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十篇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十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5:02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基础理论多、政策性强,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基础理论知识,再画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还不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虽然当前阶段在教育整体中已经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而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教学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原本地再读给学生听,以此来帮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这种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教学手段十分的单一,同时也相对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离。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学过程。但是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互脱离的情况。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学生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时间不多。由于初中课堂所开设的科目众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便会对科目进行主次轻重的排序,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学生对待该课堂的态度便是考前突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学习。第二,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由于课堂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上提不起兴趣,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需要以“讲读”作为核心,这样一来,完全忽视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吸收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发挥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我国新课改明确“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诚然,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创建出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课堂,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进一步地引导出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思考活动,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获得发挥,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媒体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与以往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形式优势明显,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相关视频教学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强教学感染力,进一步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师往往精选较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四、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一)具有明确的是非立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的观念。因此,在选择相关法治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教学案例还需要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慢慢地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准确地判断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对的。只有拥有清晰是非立场的法治教学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日常的行为,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案例当中涉及的情景,应当和初中生周边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案例教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熟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和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更快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来自日常生活,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运用到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适应时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日常生活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从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基于此,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备好教学的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真实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地做出来相应的调整。教师随时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提炼,与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作为新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运用注意点

(一)精选案例,紧扣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效运用到案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能够与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导入的案例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探讨,但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容能够内化,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指导行为的实践。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初中生实际学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来讲,案例主要分成综合性、描述性、专题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按照相关知识做出来适当调整。譬如在上文当中提及,案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够仅仅表现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径也具有多种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地引入到社会热点的话题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我国现代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选择法治案例的路径非常多,可以结合到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也能够融入央视法治频道进行筛选,譬如《庭审现场》《普法栏目》以及《今日说法》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电视的频道,进一步地选择出来适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师在精选教学案例过程当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则,譬如,启发性以及典型性等,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铺垫一定的基础。基于此,使用好教学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紧扣主题的案例。

(二)授课实施案例教学法

1.通过教学案例,设置相关问题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烘托气氛,创造教学的情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把教学案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结合其本身与课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来思考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应该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即“谁是店长,谁是店员”,小闽、小芳在逛街,他们进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欢上一双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员帮她拿下来,想要试一试,之后她感觉小了,就问店员能不能换大一点的吗,店员小华看了小芳一眼,态度不好,说道“没有”,这时小闽说“可以找一找吗”,店员小菊却说“没有就是没有,不买就算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非常不高兴,于是找到店员评理,这时一旁站着的店员小梅朝这边走过来,并且端来两杯茶水,询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本店已经没有货了,其他分店还有这双鞋,说道“为表达歉意,为您打六折,请您稍等片刻,这边会派店员送来”,于是两人等一会,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师在讲述完此案例后,说到这三名店员,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长,于是问学生问题,“他们几个谁是店长,谁又是店员呢?”学生经过激烈探讨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长”,紧接着老师又会提出,“为什么小梅就是店长?”然后他们经过讨论之后,有的学生答道“小华待顾客不够礼貌”,有的学生答道“小梅能够以礼待人,才能够有顾客买鞋子”,老师笑着夸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家都对,非常棒”。这样一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以疑问形式,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通过案例,树立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需要运用到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民警侦破一个盗窃犯罪案,犯罪团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为十三岁,他们一共犯案四回,总计盗窃八千元,案发的原因是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馋想吃东西,然而没有钱,商店老板又不卖,他们就商量去偷一些东西。被民警带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一会看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会相互打闹。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出示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做具有责任心的人。

(三)关注反馈,及时评价

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思辨过程当中可以达成基础知识的习得。在学生能够思考某一个案例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能够比较清楚地感知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所反馈的法治案例,在他们对教学案例本身产生疑惑时,教师应该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最重要的是应当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变化,当学生对教学案例产生错误理解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的演进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及时而积极地引导。因此,“关注反馈,及时评价”是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必经之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应该根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地选择出能够贴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法治案例,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9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项贤聪.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11):62.

[5]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7(10):70.

[7]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6):24-25.

[8]李学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147.

[10]骆瑞珩.新变化引领新探索:统编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浅析与教学建议[J].中外交流,2017(36).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2

关键词:法律基础;法律信仰;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83-03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做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合格社会公民,法治教育是必须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成为“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法治”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共识,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基本价值追求,法治教育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完成。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课程安排日趋紧凑,专业性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受重视程度更高,公共基础课等课程安排往往放在相对不重要的位置。“05方案”之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形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课堂法治教育只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完成。“法律基础”部分有不少于36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可以就法律精神、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律权威、公共法律、婚姻家庭等法治信仰与法律认知问题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这种以法律信仰为导向的系统性的法治教育是偶尔的法律讲座和非法学教学课堂教师引导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安排为大学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大学首先接触到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初始对于学生的教育安排,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高校学习生活的认知,以及基本价值观的形成。

