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二氧化碳气体分析十篇二氧化碳气体分析十篇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5:00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篇1

关键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变化特征;主要来源

abstract:inthispaper,throughthemonitoringofgreenhousegasesayearinYinchuancityofthemainindicatorsofcarbondioxideemissionssituation,findoutthecarbondioxideinambientairinYinchuanmonthly,quarterly,annualvariationofcarbondioxide,tofindoutthebasiccharacteristicsandtheoveralllevelofthepreliminaryanalysis,sourcesofcarbondioxide,andputsforwardthecontrolmeasures.

Keywords:greenhousegas;carbondioxide;changecharacteristics;mainsource

中图分类号:X16

二氧化碳是《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主要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增强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大约占到50%,其次是CH4占19%,n2o占4%[1]。2009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减少40%-45%,为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控制措施,20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首选31个温室气体代表性城市源区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工作。现就通过一年的监测所反映出的银川市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同时针对银川市的特点,对影响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管理措施建议。

1监测点位设置情况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监测在全国是首次,点位选择在银川市兴庆区,该点位代表的区域主要为商住混杂区。点为位于银川市兴庆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银湖巷监测子站,采样点位于北纬38度28分,东经106度16分,采样高度约15米,空气可自由流动,大气混合度较好。点位北面为居民住宅和学校,西面为居民住宅和中山公园,东面、南面均为居民住宅。点位情况详见表1。

表1点位信息表

2监测基本情况

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对二氧化碳指标开展24小时实时监测工作。

2.1监测方法

二氧化碳分析仪为美国api公司生产的moDeL360e型二氧化碳自动监测分析仪,仪器基于Beer-Lambert定律,通过对比红外光在被测样品气和参考气体的不同吸收量测量二氧化碳浓度。设备主要参数见表2。

2.2监测频次

二氧化碳分析仪每分钟测量一次,每60分钟计算一次小时均值,每23小时计算一次日均值。

2.3有效数据获取率

全年共监测Co2有效小时均值数据7639个,有效捕获数据率达91.0%(有效数据/理论数据)。

2.4数据统计规定

1小时平均指任何时刻前一小时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如15点小时均值指14:00~15:00数据。

24小时平均指一个自然日24个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时段为当日零点前24小时。

表2仪器技术性能指标

月平均

指一个日历月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季平均

指一个日历季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年平均

指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2.5监测质控措施

分析仪器配备有校准气体,使用国家标准物质中心的标准气体定期校准,系统的测量精度高和稳定性较好。仪器的运行由银川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络质控手册-温室气体监测站》要求进行质控。

3监测结果分析

3.1小时浓度均值分析

Co2小时均值浓度变化范围在785.449~944.986mg/m3。由图1可见小时均值变化曲线中从夜间22时至次日早晨7时Co2为全天较低值且基本保持稳定,每天峰值出现在10时,次高峰出现在17时,变化幅度为159.537mg/m3。通过分析可以看出Co2的变化与银川市市民的生活活动规律息息相关,明显呈现昼间高、夜间低的规律。峰值出现在9~12时和15~17时人类活动活跃的高峰时段,谷值在凌晨4~6时人类活动停滞的低谷时段,低谷阶段到高峰阶段上升幅度为20.3%,浓度变化范围是159.537mg/m3。可见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空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存在较大影响。

3.2Co2日均值浓度变化分析

Co2日均值浓度范围687.463~1267.119mg/m3,采暖期日均值929.247mg/m3,浓度范围745.887~1267.119mg/m3;非采暖期日均值776.277mg/m3,浓度范围687.463~1149.298mg/m3。采暖期较非采暖期平均浓度值变化幅度为152.970mg/m3。Co2采暖期日均值浓度相对较高,非采暖期日均值浓度相对较低,变化幅度为16.5%。可见采暖燃煤对城市环境空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影响较为明显。

3.3月均值变化分析

通过分析,银川市Co2月均值浓度变化范围714.222~955.771mg/m3,月均值浓度变化规律为:1至8月处于下降趋势,Co2浓度由高逐渐降低;8至12月处于上升趋势,Co2浓度又由低逐渐升高,年度最低值出现在8月;一季度Co2浓度处于全年较高值,最高值出现在3月。银川市夏季Co2浓度值相对较低,冬季浓度值相对较高,说明季节性变化因素对Co2浓度值变化有直接影响,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

3.4全年总体情况分析

通过统计计算,银川市Co2年均值为839.450mg/m3,全年月均值浓度变化范围在714.222~955.771mg/m3。季节变化表明,一、四季度燃煤对Co2气体排放贡献较大,二、三季度Co2月均值浓度总体较稳定且数值较低,采暖期与非采暖期比较Co2月均浓度值上升16.5%,昼间与夜间相比Co2小时浓度均值上升20.3%。

4与全国部分城市比较

对照全国背景站点青海门源点位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站点监测数据二氧化碳监测均值体积分数为751.366mg/m3,银川市年均浓度值与全国北方城市背景点相比较,高出幅度为10.5%,在全国31个试点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出全国平均值799.092mg/m3,高出幅度为4.8%。

5银川市二氧化碳来源初步分析

银川市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年平均气温8.5℃左右,多年平均降水186.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年蒸发量1838.44毫米,年平均湿度为55%,无霜期185天左右。由全国污染物排放统计情况来看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到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70%,以1吨标准煤为单位,煤炭燃烧约排放2.66吨二氧化碳,天然气排放约1.47吨二氧化碳。从银川市二氧化碳小时浓度值、日均浓度值、年均浓度值的变化规律来看:银川市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来自煤炭燃烧排放产生,其次为民用天然气燃烧排放产生(包括采暖、交通、生活),其它为生态系统各类碳源排放产生,人类活动是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值波动的主要原因。

