努力实践,政策中的不足之处被验证了出来,比方说政府直接参与环保标识的监督和管理,撤消了每一个有歧义或不准确的环保标识。不得不提的是,英国在推行碳审计过程中取得最大的成就就是建设低碳社区。英国可以通过碳审计十分精准地算出社区以内的每一个环节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对其进行分析,之后用最新型、最清洁的能源代替排放温室气体的传统能源。英国政府推行碳审计的可持续性、全面性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在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提高全民低碳意识的美国

提高全民的低碳意识,关心生活方式的审计,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节能减排成为了美国推行碳审计的焦点内容。经过科学而全面的社会调查,美国分析出了三大重点审计对象:汽车、房屋建筑以及居民生活,从而进行抓重点审计。而在这三者之中,美国科学家认为,居民在生活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占的权重较大。所以美国更具针对性地把碳审计的对象锁定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上。可想而知,这种抓重点针对性的碳审计无疑会起到显而易见的效果,而且大大提高了全美国人的低碳意识,更多的孩子从小就能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从小要养成低碳环保的好习惯,不论是美国的这种抓重点审计法,还是倡导提高全民低碳意识,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环保法制化的加拿大

加拿大的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从世界上10个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中,加拿大独占7个这一点就可见一斑。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空气质量,这与加拿大的环保法制化离不开关系。加拿大作为一个法制化的国家,在其第三十六届国会第一次会议上面颁布了加拿大的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保护上升到了法制化的高度。政府在干预和监督企业碳排放上用了很大力度,对于排污量大的企业会被直接告上法庭,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将面临巨额的罚款。加拿大政府在2008年起对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开始征收碳税,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该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其他省份下降很多,而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并未收到影响,这使得碳税政策得到了很高的民意支持率。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加拿大人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每次政党选举中环境保护也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加拿大居民可以将因排污过量而影响他们生活的企业告上法庭。每个人都在积极保护身边环境,维护大家的共同利益。

二、我国碳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碳审计涉足尚浅,缺乏审计人才

众所周知,我国的碳审计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国人的碳审计意识较低,社会上缺乏可以进行碳排放审计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我国学校、社会中对碳审计的教学及培训都比较少,也不全面。而我们国人对碳审计认识不足,兴趣不高,这都导致了我国缺乏碳审计人才的被动局面。现在的审计都主要集中在会计、税务审计上,对公司企业的会计方法、会计工作过程中有无严重失误和纳税情况的审计,主要由财务人员完成。而进行碳审计则需要碳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能胜任环保资金、环保政策、环保技术等方面的工作。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碳审计工作完成的都很粗糙,审计人员只是依赖于财务审计中积累的经验和财务审计中的方法。这种不科学的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碳审计报告正确率和可信度低下。审计人员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以至于对碳审计工作望而生畏,长此以往下来更加地不利于碳审计的发展、环境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碳审计数据核算准确率低

我国目前碳审计数据核算准确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被审计单位不愿配合,取数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碳审计的概念及意义没有广泛的被认知,大多企业单位不加以重视,更有企业担心在提供碳排放数据的同时会泄露商业机密,这都直接导致了取证困难。第二就是碳审计缺乏专业的技术方法,在获取碳审计数据时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例如,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数据,很多企业没有科学的收集方法和准确的计量,增加碳审计工作的难度。

(三)碳审计内容单一

和西方比较完备的碳审计体系相比,我国的碳审计比较零散。我国香港特区积极与国际接轨,在2010年就已全面推行建筑物碳审计。但对于我国大陆来说,碳审计的概念、内容、目标、意义等都亟待普及。在我国碳审计制度实施的道路上较成功的就是建筑物碳审计,可这较之西方完备的碳审计体系是远远不够的,碳审计内容太过单一。

(四)碳审计工作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

我国碳审计工作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加拿大学习。又或者说我们有法可依但执法不严,国家制定的法律没有很好的起到约束、指导的作用。我国先后制定的《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虽然对碳排放的调控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由于系统性的缺乏,操作性低下,对于碳排放信息的披露以及碳审计报告的完成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指导性的价值。因此,对于碳审计这种新生的事物来说,则更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来制定操作指南和审计准则,同时,对于碳审计的目标、人员、范围、机构、方法以及报告详细地进行规范,并且指导碳审计人员的工作。在主要法律《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法》当中并没有明确碳审计的法律基础和相应的审计准则[5]。这也只能说明碳审计缺乏法律法规有效支持。