二、“法律基础”教学实践尚不能满足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师资构成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各高校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依然是少数,相当一批教学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学教学培养。非法学专业教师完成“法律基础”部分教学主要是以教材知识性教学为主,缺乏对教材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的深度解读,特别是对法律实务缺乏足够了解,无法满足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探索需要,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与法理阐释就存在一定难度。同时法学教师参与法律基础教学更多的是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目标,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与法学专业学生教学工作,对非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教学工作无法投入足够精力,特别是两课合并后,法律基本部分整体课时压缩,教学内容更多的指向法律信仰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法律内容,专业性法学教师教学深度延伸的收到局限。作为具有思政教师身份的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足够的精力开展法律教学研究,虽然能够更掌握学生对法律的需求情况,特别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是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以及相对欠缺的教学经验也影响到法律基础的授课质量。

(二)法律基础课程仍存在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基础”的授课学习受“学习工具主义认识”影响,教学目的与实际效果存在冲突。就课程设计而言,修订后的法律基础部分中大法学框架下的法律知识部分大幅度得到删减,特别是部门法与程序法等内容基本弱化,更多的是对法律体系、法律权威、家庭社会生活法律规范等范围进行阐释。但课程体系安排没有脱离传统法律工具主义范式,非法学专业学生仍需要像法学专业学生一样,全面掌握法的本质、运行、体系、思维,同时还要学习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等基本法律常识。体系高度浓缩的出发点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法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对法律有基本的认识,认同法律价值,形成法律信仰。但这种工具式的体系设计,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造成了无法回避的困惑,教材中高度凝练的法言法语,使授课教师需要用大量并且丰富的语言进行非专业化的解释,现在的课时设计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学生认识的“法律”与教材中的“法律”存在较大的空间差距,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中专业性法律解读来回答对于现实社会、家庭成长以及学校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法律疑问。在2013版教材126页关于法律的规范作用的分类说明中就预测作用是这样描述的:“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及其他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这种法言就法学人士而言就是专业的严谨的法律解释,但对于没有任何法学基础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而言,恐怕就是晦涩拗口不能明白的文字游戏了。”

(三)法律基础课授课方式亟需更新

法律基础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线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探索。体验式授课、法律诊所式授课、案例式授课等多种授课形式逐渐的引进到法律基础教学活动中。新教学方式的引进也逐渐改变法律基础教学的基本形式,特别是案例教学成为大多数授课教师的选择。但新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同样要面临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完全照搬国外专业法学教学方式,或者直接使用其他学科教学手段引导到“法律基础课”教学都需要适应课程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被广泛的引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案例教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案例使用随意,代表性不强,追求奇异化效果等问题,需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案例教学技术水平。

(四)考核形式不符合法治教育需要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务部门必修课考核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同其他需要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一样,需要通过闭卷考试完成,最终成绩可以综合课堂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在闭卷考试中,选择、判断、简单、论述、案例等高校文科常规题目均需要涉及。考核形式的要求使授课教师必须完成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授课,否则学生将无法达到考试中的记忆性考核的要求。受制于普遍存在的大班制上课,教师考核学生的日常表现只能采用考勤、抽查等简单化的措施,无法有效考察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在综合考核中的作用基本无法有效发挥,失去效度。在现有考试制度下,法治教育进课堂的制度设计初衷完全无法实现。

三、法治教育导向下的“法律基础”教学实践探索

(一)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

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法律基础”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法律基础”教学水平和课堂法治教育开展的有力保证。逐渐建立专业化的“法律基础”授课队伍。改变现有“法律基础”师资多元化的现状。受制于高校人才引进指标,教师结构调控等因素,在无法迅速解决“法律基础”师资专业化的情况下,提升现有师资的学历水平,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具有实践性意义的做法。应进一步加强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的教学研讨交流,因为师资构成的多样性,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教学经验,授课方式等方面交流,教育技术无法有效提升。应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效结合,重点支持法律基础授课教师外出参加教学研讨与授课观摩,更新观念,学习好的授课经验。支持法律基础授课教师开展专项社会实践,使这部分教师熟悉司法实践,了解法律运行,熟悉当前社会法治问题关键所在。只有教师充分掌握法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才能在授课中开展以法治信仰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二)设计法治教育导向下《法律基础部分》教案

根据教学要求,在教案设计中需要涵盖“法律精神”、“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律权威”、“行为规范”、“道德与法”。根据有限的课时数量,可以设计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与社会正义追求”主要阐释法治理念与法律精神问题;“大学生的宪法精神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同”主要讲授宪法及基本法律体系问题;“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及法律思维”主要讲授法律权威问题;“大学生的公共生活与常见法律问题”主要讲授行为规范与法的使用问题;“大学生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主要讲授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涉法问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的法律问题与权益维护”主要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与自我保护等问题。这种教案设计既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对大学生法律信仰、学法用法、懂法守法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使课程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大学生学习实际的结合,提高课堂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改革

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法律部分仅有36学时,在短时间把法律的基本问题解释清楚,同时又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的效果,特别是在目前普遍的大班制上课,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可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下,案例教学成为高校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的普遍选择。就案例选择而言,必须有代表性,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时间要求,案例短小精炼,教师可以通过口述或者电子版的形式迅速的讲述,引起学生兴趣,并进行专业性的解释。案例选择需要具有时代性,要与大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对案例具有最直观上的认同,又能通过案例教学把法的相关的问题与大学生群体密切联系起来,“马加爵案”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更容易获得授课群体学生过程中的重视,进而对大学生守法用法等法治观念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现有的考核形式

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可以有力的有效提升“大修”课堂中法治教育的效果。“法律基础”部分的考核应以积极促进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以及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守法用法为目的。在考试方式上,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实践能力和课堂学习表现比重,重点就大学生对法治信仰、法律价值、劳动就业等领域的普遍性认识及常识性问题进行考察。把传统上知识性考察改变为认知考察与知识性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以认知性考察为主。采取模拟法律评论、法律实务考察报告、典型法律案例分析、法律常识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所学习的法律基础部分进行考察,把学习的过程与考察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改变对法律基础学习目的认识,真正把实现法律基础教学的法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寇玉生,尹忠恺.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研究[J].东南学术,2011,(04).