6二氧化碳控制建议

目前银川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但是银川市拥有较强的能源资源优势,特别是以煤炭资源为主,在当前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增大的新背景下,银川市应更加合理地开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现有产业进行整合和布局调整,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低碳产业项目,加大节能减排改造力度。提高煤炭利用率;推广高碳资源低碳化实用技术,扩大低碳生活方式宣传力度,倡议市民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将碳汇消减领域主要集中在采暖、交通、家居等方面;制定短期、长期目标,逐步实现碳减排[2][3]。从整体分析来看,银川市通过改善冬季采暖结构、倡导低碳生活等措施的完成,可以实现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碳约20%的下降幅度。银川市在2011年制定了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希望银川市能够按照低碳城市标准体系,在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等12个指标方面,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4]。

参考文献:

[1]周存宇.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源汇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

[2]周学双,童莉,赵秋月,郑邵青.中国高碳资源低碳化利用的环保思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卷,第5期.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篇2

关键词:质量控制;仪器;误差。

中图分类号:tQ116.02文献标识码:B

0概述:

焊接混合气(由氩和二氧化碳组成)中的二氧化碳的氧化性可降低焊缝的机械性能,含量越高,焊缝机械性能越差,同时飞溅率增加。试验证明,对一般碳素钢焊件,氩-二氧化碳混合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20-25%时,焊缝的机械性能最好,焊接电流可以降到很低,二氧化碳含量在15%-20%“氢”气孔可基本清除,随着浓度的减小,氧化性减弱,浓度低于15%,尤其焊丝有水锈或二氧化碳含水量高时,产生气孔就有可能。

焊接用保护气(氩-二氧化碳),一般由的液态纯氩或高纯氩和二氧化碳经汽化后,按客户要求比例配比充装生产。

1分析方案一

1.1试验方法

配制混合气体的原料气二氧化碳,有L型二氧化碳测定仪用于纯度的测定,原料气纯氩有相应的气象色谱仪用于检测,二者具备检测条件。

1.2吸收剂

真空活塞脂。

1.4.3测定

1.4.3.1取样

先检查仪器各部分完整无损,在旋塞上涂少量活塞脂。在气瓶装上减压阀,减压阀出口连接一根橡胶管,开启气瓶阀后,缓慢打开减压阀,调节流量稳定、适中。

1.4.3.2吸收

把仪器固定在铁架台上,向漏斗D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缓慢开通上旋塞a,使氢氧化钾溶液进入吸收瓶C。至不明显流入时,关闭上旋塞a,取下仪器,倒出滴液漏斗D里的氢氧化钾溶液,振摇仪器,使吸收器里的氢氧化钾溶液与剩余气体充分接触,然后把仪器固定在铁架台上,再倒入氢氧化钾溶液,打开上旋塞a,让氢氧化钾溶液流入吸收器C。

1.4.3.3读数

缓慢开启下旋塞B,让滴液漏斗D里的剩余吸收液进入吸收瓶C,直到液面刚好接近上旋塞a时,关闭下旋塞B,待吸收瓶中液面不再升高时,准确读取吸收器中液面所指的刻度,即为二氧化碳的含量。

1.4.3.5注意事项:

操作中要戴塑胶手套,以免碱液接触皮肤。

取样和吸收时,尽量避免手直接接触吸收瓶,以免瓶内气体因升温而逸出。

振摇仪器要小心,移动测定仪时,须关闭旋塞。

测定废液加入适量酸中和后倒入下水道。

1.5误差分析

1.5.1操作误差

旋塞密封性不好,因空气的进入会使测定值偏小,或因气体逸出而偏大。

置换吸收瓶中空气不充分,因气体中混入空气而使测定值偏小。

取样后。未启闭旋塞让样品气与大气压平衡,因取样超过100mL而使测定值偏小。

吸收反应时间短,缺乏振荡吸收环节,因二氧化碳未被充分吸收而使测定值偏小。

1.5.2系统误差

加入滴液漏斗的量及大气压,温度等对测定值的影响分析:

混合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体积百分比浓度和二氧化碳摩尔数

与样品气总摩尔数比值相同,因此有

其中:混合气中二氧化碳在样品气中所占体积;:取样时样品气的温度。:样品气总体积;样品气的总摩尔数;:大气压强;:二氧化碳被吸收后剩余气体的摩尔数;:进入仪器的吸收液的体积。:二氧化碳被吸收后气体的温度。:滴液漏斗中剩余的吸收液的压强。

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值为

时,不同气温下有不同的测定值,但实际操作中,取样时,手接触吸收瓶,就会出现温度大于气温的情况,使测定值有正偏差;吸收时,用手接触吸收瓶,会使剩余气体因升温而逸出,待手离开后,剩余气体压力减小,吸收液进入吸收瓶引起测定值偏大。

由于剩余液体的压强不为零,有系统误差存在,越大,越大。要减小误差就需要减小。

如=10.333米水柱,样品气中二氧化碳含量=20%,剩余吸收液的高度对误差的影响见下表。

因吸收液密度大于水,实际高度应为下表中水柱高度除以吸收液与水的相对密度,小于水柱高度。

表1不同剩余液体压强和误差对比表

由表可知,剩余液体减小到约25厘米以下,相对误差就小于10%,减小到约3厘米高度,相对误差就小于1%。

2总结

本检测方案简单易行,仪器操作便捷,测定时间短,所用试剂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比一般的电子仪器测定准确度高,且不需维护,可用于焊接混合气的日常分析,完善了本单位分析手段,为控制焊接用混合气体氩-二氧化碳的质量提供依据,达到对焊接用混合气质量控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HG/t2537焊接用二氧化碳