(五)实施方法不科学,没有合理的评估标准

我国总体来说并没有科学的碳审计方法,合理的碳审计程序普及率太低。而在我国也仅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所发表的《香港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的核算和报告指引》中提出了一套相对科学系统的方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是为建筑物的检出和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相应的报告及核算。但是对于很多碳审计工作来说都是比较表面的东西,并没有合理确定有关的碳审计项目,制订科学的碳审计方案、详细实施碳审计的程序以及综合编写碳审计报告此类的正确的审计程序。编制的审计报告存在很多漏洞。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没有正确合理的碳审计评价标准,没有确立明确的指标。然而,对于钢铁、电力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我国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标准,这无疑为开展碳审计工作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三、推动我国碳审计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碳审计的重视,培养审计人才

实施碳审计制度、开拓碳审计之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也是非常艰辛的事情。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场意义重大的革命。稳步减少碳排放,有效调控温室气体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每个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西方发达国家较早提出了“低碳经济”和“碳审计”这些概念,并对它们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现如今也有了较为完备的碳审计体系和正确的法律指导。香港政府在态度上积极与国际接轨,行动上学习国外的专业技术与先进的理念,并能够有意识地将审计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对象,因此,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对而言对于在碳审计上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建筑物方面可以说做到了全面推行碳审计的程度。而对于我国大陆来说,碳审计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政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切实地全面普及碳审计和加大碳审计的教育力度,再加上我国国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普遍较低,所以我国的碳审计人才处于严重缺乏的状态。为了兑现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外的承诺,尽快培养出一批专业的碳审计人才显得迫在眉睫。

(二)政府正确引导,企业积极配合

我国国民低碳环保的意识薄弱,这与国家政府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低离不开关系。政府应掌握主动权,积极进行正确引导。目前民间的碳审计机构较少,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审计机构,积极在企业间开展碳审计,也可以起到对民间事务所碳审计工作开展的引导作用。政府再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让企业认识到温室气体对大气层和环境的破坏,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危机感,让企业自觉提供正确的碳排放数据及相关资料,自觉开展碳审计工作。另外,政府也可以对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的企业进行减税等优惠政策。

(三)完善碳审计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由于我国碳审计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具体的碳审计法律,并且我们还发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这是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下转304页)(上接273页)较之下所得出的。但是,我们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借鉴的同时学习西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我们要多学习西方碳审计的经验的方法。比如,说加拿大实施的碳税和二氧化硫税等。我国要尽快修订《审计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碳审计法律基础,并制定出与碳排放过量相对应的惩罚措施,通过制定出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保障碳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慢慢引导碳审计走上制度化和规范法的轨道,抓紧与国际接轨。

(四)抓重点进行碳审计

我国碳审计制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想要迅速实现全面系统的碳审计十分困难。而美国的抓重点审计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借鉴他们的低碳审计经验,我国可以先明确碳审计的重点方面。这种抓重点审计法不仅降低了审计难度,使我国现阶段的碳审计发展更具可行性,而且还能得到显著的效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碳审计发展初期的效率。有调查表明,我国现如今碳排放量最大的是建筑业,在建筑的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近总量的一半。因此,对于碳审计我国应将目光放在建筑业上面,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建筑业的重点内容。这种抓重点碳审计的好处就是我们在重点行业摸索出的审计方法和经验可能会适用于其他行业,这无疑为碳审计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建立碳审计评价标准,创立科学审计方法

有一个完整明确的标准是审计的根本,比如说,财务审计中纳税额的调整都是根据一个系统明确的标准来进行的。而我国的碳审计正是缺乏一个这样的审计标准。建立健全碳审计评价标准,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有据可依、有则可守,不至于做出盲目的判断。然而对于不同的行业应该制定不同的审计标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制定审计标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标准的全面性,邀请碳审计专业教授、相关行业的高管和国际上有名望的审计专家来参与制定。另外,制定出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时势的发展来不断完善审计标准,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卫东,张雷,王礼茂.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10,(5):779-785.

[2]刘炯天.关于我国煤炭能源低碳发展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1):4-5.

[3]王帆.英国低碳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方略,2010,(6):66-70.

碳中和的难点篇10

自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外交谈判的战线上,中国的选择已不是减不减排,而是如何减的问题。而在后京都气候谈判始终没有实质进展的情况下,欧盟也将战略重点从政治谈判扩大到了经济领域。减排指标分配已不再是气候博弈的唯一热点,经济领域成为又一新的战场。

气候博弈已经转向减排路径之争。“减排路径”就是按照什么标准,让哪些行业去减排,每个行业减排的目标如何设定。这本来是一个国家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利独立设计本国的减排路线图,对某些产业进行保护,而对另外一些产业进行调整。在自由贸易的背景下,如果一个国家对本国的某一行业设置了碳约束,那么势必会对其他国家的关联产业产生影响,迫使其被动减排,而这很可能不是最佳的减排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讲,先行者将更容易掌握气候博弈的主动权。谁先找到最佳的减排路径,谁就将在后京都时代的低碳竞争中胜出。因为路径之争本质上就是标准之争,谁的标准占据主流,谁就能抢占后工业时代经济博弈的制高点。