[2]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研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88.

[3]经柏龙.论案例教学在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学,2006,(5).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基础》课的根本价值是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但是《基础》课“非主流”、“不好上”、“不愿学”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育人效果的“瓶颈”尚未完全得到突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聚焦“主业”,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正是结合并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为基础所写的案例,来进行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对于案例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掌握理论的目的。通过案例分析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案例深入大学生的灵魂,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与挑战当今时代,学生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价值追求出现功利化倾向。加之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出现教师与手机争学生的尴尬现象。学生坐不住、听不进、学不懂的现状,使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除去个别教师知识陈旧,高校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弊端和学生自治力弱等问题外,教师课堂讲授精彩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仍为主要原因。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使该门课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生活,适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案例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它对学生思考理论问题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3.案例选取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发端于西方的案例教学法,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自引入中国后,案例教学适应了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提升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但案例教学中仍存在案例选取随意、热点问题剖析不深、人才培养目标不强和实践应用欠缺等不足之处。在案例的选取和应用上,往往抽象的案例多,具体实际的案例少;理论讲解的案例多,贴合学生现实的案例少;观念性的案例多,实用性的案例少。以上原因导致高职高专思政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程难上的现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对《基础》课有较强的期望值,希望课堂讲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正确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使大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以案例分析、思考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用道德与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理念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法律的方式处理好各种纠纷问题。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讲授相对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在授课的同时方能实现育人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把《基础》课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讲授,不仅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技能和生活能力,更要在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法治观念,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终生受益,显现《基础》课的育人作用和更高的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以达到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案例教学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方面能够有所成效。鉴于我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兴趣不足,一般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案例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事例,特别是挖掘我院学生自己的案例,必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形成我院《基础》课的教学特色。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学多少与教师教多少成正相关。案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而且也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面,在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活动,讨论案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交流案例教学改革的心得,努力将案例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既关注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又注重学术水平提升的良好境界。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设计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见图一),成员由系行政主任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支持、指导和协调工作。案例征集工作采用选定和志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小组”,形成参与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师队伍。目前,实施小组成员主要由思政教研室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实施《基础》教学案例征集与案例分析工作。此外,实施小组成员需在自己所任课程范围内,考虑课程内容的具体结构,选定适合的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在每一学年度,每位小组成员至少开展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后续的改革将在过程中逐步确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定或开发是经过对该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后做出的。即对本课程的教学,哪些需要通过系统讲授?哪些需要通过班级或小组的讨论?哪些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等等有系统的思考。除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内容外,对案例教学的后续内容也有所考虑。对所选定或开发的案例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案例教学的实施类型(如:是理论指向、实践指向;还是技能指向、综合指向等等。最好能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总结和研究中使用。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养成收集资料和记录过程的习惯。对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记下,并努力解决。对一些较为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在实施小组的研讨会上提出,由大家共同思考,共商对策。再次,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当就本主题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立足自己案例教学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撰写出有关案例教学的教改论文,争取公开发表,尤其是在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最后,逐渐充实和完善《基础》教学案例集。在前期案例征集阶段,由案例征集领导小组组织全院范围进行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有关材料的征集,中期由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进行案例整理,分析,汇编等工作。后期在教学案例集形成的基础上,汇集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建立《基础》课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给任课教师共享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通过案例教学改革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力,激励思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用学生自己的案例去解读理论,从学生所感、所思、所想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从“学中来”到“做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案例教学的有效渗入达到育人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舒国兵(1978-),男,重庆人,中国政法大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法制史和法学教育。(北京10008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21-02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

在高校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必须要先明确何为法治理念。只有在正确的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树立科学的法治观。一般来说,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化观念,是人们在对法的属性、内涵、价值功能以及运行等实践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内心信念。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能动作用,是法治理念的认识论属性。具体来说,法治理念对一个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实践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实践是法律的根本属性之一,也是大学生法治理念得以确立的主要途径。加强包括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能力教育、法治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在内的法治教育,引导、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引导学生以社会公民身份参与社会公民事务,参与社会公民事务中实践性地运用法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学教育教学主要是教授关于法律体系、法律程序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原则,侧重于法律信仰与法治理念的确立,因此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培养非法律专业法治理念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学教育在对法律能力提升和法治理念培育上还有所欠缺,有待加强与提高。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在我国法学专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依然存在缺乏实践教学理论指导、缺乏成熟的具体模式指引、实践环节少且周期短、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践环节未被纳入强制性的考试和考核环节等问题,实效性大打折扣。法学专业的法学实践教育如此,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的法学实践就可想而知了。当前,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大学生的必修课中,承担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过去的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作为两门课程开设的,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在提高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融为一体,较为符合我国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教育重形式轻实质。很多大学生进入学校后,受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课程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追求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而对课程的开设持怀疑甚至反感态度。法治观的树立及其将来所产生的作用是循序渐进且缓慢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兴趣不大,学习的重点只是课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学习方法上也多采用机械式记忆法,目的是考试能够顺利过关,没有思考和理解法治理念的深层次内涵。而对于教师来说,很多教师在教学定位目标上也存在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主要定位是对学生法律理念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掌握,二者兼而有之不能偏颇。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侧重于对法律知识和具体条例的讲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分析某个案例或是解释某个法条上,这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法律理念、树立科学的法治观不利。