[2]HG/t3728-2004焊接用混合气体氩―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篇3

一、学情不同,选择的教学切入点不同

1.氧气

氧气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最先接触并且需要系统学习的一种物质。学习之前,学生只有小学科学中学到的一些与氧气有关的知识,了解的并不深入,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学生对氧气的感性认识缺乏,学习氧气的性质,特别是物理性质学习之前,就显得较为抽象,更不用说对化学性质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比较大,入门较困难,因此教师应从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顺序切入。

2.二氧化碳

对于二氧化碳来说,学生的感性知识比学习氧气要多,不但小学科学已经有所接触和学习,而且生物课也学习过它的某些知识,日常接触也多一些。在化学课上,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氧气的有关知识,包括氧气在自然界的存在、性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对系统地学习另外一种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困难应该小得多,因此教师应从类比探究物理性质的知识切入。

二、课标要求不同,确立的教学目标不同

1.氧气性质的教学

氧气性质的教学,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即学习一种物质性质方法的传授。例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教师侧重于教学生怎样学习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方法,并教会学生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等方面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化学性质时,教师先教学生怎样观察实验,再演示实验,然后学生分组实验,最后归纳总结化学性质。所以,氧气性质的教学,除知识与技能外,更侧重于方法的学习。

2.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除知识与技能外,则更侧重于方法的应用和掌握。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物理和化学性质,学生自己分析概括总结。

三、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

1.氧气的教学

导入上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设问、实验或影视资料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讲课上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可结合生动的先演示和再分组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归纳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归纳、分析、总结,得出氧气的性质。

2.二氧化碳的教学

在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基础上,除保持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外,教学上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学习氧气性质的方法自己探究、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学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作用;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联系已学习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四、方法不同,设计的师生互动不同

1.氧气

教学基本思路:(1)创设情境:人类的呼吸离不开氧气,你对它了解多少呢?(2)观看影像资料或图片: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气和氧气的三态变化。(3)探究活动: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能否燃烧?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4)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总结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

教学基本思路:(1)创设情境:同学们,在生物课里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界里的二氧化碳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变化吗?(2)学生阅读归纳小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3)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4)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的作用。(5)指导学生分析概括: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联系已学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在氧气性质的系统学习中,主要是帮助学生将氧气的性质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深化和拓展,让学生理解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物质。而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了解得就比较少了。学生对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认识可能停留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但学生对于原理却不明白。因此,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教学,需要我们从生产、生活以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入手,从理论上作出解释,并完善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性质。由于两种气体的性质差异较大,教师可以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做一些联系和对比,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巩固。

五、内容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

1.氧气教学注重学法指导

氧气性质的教学是学生认识身边化学物质的第一种物质,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起始阶段,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大量的实验、图片、生活已有的经验、生活实例等感性、直观的素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知识的科学方法,架构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基本技能,为后来学习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二氧化碳教学关注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教学是建立在氧气的教学基础上,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再认识的过程。氧气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侧重于根据氧气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推断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而在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则侧重让学生立足于科学严谨的探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对现象变化和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推断出二氧化碳的相应的化学性质,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究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篇4

关键词分析;诊断;故障;原理

中图分类号U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0)18-0019-02

发动机各系统在正常工作时,其排放的尾气会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波动。通过检测尾气中不同气体成分的含量,同时辅以其他系统检测进而进行故障分析,确定故障位置。

1影响尾气成分含量主要因素的分析

空气主要是由78.1%的n2、20.9%的o2、以及Co2、CH4和稀有气体组成。假定在理想燃烧的情况下,燃料的完全燃烧可以实现,那么根据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nCxHy+mo2=nyH2o+2nxCo2知道:其尾气含量只有Co2及H2o。但由于完全燃烧无法实现,同时燃料本身含有少量其他成分,因而燃烧在生成主要排放物H2o和Co2的基础上,还会产生废气如Co、HC、nox(氮氧化物)等[3]。

以轿车Ci发动机为例,其尾气构成成分如下图:

轿车Ci发动机在λ=1时运行

影响尾气成分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在实际的检测和维修中,我们发现影响尾气成分主要因素有混合气的空燃比a/F,点火正时及催化转换效率3种。其尾气的主要成分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和氧气o2[4]。

1.1混合气空燃比

空燃比(a/F)与发动机的燃烧程度、尾气的排放成分有直接的关系。图1是汽油机空燃比与排放浓度变化的关系。

当a/F接近理论空燃比时,这时燃油在燃烧过程中基本完全燃烧,Co产生量很少,HC很低。偏浓、偏稀的混合气或点火问题,正时不准均会引起燃烧不良而增加HC。当a/F数值较小,混合气逐渐变浓,Co的排放浓度增加较快;而较稀的混合气对Co影响较小。

1.2点火提前角

点火提前角与尾气排放的相对值关系如图2。

从图可知:点火提前角对Co影响不大,但对noX和HC的影响较大。当点火提前时,混合气燃烧的不完全导致noX和HC成分的增多;适当的点火推迟将大大降低noX和HC的排放。同时当点火时间推迟时,Co排放增加。