由粗放向精细化

那么,中国的减排路径是什么?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比2005年降低40-45%。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提出未来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略高于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值16%。17%是一个很微妙的数字。由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有密切的关系,碳强度目标的设定紧跟能源强度目标。只要能源消耗强度降下来,完成碳排放目标基本没有问题。

当然要制定更为激进的目标也不是不行,但在温室气体统计考核体系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过高的减排目标没有任何意义。地方政府经历了“十一五”的教训之后,已经变得聪明起来,不再盲目领受减排任务,开始与中央讨价还价。“十一五”节能工作最大的教训是,没有实际抓手的目标只是空中楼阁,最后落到了“拉闸限电”的尴尬局面。因此,“十二五”的节能目标变得更加务实,不再追求数字上的好看,而是注重管理能力的提升。

总体而言,中国的能源管理体系还处于粗放阶段,过去只知道抓高耗能行业的重点企业,但近几年这些企业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十一五”的情况恰恰证明传统的手段已经到了尽头。而交通、建筑行业将是未来最关键的节能降耗部门,但这些部门非常分散,难以统一管理,政府没有能力直接管理千家万户的能源消耗,更不用说碳排放了。

从粗放式向精细管理模式转变将是“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中国向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从国外经验看,英国为中国设置了非常好的标杆,其能源与碳排放管理体系已经深入到了每个建筑、每个家庭、每个商户。英国的重点排放行业和企业进入欧盟碳交易系统,通过泛欧洲的交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避免本国核心产业竞争力的下降。而对交通运输、建筑业、服务业等排放分散的部门,则通过税收优惠,价格补贴,小规模信贷,合同能源管理以及小型碳交易等灵活的手段进行管理。

本土化市场机制

中国未来碳排放目标控制的基调是采用市场机制,将繁重复杂的管理任务交给市场承担,政府逐渐退居到监管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上。目前,除了传统的财税政策外,最重要的市场机制是合同能源管理和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已经发展了十多年,相对成熟,但总体规模仍然比较小,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由于合同能源管理不能修正价格体系,传递碳成本信号,从而无法推动经济本身转型,因此从机制上注定只能处于补充角色。

区域碳交易是目前呼声最大的市场机制。碳交易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有欧盟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之外,非常重要的优点是机制设计灵活,可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发展特征。碳交易能够让尽可能多的市场竞争主体参与进来,使得碳成本变成市场决策的一部分,进而形成有效的价格信号。

这几年除了北京、上海、天津成立了3个排放权交易所之外,全国各地形形的环境交易所达到了几十个,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并没有开展起来。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设定总量控制目标。中国选择的碳强度相对量控制模式,虽然在国际谈判中有更大的回旋空间,但是却给自己出了个技术难题:在强度目标之下开展碳交易市场,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先例。

传统意义上的碳交易市场采取的是绝对总量控制。由于欧盟经济增长速度较慢,不需要太多考虑新进入企业,因此绝对总量控制得到较好的实践。但对于中国这种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很多行业处于产能扩张的发展时期,除了对存量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制定复杂的增量控制策略。一方面要为未来发展预留相当数量的排放配额,另一方面还要制定这部分配额的发放规则。

由于经济增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监管者很难提前估计增量的数额,过多过少的预留都会对碳价格产生致命冲击。以技术效率,而不只是排放量作为碳交易市场的基础,最公平合理,但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目前欧洲正在尝试在2012年之后通过设定行业基准线来确定排放配额的分配方法。中国的碳强度目标实质上也是一个技术效率指标,然而由于统计体系的薄弱,无论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还是产出的统计核算,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远远达不到支撑市场交易的精度要求。企业很难接受这样的分配标准。

很多在发达国家运转良好的机制到了中国往往水土不服,归根揭底是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完善。碳交易作为一种嫁接到实体经济上的虚拟机制,更容易枯萎。碳市场的建设需要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金融专家的全面参与,欧美的排放权交易都是经济学家精心设计的结果,但国内主要还是技术工程专家在推动。客观的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现在都不具备大规模开展全国性碳交易的条件。

应该说我们是在偿还以前只重视目标,忽视基础能力建设的欠债。“十二五”期间,重点将是基础能力建设,包括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统计考核体系的设立,机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在全国范围内,先从自愿减排开始或许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做法。除此之外,企业碳管理的能力建设也不容忽视,在一些易受冲击企业和行业开展碳审计或者碳足迹评估工作,熟悉游戏规则。同时,学习欧盟,加强产品碳足迹的研究工作,建立我们自己的排放数据库。这既可以为将来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打下基础,也可以帮助国内制定更精细的气候变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