2.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受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轻权利、重义务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当前市场经济功利思想泛滥,社会、学校和家庭普遍关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而对大学生法治教育重视不够。直接的影响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就强调“社会也要进行这样的(法治)教育”。实践中,国家也组织了多次规模巨大的全社会普法运动,但这些运动对法条的宣传远远胜于法治理念的培养。而高校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难免受其影响。在高校中,承担着对大学生法治理念培养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实际讲授中缺乏规范性,有的教师对“法律基础”部分少讲甚至不讲,这对学生的法治观培养十分不利。

3.教学模式单一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授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课堂灌输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生硬刻板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加上课时的限制、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课堂条件设备等原因,法学专业所特有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教学方式得不到应用。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听起来却索然无味,教师讲起来也倍感吃力,教与学双方形成恶性循环。

4.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应定位在提高大学生对于道德和法律的一般常识以及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理想认识上,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法治理念的理解,以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后面几章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讲授上,但在现有课时安排下,教师不可能将所有法律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有的教师还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应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点上,如民法、刑法。同时,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教,学生未必学。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结果只能导致与教学目标的偏离。

5.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在2007年教育部课程改革后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在一起,并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每学期54个学时,按照章节的设置来计算真正用于“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数也不过十几学时。法治教育是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无法满足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以为,要发挥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法治观方面的作用,教学应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

(一)依据法治观形成的规律,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课程教学

法治观的形成,并非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多寡。一个人掌握法律知识多,并不一定说明他具有正确的法治观。法治观的形成,更多的依靠法学教育中宪法、公民、契约、诉讼、权利义务等法治意识和理念的传授和培养。具体到课程教学中,应遵循法治观形成这一规律,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不能只侧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让学生养成较强的法治理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护法行为习惯。教学内容上,应以贯彻法治理念的培养为主线,具体章节不求大而全、多而杂,突破过去重法律条文、法律知识与概念灌输的传统;更多侧重宪法、公民、契约、诉讼、权利义务等法治意识和理念传授和讲解。教学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辩论、学生自己整理专题、教师点评等方式,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具体法学教育,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堂辅助教学方面,应充分发挥网络、视频、法制类电视节目等设备和资源的作用,加深教学效果,如可以将一些优秀的电视普法节目搬进课堂。

(二)拓宽校外教学渠道

传统课堂教学效果有限。要发挥法律基础课程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拓宽校外教学渠道。学校可积极联系周边的看守所、监狱、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和部门,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使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到法在实践中的运行过程,加深对于法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与学校驻地的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及政法机关联系,建立一种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更多的实践机会。当然,这两种校外教学途径,必须配有专门教师指导和辅助,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唯一讲授主体,这保证了教学内容和讲授知识的连贯性,但会产生令学生感到乏味、单调、厌烦的弊端。教学中可以考虑将优秀的司法工作组及违法犯罪而改过自新的人员请进校园、请进课堂,通过他们的办案经历及人生经历教育、感染学生,不一样的讲课内容会在学生之间产生强大的反响,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课程设置,以达到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两门课合并而来,从出发点上看,是希望能寻求两者的共同点,整合教学内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设置是将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从而以一种道德的内在力量来约束学生行为。而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则是以明显的外在形式如政策、规章、制度、公约等,向大学生表明哪些行为可以作为、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两者的宗旨虽然都是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实现的途径和过程是有区别的。尤其对于学生法治观的培养,课程更改后由于“法律基础”部分的删减,课时数的减少,课程安排上基本上由一名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一起讲授,这必然会使“法律基础”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教学任务的压力、教师自身水平的不足、加上课改后的变化,都影响着大学生法治观的培养和形成,因而笔者对课程改革方案一直持保留态度。同时,从“教与学”过程中占主导的“教”一方看,由于课改时间不长,实践中很多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讲授“法律基础”部分。讲授“法律基础”部分也更多的是法律知识和概念的讲解,很少涉及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知识。因而,可以考虑吸收一些受过专业法律教育的教师来讲授法律基础课程,或者将两部分内容拆开,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师来分别讲授。

三、结语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教育课程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学习很多法律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形成正确的法治观也具有积极作用。现有课程教学和设置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革。但改革须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才会发挥其真正的效果。当然,法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对于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也只是一个途径和形式。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参考文献]

[1]韩志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7(3).