1.3催化转换效率

三元催化器被用在汽油机上以减少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的排放.然而在柴油机中以过量空气工作,三元催化转换器不能用来减少noX,这是因为在稀薄的柴油机废气中,在三元催化转换器中的HC和Co更容易与排气氧化反应而不是与noX反应。一般来说,三元催化转换效率在汽油机上对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排放影响较大;在柴油机上对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排放影响较大,对氮氧化合物noX排放影响较小。

2发动机尾气排放测量

为了测量尾气和气体采样袋中的污染物浓度可采用如下测量设备进行测量。

2.1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nDiR)

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主要测量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其工作原理如图3。

被测气体从进入试样室吸收特定红外波长后能量衰减,衰减的量取决于通过试样室的被测气体的浓度;而惰性气体(n2)在比较室中不吸收该波长的红外线,到达检测器能量不衰减。因此到达检测器左右两室红外光能量不同,两室便产生了压力差,薄膜推向一边,薄膜和金属小球之间的电容量产生变化,而电容量的变化则对应被测气体的浓度。

2.2化学发光测试器(CLD)

根据测量原理,化学发光测试器仅被用来确定一氧化氮的浓度。在测量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总浓度之前,实验气体会被引入一个转换器,在转换器中,二氧化氮被转化成一氧化氮。其测量一氧化氮的原理见图4。

在一个反应室里,实验气体与臭氧被混合在一起,以确定一氧化氮的浓度。实验气体中含有的一氧化氮被臭氧所氧化,形成二氧化氮;部分生成的分子处在一种活跃的状态。当这些分子恢复到它们的基本状态时,它们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被释放出来。光电探测器能测量释放出来的发光能量;在特定条件下,发光能量与实验气体中的氮氧化合物的浓度成正比[4]。

2.3氢焰离子化分析仪(FiD)

氢焰离子化分析仪主要是用来测量碳氢化合物的总浓度。实验气体中的碳化氢能在氢焰中燃烧(见图5),形成了碳基;其中有些碳基会暂时被离子化,从而能在集电电极中放电,对放电过程产生的电流进行测量,就能得到实验气体中碳原子的数目。

3尾气成分异常的原因分析

3.1碳氢化合物(HC)成份异常分析

碳氢化合物(HC)排放物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支持空燃混合物完全燃烧的氧气不足。其故障主要有:点火系统缺火或点火时间不准确,造成混合气燃烧不充分;气缸进气控制系统中空气过滤器堵塞、配气相位不正确,气缸密封性不良等原因造成混合气过浓;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造成混合气过浓。

3.2一氧化碳(Co)成分异常分析

Co的产生是由于不完全燃烧导致的,而不完全燃烧是由于空气不足造成混合气太浓导致的;所以凡是影响空燃比的因素,都影响Co生成。其故障主要有:燃油供给系统中燃油压力过高、喷油嘴漏油;空气供给系统中空气滤清器不洁净或点火提前角太大等原因。

3.3二氧化碳(Co2)成分异常分析

Co2是可燃混合气燃烧的正常产物,其值的高低直接对应着燃烧效率的好坏。当发动机混合气出现过浓或过稀时,Co2的含量都将降低。因此,要结合其他尾气值才能判断发动机的故障。

3.4氮氧化合物(nox)成分异常分析

nox是由所有燃烧过程中发生的二次反应生成的,这种二次反应指的是空气中的氮气也发生了燃烧。其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形式出现,同时还有少量的一氧化二氮。影响nox生成的因素有以下4点:1)温度;2)o2的浓度;3)滞留时间;4)空燃比[2]。

另外,我们必须知道,单纯的分析一种尾气的含量,是无法预测发动机故障部位的,必须根据所测尾气含量的综合分析同时结合各种辅助手段以及检修人员的经验才能有效的预测发动机故障部位的。下面一个实例为例:

一辆桑塔纳2000GSi,其故障现象是启动困难,发动机抖动,行驶时加速无力。

读取故障代码和数据流,一切正常。通过用尾气分析仪检查,发现HC、o2的数值偏高,经过分析排除认为一般是由点火不良或混合气过稀失火而引起的。先对点火系统部件进行全面检查,如未发现异常。可能原因就是混合气过稀,造成混合气过稀的原因一方面是燃油太少,另一方面是空气太多;同时我们知道在发动机的进气控制系统中,如果燃油正常供油时,不会有空气过稀的情况发生。重点检查供油系。首先检测燃油压力,检测结果正常。逐缸进行断油试验,将2、4缸断油时,转速无明显下降,推测2、4缸喷油器可能处于堵塞状态。换上两个新的喷油器,发动机工作恢复正常[7]。

参考文献

[1]倪计民.汽车内燃机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何学良,李疏松.内燃机燃烧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3]秦义新.汽车排气净化与噪声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4]张建俊.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5]陆际清,刘峥.汽车发动机燃料供给与调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篇5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既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入】

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2分钟。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4、二氧化碳有什么重要性质?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不同,采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简单讲解实验注意事项。而后又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实验,边实验边填表分析每个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二: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三:学生边讲边实验。

方案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与水反应实验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总结: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碳酸饮料)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化工产品的原料

3.制冷剂

4.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建筑材料

2.制生石灰:CaCo3=====Cao+Co2­

3.制水泥

结束: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氢氧化钙)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篇6

例1《2013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科学试卷》第33题:小李学习了二氧化碳知识后,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溶解性的探究,其实验步骤及装置如下(装置见图1)。

图1①用大号针筒抽取200mL二氧化碳气体。

②试剂瓶中加入200mL水(恰好加满),塞紧双孔橡皮塞。

③连接大号针筒和试剂瓶,缓慢推动活塞,将二氧化碳注入水中。

(1)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

(2)推动活塞时尽量缓慢,其目的是。

(3)当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体积达到120mL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体积的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

(1)蒸馏水

(2)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

(3)0.6。

分析该实验设计无法准确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主要原因是: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而且二氧化碳的溶解速率也较慢。有实验证明:将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125mL规格的)倒立在水中,1天后水面能上升到1/3处,4天后水面能上升到1/2处,7天后水才几乎充满集气瓶。因此本实验测得的二氧化碳溶解度会因推动针筒活塞的速度及反应时间的不同而使结果有很大差异,实验设计缺乏严谨性。

例2(泸州市201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第47题)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甲、乙、丙三个同学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图2(1)甲同学:点燃红磷……(略)

(2)乙同学:用碳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入水,其原因是。

(3)丙同学: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溶液,然后完成乙同学的实验,得到了与甲同学相同的结果。

参考答案:

(2)碳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变

(3)naoH。

分析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中,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内难以出现负压,水不能进入集气瓶。那么,根据烧碱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前在集气瓶里装入适量naoH溶液就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吗?

其实,木炭在密闭的有限量的空气中燃烧时,除生成二氧化碳外,随着氧气浓度减小,还会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而naoH溶液在通常情况下不能吸收一氧化碳。由此可见,丙同学的实验设计很难得到与甲同学相同的实验结果。

图3例3(2011年广西崇左市中考化学试题第36题)某同学称取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10g,配制成50g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加入澄清石灰水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3所示。请解决以下问题: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