[2]史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思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属于一门以生活作为基础的课程,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当中,教师普遍习惯于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中以口述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枯燥化,哪怕是与生活相关也很难实现高质量教学。对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特征,借助生活化的元素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全面性提升。对此,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考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1引入案例分析生活

想要有效的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期间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需求等因素采取最佳的案例,并确保案例的教学价值[1]。在案例教学期间案例的选择会直接决定整体教学质量,案例的选择空间较大,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也可能是生活当中看到的各种事件。为了进一步提升案例的教学针对性,可以针对案例内容进行适当拓展或调整修改,以满足教学要求为原则做好内容的优化,真实性可以适当的修改[2]。在案例教学期间应当确保案例本身的吸引力,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例如,在《我爱我们班》课堂教学期间,教师便可以借助生活化的经验引出相应的案例,并借助案例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先提出“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课,班级中有许多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会导致周边的同学无法专心的听课,此时教师让他们坐到最后一排。但是这一位学生并没有听从,依然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动。”针对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更好的借助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师所创建的课堂环境中,并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促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见思路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推动。

2优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活动,同时围绕着生活化教学思路开展课堂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同时也需要引发学生对于生活化案例的思考,促使学生可以借助思考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生活化教育的目标[3]。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引发学生思维探索意识,教师可以适当的改变教学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在分组完成后让小组成员在小组内讨论。所有的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表达意见,并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汇总,在讨论结束后分享讨论结果。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秩序与讨论进度的调控,并对偏离主题的小组进行干预,确保小组讨论效果。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健康与安全这一类话题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提出车辆自燃的相关案例,并分析有灭火器与无灭火器的差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以“汽车中灭火器重要性”为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后教师可以播放两个视频,一个是有灭火器及时灭火并降低损损失的视频,另一个是因为没有灭火器汽车最终报废的视频。借助对视频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防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教学效果。

3扮演角色感受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普遍比较枯燥乏味,并且大多数都属于文字内容,这一些内容的教学本身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应用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借助案例方式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4]。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规则意识为例,因为小学生本身对于规格的认知并不成熟,但是因为自身的可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提高对学生可塑性的重视度,并在教学中提高重视,围绕学生目前所掌握的生活经验,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强化学生实际生活与环境等多方面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入交通规则、游戏规则、校园规则以及班级规则等多方面的生活元素,促使学生可以围绕着规则进行思考与学习,最终达到育人教学目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6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培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

1.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形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年3月,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20*年1月,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讨论通过了新课程设置方案。经中央同意,、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5号)和实施方案。20*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2.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实质。

中央明确要求,从20*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方案规定,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专科开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门必修课。同时,本、专科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着重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相对于“98方案”,新方案的变动幅度较大,由原来的7门必修课减少为4门必修课。课程数目减少了,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覆盖的内容并没有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并没有改变。新课程方案充分吸收了“98方案”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实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设置,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它集中了广大教师和专家学者的智慧,适应了时展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反映了中央决策的高瞻远瞩。

3.坚决贯彻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部署和要求。

要按照中央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各高校要按照新生新课程、老生老课程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新的课程方案。从20*级新生开始,要按照新的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开足规定课程。20*年以前入校的学生,原则上仍然按照“98方案”开设课程。原来我们考虑,今年秋季开学后,我省本科院校率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科学校可以暂缓开设。但是,根据教育部的统一安排,秋季开学后全国所有本、专科新生都要开设这门课程。因此,各高校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为所有新生开设、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合理安排学时学分。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学分。本科规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3学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08学时,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16学时,2学分)。专科规定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72学时,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16学时,1学分)。各高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压减学时和学分。要严格新教材的使用管理。根据、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精神,各高校不得再自行编写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使用中央审定的全国材,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纪律,要严格遵守。教育部将对高校教材用书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这是对我们工作成效的一次检验。各高校一定要切实作好教材的征订工作,保证课前到书。

二、认真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1.深刻理解课程定位。

中央决定今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对20*级新生首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具备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些对于正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将对奠定大学生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是原来两门课的简单相加,而是将“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融为一体,既继承、借鉴和吸收了这两门课程以往取得的丰富成果,同时又根据教学体系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性定位和阐释,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作为新课程方案确定后实施的第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是关系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败的关键课程。从9月1日起,全国将有530万、我省将有30多万大学新生同时开始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后面三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影响到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这是影响全局的一门课程。希望广大任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开设好这门课程的重大意义,认真备课,全力以赴,做好开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要有“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豪情,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这项政治任务。

2.搞好教师全员培训。

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教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开展的,组建了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了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相结合的编写队伍,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组织教材编写工作。新教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优势力量整合的结果,是博采众家之长、集思广益的结晶,是集全国力量编写而成的精品之作。在好的教材确定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因素就在教师。教师能否吃透吃准新教材的基本精神,是高质量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关键。各高校要切实把教师培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计划、分层次地搞好教师培训工作。要使广大任课教师尽快熟悉新教材,学习和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思路、主题主线和应把握的主要内容,认真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保证新课程开课质量。各高校要在全国培训和省级培训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本校教师的全员培训,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教材基本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上,把行动统一到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上。各高校要对本校培训或备课活动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新课程顺利开设。教师培训要通过学习文件、集中讲授、专题报告、分组讨论、征求意见、问题答疑、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多种方式进行,确保在每次学生开学前都要对所有承担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轮训一遍,为高质量、高起点地开设新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梳理新课程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确保教育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脚点。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坚持正确方向,努力把道理讲清楚,同时还要用爱、用情、用心感染、感动学生,既要有逻辑说服力,更要有情感震撼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课内课外活动、个别交流、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特点,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系统教学与专题讲授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育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实践教学,围绕教学目标,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深化教育教学效果。要改进和完善考试、考核方法,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三、扎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整体规划,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