参考答案:5.3g

分析该题中,由5g碳酸钙沉淀,根据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篇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o3B.Cu(oH)2C.CaoD.nH4no3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B.空气中的Co2含量过多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4核电站中可用硼酸(H3Bo3)吸收中子,阻断核辐射。硼酸中硼元素的化合价是()a.+1B.+2C.+3D.+45(2016•武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纸张不可燃B.乙醇汽油属于混合物C.活性炭可以将硬水软化D.可用打火机检查天然气是否泄漏6(2016•江苏苏州)2016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确定的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a.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B.社会公共场所严禁吸烟C.积极开展绿化国土行动D.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7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8(2016•湖北宜昌)某纯净物m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则m的化学式是()a.B.C.D.o9(2016•长沙)保护地球、防止环境污染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合理利用资源是保护地球的重要途径,下列关于资源利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减少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B.为方便出行,提倡多开私家车C.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D.积极开发太阳能10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该实验可以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C.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D.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11已知某氮氧化合物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则该化合物是()a.no2B.n2oC.noD.n2o312(2015•湖北黄冈)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所以发生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13下列有关元素符号“Cu”表示的意义中错误的是()a.一个铜原子B.一个铜元素C.铜D.铜元素14(2016•云南)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D.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15氢氧化钠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右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a.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氧气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D.在a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16节能减排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理念的是()17走进化学实验室,同学们能够学会最基本的操作。以下操作不正确的是()a.读取液体体积B.倾倒液体C.过滤D.制取二氧化碳18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B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Co2分子很小C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D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分子可以再分19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a.mg—镁B.2na—2个钠元素C.3Fe2+—3个铁离子D.4n2—4个氮原子20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会产生较多的乳酸(化学式为C3H6o3),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后,由于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下列关于乳酸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乳酸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B.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C.乳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D.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二、填空题(共20分)21(6分)江西龙虎山因特有的丹霞地貌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其红色砂砾岩由石灰岩、氢氧化铁、石膏等成分组成。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表示下列带点部分:(1)石灰岩中含有的钙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2)石膏主要成分硫酸钙中含有的阴离子_________________。(3)岩石呈红色是含氢氧化铁所致,氢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__________________。22(6分)(1)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操作是_________。(2)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杀菌消毒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3)“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a.水是化合物,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B.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维持人体的体液平衡C.水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D.水中氧元素含量很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氧气23(8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1)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示意图。①实验时,取下橡皮塞,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待反应结束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②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a.使用的红磷量不足  B.装置气密性不好C.实验中弹簧夹没有夹紧(2)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①燃烧化石燃料会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不仅如此,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既要节约使用化石燃料,又要开发利用新能源。②我国已经开发和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其中含乙醇10%,使用这种乙醇汽油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三、实验探究题(共26分)24(14分)根据下列装置图,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____________(填序号),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氧气时,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室还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常温下,在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不能使木条复燃的是_________________。a.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B.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二氧化锰C.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硫酸铜溶液D.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红砖粉末25(12分)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中Co2的制备、净化、检验,最后收集一瓶干燥的Co2。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选择的探究实验,记录如下:组别药品实验现象①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很快②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③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适中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________(填序号)组药品,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则C中所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反应过程中将弹簧夹关闭,在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e收集方法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计算题(共14分)26(6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碘盐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含碘量:(20~30)mg/kg保质期:18个月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贮藏指南:避光、避热、密封防潮上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1)“食用碘盐”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碘酸钾(Kio3)中钾元素、碘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3)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27(8分)用100g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前测得mno2占混合物总质量的25%,反应一段时间后,又测得mno2占30%。求:此时分解的KClo3的质量是多少?制得的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1C解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涉及燃烧,燃烧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涉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涉及雨打风吹、花落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涉及蜡烛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C解析: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o3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不属于氧化物;Cu(oH)2是由铜、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Cao是含有钙、氧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nH4no3是由氮、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3C解析:C中所述空气中成分的含量是按体积分数计算的,而不是质量分数。4C解析: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由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得硼元素的化合价为+3。5B解析:纸张易燃烧,a错误。乙醇汽油是将一定量乙醇加到汽油中制成的,属于混合物,B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但不能降低硬水中钙镁化合物的含量,C错误。天然气遇明火可能引起燃烧或爆炸,D错误。6a解析: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烟尘,污染空气,不符合主题。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能够减少烟草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公共场所中其他人的伤害,可以改善公共场所环境质量;国土绿化,可以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工业废水任意排放会污染水源,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减少水体污染,这些符合主题。7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在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发生了改变,则该物质的质量实际也发生了相应改变,由此可以判断:甲、乙物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减小,则甲、乙物质的质量减小,可推断甲、乙为反应物;丙物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增大,则丙物质的质量增大,可推断丙为生成物;丁物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后不变,则丁物质的质量不变,可推断丁为催化剂或无关杂质,由此可以得出该反应的表达式为甲+乙丙,则该反应为化合反应,C正确。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不可能是单质,a错。在该反应中如果丁是催化剂,可能参加了反应,但不是作为反应物,B错。应该说“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丙的质量”,如果甲和乙没有全部参加反应,则不能这样推求,D错。8B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氧原子个数为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4、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m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物质m的化学式为。9B解析:煤是不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有利于煤炭资源的保护,a项说法正确;多开私家车会造成汽油的消耗,从而浪费大量的石油资源,B项说法错误;“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作息时所消耗的能源尽量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有助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C项说法正确;目前人类使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正面临着枯竭的危机,因此,积极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有利于保护能源,D项说法正确。10C解析:实验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是2∶1,质量比是1∶8。11a解析:根据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可求得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可知该化合物是no2。12D解析: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如氢气与氧化铜反应,a错误;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B错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发生燃烧,C错误;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D正确。13B解析:元素是宏观概念,不能论个数。14a解析:红磷、白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单质,都是可燃物,a错误;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正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C正确;烧杯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D正确。15a解析: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选项a不能完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气体从a端通入,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选项B能完成;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气体从a端通入,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选项C能完成;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在a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能测量气体的体积,选项D能完成。16D解析:私家车耗用石油资源,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17a解析: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18D解析:由于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故a解释正确;由于Co2分子很小,所以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故B解释正确;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C解释正确;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整个变化中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故D解释错误。19a解析:mg可以表示一个镁原子、镁元素、镁,故a正确;元素不讲个数,2na表示2个钠原子,故B错误;3Fe2+表示3个亚铁离子,3个铁离子应表示为3Fe3+,故C错误;4n2表示4个氮分子,4个氮原子应该是4n,故D错误。20C解析:乳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6∶1。21(1)Ca(2)(3)解析:(1)注意书写元素符号要规范,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2)硫酸钙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3)注意化合价要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并且符号在前数字在后。22(1)过滤(2)煮沸(3)aB23(1)①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内,约到刻度1处②aB(2)①温室效应②节省石油资源解析:(1)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生成的是固体,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进集气瓶,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原来氧气的体积,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内约到刻度1处。②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偏低,可能的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或者装置气密性不好,使氧气不能全部消耗或者外界空气进入,造成结果偏低,故选a、B。(2)①燃烧化石燃料会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②乙醇汽油是可再生能源,使用乙醇汽油的好处:可以节约石油资源。24(1)集气瓶(2)B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集满(3)aC2KClo32KCl+3o2熄灭酒精灯(4)a解析:(1)仪器a是集气瓶。(2)实验室制取Co2不需加热,发生装置选B;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Co2能溶于水,收集装置选C;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集满。(3)反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a;根据收集干燥的氧气,收集装置选C,而不用排水法收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以防止水回流,炸裂试管。(4)二氧化锰、CuSo4溶液和红砖粉末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都有催化作用,能快速产生大量的氧气,故选a。25(1)③CaCo3+2HClCaCl2+H2o+Co2(2)澄清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3)a中锥形瓶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4)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解析:(1)实验室中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主要是因为二者反应速率适中,容易控制,并且药品价格合理等。(2)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从而写出化学方程式。(3)关闭弹簧夹之后,二氧化碳留在锥形瓶内,使得锥形瓶内气压增大,锥形瓶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26(1)混合物(2)39∶127(3)59.3%解析:(1)碘盐中含有氯化钠和碘酸钾等不同的物质,属于混合物。(2)碘酸钾中钾元素和碘元素的质量比为39∶127。(3)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7/(39+127+16×3)×100%≈59.3%。27解:反应前:mno2的质量为100g×25%=25g;KClo3的质量为100g-25g=75g。反应后:混合物的质量为25g÷30%≈83.3g;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00g-83.3g=16.7g。设已分解的KClo3的质量为x。2KClo32KCl+3o224596x16.7gx≈42.6g答:分解的KClo3的质量为42.6g,制得的氧气的质量为16.7g。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篇8

[关键词]乙炔主冷爆炸清除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15-01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钢产量不断提高,对生产过程中的氧气需求量迅速增加。各钢铁企业的空分装置也不断增加,其安全运行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空分装置主冷爆炸的影响

空分装置主冷爆炸按其产生的后果严重程度可分为严重爆炸和微爆。主冷发生严重爆炸可使空分装置的保冷箱被炸开,整体发生倾斜倒塌,砸向厂房方向还可造成厂房损坏和厂房内人员的伤亡。如,江西某钢铁公司的空分设备大爆炸,空分塔倾倒,造成厂房破坏。

主冷内部微爆虽不产生严重的后果,但其微爆可破坏空分装置的工况平衡,造成氧气纯度下降,氧气产量下降,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

二、危险杂质来源及其爆炸危险性

(一)碳氢化合物来源。引起主冷爆炸的主要原因是危险杂质乙炔及其它碳氢化合物在主冷中浓缩及析出所致。乙炔等危险杂质主要是随原料空气而带入。此外,如果空气压缩过程中气体带油而裂解也会增加原料空气中的乙炔及碳氢化合物的含量。大气中碳氢化合物的含量见表1。

这些微量的碳氢化合物随原料空气进入空分装置,在主换热器能够析出的有丁烯、丁烷。其它将进入下塔溶解液空中。

(二)爆炸危险性。随原料空气进入主冷中的乙炔等危险杂质尽管它们的含量甚微,但由于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可分解,产生大量的热及氢气而产生危险;或者因与氧发生氧化反应,放热且反应速度极快而造成爆炸。

碳氢化合物的爆炸下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化学稳定性及危险性。通常,碳原子数相等的碳氢化合物,随未饱和度增加相对危险增加,即炔>烯>烷;不同碳原子数的碳氢化合物相对危险性随碳原子数增多而增大。表2列出了大气中所含的几种碳氢化合物在气氧及液氧中的爆炸下限。

可见,液氧内爆炸危险性最大的似乎是丙烯,但丙烯在大气含量经常为零。加之,乙炔在液氧中的爆炸敏感性最强。爆炸敏感性的增强顺序为:甲烷

虽然进入主冷的乙炔很少,但时时积累,很快就会超出液氧对乙炔的溶解度而析出。乙炔析出时呈白色固体漂浮于液氧面上,在引爆因素作用下极易爆炸。

三、预防措施

乙炔及其它碳氢化合物可通过以下几种净化方法对它们进行清除,使它们在主冷液氧中的含量控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之内。

(一)液相吸附。中压小型制氧机空气净化应用干燥器除水,碱塔清除二氧化碳。为清除乙炔需要设置液空吸附器及液氧吸附器。

全低压切换式换热器流程因为自清除不能清除乙炔及其它碳氢化合物,也必须设置液空吸附器及液氧吸附器两道防线。

(二)气相吸附。小型或大型制氧机可应用分子筛纯化器在常温或近似常温的条件下,利用分子筛吸附水分、二氧化碳同时气相吸附清除乙炔。当进口含乙炔1×10-6时,出口气体乙炔含量小于0.005×10-6。

(三)定期排放少量液氧。在制氧机正常运行过程中,可定期对空分装置的液氧进行排放。通过排放液氧可以使溶解在其中的碳氢化合物排除,尤其是尚有用吸附法不能吸附的碳氢化合物存在,因此,定期排放1%的液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消除引爆源。乙炔等碳氢化合物虽然是爆炸的危险杂质,但导致爆炸有三个条件:即危险杂质的积聚、液氧的存在和具有一定能量的引爆源。

通过研究,空分装置的引爆源主要有:摩擦与冲击、静电放电、压力脉冲、液态臭氧的存在、氮的氧化物及有机过氧化物等。

为了消除引爆源,在安装时,要严格注意制氧机的设备接地以防静电放电;在正常操作中,制氧机应尽量保持工况稳定以减少压力脉冲;制氧机正常运行时板式主冷应采用全浸式操作,即主冷凝蒸发器的液氧液面应保持高于板式单元,避免液氧沸腾与传热表面的摩擦而引爆。

四、乙炔含量未超标主冷发生爆炸

目前,制氧企业虽然对正常运行的空分装置的乙炔含量进行化验,但有些企业化验的乙炔含量未超过许可极限,仍发生多次爆炸事故。根据分析,乙炔含量未超标,主冷发生爆炸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冷的结构不合理或某些通道堵塞,液氧的流动性不好,造成乙炔在某些死角局部浓缩而析出。众所周知,空分设备在安装完成后,其保冷箱内应填充保冷材料珠光砂。珠光砂是表观密度很小的颗粒,流动性很好,易飞扬。如果,保冷箱内的设备、管道在安装过程中存在缺陷,使管道某处破裂,管道内进了珠光砂,检修时对破裂管路和主冷进行吹扫,但由于氧通道的翅片高度和节距狭窄,珠光砂一旦进入通道内大部分不能出来而停留在某一部位,并将通道堵塞,使其流动不畅,循环不好,杂质就可以在这里浓缩积聚,成为爆炸的敏感区。

2.液氧中二氧化碳等固体杂质太多,加剧液氧中静电积聚。液氧中微粒物质产生静电荷的前提是液氧中有固体微粒存在,静电场的强度取决于固体微粒在液氧中的运动速度、杂质的数量和性质。当液氧中有活性氧化铝和二氧化碳微粒存在时,液氧带负电荷;当有硅微粒时,液氧带正电荷。如果液氧管路未接地或接地不良,这些微粒可能产生的静电位可达数千伏。

避免液氧中的静电积聚,应在空分塔距离最大的两个部位接地,空分塔主塔、冷凝蒸发器、液体排放管和分析取样管应单独接通回路,空分塔内液体管路的管径应保证液体具有最低允许流速。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篇9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外延的扩展

例1高中化学把化学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类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化学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Kmno4K2mno4+mno2+o2

B.2na+Cl22naCl

C.Zn+H2So4ZnSo4+H2

D.CaCo3+2HClCaCl2+Co2+H2o

(江西省)

解析:初中化学中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狭义的,是从物质得到氧与失去氧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高中化学中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广义的,是从化合价的升降角度进行研究的。本题考查的是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需要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来分析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四个化学反应的分析可知,只有D选项中CaCo3与HCl反应时,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选D。