1.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

各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明确一名副书记和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校宣传、教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要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和指导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要制定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具体措施,组织好本校教师的日常培训。学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参加、指导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经常听取本校新课程开设的情况汇报,解决在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把问题和困难想得多一点,把措施和办法定得实一点,把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一点。要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组建教学单位,整合人力资源,积极调配任课教师,妥善安排换岗教师,严把新进教师准入关。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所需经费。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评估和德育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及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

2.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俗话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善于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善于做育人树人的人师。广大教师一定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高校要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的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要建设好、稳定好这支教师队伍,关心教师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做到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要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方面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特点,予以政策扶持。近年来,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选送了200多名优秀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明年,还计划安排20名左右的教师在职攻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奖励基金,迄今已经奖励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373人次。为妥善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审问题,省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专门设立了德育学科组。按照省委8号文件要求,各高校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要专门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职称,也可以申报其他相关学科职称。各高校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对待,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

3.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为了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国家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就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我们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探索学科发展规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认真研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我省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加大培育力度,努力再新增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提升现有学科层次,增强学科综合实力。要加强科学研究,重点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各门课程、各相关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追求新发展,力求取得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超越性的理论成果,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7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角色扮演;案例;社会实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到实际生活中,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这一教学理念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或案例相结合,打造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构建灵动性、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角色扮演,协调人际关系

角色扮演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情境教学模式,它使学生置身情境中,感受整个故事所传达的教育价值。例如,部分学生做事喜欢我行我素、特立独行,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领会到其中内涵,在班级中与同学和谐相处。例如,在讲解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同窗之谊”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剧大纲表演关于“朋友之间”的故事:晚自习课上,同桌二人由于开窗问题引发斗嘴,一个想要呼吸新鲜空气,另一个怕着凉感冒,双方为此僵持不下。直到有一天,另一个同学请病假多日,同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麻烦,便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感冒药送给他,两人重归于好,也懂得了同学间要互相谅解。从一件小事引发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思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态度和处事方式,要学会在集体中有所改变,为他人着想,才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成为受欢迎的人。之后,学生还从学习、娱乐等其他方面进行情景演绎,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了自己的感悟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故事表象挖掘出其深层含义,引发学生对本质的思考,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了素质培育的平台,自由发挥的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教师要在发现错误时及时指正,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取案例,升华价值观念

教学目标是抽象的,但其实现过程是具体的,提取生活案例教学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要兼顾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培养,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出发理解教材,提高学生对这类话题的参与度,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交往礼仪”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世代流传。在对课本内容学习了解后,教师可让学生们围绕“古今之礼的变化”展开讨论,教师提示古时春节拜年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礼,除此之外跪拜也是很常见的,如今春节见面只要问好即可。学生对此了解较多,纷纷积极发言,提出官场、朋友、师生等多方面的交往礼仪表现形式。教师提出“程门立雪”的成语,学生都听过,但不了解细节,教师为学生解读其中尊师重道的礼仪,并告诉学生礼仪的简化变迁越来越倾向于尊重人性,意味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演进,而有些礼仪是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引导学生要将传统美德继承发扬,做中华美德的传播者,在生活小事中践行良好的礼仪。当下学生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广泛、多样化,无论是历史故事、身边经历还是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作为教学的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案例探讨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这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

三、社会实践,丰富多元情感

课堂授课方式有时空局限性,教师要打破时空格局,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走到户外,利用实践活动架构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真正意义上实现回归生活、增加情感体验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让规则守护校园”时,教师结合校园实际,从遵守校园规章制度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在课间来到校园,用实际行动向其他同学宣传规则守护校园。课间时候,学生们分成小组分散在校园各处观察,有人在校园内吃完香蕉随手将皮扔到地上,一位同学就上前与他攀谈,该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将香蕉皮捡起扔到远处的垃圾桶内。其他学生提醒大家不要在楼梯口打闹、禁止胡乱涂鸦等,并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如在校园内多安置垃圾桶,将文字规则改成图画更能吸引人注意等。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更懂得了从自身做起规范行为,进而向他人宣传正确的行为方式,为校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可见,教学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以深入理解,教师就可以大胆鼓励或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观察实践,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所感悟后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如此循环往复,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从课堂初始导入到知识复习,要将生活气息贯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重视生活教育理念,让课堂生动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协调人际关系,通过讨论案例升华价值观念,通过社会实践丰富多元情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胡云琬.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5).

[2]张平俊.以理性和良知传递道德与法治的温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2).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8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教学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自主探究政治问题,充分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潜力,使中学生在课堂上活泼、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能。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势在必行,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法的落后与古板,以学生能够有效、自主学习为主,充分提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本文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可以充分调动中学生的情绪与思维,使他们对政治的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与探知欲。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生活情境不仅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丰富性,还要体现思想道德与法律,能够让中学生分辨是非,对政治有深刻认识与理解,能够懂得用所学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使学生成为懂道德、讲礼貌,具有高尚品德与素养的人。初中政治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政治学习基础,在课堂上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生活情境,利用生活中政治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真正融入政治学习与探讨中,感悟到政治所包含的快乐与真谛。通过生活情境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中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启发学生自觉探究政治中的奥妙,使中学生有个性、有效率、有兴趣地学习政治。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清楚地认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应尊重学生对政治问题的质疑,认真听取学生质疑,这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一个过程,是教师更深刻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不代表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反而是学生认真思考、获取知识的反应,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更深刻地学习政治。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讲课前,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你曾经被某种生命打动过吗?”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有多精彩,让学生对生命有所启发。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回答:“之前,我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可是它不会捉老鼠,我很惊讶,可是不知道这算不算生命的精彩?”教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应该认真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精彩、深刻的答案,让学生正确认知生命。同时,学生的回答也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表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创设更适合学生思考、探究的教学情境。

三、创设案例情境,开阔中学生的政治眼界

初中政治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品德、法律为主,其目的是启发中学生做正直、勇敢、懂法律、讲文明、有素养的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案例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政治问题,深刻感受政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最近发生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当做教训案例,如,新闻报道的人物、事件。不过,教师选取的这些案例应足够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愿意发言,愿意探究。教师也可以将学校、学生身边的事情当做教学案例,如,公共设施问题、文明事件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示范作用,更有效地展开教学。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中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同时,教师适当将事件延伸,还能够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效果,帮助学生用政治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提高政治教学效能。例如,在学习《追寻高雅生活》时,教师在讲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一段优雅的音乐,然后将教学主题巧妙地导入:生活处处有情趣,最近广场舞十分盛行,你们的妈妈有没有喜欢广场舞的?这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吗?应如何追寻高雅的生活?然后,组织中学生根据爱好组成幽默组、小制作组、书法画展示组、歌唱组和体育组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亲自体验对美的追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并把这种情趣提升为高尚的情操。

总之,情境教学法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法的落后与死板,为课堂注入新的元素,提高中学生的热情与活力,使中学生有效、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朱h.论情境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1).

[2]徐微微.巧用情境教学活跃中职课堂[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7).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9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occupationmoralsandlaw”oftheoccupationschoollessonteachingChuargument

ZhuXiao-yun

【abstract】“occupationmoralsandlaw”lessonismediumetc.occupationschoolnewoneafterbeingvirtuousteachalessoncoursereformsetupofanewlesson.accurateconfidencenewcoursecontentofcoursedesignofwayofthinkingandinsidelogicrelation,fittingprocessingteachingmaterialcontents,aimatcurrentmediumthejoblivingacharacteristics,intheteachingprocessadoptvalidofteachingmeasure,reformevaluatestudentaway,abilitymakethiscourseofteachingcansmoothlyprogress.

【Keywords】mediumoccupationschool;occupationmoralsandlaw;Contentofcourse;teachingmethod

从2009年秋期开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要求,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该门课程是由原来的的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合二为一的一门新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德育课。如何把这门课程教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任务,是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亟待探索的课题。笔者于2010年春期参加了该课程的教学,现将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收获总结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

1.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及内在的逻辑关系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领会大纲精神,把握教学内容体系。

1.1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五个专题――习礼仪,讲文明;知荣辱,有道德;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1.2以上五个专题分立,前2个专题主要讲道德,后3个专题主要讲法律。但它们有内在的逻辑:由礼仪入手讲道德――由一般道德讲到职业道德――由道德规范讲到法律规范――由法治理念讲到依法律己――再讲到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民法、经济法等相关内容。

2.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超越。教学内容既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主旨内容,又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景化、信息化,进而转变为能动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因此在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探索后,还必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科学地组织教学。

2.1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德与法的和谐统一。新课程的创新之一,就是贯彻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实现了道德内容与法律内容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学中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整合,如将家庭美德教育和婚姻法、继承法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社会公德和治安处罚法相关规定结合一起;职业道德中的办事公道与职务犯罪的规定结合中在一起;诚实守信与合同法、民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等。通过这种结合,既体现课程的鲜明特点、讲清了道德的要求和法律的规范,又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思想道德层面受到更深的教育。

2.2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内容。按照大纲“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教授必要的知识”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道德部分中的职业道德、法律部分中的民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危害与预防、劳动合同法等“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内容应是教学重点内容。

2.3按照“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教学原则,筛选、补充教学内容。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两门课合二为一,因而面广量大,内容繁杂且较为抽象,而中职生又大部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低,因此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一学情和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补充。如“习礼仪、讲文明”部分,中职学校一般都开设了“礼仪课”,这部分内容可不讲;“宪法”部分因初中已学习过相关内容,只需讲解“公民意识、人民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即可;第八课的诉讼程序内容,因涉及的法律专业性太强,只需给学生讲解“程序的作用、意义和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即可;刑法中的“职务犯罪”可省略。但是对于大纲规定的而教材没有的,要根据学生专业适当补充。如道德部分中的“遵守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这是更有针对性、更有意义、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应补讲。又如法律部分中的“遵守行业法律法规”,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所属的行业,进行相关行业主要法律法规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依法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实效性