二、有机物命名规则的拓展

例2在以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环状化合物中,从含三个碳原子到含十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都按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标记碳原子数,并根据碳原子数命名为“环某烷”,如环丙烷,其化学式为C3H6,结构式如图1(甲),也可简写为图1(乙)。现有一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环状化合物,其结构式可简写为图1(丙),则该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化学式为________。

(河南省)

解析:初中化学中只是对有机物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本题通过对有机物命名规则的拓展,考查同学们的信息迁移能力与应用能力。在图1(丙)中,碳原子数是6,且呈环状,故该物质是环己烷,化学式为C6H12。

三、氯气性质的学习与应用

例3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导致35吨液氯大面积泄漏,造成28人死亡,285人受伤。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能与碱反应。氯气被吸入人体后,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事故发生后,附近居民被紧急疏散,戴防毒面具的消防人员不停地向空气中喷射水幕及碱溶液,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氯气的扩散。消防人员向空中喷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的反应原理为Cl2+2naoH=naCl+naClo+H2o。

(1)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写出氯气的两个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是mno2+4HCl(浓)=X+2H2o+Cl2,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试根据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naClo是次氯酸钠,C1o-叫次氯酸根),写出工业上以氯气和熟石灰为原料制取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广东省佛山市)

解析:氯气在初中化学中没有介绍,却是高中化学系统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题联系实际,以一则交通事故为背景,介绍了氯气的一些性质,据此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由题可知,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为mno2+4HCl(浓)=X+2H2o+Cl2,根据元素守恒,可知X为mnCl2。氯气和熟石灰的反应可以参考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四、过氧化钠性质的应用

例4某课外小组经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钠(na2o2)是种淡黄色粉末,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于是他们设计了以下三个探究性实验。

[实验l]用嘴通过玻璃管对着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吹气,发现棉花剧烈燃烧,燃烧后的灰烬溶于水,加入盐酸会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据此推断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按图2所示完成装置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中装入稀盐酸和大理石,则装置的B作用是________;反应一段时间后(此时样品仍呈淡黄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中,发现木条马上熄灭。于是他们对此展开争论:甲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过量,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乙认为是二氧化碳燥后根本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你认为_____(填“甲”或“乙”)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此时可以采取的简便的验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在证实上述观点后,他们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3。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塞在漏斗管中,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蜡烛火焰与棉花不接触)。问棉花会燃烧起来吗?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浙江省)

解析:过氧化钠是碱金属钠的一种化合物,也是高中化学中重点研究的一种物质。本题主要探究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在实验1中,根据棉花剧烈燃烧和加入盐酸会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知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有氧气和碳酸钠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实验2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正确与否。首先要知道各装置的用途,naHCo3溶液可以除去HCl气体,无水硫酸铜可以除去水分。此时在装置D中,是干燥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接触,而装置D中过氧化钠无变化,装置e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马上熄灭,说明没有氧气产生,即乙的观点正确。在玻璃管中装入干燥剂无水硫酸铜,然后用嘴通过玻璃管对着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吹气,如果棉花没有被点燃,就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不会反应。

在实验3中,因为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受热后会沿着漏斗管上升,和过氧化钠反应引燃棉花。

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篇10

关键词:形成性探究验证性探究创造性探究

一、形成性探究

形成性探究是给出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内容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例1:已知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请根据下表要求完成相关实验内容。

小结:

1.通常情况下(为什么?)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些属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由实验3可得),并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由实验4、实验7可得)这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由实验5、实验8可得)。

问题讨论:可能有人认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应该属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你怎么把它划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碳酸,所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这个性质,即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故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验证性探究

验证性探究是在形成性探究的基础上,运用探究性实验对形成性探究获得的结论进行验证、并运用形成性探究获得的结论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使形成性探究获得的结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的过程。

例2:由例1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现取五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紫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醋酸喷花),第二朵纸花喷上水(清水浇花),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气吞小花),第四朵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水气润花),第五朵花先喷上水,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一会儿以后,小心烘烤(热风吹花),请根据下表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通过验证性探究,使学生形成性探究中所获得的结论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三、创造性探究

创造性探究中,结论是已知的或假设的。探究的目的是要通过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操作步骤、实施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论,最后将获得的结论与已知的结论或假设的结论进行比较、反思,从而作出科学的判断。

例3:由例1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请设计探究性实验加以论证。实验分析:

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如果让二氧化碳和水在密闭容器中充分混合,可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体积不变,则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二是压强不变,则体积减小。例如,例1中的实验3。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反应容器的体积不变,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则容器内外就产生了压强差。

当我们用集气瓶收集满二氧化碳,再倒入1/3集气瓶的蒸馏水,并立即用毛玻璃片盖好,充分振荡后,集气瓶内外就会产生压强差,由于集气瓶不象矿泉水瓶那样会变形被压扁,所以体积不变;但当毛玻璃片对集气瓶内的压力大于毛玻璃片和集气瓶内溶液重量总和时,我们将集气瓶悬在空中倒置,则毛玻璃片应该不会掉下来(探究性实验的其他过程略)。

当我们用试管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并将其倒扣在蒸馏水中,过一会儿,试管内的水面就会上升(探究性实验的其他过程略)。

当然,只要我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认真动脑思考,一定还能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案。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当上述集气瓶和试管内的二氧化碳与水充分反应后,取其溶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实验探究的其他过程略)。

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

将2所得溶液加热(实验探究的其他过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