3.1尽量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教育学家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的案例,应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来源于现实生活,切忌“假、长、空”。案例教学的方式,可由教师在案例演示后,说明基本原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或由教师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要求和讨论题,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评析,或由学生参与“现场”,再现案例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讨交流。总之,教师要“以案创境,因案成趣,以案激情”,使学生“以案引思,据案论理,依理导行”。

3.2结合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骤:首先,教师提出研究的课题,并作必要的启示或指引,让学生思考以寻求答案;其次,让学生回答思考结果,师生共同讨论答案的正误;最后,教师作出确切的结论,并总结建立概念过程中的经验。

(2)讨论式教学:主要是以专题讨论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专题讨论或专题发言,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表达能力。如在第二单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不要勤俭?”讲“职业道德形为养成”时,组织讨论“如何看待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半/准军事化管理?”等等。

(3)合作探究式教学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亲密合作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因此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要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3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枯燥”、“单调”、“呆板”等是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手段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样化”的转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电视视频教学、观看影视音像资料等,使学生耳闻其声,眼观其形,身临其境。

3.4加强实践性教学。本课程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是职业道德修养还是法律素养,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到行动上,为此,教学中应当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是最简单易行的实践性活动,教师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让学生对此事从道德或法律方面进行充分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体验到道德、法律是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如在道德部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公共场所做些公益事;在法律部分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参观看守所、少管所,组织学生看道德与法律的电影、录像、电视、展览等。

4.改革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应按大纲要求,从日常表现、学习成果、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进行,即改变现行片面依赖笔试成绩的评估模式,将学生的平时操行考察、作业评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根据中职生认知能力实际情况,可考虑按20%、20%、60%的比例,从平时表现、作业完成、笔试成绩三个方面对学生成绩进行鉴定。

总之,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深深感到,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就能使该门课程教学取得实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2009年09月11日;

[2]扈文华《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的体会

[eB/oL]http://省略/p-54851870.htm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10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开展与学生交流互动,是我教道《德与法治》课以来,一直追求的方向。本文结合我平时教学的实践,探索新课改下如何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课外书籍的储备。每个班级的教室角落都有书柜,要求班主任把有关政治和法律的书籍放在里面,如《法律的故事》《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中国可以说不》《半月谈》杂志等书籍,这样比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环节。

2.课本预习方法的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每课都分五个部分,分别是探究园、情境体验、学海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其中,“学海导航”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该版块的内容,了解每课内容的线索和重点。然后,对该知识点需要更深的理解,可以通过看“探究园”和“阅读与感悟”里面的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

二、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构建

1.培养学生主动上台讲的习惯。讲台上讲,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紧张的,有利于对知识的内容的深刻记忆。《道德与法治》课,一个主题都有有关的资料辅助,所以,我基本上,让一位学生讲一个主题。教师要对讲的内容进行筛选,那些简单的、好理解、好把握的、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的课,让学生上讲台自己进行讲解,最后,教师作更深层次的相关知识的补充。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二单元学会交往,第一课,我爱我家课,第2课时:化解“爱的冲突”教学时,因为该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学生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例子也比较好举。所以,上这课时,我就想通过学生的讲亲身的实例,来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理解。一位学生上台讲时,他说,他与父母关于上网问题的讨论,他父母认为学习最重要,网络不能接触,网上的东西都是不好。最后,关系紧张。他说:“通过今天本课的化解‘爱的冲突’,他知道了,需要与父母沟通,向父母阐明网络的好处,网络上也有在线学习,可以提高成绩,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国家的大事,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同时,要控制好上网的时间,不要浏览黄色的网站。通过与父母的交流,父母理解他的想法,化解了爱的冲突。”这位的学生上台的讲话,应该可以说,他已经把课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课本的理解更深刻、彻底。

2.课堂问题的优化。问题的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的服务,因此,教师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需要优化问题的形式,问题的内容要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有关,而且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和运用,最后,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问题的内容要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一单元1.2融入新集体中“如何建设良好班集体”,我就是在所教的班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想想自己如何为班集体建设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通过学生对自己班集体的了解,最后,各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再结合有关课本的知识进行总结,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树立共同目标;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来看,都比较好,因为这就是根据自己的在集体中生活的情况,进行总结,而且问题更具体,更符合现实生活。最后,教师进结合教材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达到教与学的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注重材料的运用,通过自主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得出结论。

三、课后自主复习

1.播放微视频。为了让学生面对的不只是枯燥的课本,而是更好的生动的道德与法治的事实,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知识点,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加强记忆,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记住课本的知识点,为以后的练习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做题方法的训练。做题方法是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训练,但是,道德与法治的做题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掌握自己训练的方法。道德与法治更加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多多训练,从材料中找找关键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需要学生学习过程中长期的配合,形成自主练习的习惯。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第八单元8.3“学会防卫和避险”,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对学生进行做题练习的训练。如针对“中学生如何行使正当防卫措施”时,我采用三、四个具体案例给学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理解了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以及如何行使正当防卫的措施。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在生活中要自觉远离各种不法侵害,但当侵害已经不可避免时,应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正当防卫。通过这样的做题训练,老师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课本知识,对问题的进行彻底的分析、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好的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做题方法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教与学互助,效果会更加明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至关重要。教师的教的方式的改变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具体分析案例,达到学习效果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江红.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8).